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21世纪的能源

太阳能——21世纪的能源

一、太阳能——21世纪的能源(论文文献综述)

高润瑀[1](2021)在《The Green New Deal (Chapters 3-4)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绿色新政》第3章至第4章节作为源文本,该书主要介绍世界能源经济以及如何避免与碳相关的环境问题。本翻译实践报告分析了源文本的特点,发现其中有大量的术语、专有名词、被动句和长难句。因此,本翻译报告从词汇和句子层面探讨关联翻译法的具体应用。通过分析发现,使用成分分析,调整,描写对等,功能对等,释义五个方法来探讨词汇和句子层面的翻译,可以尽可能地保持“紧贴翻译”,同时还可以提升译文的可读性,便于读者的理解。本翻译实践报告证明了翻译关联法可用于指导本文的翻译,同时本文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可为此类文本的翻译起到借鉴作用,拓展关联翻译法的应用领域。

史文珍[2](2021)在《双柏大庄光伏电站发电量最大化最佳倾角调整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能资源具有普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环保等优点,成为能源发展最受瞩目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太阳能发电技术也是现在开发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并网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较低,如何提高光伏电站发电量以及更好的利用太阳能资源,成为现在光伏发电技术解决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光伏电站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十分重要,本文研究对双柏地区光伏电站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各国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发展概况,以及光伏方阵倾角调整的国内外研究;其次,对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机理、设备构成及类别,以及组件特性进行分析,具体以大庄27MWp光伏电站实际采用的多晶硅组件进行模拟,在温度和光照强度不同的情况下模拟,对光伏组件的输出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对大庄27MWp光伏电站的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包括大庄光伏电站所在位置及当地太阳能资源状况的分析,以及部分大庄光伏电站光伏发电系统组成的分析;接着,分析大庄光伏电站实际运行数据,研究表明大庄光伏电站发电量有季节性变化,光伏电站发电量取决于太阳能辐射量,通过PVSYST软件对大庄光伏电站进行建模仿真,得出辐射量与发电量基本呈现线性关系,光伏电站的发电量有季节性变化的结论;最后在实际大庄光伏电站的光伏组件方位角为0°正南方向的角度下,通过对大庄光伏电站的光伏组件安装倾斜角进行1到90度的辐射量模拟,得出不同倾角下各月太阳能辐射量变化曲线,提出对大庄光伏电站年内倾角调整的研究,按照倾角每月、双月、季度、六月以及三次调整进行研究分析,确定大庄光伏电站年最佳倾角调整策略,提高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使太阳能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为双柏地区光伏电站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王意如[3](2020)在《船舶能效中太阳能及风能计算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普及,人类的能源需求也在日益增加。与此同时,化石类燃料资源的匮乏,以及其燃烧导致的环境污染及全球变暖等诸多问题也引起了人类的关注。因此探索与发展新的能源,成为了全球能源领域内的焦点。海上运输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运输方式,相比较于其他运输方式,其具有航程长、载重量大、运输物品特殊等优势,然而时至今日,船舶动力也因资源的匮乏而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众多被探索的新能源中,电能、太阳能、风能以及海洋能等清洁能源为主的驱动形式逐渐在船舶动力选择当中备受青睐。目前,英、美、德等发达国家都极其重视船舶新能源驱动形式的开发与应用,我国也正在船舶新能源驱动形式开发的道路上加速前进着。本论文基于船舶新能源驱动形式问题,主要开展了船舶太阳能驱动及船舶风能驱动应用及计算方法的研究。能量利用是体现船舶动力能效的重要手段。在考虑能效自身利用的同时,节能减排是船舶航行中不得忽略的重要问题。本文将船舶太阳能驱动形式以及船舶风能驱动形式与传统化石燃料驱动形式船舶的情况相对比,并且利用MATLAB仿真计算,来量化的观察前者优势。国际海事组织的环境保护协会一直致力于加强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的全球化规范标准。本论文对新能源在现代船舶上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着重研究对象的太阳能能量和风能能量进行了评估计算。在完成以上工作后,再对船舶的EEDI计算方法、计算参数、基线等进行了详细的学习和总结,从而得出新能源与EEDI指数的关系,旨在让新能源的应用为EEDI指数的优化做出贡献。此外,论文又着重研究了太阳能和风能作为新能源驱动形式的节能系数的计算,在计算当中综合考虑了影响太阳辐射能和风能大小的各项因素以及能量转换装置的效率,最终拟定出太阳能及风能作为新能源的新节能系数的表达式,再结合公式中各因素变化下的节能系数,利用软件计算出各特定参数值,为EEDI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

张芳[4](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鱼文宏[5](2020)在《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逐渐得到重视,绿色生态住区成为未来城镇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国内绿色住区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规划设计主体较为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西安市作为最早探索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的城市之一,加之地处西北,其生态住区的建设及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以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现阶段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理论(理论着作、相关会议、评价体系等)和实践案例,通过对2019年2月1日正式实行的最新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的解读,建立了基于节地与室外环境、能源与环境、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四个层面的评价体系。并依据此评价体系对西安市三个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其各方面的落地情况、综合效益与推广价值,提出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难点。最后综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从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和时代背景三方面探究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在结论中结合园区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新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设计要点,涵盖小区选址、交通配套、场地利用、采光通风、生态绿化、资源节约、装配技术等多个方面。此外,本文对后疫情时代的住区空间进行了研究改进,提出了基于室内室外健康环境、无接触归家的设计策略,丰富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在时代背景下的新内涵。本篇论文总结研究西安地域条件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为建筑师、开发商以及相关人员提供未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推动国内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进程,进一步完善充实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刘滢泉[6](2020)在《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充足、可持续的能源供给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能源消费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和生产之间的不平衡的矛盾愈加严重。能源的来源有很多不同种类,当前,世界能源使用很大程度上依赖化石燃料。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燃烧会带来酸雨、雾霾等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更会引起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危及地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在造成严重环境、气候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再生带来的能源枯竭问题。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在造成严重环境、气候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再生带来的能源枯竭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国际社会的能源危机、能源安全等问题浮出水面,也让许多国家更清醒地意识到能源供给持续性和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全球范围内屡次发生的核事故,尤其是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引发了人类对核能安全的不信任。一些国家相继宣布“弃核”,并努力实现从核电到可再生能源的转换。因此,寻找替代能源,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再生能源低碳、清洁、可持续的优点,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青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从过去个别国家、部分地区逐步扩展成为全球各国的一致行动。各国都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降低能源进口的依赖程度,保障本国能源安全,推进能源转型;保护环境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可再生能源产业具有初始投资成本高、成本受技术创新进步影响大、长期成本有下降空间等显着特点,因此,可再生能源产生经济效益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巨大的投资、研发成本给成立初始阶段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使其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传统能源相竞争。考虑到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这一特点,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带来的环境、生态、经济价值,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法律、政策,用以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作为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之一,不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说,谁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领域占得先机,就将在这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科技革命中获得优势地位。世界各国既是气候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更是经济社会存在竞争的利益个体,在逆全球化浪潮兴起的时代,国与国之间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领域存在竞争关系、在争夺可再生能源产品、设备国际市场领域也存在竞争关系。补贴作为一种常用的政府激励措施,成为各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常用手段。随着可再生能源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补贴措施是否还可以继续使用、应当如何使用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在国际贸易领域,不断涌现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更是对各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措施的合规性问题提出了质疑。在各国普遍对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给予补贴的背景下,相比环境负面效应更大的化石能源补贴,为何可再生能源补贴屡遭国际争端诉讼?成为本文研究国际层面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的出发点。从GATT到WTO,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WTO在国际贸易领域建立了秩序,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维护作出了贡献,其制度的详实程度、争端解决机制的广泛实践,成为全球化时代成员方遵守的“模范国际法”。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WTO既有制度的僵化、新规则的难以达成,都让成员方对WTO“究竟走向何方”产生了怀疑。争端解决机构难以完成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难以开展合规论证,正是WTO既有制度僵化的印证和缩影。与多边经贸规则难以达成相对应,区域贸易协定发展如火如荼。美国、欧盟、日本主导或参与了TPP、CPTPP、USMCA、EPA谈判,并达成了一系列高标准的区域贸易协定。具体到可再生能源补贴领域,前述区域贸易协定通过“非商业援助制度”“环境条款”“一般例外条款变通适用”等规则的设计,事实上改变了WTO框架下的补贴制度,体现了先进发达国家抢占21世纪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话语权的战略意图。虽然目前而言,这些区域贸易协定的规定相对原则,且未有争端实践适用,但结合多边经贸规则的形成过程来看,区域贸易协定的相关规定推而广之,也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先进发达国家在推进诸边、双边层面经贸规则发展的同时,也在国内层面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体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手段,设计覆盖研发、投资、生产、销售环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化的制度保障,并向全球输出了“上网固定电价制度”“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等制度设计,在国内法制度层面实现了领跑。而今,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补贴支持,先进发达国家更多地掌握了可再生能源的核心技术,其中部分类型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具备了参与自由市场竞争的实力。由此不难发现先进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领域的整体设计图谱:第一,在国内法制度层面逐渐将市场因素纳入原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以实现优胜劣汰,提升成熟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竞争力;第二,把握既有多边经贸规则,发起对其他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措施争端,为本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和发展时间;第三,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实践,制定有利于本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高标准条款,抢占21世纪国际经贸规则“立法权”。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大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巨大的能源消费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环境、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当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能源安全问题是国家能源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核能安全性备受质疑的情况下,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已成为我国保护环境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者,近年来,中国也成为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最大的投资者,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然而,近年来,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抬头的当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品、设备在国际上屡遭反补贴诉讼。研究国际法律制度,归根到底的落脚点在于,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发展、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助力我国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的发展。补贴、反补贴法律制度对我国来说是“舶来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自2004年后未有新的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缺乏系统性,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散见于法律、政策之中,且多以政策形式出现,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法制化程度明显不足,部分制度的合规性也有待论证。制度的局限必然影响实践的效果,实践中“弃风弃光”现象一方面是电力消纳的统筹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合理性的实践质疑。如何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发展、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成为本文研究国内层面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本文将在既有多边贸易体系框架内,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寻找制度依据,并结合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实践,探析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路径及制度问题,并将归纳区域贸易协定、典型发达国家内国法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趋势,以推进多边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和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完善,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化的制度保障。本文从法学视角出发,聚焦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探讨了可再生能源及其补贴的价值、实施可再生能源补贴措施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分析了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相关制度,结合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实践及WTO制度,归纳了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所应遵循的逻辑思路;研究了区域贸易协定中可再生能源补贴相关制度,从诸边、双边层面为多边层面制度革新提供参考借鉴依据;讨论了可再生能源补贴专向性、不可诉补贴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关系、可再生能源补贴与GATT1994第20条的关系等几个法律问题,就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发展提出了建议;对标WTO既有规则体系及案例实践,审视了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的合规性,在结合他国立法、实践情况的基础上,审视国内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的体系性、科学性,为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的解决及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由以下五章组成。第一章通过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补贴概念的界定,明确文章的研究对象,从基础理论层面为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结合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分析可以发现,环境、气候、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及环境问题的无国界特征,寻求发展替代能源,大力发展可能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结合“幼稚产业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两种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政府通过“有形的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合理化能源产品的最终成本,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符合自然法的公平价值和理性精神,体现了自然法的核心诉求。在综合政策的支持下,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空间、可实现,国际社会的认可度高,可再生能源补贴作为各国政府常用的政府干预手段和调控措施,其存在必要性在实践中也得到了体现。然而,对可再生能源补贴的质疑、可再生能源补贴贸易救济措施、可再生能源补贴贸易争端频发,可再生能源补贴“深陷”国际法律争议,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性备受质疑,成为了本文进一步研究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的动因所在。第二章围绕WTO框架下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适用这条主线,在第一节分析了WTO框架下SCM协定、GATT1994、GATS和《农业协定》中的与可再生能源补贴相关的制度及对可再生能源补贴的适用性,发现除了SCM协定,其他协定中的补贴制度都无法为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提供充分依据;除了《农业协定》中的“绿箱”国内支持措施,其他涵盖协定中均无肯定可再生能源补贴环境价值、正外部性的补贴制度,有鉴于《农业协定》适用对象的特定性,因此当前WTO框架下没有专门适用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特殊补贴制度;从制度层面来看,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论证遵循一般补贴认定、论证规则。在第二节中,结合WTO争端解决实践,以“加拿大-可再生能源案”为例,详细分析了WTO争端解决实践中确定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规则;并结合DSB裁决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肯定了既有合规论证规则的价值,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并结合WTO补贴争端实践发展,发现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呈现“非补贴”化处理和高频度嵌入“国内成分要求”两个显着发展特点。而今,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路径发展呈现“停滞”状态,结合实践发展反思制度本身,发现WTO框架下补贴认定制度和分类制度都存在局限性,不利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论证,无法在既有补贴制度框架内为可再生能源补贴提供豁免机会。DSB实践中形成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方法,是根据当前WTO框架下补贴制度做出的最无奈,也是最积极的选择,这种合规论证方法虽然暂时为非禁止性可再生能源补贴在事实上构建了暂时的绿色安全网,但从解决问题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依然不是根本之道。第三章围绕“非多边视角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从“诸边、双边”区域贸易协定视角和“单边”内国法视角分别切入,系统梳理了重点区域贸易协定、典型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在“诸边、双边”维度下,区域贸易协定的制度创新,事实上拓展了WTO框架下的补贴制度,从实体层面将环境因素融入补贴制度、通过非商业援助制度设计改变了国有企业补贴认定方式,从程序层面凸显了对透明度原则的重视。可以肯定的是,多个国家(地区)认识到了既有WTO框架下补贴制度无法适应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需求,并在区域贸易协定中进行了积极的制度发展尝试,这对在多边层面尝试制度革新提供了发展思路。当然,区域贸易协定中许多创新规则的设计还不够完善,相比WTO框架下的补贴制度,相对更为原则,实践中也未有争端案例适用这些创新规则,规则如何加以运用、解释还有待实践的发展。在“单边”维度下,列举国家都对可再生能源给予了形式各样的补贴,都有着自成体系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列举国家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制化程度高,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政策共同构筑了制度体系。列举国家相互之间在制度上也存在相互借鉴,同一补贴制度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需要特定国家结合本国能源市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以适用。而今,市场因素逐渐并充分融入列举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可以预计,根据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逻辑,无论一国实施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究竟为何,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补贴的规模、数量都呈现递减的趋势,可再生能源产业最终面向的是自由市场,并将在自由市场的竞争过程中实现优胜劣汰。对列举国家可再生能源制度内容和发展趋势的把握,对多边层面制度革新及中国相关制度发展都有良好的参考价值。第四章根据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发展困境和制度适用问题,参考非多边视角下相关制度的发展实践,以WTO法律制度为基础,从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和一般例外条款制度革新两个层面出发,为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明确了方向。第一节聚焦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通过对不可诉补贴制度恢复、修订,为具有环保、科研价值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构建了绿色空间;通过《环境产品协定》谈判视角下为可再生能源产品争取特殊待遇;参照《农业协定》分类模式为可再生能源补贴设计特殊规则,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创新提供发展思路。第二节根据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特点,结合“具有‘国内成分要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无法在补贴制度范畴内得到救济”的现状,尝试在补贴制度之外,为含有“国内成分要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论证寻找制度依据;效仿EPA吸纳一般例外条款的做法,着力探析WTO框架下GATT1994第20条与SCM协定的适用关系,并在归纳GATT1994第20条实际适用效果的基础上,从适用方法变更、条款修改两种“必要的变通”模式出发,建立了可再生能源补贴援引GATT1994第20条的发展路径。虽然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阻力重重,但还是应当有制度革新的愿景和勇气,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合法性论证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指引。结合逆全球化发展浪潮,多边制度改革任重道远,不可能也无法一蹴而就,应当结合多边、诸边、双边、内国法实践发展,以原则导向的修订为起点,明确制度改革基本方向,以期实现从原则形成到原则接纳,再到规则形成到规则接纳的发展过程,有策略、有方法的实现多边经贸规则渐进式改革的目的。综合第四章的制度设计,本文将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性论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需要多边层面规则的革新,无论是否最终在WTO平台解决,WTO既有制度和实践都会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二,在既有多边补贴制度框架内,最紧迫的就是重建不可诉补贴制度,在原则修订的基础上,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创造绿色空间;第三,对于含有“国内成分要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可通过在对GATT1994第20条进行“必要的变通”的基础上加以适用,为该类措施在制度层面再提供一次得以豁免的机会。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起步较晚,既有制度体系包括法律和政策两个层面的内容,且以政策为主。第五章在系统梳理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具体类型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内容,归纳了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的三个发展趋势: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在向“政府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并举”的方向转变;积极对接国际经贸规则;融入“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内容。中国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呈现法制化程度不高、制度内容科学性有待提升两个明显不足,存在发展完善空间。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价值,中国对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可再生能源补贴国际贸易争端的不断涌现,本章第二节对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一,要推进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渐进式改革,在“遵守国际法义务”“借鉴他国有益实践”“坚持因地制宜思路”基本思路的指引下,针对第一节中提出的制度问题,着力提升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法制化水平和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内容的科学化水平,并对涉嫌“国内成分要求”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内容给予了特别关注。第二,要助力国际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创新,在“坚定多边立场”“坚持国际合作”基本思路的指引下,积极关注并参与多边、区域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创新,并对多边、区域贸易协定发展过程“非商业援助制度”“可再生能源市场基准”等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对“一带一路”能源国际合作背景下的中欧能源合作平台项目进行了发展展望。中国是WTO的重要成员方,也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实际受益者和坚定拥护者,围绕WTO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改革设计中国方案,既是履行负责任大国、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的重要举措,也是争取21世纪国际经贸新规则话语权的重要举措。无论WTO本身最终走向何方,多边经贸组织、多边经贸规则都不可或缺,在多边经贸规则重构的当下和未来,保持关注、持续参与、主动发声,都是避免成为新多边经贸规则“被动接受者”的积极作为。在国际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中,提交中国方案设计,是贡献中国智慧的有益尝试,也是坚定多边经贸谈判立场的实际行动。中国也应积极关注CPTPP、USMCA、EPA谈判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走向,了解区域贸易协定在可再生能源补贴领域的制度创新和发展趋势,未雨绸缪。中国更应在自己主导的RECP谈判、“一带一路”倡议中,将能源合作、可再生能源制度加以融入,为区域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进行积极尝试。未来,人类文明必然会进入一个新能源的时代,但前往这条新能源的路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今的新能源,在科技发展后可能会纳入可再生能源范畴,也会给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带来新的内容。即使在当下,化石能源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消费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壮大仍然有赖于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因此,一要统筹兼顾、遵循能源发展规律,重视传统能源法律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传统能源在步入新能源时代的“桥梁”作用;二要为科技进步后,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产业化留有充分的制度发展空间,关注新能源领域的立法需求,展现制度的前瞻性,多面助力国家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发展;三要充分关注可再生能源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生态税等层面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发展,以期为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构建更为全面的制度体系。

张桐桐[7](2020)在《能源科学技术着作The Energy Disruption Triangle(Chapter 15-17)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此翻译实践报告选自能源科学技术着作The Energy Disruption Triangle(《三大技术改变能源结构》)中的第十五到第十七章。这本书揭示了正在发生的能源革命和它对世界的影响,所选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在对Triangle,太阳能、V2G技术和储能这三项技术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并阐述各国应对能源挑战和机遇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所选文本大量列举实例,理据清晰,用词形象生动,报告首先用词性转换方法以弥合英汉词汇系统的不完全对应性;再通过词义的抽象具体引申使译文实现原文在译出语中同样的表现力;对文中出现的专业术语,通过平行文本等方法进行术语翻译;此外,对于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报告还主要探讨了成分的转换和句子的合并拆分等译法。通过翻译文本、撰写翻译实践报告,希望能够增加人们对能源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也能为能源科学技术方面的翻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刘文峰[8](2020)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效果评价及其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世界各国积极构建可再生能源激励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可再生能源政策效果评价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可再生能源政策设计与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的效果进行系统研究,剖析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的切入点、侧重点、制度体系特征及历史演化规律,厘清政策的作用效果,为未来政策取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构建了双视角双维度分析框架体系,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效果进行系统研究。双视角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可再生能源政策效果;双维度是分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和技术进步两个维度的具体影响,在该框架下本文对可再生能源政策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构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评价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从发展规模维度进行政策效果评价。国际视角下,系统梳理了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体系,将该政策体系梳理为7类:财税激励政策、市场化政策、直接投资激励、规划类政策、规制政策、信息和教育投入政策、研发投入政策,在此基础上建立聚合政策评价模型分析大类政策效果。进一步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的延续性,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聚合政策下的具体细分政策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聚合政策中市场化工具、研发投入、财税激励、规划类政策是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的有效政策手段。具体政策中,战略规划是有效的规划类政策,价格政策和补贴政策是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市场化政策中绿证交易和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具有协同效应。国内视角下,基于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框架,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整体体系梳理为五个方面:总量目标制度、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上网电价制度、费用分摊制度及专项基金制度,然后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总量目标制度、上网电价制度和专项基金制度对提高我国风电规模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退坡机制和可再生能源附加之间存在强烈的协同作用。而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的政策效果在风电发展初期促进效果显着,当风电大规模爆发增长后,由于弃风,并网难等原因,该政策对于风电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着。双视角下政策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阶段,规划政策、财税政策及研发投入是双视角下有效的政策,而市场化政策是国际视角下独有的且具有协同效应的政策工具。其次,本文构建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评价面板数据模型,探讨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国际视角下,基于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体系,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聚合政策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建立具体政策评价模型分析细分政策效果。结果表明,市场化工具政策工具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最大,财税激励、规划类政策、规制类政策、直接投资激励、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依次递减。具体政策中,战略规划和制度创新对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具有显着的协同效应;价格政策和税收激励是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温室气体排放量许可和绿色证书交易是显着的市场化政策;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是有效的直接投资类政策;规范和标准、及其他强制性要求是有效的规制类政策。此外,国内视角下,将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发电政策梳理为四个方面:战略规划政策、规制管控政策、需求拉动政策、技术推动政策,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修正标准误差模型对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战略规划政策、规制管控政策和技术推动政策是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的主流政策,而需求拉动政策对我国技术创新效果并不显着。双视角下政策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阶段,规划政策、规制政策与研发投入是双视角下显着的政策工具,市场化政策、财税激励及政府直接投资是国际视角下有效的政策工具。最后本文系统分析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战略定位的演化,梳理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的演进史,总结如下的政策演化规律:可再生能源政策以国家能源转型为导向,服务于国家能源转型战略;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是政策的根基;高成本在发展初期是可再生能源的本质特征,强制收购和财政补贴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流政策;政策演变的路径基本一致;政策体系以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为主线。基于双视角双维度的政策效果评价和政策演化规律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战略定位,技术引领;布局优化,政策协同;配额支撑,市场增效;立法保障,动态调整。

张亚东[9](2020)在《基于DeST能耗量化技术的内蒙古严寒B区农村牧区节能住宅多能互补供暖平衡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牧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0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牧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对室内热舒适度的要求不断提升。然而,在对内蒙古严寒B区农村牧区大量调研发现,农村牧区常住人口众多,农牧民住宅基本依靠传统经验自建,缺乏专业知识指导,平面空间划分和外围护结构设计不够合理,热舒适度低,供暖能耗高。供暖设施多为火炕、火炉等,燃料使用煤炭、薪柴、牛羊粪等。粗放燃烧和传统供暖设施使得热效率低且污染严重。随着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能源和环境问题不断被重视。国家和社会逐步加强对清洁能源利用的引导,新型高效设备研发不断出新,政策支持日趋精细和完善。内蒙古严寒B区地域广阔,冬季严寒且漫长。然而,该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设计符合农牧民居住需求的、满足《农村牧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型节能住宅,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本论文选取地理位置和严寒程度均居于严寒B区中间的锡林浩特市某村的两居室和三居室住宅为代表。利用软件DeST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新型节能住宅较现状住宅供暖季耗热量指标由39.21W/m2和29.92 W/m2和分别下降到7.27 W/m2和5.79 W/m2,节能率约81%,节能效果明显;供暖季主要房间逐时自然室温提高均大于13℃;外墙内表面壁面温度提高4.5℃以上,与室内气温差减小到约1.2℃,壁面冷辐射大幅度减小,热舒适度明显改善。为了达到新型节能住宅可再生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平衡供暖的目标,计算出各住宅火炕散热量分别为16.14W/m2和20.85W/m2,并进一步计算住宅在供暖季室外热工计算温度分别高于-17.93℃和-19.53℃的时间段,只依靠火炕散热量即可满足室内热工设计需求的天数占供暖季分别为80.75%和88.77%。根据住宅外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值,计算新型节能住宅满足最冷日(锡林浩特市累年最低日室外平均温度为-29.5℃)室内供暖设计温度15℃时的各部分供热量的数量,其中包括太阳能供热量、生活产热量及火炕散热量,最终获得平衡供热量值,计算两种户型分别为20.47 W/m2和20.90 W/m2,得出各房间平衡供热量。依托当地丰富的风、光资源,设计适宜的风电或光电补充的供暖平衡方案。选取适宜的散热终端,并布置于各房间。实现“太阳能+生物质能+生活产热能+风电或光电”供暖平衡方案,达到“被动式太阳能住宅+改进型火炕+风电/光电供暖平衡系统”的清洁供暖的高舒适新型节能住宅的目标。

张苏东[10](2020)在《青岛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外窗节能改造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既有居住建筑数量庞大且能耗高。分析既有建筑物的特点,研究具有针对性的节能改造策略无疑将对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建筑节能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全国各个地区也出台了相应的节能规范、节能措施,涉及到建筑设计的方方面并在逐步完善。外窗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量损失的关键部位。目前,国内关于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研究较多,但其中涉及外窗节能改造的内容篇幅较短且没有很好的针对性。在国内众多针对外窗热工性能的研究中,一直以传热系数K值和遮阳系数SC作为研究外窗热工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本文采用与国际接轨、比遮阳系数SC更有助于直观地评价进入室内的太阳热量的热工参数——太阳能得热系数SHGC,来替代遮阳系数进行深入分析。本文为了系统地研究外窗节能问题,首先介绍了全球能源状况以及我国既有居住建筑现状,总结了国内外建筑节能发展状况以及现有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于外窗的要求。其次,为解决青岛地区外窗热工性能差的问题,分析了影响窗户节能的主要因素:窗户的传热系数、太阳能得热系数、窗墙面积比以及气密性。再次,对青岛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外窗进行调研分析,选取典型居住建筑平面进行模拟研究。依据相关的节能标准,确定模型的相关计算参数。最后,采用Grasshopper建立建筑模型,利用Ladybug+Honeybee工具进行可视化以及能耗模拟,为总结各改造方案中制冷、制热能耗变化规律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传热系数值和太阳能得热系数值与建筑能耗的关系,提出了针对拥有不同窗墙比和不同热工性能围护结构的既有居住建筑选择节能外窗的策略。此外,通过分析改造后外窗的热工参数与节能率之间的相关性,对窗户改造策略进行规范化的梳理,提出了以外窗热工性能为切入点的青岛地区窗户节能改造策略。

二、太阳能——21世纪的能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阳能——21世纪的能源(论文提纲范文)

(1)The Green New Deal (Chapters 3-4)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E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Theoretical Basis
    1.3 Significance
    1.4 Structure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Energy Text Translation
        2.1.1 Studies on energy text translation at home
        2.1.2 Studies on energy text translation abroad
    2.2 Studies on Newmark’s Correl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2.2.1 Studies on correl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t home
        2.2.2 Studies on correl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broad
CHAPTER Ⅲ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3.1.1 Parallel text analysis
        3.1.2 Features of source text
        3.1.3 Translation workflow
    3.2 While-translation
        3.2.1 Terminology alignments establishment
        3.2.2 Assistant tools
    3.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Ⅳ CASE STUDY
    4.1 Componential Analysis
    4.2 Modulation
    4.3 Descriptive Equivalent
    4.4 Functional Equivalent
    4.5 Paraphrase
CHAPTER Ⅴ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TERMINOLOGY ALIGNMENTS
APPENDIX Ⅱ SENTENCE ALIGNMENTS OF THE ST AND TT

(2)双柏大庄光伏电站发电量最大化最佳倾角调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能源现状
        1.1.2 太阳能资源
    1.2 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2.2 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3 光伏组件倾角调整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庄光伏电站光伏发电系统分析
    2.1 光伏发电理论基础
        2.1.1 光伏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
        2.1.2 太阳能光伏阵列的特性分析
    2.2 大庄光伏电站的地理位置及太阳能资源分析
        2.2.1 大庄光伏电站地理位置
        2.2.2 大庄光伏电站太阳能资源分析
    2.3 大庄光伏电站光伏阵列分析
        2.3.1 光伏组件选择
        2.3.2 光伏阵列安装倾角分析
    2.4 大庄光伏电站逆变器选择分析
        2.4.1 逆变器技术指标
        2.4.2 逆变器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庄光伏电站实际运行数据及仿真分析
    3.1 光伏发电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1.1 光伏发电影响因素
        3.1.2 光伏电站理论发电量计算
    3.2 光伏电站实际运行数据分析
        3.2.1 光伏电站实际年内发电量
        3.2.2 光伏电站每月实际发电量分析
    3.3 基于PVSYST的双柏27MWp光伏电站仿真研究
        3.3.1 软件介绍
        3.3.2 光伏电站系统参数设置
        3.3.3 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伏组件最佳倾角调整策略研究
    4.1 基于PVSYST各月倾角仿真
    4.2 倾角固定分析
    4.3 倾角冬夏半年调整分析
    4.4 倾角三次调整分析
    4.5 倾角季度调整分析
    4.6 倾角按双月调整分析
    4.7 倾角每月调整分析
    4.8 对比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3)船舶能效中太阳能及风能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船舶的化石能源驱动形式
        1.2.1 化石能源驱动形式的输出功率
        1.2.2 化石能源驱动形式的废气排放
    1.3 船舶电力推进形式
        1.3.1 电力推进形式的基本特征
        1.3.2 电力推进形式的发展现状
        1.3.3 电力推进形式的发展趋势
    1.4 太阳能动力推进形式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风能动力推进形式的应用
    1.6 本章小结
2 太阳能及风能相关能量计算基础
    2.1 太阳能辅助动力推进
        2.1.1 太阳能基本特征
        2.1.2 太阳能辐射的计算
    2.2 风能辅助动力推进
        2.2.1 风能的基本特征
        2.2.2 风能的能量计算
    2.3 本章小结
3 太阳能和风能推进形式的仿真计算
    3.1 太阳能推进的关键性问题
        3.1.1 太阳能动力推进适用性的研究
        3.1.2 最佳功率点确定控制研究
    3.2 太阳能驱动推进动力的仿真计算原理
    3.3 风能驱动推进动力的关键性问题
        3.3.1 风能推进适用性研究
        3.3.2 高效助航风帆系统研究
    3.4 风能推进的仿真计算原理
    3.5 本章小结
4 船舶能效设计指数与太阳能及风能推进形式的关系
    4.1 船舶能效设计指数的现状
    4.2 船舶能效指数重要计算公式与指标
    4.3 船舶能效指数与船舶太阳能及风能驱动的关系
    4.4 船舶新节能系数的计算
        4.4.1 船舶太阳能推进作为新能源节能技术的新节能系数
        4.4.2 船舶风能推进作为新能源节能技术的新节能系数
    4.5 本章小结
5 太阳能及风能动力推进应用的实例计算
    5.1 太阳能动力推进的应用计算分析
    5.2 风能动力推进的应用计算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5 产业创新理论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结果分析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理论假设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7.2.4 假设检验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绿色生态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1.1.2 我国绿色住区的发展概况
        1.1.3 建设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重要性
        1.1.4 陕西省绿色生态住宅建设管理的发展变迁
    1.2 研究概念辨析
        1.2.1 生态社区与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1.2.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6.3 小结
    1.7 研究方案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概述
    2.2 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全周期理论
    2.3 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2.3.1 国外评价体系
        2.3.2 国内评价体系
        2.3.3 2019 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文件解读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案例解读
    3.1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整体情况
    3.2 西安保利心语花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2.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2.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2.5 小结
    3.3 西安万科金域东郡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3.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3.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3.5 小结
    3.4 西安卓越坊
        3.4.1 项目概况
        3.4.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4.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4.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4.5 小结
    3.5 现有实践案例评析
        3.5.1 现有实践案例设计要点落地情况
        3.5.2 现有实践案例可借鉴之处
        3.5.3 现有实践案例不足之处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
    4.1 研究背景与依据
    4.2 基于地域特征的园区规划
        4.2.1 科学的项目选址
        4.2.2 完善的周边配套
        4.2.3 高效的交通组织
        4.2.4 集约的场地利用
    4.3 基于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
        4.3.1 建筑布局
        4.3.2 自然采光
        4.3.3 自然通风
    4.4 基于能源利用的景观设计
        4.4.1 绿化布局优化
        4.4.2 水资源利用优化
        4.4.3 生物多样性优化
    4.5 基于时代背景的新技术运用
        4.5.1 装配式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5.2 BIM全周期运营管理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5.3 智慧化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6 后疫情时代下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安全防疫策略
        4.6.1 室内健康环境
        4.6.2 室外健康环境
        4.6.3 无接触场景设计
    4.7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4.7.1 改变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4.7.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4.7.3 普及推广绿色生态节能技术
        4.7.4 加强社会生态节能共识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评价标准》解析与设计目标提炼
        5.1.2 典型案例演绎与设计要点落地情况解析
        5.1.3 设计策略研究
        5.1.4 后疫情对《评价标准》的反思
    5.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致谢

(6)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法律发展困境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及其补贴的概念演进
        一、可再生能源的概念演进
        二、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概念演进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法律争议
        一、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二、给予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必要性
        三、可再生能源补贴面临的法律争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适用
    第一节 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分析
        一、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依据
        二、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论证
    第二节 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实践反思
        一、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实践发展特点
        二、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局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一、欧盟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二、CPTPP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三、USMCA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四、EPA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五、区域贸易协定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小结
    第二节 内国法视角下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一、德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二、美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三、日本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四、内国法视角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建议
    第一节 多边补贴制度革新视角下的发展建议
        一、不可诉补贴制度革新的发展建议
        二、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创新的发展建议
    第二节 一般例外条款制度革新视角下的发展建议
        一、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对一般例外条款的适用需求
        二、GATT1994第20 条与SCM协定的适用关系
        三、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援引GATT1994第20条的发展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完善
    第一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反思
        一、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依据
        二、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发展趋势
        三、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问题
    第二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渐进式改革
        二、助力国际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创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能源科学技术着作The Energy Disruption Triangle(Chapter 15-17)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的翻译
        一、词性转换
        (一)名词转译为动词
        (二)形容词转译为动词
        二、词义引申
        (一)抽象化引申
        (二)具体化引申
        三、术语翻译
        (一)专业词汇的翻译
        (二)半技术词汇的翻译
    第二节 句的翻译
        一、成分转换
        (一)英语宾语转换为汉语主语
        (二)英语状语转换为汉语主语
        二、合并与拆分法
        (一)合并法
        (二)拆分法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第一节 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翻译实践的不足教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译文
附录二 术语表
致谢

(8)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效果评价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分类
        1.2.2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1.2.3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与技术创新定量关系研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可再生能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效果评价:基于国际视角的研究
    2.1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2.1.1 面板数据模型的理论基础
        2.1.2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框架的构建
        2.1.3 聚合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2.1.4 具体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2.2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2.2.1 研究样本与数据
        2.2.2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结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再生能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效果评价:基于国内视角的研究
    3.1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框架的构建
    3.2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3.2.1 研究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3.2.2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3.3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3.3.1 结果与讨论
        3.3.2 结论
    3.4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规模效果的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再生能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价:基于国际视角的研究
    4.1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4.1.1 研究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4.1.2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4.2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4.2.1 实证结果
        4.2.2 分析讨论
        4.2.3 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再生能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价:基于国内视角的研究
    5.1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5.1.1 研究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5.1.2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5.2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5.2.1 实证结果
        5.2.2 分析讨论
        5.2.3 结论
    5.3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技术创新效果的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演化发展研究:基于典型国家的分析
    6.1 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战略定位的演化分析
        6.1.1 石油危机助力可再生能源起步
        6.1.2 环境保护促进可再生能源稳定发展
        6.1.3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6.1.4 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引领新能源革命
    6.2 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的演进分析
        6.2.1 美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演进分析
        6.2.2 日本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演进分析
        6.2.3 德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演进分析
        6.2.4 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演进分析
    6.3 可再生能源政策演化发展规律:基于典型国家的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发展取向建议
    7.1 整体思路
    7.2 战略定位,技术引领
    7.3 布局优化,政策协同
    7.4 配额支撑,市场增效
    7.5 立法保障,动态调整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DeST能耗量化技术的内蒙古严寒B区农村牧区节能住宅多能互补供暖平衡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住宅的“高能耗、低舒适”问题
        1.1.2 环境污染对居住环境的威胁
        1.1.3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支持
        1.1.4 自然资源优势与气候特点
        1.1.5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科学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设备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6 课题来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2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2.1 严寒地区概念
    2.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概述
    2.3 室内热环境、热舒适度及供暖能耗理论
        2.3.1 室内热环境理论
        2.3.2 室内热舒适度理论
        2.3.3 建筑散热及供暖能耗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严寒B区农村牧区现状调研
    3.1 气候条件及热工区属
    3.2 太阳能资源丰富度
    3.3 内蒙古严寒B区调研汇总
        3.3.1 住宅外围护结构
        3.3.2 供暖方式及供暖燃料
        3.3.3 室内热环境状况
        3.3.4 住宅平面空间存在的问题
    3.4 现状住宅调研问题总结
    3.5 清洁能源供暖状况
    3.6 本章小结
4 现状典型住宅冬季热环境及供暖能耗研究
    4.1 典型住宅模型建立
        4.1.1 两居室中面积户型现状研究
        4.1.2 三居室大面积户型现状研究
    4.2 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及供暖能耗模拟
        4.2.1 模拟软件介绍
        4.2.2 最冷月自然室温模拟研究
        4.2.3 供暖季供暖能耗模拟计算
        4.2.4 冬至日外墙内表面壁面温度计算
    4.3 室内热舒适度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新型节能住宅设计
    5.1 设计策略
    5.2 新型节能住宅深化设计
        5.2.1 两居室中面积户型优化设计
        5.2.2 三居室大面积户型优化设计
    5.3 新型节能住宅优化设计分析
        5.3.1 新型节能住宅平面优化设计分析
        5.3.2 新型节能住宅外围护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5.4 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及供暖能耗模拟
        5.4.1 最冷月自然室温模拟研究
        5.4.2 供暖季供暖能耗模拟计算
        5.4.3 新型节能住宅与现状住宅外墙壁面温度对比
    5.5 现状住宅与新型节能住宅室内热舒适度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建筑耗热量及供暖平衡理论研究
    6.1 可再生及清洁能源优先策略
    6.2 供暖平衡理论
        6.2.1 太阳能供热量q_2
        6.2.2生活产热量q_3
        6.2.3火炕散热量q_4
        6.2.4 平衡供热量q
    6.3 室外热工计算温度的取值
        6.3.1 新型节能住宅外墙热惰性指标D计算
        6.3.2 室外计算温度的取值
    6.4 平衡供热量q的计算
    6.5 本章小结
7 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平衡供暖方案
    7.1 内蒙古严寒B区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及方式
        7.1.1 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丰富度及利用方式
        7.1.2 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及方式选取
    7.2 内蒙古风电、光电政策支持
    7.3 清洁能源供暖平衡方案
        7.3.1 两居室中面积户型风电平衡供暖方案设计
        7.3.2 三居室大面积户型光电平衡供暖方案设计
    7.4 清洁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方案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青岛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外窗节能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全球能源现状
        1.1.2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和节能任务
        1.1.3 我国既有居住建筑现状
        1.1.4 国内外建筑节能发展概况
        1.1.5 相关节能标准对建筑外窗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总结与评价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外窗节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2.1 外窗构件材料与性能
        2.1.1 玻璃材料与性能
        2.1.2 窗框材料与性能
        2.1.3 密封材料与性能
    2.2 外窗的热量传递
        2.2.1 玻璃体系的传热分析
        2.2.2 窗框体系的传热分析
        2.2.3 外窗的综合传热分析
    2.3 外窗的热工参数
        2.3.1 外窗的热工参数
        2.3.2 传热系数与太阳能得热系数
    2.4 窗墙面积比
    2.5 外窗的气密性
第3章 青岛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外窗节能现状
    3.1 区域概况与气候特征
        3.1.1 区域概况
        3.1.2 气候特征
    3.2 青岛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发展概况
        3.2.1 青岛解放前
        3.2.2 青岛解放后
    3.3 青岛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现状及节能改造历程
        3.3.1 青岛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现状
        3.3.2 青岛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历程
    3.4 青岛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外窗现状分析
        3.4.1 外窗窗框
        3.4.2 外窗玻璃
        3.4.3 外窗开启方式
        3.4.4 外窗气密性
        3.4.5 外窗面积
第4章 典型平面的选择与模型的建立
    4.1 典型平面的选择
    4.2 模拟软件的选择
        4.2.1 建立模型部分
        4.2.2 性能分析部分
    4.3 模型的建立
        4.3.1 模型的基本参数
        4.3.2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等级划分
        4.3.3 窗墙比划分
        4.3.4 传热系数K和太阳能得热系数SHGC等级划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5.1 模拟结果分析
        5.1.1 窗墙面积比与能耗
        5.1.2 外窗传热系数与能耗
        5.1.3 外窗太阳能得热系数与能耗
    5.2 节能率分析
    5.3 节能率与外窗热工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5.3.1 皮尔逊相关系数
        5.3.2 相关性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t分布分位数t_(1-α)(n)表

四、太阳能——21世纪的能源(论文参考文献)

  • [1]The Green New Deal (Chapters 3-4)汉译实践报告[D]. 高润瑀.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1)
  • [2]双柏大庄光伏电站发电量最大化最佳倾角调整策略研究[D]. 史文珍.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船舶能效中太阳能及风能计算方法的研究[D]. 王意如.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4]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5]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D]. 鱼文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D]. 刘滢泉.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7]能源科学技术着作The Energy Disruption Triangle(Chapter 15-17)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桐桐. 黑龙江大学, 2020(06)
  • [8]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效果评价及其发展研究[D]. 刘文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基于DeST能耗量化技术的内蒙古严寒B区农村牧区节能住宅多能互补供暖平衡方案研究[D]. 张亚东.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10]青岛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外窗节能改造研究[D]. 张苏东.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太阳能——21世纪的能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