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cAg检测的临床价值及其与五种标志物的关系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cAg检测的临床价值及其与五种标志物的关系

一、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cAg检测的临床价值及与五项标志物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于开俊[1](2019)在《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文中认为克山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心电图检测是克山病病区人群筛查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是依据监测人群特定的心电改变,确定疑似患者,再对其做进一步相关检查,最后明确诊断。由于其简便易行,便于随身携带,尤其是深入到农村,故在克山病多年的防治工作中,成为克山病诊断的重要工具[1]。为了解江源区病区人群的心电异常分布情况,我区于2013年和2015年选择江源区两个调查点进行了连续两轮监测,

吴蔚[2](2017)在《云南省昆明市2016年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乙肝感染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云南省2016年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乙肝感染现状及分子生物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了解该医院体检人群乙肝感染现状,掌握HBsAg阳性率、HBV感染率、HBsAb阳性率以及乙肝两对半检出模式、探讨基因分型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云南省乙肝有效控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某三甲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的基本情况,乙肝感染情况,乙肝五项组合模式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用实验室检测技术,包括ELISA检测、S区巢式PCR扩增法、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乙肝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1.乙肝感染现状2016年云南省三甲综合性医院进行体检,并进行乙肝血清五项检测的人群,37563例,男性22269人,占59.28%,平均年龄46.74±15.72岁;女性15294人,占 40.72%,45.46±15.07。男女比例为 1.46:1。HBsAg 阳性率为 2.91%,男性(3.30%)高于女性(2.35%) (P<0.001), 40-49年龄组为阳性率高峰。职业以其他职业(4.6%)和生产运输行业(4.36%)阳性率较高,。不同民族中彝族(2.99%)和汉族(2.94%)阳性率较高。HBsAb 阳性率为 67.29%,女性(67.94%)高于男性(66.84%) (P<0.05),30-39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不同职业中科研单位HBsAb阳性率最高(71.62%),企业单位职员HBsAb阳性率最低(64.26%)。不同民族HBsAb阳性率相同(P=0.082)。HBcAb阳性率为5.69%。男性HBcAb阳性率高于女性(P<0.001),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职业中阳性率最高为其它(8.30%),。其他少数民族(6.21 %)和汉族(5.80%)阳性率最高。HBV感染率为5.71%。男性HBV感染率高于女性(P<0.001)。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不同职业中其他职业感染率最高(7.55%),学生人群感染率最低(2.99%)。汉族HBV感染率高于其他民族(P<0.05)。HBV易感率为29.14%。易感率无性别差异(P>0.05)。39岁前易感率随年龄上升而下降,40岁后易感率随年龄上升而上升。不同职业中易感率最高为生产运输职业(52.06%),最低为部队军人(17.36%)。回族(35.07%)和彝族(30.49%)易感率高。2.乙肝血清组合模式乙肝血清五项标记物组合共检出15种模式。HBsAb单项阳性检出率最高,占65.14%,血清五项指标全阴模式次之,占29.14%, “小三阳”模式检出率居第三,占2.39%。在HBV感染的模式中(3、5、6、7、8、9),男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特殊罕见模式检出15例。“小三阳”检出率60-69岁组最高(3.32%)且在69岁前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大三阳”检出率最高组为20-29岁(0.53%),最低为70岁及以上组(0.06%),其检出率随年龄上升而下降。3、乙肝分子流行病学特征136份经检测HBsAg为阳性的样本中,115例为小三阳,占84.56%,大三阳8例,占5.88%,HBsAg、HBcAb阳性13例,占9.56%。用巢式PCR两轮共扩增136份标本,扩增成功17份。其中“大三阳”模式全部测序成功,“小三阳模式”检出9份。B基因型10例,均为B2亚型;C型7例,其中1例C1型,6例C2型。两种基因型不同性别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基因型中血清型均为adw2型,C基因型中有1例adw2型,6例adr+型。α抗原决定簇突变率为发现两种情况I126S有1株,为C基因型,占12.5%,S143T有7株,为B基因型,占87.5%。[结论]1.云南省2016年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中男性HBsAg阳性率、HBcAb阳性率HBV感染率均高于女性,是乙肝感染的重点人群。2. 40-49岁人群为HBsAg高发人群。3.职业不详人群(家务及待业、自由职业、农民等)生产运输及商业服务人群HBsAg阳性率较高。4.乙肝血清组合模式以表面抗体单项阳性为主,五项全阴次之,感染模式以“小三阳”为主。5.检出B型和C型两种基因型,亚型为B2和C2型,adw2和adr+两种血清亚型与B、C基因型显着相关。6.本次检出突变率较高,有两种突变模式:S143T和I126S。且变异位点集中于第143位氨基酸。

黄坤,赵永猛,朱丽华[3](2016)在《某企业职工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某企业职工中男性、女性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携带率,同时对不同年龄进行分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情况,以便有效预防和减少煤矿职工中乙型肝炎疾病的发生。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对2012年7月—2014年7月12 922名在某企业总医院林西医院参加体检的某企业职工(其中男性职工9 144例,女性职工3 778例),进行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又称作两对半)的检测,对特殊模式组使用PCR技术检测HBV-DNA以排除可能出现的假性结果。通过χ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参加体检的12 922名某企业职工中,HBV总感染人数为331例,总感染率为2.56%。其中男性参检职工9 144名,HBV感染人数为256例,占参检男性总人数的2.80%;女性参检职工3 778名,HBV感染人数为75例,占受检女性总人数的2.00%。男性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经χ2检验,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26,P<0.05)。2某企业职工不同年龄乙型肝炎感染情况:不同年龄组的HBsAg的携带率分别为:20岁为0.00%(0/330),30岁为0.09%(1/1 075),40岁为0.85%(16/1 884),50岁为1.21%(53/4 383),60岁为4.95%(261/5 277)。经χ2检验,HBsAg的携带率在不同的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60岁以上人群的HBsAg的携带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χ2=208.67,P<0.05)。结论 1某企业职工HBV的总感染率为2.56%,低于全国水平(9.8%);男性职工HBV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职工,二者差异具有显着性,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60岁以上人群的HBsAg的携带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并随着年龄的降低,某企业职工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石玉如[4](2015)在《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患者的血清标志物表达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因检测方法学所限,目前有关低病毒载量慢性乙肝患者的外周血HBV-DNA载量、乙肝表面抗原水平、乙肝e抗原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丫-谷氨酰基转移酶及乙肝五项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甚少。因此本课题对慢乙肝患者的HBV-DNA载量进行精确的测定,结合上述血清标志物进行分析,探讨在低浓度病毒载量下,各血清标志物呈现出的特点。为预防和治疗低病毒载量的患者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方法随机收集2014年7月-2015年2月间日常门诊、住院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低浓度HBV-DNA血清标本(20<DNA<100 copies/ml)112例,另收集47例高浓度HBV-DNA血清标本(DNA>1 × 107copies/ml)。运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系统定量检测HBsAg、HBeAg,利用超敏PCR实时荧光检测技术检测HBV-DNA。利用全自动生化仪在相关波长和条件下,检测ALT和GGT。首先分析低浓度病毒载量下慢性乙肝患者的基本特征,接着对高浓度乙肝病毒载量组与低浓度乙肝病毒载量标本中的HBsAg浓度与HBeAg浓度,ALT浓度与GGT浓度和异常率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对低浓度乙肝病毒拷贝下,HBsAg与HBV-DNA,HBeAg与HBV-DNA, HBsAg与HBeAg,ALT浓度与HBV-DNA,GGT浓度与HBV-DNA分别做相关性分析;最后对低浓度乙肝病毒拷贝下HBeAg的浓度分布以及乙肝五项特点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样本数据用四分位数表示,两组样本间的中位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两样本浓度异常率比较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多组样本间中位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低浓度病毒载量下,男性患者最多占83%。在年龄组上,21岁~40岁组患者最多为62例,占55.4%。2.对高浓度乙肝病毒载量与低浓度乙肝病毒载量标本中的HBsAg浓度与HBeAg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中的HBsAg浓度与HBeAg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77,P<0.001),(Z=6.549,P<0.001)。3.对高浓度乙肝病毒载量与低浓度乙肝病毒载量标本中ALT浓度与GGT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中的ALT浓度与GGT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80,P<0.001),(Z=3.703,P<0.001)。两组ALT浓度与GGT浓度异常率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01),(χ2=11.18,P<0.05)。4.在低浓度乙肝病毒拷贝水平下,对HBsAg与HBV-DNA, HBeAg与HBV-DNA, HBsAg与HBeAg分别做相关性分析,HBsAg浓度与HBeAg浓度呈正相关(P<0.001,rs=0.457),但是HBsAg、HBeAg浓度与HBV-DNA检测结果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5.对低浓度乙肝病毒载量组中的ALT浓度与HBV-DNA,GGT浓度与HBV-DNA分别做相关性分析,研究显示,ALT与HBV-DNA,GGT与HBV-DNA均无相关性(P>0.05)。6.在低浓度乙肝病毒载量下,HBeAg的浓度分布以0~组占的百分数最多,达64.28%,100-组占的百分数最少,仅为2.68%。不同浓度HBeAg组的HBV-DNA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低浓度DNA拷贝下,以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模式最为常见,以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模式次之,以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模式的DNA中位数值最高,但各模式间HBV-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更敏感的方法检测HBVDNA有助于更好的了解低病毒载量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毒复制情况。在低浓度病毒拷贝下,病毒呈低水平复制;HBsAg、HBeAg、 ALT、GGT与DNA拷贝数均无相关关系,呈现独特的血清学模式和特点。

余新华,吕旭江,朱金照,张良宏[5](2015)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胃黏膜病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30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采用胃镜检查胃黏膜的病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的HBsAg、HBcAg,并观察记录检测结果。结果 3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胃黏膜病变19例占63.3%,胃黏膜组织中HBsAg和(或)HBcAg阳性患者10例,其中有7例胃黏膜病变为中度或重度,占70.0%,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胃黏膜组织中HBsAg、HBcAg检测结果阳性,患者的胃黏膜病变较严重,但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和血清中的乙型肝炎标志物的分布无关系。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会出现胃黏膜组织病变,乙型肝炎病毒在胃黏膜中复制,胃黏膜病变程度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

陈伊明[6](2014)在《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预防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研究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在预防和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的有效性。[方法]2005年3月至2013年12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109例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合并HBV感染的B-NHL患者。其中接受拉米夫定治疗患者79例,恩替卡韦治疗患者30例。所有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均为阳性。在化疗开始前1周开始接受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疗程至化疗结束后6个月。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的发生率、肝损伤发生率及病死率。12例患者接受了长期的利妥昔单抗维持性化疗,维持治疗的方法为巩固治疗结束后每3个月接受1次利妥昔单抗治疗,持续2年时间。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x2检验,当理论频数T<1时,则采用确切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单样本分析的t检验或u检验;HBV相关肝炎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变量因素分析和逐步逻辑回归法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化疗前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基础水平、HBV-DNA值及利妥昔单抗使用疗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相比恩替卡韦组患者有较低的HBV再激活率分别为(10.0%vs 31.6%,P=0.026);肝功能损伤发生率(6.7%vs27.8%,P=0.019);HBV相关肝炎发生率(3.3%vs 24.1%,P=0.012);化疗中断发生率(3.3%vs 22.8%,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0 vs2.5%,P=1.000),虽然恩替卡韦组患者病死率相对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组患者治疗后,有3例(3.8%)发生了 YMDD变异,分期为Ⅰ-Ⅱ期的B-NHL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 HBV相关肝炎,Ⅲ-Ⅳ期患者中,有18例发生了 HBV相关肝炎。12例接受了利妥昔单抗长期维持性化疗,拉米夫定组患者9例,恩替卡韦3例。拉米夫定6例(66.7%)出现了 HBV激活,恩替卡韦组均未出现HBV激活。[结论]恩替卡韦相较于拉米夫定在预防治疗B-NHL化疗期间HBV激活上,具有更好的疗效;特别是对于分期较晚的B-NHL患者,恩替卡韦可作为首选药物。

窦裁凤[7](2014)在《HBsAg、HBeAg、HBV-DNA定量、乙肝基因分型检测及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疗效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临床研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乙肝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8%-10%,约占世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总量的1/3,乙型肝炎病人和携带者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DNA水平,但HBV-DNA定量检测存在设备复杂、检验环境防污染条件要求严格、费用较高等相对不利因素,并随着HBsAg定量、HBeAg定量检测技术成熟及广泛应用,分析HBsAg、HBeAg及HBV-DNA定量之间相关性,根据HBsAg定量、HBeAg定量水平反映机体HBV-DNA复制情况成为研究热潮。此外因HBV感染者的基因背景及免疫状态不同,所感染的HBV基因特性也不同,导致不同基因型患者临床疾病谱、病毒学、血清学指标、临床预后不尽相同,不同基因型HBsAg、HBeAg及HBV-DNA定量之间相关性亦存在差异。HBV持续复制和肝脏炎性反应坏死是肝炎肝硬化病情进展的主要决定因素,最新国际指南建议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无论处于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只要HBV-DNA阳性,均应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由于干扰素治疗乙肝肝硬化效率较低,且干扰素类药物的免疫调节机制可加重肝硬化患者的肝损伤程度,目前治疗乙肝肝硬化多采用核苷类似物。因代偿期乙肝肝硬化5年生存率为为55%,进入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4%,因此临床上多选用抗病毒作用强、起效快、副作用小的核苷类似物。目的:1、分析探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基线水平HBsAg定量、HBeAg定量及HBV-DNA定量相关性及变化趋势。2、检测乙肝基因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之间区别。3、分析核苷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方法:1、将264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分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阶段四个阶段,分别于基线水平进行HBsAg定量、HBeAg定量及HBV-DNA定量检测。2、对104例慢性HBV感染者进行乙肝基因型检测,对不同基因型HBsAg定量、HBeAg定量、HBV-DNA定量及生化学指标进行比较。3、分别按临床用药、基线血清HBV-DNA水平及Child-Pugh分级三方面回顾性分析核苷类似物治疗7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临床疗效。结果:1、264例基线水平HBsAg定量、HBeAg定量及HBV-DNA定量检测结果显示:(1)HBsAg定量与HBV-DNA定量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仅HBeAg(-)慢性乙型肝炎阶段两者呈正相关,而HBeAg(+)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阶段两者无相关性。(2)HBeAg定量与HBV-DNA定量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HBeAg(+)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阶段两者呈正相关,而HBeAg(-)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阶段两者无相关性。(3)随着慢性HBV感染由慢性肝炎进入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阶段HBeAg定量、HBV-DNA定量呈逐渐下降趋势。2、104例乙肝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1)慢性HBV感染患者以C基因型为主,所占比例为76.92%,基因C型更易发展为乙肝肝硬化,而基因B型更易发展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B、C基因型HBeAg阳性率、基线HBsAg定量、HBeAg定量、HBV-DNA定量水平及ALT、ALB、CHE、AFP等生化学指标无差异。3、回顾性分析核苷类似物治疗7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临床疗效显示:(1)按用药分为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治疗组,两治疗组4周、12周、24周及48周病毒学应答率、HBV-DNA阴转率、血清学应答率、生化学指标改善等方面两治疗无明显差异;但在生化学应答率方面恩替卡韦24周生化学应答率优于拉米夫定;在病毒学突破率方面拉米夫定在治疗24周时即可出现病毒学突破,在48周内拉米夫定病毒学突破率可达11.9%,恩替卡韦在治疗至48周内无病毒学突破发生。(2)按基线血清HBV-DNA水平分为基线血清HBV-DNA<5log10IU/mL低病毒复制组及≥5log10IU/mL的高病毒复制组,研究发现基线血清HBV-DNA<5log10IU/mL组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48周内病毒学应答率、HBV-DNA阴转率、血清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等方面均优于≥5log10IU/mL组,但基线血清HBV-DNA<5log10IU/mL组的病毒学突破率亦高,治疗至48周时两治疗组的病毒学突破率依次为10.52%、6.25%。(3)按Child-Pugh评分及分级标准将接受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Child-Pugh A、B、C级三组,研究显示Child-Pugh A级乙肝肝硬化患者24周血清学应答率优于C级,治疗至48周时A、B级别均优于C级。结论:1、慢性HBV感染患者在慢性肝炎(CHB)及肝硬化(LC)阶段HBeAg定量与HBV-DNA定量正相关,随着慢性肝炎进入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阶段,HBeAg定量与HBV-DNA定量逐渐降低。2、不同基因型感染临床疾病谱不同。3、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48周内在生化学应答率、病毒学突破率方面优于拉米夫定。4、乙肝肝硬化患者基线血清HBV-DNA<5log10IU/mL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在48周内临床疗效优于≥5log10IU/mL。5、Child-Pugh级别越早,血清学应答率越高。

杨华文,李莉娟,宋少华,方晓琳[8](2014)在《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检验中的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检验中的相互关系,分析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检测乙型肝炎的患者血清标志物,取其中阳性标本共316例,按不同模式分为三组,分别检测各组乙型肝炎前S1抗原及HBV-DNA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前S1抗原和HBV-DNA在HBsAg(+)HBeAg(+)HBcAg(+)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2.58%、88.64%,前S1抗原和HBV-DNA在HBsAg(+)HBeAb(+)HBcAg(+)组的检出率分别为55.36%、60.71%,前S1抗原在HBsAg(-)HBeAb(+)HBcAg(+)组未检出,而HBV-DNA还存在一定的检出率,为12.5%。结论:乙型肝炎前S1抗原与HBV-DN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且方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许金金,赵建华[9](2012)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临床应用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地区。截止2009年,中国HBV携带者有1.3亿、感染者约9300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约2000万,肝癌发病数占全球的55%[1]。提高乙肝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迫切需要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合理化选择和应用。目前,HBV标志物(HBV-M)主

彭晓明[10](2012)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NO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恩替卡韦治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免疫损伤中的作用,探讨其检测的临床意义。观察恩替卡韦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治疗过程中IL-18、NO、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的变化,进一步评价恩替卡韦对两者的影响和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1)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解放军第五医院感染疾病科就诊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6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7例,健康体检者68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sorben tassay, ELISA)检测血清中IL-18水平,同时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中NO水平,观察各组中IL-18和NO的水平,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2)选取无抗病毒治疗史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60例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综合治疗)30例和治疗组(恩替卡韦+综合治疗)30例,疗程为6周,用ELISA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IL-18、NO水平,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BIL、ALT、ALB,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PTA,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qntity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血清中的HBV-DNA载量的变化。结果(1)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中IL-18、N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各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较慢性乙型肝炎组升高更显着,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值<0.01);(2)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及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中IL-18和NO水平均呈正相关(r=0.83,0.67;P值均<0.05);(3)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中IL-18、NO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较治疗前TBIL、ALT下降,PTA、ALB升高,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治疗组较对照组TBIL和ALT下降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1),但PTA、ALB升高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HBV-DNA载量均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HBV-DNA载量下降较对照组明显,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6)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8、NO明显升高,两者在肝脏的免疫损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经恩替卡韦治疗后,患者血清中IL-18、NO水平下降,病毒载量降低,肝功及凝血功能好转,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动态监测IL-18和NO的变化有助于疾病的判断,ETV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治疗中亦值得临床推广。

二、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cAg检测的临床价值及与五项标志物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cAg检测的临床价值及与五项标志物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范围
    1.2心电图检查与诊断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2异常心电图年龄分布情况
    2.3 8项异常心电改变分布及异常心电指数
3讨论

(2)云南省昆明市2016年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乙肝感染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乙肝感染现状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第一部分 云南省2016年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乙肝感染现状分析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研究方法
        质量控制
        医学伦理学问题
    结果
        人群基本情况
        体检人群乙肝感染情况
    讨论
    结论
    建议
第二部分 云南省2016年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乙肝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标本来源
        材料试剂
        标本采集和处理
        数据录入和分析
        质量控制
    结果
        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
        HBV S基因片段扩增结果
        S基因片段核苷酸同源性比对结果
        血清分型
        α抗原决定簇突变分析
    讨论
    结论
    建议
创新与局限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患者的血清标志物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胃黏膜病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6)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预防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病毒激活及肝功能损害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3 维持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4 HBV相关肝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3.讨论
    3.1 研究背景
    3.2 本研究结果分析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HBsAg、HBeAg、HBV-DNA定量、乙肝基因分型检测及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疗效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临床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方式、病毒学特点及乙型肝炎感染自然史.
    2.2 HBV 血清学指标及常见的 HBV 变异
    2.3 HBSAG、HBEAG 与 HBV-DNA 定量检测的意义
    2.4 乙肝基因型发现、种类及分布特点
    2.5 乙肝基因型与肝脏疾病、抗病毒疗效关系
    2.6 常见肝合成功能指标及意义
    2.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适应症
    2.8 抗病毒治疗应答分类方法
    2.9 常用的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分类、抗病毒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
    2.10 总结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治疗方法
    3.5 观察指标
    3.6 分析方法
    3.7 实验试剂及仪器
    3.8 统计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慢性 HBV 感染不同阶段基线水平 HBSAG 定量、HBEAG 定量与HBV-DNA 定量相关性分析及三者在慢性 HBV 感染不同阶段均值变化趋势
    4.2 乙肝基因型检测结果回报
    4.3 乙肝肝硬化患者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疗效结果回报
第5章 讨论
    5.1 慢性 HBV 感染不同阶段 HBSAG 定量、HBEAG 定量及 HBV-DNA定量相关性及变化趋势分析
    5.2 乙肝基因型临床表型、病毒学、血清学等临床指标分析
    5.3 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 48 周临床疗效观察
    5.4 基线 HBV-DNA 定量水平、治疗前 CHILD-PUGH 级别与核苷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 48 周临床疗效关系的比较...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检验中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HBV血清学标志物
2 HBV核酸标志物
3 小 结

(10)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NO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恩替卡韦治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IL-18、NO 检测的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恩替卡韦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 IL-18 和 NO 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四、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cAg检测的临床价值及与五项标志物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J]. 于开俊.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9(06)
  • [2]云南省昆明市2016年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乙肝感染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吴蔚.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3]某企业职工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 黄坤,赵永猛,朱丽华.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08)
  • [4]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患者的血清标志物表达的研究[D]. 石玉如. 安徽医科大学, 2015(03)
  • [5]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胃黏膜病变的研究[J]. 余新华,吕旭江,朱金照,张良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02)
  • [6]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预防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对比研究[D]. 陈伊明. 南京医科大学, 2014(05)
  • [7]HBsAg、HBeAg、HBV-DNA定量、乙肝基因分型检测及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疗效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临床研究分析[D]. 窦裁凤. 吉林大学, 2014(10)
  • [8]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检验中的对比[J]. 杨华文,李莉娟,宋少华,方晓琳. 吉林医学, 2014(06)
  • [9]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 许金金,赵建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19)
  • [10]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NO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恩替卡韦治疗的相关性研究[D]. 彭晓明. 宁夏医科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cAg检测的临床价值及其与五种标志物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