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亲鱼越冬需采取的几项技术措施

改善亲鱼越冬需采取的几项技术措施

一、搞好亲虾越冬需采取的几项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邓彩霞[1](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张俊[2](2016)在《国家企业权力规制论》文中研究指明迄今为止,市场经济是被各国发展经验教训所反复证明的一条可行之路。如果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实是一种市场经济,那它就应当具备市场主体地位平等、个体权利受保护、政府权力受制约、竞争秩序公平透明、制度规则可预期等市场经济所必备的共通要素。公权力的越位、错位和缺位,是我国改革所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有效地加强对公权力的约束和控制,是事关我国改革走出“深水区”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从一定程度上说,国有企业是国家公权力的产物和工具,这种公权力或者来自企业所处的特殊领域和承担的特殊职能,或者来自对企业所经营的国有资产的处分。它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国有企业的某种“特权”,但是究其权力的来源和实质,则是政府代表全民行使的国家权力,是国家公权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国家企业权力,政府实际掌控着国家企业权力实现的范围和程度。在市场体制下,这种权力是政府通过设立国有企业输出权力、国有企业通过行使权利实现权力两者共同完成的,缺一不可。这种包含政府和企业双方行使主体的权力正是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所在,也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好的国企改革,本质就是要识别和规范这种特殊的国家公权力,从而才能保障个体自由和财产权利,维护市场的公平秩序,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坏的国企改革就是模糊特殊企业和一般企业的界限、公权力和私权利的边界,维持和扩张权力对资源、利益不受约束的控制。既然对公权力的规范是我国改革的核心问题,那么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任务同样是对涉及国有企业运营和改革中的国家权力的规范。规范权力的手段可以有多种,包括道德手段、政治手段、法律手段等。其中,法律规制本应是最主要的手段,因为通过立法的方式,使得这种规制具有民主性、稳定性和反复适用性。它是明确和可预期的,人们可以合理地期望政府对国有企业在设立、运行和退出过程中会如何行为,公共利益包括自己的利益将如何受到影响,也能够依据法律对国家企业权力的失范进行纠正。从世界各国来看,实行严格的法律规制也是规范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普遍做法。但遗憾的是,我国虽然拥有世所罕有的巨量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它们在整个国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对国家企业权力的法律规制却相当薄弱和有限。这其中既有整体法治水平较低、立法不完善的因素,也有对国有企业性质和功能的模糊和错位,特别是对国有企业转轨性、公权性认识不足的影响。在理论上,我国目前无论是宪法和行政法学界,还是经济法学界,都未对国家企业权力这种围绕国有企业集中体现的特殊国家权力为重点进行研究,致使这一处于交叉、边缘领域的权力几乎成为理论研究的盲区。在实践中,目前涉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仅立法层次普遍较低,而且明显地表现出为政府的国有经济政策进行法律语言“翻译转换”的从属特质,缺乏从社会公共立场出发,对公权力进行规制的法治特性和独立价值。只有对国有企业在设立、运行到退出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公权力进行全面的清理,清晰地划定国有企业及其背后的政府权力边界,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运行更加健康有序。本文正是基于上述想法,循着“权力是什么”→“国家设立和经营企业是不是权力”→“国家企业权力是什么样的权力”→“国家企业权力应服从什么规制原则”→“国家企业权力应有怎样的规制结构”→“具体如何规制各类不同国有企业的权力”这一思路展开论述。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第一章“权力的基本问题分析”,旨在为国家企业权力的论证提供初始定位与宏观定性,可以看作是全文的一个引子,并不直接针对国家企业权力进行研究,但从权力的一般性出发,可以形成对国家企业权力的基本方向性关照,并有助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从权力的概念来看,核心要素是一方的支配与另一方的服从,权力按其性质可分为公权力与私权力,按其主体可分为政府权力、企业权力、社会权力等,按其内容可分为经济权力、政治权力、文化权力等。权力的“合法性”是决定权力能否被服从,进而能否稳定维系的关键。现代权力合法性的本质都在于公共性,但权力的特性、人性的弱点、制度的缺陷决定了公权力存在背离公共性的异化风险。在矫正公权力异化的德治、政治、法治三种主要方法中,法治矫正在现实性与效率、效果方面更具优势。第二章“国家企业权力的证成与异化”,本章论证国家企业权力是国家权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特殊的公权力,它存在多方面的公共性作为其合法性的依据,但同样权力行使也可能偏离公共性而发生异化。首先,从国家观念和国家权力发展历程来看,主权存在相对化趋势,公共性约束的强化促使国家日益重视社会职能和经济权力,不同类型国家都存在国家权力与企业形式的结合。从历史与现实的普遍现象中,可归纳出国家企业权力概念,即在国有企业的设立、经营、退出中所包含的国家权力,它通过“政府支配企业—企业行使权利”的方式得以实现,具有政府权力和企业权力两个层次,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领域分别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其次,国家企业权力的公共性可从多角度得到理论支持,从交易费用理论看,国家企业权力使得某些具有公共需求,但私人企业和市场交易均无法发生的生产得以实现;从公共物品理论看,国家企业权力因向社会提供准公共物品而使公共经济领域纳入管理;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看,国家通过国有企业承担特殊的公共责任。最后,我国国家企业权力实际运行中,在竞争关系、财产关系、交易关系等方面存在公共性的异化,异化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定位不清、公权力法律约束性不足、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引起的,而在立法方面则表现为国有企业在性质上未定位于特殊企业、目的上未突出权力规制、方向上未进行科学分类。第三章“国家企业权力的规制框架”,本章针对国家企业权力的异化构建整体性的规制框架,从规制的基本理念、规制的客体结构和主体结构三个方面形成体系化思路。首先,应将国家企业权力的规制纳入宪政秩序。在我国关于国有经济的宪法制度中,应确立权利本位、权力法定、权力公开、公共利益原则,作为规范国家企业权力运行的经济宪政基本秩序。其次,在国家企业权力规制的客体结构方面,可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将我国国有企业按其功能和财产属性区分为公共型和商业型两大基本类型,根据两类企业涉及的不同国家权力特征,配置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制资源。最后,在国家企业权力规制的主体结构方面,规制主体主要有外部主体和内部主体两大类。外部主体主要是立法机关和利益相关者,议会(人大)应对涉及国家企业权力的重大事项拥有最终决定权,应强化人大在我国国家企业权力规制结构中的权威,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主体对国家企业权力规制的参与。内部主体主要是政府和企业自身,应改革现行政府规制模式,区分公共型和商业型国有企业实施分类规制,在企业内部也应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等的权力制约作用。第四章“公共型国有企业中的权力规制”,本章基于公共型国有企业是政府实现特殊政策目的工具属性,以及公益性、垄断性的行业特征,对其中的权力规制更多地表现为政府行为规制而非企业行为规制,重点是规范政府设立企业的权力、划定企业经营业务范围的权力、调控企业行为的权力。首先,要对企业设立权进行规制,在公、私法人划分的基础上改革现行法人制度,建立适于公共型国有企业性质的特殊的法人,采取不同于一般企业的设立原则和设立程序。其次,要对企业业务权进行规制,以我国政策性银行为例,论证国有企业业务经营的权力性,业务权的失范及其纠正,包括明确对政策性业务的界定、加强对相关业务的监管及利益补偿规制。最后,要对国家调控权进行规制,以价格调控为例,由于政府身份错位、公共博弈的缺失引起调控“失灵”,为纠正调控权的异化,应通过委员会化努力构建具独立性的价格调控主体,引入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对调控权作适当性限制,在个体诉讼和公益诉讼两个层面探索价格听证程序的可诉化改造。第五章“商业型国有企业中的权力规制”,本章基于商业型国有企业是发挥国有资本为全民利益增长服务、协调国民经济发展的工具属性,以及竞争性、营利性的行业特征,对其中的权力规制主要体现为对企业国有资本运营的规制,通过人大、政府、企业三级的合理衔接,使政府和企业“代理”全民运营资本的权力受到更全面和有效的监督。首先,企业“内部人控制”和政府监管的滥用使国有资本运营权力产生异化风险,应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合理定位为关键,调整现行国有资本运营体制,使政、企各归其位。其次,将国有资本运营纳入财政预算,是权力规制法治化的根本保证,应在公共财政理念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特别是对资本收益权的规制,在收益上缴和支出方向和用途上确保公开、公平的公共决策。最后,要对国有企业的合并权进行规制,国有企业的合并与政府行政权力密不可分,传统的反垄断法规制在这一领域存在失效问题,必须以规制政府权力为中心,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三方面入手,探索破解国有企业合并中的行政垄断。第六章“国家企业权力退出规制”,本章着眼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建立国有企业在民营化过程中的权力退出规制体系。国有企业改革无法回避民营化,它是解决竞争领域企业效率问题和垄断领域市场开放问题的必经之路。首先,要认识到民营化的过程就是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权力逐步退出的过程,这种退出本身具有公共性,在退出路径的选择上应选择主动、公开、法治的方式,要通过法律规制实现权力的分类退出、分步退出,并在退出中保护公共利益。其次,在竞争行业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权力退出中,应建立民营化的决策规制和交易规制,在决策主体和方案设计中体现公共意志,在交易过程和收益处置中做到公开透明。再次,在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权力退出中,应重点关注反垄断问题。以我国铁路改革为例,应建立自然垄断行业的独立规制机构,实现与反垄断监管的衔接,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规制和对退出中的国家企业权力规制体系,确保新生竞争领域的公平秩序。

姜玥[3](2012)在《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韩两国作为传统渔业国家,十分重视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由于两国政治、经济体制及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两国针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立法也各不相同。近年来,韩国通过不断修法,使其海洋渔业资源方面的立法逐渐成熟。然而,目前我国学者从法律层面针对韩国渔业资源法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尤其是近五年来,韩国陆续对相关法律进行了极其频繁的修订,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已经很难反映韩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立法现状。为此,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韩国目前海洋渔业资源的立法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对比总结其中的先进立法经验为我国所借鉴,由此提出完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的建议。本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两国实际出发,介绍目前两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为下文的建议的提出提供了依据。首先,我国在海洋渔业资源方面的立法主要是《渔业法》,而韩国则专门制定《水产资源管理法》,同时,韩国的渔业属于水产业范畴,因而制定《水产业法》调整渔业活动,为明确本文海洋渔业资源的定义,有必要理清渔业、水产业等与本文相关的名词的含义。其次,两国在海洋渔业资源方面的法律体系截然不同,我国主要确立了以《渔业法》为主的渔业法律体系,而韩国则在水产业法律之外专门确立了水产资源管理法律体系,由不同的法律分别针对渔业的“产业”和“资源”进行调整—这也正是韩国海洋渔业资源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两国所确立的法律制度也存在诸多差异,通过分析两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制度和所采取的措施,为下文对韩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的特点—相对于我国,进行总结提供了依据。由于两国还存在着特殊的地缘政治问题,因而从法律层面对两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的开采问题进行分析,为加强我国专属经济区内的渔业管理提出建议也是本文的目的之一。第三部分根据第二章对两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的研究和对比,提出完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立法建议,并针对专属经济区内渔业纠纷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我国渔业立法起步较晚,所建立的法律体系中尚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而通过分析,韩国海洋渔业资源方面的立法中,的确有许多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所提出的完善我国立法的建议,能够为我国渔业法的完善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穆林林[4](2010)在《生态公路边坡生态恢复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的日益加快,公路建设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公路不仅在建设期内破坏环境,而且在营运期间也会污染环境。因此,解决公路路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本课题在生态公路和生态恢复基础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生态恢复的原理、作用以及机理。论文重点研究边坡生态恢复的设计、技术与评价:首先在边坡的恢复设计中,明确生态恢复的最终目的,研究边坡生态恢复设计的总体思路;通过分析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生态恢复的原理,研究不同边坡类型的景观恢复设计植物的选择与搭配、边坡生态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方面,介绍了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的原理和施工工艺,对边坡适用性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介绍宁常公路生态恢复的方案,通过在宁常高速公路边坡恢复情况的定点观测,对工程中所应用的部分生态恢复技术的景观恢复效果、植被生长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生态恢复技术的优缺点,初步得出:恢复初期土工格栅植草技术护坡植物生长弱于挂网喷播,随着时间的变化,挂网喷播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植草护坡在冬季覆盖度有所下降,进入春季又逐渐恢复稳定。最后应用AHP评价方法,评定生态恢复的综合效果,并对宁常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技术进行分析评价,从综合评价排序中可以看出,边坡植被恢复质量由好到差的排序依次是:土工格栅植草技术(阳面)>土工格栅植草技术(阴面)>挂网喷播>植草护坡;另外,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综合效果主要体现在其生态效益上。因此,从长期效益来看,边坡生态恢复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向龙[5](2009)在《子午岭林区油松人工林综合培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子午岭林区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观测、抽样调查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近30年来有关油松生产经营的技术经验,并运用最小二乘法、数量化理论(Ⅰ)等数学方法,对该区域油松人工林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经营培育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子午岭林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年日照时数、活动积温、无霜期等主要气象因子均在油松生长允许的上、下限范围内;林区土壤呈弱碱性,pH值在8.0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属于油松的完全适生区。2.油松林分中土壤N、P含量稍低于灌木林地和荒地,说明油松在中幼龄阶段,由于较高速的生长发育,导致植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量大于其凋落物的分化量,根系的分化和吸收作用使得土壤中有效的N、P成分逐渐减少。因此,在经营油松林时应适当施肥。3.油松在子午岭林区一年的生长周期,约从3月20日左右芽开始膨大起,至9月下旬一切生长活动陆续停止,年生长期约180天左右。特别是在胸径、材积生长的高峰期正值该地区7、8、9三个月的雨热同期,有利于油松的生长发育。4.油松个体生长发育规律子午岭林区油松造林后从第8年开始高生长进入速生期,持续8年左右后高生长趋缓,第17年以后高生长逐年下降。胸径生长的高峰期较高生长稍晚2年,但生长量比较稳定且持续时间较长。从培育材型的角度考虑,第18年基本可成椽材;30年左右方可够檩材;若要培育大径级材,则还需10年左右的经营时间。油松单株的材积生长量在造林后第16年开始进入材积速生期,直至第30年,材积年生长量始终保持在0.005~0.007m3之间,且仍呈上升的趋势。5.林分生长与密度的关系油松进入中龄林阶段(25~30年)后,林分密度对油松生长的影响作用逐渐加强。其中:胸径与密度的关系是在1200~1500株/hm2的密度区间内,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即密度愈大胸径生长量愈小;密度与树高、材积的关系是保留密度应以1500株/hm2为佳,过密和过疏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密度与材积生长量的关系亦以1500株/hm2最佳,这种密度年均生长量可高达7.98m3/hm2。6.油松在25年以下时,经营密度最大不能超过1800株/hm2,当生长到25~30年时的林分最佳经营密度应为1500株/hm2,此时其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均可保持最大值。同时,通过间伐可以提高树干形数,减少节疤的比重,减小侧枝的粗度,提高树干圆满度和出材等级,从而极大地提高林分质量。7.基本掌握了子午岭林区油松人工林微红梢斑螟、纵坑切梢小蠹、松大蚜、松针小卷蛾、松幽天牛、松六齿小蠹、油松球果小卷蛾、果梢斑螟和松落针病等9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开展综合防治试验,认为:1)坚持防早、防小的原则,做好预测预报工作,以“防”为主,以“治”为辅。2)清理林地和物理防治方法既不污染环境,又起到了打扫林地卫生的作用。因此应结合抚育间伐,每隔几年进行一次。且防治成本较低,应大力推广。3)化学防治措施虽能迅速控制病虫害蔓延,有效杀死害虫,但污染环境,同时还可能杀死害虫天敌,因此只可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应严格控制使用。4)在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的基础上,根据油松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编制了“子午岭油松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一览表”,可供子午岭林区各林场及相似地区在培育油松林时参考。8.对森林实施数量化经营是现代林业科学经营管理的趋势,本项研究在此方面做了深入探索,编制了“子午岭林区油松数量化立地质量得分表”和“子午岭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图”,为子午岭林区科学集约经营油松人工林奠定了坚实地基础,应在生产实践中大力推广应用。同时还为今后数量化经营培育各类森林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道路。9.若将最佳经营密度模式推广到整个子午岭林区已成林的77076.8 hm2油松人工林中,按蓄积量增产40~68.5%计算,全林区可增加森林蓄积170.6~289.4万m3。按150元/m3的林价计算,新增部分可使子午岭森林增值25590~43410万元;除去生产成本,仅林价一项,净增值达14028.48~31848.48万元。

孙萍[6](2009)在《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 ——以扬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相关理论阐述和概念辨识的基础上,从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态建设相互关联研究入手,本着学科交叉性的角度以及宏观的视野,提出了城市旅游的生态观,力图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城市生态旅游系统及其空间整合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整合框架。在分析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旅游演进机制以及城市旅游生态观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城市生态旅游系统开发框架。提出城市生态旅游空间复合网络的理想整合模式。城市生态旅游系统结构是在经济、文化、生态和管理四大机制共同作用下进行的,本文初步构建了包含有5个一级评价指标、16个二级评价指标和58个三级评价指标的城市生态旅游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扬州凤凰岛生态旅游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以生态宜居型旅游文化名城——扬州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解读扬州城市性质、城市生态建设及城市旅游发展情境的基础上,从资源整合、空间优化、产品转型、政策举措以及规划战略等角度构建了绿色旅游城市创建的综合体系。在阐述水系环境的综合整治及滨水旅游空间开发的基础上,构建扬州城市水旅游系统框架图,剖析“一内核五组团四轴多点”的水旅游空间格局以及滨水旅游空间品质提升方案,构建扬州环城水上旅游网络系统,以期对扬州率先建设国家城市生态旅游示范地有所裨益。

张忠旭[7](2009)在《北方杂交粳稻异交结实机制及高产制种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奥林帕斯IX81荧光倒置显微镜和DP71单芯片彩色CCD相机软件,研究了杂交粳稻不育系柱头长度、宽度、面积、体积、开颖外露率、闭颖外露率和花柱长度、夹角、不育系开颖角度、午前花率及父本恢复系的产粉量;结合人工气候箱对恢复系花粉活力进行检测;并在杂交粳稻制种田调查了不育系和恢复系开花习性,分析了花期预测与调节技术,对不育系的柱头活力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北方杂交粳稻制种中对异交结实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以及异交结实率的变化规律、大面积杂交粳稻制种的花期预测和花期调节方法,旨在为北方杂交粳稻高产制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育系间和恢复系间的花时和花期存在着品种间差异,在选择确定一对母本不育系和恢复系制种时,要实现不育系和恢复系的花时、花期相遇的优化组合,以保证花期相遇。不同不育系和不同恢复系花期性状存在着明显的品种间差异,因此,应改变过去传统的花期相遇标准即以始穗期来衡量花期是否相遇,而是采用开花高峰期相遇为标准。2.参试不育系的柱头生活力系数的大小依次为:辽846A、辽02A、辽60A、辽99A、辽30A、辽39A、辽105A、辽5216A、屉锦A、秀岭A,相应的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趋势与此相近。说明不育系的柱头生活力系数越强,不育系异交结实率越高。3.不育系花柱夹角与柱头闭颖外露率呈显着线性正相关,不育系柱头开颖外露率与柱头闭颖外露率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柱头面积、柱头长度、柱头宽度、花柱长度、颖花开颖角度与柱头闭颖外露率均呈正相关。不育系花柱夹角越大,其柱头闭颖外露率越高;不育系柱头开颖外露率越高,其柱头闭颖外露率越高。不育系柱头闭颖外露率和柱头开颖外露率的高低并非决定于某一个性状,而是决定于各性状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育系柱头闭颖外露率、柱头开颖外露率、午前花率、柱头体积与异交结实率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异交结实率与柱头闭颖外露率、柱头开颖外露率、午前花率、柱头体积之间的复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水平。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与柱头闭颖外露率、柱头开颖外露率、午前花率、柱头体积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9.44+0.36x1+0.17x2+0.20x3+1.41x4(P<0.01,回归方程极显着)。要达到较高不育系异交结实率,应加强对柱头闭颖外露率、柱头开颖外露率、午前花率、柱头体积的正向选择,特别加强对柱头闭颖外露率的选择。不育系柱头闭颖外露率对异交结实率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通过柱头开颖外露率、午前花率、柱头体积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小,柱头闭颖外露率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不育系柱头开颖外露率、午前花率、柱头体积对异交结实率的直接效应较小,而通过柱头闭颖外露率对异交结实率的间接效应较大。在杂交粳稻不育系选育和高产制种方面,要把重点放在提高不育系的柱头闭颖外露率上,同时兼顾提高柱头开颖外露率、午前花率和选择较大体积柱头。4.恢复系花粉活力随离体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在33℃以上高温胁迫下,处理时间越长,下降幅度也越大。不同杂交粳稻恢复系高温伤害的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与恢复系的籼性程度有关。水稻花粉不耐高温,花粉活力随离体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在33℃以上高温胁迫下,处理时间越长,下降幅度也越大。恢复系产粉量与花药长度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与花药宽度正相关系数虽然也很高,但未达到显着水平;恢复系产粉量与花药面积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恢复系产粉量与花药体积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这说明花药的长度、宽度、面积以及体积越大,恢复系的产粉量越大,同时说明杂交粳稻花药的长度、宽度、面积以及体积与品种遗传性关系很大。5.采用幼穗剥查法、叶龄回归预测法、叶龄余数预测法、叶片日均长速预测法对花期进行预测,取得了很好效果。应用叶龄余数预测,要根据第二双零叶和伸长叶枕距来判断倒三叶,就能避免叶龄余数预测的不准确性。6.在杂交粳稻父本穗分化Ⅲ期,通过控水、增N、施用多效唑、割叶等多种处理延缓穗分化进程,最大可调节花期7d左右。单项措施的效应为割叶>施多效唑>增N>排水。多项措施的累加效应大于单项措施效应,但其总效应小于各单项措施效应之和。割叶、施多效唑皆对父本植株高度和单株花粉量有显着负向影响。过量增施多效唑,导致颍花退化,造成穗顶部秃尖。割叶、施多效唑与增施N肥结合,有互补效应。

宋长太[8](2008)在《青虾苗种繁育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一、亲虾的选留和蓄养选作人工繁殖的亲虾,要求体形标准,体色纯正,肥满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较好,雌虾体长在6厘米以上,雄虾规格大于雌虾。可以从天然捕捞的大虾中挑选,也可从人工养殖的池塘中挑选。选好的亲虾可放在面积1~3亩,水深1米左右的池塘(事先经清淤、消毒)中蓄养。一般在

李莉[9](2008)在《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与措施研究 ——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20002005年,国家又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60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农村供水总体水平不高,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等饮水安全问题依然形势严峻。据2005年5月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卫生部3个部委共同组织的全国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资料显示,到2004年年底,农村饮水不安全总人口为3.23亿人,占农村人口的34%。其中各类水质不安全的有2.27亿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群众长期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高铁锰水、污染水等,同时因设施简陋、干旱引起的季节性缺水问题依然存在。改善农村水质与增加供水设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广大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农业活动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威胁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提出了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农村面源污染、饮水水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及安全管理等四大方面。随后笔者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和对策:1)首先应从思想上转变广大农民民群众的观念,使他们充分意识到饮水安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样才能做到“治标治本”;2)实施农村水污染防治措施;3)推广先进的饮用水处理技术;4)加强供水水工程的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5)完善供水管理体制;6)提出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实施合理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在论文的第四章,结合前述理论研究结果,笔者选取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具体实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灌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提出灌区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解决途径和措施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马金刚,何晏开,万建业,周真咏,汪银焰,刘?,周遵贵,况开河[10](2007)在《冬闲田生态养殖克氏原螯虾增效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改变冬闲田单纯种植一季稻模式,实行稻虾轮作。种草投螺,采取虾体消毒、饲料消毒、水体消毒、食场消毒、生态调控等综合防病措施,加强管理。4 hm2冬闲田年获商品虾16 980 kg,个体规格在30 g/尾以上,年纯利达38 310元/hm2,投入产出比1∶3.9,效益是传统种稻业的35倍。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门路。

二、搞好亲虾越冬需采取的几项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亲虾越冬需采取的几项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情景分析
        2.1.2 农牧社区
        2.1.3 社区减灾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情景分析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极值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3.2.1 气象致灾因子
        3.2.2 地质致灾因子
        3.2.3 生物致灾因子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4.1.3 雪灾区域选择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5.1.1 政府组织
        5.1.2 社区组织
        5.1.3 居民个体
        5.1.4 社会力量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学术贡献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附录5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2)国家企业权力规制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从我国改革谈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权力的基本问题分析
    第一节 权力的概念和分类
        一、权力概念的多义性与确定性
        二、权力概念的核心要素
        三、权力的分类
    第二节 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一、权力合法性问题的涵义
        二、现代权力合法性的本质——公共性
        三、权力合法性问题的推论
    第三节 公权力的异化与矫正
        一、公权力的异化
        二、公权力异化的原因
        三、公权力异化的矫正
第二章 国家企业权力的证成与异化
    第一节 国家企业权力的证成
        一、国家观念与国家权力的发展历程
        二、国家权力与企业形式的结合
        三、国家企业权力的定位
    第二节 国家企业权力公共性的理论支持
        一、企业性质理论与国家企业权力的公共性
        二、公共物品理论与国家企业权力的公共性
        三、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国家企业权力的公共性
    第三节 我国国家企业权力的异化
        一、国家企业权力异化的现象梳解
        二、国家企业权力异化的原因分析
        三、对我国国家企业权力异化的立法反思
第三章 国家企业权力的规制框架
    第一节 宪政秩序下的国家企业权力规制
        一、国家企业权力问题的宪政张力
        二、宪法对国家企业权力的制度安排
        三、宪政秩序下的国家企业权力规制
    第二节 国家企业权力规制的客体结构
        一、国有企业的域外分类例证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分类
        三、国家企业权力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第三节 国家企业权力规制的主体结构
        一、外部规制主体
        二、内部规制主体
第四章 公共型国有企业中的权力规制
    第一节 企业设立权规制
        一、公共型国有企业的法人制度
        二、公共型国有企业的设立原则
        三、公共型国有企业的设立程序
    第二节 企业业务权规制——以政策性银行为例
        一、公共型国有企业的经营领域与业务权力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权力失范
        三、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业务权规制镜鉴
        四、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权规制路径
    第三节 国家调控权规制——以价格调控为例
        一、国家宏观调控与国家企业调控权力
        二、国家价格调控权力的规制
第五章 商业型国有企业中的权力规制
    第一节 国有资本运营体制
        一、国有资本运营的权力性与异化风险
        二、我国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及突出问题
        三、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体制定位
        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权力规制
    第二节 国有资本预算权规制
        一、公共财政的控权功能
        二、公共财政对国家资本权力的预算规制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规制
    第三节 企业合并权规制
        一、《反垄断法》规制国有企业合并的落空
        二、国有企业合并规制的本质是规制政府权力
        三、完善国有企业合并规制的进路
第六章 国家企业权力退出规制
    第一节 国有企业民营化与国家企业权力退出规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民营化
        二、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权力分析
        三、民营化中权力退出的路径与规制
    第二节 竞争行业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权力规制
        一、民营化的决策规制
        二、民营化的产权交易规制
        三、民营化的员工持股规制
    第三节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中的国家权力退出规制——以铁路民营化为例
        一、垄断行业民营化的竞争规制与规制机构
        二、民营化中的竞争性市场结构规制
        三、民营化中的铁路企业权力规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韩海洋渔业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概况
        一、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二、 海洋渔业蓬勃发展
        三、 远洋渔业不断壮大
        四、 水产品贸易形势良好
    第二节 韩国海洋渔业发展概况
        一、 渔业人数持续减少
        二、 积极调整渔业结构,促进近海渔业发展
        三、 实现捕捞业向养殖业的转变
        四、 发展成熟的远洋渔业
        五、 连续多年的水产品贸易赤字
第二章 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比较
    第一节 中韩海洋渔业的相关概念解析
        一、 渔业和水产业
        二、 渔业资源和水产资源
        三、 海洋渔业资源
    第二节 中韩海洋渔业资源的法律体系
        一、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法律体系
        二、 韩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体系
    第三节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措施
        一、 海水养殖法律制度和措施
        二、 海洋渔业捕捞法律制度和措施
        三、 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制度和措施
        四、 保护和改善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的制度和措施
    第四节 韩国海洋渔业资源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措施
        一、 渔业执照制度
        二、 渔业许可制度
        三、 总容许捕获量制度
        四、 水产资源管理计划
        五、 水产资源调查、评价
        六、 渔业资源造成事业
        七、 渔业资源管理的限制和禁止
        八、 水域环境的保护
    第五节 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比较
        一、 针对水产资源专门立法,加强对水产资源的管理
        二、 重视计划的制定,并作为义务赋予相关责任主体
        三、 明确细节性问题,保障法律之间的衔接和法的有效实施
        四、 规定自律管理渔业,与政府对资源的管理有效互补
        五、 及时修订相关法律,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第三章 完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的思考
    第一节 中韩专属经济区内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问题
        一、 专属经济区制度和《中韩渔业协定》
        二、 我国船舶在韩国专属经济区的入渔程序
        三、 韩国政府对非法作业外国渔船的处理
    第二节 完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的思考
        一、 完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
        二、 完善专属经济区立法,保障渔业合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4)生态公路边坡生态恢复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生态的基础理论
    2.1 生态公路概念
        2.1.1 生态公路的本质特征
        2.1.2 生态公路的建设
    2.2 生态恢复基础理论
        2.2.1 生态恢复的层次
        2.2.2 生态恢复的原理
    2.3 边坡生态恢复的作用及其机理分析
        2.3.1 生态恢复与重建
        2.3.2 稳定边坡,保持水土
        2.3.3 美化公路,改善生态环境
        2.3.4 降低边坡防护成本
    2.4 本章小结
3 边坡生态恢复设计与技术
    3.1 边坡生态恢复
        3.1.1 边坡生态恢复的目的
        3.1.2 边坡生态恢复的理念
        3.1.3 边坡生态恢复的原则
        3.1.4 边坡生态恢复的思路
    3.2 边坡的景观设计
        3.2.1 边坡植物选择的原则
        3.2.2 边坡植物选择的依据
        3.2.3 边坡景观设计方案
    3.3 边坡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3.3.1 客土喷播技术
        3.3.2 连续纤维补强客土喷播技术
        3.3.3 等离子喷播法
        3.3.4 土工格栅植草技术
        3.3.5 草棍客土技术
        3.3.6 穴植技术
        3.3.7 植生袋
        3.3.8 轮胎护坡技术
    3.4 边坡生态恢复技术适用性分析
        3.4.1 适用区域问题分析
        3.4.2 适用坡面问题分析
        3.4.3 技术效果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工程实例
    4.1 工程实例概况
        4.1.1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4.2 宁常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设计
        4.2.1 宁常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的选择
        4.2.2 宁常公路边坡生态恢复设计
    4.3 宁常高速公路生态恢复观测结果
        4.3.1 边坡生态恢复观测点
        4.3.2 不同时期边坡恢复景观效果
    4.4 宁常公路边坡恢复中不良状况与分析
        4.4.1 植物种类的选择与配置不当
        4.4.2 忽视边坡植物的生态特性
        4.4.3 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
        4.4.4 边坡生态恢复的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边坡生态恢复综合评价
    5.1 评价方法的思路
    5.2 构建AHP 评价模型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5.2.2 评价流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判断矩阵的构造与排序
        5.3.2 宁常公路综合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5)子午岭林区油松人工林综合培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森林与人类
        1.1 森林的演化史
        1.2 森林与人类社会
    2 林业的形成和发展
        2.1 古代森林原始利用阶段
        2.2 木材过度利用阶段
    3 子午岭林业发展状况
        3.1 森林演替
        3.2 人工林建设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生态环境问题与林业建设对策
        1.1 生态环境问题
        1.2 环境问题的林业解决方案
    2 国外人工林研究现状
        2.1 可持续林业与“近自然经营”
        2.2 人工林的培育研究动态
    3 我国人工林研究现状
        3.1 “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
        3.2 人工林培育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
        1.2 森林资源状况
        1.3 社会经济状况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及情况说明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1 林区气候及油松物候期
        1.1 林区气象因子观测结果
        1.2 油松的物候期
    2 土壤养分
    3 油松人工林生长发育规律
        3.1 树高生长规律
        3.2 胸径生长规律
        3.3 材积生长规律
    4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
        4.1 密度与胸径生长的关系
        4.2 密度与树高生长的关系
        4.3 密度与林分蓄积的关系
        4.4 密度与材积生长量的关系
        4.5 密度与材质的关系
    5 油松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5.1 主要病虫害及发生规律
        5.2 防治试验
    6 油松数量化立地质量得分表的编制
        6.1 资料整理
        6.2 数量化理论(1)模型的建立
        6.3 检验与评价
        6.4 数量化立地质量表的应用
    7 林分密度管理图的编制及应用概述
        7.1 资料来源及整理
        7.2 编制过程
        7.3 精度检验
        7.4 应用范围
    8 效益分析与评价
        8.1 直接效益
        8.2 间接效益
        8.3 社会效益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1.1 关于油松的适生性
        1.2 油松的生长发育规律
        1.3 油松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1.4 关于人工林的数量化经营
        1.5 效益分析
    2 关于今后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6)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 ——以扬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城市旅游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2.2 城市生态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2.3 研究分析与展望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辨识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城市生态规划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 系统科学理论
        2.1.4 经济学理论
        2.1.5 城市水生态理论基础
    2.2 相关概念辨识
        2.2.1 本文旅游概念的界定
        2.2.2 本文城市旅游概念的界定
        2.2.3 本文生态旅游内涵的界定
第3章 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态建设联动效应
    3.1 城市生态系统解析
        3.1.1 城市生态系统的内涵
        3.1.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3.1.3 城市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与特征
    3.2 城市生态建设内涵
        3.2.1 生态城市的内涵
        3.2.2 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3.3 城市旅游的演进机制
        3.3.1 城市系统的自组织机制
        3.3.2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3.3 城市旅游供求市场的创新机制
    3.4 城市旅游发展缺失及成因解析
        3.4.1 城市旅游的发展缺失
        3.4.2 城市旅游发展中的矛盾成因分析
    3.5 城市旅游发展的生态观
        3.5.1 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旅游发展的关系
        3.5.2 城市旅游系统的生态化原则
        3.5.3 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
        3.5.4 城市生态旅游的特点与意义
        3.5.5 城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3.6 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系统
        3.6.1 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3.6.2 制定城市生态旅游的政策体系
        3.6.3 城市生态旅游相关利益主体的协同
第4章 城市生态旅游空间整合
    4.1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解析
        4.1.1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内涵
        4.1.2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组成单元
    4.2 城市生态旅游空间分类
        4.2.1 基于城市用地性质的城市生态旅游空间分类
        4.2.2 基于人类影响程度的城市生态旅游空间分类
    4.3 城市生态旅游空间结构特征
        4.3.1 复杂性
        4.3.2 多样性
        4.3.3 渗透性
        4.3.4 半网络性
    4.4 城市生态旅游空间整合范畴
        4.4.1 基于城市生态规划的整合
        4.4.2 基于城市自然水体环境的整合
        4.4.3 城市生态旅游空间内部的多元整合
    4.5 城市生态旅游空间整合模式
        4.5.1 城市旅游空间整合的理论基础
        4.5.2 城市生态旅游空间整合的理论模式探讨
        4.5.3 城市生态旅游空间的复合网络整合模式
第5章 城市生态旅游系统评价
    5.1 基于系统论的旅游系统理论研究
    5.2 城市生态旅游系统的作用机制
        5.2.1 生态作用机制
        5.2.2 经济作用机制
        5.2.3 管理作用机制
        5.2.4 文化作用机制
    5.3 城市生态旅游系统结构
        5.3.1 城市生态旅游产品吸引系统
        5.3.2 城市生态旅游设施支持系统
        5.3.3 城市生态旅游环境承载系统
        5.3.4 城市生态旅游形象认知系统
        5.3.5 城市生态旅游运营保障系统
    5.4 城市生态旅游系统评价
        5.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4.2 评价指标体系
        5.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5.4.4 评价指标权重的具体计算过程
    5.5 实证研究——以扬州凤凰岛生态旅游区为例
        5.5.1 旅游区域概况
        5.5.2 评价方法及问卷调查
        5.5.3 评价分析
        5.5.4 凤凰岛生态旅游提升策略
第6章 扬州城市与旅游发展概况
    6.1 扬州城市概况
        6.1.1 自然条件概况
        6.1.2 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特征
    6.2 扬州城市性质解读
        6.2.1 性质的回顾:城市定位的审视
        6.2.2 当前城市性质:“名城战略”的凸显和人文生态的回归
    6.3 扬州城市生态建设框架体系
    6.4 扬州城市旅游发展情境与未来展望
        6.4.1 扬州城市旅游发展现状
        6.4.2 扬州旅游发展的国内外情境分析
        6.4.3 扬州城市旅游发展瓶颈分析
        6.4.4 未来扬州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6.4.5 扬州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战略
第7章 基于生态视角的扬州城市旅游战略
    7.1 扬州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7.1.1 绿扬城郭的历史渊源
        7.1.2 城市绿地与园林规划发展
        7.1.3 扬州古城绿地建设
        7.1.4 尊重城市绿地景观的自然基础
        7.1.5 强化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意识
        7.1.6 加强城市园林管理制度化建设
    7.2 扬州湿地生态建设
        7.2.1 湿地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7.2.2 扬州湿地保护的概况
        7.2.3 扬州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7.2.4 扬州湿地保护不足与政策建议
    7.3 扬州城市生态文化培育
        7.3.1 扬州城市生态文化的内涵
        7.3.4 培育生态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7.4 扬州最佳绿色旅游城市创建
        7.4.1 扬州最佳绿色旅游城市创建的背景
        7.4.2 以“创佳”为契机促进扬州城市旅游的生态转型
        7.4.3 扬州城市生态旅游资源整合
        7.4.4 扬州旅游产品生态转型
        7.4.5 扬州创建最佳绿色旅游城市的政策举措
        7.4.6 响应城市旅游发展的城市生态规划战略
第8章 扬州城市水系旅游开发
    8.1 扬州城水和谐的系统目标构建
        8.1.1 水与城的相依关系
        8.1.2 扬州城水和谐的系统目标构建
    8.2 扬州城市水系概况
        8.2.1 扬州水系情况及水文特征
        8.2.2 扬州市水体功能区划
    8.3 扬州城市水系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
        8.3.1 扬州城市水环境质量现状
        8.3.2 水环境质量评价以及应对措施
        8.3.3 扬州水系环境优化原则与措施
    8.4 扬州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整治
        8.4.1 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意义
        8.4.2 扬州滨水空间整治原则与目标
        8.4.3 扬州典型滨水空间整治
        8.4.4 滨水空间水文化遗存景观保护
        8.4.5 滨水绿地景观的水文化构建
    8.5 扬州城市滨水旅游空间品质提升
        8.5.1 城市滨水旅游空间开发意义及现状分析
        8.5.2 扬州城区滨水旅游空间总体格局
        8.5.3 古运河滨水区旅游品质提升
        8.5.4 北城河滨水区旅游品质提升
    8.6 扬州城市水旅游开发系统
        8.6.1 城市水旅游的开发背景
        8.6.2 扬州城市水旅游系统开发框架
        8.6.3 扬州水生态旅游空间整合理想模式
        8.6.4 扬州运河旅游复合廊道开发模式
    8.7 扬州水旅游核心系统开发
        8.7.1 提升扬州水景的观赏品质
        8.7.2 构建环城水上旅游网络系统
        8.7.3 健全水上旅游硬件设施系统
        8.7.4 完善水旅游的服务营销经营管理体系
        8.7.5 强化水文化与水旅游的互动开发
    8.8 扬州水旅游的生态保护建议
        8.8.1 树立旅游业的科学发展观
        8.8.2 加强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8.8.3 加强区域整合与世博圈水旅游的共振
        8.8.4 主要利益相关者行为协调
        8.8.5 创新运作模式
第9章 结语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科研工作
详细摘要

(7)北方杂交粳稻异交结实机制及高产制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杂交稻研究进展
    1 杂交稻研究进展概述
    2 杂交稻制种原理
    3 影响杂交稻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因素
    4 确保杂交稻制种产量和质量的技术措施
    5 两系法制种技术的研究
    6 北方杂交粳稻制种技术的研究
    7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北方杂交粳稻制种群体不育系异交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育系的开花习性
        2.2.2 不育系的柱头生活力
        2.2.3 不同不育系与同一父本制种的异交结实率
        2.2.4 不育系雌蕊及颖壳物理性状
        2.2.5 不育系雌蕊物理性状与柱头外露率的关系
        2.2.6 不育系雌蕊物理性状间的关系
        2.2.7 不育系异交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
        2.2.8 不育系与同一恢复系的制种技术分析
    2.3 本章小结
        2.3.1 不育系的花时与花期对杂交粳稻制种的影响
        2.3.2 不育系柱头活力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2.3.3 不育系雌蕊物理性状与柱头外露率的关系
        2.3.4 不育系异交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
        2.3.5 花期预测
第三章 北方杂交粳稻制种群体恢复系异交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恢复系的开花习性
        3.2.2 气候条件对恢复系花粉活力的影响
        3.2.3 恢复系的产粉量
    3.3 本章小结
        3.3.1 恢复系的花时和花期对杂交稻制种的影响
        3.3.2 不同环境条件对恢复系花粉活力的影响
        3.3.3 恢复系产粉量与花药物理性状的关系
第四章 北方杂交粳稻制种花期调节延迟处理效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延迟处理对制种父本花期的影响
        4.2.2 不同延迟处理对制种父本株高的影响
        4.2.3 不同延迟处理对制种父本颖花数的影响
        4.2.4 不同延迟处理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方杂交粳稻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亲本异交特性研究
        5.2.2 恢复系C418制种群体特性
        5.2.3 亲本播始历期与主茎叶片数
        5.2.4 花期预测与花时
        5.2.5 从播种到始穗的双亲叶龄差
        5.2.6 制种的理想群体结构
    5.3.本章小结
        5.3.1 亲本的花期与花时对异交结实率及制种产量的影响
        5.3.2 花期的预测方法
        5.3.3 制种的群体结构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6.1 不育系和恢复系花时花期性状的优化组合
    6.2 花期相遇标准
    6.3 不育系柱头活力系数
    6.4 与不育系柱头外露率有关的雌蕊物理性状
    6.5 与不育系异交结实率有关的异交性状
    6.6 恢复系的花粉活力
    6.7 恢复系的产粉量
    6.8 花期预测
    6.9 花期调节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8)青虾苗种繁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亲虾的选留和蓄养
二、产卵与孵化
三、虾苗培育
四、幼虾计数和运输

(9)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与措施研究 ——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农村饮水安全的历史考察
        1.1.2 中国农村饮水现状
    1.2 农村饮水现状不安全的危害
        1.2.1 严重危害农民健康
        1.2.2 危及农村经济社会稳定
        1.2.3 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
        1.2.4 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进程
    1.3 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中国农村饮水安全指标体系研究概况
        1.4.1 饮水卫生质量要求
        1.4.2 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
        1.4.3 不同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量评价指标
        1.4.4 《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
        1.4.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1 丰富农村饮水安全理论
        1.5.2 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实践
        1.5.3 提供农村饮水安全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 农村安全饮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面源污染威胁饮水水质安全
        2.1.1 过量施用化肥引发的面源污染
        2.1.2 不合理使用农药引发的面源污染
        2.1.3 污水灌溉引发的面源污染
        2.1.4 养殖业污染
        2.1.5 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
    2.2 饮用水水质指标超标威胁饮水安全
        2.2.1 铁、锰超标
        2.2.2 氟超标
        2.2.3 砷超标
        2.2.4 苦咸水
        2.2.5 细菌学指标超标
    2.3 供水及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2.3.1 供水方面存在的问题
        2.3.2 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问题
        2.4.1 工程建设思路不清晰
        2.4.2 工程组织管理不完善
        2.4.3 工程建设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2.4.4 工程建设规模小
        2.4.5 工程技术及配套设备水平有待提高
        2.4.6 工程建设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第三章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途径及措施
    3.1 树立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发展观
        3.1.1 科学发展观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指导作用
    3.2 防治农村水污染
        3.2.1 农村水污染特征分析
        3.2.2 农村水污染治理对策
        3.2.3 农村水源地保护措施
    3.3 推广先进的饮用水处理技术
        3.3.1 含铁锰地下水水质处理技术
        3.3.2 苦咸水淡化
        3.3.3 高氟水的降氟
        3.3.4 高砷水的除砷
        3.3.5 水体中微生物的控制
    3.4 制订农村供水的管理策略
        3.4.1 强化政府职能管制
        3.4.2 加强立法执法
        3.4.3 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改革价格管制
        3.4.4 推进供水企业产权改革和经营体制改革
        3.4.5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放松供水行业的进入管制
        3.4.6 加强水质监督和行业管理
        3.4.7 定期修订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
        3.4.8 推广国外用水户参与式管理
    3.5 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3.5.1 综合考虑,优选方案,做好前期规划工作
        3.5.2 加强领导,落实资金,技术责任到人头,搞好工程建设
        3.5.3 多管齐下抓管理,确保工程可持续利用
    3.6 因地制宜,分区布局,合理建设供水工程
        3.6.1 规划分区
        3.6.2 分区工程规划
        3.6.3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目标
第四章 泾惠渠灌区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研究
    4.1 灌区概况
    4.2 灌区农村饮用水现状分析
        4.2.1 供水方式
        4.2.2 水源与供水水质
        4.2.3 饮用水总体水质
    4.3 灌区农村安全饮水存在主要问题
        4.3.1 饮水不安全人口比重大
        4.3.2 饮用水水质超标严重
        4.3.3 供水方面存在的问题
        4.3.4 饮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4.4 灌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途径与对策
        4.4.1 提高灌区农民群众的安全饮水意识
        4.4.2 加强灌区各类威胁饮用水安全的污染的治理
        4.4.3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
        4.4.4 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做到节水、养水结合
        4.4.5 加强供水水源保护工作
        4.4.6 加强饮水工程的建设及管理
        4.4.7 推广合理的饮用水处理技术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2.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冬闲田生态养殖克氏原螯虾增效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冬闲田的选择与准备
    1.1 田块选择及自然条件
    1.2 田间工程建设
    1.3 沟凼消毒与施肥
2 亲虾投放
3 种草投螺
4 饲养管理
    4.1 投饵
    4.2 施肥
    4.3 水位与水质调控
    4.4 虾病控制
        4.4.1 虾体消毒
        4.4.2 水体消毒
        4.4.3 饲料消毒
        4.4.4 食场消毒
5 捞捕结果与效益核算
    5.1 适时轮捕、捕大留小
    5.2 效益核算
        5.2.1 产量与收入
        5.2.2 成本与支出
        5.2.3 利润与产出比
6 小结
    6.1 综合效益明显, 应用前景广阔
    6.2 技术优势明显, 适合规模经营
    6.3 适时种草投螺, 优化水体环境
    6.4 加强日常管理, 协调稻、虾矛盾

四、搞好亲虾越冬需采取的几项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2]国家企业权力规制论[D]. 张俊.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7)
  • [3]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比较研究[D]. 姜玥.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4]生态公路边坡生态恢复设计与研究[D]. 穆林林.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5]子午岭林区油松人工林综合培育技术研究[D]. 刘向龙. 兰州大学, 2009(S1)
  • [6]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 ——以扬州为例[D]. 孙萍.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1)
  • [7]北方杂交粳稻异交结实机制及高产制种技术研究[D]. 张忠旭.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8]青虾苗种繁育技术[J]. 宋长太. 农家致富, 2008(13)
  • [9]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与措施研究 ——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D]. 李莉. 长安大学, 2008(08)
  • [10]冬闲田生态养殖克氏原螯虾增效技术[J]. 马金刚,何晏开,万建业,周真咏,汪银焰,刘?,周遵贵,况开河. 水利渔业, 2007(03)

标签:;  ;  ;  ;  ;  

改善亲鱼越冬需采取的几项技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