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地道组甲藻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地道组甲藻

一、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滴道组的沟鞭藻类(论文文献综述)

瞿雪姣,高有峰,林志成,王璞珺,吴康军[1](2021)在《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区域对比特征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是白垩纪时期全球最大的陆地出露区,是开展陆相J/K界线研究的理想地区。但是,受制于盆内埋深大、盆缘露头出露不佳等原因,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J/K界线发育区域及层段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同时,对于陆相J/K界线划分与对比这样的重大疑难问题,其研究很难一步到位。总结一套影响广泛、区域对比性强的J/K界线区域对比框架性特征,可以有效聚焦目标区域和层段,为进一步的精细研究明确方向。系统梳理松辽盆地及周缘典型地区J/K界线上下地层中记录的区域构造背景、岩浆事件和生物宏观演化阶段可发现:(1)松辽盆地以西和以南地区晚侏罗世为块体碰撞后陆壳加厚坍塌或拆沉的伸展环境,早白垩世为推覆陆壳加厚坍塌或拆沉的伸展环境;松辽盆地晚侏罗世为碰撞后持续造山环境,早白垩世为双侧活动陆缘影响下的区域性伸展-裂陷环境;松辽盆地以东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可能为走滑构造背景。(2)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生物演化阶段表现为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的衰落和白垩纪热河生物群的兴起,其中晚侏罗世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高Classopollis含量为特征,早白垩世则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占绝对优势、低Classopollis含量为特征。(3)冀北—辽西地区的土城子组、黑龙江东部的东安镇组和东荣组应是J/K界线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层段,大兴安岭地区的满克头鄂博组、松辽盆地常家围子断陷及其以西至大兴安岭局部地区可以尝试开展J/K界线研究工作。

李月[2](2019)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南部桦山群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研究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海浪、穆棱及东宁等含煤盆地中广泛分布的白至系桦山群海浪组和猴石沟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恢复该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早期的岩相古地理,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研究区下白垩统猴石沟组下部为砾岩夹砂岩,中部粉砂岩、泥岩夹砂岩,上部为泥岩和粉砂岩,在研究区东南穆陵县共和地区,猴石沟组出现含砾砂岩。上白垩统海浪组由中粗粒长石砂岩、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砂质泥岩、中粗砾岩、细砂岩和砾岩等组成。2.研究区桦猴石沟组下部砾岩为山麓冲积扇—河流环境之产物,所夹铁红色砾岩代表干旱炎热的氧化环境,上部砂泥质沉积则代表了河流—湖泊环境。海浪组下部以河流相沉积为主,上部则代表湖相沉积。3.研究区早白垩世晚期空间上沿着穆棱市和宁安市北东向分布猴石沟组冲积扇,并演化成河流相环境,往东南方向发育湖相沉积,反应沉积中心在穆棱县文革村一带附近。晚白垩世早期在穆棱县清和屯一带继续发育一套河流相砾岩,沉积盆地中心在宁安市及其东南一带,整体盆地呈北东走向。早白垩世早期穆棱县文革村一带发育的湖盆萎缩至消失,反应了东南侧隆升强烈,在宁安市及其以南一带下陷拉张强烈。

张科峰[3](2018)在《中国东北早白垩世晚期岩浆作用、裂陷盆地迁移及其对成盆动力学的制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东北及邻区在晚中生代经历了强的构造伸展作用,发育了松辽、海拉尔、二连等众多裂陷盆地和大量的岩浆岩。从大兴安岭到吉林-黑龙江东部晚中生代岩浆岩呈现出迁移变新的趋势。晚中生代中国东北地区如此大规模的裂陷作用和岩浆作用受控于怎样的深部动力学过程?这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论文以中国东北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特点和裂陷盆地的盆地演化与迁移规律为抓手,开展中国东北东部陆缘和南部内陆晚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学、年代学、全岩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系统研究,厘定火山岩的时代、成因、源区性质与形成的构造背景,揭示东北陆缘和内陆火山岩的深部过程与时空差异性;开展代表性裂陷盆地年代地层格架的对比分析,区域地震大剖面的构造解析和演化史研究,厘定中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裂陷盆地演化与迁移规律;在此基础上,综合中国东北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特点,裂陷盆地演化与迁移规律,探讨中国东北晚中生代裂陷盆地的成盆动力学机制。中国东北东部陆缘晚中生代火山岩以延吉地区最具代表性,火山岩类型多且发育广泛。野外调查和岩石学研究表明,下部火山岩由多个安山岩-英安岩喷发旋回构成,上部则以玄武岩为主。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115–105 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下部中性-中酸性火山岩既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如具有显着的Nb,Ta,Ti负异常,低的Ti O2含量,高的Al2O3含量,低的(La/Yb)N比值,低的K2O含量,K2O wt%<Na2O wt%;又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如Sr>535 ppm,低的Mg O含量,低的Y和Yb含量,高的Sr/Y比值,轻微的Eu负异常。初始87Sr/86Sr值为0.7040–0.7050,εNd(t)为1.48–3.82。源岩可能来自于伸展背景下受俯冲流体和熔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在后期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和结晶分离作用的影响。而上部罗子沟组玄武岩普遍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Nb和Ta。与普通岛弧玄武岩相比,罗子沟组玄武岩具有更高的Nb和Ti含量,Nb/Ta比值高(23.7–24.9),属于富铌玄武岩。初始87Sr/86Sr值为0.7041–0.7042,εNd(t)为0.01–3.36。罗子沟组玄武岩的源岩来自于受大洋板片熔融形成的熔体交代后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了弱的地壳混染作用和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的影响。延吉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埃达克质岩体与富铌玄武岩相伴产出指示该区为洋壳俯冲相关的陆缘构造环境。中国东北南部内陆同期火山岩以锦州地区大兴庄组为代表。大兴庄组以中酸性火山岩为特点,主要发育粗安岩-粗面岩和流纹岩组合;锆石U-Pb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121-120 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该岩石具有高的Si O2、Al2O3和Sr含量,低的Mg O和Yb含量,高的Sr/Y和La/Yb比值,与埃达克岩的特征十分相似;同时具有较低的143Nd/144Nd(0.511712~0.511825)比值和中等的初始87Sr/86Sr(0.705989–0.706705)比值,显示富集型地幔端员(EMI)特点,表明大兴庄组火山岩来源于较厚下地壳榴辉岩的部分熔融。部分埃达克岩具有较高的Mg#值(47.3–50.3),其它样品Mg#值(27.0–43.2)较低,表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熔体-地幔的相互作用,大兴庄组埃达克岩的形成可能与加厚下地壳的拆沉过程有关。基于中国东北地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盆地带的年代地层格架对比分析和盆地地震大剖面构造解析与演化史研究,发现中国东北早白垩世期间广泛的裂陷作用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步扩展变新的发育规律。中部带和东部带的裂陷盆地,虽然在裂陷过程和地层的充填序列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初始裂陷期主要发育碎屑岩和中基性火山岩,强裂陷期主要以巨厚的含煤碎屑岩充填为主,而裂陷晚期则以酸性或中基性火山岩结束。结合中生代中国东北岩浆作用时空演变的特点,本论文提出中国东北早白垩世构造伸展可能受控于加厚下地壳的拆沉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两种深部过程。且不同地区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西部带可能主要受控于早白垩世早-中期加厚下地壳的拆沉作用并伴有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作用的影响,中部带则以早白垩世中-晚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为主导并伴有加厚地壳拆沉作用的影响,而早白垩世晚期东部带可能主要与古太平板块俯冲后撤作用有关。

陈东旭[4](2016)在《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低温热年代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东北广泛发育的数十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不仅是我国油气、煤炭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而且为认识东北亚大陆边缘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和大地构造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黑龙江东部是中国东北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空间上多期盆地叠合发育,构造面貌尤为复杂。虽然目前对这些盆地的地层、构造特征和演化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但这些盆地的地层发育时代、构造属性和演化阶段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本论文充分利用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盆地内部的地震、钻井等勘探资料,以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群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火山灰夹层年代学研究,完善了黑龙江东部中-新生界年代地层格架;通过对中-新生代盆地的构造解剖和构造平衡恢复分析,重建了盆地构造演化史;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两条近东西向贯穿黑龙江东部主要盆-岭单元的低温热年代学剖面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黑龙江东部鸡西群滴道组形成时代为Hauterivian-Aptian早中期(~133-117Ma),城子河组沉积时代为Aptian中晚期至Albian早期(-116-1 1 OMa),穆棱组沉积时代为Albian期(~110-101Ma),东山组的沉积时代为Albian末期(~101Ma);猴石沟组为Cenomanian期,海浪组为Coniacian- Santonian期,七星河组为晚Santonian- Campanian早期,雁窝组为Campanian- Maastrichtian早期。通过对三江盆地和鸡西盆地的构造解剖,认为黑龙江东部从中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早中期为两期断陷盆地发育,早白垩世晚期为坳陷盆地发育,晚白垩世经历两期挤压变形改造;而方正断陷和汤原断陷的构造变形分析则表明黑龙江东部在新生代期间主要表现为古新世-始新世伸展、晚始新世右旋走滑改造、渐新世斜向伸展和晚中新世右旋走滑改造,古新世-始新世的伸展作用要强于渐新世,晚始新世和晚中新世的走滑改造对盆地演化以及盆地内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均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两条区域性低温热年代学剖面的研究表明,黑龙江东部主要山岭隆起单元的冷却剥露过程具有显着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东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在早中侏罗世~200-170Ma时期存在快速冷却过程,平均冷却速率为-2.3-3。C/Ma;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165-101Ma)时期则为缓慢冷却阶段,平均冷却速率为~0.08-0.29。C/Ma;在晚白垩世(-95-70Ma)时期,那丹哈达岭、鸡西盆地和张广才岭具有快速冷却历史,平均冷却速率为-1.0-8.5。C/Ma,而东小兴安岭则表现为缓慢冷却(~100-65Ma),平均冷却速率为-0.08℃/Ma;古近纪时期,东小兴安岭和三江盆地桦川-富锦隆起进入快速冷却阶段(-50-30Ma),平均冷却速率为伍3-8℃/Ma,而那丹哈达岭和张广才岭表现为缓慢冷却阶段(-65-23Ma),平均冷却速率为伍0.14-C/Ma;新近纪-第四纪(伍23-OMa)时期,黑龙江东部地区普遍经历了较为缓慢的冷却阶段,平均冷却速率为0.14-0.3。C/Ma。综合盆地构造变形和主要盆-岭单元的低温热年代学分析,以及前人的碎屑锆石年代学、沉积古地理、构造变形和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认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初期(-200-170Ma)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的快速剥露隆升可能与佳木斯地块与松辽地块的碰撞造山有关,而这一时期松辽地块上可能发育周缘前陆盆地与其构成时空耦合过程;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伍165-101Ma)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处于缓慢剥露阶段,大致对应于包括黑龙江东部在内的中国东北广泛的多期伸展裂陷作用以及紧随其后的大型热沉降坳陷作用过程,形成了以松辽盆地和黑龙江东部大三江盆地为代表的大型坳陷盆地,这一区域性陆内伸展过程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垮塌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两大动力体系的联合作用有关;晚白垩世时期(伍100-66Ma)中国东北遭受到逐步增强的挤压应力作用,经历了自东向西的挤压隆升扩展过程,黑龙江东部地区快速隆升发生在伍95-70Ma,而松辽盆地在70-65Ma期间才开始发生大规模构造挤压和反转抬升,可能反映了东北亚活动型陆缘由西太平洋型向安第斯型的转变;古近纪期间(伍50-30Ma),小兴安岭和三江盆地内部桦川隆起快速隆升可能记录了新生代伸展背景下的控陷正断层下盘的被动隆升剥露过程,反映了太平洋板块新生代俯冲后侧引起的东亚陆缘广泛的伸展过程。

郭爱军[5](2014)在《东北地区中、新生代成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东北赋煤构造区为研究对象,将东北地区的成煤盆地的构造演化放在整个欧亚大陆区域构造来研究,按照成煤原型盆地到赋煤构造带的成煤盆地构造演主线,对东北地区的区域构造、沉积环境、原型盆地特征、盆地变形与演化及动力学背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成煤原型盆地的探讨,建立了我国主要成煤期原型盆地的划分方案,分析了成煤原型盆地到现今赋煤构造单元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原型盆地与赋煤构造单元的对应关系。文章研究认为,东北地区的成煤盆地的形成与后期的改造主要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环太平洋洋构造域。论述了侏罗纪到新生代东北地区盆地沉积环境与分布特征,原型盆地与构造特征,探讨了不同时期的盆地构造演化规律,建立了东北地区中生代、新生代成煤盆地演化的动力学模型。最后,按照赋煤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案,将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赋煤构造亚区,11个赋煤构造带,并分别对3个赋煤构造亚区的11个赋煤构造带进行了详细论述。

曹洁,张永生,宋天锐[6](2013)在《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早白垩世早期海侵作用续探——以鸡西盆地鸡D7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是我国东部重要的中生代陆相含油气区,属东北含油气亚区的一部分。早白垩世以陆相湖泊沉积为主,但有多次规模不等的海侵事件发生,本次研究进一步对鸡西盆地鸡D7井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砂岩的结构构造、矿物排列、碎屑岩组分、胶结物、综合结构系数、重矿物等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在早白垩世地层发现了具典型滨海潮下带特征的双粘土层构造;该层位砂岩多为少石英或者石英含量在25%左右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胶结物以碳酸盐为主;受海侵作用影响,城子河组砂岩综合结构系数平均值为20.16,穆棱组平均值为46.65,表明穆棱期比城子河期受海侵影响更为明显;并且在砂岩中发现重矿物20余种,呈条带状富集,尤其是特征矿物海绿石、自生独居石、莓状黄铁矿及自然金等具明显海侵相特征。本次研究为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海侵的存在提供了一系列沉积学证据。

赵学钦[7](2011)在《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群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东部盆地群的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的盆地原型与盆地构造演化成为当前制约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油气勘探的关键性基础地质问题。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对盆地区的钻井、测井和地震等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深入开展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构造变形特征等研究,提取各盆地的构造演化信息,划分了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构建了区域地震-地质构造大剖面,恢复了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了盆地的原型性质与时空演化规律,进而探讨了盆地成盆演化的动力学背景。主要取得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中新生界可以识别出四个重要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分别为中侏罗统/前侏罗系、下白垩统/上侏罗统、上白垩统/下白垩统、古近系/白垩系。由此,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中新生界划分出四个主要的构造层,即中上侏罗统构造层,下白垩统构造层,上白垩统构造层,新生界构造层。2、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中新生代先后经历了四期成盆和四期改造;四期成盆包括中晚侏罗世断陷+拗陷、早白垩世断陷+大型拗陷、晚白垩世局部拗陷、新生代断陷+拗陷;四期改造包括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末等三期强烈挤压改造和新生代期间弱挤压-伸展变形改造。提出挤压构造样式是白垩纪残留盆地中最为常见和主要的构造样式。3、认为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沉积时期,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为统一的拗陷盆地。黑龙江东部盆地群在滴道组沉积时期主要表现为数个相互孤立的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城子河组沉积时期,盆地由断陷阶段进入拗陷阶段,早白垩世统一湖盆开始形成;至穆棱组时期,拗陷范围进一步扩大,统一湖盆范围达到最大;东山组时期,进入火山作用活跃期,盆地以火山碎屑沉积为主。东山组沉积末期,盆地遭受挤压变形,早白垩世统一湖盆开始被破坏。4、白垩纪末挤压改造事件是黑龙江东部盆地最主要的改造事件。早白垩世末,盆地遭受白垩纪成盆以来的第一次挤压作用,盆地及周缘发生区域抬升,盆地大面积萎缩;晚白垩世早中期,盆地进入一次范围较小的拗陷盆地发育阶段,局部坳陷区沉积了猴石沟组和海浪组,而三江盆地东部沉积海浪组和燕窝组;之后盆地进入白垩纪末强烈挤压阶段,盆地整体抬升,广泛遭受强烈剥蚀,现今的孤立盆地开始形成。5、黑龙江东部盆地群的中新生代演化是西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岩石圈浅部响应,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局部地幔对流和弧后扩张是黑龙江东部盆地群发育的主要动力。本文研究对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成盆与改造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研究区油气勘探评价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认识东北亚中新生代区域地质演化也具有重要的地质理论价值。

温泉波,刘永江,刘兵,韩国卿,赵英利,李伟,梁琛岳[8](2011)在《碎屑矿物年代对佳木斯隆起隆升时间的制约》文中研究表明对佳木斯隆起周缘的勃利盆地和鸡西盆地中的早白垩世穆棱组和滴道组砂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碎屑白云母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滴道组和穆棱组沉积时期,没有500Ma或大于500Ma的来自佳木斯地块基底的年龄纪录,暗示佳木斯隆起在早白垩世穆棱组沉积时期尚未隆起。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为统一的原型盆地,结合对该区白垩纪砂岩的矿物组成和砾石统计的研究成果,认为早白垩世末东山组沉积以后佳木斯隆起开始隆升,猴石沟组沉积时期佳木斯隆起已经隆升到一定高度并为其周缘盆地提供物源,同时随着佳木斯隆起的隆升,原来早白垩世的统一盆地遭到分割破坏,形成诸多相对独立的盆地。

温泉波[9](2008)在《佳木斯隆起与周缘盆地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佳木斯隆起周缘盆地的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物源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佳木斯隆起区及周缘盆地早白垩世为一原型盆地,佳木斯隆起区尚未隆起。早白垩世东山组沉积以后,由于依泽奈崎板块以北北西向,高速率(23.5 cm /a)向欧亚板块俯冲,在近NS向的持续挤压作用下佳木斯隆起快速隆升,早白垩世的原型盆地遭到破坏,形成现今佳木斯周缘盆地的雏形,周缘盆地的南部边界一般表现为由南向北的逆冲断裂,太古代麻山群或元古代花岗片麻岩逆冲到早白垩世的地层之上,逆冲的最高层位为早白垩世东山组,而北部边界表现为正常接触。此外,本文利用独居石Th-U-Pb化学法(CHIME)和黑云母、钾长石40Ar-39Ar法等测年方法对佳木斯隆起的隆升史进行了研究,表明泥盆纪到二叠纪,佳木斯隆起区没有或微弱隆升,处于晚古生代盆地演化阶段,二叠纪末期,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沿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一带发生了最终的碰撞拼合作用,在南北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佳木斯隆起快速隆升;早三叠世末到侏罗纪,佳木斯隆起区总体上还是处于隆升剥蚀阶段,仅在北部有少量侏罗纪沉积。早白垩世,佳木斯隆起区及周缘盆地处于一种大陆边缘近海环境,为中生代盆地演化阶段;早白垩世末,佳木斯隆起快速隆升;晚白垩世猴石沟组沉积时期,佳木斯隆起为其周缘盆地提供物源。

韩国卿,刘永江,李俊杰,白晶哲,孙晓猛,温泉波,吴琳娜[10](2008)在《黑龙江省东北部桦南隆起的隆升时期》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虎林、勃利、鸡西、双鸭山、双桦等盆地与桦南隆起的关系对本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有重要的意义。从区域地层对比、海相古生物化石、盆地边界断裂以及地球物理MT剖面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揭示黑龙江省东北部盆地群具有相同的演化历史,在城子河、穆棱期由东向西共同遭受海侵事件,现今盆地南界均为破坏性逆冲断层,综合认为各盆地在城子河、穆棱期为一统一的大陆边缘近海盆地——三江—穆棱盆地,桦南隆起尚未隆升。结合猴石沟组的古水流向、砂岩的物源区分析及砾岩砾石成分统计认为,桦南隆起应于东山组沉积期后隆升,并在猴石沟组沉积期已隆升一定高度,为周缘盆地提供物源,形成现今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的"盆岭格局"。

二、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滴道组的沟鞭藻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滴道组的沟鞭藻类(论文提纲范文)

(1)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区域对比特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J/K界线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
    1.1 国际海相J/K界线研究进展
    1.2 冀北—辽西地区陆相J/K界线研究进展
        1.2.1 界线位置高于145Ma
        1.2.2 界线位置接近145Ma
2 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3 区域构造背景与岩浆事件对比特征
    3.1 中—晚侏罗世区域构造背景与岩浆事件
        3.1.1 松辽盆地以西和以南地区
        3.1.2 松辽盆地
        3.1.3 松辽盆地以东地区
    3.2 早白垩世早期区域构造背景与岩浆事件
        3.2.1 松辽盆地以西和以南地区
        3.2.2 松辽盆地
        3.2.3 松辽盆地以东地区
4 生物演化阶段对比特征
    4.1 燕辽生物群
    4.2 热河生物群
5 区域构造背景和岩浆事件对生物演化的制约
    5.1 松辽盆地以西和以南地区
    5.2 松辽盆地
    5.3 松辽盆地以东地区
6 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J/K界线潜在发育地区及层段探讨
    6.1 松辽盆地以南地区
    6.2 松辽盆地以西地区
    6.3 松辽盆地
    6.4 松辽盆地以东地区
7 结论

(2)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南部桦山群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地质研究程度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位置与交通
        2.1.2 自然地理
    2.2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2.3 地层区划
    2.4 侵入岩
    2.5 火山岩
    2.6 变质岩
    2.7 构造
        2.7.1 古亚洲洋构造域佳木斯—兴凯微板块结晶基底形成发展阶段和张广才岭陆缘增生阶段
        2.7.2 古亚洲洋形成发展阶段
        2.7.3 滨古太平洋形成发展阶段
第3章 白垩系桦山群剖面、沿革及分布特征
    3.1 桦山群剖面特征
        3.1.1 牡丹江市温春剖面PM1(附图1)
        3.1.2 穆陵县奇景村猴石沟组实测剖面PM2(附图2)
        3.1.3 穆棱县文革村猴石沟组实测剖面PM3(附图3)
        3.1.4 宁安县三道亮子-哈达湾南山剖面PM4(附图4)
        3.1.5 穆棱县清和屯实测剖面PM5(附图5)
        3.1.6 沙兰镇二道沟剖面PM6(附图6)
        3.1.7 沙兰镇头道沟剖面PM7(附图7)
        3.1.8 东京城镇幅东京城镇江沿村剖面PM8
        3.1.9 宁安县湖沿屯—江桥实测剖面PM9(附图8)
    3.2 桦山群划分沿革
        3.2.1 猴石沟组(K_1h)
        3.2.2 海浪组(K_2h)
    3.3 桦山群分布及岩石地层格架
        3.3.1 猴石沟组(K_1h)
        3.3.2 海浪组(K_2h)
第4章 桦山群沉积相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4.1 主要岩石类型和特征
    4.2 沉积相和沉积亚相划分
        4.2.1 冲积扇相
        4.2.2 河流相
        4.2.3 湖相
    4.3 桦山群沉积环境分析
        4.3.1 下白垩统猴石沟组沉积环境分析
        4.3.2 下白垩统海浪组沉积环境分析
第5章 牡丹江及南部地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古地理演化
    5.1 研究区盆地特征
    5.2 研究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的古地理演化
        5.2.1 早白垩世晚期沉积环境与古地理演化
        5.2.2 晚白垩世早期沉积环境与古地理演化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致谢

(3)中国东北早白垩世晚期岩浆作用、裂陷盆地迁移及其对成盆动力学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科学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东北地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研究概况
        1.2.2 埃达克岩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1.5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吉林东部延吉地区和辽宁西部锦州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2.2.1 吉林东部延吉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2.2.2 辽宁西部锦州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3 东北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作用特征与空间差异性研究
    3.1 分析方法
        3.1.1 锆石SHIMP年代学分析方法
        3.1.2 ~(40)Ar/~(39)Ar年代学分析方法
        3.1.3 主量元素分析
        3.1.4 微量元素分析
        3.1.5 Sr-Nd同位素分析
    3.2 东部岩浆作用特征——来自延吉火山岩的制约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年代学
        3.2.3 吉林东部白垩纪火山岩时代
        3.2.4 东部早白垩世晚期岩浆作用特征
        3.2.5 延吉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岩的成因及构造环境
    3.3 内陆岩浆作用特征——来自锦州火山岩的制约
        3.3.1 岩石学特征
        3.3.2 年代学特征
        3.3.3 地球化学特征
        3.3.4 锦州地区大兴庄组火山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3.4 东北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作用空间差异性
4 东北地区早白垩世裂陷盆地演化及其空间迁移过程
    4.1 地层年代分析与对比
        4.1.1 东部带年代地层格架
        4.1.2 中部带年代地层格架
        4.1.3 西部带年代地层格架
        4.1.4 东北地区早白垩世裂陷盆地层发育特征
    4.2 东北盆地群裂陷期构造特征与演化史研究
        4.2.1 东部带
        4.2.2 中部带
        4.2.3 西部带
        4.2.4 早白垩世裂陷盆地扩展过程分析
5 东北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特征与裂陷盆地向东扩展动力学
    5.1 中生代岩浆作用时空规律
        5.1.1 东北及其邻区早中生代岩浆作用规律
        5.1.2 东北及其邻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规律
    5.2 东北盆地群早白垩世伸展裂陷向东扩展的深部动力学机制探讨
        5.2.1 早中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向南俯冲和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
        5.2.2 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早期蒙古-鄂霍茨克洋与牡丹江洋闭合后造山
        5.2.3 早白垩世裂陷构造伸展向东扩展的动力学:下地壳拆沉和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共同作用的结果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1.2.2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地层年代学
        1.2.3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属性与演化
        1.2.4 中国东北及邻区低温热年代学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 论文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古生代:中国东北重要的基底地块拼合阶段
        2.1.2 中-新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与太平洋俯冲作用
    2.2 黑龙江东部深大断裂特征
    2.3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地质概况
        2.3.1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基底
        2.3.2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地层序列
3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年代地层格架
    3.1 鸡西盆地城子河组火山灰夹层锆石年代学
        3.1.1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简介
        3.1.2 实验样品特征
        3.1.3 定年结果
    3.2 黑龙江东部盆地中-新生界年代学格架
    3.3 黑龙江东部盆地白垩系与松辽盆地白垩系对比
    3.4 小结
4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研究
    4.1 三江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
        4.1.1 三江盆地构造特征
        4.1.2 三江盆地构造演化史
    4.2 鸡西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
        4.2.1 鸡西盆地构造特征
        4.2.2 鸡西盆地构造演化史
    4.3 方正断陷构造特征与演化
        4.3.1 方正断陷构造特征
        4.3.2 方正断陷构造演化史
    4.4 汤原断陷构造特征与演化
        4.4.1 汤原断陷构造特征
        4.4.2 汤原断陷构造演化史
    4.5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序列
        4.5.1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伸展裂陷
        4.5.2 早白垩世晚期坳陷沉降
        4.5.3 晚白垩世挤压变形
        4.5.4 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4.6 小结
5 黑龙江东部低温热年代学研究
    5.1 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简介
        5.1.1 裂变径迹测年原理
        5.1.2 裂变径迹的退火
        5.1.3 裂变径迹实验流程
    5.2 低温热年代学构造剖面的构建与采样信息
    5.3 低温热年代学样品测试结果
        5.3.1 北部剖面FT1
        5.3.2 南部剖面FT2
    5.4 低温热年代学结果的热历史模拟
        5.4.1 北部剖面FT1
        5.4.2 南部剖面FT2
    5.5 低温热年代学结果的讨论
        5.5.1 早侏罗世快速剥露冷却事件
        5.5.2 晚白垩世快速剥露冷却事件
        5.5.3 新生代快速剥露冷却事件
    5.6 小结
6 黑龙江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过程与动力学探讨
    6.1 中-新生代盆山耦合过程分析
        6.1.1 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初期:山岭快速隆升与大型前陆盆地沉降耦合
        6.1.2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山岭缓慢隆升与两期裂陷沉降耦合
        6.1.3 早白垩世晚期:山岭缓慢隆升与裂陷后坳陷沉降耦合
        6.1.4 晚白垩世:山岭快速隆升与大型前陆盆地沉降耦合
        6.1.5 古近纪:山岭快速隆升与两期裂陷沉降耦合
        6.1.6 新近纪-第四纪:山岭缓慢隆升与裂陷后坳陷沉降耦合
    6.2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东北地区中、新生代成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东北地区构造研究现状
        1.2.2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能源盆地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2 东北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格特征
    2.2 地球物理场和深部构造
        2.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2.2 区域磁场特征
        2.2.3 岩石圈结构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主要地块块特征
        2.3.2 主要主要断裂的特征
    2.4 区域构造演化
        2.4.1 前中生代演化
        2.4.2 中、新生代演化
3 成煤原型盆地与赋煤构造单元
    3.1 盆地的概念与界定
    3.2 成煤原型盆地构造类型研究历史
    3.3 成煤原型盆地类型划分方案
    3.4 赋煤构造单元
    3.5 成煤原型盆地构造演化
4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动力学背景
    4.1 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特征
    4.2 环太平洋构造域特征
        4.2.1 古太平板块洋板块演化阶段
        4.2.2 今太平洋板块演化阶段
5 东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
    5.1 早中侏罗世盆地沉积环境与分布
        5.1.1 沉积环境
        5.1.2 分布特征
    5.3 早侏罗世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探讨
6 东北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盆地
    6.1 早白垩世盆地分布
    6.2. 海拉尔赋煤构造带原型盆地恢复
        6.2.1 含煤地层与沉积环境
        6.2.2 成煤盆地构造样式
        6.2.3 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6.2.4 海拉尔赋煤构造带早白垩世原型盆地
    6.3 二连赋煤构造带原型盆地恢复
        6.3.1 含煤地层与沉积环境
        6.3.2 成煤盆地构造样式
        6.3.3 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6.3.4 二连赋煤构造带早白垩世原型盆地
    6.4 三江—穆棱赋煤构造带原型盆地恢复
        6.4.1 含煤地层与沉积环境
        6.4.2 成煤盆地构造样式
        6.4.3 三江—穆棱赋煤构造带白垩世原型盆地
    6.5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探讨
        6.5.1 海拉尔成煤盆地构造演化
        6.5.2 二连成煤盆地构造演化
        6.5.3 三江—穆棱成煤盆地构造演化
7 东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盆地
    7.1 古近纪—新近纪盆地沉积环境与分布
        7.1.1 沉积环境
        7.1.2 分布特征
    7.2 古近纪—新近纪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探讨
8 赋煤构造单元划分与特征
    8.1 赋煤构造单元划分
    8.2 东北西部赋煤构造亚区
        8.2.1 海拉尔断陷赋煤构造带
        8.2.2 二连断陷赋煤构造带
        8.2.3 大兴安岭断隆赋煤构造带
        8.2.4 漠河断陷赋煤构造带
    8.3 东北中部赋煤构造亚区
        8.3.1 张广才岭断隆赋煤构造带
        8.3.2 黑河-小兴安岭断坳赋煤构造带
        8.3.3 松辽东部断阶赋煤构造带
        8.3.4 松辽西南部断坳赋煤构造带
    8.4 东北东部赋煤构造亚区
        8.4.1 三江-穆棱断拗赋煤带构造
        8.4.2 虎林-兴凯断陷赋煤构造带
        8.4.3 伊舒-敦密断陷赋煤构造带
9 结论和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6)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早白垩世早期海侵作用续探——以鸡西盆地鸡D7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海侵存在的沉积学证据
    1.1 沉积构造标志
    1.2 碎屑排列趋势
2 海侵存在的岩石学证据
    2.1 砂岩组分特征
    2.2 砂岩胶结物
    2.3 砂岩综合结构系数
3 海侵存在的矿物学证据
    3.1 重矿物
    3.2 特征矿物
        3.2.1 海绿石
        3.2.2 自生独居石
        3.2.3 莓状黄铁矿
        3.2.4 自然金
4 结论与讨论

(7)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群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黑龙江东部盆地群研究现状
        1.2.2 理论体系研究现状
    1.3 关键技术与思路
        1.3.1 关键技术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取得的主要认识
2 黑龙江东部区域构造背景
    2.1 黑龙江东部盆地群基底特征
        2.1.1 基底特征和组成
        2.1.2 深大断裂特点
    2.2 黑龙江东部盆地基底构造演化
        2.2.1 布列亚-佳木斯地块的碰撞拼贴事件
        2.2.2 晚中生代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造山事件
        2.2.3 锡林霍特-阿林杂岩带增生事件
    2.3 小结
3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地层对比和构造特征
    3.1 中生代盆地的地层充填序列和对比
        3.1.1 地层划分和对比
        3.1.2 中生代三套沉积充填序列
    3.2 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
        3.2.1 四个中生代区域不整合
        3.2.2 中生代三期断裂特征
    3.3 新生代盆地的地层充填序列和对比
        3.3.1 地层划分和对比
        3.3.2 新生代五套沉积充填序列
    3.4 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
        3.4.1 新生代发育一个区域不整合
        3.4.2 新生代伸展为主的断裂特征
    3.5 中新生代四种构造样式
        3.5.1 断陷阶段的伸展构造样式
        3.5.2 普遍发育的挤压构造样式
        3.5.3 两期扭动构造样式
        3.5.4 新生代正反转构造样式
    3.6 中新生代三大断裂系统
    3.7 小结
4 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构造演化史研究
    4.1 构造层的划分
    4.2 典型盆地构造演化史研究
        4.2.1 典型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史研究
        4.2.2 典型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史研究
        4.2.3 三江盆地前进坳陷构造演化史研究
        4.2.4 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特征
    4.3 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构造特征及演化史研究
        4.3.1 地震-地质区域大剖面的构建
        4.3.2 大剖面的构造特征及演化史分析
    4.4 小结
5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原型与成盆动力学探讨
    5.1 中生代盆地原型恢复
        5.1.1 鸡西盆地周缘白垩纪砾岩特征及古地理分析
        5.1.2 城子河组、穆棱组统一湖盆研究
    5.2 中新生代盆地成盆动力学探讨
        5.2.1 侏罗世挤压-伸展体制的转换
        5.2.2 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阶段
        5.2.3 太平洋板块晚白垩世俯冲与新生代后撤阶段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碎屑矿物年代对佳木斯隆起隆升时间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样品情况与分析结果
    2.1 碎屑锆石测年与分析
    2.2 碎屑云母测年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9)佳木斯隆起与周缘盆地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一、选题的依据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四、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五、主要结论和认识
    六、主要创新点
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构造单元划分与主要断裂带特征
    1.2 研究区区域地层特征
    1.3 佳木斯隆起的物质组成
    小结
第2章 佳木斯隆起区的构造特征
    2.1 佳-伊断裂带构造特征
    2.2 敦-密断裂带构造特征
    2.3 佳木斯隆起与周缘盆地间边界断裂的构造特征
    小结
第3章 佳木斯隆起与周缘盆地耦合的沉积记录
    3.1 佳木斯隆起周缘盆地白垩纪砂岩物源分析
    3.2 佳木斯隆起周缘盆地白垩纪砾岩物源分析
    3.3 佳木斯隆起周缘盆地岩相古地理
    小结
第4章 佳木斯隆起与周缘盆地耦合关系的年代学研究
    4.1 测年样品的选择与描述
    4.2 独居石Th-U-Pb 化学法(CHIME)测年结果与分析
    4.3 ~(40)Ar-~(39)Ar 法测年结果与分析
    4.4 佳木斯隆起区隆升演化史
    小结
第5章 佳木斯隆起与周缘盆地盆山耦合演化史及动力学背景
    5.1 佳木斯隆起与周缘盆地盆山耦合演化史
    5.2 佳木斯隆起与周缘盆地盆山耦合的动力学背景
    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0)黑龙江省东北部桦南隆起的隆升时期(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黑龙江省东北部盆地群地层、古生物对比
2 猴石沟组砾岩砾石统计及砂岩物源分析
    2.1 古水流方向
    2.2 猴石沟组砾岩砾石成分统计
    2.3 猴石沟组砂岩物源分析
3 盆地边界断裂及地球物理剖面
    3.1 盆地边界断裂
    3.2 地球物理剖面
4 结论与讨论

四、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滴道组的沟鞭藻类(论文参考文献)

  • [1]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区域对比特征探讨[J]. 瞿雪姣,高有峰,林志成,王璞珺,吴康军. 地学前缘, 2021(04)
  • [2]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南部桦山群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D]. 李月. 吉林大学, 2019(03)
  • [3]中国东北早白垩世晚期岩浆作用、裂陷盆地迁移及其对成盆动力学的制约[D]. 张科峰. 浙江大学, 2018
  • [4]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低温热年代学研究[D]. 陈东旭. 浙江大学, 2016(02)
  • [5]东北地区中、新生代成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分析[D]. 郭爱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02)
  • [6]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早白垩世早期海侵作用续探——以鸡西盆地鸡D7井为例[J]. 曹洁,张永生,宋天锐. 地球学报, 2013(01)
  • [7]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群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D]. 赵学钦. 浙江大学, 2011(11)
  • [8]碎屑矿物年代对佳木斯隆起隆升时间的制约[J]. 温泉波,刘永江,刘兵,韩国卿,赵英利,李伟,梁琛岳. 地质通报, 2011(Z1)
  • [9]佳木斯隆起与周缘盆地耦合关系研究[D]. 温泉波. 吉林大学, 2008(07)
  • [10]黑龙江省东北部桦南隆起的隆升时期[J]. 韩国卿,刘永江,李俊杰,白晶哲,孙晓猛,温泉波,吴琳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03)

标签:;  ;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地道组甲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