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卫星标志物在畜牧业育种中的应用

微卫星标志物在畜牧业育种中的应用

一、微卫星标记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志达[1](2020)在《湖羊养殖技术优化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湖羊是我国特有的绵羊品种,具有早熟、常年发情、产多羔、泌乳性能好、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等优良性状,收录于《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中,是我国一级保护地方畜禽品种。目前,我国湖羊育种、营养、管理等方面与羊业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开展湖羊育种工作、优化湖羊养殖技术以及提高湖羊生产水平是该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设计湖羊基因组选择育种方案,同时开展湖羊家系鉴定试验,湖羊35日龄早期断奶试验及反刍专用甜菜碱对寒旱地区湖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旨在利用协同育种技术,通过育种、管理、营养等手段,发掘湖羊生长潜力,为湖羊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具体如下:(1)设计了试验场湖羊基因组选择的育种方案,包括制定育种目标、规范生产性能测定、组建用于基因组选择的参考群与候选群、制定样品采集方案和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算法与验证方法等,为试验场下一步开展基因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2)使用9个微卫星标记,利用Nei氏遗传距离对30只湖羊种公羊进行家系鉴定。结果表明,当双亲基因型未知时9个微卫星的单亲累积排除概率为99.6072%,当单亲基因型已知时9个微卫星位点的单亲累积排除概率为99.8808%,当双亲基因型未知时9个微卫星位点的双亲累积排除概率为99.9999%,排除概率能够满足遗传育种中亲子鉴定和系谱分析的要求,根据Nei氏遗传距离构建UPGMA聚类图,将30只种公羊划分为6个家系,提供了一种湖羊家系鉴定的方法,对湖羊保种与育种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3)湖羊35日龄早期断奶试验选用相同日龄、体重接近的7日龄湖羊羔羊104只,以不同的饲养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将羔羊与母羊饲养在同一圈舍中,另设0.5个圈舍作为羔羊采食圈,该圈舍仅羔羊可以通过特殊通道进入采食,羔羊在40日龄断奶;试验组将羔羊与母羊饲养在同一圈中,不再另设羔羊圈舍,但安装一个仅羔羊可以采食的饲喂槽,羔羊在35日龄断奶。结果表明两组羔羊的体重在7日龄、35日龄、40日龄和60日龄时差异不显着(P>0.05),在14日龄、21日龄和28日龄时试验组体重显着高于对照组体重(P<0.05)。7日龄14日龄试验组羔羊增重高于对照组,35日龄40日龄对照组羔羊增重高于试验组,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21日龄28日龄试验组羔羊增重高于对照组,达到显着水平(P<0.05),但在14日龄21日龄、28日龄35日龄、40日龄60日龄和7日龄60日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羔羊断奶时成活率为92.31%,对照组为88.89%。试验组饲养模式可实现湖羊羔羊35日龄断奶,对促进羔羊早期生长和提高断奶成活率具有积极的意义。(4)反刍专用甜菜碱对寒旱地区湖羊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以252只湖羊育肥公羊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草料,试验组精饲料中按2.5 kg/t比例添加反刍专用甜菜碱,记录初始和终末体重,共90天。此外,从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各选取3个体重水平的重复(低L、中M、高H),每30天称重一次。结果表明试验组终末体重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料肉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高三个体重水平试验组终末体重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L在0天30天和30天60天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L,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60天90天的平均日增重低于对照组L,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M在0天30天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对照组M(P<0.01),30天60天的平均日增重高于对照组M,差异不显着(P>0.05),60天90天的平均日增重略低于对照组M,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H 0天30天和30天60天的平均日增重高于对照组H,但差异不显着(P>0.05),60天90天的平均日增重略低于对照组H,差异不显着(P>0.05)。湖羊育肥期生长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反刍专用甜菜碱对湖羊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极显着提高平均日增重,同时显着降低料肉比,但对中、低体重水平和0天60天育肥阶段湖羊生长性能的促进效果更佳。综上所述,本研究完成了对试验场基因组选择育种方案的设计,并通过Nei氏遗传距离将种公羊划分为6个家系,为开展基因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湖羊羔羊在新的哺乳期饲养模式可以实现35日龄早期断奶。反刍专用甜菜碱对湖羊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且在不同体重水平和育肥阶段中效果不同。

李典辉[2](2020)在《扬州鹅不同品系STR遗传多样性检测及其花斑羽色遗传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扬州鹅作为高产优势鹅品种,且体型适中,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鲜美,整齐度高,遗传性能稳定,深受养殖户欢迎。但近几年来,随着肉鹅产业化进程加快,市场对大体型、花斑(头部、背部两侧存在灰色斑块)鹅品种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一市场变化需求,开展了扬州鹅分化选育,初步形成了扬州鹅A品系(YA,高产型)、扬州鹅B品系(YB,兼用型)、扬州鹅C品系(Yc,快长型),同时还发现,有部分鹅羽色呈现花斑羽。为了探明分化选育过程中,不同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变化以及花斑羽色遗传规律,本文以扬州鹅育种中心选育的3个扬州鹅品系为实验对象,对3个扬州鹅品系的STR遗传多样性检测,进一步通过杂交试验验证不同品系间是否存在杂种优势?并通过组建花斑羽与白羽鹅正反交实验群体,开展花斑羽色遗传规律的研究。研究将为扬州鹅配套系选育,提高肉鹅生产性能奠定了科学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为探明扬州鹅分化选育后不同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变化,对扬州鹅3个品系在10个微卫星基因座上STR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共检测到41个等位基因,其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4,从2-10个不等,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50,平均PIC为0.49,其中只有Yc品系表现为高度多态,PIC=0.52>0.5,其他两个品系PIC<0.5,为中度多态。因此认为Yc品系的遗传变异程度仍较高,需进一步进行选育提纯,降低其遗传多样性以期提高不同品系间杂种优势。2、为验证扬州鹅不同品系间是否存在杂种优势,选择A品系和C品系为研究对象,经测定发现,YCA受精率与孵化率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0.8%,5.6%;YCA出雏重虽未表现出杂种优势,但10周龄平均体重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YCA组合在体尺方面未表现出杂种优势。屠宰性能方面:YCA的腿肌率与胸肌率杂种优势率明显分别为9.12%与5.45%。肌肉营养价值测定结果显示YCA腿肌pH值中含量最高,YCA胸肌中最低(P<0.05);蛋白含量在YCA腿肌中最高,而YCA组合的胸肌中含量最低(P<0.05);水分含量以Yc♂×Yc♀组合腿肌最低,而YCA组合胸肌最高(P<0.05)。扬州鹅不同品系杂交,在生长发育性状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而在肉品质性状上杂种优势表现不明显。3、为揭示扬州鹅花斑羽色遗传规律,建立白羽(Yw)与花斑羽(Ysp)杂交组合,根据后代羽色分离,不断假设验证,提出该羽色性状分离现象有3个不同位点控制,控制黄色绒羽位点W为显性上位,控制斑块羽位点S为隐性遗传,羽色稀释基因D,呈不完全显性遗传(局部花斑),且发现雏鹅喙黑色斑点与花斑羽色呈连锁遗传。并根据该遗传规律,提出了花斑鹅杂交配套技术方案YsP♂(wwssdd)×Yw♂(wwssDD)。进一步研究发现,花斑羽初生重显着高于全白羽(P<0.05),并将这种优势保持到10周龄。综上所述,YA和YB品系遗传多样性已处于较低水平,Yc仍需进一步加强选育提纯,降低其遗传多样性;扬州鹅不同品系杂交可在生长发育性状获得一定的杂种优势,随着C品系进一步选育,可以预见今后杂种优势会更加明显。斑纹羽色性状由3个位点控制,控制黄色绒羽位点W为显性上位,控制斑纹羽位点S为隐性遗传,控制羽色稀释基因D呈不完全显性遗传,且发现雏鹅喙黑色斑点与花斑羽色呈连锁遗传,并提出了花斑鹅杂交配套技术方案Ysp♂(wwssdd)×Yw♀wwssDD)。

王统苗[3](2020)在《我国地方鸭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品种鉴定》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鸭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经过长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部分资源存在遗传多样性衰减、品种血统混杂等现象。为了加强鸭遗传资源保护,支持和引导鸭遗传资源监测评估。本研究以国家级水禽基因库(福建)15个鸭遗传资源为试验材料,测量其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它们的群体结构及进行品种鉴定。接着选用我国6个小体型鸭品种,通过STR分型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品种特异性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5个鸭遗传资源内体重和部分体尺性状多样性丰富,其中缙云麻鸭体重变异系数最大,为12.81%;不同类型鸭资源的体重与体尺性状间存在显着相关,特别是大体型鸭品种,如巢湖鸭和吉安红毛鸭,体重与体尺性状之间存在强相关性;通过体重与部分体尺指标的回归分析,建立了 15个鸭遗传资源体重回归方程;将本研究中鸭遗传资源与中国家禽品种志(1984年)和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2006年)上的同一鸭品种的体重和体尺比较发现,金定鸭与攸县麻鸭等体重、体斜长等指标有明显改进,保种效果较好。综上,经过长期的保护,15个鸭遗传资源保持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2、通过PCA分析、群体结构分析、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15个鸭遗传资源的遗传分化相似,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麻旺鸭单独聚为一类,攸县麻鸭、山麻鸭和缙云麻鸭聚为一类;连城白鸭、莆田白鸭和莆田黑鸭聚为一类;三穗鸭和金定鸭聚为一类;绍兴鸭、吉安红毛鸭、龙胜翠鸭、中山麻鸭、巢湖鸭聚为一类,褐色菜鸭聚为一类;通过对重测序数据筛选发现存在于特定群体中的47个SNP,将这些SNP进行组合可以鉴别不同鸭遗传资源。3、使用Microsatellite-Toolkit软件统计6个小体型鸭品种在10个微卫星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结果发现所有微卫星位点在这6个鸭品种中都是中高度多态位点(0.25<PIC<1.0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96,观察杂合度为0.443;利用DA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图显示,金定鸭先与山麻鸭聚为一类,然后和荆江鸭、连城白鸭聚为一类,再与攸县麻鸭聚为一类,广西小麻鸭单独聚为一类。选用4对具有共有基因型的微卫星位点,构建鸭品种鉴定柱形图,根据基因型频率的不同,将不同位点进行组合可以区分这6个鸭品种。10对微卫星位点在6个鸭品种中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变异程度适中,用其进行品种特异性鉴定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综上,对15个鸭遗传资源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测量,为鸭遗传育种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挖掘存在于15个鸭遗传资源的特定SNP,利用其鉴别不同鸭群体;利用1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6个小体型鸭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变异程度适中;利用共有基因型频率的不同,构建鸭品种鉴定柱形图,通过几个位点组合可以有效鉴别6个小体型鸭品种。

米红奎[4](2018)在《鸭MEF2A/D基因CAG重复多态性和SNP的鉴定与分析》文中认为MEF2A和MEF2D基因在包括不同类型肌肉组织在内的多种组织生长发育中具有调控作用,对家畜家禽的生产性能、尤其是骨骼肌的产量与品质有重要影响。不同物种中的研究均表明,MEF2A和MEF2D基因多态性与多项生产性状有关。骨骼肌是肉鸭生产的主要产品,探究鸭MEF2A和MEF2D基因分子标记多态性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有助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优质肉鸭新品种的培育。然而,关于MEF2A和MEF2D基因编码区CAG重复及其侧翼序列中SNP的多态性以及他们对生产性能的影响,还缺少研究报道。并且,农华麻鸭GF2系作为新近培育的优质肉鸭品系,其生产性能还缺乏系统的测定与分析。因此,本研究测定并分析了农华麻鸭GF2系肉鸭的生产性能;克隆了鸭MEF2A和MEF2D基因编码区内CAG重复序列及其两端侧翼序列,鉴定了它们在农华麻鸭GF2系肉鸭中的多态性;初步分析了CAG重复多态性与其侧翼序列中SNP间的关系;最后,对CAG重复基因型和侧翼序列中SNP位点、SNP单倍型组合与生产性能进行了关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9周龄时,农华麻鸭GF2系公鸭的体重、胸肌重、腿肌重、屠宰率、胸肌率和腿肌率达到了3476.58g、386.25g、249.71g、87.72%、15.81%和10.22%,母鸭达到了3009.41g、358.62g、224.08g、89.96%、16.31%和10.19%;公鸭的胸肌肉色L值、腿肌肉色L值、胸肌剪切力和腿肌剪切力为41.23、39.77、39.90N和43.86N,母鸭为42.17、38.04、34.71N和40.26N。(2)0-8周龄期间,农华麻鸭GF2系公母鸭体重均显着上升(P<0.05),但9周龄体重与8周龄体重差异不显着。0-9周龄期间,公母鸭日增重均先上升后下降,公母鸭日增重均在4-5周龄最高。9周龄公鸭的8个体尺性状均高于母鸭,其中胸宽和胫长差异显着(P<0.05)。9周龄公母鸭的腿肌肉色A值差异显着(P<0.05),其余7个肉质性状差异不显着。9周龄公鸭的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瘦肉重、腿肌重、腿肌率和腹脂率均显着高于母鸭(P<0.05),其余10个屠宰性状公母鸭差异不显着。(3)在本试验群体中,MEF2A基因编码区CAG重复及其侧翼序列未检测到多态性;MEF2D基因编码区内CAG重复存在3种等位基因,即A(重复次数为40、等位基因频率为0.931)、B(重复次数为49、等位基因频率为0.054)、C(重复次数为37、等位基因频率为0.016),以及3种基因型,即AA、AB、AC(基因型频率为0.846、0.108、0.046);MEF2D基因编码区内CAG重复的侧翼序列中检测到9个SNP位点(命名为SNP1-9)、3个单倍型(命名为H1、H2、H3)和3个单倍型组合(H1H1、H1H2和H1H3),9个SNP位点均只存在2种等位基因和2种基因型,SNP1/8/9完全连锁、SNP2-7完全连锁,H1和H1H1是主要单倍型和单倍型组合。(4)在本试验群体中,CAG重复为AC型的侧翼序列中每个SNP位点的突变频率均与AA和AB型差异明显,而AA和AB型间则很接近。同时,CAG重复基因型与其侧翼序列中SNP单倍型组合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CAG重复为AA、AB和AC基因型的个体,其单倍型组合分别更多的表现为H1H1、H1H1和H1H3。(5)在本试验群体中,MEF2D基因CAG重复多态性与2周龄体重,9周龄胫长、胸肌肉色A值和胸肌厚显着相关(P<0.05)。CAG重复AA型个体的2、3、5、6、7周龄体重,0-1、1-2和2-3周龄日增重,以及9周龄胸宽、胫长、胸肌肉色A值、胸肌厚和皮脂重均显着大于AC型个体(P<0.05);CAG重复AB型个体的3、5、6、7、8周龄体重,2-3、5-6、6-7周龄日增重,以及9周龄胸宽、胫长、胸肌肉色A值、屠体重、半净膛重、皮脂重、胸肌率均显着大于AC型个体(P<0.05);而CAG重复AA型个体与AB型个体间在所有性状上均无显着差异;表明MEF2D基因CAG重复AC基因型不利于肉鸭生产性能。(6)在本试验群体中,MEF2D基因CAG重复侧翼序列中SNP1/8/9与胸肌肉色L值显着相关(P<0.05),其余SNP位点与生产性状无显着相关。同时,单倍型组合对胸肌肉色A值有显着影响(P<0.05)。H1H1型个体的1、2、3、5、6、7和8周龄体重,0-1、1-2、2-3周龄日增重,以及9周龄胸宽、胫长、胸肌肉色A值、腿肌重和皮脂重均显着大于H1H3型个体(P<0.05);H1H2型个体的1、2、3、5、6、7周龄体重,0-1、2-3周龄日增重,9周龄胸宽、胫长、胸肌肉色A值、皮脂重、胸肌率均显着大于H1H3型个体(P<0.05);而H1H1型个体和H1H2型个体间仅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差异显着(P<0.05);表明MEF2D基因CAG重复侧翼序列中H1H3单倍型组合不利于肉鸭生产性能。综上所述,农华麻鸭GF2系9周龄肉鸭的生产性能良好,该群体中未检测到MEF2A基因编码区内CAG重复及其侧翼序列的多态性而MEF2D基因编码区内CAG重复及其侧翼序列的多态性丰富,MEF2D基因编码区内CAG重复的多态性对其侧翼序列中的SNP突变频率与SNP单倍型组合均有一定影响,并且该CAG重复的基因型及其侧翼序列中的SNP单倍型组合均对多项生产性能有显着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可为优质肉鸭新品种培育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进行提供理论参考。

夏婷婷,周丽,陈兴勇,匡厚坤,耿照玉[5](2015)在《1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巢湖麻鸭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文中提出利用1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安徽省地方品种巢湖麻鸭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4个微卫星标记在巢湖麻鸭群体中共检测出48个等位基因,每个基因座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43个,各个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布在0.0265-0.9735之间,14个微卫星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在0.1866-0.9471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6个,基因遗传杂合度变化范围为0.0516-0.8054.群体遗传结构显示巢湖麻鸭核心群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可用于巢湖麻鸭的定向选育.

贾春阳[6](2014)在《绵羊13号染色体生产相关性状的QTL定位》文中认为绵羊是人类较早驯化的家畜之一,但由于绵羊的一些特性,使得人们始终无法对其进行真正的现代化高效养殖。QTL是影响数量性状的一个染色体片段,是对某一数量性状有一定决定作用的单个基因或微效多基因簇。生长相关性状一般被认为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由于繁殖性状和体重性状为数量性状,可能受到微效基因控制,也有可能受到几对主效基因控制,加上环境效应的影响而表现连续的变异。本研究以来自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5团的德国美利奴公羊(12只)与中国美利奴母羊(600只)杂交,从F1代选出公羊5只与母羊300只进行杂交,共累计产生有性状记录的F2代150只为群体。体尺性状体高、体斜长、胸宽、腰角宽、体重,繁殖性状初生重和产羔数。选取来自13号染色体上多态性好,等位基因多的10个微卫星标记,对体尺性状和繁殖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并且绘制了13号染色体遗传连锁图谱,对于性状差异显着进行了QTL定位。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德国美利奴公羊为父本中国美利奴为母本,构建了F2代参考群体150只,并与亲代进行比较,其亲代与F2代在成年体重和羔羊初生重上有显着差异。说明这两个性状在后代出现了分离,此群体可以用于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分析。并以DNA提取、PCR和电泳技术为基础,对表型性状和基因型的统计分析,本研究所选10个微卫星在实验群体中共发现有5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为5个,其中最多的是SCYAMS、BL1071,为7个,最少的是BMS1669,为2个。扩增的等位基因长度在109326bp之间,本研究所得结果为:10个所选微卫星标记中有9个呈现高度多态性,1个呈现中度多态性,为绵羊13号染色体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提供了保障。(2)繁殖性状和体尺性状表型值差异的F统计检验:在本试验所建参考家系中,在绵羊第13号染色体的微卫星标记TGLA6和标记BMC1222之间检测到可能存在绵羊繁殖性状中影响绵羊初生重的QTL位点,具体位置在13号染色体的15.3cM处,经F检验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距BMC1222约4.8cM;在绵羊第13号染色体的微卫星标记MCMA2和标记MCM253之间检测到可能存在绵羊体尺性状中影响绵羊成年体重的QTL位点,具体位置在13号染色体的74cM处,经F检验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距MCM253约3.5cM。(3)利用crimap2.4连锁图谱构建的方法和GRIDQTL在线软件绘制了13号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初生重和成年体重进行了QTL定位。在绵羊13号染色体上15.3cM处检测到一个影响绵羊初生重的繁殖性状QTL,74cM处检测到一个影响绵羊成年体重的体尺性状QTL。

罗伟[7](2014)在《团头鲂EST-SSR的开发及在育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团头鲂(Megahbrama amblycephala Yih),俗称武昌鱼,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鲌亚科。自然分布区域狭窄,原产仅在长江中游的一些通江湖泊,如湖北省的梁子湖、淤泥湖和江西的鄱阳湖等。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元素以及具有草食性、成活率高、生长较快、抗病力强、含肉率高及营养价值较高等优点,在20世纪60年代己确认为一种优良养殖鱼类。目前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饲养,成为我国池塘和网箱养殖的主要或者混养鱼类之一。由于人工繁殖的成功突破和养殖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2010年团头鲂在我国的养殖产量已经达到652,215t(CAFS,2010)。然而,随着养殖驯化过程中的近亲繁殖、野生资源的过度捕捞以及生存环境的破坏,团头鲂的种质资源己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团头鲂的养殖群体逐渐出现了生长减缓、体型变长变薄、抗病力差和性成熟个体变小等问题。目前团头鲂分子遗传基础薄弱、基因序列和分子标记资源匮乏、遗传育种理论尚不成熟,严重影响团头鲂遗传育种计划的开展。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团头鲂先进的育种计划,尽快培育出优良品种,本论文从团头鲂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入手,开发微卫星标记,构建亲子鉴定技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团头鲂F1代生长表型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数量遗传学研究。在本论文结合数量遗传学、杂交育种和MAS等多方面知识,运用了家系选育、群体选择、BLUP育种和后裔测定等多种方法开展团头鲂的育种研究,为早日获得团头鲂具有生长优势的优良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主要有如下结果和结论:1.团头鲂转录组454GS FLX高通量测序和分析应用高通量454测序技术对团头鲂多个组织的均一化cDNA文库进行测序,一共获得了1,409,706条高质量序列,总长度为577Mbp,平均长度为411bp。经过拼接组装后获得了26,802条contigs和73,675条singletons,测序深度大约为7.6倍。Contigs的平均长度达730bp,且有74.1%的contigs序列长度超过500bp。对团头鲂拼接得到的unigenes与Nr、Swiss-prot和UniProt等公共蛋白质数据库比对,超过50%的序列获得了注释;通过GO注释对基因进行分类,获得了zinc ion bingding等41个小类别,鉴别出大量与生长、繁殖、免疫和抗逆等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通过与斑马鱼、青鳉、绿河豚、河豚、三棘刺鱼、人、小鼠和鸡的基因组比较,发现团头鲂转录组中的基因与这些物种具有很高的比例的相似度,同时还鉴定了778条的团头鲂特有的基因。另外,在团头鲂转录组中一共检测到有4,952个SSR位点和大量的SNP位点(25,697个)和插入缺失位点(23,287个)。2.根据团头鲂转录组EST序列,开发大量微卫星标记EST文库筛选微卫星具有方法简便、花费较低等特点。本研究从团头鲂454转录组测序得到的大量isotigs序列中搜索SSR位点,一共随机设计了300对EST-SSR引物,经过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型,其中146个位点(48.7%)可以清晰扩增出条带,93个(31%)微卫星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应用于梁子湖野生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有效等位基因数从2到18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11个。观测杂合度(Ho)的大小在0.25到1之间,平均为0.69;期望杂合度(HE)在0.25到0.86之间,平均为0.65。此外,从所开发出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中,筛选20个微卫星位点构建了6个多重PCR反应体系,高效地分析团头鲂淤泥湖野生群体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其遗传多样性较低,并且在多个位点上显着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说明了该团头鲂野生群体遭到了严重的干扰。3.利用高质量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构建亲子鉴定技术体系基于微卫星的亲子鉴定技术的使用克服了传统选育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本研究利用8个高质量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构建了团头鲂亲子鉴定平台,平均等位基因为10个,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是0.649和0.670,多态信息含量是0.655,在混养家系鉴定中准确率达到96.33%,可以实现团头鲂多个家系从出生就可以进行混养,成功地减少管理成本,增加家系数量,同时大大降低环境误差,从而为后续实验如家系生长性能评估、杂交优势和遗传参数评估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更加精确地进行奠定了基础,提高选育效率,加快育种进程。4.团头鲂子一代优良家系筛选本研究通过收集团头鲂自然群体,然后进行群体繁育的方法,构建了团头鲂317个F1代全同胞家系。F1代从鱼苗下塘开始就一起混合饲养,直到收获(20月龄)时,利用微卫星的亲子鉴定技术进行家系鉴定。通过鉴定,708个子代(94.53%)能够准确地找到单一的父母本。结合F1代的生长性状表型值,成功筛选到了平均体重≥400g的家系的25个,其中36号、41号和1号家系生长最快,这些家系可以作为团头鲂家系育种的重要选育系。另外,根据多个生长最快的家系和生长最慢的家系的体长和体重建立关系式,分别为W=0.1059*L2.5224(R2=0.9035)和W=0.1117*L2.4608(R2=0.9106)。两关系式中a值相近,说明不同家系的生长环境较稳定,家系之间具有可比性;b<3,说明两组家系均处于异速生长阶段,符合团头鲂正常的生长规律。5.团头鲂杂交优势和配合力分析本研究对团头鲂梁子湖(LZ)、淤泥湖(YN)和鄱阳湖(PY)3个地理种群进行双列杂交实验,采用亲本多雌配多雄的人工繁殖方法构建团头鲂F1家系,Fl代在混合养殖的条件下,通过亲子鉴定的手段来比较各个繁殖组合20月龄的生长性状,评估了三个地理种群的配合力和杂交优势。结果表明,在总体水平上父本对于体重的一般配合力大大高于母本;不管是父本还是母本,LZ群体的一般配合力都是最大的;YN♀×PY♂的特殊配合力最大,杂交优势明显,可见种内群体间杂交是培育团头鲂优良新品系的重要方法之一。除此之外,团头鲂子一代的生长性状与亲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显着性线性正相关关系,其中体重与亲本群体期望杂合度的关系。式为y=600.7x-29.472(r=0.8651, p=0.0026)。6.团头鲂20月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本研究采用混合家系遗传参数估计法对20月龄团头鲂F1代的生长相关性状(体重、体长、全长和体高)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进行了估计。利用SPSS19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计算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估计生长相关性状的遗传力。结果显示团头鲂20月龄的生长相关性状的遗传力在0.50~0.65之间,表明在加性效应控制下,团头鲂的生长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遗传相关在0.98~1之间,说明团头鲂生长相关性状紧密连锁,在选育实践中可以只针对一个性状进行选育,如体重或体长,节约操作时间和降低成本。此外,本研究采用BLUP法估计了团头鲂生长相关性状的育种值和考虑团头鲂体型因素的综合育种值。单性状(体重或体长)的育种值与综合育种值排名相比较差异不大。育种值排名靠前的亲本绝大部分来自梁子湖和鄱阳湖,说明这两个湖泊的亲本比较优秀。7.团头鲂亲本对子代的贡献及优良亲本筛选本研究通过利用9对微卫星亲子鉴定技术研究亲本对子代群体的贡献及筛选优良亲本。通过微卫星标记分析发现,子代生长快和生长慢群体的FST较大(0.024,P<0.0343),说明了通过表型选择会引起团头鲂子代群体间显着性的遗传差异。经过亲子鉴定分析发现,对于子代生长快群体和生长慢的群体,不是所有亲本均有贡献,在生长快和生长慢群体的有效群体数量比亲本显着降低,分别约为65和67尾。生长快和生长慢群体的近交系数分别约为0.77%和0.75%,这两个值高于亲本群体的近交系数。另外,经过亲本对生长快和生长慢群体的贡献分析,发现15个亲本(6个母本和9个父本)对生长快群体的贡献显着高于生长慢的群体,说明他们具有生产具有生长优势的后代的潜能,另外,通过对亲本体重育种值的估计,发现所选亲本的体重育种值排名均靠前,证实了通过亲本对子代的贡献筛选优秀亲本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所筛选的亲本可用于构建团头鲂优良的家系,也可繁殖优质鱼苗直接用于生产。这些结果可以使团头鲂的选育计划更加完善,同时也为其他鱼类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杜雪松[8](2014)在《罗非鱼不同选育家系遗传背景的微卫星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广西南宁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2012年的29个罗非鱼育种家系(包括12个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家系和17个美国品系尼罗罗非鱼家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计算了各家系的等位基因数(A)、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遗传相似系数(Ⅰ)和标准遗传距离(Ds)、F统计量(F-Stat)及基因流(Nm)等,采用标准遗传距离运用MEGA3软件构建系统聚类图,探讨了各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家系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分化。研究结果如下:1.用20对罗非鱼微卫星引物对各家系中10个个体的混合DNA进行PCR扩增,在12个奥利亚罗非鱼家系中共检测出11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1-9个之间、平均值为5.70。在17个尼罗罗非鱼家系中共检测出14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1-12个之间、平均值为7.35,依据各引物的扩增效果和等位基因数,从中挑选出了14对引物用于家系遗传背景的分析。并用此14对引物,分析了罗非鱼家系遗传背景研究中样本容量对其等位基因数(A)、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样本量≥25时,得到的遗传参数平均值变化趋于平稳,结果可靠性高。为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操作方便,本研究将样本量容量确定为30。2.遗传多样性检测显示:12个奥利亚罗非鱼家系的Ao、Ae、Ho、He及PIC平均值范围分别为2.5000~2.9286、1.9164~2.3037、0.4459~0.6171、0.3817~0.5051、0.3221-0.4324;17个尼罗罗非鱼家系的Ao、Ae、Ho、He及PIC平均值范围分别为2.6429~3.9286、1.9550~2.9439、0.3884~0.7317、0.3979~0.6261、0.3478-0.5645,奥利亚罗非鱼家系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尼罗罗非鱼家系的遗传多样性。总体而言,两种罗非鱼家系处于中等多态性水平。3. 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结果显示:12个奥利亚罗非鱼家系中,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数为4-8个、平均值为5.5,极显着(p<0.05)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数4-6个、平均值为4.9167,显着(p<0.05)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数为0-4个、平均值为1.5833,表现为单态的位点数为0-4个、平均值为1.9167,分别占检测位点总数的39.29%、35.12%、11.31%和13.69%;17个尼罗罗非鱼家系中,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数为3-7个、平均值为4.2353,极显着(p<0.01)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数3-11个、平均值为7.0,显着(p<0.05)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数为0-4个、平均值为1.1176,表现为单态的位点数为0-3个、平均值为1.4118,分别占检测位点总数的30.25%、50.00%%、7.98%和10.08%。可以看出,各家系均有超过50%的位点处于遗传不平衡状态,表明以上家系的遗传平衡被打破。4. Nei’s标准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统计显示,12个奥利亚罗非鱼家系中遗传距离在0.1617~0.5472之间,遗传一致度在0.5472~0.8507之间;17个尼罗罗非鱼家系中遗传距离在0.1446~0.5660之间,遗传一致度在0.5678~0.8654之间。根据Nei’s标准遗传距离数据构建系统树显示,奥利亚罗非鱼家系与尼罗罗非鱼家系聚成的两大支亲缘关系最远,种内家系间亲缘关系较近。5.F-统计量(Fis、Fit、Fst)和基因流(Nm)测算结果显示:奥利亚罗非鱼家系各检测位点的Fis、Fit、Fst值分别在-0.5451~0.3429、-0.3578~0.6587、0.1153~0.6452之间,平均值均值分别为-0.2129、0.0957和0.2545,Nm值在0.1374~1.5009之间,平均值为0.7325;尼罗罗非鱼家系各检测位点的Fis、Fit、Fst值分别在-0.4553~0.7724、-0.2715~0.8529、0.1195~0.3535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1479、0.1428和0.2532,Nm值在0.4572~1.8425之间,平均值为0.7372。表明群体的近交压力较小,家系之间的基因交流受阻、遗传差异较大。本研究确定了29个罗非鱼家系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各家系的遗传分化程度,为正确评估各家系的育种价值,以及后备亲本的选择、杂交配组等育种操作提供了分子遗传学参考。

赵子贵[9](2013)在《隆林山羊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隆林山羊是广西优良的肉用型地方品种,研究隆林山羊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将为该羊的育种和保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在分析周岁体重与体尺性状之间相关及回归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微卫星标记检测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探讨微卫星标记与周岁生长性状的相关性。1.利用SPSS18.0软件对隆林山羊周岁公羊与母羊间的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公羊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均高于母羊,而母羊的管围大于公羊,但公母羊之间的生长性状差异不显着(P>0.05)。2.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模型,以体重为因变量,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8、0.653、0.610、0.224。说明隆林山羊体高对体重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体长和胸围,管围最小。3.根据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模型,采用Stepwise、Forward、Backward法构建周岁体重与体尺性状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最佳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为0.624;常量、体高、胸围、体长的回归系数B分别为-16.912、0.412、0.192、0.173。说明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该模型在实际测量或选种选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利用7个微卫星标记对150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结果显示:7个微卫星标记所检测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9个;Ne在2.4777~6.1346之间,平均为3.636;He在0.5964~0.8370之间,平均为0.6977;PIC在0.5692~0.8185之间,平均为0.5760。说明隆林山羊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适应多变环境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保种价值和选择潜力5.利用SPSS18.0软件中的GLM模型对10个微卫星标记与周岁隆林山羊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个标记均与隆林山羊的某些生长性状存在显着相关,并得到每个标记中对相应性状有利或不利的基因型。其中,与体重显着相关的标记有:BM415、IDVGA64、LZD140A、 TGLA53、BM1818、CSSM047、ILSTS018、JMP8、BMC1206;优势基因型分别是177/195、246/250、173/173、136/145、254/264、132/151、165/169、120/120、109/109;优势基因型中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均值最高的等位基因分别是195、107、195、163、109。可见,这些结果有望用于生长性状的早期辅助选择。

韦信键[10](2013)在《大黄鱼不同家系生长、抗逆性状比较及遗传分析》文中认为以2011年秋季构建的32个大黄鱼家系为实验材料,比较不同家系1月龄及6月龄幼鱼生长情况,1月龄幼鱼耐高温、耐低盐及耐干露胁迫能力,进行了遗传参数估计;并分析了22个微卫星位点的在1个F1家系150个个体基因型分布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主要结果如下:1、大黄鱼不同家系幼鱼的高温、低盐和干露胁迫耐受性差异显着,对1℃?h-1急性升温胁迫处理,耐热性范围为16.9066.46℃?h,平均为45.67℃?h;从盐度25.0直接放入盐度3.0进行急性胁迫平均存活时间为1.274.95 h,平均为2.74 h;从水温22.0℃中捞出在气温22.0℃条件下放置5 min再放回原培育水体后平均存活率介于484%之间,平均为34%;3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76±0.16、0.39±0.39和0.72±0.48。以5.0%的选择率筛选出1个耐高温家系和3个不耐高温家系、2个耐低盐家系和3个不耐低盐家系、3个耐干露家系和3个不耐干露家系,可以作为进一步选育和遗传研究的有用材料。2、大黄鱼不同家系生长速度也存在显着差异,且1月龄和6月龄家系平均生长速度排序略有不同。1月龄以家系f505生长最快,6月龄以家系f215生长最快;1月龄大黄鱼的全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67±0.18、0.79±0.10,6月龄全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31±0.31和0.40±0.32。3、利用动物模型估计大黄鱼各个家系抗逆性状和生长性状的育种值,比较了基于育种值和表型值两种方法的选择结果,结果显示:对于高温、低盐、耐干露及生长性状,依据育种值对家系或个体进行选择,其效率要高于依据表型值的选择效率。4、以一个20月龄大黄鱼全同胞F1家系为实验材料,分析了22个微卫星位点在该家系中的基因型分布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LYC0077位点与体质量、体长和体高均呈显着相关(P<0.05),其中等位基因A(165 bp)与生长性状表型值有显着的正相关作用,可以作为选育快长基因的分子标记;LYC0015和LYC0243与体高呈显着相关(P<0.05),对体长、体质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LYC0015位点的等位基因C(110bp)和LYC0243位点的等位基因A(160 bp)对生长有一定的正效应。对LYC0015、LYC0077和LYC0243进行不同基因型个体表型值的多重比较,找到3种对生长性状有利的基因型,分别为BC、AA和AB。同时,以体质量性状为参照,对3个位点不同基因型组合进行比较,找到一个最优基因型组合(BC/AA/AB)。KPC43、LYC0124、LYC0134、LYC0212及LYC0446位点基因型分布严重偏离孟德尔定律,暗示其可能与适应性基因相连锁,其中LYC0446位点附近可能存在隐性纯合致死基因。

二、微卫星标记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卫星标记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湖羊养殖技术优化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湖羊生产及育种现状
    1.2 肉羊育种主要技术介绍
        1.2.1 最佳线性无偏估计
        1.2.2 标记辅助选择
        1.2.3 基因组选择
    1.3 肉羊基因组选择育种进展
        1.3.1 GS在羊育种中的应用
        1.3.2 GS育种的优势与缺陷
        1.3.3 GS在我国肉羊育种中的展望
    1.4 协同育种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湖羊基因组选择育种设计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场育种现状
        2.2.2 育种目标
        2.2.3 GS常见算法
        2.2.4 GEBV准确性
        2.2.5 表型测定
        2.2.6 血样样品采集
    2.3 结果
        2.3.1 参考群的构建与更新方案
        2.3.2 候选群的测定与选留方案
        2.3.3 样品采集与基因分型方案
        2.3.4 GEBV的计算与验证方案
    2.4 讨论
        2.4.1 试验场湖羊GS策略探讨
        2.4.2 低成本基因组选择策略探讨
第三章 微卫星鉴定湖羊家系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
        3.3.1 DNA质检结果
        3.3.2 荧光PCR结果
        3.3.3 微卫星等位基因统计分析及排除概率
        3.3.4 家系划分鉴定结果
    3.4 讨论
        3.4.1 微卫星在亲缘关系鉴定中的应用
        3.4.2 基于微卫星鉴定湖羊家系
第四章 寒旱地区湖羊35日龄早期断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动物与分组
        4.2.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数据质控
        4.3.2 各阶段羔羊体重对比
        4.3.3 各阶段羔羊增重对比
        4.3.4 羔羊断奶时成活率对比
    4.4 讨论
        4.4.1 常见羔羊早期断奶方法
        4.4.2 饲养密度对畜禽成长发育的影响
        4.4.3 哺乳期羔羊行为学分析
第五章 反刍专用甜菜碱对湖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5.2.2 试验材料
        5.2.3 试验设计
        5.2.4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甜菜碱对育肥羊全群生长性能的影响
        5.3.2 不同育肥阶段和体重等级下甜菜碱对湖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扬州鹅不同品系STR遗传多样性检测及其花斑羽色遗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见缩写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扬州鹅的由来及发展
        1.2.1 扬州鹅的由来
        1.2.2 扬州鹅的特点
        1.2.3 扬州鹅的发展现状
        1.2.4 扬州鹅产业发展问题
    1.3 STR的DNA标记
        1.3.1 STR DNA由来及结构
        1.3.2 STR多态性形成的机制
        1.3.3 STR标记技术的优点与缺陷
    1.4 微卫星标记应用进展
        1.4.1 各领域微卫星的研究进展
    1.5 鹅的STR应用研究进展
    1.6 禽类羽色的研究现状
        1.6.1 羽色的形成与作用
    1.7 禽类羽色主要的研究方向
        1.7.1 禽类羽色形成相关基因研究
        1.7.2 禽类羽色形成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研究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扬州鹅不同品系STR遗传多样性检测
    2.1 材料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常规引物的筛选
        2.1.4 普通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2.1.5 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
        2.1.6 扬州鹅YA与Yc品系杂交组群与饲养管理
        2.1.7 生产性能指标测定
        2.1.8 杂种优势率计算
        2.1.9 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CR扩增产物检测与毛细管电泳检测
        2.2.2 微卫星座位有效等位基因数及多态信息含量
        2.2.3 扬州鹅3个品系的遗传变异
        2.2.4 扬州鹅Y_A、Y_C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生产性能的杂种优势
    2.3 讨论
        2.3.1 PCR反应体系的选择
        2.3.2 PCR产物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2.3.3 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
        2.3.4 扬州鹅C品系的杂种优势验证
第3章 扬州鹅花斑羽色遗传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组建试验鹅群
        3.1.2 仔鹅的试验与管理
        3.1.3 主要仪器与材料
        3.1.4 羽色观察与记录
        3.1.5 体重测定
        3.1.6 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黄绒羽型(白羽)与花斑型杂交后代羽色分离
        3.2.2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羽色变化规律
        3.2.3 不同羽色表型对0~10周龄的体重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黄绒羽型(白羽)与花斑型杂交后代羽色分离
        3.3.2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羽色变化规律
        3.3.3 不同羽色表型对0~10周龄的体重的影响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我国地方鸭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品种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本研究所用鸭遗传资源简介
    1.3 微卫星标记
        1.3.1 微卫星概述
        1.3.2 微卫星标记优点
        1.3.3 微卫星标记的局限性
        1.3.4 微卫星分型技术
        1.3.5 STR标记在畜禽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1.4 畜禽品种鉴定的概述
        1.4.1 形态学标记
        1.4.2 细胞学标记
        1.4.3 生化标记
        1.4.4 DNA分子标记技术
        1.4.5 微卫星标记在生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地方鸭遗传资源体重和体尺性状测定及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测量工具
        2.1.3 测定指标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鸭品种体重与体尺各项基本参数
        2.2.2 鸭品种体重、体尺相关性分析
        2.2.3 体尺对体重指标的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
        2.2.4 部分鸭品种体重和体尺性状与中国家禽品种志比较
    2.3 讨论
        2.3.1 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特征
        2.3.2 体重与体尺相关性分析
第3章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对不同鸭遗传资源群体结构分析及品种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血液DNA提取
        3.1.3 全基因组重测序
    3.2 结果分析
        3.2.1 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3.2.2 群体结构分析
        3.2.3 品种鉴定
    3.3 讨论
        3.3.1 15个鸭遗传资源群体结构关系分析
        3.3.2 15个鸭遗传资源的系统发生关系
        3.3.3 15个鸭遗传资源鉴定
第4章 我国6个小体型鸭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品种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本采集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3 DNA提取
        4.1.4 溶液配制
        4.1.5 PCR反应体系及引物设计
        4.1.6 PCR产物检测
        4.1.7 STR分型测序
        4.1.8 统计原理与基因型判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2 PCR扩增产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4.2.3 10对荧光引物的最优化反应条件
        4.2.4 荧光PCR产物的STR分型
        4.2.5 所选微卫星座位的遗传参数
        4.2.6 引物在单个群体中的群体遗传学参数
        4.2.7 F统计量
        4.2.8 单个群体的遗传学参数分析
        4.2.9 遗传距离及其初步应用
        4.2.10 群体结构分析
        4.2.11 利用特有等位基因型进行品种鉴定
        4.2.12 利用共有基因型频率进行品种鉴定
    4.3 讨论
        4.3.1 各群体的样本含量
        4.3.2 群体遗传学参数与遗传距离
        4.3.3 Structure程序分析
        4.3.4 品种鉴定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鸭MEF2A/D基因CAG重复多态性和SNP的鉴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词语英语缩写
1 文献综述
    1.1 优质肉鸭选育现状
        1.1.1 我国肉鸭产业现状
        1.1.2 优质肉鸭品种选育进展
    1.2 家禽肌肉发育
    1.3 MEF2A和MEF2D基因功能
        1.3.1 MEF2基因家族概况
        1.3.2 MEF2A和MEF2D基因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1.3.3 MEF2A和MEF2D基因在肝脏中的作用
        1.3.4 MEF2A和MEF2D基因在平滑肌中的作用
        1.3.5 MEF2A和MEF2D基因在心肌中的作用
        1.3.6 MEF2A和MEF2D基因在骨骼肌中的作用
    1.4 微卫星及其侧翼序列SNP的多态性研究与应用
        1.4.1 微卫星多态性研究进展
        1.4.2 微卫星侧翼序列SNP的研究进展
        1.4.3 微卫星多态性和SNP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
    1.5 MEF2A和MEF2D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1.5.1 MEF2A基因多态性
        1.5.2 MEF2D基因多态性
    1.6 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与样品采集
        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农华麻鸭GF2系生产性能的测定
        2.2.2 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2.2.3 MEF2A和MEF2D基因编码区CAG重复及其侧翼序列的克隆
        2.2.4 MEF2A和MEF2D基因CAG重复多态性及其侧翼序列SNP的初步鉴定
        2.2.5 MEF2D基因编码区CAG重复多态性及其侧翼序列SNP的鉴定与分析
        2.2.6 MEF2D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华麻鸭GF2系生产性能的测定结果
    3.2 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
    3.3 MEF2A基因CAG重复多态性及其侧翼序列SNP的鉴定
    3.4 MEF2D基因CAG重复多态性及其侧翼序列SNP的鉴定
    3.5 MEF2D基因CAG重复多态性与其侧翼序列SNP间的关系
    3.6 MEF2D基因CAG重复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3.7 MEF2D基因CAG重复侧翼序列SNP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农华麻鸭GF2系生产性能
    4.2 鸭MEF2A和MEF2D基因编码区内CAG重复与其侧翼序列SNP的关系
    4.3 MEF2D基因编码区内CAG重复多态性及其侧翼序列SNP多态性与鸭生产性能相关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1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巢湖麻鸭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本
        1.1.2 微卫星引物
        1.1.3 试剂与仪器
    1.2 血液基因组提取
    1.3 PCR扩增反应
    1.4 电泳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液DNA的检测结果
    2.2 微卫星DNA多态性检测结果
    2.3 遗传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
3 讨论

(6)绵羊13号染色体生产相关性状的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摘要
Abstract
本文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绵羊的起源
    2. 实验羊品种简介
        2.1 中国美利奴棉羊(Chinese Merino)
        2.2 德国美利奴羊(Germany Merino)
    3. QTL 定位的试验设计中参考家系的构建
        3.1 参考家系构建的设计方案
        3.2 参考家系构建概述
        3.3 资源群体中对遗传标记的分析处理
        3.4 资源群体在绵羊构建绵羊基因组遗传图谱中的应用
        3.5 参考家系构建的研究进展
    4. 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4.1 遗传标记的概念
        4.2 分子遗传标记的分类
    5. 微卫星标记
        5.1 微卫星标记的原理
        5.2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5.3 微卫星标记分析
        5.4 微卫星标记的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
        5.5 微卫星 DNA(SSRs)遗传标记技术的发展
    6. QTL 分析
        6.1 QTL 的定义
        6.2 QTL 定位的试验设计
        6.3 QTL 定位的前提
        6.4 QTL 的检测
        6.5 QTL 定位的常用方法
        6.6 分析软件及网络资源
        6.7 绵羊重要经济性状 QTLs 的研究策略
    7. 绵羊生产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
        7.1 生长性状
        7.2 繁殖性状
        7.3 毛性状
        7.4 其它性状
    8. 绵羊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相关研究现状
        8.1 绵羊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8.2 绵羊基因组遗传连锁图研究进展
第二章 参考家系的构建与表型分析
    1. 参考家系杂交群体的选择
        1.1 德国肉用美利奴公羊
        1.2 中国美利奴母羊
        1.3 参考家系杂交群体父本、母本主要生产性状的差异比较
    2. 构建 QTL 定位参考家系
        2.1 资源群体的大小及示意图
        2.2 资源群体表型及测定方法
    3. 参考家系中生产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3.1 P 代与 F2 代分离群体的繁殖性状变异比较
        3.2 P 代与 F2 代分离群体的体重性状变异比较
        3.3 P 代与 F2 代分离群体的体重性状分布比较
    4.中国美利奴羊遗传结构的分析
        4.1 微卫星引物的选择
        4.2 数据统计处理
        4.3 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4.4 群体的遗传变异
        4.5 结论
    5. 讨论
第三章 绵羊 13 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与繁殖性状和体尺性状间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所需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统计分析
        2.1 等位基因频率(Allele frequency)
        2.2 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E)
        2.3 遗传杂合度(Heterozygosity,He)
        2.4 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2.5 微卫星标记与生产性能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部分 PCR 电泳图
        3.2 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数和遗传参数
        3.3 微卫星标记与繁殖性状和体尺性状的相关
        3.4 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繁殖性状和体尺性能的多重比较
    4 讨论
第四章 绵羊 13 号染色体连锁图谱的构建与 QTL 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所需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 电泳图
        3.2 微卫星标记基因分型结果
    4 绵羊 13 号染色体连锁图谱的构建
    5 绵羊繁殖性状和体尺性状定位结果
        5.1 参考家系体尺性状、繁殖性状的 QTL 分析结果
        5.2 绵羊繁殖性状 QTL 定位结果
    6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团头鲂EST-SSR的开发及在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
        1.1 转录组
        1.2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
    2 水产动物育种技术
        2.1 传统育种技术
        2.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3 微卫星标记及其在水产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3.1 群体遗传学研究
        3.2 亲缘关系鉴定和谱系分析
        3.3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和QTL定位
    4 数量遗传学及在水产育种中的应用
        4.1 数量性状
        4.2 遗传力(heritability)和遗传相关(genetic correlation)
        4.3 育种值(breeding value)
        4.4 杂交优势(heterosis)与配合力(combining ability)
    5 团头鲂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454 GS FLX高通量测序的团头鲂转录组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R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1.5 cDNA合成和扩增
        1.6 cDNA文库均一化
        1.7 样品准备与高通量测序
        1.8 序列拼接
        1.9 功能注释、基因分类和代谢途径分析
        1.10 微卫星序列(SSR)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查找和分析
    2 结果
        2.1 高质量RNA的提取和454转录组文库的构建
        2.2 454焦磷酸测序
        2.3 拼接
        2.4 开放阅读框(ORF)查找
        2.5 基因鉴定和注释
        2.6 比较分析
        2.7 微卫星(SSR)分布特征
        2.8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鉴定
    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团头鲂EST-SSR的开发及多重PCR的构建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团头鲂基因组DNA的制备
        1.5 团头鲂微卫星引物设计
        1.6 PCR扩增
        1.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1.8 数据处理和分析
        1.9 团头鲂微卫星多重PCR体系的筛选
        1.10 淤泥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2.2 微卫星引物筛选结果
        2.3 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构建
        2.4 淤泥湖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团头鲂微卫星亲子鉴定平台构建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样品采集
        1.4 DNA提取
        1.5 微卫星PCR扩增
        1.6 微卫星基因型分型
        1.7 计算机模拟分析
        1.8 分养家系的亲子鉴定分析
        1.9 混合家系的亲子鉴定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型分析
        2.2 计算机模拟分析
        2.3 单养家系的亲子鉴定
        2.4 混养家系的亲子鉴定
    3 讨论
    小结
第五章 团头鲂不同地理群体间杂交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团头鲂野生群体亲本收集
        1.2 人工繁殖
        1.3 团头鲂子代饲养和数据测量
        1.4 微卫星基因型分型
        1.5 杂交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团头鲂F_1代亲缘关系鉴定
        2.2 团头鲂亲本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团头鲂F_1代优良家系筛选
        2.4 团头鲂群体杂交优势分析
        2.5 3个群体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
        2.6 团头鲂不同地里群体间的杂交优势分析
    3 讨论
    小结
第六章 团头鲂F_1代20月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
    1 材料与方法
        1.1 家系的构建
        1.2 子代培育与生长性状数据测量与分析
        1.3 微卫星基因型分型和亲子鉴定
        1.4 遗传参数估计
        1.5 单性状育种值估计
        1.6 综合育种值估计
    2 实验结果
        2.1 亲子鉴定结果与子代生长
        2.2 遗传参数估计
        2.3 育种值估计
        2.4 综合育种值估计
    3 讨论
    小结
第七章 亲本对子代生长快和生长慢群体的贡献
    1 材料与方法
        1.1 繁殖策略和子代饲养
        1.2 样品采集和数据测量
        1.3 微卫星亲子鉴定
        1.4 数据分析
        1.5 有效群体数量(Ne)
        1.6 亲本对子代生长快和慢群体的贡献
        1.7 亲本育种值估计
    2 实验结果
        2.1 亲子鉴定结果
        2.2 生长快和生长慢群体的生长表现和遗传特征
        2.3 有效群体数量
        2.4 亲本对生长快和慢群体的贡献及优良亲本的选择
        2.5 中选亲本育种值分析
    3 讨论
    小结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室常用试剂、缓冲液的配制方法
附录二 团头鲂454高通量测序数据储存列表
附录三 团头鲂92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详细信息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授权专利
附录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奖励与荣誉
致谢

(8)罗非鱼不同选育家系遗传背景的微卫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 罗非鱼遗传背景研究进展
        1.1 形态学标记研究
        1.2 染色体组型研究
        1.3 生化标记遗传研究
        1.4 基于分子标记的罗非鱼遗传研究
    2 微卫星标记与罗非鱼遗传背景研究
        2.1 微卫星标记’
        2.2 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
        2.3 微卫星指纹图谱与种质鉴别
        2.4 微卫星标记与罗非鱼表型相关性
    3 微卫星标记与鱼类遗传育种
        3.1 微卫星标记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
        3.2 发展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微卫星引物筛选及样本容量确定
    1 材料及仪器设备
        1.1 试验鱼
        1.2 样品采集试剂及用具
        1.3 DNA提取和检测试剂及仪器
        1.4 PCR反应、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试剂及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2.2.1 引物信息
        2.2.2 筛选方法
        2.2.3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2.4 PC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
        2.3 样本容量的确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罗非鱼基因组提取结果
        3.2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3.2.1 家系混合DNA的PCR扩增图谱
        3.2.2 等位基因数及大小
        3.3 样本容量对遗传参数的影响
        3.3.1 样本量对平均等位基因数的影响
        3.3.2 样本量对平均杂合度数的影响
        3.3.3 样本量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罗非鱼家系遗传分析中的微卫星引物选择
        4.2 罗非鱼家系遗传分析中样本量的确定
第3章 不同罗非鱼家系的遗传背景分析
    1 材料与设备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 试验步骤
        2.1 DNA提取及检测
        2.2 PC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图谱
        3.2 奥利亚罗非和尼罗罗非鱼各家系的等位基因数
        3.3 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各家系的杂合度
        3.4 奥利亚罗非和尼罗罗非鱼各家系的多态信息含量
        3.5 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各家系Hardy-Weinberg检测
        3.6 家系间的遗传分化
        3.6.1 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3.6.2 F-统计量与基因流
    4 讨论
        4.1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平衡
        4.2 亲缘关系与遗传分化
        4.3 遗传背景分析与罗非鱼家系育种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隆林山羊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隆林山羊品种特征与研究进展
    2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2.1 生物多样性
        2.2 畜禽遗传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
        2.3 我国山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3 微卫星标记
        3.1 微卫星标记的结构与特性
        3.2 微卫星标记的原理与形成机制
        3.3 微卫星标记在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隆林山羊周岁体重与体尺指标的通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来源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重和体尺指标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2.2 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 体重与体尺指标的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
    3 讨论
        3.1 隆林山羊体重和体尺指标的变化
        3.2 隆林山羊体重与体尺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3.3 隆林山羊体重与体尺指标间的线性回归及通径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隆林山羊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隆林山羊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3 ABI-3730XL测序仪的检测结果
        2.4 群体遗传多样性
    3 讨论
        3.1 微卫星座位的选择
        3.2 微卫星座位的遗传特性
    4 小结
第四章 微卫星座位与隆林山羊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隆林山羊10个微卫星位点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2.2 10个微卫星位点各基因型在生长性状中的最小二乘均值
        2.3 10个微卫星位点在生长性状中的优势基因型及等位基因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论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大黄鱼不同家系生长、抗逆性状比较及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水产动物抗逆性评价和选择育种
        1.1.1 水产动物抗逆性研究
        1.1.2 选择育种研究进展
        1.1.3 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
        1.1.4 遗传参数、育种值在水产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1.2 微卫星标记及其应用
        1.2.1 微卫星概述
        1.2.2 微卫星开发及评价方法
        1.2.3 微卫星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背景
        1.3.1 大黄鱼资源及养殖现状
        1.3.2 大黄鱼种质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1.3.3 大黄鱼遗传育种基础研究进展
        1.3.4 本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不同大黄鱼家系抗逆性状比较及遗传参数估计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1月龄大黄鱼对高温、低盐和干露胁迫耐受性测试的总体结果
        2.2.2 不同家系鱼苗对高温、低盐和干露胁迫耐受性的比较
        2.2.3 1月龄大黄鱼3个抗逆性状遗传力估计
    2.3 讨论
        2.3.1 关于高温、低盐、干露耐受性评价及其相关性
        2.3.2 遗传参数在大黄鱼育种中的应用
第3章 大黄鱼家系早期阶段生长性状比较及遗传参数估计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长性状表型参数
        3.2.2 不同生长时期家系全长及体质量的差异分析及多重比较
        3.2.3 生长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力
        3.2.4 性状之间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
    3.3 讨论
        3.3.1 大黄鱼家系构建及生长性能比较
        3.3.2 大黄鱼早期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比较
第4章 基于表型值和育种值的大黄鱼生长及抗逆性状相关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大黄鱼抗逆和生长性状育种值的估计
        4.2.2 大黄鱼逆境胁迫耐受性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
    4.3 讨论
        4.3.1 动物模型BLUP法在大黄鱼家系选育中的应用
        4.3.2 基于育种值和表型值的性状相关性分析
第5章 大黄鱼微卫星标记在F1家系中的分离方式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性状的表型值分布
        5.2.2 微卫星位点基因型及其分布情况
        5.2.3 标记-性状相关分析与多重比较
        5.2.4 最优基因型组合筛选
    5.3 讨论
第6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微卫星标记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湖羊养殖技术优化与应用[D]. 赵志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扬州鹅不同品系STR遗传多样性检测及其花斑羽色遗传规律研究[D]. 李典辉. 扬州大学, 2020
  • [3]我国地方鸭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品种鉴定[D]. 王统苗. 扬州大学, 2020
  • [4]鸭MEF2A/D基因CAG重复多态性和SNP的鉴定与分析[D]. 米红奎.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5]1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巢湖麻鸭群体的遗传多样性[J]. 夏婷婷,周丽,陈兴勇,匡厚坤,耿照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6]绵羊13号染色体生产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 贾春阳.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7]团头鲂EST-SSR的开发及在育种中的应用[D]. 罗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8]罗非鱼不同选育家系遗传背景的微卫星分析[D]. 杜雪松.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8)
  • [9]隆林山羊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 赵子贵. 广西大学, 2013(03)
  • [10]大黄鱼不同家系生长、抗逆性状比较及遗传分析[D]. 韦信键. 集美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微卫星标志物在畜牧业育种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