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评估中的作用

EB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评估中的作用

一、EB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评价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丘金铭[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检测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评估》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应地影像检查需求也日益增长。本研究评估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从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 MRA)中自动检测和定位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材料和方法: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提取了影像学报告为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MRA图像。根据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WASID)重新判读、测量所有病变,并手动标注“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信号缺失”各类别病灶的边界框作为模型学习的标准。将图像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构建基于YOLOv5(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5)为深度学习模型,应用训练集以学习、提取特征,并在测试集中评估其检测病灶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数据集中包含200个病人,共计411个病变,其中中度狭窄242个,重度狭窄84个,闭塞70个,信号缺失15个。训练集包含291个病灶,测试集包含120个病灶,检测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4.2%和83.7%。基于病灶所在位置的检测,检测敏感性最佳者位于颈内动脉区域(86.2%)。模型假阴性主要来源于中度狭窄病变(30/43)。结论:深度学习算法能在TOF-MRA中实现自动检测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并且提供准确的病灶位置信息,具有巨大潜力,有望日后应用于临床诊断流程中。

薛建建[2](2020)在《3D-TOF 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3D-TOF 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探讨颅内动脉瘤筛查中MRA与CTA的优势与不足。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除外动脉瘤破裂者)55例,所有患者都有完整的CTA及MRA检查,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35~78岁,平均(60.02±8.36)岁。25例有高血压,9例有糖尿病,30例有动脉硬化性改变,17例有血管壁的钙化(11例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4例位于椎动脉颅内段、2例位于基底动脉)局部伴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半侧脸麻木等。2、仪器与扫描方法MRA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 MAGNETOM VERIO 3.0T磁共振扫描机,使用头部容积线圈,所有MRA检查病例都经过平扫后得到原始图像,然后经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得到颅脑血管图像。CTA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 128层螺旋CT扫描机,用Ulrich高压注射器将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经肘静脉注入,用螺旋扫描方式对颅脑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薄层容积扫描,将原始图像传到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曲面重建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DSA检查使用荷兰飞利浦的ALLURA XPER FD20/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插管置入5F导管,在正侧位及斜位体位下,于两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开口处将对比剂经高压注射器注入,所得图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3、图像分析所有患者的MRA和CTA图像均由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盲法进行分析,统计以下数据,所有患者的DSA图像由2名高年资神经介入医师采用盲法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诊断,并将DSA结果作为最终的判断标准。(1)MRA和CTA所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数目和部位。(2)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3)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最大直径测量结果。(4)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空间关系显示情况。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软件数据处理系统,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Kappa统计学方法对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用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DSA、MRA和CTA所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数目和部位:DSA确诊55例,检出1个动脉瘤的44例,检出2个动脉瘤的10例,检出3个动脉瘤的1例,总共67个动脉瘤。MRA诊断脑动脉瘤53例,65个病灶,其中假阳性7个,实际检出动脉瘤58个,漏诊9个;CTA诊断脑动脉瘤50例,62个病灶,其中假阳性5个,实际检出动脉瘤57个,漏诊10个。所检出动脉瘤的部位有颈内动脉交通段、颈内动脉眼段、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小脑后下动脉。2、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MRA实际检出动脉瘤58个,漏诊9个,检出率为86.57%;CTA实际检出动脉瘤57个,漏诊10个,检出率为85.07%,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80>0.05),而且两者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0.94)。3、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最大直径测量的结果:对MRA和CTA检出的动脉瘤随机抽得的18个颅内动脉瘤的最大直径进行配对t检验,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72>0.05)。4、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空间关系显示的情况:MRA实际检出动脉瘤58个,49个可清晰显示,清晰率为84.48%;CTA实际检出动脉瘤57个,50个可清晰显示,清晰率为87.72%,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62>0.05)。结论:对于<3mm的动脉瘤MRA及CTA检出率均较低;对于动脉瘤最大径的测量两者效能相当;空间关系显示方面,5mm以下的动脉瘤两种检查方法都不理想;MRA检查在瘤体近段与远段血管狭窄时,动脉瘤显示不佳;CTA检查对位于海绵窦段及眼段的动脉瘤,容易因骨性结构的遮挡而漏诊;动脉圆锥的存在,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不能只依赖于重建后的图像,必要时要对原始图像进行再次重建分析,这样会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于可耐受磁共振检查、无磁共振检查禁忌的人群,颅内动脉瘤的筛查首选MRA检查;但是,有一部分患者,如患有幽闭综合征、症状导致不能配合磁共振检查的、有磁共振检查禁忌但无CTA检查禁忌的,CTA就成为颅内动脉瘤筛查首选的方法。如果CTA图像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眼段见多发钙化斑块,可以两种检查方法综合分析,达到诊断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从而将两种检查方法的最佳效用发挥出来,达到最理想的诊断目的。

王超[3](2019)在《3D-TOF-MRA评估成人Willis环与相关脑血管与相关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显示颅内的大动脉,统计与分析成人的Willis环的形态及每一种形态的大体比例并进一步揭示Willis环变异与脑缺血及颅内动脉瘤等疾病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由临床医生申请在奉贤区中心医院进行颅脑MRI及MRA检查的成年病例共1 199例,均使用联影公司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及配套8通道头颈部线圈。对所有病例依次进行颅脑动脉三维时间飞跃法(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3D-TOF)及MRI常规扫描。将所得图像在金仕达软件上分析,并参考何杰、陈述花等的文献进行分类(见附表1),并统计出各形态Willis的比例,并把病人按照性别及年龄段(18-39.9岁,40-69.9岁,>70岁)分成6组,了解各组中Willis环的分型,比较性别及年龄对Willis环完整性的影响。统计1199例病人中,相关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及分别与Wills环变异的相关性。结果:Ⅰ型(完整型)共计293例,占总统计数据的24.4%;Ⅱ型(前循环完整、后循环不完整)共计567例,占47.3%;Ⅲ型(前循环不完整、后循环完整)共计60例,占5.0%。Ⅳ型(前循环不完整、后循环不完整)共计279例,占23.3%。Willis环的完整与否按年龄分布,完整型的Willis环(18-39.9岁者99例占8.3%,40-69.9岁者131例占10.9%,>70岁者63例占5.2%)与非完整型的Willis环(18-39.9岁者78例占6.8%,40-69.9岁者519例占43.3%,>70岁者309例占25.8%)(附表3)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年龄与Willis环完整性相关。Willis环的完整与否按性别分类,完整型的Willis环(男114例占9.5%,女179例占14.9%)与非完整型的Willis环(男441例占36.8%,女465例占38.8%)(附表4)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完整型的Willis环可能与性别有一定相关性。另外,出现A1优势者共124例,其中左侧90例占7.5%,右侧34例占2.8%,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A1优势征出现在左侧的概率明显大于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fetal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258 例,其中左侧者 64 例占 5.3%,右侧者 115 例占9.6%,双侧者79例占6.6%,比较P=0.036,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FTP常出现于右侧。四种类型Willis环发生前循环梗死概率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提示Ⅳ型Willis环的病人较其他类型的Willis环更容易发生前循环梗死。所有151例后循环梗死中均存在后循环变异,并且有90.7%病人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四种类型Willis环发生分水岭梗死概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提示Ⅳ型Willis环病例较易发生分水岭梗死。四种类型Willis环的动脉瘤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提示Ⅳ型Willis环较易发生动脉瘤;且在动脉瘤患者中,Ⅰ型Willis环仅占10%,提示动脉瘤的发生可能与Willis环变异有关。结论:利用3D-TOF-MRA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Willis环的形态。在成年人中,仅少数人会呈现出完整的Willis环,而且完整的Willis环与年龄及性别有一定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完整的Willis环的比例降低,即提示Willis环的变异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多拥有完整的Willis环。而不完整的Willis环与脑梗、颅内动脉瘤等脑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相关性。

候长凯[4](2019)在《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目的:通过收集全国多家医疗中心的神经外科中脑动脉瘤数据,完成中国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推广脑动脉瘤专病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为我国脑动脉瘤的诊疗现状的研究提供真实、有效、便捷的数据平台。为发现我国脑动脉瘤敏感基因提供大数据样本。方法:采用SQL Server模式框架,通过不同的编程语言,利用云端服务器的便捷、安全、高效,结合临床脑血管病的专业知识,建设出多维度、高保真性、方便快捷的云端数据库。结果:云端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已建设完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共有29家单位参与共建,分布于10个省市,其中大部分是省市级三级甲等医院,覆盖人口超过1.0亿。共收集1000余例合格病例,涵盖脑动脉瘤常规治疗病例和非常规动脉瘤病例。共收集脑动脉瘤患者的血液标本400余例。结论:通过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设合理、安全、有效的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是可行的。脑动脉瘤数据库的使用为脑动脉瘤的诊疗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多中心的数据库平台凭借其分布地区广、覆盖人群量大的优点相对于常规的单病种、单中心数据库具有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挖掘使用。第二部分: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分析和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疗效的影响因素,对前交通动脉瘤临床诊疗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方法:对中国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中合格的前交通动脉瘤病例进行即时总结,共选择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13家三级甲等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187例。并对其年龄、既往病史、手术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以出院时m RS评分量表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回顾性分析影响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187名患者中男95人,女92人,平均年龄54.73±11.835岁,平均住院时长20.99±20.869。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5,OR=1.062)、治疗方式(P<0.05)、CT Fisher分级(P<0.05,OR=3.827)、PAASH评分(P<0.05,OR=48.005)、术后并发症(P<0.05,OR=15.580)对疗效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治疗方式、入院时CT Fisher分级、入院时PAASH评分及住院期间是否存在并发症与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疗效有显着关系;2、显微手术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的短期疗效无差异,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3、保守治疗较两种手术治疗的疗效均更差;4、神经外科病床数>200组较≤50组有更好的疗效。

杜友利,陈梦宇,王东旭[5](2018)在《颜色标记量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CQ-DSA)在肝癌微血管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颜色标记量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CQ-DSA)在肝癌微血管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40例肝细胞型肝癌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CCQ-DSA观察肝癌微血管,对照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显示;比较两组患者在肝癌新生血管显示评价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肝癌的侧枝循环血管和小病灶侧枝循环显示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584,x2=18.142;P<0.05);两组在造影判断肝癌微血管类型中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39,P<0.05)。结论:CCQ-DSA对肝癌微血管的诊断效果优于DSA成像,具有显着的图像细节显示优势。

胡高军,张红琴[6](2016)在《去骨减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去骨减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及介入治疗患者6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Neuro-DSA血管处理软件,行去骨减影CTA成像,观察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的特征。结果:65例患者行去骨减影后,均发现动脉瘤,其中单发60例,多发5例。结论:去骨减影CTA在发现动脉瘤方面特异性很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作为SAH患者首选检查方法。

欧阳欣,胡赞,李贵彬,康友根,章桂平,莫淑贞[7](2013)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动脉瘤诊断和后续介入或外科夹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维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48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48例患者52个脑动脉瘤,分别采取了手术夹闭、栓塞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结论:三维DSA与常规脑血管造影比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脑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率,也为脑动脉瘤的外科夹闭或介入治疗提供了丰富信息,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岳学旺,李素云,吕德勇,商文海,岳美仙[8](2010)在《64排螺旋CT头颈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人类3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其起病隐匿、发展迅速,致死、致残率高,极大的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及时、恰当的治疗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而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必

陈文华[9](2009)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病,正常人群发病率约3%6%,尤其是女性,颅内动脉瘤可能会破裂,破裂的动脉瘤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和颅内血肿等病变。这些患者的死亡率比较高,迅速诊断和评价颅内动脉瘤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颅内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术后可能会有动脉瘤的残留或复发。目前数字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仍是颅内动脉瘤诊断和随访的“金标准”,然而,文献报导全脑血管的DSA检查约有1%的一般并发症和0.5%的永久神经并发症,并且,DSA是一种创伤性、费时的、费用相对高的检查,并且由于操作时间长,DSA检查过程中伴有较高的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可能性。所以,找到一种准确微创的影像学检查诊断和随访颅内动脉瘤是非常有意义的。另外,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SAH患者的预后经常不佳,许多颅内动脉瘤患者死于再出血,而合适的治疗可以大大减少动脉瘤的再出血。因此,迅速治疗颅内动脉瘤也是非常重要的。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和MR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 MRA)是常用的微创性脑血管检查方法,通过重建可以在任何角度观察血管病变。关于4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DSA对照研究的文献较多,文献报导4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81%-100%和准确性79%-94.9%。并且,4层螺旋CTA对于<5mm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仍存在一定限度。随着16层螺旋CT推广应用,16层螺旋CTA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6层CT有更高的空间分辩率,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的扫描。本研究目的是通过与DSA和外科手术结果进行对比,评价16层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以及CTA和MRA在颅内动脉瘤治疗和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 471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CTA和DSA检查。16层螺旋CTA的层厚0.75mm、重建间隔0.4mm,延迟时间的确定采用bolustracking技术。所有CTA及DSA图像由两位神经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分析评价,他们运用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法及容积再现技术评价有无动脉瘤,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形态、方向、瘤颈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DSA和外科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16层螺旋CTA和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2) 329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全部行CTA和DSA检查。运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根据16层螺旋CTA结果选择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治疗;(3) 48例(51个)被夹闭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夹闭术后的残留和载瘤动脉的开放;(4) 65例接受可解脱弹簧圈治疗的患者在栓塞术后3至12个月行DSA和1.5T MRA检查。MRA图像评价有无动脉瘤的残留,DSA作为参考标准。结果(1)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在471例患者中的244例患者中发现267个动脉瘤。8个动脉瘤CTA假阴性,4个动脉瘤CTA假阳性,10个动脉瘤DSA假阴性,2个动脉瘤DSA假阳性。16层螺旋CTA诊断所有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7.0%、98.3%和97.6%,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分别是98.5%和96.6%。DSA诊断所有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6.2%、99.1%和97.6%,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分别是99.2%和95.7%。16层螺旋CTA对于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6层螺旋CTA三维图像可以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结构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2) 329例中的181例患者发现202个颅内动脉瘤。4个动脉瘤CTA漏诊,而DSA检查过程中7个动脉瘤未能清楚显示。16层螺旋CTA诊断所有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8.0%、98.0%和98.0%。通过CTA评价认为115个动脉瘤适合行血管内治疗,结果112个动脉瘤成功栓塞;(3) 37个动脉瘤呈囊状、9个动脉瘤呈不规则形和5个动脉瘤呈梭形。动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31%),其次是后交通动脉(29%)。全部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9mm、瘤体平均大小为5.5mm、瘤颈平均大小为3.4mm。49个动脉瘤需要1个钛夹夹闭,2个动脉瘤需要2个钛夹夹闭。16层螺旋CTA检出3个夹闭动脉瘤有残留,靠近钛夹的全部载瘤动脉可以被准确评价;(4) MRA评价动脉瘤残留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0% (95%可信区间(CI): 51.9–95.7%),100% (97.5% CI: 93.5–100%)和95.7% (95% CI: 88.0–99.1%)。阳性和阴性预测率为100%和94.8%。DSA与MRA的评价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16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检出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它在颅内动脉瘤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常规DSA不应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唯一“金标准”;(2) 16层螺旋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3) 16层螺旋CTA为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和术后的改变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首选影像检查。当16层螺旋CTA图像能够提供外科手术所需要的信息时,诊断性DSA检查可以避免;(4) 1.5T MRA是一种准确无创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党军[10](2007)在《减影CTA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减影CTA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诊断中作用,评价减影CTA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对120例临床上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行CT检查,用减影CTA和常规CTA进行对比,重建技术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以手术及部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为标准评价减影CTA和常规CTA检查结果。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30例连续动脉瘤的病人,在术后10天行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经DSA证实。结果:减影CTA检出动脉瘤122个,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阴性似然比为0.0000,评价者对动脉瘤检出的一致性为1.00;常规CTA检出动脉瘤119个,漏检3个颈内动脉床突下的动脉瘤,敏感性为97.5%,特异性为100%,阴性似然比为0.0250。评价者对动脉瘤检出的一致性为0.9761。28例动脉瘤完全夹闭,2例动脉瘤术后仍显示部分瘤体;28例载瘤动脉通畅,结论:减影CTA技术对颈内动脉床突下动脉瘤的检出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主要方法。

二、EB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评价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B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评价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检测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前言
    1.1 缺血性脑卒中
    1.2 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影像评估
    1.3 深度学习与卷积神经网络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目标检测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资料与方法
    2.1 构建数据集
    2.2 构建深度学习YOLO模型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结果
    3.1 数据集
    3.2 检测模型的诊断性能
第四章:实验讨论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5.1 实验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深度学习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个人简历

(2)3D-TOF 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检查设备和对比剂
    3、扫描方法
        3.1 MRA扫描参数
        3.2 CTA扫描参数
        3.3 DSA扫描参数
    4、图像分析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MRA和 CTA所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数目和部位
    2、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3、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最大直径测量的结果
    4、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空间关系显示的情况
讨论
    1、3D-TOF MRA与 CTA的技术特点
    2、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的比较
    3、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最大直径测量结果的比较
    4、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空间关系显示情况的比较
结论
论文不足之处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1、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3、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3D-TOF-MRA评估成人Willis环与相关脑血管与相关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Willis环形态变异与脑动脉瘤及缺血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奉贤区中心医院预约回执单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4)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临床资料数据库
        1.2.2 随访资料数据库
        1.2.3 远程协作功能
        1.2.4 生物学标本数据库
        1.2.5 CMAD数据库管理模式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影响因素的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统计结果
    2.3 讨论
        2.3.1 ACoA动脉瘤的疗效与术前相关因素
        2.3.2 ACoA动脉瘤的疗效与治疗方式
        2.3.3 ACoA动脉瘤的疗效与术后并发症
        2.3.4 ACoA动脉瘤的疗效与就诊医院
        2.3.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脑动脉瘤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颜色标记量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CQ-DSA)在肝癌微血管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仪器与材料
    1.4 检测方法
    1.5 观察与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肝癌供血动脉显示情况比较
    2.2 肝癌微血管类型显示情况
    2.3 两组患者肝脏供血动脉显示情况
3 讨论

(6)去骨减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3 图像分析与评价
2 结果
3 讨论

(7)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设备
    1.3 检查方法
    1.4 图像的分析和评价
2 结果
    2.1 脑动脉瘤检出结果
    2.2 动脉瘤治疗结果
3 讨论
    3.1 三维DSA的工作机制及主要的图像处理技术
    3.2 三维DSA在脑动脉瘤后续治疗中的应用
    3.3 三维DSA和CTA,MRA比较对脑动脉瘤检查的优势

(8)64排螺旋CT头颈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CTA检查
        1.2.1 检查设备及药品
        1.2.2 成像参数
        1.2.3 扫描方式
    1.3 DSA检查
    1.4图像的处理与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64排螺旋CT在无创性颅颈部血管检查中的优势、技术特点
    3.2 后处理技术概况
        3.2.1 CT血管减影成像技术
        3.2.2 其他后处理方法
        3.2.3 各后处理技术的选择
    3.3 64排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9)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16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与DSA对比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和术后评价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颅内动脉瘤可解脱弹簧圈治疗术后随访MRA与DSA的对比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Application of 16-row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Abstract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Conclusion
    References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减影CTA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减影CTA检查方法
    3 治疗方法
    4 图像的分析和评价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语

四、EB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评价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检测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评估[D]. 丘金铭. 汕头大学, 2021
  • [2]3D-TOF 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比较研究[D]. 薛建建. 青岛大学, 2020(01)
  • [3]3D-TOF-MRA评估成人Willis环与相关脑血管与相关脑血管疾病的研究[D]. 王超. 苏州大学, 2019(05)
  • [4]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 候长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颜色标记量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CQ-DSA)在肝癌微血管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杜友利,陈梦宇,王东旭. 中国医学装备, 2018(07)
  • [6]去骨减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J]. 胡高军,张红琴.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05)
  • [7]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探讨[J]. 欧阳欣,胡赞,李贵彬,康友根,章桂平,莫淑贞. 临床医药实践, 2013(06)
  • [8]64排螺旋CT头颈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J]. 岳学旺,李素云,吕德勇,商文海,岳美仙.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0(02)
  • [9]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D]. 陈文华. 南京医科大学, 2009(12)
  • [10]减影CTA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D]. 党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EB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评估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