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6-1型光学经纬仪读数光学系统的调整

DJ6-1型光学经纬仪读数光学系统的调整

一、DJ6-1型光学经纬仪读数光学系统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江[1](2020)在《基于自动观测的天文大地测量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文大地测量通过观测恒星等自然天体的位置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以及至地面某一目标的方位角,是大地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应用于空间基准建立、航天测控、远程精导武器发射、惯导设备标定、垂线偏差确定及工程测量等领域。传统的天文大地测量方法主要适用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测量设备主要是光学经纬仪,需人工观测,效率很低。近年来,随着数字天顶仪、视频经纬仪等新型测量系统的研制成功,天文大地测量技术已开始向自动观测转型,但定位定向观测和数据处理模型基本上仍采用的是传统方法,不能满足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快速高效和高精度的测量。为了实现任意地区快速天文定位定向,解决复杂环境下只有部分星可见时的天文大地测量难题,本文基于自动测量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全天区大量天文观测数据的特点,引入相关变量回归分析理论,提出了多种新的天文大地测量方法,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野外实际测量实验验证。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首次在天文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引入相关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天文大地测量数据回归分析仿真平台;在实测数据处理中,对回归方法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两步回归法、平行回归法和零值分位回归法。(2)提出观测多颗近似中天星实现定位定向的新方法,采用高度差平行回归法测定纬度,采用多星中天时角法测定经度和方位角。在低纬度地区实测36颗任意高度近似中天星数据,定位精度优于±0.5″,定向精度优于±0.25″,满足高等级天文大地测量精度指标要求。与经典的北极星任意时角法相比,定向测量前不需要进行精密天文定位,1个一等天文方位角的观测用时由至少2天时间缩短到2小时以内,将精密天文定向测量的作业范围由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扩展至全球任何地区。(3)针对只有北天区星可见时的观测条件,提出了多颗近似大距星同步定位定向方法。传统大距星对法只能精确定向,且需要已知测站精确坐标;新方法不需要按照天体赤纬和大距时刻进行配对观测,通过观测多颗近似大距星的天顶距和水平角数据即可实现定位定向,选星条件从星位角严格在90°扩展到87°~92°,同等时间内可观测星数增加1倍以上。(4)基于自动观测可同时获取近似等高星天顶距和水平角的特点,在数据处理中提出了方位角零值分位回归法实现同步定位定向。依据测站纬度和天顶距确定零值分位数进行分位回归,观测40颗近似等高星,定位精度优于±0.3″,定向精度优于±0.5″,与普通回归方法相比计算精度提高30%。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相比,天顶距观测精度提高33%,水平角观测精度提高52%,观测效率提高1倍以上。(5)通过增加回归参数,将近似中天、卯酉和等高星数据回归处理方法适用范围扩展至全天区,建立了观测多颗任意星实现精密定位定向的多元回归模型。针对任意星观测精度不一致、高度和方位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数据处理结果不稳健问题,提出了按方位角装箱的非参数—参数两步回归法,有效提高了成果的稳健性。(6)采用多种型号的全站仪作为观测仪器,对本文所提出的新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测量实验,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新方法的计算结果准确可靠,能够满足不同地域各种复杂环境的测量需求。

张策[2](2020)在《自动化地磁偏角倾角绝对测量仪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磁学是一门观测科学,地磁学的研究与应用均依赖于足够精度的地磁场观测数据。鉴于地磁场具有很宽的幅度和频率变化范围,目前采用地磁绝对观测和相对记录两种方式实现对其的有效测量和描述。地磁绝对观测是测量得到地磁场要素的绝对值,地磁相对记录则是连续记录地磁场要素的相对变化。国内外地磁绝对观测基本上采用“FDI”组合测量方式,即使用质子磁力仪测量地磁总强度F的绝对值,使用磁通门经纬仪测量磁偏角D和磁倾角I的绝对值。目前测量地磁偏角和倾角的磁通门经纬仪仍然处于人工观测阶段(在我国地磁台站,1周人工观测2次),不但使得地磁绝对观测的时间分辨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也直接制约无人值守自动化台站的发展并影响地磁观测台网的优化布局,因此自动化地磁绝对观测仪器成为国际地磁观测技术研究的热点。迄今为止,只有德国和比利时研究并取得自动化地磁偏角倾角绝对测量仪的原理样机,我国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也正在开展自动化地磁绝对观测技术研究和仪器研发。本文针对自动化地磁偏角倾角绝对测量仪的关键技术,开展以下研究:(1)自动化地磁偏角倾角绝对测量仪机械结构设计确定自动化地磁偏角倾角绝对测量仪的机械结构,对每个分立模块进行结构设计;基于原型样机对横轴轴系和竖轴轴系进行力学校核,计算轴承应力;确定机构选用的无磁材料类型;使用有限元法对轴系进行回转精度分析,对整机进行振动特性分析。(2)自动化地磁偏角倾角绝对测量仪电气系统设计通过旋转轴系的惯性载荷、重力载荷和摩擦载荷分析,确定驱动装置方式并设计实现;通过角位置测量误差分析确定位置反馈装置方式并设计实现;通过竖轴倾角与测量误差的关系分析确定竖轴补偿的方式并设计实现;通过测量精度分析对磁通门传感器进行选型并实现。(3)寻北装置设计研究寻北装置的方案设计和器件选型。针对地理北标志物进行光路设计,分析正镜对准和反镜对准的光路特点,解决正反镜对准过程中激光射线不在同一水平面的问题。(4)自动化地磁偏角倾角绝对测量仪误差仿真分析与补偿建立自动测量仪误差模型,分析竖轴晃动误差、横轴晃动误差和磁轴不正交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基于传感器模型和“近零测量法”推导磁偏角和磁倾角的误差补偿算法,利用地磁台站实测数据对补偿算法进行验证,确定补偿算法的应用范围和补偿效果。本论文取得我国首台具有国际水平的自动化地磁偏角倾角测量仪实验样机,具体的技术创新成果包括:(1)联合应用纳米级压电电机和高密度光栅码盘,实现精密二维转台角秒级无磁测控。(2)基于传感器输出模型和“近零测量法”提出了磁偏角和磁倾角的多参量误差补偿算法,该算法可消除横轴与磁轴的不正交误差和传感器零点偏移误差,针对测量过程中存在的电机停止误差和竖轴倾斜误差,通过补偿算法予以修正。(3)设计了地理北标志物的结构和光路,使用全反射棱镜和分光镜解决了正镜和反镜对准过程中,激光射线不在同一水平面的问题。

张嘉航[3](2019)在《头盔显示器的光学性能检测方法及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头盔显示器(Helmet Mounted Display,HMD)是一种常用的军用设备,近年来已经开始向民用领域拓展。佩戴该设备后,人眼将直接观察其出射图像,所以其光学性能的缺陷将对使用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造成严重后果。目前对于头盔显示器的检测大多为工序检测,以及检测过程多为检测人员使用仪器目视检测,检测结果缺乏客观性。因此,有必要对头盔显示器的整机光学性能自动检测设备进行研究。本论文首先对头盔显示器的显示原理以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了检测项目。对光轴平行度、相对像倾斜、视场以及畸变等光学参数的自动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制定了设备的总体检测方案。对检测设备各个模块进行了设计,确定了各个器件的参数要求,并且完成了其设计和选型。为了实现光轴平行度、相对像倾斜和视场的自动检测,需要得到检测图像中的十字分划的姿态以及位置坐标。通过阈值分割提取了十字线的位置,使用hough变换拟合得到了直线解析式,从而完成了十字线姿态的检测。为了实现畸变的自动检测,需要提取中心十字的中心坐标以及其刻线长度,和各个边缘检测十字的中心坐标。使用与前述检测项目相同的方式获取了中心十字的坐标以及刻线长度,再通过灰度重心法定位了其余检测十字的中心坐标,完成了畸变的检测。最后在Visual Studio 2010平台下,完成了自动检测软件的编写,实现了检测和保存查询检测数据的功能。设备搭建完成后,进行了检测试验,使用调校完成的头盔显示器检测设备检测了一款智能眼镜型头盔显示器,并将检测结果与其他传统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设备检测功能准确可靠。

张骏[4](2018)在《向心型动态准直太阳模拟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太阳模拟器是一种特定用途的照明设备,可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某一辐照面积上具有一定辐照强度、辐照均匀性、准直角度等特性的太阳辐照,在太阳能电池测试、卫星空间环境模拟以及太阳敏感器的地面试验、测试与精度标定等方面应用广泛。本论文结合近年来太阳模拟器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太阳模拟器的技术背景和研究现状,从技术构成角度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太阳模拟器的基本理论、设计规范、分类结构和技术指标,并针对准直型太阳模拟器的准直光学系统设计,分析了两种常用的准直光路结构,即透射式和反射式准直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一套可四维调整的向心型动态准直太阳模拟器,主要光学技术参数有:有效辐照面直径500mm、准直角2°、辐照强度0.7个太阳常数。论文首先阐述了向心型动态准直太阳模拟器的整体设计方案,然后依次介绍了系统的光学结构设计、机械结构设计、冷却系统设计以及电源及控制系统设计。向心型动态准直太阳模拟器的光学系统主要由氙灯光源、锥轴椭球反光镜、积分匀光器、视场光阑和反射式准直物镜等部件组成。向心型四维调整机构由环形导轨、多级丝杆升降装置和两轴偏摆、俯仰转台构成,用于模拟不同方位、高度和入射角度的太阳辐照。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1)氙灯光源与准直物镜采用独立模块设计,准直物镜可在光阑位置绕光轴相对氙灯光源模块旋转,保证在位置、角度调整的过程中氙灯始终垂直点燃,同时不影响准直光束的出射俯仰角度;2)设计了一套光轴入射方向与出射方向正交的自由曲面三反准直光学系统,使准直光路结构紧凑轻量。最后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研制的向心型动态准直太阳模拟器满足技术指标要求。

杜志强[5](2017)在《太阳模拟器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阳模拟器是空间环境模拟的重要设备,其主要作用是提供近似于真实太阳光谱分布的、均匀稳定的可控辐射源,以满足航天器的热真空试验、卫星姿态部件的测试标定、光学遥感器的环境适应性试验、太阳能光伏发电及材料特性测试等领域的需求。太阳模拟的光学系统主要由光源系统、匀光系统和成像系统组成,其光学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着系统辐照面的辐照度、均匀性、稳定性、光谱分布、辐照面大小及准直角等物理特征和几何特征,而太阳模拟器的研究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系统的提高能量利用率和照明均匀性,这也一直以来是太阳模拟技术研究中的重点。本文围绕太阳模拟器的设计理论及研究方法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根据太阳模拟器的发展历程,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型太阳模拟器的光学设计原理和光学结构的特点,太阳模拟器的光学系统设计中需要同时考虑光能利用率、照明均匀性及成像光束质量等因素,这就必须通过成像光学理论与非成像照明光学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以进一步提高传统太阳模拟器光学性能。文章首先阐述了非成像光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将光学扩展量引入到太阳模拟系统的能量分析过程中,通过对光源、椭球聚光镜及光学元件的光学扩展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了光学扩展量与系统能量利用率的关系,为太阳模拟器的能量利用率的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优化方法。太阳模拟系统的照明均匀性分析是本文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本文在理解基本照明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多通道柯勒照明方式建立了太阳模拟器的均匀照明的模型,并详细分析了照明均匀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可以通过增加透镜数目、减少衍射效应、控制聚光镜的像差三个方面来提高辐照面的均匀性,为太阳模拟器的光学系统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最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研制了准直式太阳模拟器和投影式太阳模拟器,分别详细介绍了太阳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的过程与结果,研制光棒式光学积分器,提高了照明的均匀性,设计了三片式准直光学系统和物方远心投影光学系统,改善了传统同轴式太阳模拟器的光学性能,通过系统仿真分析和实际检测验证了光学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并分析了太阳模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将来太阳模拟器的小型化、高效化、高性能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促进了空间环境模拟技术的发展,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丽[6](2014)在《如何使用DJ6光学经纬仪测水平角》文中研究指明对DJ6光学经纬仪的整平、瞄准、测量方法进行了介绍,从仪器、观测、外在条件方面分析了角度观测误差的主要来源,并总结归纳了使用DJ6光学经纬仪在测量中的注意事项,以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刘凯[7](2012)在《新型光电自准直经纬仪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某型号武器瞄准需要,一种新型光电自准直经纬仪研制任务被委派。光电自准直经纬仪是光机电一体化精密仪器。基于长期对自准直仪、经纬仪的应用以及设计经验,通过对新的实际工作状况的分析,分别对光学自准直系统,电控系统、结构系统做了创新设计。基于CCD测角技术对自准直光学系统进行设计,计算出光学系统的焦距,选择适当的参数,为了使三个光路的光束传输具有同步性,采用光源模块、目测模块、CCD接收模块三条光路共轭的设计方式。对重要光学器件进行选择,运用ZEMAX光学系统设计软件对光路模拟设计及优化,通过对点列图、调质函数图的分析,得到适合工作状况的光学系统。并对经纬仪的自准直精度进行检定。经纬仪自准直精度可达到1”精度。在经纬仪结构设计方面,根据以往自准直经纬仪的设计经验及本次设计的要求,对经纬仪总体结构设计,经纬仪总体尺寸为:233mm×190mm×406mm。根据经纬仪总体尺寸限制以及光学结构设计结果设计镜筒结构。壳体采用整体式结构保证光学透镜相互之间安装的位置精度,各透镜均采用过渡安装方式,可调节横向及纵向的位置,在轴系方面,延续以往横轴轴系的设计,竖轴轴系采用密珠轴系,本论文完成了密珠轴系的密珠排布,并用千分表对竖轴做了轴向、径向晃动的检定。经过检定证明竖轴设计是合理的,论文对经纬仪大身、底座以及外围结构做了重新建模设计,以适应新的设计要求。最后,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本单位自行设计的自准直仪和小角度测量仪对光电自准直经纬仪的主要性能指标:视准轴与横轴的垂直度、横轴与竖轴的垂直度、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差以和望远镜调焦运行误差进行检定,通过实验检定,新型光电自准直经纬仪的设计完全满足项目立项时的要求。

耿磊[8](2012)在《室内测量定位系统测角精度分析及补偿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尺寸坐标测量是大型装备制造及精密工程安装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也是精密测量技术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重大基础装备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尺寸坐标测量日渐重要,室内测量定位系统是分布式网络结构的大尺寸坐标测量系统,它由分布于测量空间的发射站和独立工作的接收器组成,多任务监测大型被测物的各个部件,实时性高,并行性好,并且可通过增加发射站的方式协调测量精度与大空间的矛盾。室内测量定位系统必须实现仪器校准与量值溯源,但目前尚缺乏对测角误差、误差合成与传递方法的研究,也缺乏对校准及补偿方法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室内测量定位系统软件的设计及其应用推广。本文对室内测量定位系统测角精度及补偿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分析系统结构及测量原理的基础上,推导了发射站测角模型,阐述系统测角误差来源并对其进行了评定。利用蒙特卡洛仿真给出空间任意位置发射站的测角误差,获取测量空间内的测角误差分布。研究了测角误差到测点误差的传递模型,并基于单站测角误差,研究了多站情况下的测点误差。2、在研究了经纬仪的检定装置和方法基础上,设计了系统发射站水平角校准装置,设计了分度台与发射站调同轴装置,并研究了调整误差对校准的影响,提出了校准方法和流程,并利用实验装置完成发射站的水平角校准。3、分析了系统标定误差引入的测量误差和校准平台调整造成的校准误差。对标定和测量误差建立了全局控制场,推导了利用全局控制场的多个点补偿测量点的迭代补偿方程,同时提出了利用多个点实时补偿测量点的方法。对于校准误差,提出了补偿方程,研究了利用最小二乘拟合的方法补偿校准平台的调整误差。4、设计了由发射站、接收器、控制场及计算机组成的系统测量架构,研究了分布式架构下各子单元的设计、系统测量原理和标定方法,阐述数据管理方法,并设计了分布式架构下的测量软件。

郝允慧[9](2010)在《小型静态星模拟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星模拟器是卫星控制系统中姿态测量关键部件——星敏感器的地面测试和标定的重要设备。星敏感器地面标定试验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卫星在轨道上的姿态精度。本文的小型静态星模拟器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产生类似真实星空的观测效果,以供星敏感器完成恒星识别、姿态确定。论文提出了一种以分划板为星点板,以冷阴极平面背光板为光源的设计方案,论述了小型静态星模拟器的组成、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对星模拟器准直物镜光学系统、光源供电电路进行了设计。通过对星间角距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对系统精度的分析,为小型静态星模拟器的设计与检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超[10](2009)在《基于电子经纬仪的天文测量系统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文测量是空间大地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可有效满足国家大地网及局部网控制、卫星及航空航天器发射、导弹发射、惯性平台标校、远程火炮精密定向等方面的需求,且工作模式完全自主,抗干扰能力强。本文研制出了一套基于现代测量技术的新型天文测量系统,并在实际作业中广泛应用。文中针对新系统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天文测量理论及方法,编制了相应的智能测量软件,并对大量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得出了肯定的结论;探讨了天文测量中的若干相关问题,并通过对理论及实测结果的分析,给出了合理化建议;对新系统的拓展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并实现了快速天文定向的新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卫星天文授时法,并实现了利用GPS、“北斗”卫星进行天文授时。2.提出并实现了利用计算机内部晶振作为天文测量的时间基准,进行天文守时及时间比对,并对利用原子频标/石英晶振进行长时间天文守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3.提出并实现了利用电子经纬仪取代传统T4光学天文经纬仪,进行一等天文测量的方法和技术,实现了国内外沿用半个多世纪的一等天文测量主设备的更新换代。4.针对新系统的特点,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多星近似等高法同时测定天文经纬度”和“北极星多次时角法测方位角”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实现途径,突破了长期以来天文测量一直采用国外学者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局限。5.应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对电子经纬仪进行了研究开发,实现了系统的自动定向、自动寻星等功能,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和作业效率。6.提出并实现了白天利用测日进行快速定向的方法,并成功实现了其精度的提高。7.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差分方式的恒星识别原理”,可对任意恒星实现识别匹配,基于此,提出并实现了测任意恒星实现快速定向的方法,扩大了天文定向的使用范围。8.研制出了系统全套硬件设备;编制了全套天文测量软件,完成了天文测量内外业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实现了天文测量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记录及成果的实时处理、检核和输出,使测量效率提高十倍。9.对天文测量中各种误差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提高测量精度及作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DJ6-1型光学经纬仪读数光学系统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J6-1型光学经纬仪读数光学系统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动观测的天文大地测量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天文大地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1.2.1 基本星表
        1.2.2 观测仪器
        1.2.3 测量方法
        1.2.4 成果应用
    1.3 研究路线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本理论方法及仿真平台构建
    2.1 参考系和参考框架
        2.1.1 天球参考系和天球参考框架
        2.1.2 地球参考系和地球参考框架
        2.1.3 天球参考系与地球参考系之间的转换
    2.2 时间系统
        2.2.1 常用的时间系统
        2.2.2 时间系统的转换
    2.3 坐标系统
        2.3.1 天球坐标系
        2.3.2 地球坐标系
    2.4 天文定位定向基本原理
        2.4.1 天体视位置计算
        2.4.2 天文定位定向基本公式
        2.4.3 天文定位定向误差分析
    2.5 回归分析基本理论方法
        2.5.1 随机变量
        2.5.2 回归模型
        2.5.3 回归显着性检验
        2.5.4 回归诊断
        2.5.5 回归参数估计方法
    2.6 天文测量数据回归分析仿真平台构建
        2.6.1 计算误差分析
        2.6.2 回归方法选择
        2.6.3 成果精度评定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测多颗近似中天星实现定位定向
    3.1 中天星定位定向基本方法
        3.1.1 纬度测定方法
        3.1.2 经度测定方法
        3.1.3 方位角测定方法
    3.2 近似中天星高度差法测定纬度
        3.2.1 基本原理
        3.2.2 观测天体偏离中天位置引起误差分析
        3.2.3 仿真数据分析
    3.3 近似中天星方位角法测定经度
        3.3.1 偏离中天位置引起误差分析
        3.3.2 多颗子午星测定经度
        3.3.3 多组子午星对测定经度
        3.3.4 仿真数据分析
    3.4 多星中天时角法精密测定天文方位角
        3.4.1 分析变量间关系
        3.4.2 确定回归模型
        3.4.3 确定样本数量
        3.4.4 建立回归方程
        3.4.5 仿真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观测多颗近似大距星实现定位定向
    4.1 大距星定位定向基本方法
        4.1.1 大距位置基本量间关系
        4.1.2 纬度测定方法
        4.1.3 经度测定方法
        4.1.4 方位角测定方法
    4.2 观测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
        4.2.1 时角误差的影响
        4.2.2 方位角误差的影响
        4.2.3 天顶距误差的影响
    4.3 大距星对法测定天文方位角
        4.3.1 大距星对法定向基本原理
        4.3.2 传统大距星对法
        4.3.3 改进的大距星对法
    4.4 多颗近似大距星同步定位定向
        4.4.1 观测方位角同步确定纬度和方位角
        4.4.2 观测天顶距测定经度
        4.4.3 仿真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观测全天区星实现定位定向
    5.1 多颗近似卯酉星同步定位定向
        5.1.1 卯酉星对定位定向基本原理
        5.1.2 近似卯酉星天区范围的确定
        5.1.3 多颗近似卯酉星回归分析定位定向
        5.1.4 仿真数据分析
    5.2 多颗近似等高星同步定位定向
        5.2.1 多星近似等高法同时测定经纬度
        5.2.2 观测方位角同步定位定向
        5.2.3 仿真数据分析
    5.3 多颗任意位置星同步定位定向
        5.3.1 天顶距回归分析
        5.3.2 方位角回归分析
        5.3.3 非参数—参数两步回归
        5.3.4 仿真数据分析
    5.4 自适应天文定位定向算法构想
        5.4.1 确定观测星的天区范围
        5.4.2 确定回归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验证
    6.1 近似中天星观测实验
        6.1.1 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6.1.2 方位角差值与天顶距、赤纬间的相关分析
        6.1.3 方位角组平均值回归分析
        6.1.4 方位角单次观测值回归分析
        6.1.5 多种方法计算方位角结果比较
        6.1.6 经度计算
        6.1.7 纬度计算
    6.2 近似大距星观测实验
        6.2.1 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6.2.2 大距星对法计算方位角
        6.2.3 回归分析计算方位角和经纬度
    6.3 近似等高星观测实验
        6.3.1 传统方法计算结果分析
        6.3.2 天顶距和方位角直接回归结果分析
        6.3.3 粗差数据和时间因素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分析
        6.3.4 观测方位角零值分位回归结果分析
        6.3.5 选择特定方位区间星回归分析
        6.3.6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自动化地磁偏角倾角绝对测量仪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磁偏角和磁倾角的观测原理与发展概况
        1.2.1 地磁场特点及要素
        1.2.2 磁偏角和磁倾角的观测原理
        1.2.3 自动化地磁偏角倾角绝对测量仪发展概况
    1.3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磁绝对观测技术发展动态
    2.1 人工地磁偏角倾角测量仪的发展历史
        2.1.1 早期仪器
        2.1.2 现代仪器
        2.1.3 人工观测存在的不足
    2.2 自动化地磁偏角倾角绝对测量仪研究现状
        2.2.1 比利时
        2.2.2 德国
        2.2.3 中国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测量仪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分析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性能需求分析
    3.2 测量仪整体设计
    3.3 关键技术分析
        3.3.1 技术路线
        3.3.2 技术要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械结构设计
    4.1 整机结构
    4.2 机械结构部件设计
        4.2.1 支撑外框结构设计
        4.2.2 旋转中框结构设计
    4.3 轴系设计
        4.3.1 轴系结构设计
        4.3.2 轴系误差分析
        4.3.3 竖轴轴系的力学校核
        4.3.4 横轴轴系的力学校核
    4.4 材料选择
        4.4.1 材料磁性的类别
        4.4.2 材料磁性测试方法
        4.4.3 材料磁性测试及选型
    4.5 轴系回转精度分析
        4.5.1 竖轴回转精度
        4.5.2 横轴回转精度
    4.6 机械结构振动特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气系统设计
    5.1 驱动装置设计
        5.1.1 载荷理论分析
        5.1.2 驱动装置器件选型
    5.2 位置反馈装置设计
        5.2.1 位置反馈理论分析
        5.2.2 定位器件选型
    5.3 竖轴倾斜补偿装置设计
        5.3.1 竖轴倾斜影响理论分析
        5.3.2 补偿装置选型
    5.4 磁通门传感器
        5.4.1 磁通门传感器需求分析
        5.4.2 传感器选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寻北装置设计
    6.1 寻北装置方案设计
    6.2 光源设计
    6.3 光电探测器设计
        6.3.1 定位精度需求分析
        6.3.2 光电探测器选型
    6.4 光路设计
    6.5 微调装置设计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测量误差分析与补偿
    7.1 测量误差理论分析
        7.1.1 多体系统理论
        7.1.2 坐标系建立
        7.1.3 位置和运动分析
        7.1.4 位置误差和运动误差分析
        7.1.5 定位误差模型
        7.1.6 测量误差模型
    7.2 测量误差仿真
        7.2.1 仿真用变量取值
        7.2.2 竖轴晃动对零值测量误差的影响
        7.2.3 横轴晃动对零值测量误差的影响
        7.2.4 磁轴不正交误差对零值测量误差的影响
        7.2.5 横轴倾斜误差对零值测量误差的影响
    7.3 测量误差补偿
        7.3.1 传感器输出模型建立
        7.3.2 磁偏角的补偿
        7.3.3 磁倾角的补偿
    7.4 误差补偿验证
        7.4.1 验证用数据的准备
        7.4.2 磁偏角补偿验证
        7.4.3 磁倾角补偿验证
        7.4.4 多种误差的补偿验证
        7.4.5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样机测试与观测实验
    8.1 格值和线性度标定实验
        8.1.1 格值和线性度标定
        8.1.2 误差分析
    8.2 自动对标实验
        8.2.1 标志物线性度标定
        8.2.2 自动对标实验
        8.2.3 误差分析
    8.3 地磁偏角倾角观测实验
        8.3.1 台站观测
        8.3.2 误差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总结
    9.1 研究成果
    9.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致谢

(3)头盔显示器的光学性能检测方法及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头盔显示器的简介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头盔显示器的发展
        1.2.2 头盔显示器检测设备发展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2 原理及检测方案设计
    2.1 头盔显示器装置介绍
    2.2 检测项目及原理
        2.2.1 光轴平行度、相对像倾斜和视场检测原理
        2.2.2 畸变检测原理
    2.3 分划图案的设计
        2.3.1 光轴平行度、相对像倾斜和视场检测图案设计
        2.3.2 畸变检测图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及选型
    3.1 双目数码前置镜
        3.1.1 成像镜头
        3.1.2 图像传感器
    3.2 机械结构及工作平台
        3.2.1 夹持件
        3.2.2 六维调整机构
        3.2.3 光学平台
    3.3 接口及电源模块
        3.3.1 数据交换板
        3.3.2 电源及降压模块
    3.4 定标
    3.5 本章小结
4 图像处理算法与系统软件开发
    4.1 自动检测算法
        4.1.1 图像预处理
        4.1.2 图像分割
        4.1.3 目标定位
    4.2 软件开发
    4.3 本章小结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检测功能
    5.2 准确性验证
        5.2.1 光轴平行度
        5.2.2 相对像倾斜
        5.2.3 视场
        5.2.4 畸变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向心型动态准直太阳模拟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太阳模拟器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太阳模拟器的研究现状
        1.2.3 太阳模拟器的新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太阳模拟技术简介
    2.1 太阳辐射理论
        2.1.1 太阳辐射
        2.1.2 太阳辐射光谱
        2.1.3 太阳常数
        2.1.4 太阳张角
    2.2 太阳模拟器分类及结构
        2.2.1 太阳模拟器分类
        2.2.2 太阳模拟器结构
    2.3 太阳模拟器技术指标
    2.4 太阳模拟器设计规范
    2.5 准直型太阳模拟器准直系统设计
        2.5.1 准直系统基本原理
        2.5.2 透射式准直系统设计
        2.5.3 反射式准直系统设计
        2.5.4 准直系统设计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向心型动态准直太阳模拟器方案设计
    3.1 太阳模拟器系统指标和设计方案
        3.1.1 光机系统指标
        3.1.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3.2 光学系统结构设计
        3.2.1 氙灯光源
        3.2.2 锥轴椭球反光镜
        3.2.3 积分匀光器
        3.2.4 视场光阑
        3.2.5 准直系统
    3.3 机械系统结构设计
        3.3.1 环形轨道
        3.3.2 升降装置
        3.3.3 两轴转台
    3.4 冷却系统结构
    3.5 电源及控制系统
        3.5.1 系统电源
        3.5.2 控制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测试与分析
    4.1 系统测试仪器
    4.2 系统测试方法和结果分析
        4.2.1 光学系统
        4.2.2 机械系统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5)太阳模拟器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非成像光学理论
    2.1 非成像光学理论概述
    2.2 非成像光学理论
        2.2.1 能量传输效率
        2.2.2 均匀性计算
        2.2.3 光学扩展量
    2.3 非成像光学在太阳模拟器设计中的应用
        2.3.1 光源的光学扩展量
        2.3.2 光学扩展量与能量利用效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模拟系统的均匀照明理论研究
    3.1 基本照明方式
    3.2 多通道柯勒照明系统
        3.2.1 几何光学分析
        3.2.2 基于标量衍射理论的数值分析
    3.3 照明均匀性影响因素分析
        3.3.1 光学通道数目对光斑均匀性的影响
        3.3.2 菲涅尔数对光斑均匀性的影响
        3.3.3 像差对照明均匀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准直式太阳模拟器研究
    4.1 系统概述
    4.2 光源系统设计
        4.2.1 光源的选择
        4.2.2 椭球反光镜的设计
    4.3 光棒式积分器的设计
    4.4 准直系统的设计
    4.5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影式太阳模拟器研究
    5.1 系统概述
    5.2 光源系统
    5.3 对称式光学积分器的设计
    5.4 投影系统的设计
    5.5 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太阳模拟器的检测方法
    6.1 太阳模拟器的检测方法
        6.1.1 辐照度检测方法
        6.1.2 光谱辐照度检测方法
        6.1.3 辐照不稳定度检测方法
        6.1.4 辐照不均匀度检测方法
        6.1.5 角度特性
    6.2 准直式太阳模拟器性能检测
        6.2.1 光谱辐照度分布检测
        6.2.2 辐照度检测
        6.2.3 辐照度不稳定度检测
        6.2.4 辐照面不均匀度检测
        6.2.5 准直角检测
    6.3 投影式太阳模拟器性能检测
        6.3.1 光谱辐照度检测
        6.3.2 辐照度检测
        6.3.3 辐照度不稳定度检测
        6.3.4 辐照面不均匀度检测
        6.3.5 发散角检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如何使用DJ6光学经纬仪测水平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DJ6光学经纬仪的操作
2 角度观测的误差
3 注意事项

(7)新型光电自准直经纬仪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论文工作的提出及意义
    1.2 光电自准直经纬仪的发展及趋势
    1.3 项目总体规划及主要参与工作
        1.3.1 光学系统设计
        1.3.2 结构设计
        1.3.3 电控部分设计
        1.3.4 主要工作
2.光电经纬仪自准直系统设计
    2.1 光学自准直的原理及分类
        2.1.1 高斯型光学系统
        2.1.2 阿贝型光学系统
        2.1.3 综合型光学系统
    2.2 CCD自准直原理
    2.3 CCD自准直光路设计
        2.3.1 光学指标的设计
        2.3.2 光学器件的选择
    2.4 自准直光学系统优化设计与像质分析
        2.4.1 望远系统
        2.4.2 CCD接收模块
        2.4.3 LED照明模块
    2.5 自准直电控设计
        2.5.1 CCD信号处理单元
        2.5.2 自准直模块系统软件设计
    2.6 CCD自准直系统检定实验
    2.7 本章小结
3.光电经纬仪关键部件结构设计
    3.1 总体结构设计
    3.2 镜筒设计
    3.3 经纬仪竖轴轴系设计
        3.3.1 密珠的排布设计
        3.3.2 钢球的选择
        3.3.3 材料的选择
        3.3.4 轴的检测
    3.4 大身的设计
    3.5 底座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经纬仪检定与数据分析
    4.1 视准轴与横轴的垂直度
    4.2 横轴与竖轴的垂直度
    4.3 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偏差
5.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室内测量定位系统测角精度分析及补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尺寸坐标测量方法及系统
        1.2.1 正交系坐标测量系统
        1.2.2 非正交系坐标测量系统
    1.3 多站式坐标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3.1 多站式坐标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3.2 室内测量定位系统测角精度及补偿研究现状
    1.4 课题意义及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室内测量定位系统测角误差分析
    2.1 概述
    2.2 结构参数
        2.2.1 结构参数选择及优化
        2.2.2 蒙特卡洛仿真分析
    2.3 角度测量精度分析
        2.3.1 角度测量误差源
        2.3.2 测角误差模型
        2.3.3 测角误差仿真分析
    2.4 多站对系统误差的影响
        2.4.1 双站测量系统
        2.4.2 多站测量系统
        2.4.3 布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射站校准方法
    3.1 测角仪器检定方法概述
        3.1.1 经纬仪角度检定装置
        3.1.2 经纬仪水平角检定
        3.1.3 经纬仪垂直角检定
    3.2 发射站校准装置
    3.3 发射站水平角校准
        3.3.1 调整误差
        3.3.2 水平角校准方法
    3.4 发射站垂直角校准
    3.5 发射站校准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误差补偿方法
    4.1 误差补偿方法概述
    4.2 校准误差补偿方法
        4.2.1 最小二乘法
        4.2.2 拟合结果
    4.3 标定误差补偿方法
        4.3.1 数学模型
        4.3.2 补偿模型
        4.3.3 仿真
    4.4 误差补偿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室内测量定位系统架构设计
    5.1 系统测量架构
        5.1.1 系统架构
        5.1.2 软件结构
    5.2 系统标定
        5.2.1 内参数标定
        5.2.2 系统定向
        5.2.3 测量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小型静态星模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星模拟器简介
    1.3 国内外星模拟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星模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第二章 小型静态星模拟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1 星模拟器的模拟对象
    2.2 小型静态星模拟器的组成
    2.3 小型静态星模拟器工作原理
第三章 小型静态星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
    3.1 小型静态星模拟器光学系统特点
    3.2 小型静态星模拟器光学系统参数的确定
    3.3 像质分析
第四章 星模拟器星点分划板及光源的设计
    4.1 星模拟器星点分划板的设计
    4.2 星模拟器光源的设计
第五章 星模拟器检测方法及系统精度分析
    5.1 单星张角和星间角距的测量方法
    5.2 模拟星点几何参数的测量方法
    5.3 光源稳定度的测量方法
    5.4 星间角距精度的分析与计算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电子经纬仪的天文测量系统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及天文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的内容安排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成果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天文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
        2.1 天文测量中的坐标系统
        2.1.1 天文坐标系与大地坐标系
        2.1.2 天球坐标系
        2.1.3 天文导航定位元素及其间的关系式
        2.1.4 天球坐标系间的转换
        2.2 天文测量中的时间系统
        2.2.1 恒星时及太阳时
        2.2.2 地方时与地理经度的关系
        2.2.3 恒星时与平时的实用化算方法
        2.2.4 天文测量中常用的几种时间
        2.3 天体测瞬位置的确定
        2.3.1 大气折射及其改正
        2.3.2 周日光行差改正
        2.3.3 星表、星表系统
        2.3.4 恒星视位置计算
        2.4 天文经纬度及方位角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
        2.4.1 天文经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2.4.2 天文纬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2.4.3 天文方位角测量的基本原理
        2.4.4 传统天文测量方法简介
第二部分 基于电子经纬仪的天文测量系统研究
    第3章 系统总体技术研究
        3.1 系统概述
        3.1.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3.1.2 系统的基本要求
        3.1.3 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3.1.4 主要技术指标
        3.1.5 主要功能及用途
        3.2 软件系统及主要功能
        3.2.1 测前准备子系统
        3.2.2 天文定向子系统
        3.2.3 天文经纬度测量子系统
        3.2.4 天文方位角测量子系统
        3.2.5 成果管理子系统
        3.2.6 系统管理模块
    第4章 卫星天文授时技术研究
        4.1 天文授时技术概述
        4.2 利用GPS进行天文授时
        4.2.1 GPS卫星授时原理
        4.2.2 GPS接收模块输出信息的提取
        4.2.3 利用GPS接收模块实现精确授时
        4.3 利用“北斗”进行天文授时
        4.3.1 “北斗一号”卫星授时原理
        4.3.2 “北斗一号”授时型接收模块输出信息的提取[30]
        4.3.3 利用“北斗一号”授时型接收模块实现精确授时
        4.4 卫星时刻与天文时刻的换算
    第5章 守时及时间比对技术研究
        5.1 天文守时及时间比对技术概述
        5.2 利用计算机进行天文守时
        5.2.1 计算机内部时间特点
        5.2.2 计算机内部高精度时间的提取
        5.2.3 计算机内部时间稳定性分析
        5.3 计算机+卫星计时器实现时间比对及计时
        5.3.1 并行接口接收1PPS实现精确计时
        5.3.2 串行接口接收1PPS实现精确计时
        5.3.3 USB接口接收1PPS实现精确计时
    第6章 基于新型系统的测量方法研究
        6.1 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用于天文测量的研究
        6.1.1 电子经纬仪测角原理简介
        6.1.2 观测数据获取及处理
        6.1.3 精确测瞬时刻确定
        6.1.4 电子经纬仪机载软件研究
        6.2 天文定向及自动寻星
        6.2.1 天文定向
        6.2.2 观测自动寻星
        6.3 多星近似等高法同时测定经纬度
        6.3.1 基本原理
        6.3.2 主要误差处理方法
        6.3.3 观测星表生成
        6.3.4 测量实施方案
        6.3.5 观测数据解算
        6.3.6 实测数据分析
        6.4 北极星多次时角法测量方位角
        6.4.1 观测实施方法
        6.4.2 地面目标天文方位角的计算
        6.4.3 实测数据分析
第三部分 系统的应用研究
    第7章 实际作业成果及分析
        7.1 系统应用概况
        7.2 天文经纬度测量成果精度及分析
        7.2.1 天文经纬度成果精度
        7.2.2 测量结果内符精度分析
        7.2.3 与T4 系统测量成果比较
        7.3 天文方位角测量成果精度及分析
        7.3.1 天文方位角成果精度
        7.3.2 测量结果内符精度分析
        7.3.3 与T4 系统测量成果比较
        7.3.4 天文方位角测量成果的对向检核
        7.3.5 与T4 同步测量成果比较分析
        7.4 多次监测数据比较
        7.5 成果分析小结
    第8章 实际作业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8.1 天文经纬度测量时段数及时段分布
        8.1.1 一等天文经纬度测量时段划分
        8.1.2 二等天文经纬度测量时段划分
        8.1.3 三等及以下天文经纬度测量时段划分
        8.2 天文经纬度测量中各项误差的影响及处理
        8.3 天文方位角测量时段数及时段分布
        8.3.1 天文方位角测量时段划分
        8.3.2 方位角白天测量时段问题
        8.4 天文方位角测量中各项误差的影响及处理
        8.4.1 测站位置误差
        8.4.2 观测时间误差
        8.4.3 观测仪器误差
        8.4.4 回光灯光路偏差
        8.4.5 仪器调焦误差
        8.4.6 大气旁折光差
    第9章 快速定向技术研究
        9.1 白天测日快速定向
        9.1.1 测日定向原理
        9.1.2 测日定向实施方案
        9.1.3 实测数据分析
        9.1.4 太阳位置对测量精度影响的分析
        9.2 任意星快速定向
        9.2.1 定向基本原理
        9.2.2 恒星差分匹配方法
        9.2.3 精确定向的实现
        9.2.4 实测数据分析
        9.2.5 恒星位置选择
    第10章 总结及展望
        10.1 本文工作总结
        10.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四、DJ6-1型光学经纬仪读数光学系统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动观测的天文大地测量新方法研究[D]. 刘新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2]自动化地磁偏角倾角绝对测量仪关键技术研究[D]. 张策.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0(03)
  • [3]头盔显示器的光学性能检测方法及系统研究[D]. 张嘉航.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4]向心型动态准直太阳模拟器技术研究[D]. 张骏. 苏州大学, 2018(01)
  • [5]太阳模拟器理论及应用研究[D]. 杜志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2)
  • [6]如何使用DJ6光学经纬仪测水平角[J]. 李丽. 山西建筑, 2014(06)
  • [7]新型光电自准直经纬仪关键技术研究[D]. 刘凯.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8]室内测量定位系统测角精度分析及补偿方法研究[D]. 耿磊. 天津大学, 2012(07)
  • [9]小型静态星模拟器研究[D]. 郝允慧. 长春理工大学, 2010(08)
  • [10]基于电子经纬仪的天文测量系统及应用研究[D]. 张超.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DJ6-1型光学经纬仪读数光学系统的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