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矮花叶病种质资源鉴定

玉米抗矮花叶病种质资源鉴定

一、玉米种质资源抗矮花叶病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周天旺,王春明,闫筱苗,郭成[1](2021)在《96份玉米杂交种抗矮花叶病鉴定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96份玉米杂交种对甘蔗花叶病毒(SC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差异,于2011-2015年间通过苗期人工摩擦接毒和成株期自然感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未发现高抗材料(HR);‘兴达糯1号’‘五谷2010’‘2011’‘正德306’‘豫丰96-68’‘818’‘临早杂1号’‘正德305’‘甘农963’和‘金穗51216’等10份材料表现抗病(R),占供试材料的10.4%;‘CN8706’‘甘农821’‘东单339’‘NF09’‘玉源209’等22份材料表现中抗(MR),占供试材料的22.9%;‘宁玉524’‘潞玉36’‘陇单026’‘9909’‘龙生1号’等22份材料表现感病(S),占供试材料的22.9%;‘龙单1号’‘平玉8号’‘金518’‘登海605’‘超甜603’等42份材料表现高感(HS),占供试材料的43.8%。

王世麟[2](2021)在《山东省不同地区玉米小斑病病原鉴定及与矮花叶病复合侵染对玉米抗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玉米小斑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真菌性病害之一。由于气候变暖、栽培制度改变等因素的影响,玉米小斑病菌种群已发生变化,常与其他病害复合侵染,导致玉米产量急剧下滑,严重影响粮食生产。本研究通过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山东省不同地区玉米小斑病病原,明确了不同小斑病菌的致病力,鉴定了不同小斑病菌对2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并通过室内和田间鉴定了甘蔗花叶病毒侵染后不同玉米品系对小斑病抗性变化。具体结果如下:(1)获得23株山东地区玉米小斑病菌,分析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从山东省8个地区鉴定到了23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不同玉米小斑病菌生长速率在0.37~1.38 cm/d之间;产孢量在0.70×104~45.30×104个/m L之间;分生孢子长度在53.94~81.96μm之间。利用9条多态性高的ISSR引物对23株玉米小斑病菌进行扩增,共扩增出72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3.51%;利用NTSYS2.10e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显示,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在0.50~0.97之间,菌株群体存在较高遗传变异。利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发现TA2、TA4、BZ3、JNi1、JNi2、DZ1菌株致病力较强;TA3、WF2菌株致病力相对较弱。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析不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发现苯醚甲环唑的EC50分布在0.6720~18.2497μg/m L之间,戊唑醇的EC50分布在0.6160~10.7171μg/m L之间,不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的敏感性存在差异。(2)鉴定了332份玉米品系对玉米小斑病、矮花叶病的抗性,筛选出兼抗玉米小斑病和矮花叶病的玉米品系37份。在单独接种玉米小斑病菌的332份玉米品系中,13份表现高抗,203份表现抗,89份表现中抗,22份表现感,5份表现高感。玉米矮花叶病自然发病鉴定发现322份玉米品系中48份不表现任何玉米矮花叶症状,其中10份属于高抗玉米小斑病,27份抗,11份中抗。对284份表现典型玉米矮花叶病症状的玉米品系抗小斑病分析发现,1份玉米品系由原来的高抗小斑病变为抗,2份由高抗变为中抗;41份由抗变为中抗,118份由抗变为感,11份由抗变为高感。受甘蔗花叶病毒侵染后,玉米对小斑病菌的感病性增加。(3)明确了玉米品系受SCMV侵染后对小斑病抗性降低。利用甘蔗花叶病毒CP特异性抗体检测了无矮花叶症状、具有小斑病症状和兼有二者的玉米叶片中是否存在病毒。对单独侵染和复合侵染的玉米叶片病斑数量和长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玉米品系受两种病害复合侵染时,病斑数量、病斑长度明显增加。田间调查发现复合侵染显着提高玉米小斑病的病情指数。以玉米品种登海605为材料,分析了单独接种玉米小斑病菌和受甘蔗花叶病毒侵染后接种小斑病菌后玉米叶片发病程度,复合侵染的玉米叶片病斑数量和病斑长度明显增加。

于伟鹏[3](2020)在《抗甘蔗花叶病毒(SCMV)玉米品种(系)筛选和SCMV杂草寄主鉴定》文中指出矮花叶病是严重危害我国玉米生产安全的一种病毒病,在国内各大玉米产区均有发生。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是引起我国玉米矮花叶病的主要病原。本研究分析了山东省SCMV分离物的基因组序列,结合室内和田间抗性筛选了抗SCMV的玉米品种,鉴定了SCMV的田间杂草寄主。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山东烟台、泰安、济南和淄博7个SCMV分离物基因组ORF区序列特征。7个分离物的ORF区核苷酸序列均为9192 nt,编码3063个氨基。一致率分析发现来自烟台的两个SCMV分离物ORF区核苷酸序列一致率最高,为99.9%;来自泰安的两个分离物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率最高为99.7%;淄博两个SCMV分离物ORF区核苷酸和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率最低,分别为90.5%和93.8%。系统发育分析发现7个SCMV分离物均属于IB,与SX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SCMV的11个基因中有10个基因处于负向(净化)选择,仅NIb基因处于正向(或多样化)选择。2、通过室内和田间鉴定筛选出抗SCMV玉米品种(品系)。通过田间抗性鉴定515份供试玉米材料对SCMV的抗性,筛选出高抗SCMV的玉米材料1份(SD21),抗SCMV的玉米材料168份,抗SCMV的玉米材料中有9份玉米材料兼抗玉米小斑病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通过对广泛种植的78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筛选出高抗品种9个,抗病品种29个,中抗品种26个。结合室内和田间抗性鉴定,发现伟育139对SCMV表现为高抗。3、鉴定到3种SCMV的杂草寄主。从山东玉米田采集到15种90份杂草样品,其中狗尾草、马唐和稗草叶片上有明显花叶症状。ELISA和双重PCR检测发现,这三种杂草携带SCMV,且为I组分离物,机械接种可侵染玉米品系B73和品种登海605。3种杂草和1个玉米SCMV样品具有高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率,与SCMV山东玉米分离物有频繁的基因交流。这些结果证明狗尾草、马唐和稗草为SCMV杂草寄主。

王燕,王建军,赵变平,贾鑫,杨俊伟,李彦良,王富荣[4](2019)在《抗病丰产玉米新品种‘晋单83’的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玉米生产上病害发生危害严重,缺乏抗病丰产杂交种的问题,利用国内抗病优异玉米种质材料,组配基础群体,采用回交转育、定向接种鉴定、早代配合力测定方法,以选育的抗病优良自交系‘X136-4’为母本,‘X232’作父本,杂交组配育成抗病丰产玉米新品种‘晋单83’,2011年通过山西省审定。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高抗茎腐病、矮花叶病,抗穗腐病、粗缩病,中抗丝黑穗病、大斑病。籽粒粗淀粉含量高达76.14%。区试平均产量9630.8 kg/hm2,比对照增产6.4%;生产试验产量9976.5 kg/hm2,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6.8%;该品种的制种技术简单,产量高,成本低。在生产上提出了适期早播,因地合理密植,科学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表明,该品种抗病性强,品质优良,丰产性好,适应性广,适宜在山西南部复播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推广种植。

王燕,王建军,徐劲松,赵变平,焦建伟,王富荣[5](2018)在《多抗优质玉米自交系‘早48’的选育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玉米育种和生产上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缺乏抗病优质自交系的问题,以国内自交系‘掖478’与含有热带血缘的外引杂交种后代选系‘P249’杂交、回交及多代自交,培育出具有温-热带种质的多抗优质自交系‘早48’。该自交系抗茎腐病、矮花叶病、小斑病、大斑病、穗腐病等多种病害;籽粒粗蛋白、粗淀粉含量高,品质优良;株型紧凑,秆矮抗倒,配合力高,适应性广。利用‘早48’自交系组配育成的‘强盛31’、‘晋单44’、‘忻玉110’、‘咏丰1号’、‘晋阳2号’、‘晋单70’等6个杂交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这些新品种已在中国东华北早熟区、黄淮海夏播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叶琳琳[6](2018)在《玉米抗病蛋白ZmWAK和ZmTrxh单抗与多抗的制备》文中认为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两种主要病害,在世界主要玉米产区几乎均有发生,给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利用玉米本身的抗源,选育优良玉米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抗病基因检测方法对玉米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目的是以玉米抗丝黑穗病基因ZmWAK和抗矮花叶病基因ZmTrxh为研究对象,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玉米抗病基因表达蛋白的方法。通过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和纯化上述两种玉米抗病基因,以重组抗病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和家兔,利用杂交瘤细胞技术生产鉴定了特异识别重组抗病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了兔源多克隆抗体,为建立玉米抗病蛋白检测方法奠定了良好研究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克隆了玉米抗丝黑穗病基因ZmWAK与抗矮花叶病基因ZmTrxh,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2)建立了玉米重组抗病蛋白的原核表达、鉴定以及纯化条件。(3)用纯化的重组抗病蛋白分别免疫BALB/c小鼠和新西兰大白兔,获得ZmWAK蛋白与ZmTrxh蛋白的鼠源与兔源多克隆抗血清,并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获得了较好的效价。(4)利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将免疫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以阻断ELISA方法进行筛选阳性克隆,通过连续亚克隆,获得稳定分泌ZmWAK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4株,分别命名为4C3-G8,5F7-E2,5F7-H3,7F4-C5。

燕照玲,段俊枝,冯丽丽,陈海燕,齐红志,杨翠苹,施艳,任银玲,刘毓侠[7](2017)在《玉米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病毒病是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和粗缩病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基因工程技术可人为将抗性基因或部分片段定向导入植物获得转基因抗病毒植株,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在玉米抗病毒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在总结我国主要玉米病毒病及其病原种类的基础上,论述采用不同策略培育抗病毒玉米植株的研究进展,其中,利用植物病毒基因序列的策略有病毒编码蛋白基因介导的抗病性、RNA干扰(RNAi)介导的抗病性、人工小RNA(amiRNA)介导的抗病性3种,还可利用非植物病毒基因,包括寄主的抗性基因及来自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抗病毒基因如核糖体失活蛋白、核酸酶、2-5A体系的基因等;最后分析各种策略的优缺点及抗病毒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问题,为科研工作者优化玉米抗病毒育种工程、培育生产上可推广的抗病毒品种提供参考。

宋茂兴,瞿会,闫伟,张旷野,李凤海,朱敏,钟雪梅,王宏伟,杜万里,吕香玲[8](2016)在《2个玉米抗矮花叶病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评价》文中认为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重要的病毒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将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抗病育种的效率。本研究利用前期研究开发的2个分子标记Indel186-9和SCAR112,检测100份常用玉米自交系的标记基因型,结合100份玉米自交系抗性表型鉴定结果进行2个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种质资源中高抗病材料较少,亟待进行抗病改良。本试验所用的自交系包括不同血缘,抗源主要来源于PB和四平头种质。Indel186-9标记和SCAR112标记的选择符合率均达到80%,同时使用两者选择符合率达到91.67%,其中抗病选择符合率达到100%。Indel186-9和SCAR112标记分别可以使抗病级别从平均7.26级提高到平均2.4级,平均7.63级提高到平均4.27级。试验证明2个标记均可用于对玉米抗矮花叶病材料的选择,正确组合使用可提高对玉米抗矮花叶病材料的选择效率。

王建军,杨书成,王燕,王富荣,石秀清,赵丽芳,贾鑫[9](2012)在《特用玉米杂交种抗病毒病鉴定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鉴定方法,评价了238份特用玉米杂交种对矮花叶病和211份特用玉米对粗缩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高抗矮花叶病占41.0%,抗病占18.1%,中抗占19.3%;高抗粗缩病占10.4%,抗病占26.5%,中抗占26.9%。在不同区试类型品种中,高油玉米抗病性较强,达到中抗以上分别占93.3%和66.7%;糯玉米占78.3%和63.6%;青贮玉米占83.8%和47.7%;甜玉米对这2种病害抗性较差,分别占55.8%和46.5%。通过审定的30个品种中有17个品种兼抗这2种病害。

宋燕春,裴二芹,石云素,王天宇,黎裕[10](2012)在《玉米重要自交系的肿囊腐霉茎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由肿囊腐霉菌(Pythium inflatum Matthews)引起的玉米茎腐病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一种重要病害。为进一步拓展可利用的抗源,于2010-2011年在田间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对287份重要的玉米自交系种质进行了玉米茎腐病的抗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287份鉴定材料中有171份自交系对茎腐病的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占鉴定材料的59.58%,其中高抗自交系共43份,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4.98%;感病类型自交系共116份,占鉴定材料的40.42%,其中高感自交系共95份,占鉴定材料总数的33.10%。Lancaster、Reid及P群种质中具有丰富的茎腐病抗源,而塘四平头种质群中茎腐病抗源相对缺乏,多为感病类型。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我国玉米茎腐病抗性种质的引进和改良提供重要参考。

二、玉米种质资源抗矮花叶病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种质资源抗矮花叶病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96份玉米杂交种抗矮花叶病鉴定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鉴定圃设计与播种
        1.2.2 接种体制备、接种方法和抗性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照材料抗性结果
    2.2 玉米品种苗期对矮花叶病的不同抗性类型
    2.3 玉米品种成株期对矮花叶病的不同抗性类型
    2.4 品种抗性评价
3 讨 论
4 结 论

(2)山东省不同地区玉米小斑病病原鉴定及与矮花叶病复合侵染对玉米抗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小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1.2 玉米小斑病菌
        1.2.1 玉米小斑病病原菌
        1.2.2 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
        1.2.3 玉米小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1.2.4 玉米小斑病防治方法
    1.3 玉米小斑病等病害复合侵染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玉米品种
        2.1.2 供试菌株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药剂
        2.1.5 主要溶液
        2.1.6 仪器设备
        2.1.7 引物合成及测序分析
    2.2 实验方法
        2.2.1 玉米小斑病菌分离、纯化、鉴定
        2.2.2 玉米小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2.3 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的测定
        2.2.4 山东省玉米小斑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2.2.5 玉米小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敏感性研究
        2.2.6 田间玉米品系抗病性鉴定
        2.2.7 室内验证登海605 受SCMV侵染后对小斑病抗性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小斑病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3.2 玉米小斑病菌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3.2.1 不同菌株生长速率分析
        3.2.2 不同菌株产孢量分析
        3.2.3 不同菌株分生孢子长度分析
    3.3 玉米小斑病菌不同菌株在玉米品种登海605 上致病力分析
    3.4 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3.5 玉米小斑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3.5.1 ISSR-PCR引物扩增结果
        3.5.2 玉米小斑病菌聚类分析
    3.6 玉米小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敏感性差异
        3.6.1 玉米小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差异
        3.6.2 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敏感性差异
    3.7 玉米品系接种甘蔗花叶病毒和小斑病菌后田间抗性鉴定
        3.7.1 玉米品系受复合侵染叶片筛选及症状观察
        3.7.2 玉米品系受复合侵染和单独侵染叶片病斑数量、长度统计分析
        3.7.3 玉米品系受SCMV侵染后对小斑病的抗性变化分析
    3.8 室内验证登海605 受SCMV侵染后对小斑病抗性降低
4 讨论
    4.1 山东省玉米小斑病菌群体特性分析
    4.2 兼抗玉米矮花叶病和小斑病的玉米品系筛选
    4.3 玉米品系受SCMV侵染后对小斑病的抗性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抗甘蔗花叶病毒(SCMV)玉米品种(系)筛选和SCMV杂草寄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玉米矮花叶病
        1.1.1 分布危害
        1.1.2 症状
        1.1.3 病原
        1.1.4 传播方式
        1.1.5 防治方法
    1.2 甘蔗花叶病毒
        1.2.1 基因组结构
        1.2.2 检测方法
    1.3 玉米抗SCMV种质筛选及抗性鉴定方法
        1.3.1 玉米抗SCMV种质筛选
        1.3.2 SCMV的抗性鉴定方法
    1.4 RNA病毒的种群变异和进化
        1.4.1 变异机制
        1.4.2 种群遗传学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玉米和杂草样品的采集
        2.1.2 供试玉米品种及毒源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扩增引物设计
        2.3.2 病毒RNA提取
        2.3.3 反转录
        2.3.4 PCR扩增与产物回收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6 病毒接种
        2.3.7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制备
        2.3.8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3.9 SCMV的抗性鉴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部分地区SCMV种群结构分析
    3.2 SCMV田间杂草寄主鉴定
        3.2.1 田间杂草寄主鉴定
        3.2.2 发病率
        3.2.3 杂草中病毒基因组结构
        3.2.4 序列一致率分析和基因流
        3.2.5 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系统进化树分析
    3.3 玉米品种(系)抗SCMV鉴定
        3.3.1 室内鉴定抗SCMV玉米品种
        3.3.2 抗SCMV的玉米品种(系)鉴定
4 讨论
    4.1 SCMV株系分析
    4.2 田间杂草寄主分析
    4.3 品种抗性鉴定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科研成果

(4)抗病丰产玉米新品种‘晋单83’的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母本来源与选育
    1.2 父本来源与选育
    1.3 杂交种选育过程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性
    2.2 生物学特性
    2.3 抗病性
    2.4 品质性状
3 产量表现
    3.1 预备试验
    3.2 区域试验
    3.3 生产试验
4 种子生产技术
5 配套栽培技术
    5.1 适期播种
    5.2 合理密植
    5.3 科学施肥
    5.4 灌溉
    5.5 防治病虫
    5.6 化学除草
6 结论与讨论

(5)多抗优质玉米自交系‘早48’的选育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来源与选育过程
    1.1 材料来源
    1.2 选育过程
2‘早48’自交系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
    2.2 生物学特性
    2.3 配合力
    2.4 抗病性
    2.5 品质特性
3‘早48’自交系应用情况
    3.1 直接应用
    3.2 间接应用
4 结论与讨论

(6)玉米抗病蛋白ZmWAK和ZmTrxh单抗与多抗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玉米丝黑穗病的概述
        1.1.1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症及危害
        1.1.2 玉米丝黑穗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2 玉米矮花叶病的概述
        1.2.1 玉米矮花叶病的病症及危害
        1.2.2 玉米矮花叶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玉米抗病品种常用的鉴定与筛选方法
    1.4 本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内容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玉米抗丝黑穗病基因ZmWAK与抗矮花叶病基因ZmTrxh的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ZmWAK与 ZmTrxh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抗丝黑穗病基因ZmWAK与抗矮花叶病基因ZmTrxh的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
        3.1.1 抗病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3.1.2 线性化载体的制备
        3.1.3 重组表达载体的菌液PCR鉴定
        3.1.4 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3.1.5 重组蛋白的Western-Blot鉴定
        3.1.6 重组蛋白的纯化
    3.2 ZmWAK与 ZmTrxh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2.1 间接ELISA测定鼠源和兔源效价
        3.2.2 重组蛋白ZW2鼠源mAb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3.2.3 Western blot检测玉米天然抗病蛋白与免疫ZmWAK重组蛋白小鼠血清的反应.
4 结论与讨论
    4.1 玉米抗丝黑穗病基因ZmWAK与抗矮花叶病基因ZmTrxh的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
    4.2 ZmWAK与 ZmTrxh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参考文献
ABSTRACT

(7)玉米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玉米病毒病主要种类及其病原
    1.1 玉米矮花叶病及其病原
    1.2 玉米粗缩病及其病原
2 玉米抗病毒基因工程
    2.1 利用植物病毒基因序列
        2.1.1 第1代抗病毒转基因策略
        2.1.2 第2代抗病毒转基因策略
        2.1.3 第3代抗病毒转基因策略
    2.2 利用非病毒来源的抗病毒基因
        2.2.1 寄主抗病基因
        2.2.2 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
        2.2.3 核酸酶基因
        2.2.4 其他抗病毒基因
3 展望

(8)2个玉米抗矮花叶病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的种植及抗性鉴定
    1.2 材料取样及DNA提取
    1.3 标记的PCR扩增与检测
    1.4 扩增带型读取及统计
    1.5 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
        1.5.1 标记检测结果与表型关系分析
        1.5.2 单一分子标记在自然群体中的选择符合率
        1.5.3 2个标记组合在自然群体中的选择符合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自交系抗感表现及在各种质类群中的分布特点
    2.2 玉米自交系标记基因型分析
    2.3 2个分子标记对玉米抗病性提高的效果分析
        2.3.1 Indel186-9标记产生的抗病性效果
        2.3.2 SCAR112标记产生的抗病性效果
    2.4 2个分子标记的选择效率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9)特用玉米杂交种抗病毒病鉴定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2 鉴定圃设计
    1.3 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
    1.4 玉米粗缩病的抗性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特用玉米杂交种抗矮花叶病鉴定结果
    2.2 特用玉米杂交种抗粗缩病鉴定结果
    2.3 不同类型特用玉米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表现
    2.4 已审定的特用玉米品种对病毒病的抗病性
3 结论与讨论
    3.1 品种抗病性
    3.2 抗病育种
    3.3 关于抗病性鉴定方法

(10)玉米重要自交系的肿囊腐霉茎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抗病性调查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性鉴定结果
    2.2 不同遗传类群玉米自交系茎腐病抗性分析
    2.3 玉米自交系茎腐病抗性稳定性分析
3 讨论

四、玉米种质资源抗矮花叶病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96份玉米杂交种抗矮花叶病鉴定与评价[J]. 周天旺,王春明,闫筱苗,郭成. 西北农业学报, 2021(08)
  • [2]山东省不同地区玉米小斑病病原鉴定及与矮花叶病复合侵染对玉米抗性的影响[D]. 王世麟.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抗甘蔗花叶病毒(SCMV)玉米品种(系)筛选和SCMV杂草寄主鉴定[D]. 于伟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4]抗病丰产玉米新品种‘晋单83’的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J]. 王燕,王建军,赵变平,贾鑫,杨俊伟,李彦良,王富荣. 农学学报, 2019(10)
  • [5]多抗优质玉米自交系‘早48’的选育与应用研究[J]. 王燕,王建军,徐劲松,赵变平,焦建伟,王富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7)
  • [6]玉米抗病蛋白ZmWAK和ZmTrxh单抗与多抗的制备[D]. 叶琳琳.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7]玉米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燕照玲,段俊枝,冯丽丽,陈海燕,齐红志,杨翠苹,施艳,任银玲,刘毓侠. 南方农业学报, 2017(12)
  • [8]2个玉米抗矮花叶病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评价[J]. 宋茂兴,瞿会,闫伟,张旷野,李凤海,朱敏,钟雪梅,王宏伟,杜万里,吕香玲.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03)
  • [9]特用玉米杂交种抗病毒病鉴定与评价[J]. 王建军,杨书成,王燕,王富荣,石秀清,赵丽芳,贾鑫. 作物杂志, 2012(06)
  • [10]玉米重要自交系的肿囊腐霉茎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J]. 宋燕春,裴二芹,石云素,王天宇,黎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05)

标签:;  ;  ;  

玉米抗矮花叶病种质资源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