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汉译简论

荒漠化汉译简论

一、关于desertification汉译的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邸宏超[1](2021)在《《春归库布其》(1-2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此书《春归库布其》以国家和各级政府持续多年的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理念为背景,全景式描述了库布其沙漠生态修复的艰辛历程。而本文以《春归库布其》第一、二章的翻译为实践基础,旨在讨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并以此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生态问题。本篇实践报告包括引言、翻译过程描述、翻译难点、解决方法和实践总结五个部分内容。在引言中,主要介绍了本报告的背景、目标、意义及整篇报告的结构。在翻译过程描述中,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校正。作为最重要章节之一的第三章,则从词汇及句法两个层面分析了翻译难点,词汇层面上包括专有名词,尤其是地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及有关政策、举措的词的翻译;句法上,则是针对文言文、长难句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解决方法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上一章节的难点,从词汇和句子层面,第四章节探讨了译者为达到原文译文等效而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包括词汇层面的音译直译、加注、词性转换以及句法层面的增译减译、语态转换和句子重组。最后一部分则为该实践报告的总结部分,阐述了译者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或翻译的不足之处,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体会。

崔亚新[2](2021)在《生态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气候信息与公共卫生行动》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对环境科学类科普作品《气候信息与公共卫生行动》的翻译进行探讨和研究。该作品以气候信息为切入点,普及环境生态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发现,有助于加深对人类生命和健康安全的认识,也有益于社会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让读者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之心,因此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出发,对翻译的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为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采用了增译、减译、词类转换等多个翻译技巧。在此过程中不但要保证语言维的准确性,而且还要深入探讨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确保良好的交际效果。目的是能够将原文完整且准确的呈现在目标语读者眼前,符合高质量译作要求,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标。通过理论指导,解决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结和探索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应用翻译领域,尤其是对环境科普类作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林璐梦[3](2020)在《《农林学科英语》(第2、4、6、8单元)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报告以“新工科英语系列教材”之《农林学科英语》一书的第2、4、6、8单元为汉译对象,基于该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翻译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总结。《农林学科英语》内容涵盖生态系统、农林业、化学、地理等多方面知识,属科技文本。本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反复修改译文后总结了如下五大常见问题:一,词义选择不当。普通词汇和专业词汇的处理都需依靠语境,选择最为恰当的译法;二,囿于原文。译者从词性、主语、语序、长句四个角度讨论在长句遍布的科技文中,如何打破框架的束缚,形成准确且流畅的译文;三,信息误读。误读源自译者对源文理解上的不充分,自然导致错译;四,表达问题。译者从语言组织、标点符号等角度分析了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调整修改,使译文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信达雅效果;五,文体风格偏差。科普类文本的科学性是全文的基调,翻译时务必注意语句语气的处理,遵循正式文本的特点,避免译者的主观发挥。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学习并积累了不少农林生态的基础知识与相应英语表达,了解了这一类文本在词汇、语句、语气等方面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能力与查询能力。此外,本次翻译是译者对农林类文本汉译的一个小小补充,也提供了部分英语表达的译法,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领域的翻译提供借鉴。

王怡璇[4](2020)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指导下的联合国文献翻译 ——以《年鉴快车1987》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彼得·纽马克是当代英国翻译理论界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观点。语义翻译指译者仅受目的语语义和句法层面的限制,再现原作者的准确语境意义,而交际翻译更加重视译文读者的阅读效果。纽马克的这一观点实用性强,在翻译实践中影响深远。因此,笔者选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译文进行分析。联合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协调各国行动,维护世界和平,重视为各会员国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文件和出版物均以六种官方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发布。苏州大学作为联合国文件翻译基地,自2010年以来与联合国新闻部合作,每年都会翻译数十万字的《年鉴快车》。该文本文体正式、内容复杂,给译者带来巨大挑战。笔者以《年鉴快车1987》的翻译为例,通过将个人稿与老师提交联合国的终稿进行对比,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指导,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选取译例进行分析,以期能为联合国文献翻译实践提供有益参考。本报告首先介绍了翻译项目的背景、《年鉴快车》的特点及报告的理论框架;接着对翻译过程以及翻译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描述。在作为报告主干的案例分析部分,作者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指导下,结合具体译例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探讨分析了适用的翻译方法。为了在词汇和句法层面忠实通顺再现原文语义,译者可灵活选择多种翻译方法,如选词选义、增译、省译、转换、拆分等忠实通顺地再现原文。在语篇层面上,译者可通过巧用逻辑词或代词实现衔接,通过语式等的一致实现连贯。最后,作者对整个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译者可根据原文本和表达效果的需要,合理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忠实、通顺且明确地传达原文意思。

张露[5](2020)在《目的论指导下的联合国1983-1988《年鉴快车》(节选)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本次英汉翻译项目的翻译文本是联合国《年鉴快车》。作为联合国官方文件,属于正式文体,写作风格上追求准确、清晰、精炼、前后一致;其文本类型为信息类,内容真实客观,涉及社会发展诸多议题。这些特性在理解、再现、翻译质量控制这三个层面给翻译带来了若干挑战,例如专业术语、普通词汇、虚词、模糊信息的理解,被动语态、无主句、长难句的表达,以及对准确、清晰、精炼、前后一致、正式性等特点的把控。为向联合国全球传播部提交高质量的译文,笔者基于目的论三原则,试图找到解决实际翻译困难的对策,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精确理解原文层面,笔者在目的论忠实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参考平行文本、结合背景知识、明晰虚词、逻辑判断等手段精确理解原文;充分再现层面,笔者在目的论连贯原则的指导下,将语序转换、成分转换、词类转换、增译、合译与拆译、语态转换等翻译技巧应用于解决中英文差异带来的翻译困难;翻译质量控制层面,在目的论目的原则的指导下,笔者将前后一致、连贯、清晰和精炼、正式的文本特点既视为目标,也作为实现目标的途径。联合国《年鉴快车》的汉译为汉语读者了解联合国组织、系统、政策,认识国际形势提供了便利。其翻译报告通过对译文初稿和改稿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解决翻译困难的对策,并对目的论如何指导联合国《年鉴快车》的汉译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今后同一类型文本的英译汉实践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

孙颖[6](2020)在《交际翻译指导下定语从句的汉译研究 ——以《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透明度和问责制》(节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透明度与问责制》主要介绍了各国各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其严重影响。译者在翻译完该书的第二、三章后,撰写了本报告。翻译目的在于使国民体会到全球变暖的危害,从而增强气候变化危机意识和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灾害问题。源语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文本中定语从句较多,如何使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准确翻译定语从句,使原文内容忠实、流畅的在译文中表达出来,从而实现原文本的交际功能,是本报告的研究主题。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采用了三种翻译方法来翻译原文中的定语从句。第一种是合译法,例如把定语从句转换成带“的”字的前置定语,置于被修饰词的前面或将定语从句译成简单句的谓语。第二种是分译法,例如将定语从句处理成并列分句或独立分句。第三种是根据主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采取不同的转换法。本报告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原文本和翻译报告的结构,并描述了撰写该翻译报告的意义。第二章描述了翻译过程。第三章概述了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并分析了理论运用的可行性。第四章提出了定语从句的汉译策略。最后一章是结论。

袁聪[7](2019)在《信息型文本中的词性转换—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词性转换一直都是国内外翻译专家及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先前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英译汉翻译,而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信息型文本中的汉译英翻译上。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总结原文的语言特点,基于汉英语言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说明词性转换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以《中国林业2011-2015》节选部分的英译为例,探讨了词性转换在信息型文本英译过程中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词性转换的定义以及词性转换在汉译英过程中的必要性。随后,作者结合《中国林业2011-2015》节选部分的英译实践,细分了汉语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转译情况。在信息型文本汉译英时,鉴于原语和译入语的语言特点、上下文语境和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文本功能、准确性和可读性三个方面,在翻译时灵活采用词性转换,忠实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译出准确流畅的译文。本论文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第三部分是关于词性转换的简介以及具体词性转换的实例分析;第四部分为翻译实践总结,包括实践心得、问题与不足。

葛增岩[8](2019)在《环境工程学着作Utilizing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to Address the Public Health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Emerging Research and Opportunities (Chapter2-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次英汉翻译实践选材是环境工程学着作《应对气候变化:创新技术与公众健康-机遇和挑战》(Utilizing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to Address the Public Health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Emerging Research and Opportunities)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翻译此类文本对于我国环境工程学的未来研究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此实践报告旨在通过结合案例分析,来探究翻译文本中的翻译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翻译方法。首先,针对词汇翻译,笔者采用“译随境变”、“选词代译”、“译虚为实”以及“见机而译”的方法。其次,笔者还分析了英语否定句和英语无灵主语句的翻译方法,分别采用“直译”和“逆译”、“转译”和“分译”。最后,通过总结此次翻译实践活动,希望本文能对今后同类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魏彤羽[9](2019)在《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指导下的《联合国年鉴快车》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联合国各项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中文也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被广泛应用。多数联合国文件首先以英文编写然后译入其他几种官方语言。在过去几年里,联合国启动了将历届英文版《联合国年鉴》译为中文的项目,笔者认为该翻译项目有助于提升中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近年来,苏州大学承担起联合国新闻部的部分《联合国年鉴快车》的汉译。笔者作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名翻译硕士研究生,参与了6册《年鉴快车》的翻译实践,对整个翻译过程、可能遇到的翻译问题以及可以采用的解决办法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联合国文件的翻译对于准确性、流畅性和一致性的要求极高,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非常注重其翻译原则,尽量保证初稿的质量。除此之外,我们还在译文的讨论、修改和校对阶段花了大量的时间,以期能高质量地完成这项翻译任务。笔者根据在此项目翻译过程中的所学所得所感,完成了这篇关于《联合国年鉴快车》汉译的案例分析报告。该报告介绍了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该理论对《联合国年鉴快车》汉译策略研究的指导作用。在介绍《年鉴快车》的文本特点和翻译原则的基础上,该报告通过分析《年鉴快车》中的翻译案例,对比三个版本的译文(个人稿、小组稿和发送稿),不仅体现了翻译及修改过程,还从词汇、句法、语篇的层面具体探究了其翻译困难及方法,以期为同—类型文本的英译汉提供有用的参考和指导。

赵翔[10](2018)在《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环境习惯法功能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西方世界应对环境危机而总结出来的一个充满智慧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在时间上强调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和需求,在空间上关注全球、区际、国家及其以下不同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之基础上,把涉及经济、社会和资源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联合国要求每个国家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审视和评价本国的法律,找出差距,并作出调整。就我国而言,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引进吸收、创新与本土化的过程,率先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创造性提出了在基本内涵和价值目标上与可持续发展基本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可持续发展作为法律概念已被写入我国的多部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之中。环境法有环境实定法与环境习惯法之分。到目前为止,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都是由实定法贯彻实施的。相比之下,在某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习惯法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能够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价值目标的实现,进而与实定法的实施相互配合。正因如此,本着与时俱进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动态,因地制宜回应中国环境法本土问题的治学态度,本文才以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寻找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功能的契合,进而解决环境实定法在当地的实施问题。除引论和结语之外,全文共分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开展了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及法律问题分析。首先以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尝试从该地区独特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独特与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与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三个方面,开展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石漠化地区独特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主要表现为崎岖不平的地貌、频繁的自然灾害和贫瘠的农耕环境。正是这种生态脆弱性,极易引发当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脆弱性。石漠化地区独特与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山林刀耕火种”“山地耕牧”“丘陵稻作”等方式,它们在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条件的脆弱性、主要涉及的世居民族以及劳动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石漠化地区独特与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具有立足于传统的农耕社会,关注现实的人地和谐,体现特色生计文化的特点。其中作为地方性知识的环境习惯法,承载了当地世居民族的生态智慧与生存技能,扮演着保护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传承生态保护法文化,弥补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之不足的重要角色。随后在此基础上,本文开展了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法律问题分析。依次界定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习惯法与环境习惯法等核心概念,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文化等方面考察了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的现状,进而尝试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体制有待完善、机制有待健全和法律制度难以“落地”的问题进行反思,拟追问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完善的可能方向。第二章探讨了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场域与惯习。作为一种洞察社会实践问题的理论分析方法,场域与惯习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创设的。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场域强调的是特定分析框架中的关系论思维与博弈论视角,惯习突出的是行动者性情倾向系统的历时性和生成性。若要分析一个场域,必须分析与权力场域相对的场域位置,必须勾划出行动者所占据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结构,必须分析行动者的惯习。本文以农耕社会为前提,具体分析了石漠化地区“山林刀耕火种”“山地耕牧”“丘陵稻作”三种不同的场域,进而发现石漠化地区农耕社会作为一种乡村自主治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具有相对封闭、因地制宜和管理有序的共同图景。本文以生计文化为前提,具体分析了位于三种不同场域的石漠化地区世居民族的惯习,发现了该地区世居民族具有“从众”“从古”和“从老人”的社会惯习以及“生态禁忌”和“适应性生存”的生态惯习。正是这种源于对生态禁忌和适应性生存的生态惯习,才使石漠化地区农耕民族能够适应生态生存和社会生存的传统习俗得以自发生成和世代相传。环境习惯法应和着农耕社会的场域结构,并输出了生态惯习的意义。在前述场域和惯习的分析方法下,环境习惯法的生成经历了从生态惯习到环境习惯法的过程,环境习惯法的演替包括了权威、沉寂和重生三个阶段;环境习惯权利可分为“基于自然资源的习惯权利”和“基于社会资源的习惯权利”,环境习惯义务往往与环境保护的义务性、禁止性的罚则威慑紧密相连;环境习惯法有制度化、客体化和身体化的三种形式。根据石漠化地区世居民族生态惯习与社会惯习对环境习惯法形塑的侧重点不同,本文将该地区的环境习惯法功能分为基于乡村环境治理的社会功能以及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规范功能两大类。第三章探讨了环境习惯法与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契合。首先,分析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在价值取向上的关联性,重点探讨了基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契合以及基于环境、资源和社会可持续的价值契合。其次,将环境习惯法置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场域,既探讨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时间的契合,并从环境习惯法涉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当代人和后代人利益保护以及人的身心体验(惯习)等不同层次的社会时间加以分析;又探讨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微观尺度的契合,并从乡村环境自主治理的角度加以关注。最后,在前述基础上探究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契合。根据惯习系统双向运行的特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回应型价值是环境习惯法价值与可持续发展价值契合后的新形态。从回应型价值到回应型法,是可持续发展价值在石漠化地区得以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因地制宜,印证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功能的契合。所以,回应型法与传统环境习惯法相比,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调整能力。第四章关注了环境习惯法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的补充。本章是对第一章关于“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的反思与追问”内容的回应。如果说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解决问题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法律实施层面上寻求两者在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的承接路径,进而对现行实定法在当地的实施提供补充。从乡村环境治理的体制来看,本文难以回避民间自组织与环境多元主体在体制上的冲突,亟待探讨环境自主治理与环境多元共治的体制承接问题。从法律的运行机制来看,本文既探讨了生态破坏民间救济与司法救济的契合,关注了生态破坏案件的民间识别和民间救济的介入方式;又探讨了民间群体利益表达和环境公众参与在理念、依托社会组织和运行方式上的契合,进而关注了它们在环境民主方面的求同存异和互融互补。从法律制度的实施来看,本文在环境可持续方面关注了民间风水禁忌与生态红线制度之间的契合,为生态红线“落地”的民间模式寻求适用范围、参与主体和应用策略;在资源可持续方面,关注了民间耕作习俗与开发者养护制度在持续利用、合理开发、保障生态安全和生态修复方面的契合,明确了“开发与养护”权利义务对等关系的适应性生存方式;在社会可持续方面,关注了民间“江步”“放浪”制度与倾斜保护制度的暗合,明确了“利益均沾”与关注弱者的功能。

二、关于desertification汉译的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desertification汉译的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春归库布其》(1-2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is Translation Task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Translation Task
    1.3 The Structure of This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1 An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 Feature
        2.1.2 Reference to the Parallel Texts and Other Relevant Texts
    2.2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after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3.1 Lexical Level
        3.1.1 Proper Nouns
        3.1.2 Culture-Loaded Words
        3.1.3 Policy Terms
    3.2 Syntactic Level
        3.2.1 Sentences of Ancient Prose
        3.2.2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3.2.3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tences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4.1 Translation Methods to Deal with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iter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4.1.2 Annotation
        4.1.3 Conversion of Parts of Speech
    4.2 Translation Methods to Deal with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4.2.1 Amplification and Omission
        4.2.2 Changing Voices
        4.2.3 Reorganization of Structure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Translation
    5.2 Limitation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Translation
References
AppendixⅠSource Text
AppendixⅡTarget Text

(2)生态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气候信息与公共卫生行动》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Project Description
    Reasons of Choosing the Source Text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1.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1.2 While-translation Work
    1.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Introduction to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2.1.1 Origin of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2.1.2 Development of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2.2 The Core Concepts of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2.2.1 The Basic Concepts of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2.2.2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nguistic Dimension
        3.1.1 At Lexical level
        3.1.2 At Syntactic Level
        3.1.3 At Stylistic Level
    3.2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Dimension
        3.2.1 The Application of Amplification
        3.2.2 The Application of Paraphrase
        3.2.3 The Application of Annotation
    3.3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3.3.1 The Translation of Modifiers
        3.3.2 The Translation of Word Groups
        3.3.3 The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Conclusion
    Major Findings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Glossary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Appendix Ⅲ Target Text

(3)《农林学科英语》(第2、4、6、8单元)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概要
    1.1 项目简介
    1.2 项目意义
    1.3 项目要求
第二章 项目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文本分析
        2.1.2 资料准备
        2.1.3 农林相关内容习得
    2.2 译中工作
        2.2.1 术语表建立
        2.2.2 质量与进度控制
        2.2.3 交流与反馈
    2.3 译后总结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词义选择不当
        3.1.1 专业词汇
        3.1.2 普通词汇
    3.2 囿于原文
        3.2.1 囿于词性
        3.2.2 囿于主语
        3.2.3 囿于语序
        3.2.4 囿于长句
    3.3 信息误读
    3.4 表达问题
        3.4.1 标点使用欠妥
        3.4.2 语言表而不达
    3.5 文风偏差
第四章 实践总结
    4.1 科技翻译角度
    4.2 语言基础角度
    4.3 检索能力角度
参考文献
附录A:术语表
附录B:原文和译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指导下的联合国文献翻译 ——以《年鉴快车1987》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Project Background
    1.2 Features of the Yearbook Express
    1.3 Theoretical Framework
Chapter 2 Task Implementation
    2.1 Process of Task Implementation
        2.1.1 Pre-translation Stage
        2.1.2 While-translation Stage
        2.1.3 After-translation Stage
    2.2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2.2.1 Terminology
        2.2.2 Polysemy
        2.2.3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2.2.4 Post-modifiers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At the Lexical Level
        3.1.1 Diction
        3.1.2 Addition
        3.1.3 Omission
    3.2 At the Syntactic Level
        3.2.1 Conversion
        3.2.2 Division
    3.3 At the Discourse Level
        3.3.1 Cohesion
        3.3.2 Coherence
Chapter 4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5)目的论指导下的联合国1983-1988《年鉴快车》(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1.2 Task Description
    1.3 Features of the Yearbook Express
        1.3.1 Writing Features
        1.3.2 Text Type Feature
        1.3.3 Text Style Feature
    1.4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Theoretical Basis
    2.1 An Overview of Skopos Theory
    2.2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to Translating the Yearbook Express
Chapter 3 Task Implementation
    3.1 Process Description in Terms of Project
    3.2 Process Description in Terms of Translating
        3.2.1 Pre-translation:Accurate Comprehension
        3.2.2 While-translation:Adequate Reproduction
        3.2.3 Post-translation:Quality Control
Chapter 4 Case Analyses
    4.1 Accurate Comprehens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Fidelity Rule
        4.1.1 Parallel Texts References for Technical Terms
        4.1.2 Thorough Understanding in Context of General Terms
        4.1.3 Identifying Function Words
        4.1.4 Logical Judgment of Ambiguous Information
    4.2 Adequate Reprodu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herence Rule
        4.2.1 Inversion
        4.2.2 Conversion of Ingredients
        4.2.3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4.2.4 Amplification
        4.2.5 Combination & Division
        4.2.6 Change of Voice
    4.3 Quality Control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Rule
        4.3.1 Consistency
        4.3.2 Accuracy
        4.3.3 Conciseness and Clarity
        4.3.4 Formality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1.1 Finding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5.1.2 Findings of the Project Report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Ⅰ An Excerpt from the Yearbook Express 1988 (Volume 42)《1988年鉴快车(第42卷)》节选
    Appendix Ⅱ An Excerpt from the Yearbook Express 1987 (Volume 41)《1987年鉴快车(第41卷)》节选
    Appendix Ⅲ An Excerpt from the Yearbook Express 1986 (Volume 40)《1986年鉴快车(第40卷)》节选
    Appendix Ⅳ An Excerpt from the Yearbook Express 1985 (Volume 39)《1985年鉴快车(第39卷)》节选
    Appendix Ⅴ An Excerpt from the Yearbook Express 1984 (Volume 38)《1984年鉴快车(第38卷)》节选
    Appendix Ⅵ An Excerpt from the Yearbook Express 1983 (Volume 37)《1983年鉴快车(第37卷)》节选

(6)交际翻译指导下定语从句的汉译研究 ——以《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透明度和问责制》(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t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dures of Translation
    2.1 Pre-translation
    2.2 While-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 Description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2 A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Combination
        4.1.1 Translation into Prepositive Attributive+ “的”
        4.1.2 Translation into Predicate of Simple Sentences
    4.2 Division
        4.2.1 Translation into Coordinate Clauses
        4.2.2 Translation into Independent Clauses
    4.3 Conversion into Adverbial Clauses
        4.3.1 Conversion into Adverbial Clauses of Condition
        4.3.2 Conversion into Adverbial Clauses of Concession
        4.3.3 Conversion into Adverbial Clauses of Cause
        4.3.4 Conversion into Adverbial Clauses of Result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Ⅰ: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Ⅱ:Terms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信息型文本中的词性转换—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of Translation Corpus
    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in Translation
Chapter 2 Re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2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Revision
Chapter 3 Word-Class Conversion and its Case Analysis
    3.1 Brief Introduction of Word-Class Conversion
        3.1.1 Definition of Word-Class Conversion
        3.1.2 The Necessity of Word-Class Conversion
    3.2 Conversion of Chinese Verbs
        3.2.1 Translating Chinese Verbs into English Nouns
        3.2.2 Translating Chinese Verbs into English Adjectives
        3.2.3 Translating Chinese Verbs into English Prepositions
    3.3 Conversion of Chinese Nouns
        3.3.1 Translating Chinese Nouns into English Verbs
        3.3.2 Translating Chinese Nouns into English Adjectives
    3.4 Conversion of Chinese Adjectives
        3.4.1 Translating Chinese Adjectives into English Nouns
        3.4.2 Translating Chinese Adjectives into English Adverbs
    3.5 Conversion of Chinese Adverbs
        3.5.1 Translating Chinese Adverbs into English Adjectives
        3.5.2 Translating Chinese Adverbs into English Nouns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1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2 The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8)环境工程学着作Utilizing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to Address the Public Health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Emerging Research and Opportunities (Chapter2-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题材分析
        二、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及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内科技文本翻译研究的文献述评
        (二)国外科技文本翻译研究的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科技文本中词汇的翻译
        一、译随境变
        二、选词代译
        三、译虚为实
        四、见机而译
    第二节 科技文本中英语否定句的翻译
        一、全部否定句的翻译
        二、部分否定句的翻译
        三、双重否定句的翻译
        四、含蓄否定句的翻译
    第三节 科技文本中英语无灵主语句的翻译
        一、无灵主语的翻译
        二、有灵谓语的翻译
        三、“It”结构句的翻译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报告总结
    第二节 翻译实践过程感悟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及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9)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指导下的《联合国年鉴快车》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Textual Features of the UN Yearbook Express
    1.3 Struc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2 Theoretical Basis
    2.1 Tytler's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2.2 Application of Three Principles in the Express Translation
Chapter 3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3.2 Considerations during Translation
    3.3 Revisions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4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4.1 At Lexical Level
        4.1.1 Technical Terms
        4.1.2 Diction
        4.1.3 Word Classes
    4.2 At Syntacical Level
        4.2.1 Passive Voice
        4.2.2 Impersonal Subjects
        4.2.3 Long Sentences
    4.3 At Textual Level
        4.3.1 Accuracy
        4.3.2 Cohesion
        4.3.3 Coherence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References
Appendices

(10)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环境习惯法功能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及法律问题分析
    第一节 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
        一、独特与恶劣的自然条件
        二、独特与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独特与丰富的地方性知识
    第二节 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法律问题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的现状描述
        三、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的反思与追问
第二章 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场域和惯习
    第一节 场域与惯习的分析方法
        一、场域与惯习
        二、分析场域和惯习的必要环节
    第二节 基于农耕社会与生计文化的场域和惯习
        一、以农耕社会和生计文化为前提
        二、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场域
        三、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生态惯习
    第三节 场域和惯习下的环境习惯法
        一、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
        二、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功能
第三章 环境习惯法与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契合
    第一节 价值取向、时空尺度与功能定位
        一、价值取向与时空尺度
        二、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
        三、功能定位与时空尺度
    第二节 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契合
        一、基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契合
        二、基于环境、社会和资源可持续的价值契合
    第三节 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契合
        一、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契合
        二、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契合
    第四节 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契合
        一、功能契合的前提:惯习系统的双向运行与回应型价值
        二、功能契合的实现:从回应型价值到回应型法
第四章 环境习惯法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的补充
    第一节 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的体制承接
        一、环境多元主体:乡村治理场域中的客观现实
        二、环境多元共治:乡村治理场域对多元主体的遴选
        三、乡村环境自主治理:回应型法让民间自组织发挥作用
    第二节 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的机制关联
        一、生态破坏民间救济与司法救济的结合
        二、民间群体利益表达和环境公众参与的契合
    第三节 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的制度对接
        一、民间风水禁忌与生态红线制度的契合
        二、民间耕作习俗与开发者养护制度的关联
        三、民间“江步”“放浪”制度与倾斜保护制度的暗合
        四、兼论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制度的冲突解决
结语: 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关于desertification汉译的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春归库布其》(1-2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邸宏超.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生态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气候信息与公共卫生行动》汉译实践报告[D]. 崔亚新. 兰州大学, 2021
  • [3]《农林学科英语》(第2、4、6、8单元)翻译实践报告[D]. 林璐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4]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指导下的联合国文献翻译 ——以《年鉴快车1987》为例[D]. 王怡璇. 苏州大学, 2020(03)
  • [5]目的论指导下的联合国1983-1988《年鉴快车》(节选)翻译报告[D]. 张露. 苏州大学, 2020(03)
  • [6]交际翻译指导下定语从句的汉译研究 ——以《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透明度和问责制》(节选)为例[D]. 孙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7]信息型文本中的词性转换—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 袁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环境工程学着作Utilizing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to Address the Public Health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Emerging Research and Opportunities (Chapter2-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葛增岩.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9]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指导下的《联合国年鉴快车》翻译报告[D]. 魏彤羽. 苏州大学, 2019(04)
  • [10]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环境习惯法功能视角[D]. 赵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荒漠化汉译简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