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艾滋病的固相肽合成

抗艾滋病的固相肽合成

一、Solid Phase Peptide Synthesis of Fusukang for AIDS(论文文献综述)

李琦[1](2021)在《海带降血糖多肽的分离合成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是常见的褐藻,功能成分较为丰富,但对其中蛋白研究较少。研究表明,蛋白质水解之后的小分子肽往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前期利用复合酶酶解海带蛋白,获得海带低聚肽混合物,即海带酶解物,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发现海带酶解物可以降低SD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血脂水平,具有辅助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为进一步寻找海带酶解物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多肽,本论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离分析,并进行活性研究,意图为治疗糖尿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首先,对海带酶解物中各成分进行了检测,海带酶解物中蛋白质含量为31.28%、多糖为28.36%,水分含量较低,为5.86%,其余成分约占34.51%。其次,对海带酶解物中多肽进行了分离纯化及序列分析,并考察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海带酶解物经Sephadex G-15分离得到两个组分:F1(分子量介于1.5-3KDa)、F2(分子量小于1.5 KDa)。α-葡萄糖苷酶活性实验表明,F1、F2的IC50值分别为0.29 mg/m L、1.09 mg/m L,抑制作用极显着高于海带酶解物(IC50=3.81 mg/m L),且F1活性显着高于F2。利用Nano-LC-MS/MS对F1进行分析,得到5条多肽:RVDPVPGTSDQY、VGPDGSPDPL、FDYDNGVGSK、VDSYIPTPI和VVVPTFP。利用Biopep与peptide Ranker预测多肽活性,多肽VDSYIPTPI、VGPDGSPDPL活性概率最高。对其进行多肽固相合成,α-葡萄糖苷酶活性实验表明,二者均有活性,IC50值分别为3.10 mg/m L、0.43 mg/m L,且多肽VGPDGSPDPL活性显着优于VDSYIPTPI。最后,为进一步筛选高活性小肽,对母肽VGPDGSPDPL序列保留C-端氨基酸,缩减N-端氨基酸残基,设计短肽DPL、PDPL、GSPDPL并进行合成,结果显示三者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值分别为0.064 mg/m L、0.063 mg/m L、0.019 mg/m L,活性较母肽显着提高。另外,抗氧化实验表明,仅多肽VDSYIPTPI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余合成多肽均不具有抗氧化活性。综上,本研究表明海带酶解物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肽,多肽VGPDGSPDPL及其类似物对α-葡萄糖苷酶存在抑制作用,具有潜在降血糖活性,多肽VDSYIPTPI具有抗氧化活性。

罗兴蕊[2](2020)在《芳基氟代磺酸酯对氨基酸进行功能化及利用SuFEx反应制备CA-4前药》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六价硫氟交换反应在有机合成化学、药物化学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被称为新一代“点击化学”。在此,我们选择含有氟代磺酸酯的苯甲酸作为简单的单元模块分子,以多种类型的氨基酸为底物,设计了一种简单且高效的方法用于制备一系列被氟代磺酸酯功能化的氨基酸衍生物。方法:以N,N’-羰基二咪唑(CDI)作为促进剂,将含有氟代磺酸酯的苯甲酸与被保护的氨基酸及其他胺类通过偶联反应制备被高效功能化的氟代磺酸酯化胺(FSAs)缀合物。结果:在N,N’-羰基二咪唑(CDI)的作用下,选用含有氟代磺酸酯的苯甲酸为氟磺酰化试剂,实现了羧酸与氨基酸及其他胺类的偶联反应,成功将芳基氟代磺酸酯引入底物,筛选后得到最优的反应条件。本实验成功合成了25个新化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论:我们成功地开发了一种利用CDI作为高效偶联剂将芳基氟代磺酸酯引入氨基酸的“两步一锅”的方法。与此同时,进一步对缀合物(FSAS)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利用SuFEx反应成功获得康普瑞汀(CA-4)前药。

陈志勇[3](2017)在《3,3-二氨基丙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氨基酸是有机生命体中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和生理活性物质,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在生产食品,动物饲料和药物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开发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3,3-二氨基丙酸衍生物,因其结构的特殊性具有多方面的应用。比如应用其β-氨基酸的结构性质可以开发出在药用方面的很多用途,首先与α-氨基酸共同参与到多肽类药物的设计中以延长作用时间,提高疗效;其次作为转运基团与原药连接参与到前药的设计当中,以改变原药的理化性质,提高疗效或降低毒性。另外,还可以应用其本身是亚甲基二胺类衍生物的结构性质与过渡金属构成金属有机化合物,开发配位催化方面的性质。所以研究它的合成方法,改进合成路线具有现实的意义。基于3,3-二氨基丙酸衍生物在医药和有机合成中的广泛应用,本文第二章以L-天冬氨酸为原料,对β-羧基进行选择性甲酯化,经氨基的叔丁氧羰基保护,α-羧基叠氮化,得到α-酰基叠氮化合物,在加热下经Curtius重排得到侧链带有活性异氰酸酯基的β-氨基酸;然后与水和苄醇反应分别生成取代脲和N-Boc,N’-Cbz-3,3-二氨基丙酸甲酯,后者是一种具有不同保护基的特殊偕二氨基酸衍生物,这种氨基酸衍生物可以选择性的脱保护得到N-Cbz-3,3-二氨基丙酸甲酯和N-Boc-3,3-二氨基丙酸甲酯,它们是具有1个氨基游离,另一氨基带不同保护基的β-氨基酸,其均可用于肽的合成中。本文第三章以重排得到的异氰酸酯为原料先和咪唑反应生成中间体N-取代羰基咪唑化合物,然后经过硼氢化钠的还原形成侧链带甲酰胺的β-氨基酸,调查发现,这是一种未见报道的新的合成甲酰胺的方法。甲酰胺作为有价值的一类化合物,其在医学和有机化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另外,甲酰基是常规的氨基保护基,特别是在肽合成中。基于此,我们以胺,异氰酸酯或羧酸为原料先合成中间体N-取代羰基咪唑化合物,然后根据此方法合成了另外22种甲酰胺衍生物,证明该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相比于传统方法,该方法适用于N-Boc保护的氨基酸或肽的原料。另外,我们的方法是经济的,并且不使用昂贵的催化剂或特殊试剂,该合成方法简单,温和,快速,适用性好。

范士明[4](2012)在《抗HIV环五肽的设计与合成》文中认为科学家从多种海洋海绵体动物中分离出了一系列具有抗HIV活性的天然环肽类化合物,包括Callipetin A、Papuamides A,B、Theopapuamide B、Neamphamide A、Mirabamide A-D等。对这些环肽类化合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指出了一些残基为抗HIV所必需的。这些药效团包括β-甲氧基酪氨酸、N端的脂肪酸、L-高脯氨酸、2,3-二氨基丁酸、3,4-二甲基谷氨酰胺等。这些环肽类化合物能够抑制HIV-1进入宿主细胞,从而保护细胞。由于作用在融合阶段的抗HIV药物并不在宿主细胞内起作用,因此与其他的抗艾滋病药物相比,具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目前研究证明Papuamide A的作用靶点是HIV本身,而并非是宿主细胞。本课题拟对Sansalvamide A环肽进行结构改造,引入一些抗HIV环肽的必需氨基酸残基,以期望所设计的Sansalvamide A环肽衍生物具有抗HIV的活性。用一系列的β-甲氧基芳基丙氨酸代替Sansalvamide A环肽中的苯丙氨酸,用L-高脯氨酸代替L-亮氨酸,设计出了一系列的目标分子。合成过程简述如下:(1)β-甲氧基芳基丙氨酸的制备:本文以苯甲酰乙酸乙酯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合成了赤式-N-乙酰基苯丝氨酸。用氨基酰化酶对其进行拆分,得到了光学纯的(2S.3S)和(2R,3R)-苯丝氨酸(ee100%)。研究了苯丝氨酸羟基甲基化的条件。对其拆分获得了(2S.3S)-β-甲氧基苯丙氨酸。在此基础上,又成功制备了光学纯的(2S.3S)和(2R,3R)-β-对甲氧基-β-对甲氧苯基丙氨酸(ee100%)。与文献所报道的比旋光度进行对比,发现基本一致。(2)环肽的制备:以Boc-(2S.3S)-β-甲氧基苯丙氨酸和(2S.3S)-β-对甲氧基-β-对甲氧苯基丙氨酸为原料,与亮-亮-缬-亮甲酯四肽连接得到链五肽,再经环合得到2个目标分子。实验中研究了非天然氨基酸的制备、链肽及环肽的合成情况,以重结晶和柱层析为分离、提纯手段,制备了纯的非天然氨基酸、链肽和环肽,并以IR、1H NMR、13C NMR、MS对中间产物和目标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冯新[5](2011)在《重组鲎素的规模化制备及其体内外生物学效应与作用机制》文中指出2011年4月7日为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了“抗生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Combat Drug Resistance: No Action Today, No Cure Tomorrow)”的呼吁。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主要问题在于:临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及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广泛使用甚至是滥用。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安全的无药物残留、无耐药性的抗菌制剂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科学问题。抗菌肽自1972年被发现以来,以全新的抗菌机理和卓越的效果一直被认为是开发抗菌药物的新方向。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抗菌肽不仅可直接杀灭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还在宿主固有免疫应答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多种有益的作用。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抗菌肽有望成为今后饲料抗生素的替代品。抗菌肽在畜禽养殖业上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实现健康养殖、消除抗生素残留的重要措施,使养殖业尽早告别多年来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尴尬局面,开创绿色养殖的新理念。然而,抗菌肽的抗微生物作用机理、抗菌肽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是突破抗菌肽作为抗微生物制剂及饲料添加剂规模化应用瓶颈的关键环节、是抗菌肽能否被批准走入市场的理论依据、是完善和增强抗菌肽制剂公众认识和信心的重要保障。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鲎素(Tachyplesin I)的组成型酵母表达菌株,以葡萄糖为诱导剂可分泌表达高活性的重组鲎素。用响应面法对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以优化的表达条件为基础,在7.5 L发酵罐中放大培养表达出高活性的重组鲎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发酵产物上清中重组鲎素的平均表达量可达40 mg/L。用质谱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定性检测结果显示,分子量为2263.79 d与理论测算完全相同。用平板打孔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了重组鲎素对14个种属61株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重组鲎素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对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和变形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链球菌和屎肠球菌抑菌效果较强,抑菌圈直径均超过20 mm;尤其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仅为0.63μg/m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63μg/mL;对氟喹诺酮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与非耐药菌株抑菌效果相同,表明鲎素的抑菌活性不受细菌的耐药性影响。鲎素体内抑菌效果显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感染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达到与抗生素相同的治疗效果。使用鲎素标准品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五株单克隆抗体,四株单抗2D8、3B8、5H2和8F5属于IgG1亚型,6B12属于IgG2a亚型,其中8F5特异性最强,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单抗与重组鲎素反应性良好。鲎素抗病毒实验结果表明,对新城疫病毒F48E9中国标准强毒株作用效果明显,在0.1 MOI的新城疫病毒与Vero细胞体系中,蚀斑减少实验结果显示10μg/mL的鲎素可消除65%的蚀斑,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体系中F48E9株病毒的病毒载量减少了57%。通过DiBCA荧光探针标记Vero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监测细胞膜电位变化,结果表明,F48E9株病毒感染Vero细胞导致细胞膜发生超级化,鲎素对F48E9吸附过程中膜电位的超级化状态有明显干预作用。使用NBD-C6-HPC探针标记Vero细胞,激光共聚焦进行荧光淬灭比较鲎素对F48E9株病毒吸附Vero细胞过程中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鲎素具有明显促进F48E9感染后细胞膜流动性恢复的作用,显示出鲎素对靶细胞的保护作用。使用重组鲎素冻干粉作为饲料添加剂进行麻鸡饲喂效果观察结果显示,200克/吨的重组鲎素添加量对麻鸡增重和胸腺和法氏囊指数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与抗生素添加组效果差异不显着。200克/吨的重组鲎素添加量对麻鸡肠绒毛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肠绒毛排列更加紧密,绒毛分支增多,与抗生素添加组效果差异不显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重组鲎素在肠粘膜上皮表面、肠腺周围,特别是肠绒毛表面均有分布,说明重组鲎素可以增强麻鸡的消化功能促进麻鸡的生长发育。以肠道宏基因组学为研究手段,建立了有效区分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片段的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分析结果显示抗菌肽添加后肠道菌群的种类更加集中,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差异,空白对照组菌群组成更为复杂,同时有多种细菌共生,而中剂量组的菌群组成较简单。说明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调节了麻鸡肠道的菌群平衡,而提高了麻鸡的生长优势。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获得了可高效表达和可规模化发酵生产的重组鲎素,经过对发酵条件的优化,发酵上清中重组鲎素的表达量可达40mg/L。以14个种属的61株细菌为实验菌株,较为全面的测定了重组鲎素的抑菌谱,评价了重组鲎素对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的治疗效果。重组鲎素抗新城疫病毒效果明显,可有效抑制病毒吸附靶细胞,抑制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超极化,促进病毒感染的细胞膜流动性的恢复,显示出重组鲎素对靶细胞膜的保护作用。适当的浓度的重组鲎素可有效促进麻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可以增强麻鸡的消化功能促进麻鸡的生长发育,其作用与抗生素添加剂效果相同。重组鲎素对麻鸡消化道菌群有显着的影响,重组鲎素添加后肠道菌群的种类更加集中,空白对照组菌群组成更为复杂,同时有多种细菌共生,而中剂量组的菌群组成较简单。说明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调节了麻鸡肠道菌群平衡,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最终为鲎素作为抗微生物制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杨贺[6](2011)在《RGD前体二肽的化学合成与酯化》文中研究说明生物活性肽(biopeptides active peptides)在生物体中是一类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对于此类肽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近30年来,含RGD序列的多肽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目前发现RGD是一类具有高活性的短肽之一,它是由三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序列,分别是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人们通过研究发现RGD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中,并能够竞争性的抑制各种粘附蛋白与血小板相互结合。除此之外还有抗血栓形成、肿瘤转移、降胆固醇、治疗急性肾衰、食品中调节风味等。且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将会进一步了解其药用价值。本实验主要目的是探讨利用一种新颖的化学法合成了细胞粘附位点RGD前体二肽GD。此方法涉及两步反应,即L-Asp的氯乙酰化和氯乙酰化的L-Asp的氨解。GD二肽甲酯化和乙酯化由ROH-HCL法来完成的。通过考察各个反应条件的几种相关因素,包括GD二肽对甲/乙醇的摩尔比,反应的温度和时间,得到对酯化收率的影响使GD二肽酯化条件得到优化。GD二肽酯化的最适条件是:GD二肽对甲/乙醇的摩尔比是1:40;所需的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为1-2.5h;最大收率是80-85%。通过质谱分析的方法得到并确证出两种GD二肽酯为Gly-Asp-(OEt)2和Gly-Asp-(OMe)2。

程玉洁[7](2011)在《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的合成及其抗菌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是2006年河北师范大学刘敬泽教授从我国西南地区特产棕点湍蛙皮肤分泌液中分离提取的一类生物活性短肽,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保护。为了克服分离提取生物活性短肽高成本的限制,探讨化学合成抗菌肽与天然活性产物的一致性,本文采用Fmoc固相法合成了2种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并对其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目的探讨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的合成方法,对合成产物进行分析鉴定和抗菌效果评价。方法1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的理化性质分析1.1短肽1单链多肽,分子量1706.96道尔顿,等电点位8.75。多肽全序列为:苯丙氨酸—亮氨酸—脯氨酸—脯氨酸—丝氨酸—脯氨酸—色氨酸—赖氨酸—谷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苏氨酸—苏氨酸。或表示为:Phe-Leu-Pro-Pro-Ser-Pro-Trp-Lys-Glu-Thr-Phe-Arg-Thr-Thr。简写为:FLPPSPWKGTFRTT。1.2短肽2单链多肽,分子量1335.7道尔顿,等电点8.75。多肽全序列为: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甘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亮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亮氨酸-亮氨酸-酰胺化。或表示为:Leu-Leu-Pro-Ile-Val-Gly-Lys-Leu-Leu-Ser-Gly-Leu-Leu-NH2。简写为:LLPIVGKLLSGLL-NH22合成和纯化方法设计采用Fmoc固相法,以Wang树脂为载体,从C端向N端依次进行保护氨基酸的缩合反应,经肽树脂裂解,RP-HPLC方法纯化合成产物。3合成条件的优化3.1高效合成方法的选择分别采用手工合成和CS136XT型自动多肽合成仪方法,比较合成产物的产量和纯度,结合不同方法的合成规模、所需时间、原料利用、合成成本,优选高效合成方法。3.2 Wang树脂的溶胀时间的选择比较5-35min时65%DCM/DMF对Wang树脂的溶胀情况,以及不同溶胀时间树脂的Fmoc-Thr(oBt)-OH偶联效率,优选Wang树脂的活化时间。3.3氨基酸树脂封闭的检测比较未乙酰化和乙酰化后的氨基酸树脂生成多肽的纯度,证明氨基酸树脂封闭对取得高纯度合成产物的必要性。3.4缩合剂的选择分别采用缩合剂HBTU和DCC合成短肽,比较不同缩合剂方法合成产物的氨基酸连接率、产量和纯度。3.5缩合反应时间的选择在加入氨基酸后0.5h到3h,Kziser法检测,优选氨基酸缩合反应的最佳时间。3.6缩合剂配比的选择分别采用氨基酸:HBTU :DIEA=1 :0.9 :2和氨基酸:HBTU :DIEA=1 :1 :1的配比,比较氨基酸的连接率和多肽产量。3.7反应溶剂的选择分别选用极性溶剂DMF、非极性溶剂DCM和混合溶剂65%DCM/DMF(v/v)为反应溶剂,比较氨基酸的连接率和产量。3.8氨基酸脱Fmoc保护试剂浓度和时间的选择采用不同浓度DMF/哌啶混合溶液,比较不同浓度和时间下的的哌啶溶液氨基酸脱保护的情况。3.9肽树脂裂解试剂的选择采用以下4种不同的裂解剂,优选合成短肽和树脂的裂解方式。A:TFA/phenol(v/v=95/5); B:TFA/H2O(v/v=95/5); C:TFA/H2O/EDT(v/v/v=95/2.5/2.5); D: TFA/phenol/H2O/thioanisole/EDT(v/v/v/v=82.5/5/5/2.5)。4短肽的批量合成通过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确定采用混合溶剂65%DCM/DMF(v/v)为氨基酸活化酯与树脂连接的介质,HBTU为缩合剂,缩合配比为:氨基酸:HBTU :DIEA=1 :0.9 :2,反应时间为2h,CS136XT型自动多肽合成仪Fmoc固相合成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5合成产物的纯化条件优化5.1有机相的选择RP-HPLC方法比较甲醇和乙腈两种不同有机相体系分离纯化多肽的分离度,综合成本、毒性等因素选择有机相。HPLC图谱求出峰时间,计算不同产物纯化的最佳出峰梯度(有机相最佳梯度)和线性梯度。5.2色谱柱的选择分别用C8和C18对多肽进行分离纯化,分析谱图的分离效果,选择最佳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提纯。6批量合成产物的纯化RP-HPLC方法,C18半制备柱型色谱柱,流动相水相为:水+0.1%TFA,有机相为:乙腈+0.1%TFA,线性洗脱,流动相流速为3ml/min,检测波长214nm。7合成产物的分析和鉴定Kr100-5 C18分析型色谱柱,面积归一法计算合成产物的含量,对合成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利用基质辅助激光吸收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合成产物进行分子量的确定,确定结构。8合成产物的抗菌作用分析采用大肠埃希菌和金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种,分别测定合成抗菌肽,硫酸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以及抗菌肽与三者分别联合使用的抑菌效果。结果1短肽合成条件的优化1.1高效合成方法的选择在投料为1gWang树脂(Sub=1.1mmol/g),氨基酸、缩合剂投料相同,反应介质相同的条件下,手工和CS136XT型自动多肽合成仪2种方法同时合成棕点湍蛙抗菌多肽。粗肽产量分别为0.14g、0.26g;纯度分别为:57.39%、67.94%。1.2 Wang树脂的活化Wang树脂在混合溶剂65%DCM/DMF(v/v)中30min以上溶胀完全,与Fmoc-Thr(oBt)-OH偶联效率较高。1.3不同缩合剂对氨基酸连接率的影响采用HBTU为缩合剂合成抗菌肽,氨基酸的连接率和未经纯化初步产物的纯度明显高于以DCC为缩合剂。1.4不同反应介质对氨基酸连接率的影响Fmoc固相法合成抗菌肽,混合溶剂65%DCM/DMF(v/v)为介质的氨基酸缩合反应,氨基酸的连接率明显高于单一的以极性溶剂DMF和非极性溶剂DCM为介质的反应。1.5时间因素对氨基酸缩合程度的影响Kziser法检测氨基酸与树脂的连接程度,不同氨基酸在抗菌肽的合成中时间达到2h均已充分反应。1.6缩合剂投料比对缩合反应的影响缩合剂采用HBTU,投料比为:氨基酸:HBTU :DIEA=1 :0.9 :2时,氨基酸缩合反应时间短、连接率高。1.7对未反应氨基的乙酰化每次在氨基酸缩合反应完全后,对未反应的氨基进行乙酰化,与未封闭系统比较,可明显提高合成粗肽的纯度。1.8脱保护试剂的浓度和时间脱保护试剂为20%哌啶/DMF混合溶液,脱保护时间为20分钟/每次,脱保护效率可达到99%。1.9切割试剂的效果本实验采用的切割试剂TFA/phenol/H2O/thioanisole/EDT(v/v/v/v=82.5/5/5/2.5)切割后的树脂是原来的20%,用乙醚处理滤液无白色物质生成,说明切割相对彻底。2抗微生物短肽纯化的优化2.1不同有机体系对纯化效果的影响采用C18分析型色谱柱分离纯化抗菌肽,经RP-HPLC图谱分析,有机相为甲醇时,抗菌肽保留时间短,与杂峰接近,不便于提纯;而有机相为乙腈时,抗菌肽保留时间在13min到19min之间,距离杂峰较远,便于提纯。2.2不同色谱柱对纯化效果的影响采用乙腈为有机相,经RP-HPLC图谱分析,用C8分析型色谱柱,未经纯化的抗菌肽的主峰和杂峰不易分开,且有较大的拖尾峰;用C18分析型色谱柱,未经纯化的抗菌肽的主峰和杂峰能很好的分离,且没有拖尾峰。3人工合成抗微生物短肽的抗菌活性分析合成抗菌肽对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的大肠埃希氏菌均有一定的杀菌作用,MBC值分别为200μg/ml和100μg/m。合成抗菌肽与青霉素、链霉素联合使用后抗菌作用增强,其中与青霉素联合使用的效果明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值达到青霉素/合成肽0.625/25μg/ml。合成肽显着提高了经典抗生素的杀菌作用。结论1.经工艺优化,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最佳的合成工艺为:Fmoc固相合成,利用CS136XT型多肽合成仪,Wang树脂为固相载体,65%DCM/DMF(v/v)为反应溶剂,HBTU为缩合剂,单个氨基酸反应时间为2h。确定基本纯化条件为:采用C18型色谱柱,流动相A:水+0.1%TFA,流动相B:纯乙腈+0.1%TFA,线性梯度洗脱,流动相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214nm。本课题采用的Fmoc固相合成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反应条件温和,重复性好,产物纯度高,MS检测分子量与预期相符。2.人工合成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弱于生物化学方法提取的天然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提示人工合成抗菌肽与天然产物之间空间结构可能发生了改变,人工合成的棕点湍蛙抗菌肽尚需在构效关系分析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改造设计。3.利用抗菌肽与传统的经典抗生素不同的抑菌作用机理,合成抗菌肽与传统的经典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的联合应用可显着提高经典抗生素的杀菌作用强度,有助于改善病原性细菌对传统抗生素的耐药性。

戚兴保,郑珩,方慧生[8](2010)在《多肽与蛋白质对接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多肽类药物具有生理活性强、免疫原性低、疗效高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固相肽合成和组合肽库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快速合成大量结构不同的多肽用于药物筛选和研发,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传统随机筛选方法盲目性大,实验成本高,因此多肽的理性设计方法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一些经典的药物对接软件如DOCK、AutoDOCK等也被用于模拟多肽与其靶标蛋白形成的复合物结构,或被用于多肽虚拟库的筛选。然而相对于小分子化合物,多肽分子柔性较大,而且随着肽链的延长其计算复杂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多肽与蛋白质对接的算法和精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重点介绍当前应用于多肽-蛋白质对接的一些方法,例举一些文献报道的应用实例,以促进计算机辅助手段在多肽类药物理性设计中的应用。

范旭[9](2008)在《水溶性C60-脱氢枞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富勒烯是碳的第三种同素异形体,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因其独特的三维结构而在化学、生物学、材料学、医学等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富勒烯[60]在抗HIV病毒,抗菌,抗肿瘤,酶活性抑制,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等很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功效和生物学活性。脱氢枞胺具有类似甾体结构的三环二萜结构,是松香酸的衍生物,已被公认为具有杀菌等生物活性。本课题组前期合成的C60-脱氢枞胺衍生物水溶性差,限制了其生物活性的研究,因此对其进行水性化改性,并探索新物质的生物活性是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研究了富勒烯的羟基化反应。以C60-脱氢枞胺衍生物(C60-脱氢枞胺吡咯烷衍生物和C60-脱氢枞胺氮烯加成物)与NaOH为反应物,以四丁基氢氧化胺(TBAH)和H2O2为催化剂,在加热至回流的甲苯与水的混合溶液中反应,生成了水溶性的C60-脱氢枞胺富勒醇衍生物(XY-OH和G-OH)。产物经TEM,FT-IR,ESI-MS,1H NMR和HPLC等分析方法检测确认为目标产物,且为羟基加成度不同的混合物。本文还研究了富勒烯与甘氨酸的加成反应。以C60-脱氢枞胺衍生物(C60-脱氢枞胺吡咯烷衍生物和C60-脱氢枞胺氮烯加成物)与甘氨酸为反应物,在加热至回流的甲苯与乙醇-水的混合溶液中辅助超声波反应,生成了水溶性的C60-脱氢枞胺甘氨酸衍生物(XY-gly和G-gly)。产物经TEM,FT-IR,ESI-MS,1H NMR和HPLC等分析方法检测确认为目标产物,且为甘氨酸加成度不等的混合物。本文还探索了水溶性C60-脱氢枞胺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对合成出的四个水溶性C60-脱氢枞胺衍生物分别做了rTaq DNA聚合酶活性抑制的测试,体外抗HIV-1逆转录酶活性测试和抗卵巢癌细胞株(Hey 1B cells)活性的测试,初步测试结果表明,四个水溶性C60-脱氢枞胺衍生物对rTaq DNA聚合酶和HIV-1逆转录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无规律性。其中对rTaq DNA聚合酶的最低抑制浓度范围分别为XY-gly:0.050.1μg/mL,G-gly:0.050.1μg/mL,XY-OH:22.2μg/mL,G-OH:12μg/mL;对HIV-1逆转录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XY-gly:70.64μg/mL,G-gly:25.70μg/mL,XY-OH:198.26μg/mL,G-OH:16.28μg/mL;对卵巢癌细胞株(Hey 1B cells)几乎不表现出抑制活性。

李世军[10](2008)在《胸腺五肽的化学—酶法合成及其脂质体缓释剂型研究》文中认为胸腺五肽(TP-5)是人工合成的五肽(Arg-Lys-Asp-Val-Tyr)对应胸腺生成素的32至36位氨基酸,具有天然胸腺生成素的全部生物活性。它具有多种功能,可以诱导多种激素的分泌,介导早期T细胞分化和免疫调控并增强分化的T细胞的功能等。研究表明胸腺五肽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变应性皮炎,异位性湿疹,以及某些生殖系统感染和放化疗辅助治疗方面都显示出疗效。胸腺五肽也可用于肿瘤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胸腺五肽具有调节免疫系统使其正常化的特性,它对免疫超强和免疫缺陷引发的疾病均有作用。还有研究表明TP-5可以治疗有毒瘾的人的淋巴结病,抑制人体细胞内超氧化物的积累,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有缓和作用。当胸腺本身功能不足或依赖胸腺的免疫系统出现明显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缺陷,而自身的调节又不足以修复时,给予外源性胸腺激素就可以产生明显的疗效。如果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低下或亢进,外源性胸腺激素可产生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由于TP-5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所以已经成为极具研究价值的生物活性肽之一。本论文主要围绕TP-5肽的酶法和化学法的合成及制剂方面进行了研究。一酶法合成TP-5前体二肽Bz-Arg-Lys-NH2和Z-Asp-Val-NH21前体二肽Bz-Arg-Lys-NH2的合成本研究采用酶法在动力学控制下合成了胸腺五肽前体二肽Bz-Arg-Lys-NH2。分别以工业用碱性蛋白酶Alcalase和胰酶为催化剂,以Bz-Arg-OEt?HCl为酰基供体,以Lys-NH2为亲核试剂,在有机溶剂/水双相体系中合成目标产物。并考察了影响肽合成产率的因素,对有机溶剂种类、含水量、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摩尔比等进行条件优化,确定了Bz-Arg-Lys-NH2二肽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应用工业用碱性蛋白酶Alcalase为催化剂,在乙腈/DMF/ Na2CO3-NaHCO3 (80:10:10, V/V)体系中,反应6小时达到最大产率71.1%。研究证明Alcalase酶在此体系中保持催化活性,并且非常稳定。应用胰蛋白酶为催化剂,在乙醇/ Tris-HCl (80:20, V/V)体系中,反应4小时达到最大产率76.1%。并且建立了利用Sephadex G-10柱层析的简便有效的分离纯化方法,采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和质谱(MS)法鉴定目标产物的纯度和分子量。2前体二肽Z-Asp-Val-NH2的合成本研究采用Alcalase催化,动力学控制下合成了TP-5前体二肽Z-Asp-Val-NH2。以工业用碱性蛋白酶Alcalase为催化剂,以Z-Asp-OMe为酰基供体,以Val-NH2为亲核试剂,在有机溶剂/水双相体系中合成目标产物。并考察了影响肽合成产率的因素,对有机溶剂种类、含水量、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摩尔比等进行条件优化,建立了最佳反应模型。反应5小时,前体二肽Z-Asp-Val-NH2最大产率达到63.0%。二化学法-酶法合成TP-5前体三肽Z-Asp-Val-Tyr-OH本研究采用酶法和化学法相结合的技术合成了胸腺五肽前体三肽Z-Asp-Val-Tyr-OH。首先,采用一种新颖的化学法合成了Val-Tyr-OH,反应分两步进行,首先制备NCA-Val,然后在乙腈与Na2CO3-NaOH缓冲液组成的双相体系中合成Val-Tyr-OH,这个方法具有高收率、低成本、合成规模大等特点。并探讨了有机溶剂,搅拌速度,反应温度,pH,反应时间,底物比例,酸化pH等各种因素对二肽合成产率的影响,找到了合成Val-Tyr-OH的最佳条件。在最佳条件下,目标产物的产率为91.36%。然后以Z-Asp-OMe为酰基供体,以Val-Tyr-OH为亲核试剂,以alcalase酶为催化剂,采用动力学控制的方式在水-有机溶剂双相体系中合成目标产物。我们考察了有机溶剂、水含量、温度、pH值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肽合成产率的影响,确定了Z-Asp-Val-Tyr-OH三肽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时间2.5小时,Z-Asp-Val-Tyr-OH产率达71.3%。三胸腺五肽的化学合成本研究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了胸腺五肽Arg-Lys-Asp-Val-Tyr。用羟基树脂(HMP)作载体,将Fmoc-Tyr(OBut)-OH连接到树脂上,然后依次连接Fmoc-Val-OH,Fmoc-Asp(OBut)-OH,Fmoc-Lys(Bos)-OH,Fmoc-Arg(Mtr) -OH,最后用TFA切落肽段。用固相法合成胸腺五肽,收率为30%。此外,还用液相法合成了胸腺五肽前体三肽Z-Lys(Boc)-CONH-Asp-(OEt)2。四胸腺五肽脂质体制备及其表征本文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了TP-5脂质体,在制备过程中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采用正交实验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卵磷脂/胆固醇比例为5:1 ,PBS 10ml胸腺五肽15 mg,超声时间5 min。得到胸腺五肽脂质体包封率为58.21%,平均粒径340nm。稳定性实验证明TP-5脂质体在4℃低温存放时较稳定,温度升高稳定性下降。随时间的延长包封率有下降的趋势。

二、Solid Phase Peptide Synthesis of Fusukang for AID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olid Phase Peptide Synthesis of Fusukang for AIDS(论文提纲范文)

(1)海带降血糖多肽的分离合成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
        1.1.1 糖尿病概述
        1.1.2 Ⅱ型糖尿病
    1.2 治疗方法
        1.2.1 降血糖西药
        1.2.2 降血糖中药
        1.2.3 降血糖药物—海带
        1.2.4 降血糖药物—海带酶解物
        1.2.5 降血糖药物—生物活性肽
    1.3 天然活性肽
        1.3.1 植物降糖肽
        1.3.2 海藻肽
    1.4 多肽的分离纯化方法
        1.4.1 凝胶层析
        1.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3 液质联用
    1.5 多肽的固相合成法
    1.6 本研究课题的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海带酶解物的凝胶分离及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多糖含量测定
        2.3.2 蛋白质含量测定
        2.3.3 水分含量测定
        2.3.4 凝胶层析
        2.3.5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成分分析
        2.4.2 海带酶解物的凝胶层析分离
        2.4.3 海带酶解物及分离组分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2.5 本章总结
3 海带降血糖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测定及活性预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讨论
        3.4.1 F1 组分多肽的液相分析
        3.4.2 F1 组分多肽的Nano-LC-MS/MS分析
    3.5 本章总结
4 海带降血糖多肽的固相合成及活性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合成Fmoc-氨基酸
        4.3.2 合成Fmoc-AA-Wang树脂
        4.3.3 合成海带降血糖多肽
    4.4 海带降血糖多肽的合成及活性分析
        4.4.1 Fmoc-AA-OH的合成结果
        4.4.2 Wang树脂导入率的测定
        4.4.3 海带降血糖多肽的合成
        4.4.4 海带降血糖多肽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4.5 VGPDGSPDPL类似物合成及活性研究
        4.5.1 VGPDGSPDPL类似物的设计
        4.5.2 VGPDGSPDPL类似物的合成
        4.5.3 类似物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4.5.4 海带降血糖多肽的抗氧化能力测定
    4.6 总结与讨论
        4.6.1 结果讨论
        4.6.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芳基氟代磺酸酯对氨基酸进行功能化及利用SuFEx反应制备CA-4前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氨基酸的研究进展
    1.2 硫(Ⅵ)氟化物交换反应(SuFEx)的研究进展
    1.3 康普瑞汀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设计及内容
    2.1 课题设计
    2.2 反应尝试及条件筛选
    2.3 底物的普适性考察
    2.4 反应应用的探究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实验器材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数据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新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成果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3,3-二氨基丙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
        1.2.1 氨基酸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1.2.2 氨基酸的分类
        1.2.3 氨基酸的保护基
    1.3 β-氨基酸的研究进展
        1.3.1 β-氨基酸在医药中应用
        1.3.2 β-氨基酸的合成研究
    1.4 偕二胺的研究进展
        1.4.1 偕二胺类化合物在医药上的应用
        1.4.2 偕二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5 选题意义及合成设计
第2章 N-Boc,N'-Cbz-3,3-二氨基丙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合成路线
    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1 主要实验仪器
        2.3.2 主要药品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L-天冬氨酸β-甲酯盐酸盐的合成
        2.4.2 氨基Boc保护的L-天冬氨酸β-甲酯的合成
        2.4.3 氨基Boc保护的L-天冬氨酸α-酰基叠氮的合成
        2.4.4 侧链带异氰酸酯基的β-氨基酸的合成
        2.4.5 化合物5的合成
        2.4.6 N-Boc,N'-Cbz-3,3-二氨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2.4.7 3-氨基-3-N-Boc-丙酸甲酯的合成
        2.4.8 3-氨基-3-N-Cbz-丙酸甲酯的合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甲酰胺类3,3-二氨基丙酸的合成及该其合成方法的应用
    3.1 引言
    3.2 甲酰胺的合成方法
    3.3 N-Boc,N'-甲酰基-3,3-二氨基丙酸的设计合成
    3.4 实验仪器与试剂
        3.4.1 主要实验仪器
        3.4.2 主要药品试剂
    3.5 实验方法
        3.5.1 N-Boc,N'-甲酰基-3,3-二氨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3.5.2 其他22种甲酰胺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3.5.3 原料的合成
        3.5.4 反应条件的优化
        3.5.5 结果与讨论
        3.5.6 实验过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附录

(4)抗HIV环五肽的设计与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艾滋病研究进展
        1.1.1 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1.1.2 HIV-1致病机理和抗HIV药物的研究进展
    1.2 具有抗HIV活性的天然环肽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来源和研究意义
第2章 抗HIV环五肽的分子设计
    2.1 抗HIV天然产物构效关系研究
    2.2 目标分子的设计思想
    2.3 本文所设计的化合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研究
    3.1 目标化合物的逆合成分析
    3.2 β-甲氧基芳基丙氨酸的新合成方法研究
        3.2.1 现有β-甲氧基/羟基芳基丙氨酸的合成途径
        3.2.2 新合成方法的设计
    3.3 Boc-L-亮氨酸-L-亮氨酸-L-缬氨酸-L亮氨酸甲酯四肽的合成
    3.4 Boc-(2S,3S)-β-甲氧基苯丙氨酸-L-亮氨酸-L-亮氨酸-L-缬氨酸-L亮氨酸甲酯五肽的合成
    3.5 目标分子的合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部分
    4.1 仪器与药品
    4.2 实验方法
        4.2.1 溶剂的处理
        4.2.2 (2S,3S)和(2R,3R)-β-苯丝氨酸的合成
        4.2.3 (2S,3S)-β-甲氧基苯丙氨酸的合成
        4.2.4 (2S,3S)-β-甲氧基-β-对甲氧苯基丙氨酸和(2R,3R)-β-甲氧基-β-对甲氧苯基丙氨酸的合成
        4.2.5 (±)-赤式-N-乙酰基-β-苯丝氨酸乙酯的制备
        4.2.6 氨基酸的甲酯化和Boc保护
        4.2.7 Boc-L-β-甲氧基苯丙氨酸-L-亮氨酸-L-亮氨酸-L-缬氨酸-L-亮氨酸甲酯五肽的合成
        4.2.8 (2S,3S)-β-甲氧基苯丙氨酸-L-亮氨酸-L-亮氨酸-L-缬氨酸-L-亮氨酸环五肽的合成
        4.2.9 (2S,3S)-β-甲氧基-β-对-甲氧苯基丙氨酸-L-亮氨酸-L-亮氨酸-L-缬氨酸-L-亮氨酸环五肽的合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反应讨论及产物结构分析
    5.1 (±)赤式-β-苯丝氨酸乙酯盐酸盐生成机理的探讨
    5.2 (±)赤式-N-乙酰基-β-甲氧基苯丙氨酸反应条件的探索
    5.3 氨基酰化酶拆分条件的探索
    5.4 氨基酸官能团的保护及脱保护
    5.5 肽链的增长
    5.6 环合
    5.7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重组鲎素的规模化制备及其体内外生物学效应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抗菌肽研究开发的挑战与新策略
        1 抗菌肽的研究应用现状
        2 抗菌肽研究开发的新策略和动向
        3 提高抗菌肽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4 抗菌肽给药模式
        5 降低抗菌肽规模化生产成本
        6 临床新药监管体制和审批政策对抗菌肽临床应用的影响
        7 展望
    第二章 鲎素抗菌肽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1 鲎素的分类及分子结构
        2 鲎素的抑菌特性及机制
        3 鲎素的抗病毒特性及机制
        4 鲎素的抑瘤作用及机制
        5 鲎素与其它分子间的协同作用及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鲎素的组成型酵母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重组质粒pGAPZαA-TP I的鉴定
        2.2 序列测定结果
        2.3 重组酵母菌株X33-GAP-TP I的PCR鉴定
        2.4 重组菌株X33-GAP-TP I的分泌表达
        2.5 发酵产物的活性鉴定
        3 讨论
        3.1 关于鲎素
        3.2 关于毕赤酵母表达系统pGAP和pAOX1 的比较
        4 小结
    第二章 鲎素的规模化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响应面法优化重组鲎素酵母菌发酵工艺
        2.2 X33-GAP-TP I酵母菌株的高密度发酵结果
        2.3 重组鲎素浓缩冻干粉制备
        2.4 重组鲎素的ESI-MS定性检测结果
        2.5 重组鲎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量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从摇瓶发酵到发酵罐发酵的放大过程
        3.2 发酵过程的优化
        3.3 关于小肽的检测
        4 小结
    第三章 鲎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鲎素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鉴定结果
        2.2 TP I-Mab腹水纯化结果
        2.3 单抗特异性鉴定结果
        2.4 TP I、TP II及相关对照肽抗原性分析结果
        2.5 重组鲎素毕赤酵母表达上清Western-blot鉴定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鲎素TP I单抗
        3.2 抗菌肽单抗的制备与用途
        4 小结
    第四章 重组鲎素体外抑菌活性及对小鼠感染模型的治疗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重组鲎素抑菌活性鉴定结果
        2.2 重组鲎素的MIC测定结果
        2.3 重组鲎素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
        2.4 重组鲎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效果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5 重组鲎素对小鼠表皮金葡菌感染模型治疗效果
        3 讨论
        3.1 关于重组鲎素的抑菌活性
        3.2 关于重组鲎素对小鼠表皮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的治疗效果
        4 小结
    第五章 重组鲎素抗新城疫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重组鲎素对新城疫病毒不同复制阶段蚀斑形成的影响结果
        2.2 荧光定量RT-PCR法考察重组鲎素对新城疫病毒不同复制阶段病毒载量的影响结果
        2.3 重组鲎素对新城疫病毒吸附靶细胞膜过程中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影响结果
        2.4 重组鲎素对新城疫病毒吸附靶细胞膜过程中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抗菌肽抗病毒的研究方法
        3.2 关于病毒感染靶细胞后细胞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3.3 关于细胞膜电位的测量
        4 小结
    第六章 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改善麻鸡生产性状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对麻鸡生产性状的影响
        2.2 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对麻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2.3 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对麻鸡肠道绒毛结构的影响
        2.4 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在麻鸡肠道内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2.5 细菌基因组16s rRNA基因PCR-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2.6 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对麻鸡消化道菌群结构变化的解析
        3 讨论
        3.1 关于消化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
        3.2 关于WAVE核苷酸片段分析系统
        3.3 DHPLC法分析消化道菌群的实验过程设计及优化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RGD前体二肽的化学合成与酯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肽的生物活性
        1.1.1 多肽合成概况
        1.1.2 肽键的合成方法
    1.2 生物活性肽的合成
        1.2.1 有机介质中酶法合成肽
        1.2.2 化学法合成肽
        1.2.3 肿瘤的转移抑制作用
        1.2.4 抗血栓形成
    1.3 生物活性肽的来源
        1.3.1 内源性活性肽
        1.3.2 外源性活性肽
    1.4 RGD 的作用机理及药用价值
        1.4.1 含有RGD 的配基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的机制
        1.4.2 含RGD 多肽药用价值
    1.5 肽链的合成方法
        1.5.1 化学法合成RGD 三肽
        1.5.2 酶促合成法合成RGD 三肽
    1.6 合成RGD 前体意义
    1.7 RGD 的前景应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纯化有机溶剂
        2.3.2 蛋白酶活力测定
        2.3.3 GD 二肽制备
        2.3.4 定性分析鉴定GD 二肽和GD 二肽脂的产物
        2.3.5 薄层层析法分析
        2.3.6 鉴定GD 产物的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GD 二肽
        3.1.1 GD 二肽的合成
        3.1.2 GD 二肽的分离
        3.1.3 分离提纯后的GD 二肽定性分析
        3.1.4 GD 二肽产率的计算
        3.1.5 GD 二肽脂产率计算
        3.1.6 GD 二肽脂的反应条件优化
        3.1.7 底物摩尔比与不同二肽脂产率影响
    3.2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7)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的合成及其抗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细菌耐药性的现状分析
    2 抗微生物短肽的研究进展
    3 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的研究进展
    4 抗微生物短肽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5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固相合成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合成路线
        2.1 合成化合物及其结构
        2.2 合成路线
        2.3 多肽合成实验装置图
    3 合成实验步骤
        3.1 化合物1 人工合成
        3.2 化合物1 仪器合成
        3.3 化合物2 人工合成
        3.4 化合物2 仪器合成
        3.5 合成条件的优化
        3.6 多肽批量合成
    4 结果与讨论
        4.1 高效合成方法的选择
        4.2 树脂的活化
        4.3 氨基酸树脂是否封闭对氨基酸纯度的影响
        4.4 缩合剂的选择对氨基酸连接率的影响
        4.5 缩合试剂配比的选择对氨基酸连接率的影响
        4.6 时间对氨基酸缩合反应程度的影响
        4.7 反应溶剂对氨基酸连接率的影响
        4.8 脱保护试剂的浓度和时间的选择
        4.9 裂解试剂的选择
第二部分 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的纯化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2 合成产物纯化条件的选择
        2.1 不同有机相体系纯化的选择
        2.2 合成产物线性梯度的测定
        2.3 产物线性洗脱时间的确定
        2.4 色谱柱的选择
    3 结果和讨论
        3.1 不同有机相体系对纯化效果的影响
        3.2 不同色谱柱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3.3 多肽的批量分离纯化
        3.4 合成产物的RP-HPLC,MS 分析鉴定
第三部分 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的抗菌活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受试药品
        1.2 细菌菌株
        1.3 主要试剂
        1.4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培养基的配制
        2.2 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1 和各药液的配制
        2.3 增菌和试验菌的配制
        2.4 受试药物对各试验菌株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水溶性C60-脱氢枞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C_(60)的研究概况
        1.1.1 [60]富勒烯简介
        1.1.2 C_(60)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1.1.2.1 抗 HIV 病毒活性和抑制酶活性
        1.1.2.2 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
        1.1.2.3 抗菌活性
        1.1.2.4 其他
        1.1.3 C_(60)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研究概况
        1.1.4 C_(60)的氮烯加成反应研究概况
        1.1.5 C_(60)的羟基化反应研究概况
        1.1.6 C_(60)的胺加成反应研究概况
    1.2 脱氢枞胺的应用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水溶性 C_(60)-脱氢枞胺富勒醇衍生物的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2 分析方法
        2.1.3 脱氢枞胺的提纯
        2.1.4 N-羧甲基脱氢枞胺的合成
        2.1.5 C_(60)-脱氢枞胺吡咯烷衍生物的合成
        2.1.6 水溶性C_(60)-脱氢枞胺吡咯烷富勒醇衍生物的合成
        2.1.7 C_(60)-脱氢枞胺氮烯加成物的合成
        2.1.8 水溶性C_(60)-脱氢枞胺氮烯加成富勒醇衍生物的合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合成路线及反应机理
        2.2.2 反应条件的选择
        2.2.3 产物的分离提纯
        2.2.4 产物结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溶性 C_(60)-脱氢枞胺甘氨酸衍生物的合成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2 分析方法
        3.1.3 脱氢枞胺的提纯
        3.1.4 N-羧甲基脱氢枞胺的合成
        3.1.5 C_(60)-脱氢枞胺吡咯烷衍生物的合成
        3.1.6 水溶性C_(60)-脱氢枞胺吡咯烷甘氨酸衍生物的合成
        3.1.7 C_(60)-脱氢枞胺氮烯加成物的合成
        3.1.8 水溶性C_(60)-脱氢枞胺氮烯加成甘氨酸衍生物的合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合成路线及反应机理
        3.2.2 反应条件的选择
        3.2.3 产物的分离提纯
        3.2.4 产物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溶性 C_(60)-脱氢枞胺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4.1 对rTaq DNA 聚合酶活性抑制的测试
        4.1.1 实验部分
        4.1.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过程
        4.1.2 结果与讨论
        4.1.2.1 测试原理
        4.1.2.2 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抑制效果
    4.2 体外抗HIV-1 逆转录酶(HIV-1 RT)活性测试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讨论
        4.2.2.1 测试原理
        4.2.2.2 对 HIV-1 逆转录酶活性的抑制效果
    4.3 抗肿瘤活性测试
        4.3.1 实验部分
        4.3.2 结果与讨论
        4.3.2.1 测试原理
        4.3.2.2 对卵巢癌细胞株(Hey 18 cells)的抑制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10)胸腺五肽的化学—酶法合成及其脂质体缓释剂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前言
    一 生物活性肽
    二 胸腺五肽
        2.1 胸腺
        2.2 胸腺生成素
        2.3 胸腺五肽(TP-5)
    三 肽的合成
        3.1 化学法合成肽
        3.2 酶法合成肽
        3.3 重组DNA技术合成肽
        3.4 常用的小肽分离手段和分析方法
        3.5 胸腺五肽的合成研究背景
    四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新剂型的研究
        4.1 脂质体技术
        4.2 微球
        4.3 微乳和复乳
        4.4 纳米粒
    五 本论文的立论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5.1 胸腺五肽前体二肽和前体三肽的酶法合成
        5.2 胸腺五肽的化学法合成
        5.3 胸腺五肽剂型研究
    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材料与仪器
    一 实验材料
        1.1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1.2 酶类
        1.3 化学试剂
        1.4 其它试剂和材料
        1.5 分离纯化柱料
        1.6 溶剂的处理与配制
    二 实验仪器
第三章 酶法合成胸腺五肽前体二肽Bz-Arg-Lys-NH_2和Z-Asp-Val-NH_2
    一 TP-5前体二肽Bz-Arg-Lys-NH_2的酶法合成
        (一) 实验方法
        1.1 亲核试剂Lys-NH_2 的化学合成
        1.2 酶的预处理
        1.3 Bz-Arg-Lys-NH_2的酶促合成
        1.4 肽合成产物的柱层析分离纯化
        1.5 肽产物的分析
        1.6 肽产物的鉴定
        1.7 产率的计算
        (二) 结果与讨论
        2.1 亲核试剂Lys-NH_2 的化学合成
        2.2 Bz-Arg-Lys-NH_2 的酶促合成
        (三) 小结
    二 TP-5 前体二肽Z-Asp-Val-NH_2的酶法合成
        (一) 实验方法
        1.1 Alcalase酶的预处理
        1.2 Val-NH_2 的化学合成
        1.3 Z-Asp-Val-NH_2 的酶促合成
        1.4 肽合成产物的柱层析分离纯化
        1.5 肽产物的分析
        1.6 肽产物的鉴定
        1.7 产率的计算
        (二) 结果与讨论
        2.1 亲核试剂Val-NH_2 的化学合成
        2.2 Z-Asp-Val-NH_2 的酶促合成
        (三) 小结
    三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化学法-酶法合成TP-5 前体三肽Z-Asp-Val-Tyr-OH
    一 实验方法
        1.1 Alcalase活力测定
        1.2 化学合成Val-Tyr-OH二肽
        1.3 Val-Tyr-NH_2 和Val-Tyr-OEt二肽合成
        1.4 酶法合成Z-Asp-Val-Tyr-OH
        1.5 Val-Tyr-OH二肽分离纯化
        1.6 肽产物的分析
        1.7 产率计算
    二 结果与讨论
        2.1 Val-Tyr-OH二肽的合成
        2.2 Z-Asp-Val-Tyr-OH三肽的合成
        2.3 Z-Asp-Val-Tyr-OH三肽的分离纯化
        2.4 Z-Asp-Val-Tyr-OH三肽的质谱鉴定
    三 本章小结
    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胸腺五肽的化学合成
    一 实验方法
        1.1 固相合成
        1.2 液相法合成胸腺五肽的前体三肽Z-Lys(Boc)-Asp-(OEt)_2 -OH
    二 结果与讨论
        2.1 TP-5 的固相合成
        2.2 液相法合成胸腺五肽的前体三肽
    三 本章小结
    四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胸腺五肽脂质体的制备
    一 实验方法
        1.1 胸腺五肽脂质体的制备
        1.2 正交试验设计
        1.3 形态学研究
        1.4 粒径及粒度分布研究
        1.5 胸腺五肽含量的测定
        1.6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1.7 脂质体体外释药性能的考察
        1.8 稳定性考察
    二 结果与讨论
        2.1 制剂中主药含量及包封率的测定
        2.2 正交实验结果及评价
        2.3 脂质体形态和粒径大小
        2.4 体外释放实验
        2.5 稳定性实验
    三 讨论
    四 本章小结
    五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结论
    一 全文主要结论
        1.1 TP-5 前体小肽的酶法合成
        1.2 胸腺五肽的化学法合成
        1.3 胸腺五肽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
    二 特色和创新
    三 问题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Solid Phase Peptide Synthesis of Fusukang for AIDS(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带降血糖多肽的分离合成及活性研究[D]. 李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芳基氟代磺酸酯对氨基酸进行功能化及利用SuFEx反应制备CA-4前药[D]. 罗兴蕊. 南华大学, 2020(01)
  • [3]3,3-二氨基丙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D]. 陈志勇.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4]抗HIV环五肽的设计与合成[D]. 范士明. 河北科技大学, 2012(04)
  • [5]重组鲎素的规模化制备及其体内外生物学效应与作用机制[D]. 冯新. 吉林大学, 2011(05)
  • [6]RGD前体二肽的化学合成与酯化[D]. 杨贺. 吉林大学, 2011(09)
  • [7]棕点湍蛙抗微生物短肽的合成及其抗菌作用研究[D]. 程玉洁. 河北师范大学, 2011(09)
  • [8]多肽与蛋白质对接的研究进展[J]. 戚兴保,郑珩,方慧生.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0(06)
  • [9]水溶性C60-脱氢枞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范旭. 南京林业大学, 2008(09)
  • [10]胸腺五肽的化学—酶法合成及其脂质体缓释剂型研究[D]. 李世军. 吉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抗艾滋病的固相肽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