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板块金矿床类型及金细度

秦岭板块金矿床类型及金细度

一、秦岭板块金矿床类型与金成色(论文文献综述)

郝建瑞[1](2021)在《小秦岭金矿田桐沟金矿床成矿金属来源、成矿时代与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指明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金矿田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地,可被分为北、中、南三个矿带。前人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南、北矿带,对于中矿带的研究相对较少,影响了对小秦岭金矿田作为一个整体的金成矿作用特征、机制和规律的全面认识。本文以研究较少的位于中矿带的桐沟金矿床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矿床地质、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学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结论:1.小秦岭桐沟金矿床的成矿过程从早到晚划分为四个阶段:(Ⅰ)黄铁矿-石英阶段、(Ⅱ)自然金-石英-黄铁矿阶段、(Ⅲ)自然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Ⅳ)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Ⅱ、Ⅲ阶段是主要的金矿化阶段。发育自然金以及碲铋矿、碲铅矿等碲化物,金与碲化物共生产出。2.黄铁矿原位微区LA-ICP-MS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表明,桐沟金矿床中黄铁矿贫As,而Ⅱ、Ⅲ阶段的黄铁矿中,Au与Ag、Te、Bi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表明Au主要以次显微Au-Ag-Te-Bi矿物包体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Au与Te、Bi以熔体形式共同迁移、富集与沉淀。桐沟金矿床及小秦岭金矿田普遍存在的Au(Ag)-Te-Bi富集特征指示了成矿金属与深部岩浆作用有关。3.不同成矿阶段的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组成与太华群围岩中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指示为岩浆硫源。方铅矿原位Pb同位素组成指示为具有一定比例幔源组分的混合铅源。S-Pb同位素分析表明,桐沟金矿床的成矿金属来源于幔源岩浆热液活动。4.桐沟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中与载金黄铁矿共生的热液独居石U-Pb年龄为128±16 Ma。小秦岭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包括桐沟金矿床在内的小秦岭金矿田形成于中国东部区域伸展构造体制中,是在岩石圈大规模减薄过程中幔源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

吴强[2](2021)在《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晚中生代钼、金成矿关系研究 ——以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为例》文中认为华北克拉通南缘是我国重要的钼、金成矿带,已探明的钼资源量超过500万吨、金资源量达1000吨。前人研究表明,区内金成矿事件多发生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10Ma),与区内大规模的钼成矿事件(147~120Ma)及岩浆侵位事件(158~124Ma)时代相近,且三者在空间上紧密相关。但前人对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钼、金成矿作用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矿种,而对区内具有时空一致性的钼矿床和金矿床的成因联系的研究还很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区内钼-金成矿作用规律的认识,制约了区域找矿勘查的突破。为了探讨研究区内钼与金的成矿关系,本论文选择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矿集区的祁雨沟金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详细的矿床学与矿物学研究,查明其成矿物质的迁移与沉淀和富集规律,构建研究区成岩年代学框架,探讨成岩与成矿的关系,揭示其成矿机制。同时,结合区内与祁雨沟矿床具时空一致性的雷门沟斑岩型钼矿的构造、岩浆、流体、成矿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二者的成因联系,分析熊耳山地区钼、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地球动力学背景,深化对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本论文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祁雨沟金矿主要由斑岩型、角砾岩型和蚀变岩型三种类型金矿组成。区内主要成矿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石英-钾长石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金-黄铁矿、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金成矿作用集中于金-黄铁矿阶段和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金一般以可见金的形式(自然金和银金矿)赋存于黄铁矿中,同时也存在少量纳米级自然金或银金矿金包裹体。(2)祁雨沟金矿发育大量与可见金共生的铋矿物,且不同成矿阶段的铋矿物组合存在差异。金-黄铁矿阶段铋矿物主要为自然铋、铋碲矿、Ag-Pb-Bi硫盐(硫铅铋矿系列)和斜方铅铋矿;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铋碲矿、硫铋铜矿和辉铋矿-针硫铋铅矿系列。根据祁雨沟金矿Bi-Te矿物与硫化物的组合特征,其金-黄铁矿阶段的f Te2为~10-11,f S2为10-11~10-12;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f Te2为10-9~10-11,f S2为10-10~10-11。同时结合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和赤铁矿矿物组合特征,本文认为f O2降低导致成矿流体中形成铋熔体,随之在成矿流体中收集金。随着成矿的演化,成矿流体温度降低和硫逸度升高,导致铋熔体发生硫化作用,进而形成铋矿物与自然金的矿物共生组合。根据祁雨沟金矿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和金的赋存状态,本研究认为铋熔体收集金是祁雨沟矿床中金富集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3)祁雨沟金矿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主要包括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石英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结果为159±5Ma,形成于晚侏罗世。两件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结果为131±1Ma和130±1Ma,形成于早白垩世。切穿矿体的二长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结果为125±1Ma,形成于早白垩世。根据前人成矿年代学分析结果及矿区内岩浆岩与矿体的产状,本文认为形成于130Ma的花岗斑岩为祁雨沟金矿的致矿岩体。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祁雨沟花岗斑岩具富碱(K2O=4.29%~7.69%,Na2O=2.69%~4.65%,K2O+Na2O=8.31%~10.1%),富铝(Al2O3=13.41%~17.02%,A/CNK=0.94~1.18),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Yb)N=20.5~44.7,平均为25.4),弱的Eu负异常(δEu=0.88~0.97)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祁雨沟花岗斑岩的εHf(t)为-22.0~-18.0,tDM2为2300~2600Ma;εNd(t)为-14.6~-15.0,两阶段模型年龄介于2110~2140Ma之间,ISr=0.7082~0.7087,表明该岩体来源于新太古代的太华杂岩的熔融,同时有部分年轻的地幔或新生地壳物质加入。其动力学背景可能为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俯冲及随后的后撤作用引起的华北克拉通破坏,同时幔源岩浆底侵,促使下地壳部分熔融。(4)通过对祁雨沟矿床中成矿岩体(花岗斑岩)与成矿后岩体(二长花岗斑岩)中锆石和磷灰石对比研究发现,成矿花岗斑岩中锆石的Ce4+/Ce3+(36.1~773,平均为242)和(Eu/Eu*)N(平均为0.70)明显高于成矿后的二长花岗岩的Ce4+/Ce3+(13.9~31.7,平均为23.2)和(Eu/Eu*)N(平均为0.57),显示高氧逸度特征。成矿岩体的磷灰石具富S特征;磷灰石具有更高的Ce/Pb比值(157~916,平均320),表明成矿岩体的流体活动性较强。当氧逸度较低时,岩浆中的硫主要以S2-形式存在,由于硫化物在硅酸盐熔体中较低的溶解度,导致金以硫化物形式过早沉淀,限制金元素的富集成矿。这些特征指示,高氧逸度、富硫及高流体活动性对金的成矿具有重要意义。(5)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祁雨沟花岗斑岩与雷门沟花岗斑岩具有相似岩浆源区和成因类型,且主、微量元素具连续演化的特征,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母岩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雷门沟钼矿斑岩体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程度更高,且挥发分富F、贫Cl和S;祁雨沟金矿斑岩体相较于前者,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程度较低,且挥发分具富S特征。研究区内钼、金矿床的H、O、S和Pb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钼矿床与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钼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而金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综合上述特征,本文认为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具时空一致性的钼、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可能受相似岩浆源区不同演化阶段的岩浆岩控制。区内钼矿化和金矿化往往与高氧逸度的岩浆岩相关,钼、金等不同的矿化类型可能受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和挥发分含量的影响。

张亮亮[3](2021)在《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文中研究指明焦家式金矿在胶东地区已探明金矿资源储量4000余吨,占山东省金矿资源储量72%,约为全国金矿资源储量29%,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胶东地区的主要成矿带勘查深度已达到2000米甚至3000米,多家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深部金矿勘查,显示焦家断裂带、招平断裂带的超深部仍具有较大成矿可能。然而,随着隐伏矿埋藏深度的增加、地质环境不清,不能获得直接的找矿信息,对勘查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选择2处焦家式金矿床为典型矿床,梳理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查标志,研究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展开深部预测。焦家式金矿受区域性构造的控制,空间上与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岩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矿体主要受断层泥以下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的控制,具有界面成矿的特征。矿体在玲珑花岗岩中从地表到地下5km连续成矿,从浅部到深部,矿床蚀变类型、流体特征基本相同,于单个矿体而言,从浅部到深部矿体有差异性。焦家断裂带控制的矿体主要赋存于主断面下盘,断裂带发育在花岗岩中时,上盘发育钾长石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下盘发育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和钾化花岗岩,蚀变类型在主断面两侧呈现对称分布特征,但主裂面两侧在岩性特征、结构构造、蚀变强度、化学成分等方面差异明显,表现出非镜像对称特征。一般下盘花岗岩的构造破碎程度比上盘花岗岩更严重;断裂带上盘黄铁矿含量低、一般无矿化显示,下盘黄铁矿含量高,出现金矿化;断裂带上盘的中生代花岗岩中韧性变形不发育,以脆性破裂为主,下盘发育明显的韧性变形;断裂带上下盘不同蚀变带的成矿元素Au,矿化剂元素S,成矿伴生元素Ag、Pb、Zn,微量元素Ba、Sr以及主量元素Na2O、Mg O含量具有差异性,指示焦家断裂带主断裂面两盘经历了不同的成矿作用过程,下盘花岗岩的热液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依据焦家断裂带不同蚀变带元素的非镜像对称性特征,可利用上、下盘花岗岩和构造蚀变带的地球化学标志识别矿体或者不同蚀变带的位置。以多维异常体系理论为指导,查明了胶西北矿集区焦家深部金矿床、大尹格庄金矿床蚀变岩中元素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和元素迁移规律,最终确定赋矿地质体,通过蚀变带-矿物-元素等不同尺度变化特征研究,明确赋矿地质体的地球化学标志,梳理总结了典型金矿床的矿致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胶西北地区金矿深部找矿地球化学勘查模型。该模型中,地球化学勘查指标高度集中为矿化剂元素S、常量元素Na2O以及成矿元素Au等少数几个元素。矿化剂元素S含量是衡量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赋矿性的典型标志;Na2O负异常指示热液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Au等成矿元素指示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的成矿物质条件。开展了招平断裂带3000米深钻岩心资料进行垂向蚀变分带与元素异常分带对比研究,利用元素异常特性标定招平断裂带北段的栾家河断裂、破头青断裂和九曲蒋家断裂在深部的位置及规模,并分析断裂性质、控矿特征及其深部成矿潜力。通过对招平带深孔ZK3401开展钻孔岩石测量,分析表征蚀变带的Au、Ag、Cu、Pb、Sb、S、Bi、Na2O等12种元素的协同异常特征,得出栾家河断裂大约在-600米,倾角为80°;破头青断裂破碎蚀变规模、程度较大,集中在-1700米至-2100米;九曲蒋家断裂发育在-2800米左右,破碎蚀变程度较低,Au、Ag高值区一般对应Na20的负异常值区,元素协同表明破头青断裂影响范围1700米-2100米的矿化区间。显示栾家河断裂东南侧深部-1700至-2500米范围内还有斜长1.6km(按倾角30°估算)的找矿空间,目标为相对浅部的破头青断裂。

尹业长[4](2020)在《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西北金矿集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段西侧和郯庐断裂带东侧,是一个主要由前寒武纪基底岩系和超高压变质岩块组成,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且剧烈的内生热液金矿集区。它是我国最大的金矿集区,区内产出三个超千吨的世界级金矿田(三山岛金矿田、焦家金矿田和玲珑金矿田),包含超大型、大型金矿床十余处,中、小型金矿床近百处。前人的研究表明,胶西北金矿集区内绝大多数金矿床的成矿时代都在120±10 Ma以内。如此大规模、短时期、高强度的金矿化是在怎样的成矿作用下形成的,一直是学者们努力探寻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和区域地球化学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以胶西北金矿集区典型金矿床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地质、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金矿集区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及成矿作用,从而建立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模型。胶西北金矿集区的金成矿作用与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联系紧密。区域地球物理资料解译成果显示金矿床的主要围岩为玲珑序列花岗岩和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表明,玲珑超单元和郭家岭超单元的金元素浓集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地质单元,指示出它们是有利的成矿地质单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认为玲珑序列花岗岩和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与金成矿密切相关,玲珑序列花岗岩的形成过程为金矿化提供了热源,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是直接矿源岩系,并且对金矿的富集和定位起主导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过程,选取并采集新立、焦家和大尹格庄金矿岩(矿)石及岩心样品,利用地质学、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实验分析与成果解释。金矿物微区分析表明金矿物颗粒的暗化主要是由Al、Si、O、Fe和S组成的杂质或包裹体引起的;碲(铋)金络合物在金的迁移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玲珑序列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I-S过渡型花岗岩,由来自上地幔或上地幔与下地壳间的花岗岩浆重熔胶东岩群变质岩所形成的交代再生岩浆和同熔型岩浆结晶分异而形成;3个金矿床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大;稀土元素研究显示,各个金矿床不同岩石类型的岩心样品都具有相似的配分型式,都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故推测它们具有同源性-胶西北金矿集区的金矿床具有同一成矿来源;此外,尝试使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金矿床多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得良好的分类效果,体现出了各种元素的特性以及各矿床之间的关系。围岩蚀变研究显示了不同蚀变过程中元素的带入带出情况,并分析了元素富集与亏损的原因,例如Zr和Hf的丢失可能和锆石的分解有关。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胶西北金矿集区流体包裹体具有中-低盐度,低密度的特点,主成矿温度为219.7387.7℃,成矿压力为32160Mpa。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由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而成,硫同位素和铅同位素指示成矿流体具有壳幔混合源特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成矿物质来源、容矿构造、成矿时代以及成矿地质作用四个方面总结胶西北金矿集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构建出成矿模型:在中生代早白垩世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下,地幔隆起引发拆沉作用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壳幔岩浆混合带,地壳深部的金矿源层在这里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含金花岗质岩浆,构造应力体制由挤压到伸展的转换进一步产生大规模、高强度的岩浆活动事件,含金花岗质岩浆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分离出含金热液,这些热液沿着断裂构造裂隙向上迁移,在一定的构造部位和物理化学条件下通过充填和交代的方式形成胶西北金矿集区内众多金矿床。

郭旭飞[5](2020)在《陕西省山阳县夏家店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夏家店金矿床位于南秦岭成矿带东段,为区内目前最大的金矿床,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本文通过对夏家店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控矿因素、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以及成矿物质来源,并与国内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矿床属于卡林型金矿床,提出了下一步找矿工作的建议。夏家店金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与围岩的δEu平均值(分别为0.74、0.79)接近,δEu平均值介于地壳值(0.60)和上地幔值(0.79)之间,更接近上地幔值,表明成矿物质有幔源物质的加入。矿石与围岩配分曲线基本一致,表明成矿物质在成矿过程中又有地层物质的加入。夏家店金矿床主成矿期石英和方解石中的包裹体类型简单,大部分为富液相包裹体,少量富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90?179℃和190?250℃之间,盐度(Na Cl eqv)范围为0.88?14.98%,平均值为5.44%,密度范围为0.749?0.988g/cm3,平均值为0.903g/cm3。表明夏家店金矿床流体为低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根据流体包裹体计算得到的成矿压力范围为3.294?23.866MPa,平均值为13.815MPa;成矿深度为0.871?1.864Km,平均深度1.381Km。表明夏家店金矿床的成矿作用特征具浅成低温成矿作用特征。H-O、C-O、S同位素研究综合表明,δ13CPDB值的范围为-2.8~1.8‰,平均值为-2‰,δ18OPDB值的范围为-16.6?-13.9‰,平均值为-15.04‰,δ18OV-SMOW值的范围为13.38~16.6‰,平均值为15.4‰。δ18OH2O值为-5.97?14.02‰,平均值为-0.87‰,δD值为-99?-67.6‰,平均值为-82.77‰。主成矿期黄铁矿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9.4~5.8‰,平均值为0.58‰。认为夏家店金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与岩浆水有关,成矿晚期有大气水加入,显示成矿热流体在向上迁移过程中由于温度降低耦合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围岩地层的碳酸盐岩溶解,该矿床的硫为岩浆硫与地层硫的混合成因,夏家店金矿床是秦岭造山带陆内造山作用背景下晚侏罗-早白垩世大规模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

刘俊辰[6](2020)在《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 ——以樊岔金矿床为例》文中认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金矿集区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地,前人对区内金矿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认识成果。尽管如此,对矿集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成矿机制和成矿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尚存争议。本论文以小秦岭金矿集区樊岔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矿床地质、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全面剖析,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发现矿石中富含大量与金共生的Te-Bi矿物,在垂向上具有“上碲下铋”的产出分布特征。载金黄铁矿贫As,Au与Ag、Te、Bi显着的正相关。载金黄铁矿微区原位LA-ICP-MS面分析显示Au、Ag、Te、Bi元素分布不均,并与黄铁矿生长环带吻合。金主要以显微、次显微Au-Ag-Te-Bi矿物组合的包体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及石英中。Te、Bi对Au具有强效的萃取能力,Au与Te、Bi以微细粒固溶体共同迁移、富集与沉淀。樊岔金矿床及小秦岭金矿集区普遍存在的Au(Ag)-Te-Bi富集特征指示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有关。2.H、O、S、Pb稳定同位素和He、Ar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特征一致表明,樊岔金矿床成矿流体和金属来源于幔源岩浆热液,在成矿过程的晚期阶段有大气降水和壳源物质混入。3.载金黄铁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26-124 Ma,与自然金共生的热液独居石和金红石U-Pb年龄分别为127.5±0.7 Ma和129.7±4.3 Ma。精细的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华北克拉通大规模岩石圈伸展减薄和岩浆活动相一致。4.在岩石圈大范围伸展减薄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导致广泛的壳幔相互作用,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成矿作用提供了流体、金属、挥发分以及充足的热源。与岩石圈伸展有关的地壳断裂系统为深部含矿流体的运移、循环以及金的富集沉淀提供了有利空间。小秦岭金矿集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是在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构造体制下构造演化与深部流体过程共同作用下的物质响应。

邓楠[7](2020)在《甘肃武都塘坝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岭山脉自东西走向延伸横贯中国中部地区,秦岭造山带以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受到一批又一批国内外地质学家们的着重关注。漫长且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让期望探寻查明的研究者们趋之如骛。一方面,西秦岭造山带乃是位于中国地理中心位置部位的秦岭造山带的向西自然延伸山脉,另一方面还是中国中央造山带的重点成员之一。按照大地构造位置来讲,西秦岭造山带地段可谓得天独厚,位于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以及滨太平洋构造域三大构造带交汇区域,因此也成为了我国中央造山带中的重点区域与关键区域。本次研究的甘肃武都塘坝金矿床即位于西秦岭南部阳山-石鸡坝金矿带的东段,新关—何家坝—梨坪断裂南侧,塘坝~周家沟复式背斜。由于西秦岭特殊的构造演化历史,也使它成为多种成矿物质与流体丰富活跃的聚集区,从而造就了塘坝金矿床特殊的地质构造环境,以及相对其他地区较为复杂的成矿条件。外加前人对该片区的研究程度尚未达到规模,认识较为浅薄。故目前在相应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控矿因素以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尚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同时在矿床类型的确定环节也缺少可敲定结果的实验数据支撑。本文在通过多方面收集了区域地质资料以及研究区地质资料基础上,依次对塘坝金矿区的地质特征、相应的地球化学特征、控矿因素以及具体的矿床成因的等开展了更为系统的调研与分析。取得了以下几点主要的成果与认识:(1)塘坝金矿一带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元古界震旦系下统关家沟组和古生界泥盆系下统桥头组。岩石为石英绢云千枚岩夹薄层状灰岩、中厚层状灰岩、砂质板岩夹变质砂岩等。侵入岩相对单调,基本为花岗斑岩脉,分布集中并在矿区的中部呈群出现。F1、F2两大断裂构造控制着花岗斑岩脉的分布,分布与区域构造线相一致。矿床的分布在空间上与岩体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2)矿区围岩蚀变主要有四种: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硅化及黄铁矿化,其中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和硅化。硅化与成矿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各个成矿阶段都有发生。黄铁矿化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3)矿床有主金矿体6条。其中Au1号矿体是具有代表性的矿体,为一隐伏矿体,受F1断层破碎带的控制,矿体位于花岗斑岩脉下盘。(4)矿区内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他形晶粒状结构、填隙结构、压碎结构、交代溶蚀结构、包含结构、内部碎裂结构、内部环带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以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星点状构造等为主。(5)成矿作用分为两期,热液作用期与表生作用期。第一期热液期可分为四个阶段:(1)绢英岩化阶段(2)石英-自然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3)自然金-黄铁矿-石英阶段;(4)石英-碳酸盐阶段。表生作用期常在地表及浅部裂隙发育部位,常发生表生氧化作用。(6)H、O、S稳定同位素实验研究表明:黄铁矿δ34S(‰)变化范围为-1.9‰~0.8‰,平均为-0.23‰,变化范围较小,显示了深源硫的特征。主成矿流体18OH2O(V-SMOW)变化范围为7.89‰~9.97‰、δD(V-SMOW)变化范围为-81.3‰~-77.0‰,数据范围显示主要成矿流体为岩浆水。(7)流体包裹体实验测试分析可知:成矿热液拥有中温、中低盐度两种典型特征,其中水液两相型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值在156.9℃~307.6℃之间,平均值为256.7℃。(8)本次研究通过对上述成矿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塘坝金矿床的类型应为印支末期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中温中低盐度型岩浆热液矿床。

陈永康[8](2020)在《陕西省山阳县庙梁金矿床的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庙梁金矿位于陕西省山阳县西北方向35km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东段的柞水—山阳多金属矿集区的中心地带,矿集区金属矿床众多,但规模均不大。相比而言,庙梁金矿成矿特征比较特殊,但研究程度很低。本次以庙梁金矿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详细的地质调研及室内综合研究,重点对区内岩体形成的条件及成因、成矿流体的特征、成矿物质的来源以及矿床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和认识:(1)庙梁金矿赋存于中泥盆统青石垭组中,金矿体受矿区NWW向断裂的控制,多呈透镜状、脉状产于角砾岩及地层中;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其次为磁黄铁矿、方铅矿、毒砂,还有微量的闪锌矿、斑铜矿、褐铁矿等,贵金属矿物可见自然金、银金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碳酸盐矿物等,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硅化,其次为钾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褐铁矿化。(2)对矿区内与成矿相关的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玢岩中主要的造岩矿物开展了较为系统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区内花岗岩体属于钙碱性岩系列、I型花岗岩;形成于富水、高氧逸度的造山带环境,成岩物质来源具有下地壳为主的壳—幔混合特征;形成温度在710~760℃之间,压力在105Mpa~162Mpa之间,侵位深度约为3.96~6.11Km。(3)总结了矿体产出的地质特征、矿石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研究,划分了成矿期次及阶段;对矿体中主要的矿石矿物的研究显示,矿区金的产出状态有包裹金、粒间金和晶格金,金的成色介于783.51~841.24,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等;不同类型矿石及花岗岩体中的黄铁矿电子探针表明:黄铁矿的S/Fe比值、δFe和δS值、Co/Ni比值、Au/Ag值、Co-Ni图解及Co-Ni-As图解均表明庙梁金矿中的黄铁矿为岩浆热液成因;矿床形成于中温、中浅成环境,成矿流体p H值大约为7.3,Eh值略低于-0.37。(4)庙梁金矿中流体包裹体为H2O-NaCl气液两相型和部分H2O-NaCl-CO2气液三相型以及少量的纯CO2型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172.1~345.2℃,主要集中在200~300℃之间,盐度介于0.6%~13.4%之间,密度为0.75~0.95g/cm3,成矿的压力为14.60~37.15Mpa,平均为25.82Mpa,深度为1.46~3.72Km,平均为2.58Km;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流体性质由中高温、中等盐度、低密度、富CO2的流体向中低温、中低盐度、中等密度、贫CO2的流体演化,流体的沸腾与压力降低是金矿沉淀富集的主要原因。(5)不同类型矿石中的黄铁矿的S、P同位素表明:黄铁矿中的硫为深部地幔硫混染了部分地壳中的硫;铅来自于地壳与地幔活动形成的造山带中,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与前人研究的南秦岭燕山期花岗岩体的铅同位素来源基本一致。(6)综合矿床所处的构造背景、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岩时代、矿物学、流体包裹体、同位素等特征,认为庙梁金矿为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中浅成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赵鹤森[9](2019)在《扬子克拉通西缘丹巴—冕宁造山型金矿带成因机制》文中提出造山型金矿是多年来矿床学研究的热点,其成因争议主要集中在深成造山型金矿的形成机制上。国际上关于造山型金矿流体来源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是中上地壳岩石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进变质脱水,成矿于变质峰期之前。另一种是来自俯冲洋壳和上覆沉积物液化或交代岩石圈地幔液化,成矿于变质峰期之后。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本文对扬子克拉通西缘>1000 km中生代穹窿带上的丹巴—冕宁造山型金矿带进行系统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和矿床地球化学调查。丹巴金矿产在变质核杂岩边部泥盆系角闪岩相沉积变质岩中,围岩顶峰变质发生在193 Ma,温压为650±50°C、6±0.5 kbar;退变质温压为550±50°C、4.5±0.5 kbar。矿床赋存于近顺层脆–韧性剪切带中,矿化蚀变特征为高温而窄的黑云母蚀变带和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蚀变矿物组合,矿石矿物早阶段以磁黄铁矿为主,晚阶段以与自然金共生的叶碲铋矿为主。辉钼矿Re-Os定年、蚀变矿物温压计算以及低盐度H2O-CO2-CH4包裹体测试表明成矿发生在185±9Ma,温压为500650°C、45 kbar。综合表明丹巴金矿为早侏罗高温深成造山型金矿,成矿于区域变质峰期之后的退变质阶段。丹巴金矿的初始高温高压条件,结合其晚变质成矿时限,表明成矿流体不可能来自围岩沉积岩系及其下伏更高级变质岩石的脱水。丹巴成矿流体δ18O值(11.111.9‰)与推测的围岩变质流体δ18O值(10.112.2‰)区别不大。鉴于矿床的高温成矿属性,成矿流体很可能与围岩达到氧同位素平衡。矿石磁黄铁矿δ34S正值(+3.1+9.9‰)与围岩磁黄铁矿δ34S负值(–9.5–6.8‰)明显不同,但与交代岩石圈地幔硫化物值一致。矿石磁黄铁矿Pb同位素展示出地幔与地壳混合来源的特征,其弱放射性和分散的值范围(206Pb/204Pb=17.8518.25;207Pb/204Pb=15.4815.67;208Pb/204Pb=37.8538.51)与泥盆系围岩磁黄铁矿更具放射性和集中的值范围(206Pb/204Pb=18.2818.47;207Pb/204Pb=15.6215.65;208Pb/204Pb=38.5538.83)有显着区别,也与上地壳和下地壳起源的区域花岗岩的值明显不同。矿石磁黄铁矿流体包裹体3He/4He=0.210.38 Ra、40Ar/36Ar=335638,其高3He/36Ar(10-3)和40Ar*/3He(1.25.6×105)表明成矿流体保留有地幔特征。丹巴矿石磁黄铁矿与法国南部和挪威交代地幔楔硫化物的PGE配分型式非常相似,均表现出显着的Pt亏损和中等Pd、Ru富集,表明丹巴成矿流体起源于中等fO2和中-低fS2的交代地幔流体。丹巴强烈的Pt亏损和中等Ru富集与区域煌斑岩脉和全球斑岩Cu-Au矿床的PGE配分型式截然相反,表明丹巴成矿流体不是部分熔融的产物。燕子沟金矿产在穹窿边缘泥盆系绿片岩相沉积变质岩中,矿体受伸展滑脱剪节理构造控制,矿化蚀变以黄铁绢英岩化为主,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成矿流体δ18O值(10.211.3‰)和矿石黄铁矿δ34S值(8.510.7‰)均与近邻丹巴金矿的值十分接近,表明可能有相同的成矿流体来源。张家坪子金矿产在穹窿边缘三叠系次绿片岩-绿片岩相沉积变质岩中,矿体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化蚀变包括黄铁绢英岩化和铁白云石化等,金属矿物以早阶段黄铁矿和晚阶段辉铜矿为主,成矿流体晚阶段δ18O值(4.45.2‰)和δ34S值(3.65.1‰)接近地幔值范围。丹巴—冕宁金矿带三例造山型金矿床组成“地壳连续成矿模式”,支持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的地幔成因模式。在晚三叠纪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和碰撞后伸展阶段,古特提斯洋北缘的西秦岭和东昆仑造山带均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造山型金产出。丹巴金矿与西秦岭金矿形成于区域变质峰期之后,以及东昆仑部分矿床的围岩地层上千个百万年前就已变质脱挥发分,传统的变质流体成因模式无法解释这些金矿床。三个区域金成矿时代均与碰撞后A型花岗岩侵位时代一致。由北向南,西秦岭和东昆仑金成矿从235210 Ma演化到218200 Ma;同时,两个区域矿床δ34S值由产出于弧后盆地的315‰演化到产出于缝合带/弧前增生楔的–5+5‰,后者接近地幔硫同位素范围。成矿构造背景和同位素特征支持这些金矿的成矿流体起源于地幔。符合西秦岭和东昆仑造山型金成矿流体的成因模式是俯冲带地幔流体回返。西秦岭—东昆仑晚三叠造山型金成矿后约15个百万年,185 Ma成矿的丹巴金矿的成因模式是交代富集地幔脱挥发分。最可能的机制是碰撞后转换挤压到伸展过渡阶段岩石圈拆沉引起软流圈上涌,加热再活化K-H2O-CO2交代和金属富集的新元古代岩石圈地幔,使其释放含金H2O-CO2-CH4成矿流体。该深源高温超压流体通过鲜水河深大断裂迁移到穹隆边部近顺层脆–韧性剪切带中成矿。除法国Massif Central金矿田和加拿大Meguma部分矿床外,丹巴金矿可能为全球第三例显生宙高温深成造山型金矿,其研究为造山型金矿地幔流体成因模式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赵超[10](2019)在《陕西山阳龙头沟金矿金属矿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龙头沟金矿地处陕西省山阳县东南方13km处,位于山阳-凤镇大断裂和镇安-板岩镇大断裂之间。区域范围内已发现夏家店金-钒矿床、王家坪金矿床,还有较多的铜、金、银异常,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由于龙头沟金矿发现较晚,虽前人对该矿床特征进行过研究工作,但对成矿期次划分、金属矿物和金的赋存状态研究还略显不足。本次研究工作基于对龙头沟矿区野外地质特征及矿石标本详细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显微镜镜下观察结合电子探针分析手段,划分了成矿阶段,查明了金属矿物特征及含金矿物的赋存状态,并对龙头沟金矿的成矿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野外地质现象、矿石的岩相学特征和矿物共生组合关系、金属硫化物的种类和成分特征,可将龙头沟金矿成矿作用分为热液成矿期和表生风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又可分为石英-黄铁矿、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方解石-重晶石三个成矿阶段。龙头沟金矿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褐铁矿、黄铜矿、黝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和含金矿物。电子探针数据分析表明,黄铁矿普遍具有亏硫的特征,微量元素中Co/Ni比平均值大于1,指示成矿与岩浆热液有关。闪锌矿的Zn-Fe地质温度计和Zn-Cd地质温度计指示矿物成矿温度为中低温。方铅矿中含有较高的Ag元素表明成矿与岩浆热液密切相关。黝铜矿的广泛分布指示成矿可能与中温热液有关。含金矿物大部分出现在黄铁矿颗粒之间或者包裹于黄铁矿颗粒之中,有少部分分布于黄铁矿裂隙之中,在氧化矿中含金矿物与褐铁矿关系密切。因此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褐铁矿和黝铜矿。金的成色为825.0975.0,平均成色为874.6,推测金成矿温度范围为中温。在成矿前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平均值为207℃;成矿中期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值为249℃;成矿后期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值温度为190℃。综合研究推测龙头沟金矿为中温岩浆热液金矿床。

二、秦岭板块金矿床类型与金成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岭板块金矿床类型与金成色(论文提纲范文)

(1)小秦岭金矿田桐沟金矿床成矿金属来源、成矿时代与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阶段
第四章 成矿金属来源与金的富集机制
    4.1 矿相学及电子探针分析
    4.2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及其意义
    4.3 硫化物原位S、Pb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第五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5.1 样品及实验方法
    5.2 测试结果
    5.3 成矿时代
第六章 成矿动力学背景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晚中生代钼、金成矿关系研究 ——以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华北克拉通南缘钼、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斑岩矿床的研究现状
        1.2.3 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3.3 研究方案与分析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基底岩系
        2.2.2 盖层岩系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岩浆岩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断裂构造
        3.2.2 爆破角砾岩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地质特征
        3.4.1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
        3.4.2 斑岩型金矿体
        3.4.3 石英脉型金矿(公峪)
    3.5 成矿阶段
第4章 样品制备及主要分析方法
    4.1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4.2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4.3 全岩Sr-Nd同位素
    4.4 锆石U-Pb测年
    4.5 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
    4.6 扫描电镜与电子探针分析
    4.7 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4.7.1 黄铁矿的分析和校正方法
        4.7.2 磷灰石的分析和校正方法
第5章 祁雨沟金矿成矿机制
    5.1 矿石矿物学特征
        5.1.1 硫化物矿物特征
        5.1.2 可见金特征
        5.1.3 铋矿物特征
    5.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3 铋熔体对金成矿作用的分析
        5.3.1 铋熔体收集金在祁雨沟金矿中的作用
第6章 祁雨沟矿区晚中生代岩浆岩演化及成因
    6.1 岩浆岩中的锆石特征
        6.1.1 锆石U-Pb年龄
        6.1.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6.1.3 锆石微量元素
    6.2 岩浆岩中的磷灰石特征
    6.3 全岩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
    6.4 全岩Sr-Nd同位素
    6.5 讨论
        6.5.1 祁雨沟矿区成岩时代
        6.5.2 成矿岩体成因
        6.5.3 成岩成矿关系研究
        6.5.4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第7章 雷门沟钼矿的地质特征与成因
    7.1 矿床地质特征
    7.2 雷门沟花岗斑岩体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7.3 雷门沟斑岩体中磷灰石的特征
    7.4 雷门沟花岗斑岩的成因讨论
    7.5 矿床成因
第8章 熊耳山地区Mo-Au成矿关系
    8.1 成矿岩体成因对比
    8.2 钼、金成矿物质来源
第9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2 焦家式金矿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胶西北焦家式金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2.1 焦家式金矿基本特征
        2.1.1 焦家式金矿产出于胶北隆起区
        2.1.2 焦家式金矿吨位大、品位稳定
        2.1.3 焦家式金矿的矿石特征
        2.1.4 焦家式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源性
        2.1.5 焦家式金矿成因具有特殊性
    2.2 焦家式金矿成矿规律
        2.2.1 区域金矿床矿化结构受地球化学场控制
        2.2.2 中生代岩浆岩对金矿床的约束
        2.2.3 胶西北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的控制
        2.2.4 蚀变岩分带对矿体控制规律
        2.2.5 焦家式金矿具界面成矿规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焦家式金矿典型矿床矿体特征
    3.1 焦家巨型金矿床
        3.1.1 主要矿体特征
        3.1.2 矿石成分和金矿物特征的变化
    3.2 大尹格庄金矿床
        3.2.1 主要矿体特征
        3.2.2 金矿物特征变化
    3.3 矿体从浅部到深部差异
        3.3.1 矿体品位、厚度差异
        3.3.2 矿石类型差异
        3.3.3 矿化蚀变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家式金矿蚀变分带非镜像对称特征
    4.1 蚀变分带展示宏观对称性
        4.1.1 蚀变带类型
        4.1.2 蚀变岩分带岩性特征
        4.1.3 蚀变岩带对矿体控制特征
    4.2 主断裂面上下盘蚀变非镜像对称特性
    4.3 矿源岩与金矿成矿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矿要素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1.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1.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3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2.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2.3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3000 米深钻的成矿预测示范
    6.1 示范区成矿深度与找矿空间
    6.2 示范区地质背景
    6.3 3000 米钻探验证发现深部矿体
    6.4 钻孔岩石测量识别出更大规模蚀变矿化带
    6.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
        1.2.2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矿床时空分布规律与成矿物质来源
        1.2.3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
        1.2.4 国内外其它典型金矿集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实物工作量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实物工作量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3.1 三山岛金矿
        2.3.2 新立金矿
        2.3.3 焦家金矿
        2.3.4 望儿山金矿
        2.3.5 玲珑金矿
        2.3.6 大尹格庄金矿
第3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1 物性参数特征
        3.1.2 区域重力场特征
        3.1.3 区域磁场特征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2.1 金元素含量特征
        3.2.2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第4章 金矿床成矿时代及控矿因素
    4.1 金矿床成矿时代
    4.2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
    4.3 构造对金矿化的控制
第5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特征
    5.1 金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5.1.1 金矿物特征
        5.1.2 金矿物原位微区元素含量特征
        5.1.3 微区微量元素对金成矿作用的指示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4 典型金矿床与元素对应分析
    5.3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特征
        5.3.1 围岩蚀变类型
        5.3.2 蚀变过程元素带入带出分析
    5.4 流体包裹体特征
        5.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5.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成分特征
    5.5 同位素特征
        5.5.1 氢-氧同位素
        5.5.2 硫同位素
        5.5.3 碳-氧同位素
        5.5.4 其它同位素
第6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
    6.1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机理
    6.2 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与金成矿作用
    6.3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模型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陕西省山阳县夏家店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1.2.1 交通位置
        1.2.2 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航磁异常特征
        2.3.2 地面高磁异常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1.1 地层特征
        3.1.2 构造特征
        3.1.3 岩浆岩
    3.2 矿体地质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石物质组成
        3.3.3 矿石结构构造
        3.3.4 金的赋存状态
    3.4 围岩蚀变与分带特征
        3.4.1 金矿化蚀变带特征
        3.4.2 围岩蚀变特征
    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分析测试方法
    4.2 岩(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C-O同位素特征
    4.4 H-O同位素特征
    4.5 S同位素组成
第5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分析测试方法
    5.2 流体包裹体类型
    5.3 流体包裹体性质
        5.3.1 成矿流体温度
        5.3.2 盐度及密度
        5.3.3 成矿压力及深度
第6章 矿床成因分析
    6.1 控矿因素分析
    6.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6.3 成矿物质来源
    6.4 矿床成因分析
    6.5 找矿潜力分析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 ——以樊岔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华北克拉通及小秦岭金矿集区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碲化物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3 樊岔金矿床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矿集区地层
        2.2.1 结晶基底
        2.2.2 盖层岩系
    2.3 矿集区构造
    2.4 矿集区岩浆岩
        2.4.1 古-中元古代花岗岩
        2.4.2 中生代花岗岩
        2.4.3 基性岩脉
    2.5 区域金矿床概况
3 樊岔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侵入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阶段
4 成矿物质来源
    4.1 样品及实验方法
        4.1.1 H-O同位素分析
        4.1.2 He-Ar同位素分析
        4.1.3 原位S同位素分析
        4.1.4 原位Pb同位素分析
    4.2 测试结果
        4.2.1 H-O同位素组成
        4.2.2 He-Ar同位素组成
        4.2.3 S同位素组成
        4.2.4 Pb同位素组成
    4.3 成矿物质来源
        4.3.1 成矿流体来源
        4.3.2 成矿金属来源
    4.4 小结
5 矿物成因及成矿元素富集机制
    5.1 样品及实验方法
        5.1.1 矿相学及电子探针分析
        5.1.2 黄铁矿微区原位LA-ICP-MS点分析
        5.1.3 黄铁矿微区原位LA-ICP-MS面分析
    5.2 测试结果
        5.2.1 碲-铋化物矿物学
        5.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5.2.3 黄铁矿微量元素分布
    5.3 金的富集机制
        5.3.1 金的赋存形式
        5.3.2 Te-Bi矿物共生组合及形成条件
        5.3.3 金的富集机制及成因指示
    5.4 小结
6 成矿时代
    6.1 样品及实验方法
        6.1.1 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
        6.1.2 独居石和金红石矿相学、LA-ICP-MS微量元素及U-Pb定年
    6.2 测试结果
        6.2.1 黄铁矿Re-Os年龄
        6.2.2 独居石矿物学、化学成分及U-Pb年龄
        6.2.3 金红石矿物学、化学成分及U-Pb年龄
    6.3 成矿时代及意义
        6.3.1 金成矿时代
        6.3.2 矿床成因及成矿背景指示
    6.4 小结
7 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模型
8 结论与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数据附表
个人简历

(7)甘肃武都塘坝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区域位置与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1.2.1 研究内容
        1.2.2 自然地理
        1.2.3 经济概况
    1.3 区域研究程度与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金矿研究
        1.3.2 西秦岭金矿研究
        1.3.3 区域性地质调查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测试
        1.5.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测试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床地质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变质作用
        3.1.5 围岩蚀变特征
    3.2 矿体特征
        3.2.1 Au1号矿体
        3.2.2 Au4号矿体
        3.2.3 Au5-1号矿体
        3.2.4 Au6号矿体
        3.2.5 Au32、Au33号矿体
    3.3 矿石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特征
        3.3.1 矿石矿物组成
        3.3.2 矿石类型及品级
        3.3.3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3.3.4 金赋存状态
    3.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要矿石矿物成分分析
    4.2 硫同位素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测温
    4.4 氢、氧同位素特征
第五章 矿床成因分析与讨论
    5.1 控矿因素分析
        5.1.1 地层与成矿
        5.1.2 构造与成矿
        5.1.3 岩浆岩与成矿
    5.2 成矿时代
    5.3 成矿物质来源
    5.4 矿床成因分析
    5.5 找矿标志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陕西省山阳县庙梁金矿床的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金矿床类型
        1.3.2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床研究现状
        1.3.3 庙梁矿区以往的地质工作
        1.3.4 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任务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及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1.4 矿区角砾岩
    3.2 矿体地质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合
        3.3.2 矿石结构
        3.3.3 矿石构造
    3.4 金矿物特征及赋存状态
        3.4.1 金的赋存状态
        3.4.2 金的成分特征
    3.5 围岩蚀变
    3.6 成矿阶段划分
第四章 成矿岩体中造岩矿物学特征研究
    4.1 岩相学研究
        4.1.1 花岗斑岩
        4.1.2 花岗闪长玢岩
    4.2 造岩矿物研究
        4.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2.2 斜长石
        4.2.3 钾长石
        4.2.4 黑云母
        4.2.5 角闪石
    4.3 成岩的物理化学条件
    4.4 岩石成因
    4.5 构造环境
第五章 矿石矿物学特征研究
    5.1 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5.1.2 黄铁矿的主量元素特征
        5.1.3 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
        5.1.4 黄铁矿的元素相关性分析
    5.2 其它载金矿物矿物学特征
        5.2.1 磁黄铁矿
        5.2.2 黄铜矿
        5.2.3 毒砂
        5.2.4 方铅矿
第六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6.1 样品及分析方法
    6.2 岩相学特征
    6.3 包裹体测温及热力学参数
        6.3.1 均一温度
        6.3.2 盐度
        6.3.3 密度
    6.4 捕获压力与侵位深度
    6.5 包裹体成分分析
第七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探讨
    7.1 岩浆岩的成矿潜力研究
    7.2 成矿物质来源
        7.2.1 矿物的标型特征
        7.2.2 硫同位素特征
        7.2.3 铅同位素特征
    7.3 成矿流体的性质
        7.3.1 流体的演化特征
        7.3.2 流体的不混溶性与成矿
    7.4 与柞—山矿集区内金矿床特征对比
    7.5 矿床成矿模式探讨
第八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8.1 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扬子克拉通西缘丹巴—冕宁造山型金矿带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造山型金矿
        1.1.2 成因争议
        1.1.3 地幔流体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大型穹窿与金成矿
        1.2.2 流体与金属来源
    1.3 创新点
    1.4 项目资助与工作量
    1.5 实验分析方法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演化
    2.2 岩石地层与变质
    2.3 伸展穹窿
    2.4 花岗岩
    2.5 扬子西缘成矿带
3 丹巴金矿床
    3.1 矿床地质
        3.1.1 围岩地层
        3.1.2 围岩变质
        3.1.3 矿化蚀变
        3.1.4 矿体特征
        3.1.5 矿石矿物
        3.1.6 矿石化学
    3.2 成矿时代
    3.3 成矿温度
        3.3.1 变质与蚀变温压
        3.3.2 流体包裹体测温
    3.4 矿床地球化学
        3.4.1 氧同位素
        3.4.2 硫同位素
        3.4.3 铅同位素
        3.4.4 氦氩同位素
        3.4.5 铂族元素
    3.5 成矿流体来源
4 燕子沟金矿床
    4.1 矿床地质
        4.1.1 围岩地层
        4.1.2 围岩变质
        4.1.3 矿化蚀变
        4.1.4 矿体特征
        4.1.5 矿石矿物
    4.2 成矿时代
    4.3 成矿温度
    4.4 矿床地球化学
        4.4.1 氧同位素
        4.4.2 硫同位素
    4.5 成矿流体来源
5 张家坪子金矿床
    5.1 矿床地质
        5.1.1 围岩地层
        5.1.2 围岩变质
        5.1.3 矿化蚀变
        5.1.4 矿体特征
        5.1.5 矿石矿物
    5.2 成矿时代
    5.3 成矿温度
    5.4 矿床地球化学
        5.4.1 氧同位素
        5.4.2 硫同位素
    5.5 成矿流体来源
6 矿床成因机制
    6.1 矿床成因类型
        6.1.1 丹巴金矿成因类型
        6.1.2 燕子沟金矿成因类型
        6.1.3 张家坪子金矿成因类型
    6.2 大型穹窿与金成矿
7 区域造山型金成矿规律
    7.1 西秦岭造山型金矿带
    7.2 东昆仑造山型金矿带
    7.3 古特提斯演化与成矿
        7.3.1 俯冲带地幔流体回返成矿
        7.3.2 交代富集地幔脱挥发分成矿
8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与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个人简历

(10)陕西山阳龙头沟金矿金属矿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交通条件及地理位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区域地质研究现状
        1.2.2 矿区地质研究现状
    1.3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龙头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3 岩浆岩
    3.4 矿化特征
    3.5 矿体特征
    3.6 矿石特征
        3.6.1 矿石分类及结构构造
        3.6.2 金属矿物特征
    3.7 成矿阶段划分
第四章 金属矿物化学组成特征
    4.1 黄铁矿
    4.2 黄铜矿
    4.3 黝铜矿
    4.4 闪锌矿
    4.5 方铅矿
第五章 金的赋存状态
    5.1 金矿物分类
    5.2 主要载金矿物和嵌布特征
    5.3 金矿物镜下特征
        5.2.1 含银自然金
        5.2.2 自然金
    5.4 含金矿物化学组成特征
        5.4.1 含银自然金
        5.4.2 自然金
    5.5 金矿物赋存状态讨论
    5.6 金矿物中金的成色
第六章 讨论
    6.1 控矿构造
    6.2 金属硫化物特征
    6.3 金矿物赋存状态
    6.4 成矿过程讨论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秦岭板块金矿床类型与金成色(论文参考文献)

  • [1]小秦岭金矿田桐沟金矿床成矿金属来源、成矿时代与动力学背景[D]. 郝建瑞.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2]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晚中生代钼、金成矿关系研究 ——以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为例[D]. 吴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
  • [3]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D]. 张亮亮.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4]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D]. 尹业长. 吉林大学, 2020(01)
  • [5]陕西省山阳县夏家店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 郭旭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6]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 ——以樊岔金矿床为例[D]. 刘俊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7]甘肃武都塘坝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 邓楠. 长安大学, 2020(06)
  • [8]陕西省山阳县庙梁金矿床的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研究[D]. 陈永康. 长安大学, 2020(06)
  • [9]扬子克拉通西缘丹巴—冕宁造山型金矿带成因机制[D]. 赵鹤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10]陕西山阳龙头沟金矿金属矿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D]. 赵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秦岭板块金矿床类型及金细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