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义生成中隐喻的生成机制

汉语新词义生成中隐喻的生成机制

一、隐喻在汉语新词义产生中的生成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何红艳[1](2020)在《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2008年——2017年年度《汉语新词语》(侯敏、邹煜主编)中的三音节仿拟造词为研究对象,对这十本书中的三音节仿拟造词进行整体研究,从词汇学等角度描写分析仿拟造词,研究仿拟造词的现状、词汇发展演变规律和影响,通过分析仿拟造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收录情况,给新词语收录和仿拟造词提出规范化建议。此次研究的近十年三音节仿拟造词共1297个,仿拟造词中包括形式仿、谐音仿、语义仿、兼用式仿拟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仿拟造词中形式仿有1089个,包含仿前式798个,仿后式259个,仿中式32个;谐音仿有34个,包含音仿汉语拼音造词31个,音仿英语词汇造词2个,音仿组合式词汇造词1个;语义仿有128个,包含类义仿82个,反义仿42个,近义仿4个;选取的兼用式仿拟造词有46个,包含仿拟兼缩略式26个,仿拟兼比喻式17个,仿拟兼借代式3个。其中,三个类型的形式仿也属于类义仿,因此仿拟造词中以类义仿居多。接着分析了仿拟造词的特点和影响,仿拟造词具有四个特点:原型词具有多样性、仿造词具有能产性、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联系性、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对应性;分析仿拟造词丰富词汇系统、预测词语发展趋势、丰富表达效果的三个积极影响,但也存在滥仿现象严重、表义模糊、给语言文字规范带来一定消极影响的问题。三音节仿拟造词的理据,主要涉及外部理据、内部理据、心理理据、认知机制。外部理据包含社会客观环境、社会文化心理;内部理据包含造词的经济原则、词汇的系统性规律、语言材料的生成性;心理理据包含联想、类推、完型与理解;认知机制包含转喻机制和概念合成理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增录的三音节词语中也包含了仿拟造词法产生的词语,分成了近义关系词汇、反义关系词汇、类义关系词汇进行分析,词典收录新词语的原则,包括必要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普遍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仿拟造词的规范化涉及原型词的选择建议和仿造词的创造策略,原型词的选择遵循常见性原则与定型性原则,仿造词的造词要注重仿造词与原型词之间的相似性,注重类推的合理性。

李婷婷[2](2020)在《仿拟的词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修辞词汇化现象是现代汉语新词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仿拟词汇化更是其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在仿拟修辞词汇化中,仿词又是和词汇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但是仿词有修辞上的仿词和词汇上的仿词两个层面。仿词如何从修辞现象过渡到词汇现象,仿拟辞格又是如何与仿词词汇进行互动的,前人有所涉及,但是还没有全面的研究。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基础语料来源,集合其他语料来源途径,通过对语料的收集分析,对仿词词汇化过程进行研究与阐释。希望通过对仿拟词化过程的描绘揭示仿拟词汇化的特点和规律。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总结了前人关于“仿拟”和“仿词”的相关研究,梳理了仿拟研究的发展历史。界定了仿词修辞本质上也是一种造词活动,和仿词造词一样都为汉语词汇系统注入血液。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主要对词汇层面的仿词进行界定,阐述了修辞仿词和词化仿词的不同,划定了仿词词汇的范围,论述了仿词是“显性”模式和“隐性”模式的统一,讨论了仿与非仿的界限问题。最后提出了仿词历时判定的标准。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仿词的分类,从意义、形式、置换语素以及修辞手段四个方面进行了描写。第四部分为本文的核心章节,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描写不同类型的仿词词汇化过程,尽可能完整地展现仿拟词汇化的路径和规律。同时简要探讨了词汇化程度与“义仿”“音仿”类型的关系。最后从“双音化驱动”“语言和言语的转化”“高频使用”和“语境制约”等方面揭示了仿词词汇化机制。第五部分是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以及存在不足和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王子莹[3](2020)在《基于生成词库理论的新世纪以来汉语名词类新词语语义理据研究》文中指出新世纪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新观念、新事物的出现也在促使新词语的大量产生。汉语新词语历来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成果丰硕,但是对语义理据的研究稍显薄弱。语义理据是语义形成的理由和根据,主要探求语素和语素的关系以及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物性结构理论作为生成词库理论的核心,主要包含了形式角色、构成角色、功用角色和施成角色四种物性角色,适用于解释词语的语义理据问题。本文以新世纪以来的汉语新词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新词语的语义理据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相关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对象并且建立了本文研究所需的语料库,另外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介绍了与本文相关的概念,包括新词语的界定和语义理据。第三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理论,另外还发现了生成词库理论对新词语语义理据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第四章以语料库为基础,运用物性结构理论对新词语的语义理据进行了分析。从形式角色、构成角色、功用角色、施成角色、行为角色和多重角色六个角度对新词语语义理据进行分类考察。第五章对物性结构在新词语语义理据上的价值进行了说明,包括物性角色在新词语中的分布情况以及物性结构在分析汉语新词语语义理据上的优势和局限。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并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李月月[4](2020)在《对外汉语高级报刊阅读课词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应该具有阅读汉语新闻报刊的能力,而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质量和速度的途径之一,因此这决定了研究汉语报刊阅读课词汇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分析、整理和归纳高级汉语报刊课缩略词、新词、熟语、汉语报刊常用文言词、名称词词汇特点和教学策略;本文使用统计归纳法,统计归纳《高级时代汉语报刊阅读课教程上、下》教材中的熟语词义透明和词义隐晦的词汇数量、熟语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统计归纳《高级时代汉语报刊阅读课教程上、下》和《高级新编读报纸学中文下》中的新词产生途径、缩略词简缩原则以及新词和缩略词词义透明和词义隐晦的词汇数量;本文使用对比分析法,对比《高级时代汉语报刊阅读课教程上下》与《发展汉语高级阅读ⅠⅡ》教材中的词汇,即对比分析高级汉语报刊阅读课词汇和一般高级阅读课词汇,从而总结归纳高级汉语报刊阅读课词汇的特殊性。本文根据高级汉语报刊阅读课词汇的特点和六个难点,以“互动假说”为理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输出词汇教学策略。含有能产性语素的词汇采用词汇聚合输入策略,该策略不仅有利于积累语素义,而且有利于扩展相近、相反以及相关词汇;词义透明度低的词汇采用隐喻认知输入策略,有利于提高对词汇的理解度;文化词汇采用文化对比输入策略,在交际互动中理解文化词汇;含有相同语素词义相近的词语辨析采用搭配归纳输入策略;古汉语书面词汇采用同义替代输出策略,用书面体词汇替换相应的口语体词汇,有利于提高对书面语的熟悉度;容易出现使用偏误的词汇应该采用偏误矫正输出策略,以熟语为例,通过对偏误进行纠正反馈以降低产生偏误的机率;主题中心输入策略和话题互动输出策略,既有利于形成和扩展话题词汇,又有利于熟悉新闻语体。本文使用以上输入—输出词汇教学策略,将词汇教学策略应用于词汇教学活动中,设计了高级汉语报刊阅读课教材课文词汇教学方案。

郭祥[5](2020)在《当代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流行语,指的是最初孕育发酵于网络环境中,后被社会大众所认同并使用,产生出不同于其原始义、基本义或字面义的新义的词语。本文以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检索2008年至今的各大网站和论坛、大众媒体和官方平台以及既有的学术研究着作和词典,搜集到了422个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然后进行了分类归纳,描写每一类的典型词语,总结其特点。其次,借助认知语言学等理论,探究其生成机制,并将其与一般的现代汉语词语进行对比分析。再次,运用语用学理论对其语用功能和影响力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这类词(语)的应用价值和规范化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合理的规范化建议。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分为六大类十一个小类。其中旧词(语)义变类占绝大部分,旧词(语)义变的成词方式能产性极高。词长以二字词即双音词为主。词语结构上以合成词为主,其中偏正式和动宾式居多。词义数量上以多义词为主,语义色彩上多为中性和贬义,语义领域较多涉及社会生活方面。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机制涉及到隐喻和转喻等认知规律,同音模因和义变模因等模因理论,以及现代文化的多元性、重构性和形象性等社会文化理论。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较一般词语词长更长一些,成词方式较粗俗随意,构成材料较为广泛,部分词语使用频率在短时期较高,消亡速度较快。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具有新奇独特、经济简便和幽默生动的语用特征。有时会故意破坏一些语用原则,产生一些言外之意。影响范围覆盖大众生活、现代汉语和华文教育及对外汉语教学。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在日常使用和学术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其规范化需要遵循必要性原则等,充分发挥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加大学术研究力度。满足一定条件后才能收录到规范的词典中。

王长华[6](2020)在《先秦汉语丧葬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先秦汉语丧葬词语为研究对象,包括先秦汉语丧葬建筑类、丧葬服饰类、丧葬器具类、丧祭用品类和丧礼名称类词语,是特定语义范畴的断代研究。在传统训诂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传统词义学和现代词义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并且运用义素分析理论和隐喻、转喻认知理论,对先秦时期丧葬词语进行共时层面的静态描写,并对其词义演变及规律作历时层面的分析探讨。首先,整理统计先秦时期经典文献语料中与丧葬内容密切相关的460个名词性丧葬词语,根据语义特征将其分为丧葬建筑、丧葬服饰、丧葬器具、丧祭用品和丧礼名称五大类,然后再进行逐级划分。从共时的角度对先秦汉语丧葬词语作静态描写,通过语义属性、生成属性和使用属性对同一类别中的不同词项进行分析,以便探求先秦丧葬词语在词义来源、词义差异、词形结构和发展演变等方面的特点。其次,从历时动态的角度分析先秦汉语丧葬词语的词义发展变化情况。通过对丧葬词语在先秦时期的词义演变关系的描写,分析词义引申的路径和词义演变的类型;通过词义引申所导致的新旧义位之间的范围变化,分析词义演变的结果,即义位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进而探究先秦丧葬词语词义演变的特征和规律。最后,根据先秦汉语丧葬词语词义演变情况,梳理丧葬词语在隐喻认知和转喻认知作用下的词义引申脉络,进一步探讨先秦丧葬词语词义变化的认知机制与动因。作为先秦汉语专类词汇研究,本文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方法,对先秦传世文献中的丧葬词语进行穷尽式考查,统计其在先秦典籍中出现的频次,并举例分析;将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来探求先秦汉语丧葬词语的语义构成、词义演变和认知动因;同时结合历史文献与文化参照,以便更好地分析与描写先秦丧葬词语的语义特点。

卢佳[7](2019)在《汉语新词语(2012—2017年)词义演变研究》文中认为旧词新义词语是指在词汇系统中出现过的旧词形产生新意义和旧有语素产生新义的词语。旧词新义词语具有词语范围涉及广、仿拟类推词族多、亲属称谓语泛化、色彩义明显且呈现多样化、词义扩大占优势、语素构词能产性高的特点。旧词新义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其来源领域广泛,主要来源于生活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科技领域,其中来源于生活领域的词语最多,这也正体现了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旧词新义词语的音节形式以双音节为主,多音节形式词语逐渐增多。结构形式上,旧词新义词语以偏正型为主要构成方式,其次是动宾型。旧词新义词语意义演变上,概念义扩大占优势。由于概念义的增加,感情色彩义也呈现出了变化复杂且多样性的特点。在词义演变生成机制上,传统语言学以语音、语义和语法层面为主,认知语言学以隐喻思维和转喻思维这两种认知模式为主。词义演变的理据主要是语言内部发展原因、语言接触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群体使用的心理原因。旧词新义词语的演变对词汇系统、语用交际、句法功能和词典编纂都有一定的影响。

侯倩[8](2019)在《现代汉语“否定语素+X”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的认知世界里,否定范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现实世界中否定无处不在,在语言里也同样如此,否定存在人类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语素到篇章,语言都有自己表达否定的系统,与肯定范畴相比,否定范畴的表达在形式上更为复杂。本文立足于词汇学的研究范式,以具有形式标记的“否定语素+X”词汇为研究对象,探讨否定语素构词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形式和意义的对应性、否定语素作为词内成分对词义表达的影响、否定语素构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不同否定语素构词的特点及其对比等问题。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和第六章是绪论和结语,绪论部分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梳理了否定语素构词的研究现状,包括否定语素构词个类研究与综合研究,汉语中的否定语素构词研究和英语中的否定语素构词研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研究空间,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结语部分总结文章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文章的创新之处及其有待于继续研究讨论的问题。第二章考察现代汉语中的“不+X”构词,本章以否定语素构词中数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类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不”本身的语法语义特点,探讨“不”在构词中的性质和语义表现,“不”在“不+X”中的意义表现相比较其他否定语素来说,呈现出更为多义性的特点,这与“不”的普遍性、常用性以及主观性都有关系。“不+X”的结构类型主要是偏正式,“不”与不同词性成分构词表现出倾向性,“不”作为副词性成分与动词性和形容词性成分的结合最为常规和典型,其中与形容词性成分的结合数量最多,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更透明,而与名词性成分的结合,要求进入此结构的名词性成分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在意义上也是提取这部分语义特征,从而出现形容词化的倾向,以构式的视角阐释,是受到构式压制作用而出现的语义调整。“不+X”与“X”的语义关系,从实词和虚词、双音节和三音节、单义和多义等不同维度展开讨论,试图探究形式和意义对应性以及不对应性的规律及内在因素。“不+X”在褒贬色彩义上表现出“不+褒义或中性成分”构成带贬义色彩的词占优势的现象,并且具有语言学上的普遍性,这可以从功能语言学中的委婉机制和礼貌原则上寻求解释。“不+X”的词汇化类型主要是“粘合”类,在词汇化语法化的过程中,“不”的语义和功能发生变化,表现在功能由独立变为黏着,表达否定的语义弱化。第三章考察现代汉语中的“无+X”和“没+X”构词。“没”是汉语否定系统中与“不”对比讨论最多的否定性成分,“不”和“没”的分合对否定系统的面貌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无”和“没”具有历时替换关系,本章通过“无”和“没”本身的语法语义特点,探讨“无”和“没”在构词中的性质和语义表现,单义词“无+X”除了意义有所虚化的副词以及虚词无法分析“无”和“X”的语素义外,其余的大部分实词“无+X”中的“无”都是“没有”的意思,在多义的“无+X”中,有的“无+X”表现出“不”和“没有”两种否定意义,“没”作为词内成分,意义是“没有”,“没”在复合词中没有显示出“不”的意义,这与“没”产生时代较晚,与“不”分工明确有关。“没”产生于白话文兴起的语境下,且与“无”具有替换关系,在语体色彩上,“没+X”表现得较为口语,而“无+X”则一般比较文雅,属于书面语。“无+X”和“不+X”的主要不同表现在“无+X”中的“X”主要是名词性成分,“不+X”中的“X”主要为谓词性成分。由于“不”和“没”作为否定语素构词,否定的概念域完全不同,所以“不+X”和“没+X”没有同素构词,即不存在“X”为同一形式的“不+X”和“没+X”。“没|无+X”与肯定系统里的“有”所构成的“有+X”之间一般存着语义对应性,但是有些“有+中性名词”会出现语义偏移,偏向“正面、积极”义,这种情况下,“没、无+X”与“有+X”不能形成语义对应。第四章考察现代汉语中的“非+X”和“未+X”构词。“非”是否定词系统里一个比较有特点的词,“非”作为构词语素参与构词,语义是“不、不合于、不属于某种范围”,“非”的典型功能是否定属性词,“非+X”一般表示的是不具备X属性特征的。如果X是属性词,那么这个“非+X”结构是符合常规的结构,如果“X”不是属性词,那么在“非+X”的构式压制下,“非”会激活“X”的某些属性,表现出对属性的否定。“非”在现代汉语中作为类前缀结合范围很广,可以与不同的词结合构成一个表示否定意义的结构,组合能力非常强大,出现了一些“非+X”形式短语。“不+X”与“非+X”对应对较少,但少数的对应对的意义相似性高。“未+X”与其他否定语素构词相比,更具有委婉性。这与“未”本身语义的时制信息有关,“未”不关涉将来的特点使得表达更有委婉表现的空间,“未”是文言词,表达更为典雅,这也是“未+X”委婉性的因素。第五章考察含有否定语素的成语,成语也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关注具有形式特性的汉语否定语素类成语,以否定语素作为切入角度探讨成语的构造机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否定语素在成语中的意义表现及其对成语化的贡献。

吕文涛[9](2019)在《语言接触视阈下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语借词作为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历来为词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就目前学界研究成果观之,日语借词研究视野囿于“借什么”、“怎么借”的词汇类型描写上,且对借词类型的描写存在诸多失实现象。加之对“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汉语中日语借词存活率”以及“日语借词对汉语体系的影响”等诸多问题鲜有回答。有鉴于此,本文在自建语料库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引入“语言接触”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汉语体系中的日语借词真实概貌。首先运用定量的数理方法,分别统计出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和“存活率”,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揭示出其背后的支配机制。其次,在充分调查大量真实语料的前提下,分析日语借词对汉语“词形建构”、“语义流变”的影响。最后,在动态语用视角下分析日语借词作为异质因素进入汉语之后,对汉语生态体系形成的影响。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本文“绪论”,重点介绍选题缘起、语言接触定义和研究路径、日语借词研究现状、研究理论与方法、语料处理等问题。第二章研究“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我们以300个日语借词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统计发现,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呈现规制的序列性,在词类上呈现: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连词/叹词/语气词的借用等级;在语体上呈现:生活语体>商业语体>科技语体/行政语体>新闻语/文艺语体的借用等级;在语义上呈现:单义>多义的借用等级。同时,我们认为不同层面借用等级的形成并非偶发现象,其背后主要由词类形式化等级、词类语法功能以及逻辑标记、词汇密度;语义信息补偿机制;实用交际距离三个层面因素支配所形成。第三章分析“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存活率”。我们以120个日语词种为研究对象,引入“通用率”计算公式测算出120个词种在汉语体系中的存活率。数据显示:汉语中的日语词种在历时演化过程中形成差量的存活率,只有部分词种能够成为汉语体系中常用词种,而另一部分词种被汉语体系所排斥成为死词。形成这一现象涉及的变量参数诸多,我们认为主要有:接触强度、可并入度、标记成分、词汇载体几个参数交互影响所形成。第四章讨论“复制、类推与汉语词形建构”。首先我们在归类出汉语中日语词缀类型的同时,引入语言接触“复制、类推”等理论深入分析日语词缀或者语素对汉语词形建构的影响。我们认为日语词缀或者构词语素进入汉语后会形成“标模”,汉语通过复制“标模”从而获得“语言模型”,并再次基础上运转“类推”机制量产出大量新型结构的词汇。其具体表现在:音节多样化、词序易位、实词虚化以及组配多元化。第五章考察“语言感染与汉语语义流变”。通过对本文语料库语料取样分析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日语通过“回归借词”、“日源借词”的词汇通道对汉语语义演变形成。根据语义感染层级,日语借词对汉语语义影响主要分为:直接影响和次生影响。直接影响主要分为:语义叠加、语义缩小、语义重构三个方面,次生影响主要分为“语义推演;语义整合、语义泛化三个层面。第六章探究“竞争、选择与汉语生态”。本章节引入“竞争一选择”生物学相关理论,系统地描写日语借词在汉语体系中的实际运转状况。我们通过大量语料调查和数据统计,证实了生物学“竞争—选择”模式在语言体系内也是普遍存在。研究表明:日语借词进入汉语体系后,为了争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汉语功能相同或者相似的语言要素会形成相互竞争、相互渗透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词汇竞争与选择、语法竞争与选择、组配的竞争与选择三个层面,其中词汇竞争选择具体表现为语义输出竞争选择、词种指称竞争选择。语义输出竞争根据竞争层级的强弱关系可以分为:语义共现、语义压制、语义覆盖;词种输出竞争根据竞争选择语言流变过程可以为:语码转换、指称弱化、词种整合三个方面。语法竞争选择具体表现在词法、时态、句法三个方面。组配竞争我们选择“史上最XXX”的日语组配结构与汉语类似于这种功能的“历史上最XXX”和“XXX史上最XXX”进行个案比较,通过大量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史上最XXX”组配构式压缩了汉语“历史上最XXX”和“XXX史上最XXX”组配构式的使用空间,这主要汉语基于“史上最XXX”在篇章内具有强大的组配特点而作出的择优选择。第七章为“结语”。对全文各章节进行扼要的总结,并且指出文章研究不足之处以及对这一研究领域后续可研究的问题。

李元[10](2019)在《《白虎通》名物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对象为《白虎通》中名物词,包括天象、山川、品物、封国、宗教、军旅和刑罚、器具、饮食、服饰、居室、身体11类,属于专书专项词汇研究。以传统训诂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训诂学和现代词义学研究手段,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重点探索《白虎通》中名物词所指义及双音节名物词的组合方式、内部构成特征、词义变化之动因、过程、结果,并力求揭示部分名物词命名理据。第一,根据整理与测查《白虎通》中654个名物词,以传统训诂学分类标准划分其为11大类,静态描写名物词在《白虎通》中具体所指,结合其前期的文献资料列出所指义在东汉之前古籍中具体使用情况。第二,双音词在《白虎通》名物词中大量存在,通过对双音节名物词的确定以及从义素角度分析其结构类型,总结名物词常用合成方式产生新词,探析在东汉时期复音词产生之重要原因及规律。第三,从纵向角度对《白虎通》所涉及名物词进行词义演变情况分析,考察11类名物词在东汉以前之词义变化情况,重点梳理部分词汇之引申路径、词义引申类型以及引申过程中上下义位之间词义范围变化。从横向角度我们爬梳出同源词,探寻词源义,获悉部分名物词之命名理据。经过分析,我们较全面地把握《白虎通》名物词词义变化过程及特征。第四,在对《白虎通》名物词词义发展演变分析基础上,以西方语言学转喻、隐喻理论为抓手,分析其对名物词词义引申之影响,探源名物词词义变化之动因。作为《白虎通》专书专项词汇研究,论文本着定量测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之原则,对《白虎通》中名物词进行穷尽式测查,将统计数据与分类描写相结合,为全面了解名物词的系统构成与词义演变情况,一方面对《白虎通》中名物词进行共时层面的静态描写,以求得名物词使用义基本面貌;另一方面对《白虎通》名物词进行历时动态过程追索,即对名物词词义变化之动因、过程、结果和部分名物词之命名理据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探究。名物词属于文化词汇,是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之缩影,研究中秉承历史典籍与礼俗文化相参照原则,力争对《白虎通》名物词做以全面分析和梳理,通过名物词追踪东汉时期之语言变化。

二、隐喻在汉语新词义产生中的生成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隐喻在汉语新词义产生中的生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类型
    第一节 形式仿
        一、仿前式
        二、仿后式
        三、仿中式
    第二节 语义仿
        一、类义仿
        二、反义仿
        三、近义仿
    第三节 谐音仿
        一、音仿汉语拼音造词
        二、音仿英语词汇造词
        三、音仿组合式词汇造词
    第四节 兼用仿
        一、仿拟兼缩略式
        二、仿拟兼比喻式
        三、仿拟兼借代式
第二章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特点和影响
    第一节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特点
        一、原型词具有多样性
        二、仿造词具有能产性
        三、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联系性
        四、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对应性
    第二节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影响
        一、仿拟造词的积极影响
        二、仿拟造词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理据
    第一节 仿拟造词外部理据
        一、社会客观环境
        二、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第二节 仿拟造词内部理据
        一、造词的经济原则
        二、词汇的系统性规律
        三、语言材料的生成性
    第三节 仿拟造词心理理据
        一、联想
        二、类推
        三、完型与理解
    第四节 仿拟造词认知机制
        一、转喻机制
        二、概念合成理论对仿拟造词的认知阐释
第四章 仿拟造词的规范化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三音节仿拟造词分析
        一、近义关系词汇
        二、反义关系词汇
        三、类义关系词汇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仿拟造词新词语的收录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二、规范性原则
        三、普遍性原则
        四、稳定性原则
        五、系统性原则
    第三节 仿拟造词规范化建议
        一、原型词的选择建议
        二、仿造词的造词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形式仿
附录二 语义仿
附录三 谐音仿
附录四 兼用式仿拟造词
附录五 2008——2017年仿拟造词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仿拟的词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关于“仿拟”的研究梳理
        二、“仿拟造词”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存在问题及思考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第二章 仿词的界定和判定
    第一节 仿词的界定
        一、仿词修辞与词化仿词
        二、仿词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
        三、仿与非仿廓清
    第二节 仿词的判定
第三章 仿词的分类
    第一节 意义分类
        一、反义仿词
        二、类义仿词
    第二节 形式分类
        一、仿前式
        二、仿后式
        三、其他
    第三节 置换对象分类
        一、名语素置换类
        二、动语素置换类
        三、形语素置换类
    第四节 修辞手段分类
        一、仿拟兼谐音
        二、仿拟兼缩略
        三、仿拟兼借代
第四章 仿拟修辞现象词汇化
    第一节 仿拟修辞词汇化概述
    第二节 仿拟修辞词汇化具体例证
        一、“科盲”“法盲”的词汇化
        二、“冷线”和“热线”对义仿的词汇化
        三、“x友”的仿词词群词汇化
        四、其他例证分析
    第三节 词汇化与“义仿”“音仿”关系简析
        一、常规性程度差异
        二、语境依赖程度差异
        三、辞格作用差异
    第四节 仿词词汇化机制分析
        一、双音化驱动
        二、言语和语言的转化
        三、高频使用催动
        四、语境制约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论文
    二、图书
致谢

(3)基于生成词库理论的新世纪以来汉语名词类新词语语义理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生成词库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新词语语义理据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语料库的建立
        1.3.1 研究对象
        1.3.2 语料库的建立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新词语的界定及其语义理据概述
    2.1 新词语的界定
    2.2 词的理据及语义理据
第三章 生成词库理论对新词语语义理据的适用性
    3.1 生成词库理论简介
    3.2 物性结构与新词语语义理据的适用性
第四章 物性结构在汉语新词语语义理据中的体现
    4.1 形式角色
    4.2 构成角色
    4.3 功用角色
    4.4 施成角色
    4.5 行为角色
    4.6 多重角色
第五章 物性结构在汉语新词语语义理据上的价值
    5.1 物性角色的分布情况
    5.2 物性结构在分析汉语新词语语义理据上的优势
    5.3 物性结构在分析汉语新词语语义理据上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对外汉语高级报刊阅读课词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
        1.2.2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词汇教学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4.1 “互动假说”理论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级汉语报刊阅读课词汇分类及教学方法回顾
    2.1 汉语报刊阅读课词汇的特点和分类
    2.2 对外汉语缩略词教学策略回顾
    2.3 对外汉语新词教学策略回顾
    2.4 对外汉语熟语教学策略回顾
        2.4.1 熟语教学策略回顾
        2.4.2 成语教学策略回顾
    2.5 对外汉语报刊常用文言词教学策略回顾
    2.6 对外汉语名称词教学策略回顾
第3章 高级汉语报刊阅读课词汇特点与难点
    3.1 高级汉语报刊阅读课教材词汇统计
        3.1.1 新词统计
        3.1.2 熟语统计
        3.1.3 缩略词统计
    3.2 高级汉语报刊阅读课词汇的特殊性
    3.3 高级汉语报刊阅读课词汇文化难点
        3.3.1 传统文化荷载词
        3.3.2 当代中国特色专有名词
    3.4 高级汉语报刊阅读课词汇语言难点
        3.4.1 词汇量大面广
        3.4.2 语素意义相近
        3.4.3 产生比喻引申
        3.4.4 古代汉语词汇
第4章 高级汉语报刊阅读课词汇教学策略
    4.1 阅读课词汇教学模式
    4.2 高级汉语报刊阅读课词汇输入策略
        4.2.1 主题中心输入策略
        4.2.2 词汇聚合输入策略
        4.2.3 隐喻认知输入策略
        4.2.4 搭配归纳输入策略
        4.2.5 文化对比输入策略
    4.3 高级汉语报刊阅读课词汇输出策略
        4.3.1 偏误矫正输出策略
        4.3.2 同义替代输出策略
        4.3.3 话题互动输出策略
    4.4 高级汉语报刊阅读课课文词汇教学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新词
附录二 :缩略词
附录三 :课文《非物质遗产》

(5)当代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问题
        一、选题依据及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及范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资源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静态描写
    第一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界定和提取
        一、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界定
        二、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提取
    第二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分类
        一、分类标准及依据
        二、类别描述及示例
    第三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特点
        一、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类别分布特点
        二、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词长特点
        三、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结构特点
        四、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成词特点
        五、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词义特点
第三章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机制探索
        一、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
        二、模因论角度看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
        三、社会文化角度看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
    第二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与一般词语的对比差异分析
        一、词长角度
        二、成词角度
        三、使用频率角度
        四、生命力角度
        五、社会文化角度
第四章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语用和影响分析
    第一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语用分析
        一、语用特征分析
        二、语用原则分析
        三、语用变化分析
    第二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影响分析
        一、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二、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三、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对华文教育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第五章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价值和规范
    第一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价值
        一、日常使用
        二、学术研究
    第二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规范化问题
        一、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规范化原则
        二、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规范化手段
        三、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词典收录与编撰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先秦汉语丧葬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先秦汉语丧葬词语研究综述
        一、先秦汉语词汇研究
        二、汉语词义演变研究
        三、丧葬词汇研究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步骤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词汇系统的相关理论
        二、语义学的相关理论
        三、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第五节 本文所用主要术语说明
第二章 先秦汉语丧葬词语分类描写
    第一节 先秦汉语丧葬建筑类词语
        一、墓地建筑类词语
        二、治丧场所建筑类
    第二节 先秦汉语丧葬服饰类词
        一、殓丧之服
        二、居丧之服
        三、吊唁之服
    第三节 先秦汉语丧葬器具类词语
        一、丧具类词语
        二、棺具类词语
        三、旌旗类词语
        四、葬具类词语
    第四节 先秦汉语丧祭用品类词语
        一、祭肉酒饮类词语
        二、谷物类词语
        三、饮食器具类词语
    第五节 先秦汉语丧礼名称类词语
        一、逝者死亡之称
        二、居丧者之称
        三、治丧诸职官之称
        四、丧礼诸祭之称
        五、丧礼讳谥之称
        六、庙礼诸祭之称
第三章 先秦汉语丧葬词语词义演变情况分析
    第一节 先秦汉语丧葬词语词义演变关系
        一、由本义(或早期义)引申出丧葬义
        二、由基础义引申出丧葬义
        三、由丧葬义引申出其他义项
    第二节 先秦汉语丧葬词语词义演变的类型
        一、连锁式
        二、辐射式
        三、综合式
    第三节 先秦汉语丧葬词语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先秦汉语丧葬词语词义义位的扩大
        二、先秦汉语丧葬词语词义义位的缩小
        三、先秦汉语丧葬词语词义义位的转移
第四章 先秦汉语丧葬词语的认知语义分析
    第一节 先秦丧葬词语词义变化的隐喻认知分析
        一、以物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
        二、以心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
    第二节 先秦丧葬词语词义变化的转喻认知分析
        一、指称转喻
        二、语法转喻
    第三节 先秦丧葬词语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及动因分析
        一、先秦汉语丧葬词语词义演变的隐喻机制分析
        二、先秦汉语丧葬词语词义变化的转喻机制分析
        三、先秦汉语丧葬词语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动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汉语新词语(2012—2017年)词义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研究概况
        1.关于新词语的研究概况
        2.关于词义演变的研究概况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研究对象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语料来源
一、新词语词义演变性质及范围
    (一)新词语词义演变的界定
    (二)新词语词义演变的特点
        1.词语涉及范围广
        2.仿拟类推词族多
        3.亲属称谓语泛化
        4.色彩义明显并呈现多样化
        5.词义扩大占优势
        6.语素构词能产性高
    (三)新词语词义演变的领域
        1.生活领域
        2.政治领域
        3.经济领域
        4.文化领域
        5.科技领域
二、新词语形式与意义演变探究
    (一)新词语的形式演变
        1.新词语的音节形式
        2.新词语的结构形式
    (二)新词语的意义演变
        1.词汇意义演变
        2.语法意义演变
三、新词语词义演变的机制
    (一)传统语言学视角下的新词语词义演变机制
        1.语音层面
        2.语义层面
        3.语法层面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新词语词义演变机制
        1.隐喻机制
        2.转喻机制
    (三)词义演变的理据
        1.语言内部原因
        2.社会原因
        3.心理原因
四、新词语词义演变的影响
    (一)对汉语词汇系统发展的影响
    (二)对句法功能的影响
    (三)对语用交际实施的影响
    (四)对词典编纂工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2012 ——2017 年汉语新词语旧词新义表
附录2 2012 ——2017 年语素新、旧义对比表
附录3 2012 ——2017 年语素新义词语释义
致谢

(8)现代汉语“否定语素+X”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否定语素和否定词的研究
        1.3.2 关于“否定语素+X”复合词的研究
        1.3.3 现有的研究局限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现代汉语“不+X”复合词研究
    2.1 “不”的语义功能
        2.1.1 “不”在不同文献中的解释
        2.1.2 “不+X”构词中“不”的性质问题
        2.1.3 “不+X”构词中“不”的多义性
    2.2 “不”与不同词性成分构词情况
        2.2.1“不+X”的结构类型
        2.2.2 “不”与名词性成分的结合
        2.2.3 “不+X”的形容词化
    2.3 “不+X”与“X”的语义关系
        2.3.1 双音实词“不+X”与“X”的关系
        2.3.2 双音虚词“不+X”与“X”的关系
        2.3.3 三音节“不+X”与“X”的关系
    2.4 “不+X”的色彩意义
        2.4.1 “不+X”与“X”的书面语色彩
        2.4.2 “不+X”的感情色彩
        2.4.3 “不X不Y”与“不A而B”构式的感情色彩
    2.5 “不+X”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2.5.1 关于词汇化和语法化
        2.5.2 “不+X”的成词途径
        2.5.3 “不+X”的语法化——-以“不但”类词为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代汉语“无|没+X”复合词研究
    3.1 “无”和“没”及其关系
        3.1.1 “无”的语义功能
        3.1.2 “没”的语义功能
        3.1.3 “无、没”的历时替换过程及“没”的演化
    3.2 “无、没+X”的语义
        3.2.1 “无+X”的语义
        3.2.2 “没+X”的语义
    3.3 “无+X”与“没+X”的对比及二者与“不+X”的对比
        3.3.1 “无+X”与“没+X”的对比
        3.3.2 “无+X”与“不+X”的对比
        3.3.3 “没+X”与“不+X”的对比
    3.4 “无|没+X”与“有+X”的关系
        3.4.1 “无有”和“没有”的产生
        3.4.2 “无+X”和“有+X”的关系
        3.4.3 “没+X”和“有+X”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汉语“非|未+X”复合词研究
    4.1 “非”的语义功能
    4.2 “非+X”的语义
        4.2.1 “非+X”中“非”的语义表现
        4.2.2 “非+X”的流行性
    4.3 “非+X”与“不+X”的对比分析
    4.4 “未”的语义功能
    4.5 “未+X”的语义
        4.5.1 “未+X”中“未”的语义表现
        4.5.2 “未+X”表委婉的语义特点
        4.5.3 “未+X”与“不+X”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代汉语含否定成分的成语研究
    5.1 含否定成分的成语的并列形式及构造机制
        5.1.1 并列式的两种基本结构
        5.1.2 并列结构成语的特征与功能
        5.1.3 作为成语孳生形式标记的否定成分
        5.1.4 以丰富性为追求原则的成语微变
    5.2 四字否定成语的几种特殊形式
        5.2.1 冗余否定
        5.2.2 作为“否定小句”的成语
        5.2.3 委婉态四字否定成语
        5.2.4 相近功能成语的同构性
    5.3 “不X”作为构词成分对成语化的贡献
        5.3.1 “自强不息”型
        5.3.2 “不胫而走”型
        5.3.3 从双音节词到四音节成语孳生过程中对否定成分的筛选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否定语素+X”中否定语素的语义功能
    6.2 本研究的认识与创新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语言接触视阈下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语言监测与语言规划
        1.1.2 词汇环流与文化互动
        1.1.3 词汇规范和词典编撰
    1.2 研究现状
        1.2.1 语言接触理论概述
        1.2.2 日语借词研究现状
        1.2.3 评价与本文拟解决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基础理论支撑
        1.3.2 演变机制
        1.3.3 研究方法选择
    1.4 语料处理
        1.4.1 文本与词种
        1.4.2 语料加工
        1.4.3 语料统计
第二章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
    2.1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类型
        2.1.1 词源角度
        2.1.2 借用方式
    2.2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
        2.2.1 统计词种的选择
        2.2.2 词类借用等级
        2.2.3 语义借用等级
        2.2.4 语体借用等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存活考察
    3.1 词汇存活测算方法
        3.1.1 公式的选择
        3.1.2 测算的语料与词种
        3.1.3 测算的数据统计
        3.1.4 数据讨论
    3.2 接触强度
        3.2.1 时间差异度
        3.2.2 语义粘合度
    3.3 可并程度
        3.3.1 填补借词
        3.3.2 修饰借词
    3.4 标记成分
        3.4.1 结构标记成分
        3.4.2 语义标记成分
        3.4.3 认知标记成分
    3.5 词汇载体
        3.5.1 历史载体
        3.5.2 制度载体和器物载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制、类推与汉语词形构建
    4.1 汉语中的日语词缀类型
        4.1.1 日语类前词缀
        4.1.2 日语类后词缀
    4.2 音节多样化以“X性”为例
        4.2.1 汉语“X性”的音节
        4.2.2 日语“X性”的音节
    4.3 词序易位以“控X”为例
        4.3.1 “控”汉语原始词位
        4.3.2 现代汉语“控”的易位
    4.4 实词虚化以“X化”为例
        4.4.1 “化”词典释义
        4.4.2 “化”语法化研究现状
        4.4.3 汉日“化”的语法互动
    4.5 组配多样化以“秒X”为例
        4.5.1 汉语“秒”原始组配
        4.5.2 汉语“秒”的变异组配
        4.5.3 结构复制与“秒+V”组配多元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言感染与汉语语义流变
    5.1 语义叠加
        5.1.1 单纯叠加
        5.1.2 对译叠加
        5.1.3 混合叠加
    5.2 语义缩小
        5.2.1 对译缩小
        5.2.2 日义缩小
    5.3 语义重构
        5.3.1 非完整性重构
        5.3.2 完整性质重构
    5.4 语义推演
        5.4.1 单线推演
        5.4.2 辐射推演
        5.4.3 混合推演
    5.6 语义泛化
        5.6.1 语义分布
        5.6.2 语义指向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竞争、选择与汉语生态变化
    6.1 词汇竞争与选择
        6.1.1 语义竞争
        6.1.2 指称竞争
    6.2 语法竞争与选择
        6.2.1 词类竞争
        6.2.2 时态竞争
        6.2.3 句法竞争
    6.3 组配构式竞争与选择
        6.3.1 组配能力多样
        6.3.2 句法功能灵活
        6.3.3 语义延展性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性
    7.3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白虎通》名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白虎通》研究综述
        一、《白虎通》流传与版本概述
        二、《白虎通》的性质及其经学价值
        三、《白虎通》语言学研究价值
    第二节 名物词研究及其意义
        一、名物词的界定及判断标准
        二、名物词词义变化研究及意义
        三、《白虎通》双音节名物词研究意义
    第三节 《白虎通》名物词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以传统训诂学理论为依托
        二、以现代词汇系统理论为基础
        三、以西方语言学理论为方法
    第四节 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步骤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白虎通义》名物词分类描写
    第一节 星象类名物词
        一、天象类
        二、气象类
    第二节 山川类名物词
        一、山岳类
        二、江河类
    第三节 品物类名物词
        一、植物类
        二、动物类
        三、矿产类
    第四节 封国类名物词
        一、疆域类
        二、郊野类
        三、采邑类
    第五节 宗教类名物词
        一、占卜类
        二、祭祀类
    第六节 军旅、刑罚类名物词
        一、军旅类
        二、刑罚类
    第七节 器具类名物词
        一、舟车类
        二、兵器类
        三、乐器类
        四、礼器类
        五、工具类
        六、日用品类
        七、丧葬用品类
    第八节 饮食类名物词
        一、食品类
        二、饮品类
    第九节 服饰类名物词
        一、体服类
        二、佩饰类
        三、服饰原料
    第十节 居室类名物词
        一、政事之所
        二、生活居所
        三、治丧之所
    第十一节 身体类名物词
        一、脏器类
        二、肢体类
        三、疾病类
    小结
第三章 《白虎通》双音节名物词成词与构成机制
    第一节 并列式双音节名物词
        一、同义并列双音词
        二、近义并列双音词
        三、类义并列双音词
    第二节 修饰补充式双音节名物词
        一、偏正修饰
        二、正偏修饰
        三、虚实修饰
        四、其他双音节名物词
    第三节 双音节名物词内部义素之间的搭配关系
        一、旧义素+旧义素
        二、旧义素+新义素
        三、新义素+旧义素
        四、新义素+新义素
    第四节 双音节名物词成词机制
        一、语言内部的自我调节
        二、韵律制约
        三、社会文化制约
第四章 《白虎通》名物词词义变化分析
    第一节 《白虎通》名物词词义变化表层类型分析描写
        一、连锁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三、复合式引申
    第二节 《白虎通》名物词词义变化结果分析描写
        一、词义范围缩小
        二、词义范围扩大
        三、词义范围转移
    第三节 《白虎通》名物词词源义梳理
        一、词源义的界定
        二、同源词辨析与描写
    第四节 认知与词义变化
        一、转喻、隐喻和词义引申的关系
        二、语法转喻
        三、指称转喻
        四、隐喻认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隐喻在汉语新词义产生中的生成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D]. 何红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仿拟的词汇化研究[D]. 李婷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基于生成词库理论的新世纪以来汉语名词类新词语语义理据研究[D]. 王子莹. 北华大学, 2020(12)
  • [4]对外汉语高级报刊阅读课词汇教学策略研究[D]. 李月月.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当代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研究[D]. 郭祥. 华侨大学, 2020(01)
  • [6]先秦汉语丧葬词语研究[D]. 王长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汉语新词语(2012—2017年)词义演变研究[D]. 卢佳. 渤海大学, 2019(10)
  • [8]现代汉语“否定语素+X”词语研究[D]. 侯倩. 山东大学, 2019(02)
  • [9]语言接触视阈下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D]. 吕文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白虎通》名物词研究[D]. 李元.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汉语新词义生成中隐喻的生成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