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剑术崇拜与剑意

唐诗中的剑术崇拜与剑意

一、剑术崇拜与唐诗中的剑意象(论文文献综述)

陈戈[1](2020)在《唐诗中的剑意象研究》文中认为唐诗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研究表明其有着十分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和独特性。此外,唐诗与剑在古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代表性,诗是一种“涵括宇宙”的文学体式;而剑则是与其他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一种人类使用工具,故而二者的结合,无疑是一种文与武之间激烈的碰撞。当前,对唐诗中剑意象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和价值,研究剑意象在唐代诗作中的具体表现,了解剑意象在不同诗人眼中所具有的不同独特性质和文化意义,通过研究诗人对剑器的描写,用剑寓事或以剑寓情,来表达诗人的何种思想感情和经历变化,可以补充完善此领域研究的不足,而且可以“以意明志”,能够映射出剑器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属性,反映剑器对诗人自身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冷兵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本文有如下总结:第一,剑意象其自身具有的独特性和包容性,不但能够融合诗人与剑之间的关系,还能够作为其他学科研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我国体育、文学、史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第二,剑意象代表着谦卑、智慧、优雅、忠诚、善良等象征意义,能够时刻提醒武者始终要以武德为鉴,传播正能量,争取做一个文武双全、刚正不阿,心中有一个正义之心的人;它还象征了人类内心柔软的一部分,那就是情和义,能笔者通过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古典书籍,结合对专家走访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用正确的逻辑思维进行了分析研究。由于唐诗数量众多,研究难度较大,因此在这里选择了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时期唐诗中的剑意象层面进行研究。从纵向上讲,本文从剑与意象之间的传导关系入手,根据剑的形状和使用功能逐步梳理其内在含义。横向上则对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时期唐诗中的剑意象进行比较,就研究方法而言,本文承接前朝,定量分析剑意象在诗中的运用,对唐AI写作剑诗人的数量进行统计和比较,并结合时间,文化背景等因素进一步分析;纵向基于逻辑分析方法,梳理剑由器及意的发展过程;在横向上,将符号无限演绎法作为纬度,并通过语义,语构和语用等方法对剑意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对比不同时期剑与意象之间固有的相似性和差异,基于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更多的阐明剑意象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同时解析其发展背后的根本原因,分析剑意象形成与文化因素的融合,从而获得对剑意象新的认识,加深研究深度,拓展研究接口,为传统体育乃至唐诗研究的广阔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够指导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对待人情世故要有情有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剑意象具有独特而优秀的修身养性功能,可以提高剑术实践技能和文化学习,帮助我们做到文武并茂。第四,剑意象是人类作为生理上的弱势群体与自然对话的象征,由生产力转变为统治力,由统治力再演变为人们心中坚韧不拔、惩恶扬善、锄奸抑恶的代表,它的每一次转变都促进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演变过程也表明剑意象始终是人类手中摆脱困境、扭转乾坤、改变命运的利器,告诉我们要用怜爱、正义、公平来为人处世,与人为善、和平共处才能拥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剑意象的研究对后世体育文学的发展十分重要,其中蕴涵的一些人生哲理,如廉明公正、大公无私多为后世体育文学所延续,在新的社会背景能够为越来越多地体育文学研究做出贡献。

张艳芳[2](2013)在《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发展史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剑术和日本剑道都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瑰宝,在世界上,都受到爱好武术的人的崇拜,同时又在两国人民中广泛开展,有着广泛地群众基础。中国剑术和日本剑道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正是通过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发展史的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剑术和日本剑道都曾面临自己的转型,而日本剑道相对而言转型比较成功。对中国剑术的发展研究,日本的经验值得注意。中国剑术和日本剑道由于两国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导致其发展各有特色,中国剑术重表演多些,从历史上留下的各种对剑舞的描述可知。日本剑道相对而言重实战技击。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中,中国的剑术和日本剑道都努力做出自己的转型。中国剑术发展所急需做的两项工作是:第一,向国际推进的道路上,剑术本身需要有一个质的提升;第二,学生普及方面,如何让学生真正喜爱剑术。日本剑道对传统的改造则是由术至道,由技术与文化结合,形成一种可以提升人修养、丰富人内涵的道的东西。日本剑道在1926年就完成了作为中小学正课的进程,日本学校的剑道发展为日本剑道的发展注入活力。研究日本剑道,取其优点,为中国剑术的发展提供些许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无论是中国的剑术还是日本的剑道,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的文化瑰宝,吸引众多爱好人士不断去研究探索。它们又都是两国人民中广泛开展、备受喜爱的身体运动与文化现象。中日两国历史背景、民族精神与信仰价值观等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但都曾在发展中遇到过相似的问题,如何克服瓶颈,这可以学习日本剑道的高明之处,为我国剑术的发展所用,如果有助于中国剑术的传播、继承、发展,那么对其他武术项目也许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若能推动其发展,那么对我国武术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意义。促进我国武术的继承发展,也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传统文化是培植和涵养民族自尊心的重要依托,这样一来,有利于提升民族自尊心。学习日本剑道的优点,促进中国剑术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敞开胸怀,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一定要组合改造形成有自己本国独特文化的东西。第二,突出武的本质,与健身、寻理趣相结合。第三,发展目标是提升人的修养,丰富人的内涵。第四,中国剑术要有一套有文化内涵的形式与礼节。第五,套路需精简,打练不能再分家。第六,不仅要进入中小学,更需要大学生的普遍参与。第七,中国剑术不再仅是一种打练表演的技术,而上升到一种有完善体系、富有生命力的科学。

武姗[3](2013)在《唐诗中的武术文化》文中认为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中国各种文化的合力滋养,使其彰显出来远远大于本身运动形式的独特魅力。在武术与文学的关系中,文学映射武术、记载武术。或是记载武术史实,或是描写武术神话,抑或是积淀武术理论等,无论纪实或者夸张的描写,都给中国武术的快速发展增添了翅膀。从文学的视角去捕捉武术的内容,对还原真实的武术,增加武术资料的全面性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目前研究唐诗的着作和相关资料已经汗牛充栋,不胜枚举。笔者另辟路数,以《全唐诗》为蓝本,企图通过对这浩荡的诗篇进行武术文化的梳理。经过导师循循善诱的指导,所谓武术文化,笔者认为,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与其并行存在并在不断的丰富着武术文化内容的其他事物,这些与武术有关系的事物,都应属于武术文化的内容。笔者尚且不才浅陋,本文虽名为《唐诗中的武术文化》,却并非包括一个完整的唐诗中所有武术文化体系,笔者尝试过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唐诗中的武术文化体系,但这不仅篇幅过于宏大,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内容交叉重复之处,可以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工程,因此本文只是撷取笔者认为在唐诗中体现的较为重要且较为明显的,并希冀能通过对所研究问题的梳理和加以论述来试图达到以“点”映“面”的效果。但是,本文所分列的研究内容,有着其内在的统一的逻辑关系,仍可独立为一个整体。笔者的着眼点始终紧扣唐诗的视角去发现武术的相关内容,这就与一般研究唐诗或研究武术的学者们的思路可能有所区别。现对其主要内容及其思路做一个简要的说明。文章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选题依据包括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作了简单介绍。正文共五章内容:第一章是关于唐诗中的侠为探究对象。首先是在有关侠的唐诗中总体发现并分析总结出他们所体现的两种不同追求;其次,深入挖掘出唐诗中体现的侠客的具体行为,具体的提炼为九个特征并进行了分别阐述。第二章是关于唐诗中的器械为分析对象。唐朝战争频繁,在唐诗中多有记载,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重点是人与人的较量和器械与器械的较量,器械也是武术文化中相当重要的内容,以往对器械的研究,多是从史籍中的记载所得,除了出现过几个别的诗句来印证的个别情况外,主要针对全唐诗来搜罗器械相关内容的研究尚未出现,而在全唐诗中又发现了大量关于器械的描述。首先,通过查阅资料与全唐诗中体现的器械相结合,统计出全唐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器械名称与各自大致出现的次数;再者,在诗人笔下生动形象的诗句中发现相关器械的制作工艺内容;随后是关于唐诗中的器械武艺为论述对象,笔者共发掘整理了唐诗中的武艺方面的体现包括器械中的弓箭、刀、枪、剑等技艺并做了简单介绍。此外,各种题材和风格的唐诗在不同层面给我们展示了器械丰富的作用,笔者严格依据全唐诗,梳理出了器械体现出来的九种功用。第三章是关于唐诗中的武德为阐述对象。唐诗中的武德内容主要是有两大模块,即军事武德、民间武德。首先主要是介绍了军事武德的相关描述,主要体现了忠和勇两种品质。其次,在民间武术中主要体现出来的是侠这一个特殊群体,又由于侠的特殊性,其相关的精神已经在第一章的具体形象中体现出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因此,在这一部分,笔者把从唐诗中侠客行为中所体现的武德做了简要概括。第四章是关于唐诗中的武舞为研究对象。唐朝时武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其分类更加精细、范围和用途都更加广阔、娱乐性也更强,这在唐诗中有着充分的证明。通过查阅,笔者发现了全唐诗中出现的一共16种武舞名称,并做了分别介绍;其次,对唐诗中体现的武舞工具做了梳理;最后,总结了唐诗中展示出来的武舞功用。第五章是关于唐诗中的功法为探析对象。在功法的种类统计中笔者概述了在唐诗中体现的功法名称,同时又分别归为在道家和佛家两个派系,可见唐朝时各家思想的互相交融与文化的多元化对诗人的影响;另外,在这些不同的功法名称中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很多的相通之处,虽不同名却有着丝丝缕缕的牵绊与源头。而且,通过这些功法的统计与介绍,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古人习练功法运动的目的,乃是养生修心。结语部分,作者根据所梳理出的内容,略作总结了唐诗中武术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内容以及通过本研究对武术发展的启示。

陈可[4](2013)在《唐诗中的刀剑意象研究》文中指出剑与刀,是中国古代冷兵器中的翘楚。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除了自身形制的不断改进,又以其各具风格的特色得到历史的点染、文学的重塑,而逐渐具备了不同的文化含义,成为唐诗中屡屡出现的意象。从先秦至唐前,剑与刀由于冶炼、锻造技术的提升,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又由此种发展,使其在战场和书斋间彼此交替、大显神威。及至唐代,剑彻底完成了意义虚化的过程,于庙堂间担任权级的标识和礼仪的装配,与江湖间则凭借道教的反复渲染和神化而走入了民间心理崇拜。唐刀是当时世界上处于顶尖位置的武器,在有唐一代的战场上充分发挥了其作为兵器的本质作用。在后方的仪礼中,也承担着一定的卫护功能,同时又因着使用的频繁与辨认的方便,而也逐渐具备了分辨等级的意义。唐代之前,剑的意象已经趋于成型,在表达权利身份、尚武精神、功名得建等方面,皆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概念群。而刀则因为于战场中的杀伐而阻挡了意象进程的脚步,仅有零星诗歌体现了稍微深刻的含义。至唐代来临,剑与刀分别达到了各自意象进程中的高峰。初、盛、中、晚各有为数相当的诗人写剑描刀,并且在诗作数量、作者人数方面呈现出了颇有研究价值的状况。唐诗中的剑与刀,在成为代表建功立业的寄托、自身品格的标榜、不得施展的愤懑以及高洁友情的见证方面,现实出了相似却又各具特色的情形。同时,在尚武精神、厌战情绪、衬托抒情主人公形象方面,又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情感趋向。此外,在表达祭奠之情与思归之心时,剑与刀又分别承担了各自的涵义指向。唐诗中的剑与刀之所以在意象负载方面至此高峰,前朝的文化传承与意识积淀是必不可少,但同时,佩剑之风与佩刀之风的因袭,佛道二教对于文人意识、生活的影响,以及差别化的文武身份,都极大地影响了刀剑意象的形成。另外,在刀剑意象的边缘部分,仍有大量值得研究的领域。如作者身份与刀剑书写的关系,唐诗中以剑刀为喻的状况,以及作为道具的剑和作为工具的刀在文本中的反映等等,都呈现出灵动而丰富的异趣。

受志敏[5](2012)在《试论诗歌剑意象之文化心理成因》文中指出剑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使用,有深厚的文化心理原因。剑的文化意义以"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形式影响着后人对剑的认识。剑与道德人格的比附关系,让诗人对剑意象情有独钟。"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理想指向,让诗人借对剑意象的吟咏或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怀。诗人亦有借剑的吟咏达到心理自足的需求。

刘铭[6](2011)在《李开先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开先是明代中期着名的文学家,目前对他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主要是表现在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主要是对李开先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共包括绪论、上编文学编、下编李开先年谱补正和附录绪论,主要对李开先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彰显成绩,指出不足。另外,还对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创新点进行概括性的说明。上编文学编共包括九章,对李开先主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李开先的生平。本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李开先的生平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对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有利于理解其文学作品。第二章,李开先的文学思想。李开先的文学作品众多,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也颇为复杂。本章从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复古而不泥古;强调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提倡南北文学风格的融合和文学贵自然、通俗这五个方面,对李开先的文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并指出了这些文学思想在明代中叶文学思潮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李开先的诗歌创作。李开先的诗歌数量很大,但这一方面却是目前研究最为薄弱的地方,几乎是一片空白。本章主要研究了李开先的时政诗、闲居诗、咏物诗、边塞诗、悼亡诗、赠答诗、送别诗这几种题材类型。通过对这些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李开先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闲居田园的欢喜与忧伤。通过作品我们还欣赏到了李开先诗歌所包孕的艺术魅力,了解到其诗歌在明代中期文学思潮中的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李开先的散文创作。李开先的散文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也颇高。客观地说,其在明代散文史乃至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应当有一席之地。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此的认识还很不足。本章选取了李开先散文中较有文学性和代表性的“序”、“墓志铭”、“传记”、“杂记”四种体裁进行研究,从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李开先对于明中期社会政治弊端的大胆揭露,尤其是其对官场黑暗的鞭辟入里的针砭与暴露,这在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中是不多见的。同时,李开先散文所具有的平易通达,明白晓畅,讲究情趣的艺术特色,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五章,李开先的散曲创作。作为北人,李开先却创作了大量的南曲。本章通过对其存世的散曲套数《述隐·赠对山》、《卧病江皋》、《中麓小令》、《四时悼内》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开先散曲中所表现的忧时伤世的精神,这也是与明中叶主流的文学思潮相适应的。同时,这些散曲中透露的对朋友深厚的友情,对早逝妻子和孩子的浓浓亲情和痛彻心肺的悲情,是那么的真实,又是那么的厚重,让人感受到外表放浪的李开先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第六章,李开先的戏曲创作。李开先的戏曲尤其是传奇《宝剑记》,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本文以“宝剑意象”为坐标,对《宝剑记》的结构艺术与主题进行了阐释。以“渔翁”意象与“梦文学”为切入点,探究了《园林午梦》的主题。分析了明代中叶时代思潮与《打哑禅》的关系,论证了《断发记》为李开先作品。第七章,《词谑》研究。《词谑》包含着李开先关于曲学的理论见解,本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特别是其关于声韵和宾白等方面的认识,有着一定的价值。第八章,《改定元贤传奇》研究。《改定元贤传奇》是李开先主持编订的戏曲选本,本章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这部选本在戏曲理论史上的价值。第九章,李开先年谱补正。本章主要是针对曾远闻和李永祥《李开先年谱》中的一些缺漏和舛误进行了补正。附录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目前出版的《李开先研究资料汇编》的补充;二是对《金瓶梅》作者非李开先或贾三近的考证。

彭雪琴[7](2011)在《六朝诗歌中的服饰意象》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六朝诗歌中的服饰意象的研究,试图揭示六朝人的服饰、生活与文化的历史面貌,揭示六朝人审美观念的发展与变迁,并且从诗歌本位阐发服饰意象的运用对六朝诗歌的缘情倾向及华美、轻艳风格的影响,从新的角度更深入地揭示六朝诗歌的特点,还通过对“罗衣、罗裳”、“长袖、广袖”、“金钗、玉钗”、“香衣、熏衣”等服饰意象的全面研究,试图捋清这些服饰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起源及发生发展的脉络,为文学意象的研究添杯水之功。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六朝之前诗歌中的典型服饰意象,主要对《诗经》和《楚辞》中的服饰意象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二章是六朝诗歌中的服饰意象,共分五节,分别对六朝诗歌中出现的“罗衣”、“罗裳”意象群、“长袖”、“广袖”意象群、“香衣”、“熏衣”意象群、“钗”意象和“巾”意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这些意象发生发展的原因、蕴含的情感和审美意义及对后世诗歌的影响;第三章是服饰意象对六朝诗歌风格的影响,深入阐释众多服饰意象的应用与六朝诗歌缘情倾向的关系,揭示六朝服饰意象的华美与轻艳对六朝华美、轻艳风格的影响。

唐安民[8](2010)在《盛唐咏侠诗意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咏侠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股强音,而盛唐又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所以,盛唐咏侠诗应是一类值得关注的诗歌类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咏侠诗尤其是唐代咏侠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咏侠诗的历史文化层面,而对其文学本体的关注却远远不够,对诗歌文学本体的核心——意象的关注更是欠缺,而一种诗歌类型独特艺术风貌的形成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惯用的意象。鉴于此,本文特选取盛唐咏侠诗的意象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咏侠诗尤其是盛唐咏侠诗已有的研究状况,指出前人在此领域取得的成就和不足;第一章对侠、咏侠诗、意象等论题进行了界定,奠定了本文论述的基础;第二章分析了盛唐咏侠诗的源流、分类及兴盛原因,对研究本体的来龙去脉、存在状况和原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第三章论述盛唐咏侠诗的常用意象群体和重要个体意象。盛唐咏侠诗有五大惯用意象群体:游侠意象群体、兵器意象群体、敌对意象群体、时空意象群体和自然景观意象群体,它们是组建盛唐咏侠诗的基本材料和承载盛唐咏侠诗精神的重要载体。除了这些意象群之外,盛唐咏侠诗中还有许多重要的个体意象,笔者在本章中只选取了出现频率最高的“马”意象作为具象意象的代表,选取极具特色的“气”意象作为抽象意象的代表,探讨了它们在盛唐咏侠诗中大量出现的原因及特殊意义;第四章探讨盛唐咏侠诗意象的复合问题,咏侠诗常用意象在与中一些重要词类搭配后,会生成一些内涵更为丰富的复合意象:盛唐咏侠诗常用意象与动词复合后,其复合意象则呈现出极强的动态和刚性,与数量词复合后则会对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起到凝聚和扩散的作用,从而使之更为强烈,更有波澜;结语部分则总结了本文在盛唐咏侠诗意象这一研究领域上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对盛唐咏侠诗常用意象群体、重要意象个体和意象复合方式的研究,力图从文学本体角度探求盛唐咏侠诗构思、创作以及表情达意规律性,从而有利于读者或研究者能更进一步地从诗歌本质上把握盛唐咏侠诗乃至整个咏侠诗这一富含浩然之气、独具艺术魅力的诗歌类型。

王立[9](2009)在《西方骑士与中国古代的侠——中西方文学共同母题中表现的正义精神》文中研究表明西方文学表现骑士的正义事业多为民族解放,骑士是为广大民众铲除暴君统治者、外敌的英雄,注重强调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念;中国古代侠文学中的正义,带有明显的个体借助为君国建功立业来体现自我价值的趋向。西方的鹰与中国的剑,分别代表欧洲骑士与中国侠的正义精神。古代中国极重"私义"(private justice),是家族或小团伙的道德,未必是社会公理正义。在中国,违法杀人复仇是一种道德实现;在西方,受基督教影响,人的善恶,上帝才是仲裁者,西方骑士的爱情本身就由正义构成,行使正义使命的主要动机即获取女性爱情;而古代中国侠的正义,却要高于情爱,常以牺牲情爱换取正义实现。

李润生[10](2009)在《新词“剑指”的意义及其词汇化的动因》文中研究指明"剑指"是近年来频现于新闻媒体的一个新词,本文对它在语境中的新义进行概括,分析它词汇化的过程,对它词汇化的动因进行阐释。通过这个新词语个案研究,旨在讨论如何从微观方面加强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把文化因素引入词汇化动因的解释之中,以期推进新词语研究和拓展词汇化阐释的思路。

二、剑术崇拜与唐诗中的剑意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剑术崇拜与唐诗中的剑意象(论文提纲范文)

(1)唐诗中的剑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政策对研究的导向性
        1.1.2 传统体育器械文化挖掘整理的必要性
        1.1.3 剑文化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1.1 开辟更多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路径
        2.1.2 拓展武术受众群体,丰富剑术理论学习内容
        2.1.3 促进体育文学理论的发展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2.3 研究思路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意象
        3.1.2 剑意象
    3.2 唐诗中的剑意象研究综述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归纳演绎法
        4.2.3 逻辑分析法
        4.2.4 专家访谈法
5 分析与讨论
    5.1 初唐至晚唐诗中剑意象的形成发展分析
        5.1.1 剑的历史发展背景分析
        5.1.2 剑的历史文献分析
    5.2 初唐至晚唐诗中剑意象之佩剑分析
        5.2.1 佩剑中的具体意象
        5.2.2 佩剑中的抽象意象
    5.3 初唐至晚唐诗中剑意象之舞剑分析
        5.3.1 剑术与剑舞
        5.3.2 剑舞的类别
    5.4 初唐至晚唐诗中剑意象之寓剑分析
        5.4.1 豪侠壮志之剑
        5.4.2 锄奸抑恶之剑
6 结论
    6.1 剑意象对于交叉学科研究的拓展
    6.2 剑意象对于武术发展的贡献及价值
    6.3 剑意象对后世体育文学发展的促进
    6.4 剑意象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发展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比较法
        2.2.4 体验法
3 研究内容
    3.1 古代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的发展与衍变
        3.1.1 初创时期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的发展
        3.1.1.1 初创时期的中国剑术
        3.1.1.2 初创时期的日本剑道
        3.1.1.3 初创时期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主要特点比较
        3.1.2 发展时期的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的发展
        3.1.2.1 发展时期的中国剑术
        3.1.2.2 发展时期的日本剑道
        3.1.2.3 发展时期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的特点比较
        3.1.3 繁荣时期的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的发展
        3.1.3.1 繁荣时期中国剑术发展
        3.1.3.2 此时期的日本的剑技艺
        3.1.3.3 此时期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的特点比较
    3.2 近代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的发展与衍变
        3.2.1 近代中国剑术的发展
        3.2.2 近代日本剑道的发展
        3.2.3 近代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的发展特点比较
    3.3 现代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的发展与衍变
        3.3.1 现代中国剑术的发展
        3.3.2 现代日本剑道的发展
        3.3.3 现代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的发展比较
4 日本剑道对中国剑术发展的启示
    4.1 从历史发展方面看带给中国剑术发展的启示
        4.1.1 社会变革是剑术转型的重要时期
        4.1.2 以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剑术的发展
    4.2 从剑的技术和文化发展方面看带给中国剑术发展的启示
        4.2.1 剑术发展要打练结合形成完整的体系
        4.2.2 剑术练习要完善自己的形式与礼节
        4.2.3 剑术发展需以提升人的修养为目标
        4.2.4 中国剑术要科学全面健康的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唐诗中的武术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意义
        (一) 开拓武术文化研究新视角,丰富武术文化的内容
        (二) 深度发掘武术文化,完善武术研究的可参考资料
        (三) 架起文学与武术研究之桥梁,拓宽武术文化研究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四、 相关概念界定
        (一) 武术文化
        (二) 侠
        (三) 武德
        (四) 武舞
        (五) 功法
第一章 唐诗中的侠
    第一节 唐诗中侠的梦想解读
        一、 儒家“入世”——功名利禄
        二、 道家“出世”——退隐江湖
    第二节 唐诗中侠的形象建构
        一、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二、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
        三、 勇者无畏、奋力报国
        四、 重义为先、轻利轻生
        五、 重诺守信、言行必果
        六、 仁爱之心、侠骨柔情
        七、 斗鸡走马、游治享乐
        八、 恩怨分明、有仇必报
        九、 绮靡奢浮、肆酒嫖娼
第二章 唐诗中的器械
    第一节 唐诗中的器械名称
    第二节 唐诗中的器械工艺
        一、 器械制作的材料
        二、 器械修饰与形状
        三、 器械长度与重量
    第三节 唐诗中的器械武艺
        一、 射艺
        二、 刀艺
        三、 剑艺
        四、 枪艺
    第四节 唐诗中的器械功用
        一、 作战兵器
        二、 行侠工具
        三、 娱乐用品
        四、 随身佩饰
        五、 专门法器
        六、 情感寄托
        七、 权力象征
        八、 赠别礼物
        九、 仪仗用具
第三章 唐诗中的武德
    第一节 唐诗中的军事武德
        一、 忠——根深蒂固的情感指挥
        二、 勇——无所畏惧的内在支撑
    第二节 唐诗中的民间武德
第四章 唐诗中的武舞
    第一节 唐诗中的武舞种类
        一、 武舞的名称统计
        二、 武舞的分别描述
    第二节 唐诗中的武舞工具
    第三节 唐诗中的武舞功用
        一、 歌功颂德
        二、 郊庙祭祀
        三、 耀武扬威
        四、 表演娱乐
第五章 唐诗中的功法
    第一节 唐诗中的功法种类
        一、 唐诗中的道教功法
        二、 唐诗中的佛教功法
    第二节 唐诗中功法的起点与目的
        一、 “静”——功法的逻辑起点
        二、 “养生修心”——功法的最终目的
结语
    一、 唐诗中武术文化所体现的主要内容
        (一) 尚武任侠的时尚标签
        (二) 丰富多彩的器械展示
        (三) 暴力行为的大爱光芒
        (四) 技艺交融的斑斓武舞
        (五) 功法修行的深邃魅力
    二、 唐诗中武术文化对武术发展的启示
        (一) 武术认识方面的“是”与“非”
        (二) 武术道德方面的“知”与“行”
        (三) 武术训练方面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唐诗中的刀剑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化视角中的剑与刀
    第一节 剑与刀的实物发展史
        1. 周代至隋 剑与刀的形制、使用
        2. 唐朝 剑与刀的形制、使用
    第二节 文明的因袭——剑与刀
        1. 唐前 剑与刀的文献记载
        2. 唐代 剑与刀的文献记载
第二章 剑与刀的意象使用及分类解析
    第一节 剑与刀的意象使用状况
        1. 唐前 剑与刀的意象使用
        2. 唐朝 剑与刀的意象使用
    第二节 刀剑意象的分类解析
        1、功业梦想的寄托
        (1) 一剑曾动百万师
        (2)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标榜自我品格
        (1) 长剑揖九野,高冠拂云穹
        (2)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3、志不得偿,渴求重用
        (1) 拔剑增浩叹,扪心还自怜
        (2) 并刀昨夜匣中鸣
        4、友情的纪念册
        (1) 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
        (2) 含情脱佩刀,持以佐贤豪
        5、尚武精神的具象化
        6、剑之悼亡与刀之思归
        (1) 剑之悼亡
        (2) 刀怨与“刀环”
第三章 刀剑意象成因综述
    第一节 佩剑之风与佩刀之风的遗袭
    第二节 佛道合一的文化因素熔铸
        1. 佛家偈诗中的剑与刀
        2. 道家关照下的剑与刀
    第三节 差别化的文武阵营与意象选择
第四章 剑意象与刀意象的边缘文化
    第一节 作者身份与刀剑书写
        1、帝王之剑与刀
        2、女人之剑与刀
    第二节 剑刀为喻
    第三节 作为道具的剑和作为工具的刀
附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5)试论诗歌剑意象之文化心理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 “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理想指向使剑意象成了诗人抒发壮怀的道具
    (二) 对道德人格的倚重让诗人对剑意象情有独钟
    (一) 社会期许的影响
    (二) 诗人心理自足的需要

(6)李开先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李开先研究综述
    一 明清时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该世纪末
    三 本世纪初至今
    五 本文的研究方向
上编 文学编
    第一章 李开先的生平
        一 为官之前
        二 为官时期
        三 罢官闲居时期
    第二章 李开先的文学思想
        一 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二 复古而不泥古
        三 强调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
        四 提倡南北文学风格的融合
        五 文学贵自然、通俗
    第三章 李开先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时政诗
        第二节 闲居诗
        第三节 咏物诗
        第四节 边塞诗
        第五节 悼亡诗
        第六节 赠答诗
        第七节 送别诗
        第八节 李开先诗歌的总体特征
    第四章 李开先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序
        第二节 墓志铭
        第三节 传记
        第四节 杂记
        第五节 李开先散文的总体特征
    第五章 李开先的散曲创作
        第一节 北曲【正宫·端正好】《述隐·赠对山》
        第二节 南曲【南昌·一江风】《卧病江皋》
        第三节 南曲【仙昌·傍妆台】《中麓小令》
        第四节 《四时悼内》(南曲:春一套,夏二套,又一韵四咏,秋一套,冬一套;北曲一韵十咏)
        第五节 李开先散曲的总体特征
    第六章 李开先的戏曲创作
        第一节 《宝剑记》结构特色与主题思想新探 #205——以"宝剑意象"为中心
        第二节 《断发记》作者当为李开先
        第三节 《园林午梦》与《打哑禅》的价值
        第四节 李开先《园林午梦》主旨新探
        第五节 《打哑禅》素材来源与主题新探
    第七章 《词谑》研究
        一《词谑》
        二《词套》
        三《词乐》
        四《词尾》
    第八章 《改定元贤传奇》研究
    结语
下编
    李开先年谱补正
附录一 李开先研究资料补编
附录二 《金瓶梅》的作者非李开先或贾三近考
参考文献
    一 古代、近代
    二 现当代
    三 期刊
后记

(7)六朝诗歌中的服饰意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意象及服饰意象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一章 六朝之前诗歌中的典型服饰意象
    第一节 《诗经》中的服饰意象——等级贵贱的标志
        一、裘意象与褐意象
        二、舄意象和屦意象
    第二节 《楚辞》中的服饰意象——高洁品质的象征
        一、高冠意象:苏世独立的气质
        二、长剑意象:建功立业的雄心
        三、美玉意象:纯正高尚的品德
        四、芳草意象:坚贞高洁的情怀
第二章 六朝诗歌中的服饰意象
    第一节 罗衣姿风引,轻带任情摇
    第二节 轻裙中山丽,长袖邯郸妍
        一、"广袖"、"长袖"意象的由来
        二、六朝诗歌中"广袖"、"长袖"意象的内涵
    第三节 明珠蚕茧勉登机,郁金香花特香衣
        一、熏香小考
        二、六朝诗歌中的"熏衣"、"香衣"意象
    第四节 罗带因腰缓,金钗逐鬓斜
    第五节 送君长太息,徒使泪沾巾
        一、用来拂尘的"巾"
        二、用来拭泪的"巾"
        三、用来起舞的"巾"
        四、用来裹香的"巾"
        五、用来传情的"巾"
第三章 服饰意象对六朝诗歌风格的影响
    第一节 众多服饰意象的应用与六朝诗歌的缘情倾向
    第二节 服饰意象之华美与六朝诗歌之华美
    第三节 服饰意象之轻艳与南朝宫体诗之轻艳
附录一: 《诗经》—远古的服饰广场
附录二: 素淡与艳丽的互换
参考文献
后记

(8)盛唐咏侠诗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论题的界定
    第一节 “侠”的界说
    第二节 “咏侠诗”的界说
    第三节 “意象”的界定
第二章 盛唐咏侠诗源流、分类及兴盛原因
    第一节 咏侠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盛唐咏侠诗统计分类
    第三节 盛唐咏侠诗兴盛的原因
第三章 盛唐咏侠诗常用意象群及其重要意象研究
    第一节 盛唐咏侠诗常用意象群体略论
    第二节 盛唐咏侠诗重要个体意象研究
        (一) 盛唐咏侠诗中的具象意象——以“马”意象为例
        (二) 盛唐咏侠诗中的抽象意象——以“气”意象为例
第四章 盛唐咏侠诗重要意象复合方式研究
    第一节 盛唐咏侠诗常用意象与动词的复合
    第二节 盛唐咏侠诗常用意象与数(量)词的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盛唐咏侠诗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后记

(9)西方骑士与中国古代的侠——中西方文学共同母题中表现的正义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标与方式:正义事业和为此进行斗争和建设的表现
二、公与私:复仇与法律矛盾对立体现的不同层次的正义
    1.中西方文学中对于正义实现方式的理解不同。
    2.中西方对正义实现归结为何种义务的理解不同。
    3.中西方对行使正义复仇权利的认定者不同。
    4.中西方对于私自复仇的态度有区别。
三、西方骑士之爱的正义与中国侠的正义高于爱情

四、剑术崇拜与唐诗中的剑意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唐诗中的剑意象研究[D]. 陈戈.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发展史比较研究[D]. 张艳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3]唐诗中的武术文化[D]. 武姗. 河南大学, 2013(01)
  • [4]唐诗中的刀剑意象研究[D]. 陈可. 天津师范大学, 2013(08)
  • [5]试论诗歌剑意象之文化心理成因[J]. 受志敏.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02)
  • [6]李开先文学研究[D]. 刘铭. 复旦大学, 2011(12)
  • [7]六朝诗歌中的服饰意象[D]. 彭雪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2)
  • [8]盛唐咏侠诗意象研究[D]. 唐安民. 广西师范大学, 2010(01)
  • [9]西方骑士与中国古代的侠——中西方文学共同母题中表现的正义精神[J]. 王立.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 [10]新词“剑指”的意义及其词汇化的动因[J]. 李润生. 语文学刊, 2009(05)

标签:;  ;  ;  ;  ;  

唐诗中的剑术崇拜与剑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