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3·17”系列冰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兴义“3·17”系列冰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一、兴义“3·17”系列冰雹过程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淑贤[1](2021)在《FY3C MWHS-2的陆地降水检测算法研究及其在LAPS-WRF同化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研究表明,对流层中水汽初值的误差是数值预报,尤其是短时(0–12 h)预报中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相比传统的常规观测资料,星载微波湿度计资料由于其覆盖范围广、垂直分辨率高,并且可以穿透非降水云探测到云内大气湿度信息等优势,能很好地弥补常规观测资料的不足。因此,同化微波湿度计资料对改善对流层中水汽初始场以及提高数值预报精度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受到纬度、扫描角、地表发射率以及云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微波湿度计资料在进入同化系统前存在系统偏差,将会影响卫星资料在数值模式中的同化效果。为充分利用星载微波湿度计资料以提高区域数值模式对短时降水的预报能力,本文针对搭载于我国风云三号C星(Feng Yun-3C,FY3C)上的微波湿度计(Microwave Humidity Sounder-2,MWHS-2)在陆地上的降水检测算法进行研究以进行质量控制,并对微波湿度计FY3C MWHS-2资料在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系统中的同化效果进行定量评估。首先,对微波湿度计FY3C MWHS-2的观测偏差O-B(观测亮温O与模拟亮温B之差)随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微波湿度计FY3C MWHS-2通道亮温的O-B偏差和地基雷达反射率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雷达反射率因子越大,O-B偏差越大。对于通道2–6和通道11–14而言,当雷达反射率因子小于10d BZ时,其O-B偏差的变化范围基本位于±2 K之间。在此统计分析基础上,利用微波湿度计FY3C MWHS-2的通道亮温、通道间亮温差、扫描角、方位角以及纬度等特征建立了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的陆地降水检测算法PDL(Precipitation Detction over Land)。该降水检测算法能剔除大部分受降水影响的资料,正确检测率可以高达~90%。经降水检测后,可使得微波湿度计FY3C MWHS-2的观测亮温(O)与模拟亮温(B)之间更加满足线性相关。同时,该算法能有效利用微波湿度计FY3C MWHS-2观测资料自身完成降水检测,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完善针对微波湿度计FY3C MWHS-2的质量控制方法后,在LAPS区域模式中实现了对微波湿度计FY3C MWHS-2资料的直接同化,并评估了同化FY3C MWHS-2水汽资料后对WRF模式的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LAPS-WRF同化微波湿度计FY3C MWHS-2资料后对位于强降水雨带区域处的湿度分析场进行了调整,并减小了预报场中湿度和风速等物理量的误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式12 h降水量的预报水平,改善了降水的分布,尤其是大于50 mm的降水,同化微波湿度计FY3C MWHS-2资料后使得Ts评分提高了约23.9%。

尹丽云[2](2019)在《云南强对流(冰雹)过程的发展演变特征分析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是典型低纬高原地区,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同时受季风低压、副热带高压、热带低值系统、切变线等天气系统相互交汇影响,是我国强对流活动十分活跃的地区,冰雹、雷暴等强对流是云南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云南复杂的地形对强对流冰雹活动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影响十分明显,对流单体的区域性、季节性特征差异十分显着,因此不同地形条件对云南不同季节、不同类型强对流冰雹活动发展演变的影响和机理研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认识云南复杂天气背景和复杂地形条件下强对流(强降水、冰雹)的基本活动特征(源、移动路径、生命史、VIL(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等)、触发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认识不同类型、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强对流冰雹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雷达回波垂直结构特征,揭示云南强对流(冰雹)的源、移动路径、生命史演变和代表云内粒子垂直发展程度的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分布特征、雷达回波垂直结构特征差异及成因。本研究在统计分析云南强对流的天气背景和物理量特征差异的基础上,筛选出934个强对流过程,根据移动路径、生命史和VIL对强对流进行分类,开展强对流发展演变特征研究;对不同类型、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强对流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雷达回波垂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针对超级单体强对流过程,在开展演变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对强冰雹对流中的宏微观特征进行模拟和机理分析。云南强对流有以下主要特征:(1)云南强对流的环流形势主要有切变线、夏季辐合系统、热带低值系统(台风低压)、南支槽4种主要天气类型。受地形影响,不同类型强对流过程的动力、热力和不稳定参数有显着差异。海拔最高、坡度最大的滇西北地区强对流移动距离最短,滇西南移动距离最长可超过100km。局地型(Path≤ 30km)和中距离型(30km ≤ Path ≤ 60km)强对流活动集中分布在小坡度但起伏多变、冷暖空气交汇最频繁、有较好水汽条件的滇中地区;中长距离型(60km≤Path≤100km)强对流集中分布在滇东南和滇西南地区;长距离型(Path≥100km)对流单体受天气系统影响较大,滇中地区多为偏西路径,滇西北地区为西北路径,其余地区为偏东路径。短生命史(time<90min)强对流活动密集出现在小坡度、水陆交界差异和夏季系统影响最为显着的云南中部地区,其特点是移动距离短,沿引导风场移动;中等生命史(90min≤5≤time<150min)强对流分布较分散,局地型出现在滇中、滇东北和滇西北地区,中长距离型出现在滇西,滇东南地区,长距离型分布在滇西、滇东南地区;长生命史(time≥150min)对流单体与长距离型对流活动对应较好。(2)南支槽过程有利于VIL增加,夏季系统水汽条件好,但强对流内粒子直径小,VIL偏小,冷锋切变过程0℃C层温度低,强对流内粒子相态易向固态转换,对VIL的明显增加具有较大贡献作用。4月对流单体以中长距离型为主,6、7月对流单体以短距离为主,8月局地型对流单体受地形作用影响最明显,长距离型对流单体则以天气系统影响特征为主。(3)VIL峰值与强回波强度相关性较好,45dBz回波高度与最大强度、顶高的相关性较好。春季温度层和动力条件有利于软雹充分循环增长,凝结核在-10~-20℃冰晶层和0~-10℃过冷水层不断与过冷水滴和冰晶碰并增长,形成冰雹,顶高偏低但等温层最大反射率大,VIL明显偏大。夏季冰雹强对流软雹粒子直径小,不同温度层的回波强度整体偏弱,VIL值偏小,不同强度的回波高度与春季相比均偏高1-2km。单单体冰雹强对流过程生消时间短,降雹前后回波垂直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倒“V”型特征,多单体强对流不同强度回波高度高但跃增特征偏弱,代表冰雹云内大粒子的35dBz、45dBz回波高度比单单体风暴偏高1-2km,强度与单单体强对流基本一致,VIL值和跃增明显偏小。飑线中强单体生消过程频繁,跃增特征不明显,表明了飑线内部回波结构特征的复杂性。(4)滇中及以东地区冰雹强对流过程的VIL、不同等温层反射率因子明显偏大,不同强度的回波高度三级跳跃增显着;滇西地区冰雹强对流过程回波强度偏强但跃增不明显,高度的倒“V”型特征不明显,不同强度回波高度均偏低约2km且较为分散,VIL比中东部冰雹过程偏大;滇西北地区以局地对流为主,不同高度上回波强度与滇西、滇中相比明显偏弱但跃增明显,VIL明显偏小但阶梯状跃增显着;滇东北强对流过程回波强度、高度、VIL均偏大,倒“V”型特征显着,0℃层回波强度跃增与最大回波强度相关性较好。(5)云南冰雹强对流过程以负地闪占主导地位,随着生命史增加,正地闪比例不断减小,降雹前后出现不同程度跃增。降雹前30min短生命史冰雹强对流过程粒子增长速度达到最强,长生命史冰雹强对流过程梯度变化不明显,对流云内强上升气流和粒子在降雹前主要增长时间为30min。(6)对强对流个例的垂直结构特征和回波演变分析表明:干冷空气入侵和低层辐合是导致冰雹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干冷空气入侵一方面降低了强对流内部温度层高度,使对流内混合相态粒子增长区增厚,利于冰雹粒子的累积生长和云内电荷的累积,另一方面增强了云内垂直运动,有利于上升、下沉气流的维持和大冰雹粒子的生长。(7)对两种不同天气背景下强对流单体模拟与实况对比,发现WRF模式对强对流的模拟效果较好。针对台风热带低压型,出现超级单体的关键机制是干冷空气入侵和低层辐合,使得风暴内部形成上升、下沉运动的正反馈作用,气压场增加,地面出现冷堆、阵风锋。南支槽型强对流过程,低层暖湿入流和中高层干冷空气入侵,使得降水蒸发作用与下沉运动形成正反馈作用,风暴维持的关键机制都来源于雷暴下沉运动与后侧入流叠加后产生的强环境风垂直切变,两类天气背景下超级单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入流导致的风暴内冰雹尺寸、地闪活动的差异。20170823过程入流来自于后侧急流出口区深厚暖湿气流,配合前侧低层干冷空气和后侧中高层冷气团向低层渗透,风暴内上升运动剧烈,发展高度高,粒子混合比、数浓度明显偏高,数浓度较大的霰粒子和冰晶粒子碰撞分离后携带负电荷,导致超级单体负地闪密集,强烈上升运动在高层辐散,大量携带正电荷的冰晶粒子向后侧云砧部位输送,成熟阶段出现正地闪。20180417过程入流则为前侧槽前暖湿气流,后侧干冷空气入侵形成超级单体内部的上升运动,对流偏弱使上升气流达到顶部后未出现明显辐散,冰晶粒子集中出现在风暴顶部霰粒子生长区上方,过冷水区的霰粒子和冰晶粒子碰撞分离携带负电荷,整个过程无正地闪出现。

李红莉[3](2019)在《基于LAPS雷达资料变分分析技术的暴雨数值模拟及其中尺度结构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深入研究暴雨中尺度系统结构特征及暴雨监测预测方法,对于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研究暴雨中尺度系统结构特征,需要借助雷达等高频观测资料和准确的数值模拟。模式云微物理过程中水凝物相互转化影响降水预报性能,因此模式初值对水凝物量的准确描述,对实现模式热启动,提高暴雨预报能力起关键作用。高时空分辨率业务天气雷达资料的实时获取及在数值模式中有效同化,有助于提高暴雨监测及数值预报能力。但我国不同波段不同型号的业务天气雷达水平和垂直探测有效距离差异较大,存在系统偏差,影响雷达资料在模式中同化效果。为提高数值模式对暴雨预报能力及深入分析并揭示暴雨中尺度系统结构特征,本文提出了基于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对雷达反射率因子进行订正的变分分析技术,通过开展数值试验,研究该变分分析技术的应用对雷达资料同化及暴雨预报的作用;并基于较准确的数值模拟结果,研究暴雨中尺度系统结构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的基于LAPS利用地面降水观测对雷达反射率因子订正的变分分析技术,解决了因我国不同波段不同型号新一代业务天气雷达回波强度系统偏差造成的雷达资料在数值模式中有效同化问题。变分分析后的雷达资料同化可改进降水时段雨区上空水凝物的分布,有助于分析暴雨过程中降水云微物理三维结构特征。(2)变分分析后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同化,可调整对流层低层暴雨区域湿度,为模式提供较准确描述大气状态的初值基本要素,提高模式对中尺度暴雨落区、强度、降水时段、动力配置和水汽输送条件等的模拟能力。批量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变分分析后的上游高原雷达资料同化,有助于改进下游区域大雨和暴雨预报,尤其对系统性暴雨过程有较强的预报能力。(3)采用该变分分析技术后的暴雨数值模拟结果,可揭示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初生、发展、成熟、衰亡阶段的三维中尺度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在有利的大尺度天气系统配置下,中尺度对流带的对流单体持续穿过暴雨关键区,是大暴雨产生的原因。暴雨关键区低层对流不稳定、充沛水汽输送、底层空气辐合增强、低空急流的加强、倾斜的垂直结构以及关键区上空剧烈的上升运动,造成暴雨关键区内降水持续发展。不稳定能量减小,低空急流快速减弱,中低层层结稳定,上升运动减弱,导致暴雨对流系统衰亡。

徐小红,余兴,朱延年,刘贵华,戴进[4](2018)在《6·23龙卷FY-2G卫星云微物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FY-2G静止卫星资料,采用多光谱综合分析方法,对2016年6月23日江苏盐城特大龙卷强对流灾害天气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强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和识别强对流的卫星信号,并与雷达、TRMM卫星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静止卫星RGB合成图能够可视化、便捷显示云微物理特征与发展趋势,对流云2区云团是产生龙卷的主云团,云系移动缓慢、位置基本保持不变是本次龙卷的特点,致使龙卷始终维持在盐城。(2)归纳出龙卷强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和卫星信号为云顶高、云顶温度(Ttop)达到-80℃,存在过顶现象;云顶粒子有效半径(Retop)小、以小冰粒子为主,云砧结构明显,上部存在云粒子有效半径(Re)随温度(T)递减带;晶化温度(Tg)冷,达到同质冻结温度,对应有效半径(Reg)小。08:00(北京时) FY-2G已探测到1、2、4区云团具有强对流发展潜势,通过卫星跟踪云团强弱变化,及时发现灾害性强对流天气发生云团,加强对该云团监测,提前预警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发生,为静止卫星应用于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提供新途径。

刘小艳,索勇,王瑾[5](2017)在《基于CPAS系统的安顺市冰雹云识别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2009年-2015年安顺市26个冰雹个例资料,基于CPAS系统分析了冰雹个例的回波强度、垂直液态水含量、45dbz雷达强回波高度、强回波中心高度等特征参数及其随时间变化情况,并结合0℃层和-20℃层高度综合分析,统计归纳出安顺市冰雹云识别指标。结果表明:安顺市冰雹天气过程降雹前最大回波强度为40dbz及以上;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3月和4月≥15kg/m2,5月和6月≥30kg/m2;降雹日的0℃层和-20℃层平均值随着月份逐渐增加,-20℃层平均高度比0℃层平均高度高3.11km;45dbz雷达强回波高度H1≥6km,45dbz强回波顶高度与0℃层高度差H1-h≥2.3km,45dbz雷达强回波高度与-20℃层高度差H1-h0>-1km,强回波中心高度与0℃层高度差H-h≥0。

黄大鹏,高歌,叶殿秀,肖潺[6](2017)在《龙卷风研究进展及预警业务现状》文中认为简要回顾龙卷风的研究历史,综述国内外龙卷风的数据库建设、外场观测试验、发生的环境和气候特征、影响评估等研究进展,总结全球龙卷风的气候特征及国内外龙卷风预报预警业务的现状,展望中国龙卷风研究和预警业务发展的未来。

戴高菊,张子曰,王玮琦[7](2016)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Micaps资料、华北区域雷达拼图及北京地区区域自动站数据,对2015年8月7日发生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地面自动站要素场进行分析,并对此次过程的预警服务情况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临近时,从雷达上看,回波对流云团发展强烈,较小对流云团合并后移速减慢、停滞,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主要原因。高空各层较好的动力条件,上干下湿,上冷下暖及低层能量锋等不稳定能量条件,超低空东南风急流的建立,为冰雹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有利条件。地面风场存在多小尺度辐合区,有利于对流云团发展,能量锋密集带与强对流发生区域较为对应,移动方向一致。风廓线图上急流及风切变的出现对提前发布局地强对流天气预警有一定指示意义。

唐浩鹏[8](2015)在《冰雹云单体识别与跟踪算法评估及检验改进》文中认为利用兴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CD复合体扫基数据及气象产品风暴单体识别与跟踪SCIT,对发生在黔西南地区的20072008年的冰雹天气过程个例进行验证、分析,分别从识别、跟踪评估、位置预报3个方面进行评估分析,并进行了算法补尝,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在降低反射率因子识别的基础上在时间关联中增加一个方向性阈值,提取反射率因子水平结构ZSIGN、反射率因子空间变化率Z/H、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冰雹概率SHI 4个最能描述对流风暴特征的物理量,并对其分配权重,建立概率判别函数P,对2008年3月19日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P变化进行了分析,对20072008年的冰雹天气过程重新进行评估,与算法改进前的评估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算法改进后识别成功率有明显上升,但对单体的跟踪及位置预报效果不明显。

付琼,何依遥,袁洪钊,蒋若敏[9](2013)在《黔西南州冰雹路径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黔西南州是一个冰雹多发区域,对冰雹路径的研究是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效益的重要技术手段。本课题使用2002~2011年10a间,54个防雹站及8个气象站收集到的降雹天气资料,结合雷达回波资料建立强对流天气个例库,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黔西南州冰雹路径的新变化,总结出冰雹路径新的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制定人影工作方案,合理布置炮点,有效的遏制冰雹灾害天气对该州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薛建军[10](2012)在《基于WebGIS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人工影响天气是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化,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规模和投入力度均居世界首位。自1956年以来,气象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该项工作理论和装备的研究,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示范”研究成果以推广,“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颁布的气象发展规划(2012-2015)对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这一复杂大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SOA的框架方案,开发设计一种能够以实时监测、信息加工、作业决策和效果评估为核心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当前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的业务需求,给出系统功能设计和工艺流程。利用面向服务架构(SOA)和Web Service技术,设计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综合业务平台基础框架,进行该框架在WebGIS平台上开发与集成,完成大系统的体系结构、业务流程设计,探讨了系统数据管理与表达的方法,进行了系统详细功能模块和WebService设计。2.利用ArcGIS9.3系列软件,在.NET下使用Visual Studio2008开发工具进行系统实现:①研究实时气象资料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处理策略与方法,提出实时与非确定时和多线程优化处理的方法,完成对常规台站资料、雷达资料、探空资料进行高效综合处理,设计开发了实时资料处理子系统;②研究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中地理信息表达、数据分析、作业派车调度、通信指挥等关键问题,设计了开发省级决策指挥子系统;③研究总结了统计检验回归试验的要点,设计开发基于统计检验的效果评估子系统;④研究制定各子系统基于WebGIS平台开发集成方案,实现了某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原型系统。文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和子系统已投入到国内部分气象部门试运行,实际运行效果良好。本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对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业务技术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二、兴义“3·17”系列冰雹过程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兴义“3·17”系列冰雹过程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FY3C MWHS-2的陆地降水检测算法研究及其在LAPS-WRF同化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模式和仪器介绍
    2.1 引言
    2.2 多源融合模式LAPS
    2.3 数值预报模式WRF
    2.4 辐射传输模式CRTM
    2.5 仪器资料介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Y3C MWHS-2 观测偏差O-B的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介绍
    3.3 CRTM模式设置
    3.4 FY3C MWHS-2 的观测偏差O-B随纬度和扫描角的变化特征
    3.5 FY3C MWHS-2 的观测偏差O-B对降水的响应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BDT的 FY3C MWHS-2 降水检测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构建
    4.3 算法介绍
    4.4 对降水检测算法PDL的效果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APS同化FY3C MWHS-2 资料在暴雨个例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FY3C MWHS-2在LAPS-WRF中的同化方法
    5.3 暴雨个例介绍
    5.4 对FY3C MWHS-2 同化结果的检验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履历
    个人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参与项目
    参加学术活动
致谢

(2)云南强对流(冰雹)过程的发展演变特征分析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强对流天气
        1.1.2 强对流预警技术的现状和问题
        1.1.3 强对流过程的演变
    1.2 强对流的形成
        1.2.1 强对流发展的基本条件
        1.2.2 强对流的分类
    1.3 强对流的生消过程
    1.4 强对流中的闪电
        1.4.1 闪电与云内降水粒子
        1.4.2 强对流云中的电荷极性
        1.4.3 强对流演变与闪电活动
    1.5 强对流生命史的研究情况
        1.5.1 强对流生命史
        1.5.2 雷达和闪电与强对流演变
    1.6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算法
        2.1.1 SCIT算法
        2.1.2 SCIT算法的应用和改进
    2.2 强对流的雷达回波资料质量控制
    2.3 冰雹灾情资料的质量控制
    2.4 地闪观测资料
    2.5 天气背景分类
    2.6 强对流生命史划分
    2.7 CAMS云方案的WRF中尺度数值模式
第三章 云南复杂地形下强对流活动特征
    3.1 云南强对流天气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
        3.1.1 主要天气背景
        3.1.2 主要天气类型的物理量场分析
        3.1.3 地形对闪电活动分布的影响
    3.2 强对流的空间分布
        3.2.1 强对流的移动路径
        3.2.2 强对流单体的分布
        3.2.3 不同月强对流空间分布
    3.3 强对流结构的日变化
        3.3.1 VIL日变化
        3.3.2 最大反射率日变化
        3.3.3 回波高度日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冰雹强对流的发展与演变
    4.1 强对流分类与闪电活动
        4.1.1 强对流的分类
        4.1.2 强对流中的闪电活动
    4.2 冰雹强对流过程回波演变特征
        4.2.1 云南冰雹过程雷达回波参量频次特征分析
        4.2.2 冰雹过程雷达回波演变特征
        4.2.3 不同季节冰雹过程回波演变特征
        4.2.4 不同类型冰雹过程回波演变特征
        4.2.5 不同区域冰雹过程回波演变特征
    4.3 冰雹强对流的生命史
        4.3.1 冰雹强对流生命史
        4.3.2 冰雹强对流生命史的地闪演变特征
        4.3.3 标准化的回波特征参数梯度演变
    4.4 小结
第五章 一次台风低压前侧超级单体演变个例分析
    5.1 天气形势背景
    5.2 冰雹强对流过程的物理量场分析
    5.3 超级单体的回波演变特征
    5.4 冰雹强对流过程的回波预警指标分析
    5.5 超级单体结构模型
    5.6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两次超级单体过程的数值模拟
    6.1 模式介绍
    6.2 2017年8月23日超级单体的数值模拟
        6.2.1 超级单体环境场与结构演变
    6.3 2018年4月17日飑线的超级单体数值模拟
        6.3.1 天气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分析
        6.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3.3 超级单体风场与结构特征
    6.4 两个不同类型超级单体的概念模型对比
    6.5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全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LAPS雷达资料变分分析技术的暴雨数值模拟及其中尺度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中尺度暴雨系统结构特征
        1.2.2 雷达资料同化应用
        1.2.3 变分分析技术
        1.2.4 LAPS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LAPS三维雷达反射率因子变分分析技术
    2.1 LAPS同化系统
        2.1.1 雷达资料在LAPS系统中的预处理方法
        2.1.2 雷达反射率因子在云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2.1.3 雷达反射率因子在湿度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2.1.4 资料介绍
    2.2 不同型号业务多普勒雷达基数据归一化方法
    2.3 基于LAPS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变分分析技术
        2.3.1 基于LAPS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变分分析技术介绍
        2.3.2 降水对三维雷达反射率因子变分分析应用的响应
        2.3.3 三维雷达反射率因子变分分析对暴雨中尺度系统云微物理结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雷达反射率因子变分分析的暴雨过程数值模拟试验
    3.1 LAPS系统与WRF模式的耦合
    3.2 西南山地中尺度暴雨过程数值模拟
        3.2.1 暴雨过程观测实况及试验方案设计
        3.2.2 初值分析
        3.2.3 模拟降水分布特征分析
        3.2.4 模拟动力热力结构特征分析
        3.2.5 不同层次雷达反射率因子变分分析对模拟降水分布特征的影响
    3.3 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过程数值模拟
        3.3.1 暴雨过程观测实况及试验方案设计
        3.3.2 模拟降水分布特征
        3.3.3 初值分析
        3.3.4 模拟暴雨中尺度系统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分分析后的高原雷达资料同化对下游降水预报的影响
    4.1 梅雨期降水观测实况
    4.2 高原雷达回波强度与梅雨期下游降水相关关系分析
    4.3 高原雷达反射率因子同化对下游暴雨预报影响分析
        4.3.1 批量试验方案设计
        4.3.2 三维雷达反射率因子变分分析后的降水预报定性分析
        4.3.3 三维雷达反射率因子变分分析后的降水定量预报响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三维结构特征分析
    5.1 暴雨过程雨情及观测特征
        5.1.1 暴雨过程观测实况
        5.1.2 大尺度环流特征
        5.1.3 暴雨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
    5.2 暴雨中尺度系统初生阶段中尺度三维结构特征
        5.2.1 大气层结稳定度
        5.2.2 低空急流
        5.2.3 中层引导气流
    5.3 暴雨中尺度系统成熟及衰亡阶段中尺度三维结构特征
        5.3.1 暴雨成熟阶段空气垂直运动的水平分布
        5.3.2 环境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变化
        5.3.3 暴雨中尺度系统内部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论文特色和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6·23龙卷FY-2G卫星云微物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及多光谱分析方法
    2.1 资料
    2.2 云微物理特征多光谱综合分析方法
3 FY-2G静止卫星反演云微物理特征
    3.1 龙卷强对流云系云团多光谱特征
    3.2 龙卷云团云微物理定量特征
    3.3 龙卷云团卫星监测预警
4 FY-2G卫星多光谱综合分析与雷达观测、TRMM卫星雨强的比较
    4.1 FY-2G卫星与雷达观测的对比
    4.2 FY-2G卫星与TRMM卫星雨强的比较
5 结论与讨论

(6)龙卷风研究进展及预警业务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龙卷风研究概况
    1.1 龙卷风研究历史
    1.2 龙卷风研究现状
        1)龙卷风数据库建设。
        2)龙卷风外场观测试验研究。
        3)龙卷风发生环境特征研究。
        4)龙卷风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研究。
        5)龙卷风气候特征研究。
2 龙卷风的气候特征
    2.1 年尺度特征
    2.2 季节和月尺度特征
    2.3 日尺度特征
    2.4 空间分布特征
    2.5 强度分布特征
    2.6 灾情特征
3 龙卷风预报预警
    3.1 欧洲国家相继开展龙卷风预报预警
    3.2 美国龙卷风预报预警水平高
    3.3 中国龙卷风监测预警试验业务正在起步
4 结论

(7)北京市朝阳区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冰雹强对流天气发生过程概况
3 形势场分析
    3.1 高空形势场
    3.2 地面形势场
    3.3 物理量场分析
        3.3.1 能量条件
        3.3.2 水汽条件
    3.4 探空资料分析
4 雷达回波分析
5 精细化自动站资料分析
    5.1 自动站风场
    5.2 能量锋
    5.3 风廓线
6 结论

(8)冰雹云单体识别与跟踪算法评估及检验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分析
2 算法评估
    2.1 单体识别的评估
    2.2 单体跟踪的评估
    2.3 单体位置预报的评估
3 算法改进与对比分析
    3.1 算法改进理论分析
        3.1.1 降低识别阈值。
        3.1.2 在时间关联中加上一个方向性阈值。
        3.1.3 提取反射率因子水平梯度ZSIGN。
        3.1.4 提取反射率因子垂直梯度因子(#Z)/(#Z)[5]。
        3.1.5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5]。
        3.1.6 强冰雹指数SHI。
    3.2 算法改进前后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4 小结

(10)基于WebGIS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关键理论技术介绍
    2.1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2.2 WebGIS技术
        2.2.1 GIS与WebGIS
        2.2.2 WebGIS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2.2.3 WebGIS开发平台
    2.3 SOA和Web Service
    2.4. NET下Web Service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框架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设计
    3.3 系统设计工艺
    3.4 基于SOA的人工影响天气平台框架分析与集成
    3.5 WebGIS平台下基础框架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影响天气实时气象资料处理研究
    4.1 实时气象资料处理研究
        4.1.1 实时与非确定时处理策略
        4.1.2 实时资料多线程优化处理
    4.2 气象常规报文资料处理
        4.2.1 常规报文资料格式
        4.2.2 常规报文资料处理方法
    4.3 气象多普勒雷达资料处理
        4.3.1 多普勒雷达数据格式
        4.3.2 多普勒雷达资料处理方法
    4.4 探空资料处理
        4.4.1 探空资料格式
        4.4.2 探空资料处理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WebGIS某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5.1.2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5.1.3 系统数据管理与表达
    5.2 系统详细设计
        5.2.1 系统逻辑结构
        5.2.2 系统功能设计
        5.2.3 系统的WebService设计
        5.2.4 系统数据库设计
    5.3 系统实现
        5.3.1 实时资料处理子系统
        5.3.2 决策指挥子系统
        5.3.3 效果评估子系统
        5.3.4 WebGIS平台系统集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兴义“3·17”系列冰雹过程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FY3C MWHS-2的陆地降水检测算法研究及其在LAPS-WRF同化系统中的应用[D]. 刘淑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云南强对流(冰雹)过程的发展演变特征分析与机理研究[D]. 尹丽云. 云南大学, 2019(09)
  • [3]基于LAPS雷达资料变分分析技术的暴雨数值模拟及其中尺度结构特征研究[D]. 李红莉.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9(08)
  • [4]6·23龙卷FY-2G卫星云微物理特征分析[J]. 徐小红,余兴,朱延年,刘贵华,戴进. 高原气象, 2018(06)
  • [5]基于CPAS系统的安顺市冰雹云识别指标研究[A]. 刘小艳,索勇,王瑾.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4 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进展论文集, 2017
  • [6]龙卷风研究进展及预警业务现状[J]. 黄大鹏,高歌,叶殿秀,肖潺. 科技导报, 2017(05)
  • [7]北京市朝阳区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J]. 戴高菊,张子曰,王玮琦. 贵州气象, 2016(05)
  • [8]冰雹云单体识别与跟踪算法评估及检验改进[J]. 唐浩鹏.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7)
  • [9]黔西南州冰雹路径分布研究[A]. 付琼,何依遥,袁洪钊,蒋若敏.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4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水资源开发利用, 2013
  • [10]基于WebGIS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D]. 薛建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兴义“3·17”系列冰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