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理论的铁路环境水灾风险计算模型构建研究

基于灰色理论的铁路环境水灾风险计算模型构建研究

一、基于灰色理论的铁路环境水害危险度计算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柳[1](2021)在《基于文本数据的轨道交通事故致因分析及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永远是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主题。轨道交通通常是指国家铁路系统、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保证轨道交通运输安全需要工作人员对列车和铁轨做日常监测、定期检测和维护。为此,积累了大量相关的非结构化文本数据。目前,对于非结构化文本数据往往采取省略、替换或删除的策略。由于非结构化文本数据相对结构化数据的信息更加抽象,不能直接被计算机处理,因此开发难度大。随着机器学习方法的进步,非结构化文本数据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得到发展,一些将非结构化文本数据转化成结构化数据的方法被提出。同时,轨道交通信息化要求的提出让轨道交通非结构化文本数据开发得到重视,迫切需要有效方法对报告或记录等形式的非结构化文本数据进行挖掘,提取出有效信息,从而进一步构建致因模型或事故模型对轨道交通安全进行风险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轨道交通的非结构化文本数据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关键词提取,进而识别出事故致因文本,实现事故的致因分析和风险分析,满足轨道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需求。本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复杂网络的关键词提取方法。为了帮助轨道交通相关人员从大量的事故/故障文本中获得关键内容,考虑到现有的基于网络理论的关键字提取方法仅考虑文档中词语之间的联系,而忽略句子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模型NWS(New Word-Sentence),构建了由词网和句网组成的双层文本网络,该网络考虑了文本中句子对词语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NWS方法提取出的关键词准确率、召回率和F值都优于经典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方法、传统的MF(the Most Frequent)方法和同样基于网络的Word-net方法和Text Rank方法,其中NWS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值分别比Word-net方法高7.95%、8.27%和6.54%,NWS平均准确率也比TF-IDF方法的结果高17.56%。2.利用关键词提取的轨道交通事故致因文本识别方法。为能够准确地从轨道交通文本数据中识别轨道交通事故的致因文本以进行之后的致因分析和风险分析,提出了基于NWS关键词提取的致因文本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NWS方法获得原因文本的特征,结合文本预处理过程,生成与致因文本有关的用户词典和停用词表来实现致因文本的识别。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改变方法中不同条件构成实验组与所提出方法进行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致因文本识别方法在考虑关键词特征、停用词功能和文本相似度的条件下,识别效果最好,得到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值最高。单就准确率来说,与其他实验差值最高达到8.72%。实验验证,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地铁事故报告进行致因文本的识别,完成构建bow-tie模型,最后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3.面向文本数据的动态贝叶斯网络事故风险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文本数据的贝叶斯网络构造方法,即从事故文本中识别出致因文本,并根据文本特征和词语关联实现了故障树的构建。基于文本数据建立的故障树以及图模型,最后得到的贝叶斯网络对事故进行风险分析。实验数据选自美国联邦铁路局2008年—2018年列车脱轨文本数据集,本文提出的方法识别出事故的致因文本,从致因文本中提取出致因关系构建故障树,从而进一步获得相应贝叶斯网络的先验概率以及得到贝叶斯网络顶层事故发生的概率结果,计算出列车发生脱轨事故的概率为2.24E-04。4.基于地铁文本数据的致因链风险分析方法。本文使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得2006-2020年“北京地铁”发布在微博平台上的地铁运营数据,结合本文已提出的关键词提取方法和致因文本识别方法,考虑地铁线路因素等有效信息对致因网络的影响,构建致因双层网络。该网络由致因网络和文本句网络共同构成,其中致因网络的节点是识别出的致因文本,文本句网络的节点是记录每条事故故障的句子。由于该双层网络具有文本属性,能够计算得到致因节点的综合特征值,将其作为致因节点的危险值。对致因网络采用相继故障方法得到事故最大可能致因链后,将致因节点的危险值代入公式中计算出各个致因因素和致因链的风险值。结果表明,风险最大的致因链为C9→D4,风险值达到27.717,它表示由于拥堵造成地铁设备故障引发事故的风险大,能够演变成较大事故,比如造成电梯损坏事故,因此应当及时地疏导地铁站内人流量。

王锐[2](2020)在《韩城矿区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辨识与致灾危险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是造成矿井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加强对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研究,是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重要保障。本文从矿井地质灾害典型案例的分析入手,探究了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内涵、特征及其成灾机理;以国内外研究者对矿井地质灾害研究和相关规范为基础,提出了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辨识规则和危险性评价方法;辨识出韩城矿区的主要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查明了其赋存特征;并利用K均值聚类和“脆弱性指数”等量化分析方法,对其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分区;提出了矿井地质灾害防控技术措施。本文研究认为,“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是指存在于煤层及其围岩中,在煤矿井工开采过程中有可能导致矿井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冲击地压等地质灾害的地质灾源体,具有地源性、隐蔽性、触发性、可控性等主要特征。地质灾源体是矿井地质灾害的物质基础,井工采掘活动是触发矿井地质灾害的必要条件,地质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可能增加或减轻矿井地质灾害的危险度。根据本文建立的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辨识规则,对韩城矿区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辨识。研究区主要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是奥陶系岩溶水和赋存于各煤层及其围岩中的瓦斯;有发生煤尘爆炸、顶板垮落、冲击地压等灾害的风险;煤层不易自燃、顶板水害易发性较小。下峪口井田、桑树坪井田与薛峰勘查区受瓦斯灾害的威胁最大;底板水害危险区主要位于矿区的东北缘及东南部的薛峰勘查区和象山井田。对研究区的顶板、煤尘爆炸及冲击地压等一般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圈定了危险区。加强对孕灾因素的精准定位和动态监测,查明各影响因素与矿井地质灾害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矿井地质灾害防控技术措施,同时,堵塞管理漏洞,杜绝不安全行为,才能保障煤矿安全高效开采。

胡彦博[3](2020)在《深部开采底板破裂分布动态演化规律及突水危险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国煤炭资源开发布局调整阶段,为了保证国家煤炭供给安全,东部矿区仍需保持20年左右的稳产期,许多矿井进入深部开采不可避免。围绕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通道动态形成过程机理、水害评价防治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华北型煤田东缘代表矿井为例,采用野外调研、理论分析、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按照华北煤田东缘矿区的赋煤地质结构特征→深部煤层开采底板变形破坏的动态监测方法→深部煤层开采底板岩层变形破坏的时空演化特征和突水模式→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预测方法和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深部煤层开采底板水害治理模式和治理效果序列验证评价方法的思路开展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提出了利用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BOTDR)对深部煤层开采底板变形破坏的动态监测方法。根据研究表明BOTDR系统监测的动态变形量及应变分布状态与煤层底板岩层应力应变特征具有一致性,是有效监测煤层底板岩层变形破坏的新方案。BOTDR系统对煤层底板岩层监测显示,在采动过程中煤层底板岩层从上向下是呈现压-拉-压的应变趋势;同时获得了有效的煤层底板岩层的最大破坏深度,为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的精准预测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原位测试数据。(2)揭示了深部煤层开采完整底板破坏的时空演化特征:a.采前高应力区超前影响范围大约在煤壁前方38 m附近;b.开采底板岩层第一破断点的位置在采煤工作面煤壁前方29.07 m,煤层下方垂距9.24 m处,煤层底板破坏是从脆性岩层开始破断;c.开采底板破断发展趋势是从第一破断点首先向上发展破断,然后再同步向下破断。d.煤层开采底板破断的最大深度处于采前高应力区内,并且最大破断深度在采前高应力区内的峰值应力传播线附近(一般情况下)。根据煤层开采底板破坏的时空演化特征,对比分析了完整底板和含断层底板两种条件下煤层开采底板岩层破坏特点;同时对煤层开采底板进行横向分区,区域名称依次为原岩应力平衡区、采前高应力区、采后应力释放区、采后应力再平衡区。(3)利用BP神经网络、煤层开采底板应力螺旋线解析、气囊-溶液测漏法、经验公式法、多因素回归及分布式光纤实测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得到了对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进行有效的预测模型及方法;研究表明,多因素回归中模型III预测值更接近分布式光纤监测和气囊-溶液测漏法等实测数据,预测误差较小的预测方法依次为新的数学理论模型解析法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4)利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结合深部煤层开采破坏后有效隔水层厚度和其他多种影响底板突水的因素,对深度煤层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得到了层次分析和熵权法(AHP-EWM)综合算法评价模型和基于改进型层次分析脆弱性指数(IAHP-VI)法两种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模型,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择优选其一,也可以根据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取并集,能够进一步提高评价安全程度。(5)基于华北型煤田东缘矿区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通道的形成机理和突水模式,提出了“充水含水层和导水构造协同超前块段治理”模式并进行了定义。在现有的深部煤层开采水害的治理技术上,根据注浆改造目的层的构造、区域地应力、原岩水动力场等因素对地面受控定向钻进顺层钻孔方位和钻孔展布间距的设定进行科学有效的优化研究。(6)提出了“深部煤层开采底板水害治理效果序列验证评价方法”,利用对改造目的层的渗透系数和透水率、煤层底板阻水能力、矿井电法检测、检查钻孔数据等结合GIS系统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了科学系统化的评价方法。(7)利用“充水含水层和导水构造协同超前块段治理”模式对华北型煤田东缘矿区深部煤层底板水害进行了治理,结果显示治理效果良好,研究矿区深部煤层工作面实现了安全回采。本论文研究成果可为华北型煤田东缘矿区下组煤开采底板水害防治提供参考。

田福昌[4](2020)在《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与险情诊断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人云:“伏汛易抢、凌汛难防,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一语道出了黄河凌汛灾害防御难度之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气象条件影响,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频繁发生并造成严重损失,为我国冬春季节大江大河极为突出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可见凌灾风险科学防控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凌汛监测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深入研究了黄河宁蒙段凌情与凌汛灾害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凌汛洪水风险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维度河势分形特征及其与冰塞冰坝的关联关系,提出了冰塞险情诊断、凌汛堤防险工段划分与危险性评价、凌洪溃堤风险动态评估等方法,并进行实际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黄河宁蒙段凌情变化特征与气温变化对其影响机制,揭示了凌汛灾害演变特征以及气温变化、水流条件与分凌区应急调控对其驱动机制,并分析了凌汛洪水风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凌汛期在以0.27d/a(头道拐站)的速率逐渐缩短,近15年流凌消失又重现、封河长度波动性变化等异常现象发生概率超过50%;黄河宁蒙段凌汛洪水风险分布具有险点多、险段长、影响范围广等特征,开河期流速快速增大与水位迅速回落是造成凌汛堤防险情的主要动力因素,在水沙冲淤与河相变化驱动下,河床整体抬高,河相系数增大,同流量对应水位升高,导致凌汛灾害风险加剧,而分凌区应急调控能够有效降低凌汛灾害风险,并影响着凌灾险段的分布格局;多因素耦合驱动下凌汛致灾机理更加复杂,突发链发性增强,年均冰坝次数逐渐减少但冰塞不断增多,近30年凌灾影响损失明显增大,冷暖剧变条件下,凌汛险情大幅增加,发生重大凌洪漫溃堤灾害风险更加严峻。(2)通过研究黄河宁蒙段横断面-纵剖面-平面不同维度河势分形特征及其与冰塞冰坝的关联关系,提出了基于多组合均匀优化赋权、K-means聚类与随机森林的冰塞险情诊断方法,并应用于典型河段的冰塞险段判别,辨识冰塞险情主要驱动因子,分析冰塞险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不同维度河势演变均具有多尺度自相似分形特征,冰坝(严重性冰塞)发生频次与主槽弯曲分形维数呈正相关指数型关系,冰坝更易发生于蜿蜒曲折、河湾发育程度较高的宽浅型河道;随机森林算法的冰塞险情等级诊断精确率P=97.72%、召回率R=95.83%、综合指标F1=96.54%,诊断精度明显高于支持向量机等方法;黄河石嘴山-头道拐河段冰塞险情由低至极高4个等级河段占比分别为19%、30%、26%和25%,高风险区多分布在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河段,下游河段冰塞易发风险明显高于上游河段,宽浅型弯曲河道突发链发性冰塞险情更加突出。(3)考虑凌汛堤防险工段与冰塞险情易发河段的差异性,构建了基于改进FAHP-熵权聚类算法的凌汛堤防险工段划分与危险性评价模型,验证了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黄河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凌汛堤防险工段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堤防危险性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低危险至极高危险4个等级堤段占比分别为50%、28%、14%和8%,自上游至下游凌汛堤防危险性整体增大且存在局部高危险堤段,增加考虑分凌区应急调控指标之后,以上比例调整为50%、40%、4%和6%,高危险堤段明显减少,说明分凌区调控减灾效果较好,堤防危险性对其较为敏感;凌汛堤防危险性分布存在空间异质性,变化环境下呈现时空演变特征。(4)考虑凌汛堤防危险性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耦合凌汛堤防危险度与凌洪淹没易损度,研究提出了凌洪溃堤淹没风险动态评估方法,建立了黄河巴彦高勒-头道拐河道与泛区凌洪动态耦合仿真模型,利用提出的SREP指标定量化验证了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并进行多溃口凌汛壅水-溃堤-淹没耦合模拟与凌洪联合风险聚类评估,分析溃堤淹没易损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7个溃口凌洪淹没水深大于1m的区域约占46.77%,溃堤淹没风险较高,而且淹没易损性随时间呈逐渐增大趋势,耦合堤防危险度的全区域风险区划结果,能够较好反映跨区域多溃口凌洪淹没风险分布的关联性与差异性,与单一区域风险区划相结合,解决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突发链发性凌洪溃堤淹没风险评估的技术难题。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理统计、数值模拟、智能算法与综合评价等方法,较为深入地开展了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及险情诊断评价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凌汛灾害风险的早期识别与预测评价提供理论方法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张宇[5](2020)在《川藏铁路易贡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及线路优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藏铁路沿线地势跌宕起伏、山高谷深,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剧烈,深大活动断裂广泛分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铁路多以隧道和桥梁形式通过,隧道工程占比高、埋深大。其中拟建的易贡隧道作为全线最长的隧道,全长达42.468km、最大埋深约1700m,沿线断裂发育、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隧道工程建设存在着涌水突水问题,威胁施工人员安全和影响周围地下水环境。针对上述情况,分析易贡隧道的水文地质条件,选取合理的隧道线路,对其进行优化探讨,有助于降低隧道工程修建引起的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发生几率,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性。本文在深入分析了易贡隧道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隧道自身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易贡隧道线路方案选取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其四条线路方案进行综合优选,确定最佳方案。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岩浆岩和片麻岩相对较发育,易贡隧道主要穿越了念青唐古拉岩群a岩组片麻岩(Pt2-3Nqa)、念青唐古拉岩群b岩组片麻岩(An Nqb)、泥盆系灰色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D1gnηγ)、侏罗系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J1βψσο)、侏罗系黑云花岗闪长质片麻岩(Jgn)、侏罗系灰色细粒英云闪长岩(J1oγ)。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整体受嘉黎-易贡藏布断裂带(F3-6)和嘉黎-迫龙藏布断裂带(F3-8)控制,并发育多条支断裂,断裂带附近岩体比较破碎。(2)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其中基岩裂隙水可细分为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隧址区主要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浆岩、变质岩风化层孔隙、裂隙及断裂破碎带中,浅层地下水主要通过这些裂隙向附近沟曲排泄,深层地下水则沿断层破碎带向远处径流,在地势低洼处排泄。区内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的补给在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中占比高。(3)研究区整体上可划分为六个一级水文地质单元,即嘉黎-嘎隆寺弧单元Ⅰ、易贡古乡单元Ⅱ、通麦单元Ⅲ、白仁目曲单元Ⅳ、达尼阿德扎单元Ⅴ、马古拉倾多单元Ⅵ;六个二级水文地质单元,即嘎朗村子单元Ⅱ-1、扎塔多子单元Ⅱ-2、角隆子单元Ⅱ-3、来曲子单元Ⅱ-4、加龙坝曲子单元Ⅱ-5、茶隆隆巴曲子单元Ⅱ-6。易贡隧道整体属于易贡古乡一级单元,主要穿越六个二级水文地质子单元。(4)考虑影响隧道选线的工程水文地质控制因素,确定各因素的划分标准,并利用理论公式法对易贡隧道四条线路方案的涌水量、影响半径、外水压力进行预测。其中CK线的正常涌水量为33196.49m3/d,最大涌水量为96246.95m3/d,而最大影响半径为638.63m,最大外水压力为4.46MPa。在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自然地理因素、地质-水文地质因素、隧道工程因素作为易贡隧道选线的3个一级指标,并将这3个一级指标再细分为12个二级指标,其中9个为定量指标,3个为定性指标,建立易贡隧道线路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5)通过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易贡隧道四条线路方案进行综合比选,得到CK线方案的模糊综合评分值最大为2.9131,IC1K线方案模糊综合评分值最低为2.7259,IC11K线方案和IC12K线方案模糊综合评价分值比较接近,分别为2.8247和2.8258,结果表明CK线相对较优,为推荐线路方案。这与设计院可研报告中推荐的线路方案是一致的,说明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辅助线路方案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王茂龙[6](2019)在《甘泉铁路防洪体系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甘泉铁路作为解决蒙古国南戈壁省塔本陶勒盖煤田、奥云陶勒盖铜矿、欧布尔查干煤田开发和运输问题的关键工程,保证其正常运输不但有利于中蒙两国在资源和能源领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促进两国经贸关系向更深、更广的方面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是配合我国新的资源、能源战略的重要举措。可是在2018年7月,甘泉铁路遭遇了线路运营以来最大的洪灾危害,造成甘泉铁路多处桥梁护锥被冲毁、路基边坡被掏空、便道被冲断、沿线部分电杆被冲倒、水源井被污染、出入道路被冲断或被水淹等严重问题。甘泉铁路防洪系统存在严重不足,受灾前防洪系统无法及时准确地检测预警,受灾时部分线路配备的防洪设施能力不足,无法有效阻挡此次洪灾的危害。因此,为了能够清楚地掌握甘泉铁路的防洪能力,及时有效的补齐短板,防止同样事故再次发生,本文以此为背景,以甘泉铁路为研究实例,选取22个影响因素构建了甘泉铁路防洪评价体系,并利用BP神经网络对甘泉铁路防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洪灾对人类日常生活以及铁路运输造成的影响为背景,阐述铁路防洪系统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引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以甘泉铁路为例,阐述洪灾系统及其风险,铁路防洪体系。(2)根据甘泉铁路现状,采用频率统计法、聚类分析法、经验判断法和专家评价法等方法选取了22个指标作为甘泉铁路的评价体系指标,并按照层次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将22个指标归纳为结构合理性、功能完善性和协调程度3个准则层,其中结构合理性包括7个指标、功能完善性包括7个指标、协调程度包括8个指标。(3)选择BP神经网络作为甘泉铁路防洪体系的评价方法。然后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甘泉铁路防洪体系评价模型,对模型中具体的评价流程、评价指标量化、训练样本选取、指标权重转换、网络输出标准化等相关问题及算法进行论述。(4)对甘泉铁路防洪指标的指标类型及等级区间进行划分;然后利用TOPSIS法选取70组训练样本,利用Matlab中的神经网络工具进行网络学习,寻找最优隐含层节点数为8;对甘泉铁路防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及各指标的影响权重,综合评价值结果为0.5204,防洪水平一般;最后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及各指标影响权重,对甘泉铁路防洪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整改建议。

伍仁杰[7](2020)在《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洪灾是在一定孕灾环境下,通过自然界致灾因子(洪水、暴雨、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于承灾体(公路、社会经济等)并受到防洪减灾能力(灾害防治、人力物力资金投入等)影响其灾害作用的产物。针对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水灾害风险性,通过分析其内涵、构成体系、影响因子和评价模型,在对大量历史资料、统计数据、以及实地考察的研究下,本研究对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进行了深入研究。(1)采用多属性决策方法初步选取了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指标,然后利用级别优先关系法选取年均24小时最大降雨量、洪水重现期、洪水淹没面积、洪水淹没天数及公路沿线人口密度等5个致灾因子构建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致灾因子危险性划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低度危险区和微度危险区等五个危险性区域。运用Arc GIS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基于熵权法与复相关系数法建立了权重合成法模型对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进行权重的求取,结合TOPSIS方法,建立了权重合成-TOPSIS危险性评价模型,从而计算得到各危险性区域的阈值。按照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区方法,利用Arc 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和计算能力,得到了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区情况。(2)以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属性决策方法选取了地形地势、地表坡度、地貌类型、河网密度、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和植被覆盖等6个指标建立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Arc GIS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建立了AHP-专家耦合模型对各脆弱性指标进行权重确定,继而在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脆弱性指标评价模型,根据计算获取的阈值对孕灾环境脆弱性各指标进行等级划分确定,利用Arc 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和计算能力,将各指标等级进行区域划分,从而得到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分区情况。(3)针对公路洪灾承灾体,运用多属性决策方法选取公路等级、路网密度、公路路产和人均GDP等4个承灾因子构建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采用局部指标权重法确定各易损性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运用灰色聚类综合分析法建立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在Arc GIS地理信息处理系统的支持下,将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等级进行区域划分。从而得到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区域分布情况。(4)从公路洪灾的特性出发,利用因子分析法遴选出区域面积内水文、雨量观测站点密度、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公路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劳动力人口比重等4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指标,继而建立防洪减灾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采用均值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AHP-专家耦合模型对各防洪减灾有效性指标进行权重确定,继而构建了有效性综合评价模型。利用Arg GIS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了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等级分布情况。(5)结合已有成果,把公路洪灾风险评价内容进一步细化为四个方面: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和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运用AHP-德尔菲法确定各风险内容权重,根据多因素综合指数法原则构建了公路洪灾风险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得到其风险性阈值及五个评价等级分区值。以中国内陆地区2856个区、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1km×1km网格单元构建各评价指标数据库,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叠加计算,得到中国内陆地区各区、县行政区公路洪灾风险性等级分布情况及其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金勇根,吴凡,袁正国,龙余良[8](2019)在《诱发沪昆铁路江西段沿线水害和地质灾害的临界雨量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利用2008—2015年南昌铁路局管辖内沪昆铁路沿线(以下称沪昆线)的灾情资料、工务段编组站监测雨量和沿线附近的自动站雨量数据,分析了沪昆线由降雨诱发的水害和地质灾害特征,以揭示其与降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沪昆线降雨诱发的水害和地质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害年度差异较大;边坡、堤坡和堑坡的溜坍占全部水害和地质灾害事件的一半以上,且发生的时间集中在4—8月,与江西的主汛期时间一致;暴雨和连续性降雨是引起沪昆线水害和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最后基于警戒雨量临界值,将致灾前1 h最大降水量、3 h降水量、24 h降水量和连续降水量作为初始预报因子,采用事件概率回归法,建立了沪昆铁路江西段出巡、限速、封锁警戒的概率预报模型。

韩璐[9](2019)在《基于多属性融合的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及突水危险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郓城井田位于山东省郓城县,隶属于山东龙郓煤业有限公司。目前主采二叠系山西组煤层3煤,其充水含水层主要为顶板山西组及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课题以郓城井田一采区为研究对象,根据郓城井田的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钻探资料、物探资料、涌水资料等,在研究煤层顶板岩层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详细划分煤层顶板的含、隔水层,并基于多属性融合理论,对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及顶板突水危险性进行了研究。借助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 3煤层开采后导水裂缝带的发育规律,获得了导水裂缝带和采厚及工作面长度之间的关系,绘制出了对应的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在煤层顶板富水性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含水层厚度、砂泥比、钻孔浆液消耗量和断层分维值为顶板岩层富水性评价的4个融合因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GRA)及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主控因素与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其相关性分析结果,提出了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指数概念及其评价体系,利用模糊德尔菲层次分析法(FDAHP)实现了评价指标权重的客观决策,建立含水层富水性指数计算模型。为了提高顶板富水性预测的准确性,选用富水性指数、顶板物探视电阻率和富水性专家经验打分法3个综合因素,依据极差变换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获得的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将各因素进行融合,获得了顶板富水性分区图。将所得到的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综合分区图和冒裂安全性分区图进行信息融合叠加,把研究区顶板突水危险性划分出安全区、较安全区、较危险区和危险区。

杨涛[10](2019)在《神府矿区隔水土层采动失稳突水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神府矿区薄基岩浅埋煤层上普遍覆盖有三趾马红土隔水层,隔水土层在采动应力场与渗流场共同作用下的微观裂隙损伤-弥合机理、宏观失稳-突水机理以及隔水土层孔隙水压与顶板突水之间的时空响应规律,对于神府矿区顶板突水机理研究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有效揭示因隔水土层失稳引起的顶板突水灾害演化规律。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土工实验、两相物理及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等方法,开展了基于于隔水土层破坏失稳的顶板突水机理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通过土工实验分析,发现矿区隔水土层极限抗剪强度随着液性指数的变化会发生区段跳跃变化的规律。分别从水理、物理及形变角度提出隔水土层三大特性:①水理特性:隔水土层陚存状态随埋深变化的形态异性,其液性指数随着埋深圼近似线性下降趋势,并会引起其形态变化:②物理特性;隔水土层强度指标随埋深变化的深度异性。③形变特性:薄基岩浅埋煤层开采后的地表沉陷的特殊性—隔水上层的沉陷异性,可以解释矿区地表下沉虽增大的原因。(2)基于理论推导与数值计算,分析了隔水土层纵向裂隙发育规律及弥合演化过程,通过构建土层孔隙-裂隙介质渗流耦合方程,对纵向裂隙发育机理进行分析,得到了纵向裂隙宽度解析解。提出了土体裂隙弥合度的概念,用来表示土体的自适应弥合能力。构建了裂隙弥合受力模型,得到了隔水土层裂隙弥合度的解析解。隔水土层裂隙在弥合后会产生咬合铰接区,造成土体单元相互挤压变形,使裂隙介质结合为致密的黏结结构,恢复土体渗透性及隔水性。咬合铰接区的渗透性弱于非咬合铰接区,即土层裂隙弥合压实后,土体隔水性能存在进一步增强的可能性。(3)建立了隔水土层孔隙水压与动态开采关系的粘弹性动力模型,得到了两者之间的解析关系式。分析发现当开采厚度较大时,采空区上覆隔水土层孔隙水压出现畸变漏斗,在工作面两端头处最为严重,当开采厚度较小时,采空区上覆隔水土层孔隙水压会发生周期性小幅波动,未发生积聚及快速消散现象。工作面上覆隔水土层孔隙水压与工作面顶板涌水量存在着紧密的时空响应关系。由于采动及渗流作用的影响,当隔水土层宏观纵向裂隙发育足够充分时.在微观上土层孔隙水压出现压力畸变,宏观上与之对应发生工作面顶板涌水量猛增现象。(4)通过突水案例数据收敛及理论模型判别分析了隔水土层不同破坏形式-失稳诱灾之间的关系,发现顶板突水的空间及时间范围与土采比有着密切关系:在开切眼附近位置的顶板突水事故,土采比相对较小,土体呈“铆钉式剪切破坏”,经过数次周期来压之后的顶板突水事故,土采比相对较大,土体呈“椭圆弧拉伸破坏”,两种破坏形式的临界土采比为7-8。判别时先进行“铆钉式剪切破坏”判别,若土层稳定则进行“椭圆弧拉伸破坏”判别,以此来进行初步的顶板突水预测。突水演化试验发现:当土采比超过1415时,隔水土层中部有强隔水作用,上下层位裂隙会在应力恢复及排水过程中自适应弥合,隔水土层的裂隙弥合度越大,则弥合后土体的渗透系数越小,并出现一定的排水现象,其隔水性能与破坏前相比反而增强,其渗透特性及变形特征进一步验证了裂隙弥合后的咬合铰接效应。(5)根据神府矿区浅埋煤层顶板突水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建立了基于隔水土层稳定性的浅埋煤层顶板突水预测模型。该模型能精确预测工作面的综合突水危险级别及突水危险点,减少了采前防突水工作的盲目性与工作量,为浅埋煤层顶板突水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工程实测涌水量反馈证明了该模型不仅准确得到了综合突水级别,还预测了各突水危险点坐标位置,大大降低顶板突水事故的发生概率。基于AHP-GRA耦合预测模型并结合Arc-GIS及Matlab对井田范围进行了突水关联度数据可视化分析,得到了五个一级指标对应的突水关联度分布图,为矿井防突水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论文以开采扰动及水体渗流的耦合作用为出发点,以隔水土层隔水稳定性为关键点,以顶板突水预测判别为目标点,对基于隔水土层破坏的顶板突水灾害机理及预测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丰富了神府矿区顶板突水预测研究体系的内容,对于富水区下薄基岩浅埋煤层的安全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基于灰色理论的铁路环境水害危险度计算模型构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灰色理论的铁路环境水害危险度计算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本数据的轨道交通事故致因分析及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轨道交通事故模型研究现状
        1.2.2 轨道交通事故致因分析现状
        1.2.3 轨道交通事故风险研究现状
        1.2.4 文本关键词提取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文章结构
2 文本数据处理计算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
        2.1.1 网络的图表示
        2.1.2 网络的基本拓扑性质
        2.1.3 网络故障扩散
    2.2 文本关键词提取方法相关理论
        2.2.1 文本关键词提取的基本步骤
        2.2.2 方法评价指标
    2.3 贝叶斯网络相关理论
        2.3.1 贝叶斯网络相关概念
        2.3.2 贝叶斯网络的构建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复杂网络的文本关键词提取方法
    3.1 问题描述
    3.2 NWS(New Word-Sentence)模型构建
        3.2.1 基本假设
        3.2.2 词网的构建
        3.2.3 句网的构建
        3.2.4 词-句网的构建
    3.3 实验与结果讨论
        3.3.1 对比方法和评价指标
        3.3.2 数据来源
        3.3.3 结果与讨论
    3.4 文本关键词提取例子:铁路事故故障文本数据
    3.5 本章小结
4 利用关键词提取的轨道交通事故致因文本识别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方法提出
        4.2.1 基本假设
        4.2.2 特征描述与选择
        4.2.3 识别致因文本的主要步骤
        4.2.4 RCI-NWS致因文本识别方法的建立
    4.3 实验与结果
        4.3.1 数据描述
        4.3.2 事故故障致因文本识别
        4.3.3 结果讨论
    4.4 算例应用:构建bow-tie模型并分析
        4.4.1 准备工作
        4.4.2 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面向文本数据的动态贝叶斯网络事故风险分析
    5.1 问题描述
    5.2 数据简介
    5.3 方法提出
        5.3.1 图模型的建立
        5.3.2 故障树的构建
        5.3.3 事故树-贝叶斯网络的转换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图模型
        5.4.2 事故树的建立
        5.4.3 贝叶斯网络
        5.4.4 定量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地铁文本数据的致因链风险分析方法
    6.1 问题描述
    6.2 事故文本致因双层网络
        6.2.1 数据的获取
        6.2.2 数据清洗和原因文本识别
        6.2.3 双层致因网络模型的构建
    6.3 文本双层网络节点综合特征值计算
    6.4 致因链的形成
    6.5 致因链与风险分析
        6.5.1 致因双层网络的构建
        6.5.2 致因双层网络相继故障
        6.5.3 事故致因网络的风险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5.6故障树节点含义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韩城矿区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辨识与致灾危险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矿山(井)地质灾害
        1.2.2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
        1.2.3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辨识
        1.2.4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致灾危险度评价
        1.2.5 韩城矿区矿井地质灾害相关研究
        1.2.6 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与自然地理
        2.1.1 矿区范围
        2.1.2 气候与气象
        2.1.3 地表水
        2.1.4 地震
    2.2 地层与煤层
        2.2.1 矿区地层层序
        2.2.2 含煤地层及主采煤层
    2.3 地质构造
        2.3.1 断层
        2.3.2 褶皱
        2.3.3 节理
        2.3.4 层滑
    2.4 开采地质条件
        2.4.1 水文地质
        2.4.2 瓦斯地质
        2.4.3 煤尘爆炸、煤层顶底板岩层及自燃条件
3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其量化辨识
    3.1 矿井地质灾害典型案例
    3.2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其主要特征
    3.3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灾源体的量化辨识
    3.4 韩城矿区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辨识
        3.4.1 煤尘爆炸
        3.4.2 煤层自燃
        3.4.3 冒顶
        3.4.4 冲击地压
        3.4.5 瓦斯灾害
        3.4.6 矿井水害
    3.5 本章小结
4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致灾危险度评价
    4.1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致灾危险度评价方法
    4.2 韩城矿区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致灾危险程度
    4.3 韩城矿区瓦斯灾害危险度分区
        4.3.1 评价指标
        4.3.2 指标权重确定
        4.3.3 瓦斯灾害危险度评价分区
    4.4 韩城矿区底板水害危险度分区
        4.4.1 评价指标
        4.4.2 指标权重确定
        4.4.3 底板水害危险度评价分区
    4.5 韩城矿区其他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致灾危险度评价
        4.5.1 顶板灾害危险度评价
        4.5.2 煤尘爆炸危险度评价
        4.5.3 冲击地压危险度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成灾机理及灾害防控措施
    5.1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成灾机理
    5.2 矿井地质灾害的触发因素
    5.3 矿井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5.3.1 地质影响因素
        5.3.2 人为影响因素
    5.4 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控措施
        5.4.1 加强对孕灾因素的精准定位与动态监测
        5.4.2 加强对矿井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研究
        5.4.3 规范开采活动,防止触发矿井地质灾害
        5.4.4 韩城矿区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控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深部开采底板破裂分布动态演化规律及突水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华北型煤田东缘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区域赋煤构造及含水层
    2.2 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水源水文地质特征
    2.3 煤系基底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深部开采底板变形破坏原位动态监测
    3.1 分布式光纤动态监测底板采动变形破坏
    3.2 对比分析光纤实测与传统解析和原位探查
    3.3 本章小结
4 深部开采煤层底板破坏机理和突水模式研究
    4.1 深部开采煤层底板破裂分布动态演化规律
    4.2 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模式
    4.3 本章小结
5 深部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非线性预测评价方法
    5.1 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预测
    5.2 下组煤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及应用
    5.3 本章小结
6 深部开采底板水害治理模式及关键技术
    6.1 底板水害治理模式和效果评价方法
    6.2 底板水害治理模式和治理效果评价的应用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性成果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与险情诊断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凌汛成因、灾害特点与防凌措施研究
        1.2.2 凌洪演进数值模拟与凌情预测预报方法研究
        1.2.3 河势变化与凌汛险情演化特性研究
        1.2.4 堤防险情分析评价及溃堤风险评估研究
        1.2.5 研究不足剖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黄河宁蒙段凌情与凌汛灾害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2.1 凌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2.1.1 凌情变化特征
        2.1.2 凌情变化影响机制
    2.2 凌汛灾害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2.2.1 凌汛灾害主要成因
        2.2.2 凌汛灾害演变特征
        2.2.3 凌汛灾害演变驱动机制
    2.3 凌汛洪水风险分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河宁蒙段河势分形特征及冰塞险情诊断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河势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3.1.2 冰塞险情诊断方法
    3.2 河势分形特征及其与冰塞冰坝的关联性分析
        3.2.1 横断面-纵剖面-平面河势分形特征
        3.2.2 河势分形与冰塞冰坝的关联性分析
    3.3 黄河宁蒙段冰塞险情诊断模型
        3.3.1 诊断指标体系
        3.3.2 诊断样本集构造
        3.3.3 样本训练与参数设定
    3.4 黄河宁蒙段冰塞险情诊断结果及其分析
        3.4.1 冰塞险情诊断结果
        3.4.2 冰塞险情主要驱动因子辨识
        3.4.3 冰塞险情变化趋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FAHP-熵权聚类算法的凌汛堤防险工段划分与危险性评价
    4.1 堤防分段危险性评价方法及模型
        4.1.1 评价方法
        4.1.2 评价堤段划分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4 评价指标赋值及其标准化
        4.1.5 危险性评价指标赋权
    4.2 黄河宁蒙段凌汛堤防危险度计算及险工段划分
        4.2.1 堤防危险度计算
        4.2.2 堤防险工段划分
    4.3 黄河宁蒙段堤防危险性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4.3.1 凌汛堤防险工段空间分布特征
        4.3.2 分凌区应急调控的敏感性分析
        4.3.3 堤防危险性关键影响因素与变化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河宁蒙段凌汛溃堤洪水耦合计算模型与风险动态评估
    5.1 凌汛溃堤洪水耦合计算模型
        5.1.1 模型原理
        5.1.2 模型建立
        5.1.3 模型验证
    5.2 凌洪溃堤淹没风险动态评估方法
        5.2.1 评估思路及方法
        5.2.2 评估指标体系
    5.3 河道与泛区凌汛壅水-溃堤-淹没动态耦合模拟结果
        5.3.1 凌汛溃堤洪水动态演进过程
        5.3.2 凌洪淹没模拟结果分析
    5.4 耦合堤防危险度的凌洪淹没风险聚类评估
        5.4.1 风险评估样本矩阵构造与指标赋权
        5.4.2 凌洪溃堤淹没风险度计算及分级聚类
        5.4.3 不同区域凌洪溃堤淹没联合风险评估
        5.4.4 凌洪溃堤淹没易损性变化趋势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川藏铁路易贡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及线路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涌水量预测研究现状
        1.2.2 隧道线路优选研究现状
        1.2.3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隧道工程中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第3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3.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划分
    3.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3.3 地下水化学特征
    3.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第4章 易贡隧道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影响隧道选线的工程水文地质控制因素
        4.2.1 自然地理因素
        4.2.2 地质-水文地质因素
        4.2.3 隧道工程因素
    4.3 基于理论公式法的隧道线路水环境影响分析
        4.3.1 计算方法
        4.3.2 涌水量预测结果分析
        4.3.3 隧道线路影响范围预测分析
        4.3.4 外水压力预测分析
    4.4 线路方案比较分析
第5章 易贡隧道线路方案水文地质综合比选研究
    5.1 评价方法
        5.1.1 常用的评价方法
        5.1.2 隧道线路综合比选方法的选择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比选方案各指标特征取值
    5.4 隧道线路选取综合评价
        5.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5.4.2 模糊综合评价
    5.5 最优线路方案推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甘泉铁路防洪体系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我国铁路防洪体系发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甘泉铁路防洪体系的评价依据
    2.1 甘泉铁路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自然特征
        2.1.2 铁路基础设施
        2.1.3 甘泉铁路降雨监测实况
        2.1.4 甘泉铁路洪灾实况
    2.2 洪水灾害系统及风险
        2.2.1 洪水灾害系统
        2.2.2 洪水灾害风险定义
        2.2.3 洪水灾害风险评价
        2.2.4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
    2.3 铁路防洪体系
        2.3.1 铁路防洪体系含义
        2.3.2 铁路防洪体系效果评价理论依据
    2.4 本章小结
3 甘泉铁路防洪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与方法
        3.1.1 指标与指标体系
        3.1.2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3.1.3 指标筛选方法
    3.2 评价指标筛选
        3.2.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2 结构合理性
        3.2.3 功能完善性
        3.2.4 协调程度
    3.3 本章小结
4 甘泉铁路防洪系统评价模型构建
    4.1 评价方法综述
        4.1.1 评价方法介绍
        4.1.2 评价方法选择
    4.2 防洪系统评价模型构建
        4.2.1 神经网络结构确定
        4.2.2 选取训练样本
        4.2.3 输入层指标无量纲化
        4.2.4 指标权重转换
        4.2.5 评价指标标准化
    4.3 本章小结
5 甘泉铁路防洪系统实例分析
    5.1 甘泉铁路防洪评价标准构建
        5.1.1 甘泉铁路防洪评价指标体系
        5.1.2 训练样本选取及模拟
    5.2 甘泉铁路防洪系统综合评价分析
        5.2.1 甘泉铁路防洪能力评价
        5.2.2 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训练样本数据

(7)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
        1.2.2 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
        1.2.3 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
        1.2.4 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
        1.2.5 公路洪灾风险评价与区划
        1.2.6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预期目标
第二章 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2.1 致灾因子指标体系
        2.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2.1.2 级别优先关系法遴选指标因子
        2.1.3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
    2.2 基于权重合成-TOPSIS危险性评价模型
        2.2.1 评价指标归一化
        2.2.2 熵权-复相关系数合成法确定指标权重
        2.2.3 危险性评价模型
    2.3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分析
    3.1 孕灾环境指标分析
        3.1.1 地形地势(b_1)
        3.1.2 地表坡度(b_2)
        3.1.3 地貌类型(b_3)
        3.1.4 河网密度(b_4)
        3.1.5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b_5)
        3.1.6 植被覆盖(b_6)
    3.2 构建孕灾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2 评价指标量化赋值与标准化处理
        3.2.3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3.2.4 基于Arc GIS的孕灾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3.3 孕灾环境脆弱性分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评价
    4.1 承灾体易损性指标分析
        4.1.1 公路等级(c_1)
        4.1.2 路网密度(c_2)
        4.1.3 公路路产(c_3)
        4.1.4 人均GDP(c_4)
    4.2 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模型
        4.2.1 评价指标体系
        4.2.2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4.2.3 指标权重计算
        4.2.4 基于局部指标权重加权的灰色聚类耦合评价模型
    4.3 承灾体易损性分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分析
    5.1 防洪减灾有效性指标分析
        5.1.1 区域面积内水文、雨量观测站点密度(d_1)
        5.1.2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投入(d_2)
        5.1.3 公路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d_3)
        5.1.4 劳动力人口比重(d_4)
    5.2 防洪减灾有效性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
        5.2.2 指标数据归一化处理
        5.2.3 有效性指标权重计算
        5.2.4 有效性评价模型
    5.3 防洪减灾有效性区划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6.1 公路洪灾风险理论
        6.1.1 公路洪灾理论
        6.1.2 公路洪灾风险评价内涵
        6.1.3 公路洪灾风险评价方法
    6.2 公路洪灾风险性评价模型
        6.2.1 风险性评价目标
        6.2.2 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6.3 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6.3.1 公路洪灾风险分区
        6.3.2 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8)诱发沪昆铁路江西段沿线水害和地质灾害的临界雨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沪昆铁路概况
2 资料与方法
3 水害和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
    3.1 基本特征
    3.2 相关性分析
4 致灾临界雨量分析
    4.1 出巡警戒
    4.2 限速警戒
    4.3 封锁警戒
5 结论

(9)基于多属性融合的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及突水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2.1 井田概况
    2.2 井田地质概况
    2.3 井田水文地质概况
    2.4 采区概况及采掘揭露的水文地质情况
    2.5 本章小结
3 顶板冒裂安全性评价及分区
    3.1 FLAC~(3D)数值模拟
    3.2 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及冒裂安全性分区
    3.3 本章小结
4 顶板富水性主控因素定量化研究
    4.1 顶板含水层富水性主控因素分析
    4.2 基于灰色关联与主成分分析法的相关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顶板富水性综合评价模型及预测分区
    5.1 顶板富水性综合评价方案
    5.2 顶板富水性指数评价模型
    5.3 顶板富水性综合评价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顶板突水危险性研究
    6.1 分区原则
    6.2 顶板突水危险性分区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神府矿区隔水土层采动失稳突水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顶板突水机理研究现状
        1.2.2 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现状
        1.2.3 “水-土”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1.2.4 突水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5 以往顶板突水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神府矿区隔水土层特性分析
    2.1 神府矿区水文地质概况及煤层赋存特征
        2.1.1 神府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2.1.2 隔水土层赋存特征
        2.1.3 神府矿区煤层赋存特征
    2.2 隔水土层特征分析
        2.2.1 隔水土层物理-水理-力学性质指标
        2.2.2 隔水土层水理特性
        2.2.3 隔水土层物理特性
        2.2.4 隔水土层形变特性
    2.3 本章小结
3 隔水土层裂隙损伤-弥合机理分析
    3.1 隔水土层裂隙发育分析
        3.1.1 土体孔隙-裂隙介质渗流耦合理论
        3.1.2 土体裂隙发育机理
    3.2 应力恢复对隔水土层纵向裂隙的弥合效应
        3.2.1 土体纵向裂隙自适应弥合机理
        3.2.2 土体纵向裂隙弥合度
    3.3 土体纵向裂隙弥合演化分析
        3.3.1 模拟试验方案设计
        3.3.2 耦合作用下裂隙弥合过程
        3.3.3 裂隙咬合铰接效应
    3.4 本章小结
4 隔水土层孔隙水压畸变与顶板突水灾变的时空响应特征
    4.1 隔水土层孔隙水压与开采关系解析解
    4.2 不同开采厚度的孔隙水压动力反应模拟
        4.2.1 流固耦合方程的建立
        4.2.2 流固耦合模型建立
        4.2.3 模拟结果分析
    4.3 沟谷下的孔隙水压动力反应模拟
        4.3.1 沟谷地质条件
        4.3.2 多因素拟合修正公式突水判别
        4.3.3 基于孔压动力反应的突水模拟预测
    4.4 本章小结
5 采动及渗流作用下隔水土层失稳-突水机理
    5.1 薄基岩浅埋煤层顶板突水特征分析
    5.2 隔水土层破坏失稳准则
        5.2.1 土层“铆钉式剪切破坏”判别准则
        5.2.2 土层“椭圆弧拉伸破坏”判别准则
    5.3 隔水土层失稳突水演化试验研究
        5.3.1 固液耦合相似材料的研制
        5.3.2 土层失稳诱灾演化试验
    5.4 隔水土层裂隙自适应弥合演化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隔水土层稳定性的突水预测模型
    6.1 神府矿区顶板突水影响指标
    6.2 耦合预测模型
        6.2.1 模型理论基础
        6.2.2 耦合预测模型的建立
    6.3 基于隔水土层稳定性的层次结构模型
    6.4 工作面突水预测实例分析
        6.4.1 工作面概况及突水影响指标
        6.4.2 突水判断矩阵构建
        6.4.3 一级指标突水危险性等级
        6.4.4 顶板突水危险性综合等级
        6.4.5 突水危险点预测
        6.4.6 现场涌水量实测反馈
    6.5 矿井突水预测实例分析
        6.5.1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6.5.2 南梁井田范围突水预测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基于灰色理论的铁路环境水害危险度计算模型构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本数据的轨道交通事故致因分析及风险研究[D]. 杨柳.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韩城矿区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辨识与致灾危险度评价[D]. 王锐.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深部开采底板破裂分布动态演化规律及突水危险性评价[D]. 胡彦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与险情诊断评价方法研究[D]. 田福昌. 天津大学, 2020
  • [5]川藏铁路易贡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及线路优选研究[D]. 张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甘泉铁路防洪体系评价研究[D]. 王茂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7]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研究[D]. 伍仁杰.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诱发沪昆铁路江西段沿线水害和地质灾害的临界雨量初探[J]. 金勇根,吴凡,袁正国,龙余良.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9(02)
  • [9]基于多属性融合的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及突水危险性研究[D]. 韩璐. 山东科技大学, 2019
  • [10]神府矿区隔水土层采动失稳突水机理研究[D]. 杨涛.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基于灰色理论的铁路环境水灾风险计算模型构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