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绿地领养

北京市朝阳区绿地领养

一、北京朝阳区绿地认养有方(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葛[1](2016)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海淀区花园路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改造工程使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硬件设施大幅改善,深得居民肯定。然而,老旧小区的管理水平没有跟进提升,物业管理始终处于较弱或空白状态,改造不久后老旧小区又恢复了脏乱差的状态,居民对此反应强烈。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为民工程的实施效果,亟需从老旧小区特点出发,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物业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对海淀区花园路街道调研,总结分析了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老旧小区特殊性决定了其无法直接进行市场化的物业管理,而应当采取收费较低、标准较低的准物业管理,这是改善老旧小区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了以“自我服务管理”为核心的准物业管理模式,并从老旧小区硬件条件和居民主观意愿两方面论证了推行的可行性。最后,本文从基层政府、自治组织、居民个人、社会组织四个维度阐明了推行自我服务管理的思路,并从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宣传引导、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运行模式五大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

王丹丹[2](2012)在《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京作为历代古都,曾是辽、金、元、明、清的都城,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关于北京园林的研究专着更是不胜枚举,尤以曾经作为主流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的讨论最多,公共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类型之一,在北京园林的相关研究中尚未形成较为系统详实的理论专着。而历史上,在北京城内、城外均出现过具备公共游览功能的园林,供百姓游览。并且这些具有优美自然风光和蕴含深厚人文内涵的公共园林共同构成了北京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对改善城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城市公共园林的建设、传承北京文化和北京精神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和市民文化生活的提升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本文以时间为序,系统梳理出北京公共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理论结合实际,在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北京历史上的公共园林展开深入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性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公共园林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重点对中国古代公共园林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第二部分,系统性研究。以北京公共园林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按照时间线索归纳出不同历史阶段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情况。根据北京公共园林的生成特点,分别对分布在北京内城、外城、近郊、远郊的公共园林进行考察,其中重点分析北京内城最大的一处公共园林——什刹海地区。主要从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演变及与历代城址变迁的关系中,总结出什刹海历史公共园林的特征,即如画的自然风景、最佳的观景视廊、珍贵的历史遗存、传统的街巷格局、众多的豪宅寺庙以及丰富的民俗活动。而对于内城东南角的泡子河和西南角的太平湖两处由护城水系而成的公共园林的分析,主要从满足内城排涝功能和绝佳风景的角度两方面进行评价。另外,结合实例对外城坑塘遗址公共园林、近郊河湖水系公共园林以及远郊名山寺庙公共园林分别进行考察。通过上述分析,总结出北京公共园林的空间特色是山水空间、人文空间和园林艺术空间的综合体现。从园林的公共性的视角分析北京园林的公共化演变,了解北京历史上的皇家园林、祭坛园林、王府花园、寺观园林在“公园开放运动”的影响下,相继出现了由“私”到“公”的历史转型,逐渐实现了从专制集权向公众开放转换、从封建文化向现代文明的迈进。总结历史经验,说明公共园林的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因此,对于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和演变的探讨更加具有时代价值和意义。第三部分,归纳总结。探讨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演变对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影响。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提出对公共园林建设的要求,说明公共园林的建设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升城市生活质量。随着城市的发展,早期的城市中具有游览功能的、开放的公共园林地段对当今的城市格局和城市开放空间的构建和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城市开放空间的构建,丰富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应在充分保护和利用古代历史遗存的同时加强管理和建设。

刘媛[3](2009)在《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保护和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祭坛园林是指由包括祭祀坛台在内的建筑、植物、道路、小品等造园要素所构成的环境区域,其起源于我国的周代。北京祭坛园林是北京皇家园林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我国明、清帝王祭祀自然诸神并举行仪式的固定场所。其不仅折射出我国国家祭祀文化的重要内涵,同时也闪耀着永恒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礼制文明的光芒,更是世界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北京明、清祭坛园林是北京及我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祭坛文化的唯一较为完整保存的实例,因此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与研究价值。如今北京祭坛园林中古建筑的修缮、复建,园林的整体定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重新审视和研究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不仅有利于北京祭坛园林的保护和利用,还可以使这一工作产生新的社会价值。长期以来对北京祭坛园林的研究多从祭坛的历史沿革、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角度切入,而从祭坛园林整体的角度对其建筑形制、布局及其环境规划特色研究内容相对较少。本论文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对北京祭坛园林的建筑形制和布局形态,及其园林特点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也是对坛庙园林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论文的研究基于大量的资料分析总结,并结合考察7处北京现存祭坛园林,采取实测、摄影、访谈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加以归纳分析支撑研究的成果。论文以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为研究重点,首先从祭坛及祭坛园林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概括北京祭坛园林的整体布局与现状,建立起研究的背景平台。继而论文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按照空间要素:山水环境、建筑布局、道路广场、小品、植物配置等分类,由外至内的对北京明、清祭坛园林的择址;建筑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制;道路及园林小品;植物配置做系统性研究。论文最后结合实例对北京祭坛园林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建议。本研究最终认为:北京祭坛园林的择址依据了中国封建礼制思想与传统文化理念精髓的双重影响;其建筑的价值意义在于它们的功能用途和文化底蕴,以及整体布局所体现的整体功能性与礼制内涵;各祭坛园林中的原址道路遵照礼制,形式简洁,其形式和铺装等级同整个建筑群在空间上保持一致;园中古树在配置上营造了庄严、肃穆的纪念气氛,也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基于对明、清祭坛园林的研究,笔者提出:北京明、清祭坛园林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当代对其的保护应从“整体性保护”角度出发;建立祭坛园林保护与利用的政策法规与体制体系;以完全或部分恢复历史原貌为保护手段;构建北京祭坛园林的“公园+博物馆”式的经营管理模式。

程莉[4](2007)在《北京祭坛园林的保护与利用 ——以中山公园(社稷坛)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北京历史园林重要组成部分的祭坛园林,具有很强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当前社会,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景观,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营造宜居的和谐环境,值得探究。本文一开始阐明了祭坛园林保护与利用的相关概念,介绍了北京祭坛园林的历史与现状,并通过对国外有关历史园林保护方面有效政策与措施的介绍,对比国内历史园林的保护现状,得出若干启示。随后紧紧围绕祭坛园林的保护与利用这一主题,以中山公园(社稷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山公园历史发展沿革的充分研究,历史地理解公园今日之景观特征。再经过实地调查,找出公园现在保护与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矛盾。最后,通过剖析问题及矛盾产生的原因,总结出公园保护与利用思路及相关对策,并对北京祭坛园林的整体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

董晓军[5](2004)在《北京朝阳区绿地认养有方》文中认为

二、北京朝阳区绿地认养有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朝阳区绿地认养有方(论文提纲范文)

(1)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海淀区花园路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老旧小区
        2.1.2 物业管理
        2.1.3 物业管理模式
    2.2 主要基础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善治理论
        2.2.3 公共选择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现状
    3.2 老旧小区走访调查情况介绍
    3.3 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缺少规范的物业管理机制,环境脏乱差反弹强烈
        3.3.2 缺少科学的车辆管理,占道停车问题突出
        3.3.3 缺少有效的安全防卫,治安状况相对较差
        3.3.4 缺少设施的更新维护,水电问题影响严重
    3.4 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小区规划设计落后,服务设施不健全
        3.4.2 房屋产权复杂,管理形式多样
        3.4.3 居民观念落后,经济能力较差
        3.4.4 房屋维修基金不足,使用程序复杂
第四章 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4.1 “一体化”物业管理模式
    4.2 准物业管理模式
    4.3 准物业管理可行性分析及目标
        4.3.1 准物业管理可行性分析
        4.3.2 准物业管理的目标
第五章 老旧小区推行准物业管理的思路和措施
    5.1 老旧小区推行准物业管理的思路
        5.1.1 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统筹主导作用
        5.1.2 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自我服务管理作用
        5.1.3 充分发挥居民个人参与小区管理的主体作用
        5.1.4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特长和优势
    5.2 老旧小区推行准物业管理的措施
        5.2.1 建立科学高效的准物业管理体系
        5.2.2 建立规范民主的自我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5.2.3 加强宣传引导,奠定群众基础
        5.2.4 确定资金来源及管理
        5.2.5 因地制宜,确定运行模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重新认知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公共园林
        1.2.2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公共园林发展历程
        1.2.3 统梳理北京古代公共园林的发展与演变
        1.2.4 探讨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演变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北京城市的相关研究
        1.3.2 北京园林的相关研究
    1.4 概念释义
        1.4.1 园林
        1.4.2 公共园林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结构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结构
        1.6.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公共园林的发展历程
    2.1 中国古代公共园林的发展历程
        2.1.1 先秦时期
        2.1.2 魏晋南北朝时期
        2.1.3 隋唐时期
        2.1.4 宋代时期
        2.1.5 元、明、清时期
    2.2 中国古代公共园林的文化根基与空间特色
        2.2.1 “与民同乐”的儒家思想
        2.2.2 公共园林是士庶共享的园林空间
        2.2.3 公共园林是开放型的自然山水空间
        2.2.4 公共园林是承载社会宣教的文化空间
        2.2.5 公共园林是自然与人上结合的艺术空间
    2.3 国外公共园林的发展概况
        2.3.1 自由民主制度下的公共园林
        2.3.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共园林
    2.4 影响公共园林发展的主要因素
        2.4.1 经济因素
        2.4.2 政治因素
        2.4.3 意识形态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北京古代公共园林的生成环境
    3.1 北京城市的自然环境
        3.1.1 地理区位
        3.1.2 气候特征
        3.1.3 地理环境
    3.2 北京城市的社会环境
        3.2.1 历史沿革
        3.2.2 城址变迁
        3.2.3 地方文化
        3.2.4 城市水系与水利治理
    3.3 本章小结
4 北京古代公共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
    4.1 魏晋时期
        4.1.1 城市背景
        4.1.2 公共园林的生成期
    4.2 隋唐时期
        4.2.1 城市背景
        4.2.2 公共园林的发展期
    4.3 辽金时期
        4.3.1 城市背景
        4.3.2 公共园林的过渡期
    4.4 元大都时期
        4.4.1 城市背景
        4.4.2 公共园林的转折期
    4.5 明清时期
        4.5.1 城市背景
        4.5.2 公共园林的繁荣期
    4.6 本章小结
5 北京古代公共园林的生成特点与实例研究
    5.1 北京古代公共园林的生成特点
        5.1.1 因“寺观”而成的公共园林
        5.1.2 因“胜迹”而成的公共园林
        5.1.3 因“名山”而成的公共园林
        5.1.4 因“河湖”而成的公共园林
    5.2 北京古代公共园林的典型实例研究
        5.2.1 内城最大的水系公共园林——什刹海地区
        5.2.2 内城护城河水系的公共园林
        5.2.3 外城坑塘遗址公共园林
        5.2.4 近郊河湖水系公共园林
        5.2.5 远郊名山寺庙公共园林
    5.3 本章小结
6 北京古代公共园林的空间特色
    6.1 山水空间
        6.1.1 控制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节点
        6.1.2 体现了工程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6.2 人文空间
        6.2.1 反映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6.2.2 反映士大夫们的文化思想
        6.2.3 反映市民文化和承载民俗活动
    6.3 园林艺术空间
        6.3.1 丰富多彩的园林艺术表现形式
        6.3.2 汇聚众多风景园林的开发建设
    6.4 本章小结
7 从园林的公共性视角分析民国时期北京园林的公共化演变
    7.1 社会背景
    7.2 民国时期北京近代园林的发展概况
    7.3 民国时期北京近代园林的公共化演变
        7.3.1 由“私”到“公”的历史转型
        7.3.2 从专制集权向公众开放的转换
        7.3.3 从封建文化向现代文明的迈进
    7.4 北京近代园林演变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7.4.1 古今兼顾、新旧两利
        7.4.2 中西融合、文化建园
        7.4.3 资金筹集、体制管理
        7.4.4 古树名木、遗址保护
    7.5 本章小结
8 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演变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8.1 北京近代公园的开放优化了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
        8.1.1 加强对公共空间的环境整治
        8.1.2 扩大了公共领域与交往空间
        8.1.3 增强对社会结构的深层协调
        8.1.4 提高了城市的综合安全功能
    8.2 北京近代公园的开放强化了北京中轴线景观
        8.2.1 北京城中轴线及其历史价值
        8.2.2 北京城中轴线沿线历史名园
    8.3 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演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8.3.1 提升了普通民众的健康水平
        8.3.2 强化了公众思想与公共观念
        8.3.3 承载了大众参与的民俗活动
        8.3.4 传承了历史积淀的民俗文化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总结
    9.2 研究创新之处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保护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前人的研究成果概况
        1.3.1 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1.3.2 近现代的研究成果
        1.3.2.1 文物保护、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1.3.2.2 建筑、空间布局方面的研究成果
        1.3.2.3 风景园林方向涉及的研究成果
        1.3.2.4 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
    1.4 相关概念阐述
    1.5 研究范围
    1.6 研究的方法
        1.6.1 文献综合
        1.6.2 实地调研及案例
        1.6.3 归纳分析
    1.7 研究框架
2 祭坛的发展历史
    2.1 原始萌芽期——史前社会
        2.1.1 祭坛的溯源
        2.1.2 国家祭祀溯源
    2.2 初步形成期——夏、商、西周
    2.3 稳步发展期——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
        2.3.1 春秋、战国
        2.3.2 秦
        2.3.3 汉
        2.3.4 魏、晋、南北朝
    2.4 发展繁荣期——隋、唐、宋
        2.4.1 隋、唐
        2.4.2 宋
    2.5 成熟鼎盛期——元、明、清
        2.5.1 元
        2.5.2 明
        2.5.3 清
    2.6 小结
3 祭坛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3.1 祭坛园林的溯源——夏、商、周时期
    3.2 祭坛园林的发展——秦、汉时期至元代
    3.3 祭坛园林的成熟——明、清时期
    3.4 祭坛园林的转变——近现代
        3.4.1 民国
        3.4.2 新中国
        3.4.2.1 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3.4.2.2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
    3.5 小结
4 北京祭坛园林的概述
    4.1 当代北京祭坛园林的数量与分布
    4.2 北京祭坛园林的现实概况与历史沿革
        4.2.1 社稷坛——中山公园
        4.2.1.1 现实概况
        4.2.1.2 历史沿革
        4.2.2 天坛——天坛公园
        4.2.2.1 现实概况
        4.2.2.2 历史沿革
        4.2.3 地坛——地坛公园
        4.2.3.1 现实概况
        4.2.3.2 历史沿革
        4.2.4 日坛——日坛公园
        4.2.4.1 现实概况
        4.2.4.2 历史沿革
        4.2.5 月坛——月坛公园
        4.2.5.1 现实概况
        4.2.5.2 历史沿革
        4.2.6 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
        4.2.6.1 现实概况
        4.2.6.2 历史沿革
        4.2.7 先蚕坛——北海幼儿园
        4.2.7.1 现实概况
        4.2.7.2 历史沿革
    4.3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历史变迁的主要特点
        4.3.1 使用功能的变化
        4.3.2 空间与构成元素的变化
        4.3.3 管理部门的变化
    4.4 小结
5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的择址
    5.1 尊从"左祖右社"之制——社稷坛
    5.2 尊从"四郊分祀"之制——天、地、日、月坛
        5.2.1 南北郊祀天地
        5.2.2 东西郊祀日月
    5.3 亲耕南郊亲蚕城北——先农、先蚕并举
    5.4 影响祭坛园林择址的中国传统理念
        5.4.1 阴阳学说
        5.4.2 八卦学说
        5.4.3 干支五行阴阳学说
        5.4.4 九天方位说
    5.5 小结
6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的空间布局
    6.1 主要空间布局形式与特点
        6.1.1 肃穆庄重的内、外两坛
        6.1.2 以坛台为中心的轴线
        6.1.3 轴线两侧分布的附属建筑群
    6.2 天坛的空间布局
        6.2.1 "品"字形建筑空间布局形式
        6.2.1.1 圜丘坛建筑空间
        6.2.1.2 祈谷坛建筑空间
        6.2.1.3 斋宫建筑空间
        6.2.2 天坛空间布局特点
        6.2.2.1 出入口
        6.2.2.2 交通路线
        6.2.2.3 建筑体量
        6.2.2.4 建筑屋顶形式、色彩
        6.2.3 布局形成主要因素
        6.2.3.1 祭祀礼制的体现
        6.2.3.2 祭祀功能的需要
    6.3 小结
7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的建筑
    7.1 单体建筑类型
    7.2 祭坛建筑形制的演变
    7.3 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响
    7.4 主体建筑
        7.4.1 祭祀坛台
        7.4.1.1 圜丘坛
        7.4.1.2 祈谷坛
        7.4.1.3 方泽坛
        7.4.1.4 朝日坛、夕月坛
        7.4.1.5 社稷坛
        7.4.1.6 先农坛
        7.4.1.7 先蚕坛
        7.4.1.8 小结
        7.4.2 祈年殿及两庑
        7.4.2.1 祈年殿
        7.4.2.2 两庑
        7.4.3 皇穹宇及两庑
        7.4.3.1 皇穹宇
        7.4.3.2 两庑
        7.4.4 皇乾殿、皇祗室
        7.4.5 太岁殿及两庑
        7.4.5.1 太岁殿
        7.4.5.2 两庑
        7.4.6 拜殿
        7.4.6.1 太岁坛拜殿
        7.4.6.2 社稷坛拜殿
        7.4.7 小结
    7.5 附属建筑
        7.5.1 神库、神厨
        7.5.1.1 神库
        7.5.1.2 神厨
        7.5.1.3 小结
        7.5.2 宰牲亭
        7.5.3 斋宫
        7.5.4 具服殿
        7.5.5 钟楼
        7.5.6 其它
    7.6 门
        7.6.1 棂星门
        7.6.2 内、外坛门
        7.6.3 建筑院落的门
    7.7 小结
8 北京祭坛园林的道路广场及小品特色
    8.1 道路广场特色
        8.1.1 明清时期道路广场特色
        8.1.1.1 主轴路
        8.1.1.2 辅路
        8.1.1.3 院落广场
        8.1.1.4 小结
        8.1.2 新建道路特色
        8.1.2.1 入口大路样式简单,注重实用
        8.1.2.2 游览园路形式单一,朴实无华
        8.1.2.3 园林小径材质丰富,曲径通幽
    8.2 小品特色
        8.2.1 明清时期的祭坛建筑小品
        8.2.1.1 燔柴炉、瘗坎
        8.2.1.2 亭
        8.2.1.3 牌楼
        8.2.1.4 照壁
        8.2.1.5 碑碣
        8.2.1.6 石雕
        8.2.2 民国及以后迁建的文物小品特色
        8.2.2.1 中山公园内的迁建小品
        8.2.2.2 天坛公园内的迁建小品
        8.2.3 新中国成立后新建小品特色
        8.2.3.1 天坛公园
        8.2.3.2 中山公园
        8.2.3.3 地坛公园
        8.2.3.4 日坛公园
        8.2.3.5 月坛公园
        8.2.3.6 景点建设对比
    8.3 小结
9 北京祭坛园林的植物配置
    9.1 祭坛园林的植物
        9.1.1 古树名木
        9.1.1.1 圆柏(Sabina chines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9.1.1.2 国槐(Sophora japonica)
        9.1.1.3 榆树(Ulmus pumila)、楸树(Catalpa bungei)
        9.1.2 锦绣新植
        9.1.2.1 常绿松柏现古老神韵
        9.1.2.2 落叶乔木增别样韵味
        9.1.2.3 各色灌木造多变之美
        9.1.2.4 百花齐放显时代特色
    9.2 当代各祭坛园林植物配置
        9.2.1 天坛公园
        9.2.2 地坛公园
        9.2.3 日坛公园
        9.2.4 月坛公园
        9.2.5 中山公园
        9.2.6 古代建筑博物馆
    9.3 种植形式
        9.3.1 列植
        9.3.2 对植
        9.3.3 孤植
        9.3.4 丛植
    9.4 古树名木保护
        9.4.1 数字化管理模式
        9.4.2 社会公众自愿认养
        9.4.3 科技养护与复壮
    9.5 小结
10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的保护和利用
    10.1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保护和利用的必要性
        10.1.1 世界文化遗产保存的必然要求
        10.1.1.1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0.1.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10.1.1.3 历史园林的瑰宝
        10.1.2 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必然要求
        10.1.2.1 独特的古建筑形式
        10.1.2.2 宝贵的建筑文物遗产
        10.1.2.3 世界保护建筑遗产的共识
        10.1.3 体现城市特色的必然要求
    10.2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0.2.1 祭坛园林保护的总体现状
        10.2.1.1 保护措施
        10.2.1.2 学术和科学研究成果
        10.2.1.3 保护经费的投入
        10.2.2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利用的总体现状
        10.2.3 保护和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0.2.3.1 法律法规的缺陷
        10.2.3.2 保护性与公众性的冲突
        10.2.3.3 保护力度不够
        10.2.3.4 所属单位复杂
        10.2.3.5 公园免费开放带来的诸多问题
        10.2.3.6 学术和科研能力建设相对滞后
        10.2.3.7 各个祭坛园林存在被占用现象,腾退困难
    10.3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
        10.3.1 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10.3.1.1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10.3.1.2 两个保护规划
        10.3.1.3 遗址公园(Site Park)
        10.3.2 世界遗产"整体性"申报的启示
        10.3.3 意大利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0.3.3.1 管理和保护的经验
        10.3.3.2 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10.4 北京祭坛园林的保护建议
        10.4.1 树立北京祭坛园林整体性保护的观念
        10.4.2 建立统一管理机构,构建管理体系
        10.4.3 出台保护专项规定和实施细则
        10.4.4 确立保护目标和范围,整体申报世界遗产
        10.4.5 编制北京祭坛园林保护控制性规划
        10.4.6 争取社会的广泛参与
        10.4.6.1 注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
        10.4.6.2 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10.4.7 提高修缮和维护水平
    10.5 北京祭坛园林的利用建议
        10.5.1 "公园+博物馆"管理经营模式
        10.5.1.1 北京祭坛园林利用的几种模式
        10.5.1.2 "公园+博物馆"模式
        10.5.2 加强文物、园林绿化、旅游等各部门的协作
        10.5.3 改革资金管理模式
        10.5.4 深挖文化资源,打造祭坛旅游大品牌
        10.5.5 平衡各祭坛发展,树立各自特色
        10.5.6 注重人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10.6 小结
        10.6.1 北京祭坛园林的重新定位
        10.6.2 传承和发扬北京祭坛文化
        10.6.3 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10.6.4 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历史园林保护价值观
11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奖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北京祭坛园林的保护与利用 ——以中山公园(社稷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祭坛园林”的界定及相关概念
    1.2 研究背景
        1.2.1 社会政治背景
        1.2.2 社会经济背景
        1.2.3 社会文化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走近北京祭坛园林
    2.1 北京祭坛园林历史
        2.1.1 祭坛文化溯源
        2.1.2 北京祭坛园林的形成
        2.1.3 不同历史时期的经营
    2.2 北京祭坛园林现状
        2.2.1 概况
        2.2.2 各祭坛园林保护与利用现状比较
        2.2.3 存在问题剖析
第三章 国内外对历史园林的保护与利用
    3.1 国外对于历史园林保护的情况
        3.1.1 概述
        3.1.2 英国的历史园林登录体系
        3.1.3 法国历史园林的双重保护体系
    3.2 国内对于历史园林保护的情况
        3.2.1 相关法规
        3.2.2 目前我国对于历史园林的保护状态
    3.3 若干启示
        3.3.1 发展方向
        3.3.2 目标
        3.3.3 原则
第四章 中山公园的保护与利用
    4.1 公园概况
        4.1.1 现状
        4.1.2 历史沿革
        4.1.3 公园设计与建设历程
    4.2 公园现状的调查
        4.2.1 区位
        4.2.2 景观构成
        4.2.3 历史遗物的保护与利用
        4.2.4 管理和经营
        4.2.5 游人使用状况
    4.3 公园主要问题及矛盾
    4.4 原因剖析
        4.4.1 公园平日低效利用的分析
        4.4.2 公园历史文化氛围缺失的分析
        4.4.3 公园服务设施不完善的分析
        4.4.4 游人参与热情不高的分析
第五章 祭坛园林保护与利用思路及相关对策
    5.1 保护与利用目标
    5.2 保护与利用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北京朝阳区绿地认养有方(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海淀区花园路街道为例[D]. 王洪葛.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2]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研究[D]. 王丹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3]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保护和利用[D]. 刘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4]北京祭坛园林的保护与利用 ——以中山公园(社稷坛)为例[D]. 程莉.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5]北京朝阳区绿地认养有方[J]. 董晓军. 国土绿化, 2004(01)

标签:;  ;  ;  ;  ;  

北京市朝阳区绿地领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