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品味,感受创新——写于南京音乐台八周年之际

提升品味,感受创新——写于南京音乐台八周年之际

一、提高品位 感受创新——写在南京音乐台开播8周年之际(论文文献综述)

阎安[1](2017)在《空间视域下城市广电媒体发展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台为例》文中提出城市广电媒体是城市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子系统,是地方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城市形象传播需要的窗口。本文从空间视域出发,在空间动力作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着眼长三角城市广电媒体的现实问题,从第一空间规模对渠道的影响、第二空间需求对内容的影响、网络信息空间对媒体平台功能和架构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其典型案例、实践经验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予以研究。从空间视域考察,大众传媒发展的现实过程是由多层次动力交互作用推动的,并存在多个维度的空间动力机制。在物质的第一空间,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扩张和人口的大规模集聚,进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传媒相关产业发展,为大众传播提供了渠道资源。在精神与文化的第二空间,大众传媒进行精神生产,通过塑造“公共空间”和重建“想象的共同体”,在第二空间建构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城市精神文化空间建设的现实需求,也直接牵引大众传媒内容的生产方向。在由信息网络构成的“新的空间”,互联网实现了城市另一个界面的“可沟通性”,并重塑人类多个面向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空间连接、人与城市的空间连接被技术重构,也进而导致大众传媒的功能转换与平台迁移。从第一空间维度看,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资源、产业在特定空间的集聚产生了规模效应,驱动媒体渠道的空间扩张。高密度社区降低了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单位成本,使更加先进的通讯网络在城市化区域率先普及;受益于城市化区域旺盛的人口流动,广播电视无线传输渠道的移动优势得以发挥,以城市“动众”为服务对象的交通广播和移动电视成为城市广电新的增长点。对于城市广电而言,渠道的扩张和日益开放意味着“溢出效应”,但同时也意味着来自行业内强势媒体和行业外互联网巨头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单纯的“规模驱动”将进入增速回落、直至增长乏力的阶段,而“创新驱动”将成为渠道拓展的新动力。对于城市广电来说,渠道资源将从垄断转向开放,从稀缺转向过剩。从第二空间维度看,当前中国城市呼唤理性、建设性的公共舆论空间,和具有包容度、亲近感的社会认同空间。正是上述需求,牵引着广电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创新。城市广电在电波和屏幕中,建构起一个虚拟的城市交流场域,在反映社会舆论的基础上设置议题、提供意见,并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由此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城市广电发挥监测本土环境、沟通本地人群、传播地域文化、延续城市记忆、弘扬城市精神的功能,成为促成城市文明外化与具象化的重要媒介。城市台自办节目一直是城市民意表达与政治参与的窗口,在荧幕上呈现的家庭生活、日常礼节与习俗,为重建社会认同提供了帮助。对于城市广电来说,这是内容生产应该坚持的方向。从“一个新的空间”这一全新维度看,在城市空间被互联网深刻改造的背景下,城市广电的业务形态、组织架构和媒介功能也随之变革调整,作为内容产制者和渠道运营商的角色定位相应改变。城市广电转型发展而来的视听新媒体业务,尤其是带有网络社区特点的视音频网站,成为新技术条件下连接人与人的重要平台。这一转型延续并放大了广播电视自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的促进社会沟通的功能,并融入了互联网社交化传播、生产主体民主化等特性优势。城市广电向城市综合信息平台的转型,不仅扩宽了传统节目类内容的传播渠道,更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信息整合的优势。通过对城市资讯、城市服务、城市消费等要素的整合,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支撑,城市广电将转型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综合对“三个空间”动力作用趋势的判断,本文认为,第一空间的扩张驱动力将从“规模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媒体渠道将从垄断变为“过剩”。在新的渠道生态下,城市广电应提高“善用渠道”的能力,着力降低渠道成本。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与媒体协作、线上和线下渠道融合,实现渠道共享和内容价值最大化。在第二空间,由城市社会建设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牵引的内容生产仍将维系,城市广电仍是构建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认同的重要力量。通过深耕城市,捕捉城市化带来的新需求,可以推动城市广电不同类型的新节目研发;通过下沉到社区,实行“超级本地化”策略,可以以多样化的“小而美”生产赢得市场青睐。在网络信息空间,互联网越来越强的媒体属性和空间连接能力,将“倒逼”城市广电的融合与调整。通过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实现节目、技术、平台、人才等生产要素逐步共享融通;通过探索平台经营的多元化战略,推动城市广电实现跨地域、跨媒体、跨行业经营。

陈洁[2](2012)在《苏州弹词艺术发展史研究: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的有机统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剖析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弹词”的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苏州弹词,是目前我国从业人员最多、专业演职团体最多、拥有专门表演场所最多、保存传统书目最多、原创的新编书目最多、电台电视台播放节目总时最长的曲艺类非遗项目。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江、浙、沪甚至海外,都有热衷于此的票友团体;众多曲艺品种中,唯有它是拥有专门的传承学校、专设的领导机构并有专业理论刊物出版。从苏州弹词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文化自觉过程中,通过自我保护、能动传承而实现其艺术复兴。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以该遗产富有代表性的弹词流派为切入点,观察分析这些流派在“非遗”保护视野下,如何实现原样保护和能动传承的相关具体做法;首次将听客和学者层面与“非遗”保护的互动,纳入曲艺传承体系之中考察;尝试从音乐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剖析苏州弹词在传统艺术式微的今天依然相对繁荣的原因。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做到妥善地保护和发扬苏州弹词文化遗产,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的能动性,即演员主体的创演能动性、学者文人的研究主动性和书迷票友的传承自觉性。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作为曲艺、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考的范本。苏州弹词保护传承的成功经验说明,对音乐、曲艺、戏曲等艺术类非遗项目来说,外力支持固然不可或缺,但首要保护的应是该艺术形式的自身内在活力,激发其新陈代谢的自我创造能力,变被动的外在保护为能动的自我发展,聚集外力以推进内功修炼,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多样性并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殷晓元[3](2011)在《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研究》文中提出政党政治传播是指政党通过自身组织体系或大众媒体,传播其政治主张及路线方针政策以形成政治舆论的过程。政党政治传播具有监测环境、构建核心价值观、塑造政治形象、政治动员、社会整合五大功能。政治传播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是其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是领导革命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号角,“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陷入泛政治化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传播逐渐走向务实。当前,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面临复杂的生态环境。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化信息化使世界舆论争夺更趋激烈;从政治环境看,中国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效为中共政治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从社会环境看,社会转型加快,结构出现裂变;从文化环境看,大众文化发展迅猛,文化走向世俗化;从自身建设看,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得到提高,但其掌握的政治资源有所流失,提高政治认同的难度有所加大。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已形成立体化格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显着成效,凝聚了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改善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如政治信息渠道不畅、大众媒介异化、对互联网调控办法不多、价值观构建结构失衡、传播话语僵化、社会心理疏导不够、国际话语权不够等。优化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需要树立真实真诚、分层分众、受众本位、公共传播、政治营销和法治化等传播理念;整合多种政治资源,充分发挥人文知识分子、非政府组织、艺术工作者、意见领袖等在政治传播上的作用;从道路与方向、理论与旗帜、制度与政策、价值与文化、形象与资源等方面优化政治传播的内容;注重完善沟通机构、形成主导格局、建立干预机制;建构有效的政治符号,改善政治修辞方式,争夺国际话语权。

周琳蓉[4](2011)在《省级音乐广播电台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陕西、河南音乐广播电台为例》文中认为省级广播电台在中国广播事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省级电台都是国内势力强劲的电台,它们的节目频率中的自办节目比例比较高,对频率专业化模式和节目类型调整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也较大。我国音乐广播电台经历了综合化文艺台、系列化音乐台,以及类型化音乐台三个阶段,从一个由综合性的发展走向了专业化、类型化发展的道路。陕西电台音乐广播是一种包容多种音乐成分的音乐广播,其定位为娱乐时尚的音乐频率。它主要以流行音乐为主的同时兼顾其它音乐内容,音乐节目内容涵盖了民族、流行、欧美、日韩、古典等多种音乐成分。河南电台音乐广播定位为专业化的流行音乐频率。音乐节目内容以70年代至今的经典流行音乐为主体,“以流行音乐感动,经典魅力永恒”为口号。节目风格统一,以板块节目为主。音乐频率专业化是音乐广播未来的发展趋势,音乐完全按照自身的规律和定位传播,使得传播媒介越来越平民化、人性化,受众对象也将越来越具体而且单一,节目更具有针对性。都市中的音乐广播要以地域性强的独特优势,以及明确的对象和精准的定位来发挥它独具的优势。

张莹莹[5](2011)在《《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是以2000-2009年《音乐周报》原件为文本,全面考察其创办背景,梳理报纸的基本情况,深层揭示其形式和内容背后所蕴含的音乐学和编辑学价值。揭示《音乐周报》办报的规律和方法。体现《音乐周报》与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拟采用编辑学研究相关的历史的方法、分类的方法、比较法、社会调查法、科学抽象法、功能研究法等方法。通过研究发现《音乐周报》在办报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安排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形式上,版面大小和版式形态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风格统一的,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伴随着主编人员的变换而出现版式风格、版面大小的明显改变。十年间两次全新改版是明显的分界线。内容上,基本内容的设置在很长时期内保持稳定。2010年的改版,内容出新、变化大。周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具备了专业性的特质。作者群以本报记者及专业音乐工作者为主。读者人数没有被充分拓展,其音乐权威大报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周报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读者调查力度,使报纸内容尽量符合读者的期望、加大发行量和社会影响力。重要新闻的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是有规律可循的。重要报道是与“音协”工作重点同步的,音协在某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周报头条新闻选择的风向标。把十年内所有的头条新闻进行归类,发现大概都集中在十几个类别之中,有一定的规律性。《音乐周报》十年来对“引导中国音乐界发展的方针政策、不同音乐品种的发展、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全国大型音乐活动、学术研究、重大社会活动(节日、突发事件等特殊事件)、能够保障音乐事业良好发展的事项以及边缘音乐文化”的关注和推动是不遗余力的;其“音乐评论”栏目新颖、涉及面广、观点鲜明、争鸣自由、组织有序。《音乐周报》的功能和作用,十年来除起到对各方面音乐新闻进行及时报道和信息解读的作用外,还有指明中国音乐前进方向、记录音乐发展历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发现并揭露音乐界存在的问题、界定问题、把问题明朗化、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辅佐中国音乐良性发展的功能。

王丽[6](2010)在《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美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广播发展看,当广播遭遇电视的重创后,另辟蹊径,开始细分听众,采取一家电台只播出一种节目取胜的的节目编排模式与节目形态,开创出了类型化广播(Format Radio)传播模式;五十年代发轫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美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主流广播运行模式。类型化广播(Format Radio)从美国发源,20世纪70年代传入台湾,21世纪初再由台湾资深传媒人引入中国大陆开始实施,因此类型化广播在我国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类型化广播发生的环境与美国既有相似之处如遇到电视媒介的竞争,也有不径相同的地方,比如遇到网络等新媒体的竞争等等。因此,研究类型化广播既要把它放到世界范围内考察,更需要考量我国自身的国情和媒介语境等因素。本文以类型化广播为研究对象,着眼点有二:一是研究作为广播运行新模式的类型化广播,与我国广播发展第二阶段专业化广播的异同之处,即类型化广播及其特征等相关概念的厘清,从而为这一目前尚稍显空白并存在一定争议的学术研究抛砖引玉;二是归纳美国、台湾类型化广播发展特点,重点分析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发展的实例,以此找出类型化广播在我国发展遇到的瓶颈以及突破途径,提出在我国实施类型化广播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预测我国类型化广播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趋势。首先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广播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较为本土化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支撑,即认为根据市场细分和受众细分理论,类型化广播是在一个地区频率资源充沛的情况下,在一个频率中只播出针对不同听众的某一类特别喜好的内容,以一种时钟循环的编排模式播出某一固定类型的节目。明确提出类型化广播呈现以下特征,即五大模式特点:特定类型的“内容流”、固定格式的“模块流”、竖式编排的“形式流”、植入广告的“点式流”、目标明确的“听众流”。另外,花相当篇幅区分了类型化广播与综合广播特别是专业化广播的异同之处:表面上看,专业化广播和类型化广播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类型化广播的运作逻辑和运营理念上与专业化广播其实相去甚远。它们会互相借鉴、扩展、融合,但“单一”性不变,专业化就是专业化,类型化就是类型化。一般而言,专业化在先,类型化在后;专业化粗分,类型化细分;通俗地说,如果把专业化电台比喻为专卖店的话,那类型化电台就是精品店。文章总结了我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情况,认为2002年国内第一个流行音乐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的开播,开始了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探索;迄今几乎每年都有不止一家类型化电台产生。八年左右时间类型化广播的探索与实践,使中国大陆广播在专业化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成为中国广播媒体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并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从中央台到省级台到省会城市电台的一百多家电台相继采用类型化广播模式,形成了类型化广播的第一方阵;二是类型化广播以音乐台为主但细分程度低,新闻、故事等类型化电台开始展露头角。文章选择了北京地区的国家级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HIT FM88.7热力金曲广播以及笔者所在的省级电台湖北音乐广播FUNMUSIC RADIO以及省会城市电台的武汉音乐台作为分析和比较的案例,认为其发展遇到如下共同的瓶颈和问题:首先是大陆类型化广播的制度瓶颈:一是广播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制约着广播产业的市场化经营,二是广播频率定位的局限性制约了资源整合的最优化,三是人事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四是广播产业深度开发的不完整制约了电台自身资源的集约化,电台的类型化发展得不到社会资源的有利支撑。其次是类型化广播的运作模式瓶颈:一是内容同质化严重,造成一个城市出现两个甚至三个听不出区别的类型化电台;二是缺少地方特色,与本地听众的贴近度不够;三是主持难度加高,类型化音乐电台主持人说话时间有规定,要求主持人语言提炼能力更强、主持个性更鲜明;四是节目互动性不够,机器编程的歌曲循环反复加上主持人少量的语言构成类型化音乐台的全部,受众对节目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必然下降;五是节目模块局限性大,使得广播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受到制约。另外,技术、频率资源等一些客观因素也成为制约类型化广播发展的瓶颈。在具体对策上,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具体做法:一是统筹兼顾、分步推进类型化广播:从时间上,类型化广播切忌一蹴而就,应逐步推广;从地域上,类型化广播切忌同步展开,应分步进行。二是找准定位、多元推进类型化广播:科学调研,精准定位;技术先行,细化定位。三是有取有舍,特色推进类型化广播:从受众上,类型化广播切忌追求面面俱到,应锁定“小众”;从品牌上,类型化广播切忌个性模糊,应有明显特色;从主持上,类型化广播切忌千人一面,应独具魅力;从广告上,类型化广播切忌包打天下,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四是面向市场,深入推进类型化广播。最后本文将类型化广播这一课题置于整个媒介和世界广播发展的大背景下,研判我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在未来几年内,随着技术条件改善,类型化广播电台的数量呈激增趋势;随着汽车工业发展,类型化广播电台呈多元化类型趋势;随着体制改革的推动,类型化广播将呈现出联盟化趋势。特别是利用类型化音乐广播的优势联手构建省级广播联播网,这种合作模式符合先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台湾的既有做法,并且有可能在我国起到广播改革的示范性作用和影响。

胡妍莉[7](2008)在《窄播化时代的交通广播现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在窄播化背景下出现的交通广播热这一特殊现象,在广播业发展的宏观视野里进行探讨和研究。运用资料分析、比较分析、例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交通广播出现的时代背景、发展繁荣的原因、特点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本文是分五个部分来进行论述的。第一部分,对交通广播的兴起和现状做了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对交通广播发展和繁荣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第三部分则分析了交通广播这一目前最实用的媒体的节目特征。第四部分指出了交通广播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瓶颈,对交通广播的未来进行更理性的思考。在最后一部分,对交通广播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得出了交通广播只要勇于创新、拓宽思路,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的结论。

陈圆[8](2008)在《香港表演艺术历史初探—阶段、类型、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从香港开埠到回归以来这一特定区域的表演艺术的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初探。以香港表演艺术历史初探——关于阶段、类型、特征为题,分别从香港开埠、租让百年和回归以来这三个历史阶段对香港表演艺术进行论述,并分别从音乐、舞蹈、电影、戏剧这四个表演艺术门类进行归纳,其中音乐部分分为中国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舞蹈部分分为中国舞、土风舞、社交舞、芭蕾舞、现代舞、娱乐舞:电影部分分为文艺片、动作片、喜剧片、鬼怪片、社会写实片、历史传记片;戏剧部分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而戏曲又分为粤剧、潮剧、福佬剧、木偶戏。最后对香港表演艺术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总结。香港作为中西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的论述将有助于对香港表演艺术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并丰富中国区域性艺术史的研究。

王思琦[9](2005)在《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文中认为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重要的文化样式——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在中国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从最初的倍受指责、边缘化状态逐渐地被社会认同,并从文化的边缘状态中逐步走向文化中心地带,成为中国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文化样式。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文化样式,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发展特点,必然要受到该历史时期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各种因素互动影响的过程。因此,我们只有将流行音乐问题的研究置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才有可能取得较为全面、可信的结论。 因此,本文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影响为主要研究视角,在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针对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文化功能、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影响的关系展开分析与研究。

周天江[10](2002)在《提高品位 感受创新——写在南京音乐台开播8周年之际》文中提出 今年5月18日,南京音乐台8岁了!——八年春风秋雨,八年耕耘收获。八年前的这一天,一个全新的频率在南京地区上空诞生了,FM105.8以“至高品位、最真感受”的台标语开始正式播出。八年后的今天,FM105.8以一个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频率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让音乐充满分分秒秒,将欢乐传遍四面八方”!

二、提高品位 感受创新——写在南京音乐台开播8周年之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品位 感受创新——写在南京音乐台开播8周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视域下城市广电媒体发展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三、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总体设计
第一章 城市广电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
    第一节 第一空间演进及其发展驱动力
        一、第一空间特征
        二、城市第一空间的历史演变
        三、第一空间动力机制——规模驱动
    第二节 第二空间建构及其发展驱动力
        一、第二空间特征
        二、大众传媒与第二空间的建构
        三、第二空间动力机制——需求牵引
    第三节 “一个新的空间”的诞生及其发展驱动力
        一、“一个新的空间”及其特征
        二、“新的空间”对城市第一、第二空间的改造
        三、一种新的动力机制——功能拓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第一空间维度:规模驱动与城市广电的渠道扩张
    第一节 空间集聚效应下的渠道扩张
        一、渠道扩张的人口动力来源
        二、城市规模与广电媒体渠道扩张之关系探讨
        三、长三角广电网络整合及对城市台的影响
        四、网台关系新格局下的城市广电发展
    第二节 空间流动机遇下的渠道扩张
        一、渠道扩张的交通动力来源
        二、城市交通与广电媒体渠道扩张之关系探讨
        三、长三角交通广电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四、移动终端挑战与渠道发展的新机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二空间维度:需求牵引与城市广电的内容优化
    第一节 空间治理需求牵引下的内容优化
        一、长三角城市媒体公共空间建设需求分析
        二、城市广电参与社会公共空间建设的机制与作为
        三、公民社会建设中的城市广电内容生产
        四、个案分析:城市民意表达与政治参与的窗口——《民声》
    第二节 空间认同需求牵引下的内容优化
        一、长三角城市居民社会认同建构需求分析
        二、广电媒体参与城市认同空间重构的机制与作为
        三、“家园城市”建设中的广电媒体内容生产
        四、个案分析:城市认同建构的真人秀样本——《新老娘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的空间维度:功能拓展与城市广电的平台再造
    第一节 适配城市社交空间的平台再造
        一、重构人与人的空间连接
        二、实践一:从广播电视台到视音频社区
        三、服务于社交城市的平台运营方式及空间属性
        四、个案分析:独具特色的城市视频社区——“葫芦网”
    第二节 融合城市智慧空间的平台再造
        一、重构人与城市的空间连接
        二、实践二:从内容媒体到城市综合信息平台
        三、服务于智慧城市的平台运营方式及空间属性
        四、个案分析:活跃于掌端的智慧城市——“无线苏州”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三角城市广电媒体发展的策略与构想
    第一节 整合与开发:城市广电渠道延伸的新命题
        一、对第一空间动力作用趋势的基本判断
        二、整合:区域一体化趋势卞的城市台联盟合作
        三、开发:打通“线上+线下”的新媒体渠道
    第二节 深耕与下沉:城市广电内容创新的新理念
        一、对第二空间动力作用趋势的基本判断
        二、深耕:深度满足城市化需求的节目研发
        三、下沉:紧贴社区生活的“小而美”内容生产
    第三节 融合与跨界:城市广电平台升级的新思路
        一、对“新的空间”动力作用趋势的基本判断
        二、融合:推动城市广电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三、跨界:积极探索平台经营的多元化战略
    本章小结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与衍生讨论
    二、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苏州弹词艺术发展史研究: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的有机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回顾
    四、称谓界定
第一章 水乡文化孕育的苏州弹词
    第一节 循序酝酿的播种期
    第二节 风格迸发的黄金期
    第三节 稳中求变的盘整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艺术价值的延续和主体多元
    第一节 苏州弹词艺术价值的体现
    第二节 对传统遗产的固守
    第三节 对变革创新的追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弹词艺术的色彩疏密与流派特征
    第一节 流派的形成与嬗变递延
    第二节 以《情探》为例的早期风格基点
    第三节 开篇《新木兰辞》的气质浓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弹词艺人的创演自觉和经验反思
    第一节 艺术风格的成型与成熟
    第二节 音乐语言的戏剧性开拓
    第三节 艺人的自发性经验反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评弹学者的文化自觉和理论操守
    第一节 苏州评弹研究机构
    第二节 理论研究和书谱出版
    第三节 评弹研究的期刊阵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传媒对文化遗产的弘扬
    第一节 广播电台与苏州弹词的联姻
    第二节 近年来广播书场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广播书场对保护和传播苏州弹词的促进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受众群体与弹词传承的全方位互动
    第一节 大众听客的接受与反馈
    第二节 文人墨客的雕饰与修书
    第三节 国家政要的偏爱与扶持
    第四节 票房雅集的实践与互动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原样保护:艺术价值的凝结和递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核心体现
    二、 能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关键手段
附录 苏州评弹演变历史及名家流派形成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政党政治传播的内涵、要素和功能
    第一节 政党政治传播的内涵
    第二节 政党政治传播的要素
    第三节 政党政治传播的功能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历史分期及特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传播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政治传播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政治传播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传播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国际环境——全球化信息化纵深发展
    第二节 国内环境——人民群众主体性不断增强
    第三节 自身环境——党建有成效但资源有流失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现状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形成立体化格局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发挥了重要功能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还存在系列缺陷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优化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把握"器""体""意象"创新传播理念
    第二节 整合政治资源延伸传播主体
    第三节 注重统筹兼顾优化传播内容
    第四节 畅通信息渠道形成主导格局
    第五节 优化政治修辞创新传播话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省级音乐广播电台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陕西、河南音乐广播电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状况
    二、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广播事业中的省级音乐广播
    第一节 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我国音乐广播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我国省级音乐广播电台
    第四节 促进省级音乐广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 陕西电台音乐广播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陕西电台音乐广播的定位
    第二节 陕西电台音乐广播的节目类型
    第三节 陕西电台音乐广播节目时间分布
    第四节 陕西电台音乐广播的收听情况分析
第三章 河南电台音乐广播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河南电台音乐广播的定位
    第二节 河南电台音乐广播的节目类型
    第三节 河南电台音乐广播节目时间分布
    第四节 河南电台音乐广播的收听情况分析
第四章 省级音乐广播电台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策略
    第一节 省级音乐广播电台的特点
    第二节 省级音乐广播电台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省级音乐广播频率专业化发展策略
    第四节 省级音乐广播电台节目播出策略
结语:省级音乐广播未来之路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对象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概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纸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 当代报纸的分类
    第三节 当今音乐类报纸的特点
第二章 《音乐周报》概况
    第一节 《音乐周报》的创刊及发展情况
    第二节 《音乐周报》的办报宗旨
    第三节 《音乐周报》的编辑队伍、作者与读者群体调查
第三章 《音乐周报》的版式、内容及文化价值研究
    第一节 《音乐周报》的版面形态
    第二节 《音乐周报》的内容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目录
致谢

(6)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问题与反思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类型化广播及其产生背景
    第一节 类型化广播的涵义与特征
        一、类型化广播的涵义
        二、类型化广播的特征
        三、类型化电台与综合台、专业台的区别
    第二节 类型化广播产生的背景
        一、媒介生存形态变化的背景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
        三、汽车工业繁荣发展的背景
        四、商业音乐文化繁荣的背景
第二章 类型化广播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类型化广播在美国的发展及特点
        一、美国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概况
        二、美国类型化广播的特点
    第二节 类型化广播在我国台湾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台湾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概况
        二、台湾类型化广播的特点
    第三节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的出现及其特点
        一、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概况
        二、我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特点
第三章 我国大陆类型化音乐广播个案分析
    第一节 个案分析之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MUSIC RADIO(FM90.0兆赫)
        一、转型背景
        二、改革特点
    第二节 个案分析之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HIT FM(FM88.7兆赫)
        一、HIT FM 88.7音乐频率受众定位
        二、HIT FM 88.7音乐频率节目定位
        三、RCS操作系统的运用
        四、主持人(DJ)在HitFM音乐频率中的作用
        五、广告经营与品牌推广
    第三节 个案分析之三-湖北音乐广播FUN MUSIC RADIO(FM103.8兆赫)
        一、湖北音乐广播类型化广播改革的三大特点
        二、关于湖北音乐广播收听情况的实证调查
    第四节 个案分析之四-武汉音乐台SIMAL RADIO(FM101.8兆赫)
第四章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类型化广播实践中的制度瓶颈
        一、广播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制约着类型化广播产业的市场化经营
        二、广播频率定位的局限性制约了类型化广播资源整合的最优化
        三、广播人事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类型化广播人力资源利用率
        四、广播产业深度开发的不完整制约了电台自身资源的集约化
    第二节 类型化广播实践中的运作模式瓶颈
        一、内容同质化严重
        二、缺少地方特色
        三、主持难度加高
        四、节目互动性不够
        五、节目模块局限性大
    第三节 类型化广播实践中的技术瓶颈
        一、媒介资源
        二、音乐资源
        三、市场调查的局限
第五章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发展的对策与前景
    第一节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对策
        一、统筹兼顾,分步推进类型化广播
        二、找准定位,多元推进类型化广播
        三、有取有舍,特色推进类型化广播
        四、面向市场,深化推进类型化广播
    第二节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一、技术条件改善,类型化广播数量呈激增趋势
        二、汽车工业发展,类型化广播呈多元化类型趋势
        三、体制改革推动,类型化广播呈联盟化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窄播化时代的交通广播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章 交通广播成为广播业一枝独秀
    第一节 窄播化时代的到来与交通广播现象的兴起
    第二节 交通广播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第三节 交通广播建立起媒体品牌影响力
第二章 交通广播迅速发展和繁荣的动因探析
    第一节 汽车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发展契机
    第二节 与交管部门联手,成为交通广播的杀手锏
    第三节 赢在准确的定位和服务意识
第三章 实时、实用——交通广播的节目特征
    第一节 实时报道,与新闻事件的发展同步
    第二节 充分发挥广播优势,为听众提供实用信息
    第三节 灵活应对危机事件
第四章 交通广播发展遇到的瓶颈
    第一节 同城竞争,愈演愈烈
    第二节 新技术、新媒体的挑战
    第三节 交通环境变化带来潜在危机
    第四节 交通广播的盈利模式存在隐忧
    第五节 人才瓶颈,制约发展
第五章 交通广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第一节 立体化经营,拓宽发展空间
    第二节 依托媒体强势,开发汽车后服务产业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导师及作者简介

(8)香港表演艺术历史初探—阶段、类型、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角度
第2章 香港表演艺术的历史阶段
    2.1 香港开埠:中华传统、乡土艺术阶段
        2.1.1 继承中华传统艺术
        2.1.2 海港渔村乡土艺术
    2.2 租让百年:欧风劲吹、中西交融阶段
        2.2.1 霸权政治影响本土艺术
        2.2.2 抗日战争承上启下
        2.2.3 中西交融凸显特色
    2.3 回归以来:注目祖国,珍视传统阶段
        2.3.1 密切联系祖国艺术
        2.3.2 注重中华传统艺术
第3章 香港表演艺术的类型
    3.1 香港音乐
        3.1.1 中国传统音乐
        3.1.2 流行音乐
    3.2 香港舞蹈
        3.2.1 中国舞
        3.2.2 土风舞
        3.2.3 社交舞
        3.2.4 芭蕾舞
        3.2.5 现代舞
        3.2.6 娱乐舞
    3.3 香港电影
        3.3.1 文艺片
        3.3.2 动作片
        3.3.3 喜剧片
        3.3.4 鬼怪片
        3.3.5 社会写实片
        3.3.6 历史传记片
    3.4 香港戏剧
        3.4.1 话剧
        3.4.2 歌剧
        3.4.3 舞剧
        3.4.4 香港戏曲
第4章 香港表演艺术特征
    4.1 中西交融
        4.1.1 门类艺术中的中西交融
        4.1.1.1 香港音乐
        4.1.1.2 香港舞蹈
        4.1.1.3 香港电影
        4.1.1.4 香港戏剧
        4.1.2 艺术风格中的中西交融
        4.1.3 艺术创作中的中西交融
    4.2 港口文化
        4.2.1 从海路的艺术输入
        4.2.2 港口的渔村艺术
    4.3 殖民文化
        4.3.1 对表演艺术方面的影响
        4.3.2 对表演艺术方面的表现
    4.4 都市文化
        4.4.1 表演艺术中体现都市文化
        4.4.2 都市生活中的表演艺术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传入、回应、争论、初创:起步阶段的当代流行音乐(1978—1985年)
    第一节 港台流行音乐的传人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
    第二节 “十五首抒情歌曲”的评选和“新星音乐会”的举办
    第三节 对李谷一、朱逢博、程琳的演唱及一些歌曲的争论
    第四节 广东音乐茶座的兴起与流行音乐在广州的初创
    第五节 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认可、超越、亚文化、低俗:第一个发展高潮期的流行音乐(1986—1988年)
    第一节 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与“通俗唱法”在大型声乐比赛中的正式设置
    第二节 “西北风”的兴起及其生成环境
    第三节 亚文化群的突起及其在流行音乐中的参与和表现
    第四节 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发展的认同和支持
    第五节 俚俗歌曲的兴起与流行音乐步入低谷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三章 隐患、调整、批判与“卡拉0K”:步入调整期的流行音乐(1989—1992年)
    第一节 步入调整期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第二节 摇滚乐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卡拉 OK”的传人与歌舞厅的迅速发展
    第四节 “亚运歌曲、《渴望》插曲、“红太阳现象”
    第五节 对流行音乐的批判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四章 磨合、适应、调整、再发展:第二个发展高潮期的流行音乐(1993—1996年)
    第一节 流行音乐新运作机制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港台流行音乐在大陆的发展以及文化管理上的调控
    第三节 专业音乐理论工作者对流行音乐发展的关注
    第四节 MTV、排行榜的出现以及大陆流行音乐与国际间的交流
    第五节 摇滚乐的继续发展及有关流行音乐研讨会的举办
    第六节 流行音乐民族化、严肃音乐通俗化、通俗音乐高雅化
    第七节 问题与繁荣同现的流行音乐新一轮发展
    第八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五章 多样化、创新、新传媒、国际交流:流行音乐新的发展期(1997—2003年)
    第一节 流行音乐发展不稳定中的无序状态
    第二节 各种法规政策的出台以及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流行音乐民族化与“新民乐”、“新民歌”
    第四节 流行音乐高雅化的种种表现
    第五节 流行音乐的国际交流
    第六节 摇滚乐的新发展
    第七节 “韩流”在大陆的风靡
    第八节 互联网的发展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第九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六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功能研究
    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
    第二节 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第三节 音乐专业大学生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的个案调查--兼谈专业音乐教育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的影响
第七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的三个方面
    第三节 对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三方面的基本认识
结论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后记

四、提高品位 感受创新——写在南京音乐台开播8周年之际(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视域下城市广电媒体发展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台为例[D]. 阎安.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2]苏州弹词艺术发展史研究: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的有机统一[D]. 陈洁.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2)
  • [3]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研究[D]. 殷晓元.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4]省级音乐广播电台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陕西、河南音乐广播电台为例[D]. 周琳蓉. 西安音乐学院, 2011(10)
  • [5]《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D]. 张莹莹. 西安音乐学院, 2011(09)
  • [6]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策略研究[D]. 王丽. 武汉大学, 2010(10)
  • [7]窄播化时代的交通广播现象研究[D]. 胡妍莉. 吉林大学, 2008(11)
  • [8]香港表演艺术历史初探—阶段、类型、特征[D]. 陈圆. 福建师范大学, 2008(12)
  • [9]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 王思琦.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7)
  • [10]提高品位 感受创新——写在南京音乐台开播8周年之际[J]. 周天江. 视听界, 2002(S1)

标签:;  ;  ;  ;  ;  

提升品味,感受创新——写于南京音乐台八周年之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