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糖脂和信号转导

鞘糖脂和信号转导

一、鞘糖脂与信号转导(论文文献综述)

金雪峰,杨广宇[1](2021)在《鞘糖脂与肿瘤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鞘糖脂作为存在于生命体细胞膜表面的双亲性糖脂分子,具有维持质膜稳定性、介导细胞识别黏附、调节信号转导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特异性的鞘糖脂被发现在众多的肿瘤疾病中呈异常表达并参与相关分子机制,与疾病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其作为肿瘤疾病诊断标志物以及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被广泛研究。该文针对不同种类鞘糖脂与肿瘤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郭红艳[2](2021)在《食品中呕吐毒素与重金属镉联合暴露的肠道毒性作用机制及毒性筛查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呕吐毒素(DON)是小麦等谷物食品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单端孢霉烯族真菌毒素,具有致吐、厌食等肠道毒性,而镉(Cd)是食品及土壤中污染最严重的有毒重金属之一,其从土壤到农作物的迁移速率极高,可污染大多数食品。DON和Cd在食物链中共同暴露产生蓄积作用,调研显示,黄河中游、东南沿海等谷物部分主产区同时是两者的中-高水平污染地区,谷物食品如面粉、面包等均受DON和Cd污染严重,因此人群面临DON+Cd的联合暴露风险。膳食摄入将导致肠道成为高水平DON和Cd同时作用的器官,且两者共同毒性作用于肠道,因而,对DON+Cd的肠道联合毒性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肠上皮细胞HT-29模型和秀丽隐杆线虫慢性暴露模型相结合,通过体内、外模型联合评价DON+Cd的肠道联合毒性效应,探究其作用机制,并建立基于作用机制的可视化联合毒性筛查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DON和Cd肠道毒性的体外模型建立与评价。通过八种细胞系的增殖活性测定,发现HT-29、Caco2等肠道细胞对DON有一定抵抗力,Compu Syn拟合DON暴露HT-29细胞12、24、48 h的IC50值分别为167.08、143.74、15.95μM,相应Cd的IC50值分别为157.47、44.42、6.60μM。基于IC50值分析,DON对HT-29细胞的毒性弱于Cd,但基于Fa-dose曲线分析,低剂量水平的DON毒性强于Cd。以此时间维度的毒性规律,设计模拟实际膳食平均暴露比(1:1,μM:μM)及DON的肠道合理浓度(0.84-33.78μM)和基于毒理终点效应(IC50:IC50,1/16 IC50-IC50)的体外多维联合染毒模型,从比率、时间和剂量角度分析DON+Cd的整体毒性趋势。结果显示,与单一毒物相比,等摩尔比率下DON+Cd联合染毒24、48 h整体毒性变强(κ>1),12 h整体毒性变弱;IC50比率下联合染毒12、24 h整体毒性变强(κ>1),48 h整体毒性变弱(κ<1)。该联合染毒模型为后续从时间维度和比率维度全面研究DON+Cd的联合毒性效应提供基础。2.基于HT-29模型毒性规律的DON+Cd联合效应研究。以CI模型分析,DON+Cd的联合毒性呈现时间导向和剂量导向的变化规律,两种染毒比率在长时染毒(24、48 h)中显示相似的联合作用趋势,但在短时染毒(12 h)有所不同。等摩尔比率下,低剂量的DON+Cd(DON≤6.75μM)随暴露时间的增加(12-48 h)从协同作用变为拮抗作用,而高剂量呈相反的联合作用趋势;在IC50比率下,低或中高等水平的DON+Cd(DON≤1/2 IC50)随时间(12-48 h)呈协同作用到拮抗作用的变化,而最高剂量(IC50)始终呈现协同作用。该联合效应的变化规律为后续探究DON+Cd的联合毒性作用机制提供剂量和染毒时间依据。3.基于DON+Cd对HT-29模型联合效应的mRNA调控及联合毒性作用机制分析。根据前述DON+Cd在时间维度的拮抗和协同作用变化规律,结合RNA-seq、流式细胞术和RT-qPCR,从分子水平和细胞功能响应水平,分析毒性机制。分子水平上,DESeq的重叠分析结果表明,DON对mRNA的调控效应受Cd影响,该调控效应并非加和结局,时间维度的响应符合前述毒性变化趋势(DON vs DON+Cd,5133个mRNA/24 h,2643个mRNA/12 h)。共享通路水平上,TNF-MAPK-AP-1-IL-1B信号级联参与DON+Cd的协同和拮抗效应;细胞功能响应水平上,DON+Cd上调ROS、Ca2+和MMP,加剧氧化应激失衡,导致紧密连接Claudin-2和Claudin-5的代偿上调。非共享通路水平上,脂肪合成与代谢(甘油磷脂、花生四烯酸、甾体、鞘糖脂)、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蛋白质消化吸收、聚糖和免疫等与DON+Cd的协同作用有关;鞘糖脂、聚糖、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免疫等与DON+Cd的拮抗作用有关;上述10种毒性通路中有8种通路与脂肪代谢有关,说明脂肪代谢为DON+Cd联合作用的重要毒性机制。上述TNF、MAPK、氧化应激、脂肪代谢的机制分析得到RT-qPCR验证,并将在后续体内模型和体外筛查模型中进一步确证。4.DON+Cd慢性共暴露线虫模型构建及肠道毒性机制分析。在前述体外模型毒性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模拟实际污染水平下DON+Cd联合暴露对线虫的肠道毒性效应,确证体外模型的氧化应激和脂肪代谢毒性机制。结果显示,DON对线虫的氧化应激和脂肪代谢干扰是其肠道毒性的重要作用机制,而Cd显着增强DON引发的体长发育抑制和摄食抑制,抑制率分别由22.38%和16.80%上升为33.92%和40.45%;Cd加剧DON引发的肠道ROS应激和脂褐素累积,削弱肠道hsp16.2应激;DON+Cd联合暴露显着调控POD-2(1.97×103倍)、CTL-2(1.62倍)、MTL-1(11.81倍)和MTL-2(15.68倍)等脂肪分解与合成、氧化应激和金属硫蛋白等基因。通过分子应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ROS与摄食水平和体长发育高度负相关,明确了12种胁迫分子中存在23对高度关联的基因对。确证了DON+Cd联合暴露的肠道毒性效应是氧化应激和脂肪代谢综合作用的结果,与HT-29细胞模型的毒性机制结果相符。5.基于MAPK/AP-1信号转导的DON+Cd联合毒性传感筛查方法的建立。在前述TNF-MAPK-AP-1-IL-1B通路对DON+Cd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AP-1家族应激,以特异性结合位点AP-1 site为毒性通路标志物,建立DON+Cd的联合毒性筛查模型。结果发现,DON显着上调FOSL2、FOSB、FOS和FOSL1等六种AP-1转录因子亚基,DON+Cd显着影响DON对FOSB和FOS的调控。基于AP-1 site串联序列的AP-1 site-mCherry-HEK293模型子代活力良好,mCherry信号对阳性底物响应稳定。与DON或Cd相比,0.5-10.0μM的DON+Cd诱导显着增强mCherry信号,该结果进一步验证前述HT-29模型的MAPK/AP-1毒性通路,且该荧光细胞传感器可用于DON、Cd及其联合毒性的简单可视化筛查。综上所述,本文设计模拟实际膳食暴露情况和基于毒理终点效应的DON+Cd联合暴露的体、内外研究模型,考察了短时、长时联合暴露下的肠道联合毒性作用规律,发现平均污染水平的DON+Cd慢性联合暴露导致肠道毒性的协同增强,明确了DON+Cd产生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毒性作用机制,并基于所得毒性通路的转录因子,构建荧光细胞传感模型,实现接近实际污染水平的DON+Cd联合毒性的简单、快速、可视化筛查,为DON+Cd的联合毒性研究及联合毒性筛查奠定了基础。

张晓莉[3](2021)在《谷糠多酚通过c-Myc/miR-149/AKT调控鞘糖脂代谢逆转结肠癌耐药的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于第三位和第二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方面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导致我国CRC患者数量在过去20年中显着增加。近年来,尽管针对CRC的化疗手段取得了极大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目前常用的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单一、毒副作用大、长期使用易导致化疗耐药,极大的降低了治疗效果。据统计,约90%的化疗失败与化疗耐药有关。因此,肿瘤化疗抵抗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miRNAs与肿瘤耐药密切相关,一些miRNAs的高表达可以促进化疗药物排出肿瘤细胞,使得药物在细胞内的积蓄达不到杀死细胞的有效浓度;而另外一些miRNAs功能相反。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ABC家族的一员,为一种依赖于ATP的“药泵”,它的高表达预示着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抗性。miRNAs之所以能够调控药物在细胞内的积蓄,主要是通过调控P-gp等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得以实现的。糖脂是构成细胞膜的关键物质,参与调控细胞形态结构、细胞分化、细胞周期等多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肿瘤细胞中鞘糖脂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和相关代谢产物的水平与耐药相关蛋白P-gp的过表达存在相关性。因此,从miRNAs的角度出发,筛选可以重塑鞘糖脂代谢的活性分子,有望成为逆转肿瘤耐药的新策略。本课题组前期以谷糠为原材料,提取出谷糠多酚(bound polyphenol from millet bran,BPIS),发现BPIS在体内外均具有显着抗肿瘤活性,然而,BPIS对正常细胞和模型鼠的生长没有影响。传统化疗药物与新型药物联用已成为克服肿瘤耐药的新趋势,为了进一步探讨BPIS是否具有开发成为化疗辅药的潜力,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BPIS逆转CRC对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化疗抵抗的效应进行研究;并在细胞和裸鼠水平对BPIS调控c-Myc/miR-149/AKT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酸性鞘糖脂代谢逆转CRC耐药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PIS逆转CRC对奥沙利铂化疗抵抗的效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BPIS与奥沙利铂联合用药,具有协同抗CRC的效应(CI<1)。进一步研究发现,BPIS处理抑制了耐药HCT-116/L细胞增殖,进而导致凋亡现象的产生,同时BPIS明显增加了药物在HCT-116/L细胞内的积蓄,而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BPIS处理破坏了P-gp的转运功能,并显着抑制了该蛋白的表达。(2)BPIS通过干预miR-149/AKT通路增加CRC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采用miR-149 mimic过表达耐药HCT-116/L细胞内的miR-149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显着减弱并发生凋亡现象,同时罗丹明123的内吞增加;但采用miR-149 inhibitor敲减耐药细胞内的miR-149,细胞的增殖能力提高。说明miR-149的表达量与CRC耐药之间存在极大相关性。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BPIS显着促进了耐药细胞中miR-149的表达,同时下调miR-149靶基因FOXM1和AKT的表达。采用AKT(LY294002)和FOXM1(FDI-6)的特异性抑制剂处理耐药细胞,使得下游耐药蛋白P-gp和BCRP的表达被显着抑制。以上结果说明,BPIS促进了耐药HCT-116/L细胞内miR-149的表达,下调了靶基因AKT和FOXM1的水平,导致下游耐药蛋白被抑制,最终逆转了CRC的化疗耐药。(3)BPIS重塑酸性鞘糖脂GM3代谢增加CRC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采用q PCR、Western Bolt及ELISA等技术所获结果显示,耐药HCT-116/L细胞中唾液酸酶(Neuraminidase 3,NEU3)异常高表达,其介导的酸性鞘糖脂(又称神经节甘脂)GM3分解代谢发生紊乱,主要表现为GM3代谢相关产物(Cer、GM3及Gb3)水平异常。体内研究结果显示,AOM/DSS诱导的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小鼠的肠组织以及CRC病人肠组织中GM3分解代谢的关键酶NEU3的表达水平也呈现显着升高。说明,GM3代谢异常与CRC恶化及其化疗耐存在相关性。用BPIS处理耐药细胞后,NEU3的表达水平及其介导的神经节甘脂GM3分解相关代谢产物(Cer、GM3及Gb3)的水平恢复正常。si RNA干扰NEU3,明显增强了BPIS的耐药逆转效应,说明NEU3介导的神经节甘脂GM3分解代谢在BPIS提高CRC化疗敏感性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AKT能够调控神经节甘脂GM3代谢。用AKT的特异性抑制剂处理耐药细胞后,细胞中NEU3的表达被显着抑制,GM3的积蓄增加,而Gb3的水平下降。用si RNA直接干扰耐药细胞中AKT的表达,得到一致的结果。然而,用AKT的特异性激活剂(SC79)处理耐药细胞,促进了NEU3的表达,GM3含量减少而Gb3的含量增加,并且使BPIS抑制GM3分解代谢的功效被废除。说明,miR-149的靶基因AKT参与调控下游GM3的分解代谢。(5)c-Myc是miR-149的上游转录因子。软件预测显示c-Myc可能是miR-149上游潜在的转录因子。用si RNA干扰c-Myc后,检测到耐药HCT-116/L细胞中miR-149的表达量增加。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实验的分析结果显示,上游转录因子c-Myc与miR-149之间存在直接调控关系,且为负调控。进一步研究发现,用si RNA敲减c-Myc后,P-gp、AKT和FOXM1的表达量降低。随后,用BPIS处理耐药细胞,观察到c-Myc的表达水平被显着抑制。说明BPIS干扰c-Myc的表达后,进一步干预了miR-149及其靶基因和耐药蛋白的表达。(6)BPIS在体内逆转耐药的效应研究。用耐药HCT-116/L细胞建立耐药裸鼠模型。实验结果显示,OXA单独给药组裸鼠皮下肿瘤并没有被抑制;而BPIS与OXA联用时,明显的抑制了裸鼠皮下肿瘤的生长。随后,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技术对相关因子进行检测,包括:c-Myc、miR-149、AKT、P-gp和NEU3等,结果表明,BPIS明显抑制了小鼠皮下肿瘤中c-Myc、AKT、P-gp、NEU3的表达,同时,促进了miR-149的表达。综上,谷糠来源的多酚BPIS通过干预c-Myc的表达,使c-Myc与miR-149启动子区的结合能力减弱,从而促进了miR-149的表达,抑制了其靶基因AKT的表达后,使AKT下游的酸性鞘糖脂(神经节甘脂)GM3的分解代谢被抑制,促使P-gp的水平被下调,最终使CRC恢复化疗敏感性。

朱传应[4](2020)在《花花柴中Ca2+积累对高温胁迫响应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花花柴(Kareliniacaspia)是菊科(Asteraceae)花花柴属(Karelinia)多年生草本植物,喜生于高温荒漠地带的盐生草甸,常大片群生,可作为饲草利用,且具有很强的耐盐、耐旱及耐高温等抗逆性。本研究通过对花花柴叶片在45℃高温条件下进行Oh、2 h、4 h、8 h、12 h五个处理,对其DNA、RNA及蛋白质进行电泳分析,并对五个处理叶片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彗星电泳检测,为发掘花花柴耐高温的生物学特性及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常温-高温处理的花花柴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挖掘花花柴耐高温相关基因及生物学路径,以期从基因转录水平揭示花花柴响应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为耐高温分子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参考依据。同时,测定了沙漠花花柴不同生育期根、茎、叶中Ca2+、Mg2+、Na+、K+四种阳离子的含量,以期揭示Ca2+、Mg2+、Na+、K+的动态变化与花花柴耐高温的关系。此外,通过克隆获得了Kc CDPK32、KcCIPK9、KcCIPK5基因CDs全长,利用BP-LR反应构建了超表达载体。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花柴叶器官经45℃处理12h时DNA明显降解,处理8h后RNA开始降解且蛋白质降解明显。通过彗星电泳检测发现处理8 h后花花柴叶片细胞变形、明显受损。表明花花柴耐受45℃高温的临界时间为8 h,其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作为研究植物耐高温的重要材料和高温荒漠区生态恢复及重建的重要种质资源。2.(1)通过常温-高温比较转录组测序,共获得68 244个Unigene,总长72.26 M,平均长度111Ont,N50达到1756nt,其中差异表达基因有32 777个(差异表达倍数>2),将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在NR,NT,Swiss-Prot,KEGG,COG,GO(E-value<1.0E-5)等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 13 593 个差异表达基因得到注释,其中5358个基因上调表达,8235个基因下调表达。(2)通过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发现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玉米素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α-亚麻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鞘糖脂生物合成-ganglio系列,鞘糖脂生物合成-globo系列,鞘脂类代谢,核糖体,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路径,角质、软木脂和蜡的生物合成路径等代谢路径的差异表达基因与花花柴耐高温能力关系密切。(3)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发现,Ca2+转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74个,其中24个上调表达,50个下调表达。3.通过实验发现花花柴根和茎器官中,K+/Na+比值变化幅度大,在0.45-1.64之间,在叶器官中该比值较小且变化范围也较小,在0.12-0.43之间。推测花花柴中K+/Na+比值变化幅度大可能与其耐盐性有关。在花花柴花期(高温)茎和叶中K+/Na+比值大幅下降,推测K+/Na+比值的下降与高温相关。花花柴各器官的(Ca2++Mg2+)/(Na++K+)比值在花期(高温)最高,而在该时期Na+、K+含量相对较低,Ca2+、Mg2+含量则较高,推花花柴对二价阳离子的吸收能提高其耐高温性。这些结果表明花花柴在高温期能通过对Ca2+、Mg2+等离子的选择吸收提高其高温耐受性。4.(1)通过实验及测序获得了KcCDPK32、KcCIPK5、KcCIPK9基因CDs全长。其中KcCDPK32基因全长1587bp,编码528个氨基酸;KcCIPK5基因全长1356bp,编码451个氨基酸;KcCIPK9基因全长1320bp,编码439个氨基酸。(2)利用BP-LR技术将获得的三个基因构建到PK2GW7植物表达载体,得到PK2GW7-KcCDPK32、PPK2GW7-KcCIPK9、PK2GW7-KcCIPK5三个基因表达载体并保存于GV3101和EHA105农杆菌中。

孙丽[5](2020)在《LncRNA-FUT3as介导组蛋白H4修饰调控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仔猪细菌性腹泻是当今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类肠道炎症性疾病,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F18大肠杆菌(E.coli F18)是引起断奶仔猪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地方品种猪对其抗性的调控机制有待系统阐明。前期通过组学测序筛选出1个大肠杆菌F18感染调控的关键候选长链非编码RNA-lncRNA-FUT3as,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围绕lncRNA-FUT3as功能与调控机制开展深入分析,首先对lncRNA-FUT3as表达水平与大肠杆菌F18抗性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功能验证,其次利用 RNA pull down、RIP-qPCR、ChIP-qPCR 和 Western blot 等试验技术探讨lncRNA-FUT3as对靶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然后利用RNA干扰、过表达以及CRISPR/Cas9敲除等一系列试验系统验证靶基因表达水平与大肠杆菌F18抗性的关系,最后利用转录组测序、Hispulldown-MS、CoIP-MS以及表达验证等方法探讨靶基因互作蛋白及下游调控机制,以期揭示lncRNA对F18大肠杆菌抗性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进一步明确抗性功能基因,为今后制订仔猪细菌性腹泻防控策略和抗病育种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LncRNA-FUT3as表达水平与大肠杆菌抗性关系的功能研究首先利用qPCR和Northern blot技术检测了lncRNA-FUT3as在梅山猪与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敏感型与抗性型断奶仔猪十二指肠中的表达差异情况,结果显示,2个猪品种敏感型仔猪lncRNA-FUT3as的表达水平均极显着高于抗性型(P<0.01);F18大肠杆菌菌体侵染和LPS诱导小肠上皮细胞系(IPEC-J2)后lncRNA-FUT3as表达水平均极显着上升(P<0.01);成功建立lncRNA-FUT3as沉默的猪小肠上皮细胞系,干扰效率达到68%,且通过细菌计数、革兰氏染色、扫描电镜以及间接免疫荧光等一系列检测手段发现,沉默lncRNA-FUT3as可以显着地降低F18大肠杆菌对IPEC-J2细胞的黏附能力。由此表明,lncRNA-FUT3as在断奶仔猪抵抗F18大肠杆菌侵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抗性调控功能,其表达水平下调降低了小肠上皮细胞对F18大肠杆菌的黏附能力,有助于提高仔猪对F18大肠杆菌侵染的抵抗能力。2.LncRNA-FUT3as介导组蛋白H4修饰对靶基因FUT3表达调控的机制研究首先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沉默lncRNA-FUT3as可以显着降低靶基因FUT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P<0.01);其次利用RNA pull down试验发现 lncRNA-FUT3as 与组蛋白 H4(Histone H4)结合,并通过 Western blot 以及 RNA 免疫共沉淀(RIP)验证表明,lncRNA-FUT3as与Histone H4存在相互作用;利用ChIP-qPCR试验发现,组蛋白H4可以极显着富集到FUT3启动子区(P<0.01),组蛋白H4与靶基因FUT3启动子区存在明显的结合作用;利用Western blot分析lncRNA-FUT3as对组蛋白 H4 乙酰化(H4K16ac、H4K12ac、H4K8ac 和 H4K5ac)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沉默lncRNA-FUT3as后H4K16ac和H4K8ac蛋白质的表达水平降低,并且ChIP-qPCR验证发现lncRNA-FUT3as可以显着降低FUT3启动子区H4K16ac乙酰化水平(P<0.05);利用乙酰化抑制剂TSA和SSAHA对正常IPEC-J2细胞和siRNA干扰细胞系进行处理,结果显示,TSA和SSAHA处理细胞后,FUT3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着下降(P<0.01),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FUT3蛋白表达水平也表现出明显的下调。由此表明,lncRNA-FUT3as介导组蛋白H4乙酰化修饰(H4K16ac)来调控靶基因FUT3表达水平。3.靶基因FUT3表达水平与F18大肠杆菌抗性关系的功能研究首先检测FUT3在35日龄断奶仔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发现FUT3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一定表达,尤其十二指肠和空肠中高度表达。利用qPCR检测了FUT3在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差异表达,结果显示,敏感型仔猪肠道组织的表达水平均极显着高于抗性型(P<0.01);免疫组化IHC分析结果显示,FUT3基因主要分布于小肠组织上皮黏膜表面,并且敏感型个体明显高于抗性型;LPS诱导、F18菌体侵染刺激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后,FUT3基因mRNA与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表现出显着上调(P<0.05);成功构建了 FUT3基因干扰、过表达以及CRISPR/Cas9敲除IPEC-J2细胞系,分别通过细菌计数、革兰氏染色以及间接免疫荧光观察发现,FUT3表达水平可以显着影响F18大肠杆菌对IPEC-J2细胞的黏附能力。由此表明,靶基因FUT3在断奶仔猪抗F18大肠杆菌腹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抗性调控作用,其表达水平下调降低了小肠上皮细胞对F18大肠杆菌的黏附能力,有助于提高仔猪对F18大肠杆菌的抗性。4.LncRNA-FUT3as靶向FUT3对下游分子的调控机制分析对lncRNA-FUT3as干扰前后的IPEC-J2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其差异表达基因和信号通路富集情况。结果表明,lncRNA-FUT3as干扰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388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干扰组中下调基因199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20个信号通路中,结合前期测序数据分析结果,筛选出1个重要信号通路—鞘糖脂生物合成(Glycosphingolipid biosynthesis-lacto and neolacto series,ko00601),并筛选出FT2、ST3 GAL3和B3GALNT1等信号通路基因。干扰lncRNA-FUT3as后,FUT2、ST3GAL3和B3GALNT1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靶基因FUT3过表达后,FUT2、B3GALNT1、ST3GAL3、FUT4的表达水平随之显着上升(P<0.01),而当FUT3干扰或敲除后表达随之下降。利用qPCR在梅山和苏太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抗性与敏感型十二指肠组织、LPS诱导和菌体侵染猪IPEC-J2细胞上检测鞘糖脂信号通路基因(FUT2、B3GALNT1 ST3GAL3、FUT4)表达变化,结果显示,F18ab和F18ac细菌菌体侵染IPEC-J2细胞后,FUT2、B3GALNT1、ST3GAL3、FUT4基因均出现极显着的上调(P<0.01),LPS诱导8h后,FUT4和ST3GAL3基因均出现明显的上调,所检测4个基因在敏感组十二指肠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抗性组。利用CoIP-MS和His pull down-MS检测共鉴定出14个FUT3互作蛋白,并且这些蛋白均不属于鞘糖脂信号通路基因蛋白,由此推测FUT3基因可能间接性调控鞘糖脂生物合成;由此表明,FUT3可能通过间接性调控鞘糖脂生物合成信号通路,来影响仔猪对大肠杆菌F18易感性。综合以上研究表明,反义长链非编码RNA—lncRNA-FUT3as,可能通过介导组蛋白H4K16ac乙酰化修饰来调控靶基因FUT3表达水平,进而通过激活/抑制鞘糖脂生物合成通路来影响仔猪对大肠杆菌F18的易感性。

陈伟[6](2017)在《基于iTRAQ技术的‘赣脐3号’果实发育期及冷藏期蜡质相关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提出‘赣脐3号’是‘纽荷尔’脐橙的果皮光泽型芽变品种,其主要特点是果皮极富光泽。本研究以果实发育期和冷藏期(4℃)的蜡质突变体‘赣脐3号’和母本‘纽荷尔’脐橙果皮为研究材料,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对其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以期从蛋白水平解释两个品种与果皮光泽性有关的蜡质差异和冷藏性能差异形成的分子机理。并与实验室前期转录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影响‘赣脐3号’蜡质合成及转运和贮藏性能的差异蛋白,同时结合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技术对相关差异蛋白进行mRNA表达水平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iTRAQ技术,从果实发育期(花后60 d、150 d、210 d)‘赣脐3号’与‘纽荷尔’脐橙果皮中共鉴定到4071个蛋白质,其中两品种间的差异表达蛋白有149个(差异倍数1.2倍及以上,p≤0.05),其中上调蛋白89个,下调蛋白60个。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显着富集到内囊体、光系统等细胞组分本体,叶绿素结合、四吡咯结合、染色质结合等分子功能本体,光合作用、能量和前体物质的产生、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等生物过程本体,以及光合作用、代谢途径、光合作用-天线蛋白、苯丙素生物合成、次生代谢物合成等代谢通路。2.基于iTRAQ技术,从‘赣脐3号’与‘纽荷尔’脐橙果实三个冷藏时期(贮藏0 d、90 d、150 d)的果皮中共鉴定到6749个蛋白质,其中在两次生物学重复中共表达的蛋白质有4040个,三个冷藏时期鉴定到的差异蛋白(差异倍数1.2倍及以上,p≤0.05)数量分别为610个(265个上调、345个下调)、1262个(630个上调、632个下调)和307个(93个上调、214个下调)。综合三个时期的差异表达蛋白情况,共筛选到127个共同表达的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上调蛋白47个,下调蛋白80个。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差异蛋白主要显着富集到细胞壁、外部封装结构、植物型细胞壁等与保护性屏障有关的细胞组分本体,作用于糖苷键的水解酶活性、水解含氧糖基化合物水解酶活性、阳离子结合、C4二羧酸盐跨膜运输活性、脂氧合酶活性等分子功能本体,S-腺苷甲硫氨酸代谢进程、C4二羧酸盐运输、脂氧化物生物合成过程、碳水化合物的运输等生物过程,以及苯丙素的生物合成、其他多糖降解、亚油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氰基氨基酸代谢、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3.将蛋白组数据与转录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现两组学之间关联性并不高:果实发育期间可定量蛋白的关联数量为2903个,关联性为r=-0.0170,共有35个显着差异的蛋白被关联到,其中蛋白水平与转录水平表达变化趋势相同的显着差异蛋白有11个(9个上调,2个下调),关联性r=0.4091,表达变化趋势相反的有24个,关联性r=-0.6739;在三个冷藏期间,可定量蛋白的关联性分别为0.0988、0.1606和0.0881,三个冷藏时期显着差异表达蛋白的关联数量和关联性分别为6/0.8286、37/0.5139、15/0.6857,对蛋白水平与转录水平表达变化趋势相同的显着差异蛋白进行关联分析,三个贮藏时期的关联性分别为0.8286、0.7475和0.6978,对表达变化趋势相反的显着差异蛋白进行关联分析,关联性分别为0、-0.2167和1。4.基于iTRAQ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果实发育期和冷藏期共筛选出角质、软木脂和蜡质合成途径、双萜类合成途径、脂肪酸合成途径、脂肪酸延伸途径、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类倍半萜烯和三萜类生物合成途径、ABC转运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菌互作等可能影响‘赣脐3号’蜡质合成及转运与贮藏性能的差异途径,并从这些途径中共筛选出167个差异表达蛋白。5.从上一步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中选取了27个进行RT-qPCR验证,结果表明,27个差异表达蛋白中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的有11个,表达变化趋势相反的有6个。其中Cschlp/bchp、CsABCG2、CsFAR、CsHHT1、CsfabG-1、CsTPS1、CsABCG2-1、CsABCG2-2、CsKAR、CsMYC2、CsGID1等差异表达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与蛋白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6.综合iTRAQ蛋白组学分析、蛋白组与转录组关联分析、RT-qPCR验证以及结合前期‘赣脐3号’与‘纽荷尔’脐橙果皮蜡质成分差异分析结果,最终推测果实发育期蛋白CsABCG2(Cs6g15280)可能是导致‘赣脐3号’果皮光泽表型的关键蛋白;果实冷藏期蛋白CsFAR(orange1.1t02246)、CsABCG2-1(Cs6g15300)、CsKAR(Cs7g09930)、CsCER10(Cs7g29210)、CsHHT1(Cs2g05090)、CsTPS1(Cs5g12900)、CsMYC2(Cs3g17300)、CsPR1(Cs8g03430)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赣脐3号’与‘纽荷尔’脐橙果皮蜡质差异和贮藏性能的关键蛋白。

赵会迎,马艳萍[7](2017)在《鞘糖脂对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形成及溶骨性骨病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鞘糖脂位于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是构成哺乳动物细胞膜的必需成分之一,并且在不同组织,甚至同一细胞不同间期组成成分是不同的;其生物学功能非常复杂。很多研究发现组织器官中鞘糖脂的异常分泌与各类疾病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因此鞘糖脂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最近研究表明鞘糖脂在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形成过程中以及多溶骨性骨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鞘糖脂在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溶骨性骨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陈莉萍[8](2016)在《三斑海马中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及生理活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斑海马是一种海洋硬骨鱼,是包括中国在内亚洲国家的名贵药材,也是海南热带地区特色资源。海马富含生理活性成分,目前已有很多关于其药理活性的研究,例如抗肿瘤、抗氧化、延缓衰老等功效。本研究以三斑海马为研究对象,首先经95%乙醇回流提取获得小分子醇提物,再经系统溶剂萃取依次获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的提取物。采用硅胶柱层析对石油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经过不同极性溶剂洗脱获得抗炎活性组分。分别检测不同组分对抑制脂多糖刺激体外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介质和炎症因子的产量评价其抗炎活性。并用分离得到的糖脂为原料制备鞘糖脂和长链碱,采用K562和HepG2肿瘤细胞来评价其抗肿瘤活性。另外,采用葡聚糖凝胶G-10对水提取物分离组分进行过滤层析,并测定不同分离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三斑海马生理活性作用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以期提高三斑海马在功能性食品和医药上的应用价值。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三斑海马抗炎活性成分的分离及体外生理活性评价本文建立脂多糖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体外细胞炎症反应模型,以抑制炎症介质一氧化氮产生能力作为三斑海马抗炎活性的筛选指标。以三斑海马干燥体为原料,经粉碎后过20目筛,再经95%乙醇回流提取获得小分子醇提物,其经过系统溶剂萃取,获得不同极性组分。其中石油醚组分为脂溶性组分,经过硅胶柱层析,用石油醚和乙醇等度/线性混合洗脱,获得四个不同极性洗脱组分。其中洗脱组分FrⅣ先后经过水洗和盐洗后获得脂质组分,再根据极性差异,采用硅胶柱层析,分别用氯仿、丙酮和甲醇依次洗脱获得中性脂、糖脂和磷脂组分。经过薄层层析检识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判断中性脂为甘油酯、游离脂肪酸等,糖脂为甘油糖脂和鞘糖脂等,磷脂为脑磷脂和卵磷脂等。最后利用体外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判断上述脂质分离组分的抗炎活性。采用MTT法检测试样与RAW264.7细胞的兼容性,采用格里斯反应检测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分泌型炎症介质一氧化氮(NO)的产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的释放量。试验结果显示,试样浓度高达50μg/mL时对细胞不产生显着毒性作用。同时能抑制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炎症介质NO的产量,并具有显着的剂量依赖效应,脂质表现出与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积极相关性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糖脂和其他脂质相比具有极显着的抗炎活性。高剂量浓度下,其对NO、TNF-α、IL-1β和IL-6的抑制率分别为(98.85±5.29)%、(91.74±1.42)%、(77.13±3.40)%、(93.82±1.07)%。从上述结果可以推测糖脂的抗炎活性与结构中脂肪酸、糖基、鞘氨醇等有关。2.三斑海马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分离及体外生理活性评价本文研究三斑海马鞘糖脂和长链碱的抗肿瘤活性,糖脂经过皂化得到鞘糖脂,再经过酸水解得到长链碱粗品,经硅胶柱层析和大孔树脂HP-20脱除杂质,获得长链碱纯化组分。最后采用MTT法检测受试物抑制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的能力。结果显示,长链碱具有极显着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其对HepG2细胞24h和48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o)分别为8.87、6.42μg/mL,对K562细胞24h和48h的IC5o值分别为35.54、23.18μg/mL,抑制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的关系。与鞘糖脂相比,长链碱具有极显着的抗肿瘤活性,推测长链碱可能为鞘糖脂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活性单元。3.三斑海马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及活性评价本文研究三斑海马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SephadexG-1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得到6个组分,对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组分的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能力和总还原力等抗氧化能力以及总氨基酸和总酚含量进行评价和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6个组分中的FrⅣ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最高,其IC5o值为0.25 mg/mL。FrⅣ的总还原力较高,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及铁离子螯合能力最强,IC5o值分别为1.32mg/mL、27.41mg/mL。推测三斑海马小分子水溶性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氨基酸、小分子肽的含量和类型密切相关。

卞刚[9](2016)在《鞘糖脂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耐药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种在成人中高发病率的白血病类型,并且它在所有白血病类型中生存率是最低的。多药耐药给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目前,很多研究人员努力探索糖分子改变与癌细胞化疗耐药之间的关系,但对于鞘糖脂在白血病多药耐药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和HL60阿霉素耐药细胞来研究鞘糖脂在多药耐药中的作用。通过薄层层析(TLC)和质谱技术(MS)分析,我们发现HL60和HL60/ADR中鞘糖脂表达存在差异。lacto/neolacto系列鞘糖脂(Lc3,n Lc4,Fuc-nLc4)在非耐药细胞HL60中高表达,而gangliosides系列鞘糖脂(GM2,GM1)在耐药细胞HL60/ADR中高表达。并且我们还发现NeuGc修饰的gangliosides(GM2,GM1)在Hl60/ADR细胞中出现且高表达。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在mRNA水平分析相关糖基转移酶的表达,β3GNT5(Lc3合成酶)和β4GALNT1(GM2合成酶)分别在HL60细胞和HL60/ADR细胞中高表达。通过在HL60/ADR细胞中过表达β3GNT5来改变lacto/neolacto系列鞘糖脂表达能够增加耐药细胞对药物敏感性。最后对于鞘糖脂参与多药耐药调控机制的研究,我们发现Lacto/neolacto系列鞘糖脂调控多药耐药的变化是通过改变细胞膜上鞘糖脂富集区(GEM,glycosphingolipids-enriched microdomain)的形成,从而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细胞生存及相关耐药蛋白P-gp和MRP1的表达。鞘糖脂组成变化在白血病多药耐药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靶向lacto/neolacto系列鞘糖脂可成为潜在的逆转或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新思路。

朱婷婷[10](2014)在《乳腺癌异常鞘糖脂的表达及其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乳腺癌患者组织样本中中性鞘糖脂Fuc-ɑ1,2LacCer的表达目的:本课题研究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主要中性鞘糖脂的表达情况,并与成对的癌旁组织表达的中性鞘糖脂作对比,寻找在乳腺癌中异常表达的鞘糖脂。进而探讨其与乳腺癌的相关性和生物学功能。方法:(1)采取有机溶剂超声波提取的方法提取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样本中的总鞘糖脂,通过SephadexA-25柱分离得到中、酸性鞘糖脂。(2)将分离得到的中性鞘糖脂经过甲基化修饰反应后进行质谱(ESI-LIT-MS)分析。对所得甲基化的中性鞘糖脂进行一级质谱(MS1)和多级质谱(MSn)定性分析,确定各主要中性鞘糖脂的种类及具体结构,对比癌组织与对应的癌旁组织寻找异常表达的鞘糖脂。(3)将结构初步确定的异常鞘糖脂与标准品的质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将甲基化的中性鞘糖脂进行液相-质谱分析(LC-MS);将癌组织中性鞘糖脂经相关糖基酶(ɑ1,2fucosidase)处理后质谱分析。综合三方面结果确定异常表达的鞘糖脂的结构。(4)将主要中性鞘糖脂和异常表达鞘糖脂在所有的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的相对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对异常表达鞘糖脂进行前离子扫描质谱含量分析,对比分析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前离子扫描结果;将乳腺癌组织样本中表达异常鞘糖脂在一级质谱图上的信噪比(SNR)与癌旁组织、白血病骨髓样本和肝癌组织样本分析比较;将异常表达的鞘糖脂进行ROC分析确定其临床诊断意义;对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异常表达的鞘糖脂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上分析结果确定异常表达鞘糖脂与乳腺癌的关联性。结果:(1)经过一级和多级质谱鉴定,确定乳腺癌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中的主要中性鞘糖脂为GlcCer, LacCer, globotrihexosylceramide (Gb3),globotetraglycosylceramide(Gb4)。癌组织中性鞘糖脂一级质谱图中的峰1184是Fucosyl-Lactoceramide (Fuc-ɑ1,2LacCer)。另外,前人研究的乳腺癌相关标志物Globo-H(Fucosyl-Gb4)也在乳腺癌癌组织样本中检测到。(2)对主要中性鞘糖脂的相对含量比较得出:GlcCer和Gb3在癌旁组织中表达量较高,LacCer, Globo-H和Fuc-ɑ1,2LacCer在癌组织中高表达。(3) SNR分析得出:与白血病和肝癌相比,Fuc-ɑ1,2LacCer特异性地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ROC分析得出:Fuc-ɑ1,2LacCer作为一个临床诊断指标具有一定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论:Fuc-ɑ1,2LacCer在乳腺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且具有特异性;Fuc-ɑ1,2LacCer作为诊断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第二章乳腺癌细胞系中鞘糖脂Fuc-ɑ1,2LacCer及其功能的研究目的:观察Fuc-ɑ1,2LacCer在多种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研究Fuc-ɑ1,2LacCer及相关生物合成酶含量的变化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探讨Fuc-ɑ1,2LacCer及相关生物合成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1)对比多种人乳腺癌细胞系、人白血病细胞系、人肝癌细胞系及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该鞘糖脂的表达情况。(2)通过RT-PCR及Realtime PCR检测乳腺癌细胞系中Fuc-ɑ1,2LacCer相关合成酶(岩藻糖基转移酶)表达情况。筛选出岩藻糖基转移酶1(FUT1)高表达和低表达的细胞系作为后续功能实验的工具细胞系。(3)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样本中岩藻糖基转移酶(FUT1)表达情况。(4)采用RNA干扰技术(RNAi),对岩藻糖基转移酶高表达的细胞系进行基因沉默;构建表达FUT1的质粒(pEGFPN1-FUT1),对岩藻糖基转移酶低表达的细胞系进行基因过表达操作。对转染后的细胞进行鞘糖脂分析,并对细胞的迁移能力进行检测。结果:(1)对多种不同肿瘤细胞系及人正常细胞Fuc-ɑ1,2LacCer相对含量比较分析,得出Fuc-ɑ1,2LacCer在乳腺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细胞。(2) FUT1在MDA-MB-157和MDA-MB-453中表达量较高,在MDA-MB-231和MCF-7中表达量较低。选取MDA-MB-453和MCF-7分别作为FUT1基因沉默和过表达的工具细胞系。(3)与相应的癌旁组织相比,FUT1在乳腺癌癌组织中表达量较高。(4)过表达FUT1后,MCF-7中Fuc-ɑ1,2LacCer表达量显着上升,迁移能力有所增强。结论:Fuc-ɑ1,2LacCer在乳腺癌细胞系中高表达并具有特异性。相应的,FUT1在乳腺癌细胞系及病人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量较高。乳腺癌细胞系中FUT1表达量的上调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

二、鞘糖脂与信号转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鞘糖脂与信号转导(论文提纲范文)

(1)鞘糖脂与肿瘤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鞘糖脂介绍
2 不同种类的鞘糖脂与肿瘤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2.1 Ganglio-系列鞘糖脂
        2.1.1 GM3
        2.1.2 NeuGcGM3
        2.1.3 GD3
        2.1.4 GD2
    2.2 Globo-系列鞘糖脂
        2.2.1 Gb3及Gb4
        2.2.2 Gb5及SSEA-4
3 总结及展望

(2)食品中呕吐毒素与重金属镉联合暴露的肠道毒性作用机制及毒性筛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呕吐毒素(DON)的污染、吸收代谢及毒性
        1.1.1 食品和粮食污染
        1.1.2 吸收、转运和代谢
        1.1.3 毒性
    1.2 镉(Cd)的污染、吸收代谢及毒性
        1.2.1 食品和粮食污染
        1.2.2 吸收、转运和代谢
        1.2.3 毒性
    1.3 DON和Cd的联合污染
        1.3.1 食品种类
        1.3.2 地域
    1.4 DON和Cd的肠道毒性
        1.4.1 DON的肠道毒性
        1.4.2 Cd的肠道毒性
    1.5 真菌毒素联合毒性的分析方法与研究模型
        1.5.1 联合作用类型
        1.5.2 分析方法
        1.5.3 研究模型
    1.6 立题背景及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DON+Cd毒性趋势及联合效应的HT-29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增殖活性测定
        2.3.3 DON生物转化产物分析
        2.3.4 DON+Cd整体毒性趋势分析
        2.3.5 DON+Cd联合效应测定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DON的细胞毒性及生物转化产物研究
        2.4.2 DON和Cd单独染毒诱导的肠道细胞毒性
        2.4.3 DON+Cd多维联合染毒模型设计
        2.4.4 基于κ值分析DON+Cd诱导的联合毒性趋势
        2.4.5 基于CI模型分析DON+Cd诱导的联合效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ON+Cd对 HT-29模型的mRNA调控效应及毒性通路机制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RNA-seq分析mRNA调控效应及毒性通路响应
        3.3.2 RT-qPCR验证毒性通路并分析紧密连接表达
        3.3.3 流式细胞术分析共享毒性通路响应
        3.3.4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RNA分子完整性和mRNA相关性分析
        3.4.2 Cd对 DON的mRNA调控效应影响分析
        3.4.3 DON与Cd的共享毒性信号通路及其交互作用分析
        3.4.4 DON与Cd的非共享毒性通路分析
        3.4.5 Cd对DON共享毒性通路影响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3.4.6 Cd对DON调控肠道紧密连接的影响
        3.4.7 DON+Cd联合作用的毒性机制及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ON+Cd慢性共暴露线虫模型构建及肠道毒性机制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主要溶液的配制
        4.3.2 线虫的培养
        4.3.3 线虫品系及染毒
        4.3.4 体长、体面积测定
        4.3.5 摄食测定
        4.3.6 ROS测定
        4.3.7 肠道自发荧光测定
        4.3.8 Hsp16.2 应激蛋白测定
        4.3.9 基因表达RT-qPCR分析
        4.3.10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DON+Cd的线虫慢性暴露模型设计
        4.4.2 Cd对DON生长发育毒性的影响
        4.4.3 Cd对DON进食抑制毒性的影响
        4.4.4 Cd对 DON引发肠道ROS和脂褐素累积的影响
        4.4.5 Cd对DON诱导肠道应激的影响
        4.4.6 氧化应激/脂肪代谢/组织功能蛋白途径参与Cd对DON的毒性影响
        4.4.7 生理响应、细胞功能响应和分子响应的相关性分析
        4.4.8 DON及DON+Cd诱导的肠道毒性效应及其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APK/AP-1毒性通路的DON+Cd联合毒性传感筛查方法的建立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
        5.3.2 DON及 DON+Cd诱导的AP-1转录活性分析
        5.3.3 基于特异性结合位点AP-1 site的 AP-1site-mCherry哺乳动物细胞传感模型构建
        5.3.4 模型的适用性验证
        5.3.5 DON、Cd及 DON+Cd的筛查时间优化
        5.3.6 DON、Cd及 DON+Cd的荧光筛查
        5.3.7 荧光响应的特异性分析
        5.3.8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Cd对 DON诱导AP-1转录活性的影响
        5.4.2 AP-1 site-mCherry信号级联模型的构建
        5.4.3 传感模型的构建参数优化
        5.4.4 传感模型的活力验证
        5.4.5 传感模型的荧光响应性能分析
        5.4.6 DON+Cd联合毒性筛查及MAPK/AP-1机制验证
        5.4.7 荧光响应的特异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3)谷糠多酚通过c-Myc/miR-149/AKT调控鞘糖脂代谢逆转结肠癌耐药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膳食多酚的研究现状
    2 膳食多酚与肿瘤耐药
        2.1 肿瘤的多药耐药
        2.2 膳食多酚逆转肿瘤耐药
    3 miRNAs与肿瘤耐药
        3.1 miRNAs在肿瘤耐药中的重要作用
        3.2 膳食多酚通过调控miRNAs的表达逆转肿瘤耐药
    4 鞘糖脂代谢与肿瘤耐药
        4.1 鞘糖脂代谢
        4.2 鞘糖脂代谢在肿瘤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谷糠多酚BPIS逆转结肠癌细胞奥沙利铂耐药的效应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株
        2.2 仪器及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试剂的配制
        2.3 谷糠多酚BPIS的提取及其成分分析
        2.4 细胞培养
        2.4.1 细胞培养及传代
        2.4.2 细胞冻存
        2.4.3 细胞复苏
        2.5 MTT法检测BPIS及其活性成分逆转奥沙利铂耐药抵抗的活性
        2.6 Annexin V/PI法检测BPIS诱导HCT-116/L耐药细胞的凋亡
        2.7 Hochest33342 染色观察凋亡小体
        2.8 细胞克隆
        2.9 RNA提取及反转录
        2.10 qPCR分析
        2.11 western blot分析
        2.12 HCT-116/L耐药细胞内药物积蓄的检测
        2.1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BPIS联合奥沙利铂协同抗结肠癌效应
        3.2 HCT-116/L耐药细胞的奥沙利铂耐药性评价
        3.3 BPIS及其活性成分逆转耐药HCT-116/L细胞对奥沙利铂的化疗抵抗
        3.4 BPIS处理诱导了HCT-116/L耐药细胞的凋亡
        3.5 BPIS处理增加了抗癌药物在HCT-116/L耐药细胞内的积蓄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BPIS通过调控c-Myc/miR-149/AKT信号轴逆转结肠癌耐药的分子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株
        2.2 仪器及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试剂的配制
        2.3 细胞培养
        2.4 细胞克隆
        2.5 RNA提取及反转录
        2.6 q PCR分析
        2.7 western blot分析
        2.8 miR-149 的转染与定量分析
        2.9 细胞周期分析
        2.10 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
        2.11 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实验
        2.1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miR-149 与奥沙利铂耐药呈负相关关系
        3.2 BPIS处理促进了miR-149 在耐药细胞中的表达
        3.3 过表达miR-149 加剧了BPIS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 期
        3.4 BPIS处理抑制了miR-149 靶基因AKT及 FOXM1 的表达
        3.5 AKT及 FOXM1 调控下游耐药蛋白的表达
        3.6 c-Myc能够靶向调控miR-149 的表达
        3.7 BPIS通过调控c-Myc/miR-149/AKT逆转结肠癌耐药的分子机制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BPIS通过重塑酸性鞘糖脂代谢逆转结肠癌奥沙利铂耐药的分子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株
        2.2 实验动物
        2.3 仪器及试剂
        2.3.1 仪器
        2.3.2 试剂
        2.3.3 试剂的配制
        2.4 AOM-DSS诱导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AC)小鼠模型
        2.5 AOM/DSS诱导的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AC)小鼠肠道组织的分离
        2.6 免疫组化分析
        2.7 结肠癌病人组织样本的获取
        2.8 western blot分析
        2.9 ELISA分析
        2.10 瞬时转染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神经节苷脂代谢参与结肠癌奥沙利铂化疗耐药
        3.2 BPIS通过降低HCT-116/L细胞内NEU3 的水平抑制神经节苷脂代谢
        3.3 NEU3 介导BPIS逆转HCT-116/L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抗性
        3.4 BPIS通过抑制AKT的表达参与调控神经节苷脂代谢
        3.5 BPIS通过调控神经节甘脂代谢逆转结肠癌奥沙利铂耐药的分子机制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BPIS能够逆转结肠癌裸鼠的奥沙利铂耐药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株
        2.2 实验动物
        2.3 奥沙利铂耐药模型裸鼠的构建及给药干预
        2.4 western blot分析
        2.5 qPCR分析
        2.6 免疫组化分析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BPIS处理抑制了耐药模型裸鼠体内肿瘤的增殖
        3.2 BPIS处理对耐药模型裸鼠中c-Myc/miR-149/AKT信号通路相关指标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BPIS处理抑制耐药模型裸鼠中NEU3 及下游耐药蛋白P-gp的表达
        3.4 BPIS逆转结肠癌奥沙利铂耐药的分子机制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附件缩略词表

(4)花花柴中Ca2+积累对高温胁迫响应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高温对植物体的影响
        1.2.1 高温胁迫对植物体形态结构的影响
        1.2.2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高温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1.2.4 高温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1.2.5 高温胁迫对植物渗透保护剂的影响
        1.2.6 高温胁迫对植物激素的影响
        1.2.7 植物分子响应高温胁迫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响应高温胁迫的受体和信号途径
    1.4 Ca~(2+)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
        1.4.1 Ca~(2+)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
        1.4.2 钙信号的作用特点
        1.4.3 钙信号与逆境胁迫
    1.5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耐高温胁迫中的应用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高温胁迫对荒漠植物花花柴大分子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高温处理不同时间花花柴植株的表型变化
        2.2.2 45℃处理不同时间花花柴叶片DNA、RNA及蛋白质的降解程度
        2.2.3 彗星电泳检测花花柴细胞的损伤程度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花花柴常温-高温比较转录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花花柴转录组测序结果与分析
        3.2.1 花花柴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2.2 花花柴转录组测序数据de novo组装结果统计
        3.2.3 花花柴Unigene的功能注释
        3.2.4 花花柴Unigene的GO功能分类
        3.2.5 花花柴Unigene的代谢通路分析
        3.2.6 花花柴耐高温相关路径及基因的挖掘
        3.2.7 高温胁迫下Ca~(2+)转运及结合相关基因分析
        3.2.8 花花柴耐高温相关基因的蛋白质互作分析
        3.2.9 花花柴转录组数据实时荧光定量检验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荒漠植物花花柴不同生育期盐离子动态变化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花柴各器官中Na~+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4.2.2 花花柴各器官中K~+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4.2.3 花花柴各器官中Ca~(2+)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4.2.4 花花柴各器官中Mg~(2+)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4.2.5 花花柴不同发育期各器官中K~+/Na~+动态变化分析
        4.2.6 花花柴不同发育期各器官中(Ca~(2+)+Mg~(2+))/(Na~++K~+)动态变化分析
        4.2.7 几种离子在花花柴不同器官中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Ca~(2+)结合相关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全长引物设计与合成
        5.2.2 花花柴叶片cDNA模板的制备
        5.2.3 Kc_CDPK32 Kc_CIPK5、Kc_CIPK9基因克隆
        5.2.4 Kc_CDPK32、Kc_CIPK5、Kc_CIPK9基因TA克隆及测序
        5.2.5 BP-LR反应
        5.2.6 载体-基因转化农杆菌
        5.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基因 CDs 全长序列分析
        5.3.2 Kc_CDPK32、Kc_CIPK5、Kc_CIPK9系统发育树分析
        5.3.3 Kc_CDPK32、Kc_CIPK9、Kc_CIPK5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5.3.4 Kc_CDPK32、Kc_CIPK5、Kc_CIPK9三个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LncRNA-FUT3as介导组蛋白H4修饰调控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仔猪腹泻与大肠杆菌
    1.2 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1.2.1 大肠杆菌受体形成相关基因
        1.2.2 免疫基因
        1.2.3 肠道黏膜完整性相关基因
        1.2.4 其他
    1.3 长链非编码RNA概述
        1.3.1 长链非编码RNA来源、分类及功能
        1.3.2 长链非编码RNA作用机制
    1.4 动物长链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1.4.1 参与肌肉生长发育
        1.4.2 参与脂肪代谢
        1.4.3 参与免疫应答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LncRNA-FUT3as表达水平与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的关系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大肠杆菌抗性调控关键lncRNA-FUT3as来源及序列特征
        2.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2.1.5 大肠杆菌F18ab、F18ac菌体侵染与LPS诱导IPEC-J2细胞
        2.1.6 LncRNA干扰试验
        2.1.7 组织和细胞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1.8 RNA反转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
        2.1.9 Northern blot检测
        2.1.10 大肠杆菌与猪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测定
        2.1.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LncRNA-FUT3as筛选与序列特征分析
        2.2.2 LncRNA-FUT3as在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2.2.3 LPS诱导和菌体侵染IPEC-J2细胞后lncRNA-FUT3as表达变化
        2.2.4 LncRNA-FUT3as干扰IPEC-J2细胞系的建立
        2.2.5 干扰lncRNA-FUT3as对大肠杆菌与IPEC-J2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LncRNA-FUT3as介导组蛋白H4修饰对靶基因FUT3表达调控的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3.1.4 RNA pull down试验
        3.1.5 RNA免疫共沉淀(RIP)试验
        3.1.6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试验
        3.1.7 乙酰化抑制剂处理IPEC-J2细胞
        3.1.8 RNA反转录及定量表达检测
        3.1.9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
        3.1.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LncRNA-FUT3as对靶基因FUT3表达水平的影响
        3.2.2 LncRNA-FUT3as互作蛋白鉴定
        3.2.3 组蛋白H4与靶基因FUT3结合关系研究
        3.2.4 LncRNA-FUT3as对组蛋白H4乙酰化修饰水平的影响
        3.2.5 组蛋白H4乙酰化修饰对靶基因FUT3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靶基因FUT3表达水平与F18大肠杆菌抗性的关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4.1.4 FUT3的免疫组化(IHC)分析
        4.1.5 大肠杆菌F18ab、F18ac菌体和LPS刺激IPEC-J2细胞
        4.1.6 靶基因FUT3表达检测
        4.1.7 FUT3基因慢病毒干扰载体、过表达载体以及敲除载体构建
        4.1.8 FUT3基因慢病毒干扰、过表达以及敲除细胞系的建立
        4.1.9 FUT3基因过表达、沉默及敲除对F18大肠杆菌黏附能力的影响
        4.1.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猪FUT3基因mRNA组织表达谱分析
        4.2.2 FUT3基因在F18敏感型和抗性型肠道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分析
        4.2.3 FUT3在F18敏感型和抗性型肠道组织中免疫组化IHC分析
        4.2.4 LPS诱导IPEC-J2细胞后的FUT3表达水平变化
        4.2.5 大肠杆菌菌体侵染IPEC-J2细胞后的FUT3表达水平变化
        4.2.6 FUT3基因干扰、过表达及敲除载体构建
        4.2.7 干扰和过表达载体慢病毒液滴度测定
        4.2.8 干扰、过表达和敲除效率验证
        4.2.9 FUT3基因过表达、沉默及敲除对FUT3蛋白翻译水平的影响
        4.2.10 FUT3基因过表达、沉默及敲除对大肠杆菌黏附能力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LncRNA-FUT3as靶向FUT3对下游分子的调控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5.1.4 转录组测序分析
        5.1.5 LncRNA-FUT3as干扰后对通路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5.1.6 FUT3基因过表达、干扰及敲除后通路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5.1.7 鞘糖脂生物合成通路基因与大肠杆菌抗性的关系研究
        5.1.8 利用CoIP试验结合质谱检测(CoIP-MS)寻找FUT3的互作蛋白
        5.1.9 利用His pull down试验结合质谱检测(His pull down-MS)寻找FUT3的互作蛋白
        5.1.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LncRNA-FUT3as干扰IPEC-J2细胞前后转录组测序分析
        5.2.2 LncRNA-FUT3as对鞘糖脂生物合成信号通路基因的影响
        5.2.3 靶基因FUT3对鞘糖脂生物合成信号通路基因的影响
        5.2.4 鞘糖脂生物合成通路与大肠杆菌抗性的关系研究
        5.2.5 FUT3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5.2.6 LncRNA-FUT3as调控分子机制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文章创新点
不足之处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iTRAQ技术的‘赣脐3号’果实发育期及冷藏期蜡质相关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表皮蜡质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1.1 植物表皮蜡质的功能及组成
        1.1.2 植物表皮蜡质成分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1.2.1 VLCFAs合成相关基因
        1.1.2.2 酰基还原途径相关基因
        1.1.2.3 脱羰途径相关基因
        1.1.3 植物表皮蜡质成分运输基因研究进展
        1.1.4 植物表皮蜡质合成与转运的调控基因研究进展
    1.2 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进展
        1.2.1 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技术
        1.2.2 iTRAQ技术及其优势
        1.2.3 iTRAQ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2.4 iTRAQ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1.3 本项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1.1 果实发育期与冷藏期‘赣脐3 号’蜡质相关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1.3.1.2 果实发育期与冷藏期‘赣脐3号’蜡质相关的差异蛋白的筛选及编码该蛋白基因的RT-qPCR表达分析
        1.3.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基于i TRAQ技术的‘赣脐3 号’果实发育期蜡质相关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iTRAQ技术实验步骤
        2.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1.4.1 数据库选择与Mascot搜索
        2.1.4.2 蛋白质鉴定及定量信息统计
        2.1.4.3 蛋白质功能注释及差异蛋白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蛋白质检测
        2.2.2 蛋白质鉴定
        2.2.2.1 肽段鉴定质量评估
        2.2.2.2 基本鉴定信息
        2.2.2.3 蛋白质的整体分布情况
        2.2.3 重复性分析
        2.2.4 蛋白质注释信息
        2.2.4.1 GO注释
        2.2.4.2 COG注释
        2.2.4.3 Pathway代谢通路注释
        2.2.5 差异蛋白质统计分析
        2.2.5.1 蛋白质定量信息统计
        2.2.5.2 差异蛋白的GO显着性富集分析
        2.2.5.3 差异蛋白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2.2.6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2.2.6.1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关联数量关系
        2.2.6.2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关联表达相关性
        2.2.6.3 关联差异蛋白功能注释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2.3.2.1 ‘赣脐3 号’与‘纽荷尔’脐橙果实发育期脂肪酸合成相关差异蛋白分析
        2.3.2.2 ‘赣脐3 号’与‘纽荷尔’脐橙果实发育期萜类合成相关差异蛋白分析
        2.3.2.3 ‘赣脐3 号’与‘纽荷尔’脐橙果实发育期ABC转运差异蛋白分析
        2.3.2.4 ‘赣脐3 号’与‘纽荷尔’脐橙果实发育期其他途径差异蛋白分析
        2.3.2.5 ‘赣脐3 号’与‘纽荷尔’脐橙果实发育期蛋白质组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第三章 基于iTRAQ技术的‘赣脐3 号’果实冷藏期蜡质相关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iTRAQ技术实验步骤
        3.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蛋白质检测
        3.2.2 蛋白质鉴定
        3.2.2.1 基本鉴定信息
        3.2.2.2 蛋白质的整体分布情况
        3.2.3 重复性分析
        3.2.4 蛋白质注释信息
        3.2.4.1 GO注释
        3.2.4.2 COG注释
        3.2.4.3 Pathway代谢通路注释
        3.2.5 差异蛋白质统计分析
        3.2.5.1 蛋白质定量信息统计
        3.2.5.2 差异蛋白的GO显着性富集分析
        3.2.5.3 差异蛋白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2.6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3.2.6.1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关联数量关系
        3.2.6.2 定量和显着差异关联相关性分析
        3.2.6.3 关联差异蛋白功能注释
        3.2.6.4 功能富集关联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3.3.2.1 ‘赣脐3 号’和‘纽荷尔’脐橙冷藏期蜡质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3.3.2.2 ‘赣脐3号’和‘纽荷尔’脐橙冷藏期脂肪酸合成与延伸相关差异蛋白分析
        3.3.2.3 ‘赣脐3 号’和‘纽荷尔’脐橙冷藏期萜类合成相关差异蛋白分析
        3.3.2.4 ‘赣脐3 号’和‘纽荷尔’脐橙冷藏期ABC转运差异蛋白分析
        3.3.2.5 ‘赣脐3 号’和‘纽荷尔’脐橙冷藏期其他途径差异蛋白分析
        3.3.2.6 ‘赣脐3 号’和‘纽荷尔’脐橙冷藏期蛋白质组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第四章 ‘赣脐3号’果实发育期与冷藏期蜡质相关差异蛋白的筛选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及其配置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4.1.5 实验方法
        4.1.5.1 脐橙果皮总RNA的提取
        4.1.5.2 RNA质量检测与浓度测定
        4.1.5.3 第一链cDNA的合成
        4.1.5.4 实时荧光定量PCR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果皮蜡质相关差异蛋白筛选
        4.2.1.1 果实发育期果皮蜡质相关差异蛋白筛选
        4.2.1.2 果实冷藏期果皮蜡质相关差异蛋白筛选
        4.2.1.3 冷藏期其他相关差异蛋白
        4.2.2 果皮蜡质合成及转运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
        4.2.2.1 果实发育期蜡质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
        4.2.2.2 果实冷藏期蜡质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
        4.2.2.3 冷藏期其他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4.3.1 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表达一致性分析
        4.3.2 影响脐橙贮藏性能的关键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鞘糖脂对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形成及溶骨性骨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鞘糖脂
    1. 鞘糖脂在破骨细胞形成中的作用:
    2. 鞘糖脂在成骨细胞形成的作用:
二、鞘糖脂与溶骨性骨病
    1.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与牙周病:
    2. 鞘糖脂与戈谢病(Gaucher disease,GD):
    3. 鞘糖脂与MM:
三、展望

(8)三斑海马中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及生理活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抗炎活性研究概述
        1.1.1 炎症发病机制与关键因子研究
        1.1.2 抗炎类药物研究
    1.2 抗癌活性研究概述
        1.2.1 癌症的发生
        1.2.2 抗癌物质
    1.3 抗氧化活性研究概述
        1.3.1 氧化发生
        1.3.2 抗氧化过程
        1.3.3 天然抗氧化剂
    1.4 海马的研究进展
        1.4.1 海马的活性成分
        1.4.2 海马的生理功能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
    1.6 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6.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3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及原料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3 三斑海马脂质的制备与抗炎活性
        2.3.1 三斑海马不同极性脂质组分的制备
        2.3.2 三斑海马不同极性组分成分的测定
        2.3.3 三斑海马石油醚提取物的紫外光谱扫描分析
        2.3.4 三斑海马石油醚提取物的中压硅胶柱层析分离
        2.3.5 三斑海马中压硅胶柱层析组分的成分分析
        2.3.6 三斑海马FrⅣ中脂质部位的提取
        2.3.7 三斑海马FrⅣ中脂质部位的不同极性脂质的分离
        2.3.8 不同极性脂质的薄层层析检识
        2.3.9 不同极性脂质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3.10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培养
        2.3.11 三斑海马脂质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兼容性
        2.3.12 LPS用于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浓度的选择
        2.3.13 炎症介质一氧化氮的测定
        2.3.14 炎症细胞因子IL-1 β、IL-6、TNF-α含量的测定
    2.4 三斑海马鞘糖脂与长链碱的抗肿瘤活性
        2.4.1 长链碱的制备
        2.4.2 长链碱的纯化与薄层层析检识
        2.4.3 长链碱的紫外全波长扫描光谱
        2.4.4 鞘糖脂与长链碱对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存活性
        2.4.5 鞘糖脂与长链碱对体外培养人肿瘤细胞HepG2、K562增殖抑制活性
    2.5 三斑海马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2.5.1 三斑海马水提物的葡聚糖凝胶G-10过滤层析分离及总酚总氨基酸分布
        2.5.2 凝胶过滤层析组分分析
        2.5.3 抗氧化力
    2.6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斑海马脂质的制备及其抗炎活性
        3.1.1 三斑海马不同极性组分的制备及成分测定
        3.1.2 三斑海马石油醚提取物的紫外光谱扫描谱图
        3.1.3 三斑海马硅胶柱柱层析分离不同极性组分
        3.1.4 FrⅠ-Ⅳ的成分测定
        3.1.5 FrⅣ脂质部位不同脂质的分离与薄层层析检识
        3.1.6 不同极性脂质的脂肪酸组成
        3.1.7 总脂、中性脂、糖脂、磷脂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1.8 细胞存活性
        3.1.9 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模型的建立
        3.1.10 一氧化氮产量
        3.1.11 炎症细胞因子产量
    3.2 三斑海马鞘糖脂与长链碱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3.2.1 长链碱制备与纯化
        3.2.2 长链碱的紫外全波长光谱扫描
        3.2.3 长链碱的薄层色谱分析
        3.2.4 海马鞘糖脂与长链碱对RAW264.7细胞存活性的影响
        3.2.5 鞘糖脂与长链碱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3.3 三斑海马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3.3.1 水提物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及总酚与总氨基酸分布
        3.3.2 凝胶过滤层析各组分的成分测定
        3.3.3 水提物凝胶过滤层析组分的抗氧化活性
4 讨论
    4.1 三斑海马抗炎活性物质的筛选
        4.1.1 抗炎活性的筛选指标及促炎细胞因子的选择
        4.1.2 三斑海马抗炎活性成分的筛选
        4.1.3 三斑海马抗炎脂溶性组分的分离与抗炎活性
    4.2 三斑海马鞘糖脂和长链碱抗肿瘤活性
        4.2.1 三斑海马长链碱的制备与纯化
        4.2.2 三斑海马鞘糖脂与长链碱的抗肿瘤活性
    4.3 水提物酚类和小分子肽、氨基酸的抗氧化活性
        4.3.1 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
        4.3.2 小分子肽、氨基酸的抗氧化活性
5 结论
    5.1 三斑海马脂质的体外抗炎活性
    5.2 三斑海马鞘糖脂与长链碱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5.3 三斑海马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鞘糖脂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耐药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及其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二. 鞘糖脂(glycosphingolipids)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三. 几个鞘糖脂及糖基转移酶与多药耐药
    四. 鞘糖脂参与的耐药分子机制
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培养
        2. 总鞘糖脂的提取
        3. 鞘糖脂的酸中性分离
        4. 鞘糖脂的甲基化处理
        5. 鞘糖脂的薄层层析(TLC)分析
        6. 鞘糖脂的质谱分析
        7. 提取细胞RNA
        8. 逆转录反应
        9.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10. 过表达质粒构建
        11. 普通PCR反应
        12. 割胶回收
        13. PCR产物纯化回收
        14. 感受态细菌DH5α的制备
        15. 连接液或质粒转化
        16. 质粒DNA的小量抽提
        17. 质粒DNA的中量制备
        18. 过表达质粒或si RNA电转染耐药细胞HL60/ADR
        19. 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的活性
        20. CCK-8 检测细胞增殖
        21. 蛋白质印迹
        22. 免疫荧光实验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实验结果
    1) 鞘糖脂及糖基转移酶在耐药细胞HL60/ADR与非耐药细胞HL60 中表达
    2) 糖基转移酶在耐药细胞HL60/ADR与非耐药细胞HL60 中表达
    3) 在耐药细胞中调控鞘糖脂的表达改变耐药性
    4) 调控鞘糖脂变化改变耐药性以影响GEM形成及下游PI3K/Akt及 β-catenin信号通路实现的
讨论
小结
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综述 鞘脂类在肿瘤耐药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10)乳腺癌异常鞘糖脂的表达及其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乳腺癌患者组织样本中中性鞘糖脂 Fuc-ɑ1,2 LacCer 的表达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乳腺癌细胞系中鞘糖脂 Fuc-ɑ1,2 LacCer 表达及功能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膜表面鞘糖脂的表达及与肿瘤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
致谢

四、鞘糖脂与信号转导(论文参考文献)

  • [1]鞘糖脂与肿瘤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 金雪峰,杨广宇.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10)
  • [2]食品中呕吐毒素与重金属镉联合暴露的肠道毒性作用机制及毒性筛查方法研究[D]. 郭红艳. 江南大学, 2021(01)
  • [3]谷糠多酚通过c-Myc/miR-149/AKT调控鞘糖脂代谢逆转结肠癌耐药的分子机制[D]. 张晓莉. 山西大学, 2021(01)
  • [4]花花柴中Ca2+积累对高温胁迫响应的功能分析[D]. 朱传应. 塔里木大学, 2020
  • [5]LncRNA-FUT3as介导组蛋白H4修饰调控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 孙丽. 扬州大学, 2020
  • [6]基于iTRAQ技术的‘赣脐3号’果实发育期及冷藏期蜡质相关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 陈伟.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5)
  • [7]鞘糖脂对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形成及溶骨性骨病的影响[J]. 赵会迎,马艳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7(07)
  • [8]三斑海马中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及生理活性评价研究[D]. 陈莉萍. 海南大学, 2016(01)
  • [9]鞘糖脂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耐药中的作用[D]. 卞刚. 苏州大学, 2016(01)
  • [10]乳腺癌异常鞘糖脂的表达及其功能的研究[D]. 朱婷婷. 苏州大学, 2014(04)

标签:;  ;  ;  ;  

鞘糖脂和信号转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