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VHDL自顶向下设计自动转换开关控制器

用VHDL自顶向下设计自动转换开关控制器

一、用VHDL自顶向下设计自动转换开关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京生[1](2020)在《高速铁路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硬件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集中发生地带,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对高速铁路而言,即使是较小震级的地震,也可能会给正在行驶中的高速列车带来脱轨、倾覆等列车运行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地震发生后,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破坏性的地震波到来之前的数秒至数十秒之间发出预警,使高速行驶的列车尽快减速或者停车,这样可以防止或减轻地震灾害为铁路运输安全带来的危害,避免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相当可观的减灾效益。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作为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旦可靠性达不到要求从而发生故障,将会导致高铁地震预警系统误报或漏报地震预警信息,这不仅会造成旅客的恐慌,而且会给行车带来不便,以及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合理正确的对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进行建模及评估,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包括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对于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这种复杂的系统来说,由于其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并且可用于试验的样本很少,在试验过程中几乎不产生失效数据,因此很难用常规方法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本文根据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及其组成部分的各自特点,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视为不可修单元,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视为可修系统,分别求出了其可靠性相关指标,同时,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视为复杂系统,通过对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的可靠性相关指标进行融合,从而得到其可靠性指标。本文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视为不可修单元,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为了解决用于进行试验的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数量较少的限制,以及随着产品的复杂度和产品可靠性的提高,车载地震终端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导致单一的实验室试验或者现场试验得到的可靠性数据有限的弊端,本文使用相似性理论的相关内容和贝叶斯方法求出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的后验分布,通过继承因子,将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的数据进行融合从而得到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的可靠性相关指标。本文使用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的异同,并且充分利用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各试验阶段的信息,因此更具有合理性。(2)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视为可修系统,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为了解决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后验分布复杂,难于计算等问题,本文先是建立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可靠性的分层贝叶斯模型,然后将随机过程中的马尔科夫链应用到蒙特卡洛模拟中,使用Gibbs抽样的方法得出参数后验分布的抽样,进而求得其后验估计值。这使得最终结果不仅比普通贝叶斯方法得出的结果更“安全”,而且解决了其后验分布复杂,难于计算的问题。(3)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视为复杂系统,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本文在考虑到其是由不同组成部分构成的因素,在其不同组成部分可靠性指标融合的过程中引入了权重的概念,并且采用了基于D-S证据推理的专家信息融合。与其他确定权重的方式相比,在使用D-S证据理论的方法确定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可靠性权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的专家提供信息的不确定性,使不确定性在信息融合的过程中不断降低。

熊家文[2](2020)在《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建模、分解及验证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上的不断深入,工业控制系统作为一种过程控制系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由于工业控制系统通过各类执行机构能够对物理世界产生直接影响,其错误的运行将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继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乃至重大的环境灾难。因此,在正式投入运行之前,其功能正确性、安全性及可靠性必须得到严格的保障。在当前的工业控制系统功能正确性保障工作中,主要采用的还是在设计阶段进行仿真以及在实现后进行测试的方法,但仿真与测试方法难以对系统行为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考察,尤其对于具备复杂行为的系统,很难提供完备而严格的保障。因此,部分学者尝试引入形式化验证技术。但由于形式化验证技术具有较高的使用门槛,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且由于目前形式化验证技术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多数的现有工作都只关注了单个功能模块或程序的验证,而无法对多个任务协同的工业控制系统整体进行验证。而且,伴随着控制器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业控制系统逐步从简单的单控制器控制系统发展为多控制器的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现场总线工业控制系统乃至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其复杂性日益提升,其功能正确性保障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过去的方法将变得更加难以适用。因此,为了提高现代工业控制系统的功能正确性保障能力,本论文针对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从设计方法及验证方法两方面,提出了两项功能安全性保障方法。首先提出了一套建模、分解方法,支持复杂工业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集中建模与特定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自动分解,帮助用户以全局视角设计具备复杂交互关系的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从而避免人为设计过程中可能引入的错误;其次提出了一种用户友好的轻量级形式化性质验证方法,从而方便用户对实现后的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进行快速性质考察;特别地,由于其基于系统运行日志的工作特性,在复杂控制系统的验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这两方面的功能正确性保障方法的辅助,工程师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发出可靠的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在创新性工作方面,具体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1.提出了一种支持协作关系描述以及设备资源约束关系描述的建模语言CICSML,以支持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控制功能的统一抽象建模。该语言考虑了IEC 61131-3标准中描述的工业控制器软件特性,借鉴了结构化文本编程语言的语法,与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实现存在较为直接的对应关系,可以轻松地转换为具体的实现代码。2.在建模语言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特定设备资源约束下的模型分解方法。该分解方法能够将单控制器复杂系统模型,按照给定设备资源约束,自动分解为多控制器的简单子系统模型集合。这些子系统模型通过自动生成的交互机制进行协作,共享给定的设备资源,从而形成多控制器协同的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3.提出了一套轻量级的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形式化性质验证方法,主要结合工业控制程序仿真技术及规范挖掘技术,将形式化性质的验证过程从主动变为被动,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复杂工业控制系统形式化性质验证的门槛。4.另外,提出了一种带过去时态的线性时态逻辑规范挖掘方法,改善了目标性质规范的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了该轻量级性质验证方法。

张威威[3](2015)在《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智能控制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例如机场、军事场所、医院、大型工业生产线等特殊场合对供电的连续性可靠性的要求也在随之提高。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在不同场合的供电系统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因此如何使得转换开关装置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分析了双电源自动转换装置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基础上,对双电源自动转换器(ATSE)的工作原理、分类以及在供电系统中ATSE位于不同位置时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根据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确定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软件编程设计方法,最后采取一些实用的抗干扰措施分别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降低干扰源对控制系统的影响,从而提高转换装置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使其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本文选择PIC18F46K22芯片为转换装置控制系统的核心处理器,完成三相交流电源电压数据采集,控制电源的切换。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硬件电路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电源电路单元、信号采集单元、控制切换单元、人机接口单元几部分。大部分双电源自动转换装置主要故障原因是由于采用常用电源或备用电源中的某一相为转换开关的控制器提供工作电压,当其发生过压或欠压故障后,导致控制器不能够连续工作。本文在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中各选择一相为控制器提供工作电压,当常用电源侧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备用电源为控制器供电,反之当备用电源发生故障时可以使用常用电源为其供电,为控制器能够连续工作提供保障。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采用C语言编程,根据软件功能的不同分成主程序模块、电压采样程序模块、控制切换程序模块和通信模块。模块化的程序设计减少系统的复杂程度,提高编程效率从而可以减少软件开发的时间。与传统的单片机相比PIC单片机开发方便,可靠性高,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

刘文霞[4](2015)在《三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逐步提高对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应用于解决满足供电系统持续供电需求的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开始逐渐普及。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应用较为普遍,它可以精确检测三相电压,并对出现的电压频率异常做出准确判断。但针对医院、机场和电讯等部门采用双电源供电时一般不能达到使用要求。为了满足它们对连续供电的要求,需要采用三路电源来进行相互转换,即主电源、第一备用电源、第二备用电源。本文在对三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进行深入的研究后,设计了一套驱动执行机构,它通过使用一个电机对三路电源进行单独控制,并实现三路电源之间的机械连锁,即同一时间有且仅有一路电源处于合闸状态,其它两路电源处于分闸状态。此外,在原有双电源的基础上,以PIC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开关电源电路、电压采集电路、频率采集电路、角位移电路等主要硬件电路,并进行了抗干扰处理。最后,对三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主要程序和功能界面进行了设计。本文设计的三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具有执行机构控制原理简单的特点,并且能够准确地检测三路电源的电压和频率,具有简单人机交互的功能,可以应用于工业现场。

蒋亚[5](2014)在《基于CPLD双电源智能转换开关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供电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确保供电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大多数重要的用电场所都配备了双电源控制系统,其能够有效、准确的实现两路电源之间的转换。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低压电器整体水平的提高,而双电源转换开关在低压电器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综合性能也在不断的提升,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的用电负荷场合中。本文以CPLD EMP1270为核心进行双电源自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将目前较为普遍的AVR ATmega32单片机应用于本设计中,并使其与CPLD进行互连通信,完成双电源参数的采集与数据处理任务,并实现与上位机的通信。通过单片CPLD器件实现系统内部数字逻辑功能的控制,进一步减少分立元件的使用,有效解决了传统设计中的硬件接线中故障率高、可靠性低、体积大的问题;同时它具有高速并行数据处理的特点,在控制方面相对于单片机而言具有速度更快的优势。因此,在整个系统设计中,采用以CPLD为主控制芯片,AVR为辅助芯片,通过两者的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本论文主要完成如下工作内容:首先,根据每个模块的应用和功能要求,选择与之对应的功能芯片及外围电路,绘制电气原理图、PCB图,搭建系统的硬件构架;其次,利用Verilog HDL进行系统数字逻辑功能设计,编写各个电路模块的功能程序,并通过在Quartus II9.0环境中进行了电路仿真,验证电路设计的合理性;然后,进行系统软件设计,利用ATmega32单片机对双电源的电压信号进行采集与处理以及对CPLD传输而来的频率和温度参数进行BCD码转换;采用RS-485总线通信方式,编写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协议,实现了双电源智能转换开关的远程遥信、遥测、遥控、遥调以及报警/故障查询等功能,并将接收到的电压、频率、温度等参数显示在上位机和控制器面板上,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实时动态。最后通过调试,验证所设计的双电源控制系统在各种工作模式下发生故障的动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双电源智能转换开关在故障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切换至另一路电源,实现了用电的安全可靠,能够应用于工业现场之中。

马晖[6](2012)在《基于MC8051 IP核的莫尔斯码处理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片上系统SOC已成为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的最佳选择,基于IP核复用技术的设计方法能大大提高SOC开发效率,降低设计成本,从而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设计方法。莫尔斯码是传统的无线电报编码,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的人工拍发和接收莫尔斯码信号的方法已经不适用,目前基于PC机实现莫尔斯码处理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缺乏一定的方便性和灵活性,因此对基于SOC的莫尔斯码处理系统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现行数字系统设计的实现方式和描述方法,以及SOC技术与IP核复用技术,研究了基于IP核复用技术的设计流程;然后详细分析与验证了Oregano Systems提供的8位微控制器MC8051IP核,结合莫尔斯码信号的特征与莫尔斯码处理系统的功能,给出了基于MC8051IP核的设计莫尔斯码处理系统的新思路。本设计根据莫尔斯码串行异步通信的帧传输协议,与MC8051IP核的串口功能模块(SIU)相比较,使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通过设计与SIU模块的控制和接口参数完全兼容的莫尔斯码串行通信子模块,对MC8051IP核进行重新配置、扩展与裁剪,并将莫尔斯码串行通信子模块完全替代SIU模块嵌入到MC8051IP核中,生成能够自动异步接收与发送串行莫尔斯码的系统IP核。在Quartus II集成开发环境下,采用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方法,设计完成了莫尔斯码串行通信模块及其波特率发生器模块的RTL代码的编写、设计综合、功能验证、波形仿真,再将编译好的模块集成在莫尔斯码处理系统IP核的顶层模块中,最后完成了该系统在Cyclone III EP3C25F324系列FPGA开发板上的下载与调试,实现了该系统设计功能的FPGA验证。

罗健明[7](2011)在《标准恒温槽精密温度控制及自动计量检测装置设计》文中认为近几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产品质量大大提高,这有赖于计量检测技术不断提高,计量检定校准仪器的日新月异。但一些高精尖的计量检测仪器还依赖于进口。标准恒温槽主要用于我国法定计量检测机构检定校准各类温度计,为其提供一个均匀稳定的温场。在国内生产的标准恒温槽大多是使用温度仪表进行控温,需要技术人员进行每一步的操作,且控温精度较低、温场不够稳定。而国外生产的标准恒温槽也大多使用温度仪表或智能温度表进行控温,没有使用精密温度控制与自动计量检测相结合的技术。该项目的开发研究,将取代传统的单个仪表控制方式,使用编程自动计量检测技术,实现控温和检定过程全自动化,提高检测效率,减少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该系统由槽体、均匀搅拌装置、触摸屏、高准确度温度控制系统和自动计量检测软件组成。其中,精密温度控制系统和自动计量检测软件是本研发项目的核心,重点解决标准恒温槽的精密温度控制方案、自动计量检测软件方案、触摸屏操作界面以及触摸屏与温控系统之间的数字化通讯方案。本项目为“标准恒温槽精密温度控制及自动计量检测装置设计”,课题研究对于精密温度控制系统、自动计量检测和标准恒温槽综合运用技术的发展有实际应用,对推动计量技术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刘迪[8](2009)在《引入CPLD技术的新型工业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目前工业自动化的重要基础设备,被称为“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在各工业生产领域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国外产品一直垄断着国内市场,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同时中国的PLC研究还停留在消化水平上,很少有自主产权的新型PLC的出现。因此,本文研究设计了基于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芯片的新型PLC,以期为国内PLC的研发做出贡献。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以其运算速度快、编程方便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课题深入研究了PLC的组成和内部工作原理,研究了CPLD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采用LATTICE公司的M4A5-32/32-10JC系列CPLD芯片,设计了16输入/12输出数字逻辑可编程控制器。通过外围电路的设计、硬件描述语言编程和程序下载等实验,制作了一种新式可编程控制器。软件在CPLD内核基础上,应用硬件描述语言和逻辑图编程,满足了系统所需要的应用。该系统可以应用自顶向下设计方法设计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在系统编程,满足一般的工业控制要求,基本可以实现PLC中顺序控制的功能,并且在程序执行速度和性价比上远优于现有PLC,具有使用和进一步开发价值。本课题对PLC创新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属于技术创新和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为我国可编程控制产品的更新换代提供技术支持。最后以油压机控制系统为例,设计了油压机系统的电气回路,应用此控制器实现了控制系统中的部分程序控制,效果良好。此次设计的系统仅实现了小型PLC系统的一个雏形,在完善各项功能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和调试工作。

邱富军[9](2009)在《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定时开关控制系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是一种实现电子系统或电子产品自动化设计的技术,与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吸收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大多数最新成果,以高性能的计算机作为工作平台,促进了工程的发展。EDA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使用硬件描述语言(HDL)来完成设计文件,在电子设计领域受到了广泛的接受。本文研究的是一种采用单片FPGA芯片进行定时开关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阐述如何使用新兴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取代传统的电子设计方法,利用FPGA的可编程性,简洁而又多变的设计方法,缩短了研发周期,同时使定时开关控制系统体积更小,功能更强大。本设计不仅实现了定时控制系统所需的一些基本功能,同时考虑到定时控制的一些特殊性,更注重把一些新的思路加入到设计中。主要包括采用了FPGA芯片,基于QuartusⅡ开发软件,使用VHDL和Verilog HDL语言进行编程,使其具有了更强的移植性,更加利于产品升级;利用LCD液晶显示取代了传统的LED显示,使其在显示时更灵活多变,可以按需要改变显示内容而不拘泥于硬件;灵活的定时设定使得定时开关控制更方便和实用。在芯片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不改变硬件结构的情况下,通过编程和下载增加闹钟功能、日历功能等新的功能使得本设计更加具有实用价值。本次设计的主要工作包括对系统的整体构架的分析与研究,并研究了系统的硬件结构,重点研究了可编程逻辑器件内部功能模块电路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实现,基本完成了整个定时开关控制系统各功能模块电路的设计。

郝云峰[10](2008)在《基于FPGA的网络化数据采集系统》文中认为在大型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中,对各种状态信号的采集和传输,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急需推进和提高的技术问题。本文针对这个技术问题,对当前各种机械设备状态信号的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方式做出了深入分析和对比。根据机械振动信号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基于FPGA的多路转换模拟通道寻址技术的一种变频率采样的方法。同时针对机械振动信号测点较多、数据量较大、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DM9000来实现的以太网传输方式。数据采集及可变频采样控制、两级数据缓存、数据报封装以及数据传输控制等功能全部都基于一块FPGA芯片,并通过硬件描述语言VHDL来实现。同时使用备用协处理机缓存系统,保证数据采集系统对重点设备的不间断采样。数据采集及可变频率采样单元:采用有限状态机实施对A/D转换器的控制,提高了响应速度和可靠性;在FPGA内部预制多路转换的通道序列表,通过对序列表的可变寻址完成通道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不同通道不同采样频率的变频率采样。数据缓存单元:在FPGA内部实现双口RAM(FIFO),用以对采集数据的缓存以及同步,完成嵌入式TCP/IP协议及以太网协议的封装。以太网通信单元:在FPGA内部构建了小型控制系统,实现对指令的逐条执行,完成对以太网通信的控制。备用数据缓存单元:在以太网传输故障时,系统切换至协处理机的缓存系统,实现对重点设备的不间断监控。本文提出的机械振动信号的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方式,简化了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中振动信号获取的策略,提高了数据获取效率、增强了信号采集与传输的可靠性,并极大的降低了整个系统的成本。本文实现的通用的采集方式和传输方式,为同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用VHDL自顶向下设计自动转换开关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VHDL自顶向下设计自动转换开关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铁路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硬件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系统可靠性理论研究现状
        1.2.2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研究现状
    1.3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简介
        1.3.1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及其架构
        1.3.2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及控车方式
        1.3.3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功能及意义
        1.3.4 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
    1.4 本文主要工作
        1.4.1 研究内容及结构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传统可靠性相关概念
        2.1.1 传统可靠性定义
        2.1.2 常用传统可靠性指标
        2.1.3 常用的寿命分布
        2.1.4 典型系统传统可靠性模型
    2.2 贝叶斯方法
        2.2.1 贝叶斯学派基本概念
        2.2.2 贝叶斯定理
        2.2.3 经典学派与贝叶斯学派的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
    3.1 概述
        3.1.1 单元产品可靠性评估内容
        3.1.2 单元产品可靠性评估方法
    3.2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分析
        3.2.1 车载地震终端功能分析
        3.2.2 车载地震终端结构分析
    3.3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建模及评估
        3.3.1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分析概述
        3.3.2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后验分布的确定
        3.3.3 超参数的确定
        3.3.4 继承因子的确定
        3.3.5 融合后验分布的确定
    3.4 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
    4.1 概述
        4.1.1 可修系统可靠性评估内容
        4.1.2 可修系统可靠性研究方法
    4.2 车载地震主机的可靠性分析
        4.2.1 车载地震主机功能分析
        4.2.2 车载地震主机结构分析
    4.3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建模及评估
        4.3.1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数据分析
        4.3.2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分层贝叶斯模型的建立
        4.3.3 车载地震主机失效率后验分布的推断
    4.4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
    5.1 概述
        5.1.1 复杂系统可靠性评估内容
        5.1.2 复杂系统可靠性研究方法
    5.2 车载地震装置的可靠性分析
        5.2.1 车载地震装置功能分析
        5.2.2 车载地震装置结构分析
    5.3 车载地震装置可靠性建模及评估
        5.3.1 信息融合方法
        5.3.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专家信息融合
        5.3.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不同权重的专家信息融合方法
    5.4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待开展工作
    6.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建模、分解及验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与挑战
        1.2.1 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1.2.2 工业控制系统的复杂性挑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工作
        1.3.1 工业控制系统验证方面的相关研究
        1.3.2 系统设计开发方法方面的相关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准备知识
    2.1 IEC 61131-3 标准
        2.1.1 IEC 61131 标准
        2.1.2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2.1.3 IEC 61131-3 软件模型
        2.1.4 PLC运行机制
        2.1.5 PLC编程语言
    2.2 程序切片技术
        2.2.1 程序切片原理
        2.2.2 程序切片简单示例
    2.3 模型检测技术
        2.3.1 模型检测的基本流程
        2.3.2 模型检测简单示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建模语言
    3.1 设计动机与要求
    3.2 CICSML建模语言
        3.2.1 设计思想
        3.2.2 基本概念
        3.2.3 抽象语法
    3.3 CICSML建模
        3.3.1 建模流程
        3.3.2 建模案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模型分解方法
    4.1 概要说明
    4.2 分解可行性判定
    4.3 资源分配
    4.4 模型拆分方法
        4.4.1 问题分析
        4.4.2 任务拆分算法
    4.5 模型协作关系生成方法
        4.5.1 协作原理
        4.5.2 通信语句生成方法
    4.6 应用案例
        4.6.1 集中建模
        4.6.2 模型分解
        4.6.3 协作关系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性质规范挖掘的轻量级验证方法
    5.1 引言
    5.2 验证方法
        5.2.1 基本形式
        5.2.2 迭代验证流程
    5.3 工具实现
    5.4 应用案例
        5.4.1 简单示例 1:转换开关
        5.4.2 简单示例 2:两数排序
        5.4.3 实例研究
        5.4.4 性能评估
    5.5 讨论:与传统验证方法对比
        5.5.1 与仿真和测试相比
        5.5.2 与模型检测相比
    5.6 局限性
        5.6.1 方法自身的局限性
        5.6.2 当前实现的局限性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带过去时态的线性时态逻辑规范挖掘方法
    6.1 简介
    6.2 带过去时态的线性时态逻辑
        6.2.1 带过去时态的线性时态逻辑语法
        6.2.2 带过去时态的线性时态逻辑的限界语义
        6.2.3 对比一般纯未来时态的线性时态逻辑
    6.3 挖掘方法
        6.3.1 方法概要
        6.3.2 核心算法
    6.4 优化策略
        6.4.1 公共子结构缓存加速策略
        6.4.2 并行加速策略
    6.5 工具实现与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不足之处与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A 语法定义
    A.1 CICSML的ANTLR语法定义
    A.2 带过去时态的线性时态逻辑的ANTLR语法定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3)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智能控制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ATSE 原理及控制要求
    2.1 ATSE 的工作原理
    2.2 ATSE 的分类
        2.2.1 ATSE 可按短路电流分断能力分类
        2.2.2 按触头工位分类
        2.2.3 按结构形式分类
        2.2.4 按照电源种类及切换方式分类
    2.3 对 ATSE 控制器的要求
        2.3.1 控制器的可靠性能力
        2.3.2 控制器的功能要求
    2.4 ATSE 在应急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2.4.1 ATSE 处于负载位置
        2.4.2 ATSE 处于配电位置
        2.4.3 ATSE 处于电源位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TSE 控制器硬件设计
    3.1 PIC 单片机介绍
    3.2 微处理器的选择
    3.3 最小系统设计
    3.4 电压采样电路
    3.5 控制切换电路
    3.6 控制器的人机交互模块
        3.6.1 按键电路
        3.6.2 报警电路
        3.6.3 LED 显示电路
    3.7 控制器的通信接口电路
    3.8 控制系统硬件抗干扰措施
        3.8.1 电源干扰及对策
        3.8.2 地线干扰及对策
        3.8.3 传输线的干扰及对策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器软件设计
    4.1 软件模块化程序设计
        4.1.1 软件模块化设计思想
        4.1.2 软件模块化设计特点
        4.1.3 模块化程序设计的优点
    4.2 主程序模块
        4.2.1 手动控制程序流程
        4.2.2 自动控制程序流程
    4.3 采样程序模块
        4.3.1 电压检测程序流程图
        4.3.2 电压采样算法
    4.4 控制切换程序模块
    4.5 通信程序模块
        4.5.1 通信协议
        4.5.2 通信程序流程
    4.6 控制系统软件抗干扰措施
        4.6.1 提高系统采集的可靠性
        4.6.2 输入输出开关量软件抗干扰
        4.6.3 防止程序死循环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ATSE 合闸时间测试
    5.2 ATSE 分闸时间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三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三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三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机构设计
    2.1 三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总体方案
    2.2 三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执行机构组成
    2.3 三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工作原理
    2.4 三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动作执行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硬件设计
    3.1 硬件设计的整体思路
    3.2 PIC系列单片机简介
        3.2.1 PIC单片机的基本介绍
        3.2.2 PIC单片机优于其他芯片的特点
        3.2.3 PIC18F8720硬件系统概况
    3.3 电源电路的设计
    3.4 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
        3.4.1 降压隔离器件的选择
        3.4.2 电压信号采集电路
        3.4.3 频率信号采集电路
    3.5 角位移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
    3.6 直流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
    3.7 硬件抗干扰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的总体规划
        4.1.1 软件开发工具简介
        4.1.2 软件设计的编程语言选择
        4.1.3 软件设计思想
    4.2 软件程序流程的设计
        4.2.1 主程序设计
        4.2.2 自动工作模式程序设计
        4.2.3 手动工作模式程序设计
    4.3 信号采集与处理程序设计
        4.3.1 数据有效值的计算方法
        4.3.2 采样定理
        4.3.3 数据采集程序的流程设计
    4.4 软件抗干扰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CPLD双电源智能转换开关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双电源转换开关概述
        1.1.1 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国内外现状
        1.1.2 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分类
        1.1.3 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电源系统总体方案分析与设计
    2.1 双电源工作原理
    2.2 系统功能设计要求
        2.2.1 功能设计说明
        2.2.2 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3 系统硬件平台的选择及依据
        2.3.1 基于MCU的方案
        2.3.2 基于可编程ASIC芯片的方案
        2.3.3 基于CPLD和单片机的方案
        2.3.4 方案论证
    2.4 控制芯片的选型
        2.4.1 CPLD的选型
        2.4.2 单片机的选型
    2.5 双电源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电源芯片外部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总体设计
    3.2 EMP1270最小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3.2.1 电源电路的设计
        3.2.2 时钟、复位电路的设计
        3.2.3 JTAG接口电路的设计
    3.3 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的设计
        3.3.1 电压采样电路的设计
        3.3.2 频率采样电路的设计
        3.3.3 触点温度检测电路的设计
    3.4 电机控制切换电路设计
    3.5 通讯接口设计
        3.5.1 CPLD与单片机之间的通信
        3.5.2 控制器与上位机通信
    3.6 人机交互电路的设计
        3.6.1 双电源显示电路
        3.6.2 双电源设置电路
    3.7 硬件抗干扰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PLD逻辑功能设计
    4.1 CPLD设计概述
        4.1.1 硬件描述语言
        4.1.2 开发环境概述
    4.2 模块化设计思想概述
    4.3 CPLD模块的程序设计
        4.3.1 开机启动模块
        4.3.1.1 时钟分频模块
        4.3.1.2 开机延时模块
        4.3.1.3 发电机启动模块
        4.3.1.4 延时分档模块
        4.3.1.5 系统复位及初始化模块
        4.3.1.6 电压标定触发模块
        4.3.2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
        4.3.2.1 频率测量模块
        4.3.2.2 触点温度测量模块
        4.3.2.3 故障检测模块
        4.3.3 通信模块
        4.3.3.1 485通信模块
        4.3.3.2 CPLD与AVR读写数据模块
        4.3.4 电机控制模块
        4.3.4.1 消防处理模块
        4.3.4.2 故障切换延时模块
        4.3.4.3 电机动作模块
        4.3.5 状态机设计
        4.3.5.1 状态机的编码
        4.3.5.2 状态机的描述
        4.3.5.3 自动控制状态转换表
        4.3.6 显示模块
        4.3.6.1 数码管显示模块
        4.3.6.2 指示灯显示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片机的软件设计
    5.1 软件的开发工具
        5.1.1 ICC AVR开发环境
        5.1.2 AVR Studio调试环境
    5.2 AVR单片机软件设计总体构架
    5.3 系统主程序模块
    5.4 初始化模块
    5.5 电压信号采集
    5.6 电压标定
    5.7 AVR与CPLD接口管理
    5.8 数据处理
    5.9 串行通信
        5.9.1 数据发送部分
        5.9.2 数据接收部分
    5.10 上位机通信
        5.10.1 采用VC++6.0实现串行通信
        5.10.2 ATmega32 AVR单片机的通信程序
    5.11 软件抗干扰设计
    5.1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综合测试与实验研究
    6.1 整流与滤波电路仿真
    6.2 CPLD程序仿真
        6.2.1 CPLD程序仿真概述
        6.2.2 频率测试仿真
        6.2.3 触点温度测试仿真
        6.2.4 故障测试仿真
        6.2.5 CPLD与AVR接口仿真
        6.2.5.1 AVR读CPLD接口仿真
        6.2.5.2 AVR写CPLD接口仿真
        6.2.6 状态机测试仿真
        6.2.7 显示测试仿真
    6.3 双电源系统制作与调试
        6.3.1 双电源系统硬件电路测试
        6.3.2 双电源系统电压系数标定测试
        6.3.3 双电源系统软件电路测试
        6.3.4 综合测试
    6.4 调试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期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基于MC8051 IP核的莫尔斯码处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莫尔斯码的起源及应用
    1.3 现代数字系统的设计
        1.3.1 数字系统的实现方式
        1.3.2 数字系统设计的描述方法
    1.4 SOC 与 IP 核复用技术
        1.4.1 SOC 与 IP 核概述
        1.4.2 IP 软核复用技术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5.1 MC8051 IP 核的分析与验证
        1.5.2 设计与验证了一种莫尔斯码处理系统的新思路
        1.5.3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MC8051IP 核的分析与验证
    2.1 MC8051 IP 核体系结构
    2.2 SIU 模块的控制实现与验证
        2.2.1 SIU 串行口工作原理
        2.2.2 SIU 模块 IP 核的仿真验证
    2.3 TMRCTR 模块的控制实现与验证
        2.3.1 TMRCTR 定时/计数器工作原理
        2.3.2 TMRCTR 模块 IP 核的仿真验证
    2.4 ALU 模块 IP 核的分析与验证
    2.5 CONTROL 模块的控制实现
    2.6 存储器 IP 核的实现
    2.7 MC8051 IP 核的验证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莫尔斯码处理系统的设计
    3.1 莫尔斯电码的数字化与编码解码
    3.2 莫尔斯码处理系统的 SOC 架构
    3.3 MC8051 IP 核的配置方案
    3.4 莫尔斯码串行通信模块的实现
        3.4.1 莫尔斯码串行通信模块的接口参数
        3.4.2 莫尔斯码串行通信模块 IP 核的描述
        3.4.3 莫尔斯码串行通信模块 IP 核的仿真
    3.5 波特率发生器的设计
        3.5.1 莫尔斯码串行通信波特率的设计
        3.5.2 波特率发生器模块 IP 核的设计描述
    3.6 CPU 控制模块的设计
        3.6.1 特殊功能寄存器模块的设计描述
        3.6.2 微操作模块的设计描述
    3.7 存储器模块的实现
    3.8 莫尔斯码处理系统 IP 核的总体实现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的 FPFA 验证与实现
    4.1 Quartus II 与 Cyclone III 开发板简介
    4.2 基于 Quartus II 莫尔斯码处理系统的 FPGA 验证
        4.2.1 系统的设计输入
        4.2.2 系统的编译实现
        4.2.3 仿真
        4.2.4 硬件下载与验证
    4.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标准恒温槽精密温度控制及自动计量检测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提出及意义
    1.2 标准恒温槽概述
        1.2.1 结构
        1.2.2 标准恒温槽控温原理
        1.2.3 性能分析(均匀性及波动度)
        1.2.4 温场检测
    1.3 国内外现状
        1.3.1 标准恒温槽国内技术水平
        1.3.2 标准恒温槽国外技术水平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标准恒温槽精密温度计量装置的问题提出
    2.1 中温温度计检定方法
        2.1.1 玻璃温度计检定方法
        2.1.2 热电阻检定方法
        2.1.3 热电偶检定方法
    2.2 不确定度分析
        2.2.1 精密水银温度计温度修正值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2.2.2 工业铂、铜热电阻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报告
        2.2.3 工作用镍铬—镍硅热电偶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报告
    2.3 分析和设想
        2.3.1 分析
        2.3.2 设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触摸屏精密温度控制的标准恒温槽系统设计
    3.1 引言(研究目标)
    3.2 触摸屏控制系统
        3.2.1 原理和功能
        3.2.2 温度控制技术
    3.3 新型标准恒温槽原理与结构
        3.3.1 原理
        3.3.2 结构
        3.3.3 温度计选型
    3.4 精密温度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3.4.1 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3.4.2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标准恒温槽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报告)
        3.4.3 系统验收技术报告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计量检测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自动检测技术
    4.3 中温温度计检定规程方法分析
        4.3.1 热电偶检定原理分析
        4.3.2 热电阻检定原理分析
        4.3.3 玻璃温度计检定原理分析
    4.4 自动检测系统软件开发
        4.4.1 需求分析
        4.4.2 检定方法设计
        4.4.3 软件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4.4.4 源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标准恒温槽精密温度控制及自动计量检测装置综合分析
    5.1 引言
    5.2 装置综合系统原理分析
        5.2.1 热电偶检定系统
        5.2.2 热电阻检定系统
        5.2.3 玻璃温度计检定系统
    5.3 综合系统运行报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报告
    6.1 引言
    6.2 系统测量重复性评定
    6.3 系统稳定性评定
    6.4 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6.4.1 自动计量检测装置水银温度计温度修正值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6.4.2 自动计量检测装置热电阻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报告
        6.4.3 自动计量检测装置热电偶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报告
    6.5 系统测量数据和不确定度验证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引入CPLD技术的新型工业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LC研究现状
        1.2.2 CPLD应用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本文结构
2 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2.1 PLC系统简介
        2.1.1 PLC的基本结构
        2.1.2 可编程控制器的软件系统
        2.1.3 可编程控制器工作原理
    2.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原理
        2.2.1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编程元件
        2.2.2 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与FPGA的比较
    2.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2.4 自顶向下设计方法
    2.5 系统的整体框图
    2.6 系统开发的硬件、软件选择
        2.6.1 硬件型号选择
        2.6.2 软件开发平台选择
    2.7 本章小结
3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输入电路设计
    3.2 输出电路设计
    3.3 芯片引脚电路设计
    3.4 驱动与隔离电路设计
    3.5 编程接口设计
    3.6 工作指示电路设计
    3.7 电源模块设计
    3.8 硬件设计电磁兼容与印刷电路板
        3.8.1 硬件设计电磁兼容问题
        3.8.2 PCB电路中常见的电磁干扰
        3.8.3 设计中的抗电磁干扰措施
    3.9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4.1 VHDL语言简介
    4.2 VHDL语言设计步骤
    4.3 CPLD应用中VHDL的优化设计
    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可编程控制器在油压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1 液压机液压系统的结构组成
    5.2 油压机的基本工作过程和控制要求
        5.2.1 油压机的基本工作过程
        5.2.2 设备控制要求
    5.3 油压机电气系统组成
    5.4 电气回路的设计
        5.4.1 油压机主回路设计
        5.4.2 润滑回路电路设计
        5.4.3 补油回路的设计
        5.4.4 漏电回路电路设计
        5.4.5 温度控制电路设计
        5.4.6 压力和温度监控电路
        5.4.7 系统I/O设备及I/O点数
    5.5 软件设计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物照片
附录B 控制器输入输出点设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定时开关控制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定时开关控制国内外现状
        1.2.2 FPGA/ CPLD 的现状
        1.2.3 FPGA 的发展趋势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EDA 技术简介
    2.1 EDA 技术概述
    2.2 可编程逻辑器件
    2.3 硬件描述语言HDL
    2.4 QUARTUSⅡ设计软件
        2.4.1 概述
        2.4.2 QuartusⅡ设计流程
    2.5 基于EDA 技术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
        2.5.1 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
        2.5.2 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定时开关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设计方案选择
    3.3 系统开发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硬件结构与设计
    4.1 系统总体框架
    4.2 ACEX1K 芯片
    4.3 时钟电源电路
        4.3.1 晶振电路
        4.3.2 电源电路
    4.4 键盘电路
    4.5 LCD 显示电路
    4.6 开关驱动电路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PGA 程序结构与设计
    5.1 键盘扫描电路设计
    5.2 数字钟模块设计
    5.3 定时控制模块设计
    5.4 LCD 显示模块设计
        5.4.1 原理介绍
        5.4.2 FPGA 控制的LCD 驱动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仿真与测试
    6.1 编译、综合
    6.2 系统HDL 描述波形仿真
        6.2.1 键盘扫描模块仿真
        6.2.2 数字钟模块仿真
        6.2.3 控制模块仿真
        6.2.4 显示模块仿真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FPGA 技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FPGA的网络化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4 论文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系统技术背景
    2.1 FPGA 简介
    2.2 硬件描述语言VHDL
    2.3 以太网简介
    2.4 TCP/IP 协议簇
        2.4.1 TCP/IP 协议的四层结构
        2.4.2 IP 协议
        2.4.3 TCP 协议
        2.4.4 UDP 协议
        2.4.5 TCP 和UDP 的端口结构
    2.5 器件介绍
        2.5.1 OP07
        2.5.2 EP1K30TC144
        2.5.3 ADS8323
        2.5.4 AD7501
        2.5.5 DM9000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结构
    3.2 程控低通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3.3 程控放大电路的设计
    3.4 A/D 采集模块
        3.4.1 A/D 采样控制状态机
        3.4.2 多路转换控制器
        3.4.3 接口控制器
        3.4.4 零相位标识信息处理
        3.4.5 接口控制器的控制单元
    3.5 双口RAM 模块
    3.6 TCP/IP 封装模块
    3.7 以太网适配器类CPU 控制模块
    3.8 以太网适配器读写控制单元
    3.9 以太网适配器主控制单元
        3.9.1 主控制单元指令
        3.9.2 主控制单元结构
        3.9.3 DM9000 的工作方式
        3.9.4 DM9000 的初始化
        3.9.5 DM9000 发送数据
    3.10 本章小结
4 结果分析
    4.1 仿真结果
    4.2 关键技术分析
        4.2.1 有限状态机设计的改进
        4.2.2 变频率采样技术
        4.2.3 以太网适配器控制
    4.3 软件仿真结果分析
    4.4 硬件电路的设计和调试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本设计的创新点
    5.3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用VHDL自顶向下设计自动转换开关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铁路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硬件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D]. 李京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2]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建模、分解及验证技术研究[D]. 熊家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3]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智能控制器的设计[D]. 张威威. 沈阳工业大学, 2015(07)
  • [4]三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设计与研究[D]. 刘文霞.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3)
  • [5]基于CPLD双电源智能转换开关系统设计[D]. 蒋亚. 扬州大学, 2014(01)
  • [6]基于MC8051 IP核的莫尔斯码处理系统的设计[D]. 马晖. 湖南大学, 2012(06)
  • [7]标准恒温槽精密温度控制及自动计量检测装置设计[D]. 罗健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8]引入CPLD技术的新型工业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D]. 刘迪. 大连理工大学, 2009(10)
  • [9]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定时开关控制系统应用研究[D]. 邱富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10]基于FPGA的网络化数据采集系统[D]. 郝云峰. 重庆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用VHDL自顶向下设计自动转换开关控制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