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稻米品质是稻米生产的根本方向

提高稻米品质是稻米生产的根本方向

一、提高大米品质是水稻生产的根本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陆占友[1](2021)在《“佳木斯大米”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秋员[2](2021)在《江淮东部中粳优质高产氮高效类型及其若干形态生理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同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人们对能够集高产、氮高效、优质等优良性状于一身的水稻品种的需求越来越大。江淮东部主要包括江苏、安徽、河南、上海等地区,是我国中熟粳稻的主要种植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净调出区。因此,在江淮东部地区开展中熟粳稻优质高产氮高效品种筛选及其相关形态生理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对指导该地区水稻品种选育、保障粮食安全和满足人们需求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于2017~2018年收集江淮东部地区105份(2017年90份)中熟粳稻品种(系)为材料进行统一种植,比较分析了产量、氮效率及稻米品质在品种间的差异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基于产量、氮效率综合评价值、稻米食味值,筛选出优质高产氮高效类型品种(系),随后于2018~2019年从植株形态、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氮素吸收和转运、叶片光合作用以及碳氮代谢生理等方面系统揭示了优质高产氮高效类型品种(系)存在的相关形态生理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江淮东部地区中熟粳稻的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以及稻米品质在品种(系)间存在较大差异。产量方面,最高产品种(系)的产量比最低产的品种(系)高出44.85%(2017)和50.73%(2018)。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方面,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在品种(系)间的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在品种(系)间的差异较小,变异系数均在5%以下。稻米品质方面,整精米率变幅为39.22%~74.86%,平均值分别为63.89%(2017)和58.14%(2018);垩白度变幅为1.57%~46.07%,平均值分别为9.75%(2017)和9.89%(2018);有近40%的品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在14%以下,但其食味值普遍要高于直链淀粉含量在14%以上的品种(系)。产量、氮效率以及稻米品质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每穗粒数与成熟期穗部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2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产量与氮效率可以实现协同提升。与稻米品质存在密切关系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均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而稻米蛋白质含量与每穗粒数、产量、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呈负相关,其中部分相关性还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说明针对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和改良,不会对产量以及氮素吸收利用性状形成影响,可以同步进行。2.以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5项指标作为氮吸收与利用效率评价指标,通过熵权模糊隶属函数法得到各品种(系)的氮效率综合值,然后基于氮效率综合值和产量计算产量氮效率综合指数,并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基于产量氮效率综合指数将供试品种(系)划分为高产氮高效、中产氮中效、低产氮低效3个类型。根据类型划分结果,高产氮高效类型品种(系)2017年有23个,2018年有27个,其中南粳5718、南粳9108、宁粳7号、泗稻15号、扬粳239等19个品种(系)表现稳定,2年均为高产氮高效类型。与低产氮低效类型品种(系)相比,高产氮高效类型品种(系)主要表现出生物量大、穗粒数多、穗氮素积累量以及总氮素积累量高等特征。3.对比分析了稻米品质在高产氮高效类型与低产氮低效类型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加工品质在高产氮高效类型与低产氮低效类型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但高产氮高效类型的稻米垩白性状均要优于低产氮低效类型,其中高产氮高效类型的垩白度要显着低于低产氮低效类型。高产氮高效类型的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低产氮低效类型,而直链淀粉含量和稻米食味值在2个产量氮效率类型之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基于稻米食味值从高产氮高效类型和低产氮低效类型中筛选出了优质食味类型品种(系),其中优质高产氮高效类型品种(系)主要有南粳5718、南粳9108、苏1795、南粳5711等。此外,分类结果还表明不论是高产氮高效类型还是低产氮低效类型,其优质食味类型的品种(系)均以软米类型为主。因此,在高产氮高效类型下,选择软米类型的品种,是该地区实现水稻产量、氮效率以及食味品质协同提升的有效途径。4.在经前期筛选得到了优质高产氮高效类型和优质低产氮低效率类型品种(系)的基础上,于2018~2019年分析了优质品种(系)中高产氮高效类型和低产氮低效类型在植株形态、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氮素吸收和转运、叶片光合作用以及碳氮代谢生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优质品种(系)中,与低产氮低效类型相比,高产氮高效类型的单位面积茎蘖数并无优势,但其茎蘖成穗率显着高于低产氮低效类型;高产氮高效类型关键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比例、高效叶的叶宽、单茎茎鞘重均显着增加。拔节前,高产氮高效类型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低产氮低效类型的差异不显着,拔节后,由于高产氮高效类型叶面积指数增长较快,以及能够保持较高的群体生长速率和较低叶面积衰减率,群体干物质积累优势开始凸显,其干物质积累动态表现出“前平、中增、后高”的特征。灌浆结实期,高产氮高效类型的茎鞘、叶干物质转移量均要显着高于低产氮低效类型,促使高产氮高效类型品种形成了较高的干物质在穗部的分配比例。相关分析表明,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干物质转移量、群体生长速率、叶面积指数、高效叶的叶长和叶宽等与产量、氮效率指标以及食味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2)在优质品种(系)中,与低产氮低效类型相比,高产氮高效类型的氮素吸收速率在拔节后具有显着优势,使得其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总氮素积累量均显着高于低产氮低效类型。由于高产氮高效类型具有较高的茎、叶氮素转运量和转运效率,使得高产氮高效类型成熟期的茎、叶氮素分配比例均显着低于低产氮低效类型,而穗的氮素分配比例则显着高于低产氮低效类型。高产氮高效类型水稻在灌浆结实期仍能保持较高的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吸收量,并直接输送到籽粒中,使得其茎、叶的氮素转移量对籽粒氮素增加量的贡献率低于低产氮低效类型。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及其积累比例、茎、叶氮素转运量及其转运率与产量、氮效率指标、食味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3)在优质品种(系)中,高产氮高效类型的剑叶SPAD值在齐穗后各个时期均高于低产氮低效类型,且由于高产氮高效类型的叶绿素含量缓降期较长,使得高产氮高效类型品种剑叶SPAD在齐穗后30 d和齐穗后40 d与低产氮低效类型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与低产氮低效类型相比,高产氮高效类型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特别是在灌浆结实期的中后期,且同时具备较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4)在优质品种(系)中,与低产氮低效类型相比,高产氮高效类型的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在抽穗后的各个时期均要高于低产氮低效类型。不同产量氮效率类型的蔗糖合成酶(SS)活性在抽穗后30d开始表现出显着差异,以高产氮高效类型的活性较高。抽穗后各个时期的蔗糖分解酶(SD)活性在高产氮高效类型和低产氮低效类型之间互有高低,差异不明显。参与氮代谢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灌浆结实期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高产氮高效类型3个氮代谢酶活性在抽穗后的各个时期均要高于低产氮低效类型。综上所述研究结果,江淮东部地区中熟粳稻的产量、氮效率以及稻米品质存在显着的基因型差异。在软米类型中,选择生物量大,且穗粒数较多的品种,是该地区实现水稻产量、氮效率和稻米品质协同提升的有效途径。较高的单茎茎鞘重、较大的高效叶叶宽和较小的高效叶叶角、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高效叶面积比例,是优质高产氮高效类型中熟粳稻品种具有的重要形态特征。而优质高产氮高效类型中熟粳稻品种具有的重要生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灌浆结实期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氮素吸收速率,能够促进光合生产和氮素吸收;同时具有较高的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等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营养器官的碳、氮向穗部的高效转移与再利用。

张康洁[3](2021)在《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长,农业综合产能快速提升。与此同时,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严峻的农业环境和农产品安全问题。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满足消费者的安全农产品需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绿色生产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引导其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前农户绿色生产实施程度并不高。产业组织模式作为联结农户与产业组织间关系的利益分享方式,可通过引导、规制等多种途径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影响,有可能成为改善农业绿色生产的内在动力。农户如何做出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决策?不同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如何影响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绿色生产如何进一步影响农户收入?深入开展上述问题的研究,可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益借鉴。论文以稻农为研究对象,以湖北、安徽、黑龙江和吉林四省1487户调查数据和多案例资料为基础支撑,以稻农减肥减药的绿色生产行为为研究主题,将绿色生产行为界定为对商品有机肥、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病虫农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的采纳行为,通过建立“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绿色生产行为—收入效应”系统分析框架,探究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机制及其对收入的影响。首先,采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探究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决策,并阐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制度安排对绿色生产作用过程。其次,遵循“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生产行为”分析思路,运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探索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采用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作用程度及差异;基于多元处理效应和Ordered Logit模型,引入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一步揭示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然后,采用内生转换回归(ESR)模型和OLS模型、无条件分位数回归(UQR)探究稻农进行绿色生产的收入效应,以及绿色生产采纳度对稻农收入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最后,从产业组织角度,采用案例分析,从实践层面剖析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的驱动成效和保障。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为应对水稻生产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挑战,绿色化、精准化和组织化成为水稻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第二,水稻种植面积、参加水稻技术培训次数、信息获取难易程度等交易特征和周围有水稻合作社、周围有稻米加工企业等市场环境是影响稻农选择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重要因素,且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主要通过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对稻农绿色生产发挥作用。第三,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存在内部差异性;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既可以直接驱动稻农实施绿色生产,还可以通过强化绿色认知实现间接驱动,政府宣传对稻农绿色认知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第四,实施绿色生产会促进稻农增收,在反事实假设下,实施绿色生产的稻农若未实施,其单位面积水稻收入要低9.2%;未实施绿色生产的稻农若实施,单位面积水稻收入要高107.7%;绿色生产采纳度对水稻收入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对低收入稻农的增收效果优于高收入稻农;因此,实施绿色生产不仅能提高稻农收益,还有利于缓解稻农内部收入差距。第五,利益联结、生产过程控制以及外部资源整合是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水稻产业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据此,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引导稻农参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二是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促进稻农实施绿色生产;三是多角度提升稻农绿色生产采纳度,全方位助推水稻收入稳步增长;四是破除产业组织与稻农的联结障碍,强化双方合作基础与制度保障。

陆占友[4](2021)在《“佳木斯大米”品牌建设研究》文中提出

李欣[5](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之一。长久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耕地问题,因为其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资源。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压力日趋增大,传统的过量投入化肥农药来追求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日益脆弱。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在宏观层面上首次提出了耕地休耕这个概念,开展耕地轮作、休耕等相关探索。自此,我国在部分省份逐步开始实施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也是全国最大优质粳稻主产区。近年来,土地硬化、酸化以及土地肥力的退化日益严重,导致黑龙江省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的土壤质量逐渐下降,为耕地资源的永续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2018年在现有休耕试点区域基础上新增黑龙江省作为水稻休耕试点。因此,黑龙江省实施水稻休耕制度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休耕制度生成生态溢价已经是不争的客观现实。休耕生态溢价是这一制度的最大制度红利,通过政府实行休耕行动计划,整合政策资源形成集中的休耕活动投入,其生态溢价成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能够转化为经济剩余。本文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供求均衡发展等理论,阐述了生态溢价决定因素、生成条件以及机理,指出生态溢价是一个生态系统平衡(均衡)状态溢出的生态价值,提出了休耕生态溢价需要设计核算体系以及核算方法,确保生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匹配关系。其次,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不仅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冲突缓解的有效途径,也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将休耕生态溢价作为一种博弈结果,显示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和市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对于水稻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影响与作用。引入贯序均衡分析框架,展现了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可能出现的完美均衡、适度均衡和持久均衡三种情形。正视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是一种不确定性结果的利益博弈,进入充分的博弈策略空间,考察政府休耕政策激励的公平性与休耕者可靠忠诚的策略博弈行为选择问题。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讨论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激励结构的制度设计以及路径实现、选择和优化。引导利益主体充分博弈是促进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生成的有效路径。再次,为进一步了解休耕现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针对土地肥力、农户经济收益、休耕意愿的收购价格等五个方面,构建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对样本进行休耕政策效果实证分析。用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国家和地区利益主体博弈实现休耕生态溢价路径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黑龙江省依靠市场化实行水稻休耕的五常市北大仓水稻科技有限公司,估算了其水稻休耕生态溢价以及分析了市场化实现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最后,提出了深化休耕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生态溢价的对策与建议,即水稻休耕制度实施要注意差异化、政策经济补偿要公开透明化、让农民成为具有话语权的博弈主体,把休耕产生生态溢价活动转化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等等。土地休耕制度作为国际通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产能的有效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稻休耕制度为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和使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强化农民增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姚宗洋[6](2020)在《王根生东北大米品牌差异化战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居民消费的不断升级,加之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就要求企业要根据自身优势,探寻适合自己的竞争战略。波特提出了三大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专一化战略。三种战略各具特色,也有各自适用的情形。而差异化战略,能最大化的发挥品牌效应。本文以王根生品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差异化战略等相关理论的研究、王根生品牌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分析,梳理和分析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存在的问题,提出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的提升策略。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对品牌与品牌战略、品牌定位、差异化战略、整合营销战略等概念进行了文献梳理和总结,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和梳理了王根生目前现有品牌差异化战略体系、实施及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王根生差异化战略的提升策略奠定基础。再次,通过对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的环境分析、国内外米业差异化战略经验与启示,分析王根生品牌所处的环境、现状以及突破点,为制定王根生差异化战略的提升策略提供事实依据、发展方向和思路。最后,基于上述理论、调研分析及发展思路以及六要素品牌差异化战略内容,提出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的提升策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是:第一,本文结合消费者消费行为图,提出了六要素品牌差异化战略内容框架,即品牌差异化战略内容体系六个方面的内容,即品牌定位差异化、品牌形象差异化、产品及包装差异化、分销渠道差异化、销售方式差异化、整合营销传播差异化。第二,结合六要素品牌差异化战略内容框架、王根生现有品牌差异化战略,梳理出王根生的问题,主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体系有缺失部分,缺少销售方式和整合营销传播差异化,二是王根生品牌的发展仍面临着如何提升高端品牌的价值感、如何突出同质化重围、如何消除东北大米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低品质”和“假的多”的偏差认知、如何突破竞争格局以及客户在哪里这五个大问题。第三,依据相关的理论基础、宏观和微观分析以及六要素品牌差异化战略内容框架,本文建议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的提升策略包含以下六部分内容:王根生品牌差异化定位为“高端礼品大米”;品牌形象差异化上偏文艺、清新,且结合米粒与谷仓的图形,并采用象征活力和生命的橙色;产品及包装差异化上,采用500克1袋的独立小袋,3公斤和5公斤的两个小规格包装,同时采用更温暖的文案和惊喜设计;分销渠道差异化上拓宽社交电商和快闪店渠道;销售方式差异化上侧重于体验式的销售方式和粘性的会员制;整合营销传播方式上开拓互动式和饥饿的方式进行促销。第四,本文梳理了王根生差异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一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二是完善品牌文化;三是加强市场监控,及时适当地调整战略内容。该研究的意义在于,本文研究结论为王根生及与其相似领域的品牌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和竞争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创建了四维分析工具和六要素品牌差异化战略内容体系,丰富了我国大米品牌进行自我分析的思路和维度以及大米市场竞争战略研究的视角,同时丰富了我国大米市场竞争战略研究的内容。

由雅竹[7](2020)在《寒地江禾大米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环境使得市场竞争程度不断地加大,企业经营和营销策略都需要针对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作出适应性调整。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市场环境多变的情况下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谋求更加长远稳定地发展,需要随着市场环境进行同步的转型升级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正确的营销策略有助于企业进一步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本文对寒地江禾大米的营销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查阅品牌营销、稻米营销等相关的文献,了解营销及顾客满意的相关理论,并对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更好地找寻找营销策略优化研究的分析思路。之后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大米市场调查问卷了解消费者对于稻米各方面的偏好及期望情况,根据收集的稻米问卷的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研究,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优化措施。经研究,本文发现寒地江禾大米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第一,寒地江禾大米的口感不能满足所有顾客要求。消费者的喜好不同,有些消费者喜欢用大米蒸饭,有些消费者喜欢用大米煲粥,顾客采用不同的做法食用寒地江禾大米时,对于口感的要求不同,寒地江禾大米不能满足顾客在口感上的多方面要求。第二,寒地江禾大米的产品组合单一。寒地江禾大米有两种产品组合方式,一种是有机米,一种是普通种植绿色大米。消费者在购买时只能品尝到一种产品,这降低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组合的满意度。第三,寒地江禾大米包装规格种类少。顾客购买需求不同,往往需要多种包装规格的大米,寒地江禾仅有两种规格包装不能满足众多消费者的需求。第四,寒地江禾大米的销售渠道有限。寒地江禾大米目前的销售渠道是微信和当地自营点,仅有的两种销售渠道导致顾客购买不便。第五,消费者对于寒地江禾品牌十分陌生,显然是宣传力度不够。第六,寒地江禾大米产自黑龙江省寒地黑土,种植过程严格,培育成本高,使得价格高于市面上一般的大米,价格偏高导致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降低,从而使销量不理想。对此,提出如下解决措施:一、指导农户培养多种稻米品种。针对顾客对于稻米口感的要求,指导农户培育多种水稻品种,满足消费者对于口感上的要求。二、创建多种产品组合。在原有的产品组合上,增加多种不同种类的产品组合,让顾客品尝到不同类别的大米。三、增加多种产品规格包装。让顾客根据需求能够购买到不同规格包装的大米。四、增加销售渠道。入驻各地超市、粮油店等实体店进行售卖,并完善线上销售渠道,让更多的顾客能够品尝到寒地江禾大米。五、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多种方式宣传寒地江禾大米品牌,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寒地江禾品牌。六、增加促销活动。采用多种促销活动,变相降低价格,提升顾客的购买意愿。

王旭[8](2020)在《五常市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五常市是黑龙江省典型的农业大县(市),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五常市地处寒温带,冬夏温度相差悬殊,年均降水量在500至800之间,全年无霜期在130天左右,土壤肥沃,非常适宜水稻的生长,再加之五常大米品种优良,成熟后的五常大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煮熟后饭粒油亮,香味浓郁,深受我国人民喜欢,热销于各大中城市,五常大米凭借其优良的品质荣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产地证明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五项桂冠,创造了巨大的品牌价值。尽管五常市水稻声名远播,但在五常水稻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五常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黑龙江省五常市水稻产业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翻阅大量的期刊文献、实地调研走访以及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关于五常水稻产业现状的相关数据,通过对五常水稻现状SWOT分析发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存在问题:1.产业链问题,五常稻米产业链组织模式较多,产业链的每个主体都是普通的合作关系,各主体过于依赖市场。2.农技推广问题,五常市乡镇机构改革以后,把农业服务中心纳入到乡镇中,从事农业技术的人员也由乡镇政府一并进行支配,一些乡镇有农业技术人员编制被挤压、挪用。3.机械化水平问题,五常市水稻产业在我国位居五强县之一,水稻的机械化水平却低于同级别的市(县)。4.稻米优质不优价问题,2018年五常大米的平均收购价格为7.2元/公斤,一般五常大米出厂价格在10-12元/公斤,经过品牌包装后,五常大米的价格暴涨至20-400元/公斤。5.稻米品牌杂乱问题,2018年五常市稻米加工企业数量飞速增长,已达到350家。不光如此,这些大米加工企业都有属于自己品牌,有的企业还有子品牌,这让五常大米的品牌数量多达400余个,五常大米品牌数量多而不精,五常大米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深受品牌的杂乱影响,同时给制假售假的不良商家带来利益空间。为了解决五常市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促进五常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五常实际,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强化水稻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以核心企业引导农民和庄稼大户标准化生产,企业可以为农民提供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科学的种植方法,同时可以为农民分摊风险。2.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优化农业推广运行机制,做好农业推广保障工作;加大对农民关于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认识;积极引导企业加入农业推广工作,做好农业推广试点工作。3.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快土地流转,使水稻种植规模化;发展以企业和农村合作社为核心的水稻种植模式;加强农业机械相关的配套服务,合理配置资源。4.加强市场管理力度,建立专门的购买通道,丰富购买形式;对五常大米的包装统一管理,加强溯源管理;加大对五常大米宣传力度,重塑五常大米形象。5.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提升五常大米品牌价值,建立五常大米的标准体系;推动资源整合,延伸五常大米产业链打造“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加强对生态园的建设。

许琨[9](2020)在《天津“小站稻”的品牌管理策略》文中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农产品由数量、价格的竞争提升为品牌、质量的竞争。天津具有大米种植的悠久历史,并形成了以“小站稻”为代表的着名大米品牌。然而,由于农产品的粗放经营和品牌意识的淡薄,近年来“小站稻”等具有天津区域特色优势的“区域品牌”大米在天津市及周边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弱化,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受到影响。目前,天津市政府积极推进区域品牌振兴计划,赋予了天津“小站稻”区域品牌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品牌维护、品牌营销是品牌管理的重要支撑,因此,有必要深入梳理和分析天津市大米区域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揭示其外部与内部营销环境,进而寻找改进路径和发展模式。这也正是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本研究以分析天津“小站稻”知名大米区域品牌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梳理了天津“小站稻”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阐明了天津“小站稻”品牌与天津市场其他知名大米品牌之间的优势和差距,分析了品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譬如品牌营销意识淡薄、品牌维护不到位、品牌推广不足、国内外其他着名品牌挤压等现象。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所获得的真实数据,分析了天津“小站稻”区域品牌大米的购买人群、购买行为特征、购买偏好、购买数量。应用宏观环境分析,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方面,阐述了天津“小站稻”区域品牌管理面临的外部环境。最后,依据STP分析法,从明确品牌定位、确定目标市场、细分购买人群、产品差异化、4P组合营销等五个方面,提出提升天津“小站稻”区域品牌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结论是,区域品牌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经营者、消费者等主体通过品牌定位、品牌维护、组合营销、品牌传播多角度共同合作。天津“小站稻”大米区域品牌应该建立区域品牌发展体系,树立精品、绿色的品牌定位。保持中老年消费群体,着力巩固天津及京津冀地区对天津“小站稻”品牌的认可度。大力挖掘天津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品牌历史悠久的特色。天津稻米生产企业要借助政府有关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支持政策,大力提升品牌意识,利用信息化对品牌赋能。

邓欢[10](2020)在《PYH米业品牌建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经历了 40年的时间,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消费者也更加重视自己所选择的大米的品牌。对目前的大米市场经营分析,各品牌之间的竞争在逐渐加剧,各个大米品牌都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处,并且在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之间的差异等方面,正在进行持续的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增强自己品牌的吸引力,这就使得各大米企业将自身品牌在社会方面的影响力放在主要的位置,在实际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将品牌战略的建设当作发展重点之一。作为在某个区域中的大米品牌,“PYH大米”也应提高自己的品牌意识,制定相应的品牌发展战略,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确保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中有较深的印象。本篇文章主要是对学术界有关品牌的策略和竞争力之类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分析了对“PYH大米”品牌管理现状、环境以及问题等;对于相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品牌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使自身的品牌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并且结合企业的内外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品牌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可以完成,希望上面的建议可以帮助“PYH大米”提高自己的品牌竞争力。

二、提高大米品质是水稻生产的根本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大米品质是水稻生产的根本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2)江淮东部中粳优质高产氮高效类型及其若干形态生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作物氮效率及其筛选评价方法
        1.2.2 水稻氮高效品种基本特征
        1.2.3 水稻稻米品质的评价
        1.2.4 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稻米品质之间的关系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江淮东部中熟粳稻产量、氮效率、稻米品质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供试品种(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2.3.2 供试品种(系)干物质积累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2.3.3 供试品种(系)稻米品质的差异
        2.3.4 产量、氮素吸收利用以及稻米品质相互关系分析
    2.4 讨论
        2.4.1 关于江淮东部中熟粳稻稻米品质特征
        2.4.2 关于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以及稻米品质之间的关系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江淮东部中熟粳稻氮效率综合评价及高产氮高效品种筛选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供试品种(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
        3.3.2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综合评价
        3.3.3 高产氮高效品种(系)筛选
        3.3.4 不同产量氮效率类型的产量构成因素差异
        3.3.5 不同产量氮效率类型的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差异
    3.4 讨论
        3.4.1 关于水稻氮效率的综合评价方法
        3.4.2 关于水稻产量与氮效率协同的途径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产量氮效率类型粳稻品种稻米品质差异及优质高产氮高效品种筛选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品种
        4.2.2 试验设计
        4.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4.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产量氮效率类型粳稻品种加工品质的差异
        4.3.2 不同产量氮效率类型粳稻品种稻米外观品质的差异
        4.3.3 不同产量氮效率类型粳稻品种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
        4.3.4 优质品种筛选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优质高产氮高效类型粳稻品种的形态及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品种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5.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产量、氮效率及食味值的差异
        5.3.2 群体茎蘖动态及分蘖成穗率的差异
        5.3.3 叶面积指数的差异
        5.3.4 顶三叶叶片形态的差异
        5.3.5 群体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差异
        5.3.6 群体生长速率的差异
        5.3.7 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优质高产氮高效类型粳稻品种的氮素吸收与转运特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品种
        6.2.2 试验设计
        6.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6.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产量、氮效率及食味值的差异
        6.3.2 器官含氮率的差异
        6.3.3 氮素积累量的差异
        6.3.4 氮素分配的差异
        6.3.5 氮素阶段吸收速率的差异
        6.3.6 氮素转移特性的差异
        6.3.7 相关性分析
    6.4 讨论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优质高产氮高效类型粳稻品种灌浆结实期光合生理特征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供试品种
        7.2.2 试验设计
        7.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7.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产量、氮效率及食味值的差异
        7.3.2 剑叶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7.3.3 叶绿素含量缓降期的差异
        7.3.4 剑叶光合作用的差异
        7.3.5 剑叶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的差异
        7.3.6 相关性分析
    7.4 讨论
    7.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优质高产氮高效类型粳稻品种花后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特征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供试品种
        8.2.2 试验设计
        8.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8.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产量、氮效率及食味值的差异
        8.3.2 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差异
        8.3.3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差异
        8.3.4 相关性分析
    8.4 讨论
    8.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1.1 江淮东部中熟粳稻产量、氮效率、稻米品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9.1.2 江淮东部中熟粳稻优质高产氮高效类型品种(系)
        9.1.3 江淮东部优质高产氮高效中熟粳稻的主要形态生理特征
    9.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9.3 本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
    9.4 需要继续深化研究的问题
附录: 供试品种(系)主要生育期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3)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绿色发展是适应生产端和消费端变化的客观要求
        1.1.2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持久动力
        1.1.3 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
        1.1.4 合理的产业组织模式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绿色生产行为研究
        1.3.2 产业组织模式与绿色生产行为
        1.3.3 绿色生产行为、产业组织模式与收入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1.5.1 数据来源
        1.5.2 样本情况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稻农
        2.1.2 产业组织模式
        2.1.3 绿色生产技术
        2.1.4 绿色生产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2.4 农业绿色发展理论
    2.3 分析框架
        2.3.1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解构的总体逻辑
        2.3.2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解构过程
        2.3.3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框架的建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稻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新趋势
    3.1 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3.1.1 种植情况
        3.1.2 化肥农药投入情况
        3.1.3 成本收益情况
        3.1.4 产业组织发展情况
    3.2 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3.2.1 水稻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凸显
        3.2.2 新型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有限,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率较低
        3.2.3 产业组织发展良莠不齐,农户组织化参与度较低
        3.2.4 受粮价“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农户增收乏力
    3.3 水稻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3.3.1 绿色化
        3.3.2 精准化
        3.3.3 组织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及其制度安排
    4.1 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
        4.1.1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4.1.2 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4.1.3 研究方法
        4.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5 稳健性检验
        4.1.6 结论与启示
    4.2 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制度安排分析
        4.2.1 事前控制
        4.2.2 过程控制
        4.2.3 结果控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
    5.1 产业组织模式对不同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5.1.1 理论分析框架
        5.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1.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5.1.4 模型构建
        5.1.5 实证分析
    5.2 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
        5.2.1 理论分析框架
        5.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5.2.4 研究方法
        5.2.5 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绿色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分析
    6.1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6.2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6.3 研究方法
        6.3.1 内生转换回归模型
        6.3.2 OLS回归模型
        6.3.3 无条件分位数回归
    6.4 结果及分析
        6.4.1 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
        6.4.2 绿色生产对稻农收入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组织模式对绿色生产的驱动机制:基于案例分析
    7.1 探讨的关键问题
    7.2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7.2.1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7.2.2 案例选择的依据
    7.3 案例概况与分析
        7.3.1 案例概况
        7.3.2 案例分析: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成效
    7.4 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成效的保障
        7.4.1 注重与稻农的利益联结
        7.4.2 注重对稻农生产过程的控制
        7.4.3 注重整合外部资源强化产业组织模式稳定性
    7.5 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结果再检视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引导稻农参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
        8.2.2 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促进稻农实施绿色生产
        8.2.3 多角度提升稻农绿色生产采纳度,全方位助推水稻收入稳步增长
        8.2.4 破除产业组织与稻农的联结障碍,强化双方合作基础与制度保障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水稻种植户绿色生产与产业组织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5)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耕地休耕制度
        2.1.2 经济补偿
        2.1.3 生态溢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供求均衡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现状及效果分析
    3.1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现状
    3.2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政策效果分析
        3.2.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构建
        3.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4.1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4.1.1 生态溢价的决定性因素
        4.1.2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4.2 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4.2.1 市场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2.2 生态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2.3 再生产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3 生态溢价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4.3.1 生态资本账户与休耕负债表
        4.3.2 生态溢价的收益来源和成本追加
        4.3.3 基于市场供求平衡关系下的生态溢价成本收益对应关系
    4.4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4.1 黑龙江省水稻供给侧生态溢价分析
        4.4.2 黑龙江省水稻需求侧生态溢价分析
        4.4.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估算
    4.5 本章小结
5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分析
    5.1 利益主体博弈的基础理论
        5.1.1 局中人的博弈策略
        5.1.2 效用函数优化原理
        5.1.3 结果不确定性应对的主观概率分布
    5.2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均衡的路径情景分析
        5.2.1 序贯均衡在休耕制度生态溢价路径选择中的政策涵义
        5.2.2 完美均衡路径情景
        5.2.3 适度均衡路径情景
        5.2.4 持久均衡路径情景
    5.3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优化路径的合作选择
        5.3.1 国家主导的激励兼容规则制定
        5.3.2 市场选择的委托人知情化机制设计
        5.3.3 利益主体温和的讨价还价
    5.4 诸多利益主体博弈释放生态溢价的激励机制优化
    5.5 利益主体博弈均衡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分析
        5.5.1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实现
        5.5.2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选择
        5.5.3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国内外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借鉴与启示
    6.1 国内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1 生态脆弱区强制性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2 粮食主产区自觉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3 一般地区市场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4 中国台湾地区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2 国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2.1 吸收法治化
        6.2.2 引入利益补偿激励化
        6.2.3 强化市场识别机制化
    6.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启示
        6.3.1 确定激励政策与技术支持互动的实现路径
        6.3.2 选择合理休耕规模的实现路径
        6.3.3 引导试点地区农户参与的实现路径
        6.3.4 寻求经济补偿为激励的实现路径
        6.3.5 强化市场化运作的实现路径
    6.4 本章小结
7 五常市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案例分析
    7.1 案例研究的对象选择
    7.2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7.2.1 设计分享机制保障实现生态溢价
        7.2.2 突出过程补偿释放生态溢价
        7.2.3 显示识别功能显现生态溢价
        7.2.4 强化市场化交易增值生成生态溢价
    7.3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估算
        7.3.1 基于高端价格角度的比较分析
        7.3.2 基于补偿角度的比较分析
    7.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路径优化分析
        7.4.1 品牌战略支撑的生态溢价路径
        7.4.2 高端市场交换的生态溢价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水稻休耕实现生态溢价的对策建议
    8.1 实行差异化休耕制度安排
        8.1.1 生态脆弱区休耕强调法治化
        8.1.2 粮食主产区休耕满足粮食安全产能减量化
        8.1.3 一般地区休耕体现市场驱动化
    8.2 制定透明公平的经济补偿政策
        8.2.1 强调政策普惠性
        8.2.2 体现政策兑现公平性
    8.3 完善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
        8.3.1 明确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定位
        8.3.2 确定休耕农产品的生态价值
        8.3.3 建立生态品牌的可追溯制度
    8.4 完善以休耕农户为利益主体的配套机制
        8.4.1 规范休耕土地流转
        8.4.2 完善休耕政策法规设计
        8.4.3 保障休耕技术的支持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行为的调査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6)王根生东北大米品牌差异化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品牌与品牌战略的相关研究
        2.1.1 品牌内涵的概述
        2.1.2 品牌战略的概述
    2.2 品牌定位理论
    2.3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相关研究
        2.3.1 差异化战略的概述
        2.3.2 差异化战略的内容
        2.3.3 差异化战略的意义
        2.3.4 差异化战略的实施路径
        2.3.5 大米品牌差异化战略的相关研究
    2.4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2.4.1 整合营销理论的概述
        2.4.2 整合营销传播的特点
    2.5 基于中国情景的六要素品牌差异化战略内容的框架
第3章 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的环境分析
    3.1 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的宏观分析
        3.1.1 政策因素分析
        3.1.2 经济因素分析
        3.1.3 社会因素分析
        3.1.4 技术因素分析
    3.2 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的微观分析
        3.2.1 行业分析
        3.2.2 竞争分析
        3.2.3 消费者分析
        3.2.4 王根生品牌自身分析
    3.3 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的SWOT分析
        3.3.1 优势(Strengths)分析
        3.3.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3.3.3 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3.3.4 威胁(Threats)分析
第4章 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
    4.1 品牌经营现状
        4.1.1 品牌简介
        4.1.2 品牌发展困境
    4.2 王根生品牌现有差异化战略体系
        4.2.1 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内容
        4.2.2 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发展阶段及目标
    4.3 王根生品牌现有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及效果
        4.3.1 王根生品牌现有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4.3.2 王根生品牌现有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效果
    4.4 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存在问题
第5章 国内外米业差异化战略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米业差异化战略经验
        5.1.1 日本AKOMEYA大米品牌的差异化战略经验
        5.1.2 日本庄屋大米品牌的差异化战略经验
    5.2 国内米业的差异化战略经验
        5.2.1 掌生谷粒的差异化战略经验
        5.2.2 龙米的差异化战略经验
    5.3 国内外大米差异化战略小结
第6章 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提升策略
    6.1 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的提升策略
        6.1.1 王根生品牌定位差异化战略的提升策略
        6.1.2 王根生品牌形象差异化战略的提升策略
        6.1.3 王根生产品及包装差异化战略的提升策略
        6.1.4 王根生品牌分销渠道差异化战略的提升策略
        6.1.5 王根生销售方式差异化战略的提升策略
        6.1.6 王根生整合营销传播差异化战略的提升策略
    6.2 王根生品牌差异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2.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6.2.2 完善品牌文化
        6.2.3 加强市场监控,及时适当地调整战略内容
    6.3 总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局限性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关于消费者的调查问卷

(7)寒地江禾大米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品牌营销
        2.1.1 品牌营销的定义
        2.1.2 品牌营销的特点
    2.2 营销策略
        2.2.1 营销策略的定义
        2.2.2 营销策略的特点
    2.3 顾客满意理论
        2.3.1 顾客满意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3.2 顾客满意的定义
        2.3.3 顾客满意的特性
    2.4 稻米营销
        2.4.1 稻米营销问题
        2.4.2 大米品牌与消费者购买关系
        2.4.3 大米品牌建设研究
3 寒地江禾大米营销现状分析
    3.1 寒地江禾大米营销概况
        3.1.1 寒地江禾大米的销售情况
        3.1.2 寒地江禾大米的营销模式
        3.1.3 寒地江禾大米的营销渠道
    3.2 主流稻米品牌营销概况
    3.3 寒地江禾大米营销问题及成因
        3.3.1 顾客定位不准确
        3.3.2 销售渠道单一
        3.3.3 产品组合欠缺
        3.3.4 品牌传播渠道单一
        3.3.5 定价调整
        3.3.6 口感有待提升
        3.3.7 稻米包装存在不足
4 寒地江禾大米消费者调查
    4.1 大米消费者调查研究思路
    4.2 大米消费者调查问卷设计
    4.3 消费者调查数据分析
        4.3.1 性别分布
        4.3.2 年龄分布
        4.3.3 月收入情况
        4.3.4 家庭人口数
        4.3.5 家庭大米消费金额
    4.4 消费者偏好分析
        4.4.1 饮食偏好
        4.4.2 食用方法偏好
        4.4.3 购买渠道及原因
        4.4.4 购买用途
        4.4.5 价格偏好
        4.4.6 购买习惯
        4.4.7 包装偏好
        4.4.8 品牌偏好
        4.4.9 产地偏好
        4.4.10 品种偏好
        4.4.11 购买因素
    4.5 消费者对寒地江禾稻米的购买意愿分析
        4.5.1 由寒地江禾大米品质引起的消费者购买意愿
        4.5.2 由寒地江禾大米包装引起的消费者购买意愿
        4.5.3 寒地江禾有机米的价格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4.5.4 寒地江禾普通米的价格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4.5.5 引起消费者购买寒地江禾稻米的产品要素分析
5 寒地江禾大米营销策略优化措施
    5.1 精准客户聚焦与市场定位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市场定位
    5.2 多渠道推广品牌
        5.2.1 线下推广渠道
        5.2.2 线上宣传渠道
    5.3 推出不同产品组合
        5.3.1 针对高端消费者的产品组合
        5.3.2 针对中端消费者的产品组合
        5.3.3 针对潜在消费者的产品组合
    5.4 提升稻米品质满意度
        5.4.1 强化过程管理
        5.4.2 稻米品种多样化
    5.5 提升稻米包装满意度
        5.5.1 不同产品采用差异包装
        5.5.2 提升包装的实用性
        5.5.3 增加包装规格的多样性
        5.5.4 包装采用环保材料
        5.5.5 提升包装的美观度
        5.5.6 团购客户的产品包装进行优化升级
    5.6 扩大销售渠道
        5.6.1 增加线下销售渠道
        5.6.2 完善线上销售渠道
    5.7 促销策略
        5.7.1 高端大米促销策略
        5.7.2 中端大米促销策略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五常市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资料的数据来源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和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水稻产业的特点
        2.1.2 水稻产业链分析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3 产业政策理论
        2.2.4 竞争战略理论
3 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3.1 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历程
    3.2 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现状
4 五常市水稻产业的SWOT分析
    4.1 五常市水稻产业的优势分析
    4.2 五常市水稻产业的劣势分析
    4.3 五常市水稻产业的机遇
    4.4 五常市水稻产业的挑战
    4.5 五常市水稻产业现状SWOT分析归纳
5 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 产业链问题
    5.2 农技推广问题
    5.3 机械化水平问题
    5.4 稻米优质不优价
    5.5 稻米品牌杂乱
6 促进五常市水稻产业的发展对策
    6.1 强化水稻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
    6.2 加快推进农技推广
    6.3 提高机械化水平
    6.4 加强市场管理力度
    6.5 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
        6.5.1 提升五常大米品牌价值
        6.5.2 推动资源整合,延伸五常大米产业链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天津“小站稻”的品牌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品牌
        2.1.2 区域农产品品牌
    2.2 相关理论
        2.2.1 农产品品牌管理
        2.2.2 品牌生命周期理论
        2.2.3 品牌定位理论
        2.2.4 营销组合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有关农产品品牌的研究
        2.3.2 有关区域农产品品牌的研究
        2.3.3 有关天津区域农产品品牌的研究
第三章 天津“小站稻”品牌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3.1 天津“小站稻”品牌发展宏观及产业环境分析
        3.1.1 自然环境
        3.1.2 政策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产业环境
        3.1.5 品牌环境
    3.2 天津“小站稻”品牌的缘起
        3.2.1 天津“小站稻”品牌的历史文化
        3.2.2 天津“小站稻”品牌的发展时期
    3.3 天津“小站稻”品牌发展环境及SWOT分析
        3.3.1 外部环境分析
        3.3.2 SWOT分析
第四章 天津“小站稻”品牌的管理、营销现状与存在问题
    4.1 天津“小站稻”品牌的管理现状分析
        4.1.1 天津“小站稻”品牌的法律维护现状
        4.1.2 天津“小站稻”品牌的授权维护现状
        4.1.3 天津“小站稻”品牌的品质维护现状
        4.1.4 天津“小站稻”品牌的传播推广现状
    4.2 天津“小站稻”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品牌组织管理松散
        4.2.2 品牌维护意识淡薄
        4.2.3 优质品种种植规模小
        4.2.4 品牌同质化竞争激烈
    4.3 天津“小站稻”品牌的营销现状分析
        4.3.1 品牌的产品分析
        4.3.2 品牌的价格分析
        4.3.3 品牌的渠道分析
        4.3.4 品牌的推广分析
    4.4 天津“小站稻”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4.4.1 品牌产品定位不够精准
        4.4.2 品牌销售渠道明显不足
        4.4.3 品牌推广的积极性低
第五章 天津“小站稻”品牌的提升策略
    5.1 明晰天津“小站稻”品牌的市场定位
        5.1.1 细分人群
        5.1.2 目标市场
        5.1.3 市场定位策略
    5.2 调整品牌营销策略,提升天津“小站稻”品牌的价值提升
        5.2.1 精准品牌定位,提高附加值的产品策略
        5.2.2 合理市场定价,错位竞争的价格策略
        5.2.3 借助“互联网+”,拓展市场的渠道策略
        5.2.4 打造文化符号,转型新媒体的推广策略
    5.3 强化品牌管理,维护天津“小站稻”品牌的信誉
        5.3.1 强化组织管理,形成区域品牌维护合力
        5.3.2 整合品牌资源,打造区域品牌建设体系
        5.3.3 引导品质提高,严格区域品牌品质管控
        5.3.4 提升品牌信誉,推广品牌与食品安全知识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天津大米区域品牌购买情况调查
    附录2 天津大米区域品牌采访问题

(10)PYH米业品牌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品牌
        2.1.2 品牌策略
        2.1.3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1.4 品牌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品牌定位策略
        2.2.2 品牌形象策略
        2.2.3 品牌营销理论
第3章 PYH米业品牌外部环境分析
    3.1 大米行业环境分析
        3.1.1 国内大米市场状况
        3.1.2 国际大米市场状况
        3.1.3 PYH米业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2 品牌策略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社会环境
        3.2.3 经济环境
        3.2.4 技术环境
第4章 PYH米业品牌内部环境与问题分析
    4.1 PYH米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4.1.1 鄱阳县地理环境介绍
        4.1.2 PYH米业发展历程
        4.1.3 PYH米业基本现状
        4.1.4 PYH米业品牌发展现状
    4.2 PYH米业品牌SWOT分析
        4.2.1 自身优势(strength)分析
        4.2.2 自身劣势(weakness)分析
        4.2.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分析
        4.2.4 外部威胁(threat)分析
    4.3 PYH米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4.3.1 区域品牌发挥不足
        4.3.2 品牌定位不清晰
        4.3.3 品牌传播能力不足
        4.3.4 品牌差异优势不明显
第5章 PYH米业品牌CI系统优化策略及建设策略
    5.1 CI系统优化策略
        5.1.1 强化品牌理念识别(MI)
        5.1.2 强化品牌视觉识别(VI)
        5.1.3 强化品牌行为识别(BI)
    5.2 基于优化CI系统的品牌建设策略
        5.2.1 区域品牌优化策略
        5.2.2 品牌体系优化策略
        5.2.3 品牌知名度优化策略
        5.2.4 强势品牌优化策略
第6章 PYH米业品牌策略保障措施
    6.1 企业内部保障措施
    6.2 企业外部保障措施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提高大米品质是水稻生产的根本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佳木斯大米”品牌建设研究[D]. 陆占友.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江淮东部中粳优质高产氮高效类型及其若干形态生理特征[D]. 刘秋员. 扬州大学, 2021
  • [3]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D]. 张康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佳木斯大米”品牌建设研究[D]. 陆占友.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5]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 李欣.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6]王根生东北大米品牌差异化战略优化研究[D]. 姚宗洋.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7]寒地江禾大米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由雅竹. 东华大学, 2020(01)
  • [8]五常市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 王旭.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9]天津“小站稻”的品牌管理策略[D]. 许琨.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10]PYH米业品牌建设策略研究[D]. 邓欢. 南昌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提高稻米品质是稻米生产的根本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