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理的 SOAP 应用程序框架

基于代理的 SOAP 应用程序框架

一、一个基于Agent的SOAP应用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牛亚旭[1](2021)在《人因约束下基于移动机器人的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优化》文中指出随着仓储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多机器人系统因其空间占用小,需求响应灵活,且能够全天候工作,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仓储环境中。其中,移动机器人订单履行系统(Robotic Mobile Fulfillment System,RMFS)作为一种特别适用于B2C电子商务订单履行的自动化存取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如Amazon,Walgreens,Zappos,Staples,京东、天猫、苏宁等国内外着名电商企业仓储系统中。RMFS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移动机器人在仓储环境中的普及程度,提升了仓储系统的订单挑选效率,但同时也为配合机器人高效作业的挑拣员带来极高的生理疲劳与压力。目前,RMFS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结构设计及运行策略优化等方面,鲜有将人为因素考虑在内的研究。在自动化技术大量取代机械性劳动的物流仓储中,对极度依赖挑拣员认知、推断、决策、操作能力的订单挑选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因成为制约订单挑选系统效率的关键因素。RMFS人机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中的机器人指派决策及机器人货架搬运作为订单挑选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是工作站挑拣员货物挑选作业顺利进行的前提及保障,共同决定着RMFS订单挑选效率。因此本文针对人因约束下基于移动机器人的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优化展开研究,具体为:首先,针对RMFS订单挑选过程中的挑拣员主观不适水平,基于Borg CR-10评估量表、货物位置及货物特征等因素,建立了挑拣员不适程度量化模型。为解决不同挑选任务以及挑拣员不适水平分布下的机器人指派决策问题,采用分散式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以均衡系统效率和挑拣员不适水平为目标,训练获得移动机器人自主指派策略。通过仿真试验证明所学机器人指派策略对实现挑拣员间工作量合理分配的有效性。其次,采用客观反映挑拣员压力状态的瞳孔直径信号,运用可穿戴生理信号传感器实现对挑拣员生理状态的实时、无感的准确检测。考虑到系统运行状态以及挑拣员压力水平的动态复杂性,基于Value-Decomposition Network(VDN)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利用挑拣员压力度量和时间成本构建奖励函数,获得面向挑拣员压力水平的分散式移动机器人自主指派策略。通过仿真试验证明所提方法在保证订单挑选效率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挑拣员压力持续时间。然后,针对大订单集合,长时间货物挑拣情况,提出了面向挑拣员疲劳-压力水平管理的机器人指派策略研究框架。在采用瞳孔直径信号实现压力检测的基础上,引入挑拣员心率信号检测,实现对挑拣员疲劳-压力状态的共同检测。基于检测到的挑拣员生理状态,利用QMIX算法获得基于机器人自主决策下的实时指派策略,通过机器人指派与中止指派决策,获得合理的挑拣员工间休息方案。仿真试验证明了所学得机器人指派策略在挑拣员疲劳-压力水平管理方面的有效性。最后,针对人机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中的机器人货架搬运轨迹跟踪控制过程展开研究。考虑到移动机器人在货架搬运中遇到的模型参数摄动、速度耦合、负载变化以及其他外界干扰,引入了干扰观测器结构,基于所提的简化广义Kharitonov定理,提出了一种干扰观测器和速度控制器参数可行域确定的图像分析方法。仿真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在面对被控对象参数有较大摄动和外界扰动时,可以保证轨迹跟踪的有效性。综上,本文从移动机器人指派策略及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两方面,对人因约束下基于移动机器人的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优化进行了研究,实现在最大程度适应挑拣员生理状态的同时保证移动机器人订单履行系统运行效率。为电子商务仓储环境下人机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优化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为通过提升移动机器人订单履行系统运行效率提高电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罗树林[2](2021)在《基于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的材料设计方法与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的不断发展,以高通量计算、晶体结构预测为代表的材料设计方法在材料研究中的地位正在快速上升。第一性原理高通量计算,可以大规模搜索材料相空间,发现新的材料、性质及原理。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为突破口,机器学习算法快速应用在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机器学习与材料设计方法的交叉融合,在新材料、新的构效规律、设计原则等的发现上取得了显着的进展,进一步刺激了众多科研力量的持续关注。实现高通量计算等材料设计方法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有效结合,依赖于开发新的算法及软件基础架构。如何高效地产生、收集、管理、学习和挖掘大规模材料数据,是当前该研究方向涉及的算法开发及软件设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点。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发展了三个基于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的计算方法与软件,并将其应用于一些典型半导体光电材料物性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或进展:(1)参与开发了人工智能辅助、数据驱动的高通量计算材料设计软件JAMIP(Jilin Artificial-intelligence aided Materials-design Integrated Package)中的晶体结构数据读写模块的核心算法及结构原型数据库接口,并对JAMIP做了千百级高通量计算任务测试。材料晶体结构信息的保存具有多种不同的数据格式。正确读取,写入这些不同类型的结构文件,是材料设计软件开发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针对不同结构文件,设计开发了结构文件读写算法。特别重要的是,对各种非标准格式的晶体学信息文件(CIF),现有其他发布的同类算法存在无法正确识别所有非标准类型的CIF文件的问题,我们设计并发展了新的自适应算法来处理这些不同类型的非标准CIF文件,确保结构读写模块的更广泛的普适性。同时,我们开发了JAMIP软件的晶体结构原型数据库接口及配套工具,方便高通量结构建模及计算。此外,我们还对开发的JAMIP材料设计软件,开展了百千级高通量计算任务测试,验证了软件的可靠性。(2)发展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聚类算法的结构原型生成算法及软件SPGI(Structure Prototype Generator Infrastructure),并用此软件创建了一个大型无机晶体结构原型数据库LAE-ICSPD(Local Atomic Environment based Inorganic Crystal Structure Prototype Database)。通常,高通量计算方法是基于一些结构原型,进行候选元素替换,通过批量计算来快速筛选潜在的候选材料。因此,高质量、高独占性的结构原型数据库对于高通量计算具有重要的实际使用价值。晶体的原子局域环境编码了晶体结构的所有原子配置信息,能很好地代表结构的独占性。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人工智能晶体结构原型生成软件SPGI,其基于无监督学习策略,以晶体结构的局域原子环境作为描述符,对所有实验上已合成的无机晶体结构做聚类分析,从中挑选出来了15613个结构原型,并以此构造了一个大型无机晶体结构原型数据库LAE-ICSPD,为高通量计算或机器学习等材料设计方法提供所需的晶体结构原型数据。(3)发展了一种新的、可逆推回晶体结构的晶体结构表征方法,并基于此结构表征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高通量计算和机器学习算法的逆向晶体结构预测策略。基于晶体结构投影分解算法,我们发展了一种新的可逆推回晶体结构的结构表征方法“二维切片格点图”。其核心思想是:对三维晶体结构做切片投影处理,将属于同一平面上的原子“切片”(投影)到同一个二维格点图上。该描述符可以同时用作监督学习预测模型(如深度神经网络)和无监督学习生成式模型(如变分自编码器,生成对抗神经网络)所需的材料特征描述符。同时,结合晶体结构原型数据库、监督学习性质预测模型/无监督学习生成式模型,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以材料目标性质为导向的逆向晶体结构预测策略。(4)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成功解析了实验观测到的Cs Pb Br3钙钛矿在两个不同表面上的具体原子排布,并解释了这两个不同表面间的相互转变机制。实验上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测到了无机钙钛矿Cs Pb Br3材料有两个不同的稳定表面,即“stripe”表面和“armchair”表面。其中,“stripe”表面区域面积比“armchair”表面区域面积更大。但是实验上无法确定这两个表面对应的具体的表面原子排布,也无法解释为什么“stripe”表面区域面积更大。通过采用自主开发的JAMIP软件,我们开展了Cs Pb Br3钙钛矿STM图像的高通量模拟。我们发现了两个构建表面的模拟STM图像与实验观测图像吻合,进而解析了实验上观测到的“stripe”,“armchair”两种STM图像对应的具体表面原子排布:“stripe”图像是由于表面Br原子对及其两侧的Cs原子的长程和短程间隔排布所形成;而“armchair”图像是由于表面Br原子对及其两侧的Cs原子分层排布所形成。通过计算这两个表面结构的表面能,我们发现“stripe”表面的表面能略低于“armchair”表面的表面能,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是“armchair”表面自发地转变为“stripe”表面的主要原因,解释了“stripe”表面区域具有更大面积的实验事实。(5)基于第一性原理高通量计算方法,探索了纯MAPb I3钙钛矿中掺杂5-AVA分子可以提高材料热力学稳定性的原因,以及二维层状硒化铟材料的β相和γ相中带隙值和电子迁移率随原子层层数的变化规律。对于有机钙钛矿MAPb I3材料,实验上发现往其纯相中掺杂5-AVA分子,使其变成(5-AVA)xMA1-xPb I3体系后,能显着提高其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的稳定性。通过采用高通量筛选方法,我们批量计算了数十个不同的MAPb I3相和(5-AVA)xMA1-xPb I3相的形成能,获得了能量最低的两个MAPb I3相和两个(5-AVA)xMA1-xPb I3相。通过分析筛选出的四个相的分解焓及结构中八面体的形变程度,我们发现:5-AVA离子与I离子间有更强的键合作用,使得掺杂相中具有更大的八面体畸变程度;(5-AVA)xMA1-xPb I3体系具有更低的分解焓。因此,理论计算结果显示:5-AVA分子的加入,使得有机钙钛矿中的有机分子更难逃逸。这是纯MAPb I3钙钛矿中掺杂5-AVA分子可以提高材料热力学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开发电子输运计算的高通量计算流程方法及模块,与合作者开展了对两种相(β相和γ相)的二维层状硒化铟材料从单层到十层结构的带隙值、电子迁移率等物性随着原子层层数的变化规律的研究。我们发现:两种相的带隙值都是随着原子层层数的增加而减小,两种相的电子迁移率都是随着原子层层数的增加而增大。

朱忠栋[3](2021)在《基于HTTP流量的SOL注入攻击检测研究》文中指出丰富的Web服务极大的方便了日常生活,同时也引入了更多基于HTTP协议的攻击。SQL注入攻击作为Web服务的主要威胁是入侵检测系统的防御重点。为了应对日益提升的检测技术,SQL注入攻击形式也在不断的升级变异,攻击者采用编码、变形等手段绕过现有的检测方法。如何在复杂的HTTP请求中检测出变异的SQL注入攻击,并且能够定位攻击位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为解决上述问题,以检测出更多的SQL注入攻击形式和快速定位SQL注入攻击的位置为研究目标,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如下成果:1.提出了一个低漏报率的SQL注入攻击检测框架。该框架包含数据收集、数据清洗、特征表示、模型构建四个阶段。数据清洗阶段通过降低无关信息的干扰,提高了复杂流量环境下的SQL注入攻击的检测能力。特征表示阶段提出了包含特殊符号的词汇特征的生成方式。模型构建阶段讨论了检测模型应具备的特性。2.提出了检测变异SQL注入攻击的模型,即vSQL-CNN。该模型在本文检测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提取字符维度和词维度的特征,提升了对变形SQL关键字的表达能力。在20万条流量的实验数据集上,vSQL-CNN可以有效检出变异的SQL注入攻击,精确率达到99.02%,召回率达到97.53%。同时在变长输入的条件缩减了训练时间。3.提出了 Locate-SQL可解释化检测模型,可以在复杂流量中自动定位SQL注入攻击的位置,以帮助安全人员快速获取攻击特征。Locate-SQL通过对注意力权重的可视化,直观地展示出输入对于预测结果的重要的部分。在实际的流量环境下,Locate-SQL可以准确的识别出SQL注入攻击的分布位置。

冯雁星[4](2021)在《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及存储容量的增大,其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结构越来越复杂,处理数据的算法越来越复杂,使得计算机应用面越来越广泛,也显得计算机越来越具有智能,但实质上计算机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这一基本原理并没有改变。从软件智能化研究领域分析,计算机展现的智能体现在程序的自动执行上;人类的智能体现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上;人工智能应该主要体现在程序的自动生成上。程序自动生成的研究目的要使计算机软件能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够根据自身的当前状态和能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自动生成解决方案,并执行解决方案达成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能力。首先,本文对人类的智能结构和人类解决问题的相关智能机制进行了研究,根据智能结构和智能机制对程序的组成和人类的编程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AORBCO模型及其描述语言进行分析与研究,用AORBCO描述语言对Ego的知识进行描述,为数据增加了语义,便于计算机对数据的理解和计算。要使Ego能够自动生成程序,就必须使Ego对自身的能力有一定的理解,使用形式语义学中的公理语义对模型中过程性知识的语义进行了描述,即通过对动作的前置条件、后置条件的描述来定义动作的语义。其次,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是Ego利用自身的信念和能力达成愿望的一个过程,即Ego规划过程。智能规划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过程的研究与发展主要集中在启发式搜索方法和规划模型设计方法上,如何设计一个通用的启发式函数仍然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总结了人类程序设计时对问题进行描述、分解、合成的过程,对计算机的能力进行了语义描述、层次划分、组织,并提出更新与演化理论。此外,采用Java编程语言对规划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设计,设计路径规划实验对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了验证实验。类比人类解决问题的场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不能求解问题时,具有自我意识的Ego能够通过与信念中的熟人进行通信来解决该问题,当Ego与熟人或熟人间产生冲突通过协商处理问题。Ego与信念中的熟人通信求解问题时,双方之间通过协商请求数据的格式、请求的方式以及规划结果的形式来处理问题。针对传统的智能规划问题中协商冲突与欺骗行为,本文提出规划质量(Quality of Planning,QoP)校验来解决,并对协商结果以及权值进行更新与演化。最后,使用Java GUI、JADE、图数据库相关的技术对智能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设计与实现,设计规划系统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与验证。通过求解图形面积问题对人类求解问题的过程进行模拟,验证了系统自动规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张承宇[5](2021)在《基于网络爬虫的Web组件自动化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开源组件广泛用于Web站点的搭建,但是这些开源组件本身也可能存在容易被攻击者利用的各种漏洞和缺陷,因此准确识别出目标站点的Web组件信息能够提升安全测试的效率,对保障站点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Web组件的识别主要基于固定规则分析网页源码和响应报文信息,但这些信息容易被隐藏或修改,从而导致识别准确率低,同时对Web指纹库的完备性要求较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Web组件探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实现了一套自动化Web组件指纹探测系统。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Web服务器类型的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识别模型,以响应报文首部字段相对位置顺序和相关字段内容为特征,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多元分类器,对Web服务器类型识别准确率达到97.73%;针对CMS系统类型的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爬虫获取目标站点多页面的静态文件路径信息的方法,通过提取关键路径信息能识别CMS系统,并与现有检测工具进行比较实验,识别准确率高于现有检测工具。针对主机端口指纹的识别,提出了一种将Nmap集成到系统进行自动化端口扫描的解决方案。(2)基于上述Web组件检测方法,从安全测试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了自动化Web组件检测系统。该系统包含爬虫扫描模块、任务调度模块、系统存储模块、用户交互模块和Web组件指纹检测模块五个部分,并对每个子模块的实现提供了落地方案。同时使用Quartz和Redis消息队列对系统进行解耦,设计了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3)基于上述设计,实现了自动化Web组件探测系统。系统使用Redis集群、Nginx、主从MySQL等多种技术保证了系统的高可用和易扩展性,并以Web界面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最后抽取目标站点样本,同时创建了 12个任务对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测试,能够实现对目标站点Web组件的自动化识别。

王昭宁[6](2020)在《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穿戴等移动智能设备功能在也变得更加强大,基于移动设备的丰富功能服务和移动网络中种类繁多的Web服务,开发人员创造出了大量的移动应用,使得移动技术愈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激发了用户对于移动应用和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移动应用由专业的开发人员在编程的环境中进行开发,他们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根据需求针对特定的系统平台设计和实现相应的移动应用。这样的开发过程流程复杂周期冗长,不利于移动应用的跨平台适配,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论文在面向服务架构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的关键技术,一方面让终端用户利用跨平台图形化的应用开发环境,根据自己的需求基于组件化的应用生成模型独立开发移动应用,同时研究了 QoS感知自动化的服务组合技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实现在移动网络中自动化地服务供给,并提出了优化算法。论文的主要的工作和贡献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1)面向终端用户的基于组件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研究。针对面向终端用户服务生成中移动应用开发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组件化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在应用生成模型中,定义了一个服务组件模型和组件插件模型,基于事件驱动的组件聚合方法跨平台构建的移动应用。基于应用生成模型实现的EasyApp系统,为终端用户提供了一个图形化开发移动应用的编辑器和一系列可用于应用开发的Web组件库,能够快速构建跨平台的移动应用。最后演示了应用开发过程,对开发环境在终端用户中的可用性进行了评估,相比对比系统,终端用户使用EasyApp的开发应用的时间减少了约18%。2)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研究。针对移动网络中Web服务供给的问题,研究了 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问题并且提出了两方面的优化方案。一方面研究了自动规划技术中的图规划算法和启发式搜索算法,并使用了自动规划模型,将图规划与启发式搜索相结合,提出了 Q-Graphplan算法,求解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问题。用标准测试集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同经典的图规划服务组合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Q-Graphplan减少了约77%冗余服务,平均组合时间降低了约24%。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服务组合优化问题中需要考虑的大量的QoS属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QoS优化目标的服务组合的MaSC算法,它借助了一个全新的时态模型,把待解决的服务组合复杂问题分解成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并且采用了 一个多目标的演化过程搜索近似最优的组合服务集合。采用标准测试集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同现有的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MaSC算法求得的服务组合解与最优的偏差减少了约28%,而平均组合时间降低了约73%。3)移动动态网络中的实时服务组合研究。针对在动态的移动网络环境中的服务供给问题,重点关注了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服务发现与实时组合的问题。移动自组织网络环境具有缺少中心管理节点、服务主机持续移动等特点,于是将移动服务组合问题建模为实时规划问题,并提出RTASC算法动态地构建移动网络中的服务流程并实时执行。RTASC可分为服务发现和服务执行两个步骤,在服务发现阶段,RTASC采用了去中心化的启发式的服务发现机制,在分散的服务主机节点中发现当前可用的移动服务,并根据服务的依赖关系反向构建启发式覆盖网络。在服务执行阶段,RTASC采用了一种带有前向探测的边规划边执行的策略,实时的规划和执行组合服务。在模拟环境下测试了算法性能,并和现有的同类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TASC的组合时间降低了约20%,组合失败率降低了约35%。

夏浩铭[7](2020)在《基于SOA架构的省级银行集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银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全行业务的统一核算和账户集中管理,都各自建立起了一套综合业务系统,但由于各银行信息化实施时间有先后,在设备选型、系统建设、技术运用、接口标准等方面难以形成统一,造成各地市信息化差异较大,并且银行内很多系统相互独立且内部耦合性较高,随着银行业务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系统维护成本也越来越高,难以匹配业务的发展速度。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SOA技术,提出了一种解决银行异构系统间系统集成的方法,并在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核心系统合并项目中初步应用,较好地完成了地市级核心系统与省级核心系统的应用对接。首先,基于对SOA四种系统集成模式:消息代理集成模式、单服务集成模式、组服务集成模式和代理集成模式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SOA技术的银行系统集成方法,该方法糅合了多种集成模式,并结合银行系统分层特点,构建系统集成层来简化异构系统的访问和逻辑细节,支持原子服务集成、组合服务集成和业务级集成。其次,研究银行系统集成的方法的具体实现。为了简化异构系统的调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实现主要体现在流程编排上,关键实现模块为流程设计器和流程执行引擎,其中,流程设计器用来实现系统服务的接口类型配置和流程上下文的逻辑关联定义,生成流程控制执行用的XML文件;流程运行引擎通过组件服务实现对XML定义文件的解析,并按照流程设计器中的定义的流程活动顺序执行。最后,通过核心系统合并项目,具体应用了所提出的集成方法。基于该方法的一致性和通用性特点,使地市级渠道系统与核心系统集成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得到了省联社和法人联社的一致认可。

梁静[8](2020)在《微服务框架下敏感信息的交叉跨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采用微服务构架的分布式系统,由基于业务逻辑的多个分立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和信息交互构成,具有低耦合、易开发、易部署、易伸缩等的特点,且在处理高并发的需求下具有天生的优势,是目前解决大业务场景下最主要的技术路线和系统框架。鉴于此,分布式系统中数据安全跨域访问是目前数据安全传输方面的迫切要求和研究探索的热点之一。本文对目前流行的两种分布式框架技术、常见的五种跨域技术以及三类数据加密算法进行了较深入研习,并结合实际商业项目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微服务框架下敏感信息譬如电子人事档案信息等的跨域高安全网式通信的技术方案。本文的分布式微服务系统中进行安全数据传输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搭建分布式微服务系统。目前主要有RESTful以及RPC两种风格的框架用于搭建分布式系统,两种风格的框架各具优势。面对需要全新开发的系统或者需要全面升级的系统,在此场景下使用以Spring Cloud为代表的轻量级RESTful风格框架更为合适。另一种情况则是需要兼容各地区原有的系统并实现信息的分布式交互,此时采用可自主协商通信协议以及数据格式的RPC风格框架则更为合适。本文从上述两种场景出发,结合某省流动人员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这一实际项目,分别搭建了以Spring Cloud为基础的RESTful风格分布式框架以及以WebSocket、WebService技术为基础的RPC风格分布式框架。其次是分布式系统调用时进行安全认证。分布式系统采用的是微服务思想,各微小系统各司其职组合在一起实现项目需求。不同于单体架构模式的系统,分布式系统中会频繁的进行数据交互,而对消息来源进行认证能有效规避在这过程中发生的数据泄露、被截获篡改等造成的影响。本文针对上述的两种框架,在现有的HTTP协议以及TCP协议基础上分别实现了一种附加的安全握手子协议。最后是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与动态解密。现有的加密算法种类繁多,其安全性也经过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际项目肯定。然而目前常见的加密算法大多都是商业产品,根据实际项目的系统需求,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需要在现有加密算法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一层安全防护。本文在加盐加密以及对称加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为数据新增一层加密防护。本文提出的分布式安全传输方案已实际应用于某省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且安全稳定运行2年。文章最后也提出了该方案的改进方向,相信能为日后分布式系统实现数据安全跨域传输提供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吴芳[9](2020)在《基于Web Service的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政府日常办公对互联网有着越来越密切的依赖,随着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兴产物的普及,政务系统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促使政府内部系统数量成倍增加,各部门已经从最初的单系统办公发展为多系统、多平台联合办公。如何有效地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进行跨平台、跨终端的数据交换,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应用的共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政务系统信息化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以政务云资源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平台的开发为例,分别从政务信息化系统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进行需求分析。通过对各种数据交换技术的分析得出,ETL和前置机交换方式,需要引入第二方工具,对部署环境要求高,其耦合性和成本都较高,适合大批量、实时性要求不高、数据结构不需要复杂转化的交换需求,Web服务在数据交换方面有着低成本、跨终端、跨平台、灵活性强、松耦合、代码复用性高等优点,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欢迎。随着Web2.0的诞生以及云计算时代的到来,SOA架构的优势更力加明显,在SOA的基础技术实现中,Web服务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分析SOAP方式的Web Service与REST方式的Web Service的区别,可以看出虽然SOAP Web Service技术方案已经成熟,但REST因其架构简单、扩展性强越来越受到开发者的青睐,RESTful Web Service也逐渐超越SOAP Web Service成为实现SOA的重要实现之一。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软件系统的架构技术日新月异,面对互联网时代不断出现的系统交互和数据交换问题,指出了传统B/S架构在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微服务架构因其灵活性与高可扩展性完美得适应了系统集成需求。对于已运行系统的升级改造全部推翻重来成本较高,受成本等客观因素约束,本文基于以上分析与研究,结合SOA技术与微服务技术理念,基于RESTful Web Service分别对政务云平台的项目管理、资源管理、维护申请等核心业务进行REST资源设计与实现,对服务注册中心,服务网关、权限审计与统一认证、统一消息等基础支撑服务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为了方便客户对数据交换平台的统一监控与管理,提供了管理端日志记录和性能监控等功能。数据交换平台客户端的设计为了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包含RESTful Web Service与SOAP Web Service两种方式,分别对接不同单位不同平台的数据交换需求,并对数据交换平台进行单元测试和接口功能测试。最终设计了一款中低成本、可扩展的分布式数据交换平台,能够满足各业务系统不同终端之间进行实时、安全、准确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需求。在保留原有系统的同时兼容新的数据交换平台,渐进式地升级云平台系统架构,达到对已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并能够适应未来不断更新的资源共享需求。

王齐新[10](2020)在《《云计算:概念和实践》(第1、2章)英汉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节选自斯普林格2018年出版的《云计算:概念和实践》一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前两章主要介绍了云计算的动因、定义、风险、趋势、以及云计算的历史演进、服务类型等,对云计算的历史演变做了细致补充,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对云计算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本翻译报告描述了翻译实践项目的整体过程,总结了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此次翻译项目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从词汇、句法和篇章翻译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科技文本翻译补充平行文本,并为今后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1)在词汇层面,原文中有一些科技新词,没有想对应的中文表达;(2)在句法层面,有很多长难句、被动句以及定语从句;(3)在篇章层面,关于文本的上下文衔接有一些隐藏信息。针对以上问题,得出以下结论:在词汇层面,要注意双语文本中一些词语的不对等表达,对没有相关中文翻译的新词可以进行注译;在句法层面,对于长难句、定语从句和被动句的翻译,应根据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灵活翻译;在篇章层面,在保证篇章连贯性的基础上,译文应当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二、一个基于Agent的SOAP应用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基于Agent的SOAP应用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人因约束下基于移动机器人的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本文研究对象
        1.2.1 移动机器人订单履行系统概况
        1.2.2 移动机器人订单履行系统流程与优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移动机器人订单履行系统相关研究
        1.3.2 人因在运行策略优化中的相关研究
        1.3.3 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相关研究
        1.3.4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面向挑拣员身体不适水平的机器人自主指派策略学习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不适水平量化模型
    2.4 机器人指派策略学习
        2.4.1 系统表示
        2.4.2 基于IQL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2.5 仿真试验
        2.5.1 试验设置
        2.5.2 所提策略性能比较
        2.5.3 灵敏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挑拣员压力水平的机器人自主指派策略学习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挑拣员生理模型
        3.3.1 基于生理信号的压力检测
        3.3.2 挑拣员疲劳-压力生理模型
    3.4 机器人指派策略学习
        3.4.1 系统表示
        3.4.2 基于VDN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3.5 仿真试验
        3.5.1 实验设置
        3.5.2 所提策略性能比较
        3.5.3 灵敏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挑拣员疲劳-压力管理的机器人自主指派策略学习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挑拣员疲劳-压力-恢复生理模型
    4.4 机器人指派策略学习
        4.4.1 系统表示
        4.4.2 基于QIM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4.5 仿真验证
        4.5.1 试验设置
        4.5.2 所提策略性能比较
        4.5.3 灵敏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仓储机器人轨迹跟踪鲁棒控制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干扰观测器可行域
        5.3.1 基于DOB的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5.3.2 动力学模型的DOB设计
        5.3.3 广义Kharitonov定理的相关定义
        5.3.4 低通滤波器参数可行域求解
        5.3.5 方法拓展
    5.4 反馈控制器设计
    5.5 仿真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文章主要结论和创新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基于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的材料设计方法与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材料领域高通量计算工具概述
        1.1.1 大型材料结构及物性计算数据库
        1.1.2 现有高通量计算软件包
    1.2 用于材料学领域的机器学习算法概述
        1.2.1 监督学习算法
        1.2.2 无监督学习算法
    1.3 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计算材料学的理论背景和物性计算方法
    2.1 密度泛函理论概述
        2.1.1 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历史
        2.1.2 Hohenberg-Kohn定理
        2.1.3 Kohn-Sham方程
        2.1.4 交换关联泛函
    2.2 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物性计算
        2.2.1 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物性计算概述
        2.2.2 本文中涉及到的材料第一性原理物性计算
        2.2.2.1 表面原子的STM图像
        2.2.2.2 表面能
        2.2.2.3 原子填充因子
    2.3 结构描述符
        2.3.1 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概述
        2.3.2 本论文中涉及到的材料结构表征方法
        2.3.2.1 原子成键键取向序列(BOO)
        2.3.2.2 原子位置平滑重叠(SOAP)
    2.4 新材料的计算设计方法
        2.4.1 基于高通量计算的计算设计方法
        2.4.2 基于结构预测的计算设计方法
        2.4.3 基于机器学习的计算设计方法
第三章 开发机器学习辅助的高通量计算材料设计工具
    3.1 参与开发机器学习辅助的高通量计算材料设计软件JAMIP
        3.1.1 开发背景
        3.1.2 开发工具
        3.1.3 开发细节
        3.1.3.1 晶体结构的文本文件格式转换
        3.1.3.2 结构原型数据库
        3.1.3.3 百千级高通量计算任务测试
        3.1.4 本节小结
    3.2 基于无监督学习及高通量计算开发晶体结构原型生成软件SPGI及数据库LAE-ICSPD
        3.2.1 开发背景
        3.2.2 开发工具
        3.2.3 开发细节
        3.2.3.1 创建LAE-ICSPD的流程概述
        3.2.3.2 初始结构的筛选及预处理
        3.2.3.3 结构局域原子环境的表征
        3.2.3.4 聚类分析
        3.2.3.5 无机晶体结构原型数据库LAE-ICSPD的创建
        3.2.3.6 结构原型生成软件SPGI
        3.2.3.7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高通量计算
        3.2.4 本节小结
    3.3 结合机器学习与高通量计算的逆向晶体结构预测策略
        3.3.1 逆向晶体结构预测的研究现状
        3.3.2 可逆结构表征方法“二维切片格点图”
        3.3.3 结合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的逆向晶体结构预测策略
        3.3.4 本节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主研发的高通量计算方法与软件在设计半导体光电材料中的应用
    4.1 高通量计算材料设计方法用于设计半导体光电材料的研究现状
    4.2 JAMIP在研究半导体光电材料的结构及性质中的应用
        4.2.1 JAMIP在研究钙钛矿材料CsPbBr_3表面中的应用
        4.2.1.1 CsPbBr_3钙钛矿薄膜样本的实验合成方法及STM观测结果
        4.2.1.2 高通量计算模拟表面原子STM图像的方法及结果
        4.2.2 用JAMIP做高通量计算研究钙钛矿(5-AVA)_xMA_(1-x)PbI_3的稳定性..
        4.2.2.1 (5-AVA)_xMA_(1-x)PbI_3钙钛矿的实验合成方法及稳定性测试
        4.2.2.2 高通量计算辅助研究(5-AVA)_xMA_(1-x)PbI_3钙钛矿的稳定性
        4.2.3 高通量计算二维层状硒化铟材料的电子性质
        4.2.3.1 二维层状硒化铟材料的带隙值随层数的变化规律
        4.2.3.2 二维层状硒化铟材料的电子迁移率随层数的变化规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HTTP流量的SOL注入攻击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知识及理论介绍
    2.1 SQL注入攻击
        2.1.1 SQL注入攻击原理
        2.1.2 SQL注入攻击分类方法
    2.2 深度学习
        2.2.1 Word2vec
        2.2.2 卷积神经网络
        2.2.3 循环神经网络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HTTP流量的SQL注入攻击检测框架
    3.1 问题分析
    3.2 检测框架
        3.2.1 数据收集
        3.2.2 数据清洗
        3.2.3 特征表示
        3.2.4 模型构建
    3.3 效果总结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vSQL-CNN:针对变异的SQL注入攻击的检测模型
    4.1 总体思想
        4.1.1 变异的SQL注入攻击
        4.1.2 方案设计
    4.2 模型构建
        4.2.1 词汇特征
        4.2.2 模型结构
        4.2.3 变长序列训练方式
    4.3 模型评估
        4.3.1 实验环境与评价指标
        4.3.2 参数配置
        4.3.3 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Locate-SQL:可解释化SQL注入攻击检测模型
    5.1 总体思想
    5.2 模型构建
    5.3 实验结果
    5.4 注意力权重可视化
    5.5 实验分析
        5.5.1 网络结构对比
        5.5.2 不同attention机制下的实验效果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Agent研究现状
        1.2.2 自我意识研究现状
        1.2.3 程序理解与程序生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基于唯识学的人工智能(AI)理论
        2.1.1 自我意识理论
        2.1.2 唯识学与人工智能
    2.2 智能规划(AI Planning)理论
        2.2.1 规划描述语言
        2.2.2 规划方法
    2.3 AORBCO模型及其描述语言
        2.3.1 AORBCO模型
        2.3.2 AORBCO描述语言
    2.4 程序生成相关理论
        2.4.1 程序的组成
        2.4.2 程序生成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AORBCO模型中的规划
    3.1 AORBCO模型与智能规划
    3.2 描述性知识与问题分解
        3.2.1 运行的进程实体——Ego(我)
        3.2.2 客体的组成与描述
        3.2.3 熟人的描述
        3.2.4 愿望的描述
        3.2.5 愿望的分解过程
    3.3 过程性知识的描述与组织
        3.3.1 过程性知识的描述
        3.3.2 过程性知识的层次
        3.3.3 过程性知识的组织
    3.4 过程性知识的使用及演化
        3.4.1 过程性知识的使用
        3.4.2 过程性知识的更新与演化
    3.5 AORBCO模型规划相关试验
    3.6 本章小结
4 AORBCO模型中的协商规划
    4.1 通信交互
        4.1.1 通信协议与通信语言
        4.1.2 协商规划
    4.2 通信协商规划
        4.2.2 Ego调用熟人的能力
        4.2.3 Ego发送愿望请求熟人规划的过程
    4.3 Ego筛选策略与信任机制
        4.3.1 筛选参数设计
        4.3.2 规划结构与参数计算
    4.4 协商规划相关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AORBCO模型中的规划验证实验
    5.1 实验环境与配置
    5.2 方案及相关技术
        5.2.1 实验方案
        5.2.2 相关技术
    5.3 实验过程
        5.3.1 系统的类图设计
        5.3.2 规划过程设计与实现
        5.3.3 协商规划交互过程
    5.4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5)基于网络爬虫的Web组件自动化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2.1 Web组件指纹
        2.1.1 Web组件指纹概念介绍
        2.1.2 Web服务器指纹识别
        2.1.3 Web应用组件指纹识别
        2.1.4 主机端口指纹识别
    2.2 爬虫技术
        2.2.1 概念介绍
        2.2.2 爬虫策略介绍
        2.2.3 WebMagic框架
    2.3 随机森林算法
    2.4 系统搭建关键技术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Web组件指纹识别方法
    3.1 Web服务器指纹识别
        3.1.1 Web服务器类型探测方案分析
        3.1.2 基于机器学习的Web服务器类型识别方案
        3.1.3 Web服务器类型识别结果分析
    3.2 CMS系统指纹识别
        3.2.1 方案概述
        3.2.2 爬虫模块介绍
        3.2.3 网页关键标签内容提取
        3.2.4 标签内容切片
        3.2.5 CMS系统指纹识别结果分析
    3.3 主机端口指纹识别
        3.3.1 主机端口指纹识别方案介绍
        3.3.2 主机端口指纹识别结果分析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自动化Web组件指纹检测系统设计
    4.1 需求分析
    4.2 系统框架设计
    4.3 系统子模块设计
        4.3.1 Web指纹检测模块
        4.3.2 爬虫扫描模块
        4.3.3 任务调度模块
        4.3.4 系统数据存储模块
        4.3.5 用户交互模块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自动化Web组件指纹检测系统实现
    5.1 基础环境配置
    5.2 系统实现
        5.2.1 系统存储模块实现
        5.2.2 任务调度模块实现
        5.2.3 爬虫扫描模块实现
        5.2.4 Web指纹检测模块实现
        5.2.5 用户交互模块实现
    5.3 系统功能测试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Web组件与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
        1.1.2 Web服务与面向服务的计算
        1.1.3 移动动态网络中的服务组合
    1.2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整体研究规划
    2.2 面向终端用户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介绍
        2.2.1 编程式开发环境
        2.2.2 图形化开发环境
        2.2.3 跨平台技术介绍
        2.2.4 Web组件技术介绍
    2.3 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技术
        2.3.1 Web服务技术
        2.3.2 静态的服务组合技术
        2.3.3 自动化的服务组合技术
    2.4 移动动态网络中的服务组合技术
        2.4.1 开放式服务发现技术
        2.4.2 分布式服务组合技术
        2.4.3 实时启发搜索技术
        2.4.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终端用户基于组件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3.3 跨平台移动应用组件化生成模型
        3.3.1 服务组件模型
        3.3.2 跨平台移动应用模型
    3.4 系统架构
    3.5 系统演示和评估
        3.5.1 系统实现
        3.5.2 示例应用开发
        3.5.3 可用性评估
    3.6 结论与展望
第四章 基于扩展图规划的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4.3 服务组合相关概念定义
        4.3.1 服务模型
        4.3.2 QoS模型
        4.3.3 问题定义与映射
    4.4 Q-Graphplan
        4.4.1 构建扩展的规划图
        4.4.2 提取启发信息
        4.4.3 转换图
        4.4.4 反向A~*搜索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环境与数据集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结论与展望
第五章 基于时态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的QoS感知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5.3 问题定义与概念描述
        5.3.1 问题定义
        5.3.2 Pareto集合概念
    5.4 时间线模型概念
        5.4.1 时态子目标
        5.4.2 服务执行时间线
    5.5 多目标优化的QoS感知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
        5.5.1 流程概述
        5.5.2 初始化过程
        5.5.3 演化过程
    5.6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5.6.1 实验数据集
        5.6.2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5.6.3 实验结果分析
        5.6.4 复杂度分析
    5.7 结论和展望
第六章 移动动态网络中实时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6.3 实时服务组合基本概念
        6.3.1 服务模型
        6.3.2 实时约束
        6.3.3 问题定义
    6.4 基于前向探测的实时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
        6.4.1 流程概述
        6.4.2 启发式服务发现方法
        6.4.3 基于前向探测的实时组合
    6.5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6.5.1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6.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6 结论与展望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基于SOA架构的省级银行集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银行系统集成方法研究
    2.1 系统集成相关技术
        2.1.1 面向服务架构
        2.1.2 ESB
        2.1.3 WEBSERVICES
        2.1.4 XML
        2.1.5 工作流
    2.2 系统集成模式
        2.2.1 消息代理集成模式
        2.2.2 单服务集成模式
        2.2.3 组服务集成模式
        2.2.4 代理集成模式
    2.3 基于SOA的省级银行系统集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银行系统集成平台总体设计
    3.1 银行系统集成平台设计思路
        3.1.1 服务抽象层
        3.1.2 服务集成层
        3.1.3 业务应用和公共服务功能层
    3.2 银行系统集成平台集成能力
        3.2.1 原子服务集成
        3.2.2 服务级集成
        3.2.3 业务级集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银行系统集成平台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平台应用架构
    4.2 流程设计器设计与实现
    4.3 流程运行引擎设计与实现
        4.3.1 流程运行引擎模块组成
        4.3.2 流程运行引擎模块设计
        4.3.3 -流程运行引擎关键组件
    4.4 平台数据库设计
    4.5 平台外部连接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银行系统集成平台应用案例
    5.1 省级银行系统集成项目背景
    5.2 省级银行系统集成具体应用
        5.2.1 流程设计器应用场景举例
        5.2.2 流程引擎原子服务场景举例
        5.2.3 流程引擎组合服务场景举例
    5.3 省级银行系统集成实施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微服务框架下敏感信息的交叉跨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国内外现状
    1.2.研究内容
    1.3.研究意义
    1.4.本文组织结构
2.相关基础概念与技术
    2.1.微服务
    2.2.Spring Cloud基础概念
        2.2.1.Spring Cloud简介
        2.2.2.Spring Cloud版本说明
    2.3.Spring Cloud核心组件技术
        2.3.1.Eureka
        2.3.2.Ribbon& RestTemplate
        2.3.3.Hystrix
        2.3.4.Feign
        2.3.5.网关路由
    2.4.跨域定义及跨域的产生
        2.4.1.分析对比5 种常见跨域访问技术
    2.5.WebSocket技术实现跨域网式访问
        2.5.1.WebSocket跨域网式访问原理
        2.5.2.WebSocket实时信息交互原理
    2.6.WebService技术与实现
        2.6.1.WebService技术优势
        2.6.2.WebService实现方式
3.数据安全加密技术基础
    3.1.数据安全传输及加密的重要性
    3.2. 三类常见数据加密算法
        3.2.1. 信息摘要算法
        3.2.2. 对称加密算法
        3.2.3. 非对称加密算法
4.分布式安全网式跨域访问研究与建模
    4.1. RESTful分布式安全认证框架搭建
        4.1.1. Spring Cloud框架基础搭建及其新特性
        4.1.2. Spring Cloud框架重点搭建及安全性扩展
    4.2. RPC风格分布式安全框架
        4.2.1. Web Socket扩展方案
        4.2.2. Web Service增强方案
    4.3. 框架完善
5.加解密算法扩展
    5.1. 敏感信息安全加密
    5.2. 网式动态解密
6.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基于Web Service的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研究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Web服务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政务系统信息化需求分析
    2.1 政务云平台信息化发展问题和目标
    2.2 系统功能性需求
        2.2.1 项目管理共享数据建设需求
        2.2.2 资源管理共享数据建设需求
        2.2.3 资源维护建设需求
        2.2.4 协同办公消息叶中心建设需求
    2.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2.3.1 先进性和规范性需求
        2.3.2 安全性和保密性需求
        2.3.3 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需求
        2.3.4 性能指标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交换平台系统方案和技术架构
    3.1 数据交换方案比较
    3.2 SOA技术体系
        3.2.1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
        3.2.2 SOA技术体系的核心
    3.3 Web Service简介
        3.3.1 什么是WebService
        3.3.2 Web Service特点
    3.4 XML和JSON比较与分析
        3.4.1 XML简介
        3.4.2 JSON简介
        3.4.3 XML与JSON比较
    3.5 REST技术分析
        3.5.1 REST相关理论
        3.5.2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3.5.3 REST相关和URI的关系
        3.5.4 REST与SOAP的对比
    3.6 系统总体架构升级
        3.6.1 传统B/S架构政务系统面临的挑战
        3.6.2 传统B/S架构到微服务架构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 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架构设计
    4.2 数据交换平台服务端政务云资源的REST设计与实现
        4.2.1 政务云资源REST资源表述
        4.2.2 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关系E-R图
        4.2.3 REST资源地址设计
        4.2.4 REST服务实现
    4.3 数据交换平台服务端基础支撑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4.3.1 服务注册中心
        4.3.2 服务网关管理
        4.3.3 权限审计与统一认证
        4.3.4 统一消息模块
    4.4 数据交换平台管理端的设计与实现
        4.4.1 数据库连接池和性能监控
        4.4.2 DAO数据层
        4.4.3 日志模块
    4.5 数据交换平台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4.5.1 RESTful Web Service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4.5.2 SOAP Web Service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交换平台的测试
    5.1 单元测试
    5.2 接口测试
        5.2.1 HTTP状态值
        5.2.2 Postman接口测试
    5.3 跨域资源共享CORS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10)《云计算:概念和实践》(第1、2章)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ject
    1.1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Project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1 Main Contents of the Book
        1.2.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2.Translation Procedure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Translation Tools
        2.1.2 Term Base and Parallel Texts
    2.2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3.Translation Theory
    3.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3.2 Theoretical Relevance
4.Case Analysis
    4.1 Lexical Equivalence
        4.1.1 Translation of Lexical Expression
        4.1.2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s
    4.2 Syntactic Equivalence
        4.2.1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2.2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4.2.3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4.3 Textual Equivalence
        4.3.1 Adaptation to Expression Habi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4.3.2 Textual Coherence
5.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 Term Base
Appendix B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C Chart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四、一个基于Agent的SOAP应用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因约束下基于移动机器人的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优化[D]. 牛亚旭.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基于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的材料设计方法与软件的开发与应用[D]. 罗树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HTTP流量的SOL注入攻击检测研究[D]. 朱忠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研究[D]. 冯雁星.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5]基于网络爬虫的Web组件自动化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承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D]. 王昭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7]基于SOA架构的省级银行集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夏浩铭. 东南大学, 2020
  • [8]微服务框架下敏感信息的交叉跨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D]. 梁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基于Web Service的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吴芳. 苏州大学, 2020(02)
  • [10]《云计算:概念和实践》(第1、2章)英汉翻译报告[D]. 王齐新.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基于代理的 SOAP 应用程序框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