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潮带”养殖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高潮带”养殖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高涂”(High Tidal Zone)养殖开发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韩睿[1](2018)在《青海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沼气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清洁能源。发展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供应问题和环保问题,建立循环农业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效稳定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是沼气池稳定运行的关键。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大多数沼气池存在产气少和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以青海高寒地区农用沼气池为样本,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结合PCR-DGGE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揭示温度对沼气发酵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基因功能与代谢通路,探求代谢过程中沼气微生物贡献的关键酶及其功能。为发掘和研究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类群奠定基础,也为改进青海沼气发酵工艺和提高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青海省不同地区(大通、湟源和乐都)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5个沼气池含有丰富的细菌和古菌类群。细菌分属于10门、38 属,优势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最优势属为海洋滑动菌科Mangroviflexus属(Mangroviflexus);古菌分属于6目、10属,最优势类群为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的产甲烷菌属(Methanogenium)。无论细菌还是古菌,地区间的群落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来自大通和湟源地区样品的群落结构较为接近,乐都地区与它们差异较大,说明青海农用沼气发酵系统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并不是单一模式。RDA双序图显示,发酵温度和海拔高度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影响最大。发酵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对海洋滑动菌科未分类属(Unclassified Marinilabiliaceae)、牛瘤胃菌属(Proteiniclasticum)、梭菌目未定科未分类属(Unclassified Clostridiales)、产甲烷菌属和热裸单胞菌属(Thermogymnomonas)影响显着。2.对青海农用沼气池全年内外温度及沼气产气量统计分析后发现,发酵温度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出现特殊的“极值延后”现象;且温度越高,沼气产量越大。采用Illumina MiSeq通量测序结合PCR-DGGB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青海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沼气微生物多样性整体趋势一致,但是基于高通量测序得到的香农性-维纳指数(H’)显着高于DGGE,反映出前者的灵敏度更高。3.Hlumina Miseq高通量分析显示,青海乐都地区全年沼气池样品中共得到651037条细菌和29248条古菌的有效序列;共获得191286个细菌分类的OTUs和5207个古菌OTUs。细菌种类分属21门、345属;古菌分属6目、17属。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是最重要的功能细菌类群。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丰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与沼气产气的变化规律一致,可能是一类重要功能类群。在属分类水平,嗜蛋白菌属(Proteiniphilum)、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理研菌科佩特里单胞菌属(Petri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梭菌科Fastidiosipila属(Fastidiosipila)这5类菌群是所有样品中的优势类群,在沼气发酵中起重要作用。古菌类群中,甲烷微菌目和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构成了主要类群(其中,甲烷微菌目最优势)。在属水平上,产甲烷菌属是所有样品的最优势类群,其丰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与沼气产气的规律一致,是产气的最主要功能类群。热裸单胞菌属受温度影响很大,其存在和含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沼气系统中甲烷的产生效率。4.宏基因组测序LD-G2、LD-B2、LD-G5和LD-B5沼气污泥样品,分别得到约6.38Gb、5.80Gb、4.68Gb 和 5.36Gb 的有效序列;分别共获得 199467、184181、145803 和 142638 个 ORFs。KEGG分析温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关系时发现,4个样品的糖酵解、磷酸戊糖和脂肪酸这几种基本代谢途径的功能基因完整存在,但对关键酶基因的贡献均为LD-G2>LD-B2>LD-G5>LD-B5。说明温度越高,微生物降解碳素的能力越强。同时,4个样品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脱氢酶(UDP,细菌合成胞外聚合物的关键酶)基因丰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表明温度升高细菌产胞外聚合物的能力更强,更有利于降解各种碳源。5.KEGG分析了温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氮和硫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样品氨基酸代谢和参与硫酸盐还原过程所需的酶基因种类完整。4个样品中,谷氨酸脱羧酶和天冬氨酸-β-脱羧酶等氨基酸羧脱酶及硫代谢的酶类(ATP硫酸化酶、腺苷酰硫酸激酶、磷酸腺苷酰硫酸还原酶和亚硫酸还原酶)基因的丰度均为LD-G2>LD-B2>LD-G5>LD-B5;说明温度越高,微生物群落对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以及硫代谢反应速率越快。脲酶是尿素代谢的重要酶,温度对其至关重要。反硝化是无机氮代谢最主要的脱氮过程,温度越高,其效果越好。KEGG分析温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甲烷代谢的关系时发现,4个样品中产甲烷菌对甲基辅酶M还原酶(Mcr,甲烷代谢中的关键功能酶)基因贡献的丰度与温度成正比;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参与的还原CO2途径所有通路完整,且对四氢甲烷蝶呤甲酰转移酶、甲酰四氢甲烷蝶呤环化水解酶、甲酰四氢甲烷蝶呤脱氢酶、甲酰四氢甲烷蝶呤还原酶等重要酶基因丰度的贡献同Mcr一样。说明温度越高,产甲烷菌还原CO2产生CH4的能力越强。由于4个样品中均不存在一氧化碳脱氢酶/乙酰CoA合成酶复合体(Codh/Acs)基因,故不存在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参与的甲烷代谢途径。研究表明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参与的还原CO2途径是青海农用沼气发酵系统中甲烷产生的主要途径。青海乃至北方寒冷地区鲜有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报道。本研究发现了特殊的“极值延后”现象,有助于通过调控发酵温度来提高沼气产气量。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了青海高寒条件下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解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特异基因的功能活性和代谢过程,为构建适宜高寒地区的沼气微生物功能菌剂奠定了基础。

刘峰,孙涛,赵玉涵,李光亚,马正[2](2018)在《沙蚕的生态修复作用及虾蚕共育信息化养殖模式》文中提出沙蚕(Nereis diversicolor)作为底栖多毛类动物的优势类群,在生态修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虾池经过长时间、高密度的养殖,普遍存在底质老化、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虾病的暴发和流行,给对虾养殖造成巨大的损失。底质环境的好坏对养虾的成败至关重要。在虾池中投放一定密度的沙蚕可以有效缓解底质中有害物质的积累。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信息化的养殖模式将是未来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作者在综述沙蚕生态修复作用的基础上,阐述了在对虾养殖中投放一定数量沙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虾蚕共育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进一步综合信息化、生态化和集约化的理念,设计形成虾蚕共育信息化养殖模式。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搭配沙蚕这一沉积食性的底栖清洁生物,使虾池得以自身净化,从而为对虾和沙蚕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养殖系统进行智能控制,实现养殖与智能的结合,提高养殖户的管理水平和水产品的品质。目前,虾蚕共育信息化养殖模式正处在探索和建立阶段,实际生产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作者对该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刘菊方[3](2017)在《《废弃能源生命周期评估》(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能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自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以来,非传统能源因为其清洁环保的特点吸引了全球的关注。现有的非常规能源研究大都围绕其发展前景、经济价值和技术展开,不利于非传统能源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的推广。因此对于非传统能源的关注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选择了该书的第三章作为翻译材料。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源语文本选自《废弃能源生命周期评估》(Waste Energy for Life Cycle Assessment),第三章。该章共分为八个小节,不含表格在内,共计18215字。该章主要介绍了各类非常规能源的产生、利用和发展前景。原文表达正式、客观准确且存在大量专有名词和复杂长句。原文内容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宽泛,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建筑、机械和航空航天。译者选择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目的论作为指导理论。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的指导下,采用了词性转换、增译和减译、分句法和重组法等翻译方法完成了翻译。译者希望借此次翻译实践提高自己的翻译技巧,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翻译理论;并了解更多新能源方面的知识,扩宽自己的视野。同时译者希望译文能够为相关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更多参考资料,并吸引更多人认识非传统能源并关注非传统能源的发展。本次翻译报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包括本次翻译材料的背景信息、指导理论、翻译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原文介绍;第三章翻译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了描述;第四章翻译难点和方法,介绍了翻译过程中的主要难点,结合多个案例,介绍了实践过程中用到的翻译方法。第五章对本次翻译过程中的收获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问题。

王亮[4](2016)在《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盐城海岸带及各县市为研究对象,以1984年、1990年、1996年、2002年、2009年和2014年六期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为主要的研究数据源,结合统计资料、实测数据、地形图等辅助资料,运用RS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全面研究了该区域在过去30年中的土地覆被(LUCC)的时空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变化,运用CC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盐城海岸带LUCC的驱动力和驱动机制。利用灾变理论与PSR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盐城海岸带近十几年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研究,利用Mann-Kendall’s检验方法研究盐城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基于GIS空间分析通过网格数据在更小空间尺度上探讨了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趋势,利用In VEST模型下的Biodiversity模块对盐城海岸带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用约束条件和各种目标函数构建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导向方案,对盐城海岸带及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数量优化,进行空间优化,最后提出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通过以上的研究,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研究表明盐城海岸带及各县市的LUCC的时空特征在过去30年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盐蒿、芦苇等为主的自然地物的比例不断下降,而以居民工矿用地和农田为主体的人工地物的比例持续上升,到了2014年人工地物占比高达79%,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的影响。(2)土地利用动态度方面,居民工矿用地是变化最剧烈的用地类型,其动态度高达29.59%/a,养殖池、农田与林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也较大,分别是13.25%/a、11.37%/a和8.70%/a,进一步反映了研究时段人类活动对本区域的影响,在各县市区尺度上,盐城海岸带南部的东台、大丰人工地物的土地利用动态度较大,而北部的响水、滨海和射阳自然地物的土地利用动态度较大;研究区域内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也表现出同样的增长趋势;盐城海岸带及各县市的土地垦殖指数、土地利用开发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在各研究时段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2014年土地垦殖指数按照从大到小排序为大丰>东台>滨海>响水>射阳,2014年土地利用开发指数按照从大到小排序为东台>滨海>大丰>射阳>响水,2014年土地利用率指数按照从大到小排序为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3)通过洛伦兹曲线图分析得出响水的土地利用集中程度在研究时段内都是最高的,滨海和东台的土地利用集中度也高于平均水平,大丰和射阳的土地利用集中度比平均水平要低。盐城海岸带围垦土地时空分析中,盐城海岸带在1984至2014年间共圈围土地61540ha,其中1996年至2002年围垦土地数量最多,为15940ha,数量最小的是在1984-1990年,仅为9330ha。从各县市看,大丰是研究区域内围垦比例最大的县市,占比为30.92%,共圈围土地19030ha,大丰在不同研究区间围垦土地的数量又有明显区别,射阳是盐城海岸带围垦比例第二大的县市,占比为30.52%,共圈围土地18780ha,其中1996年至2002年围垦土地数量最大,为5390ha,东台市2009年至2014年围垦土地数量最多,为6860ha;盐城海岸带围垦用地的主要流向是光滩为主的未利用地,养殖池、林地和农田占比例也比较大。(4)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方面,该研究区域各县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压力-状态-响应及综合要素在研究时段内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研究起始年份2002年的压力-状态-响应及综合生态安全数值较小。在各要素中,极安全等级在研究时段内占比重较小,主要以中等安全和不安全等级为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全等级有下降的趋势。在利用Mann-Kendall’s检验方法研究盐城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现象中发现,各海岸带的压力要素、响应值、状态值和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的发展趋势和出现突变点的时间都存在较大差异。利用网格分析,在研究时段内盐城海岸带的生态承载力指数有所增加,平均稳定指数由0.575增加至0.872,各网格的生态系统稳定度指数和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由0.8813、0.8180下降至0.5531、0.5832。1984年至2014年盐城海岸带区域各网格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指数的平均值由0.6248下降至0.5671,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北部,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与集聚性。利用In VEST模型下的Biodiversity模块对盐城海岸带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整体生境质量取值从0.69降至0.43,生境质量下降,多样性变低。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推进,生境质量等级高的滩涂大面积被围垦成养殖农田、人工表面等低等级用地类型,生境质量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变差。同样,由于城镇化的扩张、围海港口建设、围海造田的力度加大,生境质量退化显着,沿海滩涂部分岸段的生境质量退化迅速。(5)在盐城海岸带的土地利用优化方案中,无论是经济导向还是生态效益导向,都只是注重了土地利用的经济发展或生态环境保护,不利于土地的科学利用,在综合效益下的土地优化方案是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土地利用模式,在此模式下,盐城海岸带及各县市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研究区域的沿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海岸带的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也比较合理,沿海城镇、产业与港口联动的综合效益比较高,本文认为该方案可以作为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优化方案。基于先前研究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进行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最后提出了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实现科学发展的措施。

倪翔[5](2013)在《地埋式管网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天然饵料结构与水质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树林是重要的潮间带防护林,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性海产品产区。发展红树林特色生态养殖产业,是解决红树林保护与开发的最优解。对“地埋式管网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养殖过程中进入系统的天然饵料动物的群落信息进行调查,结合养殖体生长动态与系统水质动态变化的分析,对管网系统养殖机理及运转机制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接下来管网系统改造、升级与全面推广提供理论研究。研究结果如下:一、天然饵料调查共发现34种饵料动物。其中,脊索动物门1纲4科11属12种,节肢动物门1纲8科14属15种,软体动物门2纲5科5属6种,环节动物门1纲1科1属1种。甲壳类和鱼类在饵料动物中有着最高的丰度,是饵料动物的优势种,优势度显着。斑尾复鰕虎鱼和脊尾白虾构成饵料动物的主体,是饵料动物个体数与质量的主要贡献者。二、6月调查期间交换竖管饵料动物数量与其他调查期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质量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他调查期之间无显着差异。交换竖管间饵料动物数量与质量均无显着差异。管理窗口间饵料动物数量和质量均无显着差异,各调查期之间管理窗口饵料动物质量存在显着差异三、饵料动物各项生物多样性月变化不显着,个别采样点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物质多样性指数存在显着差异。四、乌塘鳢在7、8月间体长和体重生长最为迅速;体长的生长拐点为17.77cm,拐点时间为79d;体重的生长拐点为81.38g,拐点时间为83d。养殖最终成活率为94。23%,养殖周期天然饵料的95%置信区间为135622.30g-318202.63g,均值占饵料总量的7.52%,混合饵料系数为2.06。五、管网系统正常运转一个潮汐周期后水质下降,15d时大部分水体仅达到Ⅲ类海水标准,部分窗口水质下降严重,仅达到Ⅳ类海水标准。六、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管网系统水体主要的超标因素是溶解氧浓度、氨氮浓度、无机氮浓度、无机磷浓度超标,污染源来自养殖过程的有机废弃物。水体溶解氧浓度是制约管网系统水体水质的主要因素。

黄建波[6](2006)在《中国海岛·沙洲·珊瑚礁遥感监测应用中的典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丰富的海岛、沙洲和珊瑚礁资源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以前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在使用和开发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遥感因其大尺度、实时、同步、高频度动态观测和节省投资等突出优势,已成为资源与环境调查的重要技术手段。遥感能够快速查清海岛、沙洲和珊瑚礁自然环境和使用状况,进而掌握其在自然或人为作用下的变化规律,可为海岛、沙洲和珊瑚礁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海岛、沙洲、珊瑚礁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结合相应的遥感应用研究进展,凝练出如下三个典型科学问题:⑴海岛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导致变化的监测;⑵大型辐射沙洲形态与分布的监测;⑶高光谱、高分辨率和SAR等新遥感技术在珊瑚礁监测方面的应用能力评估。论文针对如上的科学问题,选定庙岛群岛南五岛、苏北辐射沙脊群、南海珊瑚礁为典型的海岛、沙洲和珊瑚礁,分别开展海岛开发利用的遥感动态监测、辐射沙脊群形态与分布遥感监测、珊瑚礁遥感监测新技术探索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在庙岛群岛南五岛开发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方面,综合运用光学和SAR遥感技术,给出了南五岛5-10年间围填海、土地利用和浮筏养殖的变化状况,指出SAR遥感技术在海岛围填海动态变化、近海浮筏式养殖监测方面可发挥独特的作用,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在苏北辐射沙脊群遥感监测方面,通过比较SAR与光学遥感监测形态与分布动态等目标的能力,提出SAR是沙洲动态遥感监测更为有效的技术。在南海珊瑚礁遥感监测方面,分析了珊瑚礁的高光谱特征,给出了珊瑚岛礁类型、岸线、潮间带、湿地等目标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信息的提取结果,挖掘了SAR在珊瑚礁环境遥感监测方面的潜力。

赵平[7](2004)在《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工程中的生态学研究——以鸟类、植被和生态效益调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已被破坏或改变栖息地利用方式的湿地面积已达到8000公顷,在崇明逗留、栖息和越冬的鸟类也逐年减少。因此,为了保护鸟类,并且提高上海在自然保护和维护物种多样性方面的国际地位,恢复和重建崇明东滩的湿地环境得到国家林业局和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本研究的定位是为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工程提供基础研究资料和可行性建议和措施,我们于2002年11月~2003年12月对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群落、植物群落和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分析研究结果摘要如下: 1.崇明东滩春季迁徙期调查鸟类55种,共14068只,密度为47.96只/ha;冬季越冬期56种,共34707只,密度为118.32只/ha。冬季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稳定性大于春季。对冬季水鸟在5种类型生境的分布、数量分别做了样带调查,共观察到水鸟49种,总数34504只。低潮带盐藻光滩带有鸟类37种,觅食出现率占整个群落的39%;海三棱藨草外带有19种,占整个群落的6%;海三棱藨草内带有10种,占整个群落的5%;堤外芦苇带有4种,占整个群落的3%;堤内鱼塘-芦苇区有37种,占整个群落的47%。尽管堤内鱼塘-芦苇区的水鸟数量仅占水鸟群落总数的17.7%,但是其拥有最大的越冬水鸟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说明堤内湿地生态示范区招引水鸟的可行性。对堤内鱼塘-芦苇区选取的四个样方的鸟类群落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并进行主分量分析和回归分析,春季堤内鱼塘-芦苇区鸟类共54种,4270只,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为底栖动物密度和水面积比例;冬季堤内鱼塘-芦苇区的鸟类共46种,8226只,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为植被盖度和水位。不论是冬季越冬期还是春季迁徙期,堤内鱼塘的水环境、植被、底栖动物、鱼类和人类活动都会对栖息在此的鸟类(尤其是水鸟)种类、数量、物种多样性等产生显着影响,据此分析提出了春、冬季湿地生态示范区水禽招引的最适环境指标和相关改善环境影响因子的建议。 2.鉴于鸟类与湿地植被(尤其是芦苇群落)的密切关系,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我们分别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上海市崇明东滩98堤外及堤内湿地恢复生态示范区的芦苇群落(Phragmites communis)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表明:芦苇是本湿地恢复生态示范区中最典型的优势种,其盖度达到70%,密度最大为211.83shoots/m2,最高生物量为1783.8g/m2,是本地的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03年6月以后由于湿地生态示范区的土方工程开工,部分鱼塘水被放干,芦苇群落的生产力下降,碱篷(Suaeda glauca)和结缕草(Zoysia japonica)迅速侵入,由此我们对湿地恢复和重建工程中人为干扰所造成植物群落由水生向陆生的演替进行了主成分分析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P CA),探讨了植物群落的演替机制,证明本地的湿地环境一旦陆化以后植物群落的演替十分迅速,据此我们为湿地生态示范区植物群落的管理措施提出技术性的建议。 3.崇明东滩未来的开发将以生态建设为导向,崇明东滩东旺沙示范区样地的恢复与重建是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工程中的一期工程,结合对崇明东旺沙示范区样地的野外调查,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和生态价值法等研究方法,对该样地现有的社会经济功能价值,以及对样地在恢复和重建之后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得到该示范区现有功能价值为72.27万元人民币,而初步预计恢复和重建之后的功能价值为7016.95万元人民币。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区在恢复和重建之后预期所能产生的功能价值为现在所产生价值的9 7.09倍,因此重建后崇明东滩保护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价值是巨大的。

陈轼,闵建,洪劲材[8](2001)在《“高涂”(High Tidal Zone)养殖开发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高涂”一般是指高潮区以上的滩涂。作者围绕如东“高涂”养殖开发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作简要的探讨。

二、“高涂”(High Tidal Zone)养殖开发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涂”(High Tidal Zone)养殖开发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农用沼气池的发展现状
    1.2 青海农用沼气池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发展现状与利用效率
        1.2.2 存在问题
    1.3 沼气发酵
        1.3.1 沼气发酵原理
        1.3.2 沼气发酵微生物
        1.3.3 温度对沼气发酵的影响
    1.4 沼气发酵微生物群落与功能的研究方法
        1.4.1 DGGE技术
        1.4.2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
        1.4.3 宏基因组与微生物功能
    1.5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青海不同地区农用沼气池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污泥样品采集
        2.2.2 菌株和质粒
        2.2.3 工具酶与其它试剂
        2.2.4 培养基
        2.2.5 常用缓冲液
        2.2.6 引物与测序
        2.2.7 污泥样品理化特征的测定
        2.2.8 污泥基因组DNA提取和检测
        2.2.9 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
        2.2.10 DGGE分析体系建立与数据分析
        2.2.11 DGGE条带测序与系统发育分析
        2.2.12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青海不同地区农用沼气池及样品特征描述
        2.3.2 农用沼气池16S rDNA的PCR扩增
        2.3.3 DGGE图谱及多样性分析
        2.3.4 不同泥样微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2.3.5 不同地区沼气池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
        2.3.6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2.4 讨论
        2.4.1 不同地区农用沼气池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2.4.2 沼气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温度对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污泥样品来源与采集
        3.2.2 工具酶与其它试剂
        3.2.3 常用缓冲液
        3.2.4 引物与测序
        3.2.5 农用沼气池温度的测定与统计
        3.2.6 PCR-DGGE研究微生物多样性
        3.2.7 污泥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3.2.8 高通量测序及优化
        3.2.9 物种分类和多样性分析
        3.2.10 相似性聚类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全年沼气池内外温度的动态变化分析
        3.3.2 PCR-DGGE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3.3.3 高通量测序统计分析
        3.3.4 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
        3.3.5 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
        3.3.6 古菌群落组成和结构
    3.4 讨论
        3.4.1 沼气池发酵温度与产气密切相关
        3.4.2 高通量测序和DGGE分析青海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的技术评价
        3.4.3 温度对青海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 青海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功能及代谢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来源与采集
        4.2.2 试剂
        4.2.3 污泥样品宏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4.2.4 宏基因组测序及数据分析流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宏基因组数据分析与基因预测
        4.3.2 物种注释与功能注释
        4.3.3 微生物群落代谢途径的差异性分析
        4.3.4 温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关系解析
        4.3.5 温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氮代谢关系解析
        4.3.6 温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硫代谢关系解析
        4.3.7 温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甲烷代谢关系解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沙蚕的生态修复作用及虾蚕共育信息化养殖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沙蚕的生态修复作用
    1.1 沙蚕的特性及应用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应用
    1.2 沙蚕的生态修复机制
        1.2.1 对沉积物的改良作用
        1.2.2 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2 虾蚕共育信息化养殖模式
    2.1 虾蚕共育模式分析
    2.2 虾蚕共育信息化体系
3 问题与展望

(3)《废弃能源生命周期评估》(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Chinese)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y
    1.3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2.1 The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2.2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2.3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Chapter Thre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3.2 While-translation
    3.3 Proofreading
Chapter Four Difficulties and Methods in Translation
    4.1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4.1.1 Names
        4.1.2 Terminology
        4.1.3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1.4 Difficulties in Mainting Language Styles
    4.2 Methods of Translation
        4.2.1 Lexical Level
        4.2.1.1 Conversion
        4.2.1.2 Amplification and Omission
        4.2.1.3 Summary of Lexical Level
        4.2.2 Syntactic Level
        4.2.2.1 Division
        4.2.2.2 Reconstructing
        4.2.2.3 Summary of Syntactic Level
        4.2.3 Maintenance of Language Styles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Experience and Lessons
    5.2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5.3 Implication for Future Work and Study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4)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海岸带研究现状
    1.3 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1.4 土地调控优化研究
    1.5 文献述评与切入点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7 研究目的
    1.8 技术路线
2 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
    2.1 土地利用变化概要
    2.2 研究区域与数据方法
    2.3 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4 盐城海岸带围垦时空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研究
    3.1 自然驱动因子
    3.2 人口驱动因子
    3.3 交通驱动因子
    3.4 经济驱动因子
    3.5 环境驱动因子
    3.6 政策驱动因子
    3.7 未来驱动因子
    3.8 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驱动因子定量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盐城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4.1 概述
    4.2 研究数据和方法
    4.3 盐城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4.4 盐城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时间趋势分析
    4.5 盐城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异质性分析
    4.6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5.1 概述
    5.2 研究方法
    5.3 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地埋式管网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天然饵料结构与水质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红树林生态养殖前景
        1.1.1 树林生态功能
        1.1.2 红树林开发与造成的负面影响
        1.1.3 红树林主流养殖模式-基围养殖介绍
        1.1.4 红树林生态养殖新模式-红树林滩涂种植-养殖系统
    1.2 乌塘鳢生理发育、育苗技术与养殖策略的研究
        1.2.1 乌塘鳢生理学与生物学研究
        1.2.2 乌塘鳢人工育苗与养殖研究进展
    1.3 养殖水体污染与治理研究进展
        1.3.1 养殖过程水体污染及其影响研究进展
        1.3.2 养殖水体污染治理研究进展
    1.4 本次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天然饵料结构与养殖体生长动态
    2.1 研究方法与采样设置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采样点设置
        2.1.3 采样时间设置
        2.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5 样品分选与鉴定
        2.1.6 数据处理
    2.2 天然饵料动物种类组成
        2.2.1 天然饵料动物种类
        2.2.2 天然饵料动物丰度的时间变化
    2.3 天然饵料动物数量的时空变化
        2.3.1 天然饵料动物的数量组成
        2.3.2 天然饵料动物数量的时空差异
    2.4 天然饵料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变化
        2.4.1 天然饵料动物的生物量组成
        2.4.2 天然饵料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差异
    2.5 天然饵料动物生物多样性比较
    2.6 乌塘鳢养殖生长动态
        2.6.1 乌塘鳢养殖期增长速率
        2.6.2 乌塘鳢生长模型的建立
        2.6.3 乌塘鳢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2.6.4 乌塘鳢生态养殖的饵料系数
    2.7 讨论
        2.7.1 天然饵料数量与质量结构的差异
        2.7.2 乌塘鳢养殖模式的探讨与比较
第三章 养殖活动中管网系统养殖水体水质动态变化
    3.1 研究方法
        3.1.1 采样点设置
        3.1.2 采用时间设置
        3.1.3 水质检测因子
        3.1.4 数据整理与统计
        3.1.5 水质评价标准
    3.2 管网系统养殖活动中水质短期变化
        3.2.1 水质因子单变量分析
        3.2.2 系统关键节点水质差异
    3.3 管网系统水质主成分分析
        3.3.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与计算步骤
        3.3.2 实际操作与应用
        3.3.3 管网系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
    3.4 讨论
        3.4.1 溶解氧浓度与其他监测因素的相关性
        3.4.2 管网系统水质污染源、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结果与展望
    4.1 天然饵料结构组成
    4.2 乌塘鳢生长动态分析
    4.3 管网系统水质监测结果
    4.4 水质主成分分析结果
    4.5 不足与展望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国海岛·沙洲·珊瑚礁遥感监测应用中的典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海岛、沙洲、珊瑚礁概况
        1.1.1 我国近海海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1.1.2 我国海岛、沙洲、珊瑚礁类型
        1.1.3 我国海岛、珊瑚礁开发与保护
    1.2 我国重点海岛、沙洲、珊瑚礁及其监测内容
        1.2.1 重点海岛及其监测内容
        1.2.2 重点沙洲及其监测内容
        1.2.3 重点珊瑚礁及其监测内容
    1.3 我国海岛、沙洲、珊瑚礁遥感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2 遥感数据源与预处理方法简介
    2.1 遥感数据源
        2.1.1 光学遥感数据源
        2.1.2 微波遥感数据源
    2.2 遥感数据预处理方法
        2.2.1 遥感影像校正与镶嵌
        2.2.2 遥感影像变换与增强
        2.2.3 遥感影像分类
3 南五岛开发利用遥感动态监测
    3.1 监测对象与数据源
        3.1.1 区域概况
        3.1.2 监测对象
        3.1.3 数据源
    3.2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3.3 围填海动态监测
    3.4 浮筏养殖动态监测
    3.5 小结
4 苏北辐射沙脊群形态与分布遥感监测
    4.1 区域概况
    4.2 光学遥感监测
        4.2.1 数据源
        4.2.2 形态与分布特征监测
        4.2.3 动态监测
        4.2.4 小结
    4.3 SAR 遥感监测
        4.3.1 数据源
        4.3.2 形态与分布特征监测
        4.3.3 动态监测
        4.3.4 苏北辐射沙脊群SAR 成像能力评价
        4.3.5 小结
5 珊瑚礁遥感监测新技术探索
    5.1 珊瑚礁的地学特点
    5.2 珊瑚礁高光谱遥感
        5.2.1 珊瑚礁多光谱响应
        5.2.2 宣德群岛多光谱遥感
        5.2.3 珊瑚礁高光谱响应
        5.2.4 小结
    5.3 珊瑚礁高分辨率遥感
        5.3.1 区域概况与高分辨率数据
        5.3.2 岸线与潮间带高分辨率遥感监测
        5.3.3 土地利用高分辨率遥感监测
        5.3.4 水下环礁高分辨率遥感监测
        5.3.5 小结
    5.4 珊瑚礁 SAR 遥感
        5.4.1 区域概况
        5.4.2 SAR 对珊瑚礁的成像能力分析
        5.4.3 双子群礁SAR 遥感分析
        5.4.4 道明、郑和、九章群礁SAR 遥感应用
        5.4.5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工程中的生态学研究——以鸟类、植被和生态效益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一、 水鸟(以涉禽为主)的研究现状
    二、 本文的项目背景
    三、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研究区域的自然概况
研究内容
    一、 湿地生态恢复示范区内鸟类的生态学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二、 崇明东滩芦苇群落的生态特征及其演替的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和分析
        3 结论和建议
    三、 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工程中社会经济价值的分析与展望
        (一) 生态恢复的发展及在湿地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二) 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的调查与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涂”(High Tidal Zone)养殖开发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 韩睿.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2]沙蚕的生态修复作用及虾蚕共育信息化养殖模式[J]. 刘峰,孙涛,赵玉涵,李光亚,马正. 中国畜牧兽医, 2018(02)
  • [3]《废弃能源生命周期评估》(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D]. 刘菊方.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1)
  • [4]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 王亮.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5]地埋式管网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天然饵料结构与水质变化的研究[D]. 倪翔. 广西大学, 2013(03)
  • [6]中国海岛·沙洲·珊瑚礁遥感监测应用中的典型问题研究[D]. 黄建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7]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工程中的生态学研究——以鸟类、植被和生态效益调查为例[D]. 赵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8]“高涂”(High Tidal Zone)养殖开发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 陈轼,闵建,洪劲材. 现代渔业信息, 2001(01)

标签:;  ;  

“高潮带”养殖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