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的问题及对策

甘孜州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的问题及对策

一、甘孜州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树刚[1](2018)在《甘孜州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孜州全称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四川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面积占了四川省的三分之一,其独特的川藏高原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区域特色非常明显的农牧产品。在甘孜州委州政府大力助推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下,甘孜州的特色农牧产业的发展得到了绝佳的发展环境。近年来,甘孜州的特色农牧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也随之逐渐壮大,无论是加工企业的数量,还是加工产品的类别都有了显着的增长。然而受地域环境限制、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依然存在发展滞后于四川内陆地区,加工业发展起步晚、产业规模小、产品特色不明显、食品生产从业素质较低、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通过研究甘孜州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的现状、问题及制约因素,寻求解决甘孜州特色农牧产业发展问题的新思路,促进甘孜州现代特色农牧产业加快发展,切实为甘孜州农牧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参考。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并进一步通过SWOT综合分析了甘孜州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优劣、逆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符合甘孜州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最后,本文在通过调查研究构建分析模型和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立足长远,合理资源配置;依托全域旅游,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业;集中优势发展“一瓶水”产业,幅射引领其他特色产业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特色产品的附加值;借力“互联网+”,拓宽营销渠道;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圣洁甘孜”品牌知名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特色农牧产业;统筹规划资金投入;提高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等9条建议。

耿仲钟[2](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王琦[3](2012)在《宏观社会经济变迁与农户生计策略 ——以大渡河上游典型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脆弱、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发展、农户适应及其生计问题的解决受到持续而热烈的关注。在传统农区,农户长期维系着一种受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驱动的小农经济,他们基于对各种机会的响应来调整生计策略。宏观社会经济变迁影响塑造了农户生计的选择/模式,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已有研究并没有很好地回答两者之间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机理,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地方政府在制定地区适应策略上出现定位偏差。因此,有必要对宏观社会经济变迁与农户生计策略的联系进行全面审视和综合研究。本文以大渡河上游金川县的河坝农区、中山半农半牧区的4个典型村为例,利用随机分层抽样、参与式农村评估(PRA)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农户调查,根据生计特点划分了农户生计类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数学计量及实证方法综合研究了宏观社会经济变迁与农户生计策略响应的过程与机理,进而在政府层面和农户层面上提出了实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适应策略。本文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宏观社会经济变迁的主体表现特征:①下户以来,典型村的人口和家庭再生产存在一定的波动,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结构趋向简单化。②劳动力转移受政策、资源和市场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典型村第一产业劳动力逐年下滑,二三产业劳动力逐年上升,随着劳动力高速转移的完成,三大产业劳动力目前已趋于稳定。③在种植业方面,典型村粮食产量始终处于平缓变化,中山村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河坝村。与此同时,种植结构也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小麦下降,玉米上升,洋芋有所增加,经济价值不高的杂粮变化不大。中山村农户对作物种植的调整,表现出比河坝村更为积极的紧迫性。④在林果业方面,雪梨、苹果等水果的产量和种植数量波动幅度极为明显。市场价格影响了农户对林果业的选择,自然灾害对林果业产量有较大影响。⑤在养殖业方面,典型村农户自下户后纷纷扩大了畜群规模,牲畜总数量、出栏数量、商品率都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河坝村和中山村在畜牧业上差异较大,养殖业成为中山村农户增收的主要渠道。⑥典型村农户总体收入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现出4个明显的波动期。河坝村农户人均实际收入高于中山村,依次表现为丹扎木村>沙耳尼村>克尔马村>石达安村。但就年均增长率来看,中山村明显高于河坝村。此外,农户的农业、林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均显着降低,牧业和二三产业快速上升。河坝村农户在农业、林业、牧业上所占份额低于中山村,三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⑦粮食收购制度的取消,解放了农村逐渐显性并日益严重的剩余劳动力,为发展非农生计提供了条件。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直接方便了生产,为增产提供了可能,但完全的市场化,农户也不得不承担农资价格飞涨的代价。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在典型村并未表现出实际的生态价值。“废赋税”与“施补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实行农业补贴对研究区农户促进增产增收的作用还十分有限。“新农合”与“新农保”解决了部分农户看病与养老的难题,但制度的设计、运营都没有有效瞄准农户生计的实际需求。“普九”的开展,对减轻典型村尤其是中山村农户教育负担起了积极作用,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转移,教育支出是农户重大的生计压力来源。搞好农村水、电、路、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是藏区系列扶贫项目的主题,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挖掘收入增长的潜力,导致离促农增收的终极目的还有一定距离。(2)农户生计策略对宏观社会经济变迁的响应具有明显的阶段、地域和农户差异性。自然资源(梨树、苹果等果树资源)禀赋和市场化进程对农户生计策略响应的影响较大。山区的地理条件对农户生计活动具有很强的塑造性。不同类型农户的响应策略主要体现在对非农生计活动的选择上。生计多样化是农户生计响应的普遍选择。(3)农户生计资产决定着生计策略的选择。劳动力数量、公共基础设施、特殊经历和学生比重对农户非农生计策略的选择存在正向影响。人均实际耕地面积、家庭住房情况、家庭生产资产和老人比重对农为主生计策略的选择影响也较显着,而社会关系网在对农户生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4)农户生计多样化随着农户类型分化而分异。农业生计多样化水平表现为,农为主型>非农为主型>纯农型,且中山村高于河坝村;非农生计多样化水平表现为,非农型)非农为主型>农为主型,河坝村高于中山村;农户的整体多样化水平表现为,非农为主型>农为主型>非农型>纯农型。家庭劳动力配置、进入门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女性在非农多样化上处于弱势地位。(5)宏观社会经济的变迁塑造了农户生计策略的演变路径,生计多样化是农户适应宏观社会经济变迁的主要策略。国家体制、政策、经济、环境等背景因素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塑造性较强,而农户家庭自身条件和认识/响应的能力导致了农户类型的分化。(6)稳定生产资料价格,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农户把握市场,完善教育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实施“农业后继者培养工程”、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地方政府最为贴近农户生计需要的适应策略。针对不同类型农户而言,纯农型、农为主型农户今后可借助政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传统农业活动中挖掘潜力。非农为主型、农户应适当优化非农生计活动,或从农业活动中寻求增收渠道。非农型农户则需要巩固非农生计成果,增强非农就业竞争力。

狄强[4](2010)在《基于安全与效率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粮食危机风波愈演愈烈,所以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粮食问题研究的范围涉及许多方面,对中国而言归根结底集中到两个方面,一个是粮食安全问题,另一个是粮食流通问题。自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1995年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一文以来,大量的国内外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目前制约粮食生产能力的许多因素都表明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存在着巨大的压力。粮食流通问题主要是体制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自从1953开始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流通体制到2004年我国政府宣布粮食流通领域的全面市场化,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目前仍然处在不断深入的推进过程中。解决粮食流通体制问题的核心就是提升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目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差距就非常明显。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与粮食安全的保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首要目标就是提升运行效率,但在中国具体国情的环境下不能抛开粮食安全这个前提。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产量的供给保证,而且在市场化的条件下粮食流通是连接粮食消费与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起着直接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纵观建国后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与保障粮食安全就没有取得过真正的协调统一,两者之间更多的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对于我国而言,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以更合理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提升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我国已于2004年实现了粮食流通的完全市场化,但是这并不代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创新过程的结束,相反而是其过程不断深入的大好契机。粮食流通的全面市场化只是在长期的流通制度变迁过程中在宏观层面实现了粮食流通的正式制度创新,在微观制度层面例如交易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以及粮食流通体系层面的创新与发展还有相当的滞后性。目前不仅粮食流通体制自身的运行效率不高,而且对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的支持也非常有限。所以现阶段研究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根据研究的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提出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关于粮食流通体制、粮食安全以及粮食流通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的相关文献。第二部分(第2章):选取国际上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和印度这三个国家,对其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和粮食流通体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国外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得出对中国的启示。第三部分(第3—4章):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对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行全面的分析。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充满了反复与艰辛,它是保障粮食安全与提升粮食流通效率两者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由于粮食商品的特殊性以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存在“路径依赖”的特点,所以从其改革历史进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对现在粮食流通体制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时间段是指从建国后自由粮食购销体制到2004年粮食流通实现全面市场化的整个过程。第四部分(第5—8章):首先主要从总体层面对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现阶段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协调统一是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创新的综合性目标。从这一目标出发,第四部分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点是基于保障安全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创新分析,主要从粮食流通提升中长期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第二点是基于提升效率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创新分析,主要从粮食流通的体系层面出发对粮食市场体系、粮食企业与粮食加工业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提出以保持粮食价格体系动态稳定为前提的粮食流通保障中长期粮食安全的理论观点,并对此作了分析与论证。本文认为粮食安全即粮食供求趋于平衡的一种状态,市场化的调节手段在现阶段必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首选。粮食流通在本质上可以认为是粮食产业链价值增值的过程。由于粮食产品的附加值很低,所以价格体系的动态稳定是粮食产业链稳定和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的重要表征。论文对我国粮食市场价格体系的整合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就如何提升粮食价格体系的动态稳定性作了分析与论证,揭示了流通保障中长期粮食安全的机理。本文认为粮食安全也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在粮食流通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下,政府仍然对粮食安全负有首要责任。除了加大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外,更多的是采用粮食直补、产销区域对接、粮食储备等流通领域的间接市场调控手段。其实质也是为了增强粮食价格体系的动态稳定性,从而实现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目标。2.本文主要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基础和国家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粮食流通制度变迁的强制性和渐进性。论文认为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供求的特点,必然决定了粮食流通制度变迁应当是由国家所主导的强制性变迁过程,这能够有效弥补粮食流通制度供给的不足,而且能够使改革后的粮食流通制度形成共有信念的维持系统。渐进性的特征表现在由于我国是典型的“增量”改革的模式,所以中国粮食流通制度的变迁实质上是“速变制度”与“滞变制度”两者相互协调的过程。最后本文依据“路径依赖”理论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粮食问题的认识和粮食利益集团的存在是中国粮食流通体制长期处于低效率的水平和粮食流通制度变迁反复性的根本因素。3.本文在对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创新总体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粮食市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研究。论文指出粮食批发市场在粮食流通渠道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政策扶持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和完善传统粮食批发市场各项功能的关键。粮食期货市场在粮食流通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当充分利用价格发现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引导粮农和厂商按需组织生产和流通,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拓展原有的粮食流通渠道,同时积极运用期货的交割功能有效促进粮食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对接。目前国内对粮食零售市场的研究非常少,本文以成品粮的差异程度为前提,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对成品粮的差异化策略和粮食零售组织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从粮食流通制度与粮食流通体系两者相互作用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史进程的特点,并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按照一定的特征标准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分析认为在贯穿整个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时间阶段内(主要在“双轨制”时期),政府试图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提升粮食流通效率两者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然而由于粮食流通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它们之间更多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相互协调统一的目标无法实现时,政府只能退而其次被迫选择政治意义更强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粮食政策的首要目标。在2004年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以后,效率目标的重要性逐步加强,同时安全也是不可动摇的根本目标。所以积极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加强现阶段基于安全与效率的粮食流通体制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当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数据取得方面的因素使得本文在部分章节中无法对研究的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定量分析。另外,由于粮食问题非常复杂,涉及的范围大,比如“三农问题”、未来粮食生产能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际粮食消费状况,乃至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等诸多因素都对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有重要影响。限于本人能力有限以及论文的篇幅,本文主要从安全和效率的视角对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问题进行研究,由于隔离了前述重要的影响因素,降低了本文分析的全面性,这些缺陷以及不足有待在今后的继续研究中加以改进。

秦莉[5](2009)在《四川省粮食安全目标下合理粮食储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受到了中外学者的长期关注。在保障粮食安全的体系中,粮食储备起到了调节粮食供求波动,实现粮食供需平衡的“蓄水池”、“稳定器”的作用,是解决粮食供需紧急缺口的有效应急措施,国家通过粮食储备的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来调节市场粮价、粮食供需。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如何利用粮食储备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外学者关注的有关粮食安全的焦点之一。作为我国唯一的西部地区粮食主产省区的四川省,其粮食安全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粮食安全和粮食储备状况有着其自身的特点,研究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的粮食储备规模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粮食储备规模的研究有典型代表意义。本研究从粮食安全和粮食储备的一般概念出发,全面分析了四川省粮食安全现状、粮食储备现状和粮食储备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根据粮食储备规模模拟的各种方法,结合大量的数据,从区域协调和品种结构协调方面,分别模拟出了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所需的合理储备粮规模。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粮食储备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结构和布局,提出有关改进粮食储备管理的方法和措施,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毕红卫[6](2008)在《湖南金健米业有限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粮食产业化经营是粮食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提到了突出位置,粮食产业化经营也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对粮食产业发展经营问题的应用研究仍很薄弱。论文从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现状入手,指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虽然在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造成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效益不明显,在社会经济中的贡献不大。对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和分析研究后,认为制约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因素,主要有7个方面:自然客观条件的限制;粮食加工业的实际市场准入门槛低;缺乏全省整体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长远谋略;市场与物流体系较为薄弱;粮食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产业政策缺乏的稳定性、连续性与整体性;政府在政企关系上还存在着不符合市场运作。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推进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对策:一是拓展基地,优化种植结构,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建立稳固生产基地,推广优质稻,发展杂粮生产,完善直补政策等方面着手,提高粮食的持久生产能力。二是坚持品牌战略,打造产业龙头。三是培育产业集群,实施梯度开发。要着眼整体布局,突出省会重点,注重发展层次,实施梯度开发。四是发展现代物流,打造粮食流通快速通道。要以现有批发市场为基础,建设物流园;以市场为导向,打造跨省通道;以现有粮食仓储为基础,加强设施建设;以城市城镇为节点,建立粮食供应网络。五是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六是加快制度创新,确保产业持久发展。从利益联结、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户销协作、行业自律等几个方面注重培养内生机制。七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为产业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包括财政扶持,税收减免,收费减免,信贷服务等环节的政策支持。八是转变政府职能,围绕科技、中介、信息等方面构建产业发展急需的服务体系。

黄成毅[7](2007)在《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和人口大省,在当前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数量日趋减少和质量逐年下降的背景下,深入开展耕地资源的供需动态变化预测与综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区位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系统学理论等理论基础,结合四川省土地供需状况和人地矛盾实际,运用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及人口预测方法,预测、演拟了2006~2020年全省及省内各大区域的耕地供给量和需求量。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总量(数量)、均量(人口)、质量、时间和区域(空间)等五个维度对全省未来年期的耕地供需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耕地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形势十分严峻,全省耕地在总量、均量和质量维度上均将于2015年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供需缺口将呈日益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四川地域面积广阔,全省各大区域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口及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在耕地资源供需状况上存在极大的区域差异性,在研究期内,除川中和川东北区域供给略有盈余外,其余几大区域的耕地在数量、均量和质量维度上均出现供不应求的严峻形势(其中,以川西北高原山区为最甚)。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的川中丘陵区,截止2020年底,区内耕地资源在总量、均量维度上略有盈余,但在质量维度上仍将于2020年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川东北区域由于耕地资源总量较大,故研究期内,在各维度上均为供给有余。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成德绵地区耕地资源在总量、均量维度上均将于2012年进入供不应求状态,区域人地关系极为紧张。而耕地资源在质量维度上也将于2010年出现供给危机;与之相似,川西南地区也将在总量、均量维度上于2012年出现耕地供不应求状态。同时,该区域耕地在质量维度上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将于2019年出现供给危机。川西北高原山区耕地资源的供需形势则更为严峻,无论是资源的总量、均量还是资源质量,都将于2007年即处于供求失衡状态。立足以上研究结果,针对我省日益严峻的耕地资源供需形势,分别从管理、经济、法律和技术的角度,提出了确保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颜加勇[8](2006)在《国家储备粮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学术界和老百姓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逐年减少,再加上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出现的粮价大幅度上涨,使得粮食安全问题较之以前更为人们所关注。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从1998年到2002年减少9896千公顷,减少8.7%,预计这种调减惯性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将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稳定供给,如果今后几年我国粮食生产仍然在4.55亿吨徘徊,粮食的进出口保持基本平衡,预计2003~2005年的粮食产需缺口约11500~12500万吨。这就意味着,粮食库存到2005年末将下降到较低水平。如果再考虑库存粮食中有一定比例的陈化粮已不能使用,库存粮食品质、结构与市场需求也存在一定的脱节等因素,实际库存将更低。这对我国今后粮食安全将产生不利影响。 粮食储备对调节粮食供给波动、平抑粮食价格、稳定粮食生产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宏观调控作用,被视为国家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段。但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目前仍存在很大缺陷,主要是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过大,成本过高;国家粮食储备暴露出了明显的效率低、时效性差、透明度低等弊端,使得粮食储备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特别是在国家储备粮规模逐年攀升的同时,粮食供给却一度出现紧张,粮食价格又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扬。高储备率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巨额的财政负担,同时也会给储粮企业带来过高的成本支出。如何以低成本运作国家粮食储备则成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一个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旨在构建低成本运作的国家储备粮保障体系。首先介绍研究的问题、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及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对象的背景;然后在全面分析我国粮食产需状况及发展趋势、各区域的粮食供求平衡状况及粮食贸易的流量和流向的基础上,明确国家储备粮储备的目标和需要保障的粮食安全的现状及趋势,确定国家储备粮库的合理布局;根据粮食生产的年度波动,采用模拟的方法从分品种的角度来确定国家储备粮的储备规模和品种结构;接着探讨利用粮食进出口贸易和农户储备来降低国家储备粮规模的可行性,比较和借鉴国外粮食储备管理体制的先进经验和运作模式;最后在全文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低成本运作国家储备粮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由于城市化率的迅速上升,城镇人口的口粮直接消费总量略有增

高瑛[9](2006)在《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此,中央政府把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根据资源禀赋、经济制度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制订不同的粮食政策,但总的来说就是对其购销实行各种管制措施,以保障粮食安全。 本研究以粮食安全保障为着眼点,通过对粮食安全现状和粮食各产销环节(生产、流通、国际贸易和消费)的分析,指出粮食产销利益失衡是影响我国安全保障的重要因素。从粮食安全现状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近些年,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从1980—2003年粮食安全各个评价指标实际值变动情况及粮食安全指数综合评价值看,粮食产量波动和价格波动对粮食安全影响最大,粮食贸易和储备对粮食安全影响较小。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由国内的生产和流通所引起。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贸易各个环节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也支持了上述的研究结论。这样一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就必须从解决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着手。 在对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的分析中,笔者重点分析了粮食产销利益失衡的原因、粮食产销利益主体以及粮食产销利益失衡的表现。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的出现既有政策上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工业偏向的发展战略使得农业剩余成为工业化原始资金积累的源泉,而传统的粮食统购统销加剧了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通过对粮食产销利益主体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的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利用博弈的方法分析粮食产销利益失衡可以发现利益的流向及其具体表现,即粮食生产者利益向经营者和消费者转移、粮食主产区利益向粮食主销区转移(进一步表现为粮食主产区政府利益向主销区政府转移)。 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给,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充分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但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相比,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存在粮食产销区之间利益协调政策缺乏、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解决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必须借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长效机制。 建立新型粮食产销协作关系是建立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我

罗守全[10](2005)在《中国粮食流通政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敏感问题,同时又是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长期潜心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粮食流通对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2004年,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标志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行政策的不完善,当前我国粮食流通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粮食信贷支持政策不完善、粮食产销区的购销协作关系不稳定、政府粮食储备管理机制不活、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滞后,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会阻碍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本文认为,解决我国粮食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供求引导粮食流通。其次,为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保证粮食安全,政府必须对粮食流通实施宏观调控。最后,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应注意把握好方式和力度,防止干预过度。 在粮食收购问题上,应继续坚持价格支持政策,这是当今世界各国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的通行做法。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应借鉴美国、欧盟等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为将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对市场干预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应采取直接价差补贴方式。 在粮食信贷问题上,政府必须给予政策性金融支持。在粮食市场放开后,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农业发展银行在粮食信贷资金供应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惜贷”现象是正常的。为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对粮食信贷的支持,需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剥离企业的政策性债务,提高其资产质量和还贷能力;同时需要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向粮食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政府应该对其他金融机构从事粮食信贷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措施。 在粮食产销区购销协作问题上,中央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粮食产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可以使粮食合理有序地从粮食产区向粮食销区流动,有利于发挥产销区各自的比较优势。当前,产销区购销协作关系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受短期利益的驱使。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粮食风险基金分配方式的办法,打破过去地方政府博弈的低效率均衡,促进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真正形成。 在政府粮食储备问题上,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承储企业管好储备粮的积极性。在储备粮轮换方面,应通过粮食批发市场运用招标和拍卖机制进行操作,降低轮换成本,更好地发挥调控作用。 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问题上,为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促进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应适当保留部分效益比较好的国有骨干粮食企业,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改组改造。 总之,只有妥善解决上述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才能保证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甘孜州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孜州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甘孜州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农牧产业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甘孜州农牧业现状
    2.2 甘孜州农牧产业加工现状
        2.2.1 甘孜州农牧产品加工业原料情况
        2.2.2 甘孜州农牧产品加工产业现状
    2.3 甘孜州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分析
        2.3.1 原材料方面
        2.3.2 加工技术落后
        2.3.3 产品多数单一且更新换代慢
        2.3.4 从业人员素质低下
        2.3.5 “圣洁甘孜”区域品牌缺乏有效管理
        2.3.6 产品定位不准、产业规划不合理
        2.3.7 SWOT分析要素的确定及其定性评估
3 发展对策建议
    3.1 立足长远发展,合理资源配置
    3.2 依托全域旅游,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业
    3.3 集中优势发展“一瓶水”产业,引领其他特色产业发展
    3.4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特色产品的附加值
    3.5 借力“互联网+”,拓宽营销渠道
    3.6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圣洁甘孜”品牌知名度
    3.7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特色农牧产业
    3.8 统筹规划资金投入
    3.9 提高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4 论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甘孜州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2 甘孜州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致谢
作者简历

(2)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3)宏观社会经济变迁与农户生计策略 ——以大渡河上游典型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获取
    2.3 农户类型划分
    2.4 农户样本特征
    2.5 数据分析方法
第3章 宏观社会经济变迁
    3.1 人口和家庭再生产
    3.2 劳动力的转移
    3.3 农业的变迁
    3.4 农户收入变迁
    3.5 农经体制及惠农政策的变迁
第4章 农户生计策略对宏观社会经济变迁的响应
    4.1 1982~1998年:以资源为导向
    4.2 1999~2010年:从资源到市场
    4.3 生计策略响应的特点与规律
    4.4 农户对目前生计策略的认知
    4.5 农户的生计策略调整预期
    4.6 未来的生计走向—农民与农业的难题
第5章 农户生计资产与生计策略的关系
    5.1 生计资产与生计策略的关系
    5.2 生计多样化的测度与评估
第6章 宏观社会经济变迁与农户生计策略
    6.1 “宏观社会经济变迁—农户生计策略演变”分析框架
    6.2 可持续生计的构建路径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4)基于安全与效率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粮食的概念
        1.2.2 体制与体系的概念
        1.2.3 本文研究粮食流通的区域范围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框架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1.5 文献综述
        1.5.1 粮食安全方面的文献综述
        1.5.2 粮食流通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文献综述
        1.5.3 粮食流通体制方面的文献综述
        1.5.4 简要评述
2. 国外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及粮食流通体制的特点
    2.1 美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及粮食流通体制的特点
        2.1.1 美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2.1.2 美国粮食流通体制的特点
        2.1.3 美国粮食流通体制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的分析
    2.2 日本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及粮食流通体制的特点
        2.2.1 日本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2.2.2 日本粮食流通体制的特点
        2.2.3 日本粮食流通体制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的分析
    2.3 印度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及粮食流通体制的特点
        2.3.1 印度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2.3.2 印度粮食流通体制的特点
        2.3.3 印度粮食流通体制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的分析
    2.4 国外的经验总结
        2.4.1 农业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条件
        2.4.2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
        2.4.3 政府在粮食流通领域的直接支持逐步减弱
        2.4.4 非常重视粮食流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
    2.5 国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2.5.1 重视未来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
        2.5.2 逐步加大粮食流通保障粮食安全的力度
        2.5.3 重视粮食流通效率的提升
        2.5.4 转变国家在粮食流通领域的调控手段
3.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3.1 自由购销时期(1949年—1952年)粮食流通体制运行的特点
    3.2 统购统销时期(1953年—1978年)粮食流通体制运行的特点
        3.2.1 粮食流通制度层面的特点
        3.2.2 粮食流通体系层面的特点
    3.3 转轨初期(1978年—1993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特点
        3.3.1 粮食流通制度层面的改革特点
        3.3.2 粮食流通体系层面的改革特点
        3.3.3 相关结论
    3.4 转轨中期(1993年—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特点
        3.4.1 粮食流通制度层面的改革特点
        3.4.2 粮食流通体系层面的改革特点
        3.4.3 相关结论
    3.5 转轨末期(1998年—2004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特点
        3.5.1 粮食流通制度层面的改革特点
        3.5.2 粮食流通体系层面的改革特点
        3.5.3 相关结论
    3.6 经验与启示
4.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4.1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1.1 制度变迁理论
        4.1.2 国家理论
    4.2 中国粮食流通制度的强制性变迁特征
        4.2.1 中国粮食流通制度强制性变迁的必然性
        4.2.2 中国粮食流通制度强制性变迁的成功性
        4.2.3 中国粮食流通制度强制性变迁的局限性
    4.3 中国粮食流通制度的渐进性变迁特征
        4.3.1 中国粮食流通制度的渐进性变迁路径
        4.3.2 基于"速变"与"滞变"理论的中国粮食流通制度渐进性变迁的特征分析
        4.3.3 基于"增量"理论的中国粮食流通制度渐进性变迁的特征分析
    4.4 中国粮食流通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4.4.1 对粮食问题的传统认识
        4.4.2 粮食利益集团的存在
    4.5 结论
5.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创新的总体分析
    5.1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创新的目标
        5.1.1 提升粮食流通效率是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创新的基本目标
        5.1.2 安全与效率的协调统一是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创新的综合目标
    5.2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5.3 粮食流通体系的创新要点
        5.3.1 粮食流通渠道创新
        5.3.2 粮食流通组织创新
    5.4 粮食流通管理措施的创新要点
        5.4.1 粮食流通管理目标创新
        5.4.2 粮食流通立法创新
        5.4.3 大力推进粮食管理机构改革
6. 基于保障安全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创新分析
    6.1 粮食安全的概念和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
        6.1.1 粮食安全的概念: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定义和分析
        6.1.2 我国当前粮食安全的形势分析:中长期粮食安全问题是关键
        6.1.3 关于粮食安全的一个补充思考:粮食统计口径的调整
    6.2 以价格体系动态稳定为前提的流通保障中长期粮食安全的机理
    6.3 价格体系的动态稳定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的分析
        6.3.1 价格体系的动态稳定是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的重要表征
        6.3.2 检验粮食市场价格体系动态稳定性的相关系数分析法
        6.3.3 检验粮食市场价格体系动态稳定性的IMC指数分析法
        6.3.4 粮食现货市场价格与期货市场价格的协整分析
        6.3.5 提升粮食价格体系动态稳定性的措施
    6.4 粮食直补手段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的分析
        6.4.1 直补手段对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基于博弈角度的分析
        6.4.2 现阶段粮食直补手段所取得的成就
        6.4.3 客观看待粮食直补手段的效果
    6.5 粮食储备手段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的分析
        6.5.1 储备对保障粮食安全的本质作用
        6.5.2 我国粮食储备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6.5.3 完善粮食储备手段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6.6 产销区域对接手段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的分析
        6.6.1 粮食产销区域对接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及意义
        6.6.2 我国粮食产销区域对接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6.6.3 加快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6.6.4 加强粮食产销区域对接的协作机制建设
7. 基于提升流通效率的粮食市场体系创新与发展
    7.1 粮食批发市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7.1.1 批发市场对提升粮食流通效率的重要意义
        7.1.2 做好政府规划,进一步加强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
        7.1.3 拓展粮食批发市场的物流和信息服务功能
        7.1.4 提升粮食批发市场的电子商务水平
    7.2 粮食期货市场的创新与发展
        7.2.1 我国粮食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7.2.2 利用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引导粮农和厂商按需组织生产和流通
        7.2.3 交割功能能够有效促进粮食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有效对接
    7.3 粮食零售市场的创新与发展
        7.3.1 粮食零售市场充分发展的前提:成品粮的差异化程度
        7.3.2 成品粮差异化的策略分析
        7.3.3 粮食零售市场的组织结构优化:建立粮油连锁专卖店
        7.3.4 案例:上海良友金伴便利零售连锁的发展之路
8. 基于提升流通效率的粮食企业与加工业创新与发展
    8.1 我国粮食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8.1.1 我国粮食企业发展的历程
        8.1.2 我国粮食企业发展的现状
        8.1.3 我国粮食企业创新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8.1.4 案例分析一:中粮集团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8.1.5 案例分析二:嘉吉集团的供应链整合发展模式
    8.2 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创新与发展
        8.2.1 创新与发展我国粮食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8.2.2 制定粮食加工业的发展规划,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积极进行引导
        8.2.3 提升粮食加工业的产业集中度水平
        8.2.4 加大科技水平投入,提升粮食产品的附加值
9.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四川省粮食安全目标下合理粮食储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基本内容、研究思路、方法与前提观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点及可能的不足
2 粮食安全和粮食储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1 粮食安全的基本理论
    2.2 粮食储备的基本理论
    2.3 粮食安全和粮食储备关系
        2.3.1 粮食储备对市场粮价的宏观调控
        2.3.2 粮食储备对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
        2.3.3 粮食储备对粮食供应的宏观调控
3 四川粮食安全及粮食储备
    3.1 四川粮食安全
        3.1.1 研究四川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3.1.2 四川粮食安全概述
    3.2 四川粮食储备
        3.2.1 研究四川粮食储备的意义
        3.2.2 四川粮食储备体系概述
4 四川粮食储备的区域协调性分析
    4.1 影响粮食储备规模的因素
        4.1.1 粮食安全因素
        4.1.2 经济因素
        4.1.3 资源因素
    4.2 粮食储备规模测定的一般方法
        4.2.1 FAO标准
        4.2.2 生产周期法
        4.2.3 调整系数法
        4.2.4 波动指数法
    4.3 四川粮食储备的分区规模研究
        4.3.1 分区及各区域简介
        4.3.2 各区域粮食储备规模的模拟
    4.4 小结及政策建议
        4.4.1 小结
        4.4.2 政策建议
5 四川储备粮品种结构协调性分析
    5.1 储备粮品种简介
        5.1.1 稻谷
        5.1.2 小麦
        5.1.3 玉米
    5.2 储备粮分品种储备规模的模拟
        5.2.1 模型的简要介绍
        5.2.2 储备规模的模拟
        5.2.3 各方案下分品种储备粮模拟规模及分析
    5.3 小结及政策建议
        5.3.1 小结
        5.3.2 政策建议
6 结论与建议
    6.1 总结
    6.2 政策建议
        6.2.1 关于粮食储备区域布局
        6.2.2 关于粮食储备品种结构
        6.2.3 关于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6.3 本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湖南金健米业有限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简述
    2.2 国内研究现状简述
3 金健米业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3.1 金健米业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现状
    3.2 金健米业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 制约金健米业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因素
    4.1 自然条件的限制
    4.2 粮食加工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低
    4.3 缺乏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长远规划
    4.4 物流体系较为薄弱
    4.5 体制与机制问题
    4.6 产业政策缺乏的稳定性、连续性与整体性
    4.7 政府在政企关系上还存在着不符合市场运作
5 推进金健米业公司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5.1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5.2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产业龙头
    5.3 实施梯度开发策略
    5.4 发展现代物流打造粮食流通快捷通道
    5.5 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5.6 加快粮食产业方面制度创新
    5.7 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5.8 发展金健米业公司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局限性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7)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耕地动态变化研究综述
        1.2.2 耕地供需动态变化预测方法的研究综述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阐析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土地区位理论
        2.3.3 生态经济理论
        2.3.4 系统学理论
    2.4 本研究的相关方法阐析
        2.4.1 灰色GM(1,1)预测模型
        2.4.2 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2.4.3 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2.5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预测
        3.1.1 四川省耕地供给变化预测
        3.1.2 基于粮食安全的四川省耕地需求变化预测
    3.2 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的多维分析
        3.2.1 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的总量维度分析
        3.2.2 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的均量维度分析
        3.2.3 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的质量维度分析
        3.2.4 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的区域维度分析
        3.2.5 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的时间维度分析
4 对策建议
    4.1 四川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措施
        4.1.1 科学合理规划,统筹全省耕地资源布局
        4.1.2 进一步加强对耕地资源的行政监管
        4.1.3 继续坚持以省为单位的耕地占补平衡
        4.1.4 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减少人地矛盾
    4.2 四川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措施
        4.2.1 充分应用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科学管理全省耕地资源
        4.2.2 积极培育耕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完善耕地质量和价值的评估体系
        4.2.3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价格补贴为补充的粮价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4.3 四川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措施
        4.3.1 加大耕地相关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4.3.2 进一步加强对耕地资源的法制监管力度
    4.4 四川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措施
        4.4.1 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提高土壤改良
        4.4.2 推广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4.4.3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4.4.4 继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水平
        4.4.5 加快耕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耕地非农监测与预警系统
5 结论
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国家储备粮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框架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粮食安全
        2.1.2 粮食储备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蛛网理论
        2.2.3 宏观调控理论
        2.2.4 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干预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粮食的供求平衡
        2.3.2 粮食储备的成本效率
        2.3.3 粮食储备模型
        2.3.4 贸易与粮食储备
第三章 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的演变过程
    3.2 国家粮食储备在粮食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3.3 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我国粮食产需状况及预测
    4.1 粮食生产状况
        4.1.1 粮食总产
        4.1.2 粮食生产品种结构
    4.2 粮食需求状况
        4.2.1 口粮需求
        4.2.2 饲料粮需求
        4.2.3 其它用粮需求
    4.3 粮食产需预测
第五章 我国粮食区域平衡与国家储备粮库布局
    5.1 粮食的生产布局
        5.1.1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然分布
        5.1.2 粮食生产的区域化
        5.1.3 粮食作物的生产集中度
    5.2 粮食供求的区域平衡
        5.2.1 粮食产销区的基本格局
        5.2.2 品种的区域平衡
        5.2.3 粮食贸易流向与流量
    5.3 国家储备粮库的布局
第六章 国家储备粮分品种储备规模的确定
    6.1 影响国家粮食储备规模的因素分析
    6.2 国家粮食储备规模的确定方法
    6.3 粮食生产波动
        6.3.1 粮食生产波动的测定方法
        6.3.2 分品种的生产波动
    6.4 储备规模的模拟方法及方案
    6.5 模拟结果与分析
    6.6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七章 利用国际国内市场降低国家储备粮规模的分析
    7.1 利用国际市场降低储备规模
        7.1.1 利用国际市场稳定国内粮食供应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7.1.2 我国进口粮食的依赖性和安全程度
        7.1.3 国际粮食市场供给潜力分析
        7.1.4 利用粮食进出口贸易来促进储备粮的轮换
    7.2 农户粮食储备
        7.2.1 农户粮食储备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影响
        7.2.2 农户粮食储备行为分析
        7.2.3 农户存粮状况分析
    7.3 统一的国内市场对国家储备粮规模的影响
第八章 国家储备粮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8.1 国外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分析
        8.1.1 美国的储备粮管理体制
        8.1.2 法国的储备粮管理体制
        8.1.3 澳大利亚的储备粮管理体制
        8.1.4 日本的储备粮管理体制
    8.2 国外储备粮管理的经验总结
    8.3 我国储备粮管理体制的政策选择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全文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假说和研究内容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理论基础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五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第二节 我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第三节 粮食流通与我国粮食安全
    第四节 我国粮食消费、贸易与粮食安全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分析
    第一节 粮食产销利益失衡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粮食产销利益主体分析
    第三节 粮食产销利益失衡分析
第四章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及评价——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比较
    第一节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主要政策简介
    第二节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简介
    第三节 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看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主要缺陷
第五章 我国粮食产销协作关系研究
    第一节 粮食产销协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粮食产销协作模式现状
    第三节 粮食产销协作机制的委托——代理分析
    第四节 新型粮食产销协作模式的构建
第六章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实施方案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路径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粮食流通政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粮食流通概论
    第一节 粮食与粮食流通
    第二节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
    第三节 世界主要国家粮食流通体制
    第四节 文献综述及评价
第三章 粮食收购问题研究
    第一节 我国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粮食收购政策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粮食收购政策的设计思路
第四章 粮食信贷问题研究
    第一节 我国粮食信贷政策的实践与发展
    第二节 粮食购销市场化过程中农发行惜贷现象分析
    第三节 粮食市场放开后银行信贷博弈分析
第五章 粮食产销区购销协作关系研究
    第一节 粮食产销区粮食购销协作关系发展回顾
    第二节 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产销区建立稳定购销协作关系的机制设计
第六章 政府粮食储备问题研究
    第一节 我国政府粮食储备的建立和发展概况
    第二节 政府储备粮储存管理的委托一代理机制设计
    第三节 政府储备粮轮换的招标机制设计
第七章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研究
    第一节 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民营化
    第三节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展望
第八章 总结
    第一节 政策建议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甘孜州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甘孜州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调查研究[D]. 李树刚. 四川农业大学, 2018
  • [2]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3]宏观社会经济变迁与农户生计策略 ——以大渡河上游典型村为例[D]. 王琦. 西南大学, 2012(10)
  • [4]基于安全与效率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D]. 狄强.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5]四川省粮食安全目标下合理粮食储备研究[D]. 秦莉.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6]湖南金健米业有限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毕红卫. 西北大学, 2008(10)
  • [7]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研究[D]. 黄成毅. 四川农业大学, 2007(02)
  • [8]国家储备粮保障体系建设研究[D]. 颜加勇.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9]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 高瑛.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10]中国粮食流通政策问题研究[D]. 罗守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甘孜州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