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的几种不同含义

“芽”的几种不同含义

一、“芽”的几种不同含义(论文文献综述)

毛俊鑫[1](2021)在《《庚道集》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贺雪梅[2](2021)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书面表达能力是高中生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生物学书面表达能力是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必备的能力之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强调,生物学课程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不同素养水平中,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本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培养高中生生物学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为高中生物学教师提供参考。为了解高中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现状,本研究面向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所普通高中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从五个维度调查了高中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调查结果表明,在对语言表达的认识方面,多数学生喜欢进行语言表达,并且能够认识到语言表达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影响;在对书面表达的重视方面,多数学生通过文字进行网络交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自身书面表达存在问题方面,多数学生能够认真完成需要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练习题,多数学生在作答综合题时会勾画和反复涂改;在进行表达时的思维方面,多数学生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不喜欢被老师提问,大多数学生在回答问题后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不满意;在培养自身书面表达能力的方式方面,虽然多数学生不愿意通过解答综合题来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但会用错题本整理文字表达类的错题。通过查阅文献及教学实践,发现高中生在生物学学习中进行书面表达时常存在下列问题:逻辑思维混乱、语句表达不通顺、词语搭配不当、标点符号使用不当、错别字现象突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四点教学策略:在授课中强调学科术语的正确表达,在讲解作业和试卷时注重分析语言表达方面的错误,在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布置写作类作业。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高中高二年级两个理科班作为实验对象,按照提出的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问卷(前测和后测),从错别字和相似概念的辨别、标点符号和生物学符号的理解和使用、思维能力、图形的理解及语言表述、词语搭配五个维度对实施效果进行了检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班前测和后测中回答正确的学生百分比差异极显着(P<0.01)。实验班五个维度的语言表达能力均有所提高,其中思维能力维度提高最明显。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切实可行的,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还受其自身素质的影响。

王悦笛[3](2021)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文中研究指明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栽培技艺更加成熟,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唐宋文人对园林植物的栽培与观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独特的园林植物审美体验,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表现。唐宋诗歌的意象表现和艺术意境的营构,都与园林植物审美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审美内涵,做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论文主体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考察唐宋时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王维和杜甫园林植物书写有着迥异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辋川别业诗倾向于在无人与无我之境中,摒除人工因素的介入,呈露园林植物自然本真的面目;杜甫的园林诗则大量描写园林植物的配置、栽种和修剪活动,着重表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通常呈现出并不融怡和洽的园景。——两人几乎分别处于“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两端。白居易对园林植物的观照方式,有如王维、杜甫二人一正一反的合题,介于物我混融与物我对峙之间。白居易在长期的造园和园居的实践中,对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审美的各方面意义有深刻领会,并在诗歌中予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形成了卧赏、移床等富有个性的审美方式,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窗竹”等园林植物意象,并表现出驯化、吸纳式的园林审美空间格局。就园林植物书写而言,白居易是一位承上启下、涵盖深广的“集大成者”。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诗中,值得关注的是园林植物的两种形象——作为隐逸符号的花木与作为博物和收藏对象的奇花异木。后世园林中模仿山林的富有野趣的空间,与相对世俗趣味的私人玩好空间的并立,在李德裕对平泉草木的吟咏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反映。苏轼诗中的园林植物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化特色,常将花木置于历史性文本或画境的联想及道德比附中进行审美,突出园林植物的德性美,并明确提出了“种木”即“种德”的思想。他相对忽略花木自然物态的书写及其与其他园林景素的配合,表现出了与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书写有所不同的审美侧重。晁补之是汇聚诗、画、园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枢纽人物,处于文人造园到画士造园的过渡阶段。其东皋归来园的园林植物的分区式空间布局和种植方式,表现出了较有法度、相对成熟的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他的东皋诗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相关典故中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宋代园林文人化、文学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杨万里对园林植物的书写,既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又代表了宋人观物的典型状态。他对园林植物的物态、环境因素等特性的细致捕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都是宋人对植物投以知识化、趣味化和审美性观照的典型体现,与宋代植物谱录和植物题材的绘画相通。下编是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选取了“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唐宋诗歌和绘画中的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结合图画与画论文献,挖掘其美学意蕴。窗竹意象以白居易对窗外之竹的吟赏最为典型,白居易对这一园林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开拓,其由内而外吸纳式的观物视角与宋人“窗景如画”的观念和绘画中“无窗之窗”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艺术思维的联系。出墙花木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其中“墙头花”、“出墙红杏”等意象,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这一意象在颜色的明艳与素净、线条的横斜与竖直之对比,以及半藏半露的状态等方面所具有“互妙”因素,蕴含着丰富的画趣,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题材的绘画存在相通的画理。总的来说,唐宋许多文人能够自觉地在造园活动中,运用花木配合其他园林景素来构建园景。新型园林植物的引入和新观赏风尚的形成、对花木品种日趋精细的观赏和鉴别、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以主题分区的方式栽植园林植物等等,都是唐宋园林,尤其是唐宋文人园林植物审美发展的重要表现。唐宋诗人对园林植物的吟咏,有着复杂的历史联想、精神投射,艺术表现多姿多彩,极大地深化了园林植物审美的内涵,与绘画审美也形成丰富的联系。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丰富审美内涵,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赵羚余[4](2021)在《海外汉学着作汉译实践报告 ——以Science and the Dao第七、八章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了美国汉学家和道教学者孔丽维(Livia Kohn)于2016年出版的Science and the Dao一书的第七章和第八章作为翻译语料,所选篇章将道教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现代科学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道教,以促进道教在新时代的发展。Science and the Dao第七章和第八章存在大量科学类文体和哲学类文体融合现象。科学类文体拥有自身语言特点,表述准确客观,逻辑思维缜密,经常出现携带诸多修饰语的长句和无施事者的被动句。哲学类文体的翻译要求译者对相关学术知识理解透彻,表述准确。两种文体的融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这对翻译工作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本文将从哲学类文体和科学类文体融合现象着手,对词汇特点和句式特点进行探讨,对词汇、句式及语篇翻译进行案例分析,对西方现代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解码的尝试进行研究。译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增译、顺译等翻译方法,实现哲学类文体和科学类文体的融合翻译,保证译文的忠实性、通顺性及可读性,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感。本文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分别针对词汇、句式以及语篇的特点及翻译展开论述,对多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如何更好地运用调整语序、增译减译等方法作出评论,以期指导读者处理文体融合现象并进一步理解中国道家思想。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能够为今后的译者翻译此类文本提供值得借鉴的解决方式。

梁木子[5](2021)在《茶叶的体质养生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就古医籍中和现代共有的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品种其养生理论相关条文进行辨析收集、归纳整理,探讨茶叶的历史源流、茶叶养生的历史概况、茶叶的品种和分类、性味和功效、体质配伍、现代化学成分分析及合理饮茶等,以明确茶叶体质养生的内涵、理论基础、原则等,个性化指导茶叶养生。研究目的:归纳整理历代古籍文献中关于茶性、茶效的记载,探究茶叶体质养生的理论依据,从而指导茶叶体质养生的方法与应用。研究意义:1.可以进一步弄清茶叶的性、味、归经等问题。2.研究茶叶养生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指导健康用茶。3.研究茶叶体质养生理论有助于指导辨体用茶。4.研究茶叶养生是为了探究茶叶的有效成分对健康的影响。5.研究茶叶养生有助于茶产品的研发,有助于茶市场的发展。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古籍中包含性味功效涉茶文字。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以“茶与体质”、“茶”、“茶养生”、“茶与慢病”为主题或关键词,分别检索知网、维普、万方三大知识库中茶叶性味、药效、药理等相关内容,并结合历代医书、本草、茶书文献中含“茶”、“茗”、“荼”、“木荼”等内容进行整合分析茶叶对人体的影响。其中主治病证分类主要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疾病分类方法,体质辨识参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探讨茶叶的体质养生理论。建立excel表格,按成书年代、书名章节、茶名、茶性、茶味、归经、功效、宜忌,逐条整理、记录相关文献资料。后期分析其相关主治疾病、与适用体质。研究结果:按上述步骤查找,查找到相关文献约2k余篇。古籍中与茶相关记载共104处,其中红茶有21处,黄茶有8处,黑茶有10处,白茶有4处,青茶有9处,绿茶有52处。涉及茶或含茶药方约有87个,无论是组方还是单味用茶,凡涉及茶与疾病治疗相关的文献都算在其中。其中红茶有方17个,黄茶有7个,黑茶有7个,白茶有4个,青茶有8个,绿茶有42个,详见附表。茶叶的使用价值涉及到四个变化阶段:祭品、菜食、药用、饮用。茶叶的使用,始于周朝,兴于唐朝,盛于宋朝。现代多将茶叶分为六大类: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红茶味甘,有治眼疾(眼圈生泡)、消脂去腻、和胃消滞、下气利导、解暑疗烦、悦志、醒睡、清热解毒的功效,归经为肝、胃、胆。黄茶性略凉,有辟秽,行气化湿,固卫的功效,归肺胃两经。黑茶性多温,有消食解腻、化痰宽肠、清胃生津、辟瘴透邪、涩肠止痢、醒酒、温中化滞等多种功效,归肺胃经,络肠。白茶性凉,可以清热透疹,入肺经。青茶性平,可以清利头目,芳香避秽,入肝肺两经。绿茶性寒凉,有解表、清利头目、生津止渴解暑、杀菌消毒、去腻消滞醒酒、除烦、醒神醒睡的功效,入肝、肺、胃、肾,络肠、膀胱。平和质饮用各类茶皆可但不能饮用过多以免引起阴阳失衡,或者是饮用平性茶青茶。气虚体质选茶时要选择偏温阳性的茶,如红茶类。阳虚体质选择温热性茶,熟普洱茶或安化黑茶、西路边茶、六堡茶等黑茶。对于因实导致的瘀血体质,应当选择高品质的绿茶;而对于因虚导致的瘀血体质,可以选择平性茶比如轻发酵的青茶,黄茶,而不选择黑茶、红茶类。如果血虚严重的话,则不建议饮茶,防止因饮茶造成的贫血,从而加重病情。湿热体质选性质寒凉的绿茶、略凉的黄茶、凉润的白茶,或者是选择轻发酵青茶,慎喝红茶、黑茶、重发酵青茶。阴虚体质选择寒凉性茶,每类茶叶都可以选择,最适合的就是绿茶、白茶类,也可以选用黄茶、轻发酵青茶类,但是要慎重选择重发酵青茶类、红茶类、黑茶类。如果体质痰湿,则可以选择绿茶、白茶、黄茶。要注意不能饮用凉茶。气郁体质建议饮用温热性茶,如红茶。特秉体质不过量饮茶。研究结论:1.茶叶有不同的类别,茶叶有性味。2.茶叶性味有别,茶效有异。3.体质不同,选茶不同。4.合理饮茶,要三因制宜;健康饮茶,要适时适量适温;特殊情况,不宜饮茶

卢玲[6](2020)在《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多样性及特定菌种培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探讨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多样性;根据宏观和微观特征编制贺兰山大型真菌的检索表;分析真菌的子实体宏观形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和子实体内孢子的微观形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使用ITS序列辅助验证形态学鉴定子实体的分类归属;分析海拔高度对子实体宏观和微观形态特征的影响;对选定的一种外生菌根菌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plorans的菌种培养特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调查、评估和利用贺兰山大型真菌资源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于2012-2016年在内蒙古贺兰山南寺和哈拉乌沟两地进行取样,每个样地分别由5人从沟谷入口处进行拉网式调查,共获得4 000余份样品,经过宏观和微观形态学鉴定辅以ITS序列佐证,鉴定出8目25科69属189种大型真菌,对个种的子实体形态特征、菌盖表面特征、菌盖鳞片特征、菌柄形态特征、菌褶着生方式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不同菌种子实体之间存在相似性,同一菌种子实体也存在表型多样性,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各组成部分形态特征是相互独立的,菌盖表面特征、菌盖附属物特征、菌褶特征和菌柄特征等这4个特征都显示种内多样性小于种间多样性,菌盖形态特征和菌褶特征都与子实体整体特征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关联性,菌盖附属物变化和菌柄特征不会引起子实体整体特征发生变化。这一结果说明采用子实体特有的形态特征和各部分形态特征鉴别一些菌种是有科学依据的,按照子实体多样性低、中、高分类,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物种数分别为141种、44种和4种;子实体多样性分类为大型真菌鉴别、分类提供了基本依据。对其孢子的大小和长宽比等的数据研究结论:质量性状方面,孢子形态特征和表面特征相互独立;数量性状方面,大小孢子长宽比、孢子极端比和平均比均具有一致性和关联性,显示孢子数量特征的稳定性;菌种间孢子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具有很强的多样性;按照孢子多样性低、中、高分类,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物种数分别为152种、26种和11种;孢子多样性分类为大型真菌鉴别、分类提供了基本依据。个种的ITS序列比对后佐证了正确的“属”的分类地位,结合形态学特征,将个种确定到“种”。在贺兰山海拔高度高度1900-2650m范围内,海拔高度数值的高低并不影响子实体的整体特征,也不影响子实体各组成部位的形态特征多样性,子实体和各组成部位特征编码(包括)会随机出现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数据中。海拔高度数值也不影响大型真菌的孢子的整体形态和其表面特征(其上的纹饰),分别对大孢子和小孢子的长宽比的影响也不显着,但对大小孢子的极端比和平均比都呈现极显着相关性。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plorans的培养特性研究结论:单因素试验结论,影响菌落生长重量的最适pH值为5.5;最适温度为20-26℃;葡萄糖与麦芽糖混合物的效果最好,可溶性淀粉效果最差,该菌对还原性糖的利用较好,对非还原性糖的利用差。影响菌落生长直径的因素中,碳源以果糖的效果好于其他三种供试碳源,果糖的影响为极显着;氮源以酵母浸膏和天门冬素的效果好于蛋白胨和硝酸钾,但不显着;在实验所设定的范围内pH值和温度对直径的影响也不显着。正交实验验证各因素对菌落生长的重量的影响结果:温度、pH值和氮源都不是显着影响因子,碳源(葡萄糖+麦芽糖)是显着因子。正交实验验证各因素对菌落生长的直径的影响结果:碳源和氮源的交互作用显示,碳源1(葡萄糖+麦芽糖)+氮源1(蛋白胨)组合作用对菌落的生长直径影响极显着。

崔心芾[7](2020)在《轻罗粉黛 ——温庭筠花间词中女性的衣着妆饰》文中指出晚唐文人温庭筠的花间词中存在多类关于女性穿着扮相的描写,主要分为服饰、妆容、佩饰三大类。从当今已考证的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来看,温词中的女性衣着妆饰大多符合晚唐实际情况,反映当时女性具体服饰妆容种类的形制特点。同时,因受诗词体例限制,出现表达过简或多集中于纹样描写而忽视物品本身特点的表述,从而造成理解难度,但这也为探索温词中的女性扮相的现实对应物提供更多可能性。从晚唐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当时的女性穿着特点来看,这些描写反映温庭筠自身所处时代的流行风尚、其所接触到的女性衣着妆饰的特色以及当时文人的审美喜好。与此同时,词中保留对唐朝时期流行的女性妆饰中所运用手工艺技术的记录。由此可见,温庭筠花间词中的女性衣着装扮是结合晚唐女性装扮特点,在纹饰等细节方面加入作者个人灵感后的产物。本文以晚唐女性装扮为线索,参证相关文献资料为佐证,以跨学科探究方式,针对温庭筠花间词中女性的衣着妆饰作推进研究,试图揭示温词中的女性装扮源于晚唐女性的仪容相貌,其呈现特征与晚唐社会风尚息息相关。

裴红幸[8](2020)在《汉越俚语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词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长期以来,汉、越俚语对比并未得到语言学者的应有关注,关于汉、越俚语研究的书籍、资料目前仍然比较稀缺。正因为如此,本人以“汉、越俚语比较研究”为题开展分析和研究。汉、越俚语的共同点有:首先,从语音来看,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都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几种主要形式;其次,从分类来看,汉、越俚语的分类都有音节构成分类和内容分类;最后,在表达方面,越南俚语借鉴了大量汉语因素,融合到自身的文化血脉与基因当中,使之发展出全新的自我特色。汉、越俚语的不同点有:首先,在语法结构方面,汉语俚语里很多不好的事物都可以变成骂人的载体,如:书呆子、垃圾、贼等。但是越南语俚语的结构是“??+X”(东西+X)(其中X指被骂者的缺点);其次,在分类方面,汉、越俚语的分类大致一样,但是小类里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再次,在构成方面,汉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方言和社会流行语,而越南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原有词语的词义改变;最后,在语义表达方面,汉语俚语的语义表达主要有字义与实义、本义与喻义、并义与偏义的特点,而越南语俚语的语义表达的主要特点是多义性和转义性。汉、越俚语之间之所以有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俚语产生于现实的生活,是人类思维的表现。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人类活动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俚语是各自国家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真实反映,有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色。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汉越俚语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为相关学者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以便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使用俚语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减少文化冲突,使他们能够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并自如地运用汉语俚语。

李玉娟[9](2020)在《基于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初中生物“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文中提出学生的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越高,在生物学习中就越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成果。初中生物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好生物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生活而且还能够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但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初中生物课堂中却存在这样的几点问题:教师目标意识不强烈,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以及上课采用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调查研究发现这样的生物教学策略使学生兴味索然,学生的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也十分低下。笔者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构建“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来改变当前生物课堂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并将该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中进行实践应用,验证其对初中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业成绩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学生对于自己是否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学-评一致性”指的是以学习目标作为整节课的核心,既是出发点又是终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评价围绕着学习目标都是一致的,评价活动贯穿始终,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首先对生物课堂中的“教-学-评一致”对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然后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现有理论对初中生物学中“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分为课前教学设计模式、课堂教学以及评价的模式,并对各个环节如何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了阐述。课前,教师通过了解学情、分解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出相对应的评价任务,最后设计执行评价任务的教学活动。课上,教师将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呈现给学生,学生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按围绕评价任务展开学习—交流与反馈—点对点训练的循环步骤展开学习。评价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的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课堂的“评”有机融合,从而促使学习目标有效达成,成功的学习经验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最后结合具体初中生物教学内容设计出基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案例。把提升学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验班的教学实践,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结束后,发现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升。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发现,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同时,“教-学-评一致性”能够显着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所以本文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相关理论在初中生物学中构建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模式,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的。在初中生物学中构建“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并展示了详细的教学案例,可为其他老师提供较好的借鉴;将“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合,既扩充了自我效能感在生物学科中的研究,又更好地显现该模式的优点。

高磊[10](2020)在《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文中研究表明神话,是诗歌产生的源头。神话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拓展了诗歌的取材范围。诸多诗人受到神话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借鉴和吸收神话因素进行创作,使诗歌与神话完美融合。唐诗中大量的神话典故,既起到了保存神话的作用,又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效果。唐人将神话故事、神话意象、神话思维与诗歌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境界。本论文选取唐诗中的日月神话为研究对象,分八章进行研究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日神及日之出入神话。唐诗中的日神,既有“耀灵”“东君”“朱明”“大明”之名,又有“日灵”“阳灵”“灵晖”和“郁仪”之称。唐人应制诗中常以日喻唐皇,又与“捧日”典故融合,表达效忠、侍奉、守护君王之心。《淮南子·天文训》描绘了日行轨迹及行至之处的称谓,唐诗中常见的有“旸谷”“咸池”“扶桑”“蟠木”等日出之所和“崦嵫”“虞渊”“桑榆”等日入之处。唐诗中的“若木”有两种含义,既是东方扶桑,又是西极若木。此外,《淮南子》记述的“朏晨”“正中”“晡时”“高舂”“下舂”等日行各时段之称谓,唐诗中亦可见之,且多用其本义,表示时间。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阳乌与后羿射日神话。唐人将以“日乌”为诗歌意象,既以咏日,又以咏乌,或将二者融合,亦或以之代指太阳。因《淮南子》等古籍有“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的记载,又产生了“羿射九日”的神话。古籍中的“羿”形象,可归纳为三种:“实有的历史人物”“箭靶’式人物”和“神话人物”。神话之羿所为之事,与历史之羿有密切联系。唐诗中的“羿”亦不离以上三种形象。羿射九日,落入大海,是为沃焦,又称尾闾、归塘。这些意象也在唐诗中出现,用以表达不同的诗意。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羲和与驭日神话。“羲和”在古籍中有“日母”“历官”“日御”三义。三者之间互有关联,反映了神话的历史化和神话自身的演变。而“日御”之义是唐代羲和神话的主流。唐人将羲和神话意象与车、轮、鞭、辔、鞅等车马驾意象两两融合,并将“羲和驭日”典故引申化用为多种诗意表达。唐诗中的“羲和”及其相关意象,既代指太阳亦转指岁时,寄寓了时间的昼夜不停和转瞬即逝,抒发了诗人们对暮年的感喟和因时光易逝而引起的人生之叹,表达了对功成名就的追求和突破生命限制的愿望。“日车”“六龙”除了其中所含有的时间寓意之外,“日车”又衬托物之高、险,“六龙”又有“天子之驾六马”和“《易》乾卦的六爻”等义。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夸父逐日和鲁阳挥戈却日神话,二则神话本身寄寓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但唐诗在化用二典时却不独从神话本身的抗争寓意出发,而是结合诗人自身的理解,进行多种解读。夸父逐日的神话本身有“远大抱负”“不自量力”等多重寓意,唐人从不同的角度化用于诗中,表达了诸多不同的情感。鲁阳却日神话在唐诗中用作咏戈之典、咏军阵之典、咏日之典,既以之状军威之盛,又寄寓了人有回天之力和希望能驻景留时之意。而在李白《日出入行》诗中,却否定了鲁阳的“回天之力”,展现了诗人合于大道的自然观和宇宙观。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嫦娥与奔月神话。嫦娥又作恒娥、常娥、姮娥,其窃不死药而奔月的故事谓之奔月神话。目前可知的秦简《归妹》卦辞、《文选》引《归藏》《淮南子》等文献中均有奔月神话的相关记载,故事情节在东汉张衡《灵宪》的记载中已然完备。嫦娥的形象经文学作品的流传与修饰逐渐鲜活起来。唐人将嫦娥奔月神话中长生不死、孀居孤苦、去而无返三大主题蕴含诗中,用以抒情言志。这些诗中的嫦娥是女神的形象,并升华成为美人意象。嫦娥不仅用来比喻美人和衬托美好事物,其作为月亮的代称也在诗中出现。唐人对于嫦娥窃药之事又从不同的角度予以阐发,表现出多种态度。第六章是论述了唐诗中“蟾蜍”与食月诗歌。因为古人对月之轮廓无光之处的直观认识和蟾蜍的寓意,以及嫦娥奔月化为蟾蜍的神话等原因,古人认为月中有蟾蜍。故而把月蚀之时的月亮残缺,想象成因蟾蜍啮食所致,谓之“蟾蜍食月”。月有后宫群臣的寓意,故而唐诗中的食月诗常作为诗人抒发政治感慨的工具。卢仝歌行体《月蚀诗》是这方面诗歌的代表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中有一定数量的涉蟾蜍诗,多以“蟾蜍”代指月亮。第七章是对唐诗中“月兔”进行文化阐释。《楚辞·天问》“顾菟在腹”,王逸以“月中顾望之兔”释之,月兔神话由此而生。唐人涉月诗中常言及月兔,称之为“顾兔”“玄兔”“白兔”“玉兔”“阴兔”“金兔”等。“顾菟”之义,学术界有“月兔说”“蟾蜍说”“蟾兔说”“月虎说”四说。在唐诗中,有“月兔”“蟾蜍”两种释义。“玄兔”之称,解释了月中兔的来源,亦即“阴影说”。“白兔”寓意长寿,故唐人化用“白兔捣药”的神话入诗,借之抒情言志。“玉兔”既是“白兔”的喻称和美称,又暗指其为天上之兔。而且“玉兔”“阴兔”“金兔”之称与阴阳五行学说有一定的关联。因兔代指月,故唐诗以“兔轮”“兔钩”“兔影”“兔辉”来写月,以“乌飞兔走”形容时光流逝。唐诗中月兔的不同称谓,是我国传统文化多样化的沉淀,从中亦可窥探月兔神话的起源。第八章是对唐诗“月桂”的意象及其寓意进行探析。《淮南子》记载“月中有桂树”,《安天论》又有“月中仙人桂树”之说。唐代时产生的“吴刚伐桂”和“月落桂子”进一步丰富了月桂神话。唐人化用月中桂树的典故,以写月、咏桂、誉美人、赞贤达,或以“桂”代指月亮。又将月中桂的神话意象与科举寓意结合,使之成为了功名的象征。唐诗尤其是中晚唐诗歌以月桂喻功名者甚多,而且因“蟾宫”之说而衍生出“蟾宫折桂”的熟语。月中桂树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为唐人喜用,以表达对功名的追求。

二、“芽”的几种不同含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芽”的几种不同含义(论文提纲范文)

(2)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学书面表达能力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1.1.1 生物学书面表达能力的内涵
        1.1.2 生物学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
    1.2 培养高中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1.2.1 高考答题的要求
        1.2.2 大学学业的要求
        1.2.3 职业发展的要求
    1.3 培养高中生书面表达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1.1 文献研究法
        1.6.1.2 问卷调查法
        1.6.1.3 行动研究法
        1.6.1.4 统计分析法
        1.6.1.5 经验总结法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中生书面表达能力问卷调查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对象
    2.3 问卷编制
    2.4 调查实施
    2.5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2.5.1 调查对象的分布
        2.5.2 对语言表达的认识水平
        2.5.3 对书面表达的重视程度
        2.5.4 自身书面表达存在的问题
        2.5.5 进行表达时的思维状况
        2.5.6 培养自身书面表达能力的方式
    2.6 小结
第3章 高中生生物学学习中书面表达常见问题及分析
    3.1 逻辑思维混乱
    3.2 语句表达不通顺
    3.3 词语搭配不当
    3.4 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3.5 错别字现象突出
第4章 培养高中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4.1 强调学科术语的正确表达
    4.2 注重分析语言表达方面的错误
    4.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4 布置写作类作业
第5章 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实施案例
    5.1 实施对象
    5.2 实施时间
    5.3 实施过程
        5.3.1 前测及问卷分析
        5.3.2 实施案例
        5.3.3 后测及问卷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6.2.1 调查样本数量
        6.2.2 教学实践实施
        6.2.3 其他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书面表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生生物学书面表达能力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3 高中生生物学书面表达能力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4 “植物的激素调节”——单元测试题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二)园林文学研究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上编唐宋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章 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王维和杜甫的园林植物书写比较
        第一节 “无人”与“无我”:辋川别业里的植物世界
        一、辋川别业概况
        二、“无人之境”与花木的静观寂照
        三、“无我之境”与花木的自然本色
        第二节 物我对峙的冲突与无力:杜甫笔下难遂人愿的园林植物
        一、成都浣花草堂
        二、夔州之园
        三、植物与寄兴
        第三节 王维、杜甫对初盛唐园林游宴诗的超越:摆脱园林植物书写的“程式化”束缚
        本章结语
    第二章 驯化与吸纳: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与审美空间
        第一节 绪论: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
        第二节 刚柔共济:园林植物的“崇高”与“优美”
        第三节 变化的审美空间:园林植物中的时间因素
        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线性变化
        第四节 作为想象媒介的园林植物
        第五节 官能中的山林想象
        第六节 从园林植物看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第七节 空间边界的区隔
        第八节 空间内部的个性化布置
        第九节 身体感知与日常活动中的园林植物
        第十节 “窗竹”意象与审美空间格局
        一、窗竹意象简史
        二、白居易的窗竹意象与室内视角
        三、逐层向内“驯化”的审美空间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玩好与隐逸之间:李德裕笔下的平泉草木
        第一节 李德裕平泉山居诗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不同身份:珍奇玩好与故园意象的错位
        第三节 从园林组诗看各类植物的构景特征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文本·道德·生活:苏轼笔下园林植物的人文化审美
        第一节 园林植物审美的人文化
        一、园林情调的淡化
        二、花木物态的虚化
        三、文本化与人格化:花木中的历史记忆与道德寄寓
        四、生活化:与文人生活的多重关联
        第二节 “种德”观念与园林植物的德性美
        一、“种木”即“种德”
        二、松柏与“久而后成”
        第三节 苏轼与白居易园林观及园林植物审美之异同
        一、苏白之同
        二、苏白之异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共性·法度·因袭:晁补之笔下的东皋草木
        第一节 金乡东皋归来园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从两类植物看隐逸空间的划分及园林审美性的凸显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对成熟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历史场景的再现
        本章结语
    第六章 知识化·场景化·拟人化:杨万里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节 杨万里园林植物书写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自然特性的细致捕捉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与场景化、动态化书写
        第四节 园林植物的拟人化、戏剧化书写
        本章结语
下编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
    第一章 园林诗画中的“窗竹”意象
        第一节 窗与园林植物的结合
        第二节 内外之别:窗竹的视角问题
        第三节 白居易的窗竹诗
        第四节 “摄入”与“射出”:诗画视角的异同
        第五节 窗中竹与画中竹
        一、“窗景如画”观念的形成
        二、“窗景如画”观念与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
        三、窗竹与竹画对比的多重审美快感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出墙花木”的诗意与画趣
        第一节 墙与花木的“互妙”
        第二节 对园内的暗示:“出墙花木”的藏中之露
        第三节 出墙花的热闹多情与女性化书写
        一、春日出墙花的热闹与多情
        二、出墙花的女性化书写
        第四节 出墙花木与绘画
        一、“出墙”的画趣
        二、寓意的尴尬与画理的变通
        本章结语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一、基本典籍与资料类
    二、学术专着类
    三、论文类
附录一 唐宋绘画文献有关园林植物的记载
附录二 唐宋现存植物谱录叙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海外汉学着作汉译实践报告 ——以Science and the Dao第七、八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介绍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2 海外汉学文本翻译研究现状
    1.3 道教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中存在的文体融合现象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译中理解与表达
    2.3 译后审校
第三章 源语文本特点
    3.1 词汇特点分析
        3.1.1 哲学类词汇特点
        3.1.2 科学类词汇特点
    3.2 句式特点分析
        3.2.1 被动语态
        3.2.2 非人称主语句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词汇翻译
        4.1.1 哲学类术语翻译
        4.1.2 科学类术语翻译
        4.1.3 普通词汇与短语翻译
    4.2 句式翻译
        4.2.1 被动句的翻译
        4.2.2 复杂句的翻译
    4.3 语篇翻译
第五章 经验总结
    5.1 经验与收获
    5.2 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文及译文
致谢

(5)茶叶的体质养生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1 茶叶养生的概念
        1.1 茶的概念
        1.2 茶叶的概念
        1.3 养生的概念
        1.4 茶叶养生内涵
    2 茶叶的品种
        2.1 茶叶的种类及分类方法
        2.2 近现代中国名茶举隅
        2.3 域外茶叶的传播历程与名茶举隅
    3 研究茶叶养生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茶叶与茶叶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1 远古至春秋时期
    2 秦汉时期
    3 唐及五代时期
    4 宋金元时期
    5 明清时期
    6 近代时期
第三部分 历代文献关于茶性、茶效记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关键词选择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文献整理汇总
    2 茶叶的性味、功效分析
        2.1 红茶性味、功效分析
        2.2 黄茶性味、功效分析
        2.3 黑茶性味、功效分析
        2.4 白茶性味、功效分析
        2.5 青茶性味、功效分析
        2.6 绿茶性味、功效分析
第四部分 不同体质的茶叶养生
    1 中医体质学说
        1.1 体质与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
        1.2 中医体质学说的历史沿革
        1.3 体质的分类方法
        1.4 中医体质学说对茶叶养生的意义
    2 九种体质的茶叶养生方法
        2.1 平和体质的茶叶养生
        2.2 气虚体质的茶叶养生
        2.3 阳虚体质的茶叶养生
        2.4 血瘀体质的茶叶养生
        2.5 痰湿体质的茶叶养生
        2.6 湿热体质的茶叶养生
        2.7 气郁体质的茶叶养生
        2.8 阴虚体质的茶叶养生
        2.9 特禀体质的茶叶养生
    3 九种体质用茶分类表
第五部分 茶叶养生的现代研究
    1 茶叶的现代有效成分研究
        1.1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研究
        1.2 茶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
        1.3 茶氨酸的药理作用研究
        1.4 咖啡碱的药理作用
    2 茶叶内有害物质的探究
        2.1 茶叶内的有害物质指什么?
        2.2 茶叶内有害物质的浸出规律
第六部分 合理饮茶与茶叶养生
    1 茶在养生中常用的方法
        1.1 茶叶的药用
        1.2 茶叶的食用
        1.3 茶叶的饮用
    2 三因制宜的茶叶养生
        2.1 不同人群的茶叶养生
        2.2 不同季节的茶叶养生
        2.3 不同地域的茶叶养生
        2.4 不同年龄、季节、地域用茶分类表(表一、表二、表三)
    3 健康的饮茶方式
        3.1 适时饮茶
        3.2 适量饮茶
        3.3 适温饮茶
    4 饮茶禁忌
        4.1 不适宜与茶同服的食物
        4.2 不适宜与茶同服的药物
        4.3 不适宜饮茶的特殊人群
总绪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多样性及特定菌种培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贺兰山大型真菌的研究现状
        1.1.1.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宏观形态学特征相关性和孢子微观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1.1.1.2 贺兰山大型真菌检索表编制的研究
        1.1.1.3 贺兰山大型真菌分子学鉴定与分类的研究
        1.1.1.4 贺兰山子实体分布地海拔高度对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和孢子的形态特征及数量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1.1.1.5 菌根菌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plorans菌种的培养特性研究
        1.1.2 研究意义
        1.1.2.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宏观形态学特征相关性和孢子微观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意义
        1.1.2.2 贺兰山大型真菌检索表编制的研究意义
        1.1.2.3 贺兰山大型真菌分子学鉴定与分类的研究意义
        1.1.2.4 子实体分布地海拔高度对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和孢子的形态特征及数量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意义
        1.1.2.5 菌根菌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 plorans菌种的培养特性研究意义
    1.2 大型真菌的国内研究现状
        1.2.1 国内各地区大型真菌研究概况
        1.2.2 贺兰山的大型真菌的研究概况
        1.2.2.1 贺兰山真菌的研究工作
        1.2.2.2 贺兰山大型真菌形态学研究现状
        1.2.2.3 贺兰山菌物资源的地理分区与分布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观察方法
        2.2.1.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宏观形态观察方法
        2.2.1.2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中孢子的微观形态学观察方法
        2.2.1.3 编制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形态检索表
        2.2.2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特征统计分析
        2.2.2.1 子实体宏观特征的统计分析
        2.2.2.2 子实体的孢子的微观形态特征统计分析
        2.2.3 ITS序列的分子学鉴定方法
        2.2.3.1 ITS序列的分子学鉴定实验用仪器和试剂
        2.2.3.2 ITS序列的分子学鉴定实验方法
        2.2.4 海拔高度对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和孢子形态与数量特征的影响
        2.2.5 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 plorans的菌种培养研究
        2.2.5.1 单因素实验
        2.2.5.2 多因素分析实验
    2.3. 数据分析
        2.3.1 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子实体特征、孢子特征和海拔高度对子实体和孢子的影响
        2.3.2 暗黄粘盖牛肝菌培养特性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观察结果
        3.1.1 子实体的宏观形态观察结果
        3.1.2 子实体中孢子的微观形态观察结果
        3.1.2.1 大型子囊菌类
        3.1.2.2 胶质菌类
        3.1.2.3 珊瑚菌类(Ramaria)
        3.1.2.4 多孔菌、齿菌及革菌类
        3.1.2.5 牛肝菌类
        3.1.2.6 伞菌类
        3.1.2.7 红菇类(Russulaceae)
        3.1.2.8 地星和马勃菌类(Geastraceae & Lycoperdales)
        3.1.2.9 子实体内孢子形态特征编码统计
        3.1.3 内蒙古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分类检索表
    3.2 子实体形态特征统计分析结果
        3.2.1 子实体整体形态特征编码分析
        3.2.1.1 子实体不同部位表型的多样性类型分析
        3.2.1.2 菌盖特征与菌柄特征多样性的关联性分析
        3.2.1.3 子实体局部特征变化对整体特征的影响
        3.2.1.4 基于子实体表型多样性的聚类分析
        3.2.1.5 基于子实体表型多样性的聚类分析的讨论
        3.2.1.6 基于子实体表型多样性的聚类分析结论
        3.2.2 子实体中孢子微观形态的多样性分析
        3.2.2.1 孢子形态特征及表面特征的多样性
        3.2.2.2 孢子大小比值多样性
        3.2.2.3 孢子形态特征与孢子表面特征的关联性
        3.2.2.4 孢子长宽比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分析
        3.2.2.5 基于孢子多样性的聚类分析
        3.2.2.6 聚类与判别的结果探讨
        3.2.2.7 孢子的多样性分析讨论
        3.2.2.8 孢子的多样性结论
    3.3 大型真菌ITS序列比对结果
    3.4 贺兰山海拔高度对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及孢子形态特征的影响
        3.4.1 海拔高度对子实体及菌盖整体形态多样性影响
        3.4.2 海拔高度对菌盖表面特征多样性影响
        3.4.3 海拔高度对菌盖附属物形态多样性影响
        3.4.4 海拔高度对菌褶着生方式多样性影响
        3.4.5 海拔高度对菌柄形态及表面特征多样性影响
        3.4.6 海拔高度对孢子形态多样性影响
        3.4.7 海拔高度对孢子表面特征多样性影响
        3.4.8 海拔高度对大孢子长宽比多样性影响
        3.4.9 海拔高度对小孢子长宽比多样性影响
        3.4.10 海拔高度对大小孢子极端比多样性影响
        3.4.11 海拔高度对大小孢子平均比多样性影响
        3.4.12 海拔高度对孢子形态特征的影响讨论和小结
        3.4.12.1 小结
        3.4.12.2 讨论
    3.5 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 plorans)的菌种培养研究
        3.5.1 pH值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3.5.2 温度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3.5.3 碳源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3.5.4 氮源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3.5.5 维生素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3.5.6 正交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3.5.6.1 碳源对菌落直径的影响
        3.5.6.2 氮源对菌落直径的影响
        3.5.6.3 pH值对菌落直径的影响
        3.5.6.4 温度对菌落直径的影响
        3.5.6.5 碳源和氮源对菌种的直径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
        3.5.6.6 温度对菌落重量的影响作用
        3.5.6.7 碳源对菌落重量的影响作用
        3.5.6.8 氮源对菌落重量的影响作用
        3.5.6.9 pH值对菌落重量的影响
        3.5.7 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plorans菌种的培养研究结论
        3.5.8 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plorans菌种的培养研究讨论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录1 海拔高度数据统计
    附录2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的地理分区
    附录3 论文中自测的ITS序列
    附录4 未鉴定确认的贺兰山大型真菌物种名录
    附录5 新鲜子实体图片

(7)轻罗粉黛 ——温庭筠花间词中女性的衣着妆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背景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花间词中描述的女性装扮
    第一节 服饰:红袖摇曳逐风暖
        一、裙装艳丽展风姿
        二、袄衫飘逸无风敛
    第二节 妆容:粉心黄蕊花靥
        一、妆粉涂抹有讲究
        二、眉目描画重形状
        三、发式设计多繁复
    第三节 佩饰:寒玉簪秋水
        一、头饰多样且金贵
        二、衣饰风雅含情义
    小结
第二章 花间词中女性装扮实考
    第一节 可考的女性装扮
        一、女性的服饰
        二、女性的面妆
        三、女性的发式
        四、女性的发饰
    第二节 无法明晰的女性装扮
        一、表述简约,模棱两可的妆饰
        二、表述清晰,无法对应的妆饰
    小结
第三章 词中女性装扮与社会文化环境的联系
    第一节 词人所处社会阶层对女性装扮的审美
        一、朝廷中的女性装扮审美
        二、文人群体中的女性装扮审美
    第二节 词人交往女性的穿着映射
        一、青楼女子
        二、才女鱼玄机
    第三节 词人所处社会妆饰风尚的反映
        一、表现晚唐社会的去胡化
        二、展现晚唐女性的梳妆特点
        三、记录晚唐女性饰品的装饰工艺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温庭筠花间词中的女性装扮总汇表
附录二 论文图片信息汇总
附录三 温庭筠生平与同时期事件汇总
附录四 晚唐女性衣着妆饰汇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汉越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中国俚语研究现状
        二、越南俚语研究现状
        三、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四、汉、越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四节 俚语的界定、研究范围及目标
        一、俚语的界定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目标
    第五节 选题理由、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俚语的概况、形成机理及其与其他词语的联系
    第一节 俚语的性质和特点
        一、俚语的性质
        二、俚语的特点
        三、俚语的特殊性
        四、与汉语俚语对应的越南语俚语
    第二节 俚语在词语中的功能
        一、文化认同功能
        二、交际改善功能
        三、情感宣泄功能
        四、禁忌回避功能
        五、时尚展现功能
        六、其他功能
    第三节 俚语的分类及传播方式
        一、俚语的分类
        二、俚语传播与扩散的方式
    第四节 汉越俚语的产生与形成机理
        一、俚语的缘起
        二、俚语的形成机制
        三、汉越俚语形成机理的对比
    第五节 俚语与俗语、行话、黑话、詈词及流行语的联系
        一、俚语与俗语的异同
        二、俚语与行话、黑话、詈词与流行语的不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构成方式比较
        一、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二、汉越俚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汉越俚语的语音结构对比
        一、单音节词
        二、同音词比重差异
        三、声调差异
        四、叠词
        五、语素重组带来的音节差异
    第三节 汉越俚语构造形式的异同
        一、汉语俚语构造形式
        二、越南语俚语构造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越俚语的修辞方式对比
    第一节 俚语中的修辞方式
        一、汉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二、越南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三、汉越俚语修辞方式的对比
    第二节 俚语修辞的来源分析
        一、来源一——颜色
        二、来源二——动物
        三、来源三——植物
    第三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口语表达中的效果
        一、适配环境
        二、结合对象
        三、注重内容
    第四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举例说明
        一、汉语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二、越南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越俚语文化内涵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的思维方式
        一、辩证思维
        二、意象思维
    第二节 汉越俚语展现的人民思想意识对比
        一、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
        二、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
    第三节 俚语中的生活哲理
        一、社会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二、经济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三、政治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四、文化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第四节 汉越俚语中的民族风俗
        一、风俗介绍
        二、例子说明
    第五节 汉越俚语中的农业民俗
        一、俚语中表达相似的农业意象
        二、俚语中含有不同的农业意象
    第六节 汉越俚语中的数字文化
        一、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表达
        三、文化内涵相近或相近的表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统计的汉越俚语对应的表达形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9)基于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初中生物“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学科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1.1.2 自我效能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在目前生物教学中的不足
        1.1.3 目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评的不一致性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教-学-评一致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实验研究法
        1.5.3 调查问卷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自我效能感及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
        2.1.2 教-学-评一致性
        2.1.3 基于标准的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自我效能感理论
        2.2.2 泰勒原理
        2.2.3 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第3章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现状及学生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
    3.1 教-学-评现状的问卷设计与实施结果分析
        3.1.1 问卷设计
        3.1.2 现阶段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现状的问卷结果分析
    3.2 学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设计与实施
        3.2.1 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问卷设计
        3.2.2 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3.3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现状及学生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的问题
        3.3.1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现状存在的问题
        3.3.2 学生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的问题
    3.4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及学生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剖析
        3.4.1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3.4.2 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剖析
    3.5 调查小结
第4章 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渗透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4.1 “教-学-评一致性”对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分析
        4.1.1 “教-学-评一致性”方面分析
        4.1.2 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方面分析
        4.1.3 学习者角度分析
    4.2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渗透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4.2.1 初中生物“教-学-评一致性”课前准备模式与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4.2.2 “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4.2.3 初中生物“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评价与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4.3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案例设计
        4.3.1 课例1《芽的类型和发育》案例设计
        4.3.2 课例2《克隆技术》案例设计
第5章 教学实践研究与分析
    5.1 研究目的
    5.2 课堂实施
        5.2.1 实施对象
        5.2.2 实验方法
        5.2.3 实施过程
    5.3 教学效果分析
        5.3.1 关于增进学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结果和讨论
        5.3.2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成绩比较分析
    5.4 实践结果总结
        5.4.1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
        5.4.2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对学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三个维度影响不同
        5.4.3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业成绩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及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本文不足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初中生物课堂中教-学-评的现状调查
    附录二: 学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生前后测生物成绩原始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路径
    三、研究回顾与展望
    四、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一章 唐诗中的日神及日之出入
    第一节 日神之名
    第二节 日出之处
    第三节 日入之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诗中的阳乌与后羿射日
    第一节 日乌意象:咏日与咏乌
    第二节 古籍所载“羿”之形象
    第三节 唐诗之“羿”及射日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诗中的羲和与驭日神话
    第一节 羲和神话起源及其演变
    第二节 唐诗中的“羲和”含义
    第三节 “羲和驭日”诗歌引申
    第四节 羲和驾驭:日车与六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诗中的逐日、却日神话
    第一节 唐诗中的夸父逐日神话
    第二节 唐诗中的鲁阳却日神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诗中的嫦娥与奔月神话
    第一节 嫦娥奔月神话的形成
    第二节 唐诗中奔月神话主题
    第三节 嫦娥形象:美的化身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唐诗中的蟾蜍与食月诗歌
    第一节 月中有蟾蜍的观念来源
    第二节 唐代的“蟾蜍食月”诗
    第三节 《月蚀诗》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 以“蟾蜍”代月的唐诗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唐诗中的月兔及文化内涵
    第一节 “顾兔”四说及唐诗释义
    第二节 “玄兔”及月兔来源诸说
    第三节 “白兔”及月中捣药神话
    第四节 “玉兔”诸称的多重内涵
    第五节 “兔”在诗中的借代情况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唐诗中的月桂意象与寓意
    第一节 月中桂树异名及源流
    第二节 月中桂树的诗歌意象
    第三节 月中桂树的功名寓意
    第四节 月宫传说及蟾宫折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芽”的几种不同含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庚道集》整理与研究[D]. 毛俊鑫. 山东大学, 2021
  • [2]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研究[D]. 贺雪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D]. 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4]海外汉学着作汉译实践报告 ——以Science and the Dao第七、八章为例[D]. 赵羚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茶叶的体质养生文献研究[D]. 梁木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多样性及特定菌种培养特性研究[D]. 卢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7]轻罗粉黛 ——温庭筠花间词中女性的衣着妆饰[D]. 崔心芾.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8]汉越俚语比较研究[D]. 裴红幸.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8)
  • [9]基于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初中生物“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 李玉娟. 扬州大学, 2020(02)
  • [10]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D]. 高磊.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芽”的几种不同含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