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西米尼气一元哲学的当代思辨

阿那西米尼气一元哲学的当代思辨

一、阿那克西米尼的气一元论哲学的当代思辨(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1](2020)在《中西医身体观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中西哲学身体观、中西医学身体观、中西医学史、中西医结合简史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整合、对比、归纳、演绎,在身体观的民族性、世界性、时代性的基础上,结合人类健康的需求、中西医结合突破困境的需求、医学重新定位的需求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身体观特点,初步勾勒中西医结合身体观模式,并在身体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新范式,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视角。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哲学与医学身体观古今文献的检索、整理和分析,运用美国着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肯·威尔伯的整合法,从三层次、四象限纵横两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演绎,形成中西医结合身体观模式。结果:1中西医身体观皆呈曲线发展,是一由整体走向局部再走向更高整体的过程。2中西医是侧重于同一身体的不同层次和角度:中医重神气而轻形,西医重形而轻功能与灵魂,西医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属于中医“形”的层次。3中西医结合的身体观是一种全象限、全层次的身体模式,表示为:意识/躯体/文化/社会与自然——形-气-神。4基于全象限、全层次身体模式的中西医结合是一种主次圆融的集大成医学体系,所有与生命相关的事物都可纳入进来。结论:全象限、全层次的医学身体观模式,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研究对象,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许苏民[2](2019)在《评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兼谈中西哲学气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杜维明先生以中国哲学的气论为依据,以"存有的连续性"为中国哲学的特质,认为"气"是既非精神、也非物质的"精神生理的东西",因而不存在"中国唯物论思想家的系谱"。本文则试图证明,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西方哲学也有两千年源远流长的气论传统,主张"存有的连续性"乃中西所同,不能构成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特质;哲学具有时代性,中西气本论基本上都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形态的有机整体的自然宇宙观。中国哲人比西方哲人更早具有区分"唯物"与"唯心"的自觉意识,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规定为"全部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是对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遍性品格的科学论定,对于中西哲学史研究都是不可回避的基本方法。

蔡卫华[3](2017)在《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是我国话语权建设的元问题。本文通过交往和语言深层解读,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及其价值。从理论方面讲,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从实践方面看,语言交往是中国话语权的元问题,本文的研究对服务于中国话语权建设的国家战略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语言交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元问题,本文的研究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交往实践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遵循由历史到现实,由理论到实践,由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在导论中主要分析了本文选题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并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提出的意义及价值”。第一章较详细地从语言哲学层面介绍了的语言、交往和语言交往的功能,以期为后面各章提供哲学视角。第二章较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超越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发展了语言交往思想,实现了对前人的超越。第三章较充分地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内容,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是能力和智慧互换的话语实践。并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特征,就是“语可以群、群可以语”。“语可以群”是指语言及交往有助于推动话语群体的生成,它强调的是语言发展对群体的影响,群体对一种语言(话语)的认同以及对其认同程度的追问,揭示的是语言及交往对于群体建构的作用,表征着语言的社会功能。“群可以语”指群体及活动是语言生成的主体基础,它是群体及相互作用之间对于语言生成的本原影响。第四章较深入地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不同,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方法论自觉是其不同于其它理论的思想标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方法论基本特征有:历史与时代、科学与价值、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动态、开放与趋向未来的统一。第五章概要地指出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现实价值是:回应时代挑战,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话语观,能增强意识形态的话语自觉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创新点主要有:领域创新,学术界大多研究的是实践交往、文化交往等,尚未发现有语言交往研究,语言交往是一个新的领域。理论创新,本文从语言交往的元问题作为逻辑起点,对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语言交往的哲学思想起源第一次进行了梳理,对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的内容作了概括,初步构建起一个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体系。观点创新,如西方近代哲学对世界的“解释”转换为“解释者”(主体)的解释,语言是交往相互理解的普遍前提,是从交往者的全部言语行为中来研究理解的起源、应用和效果。从这一角度出发,语言交往面对两大关系,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我们主要在这两条关系线索中追寻语言交往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方法创新,从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方法比较中,探索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的历史与时代、科学与价值、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以及动态性、开放性与趋向未来统一的方法论特征。实践创新,语言交往是中国话语权的元问题,本文的研究对服务于中国话语权建设的国家战略展现了新的实践领域,语言交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元问题,本文的研究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交往拓展了新的实践路径。

王展伟[4](2015)在《论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文中研究说明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思想(die ewige Wiederkunft des Gleichen),是尼采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无论是其在建构自己的哲学思想还是在其进行批评其他的思想时,都是他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本文的兴趣和努力就集中于这个思想本身:构成、涵义和效用。根据尼采的表述,这个思想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狄奥尼索斯、权力意志、轮回思想。作者以为这几个部分之所以能够“构成”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其间应该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作者认为这种必然的联系就是内在于永恒轮回思想中的“双重性”(Duplicitat)1的结构关系,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尼采思想中到处都有这样的“双重性”判断:在悲剧艺术上,表象和原型、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的双重性是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价值上,价值的相对性和条件性与价值设定的绝对性和必要性;价值重估和设定的过程也是破坏旧价值和创造新价值的双重性结合。超人观念是以个体的人的有限性和提升的持续性的双重性特征为前提的;所谓的超人与永恒轮回的矛盾,只是非此即彼的思维造成的,按照双重性的思维,二者是一致的,因为永恒轮回的无目的性恰恰使人的目的愿望成为可能。在尼采看来,象征着整体的狄奥尼索斯自身的双重性质是世界上一切存在的双重性的源头,借助于狄奥尼索斯的双重本质才能解释和解决一切表面上的矛盾。因而,在对其组成部分进行寻找的同时,也是对这种部分之间的“双重性”关系进行探索和论证的过程。根据上面的分析,本文第一章致力于分析尼采悲剧艺术思想中的永恒轮回思想的萌芽,也就是狄奥尼索斯相对于阿波罗的超越性地位和对存在整体的象征意义。第二章分析尼采的狄奥尼索斯观念与德国狄奥尼索斯传统和希腊的狄奥尼索斯神话的关系,并指出尼采的狄奥尼索斯的特征。第三章则回顾尼采的永恒轮回在希腊思想中的渊源,寻找希腊的轮回思想对于尼采的影响及其自身的缺点。第四章论述了尼采通过狄奥尼索斯因素消除了希腊轮回思想中的不足之处,并把轮回思想与其权力意志和狄奥尼索斯理解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自己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思想。

殷忠勇[5](2015)在《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心身关系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问题,它是关于心和身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心和身在本质上是可以统一的还是完全对立的东西。心身关系是哲学中的心与物、精神与物质、意识与存在这一基本问题在医学领域中的展现,因此,心身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医学的哲学问题,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医学的哲学思想。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和片面的,因此,凡是有所争执的东西往往都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目的基础上的一种认识、一种说法、一种解释。古今中外,关于心身问题本质及其关系的认识,往往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时代语境和情境。因此,理解心身关系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文化历史语境下进行。中国古代先贤关于心身关系这一心灵哲学的研究往往是建立在解决人生哲学、生活哲学、政治哲学问题的基础上的,心理思想往往融合、糅杂在哲学思想体系之中,必然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先秦时期荀子提出的“形具而神生”、着有《神灭论》的南朝的范缜提出的“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堪称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心身一元论的杰出典范。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前苏格拉底的米利都学派坚持一元的原子唯物论思想,虽然受到自然哲学的影响,但也逐步认识到物质和精神的差异;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神赋予的二种精神实体,是人身上最接近神性的部分;柏拉图认为灵魂和肉体是相互分离而又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且灵魂是永恒不朽的;亚里士多德则主张灵魂和躯体不能分离,灵魂依存和寄寓在躯体之中。近代以后,法国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尔的唯物主义的心身二元思想影响深远,这种二元论的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直到现当代的心灵哲学也未能逃离其心身二元论的思想藩篱,并造成了西方医学的发展困境。现代以后,西方哲学界对心身问题的认识在不断的变换角度、重组概念,然而却始终未能摆脱笛卡尔以来的二元思想的影响,其根源在于首先将笛卡尔的二元论作为前提,因而所有的探寻都是无终的。而东西方宗教尽管没有最终体现出唯物主义心身一元论的立场,但其客观存在的社会控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心身调节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国传统哲学指导下的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对心与身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乃至社会观、生活观等方面的全面探讨和表达,是中医学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心身一元的哲学思想始终广泛、深厚地贯穿、弥漫和蕴涵在中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中,围绕着塑造和回答医学目的、医患关系、医学发展方式、医疗模式等问题,在健康的内涵及其维护,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以及医学发展模式改进和完善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表现出视各种因素为一个系统的和谐、共生、平衡的思想。现代医学对心身关系的认识及其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和深刻的程度远没有达致中医学的水平和境界,以至于心身医学本身根本没有独立存在的空间和机会。但是中医学心身一元的发展思维并不意味着中医学可以作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的代表,在经历了心身二元分裂后的医学重新回归之时,其心身统一的质量和水平必定是提升了一个“螺距”的,这是我们必须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的。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具体哲学内涵,可以概括为:本体论角度下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形与神俱的生理身体观、以人为贵的生命价值观;认识论角度下的医患相得的医患关系观、仁爱遵道的道德伦理观、不失人情的患者情境观;实践论角度下的位育中和的生命健康观、修身养心的德性养生观、形神同治的临床治疗观。这些内涵显示出中医学以普遍的、联系的、运动的视角全面地、系统地回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辩证关系。中西医学哲学观、科学观的差异自然是建立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之上的,我们从时间与空间、元整体观与合整体观、关系中心论与实体中心论等三个角度对此做出了探析,以期对造成中西医学心身思想差异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文化差异做出辨析。由于受到一定的科学政策、群体规范、利益分配和权力博弈等因素的影响,作为追求真理手段的科学,其社会功能也会出现干扰和异化,因此,我们在科学主义和技术权力视域下阐述了中西医学心身分离的发展困境,并提出要在历史主义和语境论科学观下对中医心身一元思想的做出理解与解释,以获得对中医科学性和中国传统知识合法性的支持。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而产生出的作为一种价值信仰、作为一种思维范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的理论价值,在获得广泛的社会信任和文化认同后,将对中医学的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实现这一价值,需要消除文化认同歧视,促进传统文化的自觉和复兴;需要消除价值评价歧视,促成社会建制的表达和安排。同时,通过对现有医学模式以及医学科学与人文关系、医学技术权力的反思,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内涵将最终转识成智、转智成策,为实现在新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医学”体系的构建做出现实的贡献。

李文娟[6](2014)在《科学现代性的谱系》文中研究指明海德格尔认为“科学乃是现代的根本现象之一”。立足于科学疆域,从历史和现状对科学现代性进行谱系学的考察,是一项新颖而有意义的工作。科学现代性的谱系主要涵盖其概念阐释、起源发展、历史建构、图景展现及反思展望五个分支。科学现代性即科学在进入现代(modern time)以来所呈现的新的时代精神与特征,侧重于对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价值功效和方法论原则的哲学反思。它将科学与现代性紧密联系加以考察,从科学的视角审视现代性,同时从现代性的视角解析现代科学。古希腊文化遗产中的终极实在、逻各斯和数理思维等,为科学现代性的起源奠定了深刻的形上基础;中世纪科学的翻译与继承、基督教传统以及宗教改革的神学突破,为科学现代性做了文化上与社会上的准备。由于科学现代性与现代科学的发展一体两面,因而科学现代性的历史性建构同现代科学的发展遵循一致的历史逻辑:从文艺复兴开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熟与完善,经历了开启、发展与成熟的历史过程,并展现出了发展不平衡的一面。围绕着理性与实证的科学精神,科学现代性的建构由一系列伟大的科学家所完成,与培根、伽利略、哈维、笛卡尔、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科学劳作密不可分。在科学现代性图景的展开过程中,理性、世俗和进步作为现代性的主导潮流,渐次呈现了科学现代性之图景。其中的每一幅图景都体现着一个双重逻辑的展开:理性化的世界图景带来了祛魅的世界,但同时造成了世界的数字化和价值的退隐;科学现代性的世俗化和社会化一方面为人们追求世俗幸福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导致了技术社会的重重危机;科学现代性的进步图景更是一幅连续和革命互补的图像,充满着复杂性。科学现代性的展开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和历史的过程性,同时经历着外忧内患的困境:一方面其本身发展日益失衡,主要表现为功利主义科学观、科学的异化以及科学同生活世界的分离:另一方面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现代性的冲击加剧,主要表现为对其客观性、确定性的解构。但即便如此,科学现代性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仍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因此我们要促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科学和人文之间的融合,促使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只有这样科学现代性才能在反思与完善中前行。虽然科学现代性的展开以西方为蓝本,但是对中国的科学现代化事业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只有实现文化基因的改良、摆脱实用观的束缚,并进行科学创新,才能确保中国科学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张龙革[7](2013)在《个人本体论研究 ——探索科学哲学的根》文中提出论文从生存论视域对个人现象进行本体论研究,运用现象学方法得出个人具有本体性的研究结论。个人从不识本体性到透视本体性需要经历初识本体性和深识本体性两个中间阶段。论文作者按照个人本体自觉四重境界要求,展开本有居有式的生存论自我反省。发现自己是从无自我开始,服从别人思想支配转向建立自己的独立见解。独立思想的出现并未立刻去除私心,直到深识本体性才去掉私心,达到“有我无私”境界。透视本体性是个人本体自觉最高境界“无我无私”。科学哲学的个人本体论探索发现其无根状态并认为科学哲学的根应当是“个人本体”。

龚晓珺[8](2013)在《哲学的民族性研究 ——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文中指出哲学以其深刻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任何一种哲学观都是以民族性的存在方式、时代性的内容、人类性的追求和个体性的风格去追求和探索关于世界本原和人类生活意义的“终极关怀”问题。哲学总在寻求普遍和超越,却又最个性化,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性内容和形式。哲学以民族为载体而存在,其形成是特定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结构、民族交往、文化传统、科学宗教语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民族性的哲学是不存在的。民族性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哲学以民族性为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总是特定民族在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实践和特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最高理论概括,是系统理论形态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特定民族的哲学集中反映了该民族特有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人生观以及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根据,凝结了该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从民族自身的发展来看,哲学是民族之魂,各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没有形成本民族哲学的民族是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世界三大哲学传统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各有自己独特的内容范畴和表现形式,从哲学特质来看,印度哲学本质上是宗教哲学,中国哲学是伦理和人生哲学,希腊哲学则为科学和理性哲学。发端于古希腊哲学的西方哲学“同源分流”而出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法国的启蒙和唯物主义哲学,德国的古典和理性主义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等西方哲学形态。而东方的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和阿拉伯哲学则泾渭分明,其他东方民族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其哲学就深受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两者的共同影响。深入考量哲学民族性的不同形态,可以看出不同民族哲学各具独特差异个性,并无优劣之分,但却各有长短,哲学民族性之中总是蕴含着世界性的品格和趋势,哲学世界性又需要通过民族性加以体现,当代“去西方哲学范式”的多元共识和互补格局成为哲学共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哲学,是最科学的哲学体系和最伟大的认识工具,它源自西方哲学,但却超越了以往哲学狭隘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局限,以其世界性、普遍性和人类性的哲学品格而成为无产阶级和解放全人类的学说,成为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自己的任务不仅在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在于现实地改变世界,其普遍原理被运用于世界各地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具体革命实践而由此赋予了不同的民族特色、民族禀赋和民族性格,其与不同的民族性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其走向世界性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活的学问和行动指南,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内在要求和表现方式,只有在与各个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具体革命实践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形成缤纷异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特色,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才能得以真正体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性不是单一民族的哲学民族性,而是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高度的民族性,真正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华民族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从古代文明延续至今的民族,其强大的民族生命力植根于悠久而独具中国魅力的传统哲学和文化之中。但自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现代性的世界历史进程打破了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原有的历史逻辑,形成了传统的断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呼唤着传统哲学和文化的现代转型。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康庄大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中国的未来”成为时代的呼唤。当今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挑战和机遇同在,对东方文明古国中国而言,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无不显示着经济腾飞的奇迹。18大吹响了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征程,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造就了新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理应成为当今中国哲学民族性的主题和时代呼唤。对哲学的民族性研究将有助于以哲学的高度思考和引领民族国家的特色发展之路,寻求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发展,指导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彰显“哲学自我”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哲学使命,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实现伟大复兴之梦的民族使命。本文以“概念构建→发展历程→内容和形式→当代时空境遇→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国视域”为研究脉络,首先探究了哲学的民族性在学理溯源、概念内涵、生成机制、发展历程、本质特征等方面的一般规定性,考量了东西方哲学等不同哲学形态的内容范畴和表现形式,比较了哲学民族性不同形态的异同,探讨了现代性、全球化、民族主义等当代时空境遇下不同民族哲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应对;其次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在内涵、合法性依据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一般规定性,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基本要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鲜明中国特色;最后落脚到中国视域,结合当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总结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经验,反思了中、西、马三哲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了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思考。总体来说,本文从理论、实践、价值等三个层面对哲学的民族性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第一,理论层面:从学理溯源、一般规定性、内容范畴和表现形式、异同比较等各方面全景分析了哲学的民族性,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的一般规定、理论和实践要义等进行了基本阐述,以期在理论层面构建哲学的民族性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的学理框架。第二,实践层面:针对中国视域的经验、问题和前沿思考,引发对当代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的思考,以实践建构理论,以理论引导实践。第三,价值层面:面对现代性、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当代时空境遇,哲学应该诉诸价值层面的反思,根据民族国家的不同具体国情和世情,思索和寻求最适合本国的发展之路和哲学之路,以独具个性化的民族特色的价值诉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路永照[9](2013)在《道教气论学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宗教,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在道教都有一定体现。道教以追求人的长生为特色,积极进行围绕人的生命存在为中心的探索实践,建立了以气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道教以道立教,成仙得道是其修道实践的终极追求,然而对其实质内容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它的道论的阐发是经由气论展开的。道与气的关系,在道教中被巧妙地处理为特定语言环境下的异语同指。在整个道教的理论系统中,气论居于最核心的位置。道教的世界观、人生论、修行论及解脱观等等均是以对气的认识和操作为中心展开的。因此无论是从道教本身的信仰、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气论都是其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道教的气论与哲学、医学等气论有联系,但又有很大区别,其特色在于,它重视气的现实应用性、重视人身之气的转化、重视在气的运动中人的意识的主导作用。道教把玄理意义上的气与生理意义上气在对生命存在为中心认识上统一起来,它的气有道的意义,也有水谷精气的含义。道教气论的建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内部有先秦哲学气论的元素、医学气论的元素,也更有道教实践中通过内求对生命的特殊体验总结的元素,以老子为教主的道教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还自觉地实现着《老子》的形而上之道论向修炼实践的形而下之气论的转换。道教气论建立后,一方面继续受到哲学、医学气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向整个气论文化体系注入了来自道教的信息。道教气论的基本内容是气一元论和气化论。气一元论是关于包括人身在内的自然的存在本质是一气流行而展现出不同特征的理论;气化论是道教对人的生理规律从气的变化层面的描述,同时,它也是道教养生实践的理论根据。道教义理本身是驳杂的,从气论上,它有总体的气论原则,在诸多道派的实践中也有独具特色的各家气论。包括了存想类、符篆类、服气类及内丹炼养等各种道法都建立了其相应的气论体系。它们以气为操作对象,以气化说明生命各层面的相应变化,并对理想的生命境界也给以了“气”的阐释。-道教本身的宗教特色非常淡薄,它与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界限也十分模糊。道教的气论随其影响延伸到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随着三教合一思潮的兴起,道教对气的认识进一步向心气不二靠拢;另一方面在以医学、武学等为代表文化形式里面,道教气论的种子都深深扎根了。道教气论关于事物统一、永恒运动及普遍联系的观念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统一场论等关于事物存在与运动的认识都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提示研究传统气论既可以和现代科学、哲学探索进行有机地结合,又可以为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提供来自道教的思路。从这一点上看,道教的气论既是古老的,又是“崭新”的。道教气论是道教养生实践中最重要的理论,也应成为道教学术研究的重点。对道教气论的深入研究是打开道教“神秘”之门的钥匙,也会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补充营养。

贾玉树[10](2009)在《理性与可能世界 ——科学的形而上学重构》文中研究指明可能世界是现代哲学尚未充分发掘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可以作为人类理性超越感性具体的现实世界后建构起来的形形色色世界的统称。可能世界未必是传统理性主义向往的实在世界,也肯定不是后现代反理性主义解构一切之后留下的碎片化界面世界,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能的实在世界和可能的真实世界。而可能世界之所以被称为可能世界,纯粹是相对于实在世界而言的。它可以作为传统哲学中实在世界的一种替代品而肩负起理性主义理性本体化的神圣职责。因为超越感性具体的现实世界是人类理性的本质属性。一般说来,理性本体化涉及理性与本体世界两个方面。走出理性本体化困境的出路相应也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后现代主义否定和告别理性是一种选择;而我们在这里否定和告别实在世界而走向可能世界也是一种可能的选择。重建哲学可能世界范畴,取代传统实在世界,可以为当代哲学在后现代语境中重建理性主义信念提供一个全新的思想平台。可能世界范畴可以为当代哲学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合法性提供一种客观的思想基础。重建哲学可能世界同时也是人类理性对于科学理论的形而上学重构,它可以为当代科学哲学超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经院哲学式的争论回归生活世界,开辟一个全新的思想空间。本文的核心内容是重建哲学可能世界。全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前言部分重返历史深处,简要地考察了以自然哲学为代表的思辨理性主义和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经验理性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面临的共同困境,即理性的超越性、独断性和实在世界的虚幻性,进而从理性本体化的后现代困境中引出可能世界概念,并进一步具体地阐述了可能世界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本文的总体构想及其所涉及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也就是说,把重建理性具体地落实到重构可能世界中。在前言部分,特别阐述了自然哲学是关于可能世界的误读和科学哲学是关于科学理论的误读这样两个重要观点,并通过它们把可能世界全面引入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语境中,表明这里关于可能世界的全部讨论,都是在这样一种语境中进行的,是关于科学的形而上学重构。正文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重构及其在科学哲学中可能的应用。第一部分从重构可能世界开始,主要讨论哲学可能世界范畴的具体界定问题。由于选择的是一条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进路,所以本文可以顺利地重返主客体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可能世界。具体说来,包括这样三个环节:首先是界定主客体相互作用界面;然后是根据这样一个界面阐释现实世界;最后则是从现实世界存在的各种必然性中界定和阐释可能世界。也就是说,可以把可能世界阐释为主客体界面之外的所有世界。它是理性超越现实世界的产物。在第一部分最后,从理论上集中地阐述了可能性、必然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把必然性和可能性完全建立在现实性的基础上。它同模态逻辑关于可能世界的阐释截然相反,并构成了我们后面进一步讨论可能世界问题的思想基础。第二部分进一步讨论可能世界的性质问题。首先全面系统地疏理了古希腊以来哲学、逻辑学和物理学三个领域中形形色色的可能世界思想,使前面关于可能世界范畴的抽象规定进一步具体和充实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了刘易斯关于可能世界的实在论阐释和克里普克关于可能世界的现实主义阐释这样两个在模态逻辑领域中极具特色的可能世界理论进行专题述评,指出了刘易斯放弃现实世界的优先性和绝对性、破碎了统一的实在世界等四个误区,以及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概念中的世界缺席和解释学循环等内在的缺陷。在第二部分最后,提出从可能与世界两方面全面阐释可能世界,也就是说,它既不可能是实在论的,也不能够被理解为唯名论的,权且把它称为可能论,即可能的实在论。第三部分讨论可能世界的种类问题。把传统理性主义在实在世界框架中讨论的各种所谓实在世界转换成为可能世界框架中的共相可能世界、逻辑可能世界及其拓展、物理可能世界和历史可能世界等真理本位主义文化中四种十分典型的可能世界。在共相可能世界中,主要讨论了有关实体、属性和关系的共相可能世界;在逻辑可能世界及其拓展中,比较和概括了刘易斯模式和克里普克模式各自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想象的可能世界和否定的可能世界;而在物理可能世界中,则更进一步简要地归纳和概括了空间、时间、物质和运动等4类16种可能世界;在第三部分的最后,提出探索历史可能世界问题,并简要地概述了历史本体可能世界、历史史料可能世界和历史建构可能世界三种形式。第四部分还是讨论可能世界的种类,主要是历史上被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误读了的几种十分典型的可能世界。数理可能世界是数学本体化的产物,可以利用刘易斯模式和克里普克分别加以建构;机械论可能世界是机械必然性本体化的产物,同数理可能世界一样,是真理本位主义文化中被误读十分严重的一种可能世界;量子世界是柏拉图洞穴世界的翻版,也可以归结为数理可能世界;在目的论可能世界中,进一步区分了神创论、生机论、生成论和进化论四种不同的表象。在第四部分最后,从理论上讨论了可能世界框架中的可能世界与不可能世界。并不是所有的可能世界都是平权等价的。可能世界的可能性取决于它同主客体界面的关联。否则,可能世界难以同后现代主义划清界限。第五部分讨论可能世界中的科学哲学,核心是关于科学理论的性质问题。首先不妨根据人们关于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的区分把人类的全部经验知识区分为现象知识与理念知识两大类,它们都是人类关于可能世界的知识;语言、逻辑和数学则是一种关于共相可能世界的结构性知识;科学理论是现象知识与理念知识同化在特定数学逻辑结构中的产物,它首先指称一种可能世界;科学真理是一种呈现在主客体界面上的感性具体的“真”,是人们关于呈现在感性直观中的现象世界的各种具体描述的“真”;在可能世界语境中,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无非是发生在可能世界Ⅲ中一个同实在世界无关的地区性纠纷。这是在可能世界中关于科学理论性质的一种新的和可能的总体性构想。结语部分重返理性问题,同前言呼应,以可能世界作为走出理性本体化困境的一条可能的出路,从而完成了在后现代语境中重建理性的总体构想。理性、经验及其超越中进一步具体地重申了人类理性的超越本性;理性本体化的种种困境中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和价值论四个方面归纳和概括了理性本体化的十几种困境;在可能世界作为一种新的可能的本体论选择一部分,则主要讨论了可能世界选择的可能性与合法性问题;而结语部分的最后,以科学哲学的新天地为题总结和概括了可能世界中的科学哲学一部分讨论的几个主要结论。从总体上讲,后现代主义不是解决理性本体化问题的唯一的出路。走向可能世界,应当是一种后现代语境中拯救传统理性主义及其本体论的无痛疗法。这是一项关于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元理论研究,虽然涉及更多的是可能世界范畴、性质、种类及其同现实世界的关系,然而归根到底讨论的还是科学的形而上学重构问题。本文既然被从总体上定位在形而上学本体论层面上,从而贯彻始终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是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思辨方法。可能世界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在全文论述的过程中,也同时交织着语言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方法、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历史分析方法等。从总体上讲,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具有这样两个特点:一个是所有的论述都是在主客体关系的大框架中加以展开的;另一个是抽象的思辨与具体的实证、逻辑的推演与非逻辑的想象等这样一些彼此矛盾和对立的思想方法常常辩证地综合起来加以运用。

二、阿那克西米尼的气一元论哲学的当代思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那克西米尼的气一元论哲学的当代思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身体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选题背景
        1.1 哲学背景
        1.2 医学背景
    2.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3.研究方法
        3.1 整合法
        3.2 比较法
        3.3 归纳演绎法
    4.论文的基本组成
    5.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部分 医学身体观的民族性
    1.中医身体观
        1.1 秦汉时期——奠基期
        1.1.1 《黄帝内经》身体观
        1.1.2 《伤寒杂病论》身体观
        1.2 隋唐时期——展开期
        1.2.1 孙思邈
        1.2.2 王冰
        1.3 两宋金元时期——过渡期
        1.3.1 庞安时
        1.3.2 许叔微
        1.3.3 陈言
        1.3.4 成无己
        1.3.5 刘河间
        1.3.6 张从正
        1.3.7 李东垣
        1.3.8 朱震亨
        1.4 明清时期——转变期
        1.4.1 身体的主体化
        1.4.2 身体的具象化
        1.5 中医身体观小结
    2.西医身体观
        2.1.古典医学时期——奠基期
        2.2.文艺复兴时期——背离期
        2.3.二十世纪以来——觉醒期
第二部分 医学身体观的世界性
    1.普遍性
        1.1 整体性
        1.2 层次性
        1.2.1 包含与超越
        1.2.2 高级与低级
    2.特殊性
    3.特殊性中体现普遍性
第三部分 医学身体观的时代性
    1.哲学身体的回归
        1.1 身体坟墓说
        1.2 机械的身体
        1.3 关联的身体
    2.现代医学模式中的身体
        2.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2 “人体-环境”系统医学模式
        2.3 四元医学模式
        2.4 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系统医学模式
        2.5 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
        2.6 整合医学模式
        2.7 生态医学模式
第四部分 中西医结合新范式
    1.现实的需要
        1.1 人类健康的需要
        1.2 中西医结合走出困境的需求
        1.2.1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
        1.2.2 中西医结合困境的突破
        1.3 医学重新定位的需要
    2.新范式的建立
        2.1 中西医结合身体观
        2.1.1 纵深说
        2.1.2 横向说
        2.1.3 纵横交错说
        2.2 基于身体观的中西医结合新范式——主次圆融体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国内对中西哲学、医学身体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2)评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兼谈中西哲学气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气”是“精神生理的东西”吗
二、西方哲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气论传统
三、中西气论的共同点及差异
四、中国哲学史研究能否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

(3)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的路径安排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语言交往的哲学解析
    一、语言本源的生成逻辑:逻各斯和努斯
        (一) 语言何以生成:始源的追寻
        (二) 言说何以可能:语言生成的逻辑必然性
        (三) 思维何以可能:事物、语言、思维的三位一体
    二、语言发展的功能逻辑:语言交往
        (一) 能所关系:指称功能的主客交往
        (二) 主体间关系:理解功能的主体际交往
        (三) 意向表征:语言交往的现实与可能
    三、语言交往:一种语言哲学的分析向度
        (一) 语言交往的语法学:交往的结构规则
        (二) 语言交往的语义学:交往的意义
        (三) 语言交往的语用学:交往的情景分析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渊源
    一、“看世界”:古希腊陈述式语言交往思想
        (一) 前苏格拉底式的观看与陈述
        (二) 苏格拉底式言说
        (三) 柏拉图式对话
        (四) 亚里士多德式范畴
    二、解释世界:近代反思式语言交往思想
        (一) 普遍唯理式语言言说
        (二) 语言的经验式活动
    三、精神空间变化的方向性:主观能动式语言活动
        (一) “人是通过自身的认识方式来认识世界”
        (二) “绝对理念”:兑换一切的“精神货币”
        (三) 从“解释世界”到马克思实践式的语言活动
    四、改造世界:实践式语言交往思想
        (一) “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里肯定自己”
        (二) 语言交往的实践逻辑
        (三) 语言交往和意识活动一样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内涵及范畴
        (一) 语言交往内涵的界定
        (二)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相关范畴的解读
        (三)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本质
    二、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机理
        (一) 语言交往的要素
        (二) 语言交往的结构
        (三) 语言交往的动力机制
    三、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特征
        (一) 语可以群
        (二) 群可以语
        (三) 语与群的映现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方法论自觉——兼与哈贝马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比较
    一、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与哈贝马斯语言交往相比较
        (一) 不同的理论视角
        (二) 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 不同的理论发展理路
    二、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一) 历史与时代的统一
        (二) 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三)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四) 动态性、开放性与趋向未来的统一
    三、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方法论启示
        (一) 流行语的界定与样态
        (二) 流行语的构造方法及现实表征
        (三) 用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引领流行语的发展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现代性向度
        (一) 语言交往的时代性挑战
        (二) 应对与突破:语言交往的盲点空间
        (三) 应对与防范:文化冲突中的语言交往
    二、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的价值
        (一) 直面“网上”:网络语言交往
        (二) 警惕语言交往的霸权:国家语言能力的正确定位与发展
        (三) 语言交往异化的困境:理想状态的缺失与重构
        (四) 文化是语言交往的实践行为
        (五) 价值是语言交往的方向
    三、以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建构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内涵及定位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机制的类型及功能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原则与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论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悲剧的诞生》中的轮回思想
    第一节 《悲剧的诞生》的相关问题
    第二节 艺术与本能
    第三节 悲剧之死与再生
    第四节 狄奥尼索斯与悲剧哲学
第二章 狄奥尼索斯传统和狄奥尼索斯神话
    第一节 尼采与德国的狄奥尼索斯传统
    第二节 尼采与狄奥尼索斯的神话和秘仪
第三章 永恒轮回的希腊渊源
    第一节 希腊神话中的轮回思想
    第二节 自然哲学中的轮回思想
    第三节 神秘主义因素
    第四节 智者运动
第四章 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
    第一节 永恒轮回与权力意志
    第二节 永恒轮回与狄奥尼索斯
    第三节 永恒轮回背景下的尼采哲学
    第四节 永恒轮回与末世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溯源与审视:东西方文化中的心身关系
    第一节 中国传统中的心身关系
        1、远古先秦时期的心身思想
        2、汉唐时期的心身思想
        3、近古时期的心身思想
    第二节 西方文明中的心身关系
        1、古希腊时期的心身思想
        2、近现代的西方心身思想
        3、心身一元:突破与重陷
    第三节 宗教视野中的心身关系
        1、宗教的心身观念
        2、宗教的功能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 考察与解读: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哲学体认
    第一节 心身关系:医学的哲学问题
        1、心身关系是医学关注的基本问题
        2、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中医心身思想的哲学基础
        1、气一元论:本原、运动、变化
        2、阴阳学说:对立、互补、统一
        3、五行学说:依存、制约、转化
    第三节 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哲学归途
        1、形神合一:唯物主义的心身一元思想
        2、心身医学的本质与趋向:心身关系的一元回归
第三章 辨识与诠释: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内涵
    第一节 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哲学内涵辨识
        1、本体论角度下的自然观、身体观、生命观
        2、认识论角度下的医患观、伦理观、心理观
        3、实践论角度下的健康观、养生观、治疗观
    第二节 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现代诠释
        1、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的和谐与倡导
        2、人与社会的关系:技术活动的局限与控制
        3、人与他人的关系:和而不同的尊重与共存
        4、人与自我的关系:德性身体的追求与超越
第四章 歧出与变革:中西医学心身思想的一元回归
    第一节 中西医心身医学思想差异的认识和比较
        1、时间与空间
        2、元整体观和合整体观
        3、关系本体论和实体本体论
    第二节 科学和技术背景下中西医学心身思想的统一
        1、科学主义和技术权力视域下中西医学心身分离的发展困境
        2、理解与解释:历史主义和语境论科学观下的中医心身一元思想
第五章 重塑与超越: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和实现
    第一节 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现代理论和实践价值
        1、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现代理论价值
        2、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的现代实践价值
    第二节 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价值实现的策略与途径
        1、消除文化认同歧视:传统文化的自觉和复兴
        2、消除价值评价歧视:社会建制的表达和安排
尾言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灵魂的重量—代“致谢”
作者简介

(6)科学现代性的谱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TABLE OF CONTENTS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科学现代性的概念阐释
    2.1 现代性
        2.1.1 现代性的内涵
        2.1.2 现代性的维度
    2.2 科学现代性
        2.2.1 科学是现代性的根本现象
        2.2.2 科学现代性释义
        2.2.3 科学现代性的特征
    2.3 科学现代性的谱系
        2.3.1 谱系
        2.3.2 科学现代性的谱系
    2.4 本章小结
3 科学现代性的萌芽
    3.1 古希腊的理性精神遗产
        3.1.1 希腊神话之先河
        3.1.2 终极实在之探求
        3.1.3 理性思维之初发
    3.2 希腊化时期的理性精神
        3.2.1 怀疑精神和数学理性
        3.2.2 科学实践
    3.3 中世纪的自然哲学
        3.3.1 科学发展的黑暗时期
        3.3.2 科学精神孕育的文化条件
        3.3.3 科学精神的缓慢发展
    3.4 科学现代性起源的宗教力量
        3.4.1 基督教——为科学孕育提供文化传统
        3.4.2 宗教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人文动力
        3.4.3 清教主义——为科学发展提供新的信念支持
    3.5 本章小结
4 科学现代性的建构
    4.1 科学现代性的开启
        4.1.1 复古与求新的追求
        4.1.2 人和世界的发现
        4.1.3 数学主义的普及
        4.1.4 实验主义的潮流
        4.1.5 自然法术的贡献
    4.2 科学现代性的发展
        4.2.1 新科学精神的成长
        4.2.2 培根的经验主义实验观
        4.2.3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奠基
        4.2.4 牛顿的科学精神
        4.2.5 机械自然观的确立
    4.3 科学现代性的成熟
        4.3.1 启蒙理性主义与实证精神
        4.3.2 科学世纪的立体图景
        4.3.3 世纪之交的科学精神
    4.4 科学现代性的失衡
        4.4.1 功利主义科学观
        4.4.2 科学的异化
        4.4.3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
    4.5 本章小结
5 科学现代性的图景
    5.1 理性化的世界图景
        5.1.1 祛魅的世界
        5.1.2 数学化的世界
        5.1.3 价值的退隐
    5.2 世俗化的世界图景
        5.2.1 追求世俗的幸福
        5.2.2 技术统治的世界
        5.2.3 科学的社会化
    5.3 进步的世界图景
        5.3.1 科学与科学现代性的进步
        5.3.2 科学与科学现代性进步的图像
    5.4 本章小结
6 科学现代性的反思
    6.1 后现代科学观的冲击
        6.1.1 后现代科学观
        6.1.2 科学后现代性对科学现代性的解构
    6.2 科学现代性的重写
        6.2.1 科学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6.2.2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
        6.2.3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6.3 科学现代性的展望
        6.3.1 科学现代性的未来图景
        6.3.2 对中国科学现代化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摘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个人本体论研究 ——探索科学哲学的根(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背景与由来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现状
    四、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五、 研究内容及逻辑结构
    六、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个人与本体及其关系的中西方历史考察
    一、 中西方“本体论”的历史考察
        (一) 中国传统及当代本体论考察
        (二) 西方传统本体论的考察
        (三) 西方生存论本体论的考察
    二、 中西方文化中“个人”概念的历史考察
        (一) 中国文化中“个人”概念的历史考察
        (二) 西方文化中非生存论“个人”概念的历史考察
        (三) 西方文化中生存论“个人”概念的历史考察
    三、 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与本体关系理解的历史考察
        (一) 宗教对个人与本体关系理解的历史考察
        (二) 中国文化对个人与本体关系理解的历史考察
        (三) 西方非科学哲学中个人与本体关系的历史考察
        (四) 西方科学哲学中个人与本体关系的历史考察
第二章 个人本体论概念解析
    一、 个人本体论概念分类与解析原则
        (一) 个人本体论概念分类
        (二) 个人本体论概念解析原则
    二、 个人本体论概念的定义、特点及实质
        (一) 个人本体论概念的定义
        (二) 个人本体论概念的特点与实质
第三章 个人本体自觉的四重境界
    一、 不识个人本体性的“轮在我不在”境界
        (一) 无我有私,必有轮
        (二) “轮子”的产生与作用
        (三) “好轮子”与“坏轮子”
        (四) 个人同一性和整体性
    二、 初识个人本体性的“我在他不在”境界
        (一) 有我亦有私
        (二) 意识灌注律
        (三) 界点间关系
        (四) 个人的个体性
    三、 深识个人本体性的“定在真正在”境界
        (一) 作为哲学术语的“定在”
        (二) 个人本体论中的“定在”
        (三) 定在的基本境界:有我无私
        (四) 哲学的“事件”与“定在”
    四、 透视个人本体性的“他在我也在”境界
        (一) “我的在”和“他的在”
        (二) 对“无我”的两种理解
        (三) “理性”不是“个人本体性”
        (四) 个人社会性的本体论意义
第四章 个人本体论对科学哲学寻根的意义与价值
    一、 个人本体论揭示中西方科学哲学无根问题的实质
        (一) 中国不发生自然科学原因的本体论解释
        (二) 西方自然科学的本体论根据与无根困境
    二、 个人本体论揭示出科学哲学的根是“个人本体”
        (一) 个人本体论对中国科学哲学本体缺位的理解
        (二) 个人本体论对西方科学哲学本体论困境的理解
        (三) 科学哲学共同体中的“个人本体自觉”
    三、 个人本体论建构科学哲学“个人本体”之根的策略
        (一) 中国科学哲学“个人本体”建构之道“共同体建构的四重境界”
        (二) 西方科学哲学“个人本体”建构之道“共同体建构的三大支柱”
        (三) 科学哲学根本出路是科学实践共同体中的“个人本体自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外国人名索引及首次出现页码
附录二:中国人名索引及首次出现页码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哲学的民族性研究 ——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当前研究现状及其研究视角
        0.2.1 国外研究述评
        0.2.2 国内研究述评
        0.2.3 对哲学民族性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的重点、难点
    第四节 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0.5.1 创新之处
        0.5.2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哲学的民族性的一般规定性
    第一节 哲学的民族性的概念厘定
        1.1.1 哲学
        1.1.2 民族
        1.1.3 民族性
        1.1.4 哲学的民族性
    第二节 哲学民族性的学理追溯
        1.2.1 哲学本体论的主张
        1.2.2 后现代哲学的主张
        1.2.3 文化人类学的主张
        1.2.4 文化哲学的主张
    第三节 哲学民族性的内涵分析
        1.3.1 民族性是哲学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3.2 哲学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1.3.3 哲学民族性与哲学时代性、世界性交相辉映
        1.3.4 哲学民族性的虚置前提:西方哲学范式
    第四节 哲学民族性的实践本质
        1.4.1 实践: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活动
        1.4.2 民族实践:民族主体依据内在尺度改造客体的差异性活动
        1.4.3 哲学民族性是不同民族主体实践活动的沉淀和浓缩
    第五节 哲学民族性的基本特征
        1.5.1 独一无二性
        1.5.2 相对稳定性
        1.5.3 范式多元化
        1.5.4 渐变发展性
第二章 哲学民族性的形成分析
    第一节 哲学民族性的形成原因
        2.1.1 社会存在性因素
        2.1.2 社会意识性因素
        2.1.3 哲学家的主客观条件
    第二节 哲学民族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2.1 哲学民族性的准备阶段: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原始文化符号
        2.2.2 哲学民族性的形成阶段: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2.2.3 哲学民族性的发展阶段:哲学民族化和世界化
    第三节 哲学民族性的不同形态
        2.3.1 东方哲学
        2.3.2 西方哲学
        2.3.3 东西方哲学的民族性比较
第三章 哲学民族性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节 哲学民族性的内容范畴
        3.1.1 本体论的民族性
        3.1.2 认识论的民族性
        3.1.3 价值论的民族性
    第二节 哲学民族性的表现形式
        3.2.1 哲学旨趣的民族性
        3.2.2 哲学话语体系的民族性
        3.2.3 哲学思维方式的民族性
        3.2.4 哲学体裁和风格的民族性
    第三节 哲学民族性的异同分析
        3.3.1 各有长短的独特差异个性
        3.3.2 大同与小异的哲学家族相似性
        3.3.3 “去西方哲学范式”的哲学多元共识和互补格局
    第四节 哲学民族性和文化民族性
        3.4.1 文化与民族的深刻关联
        3.4.2 文化民族性的内涵和结构
        3.4.3 文化民族性的实践化本质:哲学民族性的根基和土壤
        3.4.4 文化民族性的理论化形式:哲学民族性的思想源泉
第四章 哲学民族性的当代时空境遇
    第一节 哲学民族性与现代性
        4.1.1 现代性的批判理论
        4.1.2 对现代性本质的哲学解读
        4.1.3 当代哲学民族性反思现代性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哲学民族性与全球化
        4.2.1 全球化:民族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空间场域
        4.2.2 对全球化本质的哲学分析
        4.2.3 全球化时代哲学民族性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哲学民族性与民族主义
        4.3.1 民族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性
        4.3.2 对民族主义本质的哲学分析
        4.3.3 哲学民族性对民族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特色的一般规定
        5.1.1 基本内涵
        5.1.2 合法性依据
        5.1.3 表现形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特色的理论维度
        5.2.1 理论要义: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5.2.2 理论形式: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本国话
        5.2.3 理论路径:结合各国的民族传统哲学和文化
        5.2.4 理论飞跃:实践诉求—理论指导—现代化实践——新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特色的实践维度
        5.3.1 实践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3.2 实践主题:世界历史时代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实践
        5.3.3 实践路径:结合社会主义各国的具体实际
        5.3.4 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历史逻辑和实践进程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鲜明中国特色
        5.4.1 面向中国问题的理论特色
        5.4.2 探寻中国道路的实践特色
        5.4.3 彰显中国模式的民族特色
        5.4.4 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色
第六章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经验、问题和前沿思考
    第一节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经验
        6.1.1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形成了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6.1.2 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性审视和现代转型
        6.1.3 对西方哲学全面而细致的研究
    第二节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6.2.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6.2.2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6.2.3 西方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思考
        6.3.1 中西马三大哲学的对话与贯通
        6.3.2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哲学
结语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道教气论学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动机、目的、方法及价值
    二、本课题资料概况与本研究之框架
第一章 道教气论学说综论
    第一节 气论是道教的根本理论
        一、理论层面: 道论实质是气论
        二、信仰层面: 神只是气的人格化
        三、实践层面: 神气相合是道法的根本原则
        小结
    第二节 道教气论的基本特征
        一、重“生”
        二、重“化”
        三、重“神”
        小结
    第三节 玄理之气与长生之气
        一、自然之气、水谷之气、人体之炁
        二、时间之气、空间之气
        三、哲学气论与道教气论的交涉
        小结
第二章 对内求认识论的认识
    一、修此而知彼
    二、内求认识事物的特点
    小结
第三章 道教气论学说探源
    第一节 《老子》与道教气论
        一、道论与气论
        二、修道与练气
        小结
    第二节 先秦诸子气论哲学
        一、本体说
        二、本原说
        三、本根说
        小结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气论学说
        一、气本生命观
        二、气脉结构观
        三、气化功能观
        小结
第四章 道教气论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一、宇宙论
        二、生成论
        三、人身论
        小结
    第二节 气化论
        一、生理论
        二、修行论
        三、境界论
        小结
第五章 道教各家气论学说
    第一节 存思意守类气论学说
        一、守一法的气论
        二、《黄庭经》的存思气论
        三、其他存思意守法的气论
        小结
    第二节 符箓雷法类气论学说
        一、符、箓、咒法的气论
        二、雷法的气论
        小结
    第三节 服气辟谷类气论学说
        一、辟谷法气论
        二、服气法气论
        三、胎息法气论
        小结
    第四节 内丹炼养类气论学说
        一、气论与内丹学的兴起
        二、气论与丹、性命、阴阳
        三、气论与内丹炼化程序
        四、气论与内丹药、炉、火
        小结
第六章 道教气论学说的嬗变与影响
    第一节 “三教合一”之气论
        一、儒道、佛道与仙道
        二、“玄关”论
        三、“玄关”气法
        小结
    第二节 “医道通仙道”之气论
        一、医道与仙道
        二、“心气不二”论
        三、医家气法
        小结
    第三节 “武道通仙道”之气论
        一、武道与仙道
        二、“气力合一”论
        三、武学气法
        小结
第七章 道教气论现代价值的思考
    第一节 道教气论与现代人体系统论
        一、“生,形与知处也”(整体观)
        二、“根于内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联系观)
        三、“人与天地相参”(恒动观)
        小结
    第二节 道教气论与统一场论
        一、传统气论在东西方的分野
        二、当代科学的统一场论
        三、道教气论的物质结构与运动模式
        小结
    第三节 道教气论与人学论
        一、人生命本质与终极归宿问题
        二、道教对人生命完善的认识
        三、道教气论与长生久视实践
        小结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理性与可能世界 ——科学的形而上学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在后现代语境中重建理性
    1、重返历史深处
    2 、自然哲学:可能世界的误读
    3 、科学哲学:科学理论的误读
    4 、走向可能世界
    5 、总体构想
    6 、理论和方法
一、重构可能世界
    1、主客体相互作用及其界面
    2 、什么是现实世界
    3 、什么是可能世界
    4 、可能性、必然性与现实性
二、可能世界:在唯名论与实在论之间
    1、哲学、逻辑学和物理学中的可能世界理论
    2 、刘易斯的可能世界实在论阐释及其误区
    3 、克里普克可能世界现实主义阐释中的哲学问题
    4 、还"可能世界"以可能世界
三、理性:从实在世界到可能世界
    l、共相可能世界
    2 、逻辑可能世界的拓展
    3 、物理可能世界
    4 、探索历史可能世界
四、可能世界的本体论误读
    1、数理世界本体化之误
    2 、必然性统治下的机械论世界
    3 、柏拉图影壁上的量子世界
    4 、目的论可能世界的四种表象
    5 、灵魂世界的可能阐释
    6 、从可能世界到不可能世界
五、可能世界中的科学哲学
    1、现象知识与理念知识
    2 、语言、逻辑和数学知识
    3 、科学理论中的真与真理
    4 、超越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间的信念纠纷
结语 理性本体化的困境与出路
    1 、理性、经验及其超越
    2 、理性本体化的种种困境
    3 、可能世界:一种新的可能选择
    4 、科学哲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本人简况和联系方式

四、阿那克西米尼的气一元论哲学的当代思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身体观的研究[D]. 杨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评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兼谈中西哲学气论[J]. 许苏民.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9(02)
  • [3]马克思恩格斯语言交往思想研究[D]. 蔡卫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6)
  • [4]论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D]. 王展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7)
  • [5]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 殷忠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1)
  • [6]科学现代性的谱系[D]. 李文娟.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7]个人本体论研究 ——探索科学哲学的根[D]. 张龙革. 吉林大学, 2013(08)
  • [8]哲学的民族性研究 ——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D]. 龚晓珺.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9]道教气论学说研究[D]. 路永照. 南京大学, 2013(04)
  • [10]理性与可能世界 ——科学的形而上学重构[D]. 贾玉树. 山西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阿那西米尼气一元哲学的当代思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