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柳工离我们还有多远?

国际柳工离我们还有多远?

一、国际化柳工离我们有多远(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1)在《十四五开局 工程机械行业如何起步》文中研究说明3月,暖春洋溢,工程机械市场一派生机盎然。基建回升叠加出口增长,进入2021年,工程机械行业延续高增长,海内外市场持续向好,龙头企业纷纷交上靓丽答卷。数据显示,2021年1-2月行业主要产品销售均取得了开门红,其中挖掘机2月单月销售28305台,同比涨幅205.0%,再创同期历史新高。实际上,这种超预期的旺盛需求和高景气度在2020年已经上演。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4570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超过70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约8.96%,主要产品销量大幅度增长,"十三五"完美收官。

曾如愿[2](2014)在《胜利精密波兰设厂决策与实施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企业的行业领域竞争性也日趋增强。在国内市场过度竞争和国家对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整优化,当企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小时,条件成熟的企业开始选择到海外设厂。然而,如何成功设厂成为企业能否国际化的重要问题。胜利精密公司积极依靠出口占领海外市场,同时利用自己的技术特征另辟蹊径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开展加工装配业务,既拓展了海外市场,又带动和扩大了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部件出口,在波兰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本文通过对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投资问题的相关理论回顾与评析,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对胜利精密公司在波兰设厂的动机、发展机遇、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进入方式与时机选择、跨文化管理及经营策略等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其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供其它“走出去”设厂的企业参考。

段功伟[3](2013)在《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社会的转轨转型,与不断推进的全球化相互叠加。与此同时,以网络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裂变式发展,催生了新的媒体格局和新的舆论生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遇到的许多问题充满复杂与不确定性,成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大考验,也是对其形象传播的巨大挑战。因为相似的传播变革与转型话语,世界一些主要政党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类似挑战。二战以后,执政党的公共形象越来越凸显对执政的正向促进作用。而政治合法性也越来越成为政党研究的重要视角,大致形成经验性合法性流派(关注执政的公众认同)和规范性合法性流派(关注执政的价值规范)。这些合法性规定,对执政党的执政实践与公共形象传播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本文从政治合法性的维度,吸收阿尔蒙德、亨廷顿等学者关于社会系统危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哈贝马斯的合法化危机理论,结合对各国主要政党的考察,提出本研究的核心命题: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如何遭遇形象传播的系统性危机?又如何在危机的应对与解决中重塑公共形象,维护执政的合法性?从核心命题出发,本文逐一分析了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的具体危机:工具危机、调适危机、认同危机、价值危机。工具危机是形象传播工具系统的弱化、退化与边缘化,不能有效执行传播决策系统的指令:或者失控,不能承担形象传播使命。认同危机,是指传播对象(包括国内公众与国际社会)对执政党形象传播的拒绝与逃避。如果执政党形象传播的决策系统不能提供合理决策,执行系统不能实施有效传播,就会发生调适危机,只能实施微效果甚至负效果传播。价值危机一旦发生,执政党形象传播系统将不能生产“意义”资源,不能为公众提供参与动机,执政党形象也就全面破产。所以,执政党必须因时因势因事而变,对危机实现针对性调整与解决。针对工具危机,必须重塑党媒影响力,增强传播有效性;发展并善用新媒体,实现公众话语权与有效引领的平衡。针对调适危机,要提升执政党传播素养,掌握现代传播技术技巧,切实提高政党传播能力。针对认同危机,要优化执政实践与传播干预,实现公众与执政党的良性互动。针对价值危机,应从整体上谋划执政党形象的文化建构,以此获得公众的最深层认同。文章通过文献参考、理论探讨、定量比照、定性分析、实证调查、历史观照、中西比较,层层深入,对一些似是而非或表象问题作出厘清。执政党形象传播危机,从微观层面看是技术性失策与失误,比如对一些公共突发事件拙于应对,让执政党公共形象背书。中观层面则涉及传播理念与思维的转换问题,比如是否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指导传播的是封闭的管治思维还是开放的善治理念,效果大不一样。从宏观层面看,就要从根本上提升执政党的立党治党系统包括核心问题解释系统的有效性。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是一个兼具实践与理论价值的课题,处在多学科的交叉点。本研究的意义也体现在实践与理论层面。就改善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而言,通过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建议,或具实践参考价值。在理论层面,本文对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研究的思路框架、相关理论、研究方法、重大问题均作了初步探讨,但限于学识及精力,尚有许多不足之处等待完善,唯盼抛砖引玉之效。比如,本文虽然对各国执政党进行了研究,但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如能在中共之外,对各国主要执政党的形象传播展开探讨,将系统深化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还有,中国共产党公共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离不开对一些意识形态关键问题的阐释,如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闻自由等等。本研究对这些问题虽多有涉及,但仍不充分。该领域的开拓空间很大,需要研究者有更多的知慧、学识与积累,期待有更多更好的成果出现。

本刊编辑部[4](2013)在《100个CFO的8年》文中提出《首席财务官》杂志社全体同仁在编纂这期"百期特别封面专刊"时,从100个鲜活的CFO案例,来浓缩和提炼涵盖公司治理、战略重心、政策走向、职场胜经、技术工具、团队优化等多个维度的"心灵鸡汤"。而创刊《首席财务官》杂志八年多的艰辛,皆融汇于此,其中拳拳之心、戚戚之意,当与CFO这一渐次登上本土企业权力核心的阶层默契始终。

詹浩勇[5](2013)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取得高速发展的中国,当前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在这一过程当中,制造业尽快摆脱要素投入与产品低端锁定、产业竞争力弱、大而不强的困境,实现整体转型和升级,成为最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而问题的真正解决,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因为众所周知,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增加制造业生产的迂回度和知识含量,提升制造业效率和竞争力,以及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上述基本认识只涉及到“应该发展”和“发展什么”的问题,而没有涉及到“如何发展”特别是“何地发展”的问题,也就未能真正把握以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随着地理因素被纳入主流经济学考察的视野,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状态愈来愈得到关注和重视。因为一个显着的事实是,基于报酬递增和外部性的产业集聚及由此形成的集聚经济圈正有力地推动着一国及其区域的经济增长,并成为国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工具。近年来,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显着出现了向集聚经济圈中心城市、城市中央商务区和制造业园区集聚的趋势。可以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经成为区域和城市现代经济体系发展的显着规律,成为区域和城市的新兴增长极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产生了积极的外溢效应,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那么,生产性服务业如何在空间上形成合理集聚,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值得重点研究。产业集聚有着颇为久远的理论渊源,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新经济地理理论奠基以来,正式宣告产业的空间分布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主流研究范式。其后,产业集聚的研究领域迅速丰富和扩大,伴随着主要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崛起主导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已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分支。然而在以往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中,多只是静态地讨论既有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层面的影响,而很少结合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其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的联系,从产业发展升级动态匹配的视角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作用和对策问题。本文尝试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和紧迫要求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何地发展”的问题,以期更好地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本文以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结构和工业化理论为基础,以集聚经济圈和城市产业空间演化为现实背景,把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关系与作用的主线,按生产性服务业“为何集聚——怎样集聚——如何促进集聚”的逻辑顺序渐次展开,为以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的合理集聚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对策。本文的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是理论与文献综述。本部分梳理产业集聚的理论渊源,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演变和最新实践,接着回顾了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的主流方向和进展。进而,概括了生产性服务业及其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互动研究的现状。随后,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和需要重点突破的几个问题。其次,从理论、实证和对策的角度,回答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三个主要问题,即“为何集聚?怎样集聚?如何促进集聚?”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具体来说:第一,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与关系,并寻找经验证据,回答“为何集聚”的问题。即在区分制造业价值链中的生产性服务职能基础上,分别探讨功能型服务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进而利用我国城市单元数据,验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外溢效应及其中介渠道,为后续对策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第二,基于城市分类的视角,研究不同类型城市发展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重点行业和区位分布,回答“怎样集聚”的问题。即把握区域不同类型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区位禀赋特征,分别分析中心城市、先发工业化城市、后发工业化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内涵,探讨怎样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格局,进而构建城市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结构机理和一般性分析框架。第三,研究以生产性服务业合理集聚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保障政策和建议,回答“如何促进集聚”的问题。产业集聚离不开“有为政府”政策和措施的有力支持。基于当前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作用的关键性因素,并结合不同类型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要求,提出相应的保障政策和建议,为产业集聚提供外部动力。最后是本文的结尾部分,概括主要研究结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拓展的可能方向。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为制造业价值链基本性活动服务的功能型服务业通过集聚,在服务业企业产生竞争和协同合作的基础上,为制造业提供了基于商业便利的外部性,其传导机制是降低了制造业的贸易成本,也就是说使制造业取得了一种成本上的剩余。另一方面,为制造业价值链支持性活动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不仅集聚在制造业企业及其集群周边,还体现出向集聚经济圈中心城市及其中央商务区集中的趋势。该类型服务业集聚有利于知识的加速生产和积累,并通过知识空间溢出,为制造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而且,伴随着集聚经济圈内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在更广的区域范围内提升了产业资源配置效率,获得了整体经济性。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使制造业取得了一种收益上的剩余。贸易成本的缩减和创新收益的提升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反过来,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将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更高的专业化要求,从而强化后者集聚的规模报酬递增效果,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升级和集聚程度加深,从而为更新一轮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于是在一种累积循环因果机制中可以实现产业的良性互动。(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外溢效应的发挥,与城市经济基础和区位禀赋密切相关,同时还需要克服阻碍这种外溢跨区域传递的制约条件;功能型服务业集聚完全通过降低贸易成本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还未体现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明显的推动作用。基于我国城市样本2009年横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确实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了积极的外溢效应,但这种作用只局限于集聚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和比较发达的城市,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发挥对制造业影响的有利作用,需要获得其所在城市经济基础和区位环境的有力支撑。也就是说,不同区域和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利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方式要有所区别:对于中心城市和工业较发达的城市,可全面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而对中小城市,应围绕其主导或者支柱制造业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具体目标,有侧重地形成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另外,区域性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也没有体现出显着的对相邻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而服务业的特殊属性、不恰当的区域保护主义和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的缺位等都成为制约这种区域间外溢效应的主要因素。因而,需要努力创造破除这些障碍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在我国集聚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功能型服务业集聚的贸易成本缩减中介效应来实现的;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还缺乏对制造业的创新驱动作用,这和行业发展规模、集聚区运营管理及基础制度等方面的因素相关,合理加快和改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发达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是支持区域全局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的政策着力点。(3)各类城市应根据自身经济基础和区位禀赋,在加强区域产业合作的基础上,发展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以集聚经济圈为基本单元,并根据其工业化特征和产业结构基础以及区位环境,将其中的城市划分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先发工业化城市和后发工业化城市,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方向,及城市间怎样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格局。首先,中心城市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甚至服务经济时代,也适宜于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要素。因而,中心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在于以创新驱动制造业价值链层次的整体提升。为此,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宜采用以城市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圈层式专业化集聚,重点集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兼顾集聚功能型服务业,推动中心城市及集聚经济圈区域范围内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其次,先发工业化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它们的区位环境却决定了高端生产性服务要素集聚还缺乏比较深厚的基础。所以,先发工业化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在产业内升级,即提高产业加工程度和附加价值。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宜发展围绕特定产业集群配套的体系化集聚,并积极与中心城市加强协作,主动接受知识溢出和智力支持,依托若干主要产业集聚区形成合理集聚。第三,后发工业化城市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近年来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中快速发展;然而,这类城市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需实现转型发展,重点关切提高人的素质,妥善处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重走发达地区传统工业化弯路。为此,应以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培训、节能与环保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为重点,发展和集聚有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有利作用,应着力提升发达区域知识生产和外溢的能力、后发达区域服务要素集聚的设施和制度保障力,及关键性基础制度环境的支持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离不开“有为政府”有效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为进一步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外溢作用,我国发达区域需要优化创新集聚环境,营造创新集聚氛围,善用创新集聚成果,协调创新集聚资源布局,提升知识生产和外溢的能力;后发达区域则需要加强现代化交通、通讯网络设施建设,降低服务业要素集聚的商务成本,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夯实区域转型发展的制度基础。而在更根本的层次,需要改善关键性基础制度建设,构建一个良性竞争、健康公平、人尽其才的市场交易环境,提升基础制度环境的支持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以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结构和工业化理论为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和关系进行了尝试性的系统梳理和归纳,区分了功能型服务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外溢作用机制,并构造了相关的理论分析模型。同时,基于我国城市一级数据,提供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外溢作用及其中介效应的经验证据。本文实证研究的贡献之一,是在全国范围城市层面上提供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对制造业作用效果的经验证据;另一方面,则对不同类型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传导机制进行了中介效应检验,从经验证据上进一步印证和深化了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内在原因的认识,这是本文实证研究的又一增量贡献。(2)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出发,基于不同类型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区位禀赋,创新性地从统一完整的角度划分了三种城市类型,探寻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先发工业化城市、后发工业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思路,并凝炼了不同类型城市形成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结构机理与一般性分析框架。上述结构机理和一般性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3)对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创新性对策建议,尤其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体的业态模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例如,从全球绿色创新浪潮的大背景切入,在总结广西南宁商品交易所发展基于循环利用资源的废弃物商品交易有益启示的基础上,将其提升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协同创新的高度,并建议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先发工业化城市中积极发展这一新兴交易方式,推进区域制造业绿色转型。又如,建议在城市科技型制造业集聚区全面推进设立各商业银行的科技金融专营支行,为急需资金的科技型制造企业提供注重成长性、面向未来的金融支持;提出推广发展基于网络数字化平台的“虚拟性”集聚模式,创新对小微制造企业的高效金融支持。对于上述集聚创新,还提出了相关扶持政策的设想。当然,本文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重点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作用机制与外溢效应的基础上,关于后者对前者影响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同时,文中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横截面分析也可能未能反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变化趋势。另外,对我国不同类型区域和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应用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化,从而为其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决策参考。

汪俊[6](2010)在《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多年来执行的“以市场换技术”引资战略,在增加国内就业、出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FDI成为中国增长奇迹的最重要的变量之一。但中国让出市场的同时不仅没有获得相应的技术提升,反而带来了核心技术缺乏症,这的确让人不可思议但却不得不面对。正是基于这种探究中国经济现实困境的冲动,本文选择制造业这一重要产业进行研究。为全面把握制造业FDI与技术创新互动领域的整体情况和前沿问题,本文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在继承已有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制造业利用FDI和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以下的特征:制造业不同行业创新能力的差异比较大,技术密集型产业总体创新能力比较强,在创新能力排名前十名的产业中,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了7位;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纺织业、烟草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的行业创新能力相对比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只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行业创新能力比较高。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是行业创新能力的明显拐点,其后的行业创新能力呈极其缓慢的下降趋势。因此,我们以此为分界点,将行业创新能力高于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的行业称为行业创新能力较高的行业,将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以及行业创新能力低它们的行业称为行业创新能力较低的行业。根据这些特征,通过规范分析、案例分析及计量经济分析构建一种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FDI流入和基于FDI技术溢出和技术转移的产业自主创新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从动态上反映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选取新产品产值、专利申请量、外资与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三个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产出,将三个指标都纳入考虑范围,然后根据所得结果,参照实际情况甄选出更能说明情况的指标来研究。同时还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分行业来研究,分别按照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得出不同种类行业技术创新产出所受到FDI的影响差异,使得政府可以根据行业种类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引资政策。以上研究获得以下具体结论:(1)技术创新理论和FDI理论研究领域中,存在着一定的联系:FDI作为创新源的一种,其整个溢出过程同技术创新的发生过程有着很多的类似之处,FDI的溢出途径包括:示范、竞争、链接以及培训等,而创新的激励系统包括:技术、市场、能力等,而这其中示范效应和链接效应的结果就直接导致了技术机会的变化,竞争效应的结果则与市场结构的变化相对应,培训效应则带来了东道国企业的能力的变化。同时,东道国的政策环境对于FDI的流入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其自身能力又对各种效应的发生起着制约作用。尽管FDI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是仅从技术溢出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其溢出的结果就是带给东道国产业技术创新以及技术进步的影响。(2)外国的技术投入通过前后向联系等渠道对中国本土企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偏离了外国直接投资的目标,因此跨国公司在中国采取了各种技术控制手段来削减或杜绝这种直接投资带来的积极效应,甚至引起技术的逆向扩散,即外资公司通过股权控制、知识产权保护、并购策略及人才逆向扩散来控制技术转移实现技术控制。在制造业FDI技术溢出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从总体上来看,外资在制造业的溢出效应还比较明显;按照内外资技术差距进行分组检验,发现技术差距大的一组中,外资的溢出效应不显着;按照外资企业开放度来分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外资的显着性都不高,这说明在我国,外资企业的开放程度对溢出效应的影响不明显。(3)在利用面板数据对FDI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中发现:外资对制造业行业的创新推动作用不明显,这与前人研究的结论相左;以新产品产值为被解释变量时发现,外资对内资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市场竞争不利于行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可能缘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总体上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主要靠低成本来获利,过度的竞争反而造成资源浪费,企业获利空间缩小,不利于创新产出;以专利申请为被解释变量,研究表明外资有助于内资企业创新,但是显着性不高;以传统的优势行业为例,结果发现内外资的技术差距反而有利于内资企业的创新产出。

谢银玲[7](2010)在《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 ——以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为视角》文中指出本文以全球跨境企业对中国内地上市公司的敌意收购为考察对象,以公司自身治理的法理基础为起点,通过世界并购浪潮对现代企业的洗礼、国际组织有关并购的立法和实践分析,以及世界两大法系代表性国家、地区产业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借鉴,试图为现行的中国外资并购相关立法提供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以及中国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的防御献策,并建立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后盾。本文正文五章,前缀绪论,正文焦点有三:一、发展中国家外资并购之价值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二、现行外资并购法制体系之商榷(第四章第三节);三、完善我国反收购法制之对策(第五章第三节),各章内容概述如次:第一章“上市公司并购防御与治理原则微观分析”彻底揭露上市公司并购中各个公司主要内部机构之间的权利、义务制衡关系,以便从法理上确认管理层并购防御权的正当性。本章以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价值为起点,从公司治理角度,较深入地分析并购活动与公司治理的联系,以及上市公司治理原则对反收购的作用,论证上市公司管理层并购防御权之法理基础,并在文中确认:中国上市公司在被收购的过程中,核心管理层──董事会对外来并购防御有法定的防御权,这为上市公司面临敌意收购的防御判断建立了一个更加专业的基础。内容包括第一节“上市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之价值分析”(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相关的治理问题)、第二节“经营权的法理基础”(董事权利与义务论证)以及第三节“上市公司并购防御措施之治理基础”(反收购理论争议之核心及并购防御权之归属)。本章结语:“反收购措施不破公司治理原则”将上市公司董事会的防御决策置于其经营权的本职任务,视反收购措施为经营管理的至高表现。第二章“跨境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动因、风险及东道国价值论证”为本文所涉有关经济方面之核心理论,涉及古典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帕累托效率概念以及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理论等多种与市场经济追求有效竞争的相关理论,目的是对当代企业跨境并购的缘起有一根本性的掌握。为完全透视企业外部成长的价值及发展中国家的两难性,本章以比较充裕的篇幅从经济及管理学角度论证企业并购的不可避免性及反收购的必要性,阐述了发展中国家在外资的需求以及国家经济安全发展全局的平衡中,应谨慎规范跨国并购的防御规制。内容包括第一节“跨境敌意并购之理论进路”、第二节“反收购措施之风险结构”以及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外资并购之价值分析”。从本文的题名“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以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为视角”可看出,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选择将成为本文的根本点,本节将提示本文最终将要传达的:国家对利用外资有怎样的价值选择就会有怎样的经济政策,同时就会有怎样的外资立法(当然包括外资并购立法)。本章结语最终得出:“发展中国家之并购防御法制必慎裁独断”,意指外资政策思虑要审慎、果决,谨防迷失核心价值。第三章“国际跨境并购竞争规制之比较分析”涉及国际间有关并购的法理、实际法规、实务分析,具体依该国或地区并购法制史在两大主要法系之代表性、与中国竞争立法的相关性、亚洲并购竞争法制最先进代表国家、中国社会条件相似性,以及与我国国情紧密性等五个因素为标准,选取美国、德国、欧盟、日本、印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六个代表性国家及地区作为阐述目标,分析了世界历经几次并购浪潮后,两大法系的几个代表性国家及地区的并购与反收购规制的发展进程及其竞争法制的实践经验,观察在并购活动全球化下,各国家、地区乃至各国际组织的竞争政策与规制之发展概况,何以为中国现行相关制度参照系。内容包括第一节“普通法系国家竞争法制与反收购规制之实践分析”、第二节“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竞争法制与反收购规制之实践分析”、第三节“区域组织竞争规制典范──欧盟”以及第四节“国际组织关于投资竞争规制之现况”。本章的结语“趋同乃现实不必是理想”说明经济全球化后,世界各国外资立法的自然融合现象。第四章“我国上市公司外资倂购法制体系分析”旨在为我国现行倂购与反收购法制概念与体系及其缺漏之总体检。本章为本文研究的“重磅区”,在检阅国际有关竞争法制及外资立法例后,回到中国的现行上市公司并购立法与实践现况。全文涉及我国现行规范并购业务数十部主要法律法规的梳理,以及整体并购系统成长空间的抽象总结,为尽量顾及规范阐释的忠实性,本章行文平铺直述,诌议不讳,期能比较准确地掌握我国现行并购法制的优势与缺点。内容包括第一节“现行并购基本法制”、第二节“外资并购专门法制”以及第三节“现行外资并购法制体系之商榷”。结语题为“今非昔比的价值选择”,从我国现行外资立法的政策与思路,揭示国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价值选择。第五章“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制对策之诌议”作为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结论,本章试图从我国自成体系的现行并购相关法制中,为上市公司的反收购措施抽离出适法的与无法规支持的,并于当下无法施行的反收购措施分析之中,开辟解决的途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制提出对策与修法建议,希望为未来“中国企业并购规范与制度指南”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内容包括第一节“现行法制下反收购措施之适用分析”、第二节“现行法制适用反收购措施之瓶颈”以及第三节“完善我国反收购法制之对策”。第五章作为本文的结论,其结语“巨人肩膀的登高望远”也传达了本文的重要精神。英国首相布朗(Gordon Brown)于2009年4月2日在英国伦敦的全球最大经济体G20高峰会议的闭幕新闻发布会称“《华盛顿共识》的时代已经结束”,事实上“华盛顿共识”时代的结束暴露的是一种思维(美国式新自由主义经济观念)在历史长河中因过度消费而导致的能量耗尽。人类理性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其“选择性”,理性的动能创造了世界的多样性,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或者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选择项,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选择项,将某种价值观强加于所有的对象就是一种“思维的过度消费”,这种傲慢恰恰是反理性的。是以,即使在多元复杂的全球化经济网络,无所谓从一而终的经济发展理论,“永远的宏观微调”是政策不妨碍法制的不二原则。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与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双方过招,对比的结果,明显可见:政府那只鞭策市场的手,轻重不一,则效果各异。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首次见证了极端“自由市场经济”的败笔,2007年美国次贷风波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则突显了“社会市场经济”那只宏观的手确实不可偏废。本文将国家宏观调控的“手”视为自由竞争市场的“巨人肩膀”,也将“法制化”的反收购措施视为被收购目标公司的“巨人肩膀”;上市公司反施购措施的法制化,小而言之,是政府保障市场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最具有现实意义的礼献,大而宣之,也是政府对市场自由竞争的理性化支持。我们期待:法律规制成为政府经济计划与政策的真正载体,而法制体系是国家意志抵御社会破坏者的防火墙,更是执法机构与境内外守法个体或组织共同仰望的靠山。经济社会秩序建筑无所谓上层或下层,无论内外资的并购活动,皆应依赖相同的法制系统,法制化规则将使外资对东道国的计划与政策无须比内资更加忧虑,目光只需停留在输入地的法律上,此举必为中国政府对市场施以最少干预的强力体现。

本刊编辑部[8](2009)在《结伴而行,写在你我走过的路上 《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创刊15周年特辑》文中研究指明1994年11月,《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带着一丝青涩和一股子闯劲来到你的面前。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我们有多么得不同,共同服务的行业使你我之间并不陌生,甚至你就是我的朋友知己。庆幸你我赶上了这一伟大的时代,让你我有所作为:庆幸你我同在工程机械行业,让你我相知相识。我们身处巨变之中,我们是变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我们在改变着行业也在改变着自己。15年,什么写在你我一起走过的路上?为此,本刊特别策划了这个纪念版特辑,特邀请15位行业资深人士、15位企业界人士、15位工程机械用户和15位杂志作者与我们共同完成。15年,要讲述的太多太多,所以,我们无力将行业的所有故事一一展现,在这里要感谢所有给了杂志帮助、支持、鞭策的行业人士,前进路上,你我是同伴。

方圆[9](2008)在《玉柴之春》文中指出引子如果你已听过始鸣的春雷,你就能够感受到,玉柴新班子改革的万钧雷霆。如果你已见过一日千里的长江,你就能够体会到,玉柴开启了内燃机制造业的新的万里长征。如果你信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哲理,你就能够理解,玉柴新掌门不让国有资产流失杜渐防微的举止。

吴晔[10](2008)在《基于竞争力的广西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国家提出的目的在于鼓励中国企业到海外直接投资的重大战略性决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使得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说明中国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国际竞争中争夺生存空间,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业界人士积极探讨的话题。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中国自己的“走出去”企业,其实质就是要培育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走出国门与国外同行竞争的能力。虽然广西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后来者,但是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广西企业有着巨大的“走出去”后发优势。正是从竞争力与“走出去”的内在关系中得到启示,本文尝试应用竞争力部分相关理论对广西“走出去”的企业进行定位和指导,提出了广西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培植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观点,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法建议.本文首先对广西企业“走出去”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广西“走出去”的成功企业——柳工进行分析,其次结合竞争力的有关理论对广西企业“走出去”竞争力实证研究,从竞争力的视角进行SWOT探讨,提出了基于竞争力角度的广西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设计,最后对广西企业“走出去”从竞争力层面进行战略展望并得出相关结论,以试图为广西企业“走出去”寻求合适的道路,并为其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寻求适当的策略,以及提出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

二、国际化柳工离我们有多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化柳工离我们有多远(论文提纲范文)

(1)十四五开局 工程机械行业如何起步(论文提纲范文)

扩大有效投资推进“两新一重”建设
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数字化发展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税收优惠激励推动创新引领发展
代表建言
    徐工国家级技术中心副主任闫丽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新能源工程机械
    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践行“三高四新”,数字化转型是关键
    中联重科党委书记、董事长詹纯新:用工业思维做工业互联网
    广西柳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光安:优化发展环境,增加技能人才供给
    中铁装备副总经理王杜娟:放宽服务型制造企业进入工程领域的准入条件
    铁建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飞香:建议推动工程机械行业区块链建设刘
    山东重工董事长谭旭光:要坚持加大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
    汉马科技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刘汉如:建议适当调整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最大总质量限值
    山河智能工会办副主任张晓庆:专注民生改善等10份建议
    玉柴股份新品试制装配工段工段长许燕妮:建议国家牵头编制内燃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原江麓机电集团高级技师屈胜: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推动制造强国产业兴国
高起点开局低姿态起步

(2)胜利精密波兰设厂决策与实施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课题的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回顾与评析
    2.1 相关概念的综述
        2.1.1 国际化经营
        2.1.2 企业国际化经营
        2.1.3 国际化经营竞争战略
    2.2 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2.4 国际生产综合理论
        2.2.5 发展中国家FDI区位选择理论
    2.3 国外理论研究进展及国内海外投资实践
        2.3.1 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进展
        2.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2.3.3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实践的评析
第3章 胜利精密国际化经营及波兰设厂的决策背景
    3.1 公司介绍
        3.1.1 胜利精密公司简介
        3.1.2 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与转折
    3.2 胜利精密国际化经营发展状况
    3.3 胜利精密国际化经营面临挑战
第4章 胜利精密波兰设厂决策和实施过程
    4.1 中波商贸合作及配套企业在波兰的发展机遇
        4.1.1 中国与波兰的商贸合作
        4.1.2 波兰相关情况简要介绍
        4.1.3 配套企业在波兰的发展机遇
    4.2 胜利精密波兰设厂的决策制定
        4.2.1 胜利精密波兰考察的当时状况
        4.2.2 胜利精密波兰设厂项目SWOT分析
    4.3 胜利精密波兰设厂的实施过程
        4.3.1 设厂基本情况介绍及设厂计划
        4.3.2 设厂计划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
        4.3.3 胜利精密波兰设厂的实施结果
第5章 胜利精密波兰设厂的成功因素分析及反思
    5.1 波兰设厂的成功因素分析
        5.1.1 设厂进入方式与时机选择
        5.1.2 民营海外企业跨文化管理
        5.1.3 波兰设厂的关键经营策略
    5.2 胜利精密波兰设厂成功后的反思
        5.2.1 海外设厂前要做足“功课”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局限性
    6.1 本文主要结论
        6.1.1 胜利精密波兰设厂的经营策略
        6.1.2 胜利精密波兰设厂的成功因素
    6.2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政党形象与公共形象
        1.1.2 主要政党的形象诉求及本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及方法
2 系统的困境:形象传播的危机发生
    2.1 政党合法性与系统危机
    2.2 执政党形象传播危机分析
        2.2.1 传播危机的发生背景
        2.2.2 工具危机
        2.2.3 调适危机
        2.2.4 认同危机
        2.2.5 价值危机
    2.3 形象传播危机的解决分析
        2.3.1 契机:确立形象传播新起点
        2.3.2 路径:在开放与动态中管理
        2.3.3 针对性传播:因时因势而变
3 受众的协商:背景优化与决策起点
    3.1 受众的接受框架与政党形象
        3.1.1 受众的权力:拒收、接收、接受
        3.1.2 受众选择背后的心态分析
    3.2 受众的社会学干预
        3.2.1 干预底线民生
        3.2.2 激活中间阶层
        3.2.3 扩大有序参与
    3.3 受众的传播学干预
        3.3.1 传播干预的理论梳理
        3.3.2 与受众协商,优化传播
        3.3.3 传播筛选与正面宣传
4 政党的辩护:多议程多话语中博弈
    4.1 议程设置:危机修复与形象优化
        4.1.1 议程设置与框架理论梳理
        4.1.2 形象传播中的议程与框架
        4.1.3 形象议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4.2 风险社会:增强问题意识,实现针对性设置
    4.3 读秒时代:增强共振意识,实现高效能设置
    4.4 众声喧哗:增强融通意识,实现竞争性设置
        4.4.1 融合多议程,实现主流主导的建构
        4.4.2 超越旧边界,实现议程设置权平衡
        4.4.3 打通全流程,实现议程的闭环控制
5 党媒的重塑:影响力权威性的嬗变
    5.1 理念之变:回归政治传播
        5.1.1 旧话语中的形象匮乏
        5.1.2 政治宣传向政治传播回归
        5.1.3 品质传播重塑形象
    5.2 策略之变:差异化的竞争
        5.2.1 影响力传播何以可能
        5.2.2 政治报道的差异化选择
    5.3 发展之变:经略数据蓝海
        5.3.1 数据蓝海的内容产品化
        5.3.2 平台与航线式媒介融合
        5.3.3 影响力传播与用户至上
        5.3.4 对传播理性的理性运用
6 解释的权力:形象输出的话语平衡
    6.1 窘境:目标形象的落差
        6.1.1 中共的国际目标形象
        6.1.2 中共的形象输出探索
        6.1.3 国际舆论与中共形象
        6.1.4 解释权与话语权缺失
    6.2 根源:话语权力的失衡
        6.2.1 西方话语霸权与声音垄断
        6.2.2 中共对外形象传播的现状分析
    6.3 突围:形象传播的重置
        6.3.1 媒体优化:改善“中国观”与“中共观”
        6.3.2 形象营销:公共形象的创新输出
        6.3.3 重点突破:提升核心问题的解释力
7 最深层说服:形象认同的文化建构
    7.1 执政党公共形象与政党文化
        7.1.1 政党文化及其特征
        7.1.2 政党形象与政党文化
    7.2 西方政党与中共红色政党文化
        7.2.1 西方政党文化梳理
        7.2.2 中共红色政党文化梳理
        7.2.3 中共政党文化现状分析
    7.3 政党文化对公共形象的有效供给
8 结语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100个CFO的8年(论文提纲范文)

OVERVIEW
    环境:从高速到中速
    定位:从角色到决策
    资金:从安全到流动
    合规:从核算到管理
OVERVIEW
    IPO与并购:从狂热到理性
    FSSC:从概念到实现
    信息化:从应用到赢利
    职场:从门派到空降
        刘国忱:回到价值创造的路上
        姚珏:全力以赴盯紧业务
        何继昌:多位一体的内控设计
        徐俊雄:沟通的价值
        吴东明:家乐福的甜蜜“税”月
        张兴海:信用先行
        刘峥:想说退市不容易
        彭吉海:财务共享的重要经验
        顾惠忠:EVA价值管理
        唐寿春:“小众”的平衡计分卡
        云大俊:成功的CFO离CEO一步之遥
        林良琦:管家升级
        张沛军:“三无”的幸运者
        许军普:从CEO看CFO
        余楚媛: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跟着变!
        刘元利:国企管理的突破口
        邱玉栋:拾级而上
        倪忠森:“财务内功”助力创业
        尹大庆:“完胜”的退休者
        杨嘉宏:做最擅长的事情
        曲啸国:模糊地带的挑战与希望
        魏长友:坚持主见,塑造团队
        陈祎岚:做团队的精神导师
        潘丽春:激励盘活创新
        胡月明:点子+管理=创意
        邓本桐:奥美“少林”
        吴轶伦:知人善任,提升团队
        赵恩东:企业最终是做出来的!
        苗天祥:欢迎并拥抱变化
        李东辉:补足人才短板
        陈兆军:零负债率的道理
        武俊安:动态平衡的资金管控
        何皓明:弥补短板
        黄超贤:善用资金杠杆
        王丽波:资金调配“内”“外”有别
        李国俊:在困境中淘金
        赵玉民:改善财资管理DNA
        徐连生:大司库法则
        李春燕:零售业资金要看效率
        李霞:资金的抗风险能力
        黄火灶:多管齐下
        杨德稳:专业护航者
        朱保成:逆势上市有伏笔
        杨东皓:从流血到逆袭
        韦传军:更立体更多元
        侯学理:融在路上
        朱晓明:债券破竹
        陈晓东:善融者存
        姚勇:融资要掌握一个时间点
        爱德华·莱普:“坚持并购”背后的资金底气
        何飞:谨防机遇变成风险
        汤镇瑜:走出去是个大命题
        谭擘:并购重在研发
        韩忠:瞄准“潜规则”
        陈志云:贵在资源整合
        薛贵:归属感联结战略协同
        周庆彤:最大限度规避并购中的风险
        沈翎:动态把握资源约束
        萧枭:品牌是并购的高级需求
        薛建民:“好婚姻”莫忘话语权
        陈沛:信息化使大数据商机无限
        魏勇:高效IT系统主推企业转型
        徐庭裕:信息化带来的精细化
        麦润权:一万家门店背后的IT
        望靖东:ERP衍生工具与战略决策
        何益飞:智慧黄山更有料
        倪明勇:谨防“IT”黑洞
        杨福金:磨合到位
        吴江龙:云端的盈利机会
        吴小毓:“e”路向上
        李星辰:精进全面预算能力
        祖林海:预算管理“三步走”
        罗中孝:预算“三表”
        陶伟: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
        生育新:预算打造最优产业链
        蔡磊:以预算应对风险
        李国范:预算的未来模型
        满为东:全面预算实现价值连接
        张晓鸥:用文化引导预算
        黄仲晖:严格合规的预算
        邹振宇:科技成就风险管理
        刘剑雄:供应链风险的控制
        罗硕瀚:风险“三重门”
        刘永基:保守一点没坏处
        胡芳:资金风险不可逾越两条“硬线”
        王二龙:硬风险的软约束
        方军:单独依靠财务监控是不现实的
        黄明海:去库存,排地雷
        孙大建:不得不说的项目风险
        刘红建:把控供应链
        卢民:成本控制塔
        Erick Haskell:力控库存
        李翔:情商给成本加分
        张凤文:无战略无成本
        方立新:使供应链条更合理
        赵传葆:紧跟业务创新
        李艳红:构建经营新模式
        王强:聚集生产成本
        孙宝珩:将资金和成本放在首位
        吕飞:动态全成本

(5)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综述
        2.1.1 产业集聚的理论渊源
        2.1.2 产业升级和转型理论
    2.2 产业集聚的理论拓展与应用研究
        2.2.1 制造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2.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研究
        2.3.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2.3.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2.4 小结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与关系
    3.1 生产性服务业及其集聚的基本含义和机理
        3.1.1 生产性服务业的含义和分类
        3.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含义和成因
    3.2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3.3 功能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与关系
        3.3.1 制造业基本性活动外包与功能型服务业集聚发展
        3.3.2 功能型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外溢机制与关系
    3.4 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与关系
        3.4.1 制造业支持性活动外包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发展
        3.4.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知识溢出的渠道
        3.4.3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模型分析
        3.4.4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与集聚经济圈制造业资源优化配置
    3.5 小结
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的对象区域和行业
        4.1.1 区域
        4.1.2 行业
    4.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外溢作用的模型构建与分析
        4.2.1 变量的选取
        4.2.2 模型选择与估计
        4.2.3 模型结果分析
    4.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外溢作用的中介效应分析
        4.3.1 变量选取
        4.3.2 样本及数据的选择
        4.3.3 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4.3.4 中介效应模型估计及检验
        4.3.5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城市分类研究
    5.1 中心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5.1.1 中心城市的经济基础与区位禀赋
        5.1.2 中心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内涵
        5.1.3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行业与区位
        5.1.4 案例分析: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5.1.5 中心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结构机理
    5.2 先发工业化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5.2.1 先发工业化城市的经济基础与区位禀赋
        5.2.2 先发工业化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内涵
        5.2.3 先发工业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行业与区位
        5.2.4 案例分析:柳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5.2.5 先发工业化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结构机理
    5.3 后发工业化城市制造业转型发展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5.3.1 后发工业化城市的经济基础与区位禀赋
        5.3.2 后发工业化城市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目标与内涵
        5.3.3 后发工业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行业与区位
        5.3.4 案例分析:防城港市制造业转型发展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5.3.5 后发工业化城市制造业转型发展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结构机理
    5.4 小结
6. 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与建议
    6.1 发达国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及启示
        6.1.1 积极实施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
        6.1.2 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城市氛围
        6.1.3 注重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制度支撑
        6.1.4 启示意义
    6.2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作用的政策与措施着力点
    6.3 提升发达区域知识生产和外溢能力的政策与建议
        6.3.1 增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创新能力
        6.3.2 有效拓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投融资渠道
        6.3.3 加大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态新型集聚的支持
        6.3.4 为创意阶层集聚提供优良的城市功能和环境
        6.3.5 协调优化经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布局
    6.4 提升后发达区域服务要素集聚设施和制度保障力的政策与建议
        6.4.1 建设完善现代化交通和通讯网络设施
        6.4.2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投资环境
        6.4.3 稳步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6.4.4 优化经济和产业科学发展的制度基础
    6.5 提升关键性基础制度环境支撑力的政策与建议
        6.5.1 培育多元化服务业竞争主体
        6.5.2 努力加强和改善信用制度建设
        6.5.3 寻求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新突破
        6.5.4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
    6.6 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及述评
        1.3.1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综述
        1.3.2 FDI在制造业技术溢出效用的实证研究综述
        1.3.3 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1.3.4 对现有文献研究的评述
    1.4 论文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1.4.3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制造业FDI与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2.1 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1 世界制造业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2.1.2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2 我国制造业吸收与利用FDI的现状分析
        2.2.1 FDI在制造业区域或省际分布
        2.2.2 FDI在制造业行业分布及省份分布
        2.2.3 FDI进入中国制造业的方式
    2.3 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
        2.3.1 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整体现状
        2.3.2 制造业子行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2.3.3 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现状
        2.3.4 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DI对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机理分析
    3.1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外商直接投资内涵的界定
        3.1.1 技术创新及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
        3.1.2 外商直接投资内涵的界定
    3.2 FDI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机制分析
        3.2.1 FDI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理分析
        3.2.2 FDI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机制分析
    3.3 FDI影响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分析
        3.3.1 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特征及实现条件分析
        3.3.2 FDI影响制造业技术创新主体及环境
        3.3.3 FDI实现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
    3.4 FDI影响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模型
        3.4.1 FDI通过技术外溢实现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
        3.4.2 FDI通过技术转移实现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
        3.4.3 FDI与制造业技术创新相互影响的机制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我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途径和统计分析
        4.1.1 我国制造业FDI技术逆向扩散的途径
        4.1.2 我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统计分析
    4.2 我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计量检验
        4.2.1 模型选取及数据来源
        4.2.2 计量检验的面板数据模型
        4.2.3 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计量检验结果
        4.2.4 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计量检验结论
    4.3 制造业行业内技术溢出的案例
        4.3.1 移动电话子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的案例分析
        4.3.2 注塑机子行业FDI技术溢出的案例
        4.3.3 汽车子行业FDI技术溢出的案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FDI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征分析
        5.1.1 产业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
        5.1.2 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
        5.1.3 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征分析
    5.2 FDI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证
        5.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2 模型的设立及计量检验的方法
        5.2.3 计量检验的结果及分析
        5.2.4 FDI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结论
    5.3 FDI促进东道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
        5.3.1 台湾电子产业的技术发展道路
        5.3.2 FDI通过R&D投资促进了手机子行业的技术创新
        5.3.3 新加坡的技术发展道路
        5.3.4 华菱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提升技术创新的案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优化制造业FDI与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6.1 优化制造业吸收FDI的政策选择
        6.1.1 优化制造业吸收FDI的政策
        6.1.2 优化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具体措施
    6.2 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选择
        6.2.1 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6.2.2 优化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保障措施
    6.3 优化制造业FDI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政策选择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发现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分析的数据
附录2 FDI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实证的数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7)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 ——以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况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况
    第二节 研究价值及主要论点
        一、研究价值
        二、主要论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章节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章节结构
第一章 上市公司并购防御与治理原则微观分析
    第一节 上市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之价值分析
        一、所有权的永恒搏奕──公司派与市场派之较量
        二、经营权与所有权之信赖关系
    第二节 经营权的法理基础
        一、董事与公司的法律关系
        二、董事的义务
        三、董事的责任
    第三节 上市公司并购防御措施之治理基础
        一、公司治理的自身逻辑
        二、反收购理论争议之核心问题
        三、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防御权谁掌乾坤
    结语:反收购措施不破公司治理原则
第二章 跨境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动因、风险及东道国价值论证
    第一节 跨境敌意并购之理论进路
        一、全球化之滥觞
        二、无国界并购效应理论
        三、国际投资之发展趋势
    第二节 反收购措施之风险结构
        一、上市公司并购之基本分析
        二、防御目的与反收购措施风险之关系
        三、防御决策之博弈特性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外资并购之价值分析
        一、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风险考察
        二、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价值取向
        三、发展中国家外资并购立法的基本原则
    结语:发展中国家之并购防御法制必慎裁独断
第三章 国际跨境并购竞争规制之比较分析
    第一节 普通法系国家竞争法制与反收购规制之实践分析
        一、美国
        二、印度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竞争法制与反收购规制之实践分析
        一、德国
        二、日本
        三、台湾地区
    第三节 区域组织竞争规制典范──欧盟
        一、欧盟竞争法制总览
        二、欧盟竞争法制的三大支柱
        三、法律责任与救济
        四、欧盟竞争法制的阻碍与未来展望
    第四节 国际组织关于投资竞争规制之现况
        一、西方并购浪潮之历程
        二、国际组织竞争规制进程
        三、发达国家的矛盾情结
        四、发展中与经济转型国家的发想
    结语:趋同乃现实不必是理想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外资并购法制体系分析
    第一节 现行并购基本法制
        一、并购法制体系总览
        二、基本并购法制分析
    第二节 外资并购专门法制
        一、外资政策与法制
        二、外国投资者并购规范
        三、外商企业并购规范
    第三节 现行外资并购法制体系之商榷
        一、产业挂帅,竞争阻碍
        二、立法用语含混晦涩、歧义丛生
        三、法律效力等级错乱、体系交叠
        四、内外双轨、烟硝难止
        五、历史问题不容再留
    结语:今非昔比的价值选择
第五章 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制对策之诌议
    第一节 现行法制下反收购措施之适用分析
        一、外资合法敌意收购模式
        二、现行法制的反收购设置适用
    第二节 现行法制适用反收购措施之瓶颈
        一、现行法制下禁止或有限制的反收购措施
        二、国家安全审查机制阙如
    第三节 完善我国反收购法制之对策
        一、完善竞争市场之进路
        二、完善外资并购法制之建议
    结语:巨人肩膀的登高望远
案例索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基于竞争力的广西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鼓励政策和周边环境促使广西企业“走出去”
        1.1.2 改革开放需要广西企业“走出去
        1.1.3 外需带动内需促使广西企业“走出去
        1.1.4 “走出去”是广西在新的形势下,抓机遇、促发展的迫切要求
    1.2 理论综述
        1.2.1 外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1.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2.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发展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广西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状况
    2.1 广西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2.1.1 “走出去”投资金额和企业数量
        2.1.2 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
        2.1.3 “走出去”地区分布
        2.1.4 “走出去”行业分布
    2.2 广西企业“走出去”的特点
        2.2.1 广西境外投资起步较晚,对外投资增加较快,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2.2.2 经营地域广泛,以亚洲为主,投资目标国多为发展中国家
        2.2.3 “走出去”以国有企业为主,但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2.2.4 投资企业与东道国经济等方面的互补性很强
        2.2.5 “走出去”方式多元化
        2.2.6 国内比较,广西的“走出去”对外投资还很落后
    2.3 广西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趋势
        2.3.1 广西企业“走出去”初现集群效应
        2.3.2 广西企业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2.3.3 广西将进一步拓展境外加工贸易与资本输出方式的转变
        2.3.4 广西企业“走出去”的多元化发展
        2.3.5 有条件的民营中小企业开始“走出去”
    2.4 广西企业“走出去”的案例:以广西柳工为例
        2.4.1 柳工简介
        2.4.2 柳工“走出去”概况
        2.4.3 柳工“走出去”的发展历程
        2.4.4 柳工“走出去”的特点
        2.4.5 柳工“走出去”竞争力的自我培育
        2.4.6 柳工“走出去”战略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2.4.7 柳工“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广西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实证分析
    3.1 竞争力与企业“走出去”相关理论
        3.1.1 竞争力有关观点
        3.1.2 竞争力的概念
        3.1.3 基于竞争力的广西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3.2 广西大中型工业企业竞争力基本状况
        3.2.1 外显竞争力发展状况评析
        3.2.2 潜在竞争力发展状况评析
        3.2.3 深层竞争力发展状况评析:广西大中型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3.3 广西大中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国内比较
        3.3.1 外显竞争力的国内比较
        3.3.2 潜在竞争力的国内比较
        3.3.3 深层竞争力国内比较:七省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SWOT”分析框架下的广西企业“走出去”竞争力培育战略设计
    4.1 基于竞争力的广西企业“走出去”SWOT分析
        4.1.1 广西企业“走出去”的优势
        4.1.2 广西企业“走出去”的劣势
        4.1.3 广西企业“走出去”的机遇
        4.1.4 广西企业“走出去”的风险
    4.2 广西企业“走出去”竞争力培育的基本思路
    4.3 广西企业“走出去”竞争力培育的基本途径与策略
        4.3.1 从政府层面培育使广西企业具有“走出去”竞争力的“土壤”
        4.3.2 从企业层面培育广西企业“走出去”竞争力的“内功”
    4.4 基于竞争力的广西企业“走出去”战略远景展望
        4.4.1 基于竞争力的广西企业“走出去”展望
        4.4.2 广西企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展望
        4.4.3 以提升广西企业“走出去”竞争力的方式解决广西社会问题
第五章 结论及其与本研究相关的一些问题
    5.1 结论
    5.2 与本研究相关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国际化柳工离我们有多远(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四五开局 工程机械行业如何起步[J]. 本刊编辑部. 建筑机械, 2021(04)
  • [2]胜利精密波兰设厂决策与实施案例研究[D]. 曾如愿.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6)
  • [3]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研究[D]. 段功伟. 武汉大学, 2013(01)
  • [4]100个CFO的8年[J]. 本刊编辑部. 首席财务官, 2013(08)
  • [5]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 詹浩勇. 西南财经大学, 2013(12)
  • [6]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 汪俊. 中南大学, 2010(01)
  • [7]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 ——以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为视角[D]. 谢银玲. 华东政法大学, 2010(05)
  • [8]结伴而行,写在你我走过的路上 《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创刊15周年特辑[J]. 本刊编辑部.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9(11)
  • [9]玉柴之春[J]. 方圆. 中国作家, 2008(15)
  • [10]基于竞争力的广西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D]. 吴晔. 广西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国际柳工离我们还有多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