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对女性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女性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国务院[1](2021)在《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国发[2021]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8日

李月,成前,刘畅[2](2021)在《空气污染对女性劳动时间的影响机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我国城市层面空气污染数据及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分析了空气污染对个体劳动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对个体劳动时间具有负向影响,这一影响对女性尤为明显,且具有稳健性。对影响个体劳动时间机制的分析表明,空气污染能够降低女性健康水平,从而对其劳动时间产生负向影响;空气污染还可能加大家庭照料负担,间接缩短女性劳动时间。基于此,提出应关注女性劳动者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建立健全家庭支持政策体系,加大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

栗俊青[3](2021)在《农村地区乳腺癌筛查中应用高频超声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济南地区农村妇女乳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探究环境污染对农村地区女性乳腺结节疾病的影响,为当地乳腺疾病的预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2019年7月~2019年9月山东省济南市农村地区参加“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的女性,采用高频超声进行乳腺超声检查,并询问相关病史,结果现场录入存档,筛查出患有乳腺疾病的人群。以患乳腺结节疾病(BI-RADSⅢ~Ⅴ级)为阳性指标,实地调查被研究女性的居住环境,对居住地环境污染暴露情况进行评估,结合超声检查数据和环境污染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环境污染与乳腺结节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1.该研究选取的4082名接受乳腺癌筛查的农村妇女中,乳腺超声结果为阳性的人数为1 272人,占比31.2%;超声结果中主要疾病类型为乳腺增生(19.1%)、乳腺占位性病变(9.6%)、非哺乳期乳腺导管扩张(1%)等。不同年龄组的受检者乳腺疾病的检出率有显着差异(χ2=528.7,P<0.05),年龄40~50组的人群乳腺疾病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不同胎次组的受检者乳腺病的检出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χ2=61.9,P<0.05),胎次为3的人群乳腺疾病的检出率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该农村地区女性患乳腺疾病的风险不断增加,,其中年龄40~50组的人群患乳腺疾病的风险最大(OR=11.58,95%CI=8.38~16.01),其次是年龄50~60组的人群(OR=8.10,95%CI=6.14~10.73),年龄60~65组的人群发生乳腺疾病的风险比前两组人群有所下降(OR=2.14,95%CI=1.62~2.8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次因素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该研究选取的4082名农村妇女中,乳腺超声结果为乳腺结节(BIRADSⅢ~Ⅴ级)的检出率约为9.6%(390/4082)。受检者年龄不同、居住地距市区远近、周边是否有煤矿、电厂等大型污染型企业、周边是否有污染型小企业、居住地周边是否有主要交通干道、居住地是否为集市等人口聚集地,乳腺结节检出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2.27、11.60、23.92、8.60、19.88和6.34,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检者年龄增加、居住地周边有煤矿、电厂等重型污染型企业、居住地周边有交通主干道为乳腺结节疾病的危险因素,OR(95%CI)值分别为4.68(2.97~7.38)、1.36(1.02~1.80)和1.35(1.04~1.75)。结论:1.济南市农村地区乳腺疾病检出率较高,广泛开展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项目,有助于及早发现乳腺疾病,提高农村妇女健康水平。2.济南市农村地区女性乳腺结节疾病的检出率较高,环境污染是当地乳腺结节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王菲[4](2021)在《以人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其出路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尽管人权与环境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为解决严重环境问题提供了巨大潜力,但国际法长期以来都将国际人权法和国际环境法视为分离的领域。大多数国际人权文书都没有明确提及环境,它们往往调用各种各样的措辞来描述这一权利的基本内容。即使有的人权文书在起草过程中考虑到了环境问题,它们也没有被广泛而清晰地用于环境保护,而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人权问题的探讨早于各国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责任的共识。以人权为基础应对环境保护会遇到三重困境。首先,独立的实体性环境权目前在国际社会中仍处于缺位。尽管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各类国际软法以及专门的人权与环境问题特别报告员的报告都体现了环境权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区域人权法院对环境权的阐释也有大量经验,并且在这个问题上发展了一些丰富的判例,但是区域人权法院也没有承认实体性环境权的存在。其次,以人权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在环境诉讼和气候变化诉讼中这种挑战更加明显。虽然如今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典范,但是障碍却依然存在。最后,在当前跌宕起伏、变化急速的国际形势下,国家间在环境问题上的理念冲突导致了第三重困境的发生,不同国家在环境政策理念上的不一致更是影响了全球进行环境谈判和环境治理的步伐,这对以人权为基础应对环境问题造成了现实的障碍。从表面上看这三重困境是相互独立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实体性环境权的缺位使得人权视域下的环境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国家理念发生冲突;实体性环境权缺位与国家理念冲突的双重打击直接导致了基于人权解决环境问题的司法困境;这种实践困境的消极结果又不可避免加剧了国际社会和国家对基于人权解决环境问题的抗拒和懈怠,进而为实体性环境权利的实现造成了障碍,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导致这三种困境的原因有很多。从根本上讲,人权与环境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且分属不同的学科,它们之间并非天生就具有融合性。这种兼容上的困难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权与环境保护在历史上就存在着冲突与障碍。现代环境主义的兴起引发了有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伦理关系的大量讨论,并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冲突,这就决定了用怎样的角度去看待人类与自然世界、用怎样的方式去处理人权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第二,无论是国际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对环境权利的阐释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比如利用现有的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对环境权利进行解释;或者认为环境权是一项独立的权利;或者只是将环境权视为程序权利。第三,目前的人权理论难以将环境保护权利化,即难以将环境人权纳入人权体系。集中于有限的(主要是西方的)理论的方法即自然权利、意志理论和利益理论可见,目前主流的权利理论在对环境权的阐释上均存在着局限。以人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之所以存在问题,不仅是因为理论上存在着不一致,实践的复杂也加剧了问题的难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环境受害者开始根据人权途径寻求补救办法,而适用人权法的一般前提是损害行为产生于本国的领土。由于有些环境威胁产生于它国领土,此时根据国际人权法要求该国承担由于国内行动损害了邻国国民人权的责任就存在很大障碍。另一方面,基于人权的环境诉讼在诸多环节都会面临挑战。法院对基于人权的环境案件是否具有可诉性有一定的质疑,与人权相关的环境诉讼中证据认定也存在很多困难。事实上,国家在面对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作出的有关环境政策的相关行为都是出于理性的选择,国家在面对环境治理时之所以会有很多理念上的冲突都是国家理性权衡的结果。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均对分析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政策中的行为与态度的深层动因具有启示意义。要解决以上种种难题,可行的路径大致有三:首先,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实体性环境人权并以此对实体性环境人权做出详细的规定。此路径不用利用现有的生命权、生存权、健康权等人权来阐明和解释环境权利,在司法实践中更易于直接运用环境权利来解决环境问题。其次,如果各国不愿采取行动以建立一项新的、可在法律上执行的的环境权利,还可另辟蹊径建立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环境文书。国际上已经有这样的先例,例如《世界环境公约》就为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境文书做出了很好的典范。最后,如果以上两种路径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所有国家的认同,则可以另辟蹊径建立区域性环境人权保护协定。由于区域国家数量较少且基于地缘因素更容易形成共同的环境理念,这样会更容易得到相关国家的认同,例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通过的《埃斯卡祖协定》(即将生效)为今后此类协定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国际秩序的价值理念,是我国国际秩序观的集中体现和延伸发展。在全球化高速发展背景下,世界各国已经逐渐形成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种解决全人类环境问题的理想出发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超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趋势,为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指出了一个新的道路和方向。国际环境下的法治经历了主权国家共处与合作的阶段并处于向“人类共同利益”的过渡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社会在新阶段的表现。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一个包含环境、气候在内的法律制度,不仅可以根据国家的国情兼顾到各国的利益,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由于不同国家对环境问题的理念冲突是导致以人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困境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世界各国有必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推进国家间的合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理念能够激发起所有人对环境问题和自身命运的共鸣,从而构建起适合所有国家都易于接受的环境理念以及人与自然都可以受益的国际环境治理方案,真正做到促进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承载中国智慧与思想的新理念,可以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李向晴[5](2021)在《国家健康战略的中美比较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是人类幸福的基础,是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1998年,WHO提出“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医疗”的全球健康战略,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又将健康纳入千年发展目标。许多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实施国家健康战略,国家健康战略是关系国家外交的重要战略内容。因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决定将健康战略提上日程。2008年,我国首次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2016年“健康中国”被调整为宏观战略政策。因此,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佐证与借鉴,主要围绕“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第一个研究问题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中美不同历史时期的健康战略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相关信息和数据来源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公开信息以及“Healthy People”门户网站。研究结果发现,两国健康战略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在战略主题方面,美国始终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而中国的战略主题相对稳定;在战略目标方面,美国每一代的战略目标都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内容,而中国则在开始时就提出了覆盖范围较为全面的宏观总目标;在健康领域方面,又分为内容和数量的对比。内容上,美国分类细致,而中国则采取同类合并的方式,但在数量上,中美两国的健康领域都呈现递增趋势,具体目标则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健康指标方面,美国指标期望变化幅度小,设置合理,实施难度较小,而中国指标的期望变化幅度较大,实施难度偏大。从1980年至今,美国共实施了5代健康战略,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国家健康战略的实施效果显着。中国的健康战略与美国相比虽有不成熟的地方,但也对改善国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的第二个研究问题是基于Grossman的健康生产函数模型,定量分析“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孕产妇死亡率(1/10万)作为健康水平的代表变量,从经济生活、教育科技、医疗服务、自然环境4个维度提出了 10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10个指标分别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每十万人口高等学生平均在校生(人)、科学技术支出(亿元)、每千人口职业(助理)医师(人)、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本文选取2018年全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的截面数据,共计310个样本观测值。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经济文化因子、医疗科技因子、自然环境因子3个主成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负数,表明均与孕产妇死亡率呈负向相关。其中F3代表的自然环境因子对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最大,F2代表的医疗科技因子次之,F1代表的经济文化因子对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最小。因此本文对如何推进“健康中国”的实施提出如下建议: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健康战略实施;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三、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四、科学推进经济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深入研究“健康中国”战略,进一步丰富了“健康中国”的内涵、相关理论和实施路径,有利于对“健康中国”战略进行系统性研究,早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治理体系,也有利于加快全球健康治理体系的形成,为全球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新思路。

滕婉莹[6](2021)在《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出生缺陷的一般情况,分析孕妇在怀孕之前3个月暴露于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本研究探索了可能导致出生缺陷的孕前暴露危险因素,为乌鲁木齐市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也为相关部门预防出生缺陷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出生缺陷、气象和大气污染数据。出生缺陷数据包括产母情况、缺陷儿情况、出生缺陷诊断和家庭史4个方面;气象数据包括日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压、日平均风速和日照小时数;大气污染数据包括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10)、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2)、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的日平均浓度和臭氧(Ozone,O3)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出生缺陷数据来源于妇幼监测保健网络;气象及大气污染数据来自于乌鲁木齐市主城区的6个国控监测点。描述性分析2016~2018年出生缺陷、气象和大气污染物的一般情况,进一步探究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分析大气污染物与出生缺陷风险的关系,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气温状况与出生缺陷的关系。结果:(1)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出生缺陷儿1636人次,出生缺陷类型前五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裂合并腭裂、外耳其他畸形和马蹄内翻足。(2)2016~2018年PM2.5、PM10、SO2、NO2和CO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降低,其中NO2的浓度降幅最大,降低了22.91%,然而PM2.5、PM10和NO2的年平均浓度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O3的浓度呈现连续上涨的趋势,涨幅达到了33.90%。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日均气温平均为7.88℃,相对湿度平均为57.51%,气压平均为912.32hpa,日平均风速平均为1.92m·s-1,日照小时数平均为7.46h。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的相对湿度显着降低,2018年比2016年下降了12.90%。(3)PM2.5、PM10、SO2、NO2和CO之间均为正相关,O3和其他污染物之间均为负相关;PM2.5、PM10、SO2、NO2和CO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压之间呈正相关,O3与日均气温、日平均风速和日照小时数之间呈正相关;PM2.5、PM10、SO2、NO2和CO与日均气温、日平均风速和日照小时数之间呈负相关,O3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压之间呈负相关。(4)大气PM2.5浓度与出生缺陷的相关性不显着。大气PM10和NO2浓度与出生缺陷风险呈负相关。气温与出生缺陷之间关系是非线性的。在滞后12周,气温为-21.1℃时,效应最为显着,RR值为1.643(95%CI:1.051~2.568)。不同程度的低温对出生缺陷影响的效应不同。在-21.1℃(最低温)和-19.4℃(P1)时,分别在滞后9~12周和滞后10~12周时对出生缺陷风险的影响显着。结论:孕前气温暴露与出生缺陷有关,在怀孕前3个月左右暴露于极端低温(最低温和P1)会使出生缺陷风险上升。

周圆[7](2020)在《妇女与环境:新规范与新挑战——对近5年中国落实“妇女与环境”战略目标的评估》文中提出自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妇女与环境"确定为战略目标以来,国际社会持续推动"妇女与环境"系统性国际规范的形成与拓展,逐步涵盖了世妇会相关理念、性别与可持续发展、性别与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等内容。在此背景下,对近5年中国推进"妇女与环境"战略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中国环境保护与性别平等相关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其成效,进而提出了中国推进"妇女与环境"战略目标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建议。

李明[8](2020)在《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河南省西平县和山东省汶上县出生缺陷(BDs)与自然流产(SA)发生的空间分布,探索BDs与SA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ArcGIS软件创建泰森多边形模拟村边界,并对BDs和SA的发生进行可视化描述,使用GeoDa软件对BDs和SA的原始发生率进行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调整,主要在村层面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GISA)和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原始指标进行降维,在乡镇层面对BDs和SA的发生进行全局空间回归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所用出生、BDs、SA数据皆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出生及出生缺陷监测项目,所用环境资料主要通过西平县卫健委、汶上县妇计中心协调当地县疾控、乡政府、乡镇卫生院等进行收集。结果:1.2014-2018年河南省西平县共收集围产儿45188例,山东省汶上县共收集围产儿58201例,2014-2018年西平县BDs总发生率为259.36/万,汶上县BDs总发生率为242.95/万,2017年8月-2018年12月西平县SA的总发生率为3.88%,汶上县SA的总发生率为4.09%。BDs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早产发生率高;SA多发生在孕早期、孕妇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患儿母亲和流产孕妇的高龄比例较高。2.西平县2014年-2018年BDs发生前五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脐疝、多指(趾)、鞘膜积液;汶上县2014年-2018年BDs发生前五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睾丸未降(隐睾)、多指(趾)、其他畸形(写明病名或详细描述)。3.西平县BDs的发生自东北向西南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东北部存在明显的低聚集,西南部存在明显的高聚集,汶上县BDs的发生北部明显高于南部;两区县SA的发生多聚集在县城及其周边区域。4.西平县和汶上县2014年-2018年BDs、2017年8月-2018年12月SA发生率的GISA指数(全局Moran’sI自相关系数)均大于0,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BDs和SA的发生具有空间正相关关系,即具有空间聚集性。LISA分析结果显示:西平县BDs与SA发生的低聚集区有重合区域,主要位于人和乡、五沟营镇、焦庄乡;汶上县BDs与SA发生的高聚集区、低聚集区都有重合区域,高聚集重合区域主要位于次丘镇、郭楼镇、郭仓乡,低聚集重合区域主要位于康驿镇、义桥乡、白石乡。5.全局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西平县BDs的发生与经济状况(本研究中主要指当地人口数和财政收入)有关,经济状况越好,BDs发生率越低;汶上县BDs的发生与饮用水、环境污染、经济状况等有关,饮用水、经济状况越好,BDs发生率越低,环境污染越严重,BDs发生率越高;各影响因素对SA的影响未发现统计学意义。GWR结果显示:西平县BDs的发生受经济状况的影响由南向北逐渐增大;汶上县BDs的发生受影响因素的作用空间异质性不明显。结论:监测地区BDs和SA发生的患儿性别、孕周、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的分布有明显规律;BDs和SA的发生具有空间聚集性,且聚集区域有重合;BDs的发生可能与饮用水、环境污染、经济等因素有关,且具有空间异质性,以上因素对SA发生的影响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

靳甜甜[9](2020)在《环境规制对中国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与之相悖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有效劳动力人口也在逐年缩减。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压力逐渐增大,而环境问题背后不仅承载着我国居民的生命安全、我国社会的经济福利,也影响着我国的劳动力参与状况。环境库兹涅茨倒U假说中明确提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环境污染水平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降低,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尚未到达拐点,因此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处于上升阶段,行之有效的环境规制政策则成为改善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已有研究已经对环境污染与劳动供给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而较少有研究将环境规制纳入到模型当中探索环境规制对劳动参与率影响,因此本文将环境规制考虑进去来对中国的劳动参与率进行测度,同时对环境规制与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首先,不同于以往学者对劳动参与率的测度方法,本文结合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劳动供给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等对环境规制与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为获得中国劳动参与率数据,本文将劳动参与率分解为就业率与潜在就业率,并将环境规制纳入劳动参与率的决定模型当中,从劳动需求角度来建立就业率的随机前沿决定模型,通过计量模型所得的非效率项对潜在就业率进行测度,进而运用就业率和潜在就业率来对中国劳动参与率进行综合测度。为了降低随机前沿分析中的估计偏差,本文将模型中加入Mundlak辅助方程。其次,为探究环境规制与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关系,本文将环境规制引入到测度潜在就业率的非效率项中,并根据环境规制对就业率以及潜在就业率的影响来综合分析环境规制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再者,本文从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的经济福利特征以及环境污染与劳动力市场供给三个角度考察了环境规制对我国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效应。环境污染对我国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水平进而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以及我国的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来影响我国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甚至通过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福利造成的损失影响我国的就业水平。最后,环境规制对于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会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环境规制的强度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文章在上述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中国省级单元在2006-2017年的事实数据展开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对劳动参与率有显着的正向促进效应,环境规制强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促使劳动参与率的平均水平增加0.112个百分点;(2)环境规制不仅对就业率有显着的正效应,而且能够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潜在就业率,即环境规制带来的环境质量改善能够促使更多经济活动人口进入劳动市场;(3)从省级单元的平均水平来看,环境规制对潜在就业的影响效应占其对劳动参与率的贡献的38.7%-73.8%之间,从而说明环境规制对潜在就业率的影响是重要的。(4)从2017年环境规制对省级单元的影响来看,环境规制对劳动参与率影响较大的省份中,潜在就业率的影响占比高于就业率,即对于环境规制政策较为敏感的省份,潜在就业率对环境规制的敏感程度大于就业率。文章运用中国省级单元的事实数据同时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就业率和潜在就业率的影响,有助于补充环境规制的“双重红利效应”的内容,有助于从环境规制视角来缓解中国当前面临的“数量型人口红利”消失的难题,为环境政策和劳动政策的协同制定提供政策参考。

李宇婷[10](2020)在《典型工业园区大气污染健康风险识别及经济损失评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伴随着人类不断加快的工业化进程,大气污染的恶化形势也日益严峻,对人群的健康影响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研究以西部某典型工业园区为例,通过建立大气污染健康风险区识别技术,构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人群情景暴露参数数据库,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人群的暴露量差异,为大气污染防治与环境规划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对库车典型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人群健康影响以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为区域空气污染控制的环境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为环境污染预报、减排政策评估、人群健康预警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研究以西部某典型工业园区为例,运用大气扩散模型对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测,评估大气污染水平。调查地方土地使用类型与人群暴露模式,将评价区域土地进行网格化,构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人群情景暴露参数数据库。根据不同土地块划分人群,使用土地块这一桥梁将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区与对应的暴露人群连接,进而评估基于不同土地使用类型的人群情景暴露量并评估人群的污染物暴露风险,通过在排放预测与土地利用情景暴露参数中引入空间地理参数,建立大气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区和区域暴露量识别技术,以实现对不同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区的判定。应用环境毒理学、环境经济学、流行病学调查、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理论方法,以库车县为例,探讨以改进的人力资本法、疾病成本法等评价方法在大气颗粒物污染造成的人群健康经济损失评价方面的应用。结果:(1)构建了不同土地使用类型的人群情景暴露参数数据库。通过对地方土地使用类型与人群暴露模式的调查,发现该园区占比44.42%的农民是暴露人群主体。根据园区农业活动时间及情景风险最大限设定原则,评估农耕天日均时间为5小时,即为该评价区域人群情景暴露参数数据库关键参数之一。(2)建立了大气污染的健康风险区识别技术。基于土地利用情景暴露模型,识别出不同污染物的人群暴露健康风险区。发现SO2,NOX,TSP,NMHC的健康风险区与污染物空间分布区均存在一定差异(p<0.05)。在不同土地利用模型中,居住型和办公型土地的人群情景暴露量高于农业用地的人群情景暴露量。(3)评价了大气颗粒物PM10的健康经济损失。综合分析各污染物的特点及对人体的影响,以PM10为代表污染物,采用健康经济损失模型评估大气污染的健康效应。以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为参考浓度,PM10污染对评价区域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为8989.97万元,占2017年新疆生产总值的9.32%。对于人群的不同健康效应终点,人群全死因死亡带来的健康经济损失比重最大,占总损失的77.55%。其次为心血管疾病,占总损失的11.5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损失占比相对较小。结论:(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人群的污染程度和人群特征等具有较大差异,进行大气污染排放控制时,健康效益评估因暴露人群差异而存在显着不同,应在区域大气质量控制和防治过程中给予充分考虑。(2)评价区域人群情景暴露量因土地利用类型不同而具有差异。引入土地利用情景暴露分析后,大气污染物SO2,NOX,TSP,NMHC的实际健康风险区与监测点存在较大差异(p<0.05)。(3)目前库车县大气颗粒物PM10污染造成的人群健康危害及其经济损失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比重较大,对大气污染物的防治与环境规划重点应集中于对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的控制上。

二、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空气污染对女性劳动时间的影响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二、变量说明与实证策略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测量
    (三)实证策略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础回归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三)个体健康的作用机制分析
    (四)家庭照料的作用机制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

(3)农村地区乳腺癌筛查中应用高频超声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济南市农村地区妇女乳腺健康情况分析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研究人群的一般情况
        2.2 研究人群的乳腺健康状况
        2.3 个体因素对乳腺健康情况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二部分 环境污染对农村地区女性乳腺结节疾病的影响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1 一般情况
        1.2 不同影响因素对乳腺结节疾病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1.3 不同影响因素对乳腺结节疾病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筛查中应用高频超声对乳腺疾病诊断及影响因素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以人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其出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人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面临的三重困境
    第一节 权利缺位:国际社会中实体性环境权的缺失
        一、联合国层面环境权的理论演进和制度缺失
        (一)从《斯德哥尔摩宣言》到《里约宣言》及其后的嬗变
        (二)人权与环境问题特别报告员的报告
        二、区域人权法院对环境权的阐述不足
        (一)美洲人权法院:健康环境权的独特解释
        (二)欧洲人权法院:程序性环境权的发展
        (三)非洲人权法院:将环境权纳入国际条约
        (四)其它人权法院
    第二节 司法挑战:基于人权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困境
        一、与人权相关的环境诉讼的案例考察
        二、与人权相关的环境诉讼困境的成因剖析
        (一)适用人权法的管辖权受到域外限制
        (二)难以证明基于环境的侵犯人权的行为
        (三)难以证明国家在环境损害中的责任
    第三节 理念冲突:国家对环境保护人权方法的审思
        一、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一)逆全球化现象严重
        (二)民粹主义盛行
        二、国家治理环境的诉求不一致
        (一)国家对于环境问题的内容、责任划分不同
        (二)国家进行全球环境谈判时态度不一致
第二章 人权与环境保护的理论龃龉及其权利化审思
    第一节 人权与环境保护之间历史冲突的梳理
        一、人类环境观的历史演进与环保运动的兴起
        二、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
        三、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深思
    第二节 关于环境权概念的诘难与回应
        一、环境权绿化论
        二、环境权独立论
        三、环境权程序论
    第三节 环境保护权利化理论基础的局限
        一、自然权利理论的不足
        (一)自然权利的特征
        (二)环境权与自然权利理论的相容性
        二、权利意志理论的不足
        (一)权利意志理论的特性
        (二)环境权与权利意志理论的相容性
        三、权利利益理论的不足
        (一)权利利益理论的特征
        (二)环境权与权利利益理论的相容性
第三章 基于人权的环境保护面临困境的现实分析
    第一节 国家人权义务的域外适用挑战
        一、国家域外人权义务的一般性规定
        二、国家域外人权义务的触发机制:域外管辖
        (一)域外管辖条款的一般性解释
        (二)域外管辖条款在环境保护中的适用与扩大
        三、国家域外人权义务的最新发展
        (一)关于国家域外义务的马斯特赫特原则
        (二)美洲人权法院对管辖权的有效解读
    第二节 基于人权的环境诉讼中各环节面临的挑战
        一、法院对基于人权的环境案件可诉性的质疑
        (一)国内法院对基于人权的环境案件可诉性的质疑
        (二)国际人权法院对基于人权的环境案件可诉性的质疑
        二、与人权相关的环境诉讼中证据认定
        (一)法官缺少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存在困难
    第三节 以人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的困境的深层动因
        一、现实主义:国家对权力的过度偏好
        二、自由主义:国家对利益的过分追求
        三、建构主义:国家的观念认知不足
第四章 以人权为基础应对环境保护的未来路径
    第一节 凝聚共识:建立独立的实体性环境人权
        一、建立独立的实体性环境权的必要性
        (一)环境权的特有内涵
        (二)环境权是享有其它人权的基础
        (三)对传统人权范畴的补充
        二、建立独立实体性环境权的方式
        (一)确保新的实体性环境权利的独立性
        (二)确保新的实体性环境权利的精确性
    第二节 化繁就简: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环境文书
        一、全球环境文书何以必要
        二、全球环境文书的立法尝试——《世界环境公约》
        (一)《世界环境公约》的提出
        (二)《世界环境公约(草案)》的创新
        三、建立全球环境文书的关键事项
        (一)正视国际环境法的现状
        (二)坚持多边主义道路
        (三)加强对多边环境协定的协调
        (四)加强监督执行机制建设
    第三节 合作共赢:建立区域性环境人权保护协定
        一、环境保护区域协定的最新实践——《埃斯库苏协定》
        (一)《埃斯库苏协定》发布的背景
        (二)《埃斯库苏协定》的制度创新
        二、区域性环境人权保护协定的未来展望
第五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环境人权的中国贡献
    第一节 我国关于环境权的表达与实践
        一、我国宪法环境权的主流发展态势
        二、我国民法中环境权的主流发展态势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环境理念的新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环境”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传统环境理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国际理念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环境理念的构建
        一、坚持人本主义
        二、立足可持续发展概念
        三、立足和谐共存确立国家利益
        四、包容性的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法治框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国家健康战略的中美比较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健康战略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健康水平
        2.2.1 经济发展水平
        2.2.2 教育科技水平
        2.2.3 医疗服务水平
        2.2.4 自然环境状况
第三章 中美国家健康战略的对比研究
    3.1 战略主题和目标对比
        3.1.1 战略主题对比
        3.1.2 战略目标对比
    3.2 健康领域对比
    3.3 健康指标对比
第四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居民健康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数据变量的选取
        4.1.1 健康水平的定义与测量
        4.1.2 解释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4.2 数据来源
    4.3 主成分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KMO和Bartlett检验
        4.3.3 提取主成分
    4.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4.1 拟合优度检验
        4.4.2 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4.4.3 变量的显着性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5.3 未来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6)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收集
        1.1 大气污染和气象资料
        1.2 出生缺陷资料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模型介绍
    3 质量控制
        3.1 出生缺陷诊断
        3.2 数据的录入与校正
    4 统计方法
        4.1 一般分析
        4.2 相关性分析
        4.3 时间序列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1.1 孕妇及出生缺陷患儿的一般情况
        1.2 大气污染物的一般情况
        1.3 气象因素的一般情况
    2 大气污染物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 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3.1 大气污染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3.2 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讨论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1.1 出生缺陷的一般情况
        1.2 大气污染和气象因素的一般情况
    2 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2.1 大气污染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2.2 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2.3 总结
    3 建议
    4 局限性与展望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妇女与环境:新规范与新挑战——对近5年中国落实“妇女与环境”战略目标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性别与环境的国际规范
二、2015年以来中国落实“妇女与环境”战略目标的进展
    (一)“妇女与环境”相关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1.中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及公共政策体制在不断完善。
        2.中国性别平等相关的公共政策体系更加关注环境。
    (二)“妇女与环境”领域政策成效及进展
        1.妇女参与环境管理决策的程度得到提高。
        2.农村妇女获取及管理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提升。
        第一,农村妇女获益于中国大力推动的农村扶贫开发国家政策。
        第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切实的整治。
        第三,农村妇女获益于长期的扶助项目。
        第四,农村妇女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主体性进一步提高。
        3.对气候和环境政策影响的分性别评估和统计。
        4.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性别视角。
        5.妇女与环境领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三、实施“妇女与环境”战略目标的挑战和建议
    (一)实施“妇女与环境”战略目标的挑战
    (二)实施“妇女与环境”战略目标的建议

(8)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 出生缺陷和自然流产
    2. 监测地区环境污染、出生及出生缺陷监测现状
    3. GIS在疾病发生空间聚集性及回归分析中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
五、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地区
    2. 研究对象
    3. 资料来源
        3.1 出生、出生缺陷、自然流产数据
        3.2 图层数据
        3.3 乡镇环境数据
    4. 资料的预处理
        4.1 出生、出生缺陷及自然流产的数据处理
        4.2 村边界的定位
        4.3 空间权重矩阵
        4.4 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
    5. 统计分析方法
        5.1 空间自相关
        5.2 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
        5.3 空间回归分析
        5.4 主成分分析
    6. 实现软件
    7. 质量控制
        7.1 研究设计阶段
        7.2 研究准备阶段
        7.3 项目督导与培训
        7.4 资料分析阶段
六、结果
    1. 不良妊娠结局的人口学特征
        1.1 出生与出生缺陷人数
        1.2 出生缺陷的分布
        1.3 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1.4 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及分布
    2. 不良妊娠结局的空间分布
        2.1 村层面出生缺陷发生粗率与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调整率
        2.2 村层面自然流产发生粗率与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调整率
        2.3 全局空间自相关
        2.4 局部空间自相关
    3. 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3.2 乡镇层面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3.3 全局空间回归分析
        3.4 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
七、讨论
    1. 不良妊娠结局的人口学特征
    2. 不良妊娠结局的空间分布
    3. 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八、结论
九、建议
十、研究的特色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西平县和汶上县企业分布
附录二、出生缺陷和自然流产发生聚集类型村落占比(%)
附录三、西平县和汶上县各村落出生缺陷和自然流产发生率(粗率)
附录四、出生信息登记卡
附录五、出生缺陷信息登记卡
个人简历
致谢

(9)环境规制对中国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潜在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借鉴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借鉴
        (一)环境库兹涅茨假说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劳动供给与劳动决策
    二、文献综述
        (一)劳动参与率的测度与研究
        (二)环境污染与居民的健康
        (三)环境规制的经济福利特征
        (四)环境规制与劳动供给行为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规制影响劳动参与率的理论机制
    一、环境规制影响劳动参与率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环境库兹涅茨假说
        (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
        (三)基于劳动供给理论
    二、环境规制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机制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的环境规制与劳动参与率的现状分析
    一、环境规制现状
        (一)环境污染现状
        (二)制度变迁
    二、劳动参与率现状
        (一)人口结构
        (二)就业
        (三)失业
    三、环境规制与劳动参与率的统计关联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劳动参与率的统计测度
    一、测度模型
    二、数据说明
    三、实证结果
        (一)模型的选择
        (二)中国劳动参与率的测算结果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境规制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效应
    一、模型设计
    二、数据说明
    三、实证结果
    四、环境规制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效应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含义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表
致谢

(10)典型工业园区大气污染健康风险识别及经济损失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气污染概述
        1.1.1 污染现状
        1.1.2 监测技术
    1.2 土地利用模型概述
        1.2.1 模型构建
        1.2.2 模型应用
    1.3 污染物与健康效应
        1.3.1 健康风险效应
        1.3.2 健康风险评价
        1.3.3 经济损失评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与基础数据
        2.1.1 数据采集
        2.1.2 企业调研
        2.1.3 气象统计
    2.2 污染源空间分布模型
        2.2.1 软件选取
        2.2.2 参数设定
    2.3 人群情景暴露模型
        2.3.1 模式调查
        2.3.2 暴露模型
    2.4 健康经济损失评估模型
        2.4.1 全因死亡健康经济损失模型
        2.4.2 相关疾病住院就诊健康经济损失模型
        2.4.3 因病休工等慢性症状健康经济损失模型
3 结果
    3.1 人群暴露调查分析
        3.1.1 调查人群
        3.1.2 职业分析
        3.1.3 不同土地类型的人群暴露参数
        3.1.4 人群情景暴露参数数据库
    3.2 大气污染因子排放分布预测
        3.2.1 园区风向
        3.2.2 大气污染因子评价等级
        3.2.3 大气污染因子评价结果
    3.3 污染因子PM10的健康经济损失评估
        3.3.1 全死因死亡健康经济损失(E_(Ca1))
        3.3.2 患病住院就诊健康经济损失(EC_(a2))
        3.3.3 发病失能健康经济损失(EC_(a3))
4 讨论
    4.1 基于土地利用模型的人群情景暴露数据库
    4.2 健康风险识别区识别技术
    4.3 健康经济损失评估模型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J].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1(29)
  • [2]空气污染对女性劳动时间的影响机制分析[J]. 李月,成前,刘畅. 人口与社会, 2021(05)
  • [3]农村地区乳腺癌筛查中应用高频超声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及影响因素研究[D]. 栗俊青. 青岛大学, 2021
  • [4]以人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其出路探究[D]. 王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5]国家健康战略的中美比较及实证研究[D]. 李向晴.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6]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D]. 滕婉莹.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7]妇女与环境:新规范与新挑战——对近5年中国落实“妇女与环境”战略目标的评估[J]. 周圆.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0(06)
  • [8]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 李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9]环境规制对中国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靳甜甜.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典型工业园区大气污染健康风险识别及经济损失评估技术研究[D]. 李宇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环境污染对女性健康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