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无免疫抑制的凋亡供体脾细胞诱导肝移植物永久存活

输注无免疫抑制的凋亡供体脾细胞诱导肝移植物永久存活

一、Permanent liver allograft survival Induced by transfusion of apoptotic donor splenocyte without Immunosuppression(论文文献综述)

毛鑫[1](2021)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排斥损伤作用microRNA表达初步探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有减轻小鼠心脏移植免疫排斥损伤作用的基础上,采用RNA-seq技术对其进行micro RNA转录组研究。初步挖掘hAMSCs在减轻排斥损伤方面的潜在机制。为hAMSCs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在减轻心脏移植免疫损伤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认识。方法:1.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模型构建。分为同系移植组(A组),异系移植组(B组),异系移植干细胞干预组(C组),干细胞(2.5×105个细胞/次/0.4毫升)于术后第1天、第4天经尾静脉注入。2.观察小鼠存活时间及状态,通过取B、C组供体心脏做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3.评估模型成功后,于术后第7天取小鼠供心组织,收集RNA样本测序。通过RNA-seq、生物信息技术分析得到差异表达显着的micro RNA。4.应用mi Randa行靶基因预测后,用R的cluster Profiler进行富集分析。5.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测序数据富集结果分析以及在GEO数据库相关测序分析结果中通过韦恩(venn)取得交集的方式,筛选出差异显着的micro RNA进行q RT-PCR验证。结果:1.造模及干预后观察小鼠状态良好,干细胞干预组小鼠存活时间较单纯异系移植组延长(P<0.05);2.通过HE染色发现单纯异系移植组心肌组织中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侵入肌细胞的周界,肌细胞被浸润细胞包围。心肌纤维扭曲断裂。心肌纤维形态不规则,肌纤维水肿,且连续性消失。干细胞干预组心肌间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亦可见心肌纤维损伤断裂和结构变形,但程度较轻。3.通过测序分析得出AB组间、AC组间、BC组间差异性表达micro RNA分别为:1324、1323和1340个,其中显着差异的分别有:213、211、82个。4.通过靶基因预测发现的重要micro RNA包括:mi R-1247-5P、mi R-106b-3p、mi R-127-5p。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靶基因主要富集包括:蛋白结合、激酶活性、转录调控、磷酸化等方面。KEGG通路富集在多个通路中,主要涉及: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等。5.筛选出差异表达显着的micro RNA为:(1).同、异系移植组间(AB组间)差异表达micro RNA:mi R-199a-3p;mi R-34b-3p;mi R-434-3p;(2).三组间差异表达micro RNA:mi R-451a;mi R-494-3p;mi R-136-3p。通过q RT-PCR验证发现这些micro RNA与转录组测序得到的结果趋势基本相同。结论:1.初步表明了hAMSCs具有减轻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排斥损伤作用。2.通过RNA-seq、生物信息技术分析及q RT-PCR验证,初步确认mi R-451a、mi R-494-3p、mi R-136-3p的表达可能与hAMSCs减轻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排斥损伤的作用存在密切关系。

田倩川,吴昌鸿,徐亚男,赵勇[2](2021)在《2020年器官移植免疫学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器官移植技术发展迅速,但移植器官的长期存活和功能维持依旧离不开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当前,器官移植术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感染等仍是移植科医师和受者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探究排斥反应和免疫耐受的基本生物学原理,解答诸多临床器官移植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相关问题,为器官移植更广泛、有效地推广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临床干预的指导,器官移植领域的基础研究仍在稳步向前推进。2020年,研究者在器官移植免疫应答基本规律、克服移植排斥反应、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有诸多重要进展。本文主要从免疫细胞亚群和免疫分子两大方向对2020年研究者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部分新尝试和进展进行总结,并简要展望了未来器官移植免疫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芦笛[3](2019)在《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异体皮片移植排斥反应中对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因其广泛而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被应用于移植中,以减轻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disease,aGVHD)中,MSC对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尚未十分明确。我们试图通过检测小鼠aGVHD中B细胞活化标志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研究MSC在aGVHD中的作用以及对B细胞的作用。MSC在体内输注后,能够到达次级淋巴器官的MSC寥寥无几,这造成MSC在体内的免疫调节作用明显不如在体外的作用。为了增加MSC靶向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我们尝试将MSC过表达CCR7,探索过表达CCR7的MSC能否减轻大鼠同种异体皮片移植的排斥反应,并探究这种MSC对排斥反应中B细胞的作用。为临床减轻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第一部分:从C57小鼠的股骨、胫骨中,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获得骨髓MSC,并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多能诱导分化(成脂、成骨和成软骨)。第二部分:建立小鼠aGVHD模型,实验组同时合并输注1×106个MSC,观察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术后第五天取受体脾细胞对P815细胞的杀伤作用,术后6h、12h、24h、3d、5d取受体脾细胞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B细胞其活化标志(CD69)和B细胞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水平,检测B细胞刺激因子IL-4和Bregs调节因子IL-10的mRNA含量。第三部分:采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获得B220-的脾单个核细胞,并用此种细胞建立小鼠B220-aGVHD模型,实验组同时合并输注1×106个MSC,观察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术后24h受体脾细胞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活化标志(CD69)和B细胞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水平。第四部分:包装表达大鼠CCR7的慢病毒,测定包装的慢病毒滴度;用此慢病毒转染MSC细胞,检测MSC-CCR7的免疫表型、增殖、多向分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第五部分:建立大鼠异体背部皮片移植模型,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MSC-CCR7输注组和MSC-GFP输注组,移植术前24h内空白对照组仅输注0.5mlPSB,另两组输注2×106对应细胞;术后7天打开包扎,观察皮片成活时间,并于D7、D10、D14行皮片活检;D3、D7、D10、D14取淋巴结和脾脏行流式细胞学,检测T细胞活化(CD3+CD69)、Treg亚群、B细胞活化(CD45R+CD69)及共刺激分子(CD86、CD40)表达情况;D3、D7、D10、D14取血浆,流式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2、IL-6、IL-4、IL-10、IL-17、IFN-γ、TNF-α)的含量。结果 第一部分:全骨髓贴壁法可以分离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二部分:aGVHD+MSC组较aGVHD组生存时间延长;移植术后D5,aGVHD+MSC组脾单个核细胞对P815细胞的杀伤性小于aGVHD组;MSC输注抑制了供者源性B细胞表面CD69和CD86的表达,B细胞中的IL-4的mRNA水平显着降低,IL-10的水平在D5显着升高。第三部分:分选后的脾单个核细胞几乎不含B细胞;B220-aGVHD组、B220-aGVHD+MSC较aGVHD组和aGVHD+MSC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术后24h CD69+在CD3 阳性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明显降低低。第四部分:采用脂质体转染慢病毒包装+PEG6000浓缩,可以获得高滴度的病毒(CCR7病毒滴度为5.6×109/ml,GFP病毒滴度为6.0×1010/ml);用此慢病毒转染后的MSC-CCR7细胞,荧光下呈绿色,流式检测CCR7 阳性;MSC,MSC-CCR7,MSC-GFP表面标志物符合间充质干细胞标准,均能成脂、成骨诱导;三种细胞MTT法测得生长速率无统计学差异。第五部分:MSC-CCR7输注组异体皮片存活时间较MSC-GFP输注组和空白对照组长(P<0.05);外观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最初征象较其余两组晚;同一取材时间点,MSC-CCR7输注组的病理表现最轻;MSC-CCR7输注组活化的T、B细胞细胞含量、B共刺激分子CD86和CD40的表达均较其他两组低,Treg含量较其他两组高;MSC-CCR7输注组IFN-y、IL-2、IL-4、IL-6、TNF-α先升高又降低,IL-17、IL-10持续升高;MSC-GFP输注组和空白对照组IL-4先下降后升高,IFN-γ、IL-2、IL-6、IL-17、TNF-α先升高又降低,IL-10持续升高。结论①采用全骨髓贴壁+连续传代法可以获取符合间充质干细胞标准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共输注MSC可以延长aGVHD模型小鼠的生存时间,减轻脾单个核细胞对供体细胞的杀伤性;③共输注MSC可以通过通过减少T细胞活化比例、减少B细胞共刺激分子分泌水平、降低B细胞刺激因子IL-4、升高Breg诱导因子IL-10,抑制aGVHD发生发展;④B细胞的缺失进一步延长了 aGVHD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⑤清除B细胞、输注MSC均可减轻24h活化的T细胞所占T细胞的比例;⑥采用慢病毒转染+药筛的方式,获得较纯的高表达CCR7基因且仍符合间充质特性干细胞的细胞,;⑦过表达CCR7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延长大鼠异体皮片移植的生存时间,减轻大鼠异体皮片移植的排斥反应;⑧输注的MSC-CCR7通过降低、延缓T细胞活化、B细胞活化和抗原呈递作用,增加Treg细胞比例,增加抗炎类细胞因子分泌,降低促炎类细胞因子分泌,减轻异体皮片移植的排斥反应。

彭一帆[4](2019)在《Galectin-1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移植肝术后生存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Galectin-1诱导大鼠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与凋亡淋巴细胞诱导耐受性免疫微环境的研究[目的]:树突状细胞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因其免疫抑制能力被用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同时,耐受性树突状细胞预输注也被用于缓解移植术后排斥,延长移植受者术后生存。移植术后排斥的基本免疫学机制包括抗原提呈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与凋亡淋巴细胞(apoptotic lymphocyte,AL)均为有效的移植术后耐受诱导细胞,且分别通过抑制抗原提呈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发挥免疫耐受诱导作用。Galectin-1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并可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gal-1)。本研究通过联合DCgal-1与AL进行联合回输,诱导耐受性免疫微环境,以求获得比单独回输更好的耐受微环境诱导效果。[方法]:以重组Galectin-1蛋白诱导Dark Agouti(DA)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为DCgal-1。以ultraviolet irradiation(UV)诱导DA大鼠脾脏来源淋巴细胞为AL。体外检测DCgal-1与AL的免疫学表型与功能。并将耐受细胞回输Lewis大鼠,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检测针对DA大鼠来源抗原的耐受微环境诱导效果。[结果]:DCgal-1低表达炎症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CD80,CD86 并高表达 interleukin(IL)-10。DCgal-1 与UV诱导凋亡淋巴细胞在体外显着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DCgal-1与凋亡淋巴细胞联合回输显着降低Lewis大鼠受体CD8+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论]:DCgal-1与UV诱导凋亡淋巴细胞联合回输是有效的免疫耐受微环境诱导方案。第二部分 DCgal-1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肝移植术后生存的研究[目的]: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方法。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在延长肝移植受者术后生存的同时,也与肝移植术后原病复发,感染等并发症相关。诱导移植免疫耐受将实现移植受者在不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长期存活,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而目前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回输虽能延长受者术后生存,但仍有很大改进空间。我们在第一部分中发现galectin-1诱导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gal-1)联合 ultraviolet irradiation(UV)诱导的凋亡淋巴细胞(apoptotic lymphocyte,AL)可以在体内诱导针对供体抗原的免疫耐受,其效果优于单种耐受细胞单独回输,在这一部份,我们将其应用于大鼠模型肝脏移植排斥的预防,探究其作用。[方法]:构建大鼠Dark Agouti(DA)-Lewis肝移植排斥模型。以供体来源DCgal-1联合AL在移植术前七日行受体回输。通过生存曲线,肝功能,病理学,T细胞平衡变化及炎症因子表达变化阐述DCgl-1联合AL在预防肝移植排斥中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研究了 DCgal-1和AL联合回输后长期生存受体在术后100天时的特征。[结果]:单独DCgal-1或AL输注显着延长受体大鼠移植术后生存,而联合DCgal-1和AL回输显示出比单独DCgal-1或AL输注更好的肝脏排斥抑制效果。该过程与控制同种异体反应性效应T细胞(IFN-y+T细胞)和提升受体大鼠体内肝脾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有关。研究中,DCgal-1-AL治疗使超过30%的受者大鼠达到长期生存,在术后无需使用任何免疫抑制药物。此外,DCgal-1-AL输注在移植术后第七日显着抑制促炎因子表达。而术后长期生存受体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l/2显着升高,这可能与维持移植物生存相关。[结论]:DCgal-1与AL联合回输是有效的肝移植排斥预防方案。

刘宏宇[5](2014)在《PD-L1/PD-1共抑制信号通路在诱导小鼠肝移植免疫耐受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目前已在全球范围普遍开展,使很多终末期肝病病人获得第二次生命。但是,很多病人仍然死于肝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和全身免疫抑制剂导致的各种毒副作用。当前,如何诱导器官特异的免疫耐受,减免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或研发出器官特异的毒副作用较低的免疫抑制药物是移植外科医生和免疫学家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肝移植“免疫特惠”现象的发现为免疫耐受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路径。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能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前提下发生自发免疫耐受,而且供体肝脏还能保护来自同一供体的其他器官免于急性排斥反应。导致肝移植先天免疫耐受的机制尚不清楚。我们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在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Treg是如何诱导产生的,Treg与其他免疫细胞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进而诱导肝脏耐受的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假设:小鼠肝脏DC通过其表面PD-1/PD-L1共刺激信号通路诱导CD4+CD25+Foxp3+Treg,进而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研究目的:应用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和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以及DC缺陷(Flt3L-/-)或PD-L1基因敲除小鼠,从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系统深入的检测小鼠肝脏DC及其表面的PD-L1信号在诱导CD4+CD25+Foxp3+Treg和肝移植耐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材料与方法:雄性C57BL/6(B6;H2b),C3H/HeJ (C3H;H2k),B6Flt3L-/-和B6PD-L1-/-小鼠用于本实验研究。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李巍教授的血管吻合与套管联合技术建立,肝动脉无重建。小鼠异位心脏移植采用心脏移植物主动脉和肺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技术建立。体外实验模拟肝移植微环境,采用供体肝脏DC和受体鼠CD4+T细胞共培养,加入IL-2和TGF-β等细胞因子,CD4+T细胞和DC的分离纯化采用免疫磁珠阴性和阳性筛选法,流式细胞术用于Treg的表型鉴定和定量分析,TUNEL染色用于检测细胞凋亡,过继细胞转输给心脏移植物受体并通过观察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以检验Treg细胞在体内的免疫抑制功能。在体内研究中,分别采用B6PD-L1-/-小鼠和B6Flt3L-/-小鼠作为肝移植供体,检测肝脏DC和PD-L1信号对肝移植物存活的影响以及对受体鼠体内Treg细胞数量,淋巴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的影响。Kruskal-Wallis H检验用以评估移植物存活情况和免疫功能的统计学差异,用t检验评估细胞数量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体外实验证实,与脾DC相比,肝脏DC与CD4+T细胞共同培养能诱导较多的CD4+CD25+Foxp3+Treg,加入IL-2(100U/ml)和TGF-β(1ng/ml)后,肝脏DC组中大约50%CD4+T细胞转变为Foxp3+和CD25+,而脾脏DC组中只有25%转变为Foxp3+和CD25+(P <0.05)。PD-L1分子高表达的肝脏DC能诱导产生更多的CD4+CD25+Foxp3+Treg,而PD-L1阴性小鼠的DC不能诱导CD4+CD25+Foxp3+Treg扩增。过继细胞转输实验表明,与脾脏DC相比,由肝脏DC诱导产生的CD4+CD25+Foxp3+Treg能显着延长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心脏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在肝脏DC组为25±10天,而在脾脏DC组只有13.8±5.9天(P <0.05)。此外,肝脏DC能诱导较多的活化的CD4+T细胞凋亡,T细胞凋亡比率在肝脏DC组是92%,而在脾脏DC组是49%(P <0.01)。体内研究发现将DC缺陷的Flt3L-/-鼠和PD-L1-/-鼠的肝脏移植给C3H受体,会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体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6.3±2.3天和6.25±1.0天,而空白对照组的平均存活时间为55±33天(P <0.01)。免疫组化研究发现Flt3L-/-和PD-L1-/-的供体肝脏移植后,供肝及受体脾内Foxp3+Treg的数量明显减少,然而产生IL-2,IL-10以及IFN-γ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及讨论:CD4+CD25+Foxp3+Treg在调节免疫系统疾病及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诱导及扩增组织特异性Treg是移植学家和外科学家共同的研究热点。我们的体内及体外研究结果分别证实肝脏DC及其表面分子PD-L1在诱导Treg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脾脏DC相比,肝脏DC能扩增产生更多的CD4+CD25+Foxp3+Treg,并且在过继性输注给心脏移植受体后能显着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而DC缺陷鼠的供肝却不能诱导移植物免疫耐受并与受体内减低的CD4+CD25+Foxp3+Treg数量相关,这一研究发现证明了肝脏DC固有的诱导免疫耐受的特性,其免疫调节机制至少一部分是通过CD4+CD25+Foxp3+Treg介导的。我们的研究还发现来自PD-L1-/-鼠的肝脏DC在体外不能扩增CD4+CD25+Foxp3+Treg,PD-L1-/-鼠的肝脏作为供体也会诱发急性排斥反应,这与供肝及受体脾脏内CD4+CD25+Foxp3+Treg减少及产生IL-2,IL-10以及IFN-γ的细胞明显增加有关,进一步证实肝移植免疫耐受取决于CD4+CD25+Foxp3+Treg,肝脏DC诱导CD4+CD25+Foxp3+Treg的能力依赖于PD-L1信号传导。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肝脏DC(Flt3L-/-),肝内其他抗原递呈细胞,如枯否细胞、肝窦内皮细胞、星形细胞可能会代偿行使部分抗原递呈功能,激活同种反应性T细胞并产生IL-2、IL-10以及IFN-γ,进一步诱发急性排斥反应。总之,肝脏DC在诱导肝移植先天免疫耐受和CD4+CD25+Foxp3+Treg产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一部分是通过PD-1/PD-L1共抑制信号传导通路介导的。

郭文治[6](2014)在《Oridonin抑制移植排斥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疾病的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器官移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但是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仍是阻碍移植物及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目前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的主要手段仍是应用免疫抑制剂,不可否认,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是移植成功的基石,目前免疫抑制剂虽能有效的抑制急性排斥反应,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移植物的慢性排斥问题,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均没有特异性,在确保移植物成活的同时,也广泛的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力。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增加移植患者感染的风险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时这些并发症甚至是致命的。诱导机体对移植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最佳方式,既能消除排斥反应,又能摆脱移植患者对免疫抑制药物的终生依赖,有望提高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但是在临床上发生免疫耐受是罕见的,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偶然的结果。免疫耐受的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摆在移植界及免疫学界的共同难题就是如何才能够成功诱导受者的移植免疫耐受。研究表明免疫耐受可能与T细胞的凋亡、耗竭及调节性T细胞等有关。细胞凋亡是对生命至关重要的一种生理或病理的普遍现象,是细胞按自身程序结束其生命的主动死亡,它不仅在衰老、退化和癌症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在移植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细胞凋亡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细胞的凋亡在免疫耐受的诱导及免疫耐受的维护上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通过细胞凋亡克隆清除活化的T细胞是移植免疫耐受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细胞凋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观察Fas配体突变和清除缺陷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可来识别自身免疫性淋巴组织综合症患者。许多针对凋亡效应T细胞的治疗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有效的治疗移植和自体免疫疾病。T细胞的耗竭在维护免疫耐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移植排斥中,应用许多不同方法致使效应性T细胞耗竭或凋亡都是有效的。如抗淋巴细胞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已经被临床使用几十年了,ATG被用来处理各种临床上的情况,例如用于器官移植急性排斥的预防或救护,对异体的干细胞移植和GVHD的条件性处理,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处理。ATG的免疫抑制活性通过补体依赖的溶胞作用或者激活相关的凋亡,导致来自循环池中的外周T淋巴细胞的耗竭。正常免疫系统产生一些T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免疫抑制,命名为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和炎症疾病的预防中,在调节病毒性和寄生虫性的感染免疫中,在母源对胎儿耐受维持中以及抗肿瘤免疫抑制中均起着关键的作用。调节性T细胞功能破坏是人类和动物自身免疫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现在发现,任何获得性免疫反应,包括效应T细胞和B细胞的招募和活化,都有调节性T细胞的参与,而且调节性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B细胞的平衡对于免疫反应的强度及免疫耐受的建立都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小鼠接受一定剂量放射处理后,调节性T细胞在体外被同种抗原刺激以后将诱导对骨髓和皮肤以及心脏同种移植物的长期的免疫耐受。对调节性T细胞进行足够的预刺激可被用来保护皮肤和心脏移植物免于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欧洲的一项关于临床的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发生排斥反应的7例器官移植患者,免疫耐受的5例器官移植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Foxp3mRNA表达升高3.5倍,提示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可作为潜在的免疫耐受标志物。随着调节性T细胞特别是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Treg)的发现,免疫调节机制在移植耐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Oridonin,是从冬凌草中分离出的一种四环二萜类化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已经被广泛地用来治疗感染性疾病。研究表明Oridonin具有抗炎、抗病毒等作用,特别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方面。近来有资料显示Oridonin在白血病以及其他肿瘤治疗中具有显着的抑制细胞生长、促进凋亡的作用。Oridonin在食管癌、白血病和黑色素瘤中已经被用作辅助化疗药物。鉴于抗移植免疫排斥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没有特异性,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增加感染的几率,并且使感染往往更难以控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相应的增加。Oridonin会对机体免疫系统有那些影响?能否将Oridonin用于移植?还没有此类文献的报道。本课题通过体外实验研究Oridonin对细胞的抑制及凋亡,体内实验研究oridonin对外周及中枢T细胞的凋亡与竭,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并成功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模型,通过观察Oridonin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时间的影响、移植皮肤组织切片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等,探讨Oridonin对于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机制,为器官移植后形成免疫耐受提供一种新的药物手段。目的观察oridonin对于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机制,为器官移植后形成免疫耐受提供一种新的药物手段。方法1.体外实验1.1体外不同浓度oridonin培养BALB/c小鼠脾脏淋巴细胞CFSE标记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抑制情况。1.2.体外不同浓度oridonin培养BALB/c小鼠脾脏淋巴细胞,PI和Annexin-V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凋亡情况,脾脏中T细胞凋亡情况。2.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oridonin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oridonin和佐剂。2.1.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变化。2.2.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T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比例、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变化。2.3.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小鼠胸腺单个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胸腺中淋巴细胞总数、CD3+淋巴细胞及CD3+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变化。3.C57BL/6小鼠为供体,BALB/c小鼠为受体,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背部皮肤移植模型4.将行皮肤移植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oridonin组、环孢素A组、对照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oridonin、环孢素A、佐剂,每日测量小鼠体重,观察皮肤移植物排斥时间,不同时间处死小鼠留取血清、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中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取小鼠移植皮片行组织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5.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以及3组小鼠血清中TGF-β水平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StatistiC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数据类型不同,小鼠皮肤移植物生存使用Kaplan-Meier绘制方法,小鼠皮肤移植物生存组间的差异用log-ranktest。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的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结果1.体外实验Oridonin抑制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生长,并且抑制率为浓度剂量-效果依赖形式,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2.5μM2.体外实验Oridonin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促进初始的及活化的T细胞凋亡,半数有效浓度(EC50)约为3.5μM,并且为剂量浓度-效应依赖形式,也是时间-效应依赖形式3.体内试验oridonin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oridonin组小鼠外周血中T细胞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多。4.体内试验早期(8d),oridonin组小鼠外脾脏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小鼠脾脏中T细胞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外脾脏中吞噬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多。5.体内试验oridonin组小鼠胸腺细胞总数明显少于对照组,CD3+T细胞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4+、CD8+T细胞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着。6.体外实验:低浓度的oridonin能够促使体外TGF-β1表达的上调,高浓度oridonin能够抑制TGF-β1的表达。体内试验:oridonin组小鼠血清中TGF-β1明显高于对照组,环孢素组小鼠血清TGF-β1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7.Oridonin组小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环孢素组小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明低于对照组。8.Oridonin组小鼠皮肤移植平均排斥时间17天,环孢素A组平均排斥时间为15天,对照组平均排斥时间13.5天,oridonin与环孢素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环孢素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9.移植皮肤组织切片示:oridonin组淋巴细胞浸润最轻,环孢素A组次之,对照组淋巴细胞浸润最重,并且高倍镜下每视野淋巴细胞浸润数目oridonin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晚期(18d),oridonin组小鼠外脾脏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细胞总数少于对照组,oridonin组小鼠脾脏中T细胞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第18天小鼠脾脏中吞噬细胞明显少于第8天吞噬细胞,oridonin组外脾脏中吞噬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有上调。11.Oridonin组小鼠体重较环孢素A组与对照组均有下降。结论1.Oridonin可以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凋亡2.oridonin通过促进凋亡、耗尽外周以及中枢T淋巴细胞,上调调节性T细胞表达,诱导同种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能力增强,能够显着延长同种异基因小鼠移植皮肤排斥时间。3.Oridonin副作用小,可能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可用于移植术后治疗的潜在药物。

罗海英[7](2008)在《输注CTLA4Ig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大鼠移植肝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佳方法,但排斥反应的存在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又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开展,因此,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成为肝移植研究的重点。本课题构建了携带CTLA4Ig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在体外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通过RT-PCR、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化学等方法证实CTLA4Ig可以以外分泌方式进行表达。该转基因干细胞在体外显示出强于未转基因MSCs的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的作用,且将其培养上清加入到MLR体系中可以抑制体系中IL-2的产生,证实在此抑制过程中CTLA4Ig发挥了一定作用。应用含有HGF等因子的条件诱导培养液对CTLA4Ig基因修饰的MSCs进行肝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培养,结果证实诱导后的细胞不仅可以表达AFP、Alb、CK18等肝细胞特异性标志,而且还具有储存糖原和摄取/排泌染料的成熟肝细胞功能,这说明基因修饰后的MSCs仍然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潜能。此外,在诱导7天时,转基因MSCs仍然具有与未经诱导的转基因MSCs相同的抑制MLR作用。以雌性LEW大鼠为受体,雌性DA大鼠为供体建立大鼠肝移植排斥模型,于肝移植术后经门静脉输注CTLA4Ig基因修饰的雄性LEW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发现在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受鼠可长期存活(>120天),肝脏生化指标检测证实移植肝基本维持正常功能,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移植肝在术后30天排斥反应消失,证实受者对移植肝发生了免疫耐受,通过皮肤移植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进一步证实此耐受为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本研究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特性和CTLA4Ig阻断T细胞活化的CD28/B7协同刺激通路的功能结合起来,通过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为最终摆脱肝移植术后终身使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毒副作用,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提供新的细胞治疗方案。

刘崇忠[8](2008)在《供体肝细胞预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供体肝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研究背景:免疫排斥是阻碍器官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相对于心脏、肾脏等器官移植,肝脏移植免疫排斥较轻,但临床工作中,肝移植病人术后仍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长期服用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衰以及恶性肿瘤的发生。因此,研究如何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成为抑制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一个新方向。研究发现,对大鼠进行肝移植后再进行心脏或肾脏移植,心脏和肾脏的免疫排斥明显减轻,结合肝移植较其他器官移植免疫排斥轻的特点,我们考虑,肝细胞本身可能在免疫耐受的诱导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明确肝细胞在肝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观察供体肝细胞预输注对肝移植效果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本实验。本研究主要服务于临床活体肝移植,因为对于尸体供肝,很难在术前获得供体肝细胞,但对于活体肝移植,在移植前通过腹腔镜活检可以获得供体肝细胞,同时对供肝质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目的:明确供体肝细胞预输注对大鼠肝移植效果及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和SD大鼠各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供体和受体各15只,每组随机再分为两小组,10只进行实验检测研究,5只用于观察长期生存时间;均行Wistar大鼠→SD大鼠的原位肝移植术。具体分组如下:肝细胞组:肝移植术前14d将1ml供体肝细胞(2×107/ml)经受体阴茎背静脉输注。骨髓细胞组:肝移植术前14d将1ml供体骨髓细胞(2×107/ml)经受体阴茎背静脉输注。空白对照组:肝移植术前14d将1ml生理盐水经受体阴茎背静脉输注。以上三组均在处理后14d行原位肝移植术,剔除术后24h内死亡的大鼠,用于检测研究的大鼠在肝移植术后7d处死,计算术后7d生存率,取每只受体大鼠的血液检测ALT、AKP和ALB,同时获取移植肝进行普通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记录用于观测生存时间的每只大鼠自发死亡时间并进行三组生存时间的比较。结果:与骨髓细胞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肝细胞组大鼠术后7d生存率、ALB水平和FasL阳性肝细胞数显着增高,生存时间显着延长,排斥活动指数(RAI)、ALB和AKP水平则显着降低(P<0.05),骨髓细胞组和空白对照组的以上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供体肝细胞输注能显着延长肝移植术后受体存活时间,提高其生存率。(2)供体肝细胞输注能减轻移植肝的炎性细胞浸润和胆管损伤,同时能增加FasL阳性肝细胞的数量以诱导浸润性淋巴细胞的凋亡,有效的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其效果优于供体骨髓细胞。第二部分:供体肝细胞诱导的肝移植免疫耐受过继性转移及其特异性的研究研究背景:器官移植免疫耐受具有以下特点:①特异性,即对特定的抗原不发生免疫反应,但对其他抗原可发生正常的免疫反应;②过继性转移性,即可通过耐受动物的脾细胞将免疫耐受转移给另一动物。在第一部分实验中,研究结果证实了供体肝细胞预输注可以减轻受体对移植肝的免疫排斥反应,有效的诱导肝移植的免疫耐受,但没有进一步研究供体肝细胞诱导的免疫耐受是否具有过继性转移及其特异性的特点。目的:明确第一部分实验中肝细胞诱导的免疫耐受是否具有过继性转移的特点,并研究其特异性。方法:把第一部分实验中在肝移植术后第20d仍存活的产生免疫耐受的SD大鼠在第20d处死,用常规方法分离脾细胞,然后分离没有进行肝移植的SD大鼠脾细胞。16只Wistar大鼠和8只Lewis鼠做供体,与24只SD受体大鼠随机配对,16只Wistar大鼠分为两组,8只Lewis大鼠为一组,每组供受体各8只。A组:将1ml(2×107个/ml)来源于耐受大鼠的脾细胞从受体阴茎背静脉注射,14d后进行Wistar鼠→SD鼠的肝移植手术。B组:将1ml(2×107个/ml)来源于未行肝移植手术的SD大鼠的脾细胞从受体阴茎背静脉注射,14d后进行Wistar鼠→SD鼠的肝移植手术。C组:将1ml(2×107个/ml)来源于耐受大鼠的脾细胞从受体阴茎背静脉注射,14d后进行Lewis鼠→SD鼠的肝移植手术。观查三组动物的生存时间,以明确处理因素对受体生存时间的影响,自然死亡的大鼠取其肝脏制作病理标本,观察免疫排斥情况。结果:A组的生存时间显着长于B组和C组,常规病理示生存时间超过14d的A组动物移植肝损害程度比B组和C组轻。结论:(1)供体肝细胞诱导的肝移植免疫耐受可以经过脾细胞进行过继性转移,并且具有供体特异性。(2)脾脏内的T细胞可能在供体肝细胞诱导的免疫耐受过继性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第三部分供体肝细胞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机制的初步研究研究背景:前两部分的研究结果证实供体肝细胞确实能有效的诱导肝移植的免疫耐受,并且这种免疫耐受可以经过耐受动物的脾细胞进行过继性转移,同时具有供体特异性。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既然供体肝细胞在输入到受体后都定居于受体肝内,而受体肝脏在经过肝移植后就被切除了,那么供体肝细胞也就相应被移除了,为什么供体肝细胞输注还能诱导肝移植的免疫耐受?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在过去的两周内,定居于受体肝内的供体肝细胞可能通过改变某种机制影响了受体免疫系统,导致了细胞毒性T细胞对供体肝细胞的无反应性,从而对供体肝脏有了特异性的耐受。目的:明确供体肝细胞输注到受体后对受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探讨其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先取Wistar大鼠处死,获取其肝脏及股骨并提取肝细胞及骨髓细胞,制成2×107/ml的细胞悬液,肝细胞和骨髓细胞的提取及悬液制备见第一部分。另取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Ⅰ组:1ml供体肝细胞(2×107/ml)经受体阴茎背静脉输注。Ⅱ组:1ml供体骨髓细胞(2×107/ml)经受体阴茎背静脉输注。Ⅲ组:1ml生理盐水经受体阴茎背静脉输注。在输注供体肝细胞、骨髓细胞和生理盐水后14d,将所有大鼠处死,下腔静脉抽血,检测IL-10及TNF-α的血清水平。结果:与Ⅱ组和Ⅲ组相比,Ⅰ组的IL-10水平(95.2±22.7pg/ml)显着升高(P<0.05),TNF-α水平(327.4±46.9 pg/ml)显着降低。结论:(1)与骨髓细胞相比,将供体肝细胞输注到受体的两周内,能显着增加受体大鼠血清IL-10的水平,IL-10水平的升高可能是供体肝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之一。(2)与骨髓细胞相比,供体肝细胞输注能显着同时降低TNF-α的水平,有利于免疫耐受的诱导。

刁畅[9](2008)在《脾细胞联合抗CD154单抗的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诱导大鼠胰腺移植耐受》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异基因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WPDT)模型,并探讨手术过程操作要点,为研究术后排斥反应提供实验手段。方法采用60 mg/Kg链尿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Wistar大鼠Ⅰ型糖尿病模型。在原有建模的经验基础之上改进动脉吻合方式,将供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袖套吻合,供体十二指肠与受体小肠端侧吻合,成功建立Lewis→Wistar糖尿病大鼠异基因WPDT模型。对移植成功的受鼠3次/周监测血糖,并记录存活时间(ST),术后第7天取材3只大鼠移植物行病理学检查。结果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成模率为85.7%,酮症酸中毒(DKA)发生率为5.6%,病死率7.4%。50只糖尿病大鼠行WPDT术式,44例移植成功,术后24h血糖由术前(22.83±4.37)mmol/L降至(6.36±2.18)mmol/L。其中有8例于术后3d内死亡,其余36例受鼠存活时间为6~16d,平均为(10.45±3.3)d,术后4d、7d、10d、13d血糖水平呈进行性升高,术后7~10d为死亡高峰,移植物病理改变呈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结论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成功率高,对机体其它脏器毒性小,动物模型稳定。熟练操作技术,重视细小环节,是成功建立WPDT模型的关键因素。本法建立的WPDT模型可见到移植胰发挥内分泌功能以及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可用于排斥反应的研究。目的探讨供体脾细胞门静脉输注联合抗CD154单克隆抗体(anti CD154mAb)的非清髓性骨髓移植预处理方案在异基因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PDT)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一次性腹腔推注链尿佐菌素60 mg/Kg建立Wistar(Rt1u)大鼠Ⅰ型糖尿病模型。以Lewis(Rt11)大鼠为供体,糖尿病Wistar大鼠为受体,SD大鼠为无关第三品系。受体随机分为3组,每组13只:移植组,行Lewis→Wistar PDT,移植术前、后不进行任何处理;单抗组,PDT术后腹腔注射3mg anti CD154 mAb;耐受组,按耐受诱导方案进行。方案为:第0天,经受鼠门静脉输注供体来源的脾细胞2×108,2h后腹腔注射3mg anti CD154mAb;第3天,经受鼠阴茎背静脉输注供体来源的骨髓细胞1×108;第20天,行PDT。术后第7天,各组随机取6只行血糖水平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0和IFN-γ水平;取材移植物行病理检查,TUNEL-POD法检测原位细胞凋亡以及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免疫组化分析;流式细胞术对受鼠脾、胸腺Rt11+水平进行嵌合体测定;同时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大鼠重组白细胞介素2(IL-2)逆转实验和体内过继转移实验。各组剩余的7只用于移植物功能存活时间观察。结果PDT术后第7天,耐受组血清IL-10为(188.42±23.15)pg/mL,显着高于移植组和单抗组;IFN-γ浓度为(202.46±24.07)pg/mL,显着低于其余两组;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向Th2偏移。病理学检查发现,移植组与单抗组移植物病变均呈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组织学评分分别为(4.67±0.52)分和(4.00±0.63)分,差异无显着性(P=0.104);而耐受组移植物排斥反应以Ⅱ~Ⅲ级为主,评分为(2.67±0.82)分,病变明显轻于前两组(P<0.01);十二指肠排斥反应程度与胰腺基本一致。术后三组移植物均可检测到细胞凋亡,而耐受组细胞凋亡数显着少于其余两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各组移植物IDO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P>05),胰腺腺泡细胞、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均呈强阳性表达,IDO表达部位为胞浆。嵌合体检测,只有耐受组大鼠的脾脏、胸腺内可检测到Rt11+嵌合细胞,嵌合水平分别为(31.56±6.57)%和(22.04±8.12)%。单向MLR实验中,耐受组对Lewis大鼠脾细胞的刺激指数百分率(SI%)为(26.41±5.16)%,显着低于移植组和单抗组(P<0.01);而单抗组对Lewis和SD供体脾细胞的刺激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源性IL-2可完全或部分逆转上述两个MLR体系中的抑制效应。体内过继转移实验结果显示耐受组大鼠体内存在调节/抑制性T细胞。移植组和单抗组均不能延长移植物功能平均存活时间(MIST),而耐受组可将MST延长到(21.83±1.11)天。结论单独使用anti CD154 mAb的单抗组不能有效建立嵌合体、诱导免疫耐受,在此基础上联合供体脾、骨髓细胞,可在糖尿病大鼠体内建立异基因混合性嵌合体并在含有两个高免疫原性器官的PDT中诱导机体特异性免疫耐受,减轻移植物排斥反应程度,延长移植物功能MST。诱导方案发挥致免疫耐受作用不依赖于IDO活性表达,联合两种方法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免疫耐受形成的可能机制包括外周、中枢性嵌合体的建立、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偏离、通过抑制细胞过度凋亡参与T细胞克隆清除、克隆无能以及调节/抑制等外周耐受机制。

陈丽红[10](2008)在《IL-10和TGF-β1基因共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良性肝病的效治疗手段。肝移植的理想目标是要达到移植肝和受体之间的免疫耐受,既在低免疫抑制或无免疫抑制的情况下移植物仍然功能正常。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短期内能改善急性排斥症状,但不能保证移植物长期存活,此外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常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我们寻找有效的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使受者机体对于移植物产生特异性的耐受已经成为移植免疫学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方法,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树突状细胞及其基因工程改造,探讨它们与肝移植耐受的关系,从而为无限期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在免疫耐受的诱导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起重要的作用,现在已知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证实,DC在启动免疫反应和诱导免疫耐受起决定性作用,这取决于其成熟状态,不成熟DC表面缺乏或低表达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导致T细胞的无能和低反应,从而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而成熟DC表面高表达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能激活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的增生,因此对DC进行改造以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领域。白介素-10 (interleukin-10, IL-10)可抑制Th-1激活的抗原提呈细胞合成细胞因子,阻止单核巨噬细胞活化和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因此,可以抑制炎性免疫反应和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从而减轻免疫排斥反应有很重要的意义。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因子,它可以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抑制T, B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免疫球蛋白的分泌,调节多种细胞因子如IL-1, IL-2的生成并拮抗它们的功能。因此,它在移植免疫过程中,对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和移植物的耐受密切相关。由于IL-10和TGFβ1既是诱导耐受DC形成的重要细胞因子,又是参与诱导移植耐受的重要细胞因子,所以我们通过从大鼠骨髓分离造血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培养足够数量的DC,构建IL-10和TGFβ1重组质粒,并将其单个和联合转染大鼠imDC,研究IL-10和TGFβ1单个和联合转染后的imDC输注后在受者体内的迁移途径,以及对于同种异体大鼠移植肝的排斥反应级别和存活时间的影响,探讨它们诱导移植耐受的机制。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改造DC,建立肝移植动物模型,构建IL-10和TGFβ1重组质粒,研究IL-10和TGFβ1单个和联合转染的DC输注受者体内的迁移途径,以及对于同种异体大鼠移植肝的排斥反应级别和存活时间的影响,探讨DC诱导移植耐受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移植免疫排斥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基础和有关理论上的依据。方法1.DA大鼠DC的诱导、培养及鉴定:用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造血前体细胞成为成熟DC(mature DC,mDC)和不成熟DC(immature DC,imDC),利用电镜等进行形态学观察鉴定、利用流式细胞法和免疫组化法进行表型鉴定,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动物体内直接注射DC进行功能学鉴定。2.构建、筛选、扩增、抽提和鉴定pIRES2-EGFP-hIL-10和pIRES2- EGFP-hTGFβ1真核表达质粒:(1)RT-PCR扩增人IL-10基因,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回收PCR产物,含pIRES2-EGFP空载体,经Xho I和EcoR I双酶切后,T4 DNA连接酶连接,将产物转化于DH5a感受态细胞。挑取单克隆菌落进行扩增培养提质粒,以Xho I和EcoR I进行双酶切鉴定。将双酶切为阳性的质粒pIRES2-EGFP-hIL10送公司测序。(2)hTGFβ1构建方法同前,以Bgl II和Hind III进行双酶切鉴定。(3)用中抽试剂盒抽提质粒,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质粒的浓度。3.脂质体介导的pIRES2-EGFP-hIL-10和pIRES2-EGFP-hTGFβ1单个和联合转染imDC细胞:收集培养6天的imDC,按照Lipofectamine2000使用说明进行转染。实验设立空载体转染组、IL-10、TGFβ1转染组和共转染组,48hr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在imDC中的表达。4.用5种方法检测转染后各组imDC分子表型和免疫功能的变化:(1)ELISA法和(2)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各组imDC培养上清IL-10、TGFβ1蛋白表达;(3)流式细胞法检测各组imDC表面分子CD80、CD86表达情况;(4)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imDC MHCⅡ分子表达情况;(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各组imDC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5.大鼠肝移植模型构建:受体为Lewis大鼠,供体为DA大鼠,采用二袖套法建立肝移植模型。6.IL-10、TGFβ1单基因和联合转染的DC输注对于同种异体Lewis大鼠移植肝耐受的实验研究:(1)探讨pIRES2-EGFP-DC腹腔和尾静脉输注后在受体Lewis体内的迁移途径以及微嵌合体形成的机制;(2)IL-10、TGFβ1单基因和联合转染的imDC移植前5d输注受体Lewis大鼠体内,移植后分别于3d、7d、10d :1)检测肝功能;2)ElASA法检测各组IL-12水平;3)肝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急性排斥反应病理评分;4)TUNEL法检测肝脏、脾和淋巴结采用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3)观察各组大鼠肝移植后的生存时间。7.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 .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具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DC的培养及鉴定:(1)形态学观察:DC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多数细胞表面有细长树枝状突起;(2)mDC和imDC表面均表达表面分子OX62,而表面分子CD86在imDC表面低表达,在mDC表面高表达;(3)imDC和mDC与淋巴细胞相互作用,证实imDC对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弱,而mDC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注射mDC的肝移植大鼠在移植后较早且出现较强的急性排斥反应,而注射imDC的大鼠在移植后7天才开始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注射imDC的受体大鼠的存活时间显着长于注射mDC的受体大鼠,这也说明imDC能诱导移植耐受,而mDC能诱导移植排斥反应。2.构建、筛选、扩增和鉴定pIRES2-EGFP-hIL-10和pIRES2- EGFP-hTGFβ1真核表达质粒:(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PCR扩增产物大小同预期结果一致;(2)重组质粒pIRES2-EGFP-hIL-10、TGFβ1酶切后显示两个条带,IL-10和TGFβ1大小分别为540bp和399bp;(3)IL-10和TGFβ1质粒测序结果经Genebank的序列比对,两重组目的基因序列完全正确;(4)pIRES2-EGFP-hIL-10浓度360ug/ml,pIRES2-EGFP-hTGFβ1浓度126ug/ml,pIRES2-EGFP浓度382ug/ml。3.脂质体介导的pIRES2-EGFP-hIL-10和pIRES2-EGFP-hTGFβ1单个和联合转染imDC细胞:(1)转染48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转染效率为30%。4.检测转染后各组imDC分子表型和免疫功能的变化:(1)ELISA试剂盒检测转染后各组imDC培养上清,发现转染组目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2)Western Blot检测IL-10和TGFβ1基因转染的imDC上清中均有相应蛋白的高表达,共转染组DC上清能同时检测到IL-10和TGFβ1蛋白的高表达,空载体组imDC的上清几乎不表达TGFβ1蛋白,低表达IL-10蛋白。(3)流式细胞法检测证实,CD80和CD86在mDC表达高于imDC及各基因转染组和空载体组;(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hIL-10和TGFβ1基因单个和联合转染imDC MHCⅡ呈低表达,而空载体imDC的MHCⅡ分子表达高于各基因转染组;(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证实IL-10组、TGFβ1组以及共转染组的imDC对T的增值有抑制作用,显着低于空载体组和imDC组。各转染组对T细胞增值的抑制作用以共转染组为最低。imDC组和空载体组对T细胞增殖显着低于mDC对T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5.大鼠肝移植模型构建:利用二袖套法构建受体为Lewis大鼠供体为DA的大鼠肝移植模型,符合原设计的实验方案。6.pIRES2- EGFP–DC经尾静脉和腹腔输注Lewis大鼠,发现供者DC (EGFP阳性)主要分布于受者脾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边缘区以及淋巴结的副皮质区。7.IL-10、TGFβ1单基因和联合转染的imDC输注对于同种异体大鼠移植肝耐受的实验研究:(1)肝功能检测表明:IL-10组、TGFβ1组和共转染组移植后3d、7d、10d的肝功能优于空载体组;(2)ElASA检测表明:mDC和空白对照组移植后IL-12值明显增高,与其它各组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血清IL-12浓度均低于对照组、mDC组、imDC组及空载体组,实验组中以共转染组最低。(3)急性排斥反应评分表明:mDC组较移植后3天就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7d后出现重度排斥反应,较空白组早出现,且程度重。而空载体组和imDC组移植7d才开始出现轻度排斥,实验组中IL-10组和TGFβ1组移植7天出现交界性排斥反应,移植10d后才出现轻度排斥反应。而共转染组在移植后10d均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4)TUNEL染色表明:各组DC输注3d、7d、10d脾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边缘区以及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可见凋亡细胞细胞,各组凋亡细胞中以mDC最最少,而IL-10和TGFβ1基因转染组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高;mDC组大鼠肝移植后汇管区仅有少量淋巴细胞凋亡, imDC组汇管区淋巴细胞凋亡高于mDC组,但低于IL-10和TGFβ1基因转染组。在基因转染组中,以共转染组汇管区淋巴细胞凋亡为最多。同时,在移植3d、7d、10d中,mDC组凋亡细胞逐渐消失,而转染组的凋亡细胞数量逐渐递增。(5)肝移植后生存时间观察表明:mDC组大鼠绝大部分在肝移植后一周内死亡,空白组大鼠在12内全部死亡,imDC组和空载体转染组大鼠在移植后30天内因持续排斥死亡,实验组由于转染IL-10和TGFβ1基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IL-10组大鼠移植后存活时间绝大部分接近一个月。TGFβ1组大鼠移植后存活又显着长于IL-10组,大部分在50天左右,最长的甚至活到79天。共转染组的大鼠除一只生存时间是75天,其余的存活时间超过3个月。结论1.本实验已成功利用细胞因子从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诱导出足够数量的mDC和imDC。同时,mDC和imDC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2.我们在成功构建pIRES2-EGFP-hIL-10和pIRES2-EGFP-hTGFβ1真核表达质粒的基础上,采用脂质体法成功转染imDC,可以获得良好的转染效率。转入的基因可以在imDC内表达,并且使imDC的生物学特性发生相应的改变。3.本实验采取基因共转染技术,发现IL-10和TGFβ1共转染对诱导大鼠移植免疫耐受作用和延长移植大鼠存活时间明显优于单基因转染组,而IL-10和TGFβ1基因单基因转染组诱导免疫耐受作用优于未转染组。IL-10和TGFβ1基因联合应用在诱导器官移植耐受有应用前景。

二、Permanent liver allograft survival Induced by transfusion of apoptotic donor splenocyte without Immunosuppress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rmanent liver allograft survival Induced by transfusion of apoptotic donor splenocyte without Immunosuppression(论文提纲范文)

(1)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排斥损伤作用microRNA表达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脏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2020年器官移植免疫学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细胞亚群在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新尝试
    1.1 T细胞
    1.2 B细胞
    1.3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1.4 树突状细胞
    1.5 嗜中性粒细胞
    1.6 髓系抑制性细胞
2 免疫分子在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新尝试
    2.1 DNA
    2.2 小干扰RNA和长链非编码RNA
    2.3 细胞因子
    2.4 细胞膜分子
    2.5 抑制剂
    2.6 激动剂
    2.7 新材料
3 生物信息学分析
4 展望

(3)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异体皮片移植排斥反应中对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小鼠骨髓MSC生物学特性鉴定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SC在小鼠aGVHD模型中对B细胞的影响的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SC在缺失B细胞的小鼠aGVHD模型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细胞膜表达CCR7的MSC生物学特性鉴定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静脉输注MSC-CCR7对大鼠异体皮片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机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Galectin-1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移植肝术后生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Galectin-1诱导大鼠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与凋亡淋巴细胞诱导耐受性免疫微环境的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DC_(gal-1)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肝移植术后生存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综述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特征,诱导及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PD-L1/PD-1共抑制信号通路在诱导小鼠肝移植免疫耐受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1章 PD-1/PD-L1 信号通路在肝脏 NPC/DC 诱导 CD4~+CD25~+Foxp3~+Treg 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抗体
        1.1.3 流式细胞术
        1.1.4 免疫荧光 TUNEL 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
    1.2 关键技术
        1.2.1 脾细胞及肝脏非实质细胞分离
        1.2.2 CD4~+CD25~+Foxp3~+Treg 在体外诱导扩增
        1.2.3 小鼠异位心脏移植
    1.3 结果
        1.3.1 肝脏 NPC 在体外能够诱导 CD4~+CD25~+Foxp3~+Treg 扩增
        1.3.2 肝脏 DC 能够更有效的诱导 CD4~+CD25~+Foxp3~+Treg 细胞扩增
        1.3.3 PD-L1-/-小鼠肝脏 DC 不能诱导 Treg 扩增
        1.3.4 肝脏 DC 能够诱导活化的 CD4~+T 细胞凋亡
        1.3.5 输注肝脏 NPC/DC 扩增的 Treg 能延长小鼠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
    1.4 结论
    1.5 讨论
    1.6 参考文献
第2章 PD-1/PD-L1 信号通路在诱导肝移植先天免疫耐受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免疫组化分析
        2.1.5 TUNEL 原位检测移植肝和受体脾脏内 T 细胞调亡
    2.2 实验涉及的关键技术及操作方法
    2.3 结果
        2.3.1 Flt3L~(-/-)或 PD-L1~(-/-)肝移植供体诱发急性排斥反应
        2.3.2 Flt3L~(-/-)或 PD-L1~(-/-)供体肝脏移植后,Foxp3~+Treg 明显减少
        2.3.3 Flt3L~(-/-)供体肝脏移植后受体免疫细胞因子的变化
        2.3.4 PD-L1~(-/-)作为供体肝移植后,肝内活化 T 淋巴细胞凋亡数量增加
    2.4 结论
    2.5 讨论
    2.6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References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导师及研究生简介
致谢

(6)Oridonin抑制移植排斥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临床移植耐受
    免疫耐受的历史和早期的免疫耐受的研究
    诱导人体免疫耐受的研究障碍
    免疫屏障
    移植耐受的设计
    总结和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7)输注CTLA4Ig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大鼠移植肝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肝移植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一、供肝短缺
        二、排斥反应的发生
        三、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
    第二节 基因转移技术在诱导移植肝免疫耐受中的应用策略
        一、基因转移的方法
        二、基因转移的载体
        三、靶基因的选择
    第三节 骨髓来源干细胞(BMDSC)在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应用策略
        一、供体来源的BMDSC与移植肝耐受
        二、受体来源BMDSC与移植肝耐受
        三、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参与移植肝耐受
    第四节 骨髓MSCs在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应用前景
        一、骨髓MSCs一般特征
        二、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
        三、MSCs的肝细胞分化潜能
        四、MSCs参与肝损伤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本研究设计思路
第二章 重组腺病毒Ad-CTLA419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第一节 重组腺病毒Ad-CTLA419的构建
        一、材料
        二、方法
        1. 目的基因的获取
        2.C TLA4 基因结构改造
        3. 融合基因CTLA419的构建
        4. 重组腺病毒Ad-CTLA419的构建
        三、结果
        1. 目的基因的获取
        2.C TLA4 基因结构改造
        3. 融合基因CTLA419的构建
        4. 重组腺病毒Ad-CTLA419的构建
        四、讨论
    第二节 Ad-CTLA419在大鼠骨髓MSCs中的表达及鉴定
        一、材料
        二、方法
        1. 大鼠骨髓间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 重组腺病毒Ad-CTLA419体外感染骨髓MSCs
        3.CTLA4Ig 在骨髓 MSCs 中的表达及功能鉴定
        三、结果
        1. 大鼠MSCs分离培养及鉴定
        2. 重组腺病毒Ad-CTLA419转染大鼠MSCs
        3.CTLA4Ig 在大鼠 MSCs 中的表达
        4. CTLA4Ig 基因修饰 MSCs(CTLA4Ig/MSCs)免疫特性
        四、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CTLA419修饰的骨髓MSCs向肝细胞诱导分化及其功能鉴定
    一、材料
    二、方法
        1. 转基因CTLA419骨髓MSCs向肝细胞诱导分化
        2. 诱导分化细胞CTLA419的表达鉴定
        3. 肝细胞功能鉴定
        4. 免疫抑制功能鉴定
        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三、结果
        1.C TLA419/MSCs体外定向肝细胞诱导分化鉴定
        2. 诱导分化细胞CTLA419的表达鉴定
        3 诱导分化细胞免疫抑制功能(MLR)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章 输注CTLA419修饰的骨髓MSCs诱导大鼠移植肝免疫耐受
    第一节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一、材料
        二、方法
        1. 供体手术
        2. 供肝修整
        3. 受体手术
        4. 术后护理
        5. 标本采集与检测
        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1. 手术过程
        2.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建模情况
        3. 术后受体大鼠一般情况及生存时间
        4. 肝功能检查
        5. 肝脏病理学检查
        四、讨论
    第二节 CTLA419修饰的骨髓MSCs诱导大鼠移植肝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
        一、材料
        二、方法
        1. 实验分组
        2.大鼠 OLT 联合门静脉输注转基因 MSCs
        3. 血液标本采集与检测
        4. 移植肝组织标本采集与检测
        5. 皮肤移植
        6.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7.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三、结果
        1. 手术过程
        2. 生存时间的观察
        3. 移植肝功能血液生化检测
        4. 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5. 移植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测
        6. 报告基因GFP的表达
        7.CTLA4Ig 的表达
        8. 原位杂交检测Sry阳性细胞
        9. 皮肤移植
        10.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四、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8)供体肝细胞预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供体肝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彩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供体肝细胞诱导的肝移植免疫耐受过继性转移及其特异性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彩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供体肝细胞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机制的初步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产生机制及其诱导方法
致谢
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9)脾细胞联合抗CD154单抗的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诱导大鼠胰腺移植耐受(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正文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手术图片
论文第二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正文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IL-10和TGF-β1基因共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论文第一部分: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论文第二部分:IL-10 和TGFβ1 基因修饰大鼠imDC 免疫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论文第三部分:IL-10 和TGFβ1 修饰的imDC 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科研成果

四、Permanent liver allograft survival Induced by transfusion of apoptotic donor splenocyte without Immunosuppression(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排斥损伤作用microRNA表达初步探究[D]. 毛鑫.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2020年器官移植免疫学实验研究进展[J]. 田倩川,吴昌鸿,徐亚男,赵勇. 器官移植, 2021(02)
  • [3]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异体皮片移植排斥反应中对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 芦笛.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4]Galectin-1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移植肝术后生存的研究[D]. 彭一帆. 浙江大学, 2019(03)
  • [5]PD-L1/PD-1共抑制信号通路在诱导小鼠肝移植免疫耐受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 刘宏宇. 吉林大学, 2014(09)
  • [6]Oridonin抑制移植排斥的机制研究[D]. 郭文治. 郑州大学, 2014(05)
  • [7]输注CTLA4Ig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大鼠移植肝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罗海英. 吉林大学, 2008(11)
  • [8]供体肝细胞预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 刘崇忠. 山东大学, 2008(12)
  • [9]脾细胞联合抗CD154单抗的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诱导大鼠胰腺移植耐受[D]. 刁畅. 昆明医学院, 2008(09)
  • [10]IL-10和TGF-β1基因共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陈丽红. 福建医科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输注无免疫抑制的凋亡供体脾细胞诱导肝移植物永久存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