利用叠加原理计算一类非正弦电路的平均功率

利用叠加原理计算一类非正弦电路的平均功率

一、利用叠加原理计算一类非正弦电路的平均功率(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天[1](2020)在《超声协同的高压脉冲电场液态食品灭菌及其处理室和发生器研究》文中提出高压脉冲电场(Pulsed electric field,PEF)液态食品灭菌是一种利用不可逆电穿孔效应使微生物细胞致死的非热灭菌技术,可在较低的温度下实现对液态食品中微生物的杀灭,同时保留原有营养和风味。电场强度是PEF灭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单一的PEF技术需要较高的电场强度(30 k V/cm以上)才能满足工业化应用。但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流过液态食品介质的电流增大,处理室内的电化学反应和电极腐蚀也会随之加剧,存在污染食品的风险。同时,过去的实验研究证明高场强作用下更易引发电极放电甚至击穿,对脉冲发生器造成严重破坏。为了解决PEF灭菌技术实际应用中的电化学反应和处理室介电击穿问题,本文分别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引入超声波技术作为高压脉冲电场灭菌技术的辅助手段,通过实验探究两者同时作用于微生物细胞产生的联合灭活效应,为在较低场强下获得可观的灭菌效率提供新可能;二是研究IGBT串并联技术,设计并研发工作电压和电流等级更高的高压脉冲发生器,以提升设备的稳定性,降低由于电极放电或击穿对脉冲发生器的损坏风险。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结论如下:(1)发明了一种可实现超声波和脉冲电场同时作用于微生物细胞的微型处理室,利用该微处理室分别研究了两种技术顺序和同时施加对酵母细胞的灭活效果。以酿酒酵母为研究对象,在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体系中分别研究了超声和脉冲电场单独作用、先后顺序作用以及同时作用的灭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超声(25°C,400W,8 s)和脉冲电场(25°C,12 k V/cm,3200μs)两种技术同时作用的灭菌效果(4.26 log)要优于顺序作用灭菌效果,同时大于两种技术单独作用灭菌效率的代数和(分别为超声1.28log和脉冲电场2.44 log),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超声和脉冲电场在统计学意义上存在协同效应。(2)采用仿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了4管并联IGBT单管的均流特性,并构建了4个IGBT单管并联组件。针对IGBT并联应用,评估了三种1200 V电压等级IGBT单管的参数离散性,选择参数最集中的IGBT作为后续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电容隔离的半桥型IGBT驱动电路,其输出峰值电流为14 A,可同时驱动4个并联IGBT;在完成所选IGBT数值建模的基础上,利用仿真方法研究了驱动回路和功率回路布局不对称导致引发的静态或动态不均流特性,结合仿真结果对4管并联IGBT进行了线路板布局优化,降低了不均流程度,动态不均流系数小于0.18。(3)在4个IGBT并联的基础上,研究了64个并联IGBT组件的串联均压特性,成功研制了4并64串共计256个IGBT单管堆叠组成的高功率固态开关。采用基于激光二极管和光分路器的多路触发信号同步方案,使64路驱动信号的最大延迟时间小于25 ns;同时设计了RCD缓冲网络,对器件开关不同步进行补偿。研制了16路隔离电压在30 k V以上的12 V/800m A母线串联型辅助电源,为各串联板进行隔离供电。最后对搭建的高功率固态开关进行性能测试,证明该固态开关可以在35 k V/150 A的条件下稳定工作,电流上升时间为632 ns,基于该固态开关搭建的脉冲电源可以输出幅值1 k V~35 k V、脉宽3μs~10μs、频率100 Hz~1000 Hz可调的准方波脉冲。(4)研发了中试级超声-高压脉冲电场液态食品灭菌系统,为高压脉冲电场灭菌技术和装备开发提供新思路。设计了共场型超声-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室,实现在连续条件下超声波和高压脉冲两种灭菌技术的同时耦合。结合开发的监控软件,利用不同电导率的Na Cl溶液作为处理介质,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内各组件均能正常工作,处于有效处理区域内的微生物细胞会同时受到超声和脉冲电场的灭活作用。

陶特权[2](2020)在《ADC动态参数多音测试方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集成电路测试贯穿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全过程。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以及集成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提升,测试成本占集成电路产品总成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如何缩减测试成本已经成为集成电路行业关注的焦点。模数转换器(ADC)作为一种重要的混合集成电路,被广泛应用于通信、测量与控制领域。动态特性参数测试是ADC产品至关重要的测试环节,在生产测试中采用的主要测试方法是正弦波测试法。这种测试方法一次只能测试一个频点,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测试频点进行多次测试。多音测试方法旨在采用由多个频率正弦波信号叠加生成的多音信号作为激励信号测试ADC动态参数来减少测试次数,提高测试效率,因此研究和实现多音测试方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基于标准正弦波测试法研究ADC多音测试方法的测试特性,研究多音测试方法面对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通过仿真实验以及ADC产品的实测来验证改进方法。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ADC多音测试方法的研究。围绕多音测试方法的测试特性展开研究,推导多音测试方法下动态特性参数的运算表达式,指出多音测试方法的实现面临的困难和其局限性。(2)测试信号选取和生成方法的研究与设计。针对多音测试方法下对测试信号提出的新要求和测试信号的选取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研究设计了多音测试信号的组成成分选取配置的方法。基于多音信号的数字合成方法设计了算法用于测试信号的生成。(3)基于频谱的补偿校正算法的研究与设计。针对多音测试方法与传统正弦波测试方法的频谱特性差异,研究设计了多音测试方法下对各组正弦波成分的ADC动态特性响应的补偿校正方法。(4)基于多音信号波峰因子的补偿校正算法研究设计。基于多音测试信号的波形特性对ADC有效位数的影响,研究设计了测试补偿校正算法。本课题通过对一款型号为AD9652的ADC产品进行动态特性参数测试验证了课题研究内容,采用多音测试方法实现了对ADC动态特性参数的测试,其测试结果与标准正弦波测试法基本一致,多音测试方法的应用不影响对SNR、SINAD、THD等参数指标的判别,而测试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王学庆[3](2020)在《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一些应用领域对电机调速系统功率等级和可靠性要求的不断增加,传统三相电机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多相电机成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的高速发展使电力电子变换器广泛用于交流传动系统,电机相数不再受电网供电相数的限制。多相电机凭借其大功率输出、小转矩脉动、可靠性高、控制灵活等诸多优点逐渐应用在航空航天、舰艇推进、轨道交通、电动汽车等领域。尽管多相电机在可靠性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多相电机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实际工程应用中尚未充分利用其在容错运行上的优势。因此,多相电机驱动系统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的研究对提升多相电机可靠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在所有多相电机中,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备受关注。论文以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其基础控制方法进行优化,对其在容错控制上的潜力进行深入发掘,并面向多类常见故障提供综合诊断及容错控制方案。为进一步提高电机驱动系统可靠性提供重要的技术储备。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建立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六相自然静止坐标系中数学模型和同步旋转坐标系中解耦数学模型。为后续电机理论分析和控制方法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开展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调制策略和基础控制研究。针对两电平逆变器馈电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设计了两种简单有效的调制策略,并将这两种调制策略扩展到了相应的三电平系统中。以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为基础控制架构,根据不同的优化目标设计了不同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基础控制方法,并对不同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比较。为后续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研究提供了高性能的基础控制方法。开展了两电平逆变器馈电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常见传感器故障和电气故障的综合诊断及容错控制研究。以直接转矩控制为基础控制框架,针对两电平逆变器馈电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速度传感器故障、直流母线电压传感器故障、相电流传感器故障、逆变器开关管开路故障和缺相故障提出了一组综合诊断和容错控制方案。配合使用基于模型诊断和基于信号诊断两种诊断思路对五类故障的综合诊断方法进行设计,并以不改变控制框架、调制策略和电机模型为条件对五类故障设计了相应的容错控制策略。开展了T型三电平逆变器馈电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常见电气故障的综合诊断及容错控制研究。以矢量控制为基础控制框架,针对T型三电平逆变器馈电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逆变器开关管开路故障、逆变器开关管短路故障和缺相故障提出了一组综合诊断和容错控制方案。通过故障下的运行状态分析,提取了不同故障的共有特征和特有特征。采用基于信号的诊断思路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特征识别的两步综合诊断方法。并设计了一种主动干预的诊断方式用以区分故障特征相对一致的直流母线开关管开路故障和母线中点开关管故障。容错控制方面,借助熔断器和双向晶闸管设计了一种能够快速动作的T型三电平逆变器容错拓扑,并配合提出的相应软件算法实现不同故障的容错控制。开展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常见电气故障免诊断自容错控制研究。深入分析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自容错机理。借助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自身的容错能力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类故障的免诊断自容错控制策略,缓解了传统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方法存在的削弱系统可靠性的问题。提出的免诊断自容错控制策略普遍适用于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开关管开路故障、单相缺相故障和两相缺相故障。提出的自容错控制跳出了“先诊断,后容错”的固有思路,为驱动系统的容错控制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时阳[4](2020)在《级联H桥型变换器宽频域建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半导体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电子变换器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功率等级也在逐渐提高。传统的变换器平均模型只能分析系统的低频特征,无法分析系统在开关频率及以上的工作特性,因此需要找到能够描述电力电子变换器全频段工作特性的数学模型。本文以级联H桥型变换器为研究对象,针对变换器的宽频域建模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H桥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以及基本工作原理,分析了H桥变换器级联叠加的条件。之后分析了级联H桥多电平逆变器的结构与特点,推导出输出电压表达式。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了H桥逆变器的平均模型并介绍了其电压、电流的控制策略。其次,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变换器建模方法,并对比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从结构较为简单的Buck变换器入手,建立了PWM比较器的采样模型,并将其应用到闭环建模中,推导出了Buck变换器的矩阵模型与输出阻抗矩阵模型。对于较为复杂的H桥变换器,采用类比的方法首先建立PWM比较器的采样模型,推导出H桥变换器的矩阵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对建立的矩阵模型进行验证。再次,介绍了多电平变换器的调制策略,常用的载波移相技术、载波层叠技术和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介绍了自然采样法与规则采样法的实现方法和优缺点。利用单个H桥的矩阵模型,推导了单相五电平级联H桥拓扑的数学模型,并推广到N个H桥级联的情况。之后推导出三相五电平级联H桥变换器的数学模型,对其输出电压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仿真验证。最后,搭建了五电平级联H桥逆变器的实验平台,介绍了实验平台的结构组成,并分别从软、硬件两方面对该平台进行详细说明。实验结果证明本文建立的宽频域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该论文有图72幅,表7个,参考文献113篇。

谷之韬[5](2019)在《基于多普勒雷达传感的多运动目标盲分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们对身体健康和居家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生命信号监测和多运动目标探测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使用图像传感器的探测方法在障碍物较多的复杂环境下易被遮挡,且图像数据量大、算法处理较为复杂。随着射频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拥有结构简单、功耗低、障碍穿透性好等优点的小型化多普勒雷达传感器,在民用无线探测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连续波多普勒雷达只能探测单一反射物,在缺少先验信息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多运动目标的盲分离探测仍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难题。基于多普勒雷达传感技术,本文对多运动目标的盲分离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首先,分析了连续波多普勒雷达探测和盲分离技术的原理,并设计实现了基于数字低中频构架的SIMO连续波多普勒雷达传感系统和分布式MIMO微多普勒传感器。然后,本文提出了一种称为two-step的两步分离算法,即先运用独立成分分析对复数形式的基带信号进行盲分离,随后用线性相位解调技术恢复出各目标的运动信息。接下来,本文对不同幅度、频率、相位和运动类型的多目标一维运动进行了探测,实验结果和误差分析表明:在室内环境下,该方法能成功分离三角波、正弦、随机运动,并能精确恢复出随机晃动干扰下的手势运动轨迹。最后,本文将多目标一维运动的盲分离方法拓展到多维运动探测领域。通过相关系数匹配算法对two-step算法分离出的一维运动数据进行排序,再进行向量合成从而恢复出多维运动轨迹。通过模拟环境实验,初步验证了该方法在解决多目标多维运动盲分离问题时的有效性。以上研究解决了传统连续波多普勒雷达难以探测多运动目标的缺陷,展现了该方法在多运动目标追踪和室内定位方面的巨大发展潜力。

杨峰[6](2019)在《基于介电等值模型的套管受潮状态分析及热电耦合仿真研究》文中提出油纸绝缘设备在电力系统中承担着能量转换、电能计量以及绝缘保护等基本功能,其运行状态对电网的整体安全至关重要。受潮会造成油纸绝缘性能下降,是引发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基于电介质弛豫理论的频域介电谱(FDS)方法因具有非侵入式测量、抗干扰能力强及测量频段宽泛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油纸绝缘受潮状态的判定。但该方法存在特征量单一、评估结果可靠性差的问题,且目前对油纸设备绝缘状态的研究大多仅侧重于分析绝缘介质介电特性这一自身内部问题,而忽视了运行电压工况这一重要的外界因素对绝缘的影响。因此,研究一种油纸绝缘受潮状态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协同考虑油纸绝缘设备在复杂电压因素下的损耗特性及其热效应问题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以油纸电容式套管为典型研究对象,以频域介电响应为理论基础,对与频域介电谱的低频及高频分别对应的两方面问题开展了研究:基于低频介电信息,本文采用扩展德拜模型,通过辨识模型参数深入分析参数变化规律同水分含量的关联机制,并通过时频域转换研究进而提出了时频域混合特征参量集用于多参量融合的绝缘受潮状态分析;基于高频介电特性,本文将受潮对油纸绝缘的影响进一步引申为电压因素作用下的损耗特性及其热效应问题,并对复杂电压下的介质损耗计算方法及考虑油纸绝缘非线性介电特征的热电耦合特性进行了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创新型成果主要有:(1)采用扩展德拜模型对油纸绝缘频域介电响应进行了建模,提出了考虑FDS低频加权及绝缘电阻约束的改进优化模型,并采用了一种遗传算法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融合方法进行模型参数辨识。本文验证结果显示,本模型对28组复电容C*-f谱图的拟合优度均达到0.920.99,证实了扩展德拜模型在宽频范围内(10-4Hz103Hz)对FDS的理论适用性,解决了该模型目前仅能匹配时域介电谱,而对FDS重构效果较差的难题,为使用扩展德拜模型解读FDS携带的绝缘状态信息提供了重要基础。(2)提出了模型极化支路介电子谱分析方法,通过子谱峰值特征分析确定主导支路变化模式同原始FDS谱图及样本受潮状态的关联机制,进而选取了绝缘电阻R0、极化支路中按大小递减排列的最大时间常数?(16)、以及?(16)、?(17)支路对应的极化电阻R1、R2这4个油纸绝缘受潮频域介电特征参量,并分别建立了各特征量同水分含量的关系式。(3)通过扩展德拜模型实现了时频域介电响应的相互转换,并提出了用于油纸绝缘受潮状态分析的时频域混合介电特征参量集。基于辨识后的扩展德拜模型计算得出了极化去极化电流和回复电压谱图,并分别从中提取出吸收比K、极化指数P.I.、去极化电流衰减时间t‰1、20s充电时间下的回复电压峰值时间tp这4个时域介电特征量,并融合频域介电特征量组成时频域混合特征参量集用于油纸绝缘受潮状态的综合评估分析。(4)在油纸绝缘介电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计及作用电压因素,针对非正弦的周期性电压类型,以换流阀产生的谐波电压为背景,提出了介质损耗增强系数指标用于表征谐波对介质热效应的影响;针对非平稳暂态电压类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四阶龙格库塔(Runge-Kutta Method)算法求解扩展德拜模型输入输出方程求取介质损耗的方法。(5)最后建立了套管的全尺寸电-热耦合仿真模型,并全面计及周期性复杂电压及负荷电流的谐波频谱特性、油纸绝缘介电特性随水分含量、温度及频率的非线性关系、油浸纸及绝缘油的热物性参数随温度的非线性关系三方面的特性问题,通过联合应用有限元分析及数值分析软件获得了套管的损耗及温度场分布,并分析得出了作用电压、负荷电流、环境温度及油浸纸受潮状态等关键因素对损耗及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

颜瑾[7](2019)在《中压有源滤波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电力电子产品不断投入应用,电网中的谐波污染日益增加。有源电力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APF)作为一种新型的改善电能质量的电力电子装置,不仅可以补偿电网中的谐波,还可以补偿无功、治理三相不平衡问题。目前,应用于低压系统的有源滤波器研究日趋完善,而中高压系统有源滤波器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针对中压电网,进行了有源滤波器相关技术研究。介绍了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作原理、补偿功能和拓扑结构,对比分析了不同多电平变流器应用于中压有源滤波器的优缺点,选取了经济性高、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H桥级联型多电平有源滤波器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适用于三相不平衡情况的ip-iq指令电流检测算法和同步旋转dq坐标变换指令电流检测算法,指出dq算法不仅可对不同频次谐波分别进行检测和跟踪控制,且能检测出各次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与初相角;考虑到ip-iq和dq检测法中的低通滤波器(Low Pass Filter,LPF)无法同时兼顾滤波精度与响应速度,采用了滑动平均滤波器(Moving Average Filter,MAF)代替传统的低通滤波器;针对电网电压不平衡畸变的情况,进行锁相环(Phase Locked Loop,PLL)分析,设计采用了改进型dq坐标变换锁相环技术,即在q轴通道上增加一个MAF滤波器,滤除谐波和负序干扰信号,提高锁相精度。研究了不同多电平变流器的PWM调制方案,指出单极倍频载波移相SPWM调制技术实现简单、输出电平数多、等效开关频率高,但各单元载波频率一致,若同时工作在较高开关频率,开关损耗较大。为了进一步降低开关损耗,本文提出一种混合型SPWM调制策略,即若级联N个单元,则使其中一个单元单独使用单极倍频SPWM调制,该单元载波频率较高,其余N-1个单元采用单极倍频载波移相SPWM调制,载波频率较低,如此,可使APF在满足谐波补偿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有效的减少开关损耗。针对电流闭环跟踪控制策略,研究采用了“PI+重复”控制的复合控制方案,将PI控制良好的动态响应能力和重复控制较高的稳态精度有效结合起来;关于直流侧电压控制策略,讨论了电网电压平衡和不平衡情况下APF三相之间吸收功率情况,设计采用基于零序电压注入的三级直流侧电压控制策略来维持电网电压不平衡时APF直流侧总电压稳定、相间以及相内各单元间直流侧电压平衡。综合器件耐压值、装置成本、电脑性能等因素,仿真时,选取电网电压为6k V中压,级联型多电平有源电力滤波器级联单元数为六,输出滤波器采用单电感L型。最后,使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各种控制、调制方案具有可行性。

徐爽[8](2019)在《基于电流型五电平DC-DC的LED驱动电源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日新月异、飞速进步,发光二极管(lighting emitting diode,LED)作为新一代绿色光源,凭借其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寿命长等优势备受关注、发展迅速,成为市场上的主导产品。传统的LED驱动电源普遍采用电解电容充当储能元件,电解电容相对较短的寿命被视作限制LED驱动电源寿命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规避使用电解电容一直都是LED驱动电源研究方向的热点之一。本文提出采用一种新型的电流型五电平DC-DC电路来搭建LED驱动电源,不仅去除了电解电容,延长了 LED驱动电源的整体寿命,还可实现输入端的高功率因数及恒流驱动LED负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一类非隔离双单元电流型多电平DC-DC变换器,根据LED驱动电源交流输入、恒流驱动LED负载的特性要求,选择基于双单元Buck变换器作为新型电流型五电平DC-DC电路来搭建LED驱动电源,用电感替代电解电容平衡输入输出功率差,实现了驱动电源的长寿命。然后,通过分析主电路五电平产生机理和开关管开关组合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种适用于该电源的多电平PWM调制技术,可以实现恒流驱动LED负载并达到高输入功率因数的目的。对产生中间电平的分流电感进行自均流特性分析,并给出了均流闭环控制策略。最后,基于PSIM仿真环境搭建系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关于LED驱动电源上述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详细介绍了实验样机的软硬件设计,基于上述设计搭建一台50.4W的样机验证了理论的可行性。

李子言[9](2019)在《双频紧凑型高频海洋雷达天线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频海洋雷达利用垂直极化的电磁波能够沿导电海洋表面绕射的传播特点,可以全天候、超视距、实时地探测大面积海域的表面动力学参数,使其在“全国海洋观测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高频段电磁波波长与低空飞机、舰船、冰山等硬目标尺寸相当,高频海洋雷达在目标探测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应用。天线系统是高频海洋雷达间最具差异的部分。现有高频海洋雷达主要依据接收天线形式的不同分为阵列式和紧凑型两类。阵列式雷达采用相控阵体制,具有大口径窄波束的特点,天线阵列占地面积长达百米。紧凑型系统采用单极子/交叉环接收天线系统,接收阵列占地面积仅与单根天线杆相当,具有极小口径宽波束的特点,能够适应于蜿蜒复杂的海岸线,成本低廉易于维护。配合超分辨率测向算法,紧凑型高频海洋雷达对海洋表面流的探测精度可与大口径阵列式系统相媲美,但是对海浪和硬目标的探测效果逊于相控阵体制。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无论是海态环境监测还是硬目标探测领域,双频/多频工作模式都是高频海洋雷达的主要发展方向,能够在以下三方面大幅提升高频海洋雷达性能:1)适应不同海况。低频率电磁波具有更高浪高测量上限,能够对台风、海啸等极端海情进行预警,同时探测距离更远。高频率能够精细地探测低海况和常规海况下的海面状态。2)提升硬目标探测能力。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能够与不同尺寸的硬目标发生谐振,降低雷达漏警率。多频工作还能够避免硬目标与海杂波重叠,提升目标检测和海态反演性能。3)改善抗干扰能力。多频工作能够有效改善高频海洋雷达对外界强背景噪声和射频干扰、电离层干扰的抗干扰能力。现有紧凑型高频海洋雷达受其天线系统限制,只能工作在单频窄带模式,双频/多频工作模式均依靠增加雷达数目实现。本文在充分研究了紧凑型高频海洋雷达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并研制了一套双频紧凑型天线系统,既继承了紧凑型天线系统的极小阵列口径、结构紧凑、成本低廉的优势,还扩展了选频范围,摆脱了对地面电特性的依赖,提升了波束指向性能。主要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并研制了双频中馈发射天线,包括设计方法、数学模型和样机测量。首先在设计方法上,分别提出了用集总加载陷波器技术实现单杆天线双频段工作、增加一个外部套筒改善振子的阻抗特性实现宽频带、合理设计根部扼流圈和传输线变压器实现对地无关特性。其次利用傅里叶级数法对其电特性进行建模分析。最后制作了天线样机对多种配置进行测量,验证设计方法与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仿真和实测结果均表明研制的双频发射天线的VSWR<2带宽范围能够覆盖6-8MHz和11-13MHz两个频段,相对频带宽度分别为30%和24%,并且不需要铺设地网系统。2)设计并研制了双频矢量传感器,包括实际噪声系数分析、电气特性研究、辐射特性研究及样机测量。首先研究了高频段接收天线的实际噪声系数,作为高频段接收天线小型化的理论依据。其次充分研究了有源环天线的电气特性,提出了具有理想开关电路特性的PIN二极管对管方案,使有源环天线能够分时工作在两个频段。最后提出了新型的“口字型”正交环布局方式,实测结果证明该布局方式能够提升天线增益、两环正交性、抗环境干扰能力。3)为了验证双频矢量传感器在实际环境中的方向特性,建立了“室内-操场-岸基”三级方向性图的测量流程。在前两级测量流程中,结合方向性图幅相校准方法,深入研究各种设计方案的实际方向特性,结果表明新型“口字型”布局的双频矢量传感器方向特性最优。在岸基雷达站测量并验证了新型传感器在双频段均具有良好的方向特性,且探测性能满足雷达系统应用要求。最后完成了双频海洋表面流场反演,双频段最大探测距离分别达到了200km和100km,径向流速与浮标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89和0.91,均方根误差为16.97cm/s和15.68 cm/s。全面验证了双频天线系统设计的有效性。4)研究了二元双频矢量传感器阵列的波束形成算法。在双频矢量传感器能够有效反演流场之后,将其进行组阵以提升浪场探测能力。首先详细分析了新型二元阵列兼有二元直线阵和矢量传感器的特点,能够突破半波长组阵,作为双频组阵的理论基础。随后结合紧凑型高频海洋雷达的信号处理特点,提出了二元双频矢量传感器阵列的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包括用协方差矩阵重构算法突破阵列口径的限制,以及用导向矢量失配校准算法克服方向性图失配。最后根据仿真分析得出的12-16m组阵间距最优的结论,利用实测方向性图构造了阵列间距为16m的7.8/13MHz二元双频阵列模型,采用该算法后双频段对应的阵列方向图分别在(-100°,100°)和(-50°,50°)范围内保持与法向方位相当的主瓣宽度,在其余方位仍然能够得到比常规波束形成更好的波束指向性能。

李涛[10](2018)在《数字化电子侦察接收机宽带侦收与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侦察卫星是获取电子情报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快速作战决策方面,更是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现代雷达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侦察面临的信号带宽越来越大,使得现有星载电子侦察系统在执行信号侦收任务时面临更大挑战。传统电子侦察卫星采用扫频工作方式,对宽频段范围内短时猝发信号的捕获概率相对较低;接收机带宽相对有限,对于宽带雷达信号、扩频通信信号等宽带信号难以全面获取信号的各项参数;在多信号环境中,对弱小信号的捕获能力相对有限。因此,本文顺应中频甚至射频直接数字化、大带宽及实时处理的电子侦察接收机发展趋势,对宽带侦收和处理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为实现宽频段采样,本文研究了几种基于ADC并行的宽带高速采样技术,包括时间交叉采样技术、混合滤波器组技术和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技术等,分析了优劣特征和失配因素,对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的信号采样环节的设计与实现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提出基于频谱折叠的双通道高速并行采样方法,从频带折叠与恢复的角度解决了模拟带宽不足问题,该方法通道对称性较高,误差小且容易校正。本方法可以与时间交叉采样等方法组合,进一步拓展采样率,实现高速高精度采样。为解决宽带电子侦察数字接收机中高速并行采样数据的实时处理问题,考虑实现难度、扩展度、灵活性、系统性能等因素,设计了信号实时并行处理的一系列方案,包括免混频宽带数字正交解调、基于数据抽取和流水线运算的并行FIR滤波器、数字下变频实现窄带数字接收机、并行化宽带实时频谱分析等,解决了以FPGA为实时处理核心的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高速实时处理中的难点。上述实时处理方案在数字化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工程实现中得到充分验证。传统的信号采样方式在数据上存在大量的冗余。作为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模拟-信息转换器中的一种,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可以利用单片ADC实现整个雷达频段超宽带范围内信号的高概率截获,是一种均衡硬件资源量与接收性能的结构,其后续数字信号处理可采用经典算法予以分析。在对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为解决其输出复合调制信号处理复杂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双通道方案的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结构。该结构利用双通道输出对消了输入信号本身的调制,在信号分析中具有更低的运算量、更广的适用性和更高的性能。针对常用的线性调频宽带雷达信号,本文提出了多种适用于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的参数估计方法。结合输出信号的复合调制特征,设计了基于特定间隔瞬时自相关的参数估计方法、基于时频边界拟合的参数估计方法和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参数估计方法等,并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这几种方法为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用于雷达等宽带信号的侦收和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最后论述了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的工程化实现技术。包括某小型化星载电子侦察处理单元和一种更大带宽的地面宽带电子侦察系统,其中充分运用和验证了本文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技术、宽带实时频谱分析技术等成果。为提高星载电子侦察接收机在有限硬件条件下的宽频段侦收能力,分析NYFR在工程实现中的难点并提出了一种复合本振和实采样形式的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结构。在增加一定硬件规模的代价下,这是一种有较高可实现性的方案。

二、利用叠加原理计算一类非正弦电路的平均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叠加原理计算一类非正弦电路的平均功率(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协同的高压脉冲电场液态食品灭菌及其处理室和发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相关符号及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压脉冲电场灭菌技术及其应用
        1.1.1 高压脉冲电场食品灭菌技术发展
        1.1.2 高压脉冲电场灭菌技术应用中的挑战
        1.1.3 高压脉冲电场与其他灭菌技术联合应用
    1.2 国内外固态高压脉冲电源研究进展
        1.2.1 高压脉冲发生器拓扑及性能分析
        1.2.2 基于串并联技术的高功率固态开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声-高压脉冲同时作用对酿酒酵母的联合灭活效应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菌种和生长条件
        2.2.2 微处理室的设计和制造
        2.2.3 超声波处理
        2.2.4 高压脉冲电场处理
        2.2.5 联合处理
        2.2.6 微生物计数
        2.2.7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8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超声波和高压脉冲电场单独处理
        2.3.2 超声波和高压脉冲电场联合处理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处理室负载特性研究及准方波脉冲发生器设计
    3.1 共场型处理室负载特性研究
        3.1.1 细胞悬浮液的介电模型介绍
        3.1.2 共场型处理室等效电学模型
    3.2 脉冲发生电路设计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GBT并联均流特性研究
    4.1 单个IGBT驱动电路研究
        4.1.1 IGBT器件选择
        4.1.2 双脉冲实验平台
        4.1.3 驱动电路设计及性能测试
        4.1.4 IGBT建模及模型验证
    4.2 影响IGBT并联均流因素分析与仿真研究
        4.2.1 静态和动态不均流评价指标
        4.2.2 器件特性及分布参数对并联均流的影响
        4.2.3 驱动回路对并联均流的影响
        4.2.4 功率回路对均流特性影响
    4.3 四管并联均流特性研究
        4.3.1 并联驱动电路分析
        4.3.2 栅极布局优化
        4.3.3 并联IGBT热耦合分析
第五章 IGBT并联组件的串联特性及固态开关性能研究
    5.1 IGBT串联不均压特性分析及措施研究
        5.1.1 静态不均压原因分析
        5.1.2 动态不均压原因分析
        5.1.3 RCD串联缓冲电路设计
    5.2 多路同步驱动信号链路研究
        5.2.1 串联IGBT驱动耦合技术优选
        5.2.2 基于光纤的多路驱动信号技术研究
    5.3 串联IGBT多路隔离辅助电源研究
        5.3.1 多路辅助电源拓扑设计和理论分析
        5.3.2 初级全桥逆变电路设计
        5.3.3 高频脉冲变压器设计
        5.3.4 次级电压转换电路设计
        5.3.5 电源输出测试
    5.4 驱动信号控制及故障保护系统设计
        5.4.1 控制器设计
        5.4.2 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5.5 固态开关性能测试
        5.5.1 单块串联板测试
        5.5.2 高压固态开关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连续式超声-高压脉冲灭菌系统设计及测试
    6.1 超声-高压脉冲灭菌系统设计与实现
        6.1.1 超声-高压脉冲电场连续式处理室设计
        6.1.2 系统监控软件设计
    6.2 系统功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ADC动态参数多音测试方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主要任务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ADC多音测试方法的研究
    2.1 标准ADC动态特性参数测试方法
        2.1.1 正弦波测试法原理分析
        2.1.2 正弦波测试法存在的问题
    2.2 ADC多音测试方法
        2.2.1 多音测试方法原理分析
        2.2.2 动态特性指标计算推导
        2.2.3 多音测试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信号选取和生成方法的研究与设计
    3.1 测试信号影响分析
        3.1.1 对ADC测试信号选取的影响
        3.1.2 对ADC测试输出的影响
    3.2 测试信号选取方法
        3.2.1 相干采样定理应用
        3.2.2 选取测试频点的其他考虑因素
    3.3 测试信号生成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补偿校正算法的研究、设计与实现
    4.1 多音测试方法下的频谱特征分析
    4.2 基于频谱特征的补偿校正算法
    4.3 基于多音信号波峰因数的补偿校正算法
    4.4 测试程序设计
        4.4.1 测试信号生成程序设计
        4.4.2 测试数据分析及补偿算法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验证测试方案设计与测试数据分析
    5.1 针对AD9652 的验证测试方案设计
    5.2 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相电机驱动系统基础控制研究现状
        §1.2.1 多相电机驱动系统逆变器拓扑方案
        §1.2.2 多相电机脉宽调制技术
        §1.2.3 多相电机控制策略
    §1.3 多相电机驱动系统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研究现状
        §1.3.1 多相电机驱动系统故障类型
        §1.3.2 多相电机驱动系统故障诊断
        §1.3.3 多相电机驱动系统故障容错控制
    §1.4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特点及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1.5.1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5.2 论文结构
第2章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六相静止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
    §2.3 矢量空间解耦变换
    §2.4 旋转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基础控制
    §3.1 引言
    §3.2.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SVM调制策略
        §3.2.1 两电平逆变器VSD-SVM调制策略
        §3.2.2 三电平逆变器VSD-SVM调制策略
        §3.2.3 双SVM调制策略
    §3.3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3.3.1 标准矢量控制
        §3.3.2 无差拍矢量控制
        §3.3.3 混合矢量控制
    §3.4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3.4.1 基于查表法的直接转矩控制
        §3.4.2 基于SVM的直接转矩控制
        §3.4.3 混合直接转矩控制
    §3.5 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两电平逆变器馈电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
    §4.1 引言
    §4.2 故障运行状态分析
        §4.2.1 速度传感器故障分析
        §4.2.2 直流母线电压传感器故障分析
        §4.2.3 电流传感器故障分析
        §4.2.4 缺相故障分析
        §4.2.5 开关管开路故障分析
    §4.3 多类故障综合诊断
        §4.3.1 综合诊断流程
        §4.3.2 速度传感器故障诊断
        §4.3.3 直流母线电压传感器故障诊断
        §4.3.4 其他故障同步诊断
    §4.4 故障容错控制
        §4.4.1 速度传感器故障容错控制
        §4.4.2 直流母线电压传感器故障容错控制
        §4.4.3 电流传感器故障容错控制
        §4.4.4 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缺相故障容错控制
        §4.4.5 两电平逆变器开关管故障容错控制
    §4.5 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T型三电平逆变器馈电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
    §5.1 引言
    §5.2 故障运行状态分析
    §5.3 多类故障综合诊断
        §5.3.1 综合诊断流程
        §5.3.2 故障相及故障类别识别
        §5.3.3 具体故障锁定
    §5.4 基于脉宽调制的故障容错控制策略
        §5.4.1 T型三电平逆变器开关管开路故障容错控制
        §5.4.2 T型三电平逆变器开关管短路故障容错控制
        §5.4.3 基于矢量控制的缺相故障容错控制
    §5.5 基于最优矢量选择的故障容错控制策略
        §5.5.1 开关管开路故障容错控制
        §5.5.2 开关管短路故障容错控制
    §5.6 实验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免诊断自容错控制
    §6.1 引言
    §6.2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自容错机理分析
    §6.3 免诊断自容错控制
        §6.3.1 谐波平面电流参考值优化
        §6.3.2 故障自动容错迭代过程
        §6.3.3 不同故障下的理想电流轨迹
    §6.4 实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装置介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级联H桥型变换器宽频域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级联H桥变换器平均模型及控制
    2.1 级联H桥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H桥变换器的平均模型
    2.3 H桥变换器控制策略
    2.4 本章小结
3 H桥模块的宽频域建模
    3.1 建模方法对比
    3.2 DC-DC变换器宽频域模型
    3.3 H桥变换器的宽频域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级联H桥载波移相调制的宽频域建模
    4.1 多电平变换器调制策略
    4.2 载波SPWM的控制算法
    4.3 五电平级联H桥拓扑数学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平台设计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多普勒雷达传感的多运动目标盲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雷达技术发展
        1.2.2 鸡尾酒会效应
    1.3 主要研究贡献及创新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基本理论
    2.1 独立成分分析
        2.1.1 模型假设条件
        2.1.2 排序不确定性
        2.1.3 幅值(能量)不确定性
    2.2 连续波多普勒雷达探测原理
        2.2.1 直流偏置和正交不平衡问题
        2.2.2 相位解调算法
        2.2.3 双频副载波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构架及其实现
    3.1 SIMO连续波多普勒雷达传感系统
        3.1.1 收发天线
        3.1.2 发射机模块
        3.1.3 接收机模块
        3.1.4 时钟同步模块
        3.1.5 主控制模块
        3.1.6 发射功率与天线性能测试
    3.2 分布式MIMO微多普勒雷达传感器
        3.2.1 数字基带
        3.2.2 MCU控制
        3.2.3 天线设计
        3.2.4 噪声性能测试
    3.3 本章小结
4 一维运动盲分离
    4.1 算法理论
        4.1.1 正问题描述
        4.1.2 PSNR独立成分分析算法
        4.1.3 线性相位恢复算法
    4.2 模拟环境实验验证
        4.2.1 相同类型周期运动的盲分离实验
        4.2.2 不同类型周期运动的盲分离实验
        4.2.3 非周期随机运动盲分离实验
        4.2.4 误差与计算复杂度分析
    4.3 人体手势运动检测
        4.3.1 点击与呼吸干扰运动实验
        4.3.2 点击与随机运动干扰检测
    4.4 本章小结
5 多维运动盲分离
    5.1 算法理论
        5.1.1 二维定位算法
        5.1.2 相关系数匹配算法
    5.2 模拟环境实验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基于介电等值模型的套管受潮状态分析及热电耦合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介电响应方法研究现状
        1.2.1 时域介电响应方法
        1.2.2 频域介电响应方法
    1.3 基于介电响应等效模型的油纸绝缘受潮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1.3.1 油纸绝缘介电响应等效模型
        1.3.2 介电响应等效模型参数辨识
        1.3.3 基于模型参数的状态特征量提取
    1.4 套管热电耦合分析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油纸电容式套管受潮模拟实验
    2.1 引言
    2.2 油纸电容式套管的结构及主要故障类型
    2.3 试验套管模型及介电响应测试平台
        2.3.1 试验套管模型的结构
        2.3.2 测试平台
    2.4 电容芯子的吸潮处理及介电响应测量
    2.5 试验结果分析
        2.5.1 温度对FDS的影响规律及其校正方法
        2.5.2 水分对FDS的影响规律
    2.6 小结
3 油纸绝缘宽频等效模型参数辨识及受潮特征量研究
    3.1 引言
    3.2 扩展德拜模型
    3.3 基于GA-LMA的模型参数辨识
    3.4 扩展德拜模型参数辨识结果及分析
        3.4.1 计算结果
        3.4.2 温度对扩展德拜模型参数的影响规律
        3.4.3 水分含量对扩展德拜模型参数的影响规律
    3.5 油纸绝缘频域介电子谱特性分析
    3.6 极化去极化电流分析
    3.7 回复电压分析
    3.8 油纸绝缘受潮介电特征量的主成分分析
    3.9 实例分析
        3.9.1 真型 126k V油纸电容式套管人工受潮实验
        3.9.2 基于最小距离的介电特征识别算法
        3.9.3 试验套管受潮评估验证
    3.10 小结
4 谐波及暂态电压下油纸绝缘设备介质损耗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谐波电压作用下介质损耗的计算
        4.2.1 直流输电系统仿真模型
        4.2.2 仿真结果及介质损耗的计算
        4.2.3 实验验证
    4.3 暂态电压作用下的介质损耗计算
        4.3.1 四阶龙格库塔法原理及其稳定性
        4.3.2 暂态电压作用下的功率计算
    4.4 小结
5 复杂电压条件下套管热电耦合仿真研究
    5.1 引言
    5.2 套管的发热和传热过程
        5.2.1 电场计算数学模型
        5.2.2 涡流场计算数学模型
        5.2.3 温度场计算数学模型
        5.2.4 热电-耦合模型
    5.3 计及电容芯子介电参数频率温度特性的电热耦合计算
        5.3.1 油浸纸和绝缘油介电参数的测量
        5.3.2 油浸纸和绝缘油热物性参数的测量
        5.3.3 非线性迭代原理
        5.3.4 有限元几何模型及网格剖分
        5.3.5 激励及边界条件
    5.4 计算结果分析
        5.4.1 电场分布特征分析
        5.4.2 损耗分布特征分析
        5.4.3 温度场分布特征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中压有源滤波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谐波的产生及危害
        1.1.1 谐波的产生
        1.1.2 谐波的危害
    1.2 无功的来源及危害
        1.2.1 无功的来源
        1.2.2 无功的危害
    1.3 三相不平衡的危害
    1.4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作用
    1.5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有源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和多电平拓扑结构
    2.1 有源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2.2 中压有源滤波器的主电路扑结构
        2.2.1 二极管钳位型多电平
        2.2.2 飞跨电容型多电平
        2.2.3 H桥级联型多电平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源滤波器的指令电流检测算法和PWM调制策略
    3.1 指令电流检测
        3.1.1 i_p-i_q指令电流检测算法
        3.1.2 同步旋转dq坐标变换指令电流检测算法
        3.1.3 基于MAF的指令电流检测算法
        3.1.4 MAF与 LPF对比分析
    3.2 锁相环技术
        3.2.1 基于dq变换的锁相环技术
        3.2.2 改进型dq坐标变换锁相环技术
    3.3 多电平变流器的PWM调制策略
        3.3.1 载波移相SPWM调制法
        3.3.2 混合型SPWM调制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源滤波器的控制策略
    4.1 电流控制策略
        4.1.1 PI控制
        4.1.2 重复控制
        4.1.3 复合控制
    4.2 直流侧电压控制
        4.2.1 基于电网电压平衡的两级控制
        4.2.2 电网电压不平衡下的三级控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压有源滤波器的电路设计及仿真
    5.1 电路设计
        5.1.1 主电路结构
        5.1.2 输出滤波器设计
        5.1.3 直流侧电容设计
    5.2 仿真分析
        5.2.1 仿真软件
        5.2.2 负载模型
        5.2.3 电网电压平衡状态下APF仿真
        5.2.4 电网电压不平衡状态下APF仿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8)基于电流型五电平DC-DC的LED驱动电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电流型多电平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1.3 LED驱动电源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电流型五电平DC-DC的LED驱动电源
    2.1 引言
    2.2 驱动电源主电路选择
        2.2.1 一类非隔离双单元电流型多电平DC-DC变换器
        2.2.2 三种电流型多电平整流器
    2.3 LED驱动电源系统结构
    2.4 电流型五电平DC-DC主电路工作原理
        2.4.1 驱动电源实现高功率因数的理论依据
        2.4.2 五电平电流的产生机理
        2.4.3 BUCK-BOOST和ZETA型变换器五电平电流的产生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电平PWM调制技术与均流闭环控制
    3.1 引言
    3.2 多电平调制技术
        3.2.1 阶梯波脉宽调制技术
        3.2.2 多载波垂直分布技术
        3.2.3 载波相移SPWM技术
    3.3 多电平PWM调制技术
    3.4 自均流特性
        3.4.1 自均流特性分析
        3.4.2 均流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LED驱动电源的仿真研究
    4.1 引言
    4.2 多电平PWM调制技术应用于主电路的仿真分析
    4.3 BUCK-BOOST和ZETA型变换器的仿真分析
    4.4 均流控制的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LED驱动电源的软硬件设计
    5.1 引言
    5.2 主控芯片—DSP2812
    5.3 控制电路设计
        5.3.1 电流采样电路
        5.3.2 过零检测电路
        5.3.3 逻辑电路
        5.3.4 开关管驱动电路
    5.4 基于DSP2812的软件设计
        5.4.1 主程序设计
        5.4.2 电流闭环控制
        5.4.3 SPWM程序设计
        5.4.4 软件锁相环
    5.5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双频紧凑型高频海洋雷达天线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频海洋雷达天线系统的发展现状
        1.2.1 高频海洋雷达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高频海洋雷达双频/多频天线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紧凑型高频海洋雷达基础
    2.1 高频海洋雷达散射理论
        2.1.1 一阶散射理论
        2.1.2 二阶散射理论
    2.2 紧凑型高频海洋雷达系统
        2.2.1 高频海洋雷达的雷达方程
        2.2.2 紧凑型高频海洋雷达波形体制
        2.2.3 紧凑型高频海洋雷达硬件结构
    2.3 紧凑型高频海洋雷达信号处理流程
        2.3.1 距离多普勒谱
        2.3.2 阵列信号模型
        2.3.3 阵列协方差矩阵
        2.3.4 多重信号分类算法
        2.3.5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频中馈发射天线研制
    3.1 双频单极发射天线
        3.1.1 单极发射天线设计
        3.1.2 双频单极发射天线设计
    3.2 双频中馈发射天线
        3.2.1 中馈天线介绍
        3.2.2 双频中馈发射天线结构设计
    3.3 双频中馈发射天线电特性分析
        3.3.1 天线数学模型建立
        3.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双频中馈发射天线样机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频矢量传感器研制
    4.1 高频海洋雷达接收天线的噪声系数
        4.1.1 接收天线的等效噪声温度与实际噪声系数
        4.1.2 高频海洋雷达接收天线的噪声系数分析
        4.1.3 实测结果与分析
    4.2 矢量传感器介绍
        4.2.1 矢量传感器结构
        4.2.2 矢量传感器电磁特性分析
    4.3 双频矢量传感器总体设计
        4.3.1 双频矢量传感器总体结构
        4.3.2 双频正交环天线结构设计
    4.4 双频环天线的电气特性研究
        4.4.1 有源环天线电气特性测量方法
        4.4.2 方案一:变容二极管方案
        4.4.3 方案二:射频开关芯片方案
        4.4.4 方案三:PIN二极管对管方案
        4.4.5 方案四:陷波器方案
    4.5 双频正交环的辐射特性研究
        4.5.1 绝对方向图测量方法
        4.5.2 磁棒及绕线方式介绍
        4.5.3 “十字型”双频正交环天线布局及绕线方式
        4.5.4 “口字型”双频正交环天线布局及绕线方式
        4.5.5 双频正交环天线辐射特性仿真分析
        4.5.6 双频正交环天线方向性图近场测量结果及分析
    4.6 双频矢量传感器研制小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频矢量传感器测量与校准研究
    5.1 矢量传感器方向性图
        5.1.1 理想方向性图
        5.1.2 方向性图失配原因
    5.2 双频矢量传感器方向性图的测量与校准方法
        5.2.1 方向性图测量方法
        5.2.2 方向性图校准方法
    5.3 双频矢量传感器方向性图操场测量
        5.3.1 操场实验环境与测量方法
        5.3.2 操场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双频矢量传感器方向性图岸基实验
        5.4.1 岸基实验环境与方向性图测量方法
        5.4.2 岸基方向性图结果与分析
        5.4.3 岸基实验雷达海洋回波采集与分析
    5.5 双频矢量传感器海洋表面流反演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元双频矢量传感器阵列的波束形成研究
    6.1 矢量传感器及阵列的波束形成
        6.1.1 矢量传感器的常规波束形成
        6.1.2 二元矢量传感器阵列的常规波束形成
    6.2 二元矢量传感器阵列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6.2.1 Capon自适应波束形成器介绍
        6.2.2 协方差矩阵重构算法介绍
        6.2.3 二元矢量传感器阵列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6.2.4 算法仿真及分析
    6.3 基于导向矢量失配校准的二元双频阵列稳健波束形成算法
        6.3.1 基于序列二次规划(SQP)的导向矢量失配迭代求解算法
        6.3.2 基于二次约束二次规划(QCQP)的导向矢量失配校准算法
        6.3.3 稳健的二元双频矢量传感器阵列自适应形成算法
        6.3.4 算法仿真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

(10)数字化电子侦察接收机宽带侦收与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电子侦察卫星现状与发展
        1.3.2 宽带数字接收机技术发展
        1.3.3 超宽带模拟信息转换器技术发展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多路并行的接收机宽带采样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时间交叉采样技术研究
        2.2.1 TIADC采样原理
        2.2.2 TIADC常规失配分析
        2.2.3 TIADC缺点与其他失配分析
    2.3 混合滤波器组采样技术研究
        2.3.1 HFB采样原理
        2.3.2 HFB与 TIADC的关系
        2.3.3 HFB优缺点分析
    2.4 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技术研究
        2.4.1 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原理分析
        2.4.2 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仿真
        2.4.3 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特点与失配分析
    2.5 一种基于频谱折叠的新型双通道采样技术
        2.5.1 基于谐波混频的频谱折叠
        2.5.2 基于数字混频的折叠频谱恢复处理
        2.5.3 频谱折叠双通道采样原理仿真
        2.5.4 失配分析与校正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宽带电子侦察数字接收机实时处理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宽带数字正交解调技术研究
        3.2.1 传统模拟和数字正交解调
        3.2.2 免混频数字正交解调
    3.3 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并行处理技术研究
        3.3.1 基于多相滤波的FIR滤波器并行处理结构
        3.3.2 一种基于数据抽取和流水线运算的并行FIR滤波器优化结构
        3.3.3 一种基于双路并行滤波的滤波器内插结构
    3.4 宽带接收机的数字下变频窄带抽取处理技术研究
        3.4.1 基于多相滤波的宽带数字下变频结构优化设计
        3.4.2 一种频率和带宽可调的数字下变频结构设计
        3.4.3 宽带接收机实现窄带接收机功能的性能分析
    3.5 基于宽带实时频谱分析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3.5.1 一种基于时间抽取的并行FFT实时处理结构
        3.5.2 频域检测与频率模板触发
        3.5.3 基于频谱概率的数字荧光技术
        3.5.4 基于FFT的频域参数实时测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NYFR的超宽带接收机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NYFR原型结构分析
        4.2.1 基于调制脉冲本振的NYFR原型结构
        4.2.2 NYFR结构输出信号特征分析
        4.2.3 NYFR输出噪声特性分析
    4.3 基于谱峰搜索的NZ参数估计
        4.3.1 NYFR对频谱的影响分析
        4.3.2 基于频谱峰值法的NZ估计算法
    4.4 一种双通道NYFR改进结构
        4.4.1 双通道NYFR结构
        4.4.2 基于双通道NYFR的信号参数估计
        4.4.3 仿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YFR截获的LFM信号参数估计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特定间隔瞬时自相关的参数估计算法
        5.2.1 整本振周期瞬时自相关法
        5.2.2 半本振周期瞬时自相关法
    5.3 基于时频边界拟合的参数估计算法
        5.3.1 LFM/SFM复合调制信号时频分析方法研究
        5.3.2 基于时频边界直线拟合的参数估计
    5.4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参数估计算法
        5.4.1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调频斜率估计
        5.4.2 基于黄金分割法的快速搜索方案
    5.5 性能仿真与横向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工程实现
    6.1 引言
    6.2 一种基于宽带实时频谱分析的小型化电子侦察系统实现
        6.2.1 整体设计
        6.2.2 基于FPGA的电磁频谱态势监视实现
        6.2.3 辐射源信号参数特征实时提取处理
    6.3 一种超宽带电子侦察系统实现
        6.3.1 整体设计
        6.3.2 基于FPGA的中频直接采样硬件设计
        6.3.3 基于宽带扫频的监视和宽带控守相结合的信号侦收技术
    6.4 NYFR工程实现方法探究
        6.4.1 原型结构实现中的非理想因素分析
        6.4.2 一种易实现的基于复合本振的NYFR实现结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总结
    7.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利用叠加原理计算一类非正弦电路的平均功率(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协同的高压脉冲电场液态食品灭菌及其处理室和发生器研究[D]. 陈小天. 浙江大学, 2020(01)
  • [2]ADC动态参数多音测试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 陶特权.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3]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研究[D]. 王学庆. 东南大学, 2020(01)
  • [4]级联H桥型变换器宽频域建模研究[D]. 时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基于多普勒雷达传感的多运动目标盲分离研究[D]. 谷之韬. 浙江大学, 2019(01)
  • [6]基于介电等值模型的套管受潮状态分析及热电耦合仿真研究[D]. 杨峰. 重庆大学, 2019(01)
  • [7]中压有源滤波器技术研究[D]. 颜瑾. 东南大学, 2019(06)
  • [8]基于电流型五电平DC-DC的LED驱动电源设计[D]. 徐爽. 南昌大学, 2019(03)
  • [9]双频紧凑型高频海洋雷达天线系统设计与研究[D]. 李子言. 武汉大学, 2019(06)
  • [10]数字化电子侦察接收机宽带侦收与处理技术研究[D]. 李涛. 国防科技大学, 2018

标签:;  ;  ;  ;  ;  

利用叠加原理计算一类非正弦电路的平均功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