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和“武大郎”

“张大千”和“武大郎”

一、“张大千”和“武大郎”(论文文献综述)

潘慧敏[1](2020)在《现代水墨人物绘画探讨:以岭南欧豪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物绘画在中国的绘画史上由来已久,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人物绘画的主题环绕在君王肖像画、古代圣贤画像、美人仕女画、百戏图等等;直至今日,人物与山水、花鸟等题材在中国水墨绘画中互为消长,本文通过岭南第三代传人欧豪年先生的人物作品来探讨现代水墨人物绘画的发展。

黄建华[2](2019)在《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京剧从1948年至2018年间的发展,历经多次转变,充满不同发展时期的时代印记。这相关发展现象及其动力机制,既有内在的需求,也有外在影响。总体而言,这七十年间台湾京剧的发展,尝试并经历了古今合流和中西合流,还有京崑合流,由此建构了台湾现代京剧发展的基本脉络。1948年前台湾的京剧,混杂了不少地方戏元素,发展并不显着。随着台湾政府意识形态的需求,以及很多来台军人需要休闲娱乐,军中京剧剧团一时便如雨後春笋,扩枝散叶,对台湾京剧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至1980年代中後期,这些军中京剧团发展逐渐脱离现代社会思潮,於是,台湾京剧究竟将何去何从的问题被强烈地提出来了,不久便孕育了台湾京剧的改革:传统京剧逐渐被现代京剧所取代。从1990年代中後期开始,台湾京剧不仅尝试古今合流、中西合流,还注意京崑合流。这些带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发展,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年,构成了当代台湾京剧的基本格局及未来发展基础。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共有六章,分别梳理并研究探讨了如下基本内容: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来台艺人与京剧团的发展,不仅有三大民间京剧团,更有以历史悠久四大军剧团为主体的公办专业京剧团;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传承发展与时代思潮、市场需要的互动,尤其是京剧广电传播反映市场机制对京剧曲艺变化的影响;台湾三军京剧教育、民间京剧教育和高等教育学院三大方面对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台湾京剧在艺术美学方面努力於古今合流、中西合流和京崑合流所带来的传承与发展效果。感於现代京剧在台湾普遍受到观众喜爱,全文在回顾其发展历史各阶段特色基础上,着眼於研究新京剧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并对未来展望提出了期盼与省思。

右铭[3](2019)在《缺失的父爱(上、中、下集)》文中认为上集1.租赁房山城茂县,城乡接合部,田民的租赁房。斗室翰墨册页,瑰丽纷呈:近代名家李岳洋的《江南春色》,齐白石的《虾》《荷塘蛙声》,徐悲鸿的《奔马图》,张大千的《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图(局部),安徽籍留法女画家张玉良的《春华秋实》……墨彩秀逸,气势磅礴。斗室靠墙一张画桌,桌角置一摞古

韩涛[4](2017)在《由姓氏名字引发的生活教育》文中研究说明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方法不是说教、感动、惩罚,而是源于生活、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昨天,我读到一位"燕燕燕"写的文学传记,生动有趣,记忆深刻。语文实践课上,我把"燕燕燕"的名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个名字怎么读。不少学生全都读成四声,果然读错了。竟然有人叫这个名字,他们都觉得很有趣。我告诉学生,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会读

陈娃进[5](2017)在《京剧学视野中的《戏剧月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京剧达到鼎盛,有关京剧的理论、批评和研究也空前繁荣,京剧学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在这股浪潮中,报刊媒体推波助澜,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当时影响很大的戏剧刊物,《戏剧月刊》本着光大戏曲的宗旨,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京剧理论家、剧评家和研究者。他们立足于京剧的舞台艺术,以报刊为平台,充分利用报刊媒体的优势,探讨京剧的特征、规律与舞台艺术,追溯京剧源头,考证、梳理京剧剧目,探究京剧音乐和舞美,收集并整理了一大批剧本、曲谱和脸谱,具备一定的理论性和很强的专业性。他们与北平国剧学会的齐如山等人,以及后继的《剧学月刊》的作者们互为影响和补充,共同为京剧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戏剧月刊》为研究对象,在对原始资料进行收集、归纳与整理后,将其置于京剧学发展的文化语境中,对《戏剧月刊》作者群的理论批评与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把握其在京剧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章梳理了《戏剧月刊》的创立和发展历程及其办刊宗旨,并总结《戏剧月刊》作者群在戏曲观念、观演经历、职业阅历、京剧素养和才能等方面的共同特征,把握这一群体能为京剧学的建构做出贡献的原因所在;第二章从戏曲观、京剧的艺术规律与特征、京剧改良论以及京剧创作论等四个方面探讨和分析《戏剧月刊》作者群的京剧理论主张,考察其理论观点的独到之处,从而挖掘其在建构京剧学过程中的贡献;第三章着重归纳和分析《戏剧月刊》作者群的剧评标准、剧目评论以及伶人评论,进而观照其京剧批评的特殊之处;第四章主要从音乐、剧目和舞美三个方面,对《戏剧月刊》作者群的京剧学研究进行整理和归纳,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把握其京剧研究的价值。

陈为人[6](2016)在《冯霞是谁?》文中认为引子、一次打捞行动一辆小车出太原驶向阳曲县中社北国书画院。我对赵学文说:"赵总,我们这次有点像是一次打捞行动。"近些年,蓦然间时兴起一个词:打捞。打捞思想界的失踪者,打捞文学界的失踪者,打捞科技界的失踪者等等。有遮蔽就有打捞,有遗失就有打捞,有边缘就有打捞。赵学文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公司的老总,麾下分管着十三个期刊两份报纸。多年来致力于发现人才推出人才,其中作为

刘源[7](2015)在《“笔墨万象,得意而型”-周京新艺术表现语言赏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象有形,笔墨至上”概括了周京新的艺术之路。他由工到写,一路走来,阅尽了万象,才深知象要有形才为传神。金陵自古多奇才,周京新堪称当代金陵画坛的一位奇才。作为新文人画的杰出代表,周京新始终秉持着对水墨艺术的热忱与敬仰,投身于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的事业中,孜孜不倦。他初入画坛凭借自己在水墨人物上的独到见解,笔出惊人。他的艺术之路,由宽广走向精深,在不断推向极致中,独树一帜。本文通过五个章节,详细阐述了周京新的笔墨探索历程。第一部分,由“水浒写意人物”、“水墨雕塑”、“骨法山水、骨法花鸟”介绍周京新的艺术人生。并结合作品分析每个阶段的笔墨特点。从他的艺术探索之路转而针对笔墨开始,他仿佛找到了尽情释放、任自我纵横的天地。第二部分,周京新并不只着眼于笔墨的探索,任何笔墨的升华都离不开造形的辅助作用。因此“大象有形”形象的告诉我们“造型”的重要性。和现代水墨艺术相比,周京新的笔墨更显现出了文人画的特质。抛开笔墨,则平淡无味;轻视造型,则笔墨无落脚之地。自古象形不分离,谈论形的历史,则要从何以为象,表现与再现的关系,形与象的关系论述大象何以有型。第三部分,笔墨至上。从笔墨两方面详细研究了周京新精湛的笔墨艺术语言。他提倡在继承中创新。也曾写道:“传统是坚实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刻印着众多先师们自我磨炼的足迹。”本部分研究了周京新是如何踏着前人的足迹开辟崭新的笔墨境界。第四部分,周京新的水墨艺术,除了笔墨探索之外,另总结四点,值得现代青年艺术家学习,分别是“面”型语言的应用、“虚实相生”“诗画同体”“装饰意味”在周京新水墨画中的体现。最后一部分,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每一种崭新的正确的事物的诞生,都要几经考验,才会历久弥新。周京新的水墨语言探索为现AI写作意人物画绘画语言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影响了众多艺术创作者。

郑维棕[8](2015)在《台湾着名画家 岭南画派第三代传人 欧豪年 一代大家 大方无隅》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吴伯雄时,吴伯雄赠送了欧豪年的画《河清图》,画上题诗:"中华儿女景河清,台北欣今淡水平;山麓松高梅竹茂,寒岁耐雪作嘉盟。图成大幅亦从容,画水画山任折衷,海宇同心深愿景,虽云异壑实同峰。"历史的张力岭南,广东,远离汉民族正统的黄河流域,向来是仕宦被贬谪流放后的失意困窘之所。五千年迢遥中国历史中,韩愈、刘禹锡、苏东坡……一双双文人落魄之眼,依依望向京城,向君王也向大汉文明表达恋恋切慕。

刁晏斌[9](2014)在《借形赋义:当代汉语中一种常用的语义扩张模式》文中指出O、引言作为词汇发展的一个最重要方面,词义的发展演变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们格外的重视,一般研究大致主要包括意义的扩大、缩小、转移以及深化等,而葛本仪(2001:235—253)从词的一个意义的变化与一个词的意义变化这两个方面着眼,可以看作传统的词义演变研究模式的进一步细化与深化。词义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义项由少到多、指称或陈述范围由小到大等,如果我们把这一发展用"扩张"一词来表达的话,则其具体表现大致包括一般性扩张和修辞性扩张。前者即一般所说的引申,后者则是

白云[10](2012)在《预设理论视角下自我调侃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我调侃言语幽默作为一种成功的语言交际现象不容忽视,它是言语幽默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交际效果和重要的语用价值。自我调侃言语幽默以语言为媒介,以说话者自身为幽默对象,通过双关、比喻、夸张、仿拟、反语等修辞手段,根据特殊的语境,运用轻巧而诙谐的笔调表达语言或者现象的乖谬和不合理,并启发人们去思考,达到其幽默的艺术“笑”果。自我调侃言语幽默的产生是文字或语用中包含的预设作用的结果,而“不协调”是预设能够产生作用并达到言语幽默的根源。“意料之外”本质是由于说话人所持预设或者想表达的预设与听话人所推理出的预设这两者间的不一致导致。然后经过听话人的推导这种“不一致”突然被感知。正是这种由“意料之外”到“情理之中”的思维转换使听话者体会到了语言的乐趣,自我调侃言语幽默的“笑”果便由此产生。本文的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本文的第二章是对幽默的研究。介绍了幽默的概念,划分依据及类别,并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言语幽默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和分类,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自我调侃言语幽默。接着在对自我调侃言语幽默的语用功能和社会价值进行实例分析中也间接的说明了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然后介绍了传统幽默研究的三大理论,认为不协调论(或乖讹论)是幽默产生的根源。自我调侃言语幽默产生于内心所感受到的“意料之外”到经过推理所领会到的“情理之中”的心理转换。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是预设理论综述。预设作为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又被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本章对与预设相关的概念进行了区分,对狭义预设(语义预设)和广义预设(语用预设)和预设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接下来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力求将预设理论介入到自我调侃言语幽默的生成。通过分析广泛收集到的语料,探讨自我调侃言语幽默产生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心理预设、修辞预设两个角度,探讨解读了包括此类预设的自我调侃言语幽默。对自我调侃语幽默产生的诠释中,把预设的性质:可取消性、可追加性、互知性和适切性、不必然真实性等也应用其中。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即第六章探讨了自我调侃言语幽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认为适当的自我调侃言语幽默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张大千”和“武大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大千”和“武大郎”(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水墨人物绘画探讨:以岭南欧豪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物绘画的演变
二、欧豪年与其时空背景
三、欧豪年的人物绘画
    1. 写生的主张
    2. 技法与形神
    3. 文化层面的体现
    4. 人物趣味与生活的融合
    5. 传承脉络的中心
四、结语

(2)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一、台海两岸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二、检视当代京剧艺术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三、再探台湾跨文化剧场的流动与现象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状
        二、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三、台湾京剧教育传承与创新
        四、跨文化台湾戏曲的发展现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第四节 章节大纲
第二章 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
    第一节 相对紧张的文化氛围
        一、政局环境
        二、政策与奖励制度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
        二、剧本审查,少年国剧欣赏
    第三节 地方意识抬头
        一、政治社会环境
        二、文化建设政策
    第四节 两岸开放与台湾文化发展
        一、开放交流的推动
        二、地方的积极坚持
第三章 1948年後台湾京剧的传承起步
    第一节 初期来台艺人与剧团
        一、初期来台的京剧艺人
        二、1948年後京剧活动
    第二节 三大民间京剧团
        一、剧团的脉络
        二、活动情况
    第三节 顾剧团结束後的京剧活动
        一、演艺活动与整编
        二、海派京剧——麒麟厅
    小结
第四章 公办专业京剧团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四大历史悠久军剧团
        一、大鹏国剧队
        二、海光国剧队
        三、陆光国剧队
        四、明驼国剧队
    第二节 历时较短的军剧团
        一、大宛国剧队
        二、龙吟国剧队
        三、干城国剧队
    第三节 军剧团主要目的任务
        一、劳军戏演出
        二、藉由竞赛传递政治讯息
    第四节 学校附属的京剧团
        一、国光剧团
        二、台湾京崑剧团
    小结
第五章 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时代思潮与市场需要
        一、新剧团与京剧现代化
        二、「京剧改革」论争
        三、京剧演出活动
    第二节 广电传播与市场机制
        一、京剧与广播电台
        二、戏曲现代传播之再发挥
    第三节 面对时代改变的京剧之变化
        一、剧本内容之变化
        二、演出制作层次之提昇
        三、演出风格之多样化
    小结
第六章 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 三军京剧教育学校
        一、(空军)大鹏戏剧实验学校
        二、(陆军)陆光戏剧实验学校
        三、(海军)海光戏剧实验学校
    第二节 军团及艺工总队京剧教育机构
        一、大宛国剧训练班
        二、国光艺术戏剧学校
    第三节 民间京剧教育机构
        一、少年国剧欣赏会
        二、大专青年国剧研习会
        三、剧本五年计画暨教育课程制定标准
        四、复兴国剧特刊
        五、创办「金龙奖」竞赛
        六、首度引进大陆师资交流
        七、两岸六校京剧联演
    第四节 高等教育学院
        一、中国文化大学
        二、台湾戏曲学院
        三、台湾艺术大学
    小结
第七章 京剧新美学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政策解禁下的交流与发展
        一、两岸开放交流带来的发展动力
        二、台湾京剧面向大陆和世界的新变化
    第二节 京崑合流——多元融合
        一、京崑腔体融合——李宝春
        二、崑生改行京剧——温宇航
        三、蓬瀛五弄——曾永义、周秦
    第三节 中西合流——走向国际
        一、与西方经典对话——吴兴国
        二、听觉演员邂逅视觉导演——魏海敏、罗伯·威尔森
        三、全能剧场——高行健
        四、小结: 兼谈环境剧场
    第四节 古今合流——继往开来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象
    二、台湾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三、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四、当代台湾戏曲发展的跨界与创新
参考书目(按年份排序)
附录一: 国军文艺金像奖历届京剧竞赛表
附录二: 台湾京剧发展年表
附录三: 台湾出版之京剧论述书籍
附录四: 1982年~2018年台湾京剧硕博士论文

(5)京剧学视野中的《戏剧月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引言
第一章 《戏剧月刊》及其作者群
    第一节 《戏剧月刊》的创立和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戏剧月刊》的作者群
第二章 《戏剧月刊》中的京剧理论
    第一节 戏曲观
    第二节 京剧的艺术规律与特征
    第三节 京剧改良论
    第四节 京剧创作论
第三章 《戏剧月刊》中的京剧批评
    第一节 剧评的弊端和评价标准
    第二节 剧目评论
    第三节 伶人评论
第四章 《戏剧月刊》中的京剧研究
    第一节 音乐研究
    第二节 剧目和剧本的整理与研究
    第三节 京剧舞美研究
结论
附录一: 《戏剧月刊》作者简况汇录
附录二: 《戏剧月刊》作家群评论剧目表
参考文献
致谢

(7)“笔墨万象,得意而型”-周京新艺术表现语言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大象有形,写意至上——周京新的现代水墨艺术
    (一)认真的“戏态”——周京新的水浒人物画
    (二)规矩有度,方圆无形——水墨雕塑
    (三)一洗时习,独开生面——骨法山水、骨法花鸟
二、大“象”有“形”
    (一)、画之为象,何以取象。
    (二)、再现与表现
    (三)、形与象
三、笔墨至上
    (一)、“笔笔是笔,笔笔非笔”之笔法
    (二)、“拨开云雾见真颜”之墨法
四、笔墨之外
    (一)、“面”型语言在周京新水墨画中的体现
    (二)、“虚实相生”在周京新水墨画中的体现
    (三)、“诗画同体”在周京新水墨画中的体现
    (四)、“装饰意味”在周京新水墨画中的体现
五、任重道远——周京新的笔墨语言创新对当代画坛及自身创作实践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台湾着名画家 岭南画派第三代传人 欧豪年 一代大家 大方无隅(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的张力
简介
时代的浸濡
师承的审视
亘长的影响
两岸的关怀
名人名家评

(10)预设理论视角下自我调侃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1.3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幽默的研究
    2.1 幽默的划分依据及类别
    2.2 言语幽默的界定
    2.3 幽默研究的传统理论
    2.4 自我调侃言语幽默的语用功能
    2.5 自我调侃言语幽默与一般言语幽默语用功能的区别
第3章 预设理论介绍
    3.1 预设的相关概念
    3.2 预设的特性
    3.3 预设在言语幽默中的研究状况
第4章 预设的类型与自我调侃言语幽默的生成
    4.1 心理预设
    4.2 修辞预设
第5章 预设的特性与自我调侃言语幽默的生成
    5.1 利用预设可取消性
    5.2 利用预设可追加性
    5.3 违反预设的适切性
    5.4 违背预设的互知性
    5.5 利用预设的不必然真实性
第6章 预设理论视角下自我调侃言语幽默的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6.1 外国留学生理解和使用自我调侃言语幽默情况的考察
    6.2 预设在外国留学生理解自我调侃言语幽默中的作用
    6.3 预设理论视角下自我调侃言语幽默的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张大千”和“武大郎”(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水墨人物绘画探讨:以岭南欧豪年为例[J]. 潘慧敏. 国画家, 2020(06)
  • [2]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D]. 黄建华. 苏州大学, 2019(08)
  • [3]缺失的父爱(上、中、下集)[J]. 右铭. 电影文学, 2019(04)
  • [4]由姓氏名字引发的生活教育[J]. 韩涛. 师道, 2017(12)
  • [5]京剧学视野中的《戏剧月刊》研究[D]. 陈娃进. 厦门大学, 2017(06)
  • [6]冯霞是谁?[J]. 陈为人. 黄河, 2016(05)
  • [7]“笔墨万象,得意而型”-周京新艺术表现语言赏析[D]. 刘源. 辽宁师范大学, 2015(07)
  • [8]台湾着名画家 岭南画派第三代传人 欧豪年 一代大家 大方无隅[J]. 郑维棕. 台声, 2015(02)
  • [9]借形赋义:当代汉语中一种常用的语义扩张模式[A]. 刁晏斌. 第十五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10]预设理论视角下自我调侃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研究[D]. 白云. 吉林大学, 2012(09)

标签:;  ;  ;  

“张大千”和“武大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