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一、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云[1](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网生一代”,青年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尽情享受着互联网时代的高效与便捷,广阔的网络天地也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但与此同时,网络成瘾、情感淡漠、价值脱轨、言行失德等负面问题在大学生网络圈子中屡屡现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助推大学生突破网络发展困局,正确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网络媒介素养,筑牢网络不良信息免疫防线,培育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时代课题。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作为研究基础,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问卷实证分析与多学科理论交叉等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展开了多维度、立体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梳理了文章研究缘起与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具体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是全文的研究基础和逻辑起点。第二章详细阐述了本文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着重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第三章依托问卷调查数据,从大学生自身情况、学校培育环境以及社会培育环境对当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总结,发现无论是大学生自我培育实践,还是学校培育工作,抑或社会培育环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与偏离。第四章紧扣第三章问题研究方向,深入剖析和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存在问题背后的实际影响因素,认为大学生自我认知与行为不成熟,学校对培育工作认识不到位以及社会培育保障条件不健全是阻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发展完善的主要原因。第五章以归因分析为依据,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提出应构建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充分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主观能动性,大力拓宽学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渠道,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的社会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环境,是全文研究的最终归宿与逻辑终点。

杜林姗[2](2021)在《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快速更新与发展,也为教育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就高校思政课而言,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辅助思政课教与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前沿论点之一。随着网络的渗透和深入,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为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带来新考验和新机遇。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理大学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也正因如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对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大理大学作为滇西地区重要的高校之一,地处民族地区,民族学生和留学生的存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大理大学要想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借助网络,不断完善和丰富思政课教学方法。本研究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探究的基础上,以网络时代作为研究背景,以大理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教师访谈法,对融入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由绪论、正文、结语组成,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综述。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并对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进行阐述。第三章立足于大理大学进行调查,并对网络时代下思政课教学方法使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做下铺垫。第四章对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通过上述理论数据和调研数据的支撑,主要从启示和对策两方面入手,提出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思路,从而更好的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柏银[3](2021)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是思想政治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她。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鲜明并且意义重大,高校对于如何更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工作也做出了许多尝试。为了达到培养和育人的主要目的,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和优化,对于促进该问题的建设和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社会环境各种因素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环境所产生的作用和价值观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环境对人产生影响,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性格和行为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人们还可以通过改造周围的环境;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有目标、有规律的改造,使其更好地推动和促进。“环境与人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本文研究的理论逻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与问题”是本文研究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的逻辑分析,本文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目标、原则和途径。综上所述,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现状,本文从其研究思路、方法、研究目标、主要问题和研究创新点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都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包括第二、第三和第四章。第二章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对相关环境概念进行概括,最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首先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时空和目标角度进行时代背景的定位;其次,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最后,从多方面的理论和多学科的角度介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的学科理论,奠定了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相关数据,了解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环境部分在高校存在着哪些问题,哪些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问卷中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对现状的研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第四章主要总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目标、原则和路径,本部分首次提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针对哪些问题进行改善,这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存在问题”的方面进行系统解释的基础上开展的,也就是建设的具体内容。为了优化新时代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根据前文所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别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的路径,并将它们结合起来,共同达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目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第三部分为结论与展望。主要内容是对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和结论做出了全面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提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一些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未来的研究与探索工作指明了方向。

范丽君[4](2020)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文中提出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之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到不断壮大,经历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发展进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同样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由经验型到科学化的认识阶段,大致可分为管控应对阶段、主动探索阶段、深化研究阶段,并朝着学科化方向发展。虚拟实践性是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依据;交互主体性是构建主体间性教育思维的前提基础;隐蔽渗透性是运用潜隐性教育方式的重要依据。结合调查问卷结果检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其教育者封闭的教育思维、“去现实化”的教育内容、孤立的教育载体、单一的话语体系等问题,是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低实效性、少针对性的主要原因。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接受理论提出了“走向读者”这样一个新思路,由“文本中心论”转向了“读者中心论”,是美学研究领域方法论的根本性转变。借鉴接受理论“接受者中心”、“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读者参与”、“审美经验”、“审美距离”、“偏离效应”等概念,对解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借鉴接受理论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二者在理念、要素、过程、环节等方面的相似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理论的内在动力。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本文借鉴接受理论构建一个包括理念创新、内容优化、载体运用、话语变革在内的创新体系,四个要素分别处于创新体系的核心层、根本层、渠道层和表象层,彼此联系、相互交织,共同发挥协同创新效应。接受理论认为读者作为接受者在文学价值结构中处于灵魂地位,是文学价值创造的直接参与者。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性和创新超越性。接受理论中“接受者中心”的观点启示教育者要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对话性、差异性和发展性。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受众至上”的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趋势的应然选择。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要密切关注接受主体的思想行为特点、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培养大学生主体性能力来实现。“期待视野”是读者基于自身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一种审美期待,它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效果。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是促使其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教育者要充分关注大学生指引导向需求、沟通交流需求、表达自我需求,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符合大学生的“期待视野”,又要力求满足其“创新期待”。按照生活化、人文性、时代感的优化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网络“三观”教育作为基础性内容,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政治引领,创新媒介素养教育。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阅读对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方式以互动性、体验性、参与感为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应当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目的性与渗透性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教育性和参与性共存的原则,有效利用微博、微信、APP等“微”平台,开发推广“严肃游戏”,加快建设“慕课”、“微课”等“移动”课堂。“召唤结构”是由作家建构、由读者对未定点及空白进行确定和填充的结构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教育者用话语体系建构起“召唤结构”。教育者要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的“偏离效应”。根据网络语言“泛话语权”、“小叙事”、“可视化”的特点,按照提高话语体系的“引导力”、“渗透性”、“柔性化”的原则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掌握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拓展话语资源,精心组织话语形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左殿升[5](2020)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文中提出网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治理和国家网络安全工作,他多次强调“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互联网正在成为西方国家新一轮和平演变和实施网络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背景,关乎政治稳定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提升。政治认同是政治获得合法性的前提,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是执政党的生命线。互联网的出现使政治认同的原有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但重塑着政治认同的新形态,而且使传统社会的政治认同差异出现扩大趋势,网络时代政治认同的变化正成为一种影响国家安全的新的风险因素,互联网引发了全新的政治和政党安全问题。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情况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政治认同效果,决定着中国政治稳定、政治进程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受到网络影响最为深重,互联网正在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最大“变量”。正是由于网络大环境的差异影响、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的差异作用和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构成,造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呈现。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具有极强的放大作用,需要高度警惕、有效应对。本研究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6所不同类型高校27174名不同学历在校大学生中展开大规模问卷调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大学生政治认同进行“可视化”呈现。将政治认同分为身份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文化认同、发展认同等六个方面构成,设置了权利认知、利益认知、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满意度等五个影响变量,围绕不同性别、民族、学历、政治面貌、生源地等1 1个维度进行整体性和差异性大数据分析。研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全面厘清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知认同基本状况和差异特征,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精准“画像”;二是,深入分析网络时代不同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作用,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准确“把脉”;三是,系统构建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的对策路径,为网络时代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赋能”。研究发现,互联网极大拓展政治生态空间、极大激发大学生政治权利意识、极大焕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极大影响大学生行为观念;大学生身份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文化认同、政策认同以及发展认同,两两之间分别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并且都与政治认同整体正向相关;大学生权利认知、利益认知、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满意度等五大影响因素相互之间高度相关,并且都与政治认同整体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向好,相较于党的十八大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差异明显:低度认知与高度认同存在悖论,宏观认同与微观认同存在失衡,情感热爱与行为疏离存在矛盾,整体认同与群体认同存在差异。网络时代应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需要增强整体认同,消解差异分歧,要从变量到增量,创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良网络环境,全面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从网下到网上,夯实党和政府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效能、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努力让青年学生有更多获得感;从边缘到中心:彰显政治认同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粗放到精准:精准对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精准应对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不同影响因素和不同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差异。

邵秀英[6](2020)在《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认为网络环境给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群体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网络和研究生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就成为一个非常必要而紧迫的课题,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在网络环境下扬长避短、促进高水平人才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推动“双一流”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任务。本文在查阅及总结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首先,交代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然后对与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相关的概念进行概述。其次,写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先从横向说明了网络环境下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又从纵向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及21世纪以来为节点说明了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历史演变,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再次,根据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现状,从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人四个角度归纳总结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进而提出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王欣[7](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高等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关系全局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与人的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环境影响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完善人格、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人可以改造环境,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使其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本研究的价值逻辑;“环境与人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本研究的理论逻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与问题”是本研究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分析,本文探索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内容、原则和路径。具体而言,本文在结构上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创新点。这一部分为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相关概念及研究基础。首先,对“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时空和目标角度进行时代背景的定位;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些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展开论述;再次,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为后续研究奠定实践基础。最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的学科理论,奠定了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与功能。这部分基于研究论文的必要性,详细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广泛性、复杂性、开放性、可塑性、意识形态性五大特征和物质保障、价值导向、感染熏陶、行为约束、精神动力五大功能。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与问题。这是本文的“分析问题”部分,占据了较大篇幅。主要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网络环境六个子系统逐个展开分析研究。每个部分包含基本概念阐释和现状论述,通过对现状的研究,逐步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尚且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也是本研究的现实逻辑。第五部分主要阐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在前文系统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部分首先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针对哪些问题进行优化,也就是优化的具体内容。第六部分在前一部分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要优化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具体措施。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和路径两个方面尝试提出具体思路。这一部分与前一部分共同构成了本文的“解决问题”部分,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对研究的内容与结论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提出了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未来的研究与探索指明了方向。

徐焕[8](2020)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环境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以其资源丰富性和复杂性、开放性和交互性、虚拟性和真实性等特征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大学生开始通过网络加大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这需要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以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是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政治辨别能力和理性的政治参与能力的重要保障。如何做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工作,是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人都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基础性理论,包括网络环境和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内涵、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特征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阐述。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现状,得到一系列统计数据,掌握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知有待深化、大学生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有待增强。大学生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环境复杂、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创新性不高、家庭政治素养教育责任缺失以及大学生利用网络提升政治素养的自主性较弱。在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从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形成“四位一体”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体系,形成强有力的良性教育合力,增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具有崇高政治素养的优秀青年人才。

赵欣悦[9](2020)在《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技术发展的迅速,使人们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推动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媒体化的发展。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总体不强,论文基于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研究现状和不足,从主体、内容、方式、机制和环境五方面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论文主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首先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概念、特征、学理依据和必要性入手,在内容构建、传导方式和教育过程三方面阐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比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理论分析了学理依据,由此探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其次,为了加强论文的说服力,针对目前高校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了问卷内容和调查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论文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成绩和不足两方面进行概述,这一部分总结了高校在网络平台建设的规模、学生自主认知程度、教育内容范围和教学模式这四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分析了教育话语权缺失、教育形式上创新不足、教育机制的不完善和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总结出整体的不足。进而研究发生此现状的影响因素,这部分主要从主体、内容、方式、机制和环境这五方面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最后,全文的重点放在如何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强调应注重“全主体”的功能完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政治、思想和心理三方面上丰富教育内容,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创新教育方式,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提升教育机制的建设,积极响应党的领导,依法维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钟敏丰[10](2020)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研究》文中指出在网络与高校教育结合的过程中,生成了高校网络文化:它是现代网络技术与高校文化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高校这一特定领域为传播范围,以高校校园文化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网络传播而产生的新文化,是高校在教学、工作、生活等活动中与网络结合形成的精神和物质的总和。高校网络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其他消极反动的思潮就会占领。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网络文化思想阵地,更有针对性地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本研究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的背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以广西高校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广西高校在网络文化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广西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对策研究。本文一共有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现状调查,第四部分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提升对策,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语。正文的第二部分阐述了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对高校网络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高校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三者的关系,厘清了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高校网络文化具有传播特征、主体特征、结构特征和新时代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舆情舆论引导功能、精神激励凝聚功能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基本原则包括政治方向性原则、隐性教育原则和合力育人性原则,最后还探讨了实现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所需要的载体和条件,以及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途径。正文的第三部分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现状调查及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对高校网络文化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了说明,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高校网络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队伍不精良、高校网络文化传播引导力不足、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不充分、高校网络文化体制机制不健全、高校网络文化的舆论监管不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单一化和外界复杂文化冲击高校网络文化。正文的第四部分针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效果的对策。通过提出建立和完善网络文化育人专业队伍、丰富和发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内容、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平台建设、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体制机制、把好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宣传舆论关和整合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主体合力这几个方面的对策,以期为更好开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视角创新
        1.5.2 研究思路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网络媒介素养
        2.1.2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2.1.3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2.2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构成要素
        2.2.1 网络媒介认知素养
        2.2.2 网络媒介情感素养
        2.2.3 网络媒介行为素养
        2.2.4 网络媒介创生素养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内在联系
        2.3.1 原则的相通性
        2.3.2 内容的相关性
        2.3.3 目标的相似性
    2.4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2.4.1 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2.4.2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诉求
        2.4.3 推动国家网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5 理论基础
        2.5.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5.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2.5.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
        2.5.4 “使用与满足”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3.1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概况
        3.1.1 调查内容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过程
        3.1.4 信效度检验
    3.2 大学生自我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相对不足
        3.2.1 网络媒介认知素养较缺少
        3.2.2 网络媒介情感素养较缺乏
        3.2.3 网络媒介行为素养较缺失
    3.3 学校思政工作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相对不够
        3.3.1 思政教育教学涉及网络媒介素养内容不多
        3.3.2 思政工作队伍网络媒介素养教学能力不足
        3.3.3 校园思政工作网络媒介素养文化氛围不浓
    3.4 社会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环境状况相对不佳
        3.4.1 个别网络媒体传播行为偏离主流意识
        3.4.2 网络“信息茧房”加剧受众信息失衡
        3.4.3 网媒平台“把关”不严凸显管理漏洞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4.1 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自我认知行为不成熟
        4.1.1 思辨能力较弱导致大学生网络认知偏差
        4.1.2 价值判断较低导致大学生网络情感淡漠
        4.1.3 法律意识较差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
    4.2 学校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工作认识不到位
        4.2.1 不注重借势网络媒介发展推进思政教育观念更新
        4.2.2 不注重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4.2.3 不注重对高校现有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提升
    4.3 社会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保障条件不健全
        4.3.1 少数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明显缺失
        4.3.2 信息技术发展负面效应日益突显
        4.3.3 社会发展迅速政策法规相对滞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路径
    5.1 完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主观能动性
        5.1.1 丰富媒介知识培养较强的网络媒介思辨能力
        5.1.2 内化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网络媒介道德价值
        5.1.3 增强法治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媒介行为习惯
    5.2 强化学校引导,大力拓宽学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渠道
        5.2.1 加强思政课程网络媒介素养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结合
        5.2.2 促进思政队伍网络媒介素养理论研究与教育水平提升
        5.2.3 强化思政工作网络媒介素养舆论环境与文化氛围营造
    5.3 激活社会参与,努力创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良好环境
        5.3.1 媒体:大力加强网络行为的规范和自律
        5.3.2 平台:持续推进信息技术的优化与完善
        5.3.3 政府:不断完善制度监管的支撑和保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预期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2)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研究文献的综述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4.关于网络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时代
        (二)教学方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混合学习理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发展的切实需要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课堂活力的客观需要
第二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及分析
    一、现状调查及基本情况概述
        (一)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二)问卷设计
        (三)问卷发放及回收
        (四)访谈调研设计
    二、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基本认识
        (二)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认识
        (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
        (四)学生对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方法的认识
        (五)教师对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认识
    三、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一)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2.案例教学法
        3.小组讨论法
        (二)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教学方法
        1.雨课堂
        2.慕课
        3.翻转课堂
        (三)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特征分析
        1.教学方法应用具有混合性
        2.教学方法推进具有渐进性
        3.教学方法转变认知态度具有差异性
        4.教学方法革新具有滞后性
        (四)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取得的教学成效
        1.学生学习获得感有所增强
        2.学生学习自主性有所提升
        3.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得到提升
        4.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活力明显得到提升
        5.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推动
第三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网络学习自觉性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网络自控能力较差
        2.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二)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对网络技术手段过度依赖
        2.对现代教学手段使用不足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网络载体建设滞后
        2.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二、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受多重思想影响和冲击
        (二)网络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三)学校重视力度不到位
        (四)教学资金短缺导致网络环境建设滞后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启示与对策
    一、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
        (一)更新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二)加速完善网络基础建设,构建创新载体
        (三)加快革新教学手段,引入创新技术
        (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树立创新素养
    二、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对策
        (一)学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增强主体意识
        1.主动提升自身网络素养
        2.培养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师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提升综合实力
        1.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
        2.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
        (三)学校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1.完善校园网络载体建设
        2.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
        3.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创新之处
        1.6.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6.2 创新点
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与要求
        2.1.1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2.1.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述
        2.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
        2.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2.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2.3.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2.3.3 情景认知理论
        2.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思想
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3.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问卷调查情况
        3.1.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3.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社会环境的问题
        3.2.2 校园环境的问题
        3.2.3 家庭环境的问题
        3.2.4 网络环境的问题
    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社会环境的重重挑战
        3.3.2 校园环境中的心理影响
        3.3.3 家庭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3.3.4 网络环境中的价值冲击
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目标、原则与路径
    4.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目标
        4.1.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
        4.1.2 坚持“以人为本”,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互利性原则
        4.2.3 自主性原则
        4.2.4 协同性原则
    4.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路径
        4.3.1 优化社会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4.3.2 纯化校园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提供内部氛围
        4.3.3 营造家庭氛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4.3.4 净化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搭建平台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文献综述简析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一) 理论基础
        (二) 知识借鉴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维度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成果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及有效运用
        (一) 虚拟实践性: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石
        (二) 交互主体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前提基础
        (三) 隐蔽渗透性:运用潜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依归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检视及归因分析
    一、教育思维封闭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 教育者对网络“新变化”认识不足
        (二) 教育者对受众维度的考量不够
    二、教育内容疏离现实降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
        (一) 教育者缺少对大学生内在需求的研读
        (二) 教育内容对现实生活缺少解读和反思
        (三) 教育内容创新不足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网络载体孤立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度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缺少吸引力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未形成合力
        (三) 教育者网络载体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四、话语体系单一消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一) 平等话语观念缺位
        (二) 话语资源单一匮乏
        (三) 话语方式恰适性不足
        (四) 话语影响力逐渐式微
第三章 接受理论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启示
    一、接受理论的创立及运用
    二、接受理论重要观点解析
        (一) “接受者中心”
        (二) “隐含的读者”
        (三) “审美经验”
        (四) “期待视野”
        (五) “召唤结构”
        (六) “读者参与”
    三、接受理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一) 现实需求: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二) 内在动力:二者在要素、过程等方面的相似性
    四、基于接受理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构想
        (一)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目标
        (二)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原则
        (三)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素
第四章 视角转向:树立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接受者中心”彰显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一) 接受理论中“接受者中心”的内涵
        (二)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特点
        (三) “接受者中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二、树立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逻辑必然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的本质体现
        (二) 确立“受众至上”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
        (三) 顺应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趋势的应然选择
        (四)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逻辑起点
    三、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现路径
        (一) 关注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二) 实现与大学生的平等对话
        (三) 强化大学生网络主体能力
第五章 内容优化:契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一、“期待视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依据
        (一) 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的内涵及启示
        (二) 探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在遵循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征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设计
        (一) 网络“三观”教育:突出主导性内容
        (二) 网络道德教育:强化根本性内容
        (三) 网络政治教育:优化主体性内容
        (四) 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拓展性内容
第六章 载体运用: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互动”
    一、“互动参与”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着力点
        (一) 接受理论中读者参与的重要意义
        (二) 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方式的特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内部考量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特征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实践样态
        (一) 见“微”知着——“微”平台的有效利用
        (二) 身临其“境”——严肃游戏的开发使用
        (三) “移动”课堂——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
第七章 话语变革: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召唤结构”
    一、“召唤结构”为话语产品创设意义“空白”
        (一) 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
        (二) 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
        (三) 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的“偏离效应”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内在依据
        (一) 网络语言特点
        (二) 话语变革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理路
        (一) 掌握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二) 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
        (三) 精心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
        (四)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
        (五)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结语
附录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工具与问卷设计
    一、核心概念解析
        (一) 政治认同的概念解析
        (二) 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
        (三) 政治认同的差异
    二、理论分析工具
        (一) 马克思关于政治认同的理论
        (二) 政治社会化理论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
    三、问卷整体设计
        (一) 调查问卷整体设计
        (二) 问卷整体指标体系
第二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情境与表征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环境的新变化
        (一)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政治认知形态
        (二) 互联网提升了大学生政治权利认知
        (三) 互联网唤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表征
        (一)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复杂多元
        (二)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心态芜杂多变
        (三)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行为差异多端
第三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描述性实证分析
    一、全国性问卷调查概况
        (一) 问卷抽样调查实施
        (二) 样本人口学统计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差异分析
        (一) 身份认同
        (二) 制度认同
        (三) 政党认同
        (四) 文化认同
        (五) 政策认同
        (六) 发展认同
        (七) 小结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一) 权利认知差异
        (二) 利益认知差异
        (三) 政治参与差异
        (四) 政治沟通差异
        (五) 政治满意度差异
        (六) 小结
    四、不同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化作用
        (一) 权利认知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二) 利益认知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三) 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四) 政治沟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五) 政治满意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结构性分析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二、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三、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四、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五、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第五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问题与归因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主要问题
        (一) 低度认知与高度认同存在悖论
        (二) 宏观认同与微观认同存在失衡
        (三) 情感热爱与行为疏离存在矛盾
        (四) 整体认同与群体认同存在差异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 网络空间异质思想文化加剧呈现
        (二) 社会负面政治现象离心作用明显
        (三) 市场经济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够
        (五)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不足
第六章 网络时代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策略
    一、创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良网络环境
        (一) 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二) 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
        (三) 加强网络空间政治文化建设
    二、夯实党和政府执政基础
        (一) 提升党和政府网上网下的执政效能
        (二) 走好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
        (三) 增强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获得感
    三、彰显政治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 以高校党的建设统领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
        (二) 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三) 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四、精准对待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
        (一) 精准对待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差异问题
        (二) 精准对待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差异问题
        (三) 精准对待不同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差异问题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网络环境
        一、网络环境的含义
        二、网络环境的特点
    第二节 研究生与“三观”教育
        一、研究生
        二、“三观”教育
    第三节 实效性及“三观”教育实效性的衡量标准
        一、实效性
        二、“三观”教育实效性的衡量标准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及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规范研究生网络行为,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研究生“三观”教育是在当今网络环境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紧迫性
        一、加强网络监管,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要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一、成员构成的复杂性
        二、思想意识较独立
        三、心理压力较大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
        二、改革开放以来
        三、21世纪以来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的现状
        一、调查问卷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现状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内容不适应网络环境
        二、家庭对网络认识不足,教育方式单一
        三、“三观”教育环境复杂多变,教育效果不明显
        四、研究生自身网络运用能力不足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网络环境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
        二、网络化教育方式的融入及家长传统的教育理念
        三、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网络信息对研究生“三观”的冲击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第一节 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网络监管
        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二、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网络监管
    第二节 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对家长的网络教育
        一、加强对家长的网络教育
        二、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第三节 依托网络开展主题活动,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
        一、净化网络环境,依托网络开展主题活动
        二、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研究生社会责任感
    第四节 培养研究生群体网络应变能力
        一、研究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网络辨别能力
        二、提高网络应变能力,加强自我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现状
    4. 研究思路
    5. 研究方法
    6.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创新之处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
    1.1 新时代的内涵阐释
        1.1.1 新时代的时空内涵
        1.1.2 新时代的目标内涵
    1.2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1.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1.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
        1.2.4 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探讨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的实践基础
        1.3.1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
        1.3.2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
        1.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马克思主义理论
        1.4.2 教育学理论
        1.4.3 心理学、社会学理论
        1.4.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2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与功能
    2.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2.1.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
        2.1.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复杂性
        2.1.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开放性
        2.1.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可塑性
        2.1.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意识形态性
    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2.2.1 物质保障功能
        2.2.2 价值导向功能
        2.2.3 感染熏陶功能
        2.2.4 行为约束功能
        2.2.5 精神动力功能
第3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与影响
    3.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环境
        3.1.1 新时代中国对全球的贡献
        3.1.2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
        3.1.3 国际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
        3.2.1 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
        3.2.2 中国经济由“高速”转向“高质”
        3.2.3 经济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
        3.3.1 文化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3.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功能
        3.3.3 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3.4.1 社会环境的概念与特征
        3.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概念
        3.4.3 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环境
        3.5.1 “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界定
        3.5.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
        3.5.3 自然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6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3.6.1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相关概念
        3.6.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基本特征
        3.6.3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4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
    4.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
        4.1.1 体现在高校的办学定位中
        4.1.2 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4.1.3 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优化中
    4.2 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2.1 融入系统性的教材体系
        4.2.2 营造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
        4.2.3 彰显理论品格与理论魅力
        4.2.4 创新环境的呈现形式
    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4.3.2 共同理想教育
        4.3.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4.3.4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4.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4.1 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4.4.2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4.4.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4.5 开发与利用红色资源
        4.5.1 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
        4.5.2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4.5.3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
    4.6 营造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
        4.6.1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4.6.2 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条件
        4.6.3 有助于启迪高校大学生的思维
第5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与路径
    5.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
        5.1.1 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5.1.2 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
        5.1.3 立足主动构建的战略基点
        5.1.4 坚持整体协同的基本方略
    5.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路径
        5.2.1 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5.2.2 共享经济社会成果,促进高校思政工作资源整合
        5.2.3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以文化人校园文化环境
        5.2.4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搭建多方协同的大思政格局
        5.2.5 营造清朗网络环境,共筑新时代的青年精神家园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政治素养概述
    第一节 网络环境的含义与特征
        一、网络环境的含义
        二、网络环境的特征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内涵
        一、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含义
        二、大学生政治素养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特征
        一、理想性与现实性交替
        二、稳定性和可塑性并存
        三、理智性与非理性交织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一、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呼唤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设计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有待深化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信仰不够坚定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有待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有待增强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网络社会环境复杂影响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创新性不高
        三、网络环境下家庭政治素养教育责任弱化
        四、大学生利用网络提升政治素养的自主性较弱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对策
    第一节 优化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网络社会环境
        一、加强社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政治素养提升氛围
        二、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构建网上政治素养教育阵地
        三、依法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第二节 推动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一、完善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内容
        二、创新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方式
        三、提高高校教师的网络素养和政治水平
        四、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政治文化建设
    第三节 重视网络环境下家庭政治素养教育的引导作用
        一、营造网络环境下家庭政治素养教育氛围
        二、更新网络环境下家长政治素养教育理念
        三、提高网络环境下家长网上网下的政治素养
        四、履行家长监督管理子女网络政治行为的职责
    第四节 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自我提升
        一、提高网络环境下政治素养的自我认识能力
        二、加强网上网下政治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强化网上网下政治活动的自我实践能力
        四、提升网络环境下政治素养的自我评价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学理探究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界定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 内容构建上的多样性、开放性
        2. 传导方式上的互动性、渗透性
        3. 教育过程上的动力性、协同性
    (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依据
        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 人的需要理论
        3.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理论
    (四) 新时代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 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2.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正确导向
        3. 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动力
二、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卷调查
        1. 调查的设计和方法
        2.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成绩
        1. 网络平台建设初建规模
        2. 教育内容范围日益扩大
        3. 学生认知程度逐渐提升
        4. 协同育人模式更加立体
    (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足
        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缺失
        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不足
        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容乐观
三、 制约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 教育“双主体”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1. 教师主体引导力不强
        2. 学生主体自主性不高
        3.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存在矛盾
    (二) 教育内容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1. 与时俱进的节奏不够快
        2. 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不够足
        3. 针对性的选择不够聚焦
    (三) 教育方式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1. 教育模式灵活性不够
        2. 教育平台交互性不强
        3. 教育方式融合度不高
    (四) 教育机制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1. 协调沟通机制尚不完善
        2. 考核评价机制仍不健全
        3. 高校管理机制不够重视
    (五) 网络环境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1.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
        2.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
        3. 网络环境的易变性
四、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优化路径
    (一) 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1. 提高教师主体的综合素质
        2. 加强学生参与的内在动力
        3. 发挥“双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 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 政治内容
        2. 道德内容
        3. 心理内容
    (三) 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 完善网络课程教育模式
        2. 发挥各网络平台的联动效应
        3. 利用慕课等线上教学实现更新
    (四)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
        1. 巩固话语权的平台机制
        2. 明确考核的评价机制
        3. 完善队伍的建设机制
    (五) 营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 推进党的领导,依法治理教育环境
        2.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创建优质教育环境
        3. 强化网络舆论引导,构建良好教育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个别访谈问题提纲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成果情况
致谢

(10)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1.选题的来源
        2.理论依据
        3.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概念的界定和厘清
        1.网络文化
        2.校园文化
        3.高校网络文化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
        1.传播特征
        2.主体特征
        3.结构特征
        4.新时代新特点
    (三)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
        1.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2.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原则
        3.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载体
        4.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条件
        5.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途径
二、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具体实施
        1.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情况
    (二)高校网络文化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3.学生网络平台学习情况
        4.学生关注高校网络平台情况
        5.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情况
        6.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情况
        7.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8.高校网络文化体制机制情况
        9.高校网络文化监督反馈情况
        10.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影响因素
        11.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调查结论
    (三)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队伍不精良
        2.高校网络文化传播引导力不足
        3.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不充分
        4.高校网络文化体制机制不健全
        5.高校网络文化的舆论监管不力
        6.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单一化
    (四)外界复杂文化冲击高校网络文化
        1.复杂的社会网络文化环境
        2.西方社会文化思潮的渗透
三、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提升对策研究
    (一)建立和完善网络文化育人队伍
        1.组建网络文化育人专业化队伍
        2.优化网络文化育人队伍结构
        3.加强网络文化育人队伍的培训
    (二)丰富和发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内容
        1.筑牢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中的领导地位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活动
        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平台建设
        1.加强对高校传统网站建设
        2.优化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
        3.推动高校网络全媒体融合
    (四)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体制机制
        1.健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领导体制
        2.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制度保障
        3.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监督机制
    (五)把好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宣传舆论关
        1.净化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环境
        2.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舆论宣传
        3.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
    (六)整合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主体合力
        1.牢牢把握党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领导
        2.加强高校学生参与网络文化育人建设
        3.注重教师对网络文化育人风气的引导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研究[D]. 王鑫云.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D]. 杜林姗. 大理大学, 2021(10)
  • [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研究[D]. 柏银.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D]. 范丽君. 山东大学, 2020(09)
  • [5]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D]. 左殿升. 山东大学, 2020(10)
  • [6]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D]. 邵秀英. 青岛大学, 2020(02)
  • [7]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D]. 王欣. 南昌大学, 2020(01)
  • [8]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研究[D]. 徐焕.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 赵欣悦.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研究[D]. 钟敏丰.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