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核算表的几个问题

关于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核算表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郝向明[1](2021)在《金属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铁晓航[2](2021)在《四川省绿色GDP核算与时空分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忽视资源环境的基础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数值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弊端。未将资源环境纳入核算体系,使得现有的国民生产总值受到学术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质疑,无法真正地反映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改善和优化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入绿色GDP核算体系成为客观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关键。为了客观地衡量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选择四川省21个市(州)作为样本单元,运用资源环境价值损失法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依托Arc GIS、Geo Da等软件平台,采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999─2018年绿色GDP的时空分异特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有:(1)从绿色GDP核算结果看,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主要耗减因子为能源资源,其次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呈逐年上升趋势,环境退化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污染治理成本整体呈下降趋势。除2006年外,资源环境改善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寿命延长所创造的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园林生态效益整体呈下降趋势。(2)从时序演变分析看,无论是总值还是人均值,绿色GDP与传统GDP均保持同步上升趋势,其增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大小逐渐趋同。在绝对值上,绿色GDP与传统GDP、人均绿色GDP与人均传统GDP的差值逐年拉大,而在相对值方面,绿色GDP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在内部各账户中,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占比最大,其次是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和资源环境改善价值,三者均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3)从空间分异看,人均绿色GDP在全省范围内差距较大,表现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绿色GDP指数表现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绿色GDP指数增速变化类型呈“L-H型>H-M型>M-H型>M-M型>H-L型>M-L型>L-M型”的规律。(4)从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来看,各市(州)均经历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发展过程。尽管四川省在2018年已初显绿色发展模式格局,但结合各市(州)近20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分析,当前四川省的发展模式还处于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的过渡阶段。

童超[3](2020)在《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文中研究表明在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GDP作为核心经济指标,未体现资源环境因素的不足日益凸显。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陆续启动绿色GDP研究和实践,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绿色GDP探索一度进入低谷。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政策日趋严格,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社会各界对绿色GDP的数据需求越来越迫切。2015年,环保部宣布重启绿色GDP研究,称为绿色GDP2.0。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多数研究侧重于技术评估层面,缺乏经济理论和核算理论支持,也缺乏统一的核算方法,导致核算结果不可加、不可比,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针对当前绿色GDP研究存在的问题,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里,按照绿色GDP研究范式,保持绿色GDP的国民经济核算和经济学本色,体现资源耗减、环境污染和环境改善等因素,构建指数并进行估价,最后以山西省为例计算出全省和各市绿色GDP。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重构绿色GDP核算理论框架。本文针对当前绿色GDP1.0和2.0研究存在的不足,根据核算理论,结合当前生态环境政策日趋严格的背景,提出理论框架的前提假设:污染物产生的同时即由企业自行无害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比较明确投入产出关系的绿色GDP核算理论框架,主要做法是:1.拓展核算范围,虚拟一个资源环境部门;2.重构投入产出关系,将资源耗减和公共环保支出视为该部门的投入,将环境污染视为负产出;3.考虑环境改善产出,将其作为一项因子体现在环境污染指数中;4.将资源和污染物价格作为内生变量,克服价格外生给定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二是重构绿色GDP物量核算方法。构建统一的物量核算单元——资源耗减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主要做法:1.采用最新研究成果拓展生态足迹方法的范围,解决现有方法难以度量矿产资源耗减的不足,将核算范围拓展到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以生态足迹为同度量因素,结合山西省涉及的主要资源类型,构建资源耗减指数。2.按照主要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和产排污系数计算污染物排放量,采用经验判断与熵值法等方法为25种环境污染物赋权,同时,充分考虑环境改善因素,以造林面积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构建环境改善因子,构建体现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三是重构绿色GDP的价值量核算方法。主要做法是:1.根据能源距离函数和拉格朗日原理,推导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公式,将资源耗减指数作为一项新的投入,与资本、劳动和产出等指标共同纳入超越对数能源距离函数,利用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求解资源耗减指数的影子价格。2.根据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与利润函数的对偶性,推导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公式,将资源耗减指数、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将环境污染指数和工业总产值作为负产出和正产出,纳入二次型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利用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求解环境污染指数的影子价格。3.直接求解出的影子价格是在最优化条件下的价格,本文根据非效率因素对其进行调整,并进一步根据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工业增加值率进行调整,得出可以直接用于调整GDP的实际价格。四是基于山西省数据,运用重构的核算框架和方法进行山西省绿色GDP的实证探索。从相关部门搜集整理山西省自然资源、环境污染、造林、工业生产和效益等数据,计算山西省资源、环境物量指数及其实际价格,并进一步计算2004-2017年山西省及各市资源耗减投入和环境污染负产出,结合整理搜集的公共环保投入,核算山西省及各市2004-2017年绿色GDP数据。经与相关研究对比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本文计算的物量指数、实际价格以及绿色GDP,能够体现生态环境政策变化,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山西省绿色发展成果。本文创新点:一是重构绿色GDP核算的理论框架,与之前研究相比,本文核算框架改进之处是:引入负产出概念、重构投入和产出指标、符合投入产出一致性等核算原则,从流量角度进行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核算,可以得出一个有减有加,体现环境治理效果的绿色GDP指标。二是将指数方法引入绿色GDP的物量核算,与现有框架中碎片化的分项进行物量核算相比,将指数用于物量核算是统一的核算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核算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核算范围全面且易于拓展,新的资源和污染物类型可以很方便的纳入指数。三是将距离函数引入绿色GDP核算并进行统一估价,采用能源距离函数求解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采用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求解污染物影子价格。影子价格优点是能够体现资源和环境服务稀缺性,方向性距离函数适用于解决负产出问题,因此,本文核算方法和核算理论框架具有一致性。四是数据创新,1.本文整理长达14个年度的省级与市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506种产品),并以此为基础计算资源耗减投入和环境污染负产出,包括10种资源和25种污染物,核算范围明显比当前相关研究更加全面;2.本文采用更加细分的企业数据,经梳理国内公开发表的绿色核算和资源影子价格等相关研究,其数据均由包含非采矿业产值的企业层面产值数据汇总得出,暂未发现采用更加细分的企业数据进行资源耗减和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在企业多元化发展背景下,采用企业的采矿业产值,而非采矿企业总产值,可以更准确度量采矿业产出和核算资源价值;3.本文各指标均由相同的企业数据汇总得出,提升估价和核算的准确性。

李燕辉[4](2020)在《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升,社会各界对体育相关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体育统计从1985年萌芽至今,有关体育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的体育行业核算、以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为主要目标的体育产业核算以及投入产出核算中的体育产品部门核算。现有体育统计并不能完整反映体育经济活动的运行全貌,尤其难以从产品角度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卫星账户系统针对经济中特定的主题、领域或部门,遵循SNA的基本核算规则,为某个特定主题、领域或部门形成自成一体的、相对独立的账户系列,是用于测量特定行业的经济重要性的强大统计框架。它可以从特定领域内的产品视角出发,在识别出特定领域内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该领域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展现。正是基于以上现实,论文在SNA2008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框架指导下,采用卫星账户这一国际社会广为采用的方法进行体育经济核算,全面、系统地反映体育相关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科学测度体育的规模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探讨了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体系并开展编制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论文系统地梳理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了卫星账户构建的一般原理与程序,界定了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全面识别了体育特有产品,设计了体育卫星账户的基本核算框架与核算表式,并基于201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编制了我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系列表格;进而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从体育的经济效应、经济效益和产业关联性等角度分析了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得出了如下具体的结论。(1)构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论文从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中虽有体育行业统计、体育产业统计和体育产品部门统计,但由于存在SNA的生产范围未能包含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生产、现有体育统计未能完整反映SNA范围内与体育相关的生产活动及难以从产品视角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等不足,提出从学理上要求在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再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对体育的管理需要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撑、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需要体育卫星账户助力、体育经济重要性的国际间比较有赖于体育卫星账户等因素,在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显得十分必要。而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渐趋完善、体育产业调查体系初具雏形、体育产业增加值核算的经验积累、其他国家卫星账户的成功编制等可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提供产品分类基础、基础数据来源、测算结果评估以及经验借鉴,使得构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成为可能。(2)完整的体育特有产品目录展示了所有体育经济活动的成果。根据卫星账户构建的一般原理,起点是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在对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界定的基础上,依照特有产品的识别原则及步骤,论文识别出体育特有产品87种,比《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的小类对应的产品多16种;它们与276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中的行业小类相对应,比《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小类多98个。论文主张将体育志愿服务纳入体育特有产品目录,以便科学完整地展现与体育有关的货物和服务。(3)2017年我国体育总产出为1.910万亿元,体育增加值为7,894.267亿元,体育就业人数为472.947万人。通过编制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表,计算得到了反映体育直接效应的总量指标:2017年我国体育总产出为1.910万亿元,体育增加值为7,894.267亿元,占2017年GDP的比重为0.954%;体育就业人数为472.947万人,占2017年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为0.609%。体育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体育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直接效应来看,体育经济活动尚未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4)2017年我国体育完全总产出为3.023万亿元,体育完全增加值为11,543.064亿元,体育完全就业人数为1,439.839万人。通过乘数分析,计算得到了反映体育完全效应的总量指标:2017年体育完全总产出为3.023万亿元,是体育总产出1.910万亿元的1.583倍;2017年体育完全就业人数达1,439.839万人,占2017年全国就业人数的1.854%;体育完全增加值为11,543.06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96%。体育完全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于体育完全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考虑了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之后,体育经济活动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体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间接解决就业问题。(5)批发-S部门的经济效益最好。体育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直接经济效益系数还是完全经济效益系数,批发-S部门都是最高的。软件服务-S、信息技术服务-S、保险-S以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S这4个新兴服务部门的直接经济效益名列前茅;合成材料-S、有色金属及其合金-S、信息技术服务-S和建筑安装-S这4个部门的完全经济效益排名靠前。(6)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S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最大,而房屋建筑-S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强。通过产业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基本上都来自制造业和建筑业,而服务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基本上都小于1。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S、家用器具-S、纺织服装服饰-S、其他交通运输设备-S和纺织制成品-S这5个部门排在前五。有18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房屋建筑-S、土木工程建筑-S、商务服务-S、金属制品-S和纺织服装服饰-S名列前茅。计算结果同时表明,57个部门中有12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同时大于1,可以列为优先发展部门,其中6个(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S,合成材料-S,塑料制品-S,房屋建筑-S,土木工程建筑-S,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服务-S)与体育场馆有关,4个与体育装备有关(纺织服装服饰-S、有色金属及其合金-S、金属制品-S、汽车零部件及配件-S),充分说明了重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体育装备的生产对发展体育大有益处。另外,各类体育商务服务如体育咨询、投资与资产管理、体育旅游服务、体育会展服务等也是重点关注的领域。

姚利辉[5](2017)在《基于SEEA-2012的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提出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直忽视资源环境的基础作用,没有将其纳入核算体系当中。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核算体系,不能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能反映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状况。从而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这不仅削弱了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而且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和优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综合绿色GDP核算尤为重要。本文在SEEA-2012体系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内外环境资源经济核算体系的经验,构建了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并核算了湖南省2004—2013年的综合绿色GDP。研究的结果如下:(1)综合绿色GDP将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经济核算体系,是对绿色GDP的延伸。综合绿色GDP不但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与环境利用动态,而且客观地反映了自然生态系统直接为人类提供的福利和为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价值。能更真实表达社会的财富和福利水平,能更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的真实发展和进步。(2)构建的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的环境资源核算账户中,在SEEA-2012体系规定的资源、环境实物量核算和资源、环境价值量核算两个账户上,增加了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核算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核算账户。将生态系统服务效益纳入环境资源核算。(3)可通过货币化模型使环境资源核算账户中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实物量指标与价值量指标的连接,利用价值量指标把资源环境核算账户与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连接,对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服务因素进行调整,实现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4)湖南省2004—2013年每年的资源损耗成本占GDP的1.09%~2.32%;环境损失成本占GDP 0.77%~2.98%。核算后绿色GDP为5360.0077×108~24044.9353×108元,占GDP的95.00%~98.13%。湖南省的GDP有2%~5%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取得的。绿色GDP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5)2004—2013年每年湖南省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1636.3905×108~1775.5322×108元,占当年GDP的7.25%~30.21%。将生态服务价值纳入核算体系,湖南省的综合绿色GDP为7059.1681×108~25820.6475×108元,比GDP增加了5.38%~25.12%,比绿色GDP增加7.38%~31.70%。综合绿色GDP占GDP的比例逐年递减。(6)湖南省的绿色GDP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综合绿色GDP占GDP的比例逐年递减。是因为湖南省的经济和环境指标的年变化速率不同引起的。2004—2013年,湖南省GDP年平均增长速率17.65%,资源损耗成本年均增长速率(10.08%)比GDP少42.89%,而环境损失成本的年均增长只有1.35%,还不到GDP平均增长速率的7.65%。正因如此,使湖南省的绿色GDP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一般而言,在一个结构相对稳定,结构与功能相对协调的自然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生态服务价值量变化不大,而GDP每年以17.65%的增速在增加,由此导致综合绿色GDP占GDP比例逐年递减。(7)通过对湖南省综合绿色GDP核算,科学地、准确地反映出湖南资源资产的存量和流量价值,国民经济活动过程对环境造成伤害损失的价值及动态数据,以及自然生态系统每年提供服务效益的价值。有利于政府准确掌握经济生产和环境的状态及变动情况,为政府制定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8)通过湖南省综合绿色GDP核算研究,验证了本研究所构建的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综合绿色GDP是在SEEA-2012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核算体系尚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实物量统计是价值量统计的基础,由于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统计数据的缺失,最终影响了环境经济核算结果的质量和可比性。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资源统计数据(实物量)基础的建设,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公开性和及时性。综合绿色GDP是各级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且综合绿色GDP核算涉及面广,因此,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应当在国家的决策下进行,多个部门合作,并且必须有权威统计部门参与,以保证核算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简予繁[6](2017)在《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文中提出统计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基础,是监测、指导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一系列约束统计活动参与方行为的规则体系及实施保障机制,有助于维持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及激励活动主体,并有利于减少统计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实现统计标准的约束功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产业统计制度作为收集产业发展状况、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趋势的制度与方法基础,对产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鉴于广告业于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广告业发展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中国广告业的统计调查体系。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融合进程加速,目前广告产业统计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告产业边界的模糊导致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当中重要的概念内涵与产业实际发展趋势相差甚远,例如广告产业与公关、促销、营销咨询等其他营销传播服务领域正在逐步走向融合。第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广告产业组织产生变革,从而导致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产业实际发展状况相偏离。在广告产业组织变革的背景下,新型的业务模式例如数据分析、精准用户定位、程序化广告投放等业务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设计、制作、发布等业务流程。第三,随着广告产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现行的统计核算内容、统计核算方法以及指标体系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告各界的需求。在技术发展、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重组的大环境背景下,现行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突显出众多问题与缺陷,亟需进行优化。即便现状如此,当前我国鲜少有学者研究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致使规范性的文献资料较为稀缺。因此,基于国民经济统计理论的视角与方法,展开对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全面的梳理及现行统计制度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并能填补相关领域的理论空缺。本研究主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具体问题;第二,设计符合当前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特征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第三,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科学可行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基于这三个核心问题,研究由此展开。本研究具体的研究框架为:首先将论述科学的产业统计研究思路,因此在第二部分对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继而阐释了产业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及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为解决本研究第一个核心问题开展具体而详尽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现实检视等内容,还包括国外权威的行业分类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制度现状,以及与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比较研究,并基于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现实特征,提出了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中具体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第五章、第六章及第七章,为解决本研究第二个核心问题,即基于德尔菲法、遵循科学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原则及框架,最终形成了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本研究第八章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广告产业经济核算的三项重点内容,设计了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调查方案。通过详实的文献分析,以及作者的实地调查访谈,本研究梳理了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由于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工作开展得较晚,缺乏制度化的统计工作安排,相关的二手资料非常稀缺,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局与税务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收集了有关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与现实统计工作状况的珍贵资料,就此展开了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发展历史的梳理。最终的梳理内容包括我国统计工作中对广告及广告产业之内涵理解的演变;影响着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文件;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范围、统计分类标准以及统计核算内容与方法的历史演变等内容;进而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广告产业统计范围、统计分类标准、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最终总结了影响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演变的因素及统计制度的演变特征,为优化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作了铺垫。基于对联合国《所有经济活动之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修订4版)》与北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 2012)以及其配套统计用产品分类当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界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的梳理,以及基于我国学术界有关广告产业现实发展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对广告产业主体以及相关管理单位的调查与访谈,发现我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的问题与缺陷。最终发现,我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当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现行统计制度中,广告产业统计口径的混乱;第二,广告媒体界定过于芜杂、广告公司界定过于笼统;第三,对广告服务的认知过于狭隘、现行广告产业统计分类体系过于模糊以及其具有相互矛盾之处、现行的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根本无法与国外相关标准相衔接;第四,现行制度中,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的问题以及投入产出核算的缺失、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缺失;最后,在我国广告产业实际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着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管单位的矛盾以及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体的乱报问题。设计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及优化广告产业经济核算方法的前提是对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准确界定,如此方可确定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与统计主体。因此,本研究基于德尔菲法,通过三轮专家调查问卷,最终拟定了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的概念,即“广告是由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以与消费者沟通为目的的营销传播活动”,这个概念将多种营销传播活动纳入了广告的范畴内,例如公共关系、直效广告、包装设计、标识设计、展示设计等活动。在确定了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的概念后,本研究基于该概念界定,进而对产业统计视角下的广告服务、广告产业进行了概念界定,旨在为广告产业统计主体与范围的确定奠定基础。本研究认为,广告服务指向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其中,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指广告创意服务、广告策划服务、广告设计服务、广告制作服务、广告发布服务、广告代理服务、直效广告服务、独家广告服务、公共关系服务以及其他广告服务;广告活动过程中的辅助服务指与广告活动相关的调研、咨询、效果监测、数据研究、软件设计及其他信息技术等多种服务。广告产业,指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广告社团的集合。广告产业的统计主体继而确定为: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与广告社团。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为:在各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单位与税务单位备案的、在经营范围当中(包括主营与兼营)填写了以上所列明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广告服务的企业;持有《广告经营许可证》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事业单位;在各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单位与税务单位备案的、在经营范围当中(包括主营与兼营)填写了以上所列明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广告服务的个体工商户与广告社团组织。其中,印刷广告材料、制造与安装显示板、电器制造、机械、金属板指示牌制造、邮寄广告材料、独立的软件开发、独立的数据分析与数据管理、独立的市场调查、独立的营销咨询、会议会展组织与管理、包装服务、独立的经纪人活动、没有包含企业、产品或品牌信息的艺术品的概念化与生产或者图形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动画设计、独立的摄影活动、出版广告材料排除在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之外,从属于其所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基于第五部分提出的问题,以及第六部分产业统计视角下重要概念界定,重新设计了我国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标准。本研究遵循国民经济中,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设计必须基于相关的产业发展指导文件,因此本章首先研究了《广告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当中对广告产业发展目标的归纳,进而阐释了广告产业统计标准设计的原则、目的与框架。而后,根据以上原则与框架,并基于上述部分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初步的三级结构分类;为了减少分类标准主观因素过强的缺陷,本研究继而通过专家调查法,将初步拟定的分类标准发送给目标专家并通过深度访谈,将统计分类标准调整至7大类服务,26种中类服务,42种小类服务,最终编制了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表以及其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2011)》的具体行业及代码;并将新旧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进行了比较,以示新标准所作出的具体调整与改变。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是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根据广告产业经济核算的目的而设计。因此,本研究对广告产业三项重要的核算内容及方法、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与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广告产业现实统计工作提出了三项建议。首先通过相关权威的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述评,确定了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的核算具体方法,其中包括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的三种方法研究、现价、可比价增加值的核算方法、经济普查年份与非经济普查年份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的方法等内容。研究还通过借鉴旅游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模式,对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提出了一套“剥离系数”方法,并对如何使用“剥离系数”编制包含广告产业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而后分析了如何使用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分析相关问题。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广告产业总产值、增加值与投入产出核算的指标需求,设计了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三级指标体系及统计调查方案,并对广告产业统计调查的各个三级指标进行了界定与说明。在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中,研究分别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法与统计资料的来源与整理两方面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广告产业统计作为广告产业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内容,且在广告产业统计实际工作中,也亟需一套既能反映产业发展现实特征,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实践价值的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因而本研究基于详实的一手资料与相关文献积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得研究成果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备较高的价值。

张帆,耿修林[7](2016)在《SNA框架下社会人力资本核算的研究动态与展望》文中指出从宏观经济管理角度,将社会人力资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能更好地统筹规划人力资本发展与社会经济管理的关系。文章在对人力资本理论起源和相关统计制度的演变考察后,对国内外人力资本测量与核算的研究作出述评,并依此思考了完善SNA框架下社会人力资本核算的几个问题。

何利[8](2015)在《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及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态环境退化,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生态资源价值管理是当前生态环境经济学科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以生态资源价值管理和信息披露为目标,深入研究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的形成、计量、核算和信息披露,借助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相关理论,分析生态资源价值理论,在此基础上,对生态资源资产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量与核算进行深入研究。论文研究了湿地生态资源资产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量模型,借助环境会计学理论研究了湿地生态资源的会计核算,运用博弈论研究湿地生态资源价值计量与管理信息的披露的动因,运用系统动力学(SD)研究生态资源管理、投入产出分析,并将论文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郑州黄河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成本效益分析上,得出改进郑州黄河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的科学建议。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鉴于当前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生态资源价值的构成、生态资源价值的计量与核算、湿地生态资源信息披露等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构建了研究框架。(2)梳理了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理论基础。对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自然资源价值计量与核算、自然资源信息披露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本文用思辨的方法分析了自然资源价值论的经济学基础,对生态资源的公共产权和外部性特点进行了重点论述。资源会计核算内容及一般会计准则是湿地生态资源价值会计核算的支撑理论;承载力理论为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提供理论支撑。(3)湿地生态资源价值及计量研究。从生态资源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分析了湿地生态资源的价值构成,从生态资源资产价值和生态资源产品价值两个维度分析了湿地生态资源的价值评估方法,根据生态资源构成的特点,参照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系统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4)湿地生态资源价值会计核算研究。通过分析湿地生态资源会计核算的必要性、资源会计假设,会计核算原则,进行湿地生态资源价值核算,并对湿地生态资源价值核算的流程、科目设置进行了分析,编制湿地生态资源报表和报告,以满足政府部门管理者、决策者、相关利益者对湿地生态资源价值核算的信息需求。(5)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信息披露研究。湿地生态资源科学管理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是推动生态资源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研究的动力。通过信息披露实现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可以有效改善生态建设中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囚徒困境”,生态资源管理实现“演化均衡”;完善湿地生态资源信息披露内容和机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为实施生态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益相关方参与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6)湿地生态系统动力学(SD)建模与生态资源成本效益动态分析研究。湿地公园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交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有助于分析湿地生态系统演化中人与湿地动态反馈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和Vensim软件,构建湿地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人类作用对湿地演化的影响,为提升湿地公园建设规划方案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论文对生态建设设计三种发展情景:自然状态情景、低密度开发状态情景、规划状态情景,根据政策调整变量对湿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动态分析,得出人类干预对湿地公园生态资源价值提升的路径。(7)以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湿地生态资源的价值计量、会计核算、生产总值核算、生态旅游价值核算、生态旅游支付意愿实证调查,以及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践应用研究。(8)论文的创新点。通过对生态资源价值构成分析及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从生态资源资产和生态资源产品两个维度分析了湿地生态资源的价值评估,从而辩明了湿地生态资源价值核算的内容及类别;以资源会计理论为基础,依据会计核算原则,设计了湿地生态资源的会计核算模式,拓宽了资源会计核算的视野;基于博弈论的信息披露驱动因素分析,提出了湿地生态资源信息披露模式;利用系统动力学理念,建立了湿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置了规划建设状态情景、低密度开发情景和自然状态情景三种路径对湿地生态规划建设的投入产出进行动态分析,模拟结果显示规划建设状态情景有利于湿地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揭示对湿地的价值管理和信息披露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湿地及对湿地的良性开发。

潘勇军[9](2013)在《基于生态GDP核算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环境资源短缺问题的日趋严重和明显,面对严峻的现实,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既没有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没有反映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耗减、环境的破坏对经济的损失,高估了经济成就,提供虚假性的经济发展信息。从70年代开始,国际上开始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SEEA),从SEEA-1993、SEEA-2003到SEEA-2012不断完善,制定了国际统一的环境经济核算标准,提出了建立试验性生态系统账户。但对生态系统账户核算仅局限于物质流量的评估,考虑经济活动中对生态系统损害的描述。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了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里约+20峰会提出推动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现行GDP和绿色GDP在可持续发展经济评价中存在的不足,无法真实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绿色GDP在我国难以推进的现状,本研究对生态GDP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其理论和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GDP核算体系,即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内扣除掉环境退化价值和资源消耗价值,加上生态效益,也即在原有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基础上把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纳入核算,把生态服务功能产生的物质量和价值量纳入核算,建立生态系统账户,弥补绿色GDP核算中的缺陷,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体现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真实反映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GDP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附属卫星账户,是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并应用了SEEA-2012中试验性生态系统账户内容,是现阶段最符合我国国情。本文以生态经济学、环境价值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国民经济核算为方法论为指导,借鉴联合国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2012)和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相关理论,构建了生态GDP核算体系的研究框架。生态GDP既考虑了经济活动对资源消耗价值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外部成本,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化,向以集约型、效益型、结构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进步,也考虑了生态系统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中,体现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本文依据生态GDP核算理论和框架,结合中国情况,对我国各省份2007年生态GDP进行核算。当前经济发展增长模式下,中国GDP增长速度与能源消耗近似呈线性关系,2007年我国GDP增长达到27.36万亿,增长率近11.9%,其资源消耗达4619亿元,占GDP的1.69%,环境损害价值为2263亿元,占GDP的0.83%,扣除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害后的绿色GDP为266800亿元,使GDP减少近2.51%。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产生的生态效益为13.2万亿元,占GDP的48.23%,2007年全国生态GDP生态GDP为39.88万亿,比当年GDP增加了31.37%,比绿色GDP增加了33.1%,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效益巨大,其无形的存在价值支持着经济发展,生态产品提供的生态效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大大消减了由于资源和环境损害造成对GDP增长率的减少量。生态GDP核算体系既能在国家层次上进行,也能在区域层面上进行,为地域性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建立提供科学指导。本文以贵阳市为代表进行生态GDP核算。贵阳市2010年资源消耗价值为45.51亿元,占当年GDP的4.06%,环境损害价值为9.6131亿元,合计为55.1231亿元,占当年GDP的4.91%,经环境因素调整的绿色GDP为1066.7亿元,生态GDP为1234.26亿元,比当年GDP增加了10%,比绿色GDP增加了13.58%,环境的正价值--生态效益起到重要贡献,森林生态效益占当年GDP的14.94%,消减了由于资源和环境损害造成对GDP增长率的减少量。生态GDP克服了传统“绿色GDP”对资源价值认识的局限性、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片面性以及对存量和流量认识的混淆性;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及生态产品的本质所在;纠正了官员对政绩考核这一“指挥棒”的错误认识;实现了生态价值可以变现的技术难题。科学而客观地评价生态系统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做出的贡献,全面地凸显生态系统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为国家制定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生态GDP核算准确剖析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制度手段对环境资源进行价值管理,从而促进环境资源在经济中的合理利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经济,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生态GDP核算框架为下一步开展生态GDP核算提供科学依据。

马诚[10](2011)在《浅论社会资本核算》文中认为社会资本作为新兴的分析概念和理论模型,在地区/国家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通过对国内外社会资本理论的相关研究综述发现,总体上来说,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多数以理论分析即定性研究的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却由于社会资本本身性质复杂且形式虚化而难以有所突破,目前学术界共同认可的社会资本核算、计量的方式还并未形成。社会资本测度难的问题正是制约社会资本理论发展的关键。既然社会资本越来越显示出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同等重要的社会生产贡献价值——世界银行在1995年首次提出社会资本是衡量各国或地区实际财富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四要素之一,那作为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统计对象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必然需要对其进行核算,但是迄今国民经济核算过程都因社会资本的复杂性而对其避而不谈,这确实也显示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的地方。即使国民经济核算暂时还并未将社会资本纳入其核算的范围,但从其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其卫星账户中特定经济领域的核算方法和结果来看,将社会资本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未尝不是一种全新的、研究社会资本测度的探索方向。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以国民经济核算视角进行社会资本测算的构想,并在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双重指导下,尝试构建社会资本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附属框架,以期实现对社会资本的全面核算,从而在社会资本测度方法的研究中作出一种新的努力,同时也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贡献新的视角。本文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研究方法等内容。第2章,相关概念的界定:述评与选择。本章主要对社会资本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首先分别对社会学和经济学两大流派关于社会资本定义上的观点及分歧进行分析,并给出本文的社会资本界定以及在不同层次下对社会资本的理解;然后从测度方法和测度指标两方面对目前社会资本测度研究中仍存在的缺陷及困难加以归纳总结;最后,提出本文将以国民经济核算的视角对社会资本进行核算研究的基本构想。第3章,社会资本核算的理论基础:比较与借鉴。要将社会资本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体系,必须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中寻求理论与方法的支撑。一方面需要清晰把握经济研究中资本化的界定,包括资本概念的衍化、会计核算及国民经济核算对资本化的处理,从而为下一步研究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提供理论证据;另一方面要对国民经济核算中存量与流量的核算原则、方法,及满足的平衡式进行解读,给予本文对社会资本存量与流量核算的理论指导;最后,需要在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卫星账户的应用实践中比较选择适用于社会资本核算卫星账户构建的技术经验。第4章,国民经济核算意义上的社会资本内涵及其分类。进行社会资本核算的首要前提就是对其内涵的深度剖析:社会资本要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必须首先满足其核算范围的边界性要求即“资产”的定义,本章主要分析社会资本所有权的归属性和社会资本经济利益的生产性两大核心性质,并对社会资本的具体资产类别进行讨论;然后沿用国民经济核算中分类研究这一重要方法,根据社会资本的独特内涵对其进行合理分类——现实社会资本和潜在社会资本。第5章,社会资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尝试。本章首先提出社会资本核算是“社会资本在一国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日益凸显和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对其核算统计的严重缺乏”的现实与技术双重要求下的产物,然后从社会资本的价值产生机理——强调微观主体对社会资本的投资行为,以投资所产生的关系人数规模来核算社会资本实物量,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成本来核算社会资本价值量的变化,并构建社会资本实物量和价值量的核算表,实现社会资本存量与流量、实物量与价值量的有效连接。第6章,社会资本核算的初步应用—基于中国的现实数据。本章强调国民经济核算中存量与流量核算的重要思路,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社会的社会资本核算中。首先对中国特殊的社会资本形态进行分析,其次分别基于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资本的价值产生机制视角对中国社会资本的水平进行估算。最后对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评述,得出结论:目前这些方法仍达不到对社会资本全面核算的最终要求和效果,强调建立国民经济核算意义上的社会资本核算体系的重要与迫切。第7章,建议与思考。本章主要针对全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概括,同时也提出本研究仍存在的不足,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新意体现在:1、目前将社会资本测度与国民经济核算对接的研究并不多(朱启贵,2003;刘赞,2009),而且这些研究都只强调了这种构想的必要与可行,但并未作出具体性的试验。本文在充分借鉴社会资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资本核算的理论及应用的探讨。2、本文提出了构建基于国民经济账户的社会资本实物量、价值量核算卫星账户的思路。以微观基础为起点,强调微观主体对社会资本的投资行为,用投资行为的产出与投入分别衡量社会资本的实物量与价值量,形成了投资行为的连贯过程,同时该核算账户也实现了社会资本实物量与价值量、存量与流量的有机结合,补充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本文实现了社会资本核算的初步应用,利用我国的现实数据对我国社会资本进行了两种视角下的核算,并结合实践再次提出构建国家范围内社会资本核算体系的重要思考。本文还存在的不足之处:社会资本的理论本身复杂,再将其放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内来研究,就难上加难。对于社会资本的核算本文充其量能算一个简单的开始,所构建的社会资本核算卫星账户也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框架,尤其在账户设置等具体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扩展。同时为研究目的的成功达成,本文在有些处理上(比如折旧)较之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的相关规定就显得粗糙。总之,本文的研究还是初步的,所提出的社会资本核算的方法体系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受到了由聂富强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资本的宏观测度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批号:08XTJ003)和王朝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政府反贫困政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批号:70873097)的资助。

二、关于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四川省绿色GDP核算与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综合评述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四川省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构建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资源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绿色GDP核算概况
    2.2 四川省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
        2.2.1 构建原则
        2.2.2 核算体系框架
    2.3 绿色GDP核算方法
        2.3.1 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方法
        2.3.2 环境污染损失价值核算方法
        2.3.3 资源环境改善收益核算方法
    2.4 数据来源与处理
3 四川省绿色GDP核算
    3.1 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
        3.1.1 能源资源耗减价值核算
        3.1.2 耕地资源耗减价值核算
        3.1.3 水资源耗减价值核算
        3.1.4 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3.2 环境污染损失价值核算
        3.2.1 污染治理成本
        3.2.2 环境退化价值
        3.2.3 环境污染损失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3.3 资源环境改善价值核算
        3.3.1 寿命延长创造的收益
        3.3.2 园林生态效益
        3.3.3 资源环境改善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3.4 四川省绿色GDP核算结果
4 四川省绿色GDP时空分异特征
    4.1 四川省绿色GDP时间尺度分析
        4.1.1 各账户时间尺度分析
        4.1.2 绿色GDP时间尺度分析
    4.2 四川省绿色GDP空间格局分析
        4.2.1 绿色GDP空间格局分析
        4.2.2 人均绿色GDP空间格局分析
        4.2.3 绿色GDP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4.3 四川省绿色GDP变化类型空间分异格局
5 四川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5.1 协调发展度模型
    5.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5.3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时空关联格局
        5.3.1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时间关联格局
        5.3.2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关联格局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快建立完善通用的国家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制度
        6.2.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发展绿色产业
        6.2.3 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6.2.4 加大力度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绿色GDP定义和核算思路
        2.1.1 定义
        2.1.2 货币化核算思路
        2.1.3 非货币化核算思路
        2.1.4 各国核算研究与实践
    2.2 资源耗减核算研究
        2.2.1 资源耗减实物量和指数核算
        2.2.2 资源耗减估价
    2.3 环境降级核算研究
        2.3.1 环境污染实物量和指数核算
        2.3.2 环境降级估价
        2.3.3 环境改善核算
    2.4 环境保护支出核算研究
    2.5 文献评述
        2.5.1 核算理论评述
        2.5.2 核算方法评述
        2.5.3 核算数据评述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3.2 SEEA核算体系
    3.3 弱可持续发展理论
    3.4 福利经济学理论
    3.5 外部性理论
    3.6 边际成本理论
    3.7 小结
第4章 研究理论框架与方法重构
    4.1 绿色GDP定义和相关界定
        4.1.1 绿色GDP定义和公式
        4.1.2 绿色GDP核算原则和时空界定
    4.2 绿色GDP核算框架重构
        4.2.1 SNA和 SEEA局限性
        4.2.2 拓展生产范围
        4.2.3 虚拟资源环境部门
        4.2.4 纳入环境改善因素
        4.2.5 引入负价值概念
        4.2.6 重构投入和产出关系
        4.2.7 改进的绿色GDP核算框架
    4.3 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构建
        4.3.1 资源耗减投入
        4.3.2 公共环保投入
        4.3.3 包含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负产出
        4.3.4 GDP和各科目的逻辑自洽性
        4.3.5 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
    4.4 绿色GDP物量核算方法重构
        4.4.1 指数在绿色GDP核算中的适用性
        4.4.2 资源耗减指数构建
        4.4.3 环境改善因子构建
        4.4.4 体现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构建
    4.5 绿色GDP价值量核算方法重构
        4.5.1 构建估价机制
        4.5.2 引入距离函数
        4.5.3 采用线性规划方法
        4.5.4 求解影子价格
    4.6 小结
第5章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物量指数构建
    5.1 研究地区概况与数据
        5.1.1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概况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代表性、匹配性和全面性
    5.2 资源耗减指数构建
        5.2.1 资源耗减核算对象和范围
        5.2.2 资源耗减指数计算公式
        5.2.3 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耗减指数
    5.3 环境污染指数构建
        5.3.1 环境污染核算对象和范围
        5.3.2 环境污染指数计算公式
        5.3.3 环境改善因子构建
        5.3.4 环境污染指数权重计算
        5.3.5 包含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
    5.4 小结
第6章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物量指数估价
    6.1 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测度
        6.1.1 生产可能性集和能源距离函数
        6.1.2 指标选择、创新和描述性分析
        6.1.3 模型设定和影子价格公式推导
        6.1.4 影子价格求解
    6.2 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测度
        6.2.1 环境生产技术和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
        6.2.2 指标、方向向量选择和描述性分析
        6.2.3 模型设定和影子价格公式推导
        6.2.4 影子价格求解
    6.3 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调整
        6.3.1 基于非效率因素调整的原理和方法概述
        6.3.2 基于价格指数和增加值率调整的方法概述
        6.3.3 经调整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指数实际价格
    6.4 小结
第7章 山西省绿色GDP核算与分析
    7.1 绿色GDP各调整项目核算与分析
        7.1.1 资源耗减投入核算与分析
        7.1.2 公共环保投入核算与分析
        7.1.3 环境污染负产出核算与分析
        7.1.4 调整项目合计与分析
    7.2 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7.2.1 山西省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7.2.2 山西省各市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1 研究结论
        8.1.2 政策建议
    8.2 研究不足和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04 -2017年山西省各市造林面积
    附录2 2004 -2017年山西省各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卫星账户有关研究现状
        1.2.2 体育卫星账户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研究范畴与相关理论
    2.1 体育卫星账户的相关概念
        2.1.1 体育卫星账户的涵义
        2.1.2 体育卫星账户之“体育”的概念辨析
    2.2 体育卫星账户的相关理论
        2.2.1 国民账户基本理论
        2.2.2 卫星账户理论
        2.2.3 体育卫星账户编制的方法论
        2.2.4 基于体育卫星账户的体育经济影响测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和分类问题
    3.1 体育卫星账户生产范围的界定
        3.1.1 SNA2008 的生产范围
        3.1.2 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
    3.2 体育产业统计分类
        3.2.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中的体育行业
        3.2.2 《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的体育产业
    3.3 体育卫星账户所需的产品分类
        3.3.1 产品分类的基本原则
        3.3.2 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步骤
        3.3.3 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结果
        3.3.4 体育特征产品
    3.4 体育卫星账户所需的产业分类
        3.4.1 体育特征产业
        3.4.2 体育关联产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框架
    4.1 基本核算
        4.1.1 体育增加值核算
        4.1.2 体育投入产出核算
        4.1.3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核算
        4.1.4 体育进出口核算
    4.2 扩展核算
        4.2.1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
        4.2.2 体育志愿服务核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主要总量及基本表式
    5.1 宏观经济指标
        5.1.1 体育最终支出
        5.1.2 体育增加值
        5.1.3 体育劳动力
        5.1.4 体育进口额和出口额
        5.1.5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5.2 基本表式
        5.2.1 核算表中的体育相关产品部门
        5.2.2 体育增加值表
        5.2.3 体育投入产出表
        5.2.4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
        5.2.5 体育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
        5.2.6 体育国际收支平衡表
        5.2.7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表
        5.2.8 体育志愿服务核算表
        5.2.9 体育非货币指标表
    5.3 体育比例的确定
        5.3.1 体育特征产品的体育比例的确定
        5.3.2 其他产品类别的体育比例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卫星账户在我国的应用实践
    6.1 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表及结果
        6.1.1 体育投入产出表及结果
        6.1.2 体育增加值表及结果
        6.1.3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及结果
        6.1.4 体育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及结果
        6.1.5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表及结果
        6.1.6 体育增加值与体育就业人数对比分析
    6.2 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测评结果分析
        6.2.1 体育的经济效应结果分析
        6.2.2 体育的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6.2.3 体育的产业关联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启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基于SEEA-2012的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1.4.1 传统GDP核算的局限性
        1.4.2 绿色GDP概述
        1.4.3 环境经济核算研究进展
        1.4.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1.4.5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SEEA-2012)
    1.5 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技术路线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3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综合绿色GDP体系的构建
    2.1 综合绿色GDP概念与内涵
    2.2 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原则
        2.2.1 科学性原则
        2.2.2 与中国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原则
        2.2.3 与国际接轨原则
        2.2.4 资源、环境和生态服务核算并重原则
        2.2.5 理论型框架和实用型框架相结合原则
        2.2.6 有利于各级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原则
    2.3 综合绿色GDP核算的理论基础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2.3.3 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理论
        2.3.4 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理论
    2.4 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的技术基础
        2.4.1 国外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成功经验
        2.4.2 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成功经验
    2.5 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意义
        2.5.1 改进传统GDP体系的需要
        2.5.2 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需要
        2.5.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2.5.4 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2.6 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
3 综合绿色GDP核算账户
    3.1 经济环境间实物型流量账户
        3.1.1 资源资产实物量核算表
        3.1.2 环境污染物实物量核算表
        3.1.3 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核算表
    3.2 环境价值量核算账户
        3.2.1 资源消耗价值核算表
        3.2.2 环境污染损害价值核算表
        3.2.3 生态效益账户
    3.3 环境资源核算与综合绿色GDP的转换与连接
        3.3.1 实物量指标与价值量指标的内部连接
        3.3.2 环境资源账户与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连接
        3.3.3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向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的调整
4 环境资源价值核算方法
    4.1 环境资源价值核算的基本原则
    4.2 自然资源的估价方法
        4.2.1 市场估价法
        4.2.2 净现值法
        4.2.3 净租法(Hotelling模型)
        4.2.4 净价格法
        4.2.5 影子价格法
        4.2.6 机会成本法
        4.2.7 使用者成本法(持续收入法)
        4.2.8 矿物和能源资源估价方法
        4.2.9 水资源估价方法
        4.2.10 土地资源估价方法
        4.2.11 生物资源估价方法
    4.3 环境价值核算方法
        4.3.1 基于成本的估价方法
        4.3.2 基于损害/受益的估价方法
        4.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体评估方法
5 湖南省经济生产资源资产价值核算账户
    5.1 湖南省资源资产实物量核算
        5.1.1 湖南省土地资源实物量核算
        5.1.2 湖南省能源资源实物量核算
        5.1.3 湖南省其他资源实物量核算
    5.2 湖南省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
        5.2.1 湖南省土地资源价值量核算
        5.2.2 湖南省消耗的能源资源价值量核算
        5.2.3 湖南省消耗其他资源价值量核算
6 湖南省经济生产的环境损失核算账户
    6.1 湖南省环境受损或污染物实物量统计
        6.1.1 湖南省废水排放实物量流量统计
        6.1.2 湖南省固体废物实物量流量核计
        6.1.3 湖南省排放废气污染物实物量流量核计
        6.1.4 湖南省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统计
    6.2 湖南省环境损失价值流量核算
        6.2.1 湖南省环境退化价值流量核算
        6.2.2 湖南省环境损害价值流量核算
7 湖南省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服务效益核算账户
    7.1 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效益核算
        7.1.1 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实物量核算
        7.1.2 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量核算
    7.2 湖南省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效益核算
        7.2.1 湖南省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实物量核算
        7.2.2 湖南省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量核算
    7.3 湖南省草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8 湖南省的绿色GDP核算和综合绿色GDP核算
    8.1 湖南省绿色GDP核算
    8.2 湖南省综合绿色GDP核算
    8.3 建议与对策
        8.3.1 转变GDP核算下的政绩观
        8.3.2 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和发展绿色产业
        8.3.3 继续保持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态势
        8.3.4 建立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为综合GDP核算提供数据支撑
        8.3.5 加快制定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步伐
        8.3.6 多重管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9 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本文研究的不足
    9.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2.1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2.2 设计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
        1.2.3 设计中国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
    1.3 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整体分析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统计概念
        2.1.2 产业统计的类型与内容
        2.1.3 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概念
        2.1.4 产业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2.2 产业统计的理论基础
        2.2.1 社会经济统计理论
        2.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2.3 产业统计的制度基础
        2.3.1 国家宏观统计制度
        2.3.2 国内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2.3.3 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2.4 产业统计的研究综述
        2.4.1 产业统计界定综述
        2.4.2 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综述
        2.4.3 产业统计调查研究综述
        2.4.4 产业统计相关研究总结
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历史与现实检视
    3.1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历史演变
        3.1.1 统计中对广告相关概念认识的历史演变
        3.1.2 与广告产业统计相关的政策与制度的历史演变
        3.1.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范围、分类标准及统计调查方案的历史演变
    3.2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研究
        3.2.1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报表制度
        3.2.2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调查方案
    3.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检视
        3.3.1 影响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演变的因素
        3.3.2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演变特征
4 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的中外比较
    4.1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中有关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
        4.1.1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对广告产业的定义及定位
        4.1.2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及统计分类
    4.2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中有关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
        4.2.1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对广告产业的定义及定位
        4.2.2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及统计分类
    4.3 联合国与北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
        4.3.1 联合国SNA核算体系概述
        4.3.2 北美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制度概述
        4.3.3 北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概述
    4.4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及统计调查方案的中外比较
        4.4.1 广告产业统计界定与统计范围的中外比较
        4.4.2 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与分类标准的中外比较
        4.4.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的中外比较
5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之问题
    5.1 广告内涵之争议及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口径混乱
        5.1.1 广告内涵的争议
        5.1.2 广告产业统计口径的混乱
        5.1.3 广告产业统计界定的难点
    5.2 广告产业主体发展特征及现行统计范围局限
        5.2.1 广告媒体发展特征
        5.2.2 广告公司发展特征
        5.2.3 广告产业统计范围的局限
    5.3 广告服务发展特征及现行统计分类体系的粗略
        5.3.1 广告服务的类型及特征
        5.3.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体系的粗略
    5.4 广告产业现行统计调查方案的缺陷
        5.4.1 广告产业经济核算内容与方法的问题
        5.4.2 广告产业多项统计指标的缺失
    5.5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工作的现实阻碍
        5.5.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管单位的矛盾
        5.5.2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体的乱报问题
6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德尔菲研究
    6.1 德尔菲法与研究过程概述
        6.1.1 德尔菲法概述
        6.1.2 德尔菲法应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6.1.3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德尔菲研究过程
    6.2 德尔菲三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6.2.1 德尔菲第一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6.2.2 德尔菲第二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6.2.3 德尔菲第三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6.3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服务与广告产业界定
        6.3.1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服务概念界定
        6.3.2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产业概念界定
        6.3.3 广告产业统计主体与统计范围的确定
7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
    7.1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基础及框架
        7.1.1 标准设计的政策依据:《广告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7.1.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原则及目的
        7.1.3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框架
    7.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初步拟定
        7.2.1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层级结构
        7.2.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各层级的内容拟定
    7.3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最终确定
        7.3.1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修正
        7.3.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及代码(2011)》
        7.3.3 广告产业新旧统计分类标准的对比
8 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8.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方案设计的基础与具体内容
        8.1.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基础
        8.1.2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包含的内容
    8.2 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
        8.2.1 广告产业总产值核算方法
        8.2.2 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
    8.3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核算
        8.3.1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内容
        8.3.2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8.4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及统计调查方法
        8.4.1 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范围确定
        8.4.2 基于总产值、增加值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建构
        8.4.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法
    8.5 广告产业实际统计调查工作建议
        8.5.1 促进广告产业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结合
        8.5.2 促进税务、工商与统计单位工作的协作
        8.5.3 制定法人单位配合统计调查工作的激励政策
9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9.1 研究总结
    9.2 研究的缺陷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1: 广东省广告产业统计报表
附录2: 中国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
附录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释义

(8)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及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生态资源价值的相关研究
        1.3.2 生态资源核算的相关研究
        1.3.3 生态资源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湿地生态资源的相关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生态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2.1.2 生态资源价值
        2.1.3 湿地生态资源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1 生态资源核算的公共产权与外部性理论
        2.2.2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2.3 资源会计理论
        2.3.1 自然资源会计形成的客观要求
        2.3.2 自然资源会计方法体系
        2.3.3 自然资源会计核算基本内容
    2.4 生态资源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2.4.1 利益相关者的生态资源信息需求分析
        2.4.2 生态资源价值核算信息披露的作用
        2.4.3 生态资源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3章 湿地生态资源价值及计量
    3.1 湿地生态资源价值
        3.1.1 湿地生态资源价值分析
        3.1.2 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
    3.2 湿地生态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模型
        3.2.1 影子价格模型
        3.2.2 边际机会成本模型
        3.2.3 供求定价模型
        3.2.4 其它生态资源定价模型
    3.3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量模型
        3.3.1 湿地生态资源生态支付意愿模型
        3.3.2 湿地生态资源旅行费用法核算模型
        3.3.3 湿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计量模型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地生态资源价值会计核算
    4.1 湿地生态资源会计核算内容
        4.1.1 湿地生态资源核算主体确认
        4.1.2 湿地生态资源会计核算目标
        4.1.3 湿地生态资源核算的会计假设
        4.1.4 湿地生态资源会计核算原则
    4.2 湿地生态资源会计核算实务
        4.2.1 湿地生态资源会计核算流程
        4.2.2 湿地生态资源会计要素
    4.3 湿地生态资源会计要素账户的确认与记录
        4.3.1 经营单位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记录
        4.3.2 管理单位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记录
    4.4 湿地生态资源会计报表设计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信息披露
    5.1 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信息披露的动因分析
        5.1.1 基于“囚徒博弈”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博弈分析
        5.1.2 基于演化均衡博弈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5.2 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信息披露体系构建
        5.2.1 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信息披露的目的
        5.2.2 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信息披露的原则
        5.2.3 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信息披露的内容
        5.2.4 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信息披露的模式
    5.3 完善湿地生态资源价值核算与信息披露建议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SD的湿地生态资源价值提升路径
    6.1 基于PSR模型的湿地生态资源管理分析
        6.1.1 湿地生态资源的压力因素分析
        6.1.2 湿地生态资源的状态分析
        6.1.3 湿地生态资源管理的响应分析
    6.2 湿地生态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
        6.2.1 系统动力学SD建模
        6.2.2 湿地生态系统人地关系分析
        6.2.3 湿地生态系统SD建模
    6.3 湿地生态资源投入产出核算的的成本与效益
        6.3.1 湿地生态系统投入成本
        6.3.2 湿地生态系统产出效益
    6.4 湿地价值成本效益管理分析
        6.4.1 湿地生态SD成本效益主要反馈回路分析
        6.4.2 湿地生态SD方程分析
        6.4.3 湿地生态SD动态仿真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案例研究
    7.1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7.1.1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区位
        7.1.2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条件
        7.1.3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7.2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资源价值分析与计量
        7.2.1 规划结构
        7.2.2 生态资源资产价值计量
        7.2.3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7.2.4 生态系统生态旅游资源价值核算
        7.2.5 生态资源游客支付意愿评估
    7.3 湿地生态资源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
        7.3.1 湿地生态资源相关会计科目设计与账户处理程序
        7.3.2 湿地生态资源相关会计核算业务
        7.3.3 生态资源的报告与报表设计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表A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表
附表B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资源统计表
附表C-1 生态资源变动情况表
附表C-2 生态资源成本明细表
附表C-3 生态资源成本核算表
附表C-4 生态资源损失情况表
附表C-5 湿地生态损益表
附表C-6 湿地生态资产负债表
附表D-1 郑州黄国家湿地公园资产负债表
附表D-2 郑州黄国家湿地公园损益表
附表E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支付意愿调查表

(9)基于生态GDP核算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
        1.2.2 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究进展
        1.2.3 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框架
        1.2.4 资源环境经济核算(绿色 GDP)国内研究进展
        1.2.5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1.2.6 绿色 GDP 核算体系的不足
        1.2.7 绿色 GDP 核算制度在中国难以推进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 主要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态 GDP 核算体系构建
    2.1 研究概念的界定
        2.1.1 生态文明
        2.1.2 生态文明建设
        2.1.3 自然资产
        2.1.4 自然资产经济利用
        2.1.5 环境成本
        2.1.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1.7 生态 GDP
    2.2 生态 GDP 核算体系构建原则
        2.2.1 科学性原则
        2.2.2 与国际接轨原则
        2.2.3 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原则
        2.2.4 理论型框架和实用型框架相结合
        2.2.5 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核算并重原则
        2.2.6 具有明确的环境政策导向原则
    2.3 生态 GDP 核算的理论基础
        2.3.1 绿色经济
        2.3.2 SEEA 试验性生态系统账户
        2.3.3 环境价值论
        2.3.4 可持续发展论
        2.3.5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2.4 生态 GDP 核算的技术基础
        2.4.1 以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
        2.4.2 以成熟的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核算为支撑
        2.4.3 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
    2.5 生态 GDP 核算体系构建意义
    2.6 生态 GDP 核算体系框架
第三章 生态 GDP 核算帐户
    3.1 经济环境间实物型流量账户
        3.1.1 环境实物量核算表
        3.1.2 资源环境混合核算表
    3.2 环境价值量核算账户
        3.2.1 资源消耗价值核算表
        3.2.2 环境污染损害核算表
        3.2.3 生态效益账户
    3.3 资源环境价值核算方法
        3.3.1 资源消耗价值核算方法
        3.3.2 环境损害价值核算方法
        3.3.3 生态效益核算方法
    3.4 以生态 GDP 为指标的总量核算
        3.4.1 生态 GDP 总量核算
        3.4.2 生态 GDP 核算体系中环境价值量细项
    3.5 数据来源
第四章 中国省域生态 GDP 核算
    4.1 资源消耗核算
    4.2 环境损害核算
        4.2.1 环境污染造成的灾害损失
        4.2.2 环境污染造成资产加速折旧损失核算
        4.2.3 环境污染损害价值核算
        4.2.4 环境污染致人体健康损失费用
    4.3 生态效益核算账户
        4.3.1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
        4.3.2 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核算
    4.4 现行 GDP 总量调整账户
    4.5 各省份生态 GDP 核算结果分析
    4.6 各省份生态 GDP 层次聚类分析
    4.7 利用生态 GDP 评估经济成效
第五章 贵阳市生态 GDP 核算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生态 GDP 核算
        5.2.1 资源消耗价值核算账户
        5.2.2 环境污染损害价值核算账户
        5.2.3 生态效益账户
        5.2.4 对 GDP 调整核算生态 GDP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浅论社会资本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的界定:述评与选择
    2.1 社会资本的定义
    2.2 社会资本的层次
    2.3 社会资本的测度
        2.3.1 社会资本测度的不同方法
        2.3.2 社会资本测度的不同指标
        2.3.3 比较与选择
3. 社会资本核算的理论基础:比较与借鉴
    3.1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本化
        3.1.1 资本定义的衍化
        3.1.2 资本化在会计核算中的体现
        3.1.3 国民经济核算关于无形资产的处理——以研究和开发为例
    3.2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存量和流量
        3.2.1 经济学中的存量和流量平衡式
        3.2.2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存量和流量:资产负债体系的发展
    3.3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卫星账户
        3.3.1 国民经济核算的灵活性
        3.3.2 现有卫星账户体系的比较与选择
4. 国民经济核算意义上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其分类
    4.1 社会资本的内涵
        4.1.1 社会资本的"资产"属性
        4.1.2 社会资本的"知识产品"属性
    4.2 社会资本的分类
        4.2.1 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
        4.2.2 现实社会资本与潜在社会资本
5. 社会资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尝试
    5.1 社会资本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必要
    5.2 创建社会资本核算卫星账户的初步构想
        5.2.1 社会资本核算的范围
        5.2.2 社会资本的实物量
        5.2.3 社会资本的价值量与价格
        5.2.4 小结
6. 社会资本核算的初步应用——基于中国的现实数据
    6.1 中国社会资本的特殊形态
    6.2 基于社会资本表现形式的核算
        6.2.1 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的中国社会资本水平
        6.2.2 基于社会组织发展的中国社会资本规模
    6.3 基于社会资本价值产生机制的核算
    6.4 小结
7. 建议与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关于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与应用研究[D]. 郝向明.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2]四川省绿色GDP核算与时空分异特征研究[D]. 铁晓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D]. 童超.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4]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D]. 李燕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2)
  • [5]基于SEEA-2012的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姚利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10)
  • [6]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D]. 简予繁. 武汉大学, 2017(06)
  • [7]SNA框架下社会人力资本核算的研究动态与展望[J]. 张帆,耿修林. 统计与决策, 2016(15)
  • [8]湿地生态资源价值管理及信息披露研究[D]. 何利.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9]基于生态GDP核算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构建[D]. 潘勇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10]浅论社会资本核算[D]. 马诚.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关于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核算表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