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瓜改良育种研究进展

我国黄瓜改良育种研究进展

一、我国黄瓜良种繁育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何利明[1](2021)在《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M),作为我国东北重要的大径级用材的白蜡树属树种,应用场景广泛。针对水曲柳生产中优良种质缺乏、幼年苗木易受寒害和虫害的问题,开展了以水曲柳为母本,同属的大叶白蜡(Fraxinus americana Linn.,A)、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 Torr.,V)、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 Bunge.,S)和水曲柳为父本的种间(MA、MV和MS)、种内(MM)杂交育种。本研究在前人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种子与苗木的基础上,开展了 100个杂交组合涉及15个母本和17个父本的种内杂交。在系统地完成了杂交结实效果分析、杂种子一代(F1)的种子性状和苗木的多性状(寒冷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优势分析和优良多性状杂种种质的选育后,对杂种F1诸多杂种优势中影响成材的抗寒性优势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杂交结实的效果分析:通过采种和育苗获得了 24165粒种内杂交的种子和55个杂交组合的F1苗木。高压静电场处理(20 KV、间距10 cm、30 min)下种间杂交结实有了显着性提高(种子和苗木数提高了 22.4~517.5%和190.3~927.8%),并由此提出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的促进种间杂交结实技术。2、F1的多性状杂种优势分析:杂种F1的种子性状表现出杂种优势(种间千粒重母本杂种优势(HFPs)达到10.5~14.2%)。连续多年的子代测定的结果显示,种间F1均可以在东北地区正常越冬,并表现出显着的生存率和生长杂种优势(生存率和材积最高HFPs可达35.6%和29.6%);MS的抗虫性HFPs为9.7%。表明种间杂交的育种策略在水曲柳抗性遗传改良中是可行的且效果显着。同时,通过14种曲线方程的回归分析与方程适应性检测,建立了杂种F1的树高生长和种间F1的杂种优势估计模型。3、杂种优良多性状的选育:选育了优良多性状(结实数和千粒重(良种推广中代表性繁殖性状)与苗木的适应性、生长、抗虫和抗寒)的杂种种质,并评价了其选育效果。1)结实数和千粒重选育:亲本分别超出总均值的45.6~98.8%和11.6~26.3%;34个杂交组合分别超出总均值的43.1~167.8%和11.6~26.6%。2)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选育:选育了优良适应性的亲本和杂交组合,亲本生存率最高超均值27.0%(MV);25个杂交组合HFPs最高为85.2%(MV)。选育了优良生长和抗虫性的亲本、杂交组合和单株,亲本的材积遗传增益最高为16.8%(MV)、抗虫性遗传增益为2.1%(MS);25个杂交组合的材积HFPs最高为164.7%(MV)、抗虫性HFPs为43.3%(MS)和15.9%(MM)。优良通直度27个MM单株的材积最高超均值167.5%;抗虫性优良27个MM和8个MS单株的抗虫性超均值181.7%和67.1%。3)抗寒杂交组合选育:基于生存率,综合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选育了 4个优良抗寒的种内杂交组合(2×8、2×90,6×1、1×1)。从多个方面评价了高抗寒代表组合2×8的抗寒性优势,其中:3年生生存率HFPs达到了62.6%;帽儿山越冬后的3年生的典型单株无明显分枝,而对照分枝较多;嫁接无性系的新生枝以及叶片同样表现抗寒优势。4、基于DNA序列差异(核遗传)的杂种F1抗寒性杂种优势形成机制解析:从抗寒F1(2×8)与母本(2ck)间多个水平上的差异解析了种内F1的抗寒杂种优势机制:1)适应性和生长差异:2×8实生苗的适应性和生长性状上均存在显着的杂种优势(6年生生存率和材积、5年生通直度的HFPs为63.1%、66.5%和7.7%)。2)生理生化指标抗寒系数差异:2×8的渗透系统(可溶性糖HFPs为292.0%)、膜系统(相对电导率的 HFPs 为 13.7%)、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系统(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的HFPs为155.6%)和ABA(脱落酸)含量(HFPs为67.9%)上均有显着杂种优势体现。3)基因表达差异:寒冷处理后的基因表达中,2×8的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依赖途径(节律基因 FmLHY(LATE ELONGATED HYPOCOTYL)、FmCBF1和 FmCOR413(Cold-regulated 413)的 HFPs 为 160%、109%和 495%)、ABA 途径(FmPYR1(Pyracbactin Resistance 1)的 HFPs 为 109%)、ROS 相关基因(FmPOD(POD 合成酶基因)HFPs为155%)和6个抗寒响应WRKYs中(FmWRKY21和FmWRKY40的HFPs为289%和240%),均表现出显着杂种优势。4)抗寒转录因子DNA序列差异:2×8的FmCBF1、FmWRKY40和FmWRKY7基因的 CDS 区域内分别有一个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T-A)、18 bp 片段缺失和58 bp片段插入;FmWRKY7基因启动子中有一个SNP(G-A)。由此,解析杂种F1抗寒杂种优势具体机制为:杂交重组了不同杂交亲本的基因资源,跟母本对照相比,在DNA重组过程中,引起了某些重要的抗寒转录因子,如FmCBF1、FmWRKY40和FmWRKY7的基因或者上游启动子的DNA序列产生了变异(如缺失,插入或点突变)。而这些变异,调节了这些在水曲柳幼苗中关键转录因子如FmCBF1、FmWRKY40和FmWRKY7等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效率。同时,在“分子大开关”节律基因的共同调控下,CBF途径中关键基因(如FmCIHK、FmICE1等)、寒冷胁迫响应基因CORs(FmCOR413等基因)、ROS和ABA相关基因的高表达,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生理指标(渗透系统、膜系统和ROS系统)以及内源激素(ABA等)的含量的上调来应对寒冷胁迫,从而形成抗寒性杂种优势。本研究根据水曲柳杂交结实效果提出了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促进种间杂交高效结实技术;F1的多性状杂种优势分析确认了通过引进花粉的种间杂交育种策略在克服其他三种白蜡树属树种在东北地区难以存活的引种瓶颈、同时引进它们的优良性状来进行水曲柳遗传改良的可行性:优良多性状的水曲柳杂种种质的选育为国家和黑龙江省的大径级用材林建设提供了优良材料和选育策略;通过抗寒关键基因序列变异、基因表达和生理生化分析解析了杂种F1的抗寒机理,并在亲子代间的关键转录因子DNA序列差异上有所突破,为水曲柳抗寒性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机制的进一步揭示奠定基础。

赵飞[2](2014)在《黄瓜新品种筛选与良种繁育及推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经过多年育种工作者的努力,黄瓜育种工作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育种目标也转向多样化和专用化。目前,由于华南型和荷兰温室型黄瓜栽培效益好,在市场上售价高,所以对黄瓜优良品种的需求在快速上升。同时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华东地区主要栽培的华南型和荷兰温室型黄瓜品种都存在明显的缺点,因此针对性的引种筛选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选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自主选育的华南型和荷兰温室型黄瓜共4个新品种与国内外主流的品种进行品比测试,分别在植物学性状、果实性状、产量和抗病性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申绿03和申杂4号在高温多湿条件下表现优势较强,特别是申杂4号与对照品种产量差异极显着,可以作为推荐品种推广。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科研体制局限,良种推广在“育、繁、推、销”环节之间脱节严重,造成良种推广效率低下和资源重复浪费。本文分别对黄瓜新品种的供应链环节:种子生产环节、种子处理环节,以及推广环节主要应用的技术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建议,希望利用多主体联合合作的展示模式,加强加深农业良种售前售后服务,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和搭建科企交流平台等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加快商业化育种的进程发展。

杨家源[3](2014)在《雌性系黄瓜水培适应性和采留种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黄瓜作为重要的果、菜兼用型农作物,其产量和品质越来越受到重视。无土栽培将成为发展传统农业的一个方向。选育新品种和完善栽培措施是提高黄瓜产量和改善品质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黄瓜雌性系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水培适应性强的品种皇轨。进而研究黄瓜雌性系诱雄技术及分析硝酸银诱雄的作用机理。并且探讨了黄瓜采留种技术,对解决雌性系黄瓜种子生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比较在温室水培和露地栽培的5个参试品种的茎粗、株高、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表明皇轨、卓艺的耐热性和耐弱光性较好;并且在温室水培条件下,皇轨在果实产量、Vc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表现突出,是温室水培较为理想的雌性系黄瓜品种。2.AgNO3在200mg/L-400mg/L和GA在250mg/L-750mg/L浓度范围内都能产生较好的诱雄效果,最佳诱雄剂和浓度为AgNO3300mg/L,其次是GA500mg/L。GA和AgNO3喷施两次的诱雄效果明显好于1次,喷施时期宜选择二叶一心期。3.诱雄剂的作用机理可能由于影响到黄瓜体内内源激素的变化。300mg/LAgNO3处理能显着地改变黄瓜幼苗茎尖内IAA及GA的含量,提高了植物体内ZR和ABA的含量。4.雌性系黄瓜的最佳留种方式宜选择:授粉花龄以雌雄花开花当日,留瓜数目2-3条,最佳的采收天数是40d,最佳的后熟天数是10d。

关杰敏[4](2014)在《铁皮石斛良种繁育与GAP种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型草本植物,为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草药,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铁皮石斛具有抗肿瘤、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及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因此在临床、中药复方和保健品中被广泛应用。为满足我国药品和保健市场对铁皮石斛的需求,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铁皮石斛野生资源,将野生铁皮石斛变为家种,开展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建立规范化种植(GAP)基地是保障铁皮石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铁皮石斛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亦趋于成熟,主要运用组织培养技术来进行无菌播种繁育,其具有繁殖系数高、去病毒、生产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但试管苗生产周期长、易发生变异,生产上对培养基中激素成分无严格控制,且继代次数过多会出现生存力及产量下降,因此有必要建立铁皮石斛高效离体再生繁育体系,从有性繁育及无性繁育途径对试管苗生长进行有效控制,生产出健壮、生长一致的优良种苗。此外,由于铁皮石斛试管苗的组培生产操作繁杂、成本高,不便于贮藏和运输等,人工种子技术的诞生为珍稀紧缺的铁皮石斛药材产业化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且纳米Ti02材料有一定的激素效应和抑菌作用,利用其制作铁皮石斛人工种子的复合胚乳和人工种皮,有望能改善传统包埋的透气性、保水性,减少萌发过程中的污染情况,提高人工种子的萌发率和成苗率,从而为铁皮石斛人工种子实用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并通过规模化应用快速繁育铁皮石斛优良种质。目前铁皮石斛工业化生产主要通过无菌种子播种模式,种子经原球茎繁育得到大量的试管苗,但其变异较多、质量参差不齐,种植者仅在乎产量的多少,并不在乎种苗是否优质,而且目前铁皮石斛与石斛属其他植物杂交制种混乱导致种苗的变异程度更大。铁皮石斛优良品种是获得优质药材的根本保证之一,为了获取优质的铁皮石斛药材,因此有必要采用育种手段进行优良品种选育。以离体培养为基础的快速育种技术,包括自发变异与人工诱变方法,可使品种选育工作突破了时间、季节及土地规模的限制,对优良种质的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开展铁皮石斛高效离体繁殖、良种选育及GAP种植技术探索,初步选育出优良品种,且制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SOP),从而为保障铁皮石斛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重要基础。方法:本研究开展铁皮石斛高效离体再生繁殖、良种繁育及GAP种植关键技术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在组织培养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生长调节剂、有机添加物、纳米材料的特殊激素效应和促生长性能等,探讨其对铁皮石斛高效离体再生繁育体系的影响,其中包括有性繁育与茎段无性繁育两种途径,为缩短试管苗生产周期、减少成本、提高移栽成活率及培育高效、高产的铁皮石斛奠定基础。(2)以纳米材料Ti02构建铁皮石斛人工种子,探讨不同人工种皮基质、是否添加保水剂对人工种子制作的影响,分析不同纳米Ti02浓度、包埋方法、接种培养基、交换时间等对萌发率与转株率的影响,同时运用生物学特征、植物生理学检测人工种子萌发苗的生长状况。(3)采用现代育种技术对铁皮石斛进行离体选择育种,包括自发变异及人工诱变,其中人工诱变方法采用秋水仙素及紫外线辐射诱变,运用生物学特征、细胞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多倍体铁皮石斛,初步筛选出铁皮石斛优良品种。(4)对铁皮石斛基地环境质量进行考察,通过离体快繁技术,依据试管苗的生长动态对铁皮石斛试管苗进行质量分级评价;并进行了铁皮石斛种苗的移栽技术、施肥原则、病虫害及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方面的GAP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制定出铁皮石斛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SOP)。结果:1、铁皮石斛高效离体再生繁育体系野生铁皮石斛种子接入MS培养基中进行无菌培养,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种子的萌发度逐渐增加,大小由粉状、芝麻粒状到绿豆状生长,到90d原球茎基本全部分化;较理想的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培养基为MS+KT2.0mg/L;较理想的铁皮石斛原球茎分化培养基为MS+KT1.0mg/L+NAA0.2mg/L+10%椰乳+0.3%活性炭;较理想的铁皮石斛壮苗生根培养基为:1/2MS+6-BA1.0mg/L+NAA2.0mg/L+20%香蕉汁+硝酸铈20mg/L。综合考虑污染率、发芽率两方面,铁皮石斛茎段灭菌效果最好为消毒后去除叶鞘法;不同产地铁皮石斛茎段诱导侧芽的发芽率与不定芽生长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MS培养基综合加入不同生长调节剂(NAA、6-BA)、纳米材料(Ti02、Si02)与添加物(番薯汁、沙葛汁),并不利于铁皮石斛茎段诱导侧芽;不同来源的铁皮石斛茎段对于培养基加入噻苯隆(TDZ)诱导侧芽的反应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同一来源的铁皮石斛茎段对于不同浓度TDZ诱导侧芽的反应无显着性差异。2、铁皮石斛人工种子研究铁皮石斛人工种子的制作,人工胚乳以4%海藻酸钠结合2%木薯淀粉为宜;添加1.0g/L保水剂对降低人工种子的失水能力无显着性影响,但可以稍微增加失水后人工种子的复水能力;纳米Ti02溶胶颗粒已达到纳米级,且在溶胶中分布均匀;添加5%纳米Ti02对铁皮石斛人工种子萌发苗的生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海藻酸钙球法制备铁皮石斛人工种子的效果优于中空海藻酸钙球法;播种于1/2MS培养基的铁皮石斛人工种子效果优于琼脂培养基质;人工胚乳与2%CaCl2交换交换时间为15min为佳;随着加入纳米Ti02的增加,铁皮石斛人工种子萌发苗的根系活力逐渐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逐渐增加、总SOD活力先上升后下降、POD活力逐渐上升、CAT活力逐渐上升、T-AOC活力逐渐上升。3、铁皮石斛育种技术研究铁皮石斛二倍体植株的染色体为38条;最佳流式细胞术条件为叶片150mg、Otto提取缓冲液3mL、2000r/min离心8min、PI含量37.5μg/mL、孵化30min。实验室中29种铁皮石斛试管苗在欧氏距离的水平上划分为3类,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离体培养自发变异率为41.38%(12/29),四倍体细胞含量均>50%。第一类试管苗中有75%植株的四倍体细胞含量>70%,植株表现为分蘖数多、茎较粗、叶数多、叶较宽、根数多,符合四倍体植株的形态特点;而第二类试管苗的四倍体细胞含量均>50%,植株表现为株高、分蘖数、叶宽、根数中等,叶片与根部较长。通过秋水仙素诱变方法发现,铁皮石斛原球茎经秋水仙素浓度≥0.2%处理≥72h后,铁皮石斛再生苗植株体主要为四倍体细胞,四倍体细胞含量均超过70%;而小芽经秋水仙素浓度≥0.05%处理≥96h后,再生苗植株体主要为四倍体细胞,四倍体细胞含量均超过50%。通过紫外线辐射诱变方法发现,紫外线可以显着促进铁皮石斛原球茎萌发芽的生长,其最佳辐射时间为4min,辐射2-4min对原球茎的膨大作用明显,但紫外线照射距离43cm、辐射10mmin以内对铁皮石斛原球茎无明显的诱变效应。4、铁皮石斛GAP关键技术研究本研究建立了铁皮石斛GAP种植关键技术措施,种苗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产量高等特点。通过铁皮石斛GAP种植技术研究,本基地环境质量标准均符合国家标准,收集不同来源的铁皮石斛种质资源,了解种子无菌播种后生长7-9个月组培苗的生长动态,并初步对铁皮石斛种苗质量分级进行评价,建立了本基地移栽技术、施肥原则、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的铁皮石斛种植SOP。结论:在铁皮石斛离体培养形态建成过程中,主要包括有性繁育(无菌种子播种→原球茎增殖→原球茎分化→小芽壮苗与生长)与无性繁育(茎段接种→侧芽诱导→侧芽发育)2种途径,而某些激素(或添加物、纳米材料)对铁皮石斛的某一生长发育阶段能起促进作用,实际上单一激素(或添加物、纳米材料)的浓度效应既受其他激素作用的影响,还取决于本身在特殊作用位点的浓度及植物细胞对它的敏感性。对铁皮石斛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来说,各种激素(或添加物、纳米材料)起着协同互作的作用。对于实际生产而言,合理地使用激素比例十分重要。将人工种子技术引入铁皮石斛快繁体系中,以纳米材料构建铁皮石斛人工种子,建立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低的无性繁殖生产体系,从而解决铁皮石斛的商业化生产问题,为铁皮石斛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探讨铁皮石斛离体选择育种,初步将实验室试管苗分为三大类,采用秋水仙素、紫外线辐射诱变手段初步筛选出铁皮石斛的多倍体植株,但大多为嵌合体,仍需进一步的分离纯化。通过建立铁皮石斛GAP种植关键技术措施,运用离体快繁技术初步形成铁皮石斛良种繁育体系,初步评价了铁皮石斛种苗质量分级,制定了移栽技术、施肥原则、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的铁皮石斛种植SOP,但均尚需深入研究探讨,确保优质种苗供应生产,以解决大规模生产所需种苗问题。目前铁皮石斛快速繁育技术已基本解决,但良种选育仍未完全解决,优良品种需要品种筛选、移栽种植后申请鉴定,由于时间关系,尚需进一步的探讨与深入研究。

杜胜利[5](2010)在《依靠持续科技创新 实现天津黄瓜良种产业升级》文中指出创新是企业战略和产业竞争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力。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就是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进程中,取得了市场竞争的优势。育种技术创新保持在黄瓜育种领域的领先地位

郝莹[6](2009)在《黄瓜的奇迹——探秘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文中指出研究黄瓜带来29亿元效益2009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承担的"黄瓜育种技术创新与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黄瓜所继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获得国家

成广雷[7](2009)在《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种子作为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料和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种子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早在农业发生之初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了种子的汰劣选优、检验、加工、贮藏等的实践,但作为一门科学被系统研究还时间很短,只不过刚刚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在19世纪中叶以后,种子科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科学的发展进行客观的分析总结。本论文以种子科学研究内容为主线,通过收集、整理文献,明确断代依据,按照历史时序,对国内外古代、近代、现代种子科学的发展背景、重要事件、标志性人物等进行记述。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种子检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对国内外种子科学的发展分阶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利用国内外三个文献数据库,对1950年至今的种子科学文献进行了检索处理,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论文研究结果对我国种子科学与产业的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对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提出了自己的断代依据,梳理出了种子科学确立和发展的背景、标志性人物及里程碑事件。在本研究中,将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公元1869年之前为古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知识主要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经验积累和肉眼观察得出,还没有人专门从种子角度进行有目的实验研究,这一阶段为经验种子科学发展阶段。从1869年建立专业种子实验室至1980年为近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研究有着明确的实验目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显微镜等试验工具、物理和化学技术、动力机械等开始应用于种子科技,种子生物学研究向细胞水平微观层次和生理生化方向发展,该阶段是实验室(经典)种子科学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为现代,该阶段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物理、化学和其他边缘学科的渗透,为种子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现代种子科学研究有趋向多元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这一阶段为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应用阶段。2.通过对国内外三大数据库检索,对1950年至2009年种子科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了该阶段有关国家对种子科学的贡献,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得知,该阶段美国对种子科学发展的整体贡献最大,发表文献数比第2位的英国高出2倍多。中国排在日本之后居第4位,其后是德国、法国、丹麦。美国在1950年以后种子科学研究一直居领先位置,上世纪80年代后占绝对优势地位。中国在1985年以前一直处于最落后地位,至1999年首次超越丹麦后开始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有关种子科学的文献发表数量更是直线上升,2005年至今飞速超越德国、日本、英国居世界第2位。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献数已与美国2004年发表数量相当。3.讨论了种子学科发展中存在的科研队伍不稳定、学科影响力小、没有真正的建立种子工程学科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对该学科的发展建议。主要观点有:一是种子科学需要连续性、深入性研究,呼唤终身种子科学家;二是种子科学与遗传育种学科分离后其影响力较小,需要建立学科组织,加强学科宣传、公关力度;三是种子科学作为应用性学科不能只搞生物学等基础研究,要加快与信息、机械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建立真正的种子工程学科。4.对国内外种子产业的种子市场容量、种子出口情况及世界规模企业发展情况有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比较分析,明确了世界种子产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在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研究中,通过对1989—2004年各大作物主产省区审定品种及2004—2007年的主要作物品种推广面积资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对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进行了评价。

郝莹,蔡巧玉[8](2009)在《青春记忆——记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文中认为公元2009年1月9日,在备受瞩目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我们见证了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荣获国家级大奖的辉煌时刻。那一刻,我们才知道:青春是美妙的,青春的记忆明晰而隽永。那一刻,我们方明了:飞扬的青春,激昂的理想,绽放的激情,催生了芬芳的蓓蕾,幻化出甜美的果实。青春的足迹让我们魂牵梦萦,青春的记忆让我们心驰神往!近日,我们满怀崇敬与好奇,奔赴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在那里,追寻青春的印记。

张永强[9](2009)在《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人口大国,蔬菜生产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国政府对蔬菜工作非常重视。蔬菜种子产业是蔬菜产业的源头,对蔬菜产业的发展有突出的影响。本文选择“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研究”为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主要的研究目的就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总结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蔬菜种子育种、生产、供给、需求、市场营销管理、国际贸易、整个产业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剖析蔬菜种子生产的影响因素、蔬菜种子的供给、蔬菜种子企业的市场营销、需求预测、蔬菜种子的国内外贸易状况以及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优劣势等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结合对我国蔬菜种子产业链的分析、蔬菜种子企业、蔬菜种子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以及蔬菜种子生产供给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实践,提出促进蔬菜种子生产供给模式及品种创新的相应对策,为保障我国蔬菜的安全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提高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的服务于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决策参考。本文综合应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学、计量经济学、蔬菜学、种子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产业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竞争力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SWOT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以及计量经济模型、统计工具、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结论与建议。本文系统的对我国种子产业、蔬菜种子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同时系统的分析了蔬菜种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提出了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与面临的挑战。以蔬菜种子产业育种状况为视点,研究了世界先进国家蔬菜育种特点,分别以美国和荷兰为例,分析了欧美国家的育种动态;以日本和韩国为例,分析了亚洲蔬菜育种动态;在此基础上,从我国蔬菜育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提出完善我国蔬菜种子科研育种的建议。以蔬菜种子生产的供给与需求为视点,首先从我国蔬菜生产的供给与需求出发,然后进一步阐述了世界蔬菜种子生产供给的组织形式、生产基地的分布、生产技术以及我国蔬菜种子生产的状况。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蔬菜种子生产函数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蔬菜生产和需求的状况及趋势,对蔬菜种子的市场需求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提出了促进蔬菜种子供给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对策。以我国蔬菜种子市场营销管理为视点,分析我国蔬菜种子市场的现状和特点,并对天津科润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其成功之处。从市场营销学的4P角度,给我国蔬菜种子企业提出了营销管理建议。以我国蔬菜种子进出口贸易格局及国际竞争力为视点,从我国蔬菜种子的整体贸易状况入手,对蔬菜种子产品的出口、进口的品种、额度、国别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体系分析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促进我国蔬菜种子国际贸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最后,应用SWOT实证分析法对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在分析了世界种子产业和世界蔬菜种子产业的竞争态势的基础上,对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遇和威胁进行了SWOT实证分析,并提出了今后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及对策,首先进行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促进蔬菜育种,提出实施“保两头放中间”的政策措施,国家要确保蔬菜育种基础研究和农业技术中心的经费和项目的支持,而对转型企业的科研部门,应让其在市场经济中,与其他种子公司甚至国外的种业集团去竞争,国家只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加强蔬菜育种的基础性研究和新技术的采用;加强蔬菜种子品种管理和区域试验,加强蔬菜种子产业的市场、技术管理,进一步严格品种的认证和审核制度等进行宏观政策的调控。在蔬菜种子的生产和供给模式上,扶持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种子生产基地,鼓励企业间的兼并和重组来扩大规模;从蔬菜种子的消费群体来看,要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加大良种的推广。蔬菜种子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要积极开拓目标市场国,降低市场集中度,提升蔬菜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合理选用三层战略组合,应重点实施兼顾整体;另外要通过多种形式打造蔬菜种业的龙头企业,使蔬菜种子企业能有资金、有实力合理利用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市场并做出正确合理的经营决策,从而促进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本研究的创新点:1)本研究通过对蔬菜种子产业的SWOT实证分析,提出了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三层战略选择:以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国际贸易指数等指标体系进行了蔬菜种子国际竞争力分析;运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蔬菜种子产业进行了供给与需求分析;这些在目前国内对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学术论文及相关研究中是鲜见的。2)应用市场营销学的4P理论实证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天津科润公司的市场营销管理,从而提出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参考建议,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新品种,按照市场规律改革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从而促进蔬菜种子产业的整体发展。3)目前关于蔬菜种子产业研究仅从其中的某些环节或某些角度入手分析,本研究从经济学角度,把蔬菜种子产业链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加以分析的系统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分析和研究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规律,从蔬菜种子的育种科研、生产、供给、需求、国内外贸易、政策法规等诸多环节来研究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探寻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运作机理和发展趋势,形成蔬菜种子产业的经济学研究理论框架。

孙利民[10](2009)在《勇立潮头唱新歌》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企业战略和产业竞争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力。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就是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进程中,取得了市场竞争的优势。 黄瓜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2006年我国黄瓜栽培面积为98.4万hm2,占世界总面积的50%以上。作为我国?

二、我国黄瓜良种繁育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黄瓜良种繁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林木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
        1.2.1 林木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2.2 杂种优势的机理
    1.3 水曲柳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3.1 白蜡树属树种简介
        1.3.2 水曲柳育种的研究进展
        1.3.3 水曲柳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抗寒研究进展
        1.4.1 寒冷胁迫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1.4.2 植物抗寒途径及抗寒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4.3 植物抗寒性测定和评价方法
    1.5 本研究的思路、技术路线与目的意义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目的意义
2 水曲柳杂交的结实和种子性状分析与良种选育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水曲柳杂交
        2.1.2 水曲柳杂交的结实、种子性状和苗木数量统计
        2.1.3 水曲柳杂交结实与千粒重优良的杂种选育
        2.1.4 数据分析与作图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间杂交的结实和种子性状分析与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的影响
        2.2.2 水曲柳种内杂交的结实与种子性状分析
        2.2.3 基于结实和种子千粒重性状的优良亲本的选育
        2.2.4 基于结实和种子千粒重性状的F1杂交组合选育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水曲柳杂种F1苗木的杂种优势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设计
        3.1.2 统计分析
        3.1.3 数据处理与作图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种F1适应性的优势分析
        3.2.2 杂种F1的生长性状优势分析
        3.2.3 杂种F1的抗虫性优势分析
        3.2.4 F1树高生长模型的建立及杂种优势预测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水曲柳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的杂交良种选育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水曲柳杂交良种选育的材料
        4.1.2 水曲柳杂交良种的选育方法
        4.1.3 杂种F1的生长与抗虫性状遗传参数和优良亲本遗传增益估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曲柳适应性分析及良种选育
        4.2.2 水曲柳杂种生长性状分析及良种选育
        4.2.3 水曲柳抗虫性分析及良种选育
    4.3 本章小结
5 水曲柳种内F1抗寒良种选育及优势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种内F1杂交组合的抗寒相关指标测定
        5.1.2 种内F1的抗寒性评价和优良选育
        5.1.3 种内抗寒F1的优势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生存率的F1分析和多性状综合优良抗寒杂交组合选育
        5.2.2 种内F1抗寒性的评价和优良选育
        5.2.3 基于实生单株生长与生存率的F1分析和优良杂交组合评价
        5.2.4 基于F1无性系的新生枝和叶片抗寒性分析和优良杂交组合评价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水曲柳种内抗寒F1的生长、生理优势分析
    6.1 材料方法
        6.1.1 F1杂交组合实生苗的适应性和生长特征调查
        6.1.2 F1杂交组合的嫁接无性系的新生枝生长和叶片性状调查
        6.1.3 寒冷处理下F1杂交组合的生理指标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适应性和生长特性优势分析
        6.2.2 渗透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2.3 膜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2.4 ROS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2.5 内源ABA含量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水曲柳抗寒F1的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核遗传)机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抗寒基因的筛选和基因表达检测
        7.1.2 FmCBF1和Fm WRKYs基因与启动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7.1.3 FmCBF1和Fm WRKYs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7.1.4 FmCBF1和Fm WRKYs基因与启动子序列的差异分析
        7.1.5 实验试剂
        7.1.6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CBF依赖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的优势分析
        7.2.2 ABA途径基因的表达分析
        7.2.3 ROS系统中POD和GSH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7.2.4 抗寒相关转录因子WRKYs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
        7.2.5 水曲柳WRKY7、21、26和45的克隆、全长鉴定及同源蛋白比对
        7.2.6 水曲柳WRKY7、21、26和45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7.2.7 水曲柳WRKY7、21和CBF1基因启动子区的克隆
        7.2.8 水曲柳CBF1和抗寒相关转录因子WRKYs表达模式分析
        7.2.9 抗寒F1与母本间的CBF1和WRKYs基因与启动子序列差异分析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创新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黄瓜新品种筛选与良种繁育及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品种与市场背景
        1.1.2 良种繁育与加工技术背景
        1.1.3 推广模式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品种与市场现状
        1.2.2 良种繁育和加工技术现状
        1.2.3 良种推广模式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黄瓜新品种对高温多湿耐受性筛选试验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不同黄瓜品种植物学性状比较
        2.3.2 不同黄瓜品种果实性状比较
        2.3.3 黄瓜试验产量比较
        2.3.4 黄瓜试验抗病性比较
    2.4 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良种繁育技术和加工技术分析
    3.1 良种繁育技术分析
        3.1.1 影响黄瓜制种产量的因素
        3.1.2 影响黄瓜种子生产质量的因素
    3.2 黄瓜种子生产实践
    3.3 黄瓜种子加工技术
        3.3.1 种子加工设备和一般工艺流程
        3.3.2 黄瓜种子的杀菌处理技术
        3.3.3 黄瓜种子贮藏技术
        3.3.4 包装
    3.4 讨论和建议
        3.4.1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繁育黄瓜为主的繁育基地
        3.4.2 建立一条高质量的种子精选、烘干、加工、包装生产线
        3.4.3 加强种子管理程序,实行田间检验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 保证种子质量符合标准
        3.4.4 加强蔬菜种子生产的整体科技投入
第四章 黄瓜新品种的推广模式初探
    4.1 推广实践
        4.1.1 山东产地推广实践
        4.1.2 宁夏产地推广实践
        4.1.3 甘肃产地推广实践
        4.1.4 推广建议
    4.2 不同的销售模式和对策
        4.2.1 荷兰型黄瓜目前的主要营销模式
        4.2.2 加强销售力量的建议
    4.3 推广品种的进一步建议
        4.3.1 保护知识产权
        4.3.2 加大科技投入
        4.3.3 制定适宜的价格政策
        4.3.4 适当提高组织化程度
        4.3.5 为科企合作提供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雌性系黄瓜水培适应性和采留种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及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蔬菜水培发展现状
    1.3 雌性系黄瓜的研究进展
        1.3.1 黄瓜雌性系的概念
        1.3.2 黄瓜雌性系的表达
        1.3.3 雌性系在黄瓜育种中应用
        1.3.4 影响黄瓜制种产量的因素
        1.3.5 影响黄瓜种子质量的因素
    1.4 研究的目的
2 材料及方法
    2.1 材料
        2.1.1 品种选择
        2.1.2 输液系统
        2.1.3 营养液配方
        2.1.4 试剂配制
        2.1.5 栽培管理
        2.1.6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雌性系黄瓜水培性试验
        2.2.2 雌性系黄瓜诱雄技术和采留种技术试验
        2.2.3 黄瓜花性别分化和内源激素的关系
    2.3 试验方法
        2.3.1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2 产量品质测定项目
        2.3.3 诱雄实验
        2.3.4 采留种试验
        2.3.5 内源激素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雌性系黄瓜水培适应性研究
        3.1.1 参试品种植物学性状的比较
        3.1.2 参试品种根系活力的比较
        3.1.3 参试品种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3.1.4 参试品种相对电导率的比较
        3.1.5 参试品种果实性状的比较
        3.1.6 参试品种果实产量比较
        3.1.7 参试品种可溶性蛋白的比较
        3.1.8 参试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3.1.9 参试品种Vc含量的比较
    3.2 雌性系黄瓜诱雄技术研究
        3.2.1 不同浓度的GA对诱雄效果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的AgNO_3对诱雄效果的影响
        3.2.3 两种诱雄试剂最佳浓度诱雄效果的比较
        3.2.4 两种诱雄剂不同喷施次数诱雄效应的比较
        3.2.5 两种诱雄剂不同喷施时期对诱雄效应的比较
    3.3 雌性系黄瓜采留种技术研究
        3.3.1 不同授粉方式的结实率比较
        3.3.2 不同留瓜数目和留瓜节位的种子产量试验
        3.3.4 成熟度和后熟时间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3.4 黄瓜花性别分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3.4.1 硝酸银处理后茎尖GA的动态变化
        3.4.2 硝酸银处理后茎尖IAA的动态变化
        3.4.3 硝酸银处理后茎尖ZR的动态变化
        3.4.4 硝酸银处理后茎尖ABA的动态变化
4 讨论和结论
    4.1 雌性系黄瓜水培适应性研究
    4.2. 雌性系黄瓜诱雄和采留种技术
        4.2.1 赤霉素、硝酸银的诱雄机制
        4.2.2 最佳的诱雄剂和最佳诱雄浓度
        4.2.3 环境因素对诱雄效果的影响
        4.2.4 喷施次数对诱雄的影响
        4.2.5 喷施时期对诱雄效果的影响
    4.3 采留种技术
        4.3.1 最佳的授粉方式
        4.3.2 提高黄瓜种子产量最佳的留瓜方式
        4.3.3 提高黄瓜种子质量最佳的种瓜采收期和后熟时间
    4.4 黄瓜花性别分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4.4.1 黄瓜性别分化与GA的关系
        4.4.2 黄瓜性别分化与IAA的关系
        4.4.3 黄瓜性别分化与ZR的关系
        4.4.4 黄瓜性别分化与ABA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铁皮石斛良种繁育与GAP种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生物技术繁育铁皮石斛研究进展
        1.1.1 铁皮石斛有性繁育
        1.1.2 铁皮石斛无性繁育
        1.1.3 人工种子研究进展
    1.2 药用植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2.1 杂交育种方法
        1.2.2 离体选择育种方法
        1.2.3 田间选择育种方法
    1.3 药用植物多倍体鉴定研究进展
        1.3.1 生物学性状
        1.3.2 细胞学观察
        1.3.3 流式细胞计数法
    1.4 铁皮石斛GAP种植研究现状
        1.4.1 繁殖方法
        1.4.2 移栽方法
        1.4.3 施肥原则
        1.4.4 病虫害及其防治
第二章 铁皮石斛高效离体再生繁育体系
    1.1 铁皮石斛有性繁育
        1.1.1 野生铁皮石斛种子萌发
        1.1.2 激动素(KT)对野生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的影响
        1.1.3 铁皮石斛原球茎分化
        1.1.4 稀土元素对铁皮石斛试管苗壮苗与生根的影响
        1.1.5 小结与讨论
    1.2 铁皮石斛茎段离体培养
        1.2.1 不同消毒方式对茎段培养的影响
        1.2.2 不同产地的铁皮石斛茎段诱导侧芽
        1.2.3 不同生长调节剂结合添加物对茎段培养的影响
        1.2.4 不同噻苯隆(TDZ)浓度对茎段诱导侧芽影响
        1.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铁皮石斛人工种子研究
    1.1 铁皮石斛人工种子的制作
        1.1.1 添加不同浓度人工种皮基质对人工种子制作的影响
        1.1.2 添加保水剂对人工种子的失水性及复水性影响
        1.1.3 小结与讨论
    1.2 铁皮石斛纳米人工种子的萌发
        1.2.1 不同纳米TiOz浓度对人工种子萌发的影响
        1.2.2 不同包埋方法对纳米人工种子萌发的影响
        1.2.3 不同交换时间对纳米人工种子萌发的影响
        1.2.4 不同接种培养基对纳米人工种子萌发的影响
        1.2.5 小结与讨论
    1.3 铁皮石斛纳米人工种子再生植株的生理指标检测
        1.3.1 铁皮石斛纳米人工种子萌发苗的植株生长量测定
        1.3.2 铁皮石斛人工种子萌发苗的根系活力测定
        1.3.3 铁皮石斛人工种子萌发苗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1.3.4 铁皮石斛人工种子萌发苗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测定
        1.3.5 铁皮石斛人工种子萌发苗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1.3.6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1.3.7 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测定
        1.3.8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铁皮石斛育种技术研究
    1.1 铁皮石斛二倍体鉴定研究
        1.1.1 铁皮石斛细胞学性状鉴定
        1.1.2 铁皮石斛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优化
        1.1.3 小结与讨论
    1.2 铁皮石斛离体选择突变体育种
        1.2.1 铁皮石斛离体培养自发变异
        1.2.2 铁皮石斛秋水仙素诱变突变体
        1.2.3 铁皮石斛紫外线辐射诱变突变体
        1.2.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铁皮石斛GAP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1.1 铁皮石斛GAP种植基地的生态环境
    1.2 铁皮石斛GAP种植基地的环境质量检测
        1.2.1 空气环境质量
        1.2.2 灌溉用水质量
        1.2.3 土壤环境质量
        1.2.4 基质环境质量
    1.3 铁皮石斛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
        1.3.1 实验材料
        1.3.2 实验方法
        1.3.3 实验结果
    1.4 铁皮石斛优良种苗繁育
        1.4.1 实验材料
        1.4.2 实验方法
        1.4.3 实验结果
    1.5 铁皮石斛试管苗生长动态与质量标准研究
        1.5.1 实验材料
        1.5.2 实验方法
        1.5.3 实验结果
    1.6 铁皮石斛移栽技术研究
        1.6.1 实验材料
        1.6.2 实验方法
        1.6.3 实验结果
    1.7 铁皮石斛施肥研究
        1.7.1 实验材料
        1.7.2 实验方法
        1.7.3 实验结果
    1.8 铁皮石斛病虫害防治研究
        1.8.1 实验材料
        1.8.2 实验方法
        1.8.3 实验结果
    1.9 铁皮石斛采收与初加工
        1.9.1 实验材料
        1.9.2 实验方法
        1.9.3 实验结果
    1.10 药材质量评价
        1.10.1 性状
        1.10.2 鉴别
        1.10.3 检查
        1.10.4 浸出物
        1.10.5 化学成分
    1.11 铁皮石斛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
    1.12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5)依靠持续科技创新 实现天津黄瓜良种产业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育种技术创新保持在黄瓜育种领域的领先地位
黄瓜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追求科技创新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侯锋院士在我国最早开展黄瓜抗病育种研究, 1961-1983年育成“津研1-7号”系列黄瓜品种, 成功解决了当时黄瓜品种抗病性差的难题, 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 成为上世纪七十年代黄瓜的主栽品种, 实现了我国黄瓜品种的第一次更新换代;1983-1989年, 黄瓜研究所先后育成“津杂1-4号”系列杂交黄瓜品种, 是国际上最早利用杂种优势育成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黄瓜系列品种, 突出解决了黄瓜生产中抗病与早熟、早熟与丰产的矛盾, 兼抗多种病害, 进一步提高了产量, 成为我国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主栽品种, 实现了我国黄瓜品种的第二次更新换代;1990-1994年针对我国蔬菜周年生产对品种的新需求, 分别培育出适合露地、大棚、温室等不同栽培形式的“津春1-5号”系列杂交黄瓜品种, 达到了黄瓜生产优质、抗病和高产、早熟的统一, 大幅度提高了黄瓜的品质, 成为九十年代主栽品种, 实现了我国黄瓜品种的第三次更新换代;1995年以来, 针对我国黄瓜生产中栽培茬口、栽培形式和品种类型的日益多样化, 以及消费者对黄瓜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 相继选育出“津优”系列优质专用黄瓜品种20多个, 实现了我国黄瓜第四次更新换代, 新品种优质、抗病、丰产, 满足多种栽培方式和不同消费需求, 具有显着优势, 品种一经育成便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成为当前我国黄瓜生产的主导品牌和主栽品种。津研、津杂、津春、津优系列黄瓜品种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 天津市科技奖励30多项。
产业体系创新保持在黄瓜良种产业领域优势地位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 黄瓜所依靠持续创新, 推动天津黄瓜良种产业升级

(7)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种子科学史研究进展
        2.1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现状
        2.2 种子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3.2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中阶段的划分
        3.3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3.3.1 研究方法
        3.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 中国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1 中国古代种子形态生物学的发展
        1.1.1 种子形态学的早期记载和发展
        1.1.2 中国古代植物生殖器官的名称及描述
        1.2 中国古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1.2.1 中国古代对种子发育的整体认识
        1.2.2 古人对水、肥及其他农艺措施影响种子形成发育的认识
        1.2.2.1 对水分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1.2.2.2 对肥料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1.2.2.3 对中耕除草、压蔓影响种子发育的认识
        1.2.3 对物理方法控制开花结实的认识
        1.2.4 对种子败育现象发现及防治的认识
        1.2.5 对种子成熟及后熟的认识
        1.2.5.1 对适时收获的认识
        1.2.5.2 对种子后熟和休眠现象的认识
        1.3 中国古代种子生理生态学的发展
        1.3.1 古代对生态环境影响种子生产的整体认识
        1.3.2 对节气、物候影响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1.3.3 对水分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1.3.4 对光照、温度影响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认识
        1.3.5 对土壤、肥料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1.3.6 对其他生态因素影响种子安全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1.3.7 对有关农艺措施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1.3.8 对播深、镇压影响种子萌发生长的认识
        1.3.9 对播量、密度及其种群分布影响种子萌发、生长发育的认识
        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1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奠基
        2.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3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及评述
        3. 中国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发育的研究及进展
        3.2 现代种子活力的研究进展
        3.3 现代种子劣变及寿命的研究进展
        3.4 现代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国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 国外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1 国外古代的种子科技知识及早期文献
        1.2 国外古代对种子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及认识
        1.2.1 对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认识
        1.2.2 对果皮和种皮的认识
        1.2.3 对种子传播的认识
        1.2.4 对土壤、水分、温度、气候等生态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1.2.5 对种子寿命、种子休眠及后熟作用的认识
        1.2.6 对生态环境影响豆类硬实的认识
        1.2.7 对种子群体效应的认识
        1.2.8 对种子发育的认识
        2.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确立及发展
        2.1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萌芽及奠基
        2.2 近代种子生物学建立及其标志
        2.3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3.1 近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2.3.2 近代种子解剖学、种子形态解剖学及生理学的发展
        2.3.3 近代种子发芽生理的发展
        2.3.4 近代种子寿命的研究及发展
        2.3.5 近代种子休眠研究及发展
        2.3.6 近代种子活力研究及发展
        3. 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发育研究进展
        3.2 现代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3.3 现代种子寿命、劣变研究进展
        3.4 现代种子休眠研究进展
第三章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1. 中国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1.1 中国古代的种子收获及加工工具
        1.2 中国古代的种子处理技术
        1.2.1 古人应用物理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1.2.1.1 光、热处理技术
        1.2.1.2 温、湿处理技术
        1.2.1.3 种子层积处理技术
        1.2.1.4 硬实种子处理技术
        1.2.2 古人应用化学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1.2.2.1 药、肥处理技术
        1.2.2.2 包衣处理技术
        1.3 中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方法及贮藏生理知识
        1.3.1 我国古代对种子贮藏生理的认识
        1.3.2 我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技术和方法
        2.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2.1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引进和发展
        2.2 中国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2.3 中国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 中国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加工设备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3.2.1 化学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2 物理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3 生物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3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3.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3.3.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国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历史
        1. 国外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2.1 产业革命及种子产业发展与种子收获、加工机械化
        2.2 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2.3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2.3.1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2.3.2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2.3.1.1 近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2.3.1.2 近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3.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1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3.1.1.1 “知识爆炸时代”与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3.1.1.2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及特点
        3.1.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3.1.2.1 化学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1.2.2 物理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1.2.3 生物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2.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3.2.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方法研究的发展
第四章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检验科学技术及检验机构的发展
        1. 中国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中国近代种子检验机构及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 中国现代种子检验机构、规程和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检验机构及规程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2.1 电泳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3.2.2 免疫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3.3.3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3.3.4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第二节 国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1. 国外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近代种子检验机构的创立及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2.1 近代种子检验室、检验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2.1.1 世界第一所种子检验实验室的出现
        2.1.2 种子检验室及种子检验协会的建立和发展
        2.1.3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性质及其业务
        2.2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2.2.1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创立的背景
        2.2.2 近代种子规程及标准方法的发展
        2.2.3 近代种子检验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2.3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2.3.1 免疫检测技术在种子纯度及健康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2.3.2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2.3.3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上的应用及发展
第五章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4.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历史的横向比较
        5.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
    第二节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第三节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第四节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文献计量比较分析
        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内容整体比较及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1.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有关内容比较
        1.2 国内外种子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1.3 有关各国种子科学贡献比较及发展分析
        1.4 各国种子科学研究内容及整体贡献分析比较
        2.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2.1 有关国家种子萌发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2 有关国家种子休眠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3 有关国家种子寿命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4 有关国家种子活力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3.1 有关国家种子加工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2 有关国家种子处理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3 有关国家种子包衣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4 有关国家种子贮藏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4.1 有关国家种子检验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2 有关国家种子纯度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3 有关国家品种鉴定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第六章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与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
        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的确立及发展
        1.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机构的建立及沿革
        1.2 品种审定机构的建立及发展
        2.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2.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
        2.1.1 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种子自给阶段(1957 年以前)
        2.1.2 计划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形成阶段(1957—1980 年)
        2.1.3 双轨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1980—2000 年)
        2.1.4 市场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2001 年以后)
        3. 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
        3.1 主要作物主产省区品种审定情况计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1.1 各主产省区水稻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2 各主产省区小麦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3 各主产省区玉米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4 各主产省区棉花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2 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1 水稻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2 小麦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3 玉米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4 棉花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4. 中国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评价
        4.1 主要作物主产省份品种审定及育成单位构成
        4.2 有关省区育种科研实力、育成单位构成及品种贡献
    第二节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
        1. 国外种子管理及立法的发展
        1.1 国外种子管理立法
        1.2 发达国家的种子管理体制及其模式
        2.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
        2.1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以美国为例)
        2.2 国际种子贸易及企业发展
        2.2.1 各国种子市场容量
        2.2.2 世界种子贸易的发展
        2.2.3 世界规模种子企业的发展
        2.2.3.1 世界种业巨头的兼并重组
        2.2.3.2 世界种业十强变化及发展
        2.2.3.3 种子产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3.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比较分析
        3.1 国内外主要种子市场容量及比较
        3.2 全球种子贸易的发展及比较
        3.3 国内外种子规模企业发展与比较
        3.4 国内外新品种保护力度比较
        3.5 国内外种业科技投入方式和力度比较
第七章 结论、讨论
    1. 讨论
    2. 结论
        2.1 梳理出了种子科学发展的断代依据及阶段特点
        2.1.1 古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1.2 近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1.3 现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2 对国内外种子科学及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及评价比较
        2.2.1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评价与比较
        2.2.2 国内外种子产业发展评价与比较
    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蔬菜种子产业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 产业
        2.1.2 蔬菜种子产业
        2.1.3 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供给需求理论
        2.2.3 技术创新理论
        2.2.4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2.2.5 比较优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3.1 种子产业的分析
        3.1.1 种子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3.1.3 种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2 蔬菜种子产业分析
        3.2.1 蔬菜种子产业链分析
        3.2.2 蔬菜种子产业现状
        3.2.3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机遇
        3.2.4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面临的挑战
    3.3 本章小结
4 蔬菜种子产业育种状况
    4.1 世界先进国家蔬菜育种的特点
        4.1.1 按生态区域定位
        4.1.2 高新技术育种
        4.1.3 跨洲区域试验与品种展示栽培
        4.1.4 科研育种机构和部门分设
        4.1.5 种质资源有效利用
        4.1.6 工厂和设施化育种
        4.1.7 企业内育种和经营分设
        4.1.8 蔬菜种子流通市场国际化
    4.2 欧美蔬菜育种动态
        4.2.1 美国蔬菜育种动态
        4.2.2 荷兰蔬菜保护地生产育种技术
    4.3 亚洲蔬菜育种动态
        4.3.1 日本的蔬菜育种动态研究
        4.3.2 韩国蔬菜育种状况
    4.4 中国蔬菜育种的发展状况
        4.4.1 杂优利用已成为多数蔬菜育种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4.4.2 抗病育种取得了重要突破
        4.4.3 生物技术在蔬菜育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4.4.4 在蔬菜品质育种和生态育种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
    4.5 中国蔬菜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
        4.5.1 蔬菜育种体制不健全
        4.5.2 对蔬菜育种的基础研究工作重视不够
        4.5.3 蔬菜育种目标不明确
        4.5.4 常规育种与育种新技术结合不够
        4.5.5 忽视品种管理与区域试验
    4.6 本章小结
5 蔬菜种子生产供给与需求
    5.1 蔬菜种子产业供给概述
        5.1.1 中国蔬菜生产现状
        5.1.2 中国蔬菜种子生产状况
    5.2 蔬菜种子生产:蔬菜种子生产函数与影响因素分析
        5.2.1 必要的假设
        5.2.2 变量的设置
        5.2.3 模型的构建
        5.2.4 数据说明
        5.2.5 模型估计结果
        5.2.6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5.2.7 模型修正
        5.2.8 修正后的模型解释
    5.3 科技进步率测定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说明
        5.3.3 计量模型
        5.3.4 计算结果
    5.4 蔬菜种子的需求分析
        5.4.1 模型的建立
        5.4.2 数据来源
        5.4.3 计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蔬菜种子市场营销管理分析
    6.1 中国蔬菜种子市场营销管理分析
        6.1.1 中国蔬菜种子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6.1.2 中国蔬菜种子市场的特点
        6.1.3 中国蔬菜种子市场竞争主体的类型
    6.2 中国蔬菜种子市场营销实证分析—以天津科润公司为例
        6.2.1 天津科润公司概况
        6.2.2 天津科润公司的产品组合管理
        6.2.3 天津科润公司的品牌管理
        6.2.4 天津科润公司的销售价格管理
        6.2.5 天津科润公司的销售渠道管理
        6.2.6 天津科润公司的销售促销与服务管理
    6.3 中国蔬菜种子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建议
        6.3.1 注重公司的产品组合,提高品牌意识
        6.3.2 全面调研影响因素,制定适宜的价格政策
        6.3.3 深入研究产品与市场状况,确立最优分销模式
        6.3.4 因地制宜,做好市场促销和广告宣传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蔬菜种子进出口贸易格局及国际竞争力分析
    7.1 中国蔬菜种子对外贸易的总体分析
        7.1.1 总体贸易分析
        7.1.2 出口贸易分析
        7.1.3 进口贸易分析
        7.1.4 进出口价格分析
    7.2 中国蔬菜种子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7.2.1 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7.2.2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7.2.3 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7.3 结论与讨论
        7.3.1 中国蔬菜种子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极低
        7.3.2 开拓蔬菜种子出口目标国,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
        7.3.3 加大育种科研力度,提高蔬菜种子的质量
        7.3.4 改进加工工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7.3.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育种企业的权益
        7.3.6 树立国际营销理念,培养国际贸易人才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竞争力分析:SWOT实证分析
    8.1 世界种子产业的竞争态势
        8.1.1 世界种子产业的并购和重组
        8.1.2 世界种子产业的行业特点
    8.2 世界蔬菜种子产业的竞争态势
        8.2.1 规范的种子生产标准和投放程序
        8.2.2 种子公司经营规模日趋扩大化、垄断化
        8.2.3 产业关联适度不断提高
        8.2.4 蔬菜种子企业经营和资本运作国际化
    8.3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的竞争力分析—SWOT实证分析
        8.3.1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内部环境优、劣势分析
        8.3.2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分析
        8.3.3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内、外部环境关键因素的确定
        8.3.4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战略选择
    8.4 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8.4.1 重点战略
        8.4.2 基础战略
        8.4.3 后备战略
    8.5 本章小结
9 促进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9.1 进行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促进蔬菜育种研究
    9.2 加强蔬菜育种基础性研究和新技术采用
    9.3 加强蔬菜种子品种管理与区域性试验
    9.4 改善蔬菜种子产业供给模式,打造蔬菜种业龙头企业
    9.5 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良种的推广力度
    9.6 提升蔬菜种子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9.7 开拓国际市场,降低市场集中度,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9.8 合理选用三层战略组合,应重点实施兼顾整体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我国黄瓜良种繁育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D]. 何利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2]黄瓜新品种筛选与良种繁育及推广模式研究[D]. 赵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3]雌性系黄瓜水培适应性和采留种技术的研究[D]. 杨家源. 广西大学, 2014(01)
  • [4]铁皮石斛良种繁育与GAP种植关键技术研究[D]. 关杰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5]依靠持续科技创新 实现天津黄瓜良种产业升级[J]. 杜胜利. 环渤海经济了望, 2010(06)
  • [6]黄瓜的奇迹——探秘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J]. 郝莹. 中国科技奖励, 2009(07)
  • [7]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 成广雷.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6)
  • [8]青春记忆——记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J]. 郝莹,蔡巧玉. 科学中国人, 2009(04)
  • [9]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研究[D]. 张永强.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10]勇立潮头唱新歌[N]. 孙利民. 科技日报, 2009

标签:;  ;  ;  ;  ;  

我国黄瓜改良育种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