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安排对子女抚养行为的影响

生活安排对子女抚养行为的影响

一、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袁佳黎,刘飞,张文宏[1](2022)在《孝道观念、代际支持与青年群体赡养行为的变迁:2006—2017》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社会各界从孝道观念和赡养行为两个方面对"孝道衰落"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孝道与孝行"的讨论维度,从动态视角分析赡养行为作用机制的变迁,试图回答赡养行为是否受到孝道观念与代际支持持续且稳定影响的问题。基于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和2017年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孝道观念中互惠性孝道强于权威性孝道,十余年间,二元分化特征变得更为明显;第二,青年赡养行为全面增强,父代支持行为同样增加,代际双方逐渐形成稳定有效的家庭互助模式;第三,尽管十年间孝道观念、代际支持变化明显,但对赡养行为的作用效应并未发生改变,孝行仍受到各因素的稳定作用。上述结果揭示了我国青年群体的孝道观念、赡养行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家庭赡养模式和预测未来养老问题的走向具有重要启示。

詹韵秋[2](2021)在《父母帮助与子女赡养行为——兼议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自上而下的代际资源交换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但研究代际关系倾斜、代际间资源逆流背景下赡养关系变革的文献明显不足。基于CFPS数据,重点探讨中国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情况,并从经济支持、料理家务与精神慰藉三个层面考察父母近期给予子女的帮助对子女赡养父母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有15.9%的成年子女近期仍在接受父母的经济帮助,且有37.9%的子女正在给予父母经济支持。2)父母近期帮助子女料理家务能够全面提高子女的赡养水平,而父母提供的经济帮助并不会显着影响子女经济回馈的力度,但会对子女为父母料理家务和见面等其他几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3)与父母同住的子女更有可能经常为父母料理家务,而未同住子女则会为父母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并保持更频繁的电话、短信等渠道的交流。4)父母和子女的个人特征也会对赡养水平产生显着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发现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曹莎[3](2020)在《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更是高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4亿。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水平都超过城镇地区,老龄化表现出严峻的“城乡倒置”形势。但是,由于养老体制不健全,家庭养老仍是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即通过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来满足老人的养老保障。比如四川省山丘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当地政府对农村养老的支付能力更有限,造成老人对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有更强的依赖性。因此,家庭结构对老人获得代际支持,提高福利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隔代化等变迁都在改变传统的代际支持模式,给农村地区老人的家庭养老方式带来挑战,影响老人的健康状况。老年健康是老年福利的重要组成,对农村地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可以在中国农村地区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社会现状下,为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提高老年健康水平提出可参考的建议。这对提高农村地区老年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公平,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健康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出发,利用四川省山丘区农户调研数据,从居住安排、子女情况和劳动力迁移结构三个角度刻画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以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日常生活照料来测算老人所获得代际支持,并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综合自评健康三个维度来度量老人的健康水平。在对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老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水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多重中介模型探究代际支持在老人家庭结构及其健康水平之间的中介作用;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尝试性地构建老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水平的耦合框架;最后对农户家庭微观层面调整代际支持和政府宏观层面补充社会支持,以提高农村老人健康和福利水平提供对策和建议。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状况的特征明显。(1)就家庭结构而言,隔代化和空巢化已经成为四川省山丘区农村家庭的主要趋势,占比分别为37.78%和37.04%;老人的多子化和儿子偏好特征突出;劳动力迁移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常态。(2)就代际支持而言,老人获得情感支持状况好于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3)就老年健康状况而言,样本老人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大部分样本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功能正常,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均较好。(2)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之间相互关系显着。(1)就家庭结构和代际支持而言,居住安排,尤其是是否与子女同住对老人获得代际支持的影响显着;子女数量与老人获得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显着相关,但与生活照料无显着相关关系;子女的性别结构与老人获得经济支持无显着相关关系,但与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显着相关;劳动力迁移与老人获得代际支持显着相关。(2)就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而言,代际支持与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3)就家庭结构和老年健康而言,居住安排与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子女数量与老人生理健康和自评健康显着相关,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不显着;有儿子与老人健康水平无显着相关性,但有女儿和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劳动力迁移与老人健康状况显着相关。(3)代际支持在家庭结构和老年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1)代际支持在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在老人居住安排及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7.23%和24.33%),而在老人居住安排及其自评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52.78%)。(2)代际支持在老人的子女数量与其生理、心理和自评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且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分别为-11.16%、27.14%和13.97%,而在老人的子女性别结构与其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不显着。(3)代际支持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具体来讲,代际支持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生理健康、自评健康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11.33%和-34.85%),而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53.59%)。此外,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生活照料路径,子女数量和老年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经济支持路径,劳动力迁移和老年生理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路径,和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间最显着的则是情感支持路径。(4)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耦合机制明确。当三者放在同一结构关系中时,家庭结构对老年健康并没有显着的影响,但对代际支持有显着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34。同时,代际支持则对老年健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69。此外,在三个要素的内部,影响老人家庭结构的主要载荷因子是老人的子女情况;影响代际支持水平的主要载荷因子是情感支持,其次是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的载荷系数最小;影响老人健康状况的主要载荷因子是自评健康,其次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载荷系数最小。

朱艳婷[4](2020)在《城乡对比视角下养老保障、子女特征对中国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退休制度与户籍制度紧密结合,城乡居民面临不同的制度环境,出现部分城市老年人人力资源利用不足和缺乏制度保障的农村老年人“无休止劳动”并存的现象。对老年劳动参与的研究不仅关系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如何避免老年贫困,更是保障老年公平、提升老年人福祉题中应有之义。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家庭外的养老保障制度如何影响老年人劳动参与行为?家庭内部的子女特征是否会影响老年人劳动参与?子女特征通过哪些机制发挥作用?这些家庭内外因素对劳动参与的影响是否存在城乡差异?文章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数据,从城乡二元分割视角切入,通过logistic模型、CEM匹配方法、中介分析方法、因果中介方法分析养老保障和子女特征对老年人整体、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主要发现如下:首先,从养老保障类型来看,有离退休金的老年人比没有养老保障的老年人更不可能参与劳动,而领取养老保险金的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和无养老保障者没有显着差别。从养老金水平来看,养老金水平越高的老年人越不可能参与劳动,养老金双轨制下养老金对体制内、外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有显着不同,对于拥有离退休金的体制内老年人而言,养老金的增加并不会显着降低其劳动参与几率,但会显着降低体制外老年人的劳动参与。随着养老金的增加,体制内、外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分样本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中,相比没有养老保障的人,有离退休金的人劳动参与几率显着更低,而拥有养老保险金的人和无保障者在劳动参与上没有显着差异。农村老年人中,与无保障者相比,拥有体制内养老保障并不能显着降低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而拥有体制外养老保障的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反而更高,这可能反映出农村老年人中参与养老保险者和未参与者对晚年生活预期的差异。户籍和养老保障类型交互结果表明,有离退休金在减少城乡老年人劳动参与上无显着差异,而有养老保险金对减少城市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要大于农村老年人。另外,养老金水平对城乡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较为一致,养老金水平越高,城市、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均显着下降。其次,在子女因素中,子女数量、子女性别、子女学历和子女婚姻状况对老年人劳动参与均有显着影响。相比有多个孩子的老年人,只有一个孩子的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可能性更低;相比只有女儿的老年人,有儿子的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更高;相比没有高学历子女的老年人,有高学历子女的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更低;相比没有未婚子女的老年人,有未婚子女的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更高。从城乡差异来看,有儿子对增加城市老年人劳动参与的作用大于农村老年人。从代际差异来看,相比中高龄老年人,只有一个孩子的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更低。第三,将子女赡养费、见面频率、父代给予子女经济援助、父代帮助子女料理家务看孩子等四个维度的代际支持作为子女特征和劳动参与的中介变量,研究发现,有高学历子女的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更低的原因在于父母给予子女经济援助更少、责任负担较轻,而有未婚子女的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更高,原因在于需要给予子女经济援助。分样本结果显示,子女特征通过代际支持对城市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并不存在显着的中介效应,而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中介分析结果显示有高学历子女的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几率更低是因为子女给予的赡养费更多;子女未婚提高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几率是由于老人会给予子女更多的经济援助。本文以养老保障制度和家庭为核心研究老年劳动参与行为,在城乡二元分割的背景下展开探讨,丰富了已有研究成果。对子女特征影响机制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厘清子女影响老年人劳动参与的作用机理,弥补了国内在机制研究方面的不足,更为相关保障、家庭政策出台提供实证依据。

柯玉婷[5](2020)在《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研究 ——基于两类代际关系比较》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力度的加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房价持续只增不减,生育和生活成本不断加大,城市家庭中亲代在经济、生活等方面对子代提供帮助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该现象进行研究,并根据代际帮助程度探讨了我国的家庭代际关系,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家庭代际关系已经失衡,在社会转型期年轻一代愈加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家庭,代际交换也不再遵循公平互惠的原则。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在传统孝文化和家本位文化的影响下,我国家庭代际关系并未失衡,反而在个体和家庭博弈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协商式的和谐新代际关系。实际上,社会转型期家庭成员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个体化进程的影响,家庭代际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充满张力与弹性。因此,本文以贵阳X小区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收集资料并分析,试图呈现当前我国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现状,并将城市家庭代际关系划分为和谐型、矛盾型两类,通过对比两类代际关系家庭,揭示我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团结与矛盾以及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研究以社会交换和代际差异为理论视角,研究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主要包括代际间交换层面的关系和交往层面的关系,前者主要是指代际帮助即家庭资源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流动情况,后者是指家庭中亲代与子代的交往情况和情感状况。本文从“代际帮助的现状”、“代际双方对代际帮助的态度”以及“代际双方对代际关系的满意度”等方面分析资料,分别从经济、劳力、情感等三个维度来呈现代际间的交换和交往关系。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城市家庭资源向下流动,具体表现为亲代向子代提供大量的经济和劳力帮助。通过对比和谐型、矛盾型两类代际关系家庭后发现,第一,代际之间的责任伦理是城市家庭资源向下流动的主要文化因素,且亲代责任伦理的时效性被无限放大,亲代基于家庭核心价值观对子代的付出远远大于子代对亲代的反馈;第二,代际情感在代际关系中起纽带作用,和谐型代际关系家庭中亲代出于对子女的爱与关心主动向子女提供代际帮助,而矛盾型代际关系家庭中的亲代因受亲子式的情感捆绑,不得不对子女进行帮助;第三,传统家庭价值观表现出抗逆性,“亲子一体化”的文化价值观并未随现代化的进程而消亡。

许莉莎[6](2020)在《亲代支持对农村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老龄现象愈发严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4.98%,远超国际老龄化标准,使得农村养老资源严重匮乏,社会养老缺位。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转型及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双重效应,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使得家庭规模不断萎缩,家庭代际关系变迁,代际重心下移,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深刻影响农村老年人的照顾安排。从寻求老年安全的角度出发,父辈会加大对子女的投资力度,来强化代际关系的亲密度,在情感关系形成及对自己子女示范效应的驱动下,子女一定程度上会履行家庭养老职责,即在父母年老时回馈其养育和协助,农村老年人能获得子女相应的代际回报吗?本研究使用2015年中国养老与健康追踪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亲代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以期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应对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及代际关系变迁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问题,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五个章节对亲代支持与子女赡养行为展开研究,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核心章节,主要研究内容为:(1)介绍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和计量模型,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农村老年人给予子女亲代支持及子女赡养行为的现状,掌握家庭养老的总体情况。(2)基于CHARLS数据,运用OLS、Order probit和二元logistic模型分别检验亲代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子女经济赡养行为、精神慰藉行为及生活照料行为的影响。(3)引入子女的经济水平、代际关系和居住距离三个中介变量,揭示亲代支持对子女赡养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代际间存在较为频繁的互动关系,农村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支持的现象较为普遍,且随着父母年迈,隔代照料支持会逐渐降低;在农村地区教育投资水平普遍不高;高达90.52%的农村老年人能够从子女处获得相应的经济支持,但经济支持的数额较低,获得的生活照料相对匮乏,仅有19.35%的农村老年人能够获得子女的生活照料,说明成年子女具有经济资源优势但时间资源的优势不足。第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农村地区,亲代支持能够显着影响子女的赡养行为,除教育投资对生活照料支持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外,其他均为正向的积极影响。其中在经济支持上,教育投资的影响程度最大,在农村老年人获得的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支持上,隔代照料支持的影响程度最大。教育投资与子女养老的经济支持存在可持续的代际转移关系,增加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可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提供隔代照料的农村老年人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支持,农村老年人照料孙辈,发挥余热,能较好的将老年人的空闲时间优势与子女拥有经济资源的优势实现互补,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第三,作用机制表明,亲代支持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需要以子女的经济水平、良好的代际关系和居住距离为基础。在农村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方面,子女的经济水平、代际关系和居住距离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在精神慰藉层面,代际关系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在农村老年人获得的生活照料层面,居住距离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在现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政府应在鼓励家庭养老,宣传子女孝道的同时,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农村老年人参保的等级,降低对子女经济的依赖程度;优化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条件,为逐步提高农村子女的教育程度提供保障;鼓励农村老年人积极发挥“余热”,帮助子女分担社会压力,增强家庭养老功能,为国家的积极老龄化贡献力量,同时储蓄养老资源。

张驰[7](2020)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子女赡养行为及父母健康福利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镇和非农部门转移,形成了人类历史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村家庭养老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不完整性”特征,即大量农村父母并未随子女迁移至城镇,而是留守在农村地区,这导致赡养主体和客体被迫分离,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子女赡养行为和父母养老质量。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男多女少”的性别差异,这对农村家庭子女“儿主女辅”的传统赡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不难预测,原先儿子承担更多的赡养责任,但在他们外出就业后,家庭赡养负担特别是照料负担会进一步加重,儿子和女儿赡养分工可能发生调整,“儿主女辅”的养老模式也将因此而发生改变。三是,随着现代通讯设施设备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代际间的通讯联系更加普遍,外出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关怀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子女精神赡养行为也将发生变化,父母的精神生活与健康福利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农村青壮年人口大幅外流,现代通讯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研究农村家庭养老支持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有助于系统了解农村家庭养老格局的变迁,深刻认识家庭养老的优势与不足,还能为未来优化家庭和社会两种养老资源配置,缓解农村家庭养老压力,提升农村中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在家庭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全国代表性微观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系统地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子女赡养行为及父母健康福利的影响,重点关注现代通讯技术在农村家庭养老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优化农村家庭和社会两种养老资源配置的政策建议。具体地,首先从子女赡养行为角度,全面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重点关注外出就业子女在养老支持上经济投入和时间投入的调整,以及现代通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外出就业子女精神赡养行为的变化;其次,从性别差异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男多女少”特征下,农村传统“儿主女辅”养老模式的变化趋势,即子女赡养行为的性别差异变化趋势;再次,从赡养行为变化影响效果的角度,探讨子女外出就业对父母身心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剖析子女外出就业对父母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最后,基于现代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实,从外出子女精神赡养行为变化的新视角,分析农村外出子女通讯联系对父母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家庭子女外出就业后的赡养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与非外出子女相比,外出就业子女给父母的经济支持显着增多,但时间投入显着减少,即生活照料和面对面情感交流的时间均减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出就业子女在履行赡养责任时表现出用金钱投入替代时间投入的特征。(2)农村外出就业子女的精神赡养行为已经发生改变,虽然外出子女与父母面对面情感交流的频率在减少,但采用通讯手段交流的频率显着提升。(3)整体上,农村地区仍保留着“儿主女辅”的传统养老模式,即儿子的养老作用依旧大于女儿,但通过对不同代际子女赡养行为的分析发现,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生代子女中“儿主女辅”模式已经改变,特别是在照料方面,新生代女儿的作用已经超过了新生代儿子。(4)总体上看,农村子女外出就业有利于改善父母身体健康,但对父母精神健康的影响并不明显;进一步对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子女外出就业通过“收入”和“时间分配”两条途径影响父母身心健康:子女外出就业一方面会增强对父母的经济支持,这对父母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使父母承担的劳动负担增加,获得的照料和精神支持减少,这对父母健康产生消极影响。(5)外出就业子女通讯联系能够改善父母精神健康水平,但进一步分析发现,通讯联系对父母精神健康的影响存在着显着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对于精神疾病易发的农村女性和60岁以上的老龄群体而言,外出子女通讯联系能改善母亲精神健康,但未能明显改善老龄父母精神健康。这可能与老龄父母对现代通讯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对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接受与使用能力较弱有关,导致了子女通讯联系的效果未得以体现。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得出如下政策启示:首先,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大背景下,外出就业子女为父母提供的生活照料减少,这在加重家庭养老照料负担的同时,又对父母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需要社会养老提供有效补充。其次,虽然子女经济支持对维持父母精神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并不能完全有效替代子女精神支持的作用,并且在农村中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农村家庭子女和社会养老体系应更加关注并改善农村父母尤其是老龄父母的精神健康状况;最后,现代通讯技术正改变着代际间的情感交流方式,并且采用通讯方式的情感交流能够改善父母的精神健康水平,未来农村养老政策的制定应关注通讯技术变革所引致的农村养老方式变化,并注重年龄因素与智能通讯技术适应能力相关的事实。根据研究启示,本文最终提出三点政策建议:第一,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借助社会养老资源弥补家庭养老缺位,提升农村养老质量;第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突出子女精神赡养作用,发挥家庭养老独特优势;第三,鼓励企业研发适用于农村老人养老的移动通讯设备及相关产品,增强农村老人对智能通讯技术的适应能力。

张昊[8](2020)在《上海市子女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当前正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家庭养老作为最为老年人家庭所广泛接受的养老模式,是满足老年人需求、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最有效方式。让老年人老有所养是子女的义务,同时政府也要保障相应配套政策的落实。上海作为全国范围内第一批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同时其老龄化程度也是全国最高,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60周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503.28万人,占比34.4%。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策制度的变迁,家庭养老逐渐呈现出以政府为主、家庭为辅的现状,子女承担养老责任意愿减弱,进而诱发一系列家庭养老问题。因此,论文对于探寻当前上海市子女承担家庭养老责任存在的困境,提出有助于明确子女、家庭及政府责任的意见举措,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论文主要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交换论以及责任内化论为理论基础,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上海市目前家庭养老支持性政策的匹配度及子女对于家庭养老责任承担的主要实现方式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维度展开研究。通过对上海市目前家庭养老相关的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得出现行政策对于家庭养老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难以对子女、对家庭承担养老责任起到引导激励作用的结论;此外,通过问卷调研收取321份调查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不同因素对家庭养老实现方式的作用力及影响程度,并通过双变量相关性检验以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明确现阶段作用于子女承担家庭养老责任实现方式的因素,分析得出家庭亲情关系、子女的经济情况、婚姻情况,以及父母的身体状况对子女家庭养老责任的承担均存在相关性。最后,基于研究结果,结合国内外典型国家或地区的政策举措,提出改善家庭养老环境、提高子女承担家庭养老责任主动性以及发挥老年人的作用,促进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举措建议。论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对现有家庭养老领域的文献的研究借鉴,运用政策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海市子女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并于政策建议中在强调子女、政府责任的同时,提出推进积极老龄化战略实现的举措,点明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在于家庭,也在于老年人本身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该创新也可为今后的家庭养老相关理论与实务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张以恩[9](2020)在《转型期我国农村养老家庭责任及引导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方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家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农业劳动力正大步向工业和服务业迈进,出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局面,随之就是农村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农村劳动力迁移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家庭传统的内部代际转移功能,同时也弱化了农村子女的责任承担意识,再加上新农保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有限,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陷入困境。论文以转型期农村养老中的家庭责任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农村家庭养老责任弱化导致农村老年人面临养老困境的问题,运用交换理论、责任分担理论、社会支持、福利多元主义等理论。通过研究转型期家庭的变迁、家庭责任的定位及家庭责任的具体内容,结出家庭养老责任在履行中面临的困境。其次,对河南省W镇进行调研访谈,了解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同时结合2015年CGSS数据库分析,筛选出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因素的降维处理,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出家庭责任认知和承担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再次,总结新加坡、日本的家庭养老的经验,从而制定适合我国农村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引导机制,引导家庭、社会、社区形成合力助力家庭养老,同时通过家庭政策对承担养老责任的家庭成员给予照护补贴,对履行家庭责任的外出务工人员给予税收优惠及住房补贴,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务工创业,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照顾家庭,便于家庭责任的履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转型期家庭在农村养老体系中依旧占有重要作用。在农村家庭养老责任中,居住安排对家庭履行养老责任的影响最为明显,精神文化是影响家庭履行养老责任的重要因素。通过政府的引导机制及家庭政策能够促进农村家庭履行养老责任,从而解决农村家庭履行养老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断裂问题。

袁娜[10](2020)在《家庭养老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基于Z村老年人的养老实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成为当今社会一大难题。但由于我国应对老龄化的准备不足,现代意义上的养老模式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仍将承担主要的养老功能。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近半个世纪以来,家庭少子化、空心化已成为基本的社会事实,家庭养老似乎越来越难以满足养老需求。那么,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是否还有能力承担起迅速老龄化后的养老功能,家庭养老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支持和制度支撑,就成为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要点。基于上述思考,本文采取质性研究方法,运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和文献法收集资料,通过对甘肃省张家川县Z村10个家庭的父母与子女进行访谈,了解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及家庭养老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发现,当今社会家庭养老的内涵早已发生改变,从外部表现来看,家庭养老功能呈现出日渐弱化的趋势,养老的经济支持力不足,日常生活照料严重缺失,精神交流与慰藉弱化;从内部机制来看,家庭面临前所未有的养老困境:一是计划生育作用下子女数量急速减少,家庭养老资源匮乏;二是代际居住的分离带来子代与父代关系的疏离和空间距离的拉大,削弱了家庭赡养条件;三是孝文化的核心价值回归到亲情和爱,减弱了对子代赡养行为的约束力;四是公共舆论环境日渐沉默,以及家庭的个人化、私密化使得家庭养老失去了舆论支持。然而,面对养老困境,普通家庭主动进行自我调适,通过“自我养老”“子女共担”的赡养责任分配方式及亲属网络的“养老资源互惠”方式等积极的家庭策略来干预和缓解家庭养老危机;此外,家庭养老功能的弥合,也得以依靠国家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但是,多元养老服务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家庭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取代,即使养老功能“失灵”,内涵发生改变,但老人们的情感交流、精神寄托与心理慰藉仍需在家庭内部实现,家庭养老依然是大多数老人理想的养老方式。

二、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孝道观念、代际支持与青年群体赡养行为的变迁:2006—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二、数据、变量和方法
    1. 数据来源
    2. 变量
    3. 分析策略
三、孝道观念、代际支持与赡养行为的变迁
    1. 双元孝道呈现分化特征,互惠性孝道日益提升
    2. 代际支持行为全面增强,生活照料增加最为明显
    3. 青年赡养行为全面增强,情感支持增加最为明显
四、青年赡养行为影响机制的稳定性
    1. 经济支持
    2. 生活照料
    3. 情感支持
五、总结与讨论

(3)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基础概念
        1.3.1 家庭和家庭结构
        1.3.2 代际关系和代际支持
        1.3.3 老年人和健康
    1.4 相关理论及发展
        1.4.1 家庭结构相关理论及发展
        1.4.2 代际支持相关理论及发展
        1.4.3 老年健康相关理论及发展
    1.5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1.5.1 家庭结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2 代际关系与代际支持国内外研究进展
        1.5.3 老年健康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文献评述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框架的提出
    2.2 预期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1 预期目标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第3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3.1 四川省农村老龄化宏观背景
        3.1.1 四川省农村老龄化水平空间格局
        3.1.2 四川省农村老年健康景观格局
    3.2 研究区域确定
    3.3 数据来源
        3.3.1 问卷设计
        3.3.2 实地调研
第4章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的划分及老年健康的测算
    4.1 家庭结构的划分和现状分析
        4.1.1 家庭结构划分标准
        4.1.2 样本区家庭结构现状
    4.2 代际支持的划分和现状分析
        4.2.1 代际支持划分标准
        4.2.2 样本区老人获得代际支持现状
    4.3 老年健康的测算和现状分析
        4.3.1 老年健康测算
        4.3.2 样本区老年健康水平现状
    4.4 研究小结
第5章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及老年健康的相互关系
    5.1 家庭结构对代际支持的影响
        5.1.1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经济支持的影响
        5.1.2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情感支持的影响
        5.1.3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生活照料的影响
    5.2 代际支持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2.1 代际支持对老年生理健康的影响
        5.2.2 代际支持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2.3 代际支持对老年自评健康的影响
    5.3 家庭结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1 居住安排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2 子女数量和性别结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3 劳动力迁移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4 研究小结
第6章 代际支持的中介作用及三者耦合机制分析
    6.1 代际支持在家庭结构与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6.1.1 代际支持在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1.2 代际支持在子女数量与性别结构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1.3 代际支持在劳动力迁移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2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老年健康的耦合机制分析
        6.2.1 研究方法和模型设定
        6.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2.3 结构方程模型耦合结果分析
    6.3 研究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2.1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相互关系
        7.2.2 中介效应和耦合机制
    7.3 关于提高农村养老水平的思考
    7.4 研究的创新点和未来研究展望
        7.4.1 研究创新点
        7.4.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城乡对比视角下养老保障、子女特征对中国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城乡差异
    第三节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概念和理论视角
    第二节 实证研究
    第三节 文献评价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分析思路与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视角和研究假设
    第三节 数据、变量与方法
第四章 现象描述
    第一节 样本基本情况
    第二节 养老保障、子女变量和劳动参与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养老保障和劳动参与
    第一节 养老保障类型、水平和劳动参与
    第二节 参保对劳动参与的内生性问题及解决
    第三节 城乡异质性分析
第六章 子女因素和劳动参与
    第一节 子女特征和劳动参与
    第二节 城乡异质性分析
    第三节 代际异质性分析
第七章 子女特征对劳动参与影响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子女特征对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机制
    第二节 影响机制的再检验
    第三节 城乡异质性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讨论及政策意涵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研究 ——基于两类代际关系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文献评述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现状
    一、X小区概况和资料收集
        (一)X小区概况
        (二)资料收集
    二、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现状
        (一)城市家庭代际关系非对称
        (二)亲代的态度
        (三)子代的态度
    三、小结
第二章 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类型
    一、和谐型代际关系
        (一)和谐型代际关系
        (二)和谐型代际关系的特点
        (三)城市家庭代际关系和谐的表现
    二、矛盾型代际关系
        (一)矛盾型代际关系
        (二)矛盾型代际关系的特点
        (三)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矛盾的表现
    三、小结
第三章 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
    一、消耗亲代的养老资源
    二、合理化子女的不当行为
        (一)主动揽责任:为教育失败买单
        (二)对“孝”的重新定义
    三、亲代受家庭主义束缚严重
        (一)亲子一体式的捆绑
        (二)亲代责任伦理被无限扩大
第四章 缓解城市家庭代际关系非对称的对策
    一、加强子代独立意识
    二、重塑家庭成员的观念
        (一)改变亲代“揽责任”的观念
        (二)增强子代“孝”的情感动机
    三、减轻家庭对亲代的束缚
        (一)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二)构建新家庭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6)亲代支持对农村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
        1.3.1 亲代支持
        1.3.2 子女赡养行为
    1.4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关于亲代支持的研究
    2.2 关于子女赡养行为的研究
    2.3 关于亲代支持与子女赡养行为的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农村老年人口的亲代支持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
    3.2 亲代支持的变量说明
    3.3 农村老年人口给予子女的早期支持
    3.4 农村老年人口给予子女的近期支持
第四章 农村子女的赡养行为分析
    4.1 子女赡养行为的变量说明
    4.2 子女对农村老年人口的经济支持
    4.3 子女对农村老年人口的精神慰藉
    4.4 子女对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
    4.5 亲代支持与农村子女赡养行为的交叉分析
第五章 亲代支持对农村子女经济赡养行为的影响
    5.1 亲代支持对农村子女经济赡养行为影响的研究假说
    5.2 亲代支持对农村子女经济赡养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回归分析
    5.3 亲代支持对农村子女经济赡养行为影响的机制分析
        5.3.1 中介模型设定
        5.3.2 亲代支持对中介变量的影响
        5.3.3 中介效应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亲代支持对农村子女精神慰藉赡养行为的影响
    6.1 亲代支持对农村子女精神慰藉赡养行为影响的研究假说
    6.2 亲代支持对农村子女精神慰藉赡养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模型设定
        6.2.2 回归分析
    6.3 亲代支持对子女精神慰藉赡养行为影响的机制分析
        6.3.1 中介模型设定
        6.3.2 亲代支持对中介变量的影响
        6.3.3 中介效应分析
        6.3.4 稳健性检验
第七章 亲代支持对农村子女生活照料赡养行为的影响
    7.1 亲代支持对农村子女生活照料赡养行为影响的研究假说
    7.2 亲代支持对农村子女生活照料赡养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7.2.1 模型设定
        7.2.2 回归分析
    7.3 亲代支持对农村子女赡养行为(生活照料)影响的机制分析
        7.3.1 中介模型设定
        7.3.2 亲代支持对中介变量的影响
        7.3.3 中介效应分析
        7.3.4 稳健性检验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子女赡养行为及父母健康福利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村子女外出就业对其赡养行为的影响研究
        1.2.2 农村家庭子女赡养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1.2.3 农村子女外出就业对父母健康的影响研究
        1.2.4 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与说明
    1.6 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外出就业劳动力
        2.1.2 农村留守老人
        2.1.3 家庭养老与子女赡养
    2.2 家庭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
        2.1.1 家庭中的生产与时间分配
        2.1.2 家庭中的利他主义
        2.1.3 健康资本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
    3.1 劳动力转移影响子女赡养行为的理论机制
    3.2 数据、变量与描述性分析
        3.2.1 数据说明
        3.2.2 主要变量及其设定
        3.2.3 外出子女与非外出子女的特征及赡养行为差异的描述性分析
    3.3 实证分析与结果
        3.3.1 计量模型与估计方法
        3.3.2 外出就业子女赡养行为变化:经济支持VS生活照料
        3.3.3 外出就业子女的精神赡养行为
        3.3.4 稳健性检验
        (一)样本调整
        (二)模型设定调整
        (三)倾向得分匹配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家庭子女赡养行为的性别差异
    4.1 研究背景
    4.2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4.2.1 子女赡养行为的性别差异与代际差异
        4.2.2 影响赡养行为性别差异变化的机制分析
    4.3 儿子和女儿的特征及赡养行为差异的描述性分析
    4.4 代际视角下子女赡养行为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4.4.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4.4.2 基础回归结果与分析
        4.4.3 稳健性检验
    4.5 影响赡养行为性别差异的机制分析
        4.5.1 女性地位
        4.5.2 家庭子女数量
        4.5.3 传统性别观念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家庭子女外出就业与父母健康
    5.1 农村子女外出就业影响父母健康的理论机制
    5.2 数据说明、变量设定与描述性统计
        5.2.1 数据说明
        5.2.2 主要变量及其设定
        5.2.3 留守父母与非留守父母特征及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5.3 子女外出就业对父母健康影响的总效应
        5.3.1 计量模型与估计方法
        5.3.2 基础回归结果
        5.3.3 子女外出就业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4 子女外出就业总效应的中介机制:时间与金钱,孰轻孰重?
        5.4.1 子女外出就业对父母经济支持和时间分配的影响
        5.4.2 子女经济支持与隔代照料的中介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外出子女通讯联系对父母精神健康的影响
    6.1 研究背景
    6.2 基于Grossman健康需求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模型
        6.2.1 理论分析
        6.2.2 实证模型
    6.3 外出就业子女通讯联系与父母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
        6.3.1 数据说明
        6.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 外出就业子女影响父母精神健康的实证结果与讨论
        6.4.1 基础回归
        6.4.2 稳健性检验
        (一)精神健康衡量指标调整
        (二)通讯联系变量设定调整
        (三)内生性的进一步讨论
        6.4.3 外出子女通讯联系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上海市子女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文献来源及分析
        2.1.1 文献来源
        2.1.2 研究热点分析
    2.2 国内家庭养老研究现状
        2.2.1 家庭养老方面的有关研究
        2.2.2 家庭养老责任的有关研究
        2.2.3 家庭养老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
    2.3 国外家庭养老研究现状
        2.3.1 家庭养老方面的有关研究
        2.3.2 家庭养老责任的有关研究
        2.3.3 家庭养老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
        2.3.4 家庭养老支持力的有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界定
    3.2 子女家庭养老责任承担实现方式的内容
        3.2.1 经济支持
        3.2.2 生活照料
        3.2.3 精神慰藉
    3.3 理论基础
        3.3.1 需求层次理论
        3.3.2 社会交换理论
        3.3.3 责任内化论
第四章 上海市家庭养老政策分析及国内外经验借鉴
    4.1 上海市家庭养老现行政策分析
        4.1.1 家庭养老政策梳理
        4.1.2 支持家庭承担养老责任内容分析
    4.2 国内外家庭养老概况及经验借鉴
        4.2.1 国内家庭养老概况
        4.2.2 国外家庭养老相关政策梳理
        4.2.3 家庭养老经验借鉴
    4.3 小结
第五章 子女承担家庭养老责任实现方式的调查设计
    5.1 调查地点介绍
        5.1.1 上海家庭养老概况介绍
        5.1.2 实践调查背景
    5.2 研究变量体系及基本研究假设
        5.2.1 研究变量体系变量框架的构建
        5.2.2 基本假设的提出
        5.2.3 可信度分析
        5.2.4 样本调查结果描述性统计
第六章 子女承担家庭养老责任实现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研究变量的分析及选择
        6.1.1 因变量
        6.1.2 自变量
    6.2 各变量与家庭养老实现方式的相关性检验
    6.3 多元线性回归估计
        6.3.1 多元回归模型的初步建立
        6.3.2 经济支持的多元回归估计
        6.3.3 生活照料多元回归估计
        6.3.4 精神慰藉多元回归估计
    6.4 基本假设检验与实证结果分析
        6.4.1 基本假设检验
        6.4.2 产生显着影响的因素讨论
        6.4.3 未产生显着影响因素的讨论
    6.5 分析结果
    6.6 小结
        6.6.1 殷实经济状况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
        6.6.2 高等教育协助深化养老观念
        6.6.3 和睦家庭关系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6.6.4 婚姻状况影响家庭代际关系
        6.6.5 父母身体状况改变养老意愿
第七章 改善子女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现状的思路与建议
    7.1 总体思路
        7.1.1 以提升家庭成员承担养老责任意愿为基本目标
        7.1.2 以家庭承担养老责任为导向
        7.1.3 以老年家庭为政策对象
        7.1.4 加强养老政策与家庭衔接力度
        7.1.5 明确政府发挥家庭养老作用的领域
        7.1.6 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机制广泛参与
        7.1.7 经济、法律与道德实施手段三者统一
    7.2 推进和支持子女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政策建议
        7.2.1 弘扬宣传孝道文化打造和谐家庭
        7.2.2 经济支持提升责任承担能力
        7.2.3 完善家庭养老规范化与法制化制度
        7.2.4 构建全方位家庭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7.3 促进老年人实现积极养老的政策建议
        7.3.1 关注老年人生理与心理层面健康
        7.3.2 帮助再就业实现老年人社会参与感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上海市子女承担家庭养老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转型期我国农村养老家庭责任及引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文献综述
        1.3.2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主成分分析法
        1.4.3 Logistic回归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社会转型期
        2.1.2 家庭养老
        2.1.3 家庭责任
        2.1.4 家庭功能
        2.1.5 家庭政策
    2.2 理论分析
        2.2.1 交换理论与社会支持
        2.2.2 福利多元主义
        2.2.3 责任内化理论
        2.2.4 责任分担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型期农村家庭变迁及家庭责任主要内容和困境
    3.1 转型期农村家庭的变迁
        3.1.1 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
        3.1.2 农村的家庭功能的变更
        3.1.3 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
    3.2 农村养老中家庭责任定位
        3.2.1 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处于基础地位
        3.2.2 农村家庭养老责任定位的演变
    3.3 农村养老中家庭责任的内容
        3.3.1 经济供养
        3.3.2 生活照料
        3.3.3 精神慰藉
        3.3.4 医疗照护
    3.4 家庭在履行农村养老责任中面临的困境
        3.4.1 农村家庭养老责任履行主体的减少
        3.4.2 农村家庭养老压力逐渐增大
        3.4.3 家庭代际责任的转化
        3.4.4 转型期农村的养老观念的淡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责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影响因素选取
    4.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取及界定
        4.2.1 主成分分析法与影响因素提取
        4.2.2 性别因素
        4.2.3 经济供养因素
        4.2.4 生活照料因素
        4.2.5 精神慰藉因素
        4.2.6 保险保障因素
        4.2.7 居住安排因素
    4.3 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的影响机理分析
        4.3.1 二元Logistic回归
        4.3.2 居住安排影响最为显着
        4.3.3 精神文化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4.3.4 经济与性别等因素影响不明显
    4.4 家庭养老责任的案例分析
        4.4.1 调研概述
        4.4.2 W镇家庭养老责任的典型案例
        4.4.3 W 镇家庭养老责任履行状况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家庭养老责任履行的引导机制
    5.1 国外经验的借鉴
        5.1.1 亚洲国家履行家庭责任的措施
        5.1.2 亚洲国家经验的借鉴
    5.2 农村家庭养老责任履行方式及途径引导
        5.2.1 农村家庭成员直接承担家庭的养老责任
        5.2.2 农村家庭成员间接承担家庭的养老责任
    5.3 家庭养老责任的制度约束及伦理引导
        5.3.1 完善引导农村家庭养老责任履行的制度体系
        5.3.2 重构家庭养老责任的孝道伦理
    5.4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5.4.1 引导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
        5.4.2 引导农村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进农村家庭履行养老责任的家庭政策建议
    6.1 建立实施家庭照护津贴制度
        6.1.1 建立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护的津贴制度
        6.1.2 对家庭照护者的补助
    6.2 减免外出务工人员履行农村家庭养老责任的税收及补贴政策
        6.2.1 外出务工人员的税收减免
        6.2.2 外出务工人员的住房保障
        6.2.3 老年人随迁落户优惠政策
    6.3 鼓励农村外出人员回乡务工
        6.3.1 鼓励外出妇女就近就业
        6.3.2 提高返乡创业的外出务工者的人力资本水平
        6.3.3 对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家庭养老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基于Z村老年人的养老实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田野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三、关于家庭养老的研究
    四、关于国家与家庭的研究
第三章 家庭养老及其产生
    一、家庭养老的传统内涵:“家人”与“在家”相结合
    二、家庭养老实现的基本条件
        (一)子女的数量、养老意愿和养老能力
        (二)代际共居的居住方式
    三、家庭养老产生的社会基础
        (一)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二)政治基础:“家国同构”
        (三)文化基础:“孝道文化”
        (四)舆论基础:“熟人社会”
第四章 家庭养老的现实困境
    一、外在表现: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一)“不够花”:经济支持不足
        (二)“没人管”:生活照料缺失
        (三)“没意思”:精神慰藉弱化
    二、内在机制:家庭养老面临的结构困境
        (一)“少子化”:养老资源匮乏
        (二)“流动”与“分离”:代际分开居住
        (三)“新孝道”:养老文化转变
        (四)“私密”与“疏离”:公众舆论式微
    三、家庭养老困境之因(一):基于家庭变迁的角度
        (一)家庭结构小型化与家庭养老困境
        (二)家庭功能收缩化与家庭养老困境
        (三)家庭关系情感化与家庭养老困境
        (四)家庭观念个体化与家庭养老困境
    四、家庭养老困境之因(二):基于国家行为的角度
        (一)国家与家庭养老基础的瓦解
        (二)国家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削弱
第五章 走出家庭养老困境
    一、老年人的应对策略
        (一)老人的养老逻辑:“情感大于责任”
        (二)老人的养老选择:“去子女化”趋势
    二、子女与亲属的应对策略
        (一)“子女共担”的赡养责任分配策略
        (二)亲属网络的“养老资源互惠”策略
    三、家庭养老的弥合:制度支撑与社会支持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二)制定养老制度和政策
        (三)养老主体多元化发展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家庭养老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二、讨论:家庭养老模式不可取代
        (一)家庭养老特质与老人养老意愿的耦合
        (二)家庭养老优势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耦合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孝道观念、代际支持与青年群体赡养行为的变迁:2006—2017[J]. 袁佳黎,刘飞,张文宏. 中国青年研究, 2022(01)
  • [2]父母帮助与子女赡养行为——兼议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 詹韵秋.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21(05)
  • [3]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D]. 曹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4]城乡对比视角下养老保障、子女特征对中国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D]. 朱艳婷. 南京大学, 2020(09)
  • [5]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研究 ——基于两类代际关系比较[D]. 柯玉婷.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1)
  • [6]亲代支持对农村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研究[D]. 许莉莎. 沈阳农业大学, 2020
  • [7]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子女赡养行为及父母健康福利影响研究[D]. 张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8]上海市子女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研究[D]. 张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9]转型期我国农村养老家庭责任及引导机制研究[D]. 张以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家庭养老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基于Z村老年人的养老实践调查[D]. 袁娜.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生活安排对子女抚养行为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