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治疗带状疱疹51例临床分析

双黄连治疗带状疱疹51例临床分析

一、双黄连治疗带状疱疹5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玫伶,郝二伟,侯小涛,杜正彩,李聪,邓家刚[1](2020)在《2015版《中国药典》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录的145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进行抗病毒研究文献检索,结果发现共有14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具有抗病毒药理作用或可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14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所含海洋中药包括珍珠、珍珠母、珊瑚、石决明、牡蛎5种;抗病毒研究或治疗病毒性疾病涉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角膜炎、手足口病脑炎、疱疹性咽峡炎、口唇疱疹、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手足口病、风疹、水痘、玫瑰糠疹、多形性病毒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H1N1、H3N2、H5N1、H7N9及H9N2流感等19种病毒性疾病。现据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对抗病毒性疾病临床用药提供一定参考。

黄敏敏[2](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冯晨[3](2019)在《消风散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消风散在皮肤科疾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及质量评估,探讨陈实功着《外科正宗》经典方“消风散”在近代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及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在1999年至2018年这20年间,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具体方法为:以“消风散”为检索词进行高级检索,得到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整理本方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文献。分析总结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的发表年份、适应范围、治疗方法、疗程、疗效、随访,用药安全性评价,以及分析文献发表期刊级别、评估文献质量。结果:由检索共获得的419篇文献中,本研究共纳入53篇文献。涉及14种皮肤科疾病,以治疗荨麻疹、湿疹为多,其辩证多为风热型、湿热型。联合它药及它法在应用上更为广泛,并随症型加减药物治疗。治疗疗程常为4周。有效率较高,疗效优于对照组。回访多为过敏性皮肤科疾病,且复发比率较低,且低于对照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且均较轻微。文献发表期刊级别总体一般。Cochrane评价条目评分结果为:8个4分,41个3分,4个2分;53个研究偏倚均为中等程度,纳入文献总体质量尚可。结论:1.消风散可用于治疗14种常见皮肤病,以荨麻疹、湿疹为多,其辩证多为风热型、湿热型。2.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时,单用消风散加减,或联合它药、它法,疗效显着,总有效率高;3.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病复发率低,用药安全性高。4.单用消风散加减,或联合它药、它法治疗皮肤科疾病副作用小、用药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5.消风散治疗皮肤病疗程常见为4周。

郭洁,宋殿荣[4](2017)在《双黄连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双黄连具有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多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20余年,已开发出多种剂型,临床使用范围已由呼吸系统疾病扩展到消化、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且对妊娠妇女常见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显示出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着双黄连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加。本文就双黄连的药理学、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思扬,李青[5](2016)在《薄芝糖肽临床应用中文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薄芝糖肽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VIP)收录的薄芝糖肽相关文献,对薄芝糖肽主要临床应用(同病种文献发表数量大于3篇)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检索得文献163篇,包含临床应用文献137篇,其中文献发表数大于3篇的病种有尖锐湿疣(9篇)、带状疱疹(6篇)、手足口病(6篇)、寻常型银屑病(6篇)、肺癌(5篇)、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4篇)、乙型肝炎(9篇),共计45篇。45篇临床应用文献中有32篇(共1 772例)涉及不良反应病例,有49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7%,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10例,20.0%)。ADR病例报道11篇,涉及病例数20例,以寒战和发热为主(13例,37.2%)。结论:薄芝糖肽作为辅助用药在临床上主要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能够增强主要治疗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

杨树谊[6](2016)在《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评价双黄连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了解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特点。3.探索中药注射剂临床研究新方法。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应用文献法回顾性分析双黄连注射剂近年的临床应用进展,对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并对双黄连注射剂临床已有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评价。2. Meta分析全面、系统检索1979-2015年国内外中文、英文文献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随机试验(RCTs),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s使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其方法学质量。提取研究的基本信息,采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用森林图呈现。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用漏斗图分析纳入的RCTs是否存在发表偏倚。3.数据挖掘法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详细病案。使用weka软件对数据集进行数据挖掘,利用决策树算法和关联规则算法挖掘规律,分析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研究结果对双黄连注射剂用于这8种疾病进行系统评价的结果如下:1.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小儿肺炎:纳入19篇[RCTs],共纳入患者3133例,实验组1635例,对照组1498例。双黄连注射剂未联用抗菌药及抗病毒药物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RR=1.02,95%CI (0.99,1.06), P=0.21]双黄连注射剂联用抗菌药或抗病毒药物或两者皆有联用的实验组对比对照组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14, 95%CI (1.10,1.19), P<0.00001] 。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15例,对照组7例。2.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纳入25篇[RCTs],共纳入患者4204例,实验组2439例,对照组1765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1,95%CI (1.18,1.25), P<0.00001]。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42例,对照组10例。3.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纳入14篇[RCTs],共纳入患者1203例,实验组712例,对照组491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6,95%CI (1.20,1.32), P<0.00001] 。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对照组7例。4.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腮腺炎:纳入11篇[RCTs],共纳入患者1424例,实验组775例,对照组649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腮腺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9,95%CI (1.07,1.32), P=0.001]。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1例,对照组3例。5.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纳入6篇[RCTs],共纳入患者536例,实验组319例,对照组217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3,95%CI (1.05,1.21), P=0.0005]。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O例,对照组0例。6.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纳入5篇[RCTs],共纳入患者271例,实验组141例,对照组130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脑膜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33,95%CI(1.11,1.59),P=0.02],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出现了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例数不明。7.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手足口病:纳入5篇[RCTs],共纳入患者603例,实验组307例,对照组296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手足口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3,95%CI (1.01,1.25), P=0.03],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0例。8.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乙型脑炎:纳入2篇[RCTs],共纳入患者410例,实验组274例,对照组136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乙型脑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39,95%CI (1.23,1.57), P<0.0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不明。9.对双黄连注射剂的529例不良反应病案进行分析可知:患者以小儿居多(21.25%);患者原患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居多(71.96%);联用青霉素类药物使用的病例居多(28.38%);不良反应以皮肤症状居多(54.91%)。研究结论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双黄连注射剂单独使用或联合西药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对比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物有一定优势,但其不良反应需要密切注意,需要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马冬梅[7](2016)在《双黄连粉针剂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双黄连粉针剂、双黄连粉针剂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在体外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效果分析,分析验证双黄连粉针剂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作用。探讨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治疗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通过双黄连粉针剂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干预,以达到减少和延缓细菌耐药,为双黄连粉针剂以及中药在体内的抑菌作用机理和临床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从我院临床送检的痰标本中分离培养,取分纯的菌落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Phenix-100)进行鉴定药敏试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标准遵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 M100-S24执行,挑选出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配制不同浓度的双黄连和双黄连+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作用于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依照肉汤稀释法35℃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确定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双黄连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0mg/mL,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MIC为256ug/mL。双黄连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作用于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双黄连浓度7.5mg/mL时,再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浓度64ug/mL可抑制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双黄连浓度lOmg/mL时,再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浓度32ug/mL可抑制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比单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浓度降低了8倍。双黄连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大大增强了单独使用双黄连或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抑菌效果。双黄连+头孢哌酮/舒巴坦同时作用于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与两种药物用药间隔2小时、4小时、6小时作用于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结果显示:当双黄连浓度相同时,各间隔组使用的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同时组相比均为相同或降低,间隔4小时组头孢哌酮/舒巴坦使用浓度比其他组都明显降低,间隔4小时组与其他组比较抑菌效果更好。结论: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双黄连粉针剂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双黄连粉针剂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与单独使用双黄连粉针剂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比较,增强了单独用药的抑菌效果,并且双黄连粉针剂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间隔4小时与其他组比较抑菌效果最佳。双黄连粉针剂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使用可以降低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使用量,以达到减少和延缓细菌耐药的目的。

张坤芳[8](2016)在《双黄连冻干粉外涂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治疗带状疱疹2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外涂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患处,观察组采用注射双黄连(冻干)稀释外涂患处并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痂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外涂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治疗带状疱疹有操作简单、取材方便、经济有效的优点,临床应用价值高。

黄秋燕,覃聪慧,邱泉[9](2016)在《中药治疗带状疱疹临床应用概况》文中研究说明带状疱疹(A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R)引起的以较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皮肤病,中医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祖国医学认为,带状疱疹主要是情志内伤、肝经气郁而致肝胆火盛或脾湿郁久、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目前带状疱疹尚无特殊疗法,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抗病毒、增强免疫、抗菌、消炎、镇痛及局部治疗等常规疗法,虽然常规疗法也可治愈,但是疗程长且易遗留后遗神经痛。大量研究发现,应用中药治疗该病能

刘佳[10](2009)在《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合评价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制定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诊疗和操作标准,促进该法的临床推广应用。并通过该试验的设计和实施,对本次针灸临床试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讨论。方法:采用中央随机方法,由国家药品临床研究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GCP中心)承担分配隐藏、中央随机和数据管理。成都、广州、武汉三个城市共九个研究中心承担研究任务。本次试验采用了来自成都、武汉共六个研究中心的部分数据。病例收集时间为为2008年1月4日~2008年12月31日。共纳入167例病例,脱落6例,剔除3例,无中止病例。治疗1组采用铺棉灸疗法(n=61),治疗2组采用叩刺拔罐法(n=55),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疗法(n=51)。采用综合疗效评分、疱疹指标、疼痛指标、安全性指标和耐受性指标等对三组进行疗效评价,以综合评定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应用。结果:基线情况比较:三组基线状况良好,分组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综合疗效比较: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有显着疗效,总有效率91.7%,但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铺棉灸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评分有显着改善,但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疱疹指标比较:铺棉灸组结痂时间比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短(P<0.05);止疱时间及脱痂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指标比较:①铺棉灸组治疗前后疼痛明显减轻,组间比较治疗后疼痛程度铺棉灸组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铺棉灸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②在镇痛即刻效应方面,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铺棉灸组镇痛起效时间随之缩短,而镇痛维持时间随之增长。③三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第30、60天随访铺棉灸组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第90天铺棉灸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连续动态观察比较:①铺棉灸组第8-11天和第22天随访,铺棉灸组疼痛强度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②三组疼痛缓解程度前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第8-11天及第22、30天随访;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大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第60、90天随访,三组间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综合疗效评分单项指标的连续观测上,“局部痛”在第8-11天,铺棉灸组优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天,铺棉灸组“烧灼感”大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疱数目”在治疗第8、9天,铺棉灸组优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疹”在第7、8、10、11天,铺棉灸组疗效不如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余单项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比较:三组治疗方法临床安全性均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耐受性指标比较:三组耐受性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铺棉灸疗法在治疗带状疱疹中具有良好疗效,不差于叩刺拔罐疗法及常规西药疗法(口服伐昔洛韦为主)。在促进带状疱疹结痂时间、降低疼痛强度、减少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方面优于叩刺拔罐组和对照组。铺棉灸疗法临床操作可行性好、安全性高、患者接受度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二、双黄连治疗带状疱疹5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黄连治疗带状疱疹5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5版《中国药典》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药典》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基本情况分析
2《中国药典》14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类型分析
3 含海洋中药的复方制剂抗病毒研究
    3.1 含珍珠的复方制剂
        3.1.1 安宫牛黄丸
        3.1.2 安脑丸
        3.1.3 马应龙八宝眼膏
        3.1.4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3.1.5 梅花点舌丹
        3.1.6 小儿化毒散
        3.1.7 新雪颗粒
        3.1.8 新癀片
4 含珍珠母的复方制剂
    4.1 牛黄清感胶囊
    4.2 清开灵
    4.3 清开灵胶囊
5 含珊瑚和珍珠的复方制剂—二十五味松石丸
6 含牡蛎复方制剂—乌鸡白凤丸
7 含石决明的复方制剂—黄连羊肝丸
8 小结

(2)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生活调摄
    2.5 治疗疗程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脱落病例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4.3 疼痛评分
    4.4 治疗病程对比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4.6 生活质量评分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4.8 补体C3、C4的检测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 讨论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疼痛评分
    6.2 治疗病程对比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6.4 生活质量评分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科研及工作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消风散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双黄连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双黄连的药理作用
    1.1 抗菌作用
    1.2 抗病毒作用
    1.3 抗炎作用
    1.4 增强免疫力
2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3 安全性
4 小结

(5)薄芝糖肽临床应用中文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概况
    2.2 临床应用分析
        2.2.1 皮肤-黏膜系统应用
        2.2.1.1尖锐湿疣
        2.2.1. 2 带状疱疹
        2.2.1. 3 手足口病
        2.2.1. 4 寻常型银屑病
        2.2.2 呼吸系统疾病
        2.2.2. 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2.2.2. 2 肺癌
        2.2.3 消化系统
    2.3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2.3.1 临床应用文献中的ADR
        2.3.2 病例报道
3 讨论

(6)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双黄连注射剂的基本情况概述
        一、组方药物
        二、药理作用
        三、化学成分
        四、临床应用
    综述二 双黄连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分析
        一、系统评价概述
        (一) 系统评价的意义
        (二) 系统评价的分析方法与过程
        二、双黄连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
    综述三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概述
        一、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机理和临床表现
        二、双黄连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三、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防治措施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
    研究一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小儿肺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二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三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四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腮腺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五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六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七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手足口病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八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乙型脑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研究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双黄连粉针剂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药双黄连抗感染机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1. 抗感染药理研究
        2. 双黄连联合抗生素的抑菌作用
        3. 临床应用
        4. 双黄连应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综述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1.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2. 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3. 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4. 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5. 对氯霉素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6. 外膜蛋白的缺失
        7. 药物外排机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试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与仪器
        2. 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3. 抑菌试验
        4. 技术路线
    结果
    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双黄连冻干粉外涂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治疗带状疱疹2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排除内科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孕妇及重症感染患者。
    1.4 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9)中药治疗带状疱疹临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内治法
    1.1 中草药的应用
    1.2 中成药的应用
2 外治法
    2.1 中草药的应用
3 内外兼治
    3.1 中草药的应用
    3.2 中成药的应用
4 结语

(10)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1 课题来源
    2 研究背景
    3 关于铺棉灸疗法
临床研究
    1 临床试验设计
        1.1 研究设计类型
        1.2 样本量及其计算的依据
        1.3 随机方法
        1.4 盲法设计及实施
        1.5 对照
    2 研究人群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及脱落处理
        2.5 研究中止原则
    3 试验方法
        3.1 中央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随访
        3.4 合并用药
        3.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3.6 研究人员资质情况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观察项目
        4.2 一般体格检查
        4.3 安全性观察
        4.4 疗效观察指标
        4.5 其他指标
    5 试验指标评价
        5.1 可比性评价
        5.2 疗效评价
        5.3 安全性评价
        5.4 其他指标评价
    6 统计分析
        6.1 统计分析计划书
        6.2 数据录入与提取
    7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7.1 试验方案的优化
        7.2 研究影响因素的控制
        7.3 实验室指标的质量控制
        7.4 研究培训
        7.5 保障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7.6 质量控制体系
    8 伦理学审查
        8.1 伦理审查体系
        8.2 受益与风险
        8.3 知情同意
        8.4 受试者的医疗与保护
    9 临床研究流程图
    10 试验结果
        10.1 受试者入选情况
        10.2 可比性分析
        10.3 疗效评价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病名来源
        2.2 病因病机
        2.3 辩证论治
    3 关于治疗方法的讨论
        3.1 配穴组方的确定
        3.2 配穴分析
    4 关于特色疗法—铺棉灸疗法的讨论
        4.1 概述
        4.2 铺棉灸治病机制
        4.3 铺棉灸法的临床应用
        4.4 选择铺棉灸法的意义
        4.5 铺棉灸操作的注意事项
        4.6 关于形成铺棉灸疗法操作标准的讨论
    5 关于试验结果的讨论
        5.1 受试者入选情况
        5.2 可比性分析
        5.3 疗效分析
    6 关于本次针灸临床试验设计讨论
        6.1 循证医学对针灸临床试验的指导意义
        6.2 临床研究的设计思路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带状疱疹现代研究进展
        1 带状疱疹流行病学研究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病因学研究
        2.2 发病机制
        2.3 诱发因素
        2.4 特殊部位的带状疱疹
        3 治疗
        3.1 物理疗法
        3.2 药物治疗
        3.3 神经节阻滞疗法
        3.4 中西医结合疗法
        3.5 其他疗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2.1 毫针针刺
        2.2 叩刺拔罐
        2.3 围刺
        2.4 火针
        2.5 穴位注射
        2.6 电针
        2.7 耳穴
        2.8 灸法
        2.9 综合疗法
        2.10 铺棉灸疗法
        2.11 特色疗法
        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3.1 毫针针刺
        3.2 电针
        3.3 叩刺拔罐
        3.4 火针
        3.5 穴位注射
        3.6 综合疗法
        3.7 特色疗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铺棉灸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皮肤疾病
        1.1 带状疱疹
        1.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 神经性皮炎
        1.4 银屑病
        1.5 其他皮肤疾病
    2 神经系统疾病
    3 其它疾病
    4 名家经验介绍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2:临床评价量表
    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
附件3: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1
    典型病例2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双黄连治疗带状疱疹5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版《中国药典》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的研究进展[J]. 陈玫伶,郝二伟,侯小涛,杜正彩,李聪,邓家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8)
  • [2]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消风散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D]. 冯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双黄连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 郭洁,宋殿荣.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21)
  • [5]薄芝糖肽临床应用中文文献分析[J]. 王思扬,李青. 中国药师, 2016(06)
  • [6]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D]. 杨树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双黄连粉针剂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D]. 马冬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双黄连冻干粉外涂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治疗带状疱疹20例临床观察[J]. 张坤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07)
  • [9]中药治疗带状疱疹临床应用概况[J]. 黄秋燕,覃聪慧,邱泉. 蛇志, 2016(01)
  • [10]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D]. 刘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双黄连治疗带状疱疹51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