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片热管太阳能集热管及试验装置的研制

翅片热管太阳能集热管及试验装置的研制

一、翅片热管式太阳能集热管和试验装置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孙成鹏[1](2021)在《建筑太阳能集热器热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太阳能的高效利用是助力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建筑对太阳能的主要用能形式仍是热能,集热器是太阳能热利用的核心部件,热管式真空集热器是太阳能热利用市场中的重要应用种类。本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内插热管太阳能真空集热管(solar vacuum collector tube with an inserted heat pipe,SVCTIHP)内部结构进行优化以切实提高热利用效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建立了SVCTIHP的物理模型和稳态传热数学模型。以SVCTIHP内构件本身热阻为基础,结合微尺度边界热阻和纳米尺度传热过程,建立了热量传递阻力数学模型。并以实验用集热管性能参数确定传热数学模型的边界条件,求得了集热管的理论瞬时集热效率表达式和单根集热管各构件表面温度分布情况。2、搭建了SVCTIHP和集热器系统热性能测试试验台。通过集热管冷凝端温度测量和对原型与改型集热管进行的空晒系数测定研究,实验结果与模拟值平均误差为3.32%,验证了所建模型对单管描述的准确性。通过开式集热器系统测试集热工质单次循环集热效率和闭式水循环系统测试不同集热工质温度时集热效率变化平均误差为6.8%和2.4%,验证了所建立集热效率公式的可靠性。3、利用所建模型对SVCTIHP的传热过程进行了量化分析,根据主要热阻对集热器进行了结构优化和实验验证,结果显示:1)集热管内部主要传热构件热阻占内部总热阻比例分别为内层玻璃管的14.4%、玻璃管与翅片接触部分的4.6%、翅片的0.8%、翅片与热管接触部分的22.2%和热管的58%。结合集热管结构改进成本与效果,以翅片与热管接触热阻作为主要热阻的集热管结构优化会有较好的效果。2)通过传热数学模型解析预测翅片与热管接触热阻的优化,集热管冷凝端温度将提升7.99%,集热器系统全天集热效率将提升5%。3)实验使用三种不同导热胶优化翅片与热管间接触热阻,冷凝端温度和空晒实验与预测结果平均偏差为0.14%和0.85%,理论模型计算结果符合预期。集热器集热效率预测与实验结果平均偏差为0.34%,优化结果与模型预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并进一步明确了结构优化使集热器启动速度平均提升了40.6%。

韩凯悦[2](2021)在《太阳能-CO2空气源热泵系统的供热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能源大量消耗的时代,为实现全球温升稳定在1.5℃的目标,我国应加大对可再生非化石能源的投资利用,降低当今化石能源开发消耗。太阳能和空气能均是可大量利用的优质能源,且应用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两者结合使用的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占建筑能耗高达65%的供热资源消耗问题,两种环保能源相辅相成,达到节能减排目的。本文从分析太阳能-CO2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性能出发,在天津地区搭建太阳能-CO2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实验台,实验探究电热丝和空气源热泵加热水到不同温度时系统的参数变化;进一步对空气源热泵系统在不同初始压力和节流阀开度条件下进行分析,找出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的最佳状态参数;再利用模拟软件拓展不同设定供水温度下逐月耗功量和制热量的变化规律。实验探究夏季仅采用太阳能集热器供热时,蓄热水箱在不同天气环境下能达到的水温和日有用得热量;利用模拟平台拓展探究了全年运行时不同体积水箱的日有用得热量和集热器效率变化规律。分析了水箱内螺旋管高度对太阳能-CO2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的影响,并利用模拟平台探究了全年运行情况下两种水箱对供热系统的耗功量、制热量以及系统COP的影响。模拟探究了在天津、上海和深圳三个海滨城市,采用平板式集热器和真空管集热器与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串联和并联两种连接方式时,供热系统的逐月耗功量、制热量、系统COP以及热泵机组COP。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主要结论如下:(1)实验探究了电热丝和热泵两种电加热热水方式在不同设定温度下加热0.1m3和0.2m3水时的耗电量。采用电热丝加热方式将0.1m3水加热至80℃时耗电量为7.64k Wh,是热泵加热耗电量的16.26倍;电热丝加热0.2m3水至80℃时,耗电量为16.07k Wh,是热泵加热耗电量的10.11倍。热泵加热方式在设定温度较高时其节能方面的优势明显高于电热丝加热方式。(2)同一节流阀开度下,初始压力为4.5MPa时机组COP最小,6MPa时机组COP最大。对空气源热泵进行模拟计算发现:随着设定温度的增加COP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环境温度越高COP越高。在设定出水温度为55℃时各月COP均能达到最大;在设定温度为65℃时各月COP最小,最高和最小COP在不同月份的变化为1月下降了30.67%,4月下降了27.15%,7月下降了24.73%,10月下降了26.48%。在本课题研究范围内发现空气源热泵系统最佳运行方式为初始压力6MPa,节流阀全开;在设定温度为55℃且在7月运行时热泵系统COP最高。(3)对太阳能集热器进行实验探究,得出水箱内温度随着时间的延伸而逐渐增加,在太阳能辐射量较强的下午16:30时左右水箱内温度达到最高,不同环境工况下温度都在55℃以上。对太阳能集热器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4月随着水箱体积增加最高QU值降低了0.37%,最高P值降低了6.62%。由此可知,在天津地区太阳能集热器可以提供较高温度的热水,尤其是夏季供热优势明显,应加以利用和推广。(4)太阳能-CO2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计算得到1.5m螺旋管换热水箱的热泵系统COP较0.75m螺旋管换热水箱系统提升了18.71%。模拟拓展研究结果表明:在7月份1.5m螺旋管水箱系统COP较0.75m螺旋管水箱系统COP提高了4.35%(最高);2月份1.5m螺旋管水箱系统COP较0.75m螺旋管水箱系统COP提高了2.87%(最低)。在太阳能-CO2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中采用1.5m螺旋管加热水箱方式具有更明显的节能优势。(5)对采用真空管集热器、平板式集热器与热泵系统串、并联连接方式的太阳能-CO2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应用于特定地理位置的住宅处进行模拟探究,结果表明:以真空管集热器与空气源热泵并联运行为例,随着地区纬度的降低,机组COP提高了15.81%,系统COP增加了11.03%。以天津为例,真空管集热器与空气源热泵并联时机组COP较真空管集热器与热泵串联时机组COP提高了7.98%,系统COP提高了6.91%;带真空管集热器的机组COP较带平板式集热器机组COP提高了0.21%,系统COP提高了25.54%。因此供热系统如选用真空管集热器与空气源热泵并联运行的连接方式节能性较好,太阳能-CO2热泵系统在深圳地区运行时供热系统各性能参数指标较上海和天津地区好。

陈思宇[3](2021)在《不同空气层结构热管式PV/T系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路热管式PV/T系统相比传统PV/T系统具有布置灵活、集热效率高、易于实现建筑一体化、可在高纬寒冷地区使用等优点。集热器作为热管式PV/T系统的关键部件,内部空气夹层的传热特性对光伏板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也决定了系统热电性能变化情况。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比了传统环路热管式PV/T系统与无空气层热管式PV/T系统在典型工况及长期运行工况下的性能,并对传统环路热管式PV/T系统进行结构优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传统环路热管式PV/T系统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利用CFD软件对系统集热/蒸发器建立数值模型,同时对系统冷凝段进行传热传质分析,耦合形成PV/T系统的传热传质数值模型。(2)通过实验与模拟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北京地区气候条件,通过Fluent软件对传统环路热管式PV/T系统与无空气层热管式PV/T系统进行了典型日与长期运行性能模拟。对比分析典型工况下两个系统集热/蒸发器温度场分布特点,发现无空气层热管式PV/T系统吸热板温度分布更均匀,且平均温度低于传统环路热管式PV/T系统。并从系统的电热转换效率出发探讨了两系统典型工况与全年运行性能变化特征。同时确定了传统环路热管式PV/T系统在北京地区最佳安装倾角与最优空气层厚度。(3)基于最佳安装倾角与最优空气层厚度,分别选取电热水器系统与燃气热水器系统作为基准系统,进一步探讨了传统环路热管式PV/T系统在在北京地区的社会-经济效益优势。

满学鹏,顾炜莉,易小芳,严万泽,马季康[4](2021)在《热管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研究进展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能集热装置是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热能的设备,国内外学者对太阳能集热器的核心部件之一的真空管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热管真空管集热器工作原理并对部分影响集热器性能的性能指标、主要技术参数等进行探讨;其次分析了热管真空管集热器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再次讨论了热管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的应用;最后从集热器结构、换热器内工质及性能参数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热管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性能的方式。

左闻远[5](2021)在《热管式换热器的性能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发展,能源短缺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是我们所面临的考验。换热器作为一个能源交换装置如今慢慢进入大众视线,如何优化设计使其更高效的运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根据换热器的应用场景和应用范围设计出一种热管式换热器,并进行结构优化。热管是一种强化换热设备,由于其优秀的传热性能常用于余热回收系统,但较少利用于液—液工况下,本文设计出一款带有单弓形折流板的热管式换热器并探寻折流板尺寸和排列的最优组合,根据管式换热器研究经验,折流板缺口高度和间距对换热器整体性能影响至关重要。模拟研究基于CFD软件,通过FLUENT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其整体换热性能,得到速度、温度以及压力分布图并进行工况分析。为了验证模型设计的合理性,综合评价换热器的整体效率,引入了JF评价因子,JF因子可以结合换热器换热系数和压力损失综合评价换热器性能,并且找到最优解。以下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首先将带有折流板的热管换热器与无折流板的热管换热器进行对比,得出了加入折流板后换热量大提升显着,验证了加入折流板的可行性。(2)接着对热管换热器的进出口布置方式进行模拟研究,将蒸发器、冷凝器进出口排列组合得出四种工况。对比四种工况下的JF因子,最终在四种工况中选择了蒸发器上进下出、冷凝器上进下出的工况。(3)在蒸发器、冷凝器均为上进下出的工况下,在热管管束顺排工况下选用不同折流板缺口高度对比换热性能,根据JF因子排除了性能较差的缺口高度为0.5D和0.15D的折流板。模拟得出缺口高度为0.4D和0.25D的折流板分别在顺排和叉排工况下的换热量、压力损失、JF因子。得出:同样的工况、同样的进口参数下,叉排的换热量大于顺排,并且阻力也大于顺排。(4)为了进一步确定折流板缺口高度的具体值,建立折流板缺口高度为0.4D、0.35D、0.3D、0.25D的模型,对比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动情况、换热量,最终得出了缺口高度0.3D时折流板最优。折流板缺口小,通过缺口的流速就大,换热效果好,但是同时产生的压力损失也非常大,流体可以更好地横向冲刷管束,换热更充分。当折流板缺口高度太大,通过折流板的流体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损失,而纵向流动更多,换热效果就稍差一些。(5)接着确定折流板间距,折流板的间距范围通常在0.5D~1.0D之间且不小于50mm,因此建立了间距为50 mm、75mm、100mm、125mm和150 mm的模型,发现125mm以上的流动存在死水区较大,50mm阻力过大。最终研究范围设定为70mm、80mm、90mm和100mm,阻力随折流板间距变大而减小,但在超出90mm的情况下,阻力反而增大、对比JF因子后得出:在折流板缺口高度为0.3D的工况下,折流板间距90mm的模型最佳。本研究得出:在确定温差和速度时,折流板的间距变小、折流板缺口高度减小都会导致换热量增大同时阻力增大。在冷凝段入口温度20℃、蒸发段入口温度40℃,换热器热端内部流速0.20m/s、冷端流速0.15m/s时,采用蒸发段上进下出、冷凝段上进下出的入口布置时,折流板缺口高度0.3d、折流板间距为90 mm,整体换热性能更好。

姚华宁[6](2020)在《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热泵系统的性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热泵系统,首先改进了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的数学模型,基于此前课题组搭建的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的测试数据对数学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然后运用验证后的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光伏电池覆盖率、背板吸收率、热管间距和辐射强度对系统热/电性能的影响。随后本文搭建了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与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热泵系统的实验装置,并设置了纯光伏系统作为对照组,在夏季4-5月份对三种不同系统的热/电性能进行了测算,选取典型工况日测试数据对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建立了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热泵系统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由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的动态分布参数模型和热泵系统的稳态分布参数模型组成,利用已测实验数据对数学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运用验证后的数学模型模拟了冬季系统的运行状况并进行结构优化分析。为后续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热泵系统的改进提供了参考。本文改进后的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的模型精度有了进一步提升。通过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的模拟分析表明,提高系统的循环水流量与太阳辐射照度、减小系统的光伏覆盖率与热管间距,均有利于提升系统的热性能。增加系统的光伏覆盖率与太阳辐射强度,均可以显着提升系统的电性能。本文通过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热泵系统、集热系统与纯光伏系统之间的性能对比表明,在电性能方面,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热泵系统的电性能最佳,该系统的电功率与电效率相对于纯PV系统分别提高了27.5%、25.0%。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的电性能次之,该系统的电功率与电效率相对于纯PV系统分别提升了9.19%、6.5%。在热性能方面,平板热管式PV/T热泵系统的整体电热性能整体优于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其热功率、热效率相对提高了103.2%、107.0%。本文中平板热管式PV/T热泵系统数学模型计算的模拟值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其相对偏差保持在-13.1%11.5%之间,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系统的热电性能。最后通过对平板热管式PV/T热泵系统冬季运行工况的模拟分析,表明该系统在冬季具有优良的热/电性能。本文改进后的数学模型对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热泵系统的性能研究与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远强[7](2020)在《冷却条件对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及其在太阳能集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脉动热管作为一种高效传热元件,在电子期间冷却、空间、核能、太阳能等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其在不同应用领域,加热与冷却工况不同、工作温度区间不同,基于此,研究了冷却水流量和温度对板式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同时,将脉动热管应用于太阳能集热,研究了低温和中温冷却条件下聚光式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器运行特性及吸热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搭建脉动热管传热性能实验系统,研究不同冷却水流量对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随着冷却水流量的增加,脉动热管传热热阻增加。加热功率较低时脉动热管传热热阻随冷却水温度增加而减小;加热功率较高时脉动热管传热热阻随冷却水温度变化很小。50%和80%充液率对脉动传热管传热性能影响很小,两种充液率下热阻随冷却水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2)中温冷却水温度下脉动热管传热热阻比低温冷却水温度下脉动热管的传热热阻低。在冷却水温度较低时,沸点较低的HFE-7300脉动热管传热热阻更低。在较高加热功率或较高冷却水温度下,应采用沸点较高的HFE-7500,此时,脉动热管内工质不易烧干,传热效果更好。(3)探究纳米流体的吸光原理,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碳纳米管流体以及纯水和HFE-7100的透光率。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浓度越高,透射率越低,浓度为0.0375wt%的碳纳米管流体对光的透射率为0。在红外光区,水的光学特性占主导地位,而在紫外和可见光区域,吸光系数对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变化更敏感。最后,通过两步法制备了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与制冷剂HFE-7500的溶液,但流体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大规模团聚现象。(4)实验研究了聚光式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器的运行性能以及吸热过程。研究了聚光式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器的运行特性以及光热转换效率。浓度0.0015wt%碳纳米管流体比纯水以及0.0375wt%、0.00375wt%浓度的碳纳米管流体为工质时,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器的蒸发段温度更高。水和HFE-7100的光热转换效率最低只有24%。碳纳米管水分散液的光热转换效率达到50%左右,不同浓度纳米流体的光热转换效率差别较小。但是碳纳米管浓度较高时,溶液粘度就更高,增加了脉动热管工质流动的阻力,不利于热量的传递,浓度0.0015wt%碳纳米管流体适合作为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工质。

李国帅[8](2020)在《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器热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太阳能中低温热利用中,传统的U型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易生产价格低,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管内工质流动是由浮力和热虹吸产生的,换热效率较低。本文提出一种直通式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属于强制对流的主动换热,热性能好,更具成本效益,同时管道中的主动流动有助于改善水质,在大型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直通式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通过MATLAB软件模拟计算、FLUENT软件仿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首先根据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的国家标准以及工作要求,参照传统U型全玻璃真空集热管设计方法,设计了两端均熔封,没有自由端的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管。为了保证集热器在工作时的安全性及寿命,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验证了直通式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满足实用可行性的要求。(2)为了研究集热器在运行过程中的温度分布特性,利用有限元方法,以集热器单元为研究对象,以SOLTRACE模拟得到的吸热管能流密度为边界条件,通过ANSYS热仿真模拟得知:集热管速度场和温度场分布不均匀,有左右对称分布的特点,吸热管壁面温度在轴向上逐步增大,而在径向上随圆周角增大而降低且逐渐趋于平缓,分别在圆周角θ=0°和θ=180°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且在圆周角0°~100°之间变化最大。吸热管外壁面温度受工质入口流速和太阳辐射强度影响较大,传热工质流速小,工质在吸热管出口截面温度高,但外壁面最高温度和温差较大,因此合理控制工质入口流速很重要。(3)进一步研究集热器热性能,根据能量流动方式,建立单根集热管的一维传热模型,分析其传热过程,并推导集热管热损失系数UL、瞬时热效率η和进出口温差(To-Ti)等表征其热性能的参数表达式。借助MATLAB软件编程,采用假设温度法迭代求解,分析集热管热性能的影响因素:环境温度、风速及太阳辐射强度对集热器热性能影响较大,应充分利用气象参数提高集热器热性能;工质入口温度越高,热效率越低,进出口温差较小,工质入口温度等于环境温度时,瞬时效率为定值0.456;随工质流量增加,进出口温差先下降最终趋于平缓,因此实际应用中应选取合适的运行参数,使集热器热性能最佳。(4)搭建真空集热管的热性能实地测试平台,运用动态测试的方法采集数据,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热仿真模拟与一维传热模拟误差分别在7.4%和11.80%以内,验证了理论建模的可靠性。通过对比试验得知,直通式集热管的瞬时热效率比传统一端封闭的集热管约高25%。

孙炜钰[9](2020)在《严寒地区微热管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多板效率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态环境变差和自然灾害的增加,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带来的影响与日俱增。同时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也在迫使人们寻找更多替代的清洁能源,新能源的研究与应用成为了愈加热门的话题。中国北方严寒地区的冬季采暖对能源的消耗巨大,所以寻求清洁采暖迫在眉睫。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持续了几千年,它清洁且容易获得,近几年在建筑节能领域对太阳能的应用不断增加。其中太阳能集热器是光热收集与转化的核心部件。为了提高太阳能集热器的有效使用率,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本文将一种使用平板微热管的太阳能集热器作为研究对象,对组成它的各部分组件分析了关键参数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它的核心部件-平板微热管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然后针对串联的一组微热管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性能进行了实地测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分析了影响平板微热管性能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了平板微热管在太阳能集热器中的使用条件,设计并搭建了可调节不同应用参数的平板微热管性能测试的实验平台。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环境温度、不同倾斜角度、不同充液率、不同工质对平板微热管性能的影响。发现45°倾角的微热管的传热性能优于0°和90°倾角的微热管;充液率为25%的丙酮溶液微热管的传热性能优于15%和35%充液率的微热管;25%充液率的甲醇溶液微热管在高温环境下的整体传热性能较丙酮和R141b的微热管表现更好。对微热管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组成结构及内部的运行机理进行了介绍。对于单层玻璃盖板的微热管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影响参数,包括环境参数、结构参数以及运行参数对其集热性能的影响关系,建立了传热的数学模型。阐述了串联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瞬时效率实验测试的理论及其方法。基于长春市某高校现有运行中的一段串联的微热管平板太阳能集热阵列,设计了集热性能的实验测试平台,得到了串联的微热管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瞬时效率随串联个数的增加而降低,在串联三个以后效率低于0.3,较第一块降低了53%;同时集热器出口水温随串联个数的增加先增大,当串联超过三个后则几乎不发生变化,得到结论是在串联超过三块集热器后集热效果变差,建议在北方严寒地区,不宜将微热管平板太阳能集热器设计为串联三个以上的形式,为节能改造和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于祖龙[10](2019)在《太阳能集热系统与绿色建筑集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面临高速发展与能源短缺的矛盾,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太阳能集热系统与绿色建筑集成应用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本文采用热平衡理论对太阳能热水系统及不同种类集热器的集热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对集热器综合评价分析,提出集热器优化选用原则。采用比较试验法重点开展了太阳能集热器适用性研究,搭建了不同集热器适用性研究系统与平台,大量实验研究表明:1)通过黑铬、蓝膜、阳极氧化三类平板集热器吸热体材质的盐雾试验,进行耐腐蚀性研究,表明耐腐蚀性黑铬>阳极氧化>蓝膜;2)通过平板式分体太阳热水系统在不同集热角度下的日有用得热量试验,进行最佳安装倾角研究,表明壁挂式平板集热器的安装角度不宜超过75°,楼顶安装、全年运行的平板集热器倾角宜在45°~60°;通过横置式与纵置式真空管集热器倾角90°时日有用得热量试验,表明用于阳台栏板模块的真空管集热器宜采用水平横置结构;3)通过平板式、热管式、真空管式集热器的热性能试验,进行瞬时效率和热损失的研究,表明集热器瞬时效率平板式>热管式>真空管式,总热损系数平板式>真空管式>热管式;4)通过对受到不同污染影响的热水系统进行热性能试验,进行空气污染对系统性能影响的量化研究,表明太阳能系统在雨季能够保持理想的热效率,但在旱季及污染严重时期,建议定期清洗集热器表面以维持节能效果;5)通过对不同MAR(容水量与集热面积之比)系统的热性能试验,进行系统水量与集热面积优化研究,表明真空管式系统的最佳MAR为65kg/m2~70kg/m2,平板式系统最佳MAR为52kg/m2~56kg/m2。最后对太阳能集热系统与绿色建筑集成应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集成应用的设计原则和发展思路。

二、翅片热管式太阳能集热管和试验装置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翅片热管式太阳能集热管和试验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太阳能集热器热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SVCTIHP工作过程及数学建模
    2.1 SVCTIHP物理模型
    2.2 SVCTIHP热阻模型
        2.2.1 外部散失热阻
        2.2.2 工质得热热阻
    2.3 SVCTIHP模型边界条件
    2.4 SVCTIHP数学传热模型解析
        2.4.1 SVCTIHP瞬时效率
        2.4.2 SVCTIHP各部件表面温度
    2.5 结果与讨论
        2.5.1 SVCTIHP传热热阻
        2.5.2 SVCTIHP瞬时效率
        2.5.3 SVCTIHP温度分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热单管结构优化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案设计
        3.1.1 SVCTIHP实验系统
        3.1.2 数据采集系统
    3.2 SVCTIHP单管实验研究
        3.2.1 实验方案
        3.2.2 结果与讨论
    3.3 SVCTIHP空晒实验研究
        3.3.1 空晒实验方案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热器系统实验研究
    4.1 实验方案设计
        4.1.1 集热系统
        4.1.2 水循环系统
        4.1.3 数据采集系统
    4.2 开式系统集热效率实验研究
        4.2.1 实验方案
        4.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闭式水循环系统集热效率对比实验研究
        4.3.1 实验方案
        4.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2)太阳能-CO2空气源热泵系统的供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我国供热技术现状
    1.3 太阳能-热泵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阳能-CO_2空气源热泵简介
    2.1 CO_2空气源热泵系统介绍
    2.2 太阳能集热系统简介
        2.2.1 真空管集热器
        2.2.2 平板集热器
    2.3 太阳能-CO_2热泵系统介绍
    2.4 太阳能-CO_2空气源热泵供热实验台介绍
        2.4.1 空气源热泵系统
        2.4.2 太阳能集热器
        2.4.3 太阳能-CO_2空气源热泵系统
    2.5 太阳能-CO_2空气源热泵系统模型
        2.5.1 空气源热泵模型
        2.5.2 太阳能集热器模型
        2.5.3 太阳能-CO_2空气源热泵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RNSYS模拟软件介绍
    3.1 TRNSYS模拟软件简介
    3.2 组件简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阳能-CO_2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探究
    4.1 不同加热方式下能耗变化规律
        4.1.1 实验内容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结果
    4.2 初始压力和节流阀开启度对热泵系统的影响
        4.2.1 实验内容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2.4 热泵模拟验证
    4.3 夏季太阳能供热对水箱水温的影响
        4.3.1 实验内容
        4.3.2 实验仪器
        4.3.3 实验结果
        4.3.4 水箱体积对日有用得热量和集热器功率的影响
    4.4 两种加热螺旋管对供热系统的性能影响
        4.4.1 实验内容
        4.4.2 实验仪器
        4.4.3 实验结果
        4.4.4 供热系统模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模拟
    5.1 各地气象参数模拟结果
    5.2 模拟工况
    5.3 模型建立
    5.4 结果分析
        5.4.1 三地区采用两种太阳能集热器与空气源热泵并联运行结果
        5.4.2 三地区采用两种太阳能集热器与空气源热泵串联运行结果
        5.4.3 同一地区采用两种太阳能集热器与空气源热泵串、并联运行结果
        5.4.4 各工况下COP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专利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3)不同空气层结构热管式PV/T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技术
        1.2.2 环路热管式PV/T系统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环路热管式PV/T系统数值模型
    2.1 环路热管式PV/T系统
        2.1.1 主要结构
        2.1.2 系统运行原理
        2.1.3 关键部件参数确定
    2.2 PV/T集热/蒸发器数学模型
        2.2.1 太阳辐照量计算模型
        2.2.2 玻璃盖板换热计算模型
        2.2.3 光电光热性能计算模型
    2.3 CFD概述与Fluent介绍
    2.4 传热传质分析
        2.4.1 PV/T集热/蒸发器传热传质分析
        2.4.2 环路热管冷凝段传热传质分析
    2.5 传统环路热管式PV/T集热/蒸发器物理模型
    2.6 控制方程
        2.6.1 PV/T集热/蒸发器传热模型控制方程
        2.6.2 集热管传质模型控制方程
        2.6.3 Boussinesq假设
    2.7 边界条件及数值求解方案
        2.7.1 PV/T集热/蒸发器传热模型Fluent计算设置
        2.7.2 集热管传质模型Fluent计算设置
    2.8 无空气层热管式PV/T系统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路热管式PV/T系统性能模拟
    3.1 模型有效性验证
        3.1.1 实验系统与测量仪器介绍
        3.1.2 实验与模型结果对比
    3.2 两种热管式PV/T系统运行性能分析
        3.2.1 北京地区气象分析
        3.2.2 典型工况系统运行性能分析
        3.2.3 全年系统运行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路热管式PV/T系统优化设计
    4.1 安装倾角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4.2 空气层厚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4.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4.3.1 节能效益分析
        4.3.2 环境效益分析
        4.3.3 经济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热管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研究进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热管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
    1.1 工作原理
    1.2 性能指标与技术参数
        1.2.1 瞬时集热效率与平均集热效率
        1.2.2 集热温度
        1.2.3 平均热损失系数
        1.2.4 安装倾角
2 热管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1 存在的问题
    2.2 解决途径
        2.2.1 利用相变材料提升集热器性能
        2.2.2 不同换热工质提升集热器性能
        2.2.3 优化真空集热管结构提升集热器性能
3 热管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的应用
    3.1 物料干燥的应用
    3.2 海水淡化的应用
    3.3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
4 结束语与展望
    (1)关于增加真空管热导率:
    (2)关于集热器结构优化:
    (3)关于真空管内填充的相变材料:
    (4)关于换热器内工质选择:
    (5)关于集热器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

(5)热管式换热器的性能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热管换热器研究现状
        1.2.1 热管换热器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2 热管换热器在余热回收中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工作
    1.5 本文技术路线
2 热管换热器理论基础
    2.1 热管理论及分类
        2.1.1 热管工作温度范围
        2.1.2 重力热管工作原理
        2.1.3 重力热管的优点
    2.2 热管换热器
        2.2.1 热管换热器的特点
        2.2.2 热管换热器换热效率的影响因素
        2.2.3 常见的热管换热器形式
        2.2.4 热管换热器的结构和尺寸
    2.3 折流板
    2.4 JF因子
3 热管换热器的模拟基础
    3.1 CFD软件介绍
        3.1.1 数值求解过程
    3.2 基本控制方程
        3.2.1 连续性方程
        3.2.2 动量守恒方程
        3.2.3 能量守恒方程
    3.3 湍流模型
    3.4 热力计算
    3.5 阻力计算
    3.6 模型
        3.6.1 热管的结构参数
        3.6.2 物性参数确定
        3.6.3 边界条件的设置
        3.6.4 求解器以及收敛准则
    3.7 数值模拟方法的选取
        3.7.1 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验证及网格独立性验证
    3.8 本章小结本章
4 热管式换热器的模拟研究
    4.1 研究内容
    4.2 收敛验证
    4.3 无折流板与带有折流板的热管换热器对比
    4.4 进出口布置对热管换热器性能影响
    4.5 顺排工况下折流板缺口高度对换热器性能影响
    4.6 叉排及顺排工况下热管换热器性能对比研究
    4.7 折流板缺口高度对热管换热器性能影响
    4.8 折流板间距对热管换热器性能影响
    4.9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热泵系统的性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方法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PV/T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热泵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的数值模拟及系统的优化
    2.1 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数学模型的改进
        2.1.1 玻璃盖板能量平衡方程计算式
        2.1.2 光伏板能量平衡方程的计算式
        2.1.3 平板热管蒸发端能量平衡方程的计算式
        2.1.4 平板热管冷凝端能量平衡方程的计算式
        2.1.5 联箱能量平衡方程的计算式
        2.1.6 集热水箱能量平衡方程的计算式
    2.3 新型平板热管式PV/T集热系统数学模型的验证及系统优化
        2.3.1 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数学模型的验证
        2.3.2 PV/T 集热系统性能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3.1 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
    3.2 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热泵系统
        3.2.1 集热系统
        3.2.2 热泵系统
    3.3 纯光伏PV系统
    3.4 实验测试系统
        3.4.1 实验测试装置
        3.4.2 太阳能PV/T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
    3.5 实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板热管式PV/T热泵系统的数值模拟与系统性能优化
    4.1 热泵系统数学模型
    4.2 平板热管式PV/T热泵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
    4.3 平板热管式PV/T热泵系统数学模型求解
    4.4 平板热管式PV/T热泵系统数学模型验证
    4.5 基于平板热管式PV/T热泵系统数学模型的数值模拟
        4.5.1 平板热管式PV/T热泵系统冬季工况运行的性能模拟
        4.5.2 冬季工况下平板热管式PV/T热泵系统的性能优化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冷却条件对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及其在太阳能集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脉动热管简介
        1.2.1 脉动热管概述
        1.2.2 脉动热管传热机理及优点
    1.3 脉动热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纳米流体光热特性的研究现状
    1.5 太阳能集热器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脉动热管实验系统设计
    2.1 脉动热管热性能实验系统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工况
        2.1.3 实验步骤
    2.2 聚光式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实验系统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工况
        2.2.3 实验步骤
    2.7 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2.7.1 数据处理
        2.7.2 误差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冷却条件对脉动热管热性能的影响
    3.1 冷却水流量对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3.2 低温冷却水对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3.2.1 2×2mm管径脉动热管传热性能
        3.2.2 1×1mm管径脉动热管传热性能
        3.2.3 不同管径脉动热管随冷却水温度的变化
    3.3 中低温冷却水对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3.3.1 工质HFE-7300和HFE-7500 实验结果分析
        3.3.2 工质水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流体的光热特性研究
    4.1 纳米流体光热转换机理
    4.2 不同质量分数纳米流体的透光率
        4.2.1 碳纳米管流体的基本参数
        4.2.2 辐射特性测试系统
        4.2.3 碳纳米管流体的透光率
    4.3 碳纳米管制冷剂分散液的制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光式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特性研究
    5.1 低温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特性分析
        5.1.1 不同聚光倍数下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特性分析
        5.1.2 不同浓度纳米流体对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特性的影响
    5.2 中温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特性分析
        5.2.1 不同浓度纳米流体对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特性的影响
        5.2.2 HFE-7100 对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特性的影响
    5.3 吸热过程及光热转换效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8)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器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现状
        1.1.2 太阳能热利用
    1.2 太阳能集热器概述
        1.2.1 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概述
        1.2.2 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概述
        1.2.3 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概述
        1.2.4 聚焦太阳能集热器概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器设计及可行性研究
    2.1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器的设计
    2.2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安全可行性研究
        2.2.1 理论计算研究
        2.2.2 破碎实验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热仿真模拟研究
    3.1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热仿真模型
        3.1.1 ANSYS简介
        3.1.2 模型建立
        3.1.3 网格划分
        3.1.4 边界条件
    3.2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热仿真模拟分析
    3.3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管温度场影响因素模拟分析
        3.3.1 工质流速对温度场的影响
        3.3.2 工质入口温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3.3.3 直射辐照强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器的传热性能研究
    4.1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管能量分析
        4.1.1 一维传热模型
        4.1.2 传热过程分析
    4.2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的热性能参数
        4.2.1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的热损失系数
        4.2.2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的瞬时热效率
        4.2.3 集热管的效率因子及热转移因子
        4.2.4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的工质进出口温差
    4.3 基于MATLAB的集热管热性能影响因素模拟分析
        4.3.1 模型计算方法
        4.3.2 热损失模拟分析
        4.3.3 瞬时热效率模拟分析
        4.3.4 进出口温差模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器热性能实验研究
    5.1 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热性能实验研究
        5.1.1 实验方法
        5.1.2 实验平台的搭建
        5.1.3 实验器材
        5.1.4 实验数据测量及注意事项
        5.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直通式全玻璃集热管与传统U型集热管热性能实验对比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平台搭建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严寒地区微热管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多板效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现状
        1.2.1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现状
        1.2.1.1 国内研究进展
        1.2.1.2 国外研究进展
        1.2.2 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现状
        1.2.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微热管集热器的研究现状
        1.3.1 微热管的研究与发展
        1.3.2 平板微热管集热器的研究与发展
        1.3.3 大型太阳能集热器阵列的研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平板微热管热性能实验研究
    2.1 平板微热管材料的选择
        2.1.1 管壳材质与工质的关系
        2.1.2 管壳材质与工质的选择
    2.2 平板微热管换热性能实验装置和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方法
    2.3 微热管的传热性能评价参数
    2.4 平板微热管传热性能实验分析
        2.4.1 不同倾角对平板微热管性能影响
        2.4.1.1 R141b的平板微热管在不同温度与不同倾角下的工作情况
        2.4.1.2 充液率15%的丙酮平板微热管在不同倾角和不同温度下的工作情况
        2.4.1.3 充液率25%的丙酮平板微热管在不同倾角和不同温度下的工作情况
        2.4.1.4 充液率35%的丙酮平板微热管在不同倾角和不同温度下的工作情况
        2.4.2 不同充液率对丙酮工质的平板微热管性能的影响
        2.4.3 不同工质对平板微热管热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传热机理及性能指标
    3.1 微热管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结构形式
        3.1.1 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
        3.1.2 透明盖板
        3.1.3 吸热板
        3.1.4 平板微热管
        3.1.5 热沉
        3.1.6 粘接导热材料
        3.1.7 保温材料
        3.1.8 箱体
    3.2 平板微热管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指标
        3.2.1 太阳能集热器的能量平衡方程
        3.2.2 太阳能集热器透明盖板处的透射率与吸收率
        3.2.3 太阳能集热器的总热损系数
        3.2.3.1 太阳能集热器顶部热损系数
        3.2.3.2 太阳能集热器底部热损系数
        3.2.3.3 太阳能集热器侧壁热损系数
        3.2.4 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
        3.2.4.1 太阳能集热器的效率因子
        3.2.4.2 太阳能集热器的热迁移因子和有效利用能
        3.2.4.3 太阳能集热器的效率方程
    3.3 大型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阵列
        3.3.1 大型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阵列的连接方式
        3.3.2 大型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阵列的系统选择
        3.3.3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串装后的性能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板微热管太阳能阵列热性能测试
    4.1 串联微热管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测试方法
        4.1.1 实验理论基础
        4.1.2 实验的主要仪器和装置
    4.2 实验数据分析
        4.2.1 串联三组集热器的瞬时集热效率分析
        4.2.2 串联集热器个数对集热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太阳能集热系统与绿色建筑集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情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集热理论分析
    2.1 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原理
    2.2 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性能分析
    2.3 集热器适用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能集热系统热性能测试研究
    3.1 平板集热器吸热体耐候性比较测试
    3.2 集热器安装角度的比较测试研究
    3.3 集热器热性能比较测试分析
    3.4 空气污染对太阳能集热系统热性能的影响
    3.5 MAR日有用得热量优化研究
    3.6 测试数据综合分析
第4章 太阳能集热系统与绿色建筑集成应用分析
    4.1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绿色建筑集成应用的主要类型
    4.2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绿色建筑集成应用问题分析
    4.3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绿色建筑集成应用设计原则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翅片热管式太阳能集热管和试验装置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太阳能集热器热过程研究[D]. 孙成鹏.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太阳能-CO2空气源热泵系统的供热性能研究[D]. 韩凯悦.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 [3]不同空气层结构热管式PV/T系统性能研究[D]. 陈思宇. 燕山大学, 2021(01)
  • [4]热管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研究进展及应用[J]. 满学鹏,顾炜莉,易小芳,严万泽,马季康.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21(04)
  • [5]热管式换热器的性能模拟研究[D]. 左闻远.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6]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热泵系统的性与优化[D]. 姚华宁.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7]冷却条件对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及其在太阳能集热中的应用研究[D]. 赵远强.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8]直通式全玻璃真空集热器热性能研究[D]. 李国帅. 东南大学, 2020(01)
  • [9]严寒地区微热管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多板效率优化[D]. 孙炜钰.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10]太阳能集热系统与绿色建筑集成应用研究[D]. 于祖龙.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翅片热管太阳能集热管及试验装置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