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线路继电保护动态模式测试系统研究

高压线路继电保护动态模式测试系统研究

一、高压线路继电保护动模试验系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煊[1](2021)在《基于硬件在环平台的全并联AT牵引网动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高速或重载电气化铁路是推动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供电能力强的全并联AT供电系统,非常适合高速或重载铁路,但牵引网在运行中极易发生威胁性较大的短路故障。国内既没有完全掌握AT牵引网的电气特性,又没有合适的实时仿真模型,导致其馈线保护难以整定。考虑到现场开展短路试验的难度和风险,因而有必要构建基于硬件在环的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和馈线保护实时仿真系统,并通过实时动态仿真来全面分析牵引网短路特性。论文首先简述了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确定系统建模的具体电力元件;根据线路空间拓扑结构和电流流向,建立AT牵引网六导体物理模型,并利用Carson理论和供电回路建立各导线间的单位阻抗计算模型;在阐述AT牵引网保护配置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距离保护I段、电流速断保护和电流增量保护等的工作原理和整定细则。其次根据既有的电力元件和线路的等值电路与电气参数,计算出各电力元件仿真参数,并配置到各功能模块的仿真模型中;搭建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将其上传至电力系统实时仿真平台RT-plus后对系统模型进行编译;开展指定位置点的短路仿真实验,并通过对比实测数据,验证系统模型的仿真精度。最后RT-plus的实时仿真结果通过CAN总线作为功率放大器的输入信号,且放大信号直接连接到馈线保护装置后,构成基于硬件在环的全并联AT牵引网动模实验系统;通过设置不同短路类型和短路位置点,定量分析牵引网不同导线间的短路特性和馈线保护动作的正确性。大量的实时仿真案例证明,利用基于硬件在环的动模实验系统既能开发高逼真的全并联AT牵引网动模实验系统,又能通过短路仿真分析新型馈线保护原理的合理性。

曹文斌[2](2020)在《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机理和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电网互联的主干网和大负荷集中的城市电网都普遍出现了系统阻抗日趋减小、短路电流严重超标问题。断路器造价将随着遮断容量需求的增长而大幅攀升。为了限制变压器低压侧短路电流,传统解决方法是在变压器低压侧串联电抗器,但增加了一次设备。高阻抗变压器可在不增加一次设备的前提下,增大短路阻抗以降低短路电流,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近几年电网频繁出现高阻抗变压器投运时涌流引起母联开关甚至上一级线路零序过流保护误动的情况。电网供电可靠性受到严重影响,系统运行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目前现场投运较多的两种高阻抗变压器分别是高压绕组内置型高阻抗变压器(内置变)和低压绕组串抗型高阻抗变压器(串抗变)。两种变压器分别通过将高压绕组内置和在低压三角绕组内串联电抗来增大短路阻抗。多起事故波形反映出内置变涌流不同于普通变压器(普通变)涌流的两个明显且普遍的特征:(1)零序电流有效值初始值大,衰减到零序过流保护整定时间仍大于整定值;(2)原方三相涌流呈现较大不平衡特征,总存在一相涌流明显小于另两相。内置变频繁引起误动事故,而串抗变与普通变的该类误动事故鲜见报道。若按经典变压器零序等值电路分析,高阻抗应使零序电流变小,与事实相反;其次两种高阻抗变压器短路参数一致,零序电流表现也应一致,也与事实不符。因此,经典变压器零序等值电路不再适用,目前尚缺乏可用于分析短路阻抗和绕组排列结构对空投零序电流影响的变压器涌流理论或等值电路,以及反映阻抗和结构差异的变压器仿真模型及参数计算方法,亟待开展深入研究。为了揭示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对策保障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论文从理论分析、建模仿真、动模试验和现场录波等多个方面开展了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计及环流耦合的涌流解析、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论证及计算、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比较及对保护影响、多种场景下应对策略等问题的研究。针对不同结构Y0D变压器空投零模涌流分析难题,在明确绕组磁通分布和等值电路参数映射关系后指出空心电感是反映绕组排列结构差异的关键参数,并提出了反映结构差异的单相空投涌流解析表达式。阐释了环流是因为饱和相副方去磁电流变小使三相副方去磁电流失去对称关系而产生的不平衡电流,且环流随空心电感和副方漏感增大而减小。提出了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计及环流耦合的零模涌流解析表达式,首次构建了可分析短路阻抗及绕组排列结构影响的变压器零模等值电路,为分析内置变、串抗变和普通变涌流特性差异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计算问题,首先根据绕组间磁链交链关系的微分方程证明了三绕组变压器T型等效电路存在应用局限,并揭示了中压侧等效漏感接近零源自数学等效变换,无物理意义。首次分析论证了Y0YD三绕组变压器在Y0D两绕组运行时的实际漏感与等效漏感存在物理概念和理论数值的差异。普通变的原方传统等效漏感与实际值相比偏小,内置变的偏大且误差更大,会导致普通变的零序电流解析值和仿真值偏大而内置变的偏小。提出了基于回路方程的两绕组变压器实际漏感计算方法,解决了零序过流保护误动的事前风险评估及事后精确事故分析的问题。根据零模等值电路和参数差异,研究了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的幅值、衰减和不平衡特性。内置变零模涌流最大,虽衰减速率略快,但衰减时间长,易造成零序保护误动;内置变误动波形的分合闸角接近特征分合闸角,两相饱和程度深(原方涌流大),一相不饱和(原方涌流为耦合环流),因而呈现较大不平衡特征,为零模涌流的抑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结构一致,参数等效”的原则首次研制了高阻抗变压器物理模型,构建了动态模拟试验系统,并开展了剩磁、合闸角、电压、绕组接线、变压器类型等因素对零模涌流的影响。动模试验验证了相关理论和仿真结论的正确性。为了抵御高阻抗变压器零模涌流造成的零序保护误动风险,基于前述研究结论并结合实际场景应用限制,在调整系统运行的配合状态方面提出了避免较少进线投运、大档位投运、带负荷投运、临时提高变压器零序过流保护灵敏度等操作;在优化分合闸角控制方面提出基于变压器分合闸角匹配的零模涌流抑制方法;在改进零序过流保护原理方面提出基于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和波形惯性与门制动的零序过流保护改进方法。仿真和录波数据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论文最后对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徐海波[3](2020)在《适用于现代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电网故障识别新判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电力系统交直流混联、特高压远距离输电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特征给电网交流电气量的故障特征带来了较大的变化,用于稳定控制的传统电网故障识别判据面临巨大挑战。重点研究了交流线路故障跳闸新判据、直流换相失败识别新判据、相位角原理失步解列跳闸判据改进方案和光伏发电系统并网联络线跳闸后的非计划性孤岛识别新判据。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揭示了现代电力系统暂态特性对用于稳定控制的传统跳闸判据的影响机理。从理论上分析了直流系统、长距离输电和新能源并网对交流线路故障特性的影响,结合用于稳定控制的传统故障跳闸和无故障跳闸判据,获知故障相电流有效值升高不足、电压有效值下降不足及正负序阻抗不平衡是导致传统故障跳闸判据不正确动作的主要因素,双馈机组风电场撬棒保护动作会导致传统无故障跳闸判据误动作;进一步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了仿真验证。(2)提出了适用于现代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交流线路故障跳闸新判据。分析了稳定控制对线路故障跳闸判据的时效需求,证明了可利用直流系统短路和新能源机组撬棒保护投入后的交流等值网络进行故障分析;进一步利用不同类型故障期间电流序分量和相间余弦电压的典型特征,提出了适用于现代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交流线路故障跳闸新判据,RTDS试验证明了新判据在交直流混联、特高压远距离输电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针对半波长输电线路,用时差法确定故障点位置,再推算出故障点处电气量,进一步构建了适用于半波长线路的故障跳闸新判据。(3)提出了不依赖直流控保信号的直流换相失败和多直流同时换相失败新判据。分析了直流换相失败时换流阀两侧电流绝对值的大小关系,结合换相失败对交流电网的功率冲击,构建了适用于稳定控制的直流换相失败和多直流同时换相失败新判据,通过了 RTDS硬件在环试验。所提新判据不依赖直流控保信号,避免了直流控保系统故障后稳控系统不能感知直流换相失败,进而导致一、二道防线同时失效的风险。(4)提出了工程实用的基于相位角补偿的失步解列跳闸判据改进对策。分析了串联补偿电容对失步振荡中心及沿线测量阻抗相位角轨迹的影响机理,获知当串联补偿电容在线路电气中心附近时,补偿电容两侧会同时出现振荡中心,采用母线侧电气量判断失步解列跳闸存在误判振荡中心方向的风险,但采用线路侧的电气量来判断则没有这个风险;串联补偿电容进一步减少了线路等值阻抗角,导致相位角原理失步解列判据存在失效的风险;利用振荡过程中电流最大时刻的相位角等于线路等值阻抗角的特点,提出了工程实用的基于相位角补偿的失步解列判据改进对策。动模试验证明改进后的相位角原理失步解列判据能适应高串补度线路失步振荡的判别。(5)提出了综合工频变化量阻抗和谐波变化率的光伏发电系统的非计划性孤岛识别新判据。研究了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孤岛前后并网点的工频等值阻抗和谐波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利用工频变化量阻抗和谐波电压在孤岛前后的显着差异,构建了孤岛识别新判据。新判据不受系统短路和谐波扰动的影响,同时在检测过程中不会影响电能质量;RTDS试验和实际发生的孤岛数据验证了新判据的正确性。

赵志波[4](2019)在《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继电保护是针对监视范围内的被保护对象进行故障或异常检测,进而发出报警执行保护动作将故障准确隔离可靠切除,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当前,同杆并架线路增多,交直流互联不断,电压等级出现了330kV、750kV特高压,SVG补偿设备大量投入使得电网结构日益复杂运行灵活多变,使得传统继电保护无法解决问题日益凸显。站域保护系统是基于国际IEC61850通信规约标准,利用站内多信息融合共享特性,实现全站冗余后备保护、基于GOOSE信息的简易母线保护、断路器跳闸失灵保护、主变过载联切、站域多电压等级综合备自投和低周低压减载等功能的新型继电保护模式。本文主要针对传统继电保护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的需求,设计并实现一套站域保护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1、研究了站域保护系统的相关技术,包括:通信组网技术、IEEE-1588精准时钟同步技术、基于电流差动的站域保护和安全自动控制技术等;分析了传统继电保护的不足、大电网发展需要和技术推动两方面针对站域保护系统的现状和应用需求。2、根据需求分析设计了站域保护系统功能模块包括:采样数据收发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相量计算模块和站域保护模块;利用站内电流采样值信息及故障电流突变量变化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差动原理的站域保护(SPBCD)故障处理方法:根据站域划分原则将全站元件划分四个差动区(单元件差动区、线路—母线差动区、变压器—母线差动区、多元件协作差动区),设定差动起动元件,分析差动区内各类故障情况,作出逻辑动作执行,尤其是当单元件差动区拒动时,通过其它三类差动区的协作处理可以在最小范围内快速有选择性地切除或隔离故障。3、完成了站域保护系统的开发,并通过许昌开普检测技术中心的实时数字仿真动态模拟平台(RTDS)对所开发的站域保护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测试,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及可行性。本文所设计实现的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系统目前已经在云南大理供电局110kV巍山智能变电站进行了实际工程应用。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工作状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李根[5](2019)在《变压器励磁涌流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变压器通过电磁能量转换实现不同电压等级间的功率传送,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设备。多年的继电保护运行动作统计数据表明,变压器保护的正确动作率是最低的。变压器在空载投入运行或者外部故障切除电压恢复时,可能会在变压器的一侧产生数倍于额定电流的励磁涌流,还可能使周围正常运行的变压器产生和应涌流,给变压器的差动保护带来误动隐患。励磁涌流在系统中流动时,可能造成直流输电系统发生换相失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变压器励磁涌流为对象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分析了励磁涌流对交直流系统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励磁涌流抑制策略。二次谐波制动法是现场使用最广泛的识别励磁涌流的方法,但是在运行中还是偶有出现励磁涌流时因二次谐波比低而误动的情况。从变压器励磁涌流的产生机理出发,用简化的变压器模型对励磁涌流的二次谐波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同时结合数字仿真和动模试验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围绕变压器和应涌流问题,从电流的角度系统的分析了和应涌流产生的物理机理。再通过动模试验研究了和应涌流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电源阻抗、运行电压、空投变压器/运行变压器容量比、中性点接地方式、运行变压器带发电机等。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直流系统的换相失败机理,针对电压畸变对换相失败的影响,分析了电压跌落、电压相位偏移以及谐波对换相失败的影响。再通过数字仿真研究了直流系统对励磁涌流的响应过程。为了从源头解决励磁涌流对交直流系统的影响,通过动模试验的方法,得到了一种基于选相控制断路器的励磁涌流抑制策略,并给出了实际的分闸角与合闸角的控制方法。该策略可以避开涌流抑制最复杂的问题-剩磁,用动模试验数据直接得到分闸角与合闸角的关系,该关系对实际变压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松蹊[6](2019)在《智能变电站网络架构改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智能变电站网络工程日益被重视,智能变电站网络可靠性已成为影响变电站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过程层网络采样值报文对间隔层设备的影响,间隔层设备之间联闭锁信号和跳闸信号的快速性和可靠性分析,以及变电站对故障的即使动作反映、诊断、分析等网络运维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了解决以上有关智能变电站网络可靠性的问题,课题组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本文是在参考了诸多国内以及国外的相关文献的前提下,对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架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建模试验与结论验证。重点对过程层网络的采样系统和10kV变电站过程层网络母线差动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将智能变电站网络可靠性提升到最高。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对智能变电站的网络架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在理解智能变电站网络架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智能变电站网络架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着重阐述了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可靠性的问题,并且阐述了保证过程层网络可靠性的必要以及重要意义,并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逻辑联系进行了梳理。(2)为了使过程层网络的采样信息更加可靠,在传统采样方式的基础上添加了固定延时交换机,与以往采样方式进行对比突出改进后的优点,并对改进后的采样网络架构进行测试试验,验证采样值的数据稳定性。(3)在过程层网络母线差动保护方面,完善了以往10kV变电站不配置母线差动保护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组网方式的10kV母线差动保护。包括10kV母线上负荷应用智能就地一体化装置,过程层网络采用星形布置,10kV母线保护及母线上各负荷交互信息均接入中心交换机,母线差动保护可以通过中心交换机和其他交换机与各10kV负荷的智能就地一体化装置进行信息交互。在遵循母线差动保护的逻辑理论基础上,10kV母线差动保护增加电源电流和负荷电流突增量启动和闭锁条件。(4)利用RTDS搭建模型进行动模试验,验证了设计的10kV母线差动保护在故障情况下的动作情况,证明其可行性。

张伟,王江萍,菅旭生,郝熠哲,段乐祺[7](2018)在《基于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系统的110 kV GIS变电站动模试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按照某110 kV GIS变电站一次系统的实际结构与参数,采用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测试系统建立仿真模型,并接入站内真实二次保护装置,开展现场动模试验。试验全方位模拟了包括区内外金属性故障、发展性故障以及经过渡电阻短路在内的一次系统故障,充分检验了继电保护配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有效排查了保护死区,并完成现场断路器传动试验,确保变电站安全稳定地投入运行。

戚宣威[8](2016)在《交直流电网复杂暂态过程及继电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电网国家战略的推进,我国电网正在发展成为前所未有的交直流混联复杂电网,其规模迅速扩张、结构日益复杂、技术不断改进、运行灵活多变。电网发生的单一故障若不能及时阻断,将会在交直流系统间引起连锁演变的复杂事故过程。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安全防护的第一道防线,其可靠迅速的动作对于遏制事故扩大发展、维护系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电网复杂性的增加,系统中大量存在的变压器、电流互感器等非线性铁磁元件将产生和应交互作用,并引发复杂的电磁暂态过程;为了满足远距离、大容量的送电需求,直流输电、串联补偿等新型输电技术在电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造成了复杂的故障模式及演变特征。这些问题使得现有继电保护难以满足复杂大电网的安全防护要求,导致保护误动、拒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交直流系统的稳定运行。论文以适应智能电网安全防护需求为目标,围绕交直流电网复杂暂态过程及继电保护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工作。变压器空投将使得邻近运行变压器发生和应涌流,并给相邻正常运行元件的差动保护造成误动隐患。和应涌流以其形式的多样性、产生的隐蔽性和机理的复杂性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现有对和应涌流的机理分析往往假设运行变处于空载状态,难以反映发变组、变电站以及直流换流站中运行变压器带载运行的真实情况。关于和应涌流及其对差动保护影响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化。论文从理论分析、数字仿真和动模试验等层面研究了运行变非空载情况下的多侧涌流和应交互作用。解析分析了运行变带无源负载、有源负载以及与发电机相连等情况下复杂和应涌流的产生机理与基本模式,并通过数字仿真进行了验证。开展了和应涌流动模试验,总结提炼了和应涌流的影响因素与电气特征。提出了基于站域信息共享和基于运行变压器饱和磁通计算的两种不同原理的和应涌流识别方法,以提高差动保护在复杂和应涌流期间的可靠性。由于和应涌流、励磁涌流等因素的影响,电网一次电流暂态过程更加复杂多样,增加了保护用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特性的分析评估难度。论文构建了一种电流互感器复杂暂态饱和特性数字仿真分析平台,该平台可根据实际分析需要,灵活组态模拟和应涌流、转换性故障及重合闸等不同形式的电力系统复杂暂态过程,并通过选配所开发的TPY级、PR级和P级等不同类型电流互感器的精确数字仿真模型,能够实现电流互感器复杂暂态特性及差动保护动作性能的分析评估,从而为电流互感器的设计选型、运行维护与事故分析提供指导。此外,基于磁动势等值原理、采用多类型工业实用的电流互感器构建了电流互感器物理模型,通过动模试验深化研究了电流互感器的暂态饱和特性,并根据试验结果构建了仿真平台中的互感器精确数字仿真模型。现场发生多起变压器空投导致相邻正常运行元件差动保护误动的事故,这类误动问题涉及变压器的和应涌流、励磁涌流,同时还与互感器饱和相交织,至今仍未掌握和认识这类变压器、电流互感器多非线性铁磁元件和应交互作用的机理,揭示引起保护误动作的根本原因。本文结合理论分析、数字仿真以及现场录波数据,围绕变压器空投导致相邻正常运行的发电机、输电线路和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事件开展研究,分析了变压器励磁涌流、和应涌流以及互感器饱和等因素对差动保护的影响,揭示了穿越性励磁涌流导致的互感器饱和是引起差动保护误动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表明,目前现场普遍使用的互感器饱和识别方法难以判断由复杂涌流所引发的互感器饱和,为此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电流非周期分量的互感器饱和识别判据,以防止差动保护在相邻变压器空投期间误动。串联补偿技术作为广泛应用的新型输电技术,在提高线路输电能力、改善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同时,也使得电网的结构参数与故障特性变得更加复杂,现有串补线路距离保护普遍采用缩小保护范围的方式以躲过正向串补电容出口故障时的超越误动,由此给串补输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风险。论文提出了一种串补线路边界保护新原理。该方法将串补电容作为异构边界,基于R-L微分方程、应用最小二乘算法求解故障距离,利用等传变原理解决了CVT暂态过程以及线路分布电容对测距精度的影响,能够根据测距结果的波动程度或者最小二乘算法拟合误差的大小,有效判断故障点与串补电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克服距离保护的超越误动问题,实现串补线路的单端量全线快速保护。直流输电技术的引入,使得电力系统的故障特性和演化过程更加复杂,同时带来了交直流系统保护协调配合的新课题。论文结合某省级交直流电网实际情况,围绕交流系统发生的短路故障、励磁涌流等暂态过程期间直流保护的动作特性开展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引入YD型换流变三角形绕组零序环流作为制动量,以提高换流器桥差保护在交流系统发生扰动期间的可靠性;揭示了交流系统发生励磁涌流期间,直流侧谐波的产生与传导机理,并提出通过判断整流站交流母线电压与直流侧谐波电流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识别由励磁涌流所产生的直流谐波,从而防止直流谐波保护在励磁涌流期间误动。论文最后对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邓星[9](2012)在《同杆并架线路继电保护与故障测距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负荷不断增长,对于提高电网输电容量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我国输电走廊建设和耕地资源保护的矛盾非常突出,并已成为制约电网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在不增加输电走廊的基础上提高输电线路的输电容量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近年来,同杆并架输电技术因其输送容量大、节约输电走廊等优势在我国电网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杆并架线路具有线间距离近,耦合情况复杂,故障种类繁多,运行方式多样的特点,使得传统应用于单回输电线路和平行双回线路的参数计算方法、数字仿真和物理模型构建方法、电流差动保护方案、自动重合闸技术等均难以直接应用于同杆并架输电线路。此外,由于输电需求的不同,实际输电系统中存在着众多不同结构的非全程同杆并架输电线路,输电线路架设形式的多样化也给故障测距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适时地针对同杆并架线路继电保护和故障测距技术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同杆并架线路的参数计算与对称性分析,数字仿真系统与物理模型的构建、电流差动保护、自适应重合闸和故障测距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和论述输电线路参数计算是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和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重要基础,论文根据同杆并架线路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导线-大地”回路的同杆并架线路参数计算方法,有效的克服了当前单回线及平行双回线的参数计算方法在反映线路复杂耦合情况和运行方式变化等方面的不足,可适用于各种架设形式的同杆并架线路。与数字仿真和线路实测参数的对比分析表明,所提出的参数计算方法具有使用灵活方便,计算精度高等特点,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同杆并架双回线三种典型相序排列结构对线路序阻抗参数对称性的影响,并据此对同杆并架线路的相序排列结构和换位方式提出建议。数字仿真和动模试验是进行保护原理研究和性能评估的重要手段。论文以PSCAD数字电磁暂态仿真软件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输电线路杆塔结构参数的同杆并架双回线仿真平台构建方法,该方法解决了传统平行双回线路模型无法反映线路参数不对称的问题,并能够准确模拟同杆并架双回线的各种简单和跨线故障。在此基础上,根据输电线路基本电磁特性分析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共最小互阻抗原理的同杆并架双回线路物理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方法从双回线各导线间的耦合情况着手,能够全面有效的反映双回线各相间的互感差异,克服了现有双回线物理模型只能反映线间零序互感的不足。论文以某实际同杆并架线路为原型,利用该方法研制了物理试验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满足设计要求,能够正确模拟同杆并架双回线的故障暂态特征,可用于同杆并架双回线路继电保护原理和设备的检测试验。同杆并架双回线路中各相导线相距较近,分布电容较大,且电容参数随着线路运行方式的变化而改变,给线路差动保护性能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论文分析了同杆并架线路分布电容参数的变化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同杆并架双回线差动保护方案。在该方案中,采用多差动判据配合的方式使方案的整体性能达到最优,其中分相电流差动采取适当抬高定值门槛的方法,以躲过零序分布电容参数变化所产生的不平衡电流,主要用于反应各种区内严重故障;故障分量相差电流差动判据和负序电流差动判据的电容电流补偿精度不受双回线运行方式和沿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补偿效果好,判据安全性高。两判据均由故障量电流构成,不受线路负荷电流的影响,区内故障时灵敏度高,能够有效弥补分相电流差动判据反应区内轻微故障能力的不足。数字仿真和动模测试的结果验证了新方案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自适应重合闸技术对防止重合于永久性故障时给电网和电气设备带来的二次冲击,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针对不带并联电抗器的同杆并架双回线路,提出了一种多判据综合应用的自适应重合闸方案。该方案由电压相位自适应重合闸判据、电压幅值自适应重合闸判据、二次电弧熄弧判据和按相重合方法共同构成,克服了单一自适应重合闸判据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可有效判断同杆并架双回线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单相跨单相跨线故障时的故障性质和二次电弧熄灭时间。此外,对于带并联电抗器的同杆并架双回线路,论文分析了同杆并架线路并联电抗器断开相电流和中性点小电抗器电流的特性,并借鉴单回线的故障性质判别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带并联电抗器的同杆并架双回线的瞬时性故障和永久性故障识别方案。最后,通过数字仿真和动模试验,验证了的论文提出同杆并架双回线自适应重合闸方案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论文分析了现有测距方案应用于非全程同杆并架线路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非全程同杆并架线路的双端故障测距方法。该方法从非全程同杆并架线路的特点出发,依据不同的架设方式对线路进行分段,并分别利用各段的参数矩阵,从线路两端求取沿线的电压。该方法不受线路对称性和架设结构的影响,克服了目前常用的同杆并架线路故障测距方案仅能应用于对称线路的不足。数字仿真的结果证明了该方案能够应用于非全程同杆并架线路的故障测距,且精度较高。论文的最后,对全文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指出了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

邵德军[10](2009)在《大型变压器暂态机理与保护新原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全国范围的远距离输电和电网互联将进一步加强,现代电力系统对大型变压器的继电保护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复杂电网情况下,变压器保护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得变压器保护正确动作率相对偏低。为此,论文围绕着大型变压器保护存在的若干关键性问题,包括:励磁涌流的暂态机理与识别方法、和应涌流的暂态机理与识别方法、特高压变压器保护的特殊问题及其差动保护配置、大型变压器通用型保护装置的研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用化研究。论文分析了变压器涌流暂态过程的复杂问题,重点对变压器空投励磁涌流与和应涌流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波形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首先,对励磁涌流的分析表明,大型变压器饱和磁通倍数下降可能导致励磁涌流的二次谐波比降低,但其二次谐波与基波始终保持特殊的相位关系,此结论为在励磁涌流制动中引入相位特征判据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在考虑变压器△侧绕组环流的影响下,研究了不同接线组别三相变压器的空投侧相电流、励磁电流和差动电流的波形特征;最后,采用基于变压器磁链变化量的方法分析了和应涌流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特别分析了系统侧电抗的影响,为后文的保护原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传统二次谐波制动方法在现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论文对三相变压器经Y-Δ变换的相间差动电流和励磁电流中二次谐波与基波的特殊相位关系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改进型二次谐波制动方法,并对该方法在各种情况下的运行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该方法在传统二次谐波制动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相位差判据,当满足相位差判据时适当降低二次谐波制动比,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励磁涌流制动能力,同时提高了内部故障动作的速动性和灵敏性,具有较大的现场应用价值。针对和应涌流引起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的情况,论文通过动模试验和多起现场误动实例的研究表明,和应涌流本身的二次谐波含量较高,二次谐波制动方法理论上是有效的,但由于和应涌流含有衰减缓慢的非周期分量,长时间作用可能引起TA暂态饱和而导致差流的二次谐波含量降低,因此差动保护误动一般是在变压器和应涌流和TA暂态饱和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论文据此提出了基于差动电流基波幅值增量的和应涌流识别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和应涌流先逐渐增大后缓慢减小的特征,可以在和应涌流引起TA暂态饱和之前加以正确识别,并采取有效制动措施来避免差动保护误动。针对我国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试验示范工程,论文分析了1000kV特高压变压器保护面临的特殊问题,在构建特高压输电动态模拟试验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动模试验对特高压变压器发生不同内部故障、空载合闸时相关差动保护的灵敏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并据此研究了特高压变压器的差动保护配置方案。在保护配置方案中,针对基于变压器各侧端口电流构成的差动保护存在对调压变和补偿变内部故障灵敏度不足的问题,配置了调压变差动保护和补偿变差动保护来提高其灵敏度。针对不同现场情况下大型变压器对保护系统提出的要求,论文研制了大型变压器通用型保护系统。在保护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系统的通用性要求,借鉴了现有相关保护装置的设计和运行经验,通过采用完善的保护功能配置、成熟原理与改进方法的有效结合、高性能的硬件平台以及模块化的软件设计,能满足不同现场情况下大型变压器保护的实际应用需要。相关试验结果表明,该保护系统性能满足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二、高压线路继电保护动模试验系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线路继电保护动模试验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硬件在环平台的全并联AT牵引网动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线路保护方面
        1.2.2 系统建模与数字仿真方面
    1.3 课题来源及创新点
        1.3.1 课题来源
        1.3.2 创新点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多导体机制的全并联AT牵引网建模
    2.1 AT牵引供电系统概述
        2.1.1 AT牵引网供电方式
    2.2 全并联AT牵引网六导体阻抗模型及参数计算
        2.2.1 导体阻抗计算基础
        2.2.2 全并联AT牵引网阻抗参数的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并联AT牵引网馈线保护及整定计算
    3.1 全并联AT供电方式馈线保护配置
    3.2 各种馈线保护的工作原理
        3.2.1 距离Ⅰ段保护
        3.2.2 电流速断保护
        3.2.3 低压启动过电流保护
        3.2.4 电流增量保护
        3.2.5 失压保护
        3.2.6 自动重合闸
    3.3 全并联AT牵引网馈线保护整定
        3.3.1 变电所馈线保护整定
        3.3.2 AT所馈线保护整定
        3.3.3 分区所馈线保护整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并联AT牵引网及其保护模型的搭建
    4.1 RTplus实时数字仿真系统
    4.2 基于RTplus的全并联AT牵引网及其保护建模
        4.2.1 牵引变电所仿真模型
        4.2.2 AT所、分区所仿真模型
        4.2.3 牵引网仿真模型
        4.2.4 故障控制模型
        4.2.5 继电保护模型
        4.2.6 逻辑控制元件
    4.3 故障仿真分析与现场试验数据对比
        4.3.1 唐山-柳新庄T-R短路
        4.3.2 留庄-唐山F-R短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RTplus系统的牵引网动模试验与分析
    5.1 试验仿真系统
    5.2 全并联AT牵引网动模试验及其分析
        5.2.1 保护区内金属性瞬时故障
        5.2.2 保护区内金属性永久故障
        5.2.3 保护区内经过渡电阻永久性故障
        5.2.4 间歇性故障
        5.2.5 发展性故障
        5.2.6 负荷工况
    5.3 继电保护装置测试
        5.3.1 功率放大器与KF6520 馈线保护装置
        5.3.2 馈线保护装置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机理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高阻抗变压器绕组排列结构特点分析
    1.3 研究现状
        1.3.1 变压器涌流特性研究现状
        1.3.2 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研究现状
        1.3.3 高抗变涌流特性及对保护影响研究现状
        1.3.4 抵御保护误动的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计及环流耦合的涌流解析研究
    2.1 引言
    2.2 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的单相涌流解析分析
        2.2.1 等值电路参数与绕组排布及磁通分布的关系
        2.2.2 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的单相涌流解析
    2.3 变压器三角绕组环流的助增作用分析
        2.3.1 单相变压器副方电流的去磁作用分析
        2.3.2 环流的产生机理及其助增作用
    2.4 变压器零模涌流解析分析及等值电路
        2.4.1 变压器零模涌流解析分析
        2.4.2 变压器零模等值电路
    2.5 现场录波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论证及计算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变压器T型等效电路及参数分析
        3.2.1 两绕组变压器等效电路及参数分析
        3.2.2 三绕组变压器等效电路及参数分析
        3.2.3 三绕组变压器等效电路及参数的局限性分析
    3.3 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等效参数特性及误差分析
        3.3.1 基于短路试验参数的等效参数计算
        3.3.2 三绕组变压器短路试验参数分析
        3.3.3 等效漏感的理论误差分析
    3.4 三绕组变压器涌流过程中的实际参数计算
        3.4.1 基于回路方程的两绕组变压器实际漏感计算
        3.4.2 基于录波数据的参数辨识
    3.5 等效参数误差对零模涌流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比较及其对保护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分析
        4.2.1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幅值特性分析
        4.2.2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衰减特性分析
        4.2.3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仿真验证
    4.3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动模试验分析
        4.3.1 高阻抗变压器物理模型及试验系统
        4.3.2 高阻抗变压器动模试验
    4.4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对保护的影响
        4.4.1 高阻抗变压器相涌流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影响
        4.4.2 高阻抗变压器零模涌流对相邻元件零序过流保护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高阻抗变压器零模涌流误动事故的应对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调整系统运行的配合状态
    5.3 基于变压器分合闸角匹配的零模涌流抑制方法
        5.3.1 零模涌流与分合闸角的关系分析
        5.3.2 变压器分合闸角匹配控制方法
        5.3.3 仿真验证
        5.3.4 录波验证
    5.4 基于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和波形惯性与门制动的保护改进方法
        5.4.1 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分析
        5.4.2 零模涌流波形惯性分析
        5.4.3 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和波形惯性与门制动判据
        5.4.4 仿真验证
        5.4.5 录波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变压器等值电路的分析与说明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技奖励
附录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3)适用于现代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电网故障识别新判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交直流混联的影响及判据现状
        1.2.2 特高压长距离交流输电的影响及判据现状
        1.2.3 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影响及判据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现代电力系统暂态特性对交流线路跳闸判据的影响机理
    2.1 引言
    2.2 直流系统对近区交流线路故障跳闸判据的影响机理
        2.2.1 换相失败对逆变站送出交流线路故障相电流有效值的影响
        2.2.2 直流控制系统对逆变站送出交流线路故障特性的影响
        2.2.3 传统故障跳闸判据不适应性的仿真验证
    2.3 特高压长距离输电对线路故障跳闸判据的影响机理
        2.3.1 近区强电源支撑对特高压交流线路故障跳闸判据的影响
        2.3.2 半波长线路故障特性及对其对故障跳闸判据的影响
    2.4 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送出线路跳闸判据的影响机理
        2.4.1 双馈风电机组的暂态特性及对跳闸判据的影响
        2.4.2 逆变型电源的暂态特性及对跳闸判据的影响
        2.4.3 传统线路跳闸判据不适应性的仿真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用于现代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交流线路故障跳闸新判据
    3.1 引言
    3.2 交流线路故障跳闸新判据的构建
        3.2.1 稳定控制对交流线路故障跳闸判据动作时间的要求
        3.2.2 适用于现代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交流线路故障跳闸新判据
        3.2.3 适用半波长线路稳定控制的故障跳闸新判据
    3.3 新判据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试验验证
        3.3.1 应用于逆变站送出交流线路
        3.3.2 应用于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
        3.3.3 应用于新能源场站送出线路
        3.3.4 应用于半波长输电线路
    3.4 新判据在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依赖直流控保信号的换相失败识别新判据
    4.1 引言
    4.2 直流换相失败后的故障特征及换相失败识别原理
        4.2.1 直流换相失败后的换流阀两侧故障电流关系
        4.2.2 换相失败识别原理
    4.3 不依赖直流控保信号的换相失败识别新判据
        4.3.1 换相失败判据启动逻辑
        4.3.2 换相失败判据判断逻辑
    4.4 新判据RTDS试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串补电容对相位角原理失步解列跳闸判据的影响和对策
    5.1 引言
    5.2 相位角原理失步解列跳闸判据简介
    5.3 串联补偿电容对失步振荡中心点位置的影响及对策
    5.4 串联补偿电容对相位角轨迹的影响及对策
        5.4.1 串联补偿电容对相位角轨迹的影响
        5.4.2 相位角原理失步解列跳闸判据的改进策略
        5.4.3 动模试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线跳闸后的孤岛识别新判据
    6.1 引言
    6.2 孤岛前后并网点电气量故障特性及新判据设计
        6.2.1 工频变化量阻抗特征及判据设计
        6.2.2 谐波电压特征及判据设计
        6.2.3 综合工频变化量阻抗和谐波电压变化率的孤岛识别新判据
    6.3 孤岛识别新判据的仿真验证
        6.3.1 孤岛发生情况下新判据的验证
        6.3.2 并网线路开断但未造成孤岛情况下的验证
        6.3.3 短路故障时新判据的适应性
        6.3.4 系统谐波波动时新判据的适应性仿真
    6.4 新判据的RTDS实验验证和工程应用情况
        6.4.1 RTDS数字仿真试验
        6.4.2 工程应用情况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站域保护的理论现状及分析
        1.2.2 站域保护的实际应用现状及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智能变电站
    2.2 站域保护
        2.2.1 站域保护的结构
        2.2.2 站域保护的通信网络
        2.2.3 过程网络组网方式
        2.2.3.1 基于以太网组网
        2.2.3.2 基于传输方式组网
    2.3 IEEE-1588 精准时间同步技术
    2.4 基于电流差动的站域保护
        2.4.1 SPBCD采用的电流差动
        2.4.2 安全自动控制
        2.4.2.1 低频低压减载自动控制
        2.4.2.2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站域保护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站域保护系统的需求分析
        3.1.1 传统继电保护的不足
        3.1.2 大电网发展的需要和技术发展的推动
        3.1.3 站域保护系统应具有的功能
    3.2 站域保护系统的设计
        3.2.1 系统的框架结构
        3.2.2 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
    3.3 通信网络接入
        3.3.1 IEEE-l588 协议接入方法
        3.3.2 SV+GOOSE+IEEE-l588 对时三网合一
        3.3.3 网络延时及通信带宽分析
        3.3.4 网络流量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站域保护系统核心逻辑模块的实现
    4.1 SPBCD差动区划分
        4.1.1 划分基本原则
        4.1.2 四类差动区
    4.2 SPBCD故障起动判断
        4.2.1 差动先行起动元件
        4.2.2 电流突变量起动
        4.2.3 差动故障判断
    4.3 SPBCD故障处理流程
    4.4 各差动区动作
    4.5 单元件差动区拒动时SPBCD故障处理
    4.6 站域保护系统的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站域保护系统的测试及工程应用
    5.1 站域保护系统动模试验
        5.1.1 动模试验环境
        5.1.2 动模试验内容
        5.1.3 动模试验结果
    5.2 实际工程应用
        5.2.1 工程概况
        5.2.2 110kV巍山智能站设备配置表
        5.2.3 站域保护数据收发
        5.2.4 站域保护功能配置
        5.2.5 工程调试情况
        5.2.6 工程应用分析及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变压器励磁涌流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变压器励磁涌流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励磁涌流低二次谐波比的影响因素
    2.1 引言
    2.2 励磁涌流二次谐波比的定性分析
    2.3 B-H特性对二次谐波比影响的简化分析
    2.4 二次谐波比的数字仿真研究
    2.5 低谐波比涌流的动态模拟试验尝试
    2.6 本章小结
3 和应涌流产生的机理及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变压器和应涌流产生的物理机理
    3.3 和应涌流的动态模拟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励磁涌流对直流系统换相的影响
    4.1 换相失败机理分析
    4.2 逆变侧交流母线电压畸变引发换相失败机理分析
    4.3 换流变励磁涌流对直流系统换相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励磁涌流抑制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涌流抑制的动模试验研究
    5.3 分合闸角的控制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6)智能变电站网络架构改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智能变电站网络及交换机的研究现状
        1.2.2 智能变电站母差保护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2 智能变电站网络结构与体系
    2.1 智能变电站的网络结构简介
        2.1.1 站控层网络技术
        2.1.2 过程层网络技术
        2.1.3 同步对时网络技术
    2.2 组网方式分析与交换机选择
        2.2.1 网络拓补结构的比较
        2.2.2 网络延时类别分析
        2.2.3 智能交换机技术
    2.3 母线差动保护的研究
        2.3.1 配置母线差动保护的重要性
        2.3.2 母线差动保护的配置原则及要求
        2.3.3 对母线保护的要求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网络通信方式的高可靠采样技术
    3.1 固定延时交换机额定原理
        3.1.1 固定延时交换机的概念
        3.1.2 固定延时交换机的技术成熟度
    3.2 基于固定延时交换机的网络架构
        3.2.1 变电站间隔层设备采集与控制的要求
        3.2.2 基于固定延时交换机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网络采样技术对比
    3.3 基于山城子变电站的固定延时交换机的测试研究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设备
        3.3.3 试验过程及结果
    3.4 本章小节
4 过程层组网方式的10kV母线差动保护
    4.1 母线差动保护的原理
        4.1.1 配置母线保护的必要性
        4.1.2 具有比率制动特性的母线差动保护基本判据及算法
        4.1.3 复式比率制动特性母线差动保护基本判据及算法
    4.2 10kV母线差动保护的选择与应用
        4.2.1 母线差动保护的类型
        4.2.2 10kV母线保护的接入方式
        4.2.3 10kV母线保护的动作原理
    4.3 10kV母线差动保护动模试验研究
        4.3.1 试验概述
        4.3.2 试验项目及结果
        4.3.4 试验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创新点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系统的110 kV GIS变电站动模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动模试验系统
    1.1 仿真系统
    1.2 试验模型
    1.3 保护配置情况
2 试验项目
    2.1 区内金属性瞬时故障
    2.2 区外金属性瞬时故障
    2.3 区内金属性永久故障
    2.4 经过渡电阻接地故障
    2.5 隔离开关闪络故障
3 典型试验项目分析
    3.1 母联断路器1 1 2Ⅱ母侧L1相接地故障 (故障点K1)
    3.2 1号主变压器高压侧隔离开关闪络L1相接地故障 (故障点K2)
    3.3 10 kVⅠ母L2L3相间短路故障 (故障点K3)
4 结语

(8)交直流电网复杂暂态过程及继电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变压器涌流、互感器饱和等复杂电磁暂态过程研究现状
    1.3 串补线路继电保护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
    1.4 送端交直流互联电网继电保护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复杂和应涌流及其识别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复杂和应涌流解析分析
    2.3 复杂和应涌流数字仿真研究
    2.4 和应涌流动模试验研究
    2.5 和应涌流识别方法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电流互感器复杂暂态特性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电流互感器暂态性能仿真分析平台构建方法研究
    3.3 互感器暂态饱和特性动模试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多非线性铁磁元件和应交互作用对差动保护的影响机理及对策研究
    4.1 引言
    4.2 误动案例分析
    4.3 现有互感器饱和识别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4.4 基于二次电流非周期分量的互感器饱和识别判据
    4.5 本章小结
5 串补输电线路边界保护研究
    5.1 引言
    5.2 现有串补线路距离保护动作特性分析
    5.3 基于等传变原理的串补线路边界保护
    5.4 本章小结
6 直流保护在交流系统扰动期间动作特性分析及其改进方法
    6.1 引言
    6.2 送端交直流互联电网数字暂态仿真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
    6.3 换流器桥差保护的防误动策略研究
    6.4 直流50Hz谐波保护在励磁涌流期间的防误动策略研究
    6.5 换流变空投导致大差保护误动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2 博士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附录3 复杂和应涌流解析结果

(9)同杆并架线路继电保护与故障测距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同杆并架线路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同杆并架线路故障测距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同杆并架线路参数计算方法与对称性研究
    2.1 引言
    2.2 输电线路参数计算基本原理
    2.3 同杆并架线路的参数计算
    2.4 算法验证
    2.5 同杆并架线路参数对称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同杆并架线路数字仿真系统与物理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同杆并架线路数字仿真平台构建方法
    3.3 同杆并架线路物理模型构建方法
    3.4 物理模型的研制与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同杆并架线路新型电流差动保护方案的研究
    4.1 引言
    4.2 同杆并架双回线运行方式对分布电容参数影响分析
    4.3 基于实时计算正、负序电容参数的新型差动保护方案
    4.4 数字仿真分析
    4.5 动模试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同杆并架线路自适应重合闸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不带并联电抗器的同杆并架线路自适应重合闸方案
    5.3 带并联电抗器的同杆并架自适应重合闸方案
    5.4 数字仿真与动模试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同杆并架线路故障测距方案研究
    6.1 引言
    6.2 非全程同杆并架线路原型与建模
    6.3 现有测距方案应用于非全程同杆并架线路的误差分析
    6.4 非全程同杆并架线路故障测距方案
    6.5 数字仿真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工作

(10)大型变压器暂态机理与保护新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变压器保护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2 变压器励磁涌流与和应涌流暂态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变压器励磁涌流暂态机理与特征分析
    2.3 变压器和应涌流暂态机理与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改进型二次谐波制动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传统二次谐波制动方法存在的问题
    3.3 改进型二次谐波制动方法的提出
    3.4 改进型二次谐波制动方法的实现方案
    3.5 动模试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基波幅值增量的和应涌流识别新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和应涌流引起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原因分析
    4.3 基于基波幅值增量的和应涌流识别新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特高压变压器保护动模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特高压变压器的结构与参数
    5.3 特高压变压器保护配置方案研究
    5.4 特高压变压器差动保护动模试验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大型变压器通用型保护系统的研制
    6.1 引言
    6.2 保护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6.3 保护系统通用性设计
    6.4 保护系统硬件设计
    6.5 保护功能设计
    6.6 动模试验结果
    6.7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工作

四、高压线路继电保护动模试验系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硬件在环平台的全并联AT牵引网动模研究[D]. 杨晓煊.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1)
  • [2]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机理和对策研究[D]. 曹文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适用于现代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电网故障识别新判据研究[D]. 徐海波.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赵志波. 东南大学, 2019(06)
  • [5]变压器励磁涌流若干问题研究[D]. 李根.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6]智能变电站网络架构改进的研究[D]. 李松蹊. 沈阳工程学院, 2019(01)
  • [7]基于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系统的110 kV GIS变电站动模试验分析[J]. 张伟,王江萍,菅旭生,郝熠哲,段乐祺.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8(04)
  • [8]交直流电网复杂暂态过程及继电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 戚宣威.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9]同杆并架线路继电保护与故障测距新技术研究[D]. 邓星.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8)
  • [10]大型变压器暂态机理与保护新原理研究[D]. 邵德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高压线路继电保护动态模式测试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