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

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

一、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段金霞,徐曼,陶林静,翟素平,杜伟鹏,席小红[1](2021)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ANCA、IgG、TNF-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免疫球蛋白G(Ig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146例作为患病组,其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9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48例;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4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ANCA、IgG及TNF-α水平,比较两组血清学指标和患病组不同疾病类型、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比较患病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肝功能,包括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分析血清ANCA、IgG、TNF-α水平和病情程度、肝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患病组血清ANCA、IgG、TNF-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患者血清ANCA、IgG、TNF-α水平高于AIH患者(P<0.05);重度患者血清ANCA、IgG、TNF-α水平高于轻、中度患者(P<0.05);重度患者ALT、AST、ALP水平高于轻、中度患者(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ANCA(r=0.619)、IgG(r=0.705)、TNF-α(r=0.643)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0.05),ANCA(r=-0.437)、IgG(r=-0.398)、TNF-α(r=-0.416)与肝功能呈负相关(P<0.05)。结论 ANCA、IgG、TNF-α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高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肝功能呈负相关,临床可据此评估患者病情和肝功能情况,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白雪红[2](2021)在《HBV合并HPS患者术前快速筛查技术及术后恢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快速筛查HBV肝病中HPS患者的研究背景我国是肝病大国,且多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有关,部分肝病患者会合并有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以肺内血管扩张(intrapulmonary vascular dilation,IPVD)为特征,会显着增加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是其诊断仍依赖于超声心动图造影(contrast-enhanced echocardiography,CEE)和动脉血气分析(arterial blood gas,ABG)检查,目前的筛查手段效果欠佳。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算法开发一种简单和快速的方法仅使用无创和易于获得的指标来筛查肝病患者是否存在IPVD。方法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纳入本院肝硬化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既往史、体征、检验检查、ABG等指标,并进行CEE检查确定IPVD患者。将收集好的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后,采用自适应提升(Adaptive Boosting,Ada Boost)、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和极端梯度提升(e 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三种算法进行计算和构建预测模型,模型第一步为无创指标(non-invasive,NI)模型,第二步为无创指标加ABG结果(non-invasive variables and ABG,NIBG)模型,然后采用精确度、召回率、F1-Score、准确性和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 of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AUCROC)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价。同样的,我们又纳入了拟行择期手术的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与前面一样收集了患者资料并做了CEE与ABG检查,我们拟基于ML算法建立HCC合并HPS患者的筛选方法,但是由于研究生时间有限,暂时还未进行ML部分,这一部分我们接下来会继续完成。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306例患者,最近进行分析的有193例。其中IPVD患者有117例,非IPVD患者76例。NI和NIBG模型的AUCROC分别为0.850(0.738-0.962)和0.867(0.760-0.973),准确性均为87.2%。阴性和阳性病例的NI和NIBG模型召回率分别为0.867(0.760-0.973)和0.875(0.771-0.979),阴性和阳性病例的精度分别为0.813(0.690-0.935)和0.913(0.825-1.000)。结论我们基于ML算法构建了一个两步模型,使用无创指标和ABG结果来筛选肝硬化患者中合并IPVD的患者,提高了IPVD筛查方法的准确度,帮助我们更加有效的筛选出可疑的IPVD患者。第二部分合并HPS对HBV-HCC患者术后恢复影响的研究背景我国HCC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大多患者发病与HBV感染有关,多数由乙肝肝硬化逐步进展为HCC。而有部分肝硬化患者会并发HPS,这一疾病的发生会严重增加患者肝移植围术期死亡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HCC治疗以肝癌切除术为主,本研究旨在探讨HPS对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肝癌(hepatitis B virus-indu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BV-HCC)患者行肝癌切除术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在我院进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收集患者术前资料包括既往史、体征、检验检查等指标,以及术中资料和术后麻醉恢复及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等资料,并进行ABG和CEE检查,进而诊断出HPS患者。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将患者分为HPS组、肺内血管扩张组IPVD(CEE结果阳性且氧合正常)和对照组(CEE结果阴性)。比较各组的基线信息、围手术期资料和PPCs,各组患者血清中的细胞因子(n=8)也进行了检测。结果我们对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接受肝切除术的87例患者进行了分析。HPS组患者恢复室停留时间(112.10±38.57 min)和拔管后吸氧时间(34.0(14.5-54.5)min)均长于IPVD组(81.81±26.18min和16.0(12.3-24.0)min)和对照组(93.70±34.06 min和20.5(13.8-37.0)min。但拔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S组PPCs的发生率(61.9%)高于IPVD组(12.5%)和对照组(30.0%),其中双侧胸腔积液差异较大。血清中生长调节癌基因(growth-regulated oncogene,GRO)、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MCP-1)、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水平升高可能与HPS患者术后恢复缓慢有关。结论合并HPS的HBV-HCC患者术后恢复较慢,发生PPCs特别是双侧胸腔积液的风险较高,这可能与某些细胞因子的改变有关。

刘皎皎[3](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蒋锐沅[4](2021)在《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出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以数据挖掘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均为各名老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高频药物,以网络药理学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实现的,以临床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肝郁脾虚型HCC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评分、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等相关临床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并观察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因子改善情况。方法:1、以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解析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并以此作为临床研究的靶点。2、采集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高频中药、中药配伍规律等。3、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敷和备化方中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为靶点,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能够通过改善肝癌炎症微环境的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4、按照纳入标准,选取90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肝病科住院治疗,证型属于肝郁脾虚证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予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对照组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情况、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无进展生存期、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血清肝纤四项水平、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等近期疗效指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等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发现,目前在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中,较为热门且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目前的体外实验及体验实验均以这些靶点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2、共计收集到153篇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共计涉及203味中药,使用频次前10味的中药分别是柴胡、白术、白芍、枳实、当归、鳖甲、莪术、甘草、半夏、香附均为敷和备化方中的药物;使用频率前5的药对分为是柴胡—白术、柴胡—白芍、白术—白芍、白芍—当归、白芍—鳖甲;置信度排名前5的药物关联组合为柴胡—白术→白芍、白术—茯苓→白芍、柴胡—白芍→鳖甲、枳实—白芍→党参、枳实—莪术→鳖甲,分析所得数据均与敷和备化方的方剂配伍、药物组成基本相同。3、通过以敷和备化方中的17味中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敷和备化方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与原发性肝癌的作用靶点相匹配,共匹配到57个潜在靶点,其中部分靶点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或其上游蛋白。因此,敷和备化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炎症微环境中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实现的。4、两组患者在术前1天的年龄、性别、TNM分期、肝功能分级、有无乙肝、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动脉静脉瘘等基线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1)近期疗效情况:治疗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43.4%,疾病控制率为86.7%;对照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32.2%,疾病控制率88.9%为88.9%,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或致死的栓塞综合征案例,治疗组患者的发热、胃肠道反应、一过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前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4)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各项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有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术后的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同期对照组降低更显着(P<0.05)。(6)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治疗组中位PFS为6.2[95%CI(2.5,4.6)]个月;对照组中位PFS为4.2[95%CI(3.9,7.8)]个月。治疗组TTUP为14.2[95%CI(11.9,15.3)]个月,对照组TTUP为13.7[95%CI(12.8,14.2)]个月。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失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情况: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均较术前1天显着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均较术前1天显着减低(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3月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提高更显着(P<0.05),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降低更显着(P<0.05)。结论:1、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微环境中研究较为热门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并以此为靶点开展中医药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相关实验研究。2、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发现,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药物主要以健脾疏肝、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根本大法,在组方时采用核心药对能够实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3、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敷和备化方中的相关中药能够通过对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及其上游蛋白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目的,实现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4、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原发性肝癌能够有效提高客观缓解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减少术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情况,降低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改善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的表达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前景。

丛硕[5](2021)在《凯里酸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排除过量饮酒和明确病因的肝损害,以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进展而来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研究表明与各类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随着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NAFLD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均呈现上升趋势,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NAFLD受到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影响,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以往研究证实,NAFLD与遗传、生活环境、方式、饮食能量摄入超标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目前除了基础的药物治疗外,通过改善人们的生活(运动)和饮食习惯,达到防治NAFLD的目的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自“肠-肝轴”理论建立以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种类及丰度上的改变、以及由此造成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倘若肠道粘膜屏障遭到破坏,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肠-肝轴”循环进入肝脏并引发一系列免疫和炎症反应,从而诱发NAFLD甚至肝硬化或肝癌。酸汤是起源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特色食品,其制作工艺更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本研究基于对贵州省黔东南凯里地区健康体检人群NAFLD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因为喜食酸汤的原因,该地区NAFLD的患病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肠-肝轴”理论和饮食干预NAFLD的相关研究,在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从饮食-肠道微生态-代谢性炎症的研究方向,探讨凯里酸汤对NAFLD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凯里地区NAFLD流行病学调查:随机抽取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健康体检者,填写《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表》,掌握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生活习惯和一般健康状况,生化分析法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水平。腹部B超明确是否患有脂肪肝病。参照NAFLD防治指南(2018年更新版),将1314例健康体检人群纳入本次NAFLD流行病学调查,并分为健康人组和NAFLD患者组2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凯里地区NAFLD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明确酸汤饮食习惯在NAFLD流行病学中的作用。第二部分凯里酸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NAFLD的影响及机制研究:6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雄性SD大鼠34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ND,n=8)组、正常饮食+酸汤(NS,n=8)组、模型对照(HF,n=10)组和高脂饮食+酸汤(HS,n=8)组。ND组和NS组大鼠给予维持饲料喂养,HF组和HS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构建NAFLD大鼠模型。建模同时,给予NS组和HS组大鼠酸汤灌胃干预,给予ND组和HF组大鼠等体积双蒸水灌胃。灌胃酸汤均为当日煮熟,自然冷却后灌胃,灌胃剂量1m L/100g,6天/周,1次/天。饲喂12周,随机选取HF组大鼠2只处死,了解建模情况。确定建模成功后,留取各组大鼠粪便样本后处死各组大鼠。收取血液、肝组织、回肠组织样本。称量各组大鼠体重及肝重,计算肝指数和Lee’s指数;生化分析法测定血清中ALT、AST、TG、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id-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id-cholesterol,LDL-C)、TBA和FBG水平变化;HE染色观察肝和回肠组织结构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及脂肪变性沉积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粪便肠道菌群16S r RNA变化;ELISA检测空腹血清胰岛素(Insulin,INS)、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水平;WB检测回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和Occludin,肝组织IL-6、TNF-α、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系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 D8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p65亚基和NF-κB p-p65表达变化;IHC检测回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ZO-1、肝组织TNF-ɑ、My D88表达变化;IF检测TLR-4和NF-κB p65表达变化;QPCR检测肝组织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IRS-1)、NF-κB p65和TLR-4相对表达变化。第三部分凯里酸汤对NAFLD大鼠肝脏蛋白组学的影响:通过TMT技术分析大鼠肝组织蛋白质组学的变化,发现酸汤引起大鼠肝组织变化的差异蛋白质并通过WB试验验证。结果:第一部分:凯里地区NAFL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314名参与者中,NAFLD患者有239人,患病率为18.19%。其中,721名男性调查对象中NAFLD患者有161人,患病率为22.33%,593名女性调查对象中NAFLD患者有78人,患病率为13.15%。随着年龄增长,NAFLD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0~49岁男性高于女性(P<0.05),50岁以上男性与女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LT、AST、TBA、FBG、TG、腰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年龄、性别是该地区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运动和酸汤饮食因素成为保护因素,且每周食用酸汤3次或以上,NAFLD的患病率有所降低。第二部分:通过高脂饮食喂养12周成功构建NAFLD大鼠模型。同时,给予HS组大鼠酸汤灌胃干预。饲喂并干预12周后,HS组与HF组比较,大鼠体重、肝重、肝指数、Lee’s指数,血清ALT、AST、TC、TG、LDL-C、HDL-C、TBA、FBG、INS、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水平,肝组织病理学均得到改善。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和O ccludin表达增强。HS组肠道菌群种类和丰度提高,在“门”水平上,厚壁菌比例下降,拟杆菌和放线菌比例升高,厚壁菌/拟杆菌(F/B)比值下降;在“属”水平,甲烷短杆菌和乳酸杆菌比例升高。HS组血清炎症相关指标IL-6、IL-18、TNF-α、LPS水平降低,肝组织TNF-ɑ、My D88、IL-6、TNF-α、TLR-4、NF-κB p-p65、NF-κB p65表达减弱,FXR、IRS-1表达增强。第三部分:通过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各组大鼠肝组织进行检测,共鉴定出6158种蛋白质。按照标准(FC>1.2倍且P<0.05)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质共计294个。其中,HF组和ND组比较中,有53个上调蛋白和49个下调蛋白;HS和HF组比较中,有6个上调蛋白和21个下调蛋白。利用维恩图(Venn)分析,可以得到在HF_vs_ND组上调并在HS_vs_HF组下调中,同时差异表达的蛋白12个,在HF_vs_ND组下调并在HS_vs_HF组上调中,同时差异表达的蛋白4个。这16个差异蛋白质可能是酸汤对NAFLD大鼠肝脏具有改善作用的关键蛋白质。经过WB试验验证差异蛋白,最终得到对NAFLD改善具有临床意义的Slc12a2、Pcif1、CYP3A1和Sult1e1四种差异蛋白质。结论:第一部分:凯里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地区NAFLD的患病率为18.19%,低于全国27.37%的平均水平。NAFLD患病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49岁之前:男性显着高于女性。ALT、AST、TBA、FBG、TG、腰围、BMI、年龄、性别是该地区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运动和酸汤饮食因素成为保护因素,且每周食用酸汤3次或以上,更有利于NAFLD的防控。第二部分:凯里酸汤能有效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的各项指标,其机制是通过改善大鼠肠道微生态,调节胆汁酸代谢,减轻TLR-4/NF-κB信号通路炎症而实现。第三部分:凯里酸汤的饮食干预影响了NAFLD大鼠模型肝组织蛋白组学的改变,验证后的差异蛋白Slc12a2、Pcif1、CYP3A1、Sult1e1可能成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早期诊断和防治研究的新方向。

李文聪[6](2021)在《益气活血方促进肝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再生(liver regeneration,LR)是指在多种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造成肝脏损伤后,肝脏细胞(尤其肝细胞)迅速被激活,通过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合成和有丝分裂增殖,重建肝脏组织结构,恢复肝功能的生理过程,该过程包括多种细胞增殖,是由多条通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调控的复杂且精确的过程。目前,小鼠或大鼠部分肝切除术(partial hepatectomy,PH)是构建肝再生动物模型最常用的方法,此外,胆道结扎模型、化学所致肝毒性损伤或药理模型以及转基因动物模型等也广泛应用。临床上,PH已成为多数肝脏肿瘤患者的根治性方案,然而,肝脏肿瘤患者常常合并不同病因的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尤其肝硬化患者,肝再生能力明显下降,增加了PH术后肝衰竭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因此,肝再生能力的提高将是PH术后患者良好治疗的基础,亦是其术后能够生存的关键。已有研究发现,胶原降解、肝细胞再生和血管重建是肝纤维化逆转的三大机制,可见肝纤维化的逆转也有赖于肝再生功能的提高。我国传统中医药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多项研究已显示,丹参/丹参素、赤芍、扶正化瘀复方等中草药/中成药具有促进肝细胞增殖及再生的作用。益气活血方(Yiqi Huoxue recipe,YQHX)由丹参、赤芍、黄芪等中草药组成,既往研究发现,该方可调节自噬,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和胶原沉积,逆转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但尚缺乏其对肝再生影响的观察和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通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应用益气活血方治疗前后肝穿病理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益气活血方促进肝再生、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并通过2/3PH术构建大鼠肝再生模型,以益气活血方对正常大鼠2/3PH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为研究切入点,以扶正化瘀复方冲剂(Fuzheng Huayu decoction,FZHY)作为阳性对照药物,运用病理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动态分析大鼠2/3PH术后不同时间节点肝脏组织学、肝再生相关信号通路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分析益气活血方对大鼠肝再生的作用。同时,以CCl4腹腔注射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研究益气活血方在肝硬化模型中对肝再生的作用,为该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益气活血方促进肝再生改善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目的:验证益气活血方促进肝再生、改善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纤维化(F≥2)患者31例,分为恩替卡韦治疗组(ETV,n=18)、恩替卡韦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组(YQHX+ETV,n=13例),疗程24~52周。采用HE、Masson染色评定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肝脏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治疗前后肝脏生化学、肝纤维化逆转及肝再生情况。结果:YOHX+ETV和ETV治疗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显着降低(P<0.05),白蛋白水平显着增高(P<0.05)。YQHX+ETV治疗后纤维化分期显着下降(P<0.05),肝组织Cyclin D1、ki67和PCNA的表达显着高于治疗前的水平(P<0.05);ETV治疗患者肝组织Cyclin D1表达显着升高(P<0.05),ki67的表达显着下降(P<0.05),但肝纤维化无显着改善。小结:益气活血方联合ETV治疗可显着提高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再生能力,并可逆转纤维化。第二部分益气活血方对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作用研究目的:明确益气活血方对大鼠肝再生的影响。方法:以2/3 PH术构建Wistar大鼠肝再生模型。选取SPF级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2/3肝部分切除术组(PH)、益气活血方+2/3肝部分切除术组(YQHX+PH)、扶正化瘀复方冲剂+2/3肝部分切除术组(FZHY+PH)。PH术前3天,Sham组和PH组大鼠给予0.90%氯化钠溶液(0.50ml/100g)灌胃,YQHX+PH组和FZHY+PH组大鼠分别YQHX(0.50ml/100g)和FZHY(0.50ml/100g)灌胃,每日1次。各组分别于PH术后24h、72h、96h、168h处死大鼠,切除全部肝组织称湿重,计算肝脏再生速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肝组织Cyclin D1的表达水平。结果:1.益气活血方可显着提高PH术后大鼠肝再生率PH术后,各组间大鼠肝再生率随时间的延长均呈递增趋势,YQHX+PH和FZHY+PH组的总体趋势较PH组明显增加,但两中药干预组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PH术后24h,YQHX+PH组(25.41±4.03%)和FZHY+PH组(30.86±0.11%)大鼠肝再生率均显着高于PH组(14.20±2.02%,P<0.05)。PH术后96h,YQHX+PH组大鼠肝再生率较PH组显着升高(56.97±7.69%vs.38.96±4.21%,P<0.05)。PH术后168h,FZHY+PH组大鼠肝再生率较PH组显着升高(65.80±3.37%vs.53.02±4.32%,P<0.05)。2.益气活血方可显着提高PH术后大鼠肝脏Cyclin D1的表达PH术后24h、72h、96h和168h,PH组大鼠肝脏Cyclin D1的表达均显着高于Sham组(P<0.05)。其中PH术后24h,YQHX+PH和FZHY+PH组大鼠肝脏Cyclin D1的表达显着升高,但与PH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H术后72h和96h,YQHX+PH组大鼠肝脏Cyclin D1的表达高于PH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FZHY+PH组大鼠肝脏Cyclin D1的表达显着高于PH组和YQHX+PH组(P<0.05)。术后168h,各组大鼠肝脏Cyclin D1的表达均较之前的时间节点下降,YQHX+PH和FZHY+PH组大鼠肝脏Cyclin D1的表达较Sham组升高,但与PH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益气活血方可显着提高PH术后大鼠肝再生率及肝组织Cyclin D1的表达水平,促进肝脏细胞分裂、增殖,迅速恢复原有的体积和功能。第三部分益气活血方促进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促进PH术后大鼠肝再生的相关机制。方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处理同第二部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肝脏c-jun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肝组织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1/2、p-JNK1/2、c-jun、p-c-jun、B细胞淋巴瘤-2(B 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protein,Bax)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PCR方法测定肝组织JNK1、JNK2、c-jun、Bcl-2、Bax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1.PH术后不同时间节点各组大鼠肝脏c-jun表达量的比较PH术后24h、72h、96h,PH组大鼠肝脏c-jun的表达显着高于Sham组(P<0.05),而PH术后168h,PH组大鼠肝脏c-jun表达量与Sham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PH术后24h,与PH组比较,YQHX+PH组大鼠肝脏c-jun的表达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FZHY+PH组大鼠肝脏c-jun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PH术后72h,YQHX+PH组大鼠肝脏c-jun的表达量显着低于PH组和FZHY+PH组(P<0.05)。PH术后96h,YQHX+PH组和FZHY+PH组大鼠肝脏c-jun的表达显着高于PH组(P<0.05),且YQHX+PH组大鼠肝脏c-jun的表达量较FZHY+PH组显着增高(P<0.05)。PH术后168h,各组大鼠肝脏c-jun的表达量均减低,FZHY+PH组大鼠肝脏c-jun表达量较PH组和YQHX+PH组显着升高(P<0.05)。2.PH术后不同时间节点各组大鼠肝脏JNK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在PH术后不同时间节点,YQHX及FZHY干预对JNK1、JNK2及c-jun的肝脏m RNA表达水平无显着影响。经JNK1/2和c-jun蛋白水平的检测,发现磷酸化指标在肝再生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在PH术后24h、72h及168h,PH组大鼠肝组织p-JNK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P<0.05),而YQHX+PH组和FZHY+PH组大鼠肝组织p-JNK1/2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PH组(P<0.05),FZHY+PH组的表达量显着高于YQHX+PH组(P<0.05)。在PH术后96h,PH组大鼠肝组织p-JNK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P<0.05),FZHY+PH组表达量显着高于PH组和YQHX+PH组(P<0.05),而YQHX+PH组与PH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p-c-jun肝组织蛋白表达水平方面,结果显示:在PH术后72h,PH组大鼠肝组织p-c-jun蛋白水平显着高于Sham组(P<0.05),YQHX+PH组和FZHY+PH组表达量显着高于PH组(P<0.05),其中FZHY+PH组表达量更高,但与YQHX+PH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H术后24h,各组p-c-jun的表达趋势与PH术后72h相同,但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H术后96h和168h,PH组大鼠肝组织p-c-jun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Sham组(P<0.05),FZHY+PH组表达量显着高于PH组和YQHX+PH组(P<0.05),而YQHX+PH组与PH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PH术后不同时间节点各组大鼠肝脏凋亡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在PH术后24h、72h、96h和168h,PH组大鼠肝脏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Sham组(P<0.05),FZHY+PH组大鼠肝脏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PH组和YQHX+PH组(P<0.05)。值得注意的是,在PH术后24h和96h,YQHX+PH组大鼠肝脏Bax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PH组(P<0.05),而在PH术后72h和168h,与PH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大鼠肝脏Bax的m RNA表达趋势与蛋白表达基本相同。在PH术后24h、72h、96h和168h,PH组大鼠肝脏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Sham组(P<0.05)。在PH术后24h、72h、96h,YQHX+PH组和FZHY+PH组大鼠肝脏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PH组(P<0.05);在PH术后168h,仅FZHY+PH组大鼠肝脏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PH组(P<0.05)。除了PH术后24h,YQHX+PH组大鼠肝脏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FXHY+PH(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均显着低于FZHY+PH组(P<0.05)。Bcl-2的m RNA表达趋势与蛋白表达趋势相近。小结:1.益气活血方可显着提高PH术后大鼠肝组织p-JNK1/2、p-c-jun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JNK通路促进肝再生;2.益气活血方可显着降低PH术后大鼠肝组织Bax的表达,同时显着升高Bcl-2的表达,进而抑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促进肝再生。第四部分益气活血方促进肝再生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对肝硬化中肝再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PF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1)对照组(Control):橄榄油腹腔注射(0.20ml/100g),2次/周,同时予1ml/100g生理盐水灌胃,1次/日;(2)模型组(CCl4):30%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0.20ml/100g),2次/周,同时予1ml/100g生理盐水灌胃,1次/日;(3)益气活血方干预组(CCl4+YQHX):30%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加益气活血方(3.40g/10ml/kg·d)冲剂灌胃;(4)扶正化瘀方干预组(CCl4+FZHY):30%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加扶正化瘀(0.46g/10ml/kg·d)冲剂灌胃。喂养8周后,各组大鼠在10%水合氯醛麻醉下被处死,留取血清,测定血清ALT、AST水平;采用HE、Masson染色评定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肝组织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肝脏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Cyclin D1、ki67、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1.益气活血方显着降低肝硬化大鼠血清转氨酶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ALT(80.14±35.73U/L vs.41.43±9.76U/L)和AST(258.40±90.80U/L vs.114.33±15.47U/L)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益气活血方与扶正化瘀复方冲剂的干预可显着改善CCl4造成的ALT(55.67±17.91 U/L,63.20±27.60 U/L)和AST(138.50±47.31 U/L,178.50±42.24 U/L)升高,其中AST水平较CCl4组比较均显着下降(P<0.05),但两种中药复方干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益气活血方可显着改善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对照组大鼠肝组织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整齐;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破坏,炎性细胞增多,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大小不等的假小叶;CCl4+YQHX组大鼠肝组织纤维增生,肝小叶被破坏,可见小灶状炎性浸润;CCl4+FZHY组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假小叶。但总体来看,益气活血方和扶正化瘀复方冲剂干预组纤维间隔较模型组纤细,假小叶体积明显较模型组增大,可见益气活血方可显着改善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程度,并有效促进肝脏再生。3.益气活血方显着上调肝硬化大鼠肝再生基因的表达在肝硬化模型组发现CK19标记阳性的Hering管,即为胆管反应,主要集中在汇管区。而益气活血方及扶正化瘀复方冲剂干预组并未显着上调胆管反应。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Cl4组大鼠肝组织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CCl4+YQHX组大鼠肝组织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CCl4组及CCl4+FZHY组(P<0.05)。进一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大鼠肝脏Cyclin D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western blot的趋势基本相同。此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Cl4组大鼠肝脏ki67及PCNA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YQHX和FZHY干预组较CCl4组显着上调了大鼠肝脏ki67及PCNA的表达(P<0.05),其中CCl4+YQHX组显着高于CCl4+FZHY组(P<0.05)。小结:1.益气活血方可显着改善CCl4诱导的肝组织炎症及肝纤维化程度;2.益气活血方可显着提高肝组织Cyclin D1、ki67、PCNA的表达水平,促进肝硬化大鼠的肝细胞再生,起到改善肝脏炎症、纤维化的作用。结论:1.临床应用益气活血方可显着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纤维化程度,加强肝细胞再生,为临床中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2.通过大鼠2/3PH术构建肝再生模型,及CCl4腹腔注射诱导的肝硬化模型,均证实益气活血方具有显着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并显着改善肝硬化的肝再生能力,逆转肝纤维化;3.益气活血方有望成为肝硬化肝再生方面的治疗药物,其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邢英[7](2021)在《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代谢紊乱,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NAFLD的疗效、炎症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性。探讨GLP-1在体外细胞模型水平、肠道微生态上对NAFLD的作用机制。为NAFLD防治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通过121例NAFLD患者与121例正常人群的生化指标、炎症指标比较,分析炎症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NAFLD患者在利拉鲁肽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炎症指标改善情况,及相关性分析。第二部分:从公共数据库即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脂肪肝芯片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查找差异靶基因和通路。以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经游离脂肪酸(FFA)和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HepG2细胞24h,通MTT测定细胞活性,结合油红O染色及细胞内甘油三酯(TG)的测定,确定NAFLD体外模型的建立。模型确立后给予不同浓度GLP-1干预24h后提取细胞总RNA,并反转录,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差异基因相关通路脂联素(APN)、脂联素受体(Adipo R)、5’-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mRNA的表达;提取细胞总蛋白,通过蛋白印迹法(Westren Blot)检测APN,Adipo R、AMPK、PPARα蛋白的表达;检测细胞内TG含量,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蓄积情况。分析GLP-1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第三部分: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对比30例NAFLD患者与30例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功能的差异。进一步将60例NAFLD患者完全随机平均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二甲双胍治疗组,深入探究利拉鲁肽治疗前后,患者炎症指标、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共变化机制,并通过功能预测评价和验证利拉鲁肽的治疗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本研究中NAFLD患者的一般资料(体重指数(BMI)、血压、腰臀比(WHR))、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C(LDL-C))均显着高于健康人群,但高密度脂蛋白C(HDL-C)显着低于健康人群(P<0.05)。对比分析发现,NAFLD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空腹胰岛素(FINS)、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极显着高于健康人群(P<0.05),IL-6、TNF-α均与HOMA-IR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2)利拉鲁肽治疗NAFLD患者前后诸多指标变化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对患者一般资料(BMI、WHR、DBP、SBP)、胰岛β细胞功能(FPG、2hPG、FINS、HbA1c、HOMA-IR)、炎症相关指标(IL-6、TNF-α和APN)、脂代谢(TC、TG、LDL-C)、肝功能(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脂肪衰减值(CAP)均产生极显着影响(P<0.001),对HDL-C、LSM影响不显着(P>0.05)。肝功能指标改善与炎症因子下降、APN升高呈正相关。第二部分:(1)通过生物信息分析,发现NAFLD差异基因富集的AMPK、过氧PPARα信号通路为APN及Adipo R下游通路。(2)通过油红O染色、TG的测定及结合MTT结果显示:(油酸)造模液浓度为1mM,造模时间为24h时,对细胞活性无显着影响,且细胞内TG显着升高,细胞内脂滴蓄积明显,是诱导细胞脂肪变性的最佳条件。(3)TG含量测定:不同浓度GLP-1处理组与模型组细胞比较,TG含量显着下降,并且与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P<0.01)。(4)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可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内蓄积的脂滴,尤其1000nM效果明显。(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后,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 mRNA表达明显升高;(6)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后,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第三部分:(1)NAFLD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差异明显。NAFLD患者肠道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等典型优势有益菌的丰度均低于健康人群,同时包含多种机会性致病菌的变形菌门的丰度显着高于健康人群。(2)利拉鲁肽对NAFLD的治疗效果优于二甲双胍。且利拉鲁肽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相对较小。利拉鲁肽治疗后,肠道细菌丰度变化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脂代谢、炎症相关指标、肝功能、脂肪沉积等多项指标密切相关。此外,利拉鲁肽治疗后,患者肠道中多个基因丰度存在显着差异,包括胆汁酸生物合成、胰岛素抵抗、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显着减弱,丙酸代谢、丁酸代谢显着增强等(P<0.05)。结论:(1)NAFLD患者存血压、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并有炎症指标偏高及胰岛素抵抗。故NAFLD患者应全面评估并对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即控制糖脂等代谢紊乱、合理降压等,GLP-1可显着改善NAFLD患者临床指标,降低炎症指标,改善肝脏脂肪沉积,对脂肪肝治疗效果显着。(2)脂肪肝存在APN基因及下游通路基因的差异表达。1Mm FFA培养HepG2细胞24h,可诱导细胞脂肪变,可作为脂肪肝细胞模型;GLP-1通过激活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的表达,从而缓解HepG2细胞脂肪变,减少细胞内脂滴,因此GLP-1对脂肪肝细胞模型有一定缓解作用。(3)利拉鲁肽对NAFLD的疗效优于二甲双胍,且对患者肠道菌群影响相对较小,肠道菌群与炎症指标相关,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组学可能是其改善脂肪肝重要突破口。

杨晶晶[8](2021)在《DNMT3A介导LncRNA ANRIL甲基化促进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是各种损伤因素引发的持续性损伤修复反应,导致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异常沉积,进一步引发肝脏结构和肝功能异常改变的一种病理过程。目前临床上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阐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研究证实,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是肝脏合成ECM的主要细胞,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在各种损伤刺激下,HSCs由静止的、储存维生素A的细胞向增生的、成纤维的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并分泌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I型胶原(Collagen I,Col1a1)等,产生促纤维化的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等现已被公认为肝纤维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调控HSCs增殖和肝纤维化发病的分子机制不详,因此,探究肝纤维化发病过程中HSCs增殖的分子作用机制对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意义重大。各种因素参与调控HSCs增殖,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是重要的表观遗传标记,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课题组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参与调控HSCs增殖,但是作为DNA甲基化转移酶之一的DNMT3A在肝纤维化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怎样的调控作用,仍不明确。此外,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修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具有调控HSCs增殖的作用,INK4基因座中反义非编码RNA(Antisense Non-Coding RNA in the INK4 Locus,ANRIL)是已知的具有调控细胞活化增殖功能的关键分子之一。文献报道Lnc RNA ANRIL可通过介导细胞增殖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调控细胞增殖活性。但是,关于Lnc RNA ANRIL如何调控HSCs增殖的具体分子机制不清,有待阐明。基于DNMT3A与Lnc RNA ANRIL两种表观遗传修饰方式如何调控HSCs增殖,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作用靶点和调控方式,需要深入阐明。本文将探究DNMT3A介导Lnc RNAANRIL甲基化在肝纤维化中的分子机制,以期为临床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新的分子诊断指标和干预靶点。本研究收集临床肝纤维化患者血清及组织标本,并采用经典的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为体内研究对象,以肝星状细胞HSCs为体外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原位杂交、甲基化特异性PCR(MSP)、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荧光染色等技术,进行DNMT3A介导Lnc RNA ANRIL甲基化在肝纤维化中的分子机制研究。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临床肝纤维化患者样本中DNMT3A、ANRIL、α-SMA、Collagen I的差异表达目的:阐明DNMT3A、ANRIL、α-SMA、Collagen I在临床患者肝纤维化样本中的差异表达。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慢性肝病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剩余标本使用知情同意书。分组:根据肝穿刺活检病理学诊断有无合并纤维化症状分为对照组(无纤维化组)和纤维化组各10例,肝穿刺活检病理学诊断参照《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2019)》。并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如年龄、性别等,严格按照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要求执行,收集血清及肝组织样本待测。(1)检测肝纤维化患者血清中AST、ALT、HA的含量变化;(2)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3)Masson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组织胶原沉积改变;(4)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DNMT3A、肝纤维化标志蛋白α-SMA、Collagen I在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组织中的差异表达;(5)RT-qPCR检测DNMT3A、ANRIL、α-SMA、Collagen I m RNA在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组织中的差异表达。结果:1.临床患者肝纤维化组织中DNMT3A表达显着升高,ANRIL表达明显降低(1)肝纤维化组血清中AST/ALT比值、H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2)与对照组相比,肝纤维化组肝组织中胶原沉积明显增多、炎性浸润增加,纤维化改变显着;(3)肝纤维化组肝组织中DNMT3A、α-SMA、Collagen I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4)肝纤维化组肝组织中DNMT3A、α-SMA、Collagen I m 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而ANRIL m RNA的表达则显着降低。(5)相关性Preason分析结果显示:肝纤维化患者组织中DNMT3A和α-SMA的相对表达呈现明显正相关,ANRIL和α-SMA的相对表达呈现明显负相关。小结:DNMT3A高表达与ANRIL低表达以及肝脏功能受损,可能与肝纤维化患者纤维化形成有关。第二部分小鼠肝纤维化组织和肝星状细胞中DNMT3A、ANRIL、α-SMA、Collagen I的表达及ANRIL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目的进一步阐明小鼠肝纤维化组织和肝星状细胞中DNMT3A、ANRIL、α-SMA、Collagen I的表达及ANRIL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方法1.30只雄性小鼠(18~22g)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15只、CCl4处理组15只。自处理之日开始,除正常组给予橄榄油(1 ml/kg)皮下注射外,其他各组小鼠皮下注射50%CCl4橄榄油溶液(1 ml/kg)每周2次,共12周;直至第12周结束,建模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变化,于造模满12周时,麻醉后留取肝脏组织和血液标本,检测相关指标。(1)检测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AST、ALT、HA、TGF-β1的含量变化;(2)HE染色观察小鼠肝纤维化组织病理学改变;(3)Masson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小鼠肝纤维化组织胶原沉积改变;(4)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DNMT3A、α-SMA、Collagen I蛋白在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5)RT-qPCR检测DNMT3A、ANRIL、α-SMA、Collagen I m RNA在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6)FISH检测ANRIL在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7)MSP检测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ANRIL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2.体外以肝星状细胞HSCs为研究对象,使用细胞因子TGF-β1(5ng/ml)诱导刺激HSCs增殖,建立体外HSCs增殖模型,进行以下实验:(1)检测TGF-β1处理HSCs后上清液中HA和PIIIP的含量变化;(2)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实验检测DNMT3A、α-SMA、Collagen I蛋白在TGF-β1处理HSCs中的差异表达;(3)RT-qPCR检测DNMT3A、ANRIL、α-SMA、Collagen I m RNA在TGF-β1处理HSCs中的差异表达;(4)应用MTT、CCK8以及Brd U荧光染色检测观察TGF-β1处理对HSCs增殖的影响;(5)BSP检测TGF-β1处理HSCs后ANRIL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位点变化。结果:1.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DNMT3A表达显着增高,ANRIL表达显着降低,ANRIL表达降低可能与ANRIL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升高有关。(1)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AST/ALT比值、HA、TGF-β1含量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胶原沉积增多、炎性浸润增加、纤维化改变明显;(3)与对照组相比,DNMT3A、α-SMA、Collagen I蛋白和m RNA的表达在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显着增高,而ANRIL m RNA在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降低;(4)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ANRIL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2.体外HSCs增殖模型中,DNMT3A高表达,ANRIL低表达,ANRIL的低表达可能与ANRIL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升高有关(1)TGF-β1处理后HSCs细胞上清液中HA和PIIIP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与对照组相比,TGF-β1诱导刺激HSCs(24h、48h)后HSCs增殖活性明显增强;(3)与对照组相比,DNMT3A、α-SMA、Collagen I蛋白和m RNA的表达在TGF-β1诱导刺激HSCs中显着增高,而ANRIL m RNA的表达显着降低;(4)同时,TGF-β1诱导刺激HSCs中ANRIL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小结:DNMT3A高表达与ANRIL高甲基化修饰导致的ANRIL表达下调,可能与小鼠肝纤维化形成和HSCs增殖有关。但是关于DNMT3A与ANRIL如何调控肝纤维化形成和HSCs增殖,两者之间有何调控作用,仍不清楚,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DNMT3A介导ANRIL甲基化在肝纤维化与HSCs增殖中的分子作用机制目的:探究DNMT3A介导ANRIL甲基化调控HSCs细胞增殖及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1.60只雄性小鼠(18~22g)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CCl4处理组,CCl4+LV3慢病毒空载体组,CCl4+LV3-DNMT3A慢病毒组,每组各15只。自处理之日开始,除正常组给予(1 ml/kg)剂量橄榄油皮下注射外,其他各组小鼠皮下注射50%CCl4橄榄油溶液(1 ml/kg)每周2次,共12周;于造模满11周后,LV3慢病毒空载体组小鼠,LV3-DNMT3A慢病毒组小鼠,分别给予30μl慢病毒空载体LV3和30μl慢病毒LV3-DNMT3A尾静脉注射处理(慢病毒颗粒的滴度为1×109TU/ml),一周后处死小鼠,留取肝脏组织和血液标本,检测相关指标。(1)HE染色观察重组慢病毒DNMT3A干预后小鼠肝纤维化组织病理学改变;(2)Masson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重组慢病毒DNMT3A干预后小鼠肝纤维化组织胶原沉积改变;(3)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重组慢病毒DNMT3A干预后,DNMT3A、α-SMA、Collagen I蛋白在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变化;(4)RT-qPCR检测重组慢病毒DNMT3A干预后,DNMT3A、ANRIL、α-SMA、Collagen I m RNA在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变化;(5)FISH检测重组慢病毒DNMT3A干预后,ANRIL在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变化。2.细胞实验:应用DNMT3A过表达质粒、DNMT3A小干扰RNA以及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2’-脱氧-5-氮杂胞嘧啶(5-aza-2’-deoxycytidine,5-Azad C)1μmol/L分别转染处理TGF-β1(5ng/ml)刺激24h后的HSCs,实验分组:对照组,TGF-β1(5ng/ml)处理组,TGF-β1(5ng/ml)+DNMT3A过表达质粒处理组,TGF-β1(5ng/ml)+DNMT3A小干扰RNA处理组,TGF-β1(5ng/ml)+5-Azad C(1μmol/L)处理组,并进行以下实验:(1)Western blotting检测DNMT3A、α-SMA、Collagen I蛋白在DNMT3A过表达质粒、DNMT3A小干扰RNA以及5-Azad C(1μmol/L)干预处理后HSCs中的表达变化;(2)RT-qPCR检测DNMT3A、ANRIL、α-SMA、Collagen I m RNA在DNMT3A过表达质粒、DNMT3A小干扰RNA以及5-Azad C(1μmol/L)干预处理后HSCs中的表达变化;(3)应用MTT、CCK8以及Brd U荧光染色检测观察DNMT3A过表达质粒、DNMT3A小干扰RNA以及5-Azad C(1μmol/L)处理后对HSCs增殖的影响。3.应用ANRIL过表达质粒、ANRIL小干扰RNA转染处理TGF-β1(5ng/ml)刺激24h后的HSCs,实验分组:对照组,TGF-β1(5ng/ml)处理组,TGF-β1(5ng/ml)+ANRIL过表达质粒处理组、TGF-β1(5ng/ml)+ANRIL小干扰RNA处理组;并进行以下实验:(1)Western blotting检测ANRIL过表达质粒、ANRIL小干扰RNA分别处理活化增殖的HSCs中α-SMA、Collagen I、AMPK、Phospho-AMPK(p-AMPK)蛋白的表达变化;(2)RT-qPCR检测ANRIL过表达质粒、ANRIL小干扰RNA分别处理活化增殖的HSCs中ANRIL、α-SMA、Collagen I m RNA的表达变化;(3)应用MTT、CCK8以及Brd U荧光染色观察ANRIL过表达质粒、ANRIL小干扰RNA对HSCs增殖的影响。结果:1.重组慢病毒DNMT3A干预后,ANRIL的表达明显升高,小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1)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胶原沉积增多、炎性浸润增加、纤维化改变明显,给予重组慢病毒DNMT3A干预后,与慢病毒空载体组相比,肝脏细胞结构改善、胶原纤维减少,肝组织纤维化病理改善更为明显;(2)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DNMT3A、α-SMA、Collagen I蛋白和m RNA的表达显着增高,给予重组慢病毒DNMT3A干预后,与慢病毒空载体组相比,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DNMT3A、α-SMA、Collagen I蛋白和m RNA的表达明显减少;(3)然而,与对照组相比,ANRIL m RNA在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降低,给予重组慢病毒DNMT3A干预后,与慢病毒空载体组相比,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ANRIL m RNA的表达明显升高。2.体外HSCs增殖模型中,过表达DNMT3A可显着抑制ANRIL表达,促进HSCs增殖;而沉默DNMT3A可明显促进ANRIL表达,抑制HSCs增殖;提示DNMT3A通过负调控ANRIL的表达影响HSCs增殖活性(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DNMT3A小干扰RNA处理后HSCs中DNMT3A m RNA表达显着降低,而ANRIL m RNA表达显着增高。(2)然而,与空质粒组相比,转染DNMT3A过表达质粒后HSCs中DNMT3A m RNA表达明显增高,而ANRIL m RNA表达明显降低。(3)与TGF-β1刺激组相比,使用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d C处理HSCs后ANRIL表达水平明显升高。(4)与空质粒组相比,转染DNMT3A过表达质粒后HSCs增殖活性明显增强;(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DNMT3A小干扰RNA后可明显抑制HSCs增殖;此外,与TGF-β1刺激组相比,5-Azad C处理后可明显抑制HSCs增殖。3.过表达ANRIL能明显抑制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同时可显着降低HSCs的增殖活性;沉默ANRIL可显着增加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同时可显着促进HSCs的增殖活性;(1)与空质粒组相比,ANRIL过表达质粒转染HSCs后ANRIL表达显着升高,而α-SMA、Collagen I、p-AMPK表达明显降低;(2)另外,与空质粒组相比,ANRIL过表达质粒转染后明显抑制HSCs增殖。(3)然而,与阴性对照组相比,ANRIL小干扰RNA转染HSCs后ANRIL表达显着降低,而α-SMA、Collagen I、p-AMPK表达明显增高;(4)与阴性对照组相比,ANRIL小干扰RNA转染后明显促进HSCs增殖。小结:Lnc RNAANRIL可能因DNMT3A介导的高水平甲基化修饰而表达下调,使得ANRIL对AMPK信号通路核心蛋白AMPK的抑制作用减弱,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激活AMPK信号通路,HSCs增殖活性增强,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结论:1.DNMT3A高表达与Lnc RNA ANRIL低表达以及肝脏功能受损,可能与肝纤维化形成有关。2.DNMT3A高表达与Lnc RNA ANRL发生高甲基化修饰导致ANRIL表达下调,可能与肝纤维化形成和HSCs增殖有关。3.LncRNA ANRIL可能因DNMT3A介导的高甲基化修饰而表达下调,使得ANRIL对AMPK信号通路核心蛋白AMPK的抑制作用减弱,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激活AMPK信号通路,HSCs增殖活性增强,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

韩利岩[9](2020)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癌患者血中RIPK3 mRNA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RIPK3mRNA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研究背景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指慢性肝病患者发生的肝功能的急剧恶化。在亚洲,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导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ACHBLF)占慢加急性肝衰竭的 70%以上。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通常进展迅速,在4周之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既往的研究发现,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早期和中期死亡率大约是50-90%,每年可导致超过12万的患者死亡。慢加急肝衰竭死亡率高,预后差,临床上一部分病人经过积极的内科综合治疗得到控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最后死亡。因而,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迫切需要一种生物标记物能够预测发现死亡率高的患者,对这些患者加强监护,积极治疗,以降低死亡率。既往研究显示,坏死性凋亡在病毒防御和炎症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坏死性凋亡与重症肝病的发病机制及进展密切相关。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为参与坏死性凋亡的过程的重要蛋白。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检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RIPK3 mRNA的表达水平,并采集各项临床及预后相关指标,明确外周血PBMCs中RIPK3 mRNA水平与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以阐明坏死性凋亡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122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31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 B,CHB)患者和 35 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入选的患者均来自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健康对照者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采集各研究对象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提取外周血PBMCs。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我们检测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RIPK3 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 8)的水平。记录以上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指标,收集肝功、肾功、凝血功能、HBV-DNA定量等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包括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和肌酐(creatinine,Cr)等。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s,MELD)通过公式计算得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追踪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随访3个月后的预后状况。所有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版本分析。P<0.05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PBMCs中的RIPK3 mRNA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和健康对照者(P<0.001)。同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RIPK3 mRN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1)。2、RIPK3 mRNA水平和TBIL(r=0.377,P<0.001),Cr(r=0.214,P<0.05),INR(r=0.364,P<0.001),MELD积分(r=0.406,P<0.001)呈明显正相关。3、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合并有肝硬化、肝性脑病或者腹水患者的RIPK3水平明显高于没有合并症的患者(P<0.05)。4、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和健康对照者(P<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8)。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MLKL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和健康对照者(P<0.001)。同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LK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1)。此外,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caspase-8水平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和健康对照者(P<0.001)。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RIPK3 mRNA水平与TNF-α水平(r=0.412,P<0.001)及MLKL水平(r=0.625,P<0.001)呈正相关。而RIPK3 mRNA水平与caspase-8呈负相关(r=-0.279,P<0.05)。5、单因素分析显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与TBIL(OR=1.007,95%CI:1.004-1.010,P<0.05),INR(OR=4.269,95%CI:2.254-8.086,P<0.05),PTA(OR=0.865,95%CI:0.811-0.922,P<0.05),腹水(OR=2.775,95%CI:1.329-5.795,P<0.05),肝硬化(OR=2.445,95%CI:1.175-5.087,P<0.05),肝性脑病(OR=4.740,95%CI:2.065-10.877,P<0.05),RIPK3 mRNA 水平(OR=1.106,95%CI:1.063-1.151,P<0.05),MELD积分(OR=1.207,95%CI:1.110-1.312,P<0.05)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RIPK3 mRNA水平(OR=1.082,95%CI:1.037-1.129,P<0.05)为ACHBLF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6、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3个月的死亡率与ALT(P=0.002)、TBIL(P<0.001)、PTA(P<0.001)、INR(P<0.001)、肝硬化(P=0.016)、肝性脑病(P<0.001)、腹水(P=0.006)和MELD积分(P<0.001)显着相关。同时,死亡组的RIPK3 mRNA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01)。7、当用于预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3个月生存状况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RIPK3 mRNA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高于MELD积分(0.766)。选取最佳诊断截点8.81,RIPK3 mRNA水平的诊断灵敏性为80.7%,特异性为69.2%,阳性诊断率为69.7%,阴性诊断率为80.4%。同时,RIPK3 mRNA>8.81的患者3个月生存率明显低于RIPK3 mRNA≤8.81的患者。结论本研究证实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PBMCs中的RIPK3 mRNA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明显相关。这也预示着,坏死性凋亡可能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RIPK3 mRNA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世界的健康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干预,HBV感染可能发展成危及生命的情况,如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从全球角度来看,HBV感染是引起肝癌主要原因。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肝细胞癌的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预期存活时间已经延长,但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因此,早期准确的筛查和诊断在肝细胞癌的管理中至关重要。血清标志物对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具有极大的价值,其中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作为早期筛查指标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AFP缺乏一定的灵敏性,临床中迫切需要替代的或者联合检测的血清标志物,从而更好的早期诊断肝细胞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 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是坏死性凋亡的关键调控因子,坏死性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坏死,而不是简单的坏死。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诱导坏死性凋亡的重要细胞因子。当caspase-8被抑制会导致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和RIPK3结合,从而引起坏死性凋亡的起动。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被认为是坏死的主要下游目标,它触发了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以及钙离子细胞毒性的流入,最后导致细胞坏死。虽然已经发现异常细胞死亡导致肝细胞癌的发生,但是不同细胞的凋亡在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和进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且非肝细胞凋亡在肝细胞癌中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因此,在肝细胞癌中,关键的坏死性凋亡调节因子RIPK3和临床相关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为了确定坏死性凋亡相关因子RIPK3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我们通过检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PBMCs中RIPK3 mRNA水平,分析其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明确其在肝细胞癌患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入组80名肝细胞癌患者,27名肝硬化患者,27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6名健康对照者。入选的患者均来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健康对照者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采集各研究对象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提取外周血 PBMCs。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的方法测定患者外周血PBMCs中RIPK3 mRN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患者的TNF-α、MLKL和caspase-8的血清含量。所有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版本分析。P<0.05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研究显示,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PBMCs中RIPK3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肝硬化患者(P=0.005),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以及健康对照者(P<0.001)相比,肝细胞癌患者的RIPK3 mRNA水平显着升高。同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RIPK3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1)。2、在肝细胞癌患者中,我们分析了 RIPK3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存在腹水的肝细胞癌患者中RIPK3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腹水者(P=0.021)。更重要的是,在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中观察到RIPK3 mRNA的表达增加。Ⅲ期肝细胞癌患者RIPK3的mRNA水平明显高于Ⅱ期(P=0.049),Ⅳ期肝细胞癌患者的RIPK3的表达明显高于Ⅲ期肝细胞癌患者(P=0.002)。此外,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RIPK3 mRNA表达水平与TBIL(r=0.244,P=0.029)和INR呈明显正相关(r=0.236,P=0.035),与 ALT(r=0.196,P=0.081)、ALB(r=0.196,P=0.081)及 AFP(r=-0.113,P=0.347)没有显着相关。3、肝细胞癌患者与肝硬化患者(P=0.00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及健康对照者(P<0.001)相比,血清TNF-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在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P=0.250)之间TNF-α的血清水平没有显着差异。而且血清TNF-α水平与RIPK3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371,P<0.001)。肝细胞癌患者与肝硬化患者(P=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及健康对照者(P<0.001)相比,血清MLKL水平显着增加。MLKL的血清水平在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869)。MLKL血清水平与RIPK3表达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571,P<0.001)。肝细胞癌患者和肝硬化患者(P<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以及健康对照者(P<0.001)相比,caspase-8的血清水平明显较低。caspase-8的血清水平在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952)。caspase-8血清水平与RIPK3表达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r=-0.240,P<0.05)。4、我们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RIPK3 mRNA水平对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价值。从肝硬化患者中诊断肝细胞癌时,血清RIPK3 mRNA 水平的 AUC 为 0.683[P=0.00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573-0.794)],诊断灵敏性为 0.663,特异性为 0.593,可与 AFP(AUC 0.701,P=0.002,95%CI 0.603-0.799;灵敏性0.650、特异性0.778)相媲美。联合应用RIPK3 mRNA水平和AFP则可大大提高了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AUC 0.817,P<0.001,95%CI 0.737-0.896,灵敏性 0.675,特异性 0.852)。5、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诊断肝细胞癌时,血清RIPK3 mRNA水平的AUC为 0.746(P<0.001,95%CI 0.649-0.844),诊断灵敏性为 0.763,特异性为 0.667,优于 AFP 检测(AUC 0.636,P=0.035,95%CI 0.526-0.747,灵敏性 0.588,特异性0.741)。同样,联合应用RIPK3 mRNA水平和AFP明显提高了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AUC 0.775、P<0.001、95%CI 0.674-0.876、灵敏性 0.663、特异性0.815)。6、从正常人群中诊断肝细胞癌时,血清RIPK3 mRNA水平的AUC为0.985(P<0.001,95%CI 0.966-1.000),诊断灵敏性为0.925,特异性为0.962,优于AFP 检测(AUC 0.807、P<0.001、95%CI 0.727-0.887、灵敏性 0.675、特异性0.962)。联合应用RIPK3 mRNA水平和AFP用于诊断肝细胞癌的AUC为0.990(P<0.001,95%CI 0.974-1.000,灵敏性 0.975,特异性 0.999)。结论外周血PBMCs中RIPK3 mRNA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等指标明显相关。同时,RIPK3 mRNA水平对肝细胞癌的筛查具有明显的价值。联合应用RIPK3 mRNA水平和AFP可明显提高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这些发现揭示了坏死性凋亡相关因子RIPK3在肝细胞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指导。

王俐钧[10](2020)在《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茵杞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NAFLD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中西医对本病的研究。综述NAFLD历史渊源、流行病学、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LXRα通路及其相关靶点在NAFLD中的作用,基于“肝郁生浊”理论阐述了NAFLD的病因病机,在此理论指导下以清肝化浊法为治疗原则,论述了茵杞调脂饮的组方依据。临床研究:将73例NAFLD湿热蕴结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脱落3例,最终纳入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及引导改变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茵杞调脂饮煎剂,对照组口服水飞蓟宾胶囊。3个月后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参数CAP值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变化,评估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41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后从两组中分别随机选取1只,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明确造模是否成功。造模完成后,正常组剩余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剩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水飞蓟宾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各药物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或西药灌胃。8周治疗后称取大鼠体重并计算肝指数、Lee’s指数,观察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水平,RT-PCR法检测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结果: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CAP值、临床综合疗效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P?0.01),无不良反应。在改善血清ALT、AST、TG、T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在改善血清GGT、ALP及HDL-C水平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2.8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部分:经12周高脂饮食诱导成功建立NAFLD模型大鼠。在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血清ALT、AST、TC、TG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显着改善(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体重、Lee’s指数、ALT、AST、TC、TG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中剂量组在降低FFA方面效果显着(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TC、TG、FFA、MDA、SOD、TNFα、IL-6指标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TC、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和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显着降低(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P?0.01),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较中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肝失疏泄、郁浊内生是NAFLD发生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以清肝化浊法为基本原则契合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2.茵杞调脂饮能缓解NAFLD病情,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疗效确切,安全可靠。3.茵杞调脂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机制可能与调控LXRα通路有关,进而改变下游脂代谢相关靶点SREBP-1c、FAS、DGAT2的表达,减轻肝脏脂质堆积,缓解肝组织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改善肝组织病理学。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提示较高浓度的茵杞调脂饮能更好地调节LXRα通路,缓解病变。

二、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2)HBV合并HPS患者术前快速筛查技术及术后恢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部分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快速筛查HBV肝病中HPS患者的研究
    第一章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快速筛查肝硬化患者合并肺内血管扩张的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术前快速筛查肝癌患者合并肝肺综合征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二部分 合并HPS对HBV-HCC患者术后恢复影响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合并HPS对HBV-HCC患者的术后恢复影响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肺综合征筛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背景及理论研究
    1 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辅助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
        2.1 资料来源
        2.2 结果
        2.3 讨论
    3 敷和备化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 研究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1.6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案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随访检查
        2.4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伦理学要求
        4.1 伦理规范
        4.2 质量保证
        5 数据保存和处理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1.基线资料
        2.近期有效率情况对比
        3.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对比
        4.肝纤四项及AFP水平情况对比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6.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7.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对比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第三节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1.一般资料分析
        2.近期有效率情况分析
        3.术后栓塞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4.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分析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6.PFS及 TTUP情况对比
        7.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9.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肝癌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
    附录2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
    附录3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
    附录4 基于肝癌TACE术后改造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附录5 中医肝郁脾虚证候积分表
    附录6 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量表
    附录7 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附录8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CRF
缩略词表
综述 壳多糖酶3样蛋白1在肿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凯里酸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凯里地区NAFLD流行病学调查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凯里酸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NAFLD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凯里酸汤对NAFLD大鼠肝脏蛋白组学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饮食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益气活血方促进肝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方促进肝再生改善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益气活血方对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益气活血方促进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益气活血方促进肝再生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JNK信号通路在肝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对肝硬化及肝再生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利拉鲁肽对NAFLD的治疗效果及其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1 IL-6、TNF-α在NAFLD的水平变化及与HOMA-IR相关关系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2 利拉鲁肽治疗前后NAFLD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GLP-1对Hep G2 细胞脂肪肝模型的影响
    1 生信分析及细胞试验
        1.1 数据来源与差异分析
        1.2 GO富集分析
        1.3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1.4 细胞培养
        1.5 实验方法
        1.6 质量控制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GLP-1对NAFL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差异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试验方法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2 利拉鲁肽对NAFLD患者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胰高血糖素样肽-1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DNMT3A介导LncRNA ANRIL甲基化促进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肝纤维化患者样本中DNMT3A、ANRIL、α-SMA、Collagen I的差异表达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部分 小鼠肝纤维化组织和肝星状细胞中DNMT3A、ANRIL、α-SMA、Collagen I的表达及ANRIL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部分 DNMT3A 介导 ANRIL 甲基化在肝纤维化与 HSCs增殖中的分子作用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全文总结
    本论文的创新性及特色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综述 表观遗传调控肝纤维化中炎症与HSCs激活:聚焦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
    参考文献

(9)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癌患者血中RIPK3 mRNA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RIPK3 mRNA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RIPK3 mRNA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奴主要成绩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1.2 LXRα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现状
    2.肝郁生浊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1 历史渊源
        2.2 肝郁生浊概论
        2.3 从肝郁生浊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4 治疗方法及遣方用药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不良事件
        1.9 质量控制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4 讨论
        4.1 清肝化浊法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
        4.2 茵杞调脂饮的用药特色
        4.3 试验指标的选择
        4.4 茵杞调脂饮治疗NAFLD的疗效评价
    5 结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标本采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的变化
        3.3 大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的变化
        3.4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4 讨论
        4.1 造模方法的选择及探讨
        4.2 水飞蓟宾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3 疗效探讨
        5 结论
    实验二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标本采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TC、TG、FFA水平的影响
        3.2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MDA、SOD、GSH水平的影响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肝脂代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2 氧化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3 炎性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5 结论
    实验三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LXRα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标本采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基因表达的影响
        3.2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FAS、DGAT2 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LXRα通路与肝脂代谢
        4.2 LXRα通路与氧化应激
        4.3 LXRα通路与炎性因子
        4.4 茵杞调脂饮对LXRα通路的作用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登记表
    附录三 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四、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ANCA、IgG、TNF-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 段金霞,徐曼,陶林静,翟素平,杜伟鹏,席小红. 中国实用医刊, 2021(15)
  • [2]HBV合并HPS患者术前快速筛查技术及术后恢复的研究[D]. 白雪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4]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D]. 蒋锐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凯里酸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丛硕. 贵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益气活血方促进肝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文聪.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D]. 邢英.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8]DNMT3A介导LncRNA ANRIL甲基化促进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D]. 杨晶晶.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癌患者血中RIPK3 mRNA水平的研究[D]. 韩利岩. 山东大学, 2020(01)
  • [10]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D]. 王俐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