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化瘀法与补肾法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大鼠低蛋白血症的影响比较

凉血化瘀法与补肾法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大鼠低蛋白血症的影响比较

一、凉血化瘀法和补肾法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大鼠低蛋白血症影响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蔡燕杰[1](2019)在《基于肠-肾轴研究通腑化浊凉血方对硫酸吲哚酚相关肾损伤的保护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与意义:在继承赵绍琴教授和彭建中教授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肠-肾轴”理论的研究进展,通过观察通腑化浊凉血方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肠道、肾脏与尿毒症毒素硫酸吲哚酚的作用,探讨该方对硫酸吲哚酚的产生、吸收以及肾毒性作用的影响,阐明该方对硫酸吲哚酚所引起的相关肾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总结筛选慢性肾衰竭相关疾病文献,同时从古代文献中挖掘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形成湿热毒邪的原因,并在近代医家从湿热毒论治慢性肾衰经验当中验证通腑化浊凉血法的理论意义与优越性。二、实验研究1、探讨通腑化浊凉血方对慢性肾衰竭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通腑化浊凉血方高剂量组、通腑化浊凉血方中剂量组、通腑化浊凉血方低剂量组、尿毒清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建立5/6肾切除法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模型组每日给以12.06g/kg体重生理盐水灌胃,通腑化浊凉血方组按照低、中、高剂量大鼠分别以每日6.04g/kg体重、12.06g/kg体重、24.12g/kg体重汤药灌胃,尿毒清组每日12.06g/kg体重尿毒清颗粒溶液灌胃,于第五周开始,持续灌胃给药至第16周末。于第4周、第12周、第16周分别采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留取大鼠24小时尿液检测大鼠24h尿蛋白定量,至第16周处死大鼠。摘除大鼠肠、肾组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变情况。2、探讨通腑化浊凉血方通过“肠-肾轴”的不同环节,缓解尿毒症毒素硫酸吲哚酚对肾功能损伤的机制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通腑化浊凉血方高剂量组、通腑化浊凉血方中剂量组、通腑化浊凉血方低剂量组、尿毒清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建立5/6肾切除法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模型组每日给以12.06g/kg体重生理盐水灌胃,通腑化浊凉血方组按照低、中、高剂量每日大鼠分别以每日6.04g/kg体重、12.06g/kg体重、24.12g/kg体重汤药灌胃,尿毒清组每日12.06g/kg体重尿毒清颗粒溶液灌胃。于第五周开始,持续灌胃给药至第16周末。第12周、第16周分别采血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血清硫酸吲哚酚(IS)含量。至第16周处死大鼠,摘除大鼠肠、肾组织,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变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血红素氧化酶HO-1水平,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结肠内容物中微生物群组成。研究结果:1、肾功能指标情况大鼠给药两个月后,与模型组相比,通腑化浊凉血方低剂量组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24h尿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1);且通腑化浊凉血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24h尿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较尿毒清组有治疗优势。大鼠给药后三个月后,模型组血清尿素氮(BUN)与肌酐(SCr)水平均较两个月上升,与模型组相比,通腑化浊凉血方中、高剂量组均可以降低模型大鼠血清BUN水平(P<0.01),低、中、高剂量均能够明显降低SCr水平(P<0.01,P<0.00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显示,通腑化浊凉血方给药三个月后,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蛋白尿(P<0.001)。与模型组比较,三个剂量通腑化浊凉血方组大鼠24h尿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肾脏、结肠病理情况模型组肾小球血管袢与血管周围纤维化。通腑化浊凉血方组较模型组与尿毒清组减轻。与模型组相比,通腑化浊凉血方组与尿毒清组肾小管管型数量降低,与尿毒清组相比,通腑化浊凉血方组肾小管管型数量与肾小球炎症反应降低。肠的病理改变以炎细胞浸润为主要改变,模型组炎细胞数量最多,面积最大,尿毒清组次之。通腑化浊凉血方高、中、低剂量组较模型组炎细胞数量低,尿毒清组对于肠细胞炎性状态有作用,但比通腑化浊凉血方组疗效差。3、尿毒症毒素硫酸吲哚酚血清含量情况硫酸吲哚酚在慢性肾衰竭大鼠三个月血清硫酸吲哚酚水平较空白组明显上升(P<0.001),低、中、高通腑化浊凉血方剂量组均能够减少大鼠血清硫酸吲哚酚含量(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各组肠道微生物情况各组大鼠肠道物种数目韦恩图里显示空白组、模型组、通腑化浊凉血方组大鼠独有的物种分别为18/34/12个,表明该方可能引起肾衰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主坐标分析研究样本群落组成的相似性或差异性,结果表明通腑化浊凉血方组将大鼠异常的肠道菌群向正常的肠道菌群迁移,肠道菌群介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之间。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较假手术组明显上升(P<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我们用Elisa法检测了各组大鼠肾脏HO-1水平的变化,发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HO-1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通腑化浊凉血方能够显着增加肾脏HO-1水平(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通腑化浊凉血方可以清除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蓄积在肾与三焦的“湿热毒”。2、应用通腑化浊凉血方治疗慢性肾衰竭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有效,通过与尿毒清相比较,通腑泄浊凉血方可减轻肾脏病理改变,纠正肾功能,改善尿毒症毒素尤其是肠源性蛋白结合型毒素硫酸吲哚酚的蓄积,调节慢性肾脏病大鼠肠道菌群,从而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3、通腑化浊凉血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可能机制之一是通过干预“肠-肾轴”,减轻硫酸吲哚酚所引起的相关肾损伤,对肾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腑导滞,使肠道内腐败物减少,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调,进而减少硫酸吲哚酚在肠道内的产生;化浊排毒,使肠黏膜屏障的功能恢复,减少毒素从肠道内进入到血液,进而减少血液中毒素的含量;凉血解毒,抑制硫酸吲哚酚的肾毒性作用。

黄丹卉[2](2013)在《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赵绍琴是我国当代着名中医学家、温病学家。他出身三代御医之家,师从御医瞿文楼、韩一斋及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博采众家之长,行医六十余载,临证处方药少而精,疗效显着,被誉为“平正轻灵一名医”。赵绍琴研治医学最重临床实践,反对为医者“纸上谈病”。他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不断验证与创新,在学术上自成体系,在温病学、内科学、脉学等多个领域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学术创新方面,堪称中医界的楷模。他突破性的将温病理论与内科诊疗相结合,不仅广泛运用于中医内伤杂病的治疗,在现代医学的疑难病领域,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切实的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研究赵绍琴将温病理论运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于拓展中医临证思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综观相关文献资料,在这一领域虽有一定的研究和报导,但赵绍琴将温病理论运用于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尚有大量可挖掘之处。基于此,本文从以下方面对赵绍琴这一学术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第一部分,赵绍琴生平与学术成就。从家庭背景、师承渊源、行医生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呈现一代中医大家的医学人生及其主要学术成就。第二部分,温病证治发微。若要探讨赵绍琴运用温病理论辨治内伤杂病的学术思想,先要应对其主要温病学思想有所研究。本文综合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一,温病首当与伤寒相鉴别,同为外感病,二者性质截然不同,故辨证、立法、方药均不同,不能混为一谈。第二,温病当分温热、湿热,二者证治迥异。赵绍琴提出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分别作为温热病和湿热病的辨证纲领,更符合临床实际,便于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第三,温热病的辨治要点。赵绍琴从温热病的角度出发阐释叶天士的温病治疗基本大法,指出:“在卫汗之”并非发汗解表,“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到气才可清气”,意在说明温病不可早用、纯用、过用寒凉,否则凝涩邪气、邪无出路;“透热转气”适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以宣畅气机、透邪外出为原则,邪透则热自可退;血分证分“耗血”与“动血”,“凉血散血”针对的是动血而非耗血。第四,湿热病的辨治要点。赵绍琴将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的临床经验总结为“治疗湿热病十法”,并从中提炼出“治湿热必先治湿,治湿当先化气,化气必当宣肺”的湿热病治疗要法。他将湿热病的临床常见病情概括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种,为临床大量因误治造成疾病恶化的病例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第三部分,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在回顾赵绍琴主要温病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和临床病案,系统总结了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情况。第一,温病辨证理论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赵绍琴运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辨治的内伤杂病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划归为温病的内伤杂病,赵绍琴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发展规律均符合温病特征的杂病归于温病一类,作温病论治,如肺痈、痢疾等。二是,可用温病的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进行辨治的杂病。当内伤杂病某阶段病证或旗下某子类型的病证与温病特征相符,便可运用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对该阶段或该子类型的杂病进行论治,如血淋、消渴等。第二,代表性温病治法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以温病的代表性治法为研究对象,介绍赵绍琴在内伤杂病中常用的温病治法。赵绍琴临床诊疗,以法为中心,上系病证病机,下连方药,中合辨证,他将温病的诸多治法引入内伤杂病的治疗之中,并善用、活用温病代表方药。具体如下:苦宣折热法,是用性味辛寒、苦寒而性质轻清的药物,宣畅气机,透热泄邪的温病治法,以栀子豉汤为代表。赵绍琴认为栀子豉汤具有“火郁发之”之功,外感、内伤凡病因热郁发热、心烦懊憹者,皆可用之。疏调升降法,是具有疏通解郁、调和升降等作用的温病治法,适用于温邪热郁不开或痰郁火结之证。内伤杂病凡因热郁于内,导致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者,皆可用此法治疗,代表方为升降散。升降散是赵绍琴临床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剂之一,是赵绍琴内科证治的一大特色。他运用升降散的主治范围宽广,用法灵活多变,各脏腑系统疾病均有涉及,脏腑气血功能异常或实质病变均可应用,尤多用于肝胆郁热、湿热郁滞、血分郁热等证。无论升降散运用于何病何证,气机阻滞、升降失常是核心病机。宣畅三焦法,具有疏畅三焦、宣通气机、醒脾开胃、通利水道等作用,是湿热病证的治法。本文根据赵绍琴提出的湿热病临床治疗治湿、化气、宣肺三要法,以疏风化湿法、疏调三焦法、宣展肺气法等三个赵绍琴临床代表性治法为对象,分析了其在内伤杂病治疗中运用三要法即温病宣畅三焦法的情况。本文又从上三法中引申阐述了风药、大黄和杏仁等三味(类)赵绍琴临床代表性用药的使用情况,尤其介绍了他不同于常规的用药经验和临床心得,体现了赵绍琴对中药性能的透彻分析、精当把握和奇思妙用。第三,其他渗透于内伤杂病辨治中的温病思想。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赵绍琴其他融汇于内伤杂病辨证论治之中的温病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内伤杂病亦有因外感而起或因外感诱发加重者,遇此情况,与温病的临证思维相同,应首先分清外邪的寒热性质、是否感有湿邪,并根据外感病的证治原则,依法调治。赵绍琴在温病气分证治中提出的勿早用、纯用、过用寒凉的“寒凉三忌”,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亦当贯彻,不仅中药,抗生素、激素等西药也在“寒凉”之列,亦当遵循“三忌”。赵绍琴认为透热转气体现的是排除障碍、宣展气机、给邪气以出路的临证思想,不仅适用于温病各阶段,也应作为辨治内伤杂病的指导思想。具体体现在,无论何病何证,是何人群,凡有邪实存在,必有针对性地用药去其邪阻、通畅气机,否则不仅补法无法取效,甚则壅滞气机,郁而化热,反致病进。第四,温病学术思想在疑难病中的运用。赵绍琴创造性地将中医温病思想学术思想运用于西医的疑难病症,并取得良好疗效。这是赵绍琴晚年临证最为突出的成就,为中医打开了崭新的临床治疗思路。本文选取了慢性肾脏病、肝硬化、白血病等三种疾病加以具体阐述。运用中医中药攻克慢性肾脏病是赵绍琴最为世人瞩目的医学成就之一。他通过数十年的临床探索,总结出了从温病营血分证论治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他指出,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机是热郁血分,治疗大法是凉血化瘀,并率先提出慢性肾病非虚论、慢性肾病忌食蛋白论、慢性肾病宜动不宜静论、慢性肾功能损害可逆论、慢性肾病可遗传论等一系列学术创新之说,合称为“慢性肾病新论”。他的很多观点对中医学传统观念和现代医学都是重大的挑战。在肝硬化的治疗方面,他提出“郁”、“瘀”、“虚”是肝硬化的主要病理改变,以“郁”为其根本,在治疗上,要以疏肝调郁为主要治法,先治“郁”,再调治“瘀”、“虚”,并配合饮食、运动和情志调理,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治疗。对于白血病,赵绍琴认为该病因胎毒内蕴,病位在髓,呈现一派血分热盛之象,故当从温病论治,并提出“髓分证”一说。针对白血病热结、耗血、动血、停瘀并存的病机,当以凉血散血、泄热解毒、养阴展气三法为白血病的治疗大法,并注意饮食、运动调理。第四部分,分析与讨论。这一部分是对赵绍琴运用温病理论辨治内伤杂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进一步探讨,阐述笔者的个人理解,是本研究的创新点。笔者认为,赵绍琴之所以能打破传统的辨证体系限制,将温病理法方药运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原因在于二者拥有相同的病机,这就是赵绍琴临床上反复提到的“火郁”。而蕴藏在赵绍琴“火郁观”背后的,放之一切证治而皆准的指导思想是赵绍琴对气机通畅的重视,笔者称之为赵绍琴的“血气流通观”,并提出“注重气机宣畅、一切调治手段皆以血气流通为目的是赵绍琴的医学思想内核”的观点。此外,赵绍琴在从温病营血分论治内伤杂病的过程中,还提出了全新的“髓分说”理论,通过温病学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反过来又发展了温病学理论。总之,本课题通过对赵绍琴运用温病理论辨治内伤杂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展现了一代中医大家的学术风采。更重要的是,赵绍琴的学术思想的产生,是建立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的,因此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行之有效,用之有验。这些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可为当下的临床诊疗活动提供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通过对这些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传承温病学说的理论和辨证立法组方思路,扩大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使用范围,融会活用中医理论,同时可为久攻不下的疑难杂症、层出不穷的新病变证,拓宽临床思路提供有益参考。

包琳[3](2010)在《养阴凉血方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IC)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本病的中心证候是血尿、蛋白尿、皮疹紫斑、关节肿痛,或见水肿等,属于祖国医学“血证”的范畴。其病机为风、湿、热毒之邪夹杂,热瘀阻络、络伤血溢,血溢脉外。早在清代,温病学派创始人叶天士就指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并倡导“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疗思想,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控制病势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养阴凉血方”修复HSPN动物模型肾损害的研究,验证导师马健教授经验方“养阴凉血方”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免疫学、药效学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微观实验依据。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为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粘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可同时伴发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其他过敏表现;血管病变处有IgA和补体成分沉积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小儿,男女比例为2:1,肾脏累及在过敏性紫癜中十分常见,其严重程度并不与肾外表现相一致。观其临床表现,约30%~70%的患者出现血尿及(或)蛋白尿。据统计,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在所有小儿肾小球疾病中约占15%。本病病理共分VI型,光镜下肾穿刺发现本病与IgA肾病相似。典型的肾小球病变为系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伴不同程度的新月体形成。过敏性紫癜主要是免疫球蛋白A(IgA)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失控是其主要病理机制,体液免疫异常,IgA的作用尤其受到重视。T细胞功能紊乱和多种促炎症因子失调,并且其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发挥作用。HSPN存在着免疫功能紊乱:Th2类细胞活化使IgA、IgE水平增高,尤其是IgA,形成IgA免疫复合物而致病,白细胞介素(IL)4、6、8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 a)作为调节细胞免疫重要细胞因子,在HSP/HSPN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长时间CD4/CD8比值降低是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外周血CD4+、CD4+/CD8+明显降低,而CD8+明显增高,表明T细胞亚群异常。CD4+减少,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和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及辅助其它细胞亚群等功能减弱;CD8+增加,抑制CD4+和B细胞作用增强,影响细胞免疫反应和抗体形成。从而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导致感染反复发作和预后不良。实验研究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1(IL-1)和TNF-α活性;采用免疫荧光检查肾脏(IgA、IgG、IgM);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T细胞亚群等,通过免疫学检测,从免疫调节角度探讨了“养阴凉血方”方药防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的机制。本研究通过观察养阴凉血方配合激素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作用,初步结论如下:1、养阴凉血方配合激素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有明显治疗作用,其可能机制:促进肝脏合成蛋白质增加,从而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减轻血尿、蛋白尿,间接起到保护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的作用。同时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甘油三脂,并可改善肾脏微循环,减轻肾脏病变程度。2、养阴凉血方可能通过调整垂体-肾上腺系统,使降低的皮质醇水平恢复正常,减轻了激素的副作用,提高激素疗效。3、养阴凉血方能降低血浆IL-1及TNF-α含量,调整CD3+、CD4+及CD8+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或及其比值,表明该方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大鼠的免疫功能可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周腊梅[4](2010)在《凉血化瘀解毒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瘀热毒往往不是单独致病,而是互相影响,涉及多个脏腑,普遍存在于内科疑难疾病。复习文献,凉血化瘀法、凉血化瘀解毒法仅有散在论述,其理论基础论述更少,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不平衡,制约了中医治疗的发展。本课题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基点,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三方面探讨瘀热毒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文献研究认为瘀血致病临床表现多为:疼痛、发热、皮肤粘膜青紫、瘀斑、出血、积块、肿块,脉沉、涩、结,多病情反复,病程较长。热邪致病临床表现多为:高热、恶热,易伤阴津,易动风、动血等。毒邪致病临床表现多为:神昏、谵语、黄疸、斑疹、泄泻、呕吐、水肿、癃闭、便秘、积聚、疮疡等。在内伤病范畴中,瘀热毒致病的临床表现多为:疼痛、身热、面红、紫癜、斑疹等,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病情转归相吻合。对近1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古今文献与临床报道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其病因病机、辨证用药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发现瘀、热、毒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的主要病理因素。实验研究目的观察凉血化瘀解毒法对MRL/lpr鼠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瘀热毒的作用。方法将MRL/lpr鼠分为模型组、阴性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中药组予凉血化瘀解毒复方,西药组予强的松加环磷酰胺,观察MRL/lpr鼠血中抗ds-DNA、抗核小体抗体变化及肾组织中MMP-9、TGF-β、TNF-α、VEGF、TMP表达的变化。结果MMP-9、TNF-α、VEGF、TMP在模型组表达较高,中药组及中西药组能下调MMP-9、TNF-α、VEGF表达,西药组能下调MMP-9、VEGF的表达,而对TNF-α表达影响较小,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TM对表达有所下调,但没有统计学意义。TGF-β在模型组表达较低,用药组均有上调其表达的作用。结论凉血化瘀解毒法对MRL/lpr鼠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与现代医学基础治疗基本一致,并有部分协同作用。部分说明SLE瘀热毒与相关细胞因子具有相关性,揭示了瘀热毒存在的依据,提示瘀热毒在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研究病例选取2009年1月-2010年4月期间江苏省人民医院风湿科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病例124例,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我们认为与瘀、热、毒相关的症状体征如面部皮疹/红斑、口腔溃疡、皮肤血管炎/血栓、甲周红斑/冻疮样皮疹、雷诺现象、紫癜、发热、腹痛、烦躁、癫痫、肝/脾大、淋巴结肿大等;与瘀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如标血小板、凝血功能、D2聚体、血脂、抗心磷脂抗体等,与热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如血沉、CRP等,与毒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如自身特异性相关抗体及免疫指标如:IGG、C3、C4、抗ENA八项。统计发现瘀热毒相关的症状与体征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实验室指标中与瘀有关的实验室指标血脂、凝血功能、D2聚体及毒有关的相关抗体所占比例较高。症状、体征与临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瘀、热、毒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相互间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多重相关性。药物治疗中,病例90.20%使用活血化瘀药,病例60.70%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药。可见瘀热毒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病理因素,而瘀贯穿病程始终,为瘀热毒在狼疮病情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临床统计数据。通过对瘀热毒病机理论的深入研究,试图补充完善在内科杂病、特别是内科疑难疾病中瘀热毒理论,为瘀热毒证的辨治提供依据。

陈春元[5](2009)在《糖尿病肾病越南东医文献研究及261例临床病案回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在西方国家糖尿病肾病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大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进而发展为ESRD,且ESRD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西医治疗主要是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和其他影响肾功能的各种疾病和因素,一旦进入肾功能衰竭阶段,只能透析或肾移植。而传统医药治疗DN,不仅改善了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和阻止肾脏损害的病程进展,提高DN患者生存质量,而且毒副作用小,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越南传统医药受中医药影响殊深。故研究传统东医药诊治糖尿病肾病必然会涉及中医药。由于传统东医药的特殊历史和地域关系,故从传统东医药及中医药中寻求防治DN的有效措施和治疗药物,是人们关注的课题。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现代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求糖尿病肾病的演变轨迹及证治规律,期望能够为有效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更多借鉴和新的思路。首先,运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古代文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历代医家关于糖尿病肾病的论述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回顾。系统分析糖尿病肾病的病名沿革、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方药等诸多方面,力求从整体上认识糖尿病肾病辨证论治的发展规律,为今后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其次,结合观察大样本的DN病例,对各种证型的症状、检查指标运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在DN中医诊疗的规范化、客观化上提供较为可靠的临床依据,并为临床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使其更具可比性、科学性。研究方法研究方案:设计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严格按照入选标准,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收集包括一般情况、个人既往病史、自主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对象与病例来源:为合理地选择资料来源,增加临床研究可信度,我们拟定所在越南地区等医院为研究单位;以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确定越南东医采用中医治疗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研究。记录内容与方法:研究者对病例均需填写《糖尿病肾病患者回顾性研究调查表》,记录所用东医治疗方案(包括疗程完成情况)以及治疗疗效。参加临床研究者需经过一定的培训,充分了解临床研究方案和各项检查指标。在填写表格时,如有填写错误不得涂改,可用横线划去并在旁边写上正确内容,并签署修改日期及修改者姓名。统计分析方法:①检验水准: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若检验差别有意义,则做两两比较。②统计描述:数值变量将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出现率)进行统计描述。③结果分析:多组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本文261例糖尿病肾病,来源干越南中医院三年的住院病人,均符合DN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121例,女140例;男女患者之比为1:1.16;年龄最小为34岁,最大为76岁,男性患者平均年龄高于女性患者(各为59.45±7.41、56.11±7.79),平均年龄57.66±7.78岁。早期12例,临床期224例,晚期25例;治疗效果:显效63例(24.1%),有效115例(44.1%),无效83例(31.8%),有统计学意义(P<0.01)。2.证型分析2.1按五脏虚证标准研究:糖尿病肾病五脏虚证中以肾虚证(47.5%)为多见,其次为脾虚证(35.6%),肺虚证(3%)及肝虚证(5%)较少见,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肾病Ⅱ期肾虚证的发生率最高(41.6%),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Ⅳ期肾虚证的发生率均为最高(各为48.6%、51.3%),Ⅴ期则以脾虚证发生率最高(52%),有统计学意义(P<0.01)。2.2按阴阳气血虚证标准研究:糖尿病肾病气血阴阳虚证中以阴虚证(46%)为多见,其次为气虚证(27.2%),血虚证(18.4%)及阳虚证(8.4%)则较少见,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尿病肾病Ⅱ期阴虚证的发生率最高(41.7%),Ⅴ期则以气虚证的发生率最高(3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Ⅲ期、Ⅳ期阴虚证的发生率均为最高(各占56.7%、46.5%),有统计学意义(P<0.001)。2.3按各种复合证型标准研究:糖尿病肾病复合虚证中以气阴两虚证(41%)为多见,其次为脾肾气虚证(31.4%),阴阳两虚证(4.2%)及肺肾气虚证(3.4%)则较少见,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尿病肾病Ⅱ期、Ⅲ期、Ⅳ期气阴两虚证的发生率均为最高(各为58.3%、32.4%、43.8%),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Ⅴ期则以脾肾气虚证发生率最高(32%),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4按实证标准研究:糖尿病肾病实证中以血瘀证(39.8%)为多见,其次为水湿证及湿热证(各为17.2%、16.5%),气滞证(7.2%)则较少见,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Ⅱ期、Ⅲ期、Ⅳ期、Ⅴ期实证的血瘀证发生率均为最高(各为58.3%、43.2%、38.5%、36%),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证型治疗前后实验室查测值的比较:各型在治疗后血糖水平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1)。各型在治疗后肾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各型在治疗后CHOL、TG、HDL—C、LDL—C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型在治疗后ApoA、ApoB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治疗后各型血压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糖尿病肾病是现阶段国际医药界研究的热门。其影响较大,病死率高,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重大疑难病症。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人们寄希望于传统医学。本文从越南传统的东医学角度,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及对东医药临床糖尿病肾病案例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了东医治疗DN的方药及其相关证治规律,希望能为本病临床和科研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文献学方法,收集、归纳、整理古今文献资料,系统探讨了糖尿病肾病(消渴病肾病)相关病名、病因病机、治疗用药等。由于越南传统东医学与中医药的密切关系和历史渊源,两者之间相互交流,贯穿古今。其理论体系一脉相承。故本文在研究传统东医药诊治糖尿病肾病必然会论及历史悠久的中医药。我们发现传统的东医和中医药学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和研究方面有很多共同特征。但二者各有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越南传统东医学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与中医药学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双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能进行迅速而有效的交流。两地所产的大量地道药材亦可通过边贸采用。研究表明,东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所用的大量带有中国烙印的“北药”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2、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东医药临床糖尿病肾病261例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发现DN患者中以肾虚证表现为主(47.5%),其次为脾虚证(35.6%)。肾虚证始终贯穿DN分期;Ⅴ期则以脾虚证发生率最高(52%),脾肾虚可能是导致DN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肾脏功能的虚损始终影响着DN病程的发展,脾脏功能的虚损过程与DN病程发展密切相关。这对糖尿病肾病关键时期的救治有重要提示作用。此外研究发现DN患者以气阴两虚证(41%)为多见,其次为脾肾气虚证(31.4%),血瘀证(39.8%)。糖尿病肾病Ⅱ期、Ⅲ期、Ⅳ期、Ⅴ期实证的血瘀证发生率均较高(各为58.3%、43.2%、38.5%、36%),可见血瘀证贯穿整个DN病程,随着正气的虚损,水湿证、湿热证、湿浊证逐渐增多,水液代谢失常逐渐加重。这些对糖尿病肾病各期的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3、本研究通过文献和临床病案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越南传统东医诊治糖尿病肾病的方药证治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发现了不少传统东医治疗糖尿病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和方药。特别是一些具有越南地域特色的“南药”,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应用和研究都有较大的价值和潜力。本文还介绍了导师临床辨治糖尿病肾病行之有效的一些独特经验和方法。这对共同探讨糖尿病肾病的辨治有良好借鉴意义。

侯俊[6](2008)在《健脾除湿、疏利少阳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目的:初步评价健脾除湿、疏利少阳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文通过具有健脾除湿、疏利少阳作用的慢。肾安颗粒与。肾炎平颗粒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初步探讨健脾除湿、疏利少阳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FAS分析结果表明,慢肾安颗粒试验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控制率为14.0%,控显率为36.4%,总有效率为65.5%;肾炎平颗粒对照组分别为20.0%、40.0%和7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肾安颗粒试验组对患者脾虚湿盛的愈显率为36.5%,总有效率为84.5%;肾炎平颗粒对照组分别为25.0%和68.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肾安颗粒试验组对患者蛋白尿的临床控制率为15.5%,控显率为41.4%,总有效率为60.3%;肾炎平颗粒对照组分别为25.0%、36.8%和68.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肾安颗粒试验组对患者血尿的临床控制率为34.1%,控显率为34.1%,总有效率为43.2%;肾炎平颗粒对照组分别为45.5%、45.5%和5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了三大常规、肝功、心电图及电解质检查,均未发现与试验药物有关的异常改变,试验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结论:健脾除湿、疏利少阳法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有效治法之一,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和血尿,稳定肾功能。

李涛[7](2008)在《尿氮宁颗粒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效机理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中药复方尿氮宁颗粒的清利通络,益气固摄的药理作用,探索尿氮宁颗粒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建立大鼠同种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和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肾小球肾炎的模型,通过两种动物模型相互验证,探索尿氮宁颗粒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作用机理。结果:尿氮宁颗粒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模型能增加尿量的排出,减轻水肿,恢复球管平衡作用,能降低尿蛋白的排出,增加血清白蛋白含量,能增强肌苷和尿素氮的排出,促进肾脏对氮质产物的排泄;增加IgG,降低IgM含量水平趋势;能降低炎症介质IL-2、IL-6、TNF-α血清含量水平,能减少血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能增加血清SOD含量水平,降低MDA含量。结论:尿氮宁颗粒对同种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模型和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肾小球肾炎模型有明显的治疗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通过增强IgG的免疫功能,增加Bun、Scr排出,增加SOD含量,减少MDA对肾小球的损伤作用,降低IL-2,IL-6,TNF-α炎症介质的含量,减少尿蛋白的排出,增加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减少血清中CIC含量,对肾小球肾炎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

王秋[8](2008)在《肾复康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肾复康的主要药效学,获如下结果:1.肾复康对大鼠实验性masugi肾炎具有显着的防治作用。显着增加治疗后第7周、第14周、第21周masugi肾炎大鼠的24小时尿量,显着降低,24小时尿蛋白排出量,显着降低血清肌酐和尿素的含量,作用呈量效关系。2.肾复康对大鼠急性肾功衰竭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3.肾复康对水负荷大鼠有一定的利尿作用4.肾复康对小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1)肾复康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功能,显着降低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作用呈效应关系。2)肾复康显着抑制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作用呈量效关系。3)肾复康降低血清溶血素的含量3.肾复康具有止血作用1)肾复康显着缩短小鼠凝血时间,作用呈量效关系。2)肾复康显着缩短小鼠出血时间,作用呈量效关系。3)肾复康显着缩短大鼠凝血酶原时间,作用呈量效关系。肾复康汤剂处方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和血尿有很好的疗效,为了进一步验证临床疗效,将其制成颗粒剂进行药效学研究。

李卫娜[9](2007)在《凉血化瘀中药的临床应用与药效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凉血化瘀法属于中医学活血化瘀治法之一,是将具有凉血与化瘀两类功效或双重作用的药物组合成方用以治疗血热和血瘀互为因果所致的“瘀热相搏证”[1]。凉血化瘀法首见于《伤寒论》“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说明瘀热相搏可致蓄血,治当下其瘀热,血出则瘀热去,病情缓解。

王慧敏[10](2007)在《肾乐片对家兔Masugi肾炎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注射羊抗兔抗肾血清建立家兔Masugi肾炎(masugi glomerulonephritis MGN)动物模型,并应用肾乐片不同剂量对该模型进行干预性治疗,观察对家兔MGN动物模型的24小时尿蛋白、血浆蛋白、血脂、肾功能、血流变、肾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探讨肾乐片对家兔MGN的疗效及可能的治疗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取家兔肾皮质匀浆,与弗氏完全佐剂制成混悬液,每隔2周给绵羊皮下注射,共4次,于末次注射后2周采羊血分离血清,加入等量兔红细胞于4℃过夜吸附,离心吸取上清液,于56℃水浴中灭活0.5h,即制得羊抗兔肾血清。选用普通级新西兰种大耳白兔,雌雄各30只,经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检测尿蛋白和尿红细胞均为阴性,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多甙组、肾乐片低剂量组(低剂组)、肾乐片中剂量组(中剂组)、肾乐片高剂量组(高剂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羊抗兔肾血清,每次2ml,间隔0.5h,连续6次,测定尿蛋白为阳性表明模型成功。于造模后当天各治疗组和对照组开始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各组动物自由进食、饮水。分别于造模后和实验第28天留取家兔24小时尿液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第29天杀检动物,颈动脉插管取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家兔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肌酐(Scr)。全自动血流变仪检测全血粘度高切变率(ηb200s-1)、全血粘度低切变率(ηb5s-1)、血浆粘度(ηp200s-1)、纤维蛋白原(Fig)、红细胞压积(HCT)。取肾组织在光镜、电镜、免疫荧光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1)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造模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出现大量蛋白尿,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第29天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中剂组、高剂组和雷公藤多甙组尿蛋白定量均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低剂组尿蛋白虽有所下降,但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组尿蛋白稍高于雷公藤多甙组,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化检测:模型组血清BUN、Scr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中剂组、高剂组和雷公藤多甙组血清BUN、Scr明显降低(P<0.01);低剂组血清BUN、Scr虽比模型组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组血清BUN、Scr稍高于雷公藤多甙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血清TP、Alb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中剂组、高剂组和雷公藤多甙组血清TP、Alb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低剂组TP、Alb虽比模型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组血清TP、Alb稍低于雷公藤多甙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血清TC、TG均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中剂组、高剂组和雷公藤多甙组血清TC、TG明显降低(P<0.05,P<0.01);低剂组TC、TG虽比模型组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组TC、TG与雷公藤多甙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血液流变学检测:模型组ηb200s-1、ηb5s-1、HCT与正常组相比均显着升高(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中剂组、高剂组和雷公藤多甙组ηb200s-1、ηb5s-1、HCT明显降低(P<0.01);低剂组虽比模型组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组ηb200s-1、ηb5s-1、HCT低于雷公藤多甙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模型组ηp200s-1、Fig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中剂组、高剂组和雷公藤多甙组ηp200s-1、Fig均显着降低(P<0.01);低剂组虽比模型组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组ηp200s-1、Fig低于雷公藤多甙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4)肾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与正常组相比,光镜下模型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部分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硬化,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可见细胞性新月体形成。部分肾小管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上皮细胞颗粒变性,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可见间质散在纤维化。电镜下可见基底膜节段性不规则增厚,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内皮细胞肿胀严重。肾乐片治疗大、中剂量组光镜电镜检查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轻度增厚及变性,系膜细胞轻度增生,未见新月体形成,肾小管、间质病变明显减轻,上皮细胞足突轻微融合,内皮细胞局部肿胀,与模型组相比病变明显减轻,与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组相比,差别不明显。低剂组病变恢复不好但轻于模型组。免疫荧光所见,模型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IgG呈点线沉积,荧光强度+++++,而雷公藤多甙组、肾乐片高、中剂量组IgG沉积及荧光强度明显弱于模型组,荧光强度约为+++。结论:1通过给正常家兔注射羊抗兔肾血清建立了家兔MGN模型。2肾乐片可降低家兔MGN的尿蛋白、提高血浆蛋白、改善脂代谢、改善血液高凝高粘、降低尿素氮及血肌酐,保护肾功能。3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提示:肾乐片能明显减轻肾脏组织损害,起到延缓肾脏向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进展的作用。4肾乐片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肾小球肾炎时的血液高粘状态,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抑制系膜细胞的增殖而发挥其治疗作用的。5肾乐片对家兔MGN模型的治疗作用与雷公藤多甙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有一定优势。

二、凉血化瘀法和补肾法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大鼠低蛋白血症影响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凉血化瘀法和补肾法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大鼠低蛋白血症影响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肠-肾轴研究通腑化浊凉血方对硫酸吲哚酚相关肾损伤的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赵绍琴慢性肾病辨治理论和经验的传承发展
        1、慢性肾病非肾虚论
        2、赵绍琴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用药经验
        3、彭建中教授对赵老慢性肾病新论的继承与发展
        4、赵绍琴慢性肾病经验有关实验研究
        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硫酸吲哚酚研究进展
        1、硫酸吲哚酚肾毒性作用
        2、硫酸吲哚酚心脑血管毒性作用
        3、祛除IS的途径
        4、饮食疗法
        5、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一、慢性肾衰竭相关疾病中医文献研究
        1 病名研究
        2 相关疾病文献研究
        2.1 水肿
        2.2 癃闭
        2.3 关格
        3 总结
    二、从“湿热毒”论治慢性肾脏病文献研究
        1 湿热毒形成的原因与病机演变
        2 近代医家从湿热毒论治慢肾衰经验荟萃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探讨通腑化浊凉血方对慢性肾衰竭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干预
        1.4 标本的留取与处理
        1.5 统计学处理
        1.6 实验结果
        1.7 实验结果分析
        1.8 讨论与小结
    实验研究二 探讨通腑化浊凉血方通过“肠-肾轴”不同环节缓解IS对肾功能的损伤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干预
        2.4 标本的留取与处理
        2.5 技术路线
        2.6 实验结果
        2.7 结果分析
        2.8 讨论
总结
    1、结论
    2、创新点
    3、存在的问题
    4、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赵绍琴生平与学术成就
    1 生平传略
    2 主要学术成就
        2.1 脉学
        2.2 温病学
        2.3 内科学
第二部分 温病证治发微
    1 温病不同于伤寒
    2 温病当辨温热与湿热
    3 温热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领
        3.1 论“在卫汗之可也”
        3.1.1 “在卫”并非“在表”,温病卫分证不是表证
        3.1.2 “汗之”并非“汗法”,卫分证治疗不可发汗解表
        3.1.3 卫分证实为肺经郁热,当以疏卫开郁为其治法
        3.2 论“到气才可清气”
        3.2.1 未到气分不可清气
        3.2.2 初至气疏卫略佐清气
        3.2.3 中至气仍不可过清
        3.2.4 实为至气不可一味寒凉
        3.3 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3.3.1 透热转气的本质是宣畅气机
        3.3.2 透热转气的用药应有针对性
        3.3.3 营分证治不可缺少透热转气
        3.4 论入血“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4.1 入血动血责之郁热
        3.4.2 动血首当凉血解毒
        3.4.3 动血不可一味止血,凉血还当活血散血
        3.4.4 热盛动血亦需“透热转气”
    4 湿热病以三焦辨证为纲领
        4.1 湿热病证复杂难治,分消宣化为其要法
        4.1.1 治湿热必先治湿,湿去则热不独存
        4.1.2 治湿必先化气,气化则湿亦化
        4.1.3 化气必当宣肺,肺气宣则一身之气皆化
        4.2 湿温与温热挟湿证治迥异
        4.2.1 温热挟湿,湿热未合证治简单
        4.2.2 湿温之病,湿郁化热证治复杂
        4.3 湿热病分四期,用药大忌寒凉
第三部分 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
    1 温病辨证理论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
        1.1 划归为温病的内伤杂病
        1.1.1 肺痈
        1.1.2 痢疾
        1.2 以卫气营血、三焦为辨证纲领的内伤杂病
        1.2.1 血淋
        1.2.2 消渴
    2 代表性温病治法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
        2.1 苦宣折热法
        2.1.1 栀子豉汤的主治病证
        2.1.2 栀子豉汤的组成配伍
        2.1.3 治验举例
        2.2 疏调升降法
        2.2.1 升降散的主治病证
        2.2.2 升降散的组成配伍
        2.2.3 治验举例
        2.3 宣畅三焦法
        2.3.1 疏风胜湿法
        2.3.1.1 风药的用药经验
        2.3.1.2 治验举例
        2.3.2 疏调三焦法
        2.3.2.1 大黄的用药经验
        2.3.2.2 治验举例
        2.3.3 宣展肺气法
        2.3.3.1 杏仁的用药经验
        2.3.3.2 治验举例
    3 其他渗透于内伤杂病辨治中的温病思想
        3.1 因外感而发的内伤杂病证治
        3.2 “到气才可清气”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
        3.3 透热转气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
        3.4 “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
    4 温病学术思想在疑难病中的运用
        4.1 慢性肾脏病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则治法
        4.1.2.1 中药治疗
        4.1.2.2 饮食调养
        4.1.2.3 运动锻炼
        4.1.3 治验举例
        4.2 肝硬化
        4.2.1 病因病机
        4.2.2 治则治法
        4.2.2.1 中药分段疗法
        4.2.2.2 生活调理
        4.2.3 治验举例
        4.3 白血病
        4.3.1 病因病机
        4.3.2 治则治法
        4.3.2.1 中药治疗
        4.3.2.2 生活调理
        4.3.3 治验举例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联系温病与内伤杂病的是赵绍琴的“火郁观”
        1.1 火郁证的病因:外感、内伤均可致病
        1.2 火郁证的病机:邪阻气机,气血不畅
        1.3 火郁证的症状:表里不一,错综复杂
        1.4 火郁证的治则:火郁当发,火郁当升降
        1.5 火郁证的治法:疏调气机,透热转气
    2 火郁观的背后是赵绍琴的“血气流通观”
    3 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创新温病理论提出“髓分说”
第五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1 汪逢春先生治疗湿热病十法
    附2 温病治验提要
致谢
个人简历

(3)养阴凉血方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研究概述
    1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致病原因
    2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发病机理
        2.1 细胞免疫异常
        2.2 体液免疫异常
        2.3 个体易感
    3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断标准
    4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西医治疗
        4.1 一般治疗
        4.2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4.3 H2受体阻滞剂
        4.4 细胞毒药物的应用
        4.5 抗凝治疗
        4.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其受体拮抗剂(ACEI和ARB)
        4.7 丙种球蛋白
        4.8 血浆置换(血浆去除)法
        4.9 前列腺素E1(PGE1)
    5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
        5.1 辨证分型治疗
        5.2 单方单药治疗
        5.3 注射剂治疗
        5.4 针灸疗法、穴位贴敷法
第二部分 中医理论研究
    1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发病的主要病因
        1.1 感受风热毒邪是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主要致病因素
        1.2 体质因素是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发病的关键所在
    2 热毒阴伤血瘀是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主要病理变化
        2.1 热毒内盛、血分积热而致络伤血溢
        2.2 风热伤肾,肾失气化而致水湿泛溢
        2.3 阴伤血瘀、热瘀损络是病机演变的重要环节
    3 解毒养阴活血是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重要治则
        3.1 疏风清热,解毒化斑
        3.2 养阴生津,清营泄热
        3.3 凉血化瘀,活血通络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养阴凉血方对大鼠尿检指标的影响
    实验二 养阴凉血方对实验大鼠血清蛋白和血脂的影响
    实验三 养阴凉血方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实验四 养阴凉血方对大鼠皮质醇的影响
    实验五 养阴凉血方对大鼠血清IL-1、TNF-α的影响
    实验六 养阴凉血方对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实验七 养阴凉血方对大鼠肾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第四部分 有关问题探讨
    1 养阴凉血方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治疗作用分析
        1.1 组方原则
        1.2 方药分析
        1.3 药理研究
    2 养阴凉血方对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影响
    3 免疫调节是养阴凉血方治疗HSPN的作用机制之一
第五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凉血化瘀解毒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瘀热毒研究
        1.1 瘀
        1.2 热
        1.3 毒
        1.4 瘀热毒相互关系
        1.5 瘀热毒治法方药的发展
    2 系统性红斑狼疮文献研究
        2.1 现代医学研究
        2.2 祖国医学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分组及用药
        1.3 统计学处理
    2 统计结果分析
        2.1 一般情况
        2.2 肝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肌酐、尿素氮
        2.3 血清抗dsDNA,抗核小体抗体含量统计分析
        2.4 免疫组化法测定MMP-9、TGF-β、TNF-α在肾脏中表达及病理
        2.5 RT-PCR法测定MMP-9、TGF-p、TNF-α、VEGF、TM在肾脏表达水平
        2.6 检测指标之间相关性统计
    3 讨论
        3.1 组方特点
        3.2 模型选择
        3.3 细胞因子及血管病变在SLE发病中的作用
        3.4 课题中检测相关抗体及细胞因子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病例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2 统计结果
        2.1 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统计
        2.2 实验室指标统计
        2.3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药物使用情况统计
    3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1 与瘀、热、毒相关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3.2 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3.3 与瘀、热、毒相关的症状、体征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结语
致谢
综述
作者简介

(5)糖尿病肾病越南东医文献研究及261例临床病案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东医的发展趋势及越中传统医学交流历史和现状
        1.1 越南传统东医学的特色和发展趋势
        1.2 越中传统医学具有许多类似点
        1.2.1 两者历史源远流长,均都起于上古时代
        1.2.2 两者医学理论体系一脉相承
        1.2.3 两者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在蜿蜒曲折中生存、发展而逐渐完善
        1.2.4 越中医药交流历史悠久,贯穿古今
        1.2.5 当今两国政府重视传统医学继承和发展,制定并实施全方位发展策略
        1.2.6 传统医学和西医两种不同医学体系并存
    2 越中传统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和治疗
        2.1 糖尿病肾病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病因
        2.2.2 病机
        2.3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治疗
        2.3.1 证候特征
        2.3.2 诊断
        2.3.3 辨证论治
        2.4 传统东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特色辨治
        2.4.1 早期
        2.4.2 中期
        2.4.3 晚期
    3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中越基本相同)
        3.1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病理改变及临床意义
        3.1.1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
        3.1.2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意义
        3.2 发病机制
        3.2.1 基质沉积和转移生长因子-β
        3.2.2 血流动力学因素
        3.2.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3.2.4 高血糖症
        3.2.5 糖基化作用
        3.2.6 多元醇途径
        3.2.7 蛋白激酶C
        3.2.8 内皮素
        3.2.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3.2.10 蛋白迁移
        3.2.11 ECM降解
        3.2.12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3.3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
        3.3.1 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3.3.2 糖尿病肾病诊断
        3.4 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状况
        3.4.1 控制血糖对肾病的影响
        3.4.2 控制高血压
        3.4.3 降压药物的应用
        3.4.4 限制蛋白摄入量
        3.4.5 其他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案
        1.2 研究原则
    2 研究对象与病例来源
    3 诊断标准
        3.1 糖尿病诊断标准
        3.2 临床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
        3.3 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4.1 纳入标准
        4.1.1 气血阴阳虚证
        4.1.2 五脏虚证
        4.1.3 复合虚证
        4.1.4 实证
        4.2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记录内容与方法
        5.2 分析指标
        5.2.1 证型分析
        5.2.2 临床观察项目
        5.2.3 疗效评定标准
        5.3 统计学分析
        5.3.1 统计分析软件
        5.3.2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治疗结果
    3 证型分析
        3.1 按五脏虚证标准研究
        3.2 按阴阳气血虚证标准研究
        3.3 按各种复合证型标准研究
        3.4 按实证标准研究
    4 各证型治疗前后实验室查测值的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关于传统东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特色
    2 传统东医关于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分析
    3 本研究临床回顾性案例分析的启示
    4 相关实验指标对糖尿病肾病及证型的影响分析
    5 导师诊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借鉴
        5.1 重视经典医着的学习和传承
        5.2 重视经典方药剂量的把握
        5.3 重视行气活血化瘀的临证应用
第五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论着情况

(6)健脾除湿、疏利少阳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引言
临床研究
    1 试验目的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本量
        2.3 试验药物及阳性对照药物的确定
        2.4 盲法的实施
        2.5 试验病例的选择
        2.6 治疗方法
        2.7 观测指标
        2.8 疗效评定标准
        2.9 统计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病例入选情况
        3.2 两组可比性分析
        3.3 疗效分析
        3.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慢性肾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本虚湿盛与慢性肾炎
        1.2 少阳枢机不利与慢性肾炎
    2 健脾除湿、疏利少阳治法的确立及方义
    3 对本课题的结果分析
    4 疗效性评价
    5 安全性评价
结论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肾小球的治疗进展
    1 中医对CNG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水肿的病因病机
        1.2 蛋白尿的病因病机
        1.3 血尿的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2.1 专家治验
        2.2 专方治验
        2.3 单药治验
        2.4 对症治疗
        2.5 治法的实验室与临床研究
        2.6 常用中药
        2.7 单味中药药理
    3 西医治疗进展
        3.1 治疗概况
        3.2 现代医学对治疗CGN药物的新认识
        3.3 其它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尿氮宁颗粒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效机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 尿氮宁颗粒对同种免疫复合物性慢性肾炎模型的作用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药物
        1.1.1.1 受试药物
        1.1.1.2 阳性药物
        1.1.2 动物
        1.1.3 仪器
        1.1.4 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尿氮宁颗粒对同种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的作用研究
        1.3 实验结果
        1.3.1 尿氮宁颗粒对同种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的作用研究
        1.3.1.1 尿氮宁颗粒对体重的影响
        1.3.1.2 尿氮宁颗粒对尿量的影响
        1.3.1.3 血液生化指标
        1.3.1.3.1 尿氮宁颗粒对IgG、IgA、IgM的影响
        1.3.1.3.2 尿氮宁颗粒对Bun、SCr的影响
        1.3.1.3.3 尿氮宁颗粒对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影响
    2 尿氮宁颗粒对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肾小球肾炎模型的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药物
        2.1.1.1 受试药物
        2.1.1.2 阳性药物
        2.1.2 动物
        2.1.3 仪器
        2.1.4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尿氮宁颗粒对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肾小球肾炎模型的作用研究
        2.3 实验结果
        2.3.1 尿氮宁颗粒对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肾小球肾炎模型的作用研究
        2.3.1.1 尿氮宁颗粒对体重的影响
        2.3.1.2 尿氮宁颗粒对尿量的影响
        2.3.1.3 尿氮宁颗粒对尿蛋白的影响
        2.3.1.4 血液生化指标
        2.3.1.4.1 尿氮宁颗粒对Bun、Scr的影响
        2.3.1.4.2 尿氮宁颗粒对IL-2,IL-6,TNP-α的影响
        2.3.1.4.3 尿氮宁颗粒对SOD、MDA的影响
        2.3.1.4.4 尿氮宁颗粒对ALb的影响
        2.3.1.4.5 尿氮宁颗粒对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影响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与治疗概况
    2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与治疗概况
    3 尿氮宁颗粒的组方依据
    4 动物模型的的选择与评价
    5 尿氮宁颗粒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作用
    6 尿氮宁颗粒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机理
        6.1 尿氮宁颗粒对尿量的影响
        6.2 尿氮宁颗粒对尿蛋白和血清白蛋白ALB的影响
        6.3 尿氮宁颗粒对血清IL-2、IL-6、TNF-α的影响
        6.4 尿氮宁颗粒对血清SOD、MDA的影响
        6.5 尿氮宁颗粒对血清BUN、Scr的影响
        6.6 尿氮宁颗粒对血清IgG的影响
        6.7 尿氮宁颗粒对血清IgM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附件2:综述
附件3: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肾复康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Abstract
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肾复康对大鼠实验性masugi 肾炎、急性肾功衰竭防治作用及对利尿作用的影响
    一、 肾复康对大鼠masugi 肾小球肾炎防治作用试验
    二、 肾复康对大鼠masugi 肾小球肾炎治疗作用试验
    三、 肾复康对大鼠变性血红蛋白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作用试验
    四、肾复康对水负荷大鼠的利尿作用试验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肾复康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肾复康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的影响
    二、肾复康对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三、肾复康对小鼠血清溶血素的影响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肾复康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一、肾复康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二、肾复康对小鼠出血时间的影响
    三、肾复康对大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个人简介

(10)肾乐片对家兔Masugi肾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肾乐片对家兔Masugi 肾炎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凉血化瘀法和补肾法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大鼠低蛋白血症影响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肠-肾轴研究通腑化浊凉血方对硫酸吲哚酚相关肾损伤的保护机制[D]. 蔡燕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研究[D]. 黄丹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9)
  • [3]养阴凉血方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包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4]凉血化瘀解毒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机制的研究[D]. 周腊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5]糖尿病肾病越南东医文献研究及261例临床病案回顾分析[D]. 陈春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6]健脾除湿、疏利少阳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D]. 侯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7]尿氮宁颗粒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效机理实验研究[D]. 李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8]肾复康药效学研究[D]. 王秋.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06)
  • [9]凉血化瘀中药的临床应用与药效机制研究[J]. 李卫娜. 天津中医药, 2007(02)
  • [10]肾乐片对家兔Masugi肾炎的实验研究[D]. 王慧敏. 河北医科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凉血化瘀法与补肾法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大鼠低蛋白血症的影响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