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hel指数对手外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

Barthel指数对手外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

一、早期康复治疗对手外伤患者Barthel指数影响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鸥[1](2021)在《创伤性脊髓损伤康复治疗最佳介入时间窗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最佳介入时间窗。方法:择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纳入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全部患者均基于其康复治疗,对照组于脊髓休克期4~8周后实施,观察组在脊髓休克期2~4周后实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治疗前后康复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感觉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感觉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在脊髓休克期2~4周后进行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运动与感觉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可认为创伤性S CI患者脊髓休克期2~4周是早期康复治疗介入的较佳时期。

赖华淼[2](2021)在《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36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和护理12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12周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59%,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1%,低于对照组的1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FMA评分和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习书晗[3](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袁伟渠[4](2021)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和“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深圳市中医院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队列,以“调任通督”针刺法作为暴露因素,按照是否使用针刺治疗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联合基础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刺法,疗程共为6周,留存治疗前后粪便标本。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Rankin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对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价。第二部分肠道菌群研究,在前期临床研究基础之上,招募非中风志愿者,采集肠道粪便标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样本库中抽取30份粪便样本,分析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在前期临床研究基础之上,抽取中医证型所占比重最高的两种,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差异;分析治疗前后针刺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变化特点,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治疗前针刺组(n=127)与对照组(n=56)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级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NIHSS评分较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NIHSS评分比较及治疗前后组间差值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较前均有明显提高,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Barthel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差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SS-QOL评分较前均有明显提高,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SS-QOL评分、SS-QOL评分差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改良Rankin量表评级较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针刺组平均秩和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第二部分肠道菌群研究,缺血性中风患者(n=30)与非中风人群(n=30)肠道菌群优势菌门构成一致,但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存在显着性差异。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肠道菌群优势菌属构成不一致,相对丰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的菌属共有52种。应用LEfSe分析挖掘出缺血性中风患者53个潜在生物标记物。气虚血瘀证与痰瘀阻络证肠道菌群优势菌门、优势菌属构成一致,优势菌门、优势菌属相对丰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黏胶球形菌门、蓝藻菌门两个罕见菌门是气虚血瘀证特征性菌门。相对丰度比较有显着差异的菌属共有12种。应用LEfSe分析挖掘出气虚血瘀证7个潜在生物标记物,痰瘀阻络证20个潜在生物标记物。治疗前后针刺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的菌门共有2种、菌属共有18种。应用DESeq2差异表达分析,针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显着下调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等4个菌门;显着上调氨基酸球菌属、巨球型菌属、巨单胞菌属等17个菌属,显着下调放线菌属、魏斯氏菌属、不动杆菌属等20个菌属。治疗后针刺组(n=18)与对照组(n=18)组间比较,显着上调疣微菌门、艾克曼菌属、未分类的拟杆菌门,显着下调霍尔德曼氏菌。应用肠道菌群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治疗后针刺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共有353个蛋白基因存在显着差异,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溶酶体、糖胺聚糖降解、糖鞘脂的生物合成-神经节系列、细胞抗原、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调任通督”针刺法联合常规治疗在改善Barthel指数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单纯常规疗法,更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更能显着降低中风患者的残障残疾水平,且安全性良好。2、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存在显着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有益菌属相对丰度显着低于非中风人群,如Blautia菌属、罗斯拜瑞氏菌属、粪杆菌属等,存在区别缺血性中风患者和非中风人群的潜在生物标记物。3、缺血性中风患者气虚血瘀证与痰瘀阻络证存在显着肠道菌群结构差异,黏胶球形菌门、蓝藻菌门是气虚血瘀证特征性菌门,存在区别不同中医证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4、“调任通督”针刺法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上调疣微菌门、艾克曼菌属和抑制溶酶体代谢可能是“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

许丽[5](2021)在《基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态脑电分析预测幕上脑卒中结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拟通过观察一组亚急性期和/或康复期(起病3个月内)脑卒中患者,通过视觉空间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任务态脑电分析预测出院时结局的临床价值,为利用脑电生理技术理解脑血管病康复期的神经重塑病理生理机制,拓展脑功能评估量化技术,提出创新性的康复干预方案及预后早期评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入组标准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在浙大一院康复科病房住院康复的脑卒中患者,按两个试验设计进行分析,第一组试验旨在分析脑卒中患者康复前视空间工作记忆任务诱发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对出院时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第二组试验旨在分析视空间工作记忆(visuospatial working memory VSWM)任务干预对临床结局的影响,并观察干预前后ERP的动态变化模式和预后的关系。第一组试验按临床结局是否良好分组(改良Barthel指数,BI≥60为恢复良好组);第二组试验按是否进行特定视空间工作记忆训练干预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常规肢体运动感觉训练、理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康复方案基础上,增加基于VSWM任务设计的工作记忆训练,训练时间共3周,5 d/周,30 min/d。两组病例均在入组时行脑电生理数据采集,实验组干预后再行脑电生理数据采集。脑电生理信号采集采用荷兰Biosemi active2型32通道脑电采集系统,电极位置采用通用的10-20国际标准导联放置法,采集时同时给视觉空间工作记忆0-back任务视频,同步采集脑电信号,后期采用第三方脑电生理数据分析软件包eeglab,提取大脑皮层事件相关电位(P300)作为脑电生理数据参数,计算P300振幅、潜伏期、击键反应时间、点击准确率。两组病例临床生物学行为测量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NIHSS评分量表,认知功能采用MoCA评分,运动功能采用Brunnstrom评分量表,感觉功能采用NIHSS的感觉子项分级,总体结局采用mRS,功能结局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共入组26例脑卒中患者[脑梗死19例(73.07%),脑出血7例(26.92%)],平均年龄53.42±11.07岁,性别女10例(38.46%),起病时间40.26±5.34天,视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干预/脑电生理参数采集的时间间隔22.38±2.62天,入院时NIHSS评分9.1±2.82分、MMSE评分(20.1±3.69)分、MoCA评分(21.38±1.70)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53.07±5.67)。患者预后MoCA评分、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与早期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中P3/Pz/P4导联P300振幅无显着相关性(p>0.05);基于视空间任务设计的工作记忆训练前后,患者准确率明显提高(49.64±10.56%VS 58.14 9.48%,P=0.034),P3/Pz/P4 各导联P300波幅值升高,[P3(3.19±0.50 VS 5.82±0.71)mv、Pz(5.75±0.76 VS 8.19±0.74)mv、P4(6.85±1.15 VS 9.05±0.86)mv],但并未发现P3/PzP4导联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击键反应时间未见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较之于对照组,出院时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有显着差异(66.78±7.99分vs 57.91±11.57分,P=0.030)。MoCA评分、NIHSS评分、感觉功能评分、Brunnstrom评分量表、总体预后mRS评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使用P300振幅去预测短期内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2.无论左侧偏瘫还是右侧偏瘫的脑卒中患者,所有病例基于视空间任务设计的工作记忆ERP电位均显示右侧大脑半球明显。3.工作记忆训练后,脑卒中患者的认知行为表现及P300均有明显提升;行为学改变与P300波幅有关,与潜伏期无关;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有较好的日常生活能力,但不足以在短期内改变认知功能总体表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总体预后结局。

孙巧凤,张丽敏,徐媛媛,陈可佳,周军[6](2021)在《舒适护理在手外伤皮瓣移植术后的应用效果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舒适护理在手外伤皮瓣移植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笔者医院手外科行皮瓣移植术的手外伤患者共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和舒适护理组(53例)。两组均行皮瓣移植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舒适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皮瓣存活率、疼痛程度、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舒适护理组患者皮瓣存活率为98.11%高于对照组的8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适护理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且Barthel指数和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外伤皮瓣移植术后行舒适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增加皮瓣存活率,减轻术后主观疼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张冰冰[7](2020)在《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和分析颅脑外伤术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对其术后运动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以90例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比组(n=45)及研究组(n=45),所有患者均接受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监测以及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干预,给予研究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总满意率为80%,研究组为95.56%,护理满意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颅脑外伤术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加快其运动功能改善以及提高生活品质。

吴曲娴,曾秀娟,吴丽君[8](2020)在《作业疗法在手外伤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作业疗法在手外伤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东莞市塘厦镇塘厦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40例手外伤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平均划分为两组,120例对照组以及120例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作业治疗。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灵活度试验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用时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观察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为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手外伤康复中选择作业疗法的疗效确切,可改善不良预后。

江少平[9](2020)在《工作能力强化训练对手外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工作能力强化训练对手外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手外伤术后患者为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工作能力强化训练。观察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上肢功能[肌腱总主动活动度(MMDT)、普渡手精细运动评定(PPT)]、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心理状态[状态焦虑问卷(S-AI)]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MMDT均低于治疗前,PPT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MMDT、PP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正性情绪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负性情绪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工作能力强化训练可显着提高手外伤术后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闻迪[10](2020)在《脑心通胶囊与康复护理联合应用于脑外伤患者中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与康复护理联合应用于脑外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68例脑外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处理与脑心通胶囊治疗,并应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干预前后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与对照组的88.24%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9, P=0.690>0.05)。干预前,两组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MA评分(70.5±6.0)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72.5±6.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0.3±4.8)、(62.6±5.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脑外伤效果确切,且联合康复护理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肢体功能与生活能力。

二、早期康复治疗对手外伤患者Barthel指数影响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康复治疗对手外伤患者Barthel指数影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创伤性脊髓损伤康复治疗最佳介入时间窗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纳入标准
    1.3排除标准
    1.4方法
        1.4.1卧床期训练
        1.4.2离床期训练
        1.4.3康复期训练
    1.5观察指标
        1.5.1手法测试
        1.5.2 Barthel指数
        1.5.3生存质量
    1.6统计分析
2结果
    2.1运动、感觉功能
    2.2预后情况
3讨论

(2)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3)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针刺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1.1 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1.1.2 中医药对中风的治疗概况
        1.1.3 小结
    1.2 中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中风的流行病学研究
        1.2.2 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
        1.2.3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与康复
        1.2.4 小结
    1.3 肠道菌群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联系
        1.3.1 肠道菌群与高血压
        1.3.2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
        1.3.3 肠道菌群与高脂血症
        1.3.4 肠道菌群与吸烟
        1.3.5 肠道菌群与酒精摄入
        1.3.6 肠道菌群与不合理膳食
        1.3.7 小结
    1.4 针灸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1.4.1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的中医基础理论
        1.4.2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1.4.3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1.4.4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
        1.4.5 小结
第二章 “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案
        2.2.1 研究设计
        2.2.2 受试者选择及分组
        2.2.3 样本量计算
        2.2.4 偏倚控制
        2.2.5 病例选择
        2.2.6 干预措施
        2.2.7 观察指标
    2.3 统计分析
    2.4 伦理学要求
    2.5 结果
        2.5.1 研究入组、脱落及研究完成情况
        2.5.2 基线情况
        2.5.3 疗效评价
        2.5.4 安全性指标及基础治疗情况
    2.6 讨论
        2.6.1 队列研究在中风临床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2.6.2 中风中医病因病机
        2.6.3 “调任通督”针刺法在中风的运用
        2.6.4 “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章 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及针刺对肠道菌群影响
    3.1 病例选择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样本要求及采集
        3.1.5 技术路线图
        3.1.6 实验步骤
        3.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8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一般信息
        3.2.2 菌群物种注释、菌群分类学分析及组别注释
        3.2.3 缺血性中风组与非中风组肠道菌群差异
        3.2.4 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肠道菌群差异
        3.2.5 治疗前针刺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差异
        3.2.6 治疗前后针刺组肠道菌群差异
        3.2.7 治疗前后对照组肠道菌群差异
        3.2.8 针刺组、对照组肠道菌群DESeq2差异表达分析
    3.3 讨论
        3.3.1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
        3.3.2 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
        3.3.3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5)基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态脑电分析预测幕上脑卒中结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纳入标准
    (二) 排除标准
    (三) 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实验设计
    (二) 评定方法
        1. 临床评估
        2. 电生理评估
    (三)数据处理
    (四) 常规内科治疗
    (五) n-back工作记忆训练
三、统计方法
四、结果
    (一) 受试者一般资料
    (二) 第一组试验
    (三) 第二组实验
        1. 脑电相关数据分析
        2. 临床相关量表分析
五、分析与讨论
六、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综述 工作记忆与脑疾病康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舒适护理在手外伤皮瓣移植术后的应用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舒适护理组:
    1.4 观察指标
        1.4.1 皮瓣移植成功率:
        1.4.2 疼痛程度:
        1.4.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4 生活质量: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皮瓣移植成功率比较: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2.3 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2.4 两组QOL评分比较:
3 讨论

(7)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分析
    2.2 两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情况对比分析
3 讨论

(8)作业疗法在手外伤康复中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估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灵活度试验用时比较
    2.2 两组患者受损手指关节屈伸功能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3 讨 论

(9)工作能力强化训练对手外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肌腱总主动活动度
        1.3.2 普渡手精细运动评定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3.4 心理状态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3 讨论

(10)脑心通胶囊与康复护理联合应用于脑外伤患者中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关节活动康复护理
        1.2.2 平衡康复护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干预前后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
3 讨论

四、早期康复治疗对手外伤患者Barthel指数影响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伤性脊髓损伤康复治疗最佳介入时间窗观察[J]. 张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18)
  • [2]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赖华淼. 中国民康医学, 2021(12)
  • [3]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针刺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袁伟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基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态脑电分析预测幕上脑卒中结局的临床研究[D]. 许丽.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舒适护理在手外伤皮瓣移植术后的应用效果探讨[J]. 孙巧凤,张丽敏,徐媛媛,陈可佳,周军. 中国美容医学, 2021(03)
  • [7]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张冰冰. 中国医药指南, 2020(34)
  • [8]作业疗法在手外伤康复中的临床效果[J]. 吴曲娴,曾秀娟,吴丽君.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9)
  • [9]工作能力强化训练对手外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江少平. 中外医学研究, 2020(23)
  • [10]脑心通胶囊与康复护理联合应用于脑外伤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 闻迪. 中国实用医药, 2020(22)

标签:;  ;  ;  ;  ;  

Barthel指数对手外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