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在铍铜合金中的应用

稀土在铍铜合金中的应用

一、稀土在铍铜合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辉[1](2020)在《Cu-Cr-Fe-Ni合金组织与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Cu-Cr系合金是一种析出强化型合金,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电子电气行业,而微量合金元素的加入可进一步优化Cu-Cr系合金的综合性能。本论文选择Fe、Ni为微量加入元素,以纯Cu(99.95 wt.%)、Cu-8.0wt.%Cr中间合金、纯Fe(99.9 wt.%)、纯Ni(99.99 wt.%)为原料,通过大气熔炼的方法制备了Cu-Cr-Fe-Ni系四元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金相(OM)、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不同Ni含量、热加工、固溶处理、冷变形、时效处理过程对合金硬度、导电性及微观组织演变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u-0.59Cr-0.078Fe-0.081Ni合金经非真空熔炼后形成枝状晶组织,Fe、Ni元素均匀的分布于基体中,Cr元素一部分溶解于基体中,一部分以第二相的形式富集于枝晶间隙处。试样合金经热轧后晶粒发生扭曲变形,硬度和电导率的变化不明显,再经950℃×1 h固溶后,初始富集于枝晶间和晶界处的富Cr相发生溶解,导致合金的硬度和电导率分别降低,较热轧态试样分别降低21.5 HV0.2、3.5%IACS。试样合金固溶后在450℃下时效,保温2 h时,合金的硬度达到峰值121.9 HV0.2,此时电导率为80.5%IACS。合金时效前经冷变形处理,当冷变形量达40%时,合金硬度值较未变形时提高了62.7 HV0.2,冷变形量增加到90%时,合金的硬度达到最大值144.7 HV0.2。试样合金经冷变形后时效处理,其硬度较固溶后时效处理进一步提高,并随时效时间的延长其硬度呈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冷变形量达60%、450℃下时效30 min,合金的硬度达到最大值为155.5 HV0.2,此时电导率为71.4%IACS。Cu-Cr-Fe-Ni合金中添加不同量的Ni元素,Ni元素含量会改变初生Cr相的相貌。Ni含量为0.048 wt.%时,初生Cr相呈长条状;Ni含量为0.086 wt.%时呈现棒状;Ni含量为0.086 wt.%时,初生Cr相呈板片状。随着Ni含量的升高,初生Cr相变得更为粗化。对于不同Ni含量Cu-Cr-Fe-xNi合金,Ni元素的含量增多可有效提高合金的硬度,Ni含量为0.14%的Cu-Cr-Fe-xNi合金经固溶冷变形时效下保温20 min,试样合金的硬度和导电率分别可达到159.5 HV0.2,63.8%IACS。

李江[2](2020)在《新型高强高弹铜镍硅系合金制备及其微观组织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Cu-Ni-Si系合金作为高强高弹铜合金的代表,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端子制造的关键原材料。Cu-Ni-Co-Si系合金相对于Cu-Ni-Si系合金而言,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导电性能,可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微型化的发展趋势。但相关专利和产品已被国外所垄断,而新型的Cu-Ni-Co-Si系合金在国内产业化生产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论文系统研究不同合金元素对Cu-Ni-Co-Si系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沉淀强化相的类型,研究合金在固溶时效处理过程中的相变特征,揭示出合金元素-沉淀强化相-加工工艺-机械物理性能的内在关系,为高强高弹Cu-Ni-Co-Si系合金板带材国产化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设计不同Ni/Si质量比的Cu-Ni-Si合金,系统的研究Ni/Si比对Cu-Ni-Si 合金组织性 能的影响规律,确定 出了综合性能优异的 Ni/Si 比为 4.2~5.1。在Cu-Ni-Si合金中分别添加微量的Co、Cr、Ti和RE元素后,四种合金的硬度和导电率均有提升,其中Co元素的添加能够促进析出相的析出沉淀,净化基体,显着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导电率;添加Cr元素后,Cr元素以单质Cr相析出,具有体心立方结构,且与基体呈K-S取向关系,能协同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导电率,但提升效果不如Co元素;Ti元素主要通过减小析出相间的距离,提高合金的硬度,但降低合金的导电率;RE元素的加入能起到细化合金中析出相的作用,协同提升合金的硬度和导电率,提升效果不如Co元素,因此选定Co作为重点研究的合金元素。以Co代替部分Ni元素,通过设计不同Ni/Co质量比Cu-Ni-Co-Si系合金,系统的研究了 Ni/Co比对Cu-Ni-Co-Si系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合金的硬度随Ni/Co比的增加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在Ni/Co比为1.12~1.95时达到峰值,导电率随Ni/Co比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Ni/Co比为0.05~0.50时合金的导电率最优。随着Ni/Co比的增加,合金中的晶粒和析出相逐渐增大,析出相的体积分数和数量密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从晶体学结构的角度研究了 Cu-Ni-(Co)-Si系合金时效析出行为和析出相析出特征。Cu-Ni-Si合金中析出相主要以Ni2Si相为主,不同Ni/Co比的Cu-Ni-Co-Si系合金中析出相结构类型相同,均为正交结构的(Ni,Co)2Si复合相,呈弥散状均匀分布在析出相内部,形貌特征与Ni2Si相相同,呈现为圆盘状和棒条状,共有十二种变体形式。阐明了溶质原子在合金中的扩散机制和析出相的形成过程,揭示了 Cu-Ni-Co-Si系合金时效早期的相变规律。在Cu-Ni-Co-Si合金中以Co替代Ni元素,Co易与Si形成Co2Si相,加速(Ni,Co)2Si相的析出,同时抑制调幅分解和形成原子团簇的过程,直接析出(Ni,Co)2Si相。另外,Co元素的加入抑制了合金的回复再结晶转变,有利于增强合金的高温性能。研究组合处理工艺对合金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 Cu-Ni-Co-Si合金的优化热处理工艺:1025℃固溶处理1h+60%冷轧处理+425℃一次时效1~2h+35%二次冷轧处理+300~350℃二次时效1~2h。合金的性能均有显着的提升:NC-5合金(Ni/Co=1.95)的强度性能最优,屈服和抗拉强度分别达到900MPa和1000MPa以上;NC-2合金(Ni/Co=0.32)的导电率较高,抗拉强度维持在800MPa左右,导电率达到45%IACS以上;NC-4合金(Ni/Co=1.12)结合了两者的综合性能,屈服和抗拉强度分别达到800~850MPa和900~1000MPa,导电率为 40~45%IACS。探究了变形态下合金的应力松弛性能与微观组织的内在关系。变形工艺的引入不改变析出相的类型,但在晶界处出现了不连续析出的胞状组织,引起晶界脆性,使得抗应力松弛性能下降。NC-5合金的抗应力松弛性能较NC-2合金更好,稳定性高。NC-2合金中出现粗大的(Ni,Co)2Si相,通过引入额外的形核位置促进再结晶的发生,高温时析出相出现长大和粗化,抗应力松弛性能进一步下降。NC-5合金中小角度晶界的数量较多,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更加明显,增加了不可动位错的数量。高温下合金中的析出相颗粒细小弥散,对可动位错的钉扎作用更加显着,从而提高了松弛稳定性。通过对合金成分和加工过程的精确控制,制备出成分均匀、性能优良的新型高强高弹Cu-Ni-Co-Si系合金。NC-2,NC-4和NC-5合金作为四元Cu-Ni-Co-Si 系合金,在导电率和强度方面存在很大的优势。结合以 Co 代 Ni 的合金设计思路,为多元Cu-Ni-Co-Si-X系合金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浦晓亮[3](2019)在《模拟电磁发射条件下铜合金轨道损伤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发射技术制成的一种先进动能杀伤武器,利用电磁场产生的洛伦兹力来加速金属弹丸,使其携带攻击目标所需的动能,可有效提高弹丸的速度和射程。本文针对电磁轨道发射过程中枢轨界面损伤问题,通过对经过载流摩擦实验的两种铜合金轨道表面不同电枢速度段损伤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提高轨道可重复发射性能、减少轨道表面发射损耗的解决途径,为设计耐损伤、长寿命模拟电磁发射轨道材料选择和改性提供理论指导。对锆铬铜、铍铜合金轨道模拟电磁发射后不同电枢速度段样品进行XRD、XPS、SEM、EDS及布氏硬度分析,可以发现:锆铬铜合金低速段到高速段,CuAl2峰的整体强度越来越低,且高速段几乎看不到该峰。铍铜合金低速段到高速段,CuAl2峰的整体强度越来越高,且低速段看不到该峰。Al峰在铍铜合金低中高速段均有出现且强度都较高;经过高中低强度的焦耳热作用后,锆铬铜合金的熔覆层较厚,铍铜的熔覆层较薄,速度越小,熔覆层越厚;锆铬铜合金熔覆层硬度随焦耳热的增加,先增后减再增,铍铜熔覆层硬度随焦耳热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小,表明熔覆产物硬度、焦耳热退火等因素影响着样品的硬度;铍铜合金的硬度、耐磨性要优于锆铬铜合金,在连续使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方面会有明显的差别。对锆铬铜、铍铜合金轨道模拟电磁发射后不同电枢速度段样品进行电化学测试,SEM、EDS表征,DSC热力学测试,可以发现:锆铬铜、铍铜合金轨道,经过模拟电磁发射后,耐氧化与耐腐蚀性能降低,锆铬铜随焦耳热J的增加,耐腐蚀性能先降低后增加,铍铜随焦耳热J的增加一直降低;铍铜轨道极化后的氧化层厚度低于锆铬铜轨道,与极化测试前规律相同;锆铬铜合金加热相变较铍铜合金简单,抵御氧化的能力要弱一些,故从轨道使用寿命角度评价,铍铜合金是更为合适的电磁发射轨道材料。

梁飞[4](2018)在《我国铍资源特征、供需预测与发展探讨》文中指出稀有金属铍是原子能、火箭、导弹、航空航天、计算机、智能手机、汽车以及冶金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和关键性原料,是我国高新产业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之一。由于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它的生产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供应风险不断增大,使人们不得不开始更多地从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角度看待这种资源。本文从总结我国铍资源的概况(地质方面和经济方面)入手,对国外61个、国内91个铍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包括总结国内外铍矿资源的全球分布、产出特征、成矿年龄、赋存机制、矿床类型、时空分布等规律,不仅对揭示铍矿的形成机制具有科学意义,也对铍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搜集全球所有国家的铍资源开发现状、铍矿相关企业、生产量、消费量、进出口贸易、价格、消费部门等数据,形成了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规律总结为核心,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历史发展经验,以及原始创新为理念的研究方法,科学地预测了铍资源未来的市场需求量,以及如何保障我国铍资源安全应当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本文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我国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持,还能为我国铍产业战略安全布局指明未来方向。主要认识和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铍矿的成矿高峰期在三叠纪与侏罗纪,可能和印支运动和早期燕山运动有关。其中浅粒岩型铍矿成矿时代最老,其次是火山热液型和花岗伟晶岩型,而花岗岩型与气成-热液脉状型年代最新。(2)中国铍矿床的空间分布明显高度集中产出在3个铍矿带:阿尔泰铍矿带、川西铍矿带和华南铍矿带。(3)LCT伟晶岩是绿柱石重要的来源,LCT伟晶岩一般成群成带分布。国内外着名伟晶岩矿床各结构带分异演化程度的趋势由外向内为:不含矿→Be—Nb—Ta→Li—Cs—Be—Ta→Li—Cs—Ta,因此铍往往富集于伟晶岩的外带。(4)世界铍资源(以Be计)储量10万t以上,按采选冶综合回收率(BeO)29%计算,将当前所有工业储量的铍矿石都开采出来约有2.9万t,目前全球每年的铍消耗量600t/a左右,也能保证全球近50年的需求。目前我国符合工业开采的铍储量只有1.44万t,只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2.6%左右。按采选冶综合回收率(BeO)29%计算,即使将已探明所有工业储量的铍矿石都开采出来,可回收利用的BeO也只有0.42万t,如按每年生产150t BeO计算,铍资源的工业储量只够保障28年。(5)1975—2015年铍消费领域的变迁告诉我们,应用于电子元件领域的消费在增加,电器元件领域的消费占比在减小。近年来应用于能源领域的铍出现较明显的下滑,而应用于国防领域的铍则快速增加。(6)鼓励国内企业海外投资收购铍矿资源。重点关注对俄罗斯外贝加尔斯克采选联合公司和巴西Oriolano Limitada公司的参股、收购以及其它合作方式。另外建议国家储备机构或企业在非洲的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和乌干达等国设立分支机构有意识地收购铍矿原料。(7)加强富铍资源的勘探与研发低品位铍矿的回收利用技术;(8)建议金属铍管理划归国家相关机构管理,并建立铍的国家储备库;(9)本文预测到2030年中国对铍需求年均增长率为5%~7%,由2015年需求100t(铍金属量)以上增加到2030年的208~276t。

邵茜,李家梅,谢雷钢[5](2017)在《弹簧触指用铜合金丝材性能及其关键制备工艺综述》文中指出概述了弹簧触指用铜合金丝材性能要求及制备工艺,列出了目前市场上主要几种弹簧触指用铜合金丝材,阐述了这几种铜合金丝材的熔炼工艺,并分析当前这几种弹簧触指用铜合金丝材的不足并指出了今后发展方向。

王迎鲜[6](2017)在《低铍Cu-0.2Be-XCo合金热处理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典型的时效强化型铜合金,铍青铜经固溶时效处理后可获得高的强度/硬度、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较好的耐磨抗蚀性等,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气、日用五金等诸多领域。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是Be含量为1.6%2.1%的高铍铜合金,然而由于Be及其化合物毒性较大,且制备加工过程对人体和环境有害,要求尽量降低合金中Be的含量,但Be含量降低会致使合金力学性能显着降低。因此如何通过微合金化手段和热处理工艺调控,在最大限度降低Be含量的基础上,开发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低铍铜合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二元低铍Cu-0.2Be合金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不同含量(0%、0.5%、1.0%)Co元素形成的Cu-0.2Be-XCo合金,研究了Co元素对合金铸态、挤压态、时效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并获得试验范围内Co元素的较佳添加量为0.5%。以Cu-0.2Be-0.5Co合金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时效温度和时间对合金导电率及显微硬度的影响,揭示了时效过程中析出相的形貌、尺寸、分布等特征参量的演变规律,探索了析出相体积分数、导电率及时效时间三者内在关联。为进一步提高合金力学性能,在固溶时效热处理基础上,研究了固溶+冷变形+时效对Cu-0.2Be-0.5Co合金性能与组织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冷变形时效工艺参数。结果表明:1.随着Co元素含量增加,Cu-0.2Be-XCo合金铸态、挤压态晶粒明显细化,显微硬度提升,导电率下降;经460℃时效后不含Co的Cu-0.2Be合金导电率保持在55.959.8%IACS,显微硬度保持在95100 HV,时效时间在2 h及以上时,Cu-0.2Be-0.5Co合金的综合性能明显优于Cu-0.2Be-1.0Co合金,在试验范围内Co元素的较佳添加量为0.5%。2.Cu-0.2Be-0.5Co合金经950℃×1 h固溶及440500℃时效后,导电率和显微硬度在时效初期急剧升高,时效中期缓慢增加,时效后期趋于稳定;在460℃×2 h时效条件下合金析出相为椭球状Be12Co,并弥散分布于铜基体,导电率及显微硬度分别为57.1%IACS和243 HV;根据Cu-0.2Be-0.5Co合金在440500℃时效过程中导电率随时效时间的变化趋势,构建了合金的相变动力学方程和导电率方程。3.Cu-0.2Be-0.5Co合金经冷压缩后导电率随变形量增加而下降,显微硬度随变形量增加而上升;Cu-0.2Be-0.5Co合金较佳冷形变时效工艺为950℃×1 h固溶+50%冷变形+460℃×2 h时效,在此条件下合金导电率和显微硬度获得良好匹配,其值分别为58.0%IACS和285 HV。

王子文,陈少华,李艳锋,黄国杰,解浩峰,彭丽军,米绪军[7](2016)在《稀土Ce对HMn64-8-5-1.5黄铜组织和磨损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稀土Ce元素对HMn64-8-5-1.5黄铜的组织和室温力学性能以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少量Ce对锰黄铜的物相构成影响较小,因此合金的力学性能变化范围较小。随着合金中Ce质量分数的增加,锰黄铜基体β相和硬质相的晶粒尺寸逐渐减小,而且硬质相的分布更加均匀弥散,材料的组织结构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材料的耐磨损性能。添加质量分数0.25%的Ce,材料的磨损速率减少约19%。在相同工况的干摩擦条件下,随着Ce质量分数的增加,HMn64-8-5-1.5黄铜的主要磨损形式逐步从较严重的疲劳剥层磨损和黏着磨损过渡为轻微的黏着磨损和氧化磨损。

王子文[8](2016)在《稀土Ce对高强耐磨锰黄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HMn64-8-5-1.5黄铜是一种Cu-Zn-Mn系高强耐磨复杂黄铜,主要用于制备汽车同步器齿环。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齿环材料的各项性能尤其是耐磨损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该锰黄铜材料的耐磨性能,本文通过在原有HMn64-8-5-1.5黄铜生产工艺基础上,添加不同含量的稀土Ce,然后进行合金的强度、硬度和摩擦学性能测试,结合OM、XRD分析、SEM及能谱分析技术对合金的显微组织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分析材料的磨损面和磨损亚表面来研究材料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磨损形式和磨损机理。得到的结果如下:制备的Ce含量不同的HMn64-8-5-1.5黄铜组织主要由β相黄铜基体、粗大的[Mn(Fe)]5Si3硬质相、细小的Mn5Si3硬质相以及富铅相构成。在锰黄铜中添加稀土Ce,可以细化合金的基体晶粒,随着Ce含量增加到0.25wt.%,铸态黄铜基体β相晶粒的平均尺寸从155μm下降到60μm,挤压态黄铜晶粒尺寸从60μm下降到35μm。添加稀土Ce还可以减小硬质相的尺寸,并且改善其分布状态。添加稀土Ce对HMn64-8-5-1.5黄铜硬度影响较小,不同Ce含量的铸态和挤压态锰黄铜的布氏硬度范围均在225235HB之间。因为黄铜棒材的断裂是由第二相破碎形成韧窝引起的微孔聚集断裂,在锰黄铜中添加稀土Ce,一方面细化基体晶粒,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另一方面增加硬质相的数量,增加拉伸过程中的裂纹源数量,进而降低力学性能,两种因素共同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从而使锰黄铜的强度随Ce含量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添加0.25wt.%Ce的锰黄铜棒材的抗拉强度约776MPa,屈服强度约614MPa。在锰黄铜中添加Ce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能。与不添加Ce的试样相比,在铸态黄铜中,含0.15wt.%Ce的黄铜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干摩擦条件下耐磨性能提高约20%;在挤压态黄铜中,含0.25wt.%Ce的试样的耐磨性能较好,干摩擦条件下耐磨性能提高约19%,湿摩擦条件下耐磨性能提高约32%。通过干摩擦磨损试验后进行的磨损表面和亚表面分析可知,锰黄铜与GCr15钢在200N载荷下干摩擦的磨损形式主要是疲劳磨损,并伴有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等形式,其磨损机制符合剥层磨损的特征。随着试验载荷的增加,锰黄铜的磨损速率急剧增加,材料的磨损形式转变为以黏着磨损为主,在与GCr15钢干摩擦条件下,HMn64-8-5-1.5黄铜的载荷不应超过400N。

李刚,肖来荣,赵小军,郭蕾,蔡圳阳,郭毅[9](2015)在《紫杂铜精炼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紫杂铜中存在的杂质种类及其危害,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紫杂铜精炼剂的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紫杂铜精炼剂的组分、作用及相关机理,阐述了精炼剂对紫杂铜显微组织、导电性能、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还对稀土紫杂铜精炼剂目前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其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齐占军[10](2014)在《离心铸造高铅青铜铅偏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机械设备大型化的发展对重要零件的要求更为严格。轴承和轴瓦作为冶金、电力、矿山等大型设备重要的耐磨零件,在生产工作中既承受较大压力、冲击载荷以及交变应力,还要经受摩擦、磨损、较高温度的作用和多种介质的对其的腐蚀作用。普通的锡基和铅基巴氏合金、铸铁基轴瓦材料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高铅青铜合金具有优良的干摩擦性能、高导热性、抗疲劳性以及抗咬合性能,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低速重载轴承轴瓦中。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高铅青铜合金的研究和进展有了更进一步认识,掌握了高铅青铜合金制备关键技术。本文制备高铅青铜的方法合金的方法为离心铸造,对离心铸造工艺参数中的离心机转速、浇注温度、铸型预热温度、铸件出型温度等进行了研究,分析铅含量和S、稀土含量对高铅青铜合金铅偏析、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确定了离心铸造高铅青铜合金制备最佳工艺参数。对不同铅含量、S含量和稀土含量高铅青铜合金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未加S时离心铸造高铅青铜合金铅偏析严重,铅呈块状及条带状集中分布;加入S时,铅偏析得到有效控制。随着S加入量的增加,形成Cu2S化合物均匀分布在晶界上成为结晶核心,Cu2S不断增加连络最终成网络状,阻碍了铅的偏析。加入3.0%S时,铅偏析程度最小,铅分布均匀,晶粒得到细化;加入稀土后,使合金中呈条状或块状的Pb转变成点状或圆球状,呈弥散状态均匀分布。随着稀土加入量的增加,铅偏析程度减小。加入2.0%稀土后,铅偏析基本得到改善,铅呈点状分布均匀。对高铅青铜的组织和性能进行对比。微观组织:加入S元素,铅主要呈均匀点状分布;加入稀土,铅粒粒度较大,主要呈圆球状。硬度:当S加入量为3.0%时(既改善铅偏析效果的最佳加入量),硬度由44.2增加到52.7;加入稀土则硬度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不大,稀土加入量为2.0%时,硬度仅为46.7。密度:两者密度差别不大。当S加入量为3.0%时,9.123g/cm3;稀土加入量为2.0%时,9.108g/cm3。

二、稀土在铍铜合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土在铍铜合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Cu-Cr-Fe-Ni合金组织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性能铜合金应用
        1.2.1 接触导线材料
        1.2.2 引线框架材料
        1.2.3 结晶器材料
        1.2.4 电阻焊电极材料
        1.2.5 火箭发动机燃烧室
    1.3 高性能铜合金的强化方式
        1.3.1 固溶强化
        1.3.2 时效析出强化
        1.3.3 细晶强化
        1.3.4 加工硬化
        1.3.5 复合材料法强化铜合金
    1.4 高性能铜合金的导电性
        1.4.1 铜合金的导电机制
        1.4.2 影响铜合金导电率的因素
    1.5 Cu-Cr系合金的研究现状
        1.5.1 Cu-Cr合金的研究进展
        1.5.2 微合金化Cu-Cr合金的研究现状
        1.5.3 Cu-Cr系合金制备工艺的研究
    1.6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7 课题来源
第二章 材料制备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2 试验设备
        2.2.1 熔炼设备
        2.2.2 形变与热处理设备
        2.2.3 试样所用其他设备
    2.3 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
        2.3.1 合金成分设计
        2.3.2 合金的熔炼
        2.3.3 合金的热轧
        2.3.4 合金的固溶处理
        2.3.5 合金的冷变形处理
        2.3.6 合金的时效处理
    2.4 合金的性能测试与微观组织分析
        2.4.1 电学性能测试
        2.4.2 力学性能测试
        2.4.3 X射线衍射分析
        2.4.4 显微组织观察
第三章 形变热处理对Cu-0.59Cr-0.078Fe-0.081N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合金成分和差热分析
    3.3 Cu-0.59Cr-0.078Fe-0.081Ni合金的铸态、热轧及固溶态组织
        3.3.1 合金的性能分析
        3.3.2 合金的铸态组织
        3.3.3 Cu-0.59Cr-0.078Fe-0.081Ni合金的热轧态组织
        3.3.4 Cu-0.59Cr-0.078Fe-0.081Ni合金的固溶态组织
    3.4 时效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4.1 时效时间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3.4.2 时效时间对合金组织的影响
        3.4.3 固溶时效组织的XRD分析
    3.5 固溶-冷变形-时效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5.1 合金变形后性能分析
        3.5.2 不同变形量对合金组织的影响
        3.5.3 变形后时效合金的性能变化
        3.5.4 变形后时效合金的组织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i含量对Cu-Cr-Fe-Ni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不同含量Ni对 Cu-Cr-Fe-xNi组织性能的影响
        4.2.1 不同含量Ni对铸态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含量Ni对热轧态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4.2.3 不同含量Ni对固溶态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4.3 不同Ni含量对Cu-Cr-Fe-Ni合金时效析出行为的影响
    4.4 不同含量Ni对冷轧形Cu-Cr-Fe-xNi合金性能的影响
    4.5 不同Ni含量对Cu-Cr-Fe-xNi合金时效行为的影响
        4.5.1 不同形变量Cu-Cr-Fe-xNi合金时效行为的研究
        4.5.2 Ni对不同形变量Cu-Cr-Fe-xNi合金时效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新型高强高弹铜镍硅系合金制备及其微观组织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引线框架材料的发展现状
        2.1.1 国外引线框架材料的发展现状
        2.1.2 国内引线框架材料的发展现状
        2.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铜基引线框架材料的发展现状
        2.2.1 Cu-Fe-P系合金
        2.2.2 Cu-Cr-Zr系合金
        2.2.3 Cu-Ni-Sn系合金
        2.2.4 Cu-Ni-Si系合金
    2.3 Cu-Ni-Si系合金的研究现状
        2.3.1 Cu-Ni-Si系合金的强化方式
        2.3.2 Cu-Ni-Si系合金的导电机制
        2.3.3 Cu-Ni-Si系合金时效析出特性
        2.3.4 合金元素对Cu-Ni-Si系合金性能的影响
    2.4 合金的应力松弛性能
        2.4.1 应力松弛的概述及研究意义
        2.4.2 应力松弛特性的机理解释
        2.4.3 应力松弛性能的研究现状
3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3.1 研究内容
    3.2 主要创新点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合金化设计及实验方法
    4.1 Cu-Ni-Co-Si合金成分设计
        4.1.1 Ni、Si元素比例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4.1.2 合金元素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4.1.3 Ni、Co元素比例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4.2 合金的制备及热处理工艺
        4.2.1 熔炼铸造
        4.2.2 热轧工艺
        4.2.3 固溶处理
        4.2.4 冷轧工艺
        4.2.5 时效处理
    4.3 合金的微观组织分析与表征
        4.3.1 金相(OM)观察
        4.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4.3.4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
        4.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4.3.6 三维原子探针(3DAP)观察
    4.4 合金的性能检测
        4.4.1 力学性能测试
        4.4.2 显微硬度测试
        4.4.3 导电性能测试
        4.4.4 应力松弛性能测试
5 Cu-Ni-Co-Si合金成分优化设计及性能的研究
    5.1 Ni/Si质量比对Cu-Ni-Si合金性能的影响
    5.2 Ni/Si质量比对Cu-Ni-Si合金组织的影响
        5.2.1 固溶态微观组织分析
        5.2.2 峰时效态微观组织分析
        5.2.3 强化机制理论分析
    5.3 合金元素对Cu-Ni-Si合金性能的影响
    5.4 合金元素对Cu-Ni-Si合金组织的影响
        5.4.1 Co对Cu-Ni-Si合金组织的影响
        5.4.2 Cr对Cu-Ni-Si合金组织的影响
        5.4.3 Ti对Cu-Ni-Si合金组织的影响
        5.4.4 RE对Cu-Ni-Si合金组织的影响
    5.5 Ni/Co质量比对Cu-Ni-Co-Si合金性能的影响
    5.6 Ni/Co质量比对Cu-Ni-Co-Si合金组织的影响
        5.6.1 合金固溶态组织观察
        5.6.2 合金峰时效态微观组织分析
        5.6.3 固溶-时效强化机理分析
        5.6.4 固溶-时效析出相变动力学
    5.7 变形态Cu-Ni-Co-Si合金的性能研究
        5.7.1 组合热处理工艺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5.7.2 组合热处理工艺对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5.7.3 变形态合金的应力松弛性能
        5.7.4 应力松弛前后的微观组织观察
        5.7.5 应力松弛性能的机理分析
        5.7.6 弹性铜合金主要性能对比
    5.8 本章小结
6 Cu-Ni-Co-Si系合金微观组织演变机制的研究
    6.1 Cu-Ni-Si合金时效析出组织分析
        6.1.1 析出相类型的热力学分析
        6.1.2 峰时效态析出相的位相关系
        6.1.3 峰时效态析出相的类型
        6.1.4 计算相图分析
    6.2 Cu-Ni-Co-Si合金时效态析出组织分析
        6.2.1 计算相图分析
        6.2.2 峰时效态XRD分析
        6.2.3 峰时效态SEM分析
        6.2.4 峰时效态TEM表征
        6.2.5 峰时效态3DAP分析
    6.3 Co对Cu-Ni-Si合金时效析出行为的影响
        6.3.1 合金析出组织XRD对比分析
        6.3.2 NC-8合金时效析出行为研究
        6.3.3 时效过程Ni_2Si相的形成及演变规律
        6.3.4 NC-5合金时效析出行为研究
        6.3.5 时效过程(Ni,Co)_2Si相的形成及演变规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模拟电磁发射条件下铜合金轨道损伤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创新点与主要贡献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磁炮概述
        1.1.1 电磁炮的原理及组成结构
        1.1.2 电磁炮的分类
    1.2 电磁轨道炮的发射过程
        1.2.1 电磁轨道炮发射过程中轨道电流的变化
        1.2.2 电磁轨道炮发射过程中炮口电压的变化
        1.2.3 电磁轨道炮发射过程中电枢速度、位移变化
        1.2.4 电磁轨道炮发射过程中炮口电阻的变化
    1.3 电磁轨道炮发射过程中的多物理场分析
        1.3.1 电流分布
        1.3.2 磁场分布
        1.3.3 温度分布
        1.3.4 应力分布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方案及设备
    2.1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
    2.2 实验材料来源、性能及制备
        2.2.1 实验材料来源、性能
        2.2.2 实验材料制备
    2.3 实验设备及研究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4 布氏硬度分析
        2.3.5 电化学工作站
        2.3.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锆铬铜、铍铜轨道在模拟电磁发射后表层材料的结构变化
    3.1 引言
    3.2 XRD分析
    3.3 XPS分析
    3.4 SEM表征
    3.5 布氏硬度分析
    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模拟电磁发射后轨道表层材料的电化学与热力学性能
    4.1 引言
    4.2 开路电位与极化曲线测试
    4.3 极化曲线测试后的表面形貌
    4.4 极化曲线测试后的表面成分
    4.5 电化学阻抗谱数据分析
    4.6 DSC热力学分析
    4.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附录
    附录1 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我国铍资源特征、供需预测与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铍矿研究现状
        1.2.1 地质领域的研究现状
        1.2.2 铍资源产业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铍矿资源地质概况
    2.1 铍矿资源
    2.2 中国铍矿资源分布概况
    2.3 我国铍矿床类型
    2.4 我国铍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2.4.1 各地史时期的铍矿分布情况
        2.4.2 主成矿期的空间分布规律
    2.5 铍矿成矿演化以及与构造演化的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铍的基本性质与用途
    3.1 物理化学性质
    3.2 铍产业链与主要产品
        3.2.1 金属铍
        3.2.2 铍合金
        3.2.3 氧化铍陶瓷
    3.3 铍的应用历史与战略地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铍矿资源发展研究
    4.1 美国铍应用领域
    4.2 美国铍消费历史与铍需求预测
    4.3 美国铍产品消费结构
    4.4 美国铍消费结构变迁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铍资源消费需求预测
    5.1 中国铍及其产品生产、消费历史与现状
    5.2 中国铍及其产品2030年需求量预测
        5.2.1 国外机构铍需求量预测
        5.2.2 本文铍需求量预测
        5.2.3 铍需求量预测结果比较与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球铍资源供需格局
    6.1 全球铍资源分布
        6.1.1 截止1999年底全球铍资源储量分布
        6.1.2 截止2014年底全球铍矿床品位、储量与分布
    6.2 全球铍资源供应
    6.3 全球铍消费
    6.4 全球铍贸易格局
    6.5 全球铍价格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球铍工业未来发展趋势
    7.1 世界铍工业“三大体系”的格局将继续
    7.2 金属铍材料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依靠国防军工
    7.3 铍合金和氧化铍陶瓷的需求与消费量逐年增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7.3.1 铍合金工业的发展趋势
        7.3.2 氧化铍陶瓷工业的发展趋势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铍资源保障程度分析
    8.1 中国铍矿工业储量
    8.2 未来可回收储量与保障程度分析
    8.3 中国的铍矿山产能
    8.4 铍矿产品生产能力保障程度分析
    8.5 中国铍资源的回收利用
    8.6 我国利用境外铍资源现状及问题
        8.6.1 现状
        8.6.2 问题
    8.7 中国铍资源发展战略方向
        8.7.1 加强富铍资源的勘探与研发低品位铍矿的回收利用技术
        8.7.2 金属铍管理划归国家相关机构管理,并建立储备制度
        8.7.3 鼓励国内企业海外投资铍矿资源
    8.8 本章小结
主要认识、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弹簧触指用铜合金丝材性能及其关键制备工艺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常用弹簧触指丝材性能指标及成分
2 铜合金丝材的制备工艺
    2.1 铜合金铸锭
    2.2 铜合金铸锭的预变形
    2.3 拉拔
    2.4 热处理
3 弹簧触指用铜合金丝材制备的关键工艺
    3.1 铍铜合金
    3.2 铍钴铜合金
    3.3 铬锆铜合金
4 存在的不足与发展方向

(6)低铍Cu-0.2Be-XCo合金热处理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铍青铜概述
        1.1.1 铍青铜的分类及牌号
        1.1.2 铍青铜的制备加工及热处理
        1.1.3 铍青铜的性能及应用
    1.2 铍青铜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合金成分设计
    2.2 Cu-0.2Be-XCo合金制备加工
    2.3 性能测试及微观组织分析
第3章 Co元素对Cu-0.2Be-XCo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3.1 Co元素对Cu-0.2Be-XCo合金铸态组织性能的影响
        3.1.1 Co元素对Cu-0.2Be-XCo合金铸态组织的影响
        3.1.2 Co元素对Cu-0.2Be-XCo合金铸态性能的影响
    3.2 Co元素对Cu-0.2Be-XCo合金挤压态组织性能的影响
        3.2.1 Co元素对Cu-0.2Be-XCo合金挤压态组织的影响
        3.2.2 Co元素对Cu-0.2Be-XCo合金挤压态导电率和显微硬度的影响
        3.2.3 Co元素对Cu-0.2Be-XCo合金挤压态强度性能的影响
    3.3 Co元素对Cu-0.2Be-XCo合金时效态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热处理工艺对Cu-0.2Be-0.5Co合金组织性能影响
    4.1 时效温度和时间对Cu-0.2Be-0.5Co合金性能的影响
    4.2 Cu-0.2Be-0.5Co合金时效过程中析出相演变规律
    4.3 Cu-0.2Be-0.5Co合金的时效析出动力学分析
        4.3.1 析出相转变比率及其计算
        4.3.2 析出相动力学方程及其计算
    4.4 小结
第5章 冷变形及时效对Cu-0.2Be-0.5Co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5.1 冷变形对固溶态Cu-0.2Be-0.5Co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5.1.1 冷变形对固溶态Cu-0.2Be-0.5Co合金组织的影响
        5.1.2 冷变形对固溶态Cu-0.2Be-0.5Co合金导电率及显微硬度的影响
    5.2 冷形变时效对Cu-0.2Be-0.5Co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5.2.1 冷变形时效对Cu-0.2Be-0.5Co合金性能的影响
        5.2.2 冷变形时效对Cu-0.2Be-0.5Co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稀土Ce对高强耐磨锰黄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同步器齿环材料概述
    1.2 材料的磨损机理
    1.3 高强耐磨黄铜的研究现状
        1.3.1 合金元素对高强耐磨黄铜性能的影响
        1.3.2 基体组织对高强耐磨黄铜性能的影响
    1.4 稀土对铜及铜合金组织和性能影响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料及制备方法
    2.2 组织观察与性能测试
        2.2.1 金相组织观察
        2.2.2 SEM分析
        2.2.3 XRD分析
        2.2.4 硬度测试
        2.2.5 室温拉伸试验
        2.2.6 室温摩擦磨损试验
    2.3 本章小结
3 稀土Ce对HMn6485-1.5 黄铜微观组织的影响
    3.1 稀土Ce对铸态HMn6485-1.5 黄铜显微组织的影响
    3.2 稀土Ce对挤压态HMn6485-1.5 黄铜显微组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稀土Ce对HMn6485-1.5 黄铜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稀土Ce对HMn6485-1.5 黄铜硬度的影响
    4.2 稀土Ce对HMn6485-1.5 黄铜棒材室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稀土Ce对HMn6485-1.5 黄铜耐磨性能的影响
    5.1 稀土Ce对铸态HMn6485-1.5 黄铜耐磨性能的影响
    5.2 稀土Ce对挤压态HMn6485-1.5 黄铜耐磨性能的影响
        5.2.1 稀土Ce对挤压态HMn6485-1.5 黄铜干摩擦耐磨性能的影响
        5.2.2 载荷对挤压态锰黄铜耐磨性能的影响
        5.2.3 润滑油对挤压态锰黄铜耐磨性能的影响
    5.3 磨损亚表面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紫杂铜精炼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紫杂铜中的杂质及危害
2紫杂铜精炼剂的研究现状
    2.1精炼剂的组分
    2.2精炼剂的除杂净化作用
    2.3精炼剂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2.4精炼剂对性能的影响
        2.4.1导电性能
        2.4.2力学性能
        2.4.3耐腐蚀性能
3结语和展望

(10)离心铸造高铅青铜铅偏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轴瓦件种类及性能要求
        1.2.1 轴瓦件种类
        1.2.2 轴瓦件性能要求
    1.3 高铅青铜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铜及铜合金特性
        1.3.2 高铅青铜制备方法
        1.3.3 高铅青铜性能与应用
    1.4 高铅青铜铅偏析研究
        1.4.1 添加第三元素
        1.4.2 离心铸造工艺参数优化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成分设计
    2.2 高铅青铜工艺参数及研究技术路线
    2.3 实验设备及仪器
    2.4 高铅青铜组织的分析方法与性能测试
        2.4.1 高铅青铜的微观组织分析方法
        2.4.2 高铅青铜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铅青铜微观组织研究
    3.1 铅含量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3.1.1 Cu‐10Pb合金微观组织
        3.1.2 Cu‐22Pb合金微观组织
    3.2 S 含量对 CU-22PB 合金微观组织影响
    3.3 稀土含量对 CU-22PB 合金微观组织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铅青铜组织及性能对比
    4.1 高铅青铜组织对比
    4.2 高铅青铜性能对比
        4.2.1 合金材料的硬度对比
        4.2.2 合金材料的密度对比
    4.3 实际生产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稀土在铍铜合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Cu-Cr-Fe-Ni合金组织与性能的研究[D]. 张泽辉.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2]新型高强高弹铜镍硅系合金制备及其微观组织性能的研究[D]. 李江.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3]模拟电磁发射条件下铜合金轨道损伤特征研究[D]. 浦晓亮. 山东大学, 2019(02)
  • [4]我国铍资源特征、供需预测与发展探讨[D]. 梁飞.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07)
  • [5]弹簧触指用铜合金丝材性能及其关键制备工艺综述[J]. 邵茜,李家梅,谢雷钢. 电工材料, 2017(05)
  • [6]低铍Cu-0.2Be-XCo合金热处理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D]. 王迎鲜.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
  • [7]稀土Ce对HMn64-8-5-1.5黄铜组织和磨损性能的影响[J]. 王子文,陈少华,李艳锋,黄国杰,解浩峰,彭丽军,米绪军. 摩擦学学报, 2016(05)
  • [8]稀土Ce对高强耐磨锰黄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 王子文.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6(11)
  • [9]紫杂铜精炼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 李刚,肖来荣,赵小军,郭蕾,蔡圳阳,郭毅. 铸造, 2015(10)
  • [10]离心铸造高铅青铜铅偏析研究[D]. 齐占军. 沈阳大学, 2014(05)

标签:;  ;  ;  ;  

稀土在铍铜合金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