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肥料的发展与展望

新型肥料的发展与展望

一、新型肥料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武秋甫[1](2021)在《不同新型肥料降低农业氮磷面源污染的作用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菜轮作是三峡库区常见的种植模式,高强度的集约化种植,虽然保障了粮食产量,但过量的肥料施用却容易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如何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已经逐步成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瓶颈之一。应用新肥料新技术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及其进入环境,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养分损失,优化作物养分吸收,进而增加产量并降低环境代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种植结构和施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定量化粮菜轮作系统环境代价;针对当前肥料投入多、损失大等问题,通过改变肥料用量和形态在保障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肥料损失,降低环境代价;利用室内土柱淋洗模拟试验揭示不同新型肥料的作用机制,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增产、减排的综合效应,从源头减量方面为防控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做出贡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农田施肥管理现状,并定量化农户作物生产的环境代价。榨菜-玉米轮作和榨菜-水稻轮作两种轮作系统中,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方面相差较小,施肥方面玉米和水稻施肥量差异显着,种植玉米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用量比种植水稻分别高出305 kg/hm2、92.2 kg/hm2和66.6 kg/hm2。单位收益上榨菜-玉米轮作产生的活性氮损失、酸化效应和富营养化效应分别比榨菜-水稻轮作高147.3%、73.1%和146.2%,温室气体效应比榨菜-水稻轮作低38.9%;单位面积上榨菜-玉米轮作系统造成的活性氮损失、酸化效应和富营养化效应比榨菜-水稻轮作系统分别高出44.6%、27.1%和44.1%,而造成的温室气体效应比榨菜-水稻轮作系统低33.3%。榨菜-水稻轮作系统整体造成的环境代价更低,但目前水田的种植比例降低。情景分析表明,优化施肥量同时应用新型肥料可以有效降低粮菜轮作系统的环境代价,实现源头减量防控面源污染。(2)通过室内土柱淋洗模拟研究不同新型肥料阻控紫色土淋洗的效果与机制。土柱淋洗液中,总氮累计淋洗损失量模拟农民习惯施肥处理(Con)>减量施肥处理(OPT-1)>有机肥替代50%推荐无机氮处理(OPT-3)>控释肥替代50%推荐无机氮处理(OPT-2)>添加硝化抑制剂处理(OPT-4)>不施肥处理(CK)处理。OPT-2、OPT-3、OPT-4处理分别比OPT-1处理低8.8%、7.7%、16%。可溶性总氮含量峰值表现为Con>OPT-2>OPT-4>OPT-1>CK>OPT-3。减少肥料用量以及改变肥料形态均可以显着减少总氮累计淋洗损失量,同时,改变肥料形态可以在减少施肥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减少淋洗损失。土柱土壤中,各优化施肥处理的总氮残留量均低于单施尿素处理,能够有效减少养分损失。OPT-2、OPT-3处理土壤中NH4+-N残留量分别比OPT-1低41.4%、57.5%。CK、OPT-2、OPT-4处理NO3--N含量随土层深度逐渐降低,OPT-4处理NO3--N总体残留量比OPT-1处理低31.8%。(3)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不同新型肥料在西南丘陵区粮菜轮作系统中的效果。比较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和榨菜的产量、各个生育期的作物养分吸收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和榨菜生产中,与农民习惯施肥量相比,合理地降低施肥量可以保证玉米和榨菜产量不减,甚至可以增加作物产量,且对植株的养分吸收影响不显着,应用新型肥料可以显着降低土壤中的硝态氮残留,阻止氮素向深层土壤迁移,降低淋洗损失及环境代价。

王欣英[2](2020)在《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既有无机肥的速效,又有有机肥的长效,还有生物肥的增效作用。但有益菌定殖活性低是我国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生产过程能耗高,施用过程费工费时等问题也阻碍了该类肥料的推广应用。本论文选用根际促生菌、高分子化学合成型缓释肥和活化腐植酸为原料,制作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并应用于盆栽番茄;采用挤压造粒工艺制作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并应用于大田苹果树,以探究1)原料特性及配比对促生菌定殖活性的影响及机理;2)促生菌在盆栽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及对番茄生长的影响;3)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养分释放及淋失特征;4)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树生长和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活化的风化煤和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可增加促生菌的定殖活性。通过固相活化法活化风化煤中的腐植酸,可使其含氧基团相对增加了4.74%,高分子物质含量相对降低了8.44%,中、低分子物质含量分别相对增加了72.37%和13.17%,其水溶性和水稳性大幅度提高。探明了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中的酰胺键和磷脂键以水解断键的方式缓慢释放氮素和磷素。揭示了盐度系数低的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与活化腐植酸协同作用是提高促生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并探明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与活化的腐植酸的重量比分别为1:1和1.5:1时最有利于番茄促生芽孢杆菌(B153)和苹果树促生芽孢杆菌(BP)的活性和稳定性。2.番茄专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BCSF)提高了促生菌的定殖活性,促进番茄的生长。荧光定量显示B153能迅速而有效的在盆栽番茄根际土壤中增殖,且在BCSF处理中有显着活性优势。BCSF处理下,番茄促生菌B153在第30天达到最高定殖量,达8.89×105CFU g-1土,并在50天后稳定在6.57×105CFU g-1土,60天内的增殖率为21.0%。液相色谱检测促生菌B153分泌物表明,B153能分泌促生物质赤霉素和生长素。与对照相比,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提高番茄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减量处理对番茄生长无显着影响。与生物有机无机普通肥(BCCF)和CK相比,BCSF能显着增加番茄根系体积,并使番茄产量分别提高了29.04%和73.08%。3.苹果专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A-BCSF)减少了肥料养分淋溶损失,提高了有关土壤酶的活性。淋溶条件下,与其它各处理相比,BCSF显着降低土壤中NO3--N、NH4+-N和速效钾(AK)的淋溶损失,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但对Ca2+、Mg2+的固定和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无明显优势。4.A-BCSF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和多样性,促进苹果树生长。在3年连续施肥条件下,与CK相比,A-BCSF处理的施肥点区域内,0-60cm土层内土壤AP、AK、NO3--N、NH4+-N含量均显着提高,0-20cm和40-60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显着提高。A-BCSF处理在促生菌BP的定向选择调节下,增加了苹果园土壤细菌富营养型类群变形菌门等和真菌有益类群绿僵菌属等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土壤细菌贫营养型类群绿弯菌门、酸杆菌门等和土壤真菌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增加了苹果树苗株高、茎粗、新稍长度和叶片干重,提高了苹果产量。另外,A-BCSF生产工艺简单,采用轻简化的打孔施肥方式,省工省时。

王彬[3](2020)在《含葡萄糖氮、磷肥在石灰性潮土中的转化特征及其肥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尿素和磷酸二铵是我国主要的农用化学氮、磷肥品种,但尿素活性高、损失途径多,磷酸二铵施入土壤后易被固定,肥料利用率低,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较大。对化肥进行增效改性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以腐植酸类、海藻酸类和氨基酸类等植物源天然物质为增效载体的增值尿素、增值磷铵和增值复合肥料等增值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增效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但以小分子有机物质葡萄糖作为增效载体进行化肥增效改性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将葡萄糖分别与尿素熔融结合制备含葡萄糖尿素、与磷酸二铵掺混制备含葡萄糖磷酸二铵,通过土壤培养和土柱栽培试验,研究含葡萄糖尿素和含葡萄糖磷酸二铵在石灰性潮土中的转化特征及其对玉米产量和养分累积利用的影响,以期为肥料增效载体和增值肥料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葡萄糖用量为5‰、1%、5%和10%时,含葡萄糖尿素在020cm土层中,可于施用后1天内减缓尿素水解,5%和10%葡萄糖用量减缓尿素水解的作用效果优于5‰和1%用量;在4060cm土层中,可于施用3天后促进尿素水解,以10%葡萄糖用量的作用最显着;在培养期间,含葡萄糖尿素于020cm土层中的氨挥发总损失量与普通尿素差异不显着,在4060cm土层中,10%葡萄糖用量的氨挥发总损失量高于其它葡萄糖用量;无论是在020cm土层还是4060cm土层,含葡萄糖尿素均能提高土壤矿质氮含量,增强土壤脲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以5%和10%葡萄糖用量提高土壤矿质氮含量和水解酶活性的作用优于5‰和1%用量,并且020cm土层中的尿素转化速率高于4060cm土层。因此,以5%的葡萄糖用量对减缓尿素分解和提高相关水解酶活性的效果最好。(2)葡萄糖用量为5‰、1%、5%和10%时,含葡萄糖磷酸二铵在020cm、4060cm土层中,培养60天,与普通磷酸二铵相比,可使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提高7.27%14.25%和3.31%10.13%,以5%和10%的葡萄糖用量的作用效果优于5‰和1%用量;土壤Ca8-P含量平均提高1.22%5.49%和2.67%3.89%,以5%葡萄糖用量的作用效果最优;土壤碱性磷酸酶、α-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得到增强,5%和10%的葡萄糖用量的作用效果优于5‰和1%用量,并且在020cm土层中磷肥转化速率高于4060cm土层。因此,以5%的葡萄糖用量对防止磷肥固定和提高相关水解酶活性的效果最好。(3)葡萄糖用量为5‰和5%时,含葡萄糖尿素在等氮量条件下,与普通尿素相比,分别提高玉米产量12.19%和10.07%;促进玉米对氮的累积利用,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7.20和10.27个百分点,肥料氮利用率提高4.71和2.04个百分点,肥料氮在3060 cm土层中的残留量增加3.66%和18.29%,损失量减少4.464.61个百分点,但5‰和5%葡萄糖用量对玉米增产效果差异不显着,5‰葡萄糖用量促进玉米对肥料氮的累积效果更好,5%葡萄糖用量可使肥料氮在土壤中残留量更多。(4)葡萄糖用量为5‰和5%时,含葡萄糖磷酸二铵在等磷量条件下,与普通磷酸二铵相比,分别提高玉米产量10.31%和12.00%;促进玉米对磷的累积利用,磷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4.53和4.80个百分点、24.67%和28.74%以及10.32%和12.01%,030cm土层中有效磷含量增加4.66%和6.44%。总体来看,以5%葡萄糖用量对提高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效果最好。

吴方建[4](2020)在《制度复杂性视角的企业生态环境战略变革研究 ——基于金正大的纵向案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规模持续增大,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频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断崖式滑落的生态环境质量。企业发展为我国GDP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是多数生态环境破坏、污染问题的“触发者”。为了应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在该治理体系中,企业占据主体地位,企业能否在实际运营中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影响着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否。尤其是随着我国环境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法律执行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环境破坏的违法成本也呈指数级增加,在此背景下企业生态环境管理战略和行为也将影响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尽管生态环境管理的制度压力不断增大,实践中企业却实施了差异化的生态环境战略。传统基于制度压力的研究视角无法很好的解释企业生态环境战略异质性的原因。对此,本研究基于制度复杂性视角认为,企业在环境管理过程中面临生态逻辑与商业逻辑共存的局面。生态逻辑与商业逻辑具有差异化、矛盾的目标与手段,二者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的价值参考。在具体实践中,企业会根据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内外部环境做出差异化的价值选择,而这些差异化的价值选择也将进一步导致差异化的行为反应。同时,本研究基于组织身份理论认为,组织身份演变作为中间机制将传导制度逻辑复杂性对企业生态环境战略选择的影响作用。围绕上述研究思路,本研究首先梳理了现有关于制度逻辑与制度复杂性,企业生态环境战略选择与变革,组织身份与身份演变三个主题的研究。除了分别对三个主题做了研究综述,还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框架。本研究采取纵向单案例研究。考虑到案例的极端性和启发性,依据典型性原则和理论抽样原则,本研究选择金正大作为目标企业开展分析。研究以档案数据为主,运用扎根理论程序开展数据分析。研究发现金正大在环境管理过程同时存在生态逻辑与商业逻辑,依据制度逻辑间的中心性和兼容性变化本研究进一步发现金正大历经了支配型、疏远型、竞争型和结盟型制度逻辑复杂性。同时,当处于上述制度复杂性不同的稳定阶段时,金正大在生态环境战略实践上依次呈现出了反应型、防御型,基于上中游产业和基于下游产业链的领导型生态环境战略。在制度逻辑复杂性与生态环境战略同步演化过程中,金正大的组织身份演变充当了二者的桥梁,传导了企业面对制度复杂性的反应,并最终作用于生态环境战略的选择与变革。面对当前企业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之迫切,生态环境战略已然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新热点。本研究从现象出发更加关注生态环境战略的异质性选择与长期性变革。本研究综合制度逻辑复杂性视角与组织身份视角揭示了企业生态环境战略选择的动力和长期变革的路径,为企业更好的开展环境管理提供实践启示。

梁玲玲[5](2020)在《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对马铃薯产量、养分累积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主粮,湖北省是我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之一,马铃薯种植由恩施向襄阳、孝感等地发展,种植面积得到了提高。但为了提高马铃薯产量,普遍施用高含量的氮磷钾均衡复合肥,没有完全考虑马铃薯的需肥特性及土壤养分状况,因而氮、磷施用量高,使得土壤氮磷累积,马铃薯地上部分生长过旺,导致通风不良,病害增多,产量受限,肥料资源浪费。此外,马铃薯种植施肥中普遍存在重大量元素,轻中微量元素,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导致营养不平衡,土壤酸化板结,直接制约马铃薯高效种植。为了实现马铃薯化肥减量增效的目标,本项研究在前期多年多点配方肥试验的基础上,采用马铃薯专用配方肥,配合施用中微量元素肥、腐植酸水溶肥和有机肥等技术及集成,以华薯1号和中薯5号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探讨马铃薯化肥减施增效的施肥技术,旨在为马铃薯高效种植施肥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 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在减少化肥养分20%-50%的条件下,均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实现化肥减施增效作用。与习惯施肥相比,专用配方肥减少N、P、K养分总量165 kg/hm2,养分总量减少20%的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平均增产量为6 923kg/hm2,增产率为16.3%。专用配方肥配施腐植酸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比单施专用配方肥减少N、P、K养分总量90 kg/hm2,养分总量减少15%的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平均增产量分别为953 kg/hm2、566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9%、1.1%。专用配方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比单施专用配方肥减少N、P、K养分总量180 kg/hm2,养分总量减少30%的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平均增产1 605 kg/hm2,平均增产率为3.2%。集成专用配方肥、腐植酸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和有机肥施用技术,比单施专用配方肥减少N、P、K养分总量180 kg/hm2,养分总量减少30%的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增产量达2 025 kg/hm2,增产率为4.3%。因此,采用马铃薯专用配方肥,配合施用中微量元素肥、腐植酸水溶肥、有机肥,可以减少化肥养分20%-50%,马铃薯产量保持稳定增加。2. 不同化肥减施技术的化肥养分与习惯施肥相比减少了20%-50%,但马铃薯的养分吸收量并没有减少,而且促进了养分由地上部向块茎转移,提高了块茎的养分分配比例。相比习惯施肥,施用专用配方肥的马铃薯氮、磷、钾的总累积量分别平均提高了15.72 kg/hm2、2.43 kg/hm2、25.06 kg/hm2,块茎氮、磷、钾累积分配比分别提高了4.08%、2.79%、3.55%;专用配方肥配施腐植酸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有机肥的马铃薯块茎氮累积分配比分别提高了5.17%、5.26%、5.51%,磷累积分配比分别提高了4.28%、3.88%、3.97%,钾累积分配比分别提高了6.05%、5.77%、6.07%;集成专用配方肥、腐植酸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和有机肥施用技术,马铃薯氮、磷、钾的总累积量分别提高了16.94 kg/hm2、4.67 kg/hm2、22.47 kg/hm2,块茎氮、磷、钾累积分配比分别提高了7.35%、5.67%、3.34%。3. 不同化肥减施技术能有效提高马铃薯的氮磷钾肥料利用率。相比习惯施肥,施用专用配方肥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由24.16%提高到36.33%、8.37%提高到22.04%、44.82%提高到52.18%。相比单施专用配方肥,专用配方肥配施腐植酸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有机肥的氮肥利用率由36.33%分别提高到40.35%、39.54%、43.86%,磷肥利用率由22.04%分别提高到24.80%、25.95%、30.62%,钾肥利用率由52.18%分别提高到58.23%、60.02%、67.78%;集成专用配方肥、腐植酸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和有机肥施用技术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由36.33%提高到44.98%、22.04%提高到35.53%、52.18%提高到67.24%。因此,各项化肥减施技术的核心是通过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的目标。4. 不同化肥减施技术能有效调控马铃薯地上部分生长,促进块茎的生长。在马铃薯各生育期,与习惯施肥相比,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处理马铃薯各时期的株高、茎粗、各部位干重没有显着增加,而块茎产量显着增加。5. 明确了马铃薯的需肥特性。每生产1 000 kg马铃薯需要N、P2O5、K2O吸收量分别为2.26 kg、0.49 kg、4.78 kg,比例为1:0.22:2.11。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对三个时期马铃薯各部位的氮磷钾含量基本没有显着影响。整个生育期马铃薯各部位的氮、磷含量表现为叶片>茎秆>根,钾含量表现为茎秆>叶片>根,成熟期不同级别块茎的氮磷钾含量基本表现为小薯>大中薯。6. 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对不同级别马铃薯块茎的品质没有显着影响。不同级别块茎的干物质、维生素C、淀粉含量表现为大中薯>小薯,硝酸盐、还原糖、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小薯>中薯>大薯。相比习惯施肥,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均降低了硝酸盐含量,提高了维生素C含量,表明这些化肥减施技术可以保障马铃薯的品质。

顾睿[6](2020)在《缓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对淮北稻茬小麦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淮北地区黄河故道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效肥力较差,以及稻茬小麦生育后期因肥力供应不足易早衰等问题,试验于2017-2019年在宿迁市泗阳县凌孟村试验田进行。以当地常规高产小麦品种淮麦33为试验材料,设置缓混肥(缓控释肥与普通尿素配施,控释氮与速效氮掺混比例为65%:35%)一次性基施(模式F1)、基施和拔节期追施缓混肥(模式F2)、基施缓混肥和拔节期追施尿素(模式F3)、常规尿素(CK)和不施氮肥(0N)5个施肥模式处理,系统研究了缓控释肥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施方式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缓控释肥在淮北地区稻茬小麦上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等氮量施肥条件下,四种施肥模式小麦产量具有显着差异。与施肥模式CK相比,模式F1增产3.41%,净收益增长48.02元/hm2;模式F2增产率最高,达10.31%,净收益增长1225.87元/hm2;模式F3增产6.72%,净收益增长829.33元/hm2。模式F1处理对小麦穗数、千粒重影响不显着,显着提高穗粒数,模式F2处理显着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降低千粒重。模式F2、F3处理均能显着提高小麦成熟期茎蘖数和成穗率,提高小麦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率,降低衰减率,提高花后干物质和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尤以模式F2最为增产增效。(2)施用控释肥与尿素处理小麦开花期旗叶、倒二叶长度、宽度显着大于常规施肥,披垂度显着小于常规施肥,其中模式F2、F3对叶片形状形态的改善最显着,增加了旗叶、倒二叶的叶长、叶宽,减小下部叶片的叶长、叶宽,减小冠层上部叶片披垂度。施氮肥处理显着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小麦开花至花后28天内,旗叶SPAD值在花后0-7 d略呈上升趋势,此后不断下降。模式F2、F3显着提高小麦灌浆中后期的叶绿素含量,在花后28 d,SPAD值比常规施肥升高6.77%-12.31%。小麦花后旗叶的Pn、Gs、Tr随生育期逐渐下降,Ci逐渐上升,Y(Ⅱ)值和Fv/Fm值随生育期逐渐下降。随着灌浆期的推移,各处理间差异越来越显着,花后28 d,模式F2显着提高Pn、Gs、Tr、Y(Ⅱ)值和Fv/Fm值,Ci显着降低。(3)等施氮量条件下,不同处理成熟期小麦植株总吸氮量表现为模式F2>模式F3>CK>模式F1。模式F2显着增加小麦生育后期氮的吸收,提高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模式F2、F3显着提高小麦花后茎鞘、叶片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花后氮素同化量也明显增多。本研究结果表明模式F2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收获指数最高,分别高出CK处理10.84%、18.58%、9.04%和6.83%,模式F1的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养分利用率最高,分别高出CK处理11.50%和6.08%。(4)等施氮量条件下,控释肥与尿素配施显着提高小麦出粉率,对容重、硬度影响较小。模式F1蛋白质含量、面筋指数、沉淀值显着低于CK处理。模式F2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最高,分别为14.25%、33.46%、74.71%,显着高于CK处理,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最低为9.29%和68.69%,显着低于CK处理,降落值显着升高。不同处理间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具有显着差异,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反弹值均表现为模式F1>CK>模式F3>模式F2。而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质量指数呈现相反的规律,模式F2较CK处理显着提高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质量指数,降低弱化度。

郝志远[7](2020)在《砂质潮土夏玉米减氮增效配方肥研究》文中指出黄淮海平原豫北砂质潮土区是我国夏玉米种植的主要地区之一,为了高产而大量施肥,导致土壤恶化、水体污染,过量施肥影响夏玉米的品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新型肥料工艺技术来实现豫北地区砂质潮土夏玉米的减氮增效。通过田间肥效试验进行肥料的筛选,在筛选基础上进行减氮增效新型肥料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并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配方肥在土壤肥际微域转化和迁移过程,揭示配方肥增效机理,为优化肥料配方工艺提供依据,论文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田间肥效试验表明长效包膜缓释尿素减氮增效的可行性。当养分施用量为168 kg/ha(N)、90 kg/ha(P2O5)、120 kg/ha(K2O)时,长效包膜缓释尿素处理的夏玉米产量、经济系数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9564.75 kg/ha、36.37%、56.93 kg/kg,土壤速效氮、磷、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75.61、23.45、161.52 mg/kg,夏玉米氮、磷、钾的积累量分别为163.56、72.30、100.83 kg/ha。(2)以尿素、磷酸一铵和硫酸钾为原料对包膜缓释尿素进行包裹,制备具有不同氮释放速率的新型无机包裹型复合肥产品。养分施用量为168 kg/ha(N)、75 kg/ha(P2O5)、75 kg/ha(K2O)时的新型肥料最适宜工艺技术参数为粘结剂浓度为20 wt%、烘干温度为90°C、填料用量为6.55 kg,此时颗粒强度和核芯包裹率分别为34.6 N、97%。养分施用量为210 kg/ha(N)、75 kg/ha(P2O5)、75 kg/ha(K2O)时的新型肥料最佳工艺技术参数为粘结剂浓度为20 wt%、烘干温度为90°C、填料用量为10.42 kg,此时颗粒强度和核芯包裹率分别为33.7 N、97%。两种新型肥料具有良好的速释性和缓释性,速效氮在3 d内完全释放,在14 d时,两种新型肥料的尿素释放率分别为69.44%、70.01%。包裹过程为纯物理过程,产品热稳定性较好,包裹层与核芯颗粒之间结合紧密且无间隙,包裹层厚度均匀、表面光滑,颗粒大小为3-4 mm。(3)降低氮肥用量可提高养分的有效利用,促进养分在肥际微域中的迁移。低氮处理土壤p H为8.34,速效氮占总施氮量的比率和迁移距离分别为69.00%、62 mm,速效磷占总施磷量的比率和迁移距离分别为48.43%、26 mm,速效钾占总施钾量的比率和迁移距离分别为78.55%、44 mm。

谢良培[8](2020)在《沃土天地公司微生物肥料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与“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等。同时,国家“十三五”生物肥料的发展规划还指明了微生物肥料下一步研发方向,即加大力度创新一批高效、无污染且具有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能力的新型微生物肥料,通过科学施放微生物肥料治理土壤污染物,改良和修复土壤。目前看来,我国的微生物肥料市场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沃土天地公司创立于2001年,坐落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研发实力雄厚共获得26项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并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和科技攻关。在国内同行业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北京沃土实验室还是北京市生物肥料行业联盟的检测实验室。然而,该企过于业重视研发,营销模式过于老旧,难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市场竞争,其产品在销售和推广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此研究以国家权威机构发布数据和各种期刊、论文为依据,并加以总结和分析,科学严谨的对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的产品研发情况、市场总产销情况、行业其他企业总数量和产销量、市场前景等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沃土天地公司微生物肥料营销的外部环境;向沃土天地公司营销部门员工获取企业销售情况、营销部门组织情况、该企业营销策略等资料,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了微沃土天地公司的内部环境。然后,根据该企业内部人员自述和我的个人分析,总结了其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利用SWOT态势分析法,以STP三要素对该企业微生物肥料展开市场细分,并以市场细分为基础,明确市场定位。然后根据上述步骤所得结论结合该企业当前实际情况,决定采用营销管理经典的4P理论,对产品、定价、渠道、促销进行分析,制定出了最适合该企业的营销策略。此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沃土天地公司微生物肥料应采取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根据本文对该企业STP细分市场的结论,相应拓展产品组成品类,更好的适应各种类型客户的各种需求,增加产品的吸引力,从而增加企业的总体销售量。根据产品的需求情况,采取差异化定价;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利用网络代理、经销商代理、大客户直销等多渠道策略。在大力开展多种推广模式的同时,应注重客户是以农民为主体,微生物肥料的施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公司的技术服务一定要及时跟进;(2)该公司应加强营销团队的培养,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护好渠道中各代理商的关系,以保障营销策略能够达到预期目标;(3)现阶段微生物肥料行业当中,大多数企业过于追求政策项目的短暂利益,忽视了市场需求,导致市场竞争混乱,严重影响行业发展。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将来只有重视营销管理的企业才更具有发展前景。本文在为沃土天地公司提供参考策略同时,期望未行业类其他公司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豆丹[9](2020)在《多效缓释农用化工制剂在松针/椰糠栽培基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松针、椰糠具有理想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可以为无土栽培作物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时提供较好的根系环境。松针、椰糠作为植物残存物,自身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物质,但多数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本文针对松针/椰糠基质可利用养分含量较低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在生产应用中需不断补充和调配各种养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难题,通过研究微生物菌剂和微量元素肥料在改善松针/椰糠基质理化性质等方面的效果,利用单因素试验分析松针/椰糠基质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微量元素肥料对辣椒(Capsicum annuum L.)和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在优化基质的基础上搭配长效缓控肥应用于辣椒和菠菜的无土栽培,探讨添加组分后的智慧型基质在实际应用中的栽培效果,为新型全养分松针/椰糠栽培基质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松针/椰糠基质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和微量元素肥料的发酵试验中,基质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在各处理下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试验结束时,1 g·kg-1克黄威微肥+5 g·kg-1绿陇微生物菌剂处理下脲酶、1 g·kg-1克黄威+6 g·kg-1绿陇处理下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7.39%、35.97%、47.18%;各处理下p H和EC受微生物和基质可溶性养分含量影响,随时间推进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全氮、全钾及全磷含量呈上升趋势,最终1 g·kg-1克黄威+5 g·kg-1绿陇处理下全氮、1 g·kg-1克黄威+6 g·kg-1绿陇处理下全磷和全钾达到最高值,分别比对照增加56.19%、27.03%、21.25%。(2)在穴盘育苗试验中,松针/椰糠基质添加微生物菌剂、微量元素肥料均能显着促进作物生长。辣椒幼苗在4 g·kg-1绿陇和2 g·kg-1克黄威处理下达到最佳效果,发芽率分别达98.5%和99.0%;壮苗指数和根冠比较对照提高49.66%、44.30%和11.37%、10.87%;幼苗干重分别为0.092 g·株-1和0.082 g·株-1,比对照增加46.03%和30.16%。综合分析菠菜幼苗在5 g·kg-1绿陇和1 g·kg-1克黄威处理下达到较好效果,发芽率分别达98.4%和93.5%;壮苗指数和根冠比较对照提高117.09%、57.61%和76.92%、41.35%;幼苗干重分别为0.038 g·株-1和0.034 g·株-1,比对照增加72.73%和54.55%。(3)在大型盆栽试验中,各处理全养分基质在辣椒和菠菜栽培中促进程度不同,在两种作物中均以1 g·kg-1克黄威+10 g·kg-1多欧缓控肥+6 g·kg-1绿陇处理效果最好且稳定,1 g·kg-1克黄威+8 g·kg-1多欧+5 g·kg-1绿陇次之。两个处理中辣椒叶片叶绿素a(Chlorophyll a)和叶绿素b(Chlorophyll b)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0.54%、88.19%和79.13%、77.64%;单株产量高达1.44 kg和1.22 kg,比对照增产114.93%和82.09%;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提高33.81%、135.59%、19.64%、和27.73%、108.08%、8.93%,而硝酸盐含量比对照降低了35.35%和33.86%。菠菜栽培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31、3.97倍和2.63、2.41倍;单株产量达21.55 g和20.36 g,比对照增产250.98%和231.60%;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比对照提高了55.47%、152.49%和60.65%、117.50%,而硝酸盐含量比对照降低了22.72%和22.13%。不同种类松针/椰糠全养分无土栽培基质可提供作物全生育期养分的需求,仅需配备自动浇水系统以保持一定的基质湿度,即可实现无人免维护智慧型栽培,在城市绿化、阳台、楼顶等无土栽培应用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张宇东[10](2019)在《废弃大豆油制备多元醇及其在缓释肥膜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废油脂是环境污染物之一,是指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不能再使用的动植物油,种类繁多,地沟油为典型代表。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文以废弃的大豆油为原料,进行环氧化、开环聚合,生成大豆油多元醇,并根据多元醇特点进行缓释肥包膜,旨在为废油脂的综合利用途径进行探索和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实验得到以下结论:(1)以大豆油为原料,通过过氧酸催化法,对其进行环氧化,探索环氧大豆油合成的条件,以便得到环氧当量高的中间产物。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探讨了环氧化反应时间、氧供体双氧水用量、甲酸用量等因素对大豆油环氧化的影响,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对大豆油环氧化的影响规律,经过分析比对得出较优实验条件。此时合成的环氧大豆油环氧值为0.380mol/100g-1。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和核磁氢谱相结合分析推测出产品结构。(2)传统大豆油多元醇的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温度高、时间久、需要添加溶剂等缺点。对传统多元醇合成方法进行了优化改进。在室温下,不添加水和其他溶剂,以四氟硼酸(HBF4)做催化剂,通过以废弃大豆油(SBO)自制的环氧大豆油(ESO)和一元醇(异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反应快速生成羟值不同的环氧大豆油多元醇。改进方法反应迅速,反应时间不超过1分钟,且产物羟值灵活可控,多元醇羟值最高达406mg/KOHg-1,环氧大豆油转化率达95.5%。(3)以氟硼酸为催化剂,通过实验确定ESO与醇胺(乙醇胺、三乙醇胺)最佳反应条为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分别为12h和6h,催化剂用量分别为为5%和3%。此条件下,通过改变两者比例,开环加成反应制备了羟值不同的醇胺型多元醇。并通过红外光谱、热重等手段,对多元醇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以用于聚氨酯等行业。(4)对一元醇型和醇胺型多元醇低聚物进行表征分析,筛选出性能优良的四种多元醇进行缓释肥包膜,并对包膜尿素的膜结构及成膜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膜尿素膜由固体颗粒间的紧密排列并通过液体胶联构成的;对膜谱学特征研究表明,包膜材料在复合成膜过程中固体粉末表面的羟基与液体包膜材料有键合作用。测定四种包膜肥养分在水中的初次溶出率和微分溶出率,结果表明二者均满足包膜需求,表明ESO低聚物包膜肥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

二、新型肥料的发展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肥料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新型肥料降低农业氮磷面源污染的作用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三峡库区粮菜轮作系统面源污染研究现状
        1.1.1 粮菜轮作系统现状
        1.1.2 面源污染现状
        1.1.3 农田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
        1.1.4 面源污染阻控方法
    1.2 新型肥料概述
        1.2.1 测土配方肥
        1.2.2 包膜肥料
        1.2.3 有机无机复合肥
        1.2.4 硝化抑制剂
    1.3 粮菜轮作集约化农田环境代价评价
第二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三峡库区典型粮菜轮作系统施肥管理及环境代价评价
        2.2.2 不同新型肥料阻控紫色土氮淋洗土柱模拟研究
        2.2.3 不同新型肥料源头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田间试验效果及环境代价评价
    2.3 研究目标
        2.3.1 明确三峡库区典型粮菜轮作系统施肥管理现状并对其环境代价进行评价
        2.3.2 揭示不同新型肥料阻控紫色土氮淋洗的效果及其机制
        2.3.3 探究不同新型肥料源头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田间试验效果及环境代价评价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三峡库区典型粮菜轮作模式资源投入及环境效应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3.2.3 相关指标及计算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三峡库区两种典型粮菜轮作模式生产力的对比
        3.3.2 三峡库区两种典型粮菜轮作模式肥料投入量的对比
        3.3.3 三峡库区两种典型粮菜轮作系统施肥过程环境代价的对比
        3.3.4 三峡库区两种典型粮菜轮作模式经济收支的对比
        3.3.5 三峡库区两种典型粮菜轮作模式单位收益的环境代价对比
        3.3.6 三峡库区两种典型粮菜轮作模式情景分析
    3.4 讨论
        3.4.1 两种粮菜轮作系统生产力、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3.4.2 两种粮菜轮作系统施肥过程的环境代价和减肥潜力
        3.4.3 减排潜力
        3.4.4 三峡库区粮菜轮作环境可持续系统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新型肥料阻控紫色土养分淋洗的室内模拟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情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2.4 计算方法
        4.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施肥处理总氮淋溶量的影响
        4.3.2 不同施肥处理对各形态氮淋溶量的影响
        4.3.3 土柱NH_4~+-N、NO_3~-N垂直分布、氮素残留及硝化率
    4.4 讨论
        4.4.1 不同肥料形态对紫色土氮素淋洗损失的影响
        4.4.2 不同肥料形态对土壤氮素残留及硝化率的影响
        4.4.3 不同新型肥料的应用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新型肥料源头阻控农业氮磷面源污染的田间验证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和实施
        5.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5.3.2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5.3.3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季作物养分含量的影响
        5.3.4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季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3.5 不同施肥处理对榨菜产量的影响
        5.3.6 不同施肥处理对榨菜季作物养分含量的影响
        5.3.7 不同施肥处理对榨菜季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3.8 不同施肥处理对榨菜、玉米施肥过程产生的环境代价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成果及参与课题
致谢

(2)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化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1.2 缓释肥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1.2.1 缓释肥的养分释放机理
        1.2.2 缓释肥的类型
        1.2.3 缓释肥的应用效果
    1.3 有机肥料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3.1 新型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机理及效果
        1.3.2 风化煤的利用现状
    1.4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理
        1.4.1 新型微生物肥料的标准体系及作用机理
        1.4.2 有益菌芽孢杆菌的应用现状
    1.5 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1.6 肥料剂型的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原料及配方筛选
        2.1.1 试验材料及性质表征
        2.1.2 试验设计与采样方法
    2.2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芽孢杆菌在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集方法
    2.3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养分淋溶及释放特点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样品采集方法
    2.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树及苹果园土壤的影响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设计
        2.4.3 样品采集方法
    2.5 样品分析化验方法
        2.5.1 芽孢杆菌的测定方法
        2.5.2 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测定方法
        2.5.3 植株生理和光合指标的测定方法
        2.5.4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6 试验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原料特征及配方筛选
        3.1.1 活化腐植酸的特征
        3.1.2 高分子缓释肥(PSF)的养分释放规律及结构特征
        3.1.3 B153形态观察及分泌物检测
        3.1.4 番茄专用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配方筛选
        3.1.5 B153在原料中活性差异机理分析
        3.1.5.1 PSF养分缓释保护有益菌活性
        3.1.5.2 不同原料配方pH和电导率分析
        3.1.6 果树专用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配方筛选
    3.2 BCSF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B153的定殖规律
        3.2.1 不同处理对盆栽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盆栽番茄生理性状的影响
        3.2.3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不同生长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3.2.4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不同生长期光合指标的影响
        3.2.5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3.2.6 施肥处理对盆栽番茄生理和光合指标的PCA主成分分析
        3.2.7 芽孢杆菌B153在盆栽番茄根际土壤的定殖规律
        3.2.8 芽孢杆菌对盆栽番茄促生机理分析
    3.3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研制及养分淋溶和释放效果研究
        3.3.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
        3.3.2 不同处理淋洗液pH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规律
        3.3.3 不同处理淋洗液EC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规律
        3.3.4 不同处理淋洗液速效养分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3.3.5 不同处理淋洗液全氮含量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3.3.6 不同处理淋洗液钙和镁离子含量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3.3.7 不同处理淋洗液速效养分的PCA主成分分析
        3.3.8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pH和EC的变化
        3.3.9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
        3.3.10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3.1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点
    3.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及苹果树生长的影响
        3.4.1 苹果园土壤全年地温和气温变化规律
        3.4.2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苹果园土壤中的有益菌活性变化
        3.4.3 不同施肥处理下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
        3.4.4 不同施肥处理苹果树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
        3.4.5 不同施肥处理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3.5 不同施肥处理对苹果园土壤细菌区系的影响
        3.5.1 不同处理土壤细菌OTU分布差异比较
        3.5.2 不同处理对细菌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
        3.5.3 不同处理对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
        3.5.3.1 不同处理细菌群落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3.5.3.2 不同施肥处理下细菌门水平差异
        3.5.3.3 不同施肥处理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3.5.3.4 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LEfSe分析
    3.6 不同处理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6.1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OTU分布差异比较
        3.6.2 不同处理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3.6.3 不同处理对土壤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
        3.6.3.1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3.6.3.2 不同施肥处理下品果园土壤真菌门水平的柱状图
        3.6.3.3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属水平下群落结构
        3.6.3.4 苹果园土壤真菌群落LEfSe分析
    3.7 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7.1 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细菌相互关系
        3.7.2 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真菌相互关系
4.讨论
    4.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原料及对有益菌活性的影响
        4.1.1 活化的风化煤腐植酸性质特点及对有益菌的影响
        4.1.2 高分子缓释肥的养分释放特点及对有益菌活性的影响
    4.2 芽孢杆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促生机理
        4.2.1 芽孢杆菌在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
        4.2.2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4.3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土壤pH和酶活性的影响
        4.3.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土壤pH的影响
        4.3.2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淋溶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苹果树上的施用效果
        4.4.1 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影响苹果树生长
        4.4.2 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影响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区系
5 结论
6 主要创新点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专利情况

(3)含葡萄糖氮、磷肥在石灰性潮土中的转化特征及其肥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肥、磷肥增效技术途径及机理
        1.2.2 小分子有机物对肥料-土壤-作物系统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含葡萄糖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指标测定与方法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含葡萄糖尿素的氨挥发特征
        2.3.2 含葡萄糖尿素在土壤中的氮素转化特征
        2.3.3 含葡萄糖尿素对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含葡萄糖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指标测定与方法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含葡萄糖磷肥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3.2 含葡萄糖磷肥对土壤Ca-P含量的影响
        3.3.3 含葡萄糖磷肥对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含葡萄糖尿素对玉米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含葡萄糖尿素对玉米生物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3.2 含葡萄糖尿素对玉米累积利用氮素的影响
        4.3.3 含葡萄糖尿素对肥料氮在土壤中分布、残留与损失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含葡萄糖磷肥对玉米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含葡萄糖磷肥对玉米生物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3.2 含葡萄糖磷肥对玉米地上部磷素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5.3.3 含葡萄糖磷肥对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制度复杂性视角的企业生态环境战略变革研究 ——基于金正大的纵向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制度逻辑与制度复杂性
        2.1.1 多元制度逻辑与制度复杂性
        2.1.2 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的多元制度逻辑
        2.1.3 多元制度逻辑组态类型
        2.1.4 制度复杂性与组织战略变革
    2.2 企业生态环境战略与战略变革
        2.2.1 企业生态环境战略的内涵与类型
        2.2.2 基于制度理论的生态环境战略选择
        2.2.3 生态环境战略变革的驱动力
    2.3 组织身份与身份演变
        2.3.1 组织身份的内涵
        2.3.2 组织身份的特征
        2.3.3 组织身份的演变
    2.4 制度复杂性、组织身份与生态环境战略
        2.4.1 制度逻辑与组织身份
        2.4.2 组织身份与生态环境战略
        2.4.3 三者的关系
        2.4.4 研究框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选择
    3.2 案例选择
    3.3 数据搜集
        3.3.1 档案数据
        3.3.2 访谈数据
    3.4 数据分析
    3.5 研究信度与效度
        3.5.1 研究信度
        3.5.2 内部效度
        3.5.3 外部效度
第4章 案例描述与分析
    4.1 第一阶段: 反应型生态环境战略(1998-2003)
        4.1.1 支配型制度复杂性
        4.1.2 组织身份构建
        4.1.3 反应型生态环境战略
    4.2 第二阶段: 防御型生态环境战略(2004-2014)
        4.2.1 疏远型制度复杂性
        4.2.2 组织身份演变
        4.2.3 防御型生态环境战略
    4.3 第三阶段: 基于上中游产业链的领导型生态环境战略(2015-2016)
        4.3.1 竞争型制度复杂性
        4.3.2 组织身份演变
        4.3.3 基于上中游产业链的领导型生态环境战略
    4.4 第四阶段: 基于下游产业链的领导型生态环境战略(2017-至今)
        4.4.1 结盟型制度复杂性
        4.4.2 组织身份演变
        4.4.3 基于下游产业链的领导型生态环境战略
第5章 案例发现
    5.1 制度复杂性的历史权变性
        5.1.1 制度逻辑复杂性变化的特点
        5.1.2 影响制度逻辑复杂性变化的因素
    5.2 生态环境战略的动态变革路径
    5.3 制度复杂性对企业生态环境战略影响的传导机制
        5.3.1 组织身份的演变机制
        5.3.2 组织身份演变的传导作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实践启示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对马铃薯产量、养分累积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
    1.2 马铃薯施肥现状
    1.3 新型肥料的发展及应用
        1.3.1 新型肥料的发展
        1.3.2 中微量元素肥在农作物上的应用效果
        1.3.3 腐植酸水溶肥在农作物上的应用效果
        1.3.4 有机肥在农作物上的应用效果
    1.4 施肥对马铃薯的影响
        1.4.1 施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4.2 施肥对马铃薯养分吸收的影响
        1.4.3 施肥对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影响
        1.4.4 施肥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2 研究背景、目标和内容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3 专用配方肥在马铃薯化肥减施增效中的作用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案
        3.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3.1.4 样品测定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3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3.4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各部位干重的影响
    3.5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各部位养分含量的影响
        3.5.1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各部位氮含量的影响
        3.5.2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各部位磷含量的影响
        3.5.3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各部位钾含量的影响
    3.6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3.7 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3.8 专用配方肥对不同级别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
    3.9 小结与讨论
4 新型肥料在马铃薯化肥减施增效中的作用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案
        4.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4.1.4 样品测定方法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3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4.4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各部位干重的影响
    4.5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各部位养分含量的影响
        4.5.1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各部位氮含量的影响
        4.5.2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各部位磷含量的影响
        4.5.3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各部位钾含量的影响
    4.6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4.7 配施新型肥料对马铃薯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4.8 配施新型肥料对不同级别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4.9 小结与讨论
5 技术集成在马铃薯化肥减施增效中的作用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案
        5.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5.1.4 样品测定方法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5.3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5.4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各部位干重的影响
    5.5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各部位养分含量的影响
        5.5.1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各部位氮含量的影响
        5.5.2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各部位磷含量的影响
        5.5.3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各部位钾含量的影响
    5.6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5.7 技术集成对马铃薯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5.8 技术集成对不同级别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5.9 小结与讨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缓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对淮北稻茬小麦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1.1 缓控释肥的研究现状
        1.2 缓控释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3 缓控释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4 缓控释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缓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情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经济效益比较
        3.3 不同处理对小麦群体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动态影响
        3.5 不同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缓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对小麦花后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情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小麦开花期叶片形态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小麦花后旗叶光合参数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施肥处理对花后小麦旗叶光合能力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花后小麦旗叶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缓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情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小麦氮素积累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开花至成熟期氮素转运和对籽粒贡献率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氮素利用效率比较
    4 讨论
        4.1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花后氮素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缓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情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出粉率、容重、硬度比较
        3.2 不同处理蛋白质、面筋含量和沉淀值比较
        3.3 不同处理淀粉含量和降落值比较
        3.4 不同处理淀粉糊化特性比较
        3.5 不同处理粉质特性比较
    4 讨论
        4.1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缓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1.2 缓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对小麦花后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1.3 缓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4 缓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7)砂质潮土夏玉米减氮增效配方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新型肥料的研究进展
        1.2.1 新型肥料分类
        1.2.2 新型肥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选题依据
    1.4 研究内容
2 砂质潮土夏玉米肥料筛选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区概况
        2.2.2 供试材料
        2.2.3 试剂及仪器设备
        2.2.4 试验设计
        2.2.5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产量、经济系数及产量构成要素的测定
        2.3.2 植株生物性状的测定
        2.3.3 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测定
        2.3.4 植株养分积累量的测定
        2.3.5 氮肥偏生产力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产量、经济系数及产量构成要素
        2.4.2 植株生物性状
        2.4.3 土壤速效养分含量
        2.4.4 植株养分积累量
        2.4.5 氮肥偏生产力
    2.5 本章小结
3 砂质潮土夏玉米高效配方肥工艺技术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3 实验设计
        3.3.1 粘结剂浓度
        3.3.2 烘干温度
        3.3.3 填料用量
    3.4 产品性能的测定
        3.4.1 颗粒强度的测定
        3.4.2 核芯包裹率的测定
        3.4.3 尿素释放速率测试
    3.5 产品的表征
        3.5.1 红外光谱表征
        3.5.2 扫描电镜表征
        3.5.3 热重表征
    3.6 结果与分析
        3.6.1 粘结剂浓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3.6.2 烘干温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3.6.3 填料用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3.6.4 尿素释放速率分析
        3.6.5 红外光谱分析
        3.6.6 扫描电镜分析
        3.6.7 热重分析
    3.7 产品展示
    3.8 本章小结
4 砂质潮土夏玉米配方肥减氮增效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剂及仪器设备
        4.2.3 试验设计
        4.2.4 试验方法
    4.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土柱养分含量和土壤含水量
        4.4.2 土壤肥际微域的pH
        4.4.3 氮在土壤肥际微域中的迁移
        4.4.4 磷在土壤肥际微域中的迁移
        4.4.5 钾在土壤肥际微域中的迁移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沃土天地公司微生物肥料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研究基础综述
        1.2.1 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内关于肥料营销策略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路线图
第二章 沃土天地公司微生物肥料外部环境分析
    2.1 国内新型肥料市场供需现状研究
    2.2 微生物肥料行业现状
第三章 沃土天地公司内部营销环境和存在问题分析
    3.0 沃土天地公司营销策略简介
    3.1 沃土天地公司营销策略分析
    3.2 沃土天地公司营销环境SWOT分析
        3.2.1 优势分析
        3.2.2 劣势分析
        3.2.3 机遇分析
        3.2.4 威胁分析
        3.2.5 SWOT营销策略矩阵分析
第四章 沃土天地公司微生物肥料营销优化建议
    4.1 STP分析
        4.1.1 市场细分
        4.1.2 确定目标市场
        4.1.3 市场定位
    4.2 在4P组合基础上的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4.2.1 产品特性营销,占据竞争优势
        4.2.2 加快新产品研发,满足个性化需求创
        4.2.3 保障产品效果提高客户忠诚度
    4.3 定价策略
        4.3.1 差别定价
        4.3.2 折扣定价
        4.3.3 心理定价
    4.4 营销渠道策略
        4.4.1 选择多渠道策略
        4.4.2 保障渠道稳定
    4.5 促销策略
        4.5.1 宣传和品牌效应
        4.5.2 营业推广
        4.5.3 实地推销
        4.5.4 指导服务营销
第五章 营销策略实施与保障
    5.1 完善组织机构
    5.2 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5.3 客户关系管理
    5.4 加强营销活动的审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多效缓释农用化工制剂在松针/椰糠栽培基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1.2.2 无土栽培的应用现状
    1.3 固体栽培基质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3.1 松针的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1.3.2 椰糠基质栽培的研究现状
    1.4 固体基质栽培农用化工制剂的研究进展
        1.4.1 固体基质中缓/控释肥的研究现状
        1.4.2 固体基质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研究现状
        1.4.3 固体基质中微生物菌剂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1 项目来源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课题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1.7.1 创新点
        1.7.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克黄威、绿陇等对松针/椰糠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2.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研究基质在不同配比绿陇和克黄威随时间处理下的松针/椰糠的酶活性
        2.3.2 研究基质在不同配比绿陇和克黄威随时间处理下松针/椰糠的p H、EC、全效养分含量及C/N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松针/椰糠+克黄威+绿陇复合基质育苗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2.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施加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微量元素对辣椒和菠菜发芽率的影响
        3.3.2 施加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微量元素对辣椒和菠菜生长的影响
        3.3.3 施加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微生物菌剂对辣椒和菠菜叶绿素的影响
        3.3.4 施加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微生物菌剂对辣椒和菠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养分多效缓释制剂在松针/椰糠栽培基质中的应用研究
    4.1.引言
    4.2.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4.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2.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施加不同剂量缓控肥、微量元素及微生物菌剂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4.3.2 施加不同剂量缓控肥、微量元素及微生物菌剂对菠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4.4.讨论
    4.5.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废弃大豆油制备多元醇及其在缓释肥膜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油的简介
        1.1.1 植物油的概况
        1.1.2 植物油的结构
    1.2 植物油基类产品及其合成方法简介
        1.2.1 环氧植物油及其应用
        1.2.2 环氧植物油的合成方法
        1.2.3 植物油多元醇
        1.2.4 植物油多元醇的合成方法
    1.3 植物油在包膜肥中的应用简介
        1.3.1 包膜肥的概念、定义及标准
        1.3.2 缓/控释肥及其研究进展
    1.4 缓/控释肥质量的评价方法
        1.4.1 土壤培养法
        1.4.2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1.4.3 静水溶出率法
        1.4.4 电超滤法
    1.5 缓/控释肥种类及其制造工艺
        1.5.1 无机包膜肥料
        1.5.2 有机包膜肥料
        1.5.3 缓/控释肥制造工艺
    1.6 缓/控释肥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意义
    1.8 研究的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环氧大豆油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和装置
        2.1.3 植物油环氧化机理及环氧大豆油的合成
        2.1.4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时间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2.2.2 双氧水用量对大豆油环氧化影响
        2.2.3 甲酸用量对环氧化影响
        2.2.4 最优实验条件的选择
        2.2.5 红外光谱的表征
        2.2.6 核磁氢谱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醇类大豆油多元醇的合成与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3 环氧大豆油多元醇低聚物制备
    3.2 分析方法
        3.2.1 多元醇环氧值的测定
        3.2.2 多元醇酸值的测定
        3.2.3 羟值的测定
        3.2.4 多元醇接触角测定
        3.2.5 多元醇分子量的测定
        3.2.6 红外光谱分析
        3.2.7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3.2.8 热重分析(TG)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大豆油多元醇表观性能分析
        3.3.2 多元醇环氧值、羟值测定
        3.3.3 多元醇反应时间测定
        3.3.4 多元醇接触角分析
        3.3.5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3.3.6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3.3.7 核磁氢谱分析
        3.3.8 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TG-DSC)分析
        3.3.9 本实验所用方法与传统多元醇合成方法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醇胺类大豆油多元醇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4.1 实验部分
        4.1.1 试验原料
        4.1.2 主要试验仪器
        4.1.3 醇胺类多元醇制备机理及合成方法
    4.2 测试及表征
        4.2.1 羟基值的测定
        4.2.2 多元醇接触角测定
        4.2.3 多元醇分子量的测定
        4.2.4 红外光谱分析
        4.2.5 核磁氢谱分析
        4.2.6 热重分析(TG)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元醇性能分析
        4.3.2 产物接触角分析
        4.3.3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4.3.4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4.3.5 核磁氢谱分析
        4.3.6 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TG-DSC)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豆油多元醇包膜尿素膜的结构特征与氮素释放特性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试剂原料
        5.1.2 主要试验仪器
    5.2 实验步骤
        5.2.1 尿素包膜制备路线图
        5.2.2 膜材料预聚体的技术要求
        5.2.3 膜材料预聚体-大豆油多元醇的制备
        5.2.4 包膜尿素的制备
    5.3 测试及表征
        5.3.1 溶出率中总氮的测定
        5.3.2 包膜的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5.3.3 扫描电镜分析尿素结构
        5.3.4 三维显微镜对包膜肥表面观察分析
        5.3.5 包膜尿素粒径、包膜率和含氮量测定
        5.3.6 包膜尿素养分水中溶出率测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4.2 扫描电镜分析尿素结构
        5.4.3 三维显微镜对包膜尿素表面结构分析
        5.4.4 包膜尿素粒径、包膜率和含氮量测定
        5.4.5 包膜尿素养分在水中溶出率测试
    5.5 多元醇包膜可行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新型肥料的发展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新型肥料降低农业氮磷面源污染的作用与评价[D]. 武秋甫. 西南大学, 2021
  • [2]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D]. 王欣英.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3]含葡萄糖氮、磷肥在石灰性潮土中的转化特征及其肥效研究[D]. 王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制度复杂性视角的企业生态环境战略变革研究 ——基于金正大的纵向案例[D]. 吴方建. 山东大学, 2020(11)
  • [5]不同化肥减施技术对马铃薯产量、养分累积及品质的影响[D]. 梁玲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缓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对淮北稻茬小麦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的影响[D]. 顾睿. 扬州大学, 2020(04)
  • [7]砂质潮土夏玉米减氮增效配方肥研究[D]. 郝志远. 郑州大学, 2020(02)
  • [8]沃土天地公司微生物肥料营销策略研究[D]. 谢良培. 南华大学, 2020(01)
  • [9]多效缓释农用化工制剂在松针/椰糠栽培基质中的应用研究[D]. 豆丹.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废弃大豆油制备多元醇及其在缓释肥膜材料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宇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新型肥料的发展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