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倒计时和“诺贝尔奖”

考试倒计时和“诺贝尔奖”

一、考试倒数与“诺贝尔奖”(论文文献综述)

宋彩红[1](2021)在《“谁”研究高等教育 ——基于《高等教育研究》(1980–2019年)作者群体的分析》文中认为

黄颖[2](2021)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现象研究》文中提出教材选文进入师生视野之前,大多被加工处理。语文教师如何处理好节选文与原文之间关系,如何发挥节选文自身教学价值,如何通过节选文教学带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分析编者对节选原文进行了怎样的加工以及加工得怎么样,将有助于语文教师合理客观地认识节选文的加工现象,促进教师与编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同时,也将利于教师将节选文的加工处理部分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并通过节选文的教学真正带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本论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节选文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加工修改方面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对节选文教学带来价值和意义。除绪论、结语,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节选文进行加工情况统计,主要从节选文加工方式、加工对象以及加工分布三大方面进行呈现。在节选文的加工方式中,分析增加、删减、替换三种加工方式占比情况以及三种加工方式组合情况。在节选文的加工对象中,分析段落、句子、字词和标点符号加工占比以及每种对象的具体加工情况。在节选文的加工分布中,分析年级、体裁、题材和年代分布情况。第二章,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动因进行分析,主要从语言发展内因、教与学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语言发展内因方面,主要是基于规范表达的需要以及主流意识考虑。在教与学外因方面,主要是基于学生发展考虑以及教师教学要求。第三章,将节选文与课下注释标注的原文进行了细致比较,针对具体加工情况探究加工的合理之处以及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实现统编版教材节选文的加工合理化发展并促进教师和教材之间的有效“对话”。第四章,针对中学语文教材节选文提出教学原则以及策略建议。比如节选文教学原则应该注重整体性、差异性和适当性原则。针对节选文教学,除了立足节选文本身的教学目标,还应放眼整本书。另一方面,可以将节选文与原文进行比较式阅读,比如从遣词造句入手进行比较阅读或从标题细节入手进行比较阅读,进而培养学生语感。

罗东[3](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素养类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高考改革的逐步实施,国家已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于对教育的要求逐步趋于多样化,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逐渐凸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校本教材发展史的回望,结合新高考改革及核心素养提出的大背景,尝试探索出符合当前教育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策略。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通过对新高考制度改革及化学核心素养实施背景的分析,通过对丘北县高中学校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实现状及校本教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校本教材开发和应用的方向。二、对国内外校本教材开发和应用现状、校本教材开发理论进行研究,为校本教材开发奠定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三、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教学实施现状研究。四、对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目标、路径、措施等进行研究,介绍《五彩斑斓的化学》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策略。五、介绍《五彩斑斓的化学》校本教材的使用对象及使用办法,并通过具体案例对该校本教材的应用方法和策略进行阐述。六、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评价研究。七、经验总结及未来展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校本理论的研究,结合丘北县高中教育实际,尝试开发了《五彩斑斓的化学》校本教材。本文通过对该校本教材第四章身边的化学、第六章生涯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两个章节中部分内容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校本教材开发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同时校本教材开发有助于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

王奋平[4](2020)在《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教育全球化趋势下的数学教育改革越来越国际化,包括数学教科书比较在内的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鉴于国内外数学教科书比较大多集中于文本内容分析及学科知识的深度、难度探索,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目标:第一、探索形成一个适合认知效率视野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依据第一步评价指标比较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在认知效率视野中的质量。其中包含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进行教科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第一步,通过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思想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梳理中、英文献,参考国际、国内有代表性的、比较权威的教科书评价理论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形成评价指标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并参考了各国教科书评价指标体,初步构建了一个教科书评价指标结构,通过调研数学教育研究专家获取各初始指标权重的意见,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软件处理专家数据后获取各指标权重,并据此分解指标形成问卷,在基层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专家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对问卷指标的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最终形成一个简洁而易于在教科书评价实践中操作的高学习效率视野下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学习目标、学生基础、学习动机、知识结构、探究反思、学习评价、学习环境。第二步,依托建构的评价标准,邀请五位数学教学专家和数学教育研究专家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样本教科书进行评价打分,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工具处理评价数据,获得三国教科书评价比较结果。第三步,通过一个教学实验验证评价结论。评价指标建构遵循以下原则: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建构更加公允;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建构教科书评价标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融入教科书质量评价因素;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教育公平等观点。依据本研究制定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受邀数学教育专家群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结论:美国教科书质量较好,中国教科书次之,英国教科书质量较差,中、美、英教科书在七项指标以及二级指标中各有较好的表现。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认知效率影响较小;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对数学认知效率可能存在影响;中国教科书传统设计模式中的优秀元素值得保留。评价结论表明:认知效率视角的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而且重视开放性问题解决;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重视非智力因素;学习者对数学的理解是高质量教科书主要目标;高质量教科书重视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英国教科书分模块编写,此研究中英国教科书样本采用纯数学(核心数学)教科书,因此在其中应用性指标方面的表现必然影响其质量。应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选择性吸收西方教科书设计的元素。影响教科书质量因素复杂。教科书使用效率的评价很难做到涵盖所有影响因素的教科书质量因素,本研究只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视野中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的评价指标建构及教科书比较。

詹宏伟,袁林[5](2017)在《个性的消解:我国教育的致命缺陷——兼论问题的解决》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适应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发展阶段的需要。但是,随着发展阶段向中高阶段推移,我国既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其中一个致命缺陷是压抑个体的主体性,个性普遍遭到消解。必须采取措施改革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尊重个性的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强烈要求。

褚宏启[6](2017)在《当今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把保守的、怯懦的、畏缩的传统人变成开放的、理性的、有创造性的现代人,是我们教育领域当前的重要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教研员怎么样引领老师,让我们的老师把孩子的创新能力培养好,这是一个事关国家发展的大事。我们现在的教育培养的就是会考试的人,而不是会创造的人,甚至不是会生活的人。"高分低能"是当前中国学生的典型特征。21世纪中国的教育必须注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就是在不确定的情境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把一个孩子培养到社会上去,他能解决各种问题。

银丽萍,张向前[7](2016)在《我国科技创新战略路径分析——基于李约瑟之谜、钱学森之问与屠哟哟获奖的启示》文中提出学者们主要从政治、经济、教育、地域、文化等方面阐述"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向世界证实了当代中国的科技实力,是中华民族科技创新发生重大转折的标志。通过反思目前中国创新战略面临的困难和障碍,结合"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以及屠呦呦获奖的经验,提出从正确定位政府的作用,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加强产学研合作,营造纯正的科学氛围等方面实施创新战略。

官群[8](2016)在《双超常教育: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题》文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靠拔尖创新型人才。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直是教育亟需破解的难题。本文从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分析入手,揭示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缺的是"双超常教育"理念以及从中小学到大学一条龙的"双超常教育新体系",即"以高教师生为龙头"、"以名师带高徒"为主体,以"双超常"为两翼,以"抽离式"教育为主要形式,又好又快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周小娟,詹艾斌,2015年“国培计划”江西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初中语文班全体学员,邹花香,龚岚[9](2016)在《当代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向问题——2015年“国培计划”江西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初中语文班对话摘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詹艾斌:各位老师好!大家都来自基础教育一线,对我们所从事的语文教育,应该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判断和评价,那么,你们对它到底有什么样的总体观感呢?(片刻之后)面对这个问题,大家表现出了一种颇显尴尬的沉默。如果大家觉得这个问题

王晓辉[10](2014)在《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战略是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共识。一流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要提高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必须对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近年来,我国社会对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批评和质疑越来越多,钱学森曾意味深长的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高校尤其是一流大学认识到,教育只有通过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许多一流大学开始积极探索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开展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沿着文献梳理—理论建构—比较研究—现状分析—对策探讨—总结展望的总体思路展开,包括绪论、理论探讨、比较研究、现状分析、问题与原因剖析、对策思考、结语等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呈现了文献综述和研究起点,介绍了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阐明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通过文献梳理,本文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加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是强化研究的人本意识;二是加强综合研究;三是重视理论建构;四是注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因此,本文加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的视角和综合的视角,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注重运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以期准确把握目前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理论探讨部分,首先对一流大学、个性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认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注重提升培养对象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与和谐性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式样。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隐性课程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8大要素构成。然后阐释了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即多元智能理论、个性发展理论和高等教育分流理论。最后分析了我国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大学发展的核心环节、践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举措。比较研究部分,精选了国外8所一流大学,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8个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这些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总结了他们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创新经验,即重视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创造个性培养;积极改进专业设置模式,强化独特个性发展;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方式,促进个性自由发展;注重改革教学制度体系,着眼个性全面发展;大力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助推主体个性提升;深入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个性发展要求;重视培育隐性课程形式,促进和谐个性发展;注重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引导个性全面发展。现状分析部分,选择了我国中部地区四所一流大学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研究。首先介绍了调查目的与意义、调查对象与方法,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分别总结了四种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并对其中两种模式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问题与原因剖析部分,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理念功能弱化、专业设置模式有待完善、课程设置方式不够合理、教学制度体系亟待健全、教学组织形式面临革新、教学管理模式刚性过强、隐性课程建设重视不够、教学评价方式亟待改革。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基础教育的制约、高等教育的积弊。对策思考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加强人才培养宏观调控,即发挥高等教育文化功能,让一流大学积极引领文化创新;调整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更加重视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引导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模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促进一流大学形成个性化模式。二是一流大学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凝炼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大学生个性培养;完善专业设置模式,适应大学生独特个性;优化课程设置方式,着眼大学生个性发展;健全教学制度体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革新教学组织形式,提升大学生主体个性;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服务大学生个性发展;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培养大学生和谐个性;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大学生创造个性。结语部分,主要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可能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选题创新;二是理论框架创新;三是比较研究有所创新;四是现状研究有所创新。同时,本文至少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调查的对象还不够丰富广泛:二是原因分析有待深入:三是对策探讨有待加强。

二、考试倒数与“诺贝尔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考试倒数与“诺贝尔奖”(论文提纲范文)

(2)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概念界定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语料来源与格式
第一章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情况统计
    第一节 节选文的加工方式
        一 加工方式的基本类型
        二 基本方式的组合
    第二节 节选文的加工对象
        一 加工对象的基本类型
        二 基本对象的加工
    第三节 节选文的加工分布
        一 年级分布
        二 体裁分布
        三 题材分布
        四 年代分布
第二章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动因分析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内因
        一 规范表达的需要
        二 主流意识的考量
    第二节 教与学的外因
        一 学生发展的考虑
        二 教师教学的要求
第三章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得失
    第一节 合理之处
        一 优化语言形式
        二 修正思想内容
        三 明确教学目标
    第二节 不利影响
        一 削弱原着艺术魅力
        二 影响文章意脉结构
        三 其他细节问题
第四章 中学语文教材节选文教学原则及策略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节选文教学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二 差异性原则
        三 适当性原则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材节选文教学策略
        一 立足节选文
        二 放眼整本书
        三 比较式阅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篇目
附录 B 原文与节选文对比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素养类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新高考的制度改革与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新高考背景下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重要性
        三、丘北县高中化学素养类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的必要性
        四、丘北县高中化学素养类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的条件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和重点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重点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文献检索及现状分析
        二、问题查找
        三、应对策略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校本教材开发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校本教材的概念界定
        二、校本教材与校本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校本教材开发的国外研究情况
    第三节 校本教材开发的国内研究情况
    第四节 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改造主义教育
        二、存在主义教育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校本教材开发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校本教材开发的目标
    第二节 校本教材开发路径与措施研究
        一、《五彩斑斓的化学》教材开发背景分析
        二、《五彩斑斓的化学》教材开发成员介绍
    第三节 校本教材开发方向和内容简介
        一、校本教材开发方向
        二、《五彩斑斓的化学》校本教材内容简介
第五章 校本教材应用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围及对象分析
    第二节 校本教材的使用办法及过程研究
    第三节 校本教材开发案例应用分析
        一、教材案例1:以第四章身边的化学,第一节《水果电池与人体电池》为例
        二、教材案例2:以第六章生涯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第三节中小学化学教师为例
第六章 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评价研究
    第一节 学生评价
        一、学生对笔者编写的校本教材部分整体评价
        二、学生选科及个性化发展评价
    第二节 教师评价
第七章 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经验总结及未来展望
    第一节 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的收获
        一、校本教材开发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二、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五、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六、促进学校发展
        七、作者个人收获
    第二节 工作反思及未来努力方向
        一、工作反思
        二、未来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五彩斑斓的化学》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教学现状情况分析
    附录2 高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五彩斑斓的化学》校本教材评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的问题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的范围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数学教科书研究状况
    2.2 教科书比较相关研究
        2.2.1 国外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2.2.2 国内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2.3 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相关研究
        2.3.1 国内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2.3.2 国外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2.3.3 国际上主要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简介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思路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2 研究工具的选择及使用
    3.3 评价专家的选择
    3.4 教学实验设计
第4章 认知效率视角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的理论分析
    4.1 认知效率视角下数学教科书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
        4.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4.1.2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其教学观
    4.2 对教科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建构的启示
第5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
    5.1 教科书评价模型设计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 问卷调查的实施
    5.4 教科书评价初始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5.5 教科书评价指标的修订
        5.5.1 “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确定
        5.5.2 “学生基础”评价标准确定
        5.5.3 “学习动机”评价标准确定
        5.5.4 “知识结构”评价标准确定
        5.5.5 “探究反思”评价标准确定
        5.5.6 “学习评价”评价标准确定
        5.5.7 “学习环境”评价标准确定
第6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
    6.1 “学习目标”指标的比较
    6.2 “学生基础”指标的比较
    6.3 “学习动机”指标的比较
    6.4 “知识结构”指标的比较
    6.5 “探究反思”指标的比较
    6.6 “学习评价”指标的比较
    6.7 “学习环境”指标的比较
    6.8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整体质量评价结果比较
第7章 教科书质量教学验证实验
    7.1 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
    7.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第8章 中美英数学教科书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8.1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目标”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2 中、美、英教科书“学生基础”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3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动机”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4 中、美、英教科书“知识结构”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5 中、美、英教科书“探究反思”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6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评价”内容比较结果分析
    8.7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环境”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第9章 研究结论
    9.1 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分析
        9.1.1 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
        9.1.2 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的建构更加公允
        9.1.3 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和广阔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
        9.1.4 基于技术的量化质性研究相结合建构和使用教科书评价指标
        9.1.5 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作为评价指标的因素
        9.1.6 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
        9.1.7 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9.2 高质量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主要特征
        9.2.1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学习者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9.2.2 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
        9.2.3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
        9.2.4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高质量教科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9.2.5 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
        9.2.6 促进理解性数学学习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的目标
        9.2.7 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
    9.3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总体差异分析
        9.3.1 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
        9.3.2 将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中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
        9.3.3 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
        9.3.4 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可能影响认知效率
        9.3.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学习效率影响较小
        9.3.6 中国数学教科书在继承基础上兼容并蓄模式值得保留
第10章 对本研究的反思
    10.1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0.1.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1.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0.2 反思和建议
        10.2.1 辩证看待量化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限性
        10.2.2 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
        10.2.3 选择性吸收美国教育改革结论和实践经验
        10.2.4 教科书改革应是充分论证和一定阶段教学实验基础上的改革
附录1 爱德思(Edexcel)考试委员会各数学模块及主要内容
附录2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3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问卷
附录4 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附录5 问卷指标共同度
附录6 英国教育部A水平大纲对学生(16-18)的学习要求
附录7 内华达州教材评价标准指标(2015年前)
附录8 贝尔的教科书评价标准
附录9 英国SMP14-16岁CSE(或GCSE)数学教科书内容
外文文献
中文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编着作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获奖
致谢

(5)个性的消解:我国教育的致命缺陷——兼论问题的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及其反思
三、中国教育转型步履维艰
四、中国教育发展趋向
五、解决问题的措施

(6)当今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是什么
     (一) 如何评价我国的教育质量
     (二) 学生的能力培养
二、为什么要关注核心素养
     (一) 21世纪的特点及国际形势
     (二) 21世纪素养
        1. 思维方式 (Ways of Thinking)
        2. 工作方式 (Ways of Working)
        3. 工具掌握 (Tools for Working)
        4. 生存素养 (Living in the World)

(7)我国科技创新战略路径分析——基于李约瑟之谜、钱学森之问与屠哟哟获奖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综述
三、屠呦呦获奖的启示
四、屠呦呦获奖揭示了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存在的主要困难
    1. 我国创新基础薄弱
    2. 人才评价体制的障碍
    3. 人才培养模式僵化
    4. 科学研究精神的普遍缺失
    5. 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五、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路径
    1. 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2. 建立适合人才创新的管理制度
    3. 加强创新部门间的紧密协作
    4. 改革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
    5. 营造纯正的科学研究氛围

(8)双超常教育: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亟需破解的时代难题
二、“双超常教育”内涵及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
三、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一条龙“双超常教育”新体系
    (一)智力与非智力的和谐互动教育
    (二)左脑与右脑的和谐互动教育
    (三)学业与心理的和谐互动教育
    (四)显能与潜能的和谐互动教育

(10)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起点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起点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探讨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一流大学
        (二) 个性与个性化
        (三) 人才培养模式
        (四)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理论基础
        (一) 多元智能理论
        (二) 个性发展理论
        (三) 高等教育分流理论
    三、我国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 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 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
        (三) 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举措
第三章 国外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共同创新经验
    一、国外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 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二) 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三) 斯坦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四) 牛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五) 剑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六) 慕尼黑工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七)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八) 东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二、国外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创新经验
        (一) 重视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创造个性培养
        (二) 积极改进专业设置模式,强化独特个性发展
        (三) 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方式,促进个性自由发展
        (四) 注重改革教学制度体系,着眼个性全面发展
        (五) 大力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助推主体个性提升
        (六) 深入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个性发展要求
        (七) 重视培育隐性课程形式,促进和谐个性发展
        (八) 注重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引导个性全面发展
第四章 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一) 调查的目的
        (二) 调查的意义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的对象
        (二) 调查的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模式一:“张之洞实验班”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 模式二:“弘毅学堂”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 模式三:“博雅计划”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 模式四:“楚才学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理念功能弱化
        (二) 专业设置模式有待完善
        (三) 课程设置方式不够合理
        (四) 教学制度体系亟待健全
        (五) 教学组织形式面临革新
        (六) 教学管理模式刚性过强
        (七) 隐性课程建设重视不够
        (八) 教学评价方式亟待改革
    二、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原因
        (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 基础教育的制约
        (三) 高等教育的积弊
第六章 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国家加强人才培养宏观调控
        (一) 发挥高等教育文化功能,让一流大学积极引领文化创新
        (二) 调整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更加重视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三) 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引导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模式
        (四)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促进一流大学形成个性化模式
    二、一流大学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 凝炼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大学生个性培养
        (二) 完善专业设置模式,适应大学生独特个性
        (三) 优化课程设置方式,着眼大学生个性发展
        (四) 健全教学制度体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五) 革新教学组织形式,提升大学生主体个性
        (六)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服务大学生个性发展
        (七) 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培养大学生和谐个性
        (八)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大学生创造个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四、考试倒数与“诺贝尔奖”(论文参考文献)

  • [1]“谁”研究高等教育 ——基于《高等教育研究》(1980–2019年)作者群体的分析[D]. 宋彩红. 南昌大学, 2021
  • [2]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现象研究[D]. 黄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素养类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D]. 罗东.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D]. 王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5]个性的消解:我国教育的致命缺陷——兼论问题的解决[J]. 詹宏伟,袁林.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11)
  • [6]当今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问题[J]. 褚宏启.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17(01)
  • [7]我国科技创新战略路径分析——基于李约瑟之谜、钱学森之问与屠哟哟获奖的启示[J]. 银丽萍,张向前. 特区经济, 2016(12)
  • [8]双超常教育: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题[J]. 官群. 当代教育科学, 2016(15)
  • [9]当代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向问题——2015年“国培计划”江西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初中语文班对话摘录[J]. 周小娟,詹艾斌,2015年“国培计划”江西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初中语文班全体学员,邹花香,龚岚. 读写月报, 2016(03)
  • [10]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王晓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考试倒计时和“诺贝尔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