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 N_2O 排放研究进展

农田 N_2O 排放研究进展

一、农田N_2O排放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慰贤[1](2021)在《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木薯地微生物群落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粉垄耕作应用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已广泛被证实,探明粉垄及配套施肥方法对环境的影响效应已经成为粉垄技术研究的重点课题。本研究以华南205为试验材料,利用粉垄和常规耕作进行整地,分别设置四个不同施氮量水平且分两次追肥,第一次追肥后至木薯收获期采集土壤温室气体及土壤样品,研究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木薯地微生物群落、温室气体排放及木薯产量的影响。于第二年观测粉垄后效对木薯产量及木薯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与常规耕作相比,粉垄耕作有效降低土温1.35℃,其21-30cm土层的容重较小、孔隙度较大。粉垄耕作下土壤的硝态氮、速效钾、速效磷和p H显着大于常规耕作土壤。(2)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亚硝酸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受耕作方式与减氮处理的影响。粉垄耕作下,常规施氮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减氮25%处理下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常规耕作下,减氮25%处理下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减氮50%处理下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3)常规施氮和减氮50%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与土壤各理化性质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中与土壤脲酶、有机质、MBC、MBN等理化性质表现为显着正相关。与常规耕作相比,粉垄耕作下增施氮肥提高好氧细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富度,也提高与土壤有机质密切相关的真菌肉座菌目、小丛壳目的相对丰富度,此外还可以提高细菌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富度。(4)土壤的CO2、N2O累积排放量、净增温潜势(GWP)、温室气体强度(GHGI)和土壤固碳量均受耕作方式与减氮处理以及两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耕作方式是影响土壤CH4累积排放量、GWP、GHGI和土壤固碳量的主要因素。与粉垄耕作相比,常规耕作常规施氮处理下土壤的CO2、N2O累积排放量最高。而粉垄耕作不施氮肥处理下土壤的CH4、N2O累积排放量最小。常规耕作100%N的土壤GWP和GHGI分别为1170CO2eq.kg·ha-1和0.069 CO2eq.kg·kg-1,均显着高于各减氮处理。而粉垄耕作100%N的土壤GWP和GHGI分别为367.6 CO2eq.kg·ha-1和0.014CO2eq.kg·kg-1,均与各减氮处理差异不显着。相同施氮水平下,粉垄耕作小区土壤的固碳量均显着高于常规耕作小区,其中100%N的土壤固碳量最高,为1.95 kg·ha-1·a-1。粉垄耕作后效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持续到第二年,其土壤GWP和GHGI均显着低于两年均为常规耕作的地块。(5)耕作方式是影响木薯产量的主要因素:粉垄耕作处理的木薯两年平均产量比常规耕作增产28.2%-36.6%。粉垄耕作后效对产量的影响可持续到第二年,其木薯产量仍然比两年均为常规耕作的地块增产25.0%-32.2%。

李诗豪[2](2021)在《不同耕作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水稻氮吸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稻田免耕因具有节本增效、培肥减排等优点,近些年来已得到大规模推广,然而,长期免耕也存在氮肥损失大、水稻氮吸收低和产量不稳定的问题。厢作免耕在免耕基础上开沟分厢,增强了稻田光温资源、改善了土壤微环境等,已在我国南方地区得到大力推广,可以作为解决免耕问题的方法之一。但目前,大多数的研究往往关注于厢作免耕技术对于土壤肥力的改变以及作物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对厢作免耕技术对于稻田土壤中氮素变化的影响尚不明确,忽略了耕作模式对稻田土壤硝化作用与水稻氮素吸收的内在联系。同时,虽然大多研究对于厢作免耕技术在稻田温室气体减排上有一定的关注,但却缺乏该耕作技术在水稻栽培中的生态经济综合评价。因此,研究厢作免耕技术对稻田土壤中氮素变化的影响,探寻厢作免耕技术下稻田土壤硝化作用及关键微生物与水稻氮素吸收的内在联系、通过不同评价手段对厢作免耕稻田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可为该技术的推广和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与2017-2019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大法寺镇开展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耕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及功能微生物群落丰度、水稻氮素吸收、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通过碳足迹、能量收支和经济效益手段对不同耕作模式下的稻田生态经济进行评估。具体试验处理包括:常规耕作精耕细作(CT)、常规平田免耕(FNT)和厢作免耕(RNT)。本研究从土壤氮关键微生物的角度分析,讨论了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变化规律和土壤氮素变化,结合根系刺激水稻对氮的吸收,探讨了水稻氮吸收与硝化及反硝化功能微生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本研究从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出发,通过碳足迹、能量收支和净生态经济效益对不同耕作模式进行评估,阐述了不同耕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具体结果如下:1)耕作方式显着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硝酸根(NO3-)含量和铵根(NH4+)含量。与CT处理相比,RNT与FNT处理NO3-含量分别增加了3.8%-16.6%和5.8%-19.2%,RNT与FNT之间差异不显着。相比于CT与FNT处理,RNT处理的NH4+含量分别显着增加5.6%-32.6%和3.2%-19.4%。水稻生育期土壤处于还原状态,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Eh均呈现出了RNT>FNT>CT趋势。2)耕作模式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有机碳(SOC)含量。免耕显着提高了土壤DOC的含量。RNT与FNT处理土壤SOC含量相比于CT处理分别增加了7.2%-11.6%和10.3%-15.0%,但RNT与FNT处理差异不显着。RNT与FNT处理相比于CT处理MBC含量分别增加了15.5%-34.9%和4.48%-23.0%;相比于FNT处理,RNT处理MBC含量显着增加了9.8%-15.4%。3)耕作模式显着影响土壤硝化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关键功能微生物丰度,但对土壤反硝化作用没有影响。与FNT与CT处理相比,RNT处理土壤平均硝化作用速率分别显着增加19.4%-39.5%和6.2%-16.3%。与CT和FNT处理相比,RNT处理显着提高了总PLFAs、细菌、真菌以及放线菌群落,提高了细菌多样性指数,提高了农田土壤营养(G+/G-)和土壤通气状况(MUFA/STFA)。RNT处理AOA基因拷贝数相比于FNT与CT处理分别增加了35.1%-71.7%和26.3%-46.7%;相比于CT处理,RNT与FNT处理AOB基因拷贝数分别增加了17.4%-60.2%和9.3%-26.3%;在反硝化基因方面,FNT处理nir S基因拷贝数分别为CT与RNT处理的1.35-1.96倍和1.28-1.50倍,nir K基因拷贝数分别是CT与RNT处理的1.46-1.91倍和1.30-1.39倍。4)与CT与FNT处理相比,RNT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提高了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与CT处理相比,RNT与FNT处理水稻产量分别增产了15.5%-33.3%和7.0%-22.1%。与CT相比,RNT处理的水稻穗部干物质量显着增加了9.1%-16.6%;相比于CT与FNT处理,RNT处理的水稻穗部氮吸收量分别显着增加了8.8%-21.4%和8.2%-19.2%,RNT的总氮素积累量分别显着增加了10.0%-20.4%和4.0%-18.5%。5)耕作模式显着影响土壤CH4排放、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与CF,但对N2O排放没有影响。与CT和FNT处理相比,RNT处理分别减少了29.5%和9.9%的土壤CH4排放。与CT处理相比,FNT和RNT处理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降低15.8%和23.1%。与CT和FNT处理相比,RNT处理降低了CF 34.3%和15.3%。相比于CT处理,RNT处理显着提高41.2%的净能量、25.0%的能量效率和26.7%的能量生产率,降低24.7%的比能。RNT处理NEEB最高,是CT和FNT处理的1.66倍和1.20倍。综上所述,三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厢作免耕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硝化作用速率,刺激水稻根系生长,进而提高了水稻氮吸收;厢作免耕缓解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足迹,提高能量效率,增加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是一项低碳绿色的稻田新型耕作模式。

董茹月[3](2021)在《外源氮、碳输入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整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土壤N2O的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的研究目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对于采取合理措施减缓大气中N2O含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般认为外源氮和碳的加入会对土壤N2O的排放产生显着的影响。近年来,在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系统中相关的实验研究逐渐增多,但是这些研究结果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并且氮或碳的输入影响土壤N2O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尚不明确。为了阐明在全球尺度上土壤N2O排放对外源氮、碳输入的一般性响应规律及其可能的影响因子,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谷歌学术等数据库,充分检索收集了全球范围内的相关实验研究结果。通过筛选进一步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相关研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整合分析方法,分析探讨外源氮、碳输入对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效应及其驱动因子和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在全球尺度下,土壤N2O排放随氮添加量和添加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添加的外源氮类型、生态系统类型以及土壤性质对土壤N2O排放具有显着影响。当氮添加量达到500 kg N ha-1,氮添加实验超过5年,土壤N2O排放速率出现下降趋势。不同的外源氮类型均能够显着促进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其中尿素和硝酸铵混合的氮肥效用最强。除湿地生态系统外,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氮输入都促进了土壤N2O的排放。在土壤性质中,土壤p H、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总氮对土壤N2O的排放也产生正的促进效应。(2)作为一种重要的碳源,生物炭的施用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受到自身性质、土壤性质以及生物炭添加量和添加时间等不同施用方式多方面的影响。当生物炭的p H值在7.8-8.9,C/N在100-200区间,热解温度在400-500℃或大于500℃时,采用谷壳、木材和秸秆进行制作的生物炭能够对土壤N2O的排放产生相对好的减排效果;在黏土和壤土中,土壤p H值为6.5-7.5时,施用生物炭对土壤N2O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强;当生物碳含量大于10 t ha-1,施加时间在12个月以内时,对N2O的抑制作用效果最强。(3)在全球尺度下,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对氮添加或生物炭添加后土壤N2O的排放量都存在重要影响。根据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发现,土壤N2O排放主要受到土壤因子(硝态氮、氨态氮、土壤有机碳、总氮和碳氮比)和气候因子(年均温度、年降雨量)的影响。

钱栋[4](2021)在《太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影响》文中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是二氧化碳(CO2)之后最重要的两大温室气体。土壤是大气CH4和N2O的重要排放源。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太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经历了由自然湿地转变为稻麦轮作地,再由稻麦轮作地转变为设施栽培蔬菜地的演变。这种演变过程体现了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但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还不得而知。本文选取太湖地区典型自然湿地、稻麦轮作地、设施栽培蔬菜地,通过2年野外原位观测试验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及其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显着减少了CH4的排放。整个观测期间自然湿地、稻麦轮作地、设施栽培蔬菜地CH4累积排放量分别为:970.66 kg C ha-1、896.71 kg C ha-1、-71.23 kg C ha-1。自然湿地CH4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排放主要集中在夏季。稻麦轮作地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田淹水时期,麦季CH4排放较低。设施栽培蔬菜地表现为吸收CH4的状态,是大气CH4的汇。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显着增加了N2O的排放。整个观测期间自然湿地、稻麦轮作地、设施栽培蔬菜地N2O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35 kg N ha-1、14.38 kg N ha-1、81.62 kg N ha-1。自然湿地N2O排放水平较低,排放集中在春、夏两季。稻麦轮作地N2O排放主要集中在麦季,稻季N2O排放量较低。设施栽培蔬菜地N2O排放主要集中在夏季休闲时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H4和N2O综合温室效应的大小顺序为:稻麦轮作地(26704.16kg eq-CO2ha-1)>自然湿地(25266.30 kg eq-CO2ha-1)>设施栽培蔬菜地(22543.51 kg eq-CO2ha-1),三者差异未达到显着性水平。CH4是自然湿地的主导温室气体,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达到96.04%。CH4也是稻麦轮作地的主导温室气体,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达到83.95%。N2O是设施栽培蔬菜地的主导温室气体,土壤吸收的CH4部分抵消了N2O产生的温室效应,抵消量约为整个观测期N2O造成的增温潜势的7.32%。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显着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驱动稻麦轮作地CH4排放的土壤因子为土壤电导率和硝态氮含量,驱动稻麦轮作地N2O排放的土壤因子为土壤铵态氮含量。驱动设施栽培蔬菜地N2O排放的土壤因子为土壤含水率和p H值。综上所述,太湖地区自然湿地转变为稻麦轮作地,增强了CH4和N2O的综合温室效应;稻麦轮作地转变为设施栽培蔬菜地,削弱了CH4和N2O的综合温室效应。在评价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时,应该关注不同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及时采取有效的固碳、固氮减排措施,缓解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于亚泽[5](2021)在《不同水肥处理方式对农田土壤N2O排放及氮淋溶特征的影响及其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农田土壤不同灌溉方式下施用氮肥产生诸多环境问题,土壤N2O排放和氮素淋溶损失已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单一灌溉方式或单一施氮量对土壤N2O排放和氮素淋溶量做了一些研究,但对于滴灌、喷灌、沟灌施肥交叉处理土壤N2O排放和氮素淋溶损失系统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探寻能够减少土壤N2O排放及氮素淋溶损失量的同时能够确保粮食高产的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5-9月于呼和浩特市马铃薯田开展原位监测试验,设置不同灌溉方式及施氮量,分别为DCK、DD、DG、SCK、SD、SG、FCK、FD和FG(其中,首字母D、S、F分别代表滴灌、喷灌、沟灌;后CK、D、G分别对应施氮量0kg/ha、500 kg/ha、1000kg/ha),分析不同灌溉方式、施氮量交互作用土壤N2O排放和氮素淋溶特征及不同环境因子对二者损失影响,并探明土壤N2O排放与氮素淋溶量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为合理选择水肥管理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土壤N2O排放和氮素淋失量提供实际指导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2018年和2019年马铃薯田土壤N2O排放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7、8月为土壤N2O排放高峰期。马铃薯整个生育期,两年土壤N2O排放高峰分别在花期、块茎形成期和花期。2018年滴灌、管道式喷灌、沟灌施肥处理在花期和块茎形成期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占比范围分别为15%~25%、27%~42%;25%~38%、28%~38%和34%~54%、37%~47%。2019年各处理排放高峰主要出现在花期,滴灌施肥、大型喷灌机灌溉施肥、沟灌施肥处理占比范围分别为23%~39%、33%~69%、39%~55%。2.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不同施氮量及二者交互作用均对土壤N2O排放、氮素淋溶量具有显着影响(P<0.05)。同一灌溉方式不同施氮量下,马铃薯田土壤N2O累积排放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同一施氮量不同灌溉方式下,滴灌、管道式喷灌与传统沟灌相比显着降低了土壤N2O排放,表现为滴灌<管道式喷灌<沟灌。2018年和2019年FCK、FD、FG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kg/ha、23.79kg/ha、45.73kg/ha和2.08kg/ha、6.23kg/ha、13.93 kg/ha,DCK、DD、DG分别降低35.00%、80.90%、75.60%和26.70%、66.40%、21.50%,SCK、SD、SG分别降低了13.46%、76.42%、81.13%和18.50%、-92.76%、-86.72%。两年内,DD(滴灌低肥)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最低。3.2018年滴灌、管道式喷灌及2019年滴灌均有效减少土壤N2O排放强度,2018年土壤N2O排放强度显着高于2019年。2018年和2019年FCK、FD、FG土壤N2O排放强度分别为0.09kg N/t、0.61kg N/t、1.17kg N/t和0.10kg N/t、0.18kg N/t、0.39kg N/t,DCK、DD、DG分别降低了44.44%、86.89%、83.76%和40.00%、61.11%、56.41%,SCK、SD、SG分别降低了33.33%、81.97%和85.47%。两年内同一灌溉方式高肥处理土壤N2O排放系数高于低肥处理,2018年和2019年FD、FG土壤N2O排放系数分别为4.36%、4.37%和0.83%、1.19%,DD、DG分别为0.65%、0.99%和0.45%、0.82%;SD、SG分别为0.70%、0.80%和2.03%、2.42%。两年内,施肥处理DD(滴灌低肥)土壤N2O排放系数均最低。4.两年野外试验表明,2018年和2019年不同灌溉方式下无机氮淋溶损失以硝态氮形式为主;氮素淋溶损失量随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80cm深度处低于40cm深度处。滴灌与传统沟灌相比可有效减少氮素淋溶损失量,2018年和2019年分别减少36.95%~63.10%和54.93%~87.92%。同一灌溉方式同一深度下,随施氮量增多氮素淋溶量随之增加。FG40(沟灌高肥40cm深度)、DD80(滴灌低肥80cm深度)分别为氮素淋溶量最多及最少处理,最高值为53.29 kg/ha,最低值为3.43 kg/ha。5.滴灌、喷灌和沟灌三种灌溉方式下,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含水量(R2=0.76、0.94、0.84)、SOC(R2=0.83、0.79、0.81)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氮素淋溶量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77、0.85和0.76;土壤N2O排放通量、氮素淋溶量均与土壤容重、土壤温度、土壤p H、土壤孔隙度无显着相关性(P>0.05)。土壤N2O排放与氮素淋溶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83。6.土壤淋溶液中NO2-含量对土壤N2O排放具有重要影响,土壤淋溶液中NO2-含量与土壤N2O排放呈显着正相关(P<0.05),施氮量多,NO2-含量高,土壤N2O排放量多.灌溉施肥处理中,DD(滴灌低肥)处理保证粮食增产同时减少N2O排放及氮素淋溶损失效果最好,为最佳农田管理措施。

李锐[6](2021)在《浅埋滴灌下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效率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究西辽河平原浅埋滴灌下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效率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2019年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浅埋滴灌下设置常量追氮(T1)和优化追氮(T2:70%常量追氮)2个处理,并以传统畦灌常规常量追氮为对照(CK1),不施肥(CK2)为空白对照,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春玉米生育期内土壤CO2、N2O和CH4排放通量,研究浅埋滴灌下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效率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温湿度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传统畦灌CK1处理相比,相同施氮量下,浅埋滴灌较传统畦灌增加籽粒产量以及吐丝期后籽粒氮素积累量,而整株氮素积累量无显着差异,从而显着提高氮收获指数、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浅埋滴灌下,常量追氮T1处理较优化追氮T2处理,增加吐丝期后籽粒、穗轴和整株氮素积累量,而籽粒产量无显着差异,氮素利用效率表现为优化施氮量下高,传统施氮量较低;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优化追氮T2处理较T1处理分别增加22.40%和30.58%。2.春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研究表明,CO2和N2O排放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日变化趋势与大气温度变化相似,呈单峰型排放曲线。与传统畦灌CK1处理相比,相同施氮量下,浅埋滴灌增加了N2O日均排放通量;浅埋滴灌下,T2处理较T1处理降低了N2O日均排放通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处理N2O、CO2排放通量日变化与地表温度和10 cm地温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温度是影响CO2和N2O日变化的重要因素。3.春玉米生育期内,相同施氮量下,浅埋滴灌相比传统畦灌CO2排放量无显着差异,N2O排放量增加11.78%,CH4吸收量降低34.78%;浅埋滴灌下优化追氮T2处理较常规追氮T1处理CO2和N2O排放量分别减少13.15%和20.27%,而CH4吸收量无显着差异。相同施氮量下,浅埋滴灌较传统畦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14.13%,浅埋滴灌下优化追氮T2处理较常规追氮T1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10.46%;综合增温潜势浅埋滴灌下T1处理和传统畦灌CK1处理无显着差异,均显着高于浅埋滴灌优化追氮T2处理(P<0.05);净生态系统经济预算浅埋滴灌下T1和T2处理无显着差异,均显着高于CK1处理(P<0.05)。4.春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O2、N2O和CH4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和土壤10cm温度呈极显着(P<0.01)正相关,CO2和N2O排放通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对CO2、N2O和CH4排放通量影响最大。春玉米整个生育期CO2和N2O排放通量均值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值呈显着(P<0.05)或极限着(P<0.01)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对CO2排放通量影响最大,土壤铵态氮含量对N2O排放通量影响最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对CH4排放通量影响最大。5.浅埋滴灌下T1和T2处理相比传统畦灌CK1处理,在提高了玉米产量的同时,增加了氮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与传统畦灌CK1处理相比,T1和T2处理增加了净生态系统经济预算(P<0.05),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P<0.05);综合增温潜势T1和CK1处理均显着高于T2(P<0.05);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降低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因此,浅埋滴灌下追氮较常规追氮量减30%,既降低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又保证较高玉米产量和净生态系统经济预算是西辽河平原玉米兼顾高产、高效和生态的水氮管理模式。

白炬[7](2021)在《旱作覆膜春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对氮肥管理的响应及硝化抑制剂减排机制》文中指出作物高产高效生产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我国粮食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的基本要求。目前,全膜覆盖双垄沟春玉米栽培技术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这一栽培体系下如何实现粮食高产和环境友好的协同,已成为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新一轮挑战。在本课题组前期对覆膜农田养分需求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优化氮肥管理是进一步实现黄土高原旱作覆膜春玉米系统高产高效可持续生产的关键。但目前对黄土高原覆膜春玉米体系中,优化施肥方式对作物产量和环境效应的影响以及硝化抑制剂的添加对N2O排放和其可能的微生物学机制的相关认知还比较匮乏。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设计五个处理包括:过量施肥处理、传统推荐追肥处理、控释肥掺混一次施肥处理、秸秆还田控释肥掺混一次施肥处理以及对照处理,于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研究不同氮肥管理对实现作物高产与养分高效的协同情况,通过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方法,对覆膜春玉米体系的环境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硝化抑制剂DMPP的添加,研究旱作覆膜春玉米N2O进一步减排潜力及其微生物机制,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覆膜春玉米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相较于传统推荐追肥模式,控释肥掺混普通尿素一次性施肥可以在保证玉米高产和高氮吸收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土壤中16.4%的表观氮损失。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矿质氮含量,并能保证玉米持续高产和高氮吸收,且对作物的辐射利用率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2)与传统推荐追肥模式相比,控释肥掺混普通尿素一次性施肥虽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没有显着影响,但是降低了由于玉米生长中后期高温降雨带来的高温室气体排放风险。秸秆还田措施由于大量外源碳氮的添加,导致显着增加了34.5%的CO2排放和51.2%的N2O排放。(3)与传统推荐追肥模式相比,控释肥掺混普通尿素一次性施肥加快了土壤有机碳固存率,显着降低了21.6%的净增温潜势和20.9%的碳足迹,同时可增加5050 yuan ha-1的净收入。秸秆还田可显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极大地抵消了由于高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环境影响,显着降低61.2%的净增温潜势和60.3%的碳足迹。(4)DMPP的添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并且可以通过抑制尿素进入土壤后的高硝化速率,从而有效抑制施肥后引起的短期内土壤N2O大量排放,显着减少玉米生育期内48.9%-58.1%的土壤N2O排放。(5)不同田间管理措施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了土壤相关微生物数量和结构组成,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土壤N2O排放。高p H通过影响氨氧化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对土壤N2O排放产生抑制作用,而土壤MBC直接反映了土壤微生物对N2O排放的促进作用。虽然氨氧化古菌(Ammonia oxidizing archaea,AOA)丰度高于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但AOB在旱作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氧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且显着影响着土壤N2O排放。其中Nitrosospira 3簇在西北旱作土壤中占有重要地位,Nitrosospira 3a.2簇是土壤N2O排放的最重要驱动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控释肥掺混尿素一次性施肥可以更好地实现作物高产与养分高效的协同关系,减少春玉米生长中后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环境影响;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作物资源利用率,并有效增加土壤碳固存,进一步降低净增温潜势和碳足迹;硝化抑制剂通过对AOB的抑制作用,显着抑制了土壤N2O排放,且Nitrosospira 3a.2簇对土壤N2O排放起主要驱动作用。综上所述,硝化抑制剂与秸秆还田控释肥掺混一次性施肥相结合是一种适合我国西北地区旱作覆膜春玉米生产系统的环境友好、高产、高经济效益、低排放的施肥模式。

何雪霞[8](2021)在《滴灌施肥对半湿润区葡萄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模拟》文中指出农田土壤被认为是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排放源之一,当前我国在经济作物如果树等生长管理中采取的不科学的灌溉施肥方式促进了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推动农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关中地区典型葡萄园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N0(0 kg?hm-2)、N155(155 kg?hm-2)和N232(232 kg?hm-2)处理,并以沟灌施肥方式下232 kg?hm-2处理(CG)作为对照,于2018年8月-2020年8月两年间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定点观测各施肥处理土壤N2O、CO2及CH4三种主要温室气体动态排放特征,比较了不同施氮量及施肥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探索了葡萄园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关键时期以及满足最高综合效益的最优施氮量,分析了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田间观测数据对DNDC模型进行参数率定,探讨了该模型在半湿润区葡萄园的适应性,并模拟预测滴灌水肥一体化不同施氮量条件下葡萄园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葡萄园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N2O气体在葡萄生育期表现为高排放,休耕期排放量较低,不同生育期不施氮处理(N0)变化幅度较小,施氮处理N2O排放峰出现在施肥后2~7天,且各处理间排放峰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两年试验间不同施氮处理CO2排放通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排放趋势,其整体排放趋势与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相近;土壤CH4气体春冬季变化幅度较小且整体上表现为吸收通量,夏秋季波动较大且较为频繁,多次出现排放特征。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是葡萄园温室气体减排关键时期。(2)滴灌水肥一体化方式下随着施氮量增大在葡萄主要生育时期能显着提高N2O气体累积排放量和降低CH4的累积吸收量,但对CO2气体累积排放影响程度较小。以2019年为例,N232处理N2O和CH4周年累积排放(吸收)量分别为6.83、-2.35 kg?hm-2,N0处理和N155处理N2O周年累积排放量比N232处理显着减少55.74%、23.78%(P<0.05),CH4周年累积吸收量较N232处理分别显着增加41.70%、28.09%(P<0.05),CO2累积排放量在27878.25~29703.01 kg?hm-2范围内,N155和N232处理与N0处理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020年N155处理较N232处理能够有效降低46.11%的增温效应,各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大小次序为N232>N155>N0,N155处理比N232处理CHGI减少了66.57%,综合考量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N155处理为本研究中的最优施氮量。(3)滴灌水肥一体化方式较沟灌施肥方式能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作为一种适宜于葡萄园提质增产和土壤温室气体减排的灌溉施肥方式进行推广。CG处理在葡萄各生育时期的N2O和CO2累积排放量均高于N232处理,尤其是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CG处理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是N232处理的1.93倍和2.11倍,CO2累积排放量分别较N232处理增加71.01%、54.25%(p<0.05);除果实膨大期外,各生育时期CG处理土壤CH4累积吸收(排放)量均显着高于N232处理(P<0.05);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CG处理比N232处理高90.25%(p<0.05),表明沟灌施肥方式下生产单位产量的葡萄对于气候的影响较滴灌施肥方式要大。(4)不施氮处理(N0)下葡萄园土壤N2O、CO2气体排放通量主要受到空气温度、0-20 cm土层地温的影响,其次为土壤孔隙度含水率(WFPS);施氮处理下0-10cm及10-20 cm土层地温、土壤WFPS为影响N2O、CO2气体排放通量的最关键因子,其次为土壤3--,不同施氮处理下土壤WFPS为影响土壤CH4排放(吸收)通量的主控因子。(5)经过校正后的DNDC模型适用于模拟预测半湿润区葡萄园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变化趋势,对土壤CO2排放通量的模拟效果最佳,且施氮后的N2O与CH4气体排放通量模拟效果优于不施氮处理。模型能较好地估算土壤CO2气体周年累积排放量,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偏差在-5.58%~-20.17%范围内;但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土壤N2O和CH4气体累积排放(吸收)量,N0、N155和N232处理N2O累积排放量模拟值分别较观测值降低了41.38%、38.04%和55.56%,CH4累积吸收量模拟值分别较观测值降低了52.64%、44.66%和42.09%。模型预测结果同样表明N155处理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优处理,在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的果实膨大期与着色成熟期,采用于晴天时少量多次施用氮肥的方式,将有利于降低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量,增加施肥次数与改变施肥时间后N0、N155与N232处理全球增温潜势分别降低了2.56%、9.71%与7.38%。

陈召月[9](2021)在《施肥模式对玉米—小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夏玉米-冬小麦两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白木开展了田间试验。供试玉米和小麦品种分别为郑单958和济麦2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农户模式(FP),改良模式一(S1),改良模式二(S2)3个施肥模式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夏玉米-冬小麦农田土壤中3种温室气体N2O、CO2和CH4的排放特征,农田土壤水热因子变化及其与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结合产量数据评价了不同施肥模式下夏玉米-冬小麦农田全球增温潜势、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碳足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不同施肥模式下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间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峰值均出现在施肥、灌溉降雨事件后,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夏玉米播种到拔节期间的平均排放通量最高,冬小麦返青到拔节期的平均排放通量最高。不同施肥模式夏玉米、冬小麦全生育期的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总量大小依次表现为FP>S1>S2。周年的N2O累积排放总量来看,夏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的比例分别为39.29%~41.12%和58.87%~60.70%。试验期间不同施肥模式下农田的0~10cm土壤温度和土壤孔隙含水率无显着差异。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与0~10cm 土壤温度和WFPS的关系为线性正相关。夏玉米播种到拔节期的土壤C02平均排放通量最高。不同施肥模式相比,S1和S2的全生育期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通量较FP显着降低了 10.74%、8.12%和14.13%、12.09%。冬小麦生育期土壤CO2排放通量大致呈U型,返青到拔节期的平均排放量最高,不同施肥模式表现为FP>S1>S2。S1和S2的全生育期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通量较FP显着降低了 13.5%、13.69%和14.04%、14.31%。从周年来看,夏玉米生育期的累积排放量高于冬小麦约5%。农田土壤C02排放通量与0~10cm 土壤温度呈指数正相关,与0~10cm的WFPS呈线性正相关。夏玉米-冬小麦农田土壤表现为CH4的弱“汇”。夏玉米生育期S1和S2的的平均吸收量和累积吸收量较FP显着增加16.86%、14.29%和21.82%、17.93%。冬小麦生育期S1和S2的平均吸收通量和累积吸收通量较FP显着增加48.21%、61.51%和50.28%、63.13%。从周年来看,夏玉米生育期的累积吸收总量高于冬小麦生育期。农田土壤CH4排放通量与0~10cm 土壤温度之间无明显的关系。夏玉米季CH4排放与0~10cm的WFPS呈二次多项式关系,而冬小麦季的WFPS对CH4排放的解释度低。从周年尺度上来看,不同施肥模式在产量方面的表现为:S2>S1>FP,S2较S1和FP显着增产11.99%、20.71%。不同施肥模式的全球增温潜势(GWP)、碳排放强度(GHGI)和碳足迹均表现为FP>S1>S2。研究结论:改良模式二能显着减少土壤的N2O、CO2和CH4排放,增加夏玉米和冬小麦的产量,减少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农田碳足迹总量。相比农户模式和改良模式一,是具有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适的农田施肥模式。

缪平贵[10](2020)在《立式深旋耕作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立式深旋耕作技术(VRT)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温湿度、温室气体(CO2和N2O)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设计立式深旋覆膜种植马铃薯(VRT-P)、旋耕(TT)覆膜种植马铃薯(TT-P)、立式深旋露地无作物(VRT-FL)、旋耕露地无作物(TT-FL)4个处理,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温度、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等,研究立式深旋耕作对马铃薯农田温室气体周年累计排放量及日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马铃薯生育期内,立式深旋耕作能够有效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和土壤孔隙度,促进形成良好的耕层结构,土壤容重较旋耕下降11.79%?13.18%,达到显着差异。立式深旋耕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及贮水量较旋耕分别增加了5.47%5.61%、22.96%?25.23%。立式深旋耕作提高了农田土壤温度,较旋耕增加2.10%2.79%。在日变化研究中,立式深旋耕作处理土壤含水量较旋耕增加4.63%6.51%,土壤温度增高了6.62%6.98%。(2)在周年累计排放中,VRT处理的N2O和CO2排放通量较TT增加了39.50%?65.47%、4.81%?27.15%,N2O达到显着差异水平。TT-P、VRT-P、VRT-FL、TT-P各处理的N2O排放通量在种植季较休耕期分别增加了149.09%、239.06%、556.54%、370.32%,而CO2则分别增加了526.12%、532.03%、385.96%、318.12%,均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在种植季,VRT处理的N2O较TT处理增加了51.48%?74.25%,而CO2则增加了21.85%?24.64%,均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在休闲期内,VRT处理的N2O较TT处理增加了11.28%24.82%,而CO2则增加了4.84%?23.48%,其中N2O达到显着差异水平。(3)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马铃薯农田温室气体N2O、CO2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与气温日变化轨迹基本一致,且均表现为白天排放通量大于夜间。由矫正系数及最佳时段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通量与累积排放量回归分析可得,温室气体N2O和CO2的最佳同期观测时间为8:00?10:00。(4)农田温室气体N2O、CO2排放通量与0?25cm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与0?30cm土壤含水量显着正相关。不同时间尺度上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马铃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100a时间尺度上,VRT处理较TT处理增加了36.28%?53.04%,TT-P处理较TT-FL处理增加了94.36%,VRT-P处理较VRT-FL处理增加了164.88%,均达到显着差异水平。(5)VRT-P处理马铃薯叶片SPAD值显着高于TT-P处理,在苗期、花期、块茎膨大期分别增加了12.27%、5.55%、12.31%,均达到显着差异。VRT-P处理的马铃薯地上生物量较TT-P增加了21.62%,地下生物量增加了62.07%,均达到显着差异。VRT-P处理不仅能促进个体发育,并且显着提高了马铃薯群体生长,LAI较TT-P处理提高25.42%。VRT-P处理产量较TT-P增加了10.49%,而WUE增加了6.44%。由于VRT优化了耕层土壤结构,提高了030cm土壤贮水量、土壤含水量以及马铃薯耗水,改善了马铃薯根系生长环境,增强根系的生长发育以及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促进了马铃薯根茎叶的发育和干物质的累积以及马铃薯群体发育,对产量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二、农田N_2O排放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田N_2O排放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木薯地微生物群落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耕作方式及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2 耕作方式及氮肥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1.2.3 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N_2O排放的影响
        1.2.4 施氮对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N_2O排放的影响
        1.2.5 土壤温湿度对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N_2O排放的影响
    1.3 存在问题及立项依据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设备与材料
    2.3 大田试验设计与实施
    2.4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4.1 土壤物理特性测定
        2.4.2 土壤化学性状测定
        2.4.3 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
        2.4.4 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测定
    2.5 土壤温室气体采集与测定
        2.5.1 土壤温室气体采集
        2.5.2 土壤温室气体的测定方法
    2.6 土壤温湿度测定
    2.7 木薯产量的测定
    2.8 试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
        3.1.1 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1.2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3.1.3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1.4 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相关关系
    3.2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2.1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及OTUs分析
        3.2.2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2.3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3.2.4 土壤细菌群落α和β多样性
        3.2.5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3.2.6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3.2.7 土壤真菌群落α和β多样性
    3.3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3.1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3.3.2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3.3.3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3.3.4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
        3.3.5 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
        3.3.6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增温潜势、温室气体强度的影响
        3.3.7 土壤酶活性与温室气体的相关性
    3.4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木薯产量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4.1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分析
        4.1.1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分析
        4.1.2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分析
    4.2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2.1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4.2.2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2.3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土壤CH_4排放的影响分析
    4.3 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木薯产量、GWP和 GHGI的影响分析
    4.4 粉垄耕作后效对木薯产量和温室气体的影响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情况

(2)不同耕作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水稻氮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耕作模式对作物氮吸收的影响
        1.2.1 土壤氮素的研究
        1.2.2 不同耕作模式对根系的影响
    1.3 耕作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
    1.4 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研究
        1.4.1 土壤硝化及反硝化作用研究意义
        1.4.2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硝化作用影响研究
        1.4.3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反硝化作用影响研究
    1.5 耕作措施对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1.5.1 CH_4排放与耕作模式的关系
        1.5.2 N_2O排放与耕作模式的关系
    1.6 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7 不同耕作模式的生态评估
        1.7.1 生态系统净经济效益的评价
        1.7.2 农业碳足迹的评价
        1.7.3 农业能量足迹的评估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地基本情况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指标与方法
        2.4.1 试验前样品预处理
        2.4.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4.3 植株指标测定
        2.4.4 CH_4与N_2O温室气体排放的测定
        2.4.5 碳足迹(CF)及能量收支生态评估
        2.4.6 土壤硝化作用及反硝化作用速率测定
        2.4.7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的测定
        2.4.8 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群落丰度测定
    2.5 生态经济效应计算
        2.5.1 经济效益(EB)的计算
        2.5.2 生态经济效益(EEB)的计算
        2.5.3 净生态经济效益(NEEB)的计算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NH_4~+和NO_3~-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DOC与 SOC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的影响
    3.4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MBC含量的影响
    3.6 讨论
        3.6.1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NH_4~+与NO_3~-的影响
        3.6.2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Eh的影响
        3.6.3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DOC、SOC及 MBC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1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硝化及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4.2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磷脂脂肪酸含量(PLFAs)的影响
        4.2.1 土壤总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变化
        4.2.2 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细菌的磷脂脂肪酸含量
        4.2.3 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真菌的磷脂脂肪酸含量
        4.2.4 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放线菌的磷脂脂肪酸含量
        4.2.5 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革兰氏阴/阳性菌
        4.2.6 不同耕作模式下磷脂脂肪酸比值
        4.2.7 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的评价
    4.3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关键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的影响
        4.3.1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硝化作用关键功能基因丰度AOA及 AOB的影响
        4.3.2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反硝化作用关键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4.4 讨论
        4.4.1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硝化及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4.4.2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4.3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关键功能基因丰度与活性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产量、氮吸收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的影响
        5.1.2 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根系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影响
        5.1.3 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1.4 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氮吸收的影响
        5.1.5 土壤硝化作用与水稻氮吸收的内在关系的分析
    5.2 讨论
        5.2.1 不同耕作模式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5.2.2 不同耕作模式对根系酶活性的影响
        5.2.3 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2.4 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氮吸收量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耕作模式下温室气体排放、碳足迹、能量收支与净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估
    6.1 结果与分析
        6.1.1 CH_4 排放通量
        6.1.2 CH_4 累积排放量
        6.1.3 N_2O排放通量
        6.1.4 N_2O累积排放量
        6.1.5 GWP与 GHGI
        6.1.6 不同耕作模式对稻田碳足迹(CF)的影响
        6.1.7 不同耕作模式对农业能量总支出的影响
        6.1.8 碳足迹多元回归分析
        6.1.9 不同耕作模式对EB、EEB和 NEEB的影响
    6.2 讨论
        6.2.1 耕作模式对CH_4排放的影响
        6.2.2 耕作模式对N_2O排放的影响
        6.2.3 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GWP与 GHGI的影响
        6.2.4 不同耕作模式对稻田碳足迹及能量足迹农业投入的影响
        6.2.5 不同耕作模式对稻田总碳排放、碳足迹和能量足迹的影响
        6.2.6 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EB、EEB和 NEEB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项目情况
致谢

(3)外源氮、碳输入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整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N_2O排放研究
        1.2.2 氮输入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1.2.3 碳输入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1.2.4 整合分析的发展及其在全球变化领域中的应用概况
        1.2.5 外源氮碳输入变化对土壤N_2O排放影响的整合分析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数据来源与筛选
        2.1.2 数据库建立
    2.2 研究方法
        2.2.1 整合分析方法
        2.2.2 统计分析
第3章 氮输入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3.1 氮添加量和添加年限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3.2 氮添加类型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3.3 生态系统和土壤性质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3.4 讨论与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碳输入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1 不同碳源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2 生物炭性质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3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4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生物炭施用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5 分析与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氮、生物炭添加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与各因子的关系
    5.1 氮添加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5.2 氮添加下土壤N_2O排放量与驱动因子的关系
    5.3 生物炭添加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5.4 生物炭添加下土壤N_2O排放量与驱动因子的关系
    5.5 讨论与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太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CH_-4 排放
        1.2.2 土壤N_2O排放
        1.2.3 土壤CH_4 和N_2O监测方法
        1.2.4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野外采样方法和室内分析
        2.3.1 样品采集
        2.3.2 测定方法
        2.3.3 结果计算
        2.3.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CH_4排放的影响
    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H_4排放通量动态变化
        3.1.1 自然湿地CH_4 排放通量
        3.1.2 稻麦轮作地CH_4 排放通量
        3.1.3 设施栽培蔬菜地CH_4排放通量
    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H_4的累积排放量
        3.2.1 年际CH_4 累积排放量
        3.2.2 不同时期自然湿地CH_4累积排放量
        3.2.3 不同时期稻麦轮作地CH_4累积排放量
        3.2.4 不同时期设施栽培蔬菜地CH_4累积排放量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N_2O排放的影响
    4.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N_2O排放通量动态变化
        4.1.1 自然湿地N_2O排放通量
        4.1.2 稻麦轮作地N2O排放通量
        4.1.3 设施栽培蔬菜地N_2O排放通量
    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N_2O的累积排放量比较
        4.2.1 年际N_2O累积排放量
        4.2.2 不同时期自然湿地N_2O累积排放量
        4.2.3 不同时期稻麦轮作地N_2O累积排放量
        4.2.4 不同时期设施栽培蔬菜地N_2O累积排放量
    4.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温室气体综合温室效应
        4.3.1 年际GWP
        4.3.2 CH_4和N_2O对综合温室效应的贡献率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5.1 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变化
    5.2 自然湿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5.3 稻麦轮作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5.4 设施栽培蔬菜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5.5 讨论
        5.5.1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5.2 CH_4和N_2O排放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6.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不同水肥处理方式对农田土壤N2O排放及氮淋溶特征的影响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农田土壤N_2O排放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田土壤N_2O排放作用机制
        1.2.2 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2.1 土壤N_2O排放特征研究进展
        1.2.2.2 土壤N_2O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3 节水灌溉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进展
    1.3 农田土壤氮素淋溶研究进展
        1.3.1 农田土壤硝酸盐淋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2 节水灌溉方式下氮素淋溶研究进展
    1.4 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野外试验
        2.2.1.1 滴灌
        2.2.1.2 喷灌
        2.2.1.3 沟灌
        2.2.2 室内试验
    2.3 样品采集及测定
        2.3.1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2.3.2 土壤N_2O采集和分析
        2.3.3 土壤溶液采集和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不同灌溉方式下马铃薯田土壤N_2O排放特征
    3.1 气温和降水量变化
    3.2 不同水肥处理方式土壤N_2O季节变化
    3.3 不同灌溉方式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排放强度及排放系数
        3.3.1 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
        3.3.2 土壤N_2O排放强度
        3.3.3 土壤N_2O排放系数
    3.4 不同灌溉方式土壤含水量变化
    3.5 土壤N_2O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3.6 讨论
        3.6.1 灌溉方式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3.6.2 土壤因素及环境因子对土壤N_2O排放影响
        3.6.3 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水平对土壤N_2O排放影响双因素方差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灌溉方式下旱田土壤氮素淋溶特征
    4.1 不同水肥处理方式土壤淋溶液无机氮浓度动态变化
    4.2 不同水肥处理方式土壤淋溶液无机氮累积淋溶量
    4.3 氮素淋溶量影响因素分析
    4.4 讨论
        4.4.1 灌溉方式对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
        4.4.2 环境因子对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
        4.4.3 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氮素淋溶量影响双因素方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生物量变化特征
    5.1 不同灌溉方式马铃薯植株生物量特征
    5.2 不同灌溉方式马铃薯产量
    5.3 讨论
        5.3.1 节水灌溉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土壤N_2O排放与氮素淋溶量相关性研究
    6.1 土壤N_2O排放与氮素淋溶量相关性分析
    6.2 讨论
第7章 土壤淋溶液中NO_2~-含量对土壤N_2O排放影响机制研究
    7.1 土壤N_2O排放特征
    7.2 土壤淋溶液无机氮含量变化
    7.3 NO_2~-含量对土壤N_2O排放影响
    7.4 讨论
        7.4.1 NO_2~-对土壤 N_2O 排放的影响
        7.4.2 灌水量及施氮量对土壤 N_2O 排放影响
        7.4.3 灌水量及施氮量对氮素淋溶量影响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浅埋滴灌下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效率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水肥管理对春玉米氮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水肥管理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浅埋滴灌水肥一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3.2 干物质
        2.3.3 昼夜内温室气体采集和测定
        2.3.4 生育期内温室气体采集和测定
        2.3.5 土壤样品采集与相关指标测定
        2.3.6 土壤地表温度、10cm地温和土壤含水量测定
    2.4 相关参数计算
        2.4.1 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转运
        2.4.2 氮肥效率
        2.4.3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2.4.4 温室气体日均排放通量
        2.4.5 温室气体最佳观测时间矫正系数
        2.4.6 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
        2.4.7 综合增温潜势
        2.4.8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2.4.9 净生态系统经济预算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浅埋滴灌下施氮水平对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1.1 干物质积累
        3.1.2 干物质转运
    3.2 浅埋滴灌下施氮水平对春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2.1 各器官氮素积累
        3.2.2 各器官氮素转运
    3.3 浅埋滴灌下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效率影响
        3.3.1 春玉米氮素养分的利用效率
        3.3.2 春玉米肥料氮的利用效率
    3.4 浅埋滴灌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CO_2、N_2O和 CH_4排放日变化特征
        3.4.1 CO_2排放日变化
        3.4.2 N_2O排放日变化
        3.4.3 CH_4排放日变化
        3.4.4 温室气体日均排放通量
        3.4.5 温室气体排放量昼夜百分比
        3.4.6 温室气体日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3.4.7 温室气体矫正系数
    3.5 浅埋滴灌不同施氮水平下春玉米生长季土壤CO_2、N_2O和 CH_4排放特征
        3.5.1 生长季CO_2排放特征
        3.5.2 生长季N_2O排放特征
        3.5.3 生长季CH_4排放特征
        3.5.4 生长季CO_2、N_2O和 CH_4累积排放量
        3.5.5 主要生育期CO_2、N_2O和 CH_4排放通量
        3.5.6 CO_2和N_2O排放通量相关分析
    3.6 浅埋滴灌下施氮水平对GWP、GHGI和 NEEB的影响
    3.7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温湿度和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3.7.1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温湿度相关性分析
        3.7.2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浅埋滴灌下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效率影响的探讨
        4.2.2 浅埋滴灌下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探讨
        4.2.3 浅埋滴灌技术的生态效应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旱作覆膜春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对氮肥管理的响应及硝化抑制剂减排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氮肥优化管理研究进展
        1.2.1 农业中控释肥的应用
        1.2.2 农业中秸秆还田的应用
    1.3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1.3.1 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机制进展
        1.3.2 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1.3.3 农田氮素优化管理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3.4 农田温室效应评价
    1.4 硝化抑制剂研究进展
        1.4.1 硝化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1.4.2 DMPP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5 科学问题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优化氮肥管理对覆膜春玉米光合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优化氮肥管理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
        2.3.2 优化氮肥管理下的干物质累积与养分吸收规律
        2.3.3 优化氮肥管理下花前花后干物质与氮素累积
        2.3.4 优化氮肥管理下叶面积指数与光能截获
        2.3.5 优化氮肥管理下的氮平衡计算
    2.4 讨论
        2.4.1 优化氮肥管理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4.2 优化氮肥管理对春玉米氮素吸收规律的影响
        2.4.3 优化氮肥管理对叶面积指数与光能截获的影响
        2.4.4 优化氮肥管理对农田土壤氮平衡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优化氮肥管理对覆膜春玉米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区概况
        3.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优化氮肥管理下的农田CO_2排放
        3.3.2 优化氮肥管理下的农田CH_4排放
        3.3.3 优化氮肥管理下的农田N_2O排放
    3.4 讨论
        3.4.1 优化氮肥管理对农田CO_2排放影响
        3.4.2 优化氮肥管理对农田CH_4排放影响
        3.4.3 优化氮肥管理对农田N_2O排放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覆膜春玉米优化氮肥管理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 其他参数及相关计算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优化氮肥管理下土壤有机碳变化情况
        4.3.2 优化氮肥管理下的净全球增温潜势(NGWP)和碳足迹(CF)
        4.3.3 优化氮肥管理下的经济效益
    4.4 讨论
        4.4.1 优化氮肥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4.2 优化氮肥管理对净全球增温潜势(NGWP)和碳足迹(CF)的影响
        4.4.3 优化氮肥管理下的经济评价
    4.5 小结
第五章 硝化抑制剂(DMPP)对旱作覆膜春玉米N_2O排放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区概况
        5.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5.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5.2.4 土壤净硝化速率的相关计算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产量和氮素吸收
        5.3.2 土壤矿质氮动态变化
        5.3.3 土壤净硝化速率动态变化
        5.3.4 土壤N_2O排放
    5.4 讨论
        5.4.1 DMPP的添加对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5.4.2 DMPP的添加对土壤矿质氮和N_2O排放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DMPP对旱作农田土壤N_2O减排的微生物机制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区概况
        6.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4 土壤DNA提取及实时定量PCR(q PCR)分析
        6.2.5 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6.2.6 统计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各处理间氨氧化细菌(AOB)与古菌(AOA)的丰度情况
        6.3.2 各处理间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差异
        6.3.3 各处理间氨氧化细菌(AOB)的群落结构差异
        6.3.4 土壤N_2O排放对不同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响应
    6.4 讨论
        6.4.1 不同耕作措施及DMPP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6.4.2 不同耕作措施及DMPP对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的影响
        6.4.3 不同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术学位论文评阅书(3 份)

(8)滴灌施肥对半湿润区葡萄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滴灌水肥一体化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2.2 土壤环境因素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2.3 DNDC模型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葡萄产量测定
        2.3.2 温室气体采集
        2.3.3 土壤水分、温度、速效氮与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4 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
        2.3.5 DNDC模型模拟的评价方法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滴灌水肥一体化下葡萄园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综合评价
    3.1 滴灌水肥一体化下葡萄园土壤温室气体季节排放规律
        3.1.1 葡萄园土壤N_2O排放通量季节排放规律
        3.1.2 葡萄园农田土壤CO_2排放通量季节排放规律
        3.1.3 葡萄园农田土壤CH_4排放通量季节排放规律
    3.2 滴灌水肥一体化对葡萄园农田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评价
        3.2.1 葡萄园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
        3.2.2 葡萄园农田净增温潜势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3.3 小结
第四章 环境因子对葡萄园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1 葡萄农田环境因子动态变化特征
        4.1.1 大气温度变化特征及降雨量
        4.1.2 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4.1.3 土壤孔隙度含水率(WFPS)变化特征
        4.1.4 土壤无机氮及土壤有机质、pH变化特征
    4.2 环境因子对葡萄园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2.1 环境因子对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4.2.2 环境因子对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4.2.3 环境因子对土壤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DNDC模型的葡萄园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模拟研究
    5.1 DNDC模型的参数率定
    5.2 DNDC模型的适用性验证
        5.2.1 土壤温度与土壤WFPS
        5.2.2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5.2.3 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
    5.3 DNDC模型对葡萄园土壤温室气体的模拟预测
        5.3.1 试验情景设计
        5.3.2 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模拟预测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施肥模式对玉米—小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农田土壤N_2O排放研究进展
        1.2.1 土壤N_2O的产生机理和特征
        1.2.2 环境对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
        1.2.3 田间管理对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
    1.3 农田土壤CO_2排放研究进展
        1.3.1 土壤CO_2的产生机理和特征
        1.3.2 环境对农田CO_2排放的影响
        1.3.3 田间管理对农田CO_2排放的影响
    1.4 农田土壤CH_4排放研究进展
        1.4.1 土壤CH_4的产生机理和特征
        1.4.2 环境对农田CH_4吸收/排放的影响
        1.4.3 田间管理对农田CH_4吸收/排放的影响
    1.5 农田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田基本情况
    2.2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气体的采集及测定
        2.3.2 气体排放和温室效应计算
        2.3.3 碳足迹
        2.3.4 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测定
        2.3.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肥模式对土壤水热变化的影响
        3.1.1 不同施肥模式农田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3.1.2 不同施肥模式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3.2 不同施肥模式农田土壤N_2O排放
        3.2.1 土壤N_2O排放通量动态变化特征
        3.2.2 不同生育时期N_2O的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
        3.2.3 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水热变化的关系
    3.3 不同施肥模式农田土壤CO_2排放
        3.3.1 土壤CO_2排放通量动态变化特征
        3.3.2 不同生育时期CO_2的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
        3.3.3 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水热变化的关系
    3.4 不同施肥模式农田土壤CH_4排放
        3.4.1 土壤CH_4排放通量动态变化特征
        3.4.2 不同生育时期CH_4的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
        3.4.3 土壤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水热变化的关系
    3.5 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产量及综合温室效应
    3.6 不同施肥模式夏玉米-冬小麦碳足迹及构成
    3.7 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4 讨论
    4.1 不同施肥模式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模式对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4.3 不同施肥模式对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
    4.4 土壤水热因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5 不同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和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4.6 不同施肥模式对农田碳足迹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江苏农业科学稿件录用通知

(10)立式深旋耕作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农业温室气体研究进展
    1.2 农田温室气体产生机理
        1.2.1 农田温室气体CO_2产生机理
        1.2.2 农业温室气体N_2O产生机理
    1.3 耕作措施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1.3.1 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2 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3 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
        1.3.4 耕作措施对C、N分布及C、N关系和微生物的影响
        1.3.5 耕作措施对农田温室气体CO_2、N_2O排放影响
    1.4 .种植作物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1.4.1 种植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4.2 种植作物对C、N分布及C、N关系、微生物的影响
        1.4.3 种植作物对温室气体CO_2、N_2O排放的影响
    1.5 小结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研究区域气候条件
        2.1.3 试验设计
        2.1.4 技术路线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1 温室气体样品采集
        2.2.2 CO_2、N_2O排放通量
        2.2.3 土壤温度
        2.2.4 土壤含水量
        2.2.5 土壤贮水量
        2.2.6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2.2.7 土壤容重
        2.2.8 SPAD、LAI的测定
        2.2.9 干物质与产量
第三章 耕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 不同耕作措施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措施对马铃薯叶片SPAD值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措施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 不同耕作措施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 耕作方式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4.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2 不同耕作方式对0~30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4.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4.5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日变化的影响
    4.6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第五章 作物种植及耕作方式对农田温室气体的影响
    5.1 马铃薯生育期内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变化
        5.1.1 马铃薯农田土壤N_2O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
        5.1.2 马铃薯农田土壤CO_2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
        5.1.3 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土壤温、湿度对马铃薯农田CO_2、N_2O排放的影响
    5.2 马铃薯生育期内农田温室气体日排放通量变化
        5.2.1 马铃薯农田土壤N_2O排放通量日变化
        5.2.2 马铃薯农田土壤CO_2排放通量日变化
        5.2.3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马铃薯农田温室气体CO_2、N_2O日排放的影响
        5.2.4 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马铃薯农田温室气体N_2O、CO_2排放的最佳观测时间.
    5.3 不同耕作措施对农田温室气体累计排放量及增温潜势的影响
        5.3.1 不同耕作措施马铃薯生育期内农田温室气体累计排放量
        5.3.2 不同耕作措施马铃薯农田土壤周年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
        5.3.3 不同耕作措施马铃薯农田土壤周年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估算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6.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6.3 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N_2O排放特征
    6.4 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CO_2排放特征
    6.5 温湿度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6.6 不同耕作措施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6.7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四、农田N_2O排放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粉垄结合减氮施肥对木薯地微生物群落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杨慰贤. 广西大学, 2021(02)
  • [2]不同耕作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水稻氮吸收的影响[D]. 李诗豪.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3]外源氮、碳输入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整合分析[D]. 董茹月.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太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影响[D]. 钱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5]不同水肥处理方式对农田土壤N2O排放及氮淋溶特征的影响及其机理[D]. 于亚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浅埋滴灌下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效率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李锐.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1
  • [7]旱作覆膜春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对氮肥管理的响应及硝化抑制剂减排机制[D]. 白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滴灌施肥对半湿润区葡萄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模拟[D]. 何雪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9]施肥模式对玉米—小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陈召月.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10]立式深旋耕作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缪平贵.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农田 N_2O 排放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