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数的临床意义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数的临床意义

一、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数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姚连珂[1](2021)在《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及其辅助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冠心病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在患病前控制冠心病的发生,如何在患病后降低冠心病的危害,已成为亟需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心电图检查是冠心病临床诊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无创性方法。由于心肌缺血可造成心室复极异常和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升高,反映心室复极变化的心电学标志物受到普遍关注,具有代表性的包括QT间期变异性(QTV)、TpTe间期变异性(TpTeV)、校正QT间期、TpTe/QT比值。本文将以上四类标志物称为心室复极化指标;将QTV和TpTeV称为心室复极变异性指标,分别表示心室复极时程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逐搏变化。在诸多变异性分析方法中,虽然基于符号动力学的排列熵应用广泛,但存在三点不足。尽管学者们相继提出了多种改进算法,然而这些算法只针对某一点或两点不足进行改进,缺乏综合改进方案。现有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主要关注健康个体与无心梗冠心病或心梗患者之间,缺乏对于无心梗冠心病与心梗患者之间的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对于健康个体与无心梗冠心病或心梗患者之间的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也存在较多空白。另外,虽然许多临床研究已证实上述心室复极化指标和反映心室复极过程的心电图ST-T段形态异常(如T波倒置、ST段抬高或压低)与心肌缺血或梗死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冠心病危险分层和指导预后中的作用,但它们在辅助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方面的效果尚未明确。本文围绕以上三方面问题展开,以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为核心,提出了排列熵综合改进算法,系统分析了上述心室复极化指标在健康人群、无心梗冠心病和心梗患者之间的变化、心室复极变异性指标与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的关系、性别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上述心室复极化指标的影响,评估了心室复极化指标和ST-T段形态特征在辅助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方面的效果。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总结如下。(1)提出了排列熵综合改进算法——边沿散布熵,并引入多尺度理念,将边沿散布熵扩展为多尺度边沿散布熵。边沿散布熵是在边沿排列熵基础上结合散布熵理念发展而来的。边沿散布熵不仅考虑到了元素幅值信息和序列整体波动情况,还消除了幅值相等元素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在不同参数取值情况下,边沿散布熵和多尺度边沿散布熵可分别有效衡量序列不规则度和复杂度;边沿散布熵的辨识能力较排列熵和边沿排列熵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低维度高类别数情况下,边沿散布熵的辨识性能较散布熵也有所提高。(2)系统分析了心室复极变异性在健康个体、无心梗冠心病与心梗患者之间的变化,以及它们与心率变异性、性别、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本文研究表明,心肌缺血与TpTeV升高存在一定联系;与心肌缺血相比,心梗可使QTV进一步升高,这与心梗后左室重构有关;单纯的心肌缺血并不能显着影响QT-RR耦合性,而心梗可使QT-RR耦合程度显着降低;QTV和TpTeV时域和频域指标表征心肌缺血和梗死的能力较非线性指标更强,作为风险评估因子的效果也更好;在不同人群中,QTV和TpTeV与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的相关性不同;女性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均比男性显着升高,而其他心室复极化指标均无显着性别差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以上心室复极化指标的相关性较小。(3)分别设计了基于心室复极化指标以及融合其与ST-T段波形特征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系统,证实了心室复极化指标和ST-T段波形特征均可有效提升冠心病自动诊断精度。基于特征融合的系统取得了 96.16%、95.75%和96.40%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心率变异性特征、心室复极化指标特征或ST-T段波形特征的分类效果。本文填补了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部分空白,不仅为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客观依据和有力技术支持,还为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李瑞菡[2](2021)在《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由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一、文献综述综述一主要论述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心血管疾病作为我国四类重大慢性病之一,老年心血管病的负担日益加重。慢性便秘作为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可通过影响血液流变学、影响脂类代谢吸收、触发炎症免疫反应、诱导氧化应激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多个途径影响到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冠心病和慢性便秘两个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之一。心率变异性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在临床中也被广泛应用,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与心率变异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述二主要论述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冠心病在中医中归属“胸痹心痛”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心脉痹阻。在中医证型分布上诸多医家对其有不同的经验和总结。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神明和肠脑理论可解释临床中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两者之间的病因病机。阴阳失衡作为多数疾病的基本病机,在西医中对应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中医理论在解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中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在治疗上,中医辨证论治的中药汤药内服和中医特色外治疗法被临床诸多研究证实了其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二、临床研究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对其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及与其既往病史、相关实验室指标、冠脉病变情况、胃肠道症状、睡眠情况和焦虑抑郁情况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自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科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206例,其中合并慢性便秘103例,单纯冠心病103例。通过问卷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一般情况、病史信息、中医证候信息、睡眠焦虑抑郁情况和入院的检查化验结果等临床资料。通过对临床资料数据进行Excel表格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统计分析。结果:①入组临床资料分布:入组的20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岁,男性121人,女性85人,平均BMI为25.23kg/m2,89.81%居住在北方,68%存在长期精神紧张,饮食口味上半数以上偏肥甘厚味、油炸饮食、腌制食品和偏咸。病史方面:中位病程是1年,半数以上为NSTE-ACS类型冠心病,37.9%合并糖尿病,30.6%合并高脂血症,25.7%合并脑血管疾病。46.1%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35%合并吸烟史,27.2%合并饮酒史,67.1%的女性合并早发停经史。多数患者的冠心病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处于低危至中危之间。中医证素分布上,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占68%、痰浊证占36.4%、阳虚证占36.4%、气滞证占25.2%、血瘀证占20.9%、其他证素(阴虚证、热蕴证、寒凝证)占17.5%,半数以上患者为双证素。在中医证素组合得出的中医证候分布上,单纯实证占17%,单纯虚证占28.2%,虚实夹杂证占54.9%。单纯实证中以气滞血瘀证多见,单纯虚证中以阳气虚衰证和心气亏虚证多见,虚实夹杂证中以气虚痰阻证、阳虚痰阻证、阳虚寒凝证和气虚血瘀证多见。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间在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体力活动情况、饮食口味及种类、日饮水量、体育锻炼情况)及病史资料(冠心病病程、是否支架术后、冠心病类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脑血管疾病病史、合并用药史、早发心血管家族史、烟酒史和早发停经史)的比较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基线资料相当。在冠心病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危险分层方面,合并便秘组的患者基础疾病处于高危的人群较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多(P<0.05)。在大便分型上,患者大便多为布里斯托2型、3型,而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大便多为4型、5型(P<0.001)。胃肠道症状上,合并便秘组的患者胃肠道症状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P<0.001)。睡眠、心理情况上,合并便秘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老年焦虑评分和老年抑郁评分均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01)。化验检查方面,合并便秘组的空腹血糖、Apo-A1、Apo-E水平均低于单纯冠心病组,NT-proBNP水平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冠脉病变情况上,合并便秘组患者的冠脉Gensini积分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在中医证素上,合并便秘组的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较单纯冠心病组的多(P<0.05)。在心率变异性上,合并便秘组的患者SDNN、SDANN Index、SDNN Index、rMSSD、pNN50、三角指数、总功率、极低频、LF、HF、最小频域功率小时、最大频域功率小时的中位数均较单纯冠心病组患者的低,最大QTc间期的中位数较单纯冠心病组的高(P<0.05)。③合并便秘组患者便秘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合并便秘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得分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包括SDNN、SDANN Index、SDNNIndex、三角指数、总功率、极低频、LF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④合并便秘组中医证素分析:合并便秘组冠心病中医证素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气滞证、其他证素、血瘀证。便秘中医证候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脾气虚证、肠道气滞证、脾肾阳虚证等。相关性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大、服用利尿剂类药物,气虚证增多(P<0.05)。随着抑郁倾向增加、大便干硬程度增加、便秘程度增加,其他证素增多(P<0.05)。随着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倾向增加,气滞证增多(P<0.05)。随着饮食肥甘厚味、服用他汀类药物,血瘀证增多(P<0.05)。随着冠心病由不稳定心绞痛到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指标的异常,痰浊证逐渐减少(P<0.05)。随着肾功能指标的异常增高,阳虚证增多(P<0.05)。⑤老年冠心病冠脉严重程度的回归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脉Gensini积分的影响因素,得出线性回归方程:冠脉Gensini积分=67.489+(7.123 ×TSH)-(31.722×HDL-C)-(0.161×SDNN),以上3个指标可以解释冠脉Gensini积分变异的35.4%。TSH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HDL-C、SDNN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⑥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回归分析: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阳虚证、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合并抑郁倾向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Apo-A1、pNN50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保护因素。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合并抑郁倾向、Apo-A1的下降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①合并便秘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患病增多,睡眠及心理障碍增多,血脂异常增多,自主神经功能更低,冠脉病变更严重。②在中医证素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以气虚证、痰浊证、阳虚证为主,虚实夹杂证多见。合并慢性便秘患者以气虚证、阳虚证居多,中医证素更加复杂。③TSH是老年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HDL-C、SDNN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④阳虚证、气滞证、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pNN50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保护因素。合并抑郁倾向、Apo-A1的下降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杜金凤[3](2021)在《累及右冠状动脉的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心率变异性分析评价单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并探讨心率变异性与右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8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单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28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进一步分为右冠状动脉病变组(44例)、前降支病变组(54例)和回旋支病变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5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间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 index、RMSSD、p NN50)和频域指标(VLF、LF、HF、LF/HF)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SDNN、SDANN、SDNN index、PNN50、VLF、L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右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SDNN、SDANN、SDNN index、PNN50、VLF、LF均降低,右冠状动脉脉病变组SDNN值低于左前降支病变组,VLF值低于左回旋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前降支病变组与左回旋支病变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交感神经亢进为主;心率变异性降低与右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SDNN、SDANN、VLF等指标值下降;通过心率变异性分析可能对右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周莹洁[4](2021)在《益气生津散对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究益气生津散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气阴两虚证中医证候积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糖化白蛋白(GAL)、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指数、SPISE-IR指数的变化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选取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3月1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46例患者,随机将4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n=24)及安慰剂组(n=22)2组,试验组采用益气生津散联合西医标准化治疗,安慰剂组采用益气生津散安慰剂联合西医标准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0天后HRV、气阴两虚证中医证候积分、TC、TG、HDL、LDL、FPG、GAL、HbA1c、BMI指数、SPISE-IR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T2DM以及SAP病史时长、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所占比例、治疗前观察的治疗指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与安慰剂组具有可比性。HRV方面,试验组治疗前后SDNN、HRV三角指数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rMSDD、PNN50、HRV三角指数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安慰剂组两组比较,SDNN、SDANN、rMSDD、PNN50、HRV三角指数治疗后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生津散联合西医标准化治疗与安慰剂联合西医标准化治疗均能改善气阴两虚型T2DM合并SAP患者临床症状。试验组对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与安慰剂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66.67%>9.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指标方面,试验组治疗前后TC、HDL、LDL比较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方面,治疗前后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治疗前后TC、TG、HDL、LDL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与安慰剂组治疗后的TC、TG、HDL、LDL,未见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方面,试验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FPG、GAL、HbA1c三项指标均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经治疗后,FPG、GAL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 HbA1c 治 疗前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安慰剂组相比,经治疗FPG、GAL、HbA1c均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指数,试验组、安慰剂组组内治疗前后,BMI指数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安慰剂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ISE-IR指数,试验组、安慰剂组组内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后试验组与安慰剂组SPISE-IR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生津散能够提高SDNN、HRV三角指数水平。在改善气阴两虚型T2DM合并SAP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明显的疗效。能够降低T2DM合并SAP患者的FPG、GAL、HbA1c 水平。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益气生津散治疗T2DM合并CH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筛选益气生津散的有效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T2DM合并CHD的相关靶点,将益气生津散与T2DM合并CHD共同靶点运用String系统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筛选出益气生津散作用于T2DM合并CHD的关键成分和核心靶点。并通过DAVID数据库分析核心靶点基因功能及信号通路。构建关键化学成分-核心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通过BATMAN-TCM数据库检索筛选益气生津散有效化学成分共82种,西洋参化学成分25种,黄芪化学成分12种,玉竹化学成分1种,麦冬化学成分6种,石斛化学成分2种,佛手化学成分2种,玄参化学成分4种,砂仁化学成分33种,枸杞化学成分1种。其中重复的化学成分4种。预测靶点469个,与T2DM合并CHD的靶基因取交集,共得到靶点187个。中药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共得到269个节点,其中187个作用靶点,82个益气生津散有效化学成分,710条连线。筛选出关键成分42种,核心靶点33个。将核心靶点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与KEEG通路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共涉及生物过程(BP)21种、细胞组分(CC)7种、分子功能(MF)18种。通过KEEG通路分析,益气生津散作用于T2DM合并CHD的核心靶点共作用于8条通路。结论益气生津散在治疗T2DM合并CHD方面与cAMP信号通路、嘌呤代谢、酪氨酸代谢、糖酵解关系密切。

赵龙[5](2020)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应及中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客观评价针刺内关和郄门穴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探索针刺内关和郄门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整,为临床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健康者和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脑功能磁共振为研究的技术手段,观察疾病和健康不同状态下脑功能活动的差异和治疗前后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中枢响应特征,为针刺治疗该病中枢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临床疗效研究本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随机数字将符合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纳入标准的65例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成2组,即电针组和非电针组。两组均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双侧内关和郄门穴,每日针刺1次,每次30分钟,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2周。在针刺前后分别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情绪状态、心率变异性(HRV)、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以评价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2.中枢机制研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性别、年龄基本匹配的健康者8人、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人(电针组12人,非电针组10人),进行脑部fMRI扫描,根据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机体状态(健康和疾病状态)脑功能活动的差异。电针组和非电针组,于基线期和治疗后各进行脑部fMRI扫描,扫描按照BOLD-fMRI、3D-T1WI、针刺治疗30min、BOLD-fMRI的顺序进行,根据局部一致性(ReHo)和种子点功能连接分析法,观察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即时效应及长期效应。通过比较经针刺治疗前后脑功能活动变化和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差异,探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中枢调节机制。结果:临床研究1.基线比较:所纳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等人口统计学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SAQ总分及其五个维度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和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PNN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电针组疗效分析结果:电针组治疗后,SAQ五个维度评分及SAQ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在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S、SAS量表评分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PNN50)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电针组疗效分析结果:非电针组治疗后,SAQ五个维度评分及SAQ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在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疾病认知程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S、SAS自评量表评分有显着改善(P<0.05);心率变异性中SDNN、SDANN、rMSS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PNN50治疗前后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亦有增高趋势。4.两组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SAQ评分中在心绞痛稳定状态方面,电针组优于非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5)。在SAQ总分、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程度方面,电针组和非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DS、S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相关时域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制研究1.基线比较: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受试者在中央后回,右侧缘上回、左内侧额上回、左侧颞下回,左侧顶下缘角回、右侧补充运动区、右侧丘脑、左内侧和旁扣带回、左侧顶上回、右背外侧额上回、右侧角回和左侧楔前叶的ReHo信号高于健康者。这些脑区与疼痛、情绪、定向网络相关。2.治疗后ReHo 比较:2.1电针组:在静息状态下,治疗前相比,在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左内侧额上回ReHo值降低。在右侧枕上回、右侧顶上回和右侧顶下缘角回出现ReHo值升高。2.2非电针组:在静息状态下,治疗前对比:在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侧颞下回ReHo信号出现降低。在右侧顶上回、左侧枕上回、右侧枕上回ReHo信号出现升高。2.3组间比较:在静息状态下,电针组在右侧角回、左侧顶上回、右侧中央后回ReHo信号高于非电针组;在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颞中回ReHo信号低于非电针组。3.治疗2周后脑功能网络连接的研究:以左内侧额上回、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顶上回作为种子点探索全脑FC变化。3.1电针组治疗2周后FC变化脑区:经治疗电针组在左侧缘上回、左侧顶下缘角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右侧中央前回、左侧补充运动区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在右侧缘上回和右侧额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增强。3.2非电针组治疗2周后FC变化脑区:经治疗非电针组左背外侧额上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右枕上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与右侧顶上回FC无显着差异。3.3电针组与非电针组脑功能网络连接差异脑区:治疗后电针组在右侧眶部额上回、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右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颞下回、左侧前和旁扣带脑回、左侧角回、右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与右侧顶上回FC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4.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差异4.1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FC变化的脑区: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后在右侧颞下回、左侧枕中回、右侧丘脑、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舌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左侧眶部额下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减弱,在左侧舌回、右侧枕中回、右侧楔前叶、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右侧枕上回、左侧内侧额上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增强;在右侧中央旁小叶、左侧额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减弱,在左侧颞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增强。4.2非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FC变化的脑区:非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后在左侧额中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补充运动区、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减弱;在右侧缘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枕上回、左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减弱,在左侧梭状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增强;在左侧背外侧额上回与右侧顶上回FC减弱。结论:1.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内关和郄门穴可以改善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且电针治疗优于非电针治疗。2.与健康者相比,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多个与疼痛、情绪调控和定向网络相关的脑区存在局部一致性异常。3.针刺内关和郄门配穴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靶点可能位于“疼痛矩阵”的内侧额上回、扣带回,影响内侧痛觉系统及阻断疼痛下行传导通路,达到镇痛的效果;通过调节扣带回、额上回、颞中回,颞下回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4.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不是由单一脑区的调节,而是由多个有功能联络的脑区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相互作用、整合来完成。针刺内关和郄门穴不仅能够加强默认网络与疼痛、情感相关脑区的连接,同时也能加强感觉运动网络与疼痛相关脑区的连接。电针治疗的脑功能连接强度总体高于非电针治疗。5.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靶向性调节扣带回和前额叶这两个脑区,可能是针刺内关和郄门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的重要机制。

塔娜[6](2020)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ysC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相关分析。方法选择本院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冠脉造影对冠脉病变总体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并采用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系统评分,通过对其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胆固醇、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BG)、尿素氮(Serum urea nitrogen,BUN)、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Cys C及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探究不稳定型绞痛患者血清Cys C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高血压、FBG、BUN、SCr、Cys C、NN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allnormal intervals,SDNN)、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values of NN intervals,SDANN)、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The square root of the mean of sum of thesquares of differences,RMSSD)以及相邻NN间期的差值超过50ms的心搏数占间期总搏数的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adjacentintervals-differing by more NNthan 50ms,PNN50)属于影响患者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FBG、血清Cys 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以及三支病变组Cys C含量与Gensini积分组间两两对比均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ys C含量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性;无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以及三支病变组SDNN、SDANN、RMSSD以及PNN50与Gensini积分组间两两对比均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DNN、SDANN、PMSSD及PNN50表达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ys C含量与SDNN、SDANN、RMSSD以及PNN50呈负相关(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ys C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随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RMSSD以及PNN50低于对照组,且随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增加而显着下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ys C含量与SDNN、SDANN、RMSSD以及PNN50呈负相关(P<0.05),即Cys C水平含量越高心率变异性指标越低,可以通过检测血清Cys C以及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李阳[7](2019)在《基于体表信号的心血管系统电-机械特性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不断上升,且年轻化趋势愈发严重。无创无损地早期检测心血管疾病,控制心血管事件发生,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体表心血管信号中包含了丰富的生理信息,体表信号分析是无创无损检测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心电特征变异性分析为代表的心脏电特性研究和以心音、脉搏波信号分析为代表的心血管机械特性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电特性与机械特性的联合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描述心血管系统功能状态及变化规律,揭示系统各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然而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旨在联合体表心电、心音和脉搏波信号,系统研究心血管系统的电-机械特性,挖掘心血管疾病无创无损检测的有效信息。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引入动力学模式分析方法,研究了心衰患者和冠心病患者的心脏电特性,探讨了心脏电特性分析对于心血管疾病检测的价值。与健康人相比,心衰患者QT间期显着延长,复杂度降低,心室除极复极活动变得不稳定,但是冠心病患者电特性变化不明显;QT间期变异性分析中需要注意QT间期和RR间期的耦合关系,经典心率校正公式对不同疾病状态下QT序列的校正效果存在差异;动力学模式分析能够捕捉到隐藏在QT时间序列中的细节变化,为检测心脏功能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2)联合分析心脏电-机械特性,系统地研究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脏电活动、机械活动时间序列的变异性和耦合特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的第一第二心音(S1S2)序列标准差显着增大,收缩间期变化更加不规律;QT-S1S2、TQ-S2S1和QQ-S1S1的耦合性指标在冠心病组均显着降低,冠心病患者电-机械活动同步性受损,心脏机械活动对电兴奋的即时反应能力减弱。结果提示,相较于单一的心电或者心音信号分析,电-机械特性联合分析对于无创无损检测冠心病更加有效。(3)系统分析了心脏电机械延迟变异性指标,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冠心病组和健康组的自动分类。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电机械延迟间期延长,样本熵显着降低,动力学模式中振荡模式比例显着提高,进一步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会导致心肌细胞电-机械活动的不同步;在支持向量机分类结果中,电机械延迟变异性指标的加入,使得分类准确率从基于电特性、机械特性指标的72.9%显着提高到95.8%。上述结果提示心脏电机械延迟特性对冠状动脉病变极具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检测的有效指标。(4)基于四肢袖带的脉搏波信号,研究了冠心病和年龄对于人体不同部位间脉搏波传播时间(PTT)以及双侧脉搏波对称性的影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的肱-踝PTT显着缩短,而心脏-肱动脉PTT和心脏-踝动脉PTT均值并没有显着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肱-踝PTT、心脏-肱动脉PTT和心脏-踝动脉PTT均显着缩短;青年学生组表现出了良好的双侧PTT对称性,年龄增长和冠心病均导致左右侧PTT的差异增大,相似性显着降低。上述结果提示,肱-踝PTT分析以及双侧PTT对称性分析,有助于血管弹性功能评估和冠心病的无创无损检测。

颜昌[8](2019)在《心血管时间序列的图形分析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前期进行早期干预是降低其发病率和遏制年轻化趋势的有效手段,这需要有效的早期检测工具,如何在无创无损的前提下实现早期、精准检测是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者面临的重大挑战。为实现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精准检测,国内外研究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基于图形的方式分析心血管系统时间序列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新思路。庞加莱图可以用来刻画生理时间序列的内部结构,描述动力学系统相空间的几何构型,己被广泛应用于心脏动力学分析。但现有庞加莱图分析方法仅度量图形数学特征的某个侧面,而且无法评估多维信号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探究新的庞加莱图分析算法,研究算法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多模态图形分析的概念,旨在研究短时心血管时间序列的图形分析在心血管疾病早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所做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度量心率不对称性的面积指数。传统算法采用数量、距离或角度等一维方式评估心率不对称性,本研究将距离和角度结合提出面积指数算法。分析公开数据库和临床试验数据中长时和短时心动周期序列的结果表明,相对传统算法,该算法在分析短时心动周期序列时表现出更稳健的特性;心律失常或心衰等心血管疾病会导致心率不对称性增大,提示疾病可能造成自主神经功能退化,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心率调控能力下降;探究了心率不对称性分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四个参考点和两条参考线,优化了心率不对称性算法分析结果。(2)探讨了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心率不对称性变化规律,揭示了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后24h的血运恢复情况和心血管功能状态。多种心率变异性的分析手段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手术后的面积指数相对手术前显着降低,这可能意味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第一天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或自主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也许是面积指数综合两个维度特征可以获得隐藏在短时心动周期序列中更多的信息。混合模型分析表明,性别对手术前后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状态恢复没有显着影响。(3)建立了网格分布率和网格分布熵算法,分析庞加莱图散点的分布规律。定义了网格庞加莱图,提出了计算时间序列散点在庞加莱图中分布情况的网格分布率算法,并结合香农熵对散点分布概率加权平均,建立了网格分布熵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两种新方法统计性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显着高于传统庞加莱图算法;临床试验分析表明:健康青年组的网格分布率和网格分布熵大于健康老年组,提示老年人的庞加莱图中散点分布更为紧密,这可能意味着老年人的自主神经的功能已经出现退化;冠心病组的网格分布率和网格分布熵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揭示冠心病患者的网格分布率和网格分布熵趋于低不规则度或低复杂度的方向。(4)基于同步记录的心血管系统时间序列,开创性地构建了多模态生理信号图。建立了心电、脉搏和心音时间序列的多模态生理信号图,同时借助一维时间序列庞加莱图的研究模式,提出了度量多模态生理信号图中散点离散程度的算法,从图形空间结构探索心血管时间序列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脏电-机械,心脏-血管时间序列的空间分布离散化增大,揭示冠心病降低同一心动周期内时间序列空间分布的相关性;三模态生理信号图分析显示,收缩间期变异性相对独立且稳定,而舒张间期和心动周期序列之间的耦合作用更为明显,冠心病导致舒张间期和心动周期序列之间的耦合现象退化,提示三模态生理信号图对心血管时间序列之间的相互作用描述更为准确,逐拍对应心动周期的多模态时间序列图形分析可以有效提供有关多维时间序列相互关系的信息,可能为解释心血管系统生理或病理变化提供更多依据。

李冠羲[9](2019)在《地磁活动与云南地区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探讨地磁活动与云南地区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之间的相关性。方 法:1)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心脏内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云南天文台的数据,所有患者分别在地磁宁静期与地磁活动期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监测并且密切关注实验对象的其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各指标,进行对比观察;2)选取同期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非冠心病人群131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云南天文台的数据,分别选取83例在地磁宁静期与48例在地磁活动期进行24小时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在不同地磁强度情况下对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影响。3)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心脏内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2例为研究组,同期83例非冠心病人群为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检查的参数,进行对比观察。结 果:1)地磁情况: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地磁处于活动期(Kp值≥5)共有22天,平均年发生率为6.03%;2)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人群心率变异性比较: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A在地磁变化前心率变异性指数比较:通过比较显示冠心病组的全程正常RR间期的标准(SDNN)、24 h相邻正常RR问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地磁活动情况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地磁活动期SDNN、TRI、SDANN均低于地磁宁静期(P<0.05),且各参数中SDNN降低更为明显。(4)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因素:糖尿病对心率变异性有明显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地磁宁静时,云南地区非冠心病人群,心率变异性指标中SDNN、RMSSD、SDANN,均高于云南地区冠心病患者。2)研究组在空间天气导致地磁变化后,心率变异性指标中的SDNN、TRI、SDANN均低于地磁宁静期(P<0.05),表明空间天气导致地磁变化后诱发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提示空间天气导致地磁变化有可能诱导冠心病急性发作。3)非冠心病对照组在空间天气导致地磁变化前后心率变异性指标无显着性差异,表明空间天气导致地磁变化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仅在冠脉有病变的情况下发生,可能是冠心病急性发病的风险因素。4)结合回归分析表明,云南地区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不仅受糖尿病等影响,同时与地磁活动存在相关性。地磁活动期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中SDNN、TRI、SDANN均明显低于非地磁活动期,推测地磁变化可能通过影响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促使冠心病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

张晓羽[10](2019)在《虚拟现实康复结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发病相关性研究;第二部分为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结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理应激导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研究一:目的:探究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发病危险因素、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状态与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MSIMI)的关系,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MSIMI)发病与炎症、血小板活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等机制的关系。方法:入选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通过问诊、量表测评等初筛冠心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246例,进行精神压力测试,测试前采集患者静脉血,用于检测炎症、血小板活化等指标,同时测定血压。结果:冠心病患者MSIMI发生率为46.4%。MSIMI发病与BMI、SAS、SDS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P均<0.05),MSIMI发病与性别、年龄、平均病程、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变量之间相关性并不显着(P均>0.05)。焦虑、测试紧张状态水平的增加会增加MSIMI发病的可能(P均<0.05),而抑郁水平对于MSIMI发病没有产生显着影响(P>0.05)。MSIMI发病与Hs-CRP、IL-6、TXB2、SDNN、r MSSD、PNN50、AD、NAD、DA之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性(P均<0.05),其中与Hs-CRP、IL-6、TXB2、AD、NAD、DA水平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而与SDNN、r MSSD、PNN50水平之间呈显着负相关。MSIMI患者SCL-90评分整体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在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对因子得分偏高,属筛选阳性。结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可能不是冠心病患者发生MSIMI的关键因素,而心理状态可能与MSIMI有密切关系,冠心病MSIMI发病可能与炎症、血小板活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等机制相关。研究二:目的:探讨虚拟康复训练系统结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理应激导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MSIMI)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设计。将研究一中确诊的冠心病MSIMI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对照中药颗粒)、单纯中药组和康复+中药治疗组,并隐藏分配序列。中药组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与柴胡加龙骨牡蛎颗粒外观、包装一致的无临床药性作用的安慰剂,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康复+中药组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颗粒(方药及疗程同单纯中药组),并同时应用虚拟康复训练系统进行认知心理康复治疗。三组均接受冠心病抗心绞痛常规用药。治疗期6周,设第0周、第2周、第4周、第6周四个访视点,安排访视,收集数据。本研究用SPSS 20.0软件统计结局指标,随机分配序列对结局指标评价者及数据统计者设盲。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室壁运动得分指数(WMSI)、射血分数、心理应激任务总数、SAS评分、SDS评分、SCL-90评分、应对方式评分、SAQ评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一症状积分、安全性指标。次要观察指标为外周血hs-CRP、IL-6值、血清TXB2值、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r MSSD、PNN50、血儿茶酚胺水平。结果:1.冠心病心绞痛相关指标:经6周治疗后,对照组、中药组及康复+中药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在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方面优于中药组(P<0.05)。2.MSIMI疗效观察指标:经6周治疗后,康复+中药组室壁运动得分指数(WMSI)三项测试、心理应激任务总数均较治疗前下降,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心理应激任务总数较治疗前下降(P<0.05),仅在测试II、测试III中出现WMSI下降及射血分数升高(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康复+中药组上述指标改善亦优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理障碍疗效观察指标:经6周治疗后,康复+中药组SAS评分、应对方式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SAS评分、应对方式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但仅在SAS评分上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中药组、康复+中药组治疗后在SCL-90绝大多数因子上(除去偏执)的得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康复+中药组在SCL-90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惧因子四个维度评分低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维度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疗效观察指标:中药组、康复+中药组治疗后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两组组间比较康复+中药组心理健康4项评分高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F-36评分仅在躯体健康4项评分提高(P<0.05),治疗后评分与康复+中药组、中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6周治疗后,康复+中药组、中药组在SAQ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五个维度积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康复+中药组在治疗满意度及疾病认识程度两项评分高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SAQ躯体活动度、心绞痛发作及稳定状况三项评分中均较治疗前有好转(P<0.05),但治疗后与康复+中药组、中药组比较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中医疗效指标:经6周治疗后,对照组、中药组、康复+中药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单一症状积分方面,中药组、康复+中药组胸痛、胸闷、心烦急躁、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失眠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方面单一症状积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中药组在胸闷、心烦急躁、胸胁胀满、失眠多梦方面积分低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炎症指标:经6周治疗后,中药组、康复+中药组Hs-CRP、IL-6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中药组Hs-CRP水平低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小板活化指标:经6周治疗后,中药组、康复+中药组血清TXB2值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中药组血清TXB2值低于单纯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XB2值无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心率变异性指标:经6周治疗后,对照组、康复+中药组、中药组SDNN、r MSSD、PNN50较治疗前升高,但仅康复+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血儿茶酚胺水平:经6周治疗后,康复+中药组、中药组血浆AD、NAD和DA浓度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中药组血浆AD、NAD和DA浓度低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安全性指标:6周治疗期间,三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改善冠心病MSIMI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异常心理状态、中医症状积分,提高生活质量,但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改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WMSI、心理应激任务总数、异常心理状态、中医症状积分,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更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在安全性指标上三组效应相当,提示治疗组相对安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下调炎症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心率变异性指标优于中药组及对照组,提示其可能的通过影响炎症机制、血小板活化机制、心率变异性、血儿茶酚胺浓度发挥治疗作用。

二、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数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数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及其辅助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冠心病心电图学概述
    1.3 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进展
        1.3.1 心室复极变异性影响因素
        1.3.2 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方法
        1.3.3 心室复极变异性临床价值
    1.4 其他心室复极化指标研究进展
        1.4.1 校正QT间期研究进展
        1.4.2 TpTe/QT比值研究进展
    1.5 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进展
    1.6 现有问题和研究思路
        1.6.1 现有问题
        1.6.2 研究思路
    1.7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边沿散布熵及其多尺度扩展
    2.1 引言
    2.2 散布熵和边沿排列熵
    2.3 边沿散布熵
    2.4 多尺度边沿散布熵
    2.5 仿真实验
        2.5.1 边沿散布熵的参数影响
        2.5.2 多尺度边沿散布熵的参数影响
    2.6 辨识性能分析
        2.6.1 边沿散布熵辨识性能分析
        2.6.2 多尺度边沿散布熵辨识性能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获取
        3.2.1 试验对象筛选
        3.2.2 临床资料收集
        3.2.3 间期序列构建
    3.3 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变异性特点
        3.3.1 QTV、TpTeV和HRV组间差异分析
        3.3.2 QT-RR和TpTe-RR耦合性组间差异分析
        3.3.3 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组间差异分析
        3.3.4 QTV、TpTeV与校正QT间期、TpTe/QT比值相关性分析
        3.3.5 性别对心室复极化指标的影响
        3.3.6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心室复极化指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心室复极化特征辅助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心室复极化指标特征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
        4.2.1 系统整体架构
        4.2.2 特征提取
        4.2.3 分类模型
        4.2.4 分类结果
    4.3 融合心室复极化指标和ST-T段波形特征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
        4.3.1 系统整体架构
        4.3.2 特征提取
        4.3.3 分类模型
        4.3.4 分类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1.1 工作创新
        5.1.2 工作不足
    5.2 工作展望
附录A
    A.1 多尺度熵算法
    A.2 排列熵算法
    A.3 心室复极化指标性别差异分析结果
    A.4 心室复极化指标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差异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奖励
    学术论文
    荣誉或奖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概述
        2 冠心病与慢性便秘之间的关系
        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
        4 心率变异性评估自主神经功能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2 中医对慢性便秘的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认识
        4 中医阴阳理论与自主神经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评估标准
2 方案与内容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3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布
    3.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3 合并便秘组便秘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3.4 合并便秘组中医证素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3.5 老年冠心病冠脉严重程度的回归分析
    3.6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老年冠心病一般情况分析
    4.2 老年冠心病中医证侯分布规律
    4.3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临床特点
    4.4 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4.5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候分析
    4.6 老年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4.7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影响因素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累及右冠状动脉的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4)益气生津散对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益气生津散对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终止标准
        1.7 病例脱落标准
        1.8 样本量计算
        1.9 研究方法
        1.10 药物干预措施
        1.11 观察指标
        1.12 疗效评价标准
        1.13 统计方法
        1.14 数据管理
        1.15 质量控制
        1.16 伦理原则
        1.17 试验流程图
    2 试验结果
        2.1 试验组与安慰剂组的基线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HRV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4 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相关指标比较
        2.6 两组治疗前后FPG以及糖代谢指标比较
        2.7 两组治疗前后BMI指数比较
        2.8 两组治疗前后SPISE-IR指数比较
        2.9 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以及其他情况的发生
    3 讨论
        3.1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3.2 益气生津散主要成分的主要功效
        3.3 HRV与T2DM合并CHD
    4 小结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益气生津散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益气生津散有效化学成分的获取与靶点预测
        1.2 T2DM合并CHD靶点蛋白的获取
        1.3 有效化学成分、疾病相互作用靶点的映射及PPI网络的构建
        1.4 中药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1.5 靶标功能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益气生津散的有效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
        2.2 益气生津散作用于T2DM合并CHD的相关靶点以及PPI网络的构建
        2.3 中药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关键化学成分、核心靶点的获取
        2.4 核心靶点的GO分析与KEEG通路富集分析
        2.5 关键化学成分-核心靶点蛋白-生物通路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1 结论
        1.1 益气生津散对T2DM合并SAP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1.2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益气生津散治疗T2DM合并CHD的作用机制探究
    2 不足与展望
        2.1 益气生津散对T2DM合并SAP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2.2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益气生津散治疗T2DM合并CHD的作用机制探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5)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应及中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脉临界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1. 冠脉临界病变的定义及性质
        2. 临界病变的评估
        3. 发病机制
        4. 冠脉临界病变的进展与病变形态的关系
        5. 冠脉临界病变西医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认识与治疗
        1.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认识
        2.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应用fMRI技术研究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枢机制的可行性
        1. fMRI技术为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机制的研究提供可视化手段
        2. 目前针刺fMRI研究常用的试验设计模式
        3. 心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是“心脑同治”理论的体现
        4. 目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相关脑区存在异常
        5. 针刺改善心肌缺血有自身的优势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应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5. 讨论
    6.小结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脑中枢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流程图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1.结论
    2.本研究的创新点
    3.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ysC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冠心病患者血清CysC与心率变异性关联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基于体表信号的心血管系统电-机械特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注释表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心血管系统电机械特性概述
    1.3 基于体表生理信号的心血管系统电机械特性研究进展
        1.3.1 心脏电特性研究进展
        1.3.2 心血管机械特性研究进展
        1.3.3 心血管系统电-机械特性联合分析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心电信号的心脏电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与分组
        2.2.2 电特性时间序列的构建
    2.3 时间序列的分析
        2.3.1 心率校正
        2.3.2 变异性分析
    2.4 结果分析
        2.4.1 冠心病患者和心衰患者的QT-RR相关性变化
        2.4.2 冠心病患者和心衰患者的QTV变化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心电与心音信号的心脏电-机械耦合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数据采集和处理
        3.2.1 数据来源与分组
        3.2.2 电和机械特性时间序列的构建
    3.3 时间序列的分析
        3.3.1 变异性分析
        3.3.2 耦合性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冠心病患者变异性指标的变化
        3.4.2 冠心病患者电-机械耦合特性的变化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心电与心音信号的心脏电机械延迟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数据采集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和分组
        4.2.2 电机械延迟时间序列的构建
    4.3 时间序列分析与分类
        4.3.1 变异性分析
        4.3.2 支持向量机
    4.4 结果分析
        4.4.1 冠心病患者HRV、SPV、DPV、EMDV的变化
        4.4.2 支持向量机分类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心电和四肢袖带脉搏波信号的心血管系统电机械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数据釆集与处理
        5.2.1 数据来源与分组
        5.2.2 心血管电机械特性时间序列的构建
    5.3 时间序列分析
        5.3.1 变异性分析
        5.3.2 对称性分析
    5.4 结果分析
        5.4.1 年龄对肱-踝脉搏波传播时间的影响
        5.4.2 冠心病对肱-踝脉搏波传播时间的影响
        5.4.3 年龄对心脏-四肢脉搏波传播时间的影响
        5.4.4 冠心病对心脏-四肢脉搏波传播时间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奖励
    学术论文与专利
    荣誉或奖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心血管时间序列的图形分析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心血管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进展
        1.2.1 心动周期序列研究进展
        1.2.2 其他心血管时间序列研究进展
        1.2.3 心血管时间序列分析常用方法
    1.3 庞加莱图方法研究进展
        1.3.1 庞加莱图的基本原理
        1.3.2 庞加莱图的定性分析技术
        1.3.3 庞加莱图的定量分析技术
    1.4 现有问题和研究思路
    1.5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心率不对称性的庞加莱图分析
    2.1 面积指数及其仿真验证
    2.2 数据和分组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分组
    2.3 心律失常和心衰患者的心率不对称性分析
        2.3.1 长时心率不对称性分析结果
        2.3.2 短时心率不对称性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参考点和参考线对分析心率不对称性的影响
    3.1 庞加莱图的参考点和参考线
        3.1.1 心率不对称性分析方法
        3.1.2 参考点和参考线
    3.2 参考点和参考线对心律失常和心衰患者心率不对称性的影响
        3.2.1 对长时心率不对称性的影响
        3.2.2 对短时心率不对称性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动周期序列分析
    4.1 临床试验数据
    4.2 心动周期序列分析方法
        4.2.1 线性方法
        4.2.2 非线性方法
    4.3 分析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格庞加莱图及其量化分析
    5.1 网格分布率和网格分布熵算法
    5.2 仿真试验
        5.2.1 仿真模型
        5.2.2 仿真结果
    5.3 年龄对网格庞加莱图的影响
        5.3.1 健康老年人与健康青年人数据
        5.3.2 年龄对短时心动周期序列分布规律的影响
    5.4 网格庞加莱图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
        5.4.1 健康对照组与冠心病患者数据
        5.4.2 冠心病患者散点分布规律的变化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模态生理信号图的无创冠心病检测研究
    6.1 心血管时间序列的构造
    6.2 多模态生理信号图分析方法
        6.2.1 双模态生理信号图
        6.2.2 三模态生理信号图
    6.3 冠心病患者的多模态生理信号图分析结果
        6.3.1 双模态生理信号图分析结果
        6.3.2 三模态生理信号图分析结果
    6.4 讨论
        6.4.1 冠心病对双模态生理信号图的影响
        6.4.2 冠心病对三模态生理信号图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奖励
    学术论文
    发明专利
    荣誉或奖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地磁活动与云南地区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虚拟现实康复结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精神应激与MSIMI发病
    2 精神应激与冠心病MSIMI发病机制的关系
    3 中医对心理应激与冠心病MSIMI发病的认识
    4 冠心病MSIMI西医治疗现状
    5 冠心病MSIMI中医治疗现状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及其用于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1 虚拟现实康复技术概述
    2 虚拟现实技术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
    3 虚拟现实在在认知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4 虚拟现实在在心理情绪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部分
    前言
    研究一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发病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实施与伦理学审査
        1.3 样本量估算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病例剔除标准
        1.8 病例脱落标准
        1.9 研究过程
        1.10 数据收集
        1.11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MSIMI组与非MSIMI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MSIMI发病相关性分析
        2.3 心理状态与MSIMI关系分析
        2.4 炎症、血小板活化、心率变异性及儿茶酚胺水平与MSIMI发病相关性分析
        2.5 MSIMI患者SCL-90 评分特征
        3 讨论
        3.1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MSIMI发病相关性分析
        3.2 心理特质与MSIMI发病相关性分析
        3.3 炎症、血小板活化、心率变异性及儿茶酚胺水平与MSIMI发病相关性分析
        4 结论
    研究二 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结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理应激导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设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标准
        1.8 研究过程及治疗方案
        1.9 观察指标
        1.10 疗效评定标准
        1.11 数据收集
        1.12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试验研究对象特征及失访情况
        2.2 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基本基线资料统计描述及可比性分析
        2.3 主要疗效指标
        2.4 次要结局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3 讨论
        3.1 “情志致病”与MSIMI发病的关系
        3.2 中医“双心学说”对MSIMI的认识
        3.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要素”分析
        3.4 虚拟康复训练治疗优势及起效机制
        3.5 虚拟康复训练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干预治疗机制研究
        3.6 虚拟康复训练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MISIM疗效分析
        3.7 安全性评价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2 本研究创新点
    3 本研究的意义和不足
    4 未来工作设想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数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及其辅助诊断研究[D]. 姚连珂. 山东大学, 2021(10)
  • [2]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D]. 李瑞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累及右冠状动脉的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D]. 杜金凤.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益气生津散对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心率变异性的影响[D]. 周莹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应及中枢机制研究[D]. 赵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ysC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分析[D]. 塔娜.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7]基于体表信号的心血管系统电-机械特性分析研究[D]. 李阳. 山东大学, 2019(02)
  • [8]心血管时间序列的图形分析和应用[D]. 颜昌. 山东大学, 2019(02)
  • [9]地磁活动与云南地区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相关性研究[D]. 李冠羲.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虚拟现实康复结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临床研究[D]. 张晓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数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