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研发多功能免疫牛奶

上海研发多功能免疫牛奶

一、上海研制开发多功能免疫牛乳(论文文献综述)

马作霖[1](2021)在《乳清粉调节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抗衰老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乳清粉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功能性食品,更是天然安全的抗氧化生物活性物。近年来,我国对乳清粉的研究主要以牛乳清粉为代表,且以乳清粉的提取、组成、结构分析和加工性质等研究为主,对其生物学功能研究未见报道,对不同物种乳清粉的抗衰老功能差异比较研究较少。本文以牛、羊和驴乳清粉为原料,探究了乳清粉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解析了乳清粉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氧化应激、炎症衰老和肠道菌群结构和丰度的影响,构建了利用粪便气味信息实时、无创评价羊乳清粉干预衰老小鼠体内抗衰老作用定性判别模型和体重增长率定量预测模型。以期阐明乳清粉调节衰老机体肠道菌群,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衰老,从而为延缓衰老的作用提供参考,并为降低实验动物的消耗,以及下一步其他动物实验及人体临床实验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牛、羊和驴乳清粉的主要成分。不同乳清粉成分的主要区别为乳清蛋白含量差异较大,羊乳清粉乳清蛋白含量高达15.8g/100g,驴和牛乳清粉分别为10.4g/100g和6.9g/100g。而乳清蛋白主要成分均包括β-乳球蛋白(β-Lg)、α-乳蛋白(α-La)、血清白蛋白(SA)、乳铁蛋白(Lf)。表明不同畜种乳清粉中乳清蛋白含量不同,各种蛋白成分的含量略有差异。仅有驴乳清蛋白中含有较高溶菌酶(Lysozyme,LYS)。不同畜种乳清粉乳糖含量约为70g/100g。(2)阐明了牛、羊和驴乳清粉体内外的抗氧化性。牛、羊和驴乳清粉在2~6mg/m L范围内,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随乳清粉浓度的增高而增强。D-半乳糖制备的衰老小鼠和正常小鼠相比健康体征欠佳,体重增长率为0.356%±0.311,死亡率高达26.7%,血清MDA含量升高和SOD活性下降(P<0.05)。不同浓度牛、羊和驴乳清粉干预后,健康状态明显好转,尤其是羊乳清粉中剂量组小鼠死亡率降至0%,体重增长率(7.282%±0.351)甚至优于VC阳性干预组,而血清MDA含量降低,SOD升高(与Neg Con组对照,P<0.05)。不同物种乳清粉比较,羊乳清粉提高机体血清SOD水平优于牛和驴乳清粉。同一畜种乳清粉中,牛乳清粉高浓度抗氧化性略高于低、中浓度;羊乳清粉三个浓度梯度间差异不显着;驴乳清粉三个浓度梯度与SOD含量呈正比。表明乳清粉体外抗氧化性能力和乳清粉浓度成正比,并可有效降低衰老小鼠体内氧化应激。(3)明确了牛、羊和驴乳清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D-半乳糖衰老小鼠较正常小鼠,胸腺比率和Ig G含量均明显下降,IL-2和IL-6含量明显上升,而且肝组织内出现淤血、渗出和局灶性硬变等损伤,说明衰老机体处于长期慢性炎症状态。不同浓度梯度牛、羊和驴乳清粉均可以使衰老机体胸腺比率升高(P<0.05),Ig G升高(P<0.05),IL-2和IL-6含量下降(P<0.05),表明乳清粉可改善衰老机体肝脏的慢性炎症。但因乳清粉的营养补充,导致肝组织内脂肪变性,且羊乳清粉干预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最为严重。(4)解析了牛、羊和驴乳清粉对衰老肠道菌群结构和丰度的影响。衰老组α指数明显低于其它组。在牛、羊和驴乳清粉处理组中,除羊乳清粉低剂量组和衰老组的肠道菌群结果相近外,其它实验组Observed_species和chao1值均有明显增加,尤其是羊乳清粉中剂量(GWPM)组甚至与VC组结果相近,表明牛、羊和驴乳清粉干预衰老小鼠后,肠道细菌种类明显增多。不同浓度牛、羊和驴乳清粉对各菌群的总体影响以乳酸菌(Lactobacillus,Lac)、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Ste)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优势菌群。干预后乳酸菌丰度明显增高(与衰老组,P<0.05),与VC阳性对照组相近,甚至高于正常对照组。寡养单胞菌,在Neg Con组中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其它组。组间幽门螺杆菌相对丰度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数值上Neg Con组明显高于其它组。表明乳清粉对于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5)探究了牛、羊和驴乳清粉抗衰老机制。不同浓度牛、羊和驴乳清粉抗衰老指标与α指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α指数中chao1、ACE指标与SOD含量呈正相关,表明肠道菌群多样性与机体SOD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其中不同浓度牛、羊和驴乳清粉抗衰老指标与优势菌丰度间关系主要体现为,乳酸菌相对丰度分别与SOD、Ig G和胸腺指数呈正相关,与MDA、IL-2和IL-6呈负相关;寡养单胞菌和相对丰度与乳酸菌趋势恰好相反;而幽门螺杆菌的丰度仅与IL-2和IL-6呈正相关。表明乳清粉改善了肠道菌群中乳酸菌丰度的提高和寡养单胞菌丰度的下降,改善了衰老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免疫,进而促进机体抵抗衰老。(6)利用气味信息结合典则判别分析建立了乳清粉干预效果定性判别模型,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小鼠体重增长率定量预测模型,并通过验证集验证,粪便气味信息与肠道优势菌之间关联性较强(P<0.05)。传感器S7对干预小鼠粪便的响应信号评价IL-2和IL-6具有可行性,显着负相关(P<0.05),MDA与传感器S2、S4、S7和S9呈显着负相关(P<0.05);SOD与传感器S1-S4、S7-S9呈显着正相关(P<0.05)。表明了基于电子鼻气味信息可无损检测小鼠体内衰老指标,可以实现GWP组与对照组干预时间的定性判别及预测小鼠体重增长率。为今后基于气味信息无损评价体内衰老指标提供科学参考。

明晟[2](2021)在《苦瓜山药复合饮料加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苦瓜作为一种药食兼用的蔬菜,自古以来,就被用于医药,治疗消化道溃疡等疾病。苦瓜的种子果实都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苦瓜深加工成苦瓜饮料,苦瓜脯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山药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薯蓣的根茎,全世界约有700种左右,我国就有80余种。山药营养丰富,有降血糖、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还能对肠胃运动功能紊乱起调节作用,进而达到健脾胃的功效。本课题以绿苦瓜和新鲜河南铁棍怀山药为原料,优化和完善了一款苦瓜山药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本课题重点研究苦瓜山药复合饮料中苦瓜汁和山药汁的制备工艺,在研究和优化两种果蔬汁工艺条件后,对两种果蔬汁进一步调配并进行复配稳定剂优化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取7-8成熟嫩苦瓜,清洗去籽后切成0.2cm厚的苦瓜薄片,80℃烫漂2min,待苦瓜片冷却加入0.01%葡萄糖酸锌和0.01%VC以料液比1:4打浆2.5min,后加入1000U/g1:1的果胶酶纤维素酶水解,用四层纱布过滤得到苦瓜汁备用;(2)取新鲜河南铁棍怀山药清洗去皮并切成0.2cm厚的山药薄片,97℃烫漂2min,待冷却后加入3mg/m L壳聚糖、0.4%柠檬酸和0.45%VC护色,加入蒸馏水使料液为比1:4并打浆1.5min,于90℃糊化30min后加入1100U/g真菌α-淀粉酶和1000U/g糖化酶于60℃下水解3h,加入接种量为3%菌种且比例为1:1的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进行发酵,发酵液经过滤得到山药汁;(3)最后调配苦瓜汁和山药汁并加入4.2%的海藻糖和0.5%的β-环糊精,然后加入0.1%羧甲基纤维素、0.2%海藻酸钠和0.1%卡拉胶三样复配稳定剂进行优化,罐装、脱气,灭菌、冷却,形成成品并密封冷藏。本课题研究的苦瓜山药复合饮料,由于山药中淀粉基本被酶解发酵成乳酸,山药多糖和苦瓜皂苷、苦瓜多糖、苦瓜降糖多肽以及苦瓜生物碱、苦瓜黄酮等均具有降血糖的功能,同时经过低聚糖添加剂调味,能将苦瓜的苦味降到最低并呈现一定的甘甜口感,适合大部分人饮用,尤其是糖尿病前期人群。

刁志强[3](2021)在《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发酵豆乳制备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对食品饮料营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大豆不仅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还含有多种特殊的活性成分,因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大豆为原料,研究了豆乳酶解工艺和发酵条件,并对发酵酶解豆乳的贮藏特性和抗氧化特性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开发新型的发酵酶解豆乳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豆浆的酶解条件研究。大豆洗净后,以1:10的比例加入纯化水,每1L水中加入0.03 g食用柠檬酸,煮沸5 min后,捞出沥水。经预煮的大豆加入纯化水,料液比为1:6,在37℃下浸泡4h后,制备豆浆。以水解度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豆浆的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蛋白酶为Novozym 11039中性蛋白酶,添加量为0.2%,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4h,得到的酶解豆浆的风味良好,感官评分达到90.6分,蛋白水解度为12.43%。2.酶解豆浆的发酵条件研究。以感官评分、抗氧化能力及乳酸菌活菌数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豆浆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条件为:豆浆与牛乳配比1:1(v/v),低聚木糖添加量为5%,接入4%发酵乳杆菌grx08及1.5%乳酸菌发酵剂(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39℃下发酵4h,制得的发酵酶解豆乳颜色均匀,有发酵豆乳特有的香气,口感细腻,质地均匀,酸甜适口,感官评分达到90.2分,其抗氧化能力为2.22 mM,乳酸菌活菌数为8.89 log CFU/mL。3.发酵酶解豆乳抗氧化能力评价。利用总抗氧化能力(T-AOC)试剂盒对豆浆、发酵豆乳及发酵酶解豆乳样品的总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发酵酶解豆乳较豆浆及发酵豆乳的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抗氧化能力达到2.23±0.02 mM。4.发酵酶解豆乳贮藏特性研究。根据发酵乳活菌数、抗氧化能力、pH值、酸度、粘度等指标,研究了发酵酶解豆乳的贮藏特性确定了最佳贮藏时间。结果表明,发酵酶解豆乳在4℃最佳贮藏时间为第7 d,此时的感官评价分为92.33分,抗氧化值为2.85 mM,活菌数为9.32 log CFU/mL,酸度为83.01°T,pH为4.6,粘度为1243 cP。5.初步建立发酵酶解豆乳的质量指标。基于3批次产品品质分析结果,从抗氧化能力、感官、理化、微生物、乳酸菌活菌数等方面进行考量,结合国家强制标准指标,建立了发酵酶解豆乳的产品质量标准。

席慧婷[4](2020)在《纳米金粒子-聚吡咯复合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对牛乳中甲醛的检测》文中认为目前常用的甲醛检测方法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耗时长,仪器昂贵和灵敏度差等,需要研制一种简便、经济的甲醛检测方法。本文将聚吡咯材料、纳米金粒子材料和电化学技术联系起来,将纳米金粒子和聚吡咯复合修饰到玻碳电极上制备成AuNPs@PPY/GCE传感器,并将用该传感器对甲醛进行检测,优化制备该传感器过程的参数,探究聚吡咯的大过电位处理对纳米金粒子修饰的影响,使得该传感器有较高的灵敏度。之后用AuNPs@PPY/GCE传感器对甲醛进行检测,解析电化学催化反应过程,优化检测参数,评估该传感器的性能,以及对实际样品中的甲醛进行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电化学扫描的氧化还原峰电流Ip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对AuNPs@PPY/GCE传感器的制备过程进行参数优化,主要是对聚吡咯修饰过程中吡咯聚合的电量和修饰纳米金粒子过程中聚吡咯电极在氯金酸溶液中浸泡的时间进行参数优化。得到当吡咯聚合时电量达到0.001C,PPy/GCE传感器在氯金酸溶液中浸泡100min时,可以使最终AuNPs@PPy/GCE传感器的响应信号达到最佳。通过对AuNPs@PPy/GCE传感器制备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得的传感器进行物理表征,可以发现均有各自独特的物理特征,通过电化学表征可以发现电导率逐步增加,也论证了大过电位处理的必要性。(2)用循环伏安法对AuNPs@PPY/GCE传感器催化甲醛的动态过程进行探索。AuNPs@PPy/GCE传感器对甲醛的检测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得到的优化参数为:初始电位为-0.9V,终止电位为-0.1V,静置时间为0min,沉积时间为120s。在最佳的参数下AuNPs@PPy/GCE传感器对甲醛进行检测,其甲醛浓度与峰电流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且R2=0.997,检出限为:20μmol/L。AuNPs@PPy/GCE传感器对甲醛检测具有较好的特性。甲醇、甲酸、5-羟甲基糠醛、反-2,4-癸二烯醛和正壬醛对该传感器检测甲醛不会产生强烈地干扰。同样修饰条件的五支该传感器对3.3 mmol/L甲醛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7%。4℃充氮保存20天内AuNPs@PPy/GCE传感器对3.3 mmol/L甲醛检测仍在初始值的84%。与其它电化学分析技术相比,本方法具有较为简单的传感器制备方法和相对较低的检出限。(3)AuNPs@PPy/GCE传感器对牛乳中甲醛检测,得到牛乳中甲醛浓度和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测得的峰电流值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且R2=0.991,检出限为0.4mmol/L。

澹台玮[5](2020)在《乳及乳制品中牛羊源性成分的现场LAMP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食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鉴别检测,但是较高的仪器和技术要求限制了其在现场及资源有限的基层实验室中的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具有与PCR类似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但是无需热循环设备并且耐受食品样品抑制剂,更适用于食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现场快速检测。为充分发挥LAMP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优势,本研究以乳及乳制品中牛羊源性成分作为检测对象,从简化模板预处理和建立闭管目视检测方法两方面,研究建立适用于现场的快速检测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羊乳中牛乳成分的直接实时LAMP检测。根据线粒体保守序列选取牛、羊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无需核酸提取的直接实时LAMP技术,用于羊乳中掺入牛乳成分的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LAMP方法特异性好,对牛、羊的检测灵敏度可达0.07pg/μL和0.7pg/μL,在掺假样品中直接实时LAMP技术可检测到掺入1%的牛乳成分。通过对10种市售羊乳制品检测显示,直接实时LAMP方法与经DNA提取的实时LAMP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所建立方法避免了繁杂费时的核酸提取过程,仅对样品简单处理即可直接进行LAMP扩增反应,简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适用于羊乳制品中牛乳成分的现场快速检测。(2)羊乳中牛乳成分的双重LAMP检测。为了提高检测效率,节省时间、试剂和样本,进一步研究建立了基于LAMP扩增产物熔解温度(Tm)差异的双重LAMP检测方法。通过引物设计优化,牛引物扩增产物的Tm值在80℃,羊扩增产物的Tm值在83℃,利用Tm值的差异实现了两种不同动物源性成分的有效区分。该方法特异性好,不需要针对牛、羊源性成分单独进行检测,当体系中存在其中一种或两种都存在时都可将其快速检出,且对其他物种没有交叉反应及假阳性现象的发生,可通过熔解峰的高度值实现对掺假比例的相对定量,成功应用于市售羊乳及其制品的检测。(3)羊乳中牛乳成分的可视化LAMP检测。LAMP技术能够通过荧光目视比色快速鉴别扩增产物,但常用的有机荧光染料稳定性差、斯托克斯(stoke’s)位移小等导致荧光颜色区分不够明显。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核酸分子“光开光”钌(Ⅱ)配合物[Ru(bpy)2(dppz)]2+作为荧光染料,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直观地检测羊乳制品中掺入牛乳成分的可视化LAMP方法。结果显示,将染料[Ru(bpy)2(dppz)]2+在LAMP扩增反应完成后加入,即可通过蓝光投射仪观察判断有无扩增反应发生,当有目标DNA存在时发射出强烈的红色荧光,与激发的蓝光对比明显,目视比色更容易区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在混合样品中可检测羊乳中掺假0.1%牛乳。(4)羊乳中牛乳成分的闭管可视化LAMP检测。由于LAMP反应的高灵敏度,反应后开盖加入[Ru(bpy)2(dppz)]2+染料容易导致气溶胶污染。为了避免污染和高浓度染料直接加入对LAMP扩增反应的抑制作用,进一步设计优化了简单的管内分隔装置。LAMP扩增试剂与检测染料都在反应前加入但相互之间并不接触,待扩增反应完成后再将两者混合产生荧光信号,既实现了高灵敏荧光检测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开盖引起的气溶胶污染问题。通过对扩增检测条件的优化可在40min内特异性的检测出羊乳中掺假0.1%的牛乳。该方法具有快速、直观、低成本、污染风险小等优点,可以为羊奶真实性现场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孙玉雪[6](2019)在《基于组学技术分析山羊乳与牛乳乳清蛋白与脂肪球膜蛋白组成及消化特性》文中提出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对新生哺乳动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同时乳也是成年人膳食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来源。山羊乳与牛乳是我国乳制品行业的主要消费乳源,目前牛乳的产量明显高于羊乳,占据乳品消费市场份额的大部分。随着对山羊乳营养价值及生物学功能了解的加深,山羊乳及其乳制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目前对山羊乳与牛乳中的蛋白质尤其是一些低丰度蛋白质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乳清蛋白与乳脂肪球膜(milk fat globule membrane,MFGM)蛋白虽然只占总乳蛋白的一小部分,但却具有丰富的生物学功能。本文利用定性及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山羊乳与牛乳、山羊初乳与常乳中的乳清蛋白、MFGM蛋白进行了表征,并使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热图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山羊乳与牛乳、山羊初乳与常乳中乳清蛋白、MFGM蛋白的组成及功能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建立婴儿体外消化模型,通过分析胃肠消化过程中山羊初乳与常乳的电位、粒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和乳终消化产物的小肽(MW<10 kDa)组成,考察山羊初乳与常乳的消化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定性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山羊乳与牛乳乳清蛋白、MFGM蛋白的组成及功能特性。在山羊乳与牛乳乳清中共鉴定出417种蛋白,其中的25种蛋白质是两者共有的,258种蛋白质是山羊乳乳清的特异表达蛋白,134种是牛乳乳清的特异表达蛋白。在山羊乳与牛乳MFGM中共鉴定出776种蛋白,其中的427种蛋白是山羊乳MFGM所独有的,183种蛋白是牛乳MFGM独有的,有166种蛋白在两者中都检测到。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山羊乳与牛乳乳清蛋白、MFGM蛋白在蛋白组成、GO功能注释、KEGG通路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2、应用基于iTRAQ同位素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山羊乳与牛乳乳清蛋白、MFGM蛋白进行了定量表征。在山羊乳与牛乳乳清中鉴定到165种有定量信息的蛋白,其中114种为两种乳的乳清差异表达蛋白(差异倍数>1.50或<0.67,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乳清差异表达蛋白主要落入压力反应的生物学过程与补体与凝血级联代谢通路。在山羊乳与牛乳MFGM中有281种蛋白具有定量信息,其中的127种为两种乳的MFGM差异表达蛋白(差异倍数>1.50或<0.67,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MFGM差异表达蛋白含有很多翻译后修饰相关的蛋白,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为胆固醇生物合成过程,主要富集的KEGG通路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内质网蛋白质加工。3、应用定性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山羊初乳与常乳乳清蛋白、MFGM蛋白的组成及功能特性。在山羊初乳与常乳乳清中共鉴定出643种蛋白,其中两者共有195种蛋白,119种蛋白仅在初乳乳清中检测到,329种蛋白仅存在于常乳乳清中。关于MFGM蛋白,在山羊初乳与常乳中共鉴定出734种蛋白,其中149种蛋白是山羊初乳MFGM独有的,191种是常乳MFGM所独有的,两者共有394种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山羊初乳与常乳乳清蛋白、MFGM蛋白在蛋白数量、组成及生物学功能方面存在很大差异。4、应用基于iTRAQ同位素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山羊初乳与常乳乳清蛋白、MFGM蛋白。在山羊初乳与常乳乳清鉴定出有定量信息的165种蛋白质,其中69种蛋白为初乳与常乳的乳清差异表达蛋白(差异倍数>1.50或<0.67,p<0.05)。这些乳清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防御反应的生物学过程、细胞外间隙的细胞成分、酶调节活性的分子功能和补体与凝血级联KEGG通路。在两种乳的MFGM中有定量信息的蛋白有322种,其中68种为初乳与常乳的MFGM差异表达蛋白(差异倍数>1.50或<0.67,p<0.05)。这些MFGM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单组织过程的生物学过程、膜结合细胞器的细胞成分以及碳水化合物衍生物结合的分子功能。5、构建婴儿体外消化模型,考察了消化过程中山羊初乳与常乳的消化特性。初乳的zeta电位值在整个消化过程中都比常乳的低。在十二指肠消化过程中,初乳zeta电位的绝对值从16.63±2.08 mV降至11.80±2.03 mV,而常乳的则先急剧下降后再上升(p<0.05)。初乳比常乳的原始粒径大,消化过程中两种乳的粒径都随着时间增加而减小,并在十二指肠消化的最后30分钟内粒径增加。初乳中很多高分子量蛋白质消化结束时不能被完全水解,初乳消化终产物肽段(<10 kDa)的76.67%源于酪蛋白,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来自β-酪蛋白的肽段;对常乳来说,59.53%的消化终产物肽段(<10 kDa)源于酪蛋白,其中来源于αs1-酪蛋白的肽段位居首位。结果显示山羊初乳与常乳的消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十二指肠消化的过程中。综上,本文对山羊乳与牛乳、山羊初乳与常乳中的乳清蛋白、MFGM蛋白进行了定性蛋白质组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定量蛋白质组学的表征,深入考察了山羊乳与牛乳、山羊初乳与常乳中乳清蛋白、MFGM蛋白的组成及功能特性的差异,对山羊初乳与常乳的体外消化特性也进行了分析。研究数据提供了山羊乳与牛乳、山羊初乳与常乳乳清蛋白、MFGM蛋白全面详尽的信息,为今后深入研究这些蛋白的特定功能奠定基础,也为山羊乳与牛乳在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应用提供有用信息。

吴海浪[7](2019)在《基于病毒样颗粒载体的新型二价高血压疫苗HBcAg-CE12-CQ10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新型二价高血压疫苗的构建目的: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往往需要针对多靶点联合用药,而现有的高血压疫苗仅针对单一治疗靶点。为了研制更具有应用潜力的高血压疫苗,我们将探索构建针对两种不同靶点的新型二价高血压疫苗。方法:将分别来源于人血管紧张素II受体1型和L型钙通道的短肽抗原表位插入经过修饰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 Ag)的免疫优势区,构建重组蛋白。重组蛋白由大肠杆菌系统表达,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表达产物经过包涵体复性和蛋白质纯化等步骤后可获得重组病毒样颗粒HBc Ag-CE12-CQ10。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重组病毒样颗粒HBc Ag-CE12-CQ10的形态结构。另外采用化学偶联技术分别制备针对人血管紧张素II受体1型和L型钙通道的短肽抗原的化学偶联疫苗,分别免疫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分别针对人血管紧张素II受体1型和L型钙通道的单克隆抗体。将重组病毒样颗粒HBc Ag-CE12-CQ10分别与上述单克隆抗体以及商业化的针对HBc Ag的抗体结合,以检测外源表位在重组病毒样颗粒HBc Ag-CE12-CQ10表面的展示情况。结果:构建的重组蛋白可以在大肠杆菌系统中高效表达,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表达产物中。经过包涵体复性和蛋白质纯化后,可以制备得到重组蛋白。并且重组蛋白可自我组装形成直径约30纳米的空心球形病毒样颗粒。分别采用针对人血管紧张素II受体1型和L型钙通道的单克隆抗体以及商业化的针对HBc Ag的抗体与重组病毒样颗粒结合,发现重组病毒样颗粒与针对外源表位的单克隆抗体结合良好,但是与商业化的针对HBc Ag的抗体结合不佳。结论:成功地以HBc Ag病毒样颗粒为基础构建了一种重组病毒样颗粒HBc Ag-CE12-CQ10,这种重组病毒样颗粒能同时良好地展示插入的两种外源表位,有望成为一种新的二价高血压疫苗。第二部分新型二价高血压疫苗的有效性研究目的:我们研制了一种新型二价高血压疫苗,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利用这种疫苗免疫高血压动物模型,以探究二价疫苗的免疫原性,并且探究二价疫苗对于高血压动物模型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地,我们对动物模型给予L-NAME诱导肾脏损伤,以研究二价疫苗对于L-NAME诱导的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在第一个高血压动物模型中,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L-NAME组、L-NAME+Qβ-CQ10疫苗组、L-NAME+Qβ-CE12疫苗组、L-NAME+氨氯地平+缬沙坦组、L-NAME+二价疫苗组。各疫苗组分别于第0、14、28、56、84、98天给予相应疫苗免疫,L-NAME+氨氯地平+缬沙坦组从第14天开始灌胃给予氨氯地平和缬沙坦,对各L-NAME处理组在第84天至112天在其饮用水中添加L-NAME。定期采用无创鼠尾血压计测定各实验动物血压和心率,并且定期通过ELISA测定各实验动物血清中的抗体滴度。实验结束前,通过代谢笼收集动物尿液,测定24小时尿蛋白含量。实验结束后,取动物肾脏进行Masson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动物肾脏病理改变。同时取动物血清样品,测定动物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2)在另一个高血压动物模型中,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Ang II组、Ang II+氨氯地平+缬沙坦组、Ang II+二价疫苗组。Ang II+氨氯地平+缬沙坦组从第14天开始灌胃给予氨氯地平和缬沙坦,疫苗组分别于第0、14、28天给予二价疫苗免疫。各Ang II处理组小鼠于第15天在无菌条件下皮下植入充满Ang II的胶囊给药泵,造成高血压模型。定期检测各实验动物的血压、心率、以及血清中抗体滴度。结果:(1)二价疫苗免疫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后,成功诱导产生了分别针对血管紧张素受体和L型钙通道的特异性抗体,同时二价疫苗免疫有效降低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最大降幅为25mm Hg。并且加强免疫后,二价疫苗引起的降压效应与化学偶联疫苗引起的降压效应相比,血压降幅具有一定优势。(2)在Ang II诱导的高血压小鼠模型,二价疫苗同样诱导产生了分别针对血管紧张素受体和L型钙通道的特异性抗体,同样有效降低了BALB/c小鼠的收缩压,最大降幅为35mm Hg。(3)经过L-NAME处理后,小部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出现了死亡,二价疫苗组大鼠死亡率略微低于L-NAME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二价疫苗能有效减轻L-NAME造成的肾脏纤维化和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此外,二价疫苗也有效缓解了L-NAME造成的血清肌酐、尿素氮、以及24小时尿蛋白水平的升高。结论:二价疫苗能诱导产生分别针对血管紧张素受体和L型钙通道的特异性抗体,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动物模型的血压,相比针对单一靶点的疫苗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二价疫苗能有效减轻L-NAME造成的肾脏损害。第三部分新型二价高血压疫苗的安全性研究目的:我们研制的二价高血压疫苗可诱导产生针对治疗靶点的特异性抗体,并且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动物模型的血压,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评估二价疫苗的安全性。方法:(1)在第二部分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结束前,用超声仪检查各实验动物心功能;这部分实验结束时,分别收集实验动物的心脏、肾脏、肝脏、肺,进行病理染色,观察各组织器官有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另外将肾脏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注意观察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区有无电子致密物沉积。(2)在另一项研究中,将7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三组:即Day 0组、Day 7组、Day 21组。在第0天分别给予各组小鼠200微克二价疫苗皮下免疫,随后于当天处死Day 0组小鼠,第7天处死Day 7组小鼠。第14天给予Day 21组小鼠200微克二价疫苗皮下免疫,于第21天处死Day 21组小鼠。处死小鼠后,分别收集脾脏和血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中淋巴细胞分化情况,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产生的Ig G抗体亚型。(3)分别制备并培养稳定表达h ERG钾离子通道和NaV1.5钠离子通道的HEK293细胞系,利用针对L型钙通道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与上述细胞共孵育,用膜片钳技术检测该单克隆抗体分别对h ERG钾离子通道电流和NaV1.5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心脏超声检测结果显示,二价疫苗不影响动物的心功能。各主要组织器官病理染色没有发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区也没有发现免疫复合物沉积。二价疫苗免疫后,小鼠脾脏中Th1细胞的分化明显降低,Tfh细胞的分化显着增加,并且小鼠血清中主要产生Ig G1型抗体。膜片钳实验结果表明,针对L型钙通道的单克隆抗体对h ERG钾离子通道电流和NaV1.5钠离子通道电流没有明显影响。结论:二价疫苗免疫后,各主要组织器官没有发生明显炎症反应,主要诱导针对治疗靶点的体液免疫应答,并且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较低,总体安全性良好。

邢广良[8](2019)在《乳酸菌-MTG酶共诱导条件下双蛋白乳的凝胶行为及其蛋白体外消化率和抗原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蛋白质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主要营养素之一。单一蛋白来源的食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混合蛋白食品的研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明确提出“以优质动物、植物蛋白为主要营养基料,着力发展双蛋白新型营养健康食品”。本文以优质植物蛋白来源的豆浆和优质动物蛋白来源的牛奶混合后作为营养基质,以乳酸菌联合微生物谷氨酰胺转氨酶(MTG酶)作为“生物凝固剂”发酵制备双蛋白凝胶,并将其命名为“双蛋白生物豆腐”,其兼得植物-动物蛋白互补的营养特征和益生特性。虽然大豆和牛奶的营养价值很高,但二者均含有可引发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蛋白质。通过“生物凝固”方式制备的双蛋白生物豆腐中大豆蛋白和牛奶蛋白的抗原性是否发生变化有待探究。本文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分析乳酸菌联合MTG酶诱导双蛋白乳凝胶过程中蛋白质的凝胶行为,为进一步探索其凝胶机理奠定基础;通过体外胃肠道消化模型,探究MTG酶的添加对双蛋白生物豆腐中蛋白质生物利用率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经乳酸菌、MTG酶或两者联用处理的大豆蛋白及牛奶蛋白中的β-乳球蛋白的抗原性进行分析,同时探讨抗原性变化与蛋白质结构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乳酸菌联合MTG酶对双蛋白乳凝胶行为的影响通过监测双蛋白乳凝胶过程中的流变学特性得知混合乳仅在MTG酶作用下孵育4 h不能凝乳,仅在乳酸菌作用下能凝乳但储能模量(G’)值显着低于乳酸菌和MTG酶联用时的G’值(P<0.05)且二者联用制备的双蛋白凝胶中蛋白网络结构更加致密。蛋白电泳及质谱结果表明,乳酸菌和MTG酶联合使用能够明显增加蛋白质之间或者之内的共价交联程度,其凝胶过程可分为三步:首先大部分大豆蛋白的7S和11S酸性亚基先被MTG酶交联,该阶段体系内pH值变化不明显;随后,所有7S亚基、11S酸性亚基以及牛奶蛋白中部分β-CN和κ-CN亚基被交联,这期间乳酸菌开始产酸,蛋白质表面负电荷逐渐被中和;最后,除部分11S碱性亚基及部分酪蛋白、乳清蛋白亚基外,绝大多数的蛋白亚基均被交联,蛋白表面的负电荷为零,蛋白网络结构形成。整体而言,经过4h孵育,双蛋白凝胶中包含所有的7S蛋白亚基,11S酸性蛋白亚基(A1a,A1b,A2,A3 及 A4)和部分 11S 碱性蛋白亚基(B1a)、αs1-CN、αs2-CN、β-CN、κ-CN及β-LG。在混合体系中,大豆蛋白相比牛奶蛋白而言更容易被MTG酶交联,这与大豆蛋白氨基酸序列中赖氨酸和谷氨酰胺含量相对较高有关。2.MTG酶的添加对双蛋白生物豆腐中蛋白质生物利用率的影响添加MTG酶会显着影响生物豆腐消化过程中蛋白质的水解程度,其可溶性蛋白含量、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水解度、小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均低于未添加MTG酶组,但其蛋白颗粒的粒径分布在各消化阶段均显着高于不添加MTG酶的生物豆腐(P<0.05)。这些结果证实MTG酶的添加使大豆蛋白和牛奶蛋白抵抗胃肠道消化酶水解的能力增强,这对于增加饱腹感、控制能量摄入的饮食模式或许具有积极影响。3.双蛋白生物豆腐中大豆蛋白和β-乳球蛋白抗原性的研究以豆浆、牛奶以及豆浆牛奶混合乳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比较MTG酶、乳酸菌以及两者联合使用时对各体系中大豆蛋白和β-乳球蛋白(β-LG)抗原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经过体外消化后过敏原蛋白的抗原性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在豆浆或牛奶的单一体系还是混合乳体系,相比于单独使用乳酸菌或单独使用MTG酶而言,乳酸菌和MTG酶联合使用更有利于降低大豆蛋白及β-LG的抗原性,特别是在混合乳体系内,降低效果尤为显着。胃肠道消化期间,经MTG酶交联后大豆蛋白的抗原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β-LG的抗原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总的来说,添加乳酸菌和MTG酶制备的双蛋白生物豆腐中大豆蛋白及β-LG的抗原性在消化前后均表现出最低值,这为开发低致敏性的大豆牛奶制品提供理论支撑。4.乳酸菌联合MTG酶改性对过敏原蛋白结构的影响及抗原表位预测与验证在豆浆、牛奶及其混合乳体系中,与单独使用乳酸菌或MTG酶的样品组相比,二者联用可使体系内粒子的平均粒径显着增大(P<0.05),Zeta-电位绝对值显着降低(P<0.05)且游离巯基含量也明显下降。MTG酶的交联作用可以改变大豆蛋白和牛奶蛋白的二、三级结构,使α-螺旋含量占比升高,而无规则卷曲结构占比量下降,从而使蛋白结构趋向于有序,蛋白表面疏水性降低。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出β-伴大豆球蛋白α亚基和β-LG潜在的抗原表位,与现有研究报道的抗原表位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预测得到的抗原表位能被MTG酶交联起来,这可能是导致过敏蛋白抗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葛攀玮[9](2019)在《构建基于RBL肥大细胞的电化学细胞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的过敏原蛋白》文中研究表明食品过敏是一种发生频率高,范围广且反应严重的疾病,过敏反应包括皮肤、呼吸系统、神经中枢系统、肠胃系统等,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会带来生命危险。现行的检测方法大多通过对蛋白质和核酸的检测来间接评价食品过敏原,检测结果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细胞传感技术以机体免疫系统中的活细胞作为传感介质,相比其他常规的检测方法,细胞传感技术的灵敏性更好且专一性高。本文针对食品中的过敏原蛋白构建三种基于肥大细胞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结果准确可靠的电化学细胞传感器,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过敏原蛋白。以期为食品过敏原的检测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检测花生过敏原蛋白Arah2,选用浓度为0.40mg/mL纳米金和1.00mg/mL纳米磁珠对工作电极(磁性玻碳电极)进行修饰,构建基于三电极的RBL肥大细胞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的电流信号与细胞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确定最优细胞浓度为1×107个/mL。磁性玻碳电极表面阻抗值(Ret)与花生过敏蛋白Arah2的浓度成正比,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2至0.10 ng/mL,相关系数为0.996,检测限为8.00 pg/mL;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RBL肥大细胞内Ca2+水平检测的结果,证实了 RBL肥大细胞电化学传感器检测结果的可靠性。(2)为检测牛乳中的酪蛋白,同时为提高检测设备的便携性与移动性,简化检测设备后处理的操作,设计制备了基于纤维素纸的纸芯片作为检测平台。选用浓度为7.00 mg/mL碳纳米纤维和3.00 mg/mL石墨烯纳米片对纸芯片的工作电极进行修饰,构建基于RBL肥大细胞的电化学纸芯片传感器,该纸芯片传感器与细胞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确定最优细胞浓度为1×107个/mL。检测酪蛋白时,纸芯片的峰电流值(Ip值)与酪蛋白浓度成反比,其线性范围为0.10至1.00 μg/mL,相关系数为0.996,检测限为0.03μg/mL。电化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与ELISA测定结果相互验证,与扫描电镜、透射电镜,RBL肥大细胞内Ca2+水平检测的结果相符,验证了基于RBL肥大细胞的电化学纸芯片传感器用于评价牛乳中酪蛋白的可行性。(3)为更好地模拟体内过敏环境,降低试验成本,以化合物48/80(Conpound48/80,以下简写C48/80)作为检测目标物,选用浓度为6.00 mg/mL的二硫化钼和2 mmol/mL的氯金酸对纸芯片的工作电极进行修饰,将RBL肥大细胞与B细胞共培养,构建基于细胞共培养体系的电化学纸芯片传感器,该纸芯片传感器与细胞数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确定最优细胞浓度为1×107个/mL。试验结果显示,纸芯片的电流值与C48/80浓度成反比,其线性范围为0.02至0.10 ng/mL,相关系数为0.991,检测限为0.21 ng/mL。纸芯片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与扫描电镜、透射电镜,RBL肥大细胞内Ca2+水平检测的结果相符,说明所构建的纸芯片传感器能够用于定量检测C48/80。综上,本文针对食品过敏原以RBL肥大细胞为传感元件,结合电化学、微流控纸芯片等技术构建三种新颖、灵敏、高特异性的电化学细胞传感器,并用于食品过敏原的检测,为食品过敏原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张颖[10](2019)在《基于β-乳球蛋白的牛羊乳区别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羊乳及牛乳是两种重要的乳源,与牛乳相比,羊乳脂肪球较小,干物质含量较高,致敏性低,酪蛋白和清蛋白比例更接近人体,更利于人体消化吸收。由于羊的泌乳量小,养殖规模不大,易受到资源及季节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羊乳的生产成本较牛乳高,致使部分商家向羊乳中掺入牛乳,损害消费者利益,干扰正常的羊乳产品市场,亟待建立快速可靠的区别检测技术。本课题通过两种电泳法研究分析牛羊乳蛋白质的差异性,以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为检测对象,制备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基于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建立酶法及胶体金标记层析法进行牛羊乳的区别检测。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牛羊乳β-LG的分离制备。采用HCl法沉淀酪蛋白得出1.0mol/L HCl获得的清蛋白含量高,电泳显示酪蛋白沉淀完全。确定了酸法分离乳清中β-LG最佳pH条件,牛乳pH3.9,羊乳pH 3.3。柠檬酸法比盐酸分离牛羊乳β-LG的蛋白得率增加了20%以上。在SDS-PAGE条件下,牛羊乳β-LG条带只有一个。但在非变性电泳条件下,牛乳β-LG条带2个,处于条带最下方;而羊乳中只有一条β-LG条带,位于中间位置。因此以β-LG作为特征目标蛋白,来鉴别牛羊乳。(2)牛β-LG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应用。牛β-LG免疫兔子,四免后测得血清效价达到1:20000,获得抗血清。Protein A亲和色谱纯化后,抗体纯度达到90%以上,抗体效价为1:102400,抗体无明显交叉反应,特异性好,可以用于后续的实验。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析羊乳中掺入牛乳。确定了β-LG最佳包被浓度为1:320mg/mL,羊乳中掺入脱脂牛乳最低检出量为3.5%,板内变异系数(CV)小于5%,可有效地区别牛羊乳。建立了3种基于多克隆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法。标记胶体金的最适pH值为8.0,最佳蛋白标记量为10μL。试纸条组装选择玻璃纤维素膜VL68做为金标垫,硝酸纤维素膜Sarteries CN 95作为NC膜。夹心法试纸条T线和C线用6μL,1mg/mL的β-LG-IgG和羊抗兔,可检出牛乳最低掺入量为5%。竞争法β-LG的包被量与夹心法相同,牛乳最低检出掺入量10%。双联法试纸条,在夹心法基础上增加α-CN-IgG包被检测线,可检出的牛乳最低掺入量仍为5%。在市售样本检测中,双联试纸条可避免因β-LG变性引起的假阳性,结果更加稳定。(3)牛β-LG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应用。牛β-LG免疫小鼠,取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6株杂交瘤抗体分泌阳性细胞,分别为1B9、2D3、3A8、4G7、5E4和5F12,小鼠腹水制备单抗。其抗体效价均在1:10000以上,交叉反应小,特异性高。胶体金标记单抗后效价为1:1.28×105,用于建立夹心法免疫层析试纸条。优化试验条件后,用6μL,0.5mg/mL的β-LG-IgG和二抗分别包被T线和C线,可检出牛乳最低掺入量为2%,该试纸条的检测限低,特异性高,检测结果可靠稳定。牛羊乳的β-LG结构和免疫原性有差异,基于此建立免疫学检测方法用于羊乳中掺入牛乳,基于单克隆抗体的夹心法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方法稳定,检测速度快,交叉反应小,检测限低,适用于大规模样本的现场快速检测。

二、上海研制开发多功能免疫牛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研制开发多功能免疫牛乳(论文提纲范文)

(1)乳清粉调节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抗衰老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老龄化与氧化应激
    1.3 炎症衰老
    1.4 老龄化和肠道菌群的关系
        1.4.1 老龄人群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
        1.4.2 氧化应激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1.4.3 炎症衰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1.4.4 衰老与肠道菌群中常见优势菌的关系
        1.4.4.1 乳酸菌
        1.4.4.2 寡养单胞菌
        1.4.4.3 幽门螺杆菌
        1.4.5 肠道菌群影响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功能
    1.5 乳清粉
        1.5.1 乳清粉主要成分
        1.5.2 乳清粉的抗氧化性
        1.5.3 增强免疫作用
    1.6 衰老动物模型
    1.7 利用粪便中挥发物气味信息无损评价羊乳清粉功能性的研究
        1.7.1 粪便挥发性代谢物质鉴别研究现状
        1.7.2 电子鼻技术在食品功能体内功效评价中的应用
    1.8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9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乳清粉体内外抗氧化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1 试验材料
        2.1.1.2 试剂与设备
        2.1.2 试验方法
        2.1.2.1 非脱盐乳清粉的制备
        2.1.2.2 乳清粉主成分分析
        2.1.2.3 SDS-PAGE电泳分析乳清蛋白的组成
        2.1.2.4 乳清粉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1.2.5 衰老小鼠模型制备
        2.1.2.6 体重增长率
        2.1.2.7 血清中SOD活力
        2.1.2.8 血清中MDA含量
        2.1.2.9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乳清粉主成分分析
        2.2.2 乳清蛋白主要成分分析
        2.2.3 乳清粉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2.4 乳清粉对衰老小鼠健康体征的影响
        2.2.4.1 小鼠死亡率
        2.2.4.2 小鼠生长状态
        2.2.5 小鼠体重增长率的变化
        2.2.6 小鼠血清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
    2.3 讨论
        2.3.1 乳清粉主要成分
        2.3.2 乳清粉体外抗氧化性
        2.3.3 衰老与氧化应激
        2.3.4 乳清粉对D-半乳糖制备衰老小鼠体内抗氧化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乳清粉对衰老小鼠炎症衰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3.1.1.1 试验材料
        3.1.1.2 试剂与设备
        3.1.2 试验方法
        3.1.2.1 衰老小鼠模型制备及实验分组
        3.1.2.2 胸腺指数
        3.1.2.3 脾组织中Ig G、IL-2和IL-6 含量检测
        3.1.2.3.1 脾组织提取液制备过程
        3.1.2.3.2 小鼠脾组织中Ig G含量检测
        3.1.2.3.3 小鼠脾组织中IL-2 含量检测
        3.1.2.3.4 小鼠脾组织中IL-6 含量检测
        3.1.2.4 肝、肾组织石蜡切片制作
        3.1.2.5 HE染色
        3.1.2.6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鼠胸腺指数的变化
        3.2.2 小鼠脾组织中Ig G含量的变化
        3.2.3 小鼠脾组织中IL-2、IL-6 的含量
        3.2.4 衰老小鼠肝组织形态学变化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乳清粉对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丰度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4.1.2 试验方法
        4.1.2.1 提取牛、羊和驴乳清粉干预衰老小鼠肠内容物的基因组DNA及质量控制
        4.1.2.2 细菌16s r RNA基因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4.1.2.2.1 PCR扩增
        4.1.2.2.2 PCR反应体系
        4.1.2.2.3 PCR反应程序
        4.1.2.2.4 PCR产物纯化
        4.1.2.2.5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4.1.3 信息分析
        4.1.3.1 数据质控
        4.1.3.2 OTUs聚类和物种分类分析
        4.1.3.3 信息分析流程
        4.1.3.4 Alpha多样性
        4.1.3.5 Beta多样性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前质量控制
        4.2.2 有效序列
        4.2.3 物种多样性曲线
        4.2.3.1 稀释曲线
        4.2.3.2 等级聚类曲线分析
        4.2.4 多样本比较分析
        4.2.4.1 PCo A分析
        4.2.5 不同浓度牛、羊乳清粉对衰老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Alpha多样性数)
        4.2.6 不同浓度牛、羊乳清粉对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影响
        4.2.6.1 总体肠道菌群物种相对丰度
        4.2.7 不同浓度牛、羊和驴乳清粉抗衰老指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分析
        4.2.7.1 不同浓度牛、羊和驴乳清粉抗衰老指标与α指数相关性分析
        4.2.7.2 不同浓度牛、羊和驴乳清粉抗衰老指标与肠道优势菌群相关性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利用小鼠粪便中挥发物气味信息评价羊乳清粉功能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1.2 试验方法
        5.1.2.1 衰老小鼠模型制备
        5.1.2.2 实验分组
        5.1.2.3 电子鼻及其检测条件
        5.1.2.4 结果判别与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羊乳清粉干预衰老小鼠粪便电子鼻传感器响应特征曲线
        5.2.2 电子鼻信号与小鼠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5.2.3 基于粪便的电子鼻响应信号对羊乳清粉干预效果评价
        5.2.3.1 定性识别羊乳清粉干预不同时间
        5.2.3.2 定性判别不同干预物作用效果
        5.2.3.3 电子鼻对不同干预小鼠体重增长率的定量预测
    5.3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导师简介

(2)苦瓜山药复合饮料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苦瓜概述
        1.1.1 苦瓜的化学组成
        1.1.2 苦瓜的功能性成分
        1.1.3 苦瓜开发利用现状
    1.2 山药概述
        1.2.1 山药的化学组成
        1.2.2 山药的功能性成分
        1.2.3 山药研究现状
    1.3 苦瓜复合饮料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酶水解苦瓜汁的制备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苦瓜饮料加工工艺流程
        2.2.2 苦瓜打浆条件的测定
        2.2.3 苦瓜汁护色条件的测定
        2.2.4 苦瓜汁酶解条件的测定
    2.3 理化指标的检测
        2.3.1 苦瓜汁中VC的测定
        2.3.2 苦瓜皂苷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打浆条件对苦瓜汁稳定性的影响
        2.4.2 加工条件对苦瓜色泽的影响
        2.4.3 响应面分析
        2.4.4 苦瓜酶解工艺优化结果
        2.4.5 响应面分析
3 发酵山药汁的制备
    3.1 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原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山药饮料加工工艺流程
        3.2.2 山药打浆条件的测定
        3.2.3 山药汁护色条件的测定
        3.2.4 山药汁酶解条件的测定
        3.2.5 山药汁酶解时间的测定
        3.2.6 山药汁发酵条件的测定
    3.3 山药理化指标检测
        3.3.1 山药非淀粉多糖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山药打浆工艺优化结果
        3.4.2 山药护色工艺优化结果
        3.4.3 山药酶解工艺优化结果
        3.4.4 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结果
4 苦瓜山药汁复合饮料的研制
    4.1 材料与试剂
        4.1.1 实验原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复合饮料加工工艺流程
        4.2.2 苦瓜山药复合饮料调配比例的确定
        4.2.3 苦瓜山药复合饮料稳定剂比例的确定
    4.3 复合饮料中理化指标检测
        4.3.1 苦瓜山药复合饮料中还原糖的测定
        4.3.2 苦瓜山药复合饮料酸度的测定
        4.3.3 苦瓜山药复合饮料总蛋白的测定
        4.3.4 苦瓜山药复合饮料中锌含量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调配工艺优化结果
        4.4.2 稳定性工艺优化结果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发酵豆乳制备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大豆
        1.1.1 大豆概述
        1.1.2 大豆的应用
        1.1.3 大豆的营养价值
        1.1.4 大豆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1.2 乳酸菌概述
        1.2.1 乳酸菌的分类
        1.2.2 乳酸菌的益生特性
    1.3 发酵豆乳
        1.3.1 发酵豆乳概述
        1.3.2 发酵豆乳的功能特性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豆浆酶解条件的优化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豆浆的制备
        2.3.2 豆浆的酶解工艺优化
        2.3.3 感官评价
        2.3.4 蛋白质水解度的测定
        2.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蛋白酶种类对豆浆品质的影响
        2.4.2 蛋白酶添加量对豆浆品质的影响
        2.4.3 酶解时间对豆浆品质的影响
        2.4.4 酶解温度对豆浆品质的影响
        2.4.5 豆浆酶解的响应面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发酵酶解豆乳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菌种活化
        3.3.2 发酵酶解豆乳的制备工艺流程
        3.3.3 发酵酶解豆乳的发酵工艺优化
        3.3.4 发酵酶解豆乳的感官评价方法
        3.3.5 发酵酶解豆乳的理化指标
        3.3.6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发酵酶解豆乳香气物质成分
        3.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复合发酵剂菌种配比优化
        3.4.2 酶解豆乳与牛乳配比优化
        3.4.3 发酵温度对发酵酶解豆乳品质的影响
        3.4.4 发酵时间对发酵酶解豆乳品质的影响
        3.4.5 低聚木糖添加量对发酵酶解豆乳品质的影响
        3.4.6 发酵酶解豆乳响应面的设计和实验
        3.4.7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发酵酶解豆乳香气物质成分
    3.5 小结
第四章 发酵酶解豆乳抗氧化及贮藏特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酶解豆乳的制备
        4.3.2 发酵酶解豆乳的制备
        4.3.3 发酵酶解豆乳的感官评价
        4.3.4 抗氧化特性研究
        4.3.5 贮藏特性研究
        4.3.6 产品品质评价
        4.3.7 建立发酵酶解豆乳的产品质量标准
        4.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产品抗氧化特性指标
        4.4.2 贮藏期间酸度和pH的变化
        4.4.3 贮藏期间活菌数的变化
        4.4.4 贮藏期间感官品质的变化
        4.4.5 贮藏期间粘度的变化
        4.4.6 贮藏期间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4.4.7 产品理化指标
        4.4.8 产品微生物指标
        4.4.9 产品质量指标
    4.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纳米金粒子-聚吡咯复合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对牛乳中甲醛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甲醛检测方法
        1.2.1 甲醛检测常用方法
        1.2.2 牛乳中甲醛检测方法
    1.3 电化学检测方法
        1.3.1 电化学检测常用方法
        1.3.2 电化学传感器
    1.4 电化学催化法
        1.4.1 电化学催化剂的分类
        1.4.2 电化学催化法的应用
    1.5 聚吡咯材料
        1.5.1 聚吡咯合成方法
        1.5.2 聚吡咯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6 纳米金粒子材料
        1.6.1 纳米金粒子的分类
        1.6.2 纳米金粒子的应用
        1.6.3 纳米金粒子和聚吡咯复合的应用
    1.7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第2章 AuNPs@PPy/GCE传感器构建及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AuNPs @PPy/GCE制备
        2.3.2 AuNPs@PPy/GCE制备参数优化
        2.3.3 AuNPs@PPy/GCE制备过程物理表征
        2.3.4 AuNPs@PPy/GCE制备过程电化学表征
        2.3.5 检测方法
        2.3.6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AuNPs@PPy/GCE制备参数优化
        2.4.2 AuNPs@PPy/GCE制备过程物理表征
        2.4.3 AuNPs@PPy/GCE制备过程电化学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uNPs@PPy/GCE传感器检测甲醛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催化甲醛过程研究
        3.3.2 检测参数研究
        3.3.3 检出限研究
        3.3.4 选择性研究
        3.3.5 重现性研究
        3.3.6 稳定性研究
        3.3.7 与其它电化学方法对比
        3.3.8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0 催化甲醛过程研究
        3.4.1 检验参数研究
        3.4.2 检出限
        3.4.3 选择性
        3.4.4 重现性
        3.4.5 稳定性
        3.4.6 与其它电化学方法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uNPs@PPy/GCE传感器对牛乳的检测
    4.1 引言
    4.2 材料和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牛乳中甲醛的预处理
        4.3.2 牛乳样品的检测
        4.3.3 检测方法
        4.3.4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牛乳中甲醛的检测结果
        4.4.2 牛乳中甲醛的检测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缩略语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乳及乳制品中牛羊源性成分的现场LAMP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乳制品掺假
        1.1.1 食品掺假
        1.1.2 乳及乳制品掺假
        1.1.3 乳制品动物源性成分的掺假检测方法
    1.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2.1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概述
        1.2.2 LAMP技术的原理
        1.2.3 LAMP产物判定方法
        1.2.4 LAMP检测技术的评价
        1.2.5 LAMP技术在食品鉴定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目前LAMP技术存在问题
        1.3.3 研究内容
2 羊乳中牛乳成分的直接实时LAMP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试剂
        2.2.1 实验所需材料
        2.2.2 实验所需试剂
        2.2.3 实验所需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DNA的提取与测定
        2.3.2 LAMP引物设计
        2.3.3 LAMP反应体系建立
        2.3.4 直接实时LAMP反应体系建立
        2.3.5 LAMP体系引物特异性实验
        2.3.6 LAMP体系灵敏度实验
        2.3.7 LAMP体系检测限的确定
        2.3.8 LAMP体系稳定性实验
        2.3.9 市售实际样品检测
    2.4 结果与分析
        2.4.1 DNA提取浓度测定
        2.4.2 LAMP方法的可行性
        2.4.3 LAMP体系的引物特异性结果
        2.4.4 LAMP体系对牛、羊乳DNA的灵敏度检测
        2.4.5 直接实时LAMP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优化
        2.4.6 实时LAMP技术对掺假样品检测
        2.4.7 直接实时LAMP技术对掺假样品检测
        2.4.8 市售样品的应用性检测
    2.5 本章小结
3 羊乳中牛乳成分的双重LAMP检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试剂
        3.2.1 实验所需材料
        3.2.2 实验所需试剂
        3.2.3 实验所需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DNA的提取与测定
        3.3.2 LAMP引物设计
        3.3.3 LAMP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优化
        3.3.4 LAMP体系特异性检测
        3.3.5 LAMP体系灵敏度检测
        3.3.6 LAMP体系检测限的确定
        3.3.7 实际样品检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LAMP方法可行性
        3.4.2 LAMP反应体系的优化
        3.4.3 LAMP体系的种属特异性实验
        3.4.4 LAMP体系对牛、羊乳DNA的灵敏度检测
        3.4.5 荧光定量模拟羊乳样品中掺入牛乳最低检测限的确立
        3.4.6 市售样品的应用性检测
    3.5 本章小结
4 羊乳中牛乳成分的可视化LAMP检测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剂
        4.2.1 实验所需材料
        4.2.2 实验所需试剂
        4.2.3 实验所需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DNA的提取
        4.3.2 引物的设计
        4.3.3 可视化LAMP方法建立
        4.3.4 可视化LAMP的特异性实验
        4.3.5 可视化LAMP的灵敏度实验
        4.3.6 可视化LAMP方法的掺假比例检出限
        4.3.7 实际样品检测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4.4.2 可视化LAMP反应体系的优化
        4.4.3 特异性实验
        4.4.4 灵敏度实验
        4.4.5 检出限的确定
        4.4.6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羊乳中牛乳成分的新型闭管可视化LAMP检测
    5.1 引言
    5.2 材料与试剂
        5.2.1 实验所需材料
        5.2.2 实验所需试剂
        5.2.3 实验所需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DNA的提取
        5.3.2 引物的设计
        5.3.3 可视化LAMP方法建立及优化
        5.3.4 可视化LAMP的特异性实验
        5.3.5 可视化LAMP的灵敏度实验
        5.3.6 可视化LAMP方法的掺假比例检出限
        5.3.7 实际样品检测
    5.4 结果与分析
        5.4.1 LAMP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5.4.2 LAMP荧光检测方法体系的优化
        5.4.3 特异性实验
        5.4.4 灵敏度实验
        5.4.5 最低检测限的确定
        5.4.6 实际样品的应用性检测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发明专利

(6)基于组学技术分析山羊乳与牛乳乳清蛋白与脂肪球膜蛋白组成及消化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乳蛋白概述
        1.1.1 酪蛋白
        1.1.2 乳清蛋白
        1.1.3 乳脂肪球膜蛋白
    1.2 蛋白质组学概述
        1.2.1 蛋白质组学
        1.2.2 蛋白质组学技术
        1.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1.3 乳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3.1 乳蛋白质组学
        1.3.2 乳清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3.3 乳脂肪球膜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文研究目的
        1.4.2 本文研究意义
        1.4.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山羊乳与牛乳乳清蛋白/乳脂肪球膜蛋白定性分析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预处理
        2.2.2 蛋白样品酶解
        2.2.3 纳升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2.2.4 Orbitrap超高分辨质谱仪鉴定
        2.2.5 蛋白质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乳清蛋白的鉴定
        2.3.2 乳清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3 乳脂肪球膜蛋白的鉴定
        2.3.4 乳脂肪球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iTRAQ标记定量分析山羊乳与牛乳乳清蛋白/乳脂肪球膜蛋白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预处理
        3.2.2 蛋白样品酶解
        3.2.3 iTRAQ标记
        3.2.4 液质联用分析
        3.2.5 蛋白质的定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乳清蛋白的定量
        3.3.2 乳清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3 乳脂肪球膜蛋白的定量
        3.3.4 乳脂肪球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羊初乳与常乳乳清蛋白/乳脂肪球膜蛋白定性分析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预处理
        4.2.2 蛋白样品酶解
        4.2.3 纳升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4.2.4 Orbitrap超高分辨质谱仪鉴定
        4.2.5 蛋白质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乳清蛋白的鉴定
        4.3.2 乳清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3 乳脂肪球膜蛋白的鉴定
        4.3.4 乳脂肪球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iTRAQ标记定量分析山羊初乳与常乳乳清蛋白/乳脂肪球膜蛋白
    5.1 材料与设备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样品预处理
        5.2.2 蛋白样品酶解
        5.2.3 iTRAQ标记
        5.2.4 液质联用分析
        5.2.5 蛋白质的定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乳清蛋白的定量
        5.3.2 乳清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3.3 乳脂肪球膜蛋白的定量
        5.3.4 乳脂肪球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羊初乳与常乳体外消化特性的研究
    6.1 材料与设备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模拟婴儿体外胃肠消化
        6.2.2 Zeta电位的测定
        6.2.3 粒径的测定
        6.2.4 SDS-PAGE电泳
        6.2.5 肽段的鉴定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山羊初乳与常乳各消化样品Zeta电位的比较
        6.3.2 山羊初乳与常乳各消化样品粒径的比较
        6.3.3 山羊初乳与常乳各消化样品SDS-PAGE电泳结果分析
        6.3.4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肽段鉴定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病毒样颗粒载体的新型二价高血压疫苗HBcAg-CE12-CQ10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新型二价高血压疫苗的构建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新型二价高血压疫苗的有效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附表)
第三部分 新型二价高血压疫苗的安全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附表)
研究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及中文对照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绩
致谢

(8)乳酸菌-MTG酶共诱导条件下双蛋白乳的凝胶行为及其蛋白体外消化率和抗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双蛋白营养工程
        1.1 我国双蛋白战略的提出和发展历程
        1.2 大豆及牛奶的营养价值
        1.2.1 大豆的成分组成及营养价值
        1.2.2 牛奶的成分组成及营养价值
        1.3 双蛋白食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生物豆腐与双蛋白生物豆腐
    2 食物过敏与大豆、牛奶抗原蛋白
        2.1 食品过敏及其免疫学发生机制
        2.2 基于食品过敏原的常见检测方法
        2.3 大豆蛋白主要的过敏原
        2.3.1 β-伴大豆球蛋白(7S)
        2.3.2 大豆球蛋白(11S)
        2.3.3 Gly m Bd 28K
        2.3.4 Gly m Bd 30K(P34)
        2.4 牛奶蛋白主要的过敏原
        2.4.1 α-乳白蛋白
        2.4.2 β-乳球蛋白
        2.4.3 酪蛋白
        2.5 大豆和牛奶中主要过敏原蛋白改性方法研究现状
        2.5.1 热加工处理改性
        2.5.2 超高压改性
        2.5.3 糖基化改性
        2.5.4 微生物发酵改性
        2.5.5 酶法改性
    3 谷氨酰胺转氨酶
        3.1 谷氨酰胺转氨酶作用机制
        3.2 谷氨酰胺转氨酶改性过敏原蛋白的研究
    4 体外胃肠道消化研究进展
        4.1 体外消化模型的分类
        4.1.1 静态消化模型
        4.1.2 动态消化模型
        4.2 体外消化模型在食物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4.2.1 蛋白质体外消化模型的评定指标
        4.2.2 蛋白质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方法
        4.3 蛋白质体外消化模型在过敏原研究中的应用
    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5.1 研究目的意义
        5.2 主要研究内容
        5.2.1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乳酸菌联合MTG酶对双蛋白乳凝胶行为的影响
        5.2.2 MTG酶的添加对双蛋白生物豆腐中蛋白质生物利用率的影响
        5.2.3 双蛋白生物豆腐中大豆蛋白和β-乳球蛋白抗原性的研究
        5.2.4 乳酸菌联合MTG酶改性对过敏原蛋白结构的影响及抗原表位预测与验证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乳酸菌联合MTG酶对双蛋白乳凝胶行为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原料与试剂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豆浆牛奶混合乳的制备
        1.2.2 凝乳过程中混合乳的流变特性测量
        1.2.3 凝乳过程中混合乳的pH测定
        1.2.4 扫描电镜测定双蛋白凝胶的微观结构
        1.2.5 SDS-PAGE
        1.2.6 蛋白电泳凝胶消化和MALDI-TOF-MS分析
        1.2.7 2-DE分析
        1.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乳酸菌及MTG酶对双蛋白乳凝胶过程中流变特性和pH的影响
        2.2 乳酸菌及MTG酶对双蛋白乳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
        2.3 双蛋白乳凝胶过程中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图谱
        2.3.1 乳酸菌、MTG酶单独或联合使用时对蛋白交联的影响
        2.3.2 乳酸菌存在条件下MTG酶用量对双蛋白凝胶中蛋白交联的影响
        2.2.3 MTG酶存在条件下乳酸菌用量对双蛋白凝胶中蛋白交联的影响
        2.4 高分子量蛋白聚合物的成分分析
        2.5 乳酸菌联合MTG酶制备双蛋白凝胶的蛋白质二维电泳图谱
        2.6 乳酸菌和MTG酶制备双蛋白凝胶时蛋白质的凝胶行为变化图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MTG酶的添加对双蛋白生物豆腐中蛋白质生物利用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料与试剂
        1.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双蛋白生物豆腐的制备
        1.2.2 体外消化实验
        1.2.3 粒径分析
        1.2.4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1.2.5 SDS-PAGE
        1.2.6 蛋白质水解度的测定
        1.2.7 蛋白质消化率测定-pH下降法
        1.2.8 小肽含量分析
        1.2.9 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
        1.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各消化阶段的粒径分析
        2.2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3 SDS-PAGE分析
        2.4 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和水解度的测定
        2.5 小肽含量分析
        2.6 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双蛋白生物豆腐中大豆蛋白和β-乳球蛋白抗原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料与试剂
        1.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样品的制备
        1.2.2 pH的测定
        1.2.3 体外消化实验
        1.2.4 SDS-PAGE凝胶电泳
        1.2.5 大豆蛋白抗原性分析
        1.2.6 牛奶β-乳球蛋白抗原性分析
        1.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和讨论
        2.1 孵育期间豆浆、牛奶及其混合乳体系中pH值的变化
        2.2 不同处理后豆浆及豆浆牛奶混合乳体系中蛋白质的电泳图谱
        2.3 不同处理后牛奶及豆浆牛奶混合乳体系中蛋白质的电泳图谱
        2.4 不同处理对豆浆及豆浆牛奶混合乳体系中大豆蛋白抗原性的影响
        2.5 体外消化过程中大豆蛋白抗原性的变化
        2.6 不同处理对牛奶及豆浆牛奶混合乳体系中β-乳球蛋白抗原性的影响
        2.7 体外消化过程中β-乳球蛋白抗原性的变化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乳酸菌联合MTG酶改性对过敏原蛋白结构的影响及抗原表位预测与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料与试剂
        1.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混合乳的制备
        1.2.2 Zeta-电位及平均粒径测定
        1.2.3 FTIR测定
        1.2.4 游离巯基(-SH)含量的测定
        1.2.5 蛋白质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1.2.6 β-伴大豆球蛋白α亚基和β-乳球蛋白抗原性表位的预测分析
        1.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和讨论
        2.1 豆浆、牛奶及其混合乳体系中Zeta-电位及粒子平均粒径的测定
        2.2 FTIR分析
        2.3 游离巯基含量分析
        2.4 蛋白表面疏水性分析
        2.5 抗原表位的预测和比对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全文创新点
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9)构建基于RBL肥大细胞的电化学细胞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的过敏原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过敏
    1.2 食品过敏原
    1.3 食品过敏原的检测方法
        1.3.1 DNA检测方法
        1.3.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4 细胞与电化学技术
        1.4.1 电化学细胞传感器
        1.4.2 细胞传感介质
        1.4.3 纸芯片传感器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RBL肥大细胞的基于三电极电化学传感器检测花生过敏原蛋白Ara h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花生过敏原蛋白Ara h2的提取和纯化
        2.2 试验细胞的制备
        2.3 电极纳米材料表征以及海藻酸钠水凝胶的表征
        2.4 磁性玻碳电极(MGCE)的制备
        2.5 细胞浓度优化与电极表征
        2.6 细胞混合凝胶的扫描电镜观察
        2.7 电化学检测
        2.8 RBL肥大细胞致敏前后的扫描电镜观察
        2.9 RBL肥大细胞致敏前后的透射电镜观察
        2.10 RBL肥大细胞内Ca~(2+)水平检测
        2.11 电化学检测示意图
    3 结果分析
        3.1 花生过敏原蛋白Ara h2的提取和纯化
        3.2 电极纳米材料表征以及纳米材料混合水凝胶的表征
        3.3 电极纳米材料表征以及海藻酸钠水凝胶的表征
        3.4 细胞浓度优化与电极表征
        3.5 细胞凝胶的扫描电镜观察
        3.6 花生蛋白Ara h2电化学检测
        3.7 基于肥大细胞的三电极电化学传感器的特异性检测
        3.8 RBL肥大细胞致敏前后的扫描电镜观察
        3.9 RBL肥大细胞致敏前后的透射电镜观察
        3.10 RBL肥大细胞内Ca~(2+)水平检测
        3.11 ELISA方法与电化学细胞传感器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
        3.12 电化学细胞传感器与其他实验方法的比较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RBL肥大细胞的电化学纸芯片检测牛乳中的酪蛋白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细胞的制备
        2.2 纸芯片的设计和制造
        2.3 纸芯片、细胞/纸芯片及修饰材料的表征
        2.4 CN、CN/GN浓度优化
        2.5 细胞浓度优化及电极表征
        2.6 基于细胞的电化学纸芯片传感器检测牛乳酪蛋白
        2.7 RBL肥大细胞致敏前后的扫描电镜观察
        2.8 RBL肥大细胞致敏前后的透射电镜观察
        2.9 RBL肥大细胞内Ca~(2+)水平检测
        2.10 牛乳中酪蛋白的提取和纯化
        2.11 ELISA方法检测样品中的酪蛋白含量
        2.12 电化学纸芯片的设计制造
    3 结果分析
        3.1 基于RBL肥大细胞的电化学纸芯片的扫描电镜表征
        3.2 电极修饰材料表征
        3.3 CN、CN/GN浓度优化
        3.4 细胞浓度优化及电极表征
        3.5 基于细胞的电化学纸芯片检测酪蛋白
        3.6 基于肥大细胞的电化学纸芯片的特异性检测
        3.7 RBL肥大细胞致敏前后的扫描电镜图和透射电镜图
        3.8 RBL肥大细胞内Ca~(2+)水平检测
        3.9 牛乳中酪蛋白的提取和纯化
        3.10 电化学细胞纸芯片传感器与ELISA方法检测样品中酪蛋白含量的比较
        3.11 基于肥大的电化学纸芯片传感器与其他实验方法的比较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细胞共培养体系的电化学纸芯片传感器检测致敏模型物C48/8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细胞的制备
        2.2 纸芯片修饰材料表征
        2.3 基于细胞共培养体系下纸芯片的表征
        2.4 氯金酸、二硫化氯金酸的电化学浓度优化
        2.5 细胞浓度优化及电极表征
        2.6 基于细胞的电化学纸芯片传感器检测C48/80
        2.7 RBL肥大细胞致敏前后的扫描电镜观察
        2.8 RBL肥大细胞致敏前后的透射电镜观察
        2.9 RBL肥大细胞内Ca~(2+)水平检测
        2.10 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RBL肥大细胞TNF-α分泌量
        2.11 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细胞IL-6分泌量
        2.12 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细胞INF-γ分泌量
        2.13 数据分析
        2.14 基于细胞共培养体系的电化学纸芯片传感器的检测方案
    3 结果分析
        3.1 纸芯片修饰材料表征
        3.2 基于细胞共培养体系电化学纸芯片的扫描电镜表征
        3.3 氯金酸、二硫化钼/氯金酸的电化学浓度优化
        3.4 细胞浓度优化及电极表征
        3.5 基于细胞共培养体系的电化学纸芯片传感器检测C48/80
        3.6 细胞致敏前后的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
        3.7 RBL肥大细胞内Ca~(2+)水平检测
        3.8 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RBL肥大细胞TNF-α分泌量
        3.9 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细胞IL-6分泌量
        3.10 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细胞INF-γ分泌量
    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10)基于β-乳球蛋白的牛羊乳区别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写说明
1 绪论
    1.1 牛羊乳营养价值的概述
        1.1.1 牛乳的营养价值
        1.1.2 羊乳的营养价值
    1.2 牛羊乳中主要物质的比较研究
        1.2.1 牛羊乳中蛋白质的研究
        1.2.2 牛羊乳氨基酸的组成与分析
        1.2.3 牛羊乳脂肪酸的比较
    1.3 牛羊乳蛋白质免疫原性的研究
    1.4 牛羊乳区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4.1 电泳检测技术
        1.4.2 色谱技术
        1.4.3 核磁共振技术
        1.4.4 PCR技术
        1.4.5 牛羊乳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牛羊乳β-乳球蛋白的分离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主要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乳清蛋白的分离
        2.3.2 牛羊乳β-乳球蛋白的分离
        2.3.3 凯氏定氮检测蛋白含量
        2.3.4 凝胶电泳对牛羊乳蛋白质的检测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鲜乳与复原乳蛋白质含量分析
        2.4.2 凝胶电泳对乳清蛋白的检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β-LG多克隆抗体的牛羊乳区别免疫检测技术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主要试剂配制
    3.3 试验方法
        3.3.1 动物饲养及免疫
        3.3.2 多克隆抗体(抗血清)的制备及纯化
        3.3.3 多克隆抗体分析
        3.3.4 间接ELISA法检测羊乳中掺入牛乳方法的建立
        3.3.5 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条件及组装材料的选择
        3.3.6 夹心法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及检测
        3.3.7 竞争法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及检测
        3.3.8 双联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及检测
        3.3.9 牛羊乳混合样品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分析结果
        3.4.2 牛羊乳间接ELISA法区别检测方法建立的结果
        3.4.3 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条件与材料选择结果
        3.4.4 夹心法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及应用结果
        3.4.5 竞争法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及应用结果
        3.4.6 双联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及应用结果
        3.4.7 市售羊乳制品的掺假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β-乳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技术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剂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主要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小鼠免疫程序
        4.3.2 小鼠血清效价的检测
        4.3.3 细胞融合
        4.3.4 骨髓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4.3.5 亚克隆及建株
        4.3.6 单克隆抗体(MAb)的大量制备
        4.3.7 单克隆抗体特性的检测
        4.3.8 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及检测应用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鼠血清效价的测定结果
        4.4.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结果
        4.4.3 单克隆抗体蛋白含量检测结果
        4.4.4 抗体纯度的鉴定结果
        4.4.5 单克隆抗体特性的测定结果
        4.4.6 基于β-LG单克隆抗体的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制备
        4.4.7 单抗隆抗体夹心法试纸条用于牛羊乳掺假样品检测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上海研制开发多功能免疫牛乳(论文参考文献)

  • [1]乳清粉调节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抗衰老作用研究[D]. 马作霖.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苦瓜山药复合饮料加工工艺研究[D]. 明晟.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3]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发酵豆乳制备条件研究[D]. 刁志强. 扬州大学, 2021(04)
  • [4]纳米金粒子-聚吡咯复合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对牛乳中甲醛的检测[D]. 席慧婷. 南昌大学, 2020(01)
  • [5]乳及乳制品中牛羊源性成分的现场LAMP检测方法研究[D]. 澹台玮.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6]基于组学技术分析山羊乳与牛乳乳清蛋白与脂肪球膜蛋白组成及消化特性[D]. 孙玉雪. 吉林大学, 2019(02)
  • [7]基于病毒样颗粒载体的新型二价高血压疫苗HBcAg-CE12-CQ10的研制[D]. 吴海浪.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乳酸菌-MTG酶共诱导条件下双蛋白乳的凝胶行为及其蛋白体外消化率和抗原性的研究[D]. 邢广良.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构建基于RBL肥大细胞的电化学细胞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的过敏原蛋白[D]. 葛攀玮. 扬州大学, 2019(02)
  • [10]基于β-乳球蛋白的牛羊乳区别检测技术研究[D]. 张颖.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9)

标签:;  ;  ;  ;  

上海研发多功能免疫牛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