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房污染菌监测及防治效果

药房污染菌监测及防治效果

一、药房污染菌监测及预防效果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蕾[1](2021)在《儿童用三种清热类中药制剂和五种润肤类化妆品微生物指标评价及检验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评价儿童用润肤类化妆品、儿童用清热类中药制剂的真实的微生物污染状况,验证标准微生物检验方法对样品的适用性,建立各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为相应检验标准的提高提供依据,并对产品中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基于微生物生长热信号的微量热技术快速检出药品、化妆品中污染的控制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1、通过计算各试验菌株回收比值,对三种儿童用清热类中药制剂(共69批)和五种儿童用润肤类化妆品的需氧菌、真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法及控制菌的检查法进行方法适用性考察。2、用建立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并对部分检出的微生物分离纯化后,进行菌种鉴定和风险分析。3、通过对不同辐照剂量的小儿珍贝散原粉进行增菌培养,分析其与微生物数量的关系,探索较为适宜的辐照量。4、利用微量热仪测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生长热谱图的特征性,通过比较图谱的相似性,设定阳性检出的阈值标准,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1、检验了69批儿童用清热类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项目,其中35批小儿珍贝散存在微生物污染,将分离出的污染菌落处理后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将得到的碱基序列进行BLAST分析。这些可以菌落可能来源于肥料、土壤以及灌溉水。检验了不同辐射剂量的小儿珍贝散中微生物污染状况,发现辐照剂量为1k Gy的样品微生物总数和未辐射的样品微生物总数相似,当辐照剂量为7k Gy和10k Gy时,微生物检出总数相似呈大幅减少并趋于平缓。2、以化妆品卫生技术规范中微生物检验方法检验了5批儿童用润肤乳类化妆品,发现化妆品规范中的标准方法并不完全适合所有样品。提出能够保证结果准确性的检验方法。所建立的新方法对5种试验菌株的回收比值均在0.5-2,试验组控制菌均可检出,阴性对照组均未检出。3、在一定范围的试验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生长热图谱有特征性和稳定性,成功用于模拟污染的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样品和质控样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结论:三种儿童用清热类中药制剂中,小儿珍贝散存在质量风险,微生物污染情况较为严重,污染来源于药材原粉,针对药材原粉进行60Co-γ辐照灭菌,探讨了辐照剂量与微生物数量的关系。化妆品卫生技术规范中的标准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五批儿童用润肤类化妆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而新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有效控制样品质量。建立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检验的新方法,建立的微量热检查法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简便的优点,可以作为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快速检出、确证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补充方法。

戚晨冬[2](2020)在《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药物合理使用为切入点,通过观察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辅助药物的合理使用评价及干预,以及药学监护实践,讨论临床药学服务的研究,探索临床药师在泌尿前列腺科的药学服务模式及工作重点,并根据泌尿外科疾病诊疗的特点,建立泌尿前列腺科专属药学服务。方法:本研究首先回顾性分析260例泌尿前列腺外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和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制定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和辅助治疗使用保肝药物的评价标准,初步评估使用合理性。然后临床药师通过回顾性干预、阶段性专项干预及药学支持下的行政考核等形式,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和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管理后,回顾性分析399例经药学服务干预后在泌尿前列腺外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围手术期两种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及辅助用保肝药物关于用药适应症、药物选择等合理使用情况。进一步调研泌尿前列腺外科1 12例患者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使用情况,采用药物利用评估方法建立“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DUE标准”,制定对应的干预措施进行干预验证,干预时间为半年。通过回顾性分析药学干预后的24例泌尿前列腺外科因结石住院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干预结果验证。最后,结合临床药师参与1例围手术期使用奥氮平引起谷草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展开适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个体化药学服务实践。结果:(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均无差异(P>0.05),在手术后均为甲级愈合,均未出现继发医院感染病例,均无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可以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相关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对比。(2)干预前、后组两组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中、给药途径的指标合理性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符合泌尿系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药物种类占比要求,从干预前33.8%上升至干预后87.5%,其中第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占比分别由干预前的0%、21.5%、2.7%上升至干预后的35.1%、26.1%、21.5%。干预前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的选择的合理比例较低,为33.8%;但在临床药师进行干预后该指标的合理比率显着提升,达到87.5%。干预前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的选择合理的比例为14.6%,干预后合理比例升高至85.0%。(3)药学干预前泌尿前列腺外科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药物适应证符合率为57%,使用后72h肝功能监测符合率为58%,给药频次符合率为57%,使用前72h内进行细菌培养符合率为90%;药学干预后泌尿前列腺外科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药物适应证符合率为75%,使用后72h肝功能监测符合率为100%,给药频次符合率为96%,使用前72h内进行细菌培养符合率为100%。(4)在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保肝药使用的禁忌症的指标中,干预前与干预后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准。干预前组在肝功能正常病例数占比达到94.2%的情况下,有83.1%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使用了保肝药物;干预后组在临床药师进行宣教后,肝功能正常病例数占比达到93.0%,同时辅助治疗保肝药物辅助治疗使用保肝药比例降至16.5%。在泌尿前列腺外科干预前组中,围手术期使用的保肝药物主要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病例数达到175例,占比67.3%。在经过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后,在干预后组中还原性谷胱甘肽的使用数量为0例,而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的使用病例数也大幅降至66例,占比为16.5%;同时,干预前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保肝药的使用合理数及合理比例较低,为22.3%;但在临床药师进行干预后该指标的合理比率达到90.5%。(5)临床药师协助发现分析1例少见的奥氮平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医生采纳了临床药师建议,患者谷草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得以纠正,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泌尿前列腺外科手术患者用药,可提供规范化的药学监护和药学服务,明显提高了泌尿前列腺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围手术期辅助药物及前列腺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药物用药合理性,降低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保障前列腺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DUE模式运用于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临床使用管理,较为规范地促进了医院泌尿前列腺外科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合理使用,效果显着,为建立专科药学服务模式提供借鉴。

王亚鹏[3](2020)在《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流行病疫情等突发事件频发不断,应急医学救援作为一项济人民群众生命之危、保人民群众生命之安的基础性和兜底性工作,其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危化品事故剧增且大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深入开展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研究成为一种发展所需和大势所趋,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作为实施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工具载体和物质支撑,是研究的关键内容与重点问题之一。针对当前国内外危化品事故救援与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两者结合性研究比较缺乏甚至缺失而两者融合研究又非常必要和急迫的矛盾与现实,论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与军队重点科研项目,以危化品事故为前提,以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为对象,重点围绕装备需求分析、体系构建、模块化编配、效能仿真评估等问题开展系统融合研究,以期解决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中“装备需求有哪些?”“装备体系是什么?”“装备应如何编配?”“装备效能怎么样、如何评?”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为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及装备建设、发展与运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其他类似领域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基础理论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明确了危化品发生泄漏和未发生泄漏两种模式下事故演变链条,每个模式分别有五个演变链条,得出了火灾、爆炸和中毒是危化品事故“头三号公敌”的结论,并把此三个事故类型确定为论文的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以往危化品事故伤情分析,总结了危化品事故伤情分布规律;在分析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一般流程基础上,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八项基本原则,总结提炼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五大环节和四个关键步骤。(2)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从两个方面分析界定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特性,明确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研究边界;创新性地引入应用场景分析法,从环境、用户需求和方法手段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3)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梳理构建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采用德尔菲法对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进行了优化设计,最终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模块、9个二级模块和34个三级模块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面向危化品火灾、爆炸和中毒三类事故救援任务的装备模块体系。(4)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研究在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框架下,综合运用市场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细化构建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共包括215类装备(模块);在对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人员进行单元编组设计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研究设计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在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中的编配方案:指挥、侦检洗消、分类后送、急救处置、手术、重症监护、病房、特诊、药房和勤务保障等10个装备单元,215类装备(模块),共计1456件(台/套)装备。补充模块包括危化品火灾、爆炸和中毒三个事故类型救援模块,共计350件(台/套)装备。(5)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研究在分析界定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内涵基础上,确定了采用数学模型进行仿真评估的基本理念,运用集对分析法构建了“基于对比择优”和“基于对比定位”的两类仿真评估模型;通过分析影响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的两大因素,构建了侦检装备、洗消装备、防护装备、急救装备、后送装备等五类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典型装备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结合防护服效能评估和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示例说明了评估模型的应用。

陈楠[4](2020)在《多学科药学分级监护体系构建及消化外科手术患者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当前药学监护缺乏规范的标准供临床药师参考,并且对于药物治疗方案复杂的患者,采用常规的药学监护难以满足患者的药物需求。本研究以消化外科复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多学科药师团队分级监护对改善患者治疗结局、减少治疗费用、促进合理用药的可行性。通过建立基于专科的分级药学监护标准,探索临床药师实施药学监护的规范模式,以在不同专科的临床药师中推广。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开放、随机对照研究。以某大型三甲综合医院消化外科四级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216例患者,入组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108例。干预组患者按照建立的药学分级监护标准,由抗感染专业、抗凝专业、营养专业、镇痛专业多学科药师团队根据患者围术期的药物治疗需求,从各方面协同进行药学分级监护。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手段。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合理用药指标,评价多学科药师团队进行药学监护的有效性,探索药学分级监护模式的可行性。结果:治疗效果方面:1.干预组患者抗感染治疗有效率(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89.81%),且有显着性差异(P=0.021);2.干预组无血栓事件发生,血栓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3.干预组疼痛控制率(95.30%)高于对照组(72.40%),且有显着性差异(P=0.001);4.干预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14,0.043)。合理用药方面:1.干预组患者的药品费用支出较对照组节省了 7533.09元/人(P=0.033);2.干预组药占比(25.10%)明显低于对照组(32.24%);3.干预组患者异常使用重点监控药品的平均费用(303.43元)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01.28元);4.干预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83.4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33.01)。表明经过药学监护,患者治疗方案经济性更强,节省了不必要的药品支出,治疗费用支出结构更趋合理。结论:对于消化外科复杂手术患者,由多学科药师团队实施药学分级监护,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在抗感染、抗凝、营养、疼痛等方面的治疗有效性,改善治疗结局,节省患者不必要的药品支出,优化治疗费用支出结构,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同时探索建立了药学分级监护体系,为临床药师实施药学监护的规范模式提供了参考。

张玛璐[5](2019)在《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理论建构与量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建筑虽然总量发展迅速,单个机构的平均床位规模也已达到约1008.51张,突破了我国《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所建议的上限值,但仍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然而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在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获得最大规模/品质”与“占用最少资源投入”之间的最佳平衡,是为“效率问题”。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的“效率问题”通常是复杂、多元的,提高某一类单一效率极有可能对其它单一效率产生影响,因而须遵循“综合兼顾”原则,是为“综合效率问题”。大型综合医院建筑本身的复杂性与“综合兼顾”原则共同导致了“综合效率问题”的复杂机制:各项“建筑物自然属性”与“综合效率结果”之间存在着大量过程之间、结果之间的相互转化,呈现出“交叉网状结构”。可见,只有以较为精确的定量方式阐明“综合效率的作用机制”,才能够精确把控决策结果并由此做出恰当决策,进而有的放矢地解决相关实践问题,也即需要阐明“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然而,各类现有理论尚不足以支持“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的探讨:“建筑评价/评估”类理论无法真实呈现建筑物自然属性与“目标结果”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建筑效率分析”类理论则大多围绕“单一效率”展开,无法体现“综合兼顾”原则。因此,本文需要重新构建一套理论来作为阐释“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的依托。基于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建筑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下的大型综合医院交通流线优化研究(51778074)”的支持下,主要围绕“构建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理论模型”和“阐明其量化作用机制”2方面理论目标展开,并通过在“设计优化”方面对该理论进行应用,初步验证了所构建的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构建基本理论模型部分以定性方式为主。首先,通过对现有效率相关研究的归纳,将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明确定义为:通过建筑设计手段,大型综合医院建筑所产出的医疗功能使用空间、建筑寿命及医疗功能使用效用,与投入的资金、资源、能源的比例;它是一种以大型综合医院为效率主体,以建筑设计为主导视角,以追求功能空间效率、经济技术效率、资源环境效率3方面共同提升为目标的综合效率。同时借鉴系统学基本理论,结合我国相关实际需求,采用“效率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将综合效率系统组织结构由下至上划分为建筑属性、基础性能、效率单元、综合效率4个层级,明确了各级系统内部要素及外部影响因素,并通过其中第二层级系统要素来具体反映前述3方面效率目标。最后,依据各系统要素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及相互之间的内部逻辑,将综合效率系统内、外部作用方式概括分类,并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来分别予以定量描述。阐明量化作用机制部分以定量方式为主。首先,遵循论文第一部分构建的基本理论模型,将综合效率系统拆解为16个子系统,逐一提取作用要素、判断作用过程并赋予相应定量关系,最终形成以建筑属性为自变量、综合效率为因变量、其它系统要素为中间变量的综合效率系统定量模型。进而,利用广义的系统参数取值来反映外部因素作用下综合效率系统的适应、调整过程,并由此提出动态和静态2种参数取值方法:前者精确反映所有参数随各方面发展而变化的实时取值情况,需通过建立动态数据库来实现;后者是对前者的简化,可通过一般调研统计获得各参数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取值结果。最后,以静态取值的方式,结合本文通过现场观察计数、调取监控录像观察计数、调取医院运营数据、调取医院建设图纸、现场访谈、抽样问卷等方式获取的约110类(数千万条)相关原始数据(调研概况详见附录A),经大量统计测算后(具体调研过程详见附录B),逐一给出了32组系统参数的取值方法和参考取值。为了验证上述“综合效率理论”,论文最后在“设计优化”方面对该理论展开了应用探索:依托综合效率理论,将设计优化方法归纳为测算初始综合效率并判定优化对象、选择优化措施、调整优化并检验分析3个步骤;同时重新梳理了3类共72项常见优化措施,利用“量化作用机制”逐一分析它们的“系统反馈”(对各系统要素指标取值的影响效果)情况,将结果汇集为“对象-措施”集。由此形成的设计优化方法可依托“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来探查目标建筑的性能短板,并利用“对象-措施”集来筛选有针对性且综合兼顾的优化措施,以此达到提升综合效率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引入实际案例对该“设计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进而初步验证了综合效率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本文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在理论层面,构建了一套能够“从原理上解释”目前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建筑所面对的“综合兼顾”的“效率问题”的理论体系——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理论,有助于突破目前的理论研究瓶颈。在方法层面,提供了一种“注重原理/作用机制”的建筑学研究模式,建立了一种“专门针对建筑综合效率问题”的系统定量方法,并通过应用实践进行了初步验证。在应用层面,通过“设计优化”方面的综合效率理论应用,发展了一种综合兼顾的、可重复批量操作的、模式化设计优化方法。在数据层面,采集、统计了大型综合医院建设运营相关的大量深度数据,在服务于本研究的同时也可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支持。

骆媛[6](2019)在《从GMP法规的角度研究医械微粒污染的检测方法》文中指出目的:本文以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为切入点,延伸到无菌医疗器械表面携带微粒污染的风险,通过梳理我国现行医疗器械管理法规和标准,针对无菌医疗器械表面携带微粒污染检测方法操作性欠缺以及接受标准不统一的现状,借鉴风险管理实践的概念,以无菌医疗器械和初包材表面携带微粒污染为例,科学合理地探讨无菌医疗器械微粒污染检测方法和接受标准,并对人工心脏瓣膜、植入器及辅助性缝合线、定位管、硅胶填充物等医美假体填充材料等具有代表性的高风险植入式无菌医疗器械,以及直接接触产品的灭菌袋和内包装盒表面携带微粒污染检测方法进行研究。方法:结合中国药典 第四部通则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并参照《GB8368-2005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重力输液式样》,选择Ⅰ类(25-50μm),Ⅱ类(51-100μm),Ⅲ类(100μm)三种规格微粒作为评价指标,实验前照《标准物质证书》要求配制乳胶微粒粒度标准物质标准溶液并用光阻微粒测试仪检测溶液中三类微粒数量,计算溶液微粒浓度并进行重复性测试后,用于添加微粒的干扰回收率测试。根据供试品特性和表面积大小选用机械振摇或表面浸洗方式提取样品表面携带微粒,然后采用光阻微粒测试仪检测洗脱液中三类规格大小的微粒数量,根据公式计算供试品表面携带微粒污染指数N,即洗脱液中的微粒数量Na(na1×0.1+na2×0.2+×na3×5)-空白对照中的微粒数量Nb(nb1×0.1+nb2×0.2+×nb3×5),微粒提取实验开始前同法进行空白对照实验。结果:乳胶微粒粒度标准物质的标准溶液浓度确认结果为Ⅰ类(25-50μm):5091粒/ml,Ⅱ类(51-100μm):736 粒/ml,Ⅲ类(100μm)219 粒/ml;6 次重复性检测结果的RSD值均未超过5%,可作为微粒物质标准溶液用于回收率实验。10种供试品添加微粒后的干扰回收率实验,Ⅰ类,Ⅱ类,Ⅲ类微粒的回收率结果均在80%-120%之间,符合回收率试验预设标准;关于供试品微粒提取和污染指数计算结果,10种供试品(产品和初包材)洗脱液中微粒数量求出的污染指数计算N结果均小于90,空白对照污染指数N均小于9,符合预设标准。根据检测方法研究结果,初步建议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和包材微粒污染指数水平暂定接受标准不高于90。结论:本论文以GMP法规应用为基础,梳理了医疗器械微粒污染相关法规和评价方法,通过借鉴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概念和官方审计的思路,初步研究并证明了本无菌医疗器械和初包材微粒污染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为无菌医疗器械和初包材生产企业GMP合规性与建立物料验收、中控和成品的微粒污染检测方法并暂定质量接受标准(N≤90)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考虑到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需要对原料入库,中间品生产以及成品生产和出货时表面携带微粒进行质量控制,而各产品特性及风险级别各异,因此建议生产厂家参考本论文中同种类型的样品,建立自己企业产品微粒污染项目的质量接受标准。

康怀佳[7](2019)在《民国时期苏沪地区的疫灾:分布、因子、应对与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疫灾的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应对措施和社会影响是历史医学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问题。本文选择疫灾频率为主要指标,疫灾累积县次、疫灾广度、疫灾密度和疫灾厚度为4个辅助指标。采用空间统计软件和方法,分析了民国时期(1912-1949年)苏沪地区疫灾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轨迹。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探究疫病流行的影响因素。根据史料梳理了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体对疫灾的应对措施。最后总结了疫灾对社会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民国时期苏沪地区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疫灾年际分布方面,疫灾年年暴发,年际变化呈现出两升两降的波动趋势:1912-1932年持续上升,1933-1940年高位低走,1941-1946年稍加回升,1947-1949年急剧下滑。季节分布方面,疫灾暴发呈现显着的季节性特征,夏秋多发,冬春少发。整体空间分布特征:从区域尺度来看,就疫灾累计县次而言,江南平原最多,江北平原次之,淮北平原较少,西南丘陵最少;就疫灾频率而言,江南平原年年有疫,淮北平原、江北平原疫灾频率随时期推移而增加,西南丘陵疫灾频率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就疫灾广度而言,整个民国时期,江北平原地区的疫灾广度最大,其次是江南平原、淮北平原,西南丘陵最少;就疫灾密度和疫灾厚度而言,江南平原最高,西南丘陵次之,淮北平原较低,江北平原最低。从县级尺度来看,民国前期(1912-1927年),疫灾频率的高值区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中值区在苏沪地区中部偏西和西北部,低值区分布在苏沪地区中部偏东和东北部。民国中期(1928-1937年),长江以南的苏沪地区疫灾频率高值区扩大,新增苏北高值区,中值区猛扩,低值区收缩。民国后期(1938-1949年),极高值区收缩,较高值区扩大,中低频疫灾县数量稳定,分布区域局部变化。民国时期苏沪地区疫灾频率的分布呈现中度的空间集聚,且集聚度呈现上升态势。对疫灾频率的重心位置移动进行测度后,发现重心点位于江苏省中部偏南位置,重心点经历了先向西北、后向东南的微移过程。主要疫种的时空分布。霍乱年波及县数随年份推移呈现出平缓的反“N”字形走势:1912-1915年,疫势渐弱;1916-1947年的霍乱蔓延甚炽,到了 1948、1949年,疫情趋弱;夏秋季节流行,冬春季节少发或不发;疫灾频率的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苏沪区域,低值区散布在该区西南侧和长江以北区域。天花年波及县数随年份推移呈波浪状上升态势,具体呈现为三升三降的趋势:1912-1914年升,1915-1919年降,1920-1932年升,1933-1939年降,1940-1947年升,1948-1949年降;主要在春季流行,其次是冬季,夏秋两季少发或不发。天花疫灾频率分布呈现出南北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疫病的流行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病原体的滋蔓环境、疫病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特征。病原体的滋生环境主要包括气候、水文、生物和卫生环境。气候方面,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温越高,则疫灾频率越高,反之则反;降水越少,霍乱流行的几率越大。水系密度大,流速慢,洪涝多发,提供了病毒滋生和疫情盛行的水文环境。生物方面,疫菌的生长环境、生存习性、传播方式和适生的病媒生物规模决定了其所致疾病的危害等级。卫生环境方面,垃圾污染、饮用水体污染、饮品食品的暴露促使疫菌群扩大并接近易感人群。交通是苏沪疫病传输的主要途径,又以水路(内河和海上)、陆路(公路和铁路)传输为最。人群特征影响疫种的空间分布。年龄结构方面,婴幼儿是疫病的易感人群,受麻疹、天花威胁最大;而成人因疫死亡的概率小,受肺痨、伤寒威胁最大。人口密度方面,人口密度越大,则疫灾频率相对越高,反之则反。社会动乱方面,一般战争和匪乱之后常生大疫。社会分层方面,大部分患病者来自贫困层,中间层次之,富裕层极少甚至没有。地方风俗方面,一些形成于封建时期的风俗,不但阻碍卫生防疫事业的开展,而且为疫病传染推波助澜。民国时期苏沪地区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体对疫灾的应对。政府防疫方面,一是构建从省到县的各级卫生部门,扩充各级各地医疗、药物等防疫设备;二是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健全防疫制度;三是促进卫生教育,改良卫生环境;四是推广疫苗接种,鼓励医学进步。社会团体方面,一是组织慈善救济,二是开展防疫宣传。个体防疫方面,一是精英建言防疫,二是医家自发进行公益诊疗,三是大众敬神禳灾。民国时期苏沪地区疫灾的社会影响。一是造成人口死亡与经济损失;二是引发心理恐慌与社会混乱;三是促进公共卫生与医学的发展。

宋香清,龙明辉,曹丽芝[8](2019)在《蒙特卡罗模拟法优化预防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头孢菌素给药方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蒙特卡罗模拟优化头孢菌素用于胸外科手术的预防方案,为临床合理制定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为例,以100%fT>4MIC(给药间期内游离药物浓度水平位于4倍最低抑菌浓度之上的时间占给药间期的百分率)作为外科抗菌预防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目标,利用蒙特卡罗模拟计算头孢唑林1,2,3 g与头孢呋辛0.75,1.5 g给药后6 h内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达到上述目标的累积反应分数(CFR),以≥90%的CFR为方案的最优选择。结果头孢唑林2或3 g对大肠埃希菌在给药后3 h内能基本达到≥90%的CFR;头孢唑林1 g对肺炎链球菌即可在给药后6 h内达到上述目标。即使头孢呋辛1.5 g对各目标菌株在给药后6 h内的任意时间点也几乎无法达到≥90%的CFR。结论胸外科手术应选择头孢唑林作为预防用药,如手术时间短于3 h,术前2或3 g头孢唑林单次给药即可;如长于3 h,术中应每隔3 h左右追加头孢唑林2 g,或每隔4 h左右追加头孢唑林3 g。1.5 g头孢呋辛用于预防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可能并无良效,可能需要改变给药策略或选择更为敏感的药物。

李春亭[9](2018)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抗日战争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步伐。抗战期间,云南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扩充,并逐渐覆盖到边远和民族地区,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加之医学院校和卫生人才内迁,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卫生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不同等级的卫生院有了固定的经费投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得到一定保障。防疫是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的首要任务,制度建设和环境卫生则是其主要内容。通过构建省县两级卫生组织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治水平,宣传卫生知识,开展空袭救护医疗,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支持。国际组织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社会各界捐款捐药、民众积极参与,在战争时期形成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合力。妇幼卫生和学校卫生,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步。卫生政策和法规在实施中,充满了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费短缺、卫生人才紧缺、政策协调性差、贪污腐化使很多想法无法落到实处,公共卫生建设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当时,国家权力意图借助卫生,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效果并不理想。新式的报纸和期刊,在互动中传播了卫生观念。即使西医借助知识和权力,占据了卫生行政与医疗技术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却无法改变中医在医疗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的医疗选择日趋多元,底层民众的健康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4年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公共卫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绝不是让人满意的。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要坚持健康优先原则,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培养卫生人才,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优化健康教育,重视调查研究。要在健康扶贫中深化“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高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张海涛[10](2018)在《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决人民基本用药问题,满足人民基本用药需求,是推动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规划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步骤。自新世纪伊始,国家就“基本药物制度”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2009年基本药物制度重建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基本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为基本药物供应,价格调整和合理用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8年3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重新调整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职责归属,将其全权归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职责范围,为基本药物制度统筹推进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权利后盾,开创了基本药物制度管理的新纪元。现阶段,全国人大还在积极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立法工作,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法制建设。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急剧转型和社会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民用药需求与日俱增,药品供应环境不断变化,基本药物供应与人民基本用药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基本药物制度的发展与深入进入瓶颈期。这不但威胁到“健康中国”的持续推进,更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为此,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提升制度效能和执行效力,从而规范基本药物市场、约束医疗机构行为、满足人民基本用药需求,就成为新时代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基于此,本文以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手段,以解决人民基本用药问题为目的,通过“明确目标——分析目标——实现目标”的研究思路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行研究,探讨当前阶段基本药物制度的基本目标、基本药物供给定价与使用等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而基于此探索解决现存阻滞因素、实现基本要素制度目标的系统路径。在具体研究思路上,文章首先从基本药物制度的内涵,以及基本药物制度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入手,理清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一项公共制度在解决人民用药问题方面的职能与作用,接着从人民用药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与矛盾出发,分析现阶段人民药品需求的主要矛盾,进而针对问题明确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分析当前基本药物制度与现阶段人民所需的、能够解决药品需求问题的制度机制之间存在的差距。并以此作为基本药物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的着力点,寻找弥补这一差距的有效路径,从而解决基本药物供应与人民基本用药需求之间的矛盾,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体来说:一是明确目标,明确现阶段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目标。本研究首先从现实问题出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进行分析,文章通过参阅大量实证研究的文献和新闻报道,归纳总结了存在于药品供应领域、药品价格领域及药品使用领域等三大领域的问题,即供应总量不足下的药品短缺与供应结构失衡下的公平漏洞、利益驱动下的药价攀升与报销机制缺陷下的药品负担过重、质量缺陷下的用药安全问题与不当处方下的用药失范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明确现阶段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目标,即满足普通人群的疾病预防和疾病预防需求,同时有效利用国家有限的卫生资源和解决药品供应问题,提高药品供应水平;帮助药品价格合理回归,提高药品的可承受能力;消除质量缺陷,促进合理安全使用药物。只有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才能彻底消解决人民用药领域的问题与矛盾,切实扞卫人民健康权益,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二是分析目标,分析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指出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方向。通过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内在特性对比和深入剖析,本文认为当前基本药物机制设计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基本药物系统协调机制的设计不健全。一方面,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利益相容机制,各相关利益集团间存在利益协调问题,个体目标与制度目标相违背,增加了基本药物制度目标的实现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职责与市场职责协调不明,当前基本药物制度运行中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的问题并存,有限的制度管理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二是基本药物制度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基本药物补偿资金运作缺乏有效监督,现阶段基本药物制度的资金投入和资金运作不仅缺乏客观的资金投入依据、资金运作效果的考核、监测指标,还缺乏资金使用信息公开机制和资金运作反馈优化机制;另一方面,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监督机制不健全,为药品流通、使用环节的趋利行为提供了契机,使制度的推行效果受到影响。三是基本药物制度的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基本药物生产供应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国家并未对各地的补偿机制的运作进行严格规范,部分补偿机制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弊端,给基本药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引导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当前政府虽然出台了基本药物推行的激励措施,为了完成绩效考核和经济激励措施,药品与医生收入之间的联系将得到解除,医生的行为将得到规范。但是,激励机制相对笼统,激励效果不理想,可操作性有待提高。最后是实现目标,探索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的策略实施路径。为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本文以卫生正义理论为价值导向,以利益相关理论为协调手段,以制度变迁理论为经验指导,为实现国家基本药物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放眼国际社会,通过学习和借鉴境外国家和地区基本药物制度在推行过程中的成熟经验,以及国内多个省份和地区基本药物探索的先进经验,总结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的可行路径和政策建议。具体包括:(1)供应目标实现路径: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到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结构性配置;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法律保障体系;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生产流通企业补偿机制;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信息检测机制;仿制品一致性评价体系;健全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补偿机制。(2)价格目标实现路径:从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到加强监督培训过程。具体措施包括:净化基本药物流通环节;探索基本药物的免费供应;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机制;改善医务人员收入结构。(3)用药目标实现路径:从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到加强监督培训过程。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药品安全使用指导管理;提高基本药物遴选的合理性严谨性;强化医务人员处方行为监督机制;加强药学教育以及药师培训制度;构建基本药物合理使用长效机制。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全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逻辑结构和内容设置如下:首先是导论。介绍选题背景,回顾评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本文的基本药物制度及相关概念;继而引入卫生正义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制度理论,搭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理论框架。健康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起点公平”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选择卫生正义理论为基本药物制度的顶层设计明确方向。基本药物制度覆盖范围广,涉及群体多,现阶段存在的药品供应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个利益群体基于自身利益选择造成的,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时,有必要协调基层药物制度下的不同作用,明确基本药物制度框架下各角色的作用。因此,本文引入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指导方向。任何成功的制度都不是一次设计建成的,符合需求的制度体系都离不开后期制度推行过程中的适时调试,基本药物制度的演变亦是如此,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为指引,准确把握现实需求,准确定位问题的根源,指导基本药物制度目标的实现。第一章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概述。本章分析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概念,特点,内涵和功能,构建了全方位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此外,回顾了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历史沿革,并将国家基本药物的发展划分为概念引入阶段、初步建立阶段和全面实施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阶段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设情况,以及制度推进过程中取得的成就,通过回顾基本药物的变迁经历,明确健全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深入分析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和机制设计缺陷。本研究基于现实问题展开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分析,首先归纳总结了存在于药品供应领域、药品价格领域及药品使用领域等三大领域的问题,即供应总量不足下的药品短缺与供应结构失衡下的公平漏洞、利益驱动下的药价攀升与报销机制缺陷下的负担过重、质量缺陷下的用药安全问题与不当处方下的用药失范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明确现阶段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目标,即满足广大人民治病防病的需要同时优化卫生资源的分配,促进人人享有基本药物。解决药品供应问题、提高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帮助药价理性回归,提高基本药物的可支付性;消除质量缺陷问题、促进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在明确基本药物制度运行目标的基础上,本文进而分析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制度机制的设计缺陷。本文认为,在制度的运行机制设计方面,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利益相容机制,导致制度运行缺乏有效竞争;在制度运行的协调与监督方面,政府职责与市场职责的协调不明确、监督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缺乏科学运作机制,致使制度运行缺乏效率;在制度运行激励机制方面,引导医务人员基本药物使用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尚不健全,造成制度运行缺乏内在推动力。最后,研究从协调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三个维度入手,系统阐述了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问题取向,探讨了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方向和重点。第三章介绍在国际社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及在全国各地成功试行的基本药物制度。一方面,国际上很多国家的基本药物制度都已经相对成熟,积累了大量先进经验,虽然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医药行业结构的差异,药物政策内容各有特点,但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国际上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趋势,这些成功做法和趋势都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另一方面,国内基本药物制度已实施多年,地方政府也在实践中探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一些有益经验。本节从基本药物供给,基本药物的价格和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三个方面考察了基本药物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寻找可行的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措施,为深化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提供了切实支撑。第四章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构建的应然取向分析。前述章节对现阶段目标、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目标实现的方法路径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剖析,本章则是基于前述三章的研究成果,从条件取向和路径取向两个方面,论述建构和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方向和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的操作性路径的提出奠定基础和条件。首先,对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的条件取向进行论证,包括国家政治承诺与政治力量供给、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社会经济基础的夯实以及必要的政策环境等多个方面,从外部为建构基本药物制度创设了可能性;随后,研究基于理论的进路分析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路径取向展开探讨,借鉴卫生正义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分别阐析了基本药物制度建构与完善的多元化路径、切入路径与系统性路径,确立了制度建构的模式选择和切入视角。第五章在前面几部分探究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我国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策略路径。文章从基本药物制度三大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成因、解决成因的有效措施,最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目标。通过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结构性配置、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法律保障体系、完善基本药物生产流通企业补偿机制、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信息检测机制等措施优化药品供应机制,实现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子目标。通过净化基本药物流通环节、探索基本药物的免费供应、完善其报销机制、改善医务人员收入结构等措施优化药品价格机制,实现基本药物价格保障子目标。通过加强药品安全使用指导,落实仿制药品一致性评价工作、合理调整基本药物目录结构、强化医务人员处方行为监督机制、加强药学教育以及药师培训制度、构建药物合理使用长效机制等措施优化药品使用机制,实现基本药物使用保障子目标。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深入推行与不断完善建立健全国家卫生健康体系紧密相连,与“健康中国”建设密不可分。随着国家对人民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将得到进一步认可,加快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维护和增进国民健康,做到美好愿望与现实要求的高度统一,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期盼。

二、药房污染菌监测及预防效果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房污染菌监测及预防效果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用三种清热类中药制剂和五种润肤类化妆品微生物指标评价及检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三种儿童用清热类中药制剂微生物指标评价
    1 仪器、试剂与试药
        1.1 样品
        1.2 仪器
        1.3 菌种与培养基
        1.4 试剂
    2 方法
        2.1 方法适用性考察
        2.1.1 菌液制备
        2.1.2 菌液的检验
        2.1.3 供试液的制备
        2.1.4 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法的方法适用性试验
        2.1.5 控制菌检查法的方法适用性试验
        2.2 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
        2.2.1 供试液制备
        2.3 小儿珍贝散中污染菌基因分析
        2.3.1 样品制备
        2.3.2 宏基因组测序
        2.4 不同辐照剂量对小儿珍贝散药材原粉菌落数的影响
        2.4.1 供试液的制备
        2.4.2 平皿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方法适用性考察
        3.2 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
        3.3 小儿珍贝散中污染菌基因测序数据处理结果
        3.4 不同辐照剂量对小儿珍贝散药材原粉菌落数的影响
第二章 五批儿童用润肤乳类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方法适用性考察
    1 仪器、试剂与样品
        1.1 样品
        1.2 菌种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培养基
    2 方法
        2.1 菌液制备与验证
        2.1.1 制备
        2.1.2 菌液验证
        2.2 菌落总数计数法的方法适用性试验
        2.2.1 供试液制备
        2.2.2 试验组
        2.2.3 菌液对照组
        2.2.4 供试品对照组
        2.3 控制菌检查法的方法适用性试验
        2.3.1 耐热大肠菌群阳性对照试验
        2.3.2 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对照试验
        2.3.3 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对照试验
    3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微量热曲线快速鉴定控制菌方法可行性探讨
    1、金黄色葡萄球菌
        1.1 试验材料
        1.1.2 仪器
        1.1.3 菌种与培养基
        1.2 方法
        1.2.1 菌液制备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热图谱的建立
        1.2.3 样品检测方法
        1.3 结果
        1.3.1 方法专属性
        1.3.2 有效检测浓度
        1.3.3 耐用性
        1.3.4 重现性
        1.3.5 供试品检查
        1.3.6 讨论
    2、大肠埃希菌
        2.1 试验材料
        2.1.1 仪器
        2.1.2 菌种与培养基
        2.2 方法
        2.2.1 菌液制备
        2.2.2 大肠埃希菌生长热图谱的建立
        2.2.3 样品检测方法
        2.3 结果
        2.3.1 方法专属性
        2.3.2 有效检测浓度
        2.3.3 耐用性
        2.3.4 重现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微量热分析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师
    1.2 泌尿前列腺疾病概述
    1.3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
    1.4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治疗药物应用的现状
    1.5 药物利用评价体系
    1.6 课题立项依据
第二章 临床药师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研究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入选条件及排除标准
        2.2.3 建立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标准
        2.2.4 药学服务干预措施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围手术期患者基本情况
        2.3.2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2.3.3 围手术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术后情况
        2.3.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临床药师运用DUE方法对泌尿前列腺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管理实践
    3.1 引言
    3.2 资料与方法
        3.2.1 资料来源
        3.2.2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泌尿外科临床使用DUE标准建立
        3.2.3 基于DUE标准的药学干预措施
        3.2.4 基于DUE标准的干预结果评价
        3.2.5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患者基本信息情况
        3.3.2 建立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DUE标准表
        3.3.3 干预前药物利用评价情况
        3.3.4 药学干预结果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床药师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资料与方法
        4.2.1 资料来源
        4.2.2 入选条件和排除标准
        4.2.3 建立辅助用保肝药合理性评价标准
        4.2.4 药学服务干预措施
        4.2.5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围手术期患者基本情况
        4.3.2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应用情况
        4.3.3 围手术期患者使用保肝药物的术后情况
        4.3.4 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临床药师参与1例围手术期用药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
    5.1 引言
    5.2 病例资料
    5.3 病例分析
    5.4 病例讨论
    5.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3)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基本概念约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研究现状
        1.4.2 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相关理论分析
    2.1 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及伤情分析
        2.1.1 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分析
        2.1.2 危化品事故响应等级分析
        2.1.3 危化品事故伤情分析
    2.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特点分析
        2.2.1 事发突然难预测,应急响应时效强
        2.2.2 伤病员量大集中,现场急救任务重
        2.2.3 致伤因素较复杂,专业救治要求高
        2.2.4 工作环境较险恶,紧急救援效率低
        2.2.5 特殊药材需求急,药材筹措难度大
        2.2.6 参与救援部门多,力量协同困难多
    2.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流程分析
        2.3.1 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勤务一般流程
        2.3.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基本原则
        2.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关键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及模块化研究
    3.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与特性
        3.1.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
        3.1.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特性
    3.2 基于应用场景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3.2.1 应用场景分析基本结构
        3.2.2 基于条件/环境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3.2.3 基于用户需求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3.2.4 基于方法手段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优化设计
        3.3.1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初步设计
        3.3.2 基于德尔菲法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确定
        3.3.3 面向任务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研究
    4.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原则
        4.1.1 依法构建
        4.1.2 立足现有
        4.1.3 突出应急
        4.1.4 规模适度
        4.1.5 系统配套
    4.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方法与流程
        4.2.1 市场调研法
        4.2.2 文献分析法
        4.2.3 专家咨询法
    4.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方案
        4.3.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框架
        4.3.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编组分析
        4.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编配方案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研究
    5.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理论基础
        5.1.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内涵
        5.1.2 仿真评估理论
        5.1.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模型
    5.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2.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5.2.3 典型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5.2.4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5.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5.3.1 侦检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5.3.2 洗消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5.3.3 化学防护服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5.3.4 集体防护方舱/帐篷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5.3.5 化学急救箱/盒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5.3.6 化学急救车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5.3.7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5.4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模型应用示例
        5.4.1 防护服效能评估示例
        5.4.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示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构建专家咨询表
    附录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专家咨询表
    附录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编配专家咨询表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4)多学科药学分级监护体系构建及消化外科手术患者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药学监护的定义
        1.2 药学监护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建立药学分级监护标准的意义
        1.4 多学科药师团队对消化外科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的意义
    2 研究内容及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
第1章 建立多学科药学分级监护体系
    1.1 药学分级监护标准
        1.1.1 一级监护
        1.1.2 二级监护
        1.1.3 三级监护
    1.2 制定监护流程
        1.2.1 制定监护项目标准
        1.2.2 制定多学科药师团队监护流程
    1.3 规范药学监护项目
        1.3.1 药学问诊
        1.3.2 药学查房
        1.3.3 医嘱审核及干预
        1.3.4 用药教育
第2章 规范多学科药师团队监护内容
    2.1 抗感染监护内容
        2.1.1 围术期预防感染的药学监护
        2.1.2 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药学监护
        2.1.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2 抗凝监护内容
        2.2.1 血栓评分方法
        2.2.2 血栓评估步骤
        2.2.3 围术期抗凝方案
        2.2.4 不良反应管理
    2.3 营养监护内容
        2.3.1 营养风险筛查
        2.3.2 监护内容
    2.4 疼痛监护内容
        2.4.1 疼痛评估方法
        2.4.2 疼痛评估步骤
        2.4.3 疼痛治疗方案
        2.4.4 不良反应管理
第3章 消化外科手术患者药学分级监护效果评价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方法
        3.1.2 研究对象
        3.1.3 入选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患者一般资料
        3.2.2 抗感染治疗监护效果评价
        3.2.3 抗凝治疗监护效果评价
        3.2.4 营养支持治疗药学监护
        3.2.5 用药合理性评价
第4章 结论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5)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理论建构与量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背景
        1.1.2 目的
        1.1.3 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效率系统研究
        1.2.2 单一效率研究
        1.2.3 现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图
2 综合效率理论构建的基础:概念、内涵与基本问题
    2.1 基本界定:概念、内涵、系统
        2.1.1 对“综合效率”概念的界定
        2.1.2 “综合效率”概念内涵辨析
        2.1.3 对“综合效率系统”的界定
    2.2 逻辑基础:系统组织结构
        2.2.1 综合效率系统的宏观构成关系
        2.2.2 综合效率系统内部的结构层级
    2.3 需求基础:主要现状问题
        2.3.1 实践问题归纳
        2.3.2 理论研究梳理
        2.3.3 现状问题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综合效率理论模型的确立:系统框架与定量规则
    3.1 综合效率系统内部作用要素
        3.1.1 第一层级:综合效率
        3.1.2 第二层级:效率单元
        3.1.3 第三层级:基础性能
        3.1.4 第四层级:建筑属性
    3.2 综合效率系统外部影响因素
        3.2.1 服务规模——总床位数
        3.2.2 活动类型——空间类型
        3.2.3 活动流程——流线类型
        3.2.4 使用年限
        3.2.5 其它外部支持
    3.3 综合效率系统作用的基本类型
        3.3.1 系统内部作用
        3.3.2 系统外部作用
    3.4 综合效率系统定量的基本规则
        3.4.1 系统要素的“取值规则”
        3.4.2 系统作用的“作用规则”
    3.5 本章小结
4 量化作用机制的运作规则:系统作用与定量模型
    4.1 定量模型的构成方式
    4.2 子系统微观作用与定量模型
        4.2.1 三级子系统-面积配置类(4个)
        4.2.2 三级子系统-使用效用类(6个)
        4.2.3 三级子系统-资源负荷类(2个)
        4.2.4 二级与一级子系统(4个)
    4.3 取值处理与参数析出
        4.3.1 各指标的最终取值
        4.3.2 模型中的参数析出
    4.4 本章小结
5 量化作用机制的运行参数:取值方法与参考结果
    5.1 综合效率系统参数类型及其取值途径
        5.1.1 参数类型
        5.1.2 取值途径
    5.2 客观建设使用特征类参数
        5.2.1 交通性能特征(5组)
        5.2.2 抗扰性能特征(2组)
        5.2.3 资源负荷及其它特征(3组)
    5.3 主观使用感受需求类参数
        5.3.1 不利影响(干扰)程度类(2组)
        5.3.2 相对重要性程度类(4组)
    5.4 一般性能水平(参照取值)
        5.4.1 面积配置类(4组)
        5.4.2 使用效用类(10组)
        5.4.3 资源负荷类(2组)
    5.5 本章小结
6 综合效率理论的实践应用:设计优化方法与案例
    6.1 设计优化的基本原理
        6.1.1 优化设计的基本步骤
        6.1.2 优化措施的反馈原理
    6.2 优化措施的系统反馈
        6.2.1 总平面措施的系统反馈
        6.2.2 建筑单体措施的系统反馈
        6.2.3 平面及细节措施的系统反馈
        6.2.4 “对象-措施”集汇总
    6.3 实际案例的优化应用
        6.3.1 案例基本情况
        6.3.2 测算初始综合效率
        6.3.3 选择优化对象及措施
        6.3.4 优化调整结果及验证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创新之处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实地调研概况
    附录 B 调研统计过程
    附录 C 部分定量关系的推导过程
    附录 D 部分中间过程取值的估算速查表
    附录 E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 F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从GMP法规的角度研究医械微粒污染的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浅谈无菌医械表面携带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问题
    1.2 我国现行无菌医械法规要求和微粒污染检测方法现状综述
        1.2.1 医械标准管理法规体系及标准分类
        1.2.2 医械风险分类管理和相关质量风险管理法规概述
        1.2.3 刍议ICHQ9/Q10法规中质量风险管理概念的借鉴和实践
    1.3 无菌医械产品和初包材的微粒评价现状综述
        1.3.1 微粒检测现状简述
        1.3.2 标准要求汇总
        1.3.3 检测方法分析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无菌医械和初包材微粒污染实验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准备
        2.2.1 设备仪器
        2.2.2 试剂和供试品
    2.3 实验环境要求
    2.4 实验方法评估范围
第三章 检测方法的精密度研究
    3.1 检验方法的精密度评价
        3.1.1 实验环境要求
        3.1.2 微粒标准物质溶液制备
        3.1.3 微粒标准物质确认和重复性考察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结论
第四章 微粒提取及污染指数评估方法研究
    4.1 无菌医械和初包材表面携带微粒提取方法
        4.1.1 实验环境要求
        4.1.2 微粒提取方法
        4.1.3 空白对照溶液的制备
    4.2 污染指数评估方法考察
    4.3 供试品微粒污染实验结果
    4.4 微粒污染实验结果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研究
    5.1 添加微粒干扰回收率方法考察
        5.1.1 实验环境要求
        5.1.2 回收率实验样品的制备
        5.1.3 回收率实验方法考察
    5.2 回收率实验结果
    5.3 添加微粒干扰回收率方法和结果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本实验方法研究小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民国时期苏沪地区的疫灾:分布、因子、应对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数据、方法与概念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4.3 概念界定
2 民国时期苏沪地区的概况
    2.1 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状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行政沿革
        2.2.1 省级行政区变迁
        2.2.2 省会变迁
        2.2.3 道、县、市的变迁
3 民国时期苏沪地区疫灾的时空分布
    3.1 疫灾的时间分布
        3.1.1 年际分布
        3.1.2 季节分布
    3.2 疫灾的空间分布
        3.2.1 区域分布
        3.2.2 县域分布
    3.3 主要疫种所致疫灾的分布
        3.3.1 霍乱
        3.3.2 天花
4 民国时期苏沪地区疫病流行的影响因子
    4.1 病原体滋蔓环境
        4.1.1 气候
        4.1.2 水文
        4.1.3 生物
        4.1.4 卫生环境
    4.2 疫病传输途径
        4.2.1 水路交通
        4.2.2 陆路交通
    4.3 易感人群特征
        4.3.1 年龄结构
        4.3.2 人口密度
        4.3.3 社会动乱
        4.3.4 社会分层
        4.3.5 地方风俗
5 民国时期苏沪地区政府、社会团体及民众对疫灾的应对
    5.1 政府的疫灾应对措施
        5.1.1 构建卫生部门,扩充防疫设备
        5.1.2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防疫制度
        5.1.3 促进卫生教育,改良卫生环境
        5.1.4 推广疫苗接种,鼓励医学进步
    5.2 社会团体的疫灾应对措施
        5.2.1 组织慈善救济
        5.2.2 进行防疫宣传
    5.3 民众个体的疫灾应对措施
        5.3.1 精英建言防疫
        5.3.2 医家公益诊疗
        5.3.3 平民敬神禳灾
6 民国时期苏沪地区疫灾的社会影响
    6.1 造成人口死亡与经济损失
        6.1.1 人口死亡
        6.1.2 经济损失
    6.2 引发心理恐慌与社会混乱
        6.2.1 心理恐慌
        6.2.2 社会混乱
    6.3 促进公共卫生与医学发展
        6.3.1 卫生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6.3.2 民众卫生意识的进步
        6.3.3 预防医学和医学教育进步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蒙特卡罗模拟法优化预防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头孢菌素给药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外科抗菌预防的药动学/药效学目标
    1.2 蒙特卡罗模拟
4MIC的数学模型'>1.2.1 fT>4MIC的数学模型
        1.2.2 群体PK参数及目标菌株的MIC群体分布值
        1.2.3 蒙特卡罗模拟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CS)
2 结果
3 讨论

(9)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与现实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国外医疗史研究概况
        (二) 国内医疗史研究概况
        (三)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研究概况
    三、概念与论域界定
        (一) 公共卫生
        (二) 研究的时空断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资料概况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因势而动: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因应
    第一节 近代公共卫生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自知者“明”:中国人眼里的“不卫生”状况
        二、旁观者“清”:西方人记述的“不卫生”形象
        三、医疗与救国的想象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抗战前云南卫生概观
        一、“积弱”的边疆云南
        二、“瘴气”的区域影响
        三、疫病的传统应对
    第三节 近代云南公共卫生事业的开端
        一、清末民初云南医疗卫生的革新
        二、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发展
        三、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规模粗具: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公共卫生组织体系的形成
        一、卫生行政体系的变革
        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
        三、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地方公共卫生的运作
        一、经费保障
        二、业务开展
    第三节 卫生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一、卫生法规的制定
        二、卫生法规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救死扶伤:疫病防控与空袭救护
    第一节 疫病防控
        一、疫病的流行:抗战时期云南传染病的流布
        二、官方的措施:构建防疫体系
        三、民间的应对:以1942年呈贡县霍乱防治为例
    第二节 空袭救护与毒气防御
        一、空袭救护
        二、毒气防御
    第三节 战时卫生资源的整合
        一、由外而内:国家卫生的在场
        二、人道主义:国际力量的援助
        三、无问西东:社会资源的整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新月异: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
    第一节 清洁:公共空间的卫生治理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
        二、基层环境卫生的改善
    第二节 保健:妇婴卫生
        一、新法接生
        二、儿童保健
    第三节 教养:学校卫生
        一、卫生教育
        二、环境卫生
        三、预防传染
        四、健康检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阐释转化:卫生知识、医疗行为与卫生治理
    第一节 卫生知识的大众化
        一、卫生的动员
        二、卫生知识的灌输
        三、卫生知识的互动
        四、卫生的消费——以报刊医药卫生广告为中心
    第二节 日常疾病及其医疗
        一、昆明及其周边地区的疾病与医疗
        二、边区的疾病与医疗
        三、中西医之争下的医疗选择
    第三节 边疆卫生治理模式的探索:以边疆开发方案为中心
        一、扑灭“瘴疠”
        二、改良环境卫生
        三、发展医疗卫生设施
        四、发展社会生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顾展望: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效与启发
    第一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面临的困难
        一、经济发展滞后
        二、局势动荡
        三、工作经费匮乏
        四、贪污腐化严重
        五、卫生观念滞后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绩
        一、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支持
        二、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建设
        三、奠定战后云南医疗卫生发展的基础
        四、促进云南边疆开发建设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局限
        一、政策协调性差
        二、制度难以落实
        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充分
        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第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健康优先原则
        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三、注重政策衔接
        四、培养卫生人才
        五、优化健康教育
        六、深化研究与评估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基本属性及其必要性研究
        二、实施现状与现存问题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核心理论依据
        一、卫生正义理论与制度公平性研究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制度效能研究
        三、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可行性研究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基本药物制度概述:定义、发展与制度建构
    第一节 基本药物制度的概念内涵与功能属性
        一、基本药物制度的概念内涵
        二、基本药物制度的功能属性
    第二节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发展脉络
        一、概念引入与探索阶段(1979—2008年)
        二、制度建构与初创阶段(2009—2011年)
        三、全面实施与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第三节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成就及经验
        一、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取得的成就
        二、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经验总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问题分析及其成因挖掘
    第一节 基本药物制度在药品供应领域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问题表征:药品供给短缺与结构失衡
        二、问题成因:基于供给机制的系统分析
    第二节 基本药物制度在药品价格领域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问题表征:药价异常攀升且患者药负过重
        二、问题成因:基于药品流通和报销制度分析
    第三节 基本药物制度在药品使用领域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问题表征:用药安全问题与用药失范问题
        二、问题成因:基于质量管理、医患主体与基药目录分析
    第四节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问题取向分析
        一、基本药物制度的协调机制问题
        二、基本药物制度的监督机制问题
        三、基本药物制度的激励机制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本药物制度的国外经验与国内实践总结
    第一节 境外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经验总结
        一、药品供应保障经验:采购模式规范化,供应保障制度化
        二、药品价格保障经验:公共性药物服务,补贴式政府供给
        三、合理使用保障经验:药品遴选契合化,队伍建设规范化
    第二节 基本药物制度的国内实践探索
        一、基本药物供应保障的国内探索:强化机制与法治建设
        二、基本药物价格保障的国内探索:免费供应与强化管理
        三、基本药物使用保障的国内探索:政策及执行并重并举
    第三节 基本药物制度国内外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一、药品供应保障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二、药品价格保障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三、药品合理使用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应然取向分析
    第一节 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条件取向
        一、国家的内在政治承诺与强大政治力量
        二、法律体系对公民健康权利的天然扞卫
        三、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创新基础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造必要政策环境
    第二节 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路径取向
        一、卫生正义理论与制度完善的多元化路径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制度完善的切入路径
        三、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完善的系统性路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现基本药物制度目标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供应目标实现路径: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到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一、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法治化进程
        二、完善基本药物生产流通企业激励与补偿机制
        三、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信息监测机制
        四、健全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补偿机制
        五、优化医疗卫生公共资源的结构性配置
    第二节 价格目标实现路径:从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到降低居民医药负担..
        一、净化基本药物流通环节
        二、探索基本药物免费供应
        三、扩大基本药物覆盖范围
        四、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机制
    第三节 用药目标实现路径:从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到加强监督培训过程..
        一、加强药品安全使用指导管理
        二、落实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
        三、提高基本药物遴选的合理性
        四、强化医务人员处方行为监督
        五、加强药学教育以及药师培训
        六、构建药物合理使用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药房污染菌监测及预防效果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用三种清热类中药制剂和五种润肤类化妆品微生物指标评价及检验方法学研究[D]. 李蕾.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D]. 戚晨冬.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3]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D]. 王亚鹏. 军事科学院, 2020
  • [4]多学科药学分级监护体系构建及消化外科手术患者实证研究[D]. 陈楠. 郑州大学, 2020(02)
  • [5]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理论建构与量化作用机制研究[D]. 张玛璐. 重庆大学, 2019(01)
  • [6]从GMP法规的角度研究医械微粒污染的检测方法[D]. 骆媛. 苏州大学, 2019(08)
  • [7]民国时期苏沪地区的疫灾:分布、因子、应对与影响[D]. 康怀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蒙特卡罗模拟法优化预防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头孢菌素给药方案[J]. 宋香清,龙明辉,曹丽芝. 医药导报, 2019(04)
  • [9]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D]. 李春亭. 云南大学, 2018(09)
  • [10]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研究[D]. 张海涛. 苏州大学, 2018(12)

标签:;  ;  ;  ;  

药房污染菌监测及防治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