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如何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一、如何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论文文献综述)

曾悦[1](2021)在《基于大数据分析养殖全流程污染防控优先序》文中提出

杨尚乐[2](2021)在《松花江哈尔滨段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分布规律研究与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抗生素在生活和生产中过度地使用,使抗生素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中,并促进了环境中抗性基因的产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威胁人类健康。本研究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和高通量荧光PCR技术检测分析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及支流阿什河中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3类10种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酶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林肯酰胺类-链阳性菌素B类、四环素类、多重耐药类和万古霉素类8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原件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抗生素与水质指标、抗性基因与水质指标和抗性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原件的相关关系。研究了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污染状况,为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污染治理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0种抗生素中在松花江哈尔滨城区入境断面仅检测到6种抗生素并且检测浓度相对较低,但在出境断面检测出9种抗生素仅磺胺甲嘧啶未检出,其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加最为显着,其次为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哈尔滨城区内三条支流汇入是导致松花江水体抗生素浓度增加的直接原因。除磺胺吡啶和磺胺甲嘧啶外其余8种抗生素在阿什河各水样中的检出率均达100%,在阿什河上游断面仅磺胺吡啶未检出,但在阿什河入松花江处10种抗生素均检出,除诺氟沙星外其余9种均为各断面最高。阿什河沿岸4个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是影响阿什河中抗生素浓度的重要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水系中磺胺类抗生素与氨氮和总有机碳、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与氨氮和总磷、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氨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阿什河水系中三类抗生素与氨氮和总磷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及阿什河水体水质指标与其抗生素浓度密切相关。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及阿什河水系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8类抗性基因在S9点位仅检测到53种,可移动遗传原件检测到13种,并且二者绝对丰度较低,但在S15点位检测到了 75种抗性基因和19种可移动遗传原件并且丰度较高,新增抗性基因主要为β-内酰胺酶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哈尔滨市内3条支流中检测到的抗性基因多样性和丰度明显高于干流,3条支流汇入也是导致松花江哈尔滨段抗性基因丰度和多样性增长的主要原因。阿什河支流源头断面仅检测到13种抗性基因和13种可移动遗传原件,其中主要为氨基糖苷类抗性基因,但在阿什河入松花江的河口地区检测到114种抗性基因和29种可移动遗传原件,除四环素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以为其余6类抗性基因丰度和多样性均为个断面最高。阿什河沿岸4座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是重要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江段以及阿什河水样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与氨氮、总有机碳和可移动遗传原件均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江段及阿什河水体水质指标与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密切相关,同时流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存在水平转移的风险。

周永林[3](2021)在《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形成已成恶性循环,同时诱导和加速多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和流行,导致抗生素治疗日趋无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兽医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可导致乳房炎和肺炎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分泌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抗性,舒巴坦等竞争性酶抑制剂对B类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差,而MRSA如USA300携带多种金属β-内酰胺酶,这使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控难度加大。此外,在NDM-1耐药酶未报道之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直被用于治疗临床上严重耐药肠杆菌的感染。然而,随着NDMs和KPCs等碳青霉烯酶的出现和广泛传播,导致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感染后治疗无效。而且临床上已经出现同时携带ndm和mcr基因的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协同抗菌药物以控制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菌尤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细菌性溶血素是细菌在致病过程中所分泌的一类重要毒力蛋白,常见的细菌性溶血素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李斯特菌溶血素LLO、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LY和猪链球菌溶血素SLY等。细菌性溶血素可裂解组织细胞和协助细菌逃避机体免疫攻击和获取营养,在细菌感染建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敲除菌株在细菌性肺炎、乳房炎和肾炎等模型中毒力显着减弱,甚至缺失。因此,以细菌性溶血素为药物靶点进行抑制剂筛选是抑制细菌致病性的一种有效策略。综上,筛选获得一种可同时抑制耐药酶和毒力因子的天然化合物,这将可能极大的提高耐药致病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开发药物的成本。本研究最初的目标是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从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活性的抑制剂。经筛选发现,齐墩果酸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的水解活性,同时对主要碳青霉烯酶如NDM-1、KPC-2和VIM-1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头孢菌素酶Amp C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不显着。此外,加入不同金属离子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发现,齐墩果酸仅在锌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对NDM-1的抑制作用受到影响,在其它金属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无显着影响,提示齐墩果酸并非特异性金属离子螯合剂。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和细菌染色试验等验证了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可显着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霉烯酶阳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FIC≤0.33±0.07),而舒巴坦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而与美罗培南联合对NDM-1阳性大肠杆菌无显着的协同效果。齐墩果酸在远大于32μg/m L浓度条件下对受试菌株的生长无显着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单独使用不会诱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和NDM-1阳性大肠杆菌ZJ487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压力下可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确定齐墩果酸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模型,通过小鼠存活率、肺组织菌落定殖、肺组织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靶器官病理变化和炎症反应等指标评价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与单独青霉素G钠治疗相比,齐墩果酸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提高50.0%,而舒巴坦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的存活率提高37.5%,略差于齐墩果酸联合组。此外,单独齐墩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提示齐墩果酸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还具有其它药理学作用,我们推测其可能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为验证上述推测,本研究通过溶血试验和细胞保护试验等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在4μg/m L浓度条件下可显着抑制多种不同的细菌性溶血素的溶红细胞活性,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MH-S细胞和A549细胞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介导的损伤。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齐墩果酸单独使用可降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从而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分子动力学模拟、氨基酸定点突变和荧光淬灭等试验确定了齐墩果酸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蛋白的分泌和表达,而是与NDM-1蛋白和Hla蛋白通过范德华力直接结合发挥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对突变子蛋白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和突变子菌株最小抑菌浓度检测试验确证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所述,作为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双靶标抑制剂,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由细菌性溶血素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和显着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为基于抑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双靶标抗耐药致病菌感染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前期试验基础和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黄晨[4](2021)在《西安市典型景观湖泊中抗生素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生素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已在我国很多河流、湖泊甚至饮用水中被检出,虽然检出浓度很低,但其可对生物体产生不可逆的毒害作用,并可通过食物链增加潜在风险。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自古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西安市湖泊水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本文针对西安市典型景观湖泊水体中抗生素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湖泊水体中抗生素的污染分布特征,并采用抗生素对藻类的胁迫实验和风险熵值法确定抗生素的毒性大小。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研究的四个湖泊中抗生素检出浓度均在ng/L级别;从检出率和检出浓度看,磺胺甲恶唑(SMX)、磺胺间甲氧嘧啶(SMM)、氧氟沙星(OFX)、脱水红霉素(ETM)、罗红霉素(RTM)和氧四环素(OTC)是西安市湖泊的主要抗生素类型;抗生素季节差异明显,夏季以磺胺类(SMX)、氟喹诺酮类(OFX)、四环素类(OTC)抗生素为主,冬季以大环内酯类(ETM、RTM)抗生素为主;与国内湖泊相比,西安市典型湖泊的抗生素浓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湖泊中pH、COD、DO和NH3-N与抗生素之间具有相关性,pH的影响最大。(2)西安市典型湖泊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季节与空间差异,冬季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高于夏季,进水口丰富度高于湖中心;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细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为优势菌门;西安市典型湖泊水体中TN、TP、NH3-N、COD与蓝藻门、放线细菌门和拟杆菌门呈相关关系,DO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Parcubacteria菌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呈相关关系;不同抗生素对湖泊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也不同,其中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较大,磺胺类的影响较小。(3)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经过三种不同抗生素胁迫后,细胞浓度均呈现低浓度增长高浓度抑制的趋势,三种抗生素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毒性大小为氧氟沙星>脱水红霉素>磺胺甲恶唑;采用风险熵值法对西安市典型湖泊水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除桃花潭采样>磺胺甲恶唑;采用风险熵值法对西安市典型湖泊水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除桃花潭采样点磺胺甲恶唑(SMX)对溞类的风险熵值在0.1<RQs<1之间,表现为中等风险,其余点表现为低风险水平,且鱼类在3类受试物中的生态风险最低,磺胺甲恶唑(SMX)和脱水红霉素(ETM)对绿藻的生态风险相对较高;采用混合风险熵值法计算得到多种抗生素共存的潜在风险随累加而加大。

刘燕龙[5](2021)在《秦皇岛地区貉肠炎致病菌的流行情况调查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为了研究秦皇岛地区貉肠炎致病菌的种类、耐药情况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采用实验室常规方法分离及鉴定病原菌,通过药敏试验掌握本地区致病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情况,利用PCR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了解不同种类药物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病料采集及病原菌分离鉴定:在秦皇岛地区采集不同养貉场中患病和病死貉肛门拭子样本共210份,通过鉴别培养、生化特性观察、PCR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定,共分离出108株大肠杆菌致病菌和57株沙门菌致病菌。2.耐药表型检测及分析:采用K-B药敏纸片法,用24种抗生素对分离的108株大肠杆菌和57株沙门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08株大肠杆菌和57株沙门菌全部产生耐药现象。其中大肠杆菌分离菌株对SXT、SXT、SMM、CED、MY、AMX、OT、N、PEN、DOX和KAN等11种药物产生明显的耐药,耐药率在66%以上,多数菌株呈现多重耐药现象,其中耐药种数最多的为23耐,最少的为4耐,多数菌株产生耐药种数集中在10耐~17耐;57株分离菌株对OT、AMP、SMZ、CED、SXT、SMM等6种药物明显耐药,耐药率均高于90%,对PEN、MY、TIL、N、STR等5种药物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多数菌株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耐药种数介于6~22种之间,对16种药物产生耐药的菌株数最多。3.耐药基因检测:通过PCR方法对分离的108株大肠杆菌和57株沙门菌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秦皇岛地区貉肠炎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均携带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其中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分离菌株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中aad A1、aa C4的检出率最高,均在80%以上;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gyr A、par C、的检出率最高,均在80%以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中SHV和CMY-2的检出率最高,均在40%以上,且多数分离菌株呈现携带多种耐药基因,表明秦皇岛地区貉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分离菌株携带耐药基因情况严重。

李珊[6](2021)在《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文中认为培氟沙星(Pefloxacin)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别称甲氟哌酸,医学上常用作广谱抗菌药治疗传染病。甲磺酸培氟沙星是利用培氟沙星和甲基磺酸反应制得的。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的养殖业中氟喹诺酮类药物存在滥用和违规使用情况,尤其是水产品中甲磺酸培氟沙星检测结果超标的情况比较突出,这严重危害了人体健康。农业部发布的第2292号公告规定在食品动物中停止使用培氟沙星等兽药。但是目前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和相应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还是空白,在标准物质信息服务平台和COMAR数据库中未能查到,这将导致兽药残留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不足,无法保证量值可溯源性,因此有必要加快相关标准物质的研究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首先本论文研制了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这使得鱼粉中培氟沙星基体标准物质的特性量值具有可溯源性。本研究采用四种方法对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候选物定性分析,同时使用质量平衡法和定量核磁法测定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的纯度,重点考察了甲磺酸根离子、水分含量的准确测定,同时对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的均匀性、一年长期稳定性和9天内的短期稳定性进行了考察,最后评估其不确定度。结果表明,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的纯度定值结果为92.1%,扩展不确定度为0.3%(k=2),均匀性良好,一年内的长期稳定性和20℃、40℃条件下的短期稳定性也符合相关要求。该标准物质已通过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鉴定评审(编号:GBW09256),这将为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的可靠、可比提供技术保障。其次本论文建立了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基体标准物质的高准确度定值方法—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实验选用培氟沙星-D5作为内标,采用Qu ECh ERS方法净化样品,优化了仪器条件和前处理的提取净化过程,重点考察对比了提取剂种类、提取剂体积、提取方式、提取时间和净化剂种类等因素,最后利用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检测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的含量。实验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5μg/kg和1.5μg/kg,在5μg/kg-200μg/kg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性较高,适用于鱼粉中培氟沙星基体标准物质的定值。最后研制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实验采用药浴给药的方式获得原料样品,经绞肉、冻干、过筛、混匀、二次冻干、分装、辐照灭菌等加工步骤,制备鱼粉中培氟沙星基体标准物质候选物,采用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准确测定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含量。本研究还考察了该基体标准物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结果显示该基体标准物质的均匀性满足要求,-20℃储存条件下半年内的长期稳定性良好,在4℃、20℃、40℃的模拟运输条件下可保持9天内特性量值恒定,最终定值结果为43.41μg/kg。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监测计划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具有重要意义,从技术角度保证了监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张立伟[7](2021)在《河北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已对畜禽安全生产和人类健康及公共卫生构成了极大威胁,全球对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及传递相关问题极为关注。本研究从河北地区病鸡肝脏分离大肠杆菌,通过生化试验、16S r 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K-B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PCR方法检测其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同时检测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lasmid 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超广谱内酰胺酶基因(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和整合子整合酶基因。参考系统发育群分类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群,本研究旨在阐明河北地区鸡源大肠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分子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56株大肠杆菌生化表型分为8种,以B4为主。血清型分为11种,O78、O2、O157和O1为优势血清型,分别占26.79%、23.21%、17.86%和14.29%。2.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26株,其中EHEC、EAEC和ETEC,分别占76.92%、15.38%和7.69%。56株大肠杆菌携带15种肠道外大肠杆菌毒力基因,fim C和Omp A携带率均为100%;aat A、yij P、irp2、mat和iss的检出率分别为98.21%、98.21%、98.21%、96.43%和92.86%。铁转运相关基因(iro N、fyu A、iuc D和irp2)检出率均高于80%。3.45株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为58.93%~80.36%,携带qnr S、qnr B和aac(6′)-Ib-cr,比率分别为82.22%、4.44%和4.44%。41株大肠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呈现为多重耐药,主要携带blaCTX-M-9、blaCTX-M-1、blaCTX-M-8、blaCTX-M-25、bla OXA、blaSHV和blaTEM,其中blaCTX-M-65基因亚型和blaCTX-M-55型检出率最高。4.56株大肠杆菌分为22种ST型,其中ST1199、ST1200、ST1201、ST1202、ST1203、STN1、STN2和STN3为新型ST型,ST88(12.5%)、ST85(10.71%)和ST243(10.71%)型为优势型。系统发育群检测到D、B2、B1、A群,其分别占42.86%、25%、21.43%和10.71%。41株PMQR大肠杆菌有19种ST型。质粒携带blaCTX-M大肠杆菌有16种ST型,优势型为ST85(16.67%)和ST243(16.67%)。综上所述,河北地区鸡源大肠杆菌O血清型多样,毒力因子种类繁多,普遍携带qnr S和blaCTX-M耐药基因,后者主要以blaCTX-M-55、blaCTX-M-65和blaCTX-M-14为优势耐药基因亚型,MLST分型中检测到6种新型ST型,为河北地区鸡源耐药性致病大肠杆菌病的有效防控及其耐药性及传递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谢笑莹[8](2021)在《甘露糖醛酸寡糖增敏氟喹诺酮类抗菌剂抑菌活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菌药物的滥用使病原菌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耐药菌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但是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步伐远远落后于耐药菌的演化和蔓延。随着抗菌研究的开展,发现构建联合用药策略、恢复耐药菌对现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是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一个有效途径。褐藻胶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AOS)是控制褐藻胶降解得到的混合寡糖,其中包括甘露糖醛酸寡糖(MOS)、古罗糖醛酸寡糖(GOS)以及二者的杂合寡糖片段。前期研究表明,MOS与抗菌剂联用具有明确的增敏抗菌剂抑制E.coli的效果,但到目前为止,MOS增敏抗菌剂的抑菌机理尚不清楚。探讨MOS增敏抗菌剂的机制,不仅可以为相关制剂的开发和用药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还可以延长现有抗菌药物的有效使用寿命,减缓新药研发的迫切性。第一章:绪论。综述了MOS的制备、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概述了MOS在抑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第二章:MOS的制备与纯化。通过酸降解制备了MOS,采用葡聚糖凝胶色谱纯化MOS,经毛细管区带电泳(CZE)表征,确定MOS组成纯化前后基本无变化,且样品聚合度在寡糖范围内。同时为了明确MOS的药理作用,制备了与MOS聚合度组成相似的葡寡糖作为对照,用于后续MOS增敏抗菌剂抑制E.coli活性实验。第三章:MOS联用氟喹诺酮类抗菌剂抑制E.coli活性。通过倍比稀释法对MOS、葡寡糖联合氟喹诺酮类抗菌剂环丙沙星(CPFX)、左氧氟沙星(LVFX)抑制普通E.coli进行活性实验。结果显示,MOS与CPFX、LVFX联用时,高浓度出现拮抗作用,低浓度产生增敏抗菌剂的效果,而葡寡糖则没有此种药理作用。第四章:E.coli体内氟喹诺酮类抗菌剂含量的测定。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考察不同浓度MOS与CPFX、LVFX联用时E.coli体内CPFX、LVFX的含量,探讨MOS增敏CPFX、LVFX抑制E.coli活性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高浓度MOS与两种抗菌剂联用时,E.coli体内CPFX、LVFX的含量较不加MOS组低;低浓度MOS与抗菌剂联用时,E.coli体内CPFX、LVFX含量较不加MOS组高。而后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菌体内抗菌剂的荧光强度进行验证,结果与HPLC法测定E.coli体内CPFX、LVFX的含量趋势一致。第五章:Ca2+对MOS提高E.coli内氟喹诺酮类抗菌剂含量的影响。本章采用倍比稀释法,探究培养基中加入Ca2+对MOS增敏CPFX、LVFX抑制E.coli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a2+离子的加入,一定程度上逆转了高浓度MOS的拮抗作用,提高了CPFX、LVFX在菌体内的浓度。推测系MOS与更多Ca2+离子螯合后,带正电的MOS-Ca2+与带负电的细胞膜作用,提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使CPFX、LVFX更易进入菌体内。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胡人阁[9](2021)在《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recO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表型分析》文中提出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是我国牛呼吸系统疾病(BRD)的主要病原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北牛南运,西牛东运”的养殖运输模式下发生了跨地区的广泛传播。现在针对牛A型Pm的防控手段仍然以使用广谱抗生素为主,但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势必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加。前期研究发现,在低浓度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药物)作用下,牛A型Pm极易形成耐药性及耐受性突变,这也给牛A型Pm的防控带来了难题。因此在规范化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开发新型抗生素耐药抑制剂以减缓耐药形成具有着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发现,SOS修复系统关键分子的缺失突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与耐受性,并独立于已知的药物靶点突变介导耐药性产生。有研究者提出,通过靶向抑制SOS修复通路相关分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细菌的抗生素耐受性并抑制耐药性的产生,从而增强抗生素类药物的抗菌效果。为此,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筛选得到的强致病性牛A型Pm氟喹诺酮敏感株P3及P3经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诱导形成的耐药株P32作为研究对象。对P3、P32经氟喹诺酮类药物处理后的组学分析结果中筛选得到的SOS通路差异基因recO进行功能验证,主要试验内容如下:(1)以牛A型Pm氟喹诺酮敏感株P3为模板,分别扩增其recO上、下游同源臂基因,通过重叠PCR连接并导入自杀质粒p RE112中,构建p RE112-(?)recO重组自杀质粒。通过接合转移将该质粒引入菌株P3及P32中,经两次同源重组过程构建基因缺失株,最终获得recO基因缺失株O3、O32。同时,构建p UC18-Ptpi AT牛A型Pm组成型启动子增强表达载体,并将recO编码基因引入其中用于O3、O32菌株recO基因的回补,最终获得了recO基因回补菌株C3、C32。(2)对牛A型Pm氟喹诺酮敏感株P3及耐药株P32及recO基因缺失株O3、O32以及回补株C3、C32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证实recO基因的缺失及回补并未对牛A型Pm基本生长特性产生影响。此外通过MIC、MBC、诱导耐药形成时间、时间杀伤曲线、氟喹诺酮类药物耐受性等试验检测recO基因缺失对牛A型Pm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耐受性的影响,发现recO基因的缺失未能影响牛A型Pm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但减弱了牛A型Pm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受性并有效延长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形成时间。(3)通过q PCR及构建荧光报告载体并检测荧光报告活性评估recO基因缺失对SOS修复反应的影响,发现recO基因缺失使得牛A型Pm SOS修复反应水平发生显着性减弱,但rec BCD通路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recO基因缺失对于SOS修复反应的影响。此外通过检测小鼠感染及氟喹诺酮治疗模型下牛A型Pm耐药突变菌形成频率的变化,证实在1/2 MIC及1 MIC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内治疗条件下牛A型Pm更易形成耐药突变,且recO基因的缺失能够有效降低牛A型Pm的体内耐药突变形成频率。总之,本研究通过recO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表型分析,发现抑制recO基因不仅能够降低牛A型Pm SOS修复反应的水平,还可以降低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受性,延长低水平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下的耐药性形成时间,由此推测recO基因是一个潜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增效剂靶标,本研究为牛A型Pm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增效剂靶标的筛选奠定基础。

蒋梦雪[10](2021)在《鸭屠宰场中细菌的耐药性及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细菌性疾病治疗药物被广泛用于畜禽业中,由于抗生素的乱用及滥用,细菌耐药基因产生,并可通过食物链传递至人体。本课题旨在研究家禽屠宰场中肉鸭和蛋鸭的抗生素耐药情况,并探讨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B的水平传播机制。(1)分别采集屠宰场待宰区中蛋鸭和肉鸭的粪便混合样及污水混合样,通过宏基因组测序从整体角度对肉鸭源样品和蛋鸭源样品的微生物结构及微生物耐药性进行分析。在微生物结构分布上,细菌、真菌、古细菌、病毒皆有所检出,其中,细菌为主要组成成分(90%以上)。在细菌属的分类学水平上,肉鸭源细菌的主要菌属为嗜冷杆菌属、不动杆菌属、食酸菌属、棒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蛋鸭源细菌的主要菌属为棒杆菌属、嗜冷杆菌属以及不动杆菌属。在微生物耐药性上,本次分析共匹配到320种耐药基因对应78种抗生素,肉鸭源微生物和蛋鸭源微生物共同含有287种耐药基因对应71种抗生素耐药,两者的前4种抗生素耐药类型都为大环内酯、万古霉素、林可酰胺、杆菌肽,耐药基因检出都以大环内酯类外排泵基因mac B和杆菌肽外排泵基因bcr A为主,其余耐药基因丰度皆不超过0.1%。此外,肉鸭源微生物含有21种特有基因耐药基因对应8类抗生素耐药,而蛋鸭源微生物则含有12种特有耐药基因对应4类抗生素耐药。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肉鸭源样品中微生物丰度高于5%的细菌种类多于蛋鸭源样品,肉鸭源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基因种类比蛋鸭源微生物丰富,但蛋鸭源微生物的总耐药基因相对丰度更高。(2)利用K-B药敏实验和PCR技术探究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表型构成及耐药基因型分布情况,以此评估两待宰区的细菌耐药性差异。通过16s r RNA技术分别从肉鸭待宰区、蛋鸭待宰区中鉴定出70株、192株肠杆菌,其中大肠埃希氏菌为优势菌(70%以上),其余菌属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以及志贺氏菌,肉鸭源细菌和蛋鸭源细菌的肠杆菌菌群分布相似。K-B实验表明,在9大类24种抗生素中,本次分离的多重耐药菌都对苯唑西林、阿莫西林耐药率最高(98%以上),都对美罗培南、米诺环素、多粘菌素的耐药率最低(6%以下),此外,蛋鸭源重度耐药菌(细菌对实验所用抗生素中的16种以上耐药)比例为6.2%,高于肉鸭源重度耐药菌(1.5%)。PCR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9大类耐药基因中检出率最高的分别为sul1(磺胺类)、fos X(磷霉素类)、aac(6’)-Ib-cr(氨基糖苷类)、mcr-1(多粘菌素类)、cat A3(氯霉素类)、tet A(四环素类)、erm A(大环内酯类)、bla TEM(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类)和qnr S(喹诺酮类)。蛋鸭源细菌的耐药基因检出率与肉鸭源细菌存在差异,实验发现蛋鸭源细菌对aac(6’)-Ib-cr、mcr-1、flo R的检出率显着较高,肉鸭源细菌则对bla CTX-M的检出率显着较高(P<0.05),其它耐药基因的检出率无显着差异。K-B实验和PCR实验均表明,蛋鸭源细菌的耐药形势更严峻。(3)以分离自蛋鸭待宰区的qnrB阳性菌为研究对象,通过质粒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通过接合转移实验验证了qnrB基因位于质粒上并可进行水平转移。从接合子中提取的质粒p2008-qnrB属于Inc FIIk型质粒,其骨架区被多个外源插入区打断,外源插入区内含有耐药基因为aac(3)-IId、bla TEM-1b、flo R、tet(A)、arr3、dfr A27、aac(6’)-Ib-cr、aad A16、sul1、qnrB2、mph(A)、aph(3’)-Ia等,都集中于MDR区。在质粒p2008-qnrB中,qnrB2由ISCR1-qnrB2-sul1-IS6100转座单元带入,IS6100的存在可促进qnrB2在细菌染色体、质粒之间的进行转移从而传播抗性。此外,ISCR1-qnrB2-sul1-IS6100转座单元的上游为整合子In1021,可与qnrB2共存并共同转移,促进qnrB2的传播,其携带的aac(6’)-Ib-cr耐药基因可与qnrB2共同表达,提高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水平。本课题发现在该鸭屠宰场待宰区中,蛋鸭源细菌的耐药情况更加严重,对蛋鸭源细菌的耐药质粒p2008-qnrB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可知,qnrB耐药基因以质粒为载体,通过整合子In1021以及ISCR1、IS6100等可移动元件,促进了qnrB及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本课题为养鸭业的合理用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对延缓细菌耐药性传播及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论文提纲范文)

(2)松花江哈尔滨段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分布规律研究与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抗生素及抗性基因介绍
        1.1.1 抗生素
        1.1.2 抗性基因
    1.2 抗生素及抗性基因来源
        1.2.1 环境中内在的抗生素及抗性基因
        1.2.2 城市污水处理厂
        1.2.3 畜禽养殖行业
    1.3 环境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污染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水质条件分析
    2.4 抗生素分析
        2.4.1 样品前处理
        2.4.2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4.3 质谱条件
        2.4.4 质量控制与保证
    2.5 抗性基因分析
        2.5.1 DNA提取
        2.5.2 高通量荧光定量PCR
3 松花江哈尔滨段典型抗生素分布特征
    3.1 哈尔滨段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3.1.1 哈尔滨段干流水质变化规律
        3.1.2 阿什河支流典型水质变化规律
    3.2 哈尔滨段典型抗生素分布特征
        3.2.1 哈尔滨段干流典型抗生素变化特征
        3.2.2 阿什河支流典型抗生素变化特征
    3.3 相关性分析
    3.4 抗生素生态风险评价
    3.5 讨论
    3.6 本章小节
4 哈尔滨江段抗生素抗性基因变化规律研究
    4.1 哈尔滨江段干流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规律
        4.1.1 抗生素抗性基因浓度分布特征
        4.1.2 抗生素抗性基因数量变化特征
        4.1.3 抗生素抗性基因热图分析
        4.1.4 抗生素抗性基因差异性分析
    4.2 哈尔滨江段干流可移动遗传原件变化规律
    4.3 阿什河支流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规律
        4.3.1 抗生素抗性基因浓度分布特征
        4.3.2 抗生素抗性基因数量分布特征
        4.3.3 抗生素抗性基因热图分析
        4.3.4 抗生素抗性基因差异性分析
    4.4 阿什河支流可移动遗传原件变化规律
    4.5 相关性分析
    4.6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1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3 不动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研究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磷霉素耐药性研究
        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氯霉素耐药性研究
        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9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它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第3章 细菌性溶血素研究进展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3.2 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LO)
        3.3 肺炎球菌溶血素(PLY)
        3.4 猪链球菌溶血素(SLY)
        3.5 产气荚膜梭菌溶血素(PFO)
        3.6 大肠杆菌溶血素
    第4章 主要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4.1 齐墩果酸
        4.2 熊果酸
        4.3 山楂酸
        4.4 科罗索酸
        4.5 其它五环三萜化合物
    第5章 新型抗耐药菌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5.1 现有抗生素的改造和联合使用研究
        5.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5.3 天然化合物在抗耐药菌感染中的替代策略研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作用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齐墩果酸抑制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的发现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机制的确证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硕博连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4)西安市典型景观湖泊中抗生素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城市景观水体现状
        1.2.1 景观水体的分类与功能
        1.2.2 景观水体存在的问题
    1.3 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状况
        1.3.1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1.3.2 抗生素的影响及危害
    1.4 景观水体中抗生素污染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采样点布设及样品收集
        2.2.1 采样点布设
        2.2.2 样品收集和保存
    2.3 实验方法
        2.3.1 常规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2.3.2 抗生素检测方法
        2.3.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实验过程
        2.3.4 抗生素对藻类的胁迫反应
        2.3.5 主要试验仪器及设备
        2.3.6 统计学分析
3 西安市典型景观湖泊水质现状及抗生素分布特征
    3.1 典型景观湖泊水质现状分析
        3.1.1 典型湖泊水体水质时空分布特性
        3.1.2 基于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的水质现状评价
    3.2 典型景观湖泊抗生素污染现状分析
        3.2.1 湖泊中抗生素的分布状况
        3.2.2 湖泊中抗生素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
    3.3 抗生素与水质参数响应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典型景观湖泊水体中微生物群落与抗生素响应机制研究
    4.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1.1 OTU划分
        4.1.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2 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空间分布规律
        4.2.1 门水平上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分布
        4.2.2 纲水平上细菌结构组成与分布规律
    4.3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响应关系分析
        4.3.1 常规水质指标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
        4.3.2 抗生素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
    4.4 本章小结
5 典型景观湖泊水体抗生素毒性作用及生态风险评价
    5.1 典型抗生素对藻类生理胁迫机制分析
        5.1.1 三种抗生素胁迫下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5.1.2 三种抗生素胁迫下对藻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5.2 基于风险熵值法(RQ_S)的生态风险评价
    5.3 景观湖泊抗生素污染防治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秦皇岛地区貉肠炎致病菌的流行情况调查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简介
    1.2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危害
    1.3 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的耐药现状
        1.3.1 毛皮动物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1.3.2 毛皮动物沙门菌的耐药现状
    1.4 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的耐药机制
        1.4.1 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
        1.4.2 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
        1.4.3 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质粒介导)
        1.4.4 四环素类耐药机制
        1.4.5 磺胺类耐药机制
    1.5 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的耐药基因
        1.5.1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
        1.5.2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秦皇岛地区貉肠炎致病菌的流行情况调查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病料来源
        2.2.2 样本的采集
        2.2.3 培养基的配制
        2.2.4 细菌分离培养
        2.2.5 试验菌株
        2.2.6 分离菌株革兰氏染色镜检
        2.2.7 细菌生化鉴定
        2.2.8 分离菌株PCR鉴定
        2.2.9 菌株冻存
        2.2.10 分离菌株致病性实验
    2.3 结果
        2.3.1 细菌分离纯化
        2.3.2 细菌分离培养及镜检结果
        2.3.3 疑似菌株生化鉴定结果
        2.3.4 疑似菌株PCR鉴定结果
        2.3.5 秦皇岛地区貉肠炎分离菌株的调查结果
        2.3.6 分离菌株致病性试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貉肠炎E.coli耐药性检测及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主要耗材及仪器
        3.1.3 药敏纸片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复苏
        3.2.2 菌液制备
        3.2.3 药敏试验及判定标准
    3.3 药敏试验结果
        3.3.1 108 株分离菌株的耐药表型统计及分析
        3.3.2 108 株大肠杆菌分离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3.3.3 108 株大肠杆菌分离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3.3.4 108 株大肠杆菌分离菌株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3.3.5 108 株大肠杆菌分离菌株对4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3.3.6 108 株大肠杆菌分离菌株对其它药物的耐药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貉肠炎沙门菌耐药性检测及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来源
        4.1.2 药敏纸片
        4.1.3 主要耗材及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细菌复苏
        4.2.2 药敏试验及判定标准
    4.3 药敏试验结果
        4.3.1 57 株沙门菌分离菌株的耐药表型统计及分析
        4.3.2 57 株沙门菌分离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4.3.3 57 株沙门菌分离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4.3.4 57 株沙门菌分离菌株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4.3.5 57 株沙门菌分离菌株对4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4.3.6 57 株沙门菌分离菌株对其它药物的耐药情况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貉大肠杆菌和沙门菌耐药基因检测及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菌株DNA模板制备
        5.1.2 主要试剂
    5.2 试验方法
        5.2.1 分离致病菌株耐药基因检测
    5.3 结果
        5.3.1 分离菌株携带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
        5.3.2 分离菌株携带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
        5.3.3 分离菌株携带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标准物质
        1.1.1 标准物质概述
        1.1.2 标准物质定值方法
        1.1.3 标准物质的研究发展现状
    1.2 培氟沙星
        1.2.1 培氟沙星的理化性质
        1.2.2 水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污染现状
    1.3 水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色谱仪器分析法
        1.3.2 电化学分析法
        1.3.3 微生物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
    1.4 水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前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1.5.1 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的研制
        1.5.2 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高准确度定值方法的建立
        1.5.3 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的研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设备
        2.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的定性分析
        2.3.2 原料的定量分析
        2.3.3 均匀性与稳定性检验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标准物质原料定性分析
        2.4.2 标准物质的定值-质量平衡法
        2.4.3 标准物质的定值-定量核磁法
        2.4.4 均匀性检验
        2.4.5 稳定性检验
        2.4.6 标准物质不确定度计算
    2.5 结论
第三章 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的建立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3.3.2 样品前处理过程的优化
        3.3.3 液相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3.3.4 方法学评价
        3.3.5 基质效应考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3.4.2 仪器方法的优化
        3.4.3 基质效应考察
        3.4.4 线性考察
        3.4.5 精密度
        3.4.6 方法检出限与定量限
        3.4.7 回收率
    3.5 结论
第四章 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3 实验过程
        4.3.1 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基体标准物质候选物的制备
        4.3.2 基体标准物质水分含量的测定
        4.3.3 基体标准物质的均匀性检验
        4.3.4 基体标准物质的稳定性检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基体标准物质水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4.4.2 基体标准物质的均匀性检验结果
        4.4.3 基体标准物质的稳定性检验结果
        4.4.4 基体标准物质的定值结果
    4.5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研究总结
        5.1.1 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的研制
        5.1.2 鱼粉中培氟沙星基体标准物质LC-IDMS的建立
        5.1.3 鱼粉中培氟沙星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河北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1.2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3 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鸡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鸡源大肠杆菌致病性及毒力基因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子分型及系统发育群分布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8)甘露糖醛酸寡糖增敏氟喹诺酮类抗菌剂抑菌活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褐藻胶寡糖的生物活性与抑菌研究进展
        1.1.1 褐藻胶寡糖的生物活性
        1.1.2 AOS抑菌相关研究进展
    1.2 E.coli的研究现状
        1.2.1 E.coli的耐药情况
        1.2.2 E.coli的破碎方法
    1.3 甘露糖醛酸寡糖概述
        1.3.1 MOS的制备
        1.3.2 MOS的纯化
    1.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思路
第二章 MOS的制备与纯化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药
        2.2.1 仪器
        2.2.2 试药
    2.3 实验方法
        2.3.1 溶液的配制
        2.3.2 MOS的制备
        2.3.3 葡寡糖的制备
        2.3.4 MOS的纯化
        2.3.5 MOS的 CZE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MOS的检测
        2.4.2 MOS的CZE测定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MOS联用氟喹诺酮类抗菌剂抑制E.coli活性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药
        3.2.1 仪器
        3.2.2 试药
    3.3 实验方法
        3.3.1 溶液的配制
        3.3.2 MIC值的测定
        3.3.3 MOS联合CPFX、LVFX抑制E.coli实验
        3.3.4 葡寡糖联合CPFX、LVFX抑制E.coli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IC测定
        3.4.2 MOS与 CPFX、LVFX联用抑制E.coli
    3.5 小结
第四章 E.coli体内氟喹诺酮类抗菌剂含量的测定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药
        4.2.1 仪器
        4.2.2 试药
    4.3 实验方法
        4.3.1 溶液的配制
        4.3.2 色谱条件
        4.3.3 E.coli体内CPFX、LVFX的提取方法
        4.3.4 HPLC法测定E.coli体内CPFX、LVFX含量的方法学验证
        4.3.5 E.coli对 CPFX、LVFX的摄取曲线
        4.3.6 E.coli体内CPFX、LVFX的提取优化
        4.3.7 MOS与 CPFX、LVFX联用对E.coli体内CPFX、LVFX含量的影响
        4.3.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coli体内CPFX、LVFX含量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方法学验证
        4.4.2 E.coli对 CPFX、LVFX的摄取曲线
        4.4.3 E.coli体内CPFX、LVFX的提取优化
        4.4.4 MOS与 CPFX、LVFX联用对E.coli体内CPFX、LVFX含量的影响
        4.4.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Ca~(2+)浓度对MOS提高E.coli体内氟喹诺酮类抗菌剂含量的影响
    5.1 引言
    5.2 仪器与试药
        5.2.1 仪器
        5.2.2 试药
    5.3 实验方法
        5.3.1 溶液的配制
        5.3.2 Ca~(2+)对增敏CPFX、LVFX抑菌效果的影响
    5.4 结果与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recO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牛A型Pm流行现状及耐药性研究进展
        1.1 牛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病原菌
        1.2 牛A型Pm流行现状
        1.3 牛A型Pm耐药性研究进展
    第二章 细菌SOS修复及SOS靶位抑制剂研发的研究进展
        2.1 SOS修复系统组成及应答机制
        2.2 SOS修复与细菌毒力
        2.3 SOS修复与细菌耐药性及适应性的关系
        2.4 针对SOS修复的抑制剂研发情况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牛A型 Pm recO基因缺失、回补菌株的构建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牛A型 Pm recO基因缺失株的表型分析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recO基因缺失株SOS反应活性鉴定与氟喹诺酮体外感染治疗模型观察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鸭屠宰场中细菌的耐药性及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畜禽养殖业中抗生素的应用情况
    1.2 动物源食品的抗生素污染现状
    1.3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危害
    1.4 细菌耐药机制
    1.5 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
    1.6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
    1.7 宏基因组分析研究细菌耐药性
    1.8 细菌耐药性的应对措施
    1.9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9.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2 研究内容
第2章 鸭屠宰场待宰区中微生物菌群结构与耐药性研究
    2.1 实验耗材
        2.1.1 样品来源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总DNA提取
        2.2.3 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2.2.4 信息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总DNA提取结果
        2.3.2 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2.3.2.1 细菌物种丰度分析
        2.3.2.2 抗生素耐药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肉鸭源和蛋鸭源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3.1 实验耗材
        3.1.1 菌株来源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处理
        3.2.2 耐药菌的分离与保种
        3.2.3 菌株鉴定
        3.2.4 K-B药敏实验
        3.2.5 耐药基因检测
    3.3 实验结果
        3.3.1 菌株鉴定结果
        3.3.2 耐药表型检测结果
        3.3.2.1 肉鸭源细菌的细菌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性分析
        3.3.2.2 蛋鸭源细菌的细菌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性分析
        3.3.2.3 肉鸭源细菌和蛋鸭源细菌的耐药性比较
        3.3.3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3.3.1 磺胺类、磷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耐药基因检测
        3.3.3.2 氯霉素、四环素、大环内酯、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测
        3.3.3.3 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特性与机制探究
    4.1 实验耗材
        4.1.1 菌株来源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质粒接合转移实验
        4.2.2 质粒提取及测序
        4.2.3 质粒测序
        4.2.4 质粒序列的生物学信息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接合转移实验结果
        4.3.2 质粒p2008-qnrB全序注释与分析
        4.3.3 质粒p2008-qnrB的 repA系统进化树
        4.3.4 质粒p2008-qnrB的骨架区分析
        4.3.5 质粒p2008-qnrB的多药耐药区分析
        4.3.6 质粒上qnrB2 基因环境的多样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宏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基因分析
        5.1.2 肉鸭源和蛋鸭源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5.1.3 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特性研究及耐药质粒的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如何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分析养殖全流程污染防控优先序[D]. 曾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松花江哈尔滨段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分布规律研究与解析[D]. 杨尚乐.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周永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4]西安市典型景观湖泊中抗生素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D]. 黄晨.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秦皇岛地区貉肠炎致病菌的流行情况调查及耐药性分析[D]. 刘燕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6]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D]. 李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7]河北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D]. 张立伟.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8]甘露糖醛酸寡糖增敏氟喹诺酮类抗菌剂抑菌活性机制研究[D]. 谢笑莹. 河北大学, 2021(09)
  • [9]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recO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表型分析[D]. 胡人阁.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10]鸭屠宰场中细菌的耐药性及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研究[D]. 蒋梦雪. 浙江工商大学, 2021(12)

标签:;  ;  ;  ;  

如何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