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开放需要转型:日本经济史学家西川博谈“外资主导”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

中国对外开放需要转型:日本经济史学家西川博谈“外资主导”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

一、中国的对外开放需要转型——日本经济史学家西川博史谈“外资主导型”对外开放的负面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朱新荣[1](2017)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大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贸易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的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新浪潮。这股新浪潮推进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特点,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新趋势。中韩建交25年来,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由“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到“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入;两国经济合作更是令世人瞩目,双方贸易额增长40倍,往返中韩两国的航班和轮船每天超过100班次,两国公费派遣留学生年约6万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投资对象国。韩国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对象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国。中国的对外贸易,完成双边贸易1000亿美元的目标,中日之间用了30年,中韩之间只用了13年。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典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为进一步推动两国间的经济合作,中韩两国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中韩自贸区谈判,旨在为两国货物贸易提供制度保障,拓展电子商务、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新兴战略服务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规范稳定可预期的框架。建立中韩自贸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将有力促进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区域的一体化。2015年2月25日,中韩双方完成中韩自贸协定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至此,中韩自贸区谈判全部完成。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标志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正式完成制度设计,即将进入实施阶段。中韩自贸协定创新性地引入了地方经济合作条款,明确将中国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作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2015年12月9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与韩国驻华大使金章洙交换外交照会,中韩双方共同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将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并第一次降税,2016年1月1日第二次降税。中韩自贸协定(FTA)终于落地生根。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将会极大刺激双边贸易,专家预计五年内双方的贸易规模就会突破4000亿美元。目前双边贸易规模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中韩自贸协定是迄今为止中国对外签署的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同时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领域最多的自贸协定。今天的中韩关系已经不是20年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为扩大对外开放而吸引“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兴工业国家”韩国的资本和技术输出那种简单的互利互惠关系,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得到巨大的提升,两国经济互补空间不断缩小,经济竞争态势越发明显,因此,两国围绕历史、领土争端、捕鱼权、对待“脱北者”的态度以及跨境犯罪问题,加上美、俄、日、朝等国的牵制,近年来龃龉不断,从而给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趋于复杂化。中韩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和投资不仅在山东威海十分顺利,在江苏苏州也取得了成功并积累了不少经验。不断推进中韩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符合中韩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为此,应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积聚区域经济合作经验;推进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推动整个亚太地区的一体化。“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依靠美国”,是韩国长期以来的国家战略,也是韩国朝野达成的共识。从李明博政府到朴槿惠政府,都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与中美两国同时交好,使韩国左右逢源,符合韩国的最大利益,也是中韩经济合作的最大动因。然而,2016年1月朝鲜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在此前后还试射了一系列导弹,且放言,导弹试射的目标包括韩国领海和主要机场,韩国再次感受到了来自朝鲜的安全威胁。朝鲜的不断挑衅终于耗尽了韩国的耐心,2016年6月,韩国宣布同意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威胁到中国安全和战略利益的“萨德”反导系统,引起中国的强烈抗议和抵制,中韩关系急转直下。韩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破坏了中韩经济合作的基础,中韩经济合作面临严峻考验。

徐兴[2](2014)在《文化视阈下的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综观古今中外制度史的演变,制度的萌芽、形成和发展往往受到文化的无形支配。企业制度与其他制度安排一样,不仅是效率追求的结果,也是特定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可以说,文化构成了企业制度的基础和灵魂,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企业制度体系,催生出各异的企业制度绩效表现。回顾历史,考察当下,日本文化和日本企业制度变迁及制度绩效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且耐人寻味,在日本独特的集团主义、等级秩序、现世主义、耻感文化、恩情主义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作用下,日本企业的成长发展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颇不相同的的道路,形成了一道具有日本特色的企业制度变迁轨辙,是研究文化影响企业制度变迁和制度绩效问题的理想国别样本。论文即以“文化视阈下的日本企业制度变迁”为研究主题,主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同时充分借鉴伦理学、博弈论、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模式,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文化影响企业制度变迁的一般作用机理,总结归纳出了企业制度需要处理的五点核心利益问题以及在处理这些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伦理价值取向,提出了文化影响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具体作用路径,即价值传导路径、自我修正路径、博弈演进路径、兼容诱变路径和变革锁定路径,进而顺着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从金字塔式垄断体制的沿革、雇佣制度的变迁、外部治理内部化的制度变迁三个层面,详细探讨了明治维新以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一段时间内日本传统文化作用下的日本企业制度变迁轨迹和绩效表现,最后重新回到整体的视角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制度绩效的逆转和主要变革趋势产生的文化诱因,对未来日本企业制度创新与绩效优化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与思考,力图通过对日本的研究,对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文化影响企业制度变迁的作用机制等共性问题形成一些创新性的认识,对中国企业制度的创新完善有所启示和帮助。

林江,姚又文[3](2008)在《“外资主导型”经济与汇率升值压力的缓解》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纳入了融资约束的两部门OLG模型,本文研究了实施"外资主导型①"经济发展战略的经济体面临的修正BS效应。通过分析发现,因为存在资本管制,长期真实汇率变动将由供给和需求同时决定,在一定条件下,需求较供给更能影响汇率变动。具体到中国这一同时存在高储蓄率和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国家,要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单方面的提升汇率和紧缩国内经济是不足取的,此时,采取一揽子的措施,通过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扩大内需才是上上之策。

李青阳[4](2007)在《湖南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从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宏观表现着手,分别从贸易总量、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等方面对湖南省的出口贸易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从国际、国内和不确定因素方面对湖南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南省出口贸易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1985-2005年度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协整分析、向量自回归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湖南省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湖南省出口贸易和其生产总值、进口、科技投入及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进口的变动和GDP的增长对出口影响程度很大,但外商直接投资和科技投入对出口的影响是反向的。和理论分析上认识不同的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世界经济增长率和世界出口价格指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着。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做出了合理的经济解释。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为湖南省未来出口贸易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张勇军[5](2006)在《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研究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角度出发,运用竞争力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及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重点分析研究了在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在世界汽车跨国公司“6+3”全部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的汽车企业集团、轿车(合资)企业和民营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竞争格局。并建立了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提出了提高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就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了说明,同时就国内外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方法、思路以及相关的研究动态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归纳了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它包括:竞争力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等。第三章论述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同时与美、日、韩等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章就中国汽车企业分为企业集团(国有)、轿车企业(合资)、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分别进行了企业竞争格局的分析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五章针对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现状,建立了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对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评析。第六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汽车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本论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1)在研究的基本视觉上,从企业层面出发,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透视;(2)在研究内容上,从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出发,分别对汽车企业集团、轿车(合资)、民营汽车企业进行了竞争格局分析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建立了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3)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竞争力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4)在研究结论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汽车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翟意安[6](2005)在《论中华文明圈的内发性发展史观 ——以当今日本学界的相关研究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当今日本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出发,致力于探讨以今日之东亚、东南亚为范围的中华文明圈的相对封闭的、自成体系的发展规律。 在绪论部分,作者回顾了亚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史观以及学术界(尤其日本学术界)的反思,指陈立足于亚洲自身历史来论证其发展历程的必要性,以及从日本学界的相关研究出发探讨中华文明圈的内发性发展的原因;作者对何为“中华文明圈”以及“内发性发展”进行了阐释,指出日本学者的“亚洲”整体性研究中的“亚洲”多指中华文明圈,而本文之“内发性发展”则是指在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华文明圈业已存在的推动社会前进的因素,以及这种因素在近代的作用和地位,这种因素虽然不可能将中华文明圈社会导向英国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但它却是促其走向现代社会的主要因素;如果没有这些因素,仅仅是依靠“西方的冲击”,中华文明圈不可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些因素包括中华文明圈传统的生产方式、贸易方式和贸易体系、人力、物力、技术交流、中华文化对经济的影响等因素。 第一章中,作者回顾了日本人亚洲观的演变历程。指出日本人亚洲观的演变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世、近代以来几个阶段,而当今日本学术界对中华文明圈研究的关注就是日本人亚洲观发展的延续。 在第二章,作者对日本学者中村哲、宫岛博史的东亚小农社会理论进行评论,指出中华文明圈的精耕细作型农业是一种独特的、不同于西方的农业模式,它立足于东方独特的气候和历史文化,有其历史合理性和现实合理性。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必须立足于传统,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得农业走上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而中华文明圈农业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对其近代工业化的影响也是该地区近代化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其耕织结合、多种经营、兼业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得农民对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在第三章,作者对滨下武志的朝贡贸易体系理论进行评论,指出中华文明圈的贸易渠道在该地区各国开港之前就是畅通的,并且形成了跨国境的、自成体系的贸易网络,将中华文明圈在经济上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其在近代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对于滨下强调的朝贡贸易体系对近代亚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观点,笔者指出其对西方的冲击有所忽视,但其强调华人华侨在近代中华文明圈贸易中的作用,以及从长时段理论和整体史的角度考量中华文明圈的近代发展则是恰当的。 在第四章,作者从中华文明圈的人员流动的角度来审视中华文明圈的内在发展,指出华人华侨在该地区的活动,将整个区域的经济有效地联系起来。华人华侨在中华文明圈的活动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形成华商贸易网络,而以近代(尤

武心波[7](2004)在《“一元”与“二元”的历史变奏——对日本“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的历史与现实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用“国家主义”(Nationalism)定义日本“一元政治进程”的具体内容,将日本的“国家主义”作为一个高度一元化的动态的政治进程加以考察和分析,重在究明导致这一“政治进程”在岛国日本形成或发生的“内在机制”与活动规律。 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上述问题,本文在分析和追溯的起点上不完全拘泥于近代以来的“国家主义”话语版本,而是从日本的历史源头开始挖掘,通过将这一政治进程纳入“历史结构”在一定条件下的自我转换这一理论框架,用“大历史”的眼光对之进行梳理、甄别和考察,以找出隐藏在这一“政治进程”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一般规律或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重点,也即发生在当下日本岛上的“新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给出与历史逻辑相一致的学理上的解释与说明。 日本“历史结构”的自我转换,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一种有规律的活动。从历史上看,每当“二元结构”在外部强大力量的冲击下发生危机并出现解体时,日本总会习惯性地趋向“一元”,指向国家,即整个社会就像软体动物一样会习惯性地收缩到国家层面,寻求国家庇护以躲避风险,同时还会自觉与不自觉地聚集全岛资源和力量来一致对外。而一旦外部危机被成功地化解后,日本又会自动地(有时是被迫)由一元状态(非常态)再度地以“某种方式”重返传统的二元分裂状态(常态),同时继续其发展。当危机再次降临时,日本又会自动地转换到一元状态。虽然每一次的转换在“条件”和“具体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但在“结构”与“形态”上却显示出了一种惊人的形似性与重复性。这种在外压下造成的“二元结构”在解体后自动地向“一元结构”转换的自我调节方式,几乎已演变为日本社会化解外部危机进行自救的一种有效方式与手段。 这一“结构转换”原理或规律似乎已演化成了岛国的一种固有的生存方式或模式。古代如此:在华夏文明的冲击下,“大化改新”是日本为摆脱国内外的困境,模仿隋唐大胆地走中央集权国家道路的一次尝试和体验,但这一以中央集权国家为基本内容的一元政治进程最终却因氏族政治的崛起而遭到失败,又习惯性地回到了原来分散的状态,并最终确立了以“幕/藩二元体制”为基本内容的“二元政治格局”。近代也是如此: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日本为摆脱国内外危机,再次从分散走向聚合,大胆地模仿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建制,迈上了以天皇制国家为基本内容的一元政治进程,但这一高度一元化的政治进程却因日本对外的疯狂侵略和扩张再次遭到惨败。这样战败后的日本被美国强行改造后,随着“国家主义”的销声匿迹,又习惯性地回到了分散状态,并最终形成了“政府/企业二元体制”。 二战的失败,导致了近代国家神话在日本人心中的幻灭,“国家主义”成了话语禁区,“国家”也因此成了“恶”的代名词和历史的罪人,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信誉和威望。人们不再对国家奉献忠诚,放弃了对国家的认同和追随,失去了对国家的信念和热情。“脱国家主义”的情绪一时成为战后整个社会共同的总体政治意向和社会风潮。 但这一政治禁区随着日本经济在战后的迅猛崛起,开始受到挑战和质疑。发端于上世纪80 年代的日本“新国家主义”,在冷战结束后曾一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又经过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失去的 10 年”的一番折腾,这一进程开始发生深刻的“质变”,使得被禁锢已久的“国家主义”开始从最初的社会思潮,演化为一种强烈的岛国政治意志和倾向,一种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上的全岛一致的政治选择,一种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 如何解释这一政治现象?本文依据日本特有的“历史结构”在一定条件下的自我转换原理,揭示了其内在的生成机制、运行路径和逻辑规则: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日本战后形 2<WP=4>成的以政府/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二元结构”模式发生了空前危机,处在被不断解构的危难之中,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渴望向“一元政治”回归的强烈冲动。尤其是随着企业这一命运共同体的“解体”,社会对新的一元目标的追求就自然而然地由企业等地方性中间组织转向了国家,开始对国家提出新的要求,期望重建国家这一传统的共同体,渴望得到国家的保护,并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来回应危机。这样,日本社会便进入了旧的“二元结构”模式逐渐解体,开始缓慢地向重建和强化国家、向“新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回归的历史转型期。 氏族政治原理将会在暗中深刻地制约着这一进程,因此天皇与“天皇制”是日本向“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回归时最有可能动用的一大传统政治资源。本文共分前言、目录、正文、中日文参考文献、后记等部分。其中前言部分概述了作者研究这一课题的几点感想和体会,以便审阅者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把握与了解作者的基本思路和观点。正文的主要部分是由三篇六章组成,如同一首由三个声部组成的大型时代“变奏曲”一般。每一篇又都由两章组成,按照“一元”和“二元”的历史节拍发生“变奏”,构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回合。各篇之间的关系又是层层递进的,时间上是由远而近(古代→近现代→当代),直逼当下的主题。在正文的首尾各安排了序章和结束语。序章主要是

冯启文[8](2003)在《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文中提出国际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实行工业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国际贸易带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是有限的 ,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在利用国际市场的同时 ,应遵循“大国经济”模式 ,尊重中国的国情 ,注意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均衡发展。

房宁[9](2000)在《中国的对外开放需要转型——日本经济史学家西川博史谈“外资主导型”对外开放的负面作用》文中提出 西川博史教授是日本知名经济史专家,长期从事日本工业化问题研究以及日本与东亚、东南亚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比较研究。他的近着《日本经济与东南亚工业化》在日本学界颇有影响。由于专业范围涉及亚洲地区的工业化史,西川教授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十分关注并有深入的研究。他曾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来华任教,是日本经济学界最早亲身接触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学者之一。80年代初出版的他的《北京纪行》,也是日本学界最早开始介绍、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本着作。去年暑期笔者应邀访问日本,专门拜访了西川博史教授,就我国当前与未来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西川教授热情、坦诚地发表了他对我国经济发展及改革开

二、中国的对外开放需要转型——日本经济史学家西川博史谈“外资主导型”对外开放的负面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的对外开放需要转型——日本经济史学家西川博史谈“外资主导型”对外开放的负面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概述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相互依存论
        一、相互依存论的定义
        二、相互依存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相互依存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地缘经济学
        一、地缘经济学理论概述
        二、地缘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理论观点
        三、地缘经济学理论和缺陷与发展趋向
第二章 中韩经济合作及其成就与问题
    第一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意义
        一、中韩经济合作是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石
        二、中韩经济合作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源
        三、中韩经济合作是分化美日韩同盟关系的重要选项
        四、中韩经济合作是倒逼台湾与大陆相向而行的有效手段
        五、中韩经济合作是缓和朝鲜半岛局势推动半岛和平统一的基础
    第二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历程
        一、中韩经济合作的萌芽阶段(1979--1984)
        二、中韩经济合作的初级阶段(1985--1991)
        三、中韩经济合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阶段(1992--1997)
        四、中韩经济合作的调整阶段(1998--2001)
        五、中韩经济合作的成熟阶段(2002--)
    第三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成就和问题
        一、双边贸易方面
        二、相互投资方面
        三、金融合作方面
        四、旅游观光方面
        五、产业合作方面
    第四节 中韩自贸协定的谈判与中韩自贸区的建立
        一、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提出
        二、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的谈判与缔结
        三、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章 中韩经济合作卓有成效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政治外交良性互动
        一、互相了解和探索
        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构建并打造“新的中韩关系”
        四、“萨德”入韩的考验
    第二节 经贸投资迅猛发展
        一、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两国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贸易逆差增大
        三、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四、中韩签署自贸协定
    第三节 人文交流屡破新高
        一、两国建交重启文化交流大门
        二、“韩流”强劲,“汉风”渐起
        三、人文交流进入常态化和制度化
    第四节 军事合作不断深化
        一、战略伙伴合作关系推动军事合作
        二、联合军演深化军事合作
        三、韩国归还志愿军遗骸
第四章 深化中韩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领土争议
        一、苏岩礁归属
        二、黄海划界
        三、东海划界
        四、防空识别区划设
    第二节 渔业纠纷
        一、中韩渔业纠纷由来
        二、中韩渔业纠纷频发的原因
    第三节 企业非法撤资
        一、韩国企业非法撤资情况
        二、韩国企业非法撤资的原因
    第四节 民族宗教历史认识差异
        一、韩国狭隘民族主义作祟
        二、韩国民间宗教团体在中国从事非法活动的问题
        三、韩国历史认识混乱
    第五节 国际因素
        一、美国因素
        二、俄罗斯因素
        三、日本因素
        四、朝鲜因素
        五、“萨德”问题
第五章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的实践
    第一节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的成功实践
        一、贸易合作
        二、投资合作
        三、经济活动平台合作
    第二节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齐全的产业配套
        三、睦邻友好的两国关系
        四、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推动
    第三节 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中韩经济合作的苏州经验
        二、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推进中韩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积聚区域经济合作经验
        一、加强政治互信,夯实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的政治基础
        二、减少贸易摩擦,构建高效便捷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三、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中韩两国人民的互相认同
    第二节 推进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
        一、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加强三国政治信任
        二、充分认识中日韩自贸区的重要意义
        三、完善磋商机制,缩小分歧形成共识
    第三节 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一、加快区域经济整合,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强化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制度性保障
        三、深耕人文社会交流,形成东亚认同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大韩民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产业合作谅解备忘录
    附录二 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
    附录四 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
后记

(2)文化视阈下的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日本文化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研究
        1.2.3 国内外关于文化与制度及企业制度变迁关系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主要创新与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1.4.1 主要创新
        1.4.2 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内容
第2章 基本概念解读
    2.1 文化与制度的内涵诠释
        2.1.1 文化的概念与构成
        2.1.2 制度的内涵与基本结构
        2.1.3 本文对文化与制度的概念界定
    2.2 文化与制度的相互关系
        2.2.1 文化与制度的同一性
        2.2.2 文化对制度的决定作用
        2.2.3 制度反作用于文化
    2.3 企业制度的概念界定
        2.3.1 企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3.2 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
        2.3.3 企业制度的主要构成
        2.3.4 企业制度的主要功能
第3章 文化影响企业制度变迁的理论依据
    3.1 制度的伦理追求与价值判断
        3.1.1 制度研究中的伦理考量
        3.1.2 制度伦理追求与价值判断的来源
        3.1.3 制度伦理追求与价值判断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3.2 制度变迁理论的“路径依赖”说
        3.2.1 制度变迁的基本概念与发生机理
        3.2.2 制度变迁的方式与路径依赖
        3.2.3 文化传统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3.2.4 文化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的双重影响
    3.3 博弈论
        3.3.1 博弈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博弈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3.3.3 企业制度变迁中的博弈和均衡
    3.4 文化传统与制度绩效
        3.4.1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3.4.2 文化传统作用于制度绩效的分析框架
        3.4.3 企业制度绩效的界定与评价标准
第4章 影响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文化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4.1 企业制度处理的核心问题
        4.1.1 谁的企业——为谁的“利益”服务
        4.1.2 经营的目标——追求的“利益”具体是什么
        4.1.3 核心利益主体——“利益”如何分配和平衡
        4.1.4 企业间关系——怎样开展基于“利益”的合作与竞争
        4.1.5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取“利益”
    4.2 影响日本企业制度形成与变革的核心文化因素
        4.2.1 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集团意识
        4.2.2 社会构造的基本法则——等级秩序
        4.2.3 群体的基本生活态度——现世主义
        4.2.4 行为方式的关键约束——耻感文化
        4.2.5 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恩情主义
    4.3 文化影响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具体作用路径
        4.3.1 价值传导路径
        4.3.2 自我修正路径
        4.3.3 博弈演进路径
        4.3.4 兼容诱变路径
        4.3.5 变革锁定路径
    4.4 文化传统与企业制度的日本模式
        4.4.1 日本企业制度模式的内容与特征
        4.4.2 日本模式形成的文化根源——基于日美模式的比较
        4.4.3 文化差异与企业制度模式趋同
第5章 文化影响下的日本金字塔式垄断体制沿革与绩效评价
    5.1 制度引进与适应性变革:战前财阀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5.1.1 明治维新与日本财阀的兴起
        5.1.2 传统文化与财阀体制的形成
        5.1.3 财阀体制的绩效评价
    5.2 强制性制度变迁:战后美国对日本财阀体制的改造
        5.2.1 解散财阀与 GHQ 对日本企业制度的设计
        5.2.2 文化冲突与 GHQ 制度设计的破灭
        5.2.3 美国模式在日本实践的绩效评价
    5.3 适应性演化:财阀“复活”与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确立
        5.3.1 法律修改与垄断资本的重新集结
        5.3.2 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最低层:下请关系
        5.3.3 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中间层:企业集团
        5.3.4 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最高层:财界团体
        5.3.5 战后日本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绩效评价
第6章 文化影响下的日本企业雇佣制度变迁与绩效评价
    6.1 家族主义经营:日本式雇佣的初步形成
        6.1.1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初始雇佣制度及其弊端
        6.1.2 家族主义经营的“回归”及主要内容
        6.1.3 家族主义经营的绩效评价
    6.2 战时劳动统制:权力干预下的雇佣制度变化
        6.2.1 战时劳动统制的基本内容
        6.2.2 国家对雇佣制度实施规制的文化基础
        6.2.3 战时劳动统制的绩效评价
    6.3 终身雇佣制:日本式雇佣的延续与发展
        6.3.1 战后终身雇佣制的形成与主要特点
        6.3.2 终身雇佣制度确立的文化根源
        6.3.3 文化约束与终身雇佣制的绩效评价
第7章 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化制度变迁与绩效评价
    7.1 主银行制:融资与债务约束的内部化
        7.1.1 财阀融资与主银行制的渊源
        7.1.2 文化影响与战后主银行制的形成
        7.1.3 主银行制的绩效评价
    7.2 从“实”到“虚”的股东与内部人控制结构的形成
        7.2.1 股东地位变化的历史梳理
        7.2.2 文化影响与战后经营层控制地位的确立
        7.2.3 监督机制弱化与经营层的自我约束
        7.2.4 内部人控制结构的绩效评价
    7.3 内部晋升制度:经理人市场约束的内部化
        7.3.1 内部晋升制度的主要内容
        7.3.2 文化影响与内部晋升制度沿革
        7.3.3 内部晋升制度的绩效评价
    7.4 治理模式与公司法的背离:企业运行的内源性
        7.4.1 企业运行与实体法相背离的历史与现实
        7.4.2 企业实际运行与成文法背离的文化诱因
        7.4.3 法律与实践背离的绩效评价
第8章 文化视阈下的日本企业制度变革与创新方向展望
    8.1 环境变化与日本传统企业制度失衡
        8.1.1 战后日本企业制度均衡的环境基础
        8.1.2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运行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8.1.3 传统文化对企业制度失衡的加速作用
    8.2 日本企业制度变革的实践与惯性趋势
        8.2.1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制度的变革与争论
        8.2.2 变革中的惯性趋势及其影响
        8.2.3 趋同与惯性的日本文化因素解析
    8.3 日本企业制度创新与绩效优化——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思考
        8.3.1 文化引致的路径闭锁效应的规避与控制
        8.3.2 考虑文化因素的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的融合
        8.3.3 外部法律规制与内在经营目标的调适和统一
第9章 文化视阈下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9.1 文化视阈下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研究的结论
        9.1.1 企业制度蕴含伦理价值追求
        9.1.2 文化传统决定企业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
        9.1.3 文化与制度的兼容决定高绩效的企业制度
        9.1.4 文化对企业制度变迁和绩效存在双重影响
        9.1.5 外在形式的改革不是治本之道
    9.2 现阶段中国企业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文化根源
        9.2.1 企业制度引进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9.2.2 契约文化缺失与企业制度的低效
        9.2.3 “一把手”、“官本位”文化与内部人控制
    9.3 日本企业制度变迁对中国的启示
        9.3.1 处理好制度移植、制度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兼容问题
        9.3.2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企业制度
        9.3.3 积极推进与制度创新相匹配的传统文化变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3)“外资主导型”经济与汇率升值压力的缓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基本模型设定
    (一) 个人
    (二) 生产部门
    (三) 非贸易品部门出清条件
    (四) 稳定系统与生产率冲击
三、中国数据及模型检验
四、一揽子政策建议
    1.改革汇制, 调整开放模式
    2.完善社保体系, 改善高储蓄现状
    3.改变引资政策, 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
    4.加强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升级

(4)湖南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与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贸易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 创新之处
    1.4 结构安排和内在逻辑
        1.4.1 结构安排
        1.4.2 内在逻辑
第2章 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宏观表现及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2.1 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宏观表现
        2.1.1 湖南省出口贸易的总量变化
        2.1.2 湖南省出口的商品结构变化
        2.1.3 湖南省出口贸易方式变化
        2.1.4 湖南省出口贸易企业构成变化
        2.1.5 湖南省出口贸易市场结构变化
    2.2 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2.2.1 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国际影响因素
        2.2.2 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国内影响因素
        2.2.3 不确定性因素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3章 湖南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3.1 湖南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建立
    3.2 数据检验和实证模型建立的方法
        3.2.1 单位根检验
        3.2.2 Johansen 协整检验
        3.2.3 向量自回归模型
        3.2.4 误差修正模型(Error-correction Model)
    3.3 湖南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实证模型的建立
        3.3.1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说明
        3.3.2 实证研究变量的选择
        3.3.3 ADF 检验结果
        3.3.4 协整(Co-integration)检验结果
        3.3.5 湖南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模型的确定
        3.3.6 结论
第4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若干建议
        4.2.1 宏观方面
        4.2.2 中观方面
        4.2.3 微观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本文实证分析所用原始数据
致谢

(5)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目标、方法和内容
第2章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2.1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问题
    2.3 竞争力经济学理论
    2.4 产业经济学理论
    2.5 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2.6 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第3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国际比较
    3.1 汽车产业的产业属性及其特征
    3.2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3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
第4章 中国汽车企业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
    4.1 中国汽车企业(集团)竞争格局
    4.2 中国轿车(合资)企业竞争格局
    4.3 中国汽车(民营)企业竞争格局
    4.4 中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第5章 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5.1 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5.2 中外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5.3 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5.4 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原因分析
第6章 提高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对策研究
    6.1 中国汽车工业急需重新认识的若干问题
    6.2 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支持体系
    6.3 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战略对策研究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6)论中华文明圈的内发性发展史观 ——以当今日本学界的相关研究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选题原因和问题意识
    二、解题:中华文明圈的内发性发展
        (一) “过密型增长”理论与中华文明圈的经济发展
        (二) “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华文明圈的发展
    三、“亚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史观反思
第一章 日本人“亚洲”观的演变
    第一节 古代日本人的亚洲观
    第二节 中世纪日本人的亚洲观(12世纪—1603)
    第三节 近世日本人的亚洲观(江户时代1603——1867年)
    第四节 近代以来日本人的亚洲观(1867至今)
    小结
第二章 作为中华文明圈共性以及现代化基础条件的小农社会——以宫岛博史、中村哲等人的小农社会论及其对东亚传统和现实关联的探讨为例
    第一节 观点概说
        一 论者概说
        二 “小农社会”解说
        三 东亚小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小农社会”与中华文明圈的现代化
        一 国际小农经济研究主要理论流派
        二 宫岛、中村理论的启示
    小结:关于小农社会在中华文明圈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第三章 物流:关于中华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滨下武志及其朝贡贸易体系理论
    第二节 理论概说
    第三节 朝贡和贸易的关系以及朝贡贸易在经济史上的地位问题
    第四节 地域经济圈:海域·贸易网络联结点
    第五节 亚洲市场的形成以及亚洲的银钱问题
    第六节 传统和近代的关系
    第七节 朝贡体系的政治意义
    小结
        (一) 近代之前的中华文明圈贸易
        (二) 开港前后亚洲交易圈的影响
第四章 人流:华人在中华文明圈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第一节 华人移民东亚及东南亚的历史
    第二节 华人与琉球贸易
    第三节 清代的海洋圈和海外移民
        一 中国帆船与华人海外移民
        二 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华商贸易网络
        三 “亚洲通商秩序”与近代日本
    第四节 华侨移民网络与东南亚经济
        一 移民网
        二 通商网络
        三 汇款网
    小结
第五章 技术流:中华文明圈的技术交流——川胜平太及其海洋亚洲理论
    第一节 川胜平太学术观点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论东亚经济圈理论
        一.东亚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
        (一) 研究的视角
        (二) 作为一个整体的亚洲:东亚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
        (三) 物产复合的转换以及日本、西欧的“脱亚”
        (四) 两种国际秩序观
        (五) 对日本产业革命论学说的批判
        (六) 海洋史观的模式图
        二.“东亚经济圈”理论评价
        (一) 日常用品生产技术的转移与中华文明圈经济的发展——锁国体系的形成
        (二) 亚洲间竞争
    第三节 论海洋联邦论
        一.海洋联邦论
        二.海洋联邦论评价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从整体史的角度把握东亚、东南亚历史
    一.日本与亚洲:亚洲内发性发展研究在日本的时代背景
    二.海洋史观的启示意义及其片面性
    三.传统与近代
参考文献
后记

(7)“一元”与“二元”的历史变奏——对日本“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的历史与现实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前言
    一、 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研究现状
    二、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三、 对概念的界定与解释
    四、 基本思路
第一篇 朝贡体系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失败
    第一章 由“多元”走向“一元”
        第一节 多元社会:一个被遗忘了的孤岛上的落后民族
        第二节 来自华夏文明的挑战与内外危机
        第三节 大化改新与“一元政治格局”的形成
    第二章 “一元”分裂,退回“二元”
        第一节 氏族政治的复辟与“一元格局”的解体
        第二节 “幕/藩二元体制”的确立
        第三节 置身于“东亚朝贡体系”中的日本
第二篇 主权国家体系下近代“国家主义”的形成与失败
    第三章 “二元”解体,回归“一元”
        第一节 西方文明的冲击与“幕/藩二元体制”的解体
        第二节 明治维新与回归“一元政治”
        第三节 “天皇制”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
        第四节 “绝对国家主义”的盛行与“第一次战败”
    第四章 “一元”瓦解,重返“二元”
        第一节 刺刀下的“国家再造”与“一元政治”的解体
        第二节 “政府/企业二元体制”的形成
        第三节 “新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的滥觞
第三篇 全球化背景下向“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回归的动因与表现
    第五章 “二元”解体,逐渐回归“一元”?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第二节 企业共同体危机
        第三节 政府危机
        第四节 向“新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的回归
    第六章 回归“一元政治”的诸“临床表现
        第一节 “模型”与“视角”的确立
        第二节 历史层面的纵向视角
        第三节 制度层面的横向视角
        第四节 精神层面的立体视角
        第五节 “皇国史观”的传统视角
结束语
    一、 理论创新
    二、 研究前景展望
中文参考文献
日文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的对外开放需要转型——日本经济史学家西川博史谈“外资主导型”对外开放的负面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D]. 朱新荣. 苏州大学, 2017(04)
  • [2]文化视阈下的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研究[D]. 徐兴. 吉林大学, 2014(03)
  • [3]“外资主导型”经济与汇率升值压力的缓解[J]. 林江,姚又文. 山东经济, 2008(04)
  • [4]湖南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李青阳. 湖南大学, 2007(05)
  • [5]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张勇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2)
  • [6]论中华文明圈的内发性发展史观 ——以当今日本学界的相关研究为中心[D]. 翟意安.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7]“一元”与“二元”的历史变奏——对日本“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的历史与现实分析[D]. 武心波. 复旦大学, 2004(01)
  • [8]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J]. 冯启文.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3(04)
  • [9]中国的对外开放需要转型——日本经济史学家西川博史谈“外资主导型”对外开放的负面作用[J]. 房宁. 中国国情国力, 2000(01)

标签:;  ;  ;  ;  ;  

中国对外开放需要转型:日本经济史学家西川博谈“外资主导”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