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技术在汽轮机低压轴封系统中的应用

现代控制技术在汽轮机低压轴封系统中的应用

一、现代控制技术在汽轮机低压轴封系统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德泽[1](2021)在《凝汽器真空系统泄漏原因分析及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某电厂300 MW凝汽式发电机组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出现凝汽器压力上升、排汽温度上升以及真空严密性试验不合格异常现象。本文针对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理论分析,对凝汽器真空系统查漏方法优劣比较,对比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解决问题,找到机组运行和停运时凝汽器真空系统查漏较好方法,并为凝汽式发电机组真空系统泄漏的处理解决提供参考。

刘晶晶[2](2020)在《汽轮机轴端端面无间隙新型汽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轮机作为火电厂三大核心设备之一,其工作状态能够直接影响整个火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提高其相对内效率,能够有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是,现有的汽轮机轴封系统存在着许多缺陷,例如,容易对转子造成磨损、漏汽量大等,这些缺陷也造成了汽轮机组相对效率降低、经济性变差等影响。在这个背景下,某文献提出一种轴端端面无间隙接触式新型汽封,能够有效减少漏汽量,甚至达到零漏汽量的效果。针对这种新型汽封,本文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并在结构上对其进行较为细致的设计,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法数值模拟,对新型汽封自身以及安装了新型汽封后转子的运行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对新型汽封碰磨的可靠性,以及新型汽封对转子产生的模态影响进行模拟分析,以验证该新型汽封的可实施性。通过模拟计算结果得出,密封副碰磨后的温度分布、应力分布均匀合理,不会引起汽轮机大轴弯曲变形,验证了新型汽封的可靠性;在转子轴端的圆盘处增加具有一定轴向端面比压的石墨环后,转子的阻尼频率和相应的临界转速与原始转子相比发生的变化在允许范围内,说明新型汽封的使用对汽轮机不会产生破坏其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为该汽封的运行特性、可靠性分析以及之后的实际验证提供了理论基础。

顾朋喜[3](2018)在《630MW超临界机组汽轮机汽封改造及通流间隙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火力发电是我国主要的电力来源,机组的运行效率对于我国的节能减排战略具有重大影响。汽轮机作为火力发电过程的关键设备之一,其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目前火电企业实施的汽轮机通流改造间隙优化提出在汽轮机检修过程提高汽轮机效率的途径和关键点,针对某机组汽封间隙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并对改造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在分析大型电站汽轮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汽轮机中级的工作原理及影响汽轮机效率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常州电厂2#机组汽轮机运行情况,针对该机组自投运以来,机组效率和热耗率明显高于设计值的问题,给出了以汽封改造和间隙优化为主要手段的汽轮机流通部分改造技术方案和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措施。在对机组修前性能试验分析的基础上,对汽轮机实施了汽封改造、通流间隙优化项目。为降低汽轮机热耗,最大限度减少漏汽损失,在对同类型机组改造工作调研了解和与制造厂多次沟通的基础上,结合机组运行参数,根据汽封结构、材质、位置的不同提出新的优化径向间隙标准,均小于设计标准下限0.05mm—0.15mm。通过对每道汽封齿进行修刮,对所有通流部件进行喷丸除垢处理,改进汽封效果,降低漏汽量。为保证汽封间隙调整准确、减少测量误差,注重汽轮机转子中心、隔板/汽封体洼窝中心调整质量,对汽封间隙进行逐道测量并根据转子每级垂弧量的不同进行修正。汽轮机性能试验表明,机组通流改造与间隙优化实施后,汽轮机热耗为7585.8kJ/kWh、供电煤耗为297.59g/kWh,煤耗较修前降低了10.32g/kWh,按单台机组年发电量39亿kWh计算,可节省40000吨标煤。机组在300MW—600MW正常变负荷区间内,汽轮机#1、#2瓦振动幅值均小于80μm,达到优良水平。

刘杨[4](2018)在《V94.3A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低压轴封汽源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V94.3A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为电网调峰机组,汽轮机高压缸为双层筒式,中低压缸为水平中分式。汽轮机轴封采用非接触式平齿式和迷宫式密封,负荷达30%时,高中压缸进入自密封状态,而低压轴封蒸汽则始终由辅助蒸汽经电加热器供应。辅助蒸汽为集中母管制,由启动锅炉、低压汽包或临机汽源供给。轴封供汽经电加热、凝结水减温,以满足轴封进汽温度要求。低压轴封的进汽温度,对低压轴封处转子的热应力影响很大。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根据热传导的对称性,转子的数值模拟可作为轴对称问题分析,取低压轴封处转子的纵截面沿轴向1/2为有限元分析模型。低压轴封处转子正常运行时温度150℃,模拟低压轴封进汽温度80℃时,在3min内对低压轴封处转子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低压轴封进汽温度偏低,转子在热应力作用下很快会发生变形。机组正常运行时,经常出现轴封电加热器故障现象,导致低压轴封进汽温度偏低,严重威胁汽轮机安全稳定运行。为优化改进联合循环热力系统和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依据实际运行状况和现场布置,探讨同类型机组热力系统设计及改进情况,分析研究技术改造的可行性,得出在低压过热器出口管道抽取蒸汽进入辅汽联箱为最佳方案。利用等效热降法,只研究在低压过热器出口管道抽取蒸汽的那部分,并用设计参数进行局部定量分析,确定技术改造后机组折算供电煤耗率变化情况。结合低压轴封汽源技术改造前机组跳闸状况,核算技术改造后电站经济性收益。

蔡心宜[5](2018)在《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和应用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等问题的持续恶化,大众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度日益增长,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律法规逐渐严谨,制造企业在此背景下积极地通过技术的绿色升级降低产品的环境负荷,从而使得绿色技术在近几年快速地发展。然而绿色技术发展至今具有技术来源分散、技术项众多、技术更新快、技术的绿色性变化大、技术间的关系不清晰、概念不一致等各种问题,使得绿色技术知识需求者难以快速、有效地学习既有技术知识项,从而使得同样的绿色困境无法全面被解决,或是研究资源被无端浪费。虽然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政府部门通过发布各种技术目录积极推广节能与低碳技术,然而因为这些目录具有较长的更新周期、技术搜集范围有限等问题,尚未能很好地满足广大企业对绿色技术知识的需求。本文基于对绿色技术知识项作用过程与组成要素的分析,提出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参考模型与评价过程体系,并详细说明了机电产品的集成与评价过程,结合国家863项目,以家用电器、工业汽轮机、空分设备等高能耗产品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最后基于集成模型与案例产品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系统。从而实现绿色技术知识项的有机集成,解决现有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工作的缺陷与绿色技术推广的困难,支持绿色技术快速且有效的传播。第一章梳理了绿色技术发展的背景与相关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现在绿色技术发展的传播问题与困境,指出构建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的需求,表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提出论文的框架与研究内容。第二章阐述了知识的集成概念与绿色技术的知识作用过程,基于对绿色技术知识项组成的分析,以机电产品为对象提出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并阐释了在集成过程中对绿色技术知识项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第三章以家用电器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研究。首先介绍了家电产品的发展背景与其市场覆盖度广、高年产量与总资源消耗量等特性,说明家电产品的绿色瓶颈,因此展开家电产品绿色技术的集成工作,阐述了家电产品绿色技术发展轨迹与效益成果,同时分析了家电产品现有绿色技术的特性与发展问题。第四章以高能耗产品工业汽轮机为对象,概述了其工作原理与应用发展特点,介绍工业汽轮机的绿色发展需求与目标,分析工业汽轮机效率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集成工业汽轮机现有绿色技术,并指出工业汽轮机主要绿色技术的发展路径。第五章对高能耗工业大型复杂装备空分设备的绿色技术进行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空分设备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组成,分析了空分设备的绿色瓶颈与能耗敏感性,在此背景下进行空分设备的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工作,并针对空分设备的绿色瓶颈指出了绿色技术发展途径。第六章为了提高绿色技术的时效性,构建了面向机电产品的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实现了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与评价体系的应用,并以案例研究成果完善了系统内容。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描述。

成渫畏[6](2017)在《基于双转子双背压供热改造技术的热电联产汽轮机组供热期调峰灵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围绕目前提高火力发电厂运行灵活性的热点技术问题,针对凝汽式汽轮机组改造成为双转子双背压热电联产机组的结构特点,研究了这类机组在供热期的调峰灵活性。此研究在我国属于首次,对于拓宽电网调峰机组的范围,提高热电联产机组参与电网深度调峰的能力,对于我国的热电联产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大型供热机组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1)在供热期参与电网调峰能力严重不足;(2)社会要求的供热负荷持续快速增长;(3)供热机组的供热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高寒冷地区更为突出;(4)供热机组的循环效率仍然有进一步提高的技术空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现有机组的供热能力,响应国家关于供热机组灵活性改造的政策和节能减排政策,对于原设计为承担基本负荷的凝汽式机组,改造成为了供热机组。为了提高这类机组供热期参与电网调峰的能力,本论文选择了 4台超高压135MW等级的汽轮机组和一台亚临界300MW汽轮机组作为示范,系统地研究了凝汽式汽轮机改造成为双背压双转子热电联产循环水直接供热机组的技术特点,归纳分析了适合于135MW等级机组、300MW等级机组各自具体结构特点的改造方法以及适应性改造技术,包括新旧低压转子互换性、联轴器互换性、新旧轴系的稳定性、动静部分的膨胀可靠性等共性技术。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搜集、归纳总结了 4台超高压135等级凝汽式汽轮机改造成为双转子双背压热电联产循环水直接供热运行模式机组的主要结构特点包括新型高背压低压缸设计、新型高背压低压转子设计、新型高强度末级叶片设计以及凝汽器的适应性改造。归纳总结了 1台亚临界300MW凝汽式汽轮机改造成为双转子双背压热电联产循环水直接供热运行模式机组的主要结构特点包括双层低压缸的通用性改造、新型高背压低压转子的研制、新型低压级叶片、提高座缸式轴承的可靠性、轴封系统和低压缸喷水系统的改进、扩大汽动给水泵的变工况运行范围、凝结水精处理系统高温树脂的采用以及凝汽器的适应性改造。(2)实验研究了上述5台机组的调峰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现场实验,针对各个机组的改造特点和机组实际运行状况,确定了试验负荷工况,提出了试验满足的条件,制定了实验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案。在2016-2017年度的供热季节,进行了调峰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现场试验,实验工况包括供热初期、供热中期的机组运行工况。试验期间,在满足供热需求的前提下,调整了电负荷,获得了大量各个机组的调峰适应性数据,为了准确分析各个机组参与调峰的能力奠定了数据基础。(3)对于上述机组的不同容量、不同供热方式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机组调峰能力和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机组调度灵活性研究与调峰能力提升方案。

顾金芳,王舒,童祥[7](2017)在《基于F级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自启停控制系统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联合循环电厂自动化水平,以上海华电奉贤热电公司机组的控制系统为对象,开发了国内首套适用于F级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自启停控制系统(APS),并在该电厂成功应用。经工程实践证明,该系统实现了燃气轮机、汽轮机、余热锅炉一体化控制的自动启停,对提高联合循环电厂自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并为F级双轴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设计、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张世伟[8](2018)在《1000MW二次再热机组主要控制策略与汽轮机启动的研究》文中提出相比一次再热机组,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汽轮发电机组在我国刚起步,运行与控制策略在国内属于首创,没有直接的经验可以借鉴。本文依托泰州电厂首台1000MW二次再热机组调试运行经验,对该机组的协调、汽温、旁路等控制系统及汽轮机启动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提出了一种煤质在线校正、锅炉动态前馈补偿回路和全工况增益非线性的控制策略。变负荷试验表明,该控制策略经实践验证优化后,机组的变负荷速率、主汽压力偏差、主汽温与定值偏差,都能达到机组安全、经济运行要求,满足机组AGC考核要求。(2)在深入分析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汽温特性基础上,根据过热、再热汽温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并结合运行经验,提出了一种过、再热汽温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经实践验证优化后,主再热汽温达到设计要求。(3)对二次再热机组高、中、低压三级旁路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各旁路系统提出了行而有效的控制策略。(4)介绍1000MW二次再热机组的启动方式及热应力控制,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处理汽轮机排汽温度高的控制策略。对二次再热汽轮机各状态工况下的启动方式和升压升温速率的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优化调整措施,具有一定实用价值。(5)基于一例转子抱死和汽动给水泵RB(runback)案例,对事故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案和预防措施,可为今后机组生产调试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家锋[9](2017)在《600MW超临界汽轮机组节能优化改造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某公司1号汽轮机为东方汽轮机厂设计制造的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冲动式、单轴、三缸四排汽、双背压、凝汽式汽轮机,型号为N600-24.2/566/566,于2008年1月投入运行。1号汽轮机组自投运以来,一直存在机组热耗率比设计值偏高的问题。通过调整运行参数,优化运行调节方式,热耗率有所降低,但距离设计值的差距仍然较大。本文针对该类型汽轮机热耗率偏高的原因如缸效率、调节级内效率等进行了分析,对提高汽轮机组经济性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结合机组性能诊断试验,对机组性能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汽封改造、热力系统优化、汽轮机本体相关部位完善、真空系统优化改进等系列节能优化改造措施。汽封改造作为重要的节能改造措施,该汽轮机汽封为传统迷宫式汽封,为提高汽轮机组运行经济性,对汽封改造进行了分析研究,详细介绍了各类主要新型汽封的技术特点,并对国内汽封改造现状进行了介绍。经过对机组结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汽封改造方案。经过对各种新型汽封的技术特点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并对两种改造方案的可靠性、经济性进行综合对比,确定了以DAS汽封、侧齿汽封为主要型式的汽封改造方案。最后,对节能优化改造前后的机组性能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改造前的状况,为同类型机组提供技术参考和改造经验。

罗保顺[10](2017)在《百万机组湿冷凝汽器最佳真空确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煤电机组节能减排的压力的日益增加,提高机组日常能效运行水平,确定关键系统的最佳运行参数,是有效降低现役煤电机组能耗水平的重要手段。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冷端损失占全厂系统损失中比例最大,并且凝汽器真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机组循环热效率。此外,双背压凝汽器相比于单背压凝汽器具有传热方面的优势,已在大型汽轮机组上广泛应用并取得相应效益。因此,亟需开展对百万机组双背压凝汽器的最佳真空确定的研究。首先通过对凝汽器的能效运行特性分析,建立冷端系统能效指标体系,并结合百万超超临界湿冷机组的双背压凝汽器,进行其结构和传热方面的特性分析。其次,基于故障树分析法与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方法,对凝汽器真空下降的原因、征兆、影响及处理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并构建故障树。基于等效焓降法分析凝汽器能效指标参数,利用C++编制计算机程序,绘制出汽轮机通用性能曲线和凝汽器真空与循环水流量的特性曲线,寻找在不同外界环境下机组运行的最佳真空。最后,通过神经网络建立凝汽器真空与循环水流量、循环水入口温度、负荷的回归模型,对机组真空进行预测,并以某电厂1000MW超超临界湿冷机组为研究对象,进行算例应用。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可以用来预测凝汽器真空。

二、现代控制技术在汽轮机低压轴封系统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控制技术在汽轮机低压轴封系统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凝汽器真空系统泄漏原因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汽轮机真空系统
2 异常现象描述
3 凝汽器真空系统泄漏的原因分析
    3.1 真空系统泄漏特点
    3.2 凝汽器真空形成理论依据
    3.3 原因分析
4 凝汽器真空系统泄漏的处理方案选择
5 凝汽器真空系统泄漏的现场解决及效果
    5.1#1机运行中真空异常检查处理及效果
    5.2#2机真空严密性不合格检查处理及效果
    5.3 小汽轮机真空系统泄漏检查处理
    5.4 真空严密性试验效果
6 预防措施
7 结语

(2)汽轮机轴端端面无间隙新型汽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现有汽封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已有汽封形式及优缺点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未来发展趋
    1.3 本文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汽轮机轴端新型汽封的结构设计
    2.1 新型汽封提出原因
    2.2 新型汽封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新型汽封的设计条件
    2.4 新型汽封的结构尺寸设计
    2.5 密封面膜静压力计算
        2.5.1 载荷系数
        2.5.2 弹簧比压的选取
        2.5.3 端面比压
    2.6 PV值
        2.6.1 使用PV值
        2.6.2 工作P_cV值
        2.6.3 允许(P_cV)值
    2.7 新型汽封设计及最优材质选择
        2.7.1 新型汽封静环选择
        2.7.2 新型汽封动环设计
        2.7.3 新型汽封弹性元件的设计
    2.8 新型汽封整体设计方案
        2.8.1 方案一及相关设计要求
        2.8.2 方案二及相关设计要求
    2.9 本章小结
3 新型汽封的热力学计算
    3.1 新型汽封碰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 热稳态仿真分析原理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3.2.1 热稳态仿真分析原理
        3.2.2 密封副及转子的物性参数
        3.2.3 密封副的摩擦力和发热量的确定
    3.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3.3.1 温度场分布及分析
        3.3.2 等效热应力场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安装新型汽封后转子的模态分析计算
    4.1 模态分析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4.2 施加新型汽封的转子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
        4.2.1 施加新型汽封后转子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4.2.2 模型约束条件
    4.3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摘要
    5.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630MW超临界机组汽轮机汽封改造及通流间隙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汽轮机流通部分工作原理与汽封故障分析
    2.1 汽轮机概述
    2.2 大型汽轮机基本结构
        2.2.1 191型超临界 630MW 汽轮机结构
        2.2.2 汽轮机漏汽分析
    2.3 汽轮机流通部分工作原理
    2.4 常用汽封形式及特点
        2.4.1 汽封的作用及常用汽封
        2.4.2 汽封径向间隙和轴向间隙
        2.4.3 布莱登汽封结构及工作原理
    2.5 常州电厂#2 机组流通部分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通部分改造方案
    3.1 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汽封间隙对汽封泄漏量的影响
        3.1.1 计算模型
        3.1.2 迷宫汽封内部的流动特性分析
        3.1.3 压比对汽封泄漏特性的影响分析
        3.1.4 汽封间隙对汽封泄漏特性的影响分析
        3.1.5 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结论
    3.2 流通部分汽封间隙优化方案
    3.3 流通部分汽封改造技术方案
    3.4 流通部分改造实施过程
        3.4.1 改造目标
        3.4.2 施工方案
        3.4.3 质量标准
        3.4.4 检修过程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通部分改造效果试验分析
    4.1 概述
    4.2 机组性能优化试验
        4.2.1 试验目的与试验项目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3 通流部分改造修后试验与结果分析
        4.3.1 试验方案
        4.3.2 试验过程
        4.3.3 试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4 改造效果
        4.4.1 汽封间隙优化后机组振动分析
        4.4.2 通流部分改造后机组经济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V94.3A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低压轴封汽源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轴封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2.2 轴封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3 转子热分析数值模拟
    1.4 等效热降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机组设备概况
    2.1 燃气轮机
    2.2 汽轮机
    2.3 余热锅炉
    2.4 低压轴封系统
        2.4.1 轴封原理
        2.4.2 低压轴封流程
        2.4.3 低压轴封运行
    2.5 辅助蒸汽系统
    2.6 本章小结
3 汽轮机转子热分析数值模拟
    3.1 ANSYS软件概述
    3.2 计算模型选取
        3.2.1 汽轮机转子相关参数
        3.2.2 汽轮机转子数值模拟思路
        3.2.3 汽轮机转子数值模拟条件
    3.3 低压轴封处转子有限元分析
        3.3.1 建立二维面模型
        3.3.2 二维模型网格划分
        3.3.3 施加载荷条件
    3.4 低压轴封处转子热分析求解
        3.4.1 低压轴封处转子温度场情况
        3.4.2 低压轴封处转子应力场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低压轴封汽源改造方案
    4.1 同类型机组布置状况
        4.1.1 电站A设计状况
        4.1.2 电站B设计状况
        4.1.3 电站C设计状况
    4.2 热力系统优化方案
        4.2.1 加装轴封电加热器
        4.2.2 轴封管道采用蒸汽加热器
        4.2.3 再热冷段蒸汽管道抽汽
        4.2.4 中压过热器出口管道抽汽
        4.2.5 低压过热器出口管道抽汽
    4.3 改造方案对比分析
    4.4 技术改造方案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机组经济性影响计算
    5.1 等效热降法
        5.1.1 概述
        5.1.2 等效热降的条件
        5.1.3 等效热降应用的准则
    5.2 热效率计算关系式
        5.2.1 燃气轮机的能量平衡关系
        5.2.2 余热锅炉的能量平衡关系
        5.2.3 汽轮机的能量平衡关系
    5.3 机组效率影响计算
    5.4 机组跳闸影响分析
    5.5 机组效益影响计算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和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绿色发展与绿色技术特性
        1.3.2 绿色技术发展动因与影响因素
        1.3.3 专业绿色技术与发展模式研究
        1.3.4 绿色技术推广工作
    1.4 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需求
    1.5 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建模与评价体系研究
    2.1 引言
    2.2 绿色技术知识基本概念
        2.2.1 绿色技术知识与集成概念
        2.2.2 绿色技术知识项作用过程
    2.3 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构建
        2.3.1 绿色技术知识组成要素分析
        2.3.2 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建模过程
        2.3.3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
    2.4 基于知识集成的技术绿色效益评价体系
        2.4.1 基于知识集成的技术绿色效益评价目的与构建原则
        2.4.2 基于知识集成的技术绿色效益评价体系过程框架
        2.4.3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的效益指标与评价方法
    2.5 面向产品的绿色技术知识集成与知识库应用方法
        2.5.1 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方法
        2.5.2 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应用方法
        2.5.3 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意义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家电产品绿色技术及其效益研究
    3.1 引言
    3.2 中国家电产业发展背景与现状
    3.3 家电产品供需市场绿色需求与目标
        3.3.1 家电产品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3.3.2 家电企业绿色目标
    3.4 家电产品绿色技术发展意义
    3.5 家电产品绿色技术现状及其效益
        3.5.1 冰箱绿色需求及其绿色技术现状
        3.5.2 空调绿色需求及其绿色技术现状
        3.5.3 家电产品绿色技术特性与效益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汽轮机绿色技术及其效益研究
    4.1 引言
    4.2 工业汽轮机概述
        4.2.1 工业汽轮机工作原理与组成结构
        4.2.2 工业汽轮机应用发展特点
    4.3 工业汽轮机绿色发展意义与目标
    4.4 工业汽轮机效率影响因素与敏感性分析
    4.5 工业汽轮机绿色技术现状及其效益
        4.5.1 工业汽轮机绿色技术集合
        4.5.2 工业汽轮机重点绿色技术发展路径
        4.5.3 工业汽轮机绿色技术效益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分设备绿色技术及其效益研究
    5.1 引言
    5.2 空分设备工作原理与系统组成
    5.3 空分设备绿色需求
        5.3.1 空分设备绿色瓶颈
        5.3.2 空分设备能耗敏感性分析
    5.4 空分设备绿色技术现状及其效益
        5.4.1 空分设备现有绿色技术集合
        5.4.2 空分设备现行绿色技术路径与效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实现
    6.1 引言
    6.2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需求与目标
    6.3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系统结构
    6.4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展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1.1 案例产品特性总结
        7.1.2 通用绿色技术总结
    7.2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6)基于双转子双背压供热改造技术的热电联产汽轮机组供热期调峰灵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供热机组改造以及调峰灵活性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大型供热机组发展状况
        1.2.3 国内供热改造主要技术
        1.2.4 循环水直接供热技术的发展
    1.3 本文技术路线
2 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机组结构和运行特点
    2.1 135MW等级机组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改造技术
        2.1.1 机组基本概述
        2.1.2 基本共性特征与改造可行性
        2.1.3 改造技术路线
        2.1.4 机组本体改造技术措施
        2.1.5 热力系统适应性改造
    2.2 300MW等级机组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改造技术
        2.2.1 机组基木概述
        2.2.2 基本特征和改造可行性
        2.2.3 改造技术路线
        2.2.4 机组本体适应性改造
        2.2.5 热力系统适应性改造
    2.3 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机组运行特点
        2.3.1 135 MW等级双背压双转子机组的运行
        2.3.2 300 MW机组双背压双转子机组的运行
    2.4 本章小结
3 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机组调峰适应性试验研究
    3.1 调峰适应性试验研究内容
    3.2 机组供热期技术规范与运行方式
        3.2.1 135 MW等级机组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改造后的技术规范
        3.2.2 300 MW等级机组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改造后的技术规范
    3.3 机组调峰适应性试验测量方法
        3.3.1 机组供热期性能试验测量参数与测量方法
        3.3.2 机组供热期性能试验条件
    3.4 机组调峰适应性试验工况
        3.4.1 机组供热期性能试验工况
        3.4.2 机组供热初期、极寒期的性能试验工况
    3.5 机组调峰适应性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5.1 试验数据处理及计算
        3.5.2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机组调峰适应性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1 135MW等级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机组调峰适应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1.1 十里泉电厂5号机组供热期调峰适应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1.2 章丘发电公司2号机组供热期调峰适应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1.3 滕州新源公司2号机组供热期调峰适应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1.4 章丘公司1号机组供热期调峰适应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300MW等级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机组调峰适应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供热期调峰适应性试验结果
        4.2.2 机组供热能力和调峰能力分析
    4.3 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机组供热初期、供热中期的调峰适应性试验结果
        4.3.1 机组供热初期、供热中期调峰适应性试验结果
        4.3.2 机组供热初期、供热中期调峰适应性与调峰能力分析
    4.4 不同容量、不同供热方式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机组调峰能力和限制因素分析
        4.4.1 不同容量、不同供热方式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机组调峰能力
        4.4.2 机组供热期调峰适应性和调峰能力限制因素分析
    4.5 双背压双转子供热机组调度灵活性研究与调峰能力提升方案
        4.5.1 机组最低电负荷降低至改造前的最低稳燃负荷
        4.5.2 汽机抽汽减温减压技术
        4.5.3 增加储热装置
    4.6 本章结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件

(7)基于F级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自启停控制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2 机组概况
    2.1 设备概况
    2.2 控制系统概况
3 APS的结构框架
    3.1 分级控制结构[2]
    3.2 控制范围划分[3]
4 APS的设计方案
    4.1 机组启动过程
    4.2 机组停机过程
5 APS实施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5.1 缺乏经验借鉴
    5.2 启动锅炉尚未完善[6]
    5.3 汽包水位控制优化[7]
    5.4 启停过程经济性优化
6 结束语

(8)1000MW二次再热机组主要控制策略与汽轮机启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大机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1000MW二次再热协调控制策略研究与应用
    2.1 引言
    2.2 机炉协调控制策略
    2.3 协调控制回路调试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000MW二次再热机组汽温控制策略研究与应用
    3.1 引言
    3.2 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汽温特性分析
    3.3 二次再热机组过再热汽温控制策略
    3.4 汽温控制应用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000MW二次再热旁路控制策略研究与应用
    4.1 引言
    4.2 旁路控制策略
    4.3 旁路应用情况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000MW二次再热机组启动技术重点分析及控制
    5.1 二次再热机组的启动
    5.2 汽轮机灵活性启动准则及热应力控制
    5.3 排汽温度高控制
    5.4 冷态启动
    5.5 热态启动
    5.6 升温升压速率控制
    5.7 首次启动过程中主要问题处理及优化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000MW二次再热机组调试期典型案例分析
    6.1 引言
    6.2 转子抱轴案例
    6.3 汽动给水泵RB案例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600MW超临界汽轮机组节能优化改造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国内电厂改造情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电厂改造情况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汽轮机热耗率偏高的原因分析
    2.1 汽轮机组概况
        2.1.1 汽轮机组概况
        2.1.2 热力系统概况
    2.2 机组性能现状
        2.2.1 热耗率
        2.2.2 缸效率
        2.2.3 轴封系统
        2.2.4 其它因素
        2.2.5 机组状态评价
    2.3 影响热耗率的因素分析
        2.3.1 汽轮机各缸相对内效率对热耗率的影响
        2.3.2 调节级相对内效率
        2.3.3 高中压缸平衡盘漏汽率
        2.3.4 热力系统
        2.3.5 锅炉给水温度高
第三章 节能优化改造方案研究
    3.1 节能优化改造技术路线
    3.2 节能因素分析
    3.3 节能优化改造方案研究
        3.3.1 汽轮机本体相关完善措施
        3.3.2 汽封改进
        3.3.3 热力系统优化改进
        3.3.4 真空系统优化改进
        3.3.5 改造的重点研究方向
第四章 节能改造之汽封改造研究
    4.1 汽封改造技术简介
        4.1.1 对机组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4.1.2 国内机组汽封改造的现状
        4.1.3 主要新型汽封介绍
    4.2 机组结构分析
        4.2.1 汽轮机本体
        4.2.2 通流部分
        4.2.3 汽缸结构
        4.2.4 汽封系统
        4.2.5 轴封热力系统
        4.2.6 本体相关系统
    4.3 汽封改造方案研究分析
        4.3.1 改造的原则
        4.3.2 改造方案
        4.3.3 预期经济效果
        4.3.4 方案选择
    4.4 结论
第五章 节能优化改造应用效果
    5.1 改造方案
    5.2 改造效果分析
    5.3 改造后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10)百万机组湿冷凝汽器最佳真空确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电力行业节能背景意义
        1.1.2 凝汽器最佳真空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百万湿冷机组双背压凝汽器的特性分析
    2.1 概述
    2.2 凝汽器的热力性能分析
    2.3 双背压凝汽器的结构特点
    2.4 双背压凝汽器的传热特性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FTA的凝汽器的真空下降原因分析
    3.1 故障树分析法
    3.2 凝汽器设备分析及其真空影响因素分析
        3.2.1 凝汽器设备分析
        3.2.2 凝汽器内压力Pc的确定
        3.2.3 影响凝汽器内压力Pc的因素分析
    3.3 汽轮机凝汽器运行中真空下降的常见原因分析
        3.3.1 凝汽器真空系统不严密
        3.3.2 循环水系统异常
        3.3.3 凝汽器抽真空系统异常
        3.3.4 凝汽器主凝结水系统异常
        3.3.5 凝汽器轴封系统异常
        3.3.6 凝汽器热负荷变化
    3.4 凝汽器真空降低的征兆,影响及处理措施分析
        3.4.1 凝汽器真空下降征兆分析
        3.4.2 凝汽器真空下降影响分析
        3.4.3 凝汽器真空下降处理措施分析
第四章 基于等效焓降法的凝汽器最佳真空确定
    4.0 概述
    4.1 等效焓降法
    4.2 凝汽器变工况特性分析
    4.3 案例分析
        4.3.1 研究对象描述
        4.3.2 程序编制
        4.3.3 分析与结论
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凝汽器真空预测模型建立
    5.1 概述
    5.2 神经网络理论基础
    5.3 实例计算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现代控制技术在汽轮机低压轴封系统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凝汽器真空系统泄漏原因分析及处理[J]. 张德泽. 低碳世界, 2021(10)
  • [2]汽轮机轴端端面无间隙新型汽封的研究[D]. 刘晶晶. 沈阳工程学院, 2020(02)
  • [3]630MW超临界机组汽轮机汽封改造及通流间隙优化研究[D]. 顾朋喜. 江苏大学, 2018(02)
  • [4]V94.3A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低压轴封汽源改造研究[D]. 刘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12)
  • [5]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和应用方法研究[D]. 蔡心宜. 浙江大学, 2018(06)
  • [6]基于双转子双背压供热改造技术的热电联产汽轮机组供热期调峰灵活性研究[D]. 成渫畏. 山东大学, 2017(04)
  • [7]基于F级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自启停控制系统的应用[J]. 顾金芳,王舒,童祥. 燃气轮机技术, 2017(03)
  • [8]1000MW二次再热机组主要控制策略与汽轮机启动的研究[D]. 张世伟. 东南大学, 2018(12)
  • [9]600MW超临界汽轮机组节能优化改造及应用研究[D]. 李家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10]百万机组湿冷凝汽器最佳真空确定方法研究[D]. 罗保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标签:;  ;  ;  ;  ;  

现代控制技术在汽轮机低压轴封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